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众心理研究

大众心理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3 15:19: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众心理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众心理研究

篇1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政治多极化以及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领域日益频繁的国家交流,并由此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困惑也越来越大。由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要求。

青年学生是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体,也是思想领域内最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的群体。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群体自觉运用的思想武器来抵制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渗透。同时,也为其他领域大众化传播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从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出发,探索不同学生群体接受传播的方法和途径,力争找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自觉接受和传播的目标。

一、高校不同青年学生群体接受心理特点

在高校推动当代大众化教育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坚定大学生的信仰、应对新媒体技术及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寻找更加适合学生多样性心理特点的具体方法。从学生群体态度改变的心理过程入手,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推进大众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是从服从到同化最终达到内化的心理过程。而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心理迷茫,并不是他们心理没有信仰,而是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让学生完全信服的阶段。因而有些理工类的学生因为驾驭不了理论性过强的知识而不感兴趣,文史类学生因为知识的枯燥重复等而产生对理论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来探索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服从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而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处于这一阶段,甚至有些学生是带着逆反心理以表面服从的方式进入课堂的。针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是老师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也是宣传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只有找出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消除这种心理才能使学生从服从阶段向同化和内化阶段转移形成自觉地行为,理论宣传才能更具有效性。

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认为教育属于大而空又形式化的内容,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上课只是为了应对老师,免受惩罚,目的只是期末成绩和学分,因此不少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不认真听课,是对集体规范的表面顺从,并认为这只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容易受到社会传媒,文化多元化思想甚至是异端的消极思想的影响,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书本知识、传统价值观念,而是注重自身的需要和追求,所以教师的课堂知识灌输对学生的影响与传统教育相比在减弱,而不再具有绝对意义,反而引起他们对这种传统说教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我们的大众化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教育内容从深度到广度都没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难以在心理上与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

解决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改变单调的理论说教,提高理论课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把课堂教学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高尚的社会道德相联系,同学生的情感、需求相联系,走到学生的心里,变自觉的学习为自发的接受行为。在教学方法上,要利用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生活的实例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进入心理上的同化阶段。

(二)同化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待周围环境和接受理论教育都处于这一阶段,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而且很多处于服从阶段的群体会通过周围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走向这一阶段。所以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传播重点是澄清学生思想困惑,坚定思想信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注意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素质不佳等问题。另外,青年一代是西方势力对我国的“函化”、“分化”的重点对象。在高校推动大众化教育,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帮助他们认清国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另外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接受理论的对象,也是实践和传播的主体。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并传播这些理论,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三)内化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内化阶段就是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除了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要更进一步延伸他们宣传的能力,使其成为大众化的又一宣传途径和主体。

从理论本身来看,重视青年学生群体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大众化是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青年学生群体的思维敏锐,具有富于创造新文化、新思想的巨大潜质,并且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的领域。这些时代特征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大众化的主力军。

各种实践活动是正是从服从阶段到同化阶段再到内化阶段心理转化的中介和桥梁。理论只有转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社会心理,如需求、愿望、动机、情绪、信念等,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与认同,并成为学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样,理论只有通过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才能不断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实现学生知行的高度统一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目的。“知”是内化,是指学生认同、吸纳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固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指导社会实践。“行”是外化,是指学生将内在的理论素养外化为自主自觉的行为实践的过程。只有将内化的理论素养外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行为时,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达到知行统一。换句话说,只有知和行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在不同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基础上传播的目标研究

将大众化传播与青年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相联系就是要在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让青年学生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者,从而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追求者、发现一批青年信仰者、引导一批青年的实践者。

篇2

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

1.从众心理的含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当人们所处的情况,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便会产生从众心理。三是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就从众的意义看,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就业。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就业信息方便快捷,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愿意承担,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避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那就避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难免为之所动,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选择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甚至与专业都无关,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发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虽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但在交际活动上和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并无差别,举办生日Party、舞会、派对、出席团体活动等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的消费还表现在“网购”和“韩流”上,在当下淘宝流行的时代里,淘宝商家利用大众的从众消费心理,在“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重要节日里,将商品大打折扣,并且提供各种优惠和红包发放吸引大众消费,这时许多人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产品终于有了优惠变迅速抢购,还有一些销量较好的产品,可谓是一哄而上,迅速被抢购一空。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发现自己买的产品并无用途,只能闲置下来,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

“韩流”是从众心理的一个明显表现,韩餐、韩服、韩妆、韩式整容一系列的韩国风暴扑面而来,韩国游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人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都被卷进韩流中,疯狂地购买韩代购的产品。韩式整容让人变得漂亮,如今不仅明星整容,普通人也为了美貌不惜身体的代价,选择赴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整成“冰冰脸”,过安检时给工作人员造成极大麻烦,认不出其真实容颜,整容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电视媒体曝光,从众心理引发的整容风波此起彼伏。

3.恋爱观。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在情感上也正是发展的时期,然而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一方面,在调查问及一些人的时候,为什么会谈恋爱的理由是,因为我的周围人都在谈恋爱,那我也应该谈恋爱,这样的恋爱心理显然是不够成熟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学生已十八周岁,是独立的个体,对待感情应该有责任和承担的态度,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情感追求,不能盲目地将周围的情况不假思索地复制在自己的身上,这对己对人都是不够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大学生恋爱时的从众心理还表现在都对万众瞩目的异性产生好感,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追求,但在感情上并不代表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有人盲目从众,跟风追求万众瞩目的异性,觉得这样才充分显示自己的魅力,实在不是明智之选。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大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因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形式。由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就是人们跟风随大流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产品的生产和售卖,甚至影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多利益,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转换。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从众心理,对个人的生活发展极为不利,它会危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过于盲目地从众,购买不需要买的东西,浪费金钱,不计后果的跟风随大流影响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主见,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己陷入困境,影响个人发展。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大学生要正确对待,避免盲从,要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尤为重要,因而一定要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摒弃有害的价值选择,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篇3

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产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建立的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经由临床实践,与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相互融合和补充所形成的系统心理治疗范式。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人们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心理现象就与其表现出的认知与行为息息相关,由此可从谈话和行为表象中分析出导致心理问题的各种原因,从而引导辅导对象认识到自己认知和逻辑上的错误,并鼓励其建立与实践新的思考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应用基于人的理性思考,结合现实解决问题,其咨询者大多是积极的姿态,并可在短期内施行。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大学生智力发展较为成熟,文化水平和素质也较高,具备一定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可以准确描述其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因此很适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另外,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因为心理咨询师一般就是其相关课程的讲师,这就会使咨询工作更权威,更有说服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在此过程中,咨询师一定要注意判断学生是否真的认同自己的说法,还是掺杂了师生的关系在里面,注意与学生辩论的方式,找准问题根源,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调整咨询的重点与方式,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曾经想过自杀。数据触目惊心,但从目前整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只是被抑郁、焦虑和失眠等问题困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只是大学生中很少的一部分。大学生一般处于最丰富多彩的年龄,虽然生理和心理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毕竟在此之前都处于父母的呵护之下,没有社会经验和经济独立的能力,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中幻想居多,较为脆弱。在进入社会时,未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打击,甚至被骗,这就会加剧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普遍的问题一般存在于人际交往、恋爱、学习、就业方面等。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防范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其心理素质。而认知行为疗法一直被认为是在婚姻、工作、学习等大众心理问题方面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而且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较高,领悟力强,可以很快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的用法并融会贯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适用性。

2.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上看,认知行为疗法同样适用。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不正确,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样和他们每个人的认知有关。在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存在认知缺陷,更有一半的人存在严重认知错误,可以看出认知缺陷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其正确地认识世界,思考问题。而认知行为疗法正是着力于改变患者对世界、对人、对事的看法,以此矫正患者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针对性强,对治疗认知缺陷尤其有效,所以说它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策略

1.建立双方良好关系。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不仅要了解可见的行为现象,更要对其深层次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双方有大量深入而真实的交流。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过程一般是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气氛,不断表示理解,对咨询者进行眼神鼓励,都会让其更加深入地倾诉,以保证心理辅导的效果。

篇4

重大节事活动是经过策划、组织、管理、大众参与且能带来持续影响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展示,即使是小型城镇也会因为重大节事活的举办而声名鹊起。因此,重大节事活动一直备受各地争夺并被举办城市高度重视,特别是关注度高的全球性、区域性活动。重大节事活动举办期间打破常态,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且对稳定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畅通、高效的信息传播和正确及时的舆论引导,对媒介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高。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历次会议都是在举办国首都或者排名第二的城市举办,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理事会(以下简称“2015上合总理会”)落户非一线城市郑州本身就引起高度关注,这也是郑州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会议。为举办好这次会议,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郑州乃至全省的安保、交通、气象、环境、物流等部门的工作作出调整。这也是自政务微信诞生以来河南省举办的规格最高的国际性重大会议。河南省政务微信在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如何发挥传播功能、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扮演什么角色,对提升政务微信的传播力有何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说,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既具有学理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

二、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的传播分析

(一)样本选取

2015年12月7日,外交部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上合总理会将在郑州市举行,正式开启了相关信息传播的大幕,尽管在此之前已有传言且安保、交通、环保等部分工作已经展开,但这些信息零星分散且止于上层或者系统内部,不能形成传播议程,因此样本选取始于2015年12月7日止于会议结束5天共15天,同时还选取样本的前15天与后15天作为参照。因为后15天里涉及到元旦假期,为使结果更客观将时间向后顺延。

在横向样本选取上,根据政务微信隶属部门与2015上合总理会的关系分为主管宣传部门、直接相关部门、间接相关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为尽可能全面考察政务微信发展情况,在平衡的原则下对各层面部门的政务微信中选取样本进行考察,如下表所示:

(二)信息采集与分析

对样本的统计主要围绕信息、信息内容、信息符号、互动情况、传播效果展开。

就信息行为来看,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政务微信的信息推送频率和日均发稿量变化不大,仅河南高速公安、郑州地铁推送次数明显多于常规状态,河南、河南高速公安的日均发稿量略高于常规状态,表明河南省政务微信已经发展到相对稳定期。在相关文章的占比方面,交通、安全部门达到50%以上,宣传旅游部门超过30%,可见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能够根据自身职能积极发声。对传播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内容分类、信息来源、传播符号三个方面。就内容性质而言可以分为新闻消息、通知提示、资源推介、工作进展与状态、感情情绪五种类型。统计结果显示新闻消息类内容占比最高,达到29%,其次是工作状态类、通知提示类,分别占到总量的16%和23%。具体而言主管宣传部门政务微信的信息中新闻消息类居多,具体职能部门则以通知提示类信息为主。

信息来源的考量指标主要有原创、网络整合、直接转载、来源不明。统计结果显示明确标注原创的内容仅占23%,占比最大的是来源不明类文章,直接折射了政务微信版权意识不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转载的比例最小,表明政务微信对转载具有一定的排斥。

尽管智能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但手机阅读仍然是局限于方寸之间的快速浏览,对视觉效果要求较高,色彩、图片、视频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从考察情况来看,政务微信推送最多的是图文类消息,普遍采用图片、边框、插件、小标题、字体颜色等版面元素,而音频、视频类较少,这也是政务微信需要着力的地方。

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有效达到和互动分享方面,主要体现为阅读量。从上述四类政务微信中随机各抽取一个微信公众号遇见郑州、平安中原、河南旅游、郑州地铁,通过对相关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与同期其他文章平均阅读量、常规状态文章平均阅读量的比较来分析,发现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所有政务微信账号的总阅读量均高于常规状态,相关文章阅读量也远高于同期其他文章阅读量。

三、从“10万+文”章看政务微信的传播路线图

尽管微信传播兼具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特点,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多层级传播,但总体来说,其阅读依然受到用户量的限制。也正是用户量的限制促使高品质的文章脱颖而出。政务微信作为运营时间短、没有品牌积累的新兴媒介,在2015上合总理会期间部分单篇文章阅读量动辄过万甚至达到“10万+”,且点赞量、留言量和留言点赞量也突飞猛进,表现出的强大传播力和成长性值得梳理经验并探索优化路径。基于此,将以《报告总理,河南已准备完毕,请检阅》《舌尖上的上合安保》两篇阅读量“10万+”的原创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2015年12月12日河南省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报告总理,河南已准备完毕,请检阅》,以60多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梳理了2015上合总理会的安保、会场布置、交通管制、河南历史、旅游资源、美食、工艺品等。首发之后被实惠郑州、鹤壁微旅游、漯河黄金海岸、花间集花坊、和信财富等微信公众号原文转载,随后被开封校园网、朱小军等多家微信公众号将题目修改为《上合峰会要来了,河南已准备完毕,请检阅》《报告总理,河南十市已准备完毕,请检阅》等继续转载,阅读量迅速攀升的同时带来大量粉丝关注。《舌尖上的上合安保》是河南省公安厅微信公众号平安中原于12月14日首发的文章,由33张上合安保工作人员进餐状态图及简短文字组成,推送之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点赞量超过500,留言点赞量超过300的就有7条。15日被平安开封、卫东警方在线等原文转载,后被碧桂园翡翠湾等公众号修改题目继续转载。

综合考察这两篇“10万+”文章的传播路径,展示出的是一个封闭与延展、原创与转载、多层级传播并存的更为复杂的路线图,如图所示:

四、结论与探讨

政务微信的传播力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覆盖能力,即吸引粉丝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为用户提供关注的便利性。二是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符号优化版面提升阅读体验,定期推送培养约会意识。三是构建自身形象的能力,采写推送能够充分体现部门职能、建构良好形象、架起政府与民众沟通桥梁的信息,特别是有品质的原创文章。四是提高服务性增强对用户生活的参与能力,对用户生活的有用性、相关性。

对社会公共管理的依附性是政务微信区别于其他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因素,提升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的传播力既是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在移动互联时代,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已经成为多元传播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是传播军团的轻骑兵。与此相应,重大节事活动也是政务微信发展、推介的良机。要提高政务微信在重大节事活动中的传播力,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为用户提供添加关注的便利。规范政务微信的命名,采用易识别、体现部门职能的名称以便方便用户搜索并添加关注,利用多种途径增加二维码的曝光度,搭建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推介平台,多渠道完成用户数量的积累与扩张。

第二,注重策划制作高品质内容。重大节事活动是一场可预知的战役,战前准备对成败至关重要。在重大节事活动前围绕民众的关切点和工作重点提前策划传播主题、传播策略,准备充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甚至提前制作好传播产品,提高原创力度。以内容独特、制作精良的产品来赢得用户。

第三,多平台推送。政务微信是依附于党政机关及职能部门的宣传窗口,而非独立的媒体,在进行信息推送时不存在排他性的问题,可以更纯粹的致力于信息传播效果而非传播的渠道。因此,除了在本部门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外,还应主动为相关部门、垂直部门、其他社会组织等微信公众号供稿进行多平台推送,从而形成联动机制。

第四,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留言是传播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推送文章共同构成传播场域,也是增强活跃用户粘性和二传手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政务微信公众平台需要通过持续的原创内容开通、维持留言功能,并对留言做出及时回应,通过落地活动深耕用户。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3-02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众多方面。具体地讲,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扶贫解困、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学生活动形式上可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教育评价管理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扩充和变革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课堂教学、德育课、形势政策课等之外的重要补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的意识,强化服务的功能,自觉、主动地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既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项纪律要求和规范管理,促进大学生向有道德、有纪律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达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和激发热情的作用,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力量。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搭建舞台。(1)积极组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文艺下乡、科技扶贫、咨询服务等等。大学生通过走向社会参加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使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组织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丰富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是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论修养、音乐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4)组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3.加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在强调德育传统的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本上得以认同。管理制度也更为完善,管理干部队伍的层次日益改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交费上学,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增多;1980 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增多;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4-02

从本质上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正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和改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大学物理教材为例,就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若干策略方法。

一、大学物理实验室外部环境的营造方法

1.构建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大学生已处于成年阶段,并具备较为成熟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在物理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容易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教学中,师生要开展双边交流,各抒己见,课堂上允许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师生双方要对每一个实验问题的看法、认识和观点,阐明个人的想法,公正、平等地完成探讨,并及时以实验的方式检验带有分歧的问题,为大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物理规律提供先决条件。

2.营造安全可靠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每名学生均能在互动、沟通及探究中发挥各自的智力优势,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并主动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放松学生的心理包袱,这是推行创新实验教学的首个要旨,不能由于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便遭到负面评估,这样一来,大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问题的思考之中。也就是说,在“心理安全”的外部课堂环境中才会实现真正的独立思考,自由拓宽思路,充分地凸显新思维,让创新思维得以竞相迸发。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1.不断开放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当代物理科学的进展,实验测量设备及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因此,在大学物理课堂中,需持续地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测量设备、完善测量手段和方略,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硬件基础。为能让实验教学跟得上当代物理科学发展的潮流,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实验内容,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换为自选或自学内容,并加大探究性实验的比重。与此同时,不少实验可借由电子计算机变革陈旧的实验方式,并时刻增强实验测量的速度及精确度。把这一系列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整体框架告知学生,使其经由实际的操作、测量及观察深切地领悟到当代物理科学的魅力,并激发学生们对物理实验奥秘的探究欲望,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实验内容的改进需与经典相结合,例如,牛顿环、杨氏模量等实验均能运用CCD成像系统替代目前的观察系统,然而,经典的光杠杆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实验中,问题的发现至关重要,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不断地在实验中尝试、验证,通过教师适度地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变换实验条件,并严密地查看实验现象,最终提出问题。除此以外,学生们还能从实验指导书中提炼信息,进而发现问题。需强调的是,学生操作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难免与预期结果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仔细检查学生每一环节的操作步骤有无失当,使其在锲而不舍的探究中培养提出问题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结合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是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实验现象的科学、合理分析是开启物理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分析问题旨在用理论指导实验,通常,分析问题可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和引领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分析的过程中,全体学生会提出多种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悉心听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并留意其出发点,肯定和鼓励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及探究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们便能形成在物理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例如,在分析探讨RLC串联谐振实验中,对于电路品质因数Q,存在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偏差,在电磁学理论的引导下,分析LC的损耗总电阻对电路品质因数测定数值的影响,并将其高频及低频时的影响状况分别开展定量分析,依照定量分析的最终结果,正式决定影响能否修复或忽略。

4.巧妙运用多媒体设备,优化教材结构,注重对实验的探究。现如今,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被广大物理课堂所应用,变革课堂体系,以经典实验为基础,创建多层次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实验教学变革的大势所趋。为此,教师需不失时机地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不断地优化教材结构,以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降低实验理解的难度,将实验步骤分解,努力破除过往物理教学中“力-热-光-电-声”的纵式组织结构,在确保广大学生掌握实验技巧的前提下,果断地忽略掉教材中内容陈旧的实验,抓住实验教学的关键点,将实验与物理教学内容加以有效衔接,逐步地增设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具体做法:首先,要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规范要求,精选传统实验,保留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有帮助的经典实验,忽略掉一些价值较低的实验;其次,逐步增设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及难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探究能力,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自行设计,使其充分体会到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激发实验训练的热情,提高综合素养;最后,不但要削减实验成本,还需强化多媒体辅助设计、采集数据及操作管理等知识的有效渗透及实践。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但是在高中时期,教师在指导物理实验时,出现主动点拨频率较高的状况。为此,教师在指导实验时,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从预习、调试及操作等每个步骤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可借由多媒体动态影像,还原实验正确的操作经过,使学生们第一时间得知自身实验设计及操作中的问题与失误,进而及时加以纠正。

结语: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不断地为学生创造独立发现和分析问题、自由操作实验的机会,引领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中提高创新能力,拓宽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向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吴永萍.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扬州大学,2007.

篇7

1、了解自我。每个人之间都是有个别差异的。所谓个别差异,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在生理和心理特征上显示出的各不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实施心理测验,能够让他们了解自己在能力、动机、兴趣、态度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自身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自我培训和指导,并制定出适合的努力目标,促使自己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理想的目标。

2、指明择业方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求自己的专业特长、个性、能力、兴趣与岗位要求尽相符合,这样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工作才有所成就。大学生通过心理测验能得出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可以克服择业时的盲目性,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素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未来的择业及人生道路上也容易找到准确的契合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求职中取胜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清楚地评价自己的兴趣、气质、个性和能力等各项特征,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越深入透彻,就越能尽早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常用的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主要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测评的内容是认知行为,通常包括成就测验、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测评的内容包括气质、性格、兴趣、态度、价值观、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中,注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职业倾向等。因此常用的心理测验主要包括性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和价值观测验。

1、性格测验。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模式。性格使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粗心大意,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雷厉风行。这些人去做同一项工作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工作和专业学习对人有不同的性格要求,所以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和专业的适应性,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应当从事不同的职业工作和专业学习。如果个人的性格特征与职业和专业的特点相矛盾,不但会影响个人素质水平的发挥,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而且会影响良好情感和个性的发展,甚至有害身心健康。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十分强调根据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来选择相适应的职业。著名的人格测验有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爱森克人格测验(EPQ)、加州人格测验(CPI)、DISC人格测验等。

2、能力测验。能力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掌握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一个有绘画能力的人,他能较快地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一个有音乐能力的人,他学习音乐比另一个能力较低的人更为容易一些。此外,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某种能力的结合符合于活动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便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某项活动,表现出有能力;如果另一个人不具备活动所要求的能力,他的活动效果就较差。由此可见,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智力和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对工作的效率就不再产生显著的作用。即只要达到一定的关键水平(必须达到的最低水平)之后,人们的智力的高低差异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差异,对于人们的工作效率不再有明显的影响。然而,人们的能力水平与工作效率始终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人们的职业工作能力越强,工作效率越高;职业工作能力越弱,工作效率越低。因此通过能力测验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哪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弱,然后根据自己在能力倾向方面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做到扬长避短。著名的能力测验有比奈智力测验、威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测验、BEC职业能力测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领导能力测验等。

3、职业兴趣测验。职业兴趣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成就的取得。了解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可以采用职业兴趣测评的方式。职业兴趣测评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不仅仅是某一个人在各种职业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兴趣,而且还包含着一个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程度与全人口对该职业的平均兴趣程度相比较的结果。只有个人兴趣明显高于全人口的平均兴趣水平时,这种兴趣才能成为选择职业的一种参考。著名的职业兴趣测验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坎贝尔兴趣测验、加利福尼亚职业兴趣系统等。尤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验有名,他把人的兴趣分成六种类型,即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传统型。

4、价值观测验。价值观是指关于对事、对人、对社会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它使人的行为带有个人的某种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不仅有对客观事物意义的判断、评估和看法,也具备发动、推动、调整行为,使其向着有价值或更有价值的目标迈进的动力。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个人行为与态度的基础。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与态度。大学生通过价值观测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并决定取舍。工作价值观内容包括对工资的要求、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对工作时间的要求、单位是否离家较近、职业角色是否会与自己其他生活角色相冲突等多个方面。在国外比较推崇的是阿尔波特、韦农和林达塞编制的“价值观研究”量表。

三、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测验注意事项

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测验时,除了认真作好心理测验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心理测验的操作程序、正确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以及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职业道德等常规的要求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测验只是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要使学生完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方面,仅仅依靠心理测验是不够,还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如向同学、朋友进行访谈等。

篇8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9―02

引言

探讨现阶段短期展示空间中“信息传达”设计的不足,并通过展示活动的特性,展示空间、视觉原理、人的认知、信息传播规律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得出如何才能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来进行信息传达。一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发展及分类

展示活动是参展方与参观方信息互动的平台。在目前阶段的展示设计情况下,关注信息传达并将信息传达的设计作为一种策略来组织人、空间和展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1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发展

我国展览活动中的信息传达的方法主要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陈列收藏品。这时的信息传达形式单调,信息量小。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50至60年代,那时对信息传达的概念主要是对展示活动中的展示版面的简单应用,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率考虑很少。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对空间的“面”的认识得到提升,认为“面”是空间的表情,可以直接地传达信息。

第四阶段为21世纪,展示设计中信息传达的媒介从物质阶段发展到非物质阶段;展示中的信息传递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的传播。

2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分类

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概念中,展示空间是为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那么,传播这些信息的方法基本可分两类。一类是:物化信息,这种物化是通过以视觉手段为主的综合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将信息视觉化的传播方法。另一类是:非物质化的体验信息。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同,信息传播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确实使传播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弹性。二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空间中抽象信息和客观信息都集中在一个表现层次:抽象信息局限在企业的标示等简单表现层面;同时客观信息流量巨大,排列无序,参观中很难进行针对性地高效信息交流。

1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问题分析

现代展示空间是一个多元构成的高度统一体,其每一个部分都可能是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形,空间里的所有展品、展具、辅助设施等都共同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都是对信息的表述。

1.1 空间面的围合复杂化,逐渐趋向于艺术装置或者艺术造型

在人们的观念上,短期展示活动的设计就是在既成空间中构建临时空间的设计。于是,空间面的围合逐渐复杂化,趋向于艺术装置或者艺术造型。

过于艺术化、复杂化的面的围合喧宾夺主,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展品上转移开。人们在这个空间无法获得参展方想传达的特定信息。

1.2 展示活动空间不足

目前国内短期展示活动普遍存在空间狭小,拥挤,活动空间不足。展示空间不再“空”。这又会给信息的传达带来哪些“副作用”呢?

1.2.1 展示空间的区域划分和展示空间的配置比例

比例不恰当会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因为展示空间有很多功能性区域,同时要考虑参观流程和工作流程中,人流和物流的畅通,确保展示内容观看顺序的连贯性。

1.2.2 陈列密度过高

陈列密度是指展示对象所占展示区域空间的百分比。密度过高使展示活动空间不足,影响信息传达的效率性。

1.2.3 有效展示面的人机空间尺度不合理

在展示活动中,人的基本行为是行走和观看,因此我们研究有效展示面的自身尺度和放置空间的位置尺度也都是围绕人的参观行为,围绕人的视觉习惯展开,这些人机空间尺度会影响展品的可视距、可视角。

1.3 信息层次混乱

短期展示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观众,这里所说的观众包括直接用户或潜在用户两部分。

每个展示空间需要表达的信息很多,但是信息流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设计要直接的告诉对方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主题(即抽象信息)。过分的赘述很多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1.4 信息特征模糊,信息传达的方法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人类视觉的十分之一是属于物理层面,另外的十分之九则属于精神层面。简单地说,认知就是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这牵涉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如何贮存的,一是信息是如何被使用或处理的历程问题。见图1

1.5 对信息传达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现在大部分展示活动都注意到了信息有效传达的重要性。但对于信息传达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较片面,除了物化信息以外不要忘记抽象信息和体验方式。

三 展示空间中信息传达的合理化研究

展示空间中的设计要符合美学原则,更重要的是遵循格式塔心理学中视觉原理。不仅需要分出信息层次而且要追求信息的完整性。但不等同于复杂化,因为高大、繁冗的空间与尺度容易被人看到却难以被完整地感觉到,难以形成记忆联想,成为信息传达的障碍。

1 展示空间形态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如果把空间看作是一个空心的物体,它内部的面和外部的面都能分为顶面、立面和底面三部分。

在展馆中,空间位置与秩序对展示面的围合形式和空间界面设计的影响是重大的。由于其视距和视角不同,不同方向的人流对不同方位和不同类型的单元空间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

1.1 四面环走道的独立展示空间

这样的展位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应对其四个立面作整体设计。面的设计侧重点应放在靠近主入口的立面上,根据通道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视距与展位高度的关系,然后进行面的围合形式与视觉传达设计。

1.2 连接式空间展示空间

这种展位通常有两个立面与其它展位共用,又处于道路拐角处。相对而言,它的两个独立立面可以作为主要信息传达界面,而与其他展示空间连接立面相对虚化处理,使视线畅通,并引入人流。

1.3 面对走道背靠墙,又与其它展位共用一个或两个立面

一般这样的展示空间面积较小。靠墙的立面为主要信息界面。由于面积小,更应该强化空间感,更能使其在一排空间中变得醒目。

114有三个独立的立面,而目有着比较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展示空间

实际上人们在参观选择时普遍有一种“拾麦穗”的心理,总希望后面会有更好的。所以如何通过视觉形象展示与空间面的设计引起参观者的兴趣是设计主要面临的问题。

空间的实体部分由顶面、立面、底面三部分二维面组成。这三部分没有绝对的界限。顶面和立面,立面和底面,甚至顶面和地面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互相融合,互相联系的关系。

对于视觉而言,空间不仅是由实体构成的,而且是由实体的面即面的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组合而形成的视幻构成。接下来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对展示空间中的面设计进行研究。

2 展具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展具是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是进行陈列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一方面它可以具有可安置、维护、承托、吊挂、张贴等陈列展品所必备的形式功能,同时也是构成展示空间形象、创造独特的视觉形式的最直接的界面实体。展具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必须按信息传达的需求来选定展具,原则如下

2.1 尺度要符合人体工学的各项要求,结合陈列品的规格尺寸和陈列空间的大小进行综合考虑而确定。

2.2 展示道具的造型、色彩、材质与肌理等方面,应与展示环境的风格、展示性质和展品特点相一致,而进行定向、定位设计。

2.3 展示道具的制作尽量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并将标准化组合部件的规格、数量降低到最小值。展示道具应便于组合、互换性强、变化丰富、多功能、易保存、拆装便捷、易运输、既美观又耐久。

2.4 造型应简洁,表面肌理为哑光或无光效果,以防止眩光的产生。

3 信息载体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展示活动是沟通的―种重要的媒介工具。―方面,企业通过参加展览会的展示活动传播企业信息,与客户交流,获得行业发展信息,形成信息反馈;另―方面,参观者通过参观活动积极的收集信息,了解最新变化。这样短期展示活动就从单纯的交易发展成信息互动的活动。

展示设计从物质阶段发展到非物质阶段。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介入增大了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量,同时也改变了面的围合形式与人的参观活动方式。

3.1 虚拟的信息载体与交流

展示活动是人们信息传达和沟通的交流活动,其过程和效果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人们在认知客观物象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产生意愿、欲望与认同等心理定势特征。参观过程是一个信息认知与接受的过程,他关联着人的心理感受与反映。因此认识和研究展示设计中的心理因素,对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3.2 观感与行为对信息传达的影响

观感行为是指人们为了观赏与求知而参加的信息传达交流活动。它的完成依赖于三个客观构成条件:即展品、观众和展示空间。在展示活动中,一股观感与行为具有的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有序性:参观行为依据展示空间秩序和展示序列的安排表现出时间的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展示空间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秩序对人们完成观感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流向性:人在展示空间里受展品内容和有关信息导向的作用而按一定的方式流动,其流动的途径、流动方向的选择倾向、流向交叉点的位置定位等规律,均是展示空间设计、展品陈列、导向系统设计的依据

求知性:这是观众的行为动机之一,要求在展品内容选择与陈列上有所创新形式,选用更新版面设计、图形设计、装饰设计等的方式来表达内容

猎奇性:这是人的行为本能,所以展品的布展应有特色,吸引观众

递进性:这要求信息的传达有一个完整的内容,在展示时分段或分区按一定的秩序布展

便捷性:流程导向明确,减少重复路线

习惯性:多数人进入展馆的行走习惯是向左拐向右看,故把序言等次序性的内容放置到入口的左边;展品的陈列次序也要按人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摆放,以便阅读。

3.3 心理体验对信息传达的影响

篇9

项目的核心是问题。大问题申请大项目,小问题申请小项目。科研课题的选择,是科技工作中带有战略性的决策活动,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选题,重要的是要聚焦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把我们的科研方向同党和国家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在目前情况下,全社会的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有限。从国家来讲只能将有限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效益上同发达国家竞争。因此,在组织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我们总是特别强调,研究人员所凝练的科学问题必须同时具备前沿性、创新性、关键性、带动性、战略性、重大性和可行性。

“十五”之前,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单干的现象很普遍,主要科研组织模式是一个老师带领数位自己招收的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和其他专门的大院大所等比起来,我们在申请面上项目或较小的项目时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在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则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十五”期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十五”之初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力图改变教授们已往“小打小闹”的做法和“小富即安”的观念,把全校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为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做好准备,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共鸣。

――克服浮躁。大项目的立项与否易受评审专家或个别领导个人意愿所左右。名利之争,极易导致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热衷于走社交路线而非潜心钻研,以及出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科研人员之间相互排挤甚至敌视的不良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某些科研人员在申请大项目时虚构目标,而项目验收时原定目标大大缩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违背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初衷。为了避免浮躁,我们在组织重大项目时,从一开始便十分强调:申请大项目,需要工作上的积累;一项大的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刻苦钻研很长的时间。

――增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学校科技评估中的权重,对学校科研人员进行年度科技评估时,重大基础项目到款经费的权重是面上项目的1.4倍。

――精心组织“科技沙龙”。具体做法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确定某一主题,请一位教授主持,通过各种形式邀请全校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参加,有时也定向邀请校外专家参加。同时,由学校科技处安排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具体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将来自政府、社会的需求带进“沙龙”,引导大家共同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做?或建议国家做什么?怎么做?“科技沙龙”活动在我校的兴起,对于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交叉,研讨、提炼重大科技问题,形成跨学科跨院系乃至跨单位跨部门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而带动学校研究队伍的整合,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科技沙龙”现已成为我校科技活动中组项的主要抓手之一。通过“科技沙龙”,我们不仅形成了一份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建议或申请书,而且由于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申请书质量较高,所以成功获得立项的可能性也较大。

――设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经费,专门用来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对于牵头组织申请的教授,每次给予5万元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费。

――高度重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申请指南的制定工作,组织学校有意愿的教师积极撰写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建议。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不能单单跟着指南跑,而应走在指南之前。这就需要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和专家一起,及时把握国际国内科研方面的信息,争取将自己提出的项目建议纳入到新一轮的项目申请指南中,为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奠定好的基础。

――申请重大项目要善于利用自己学校以及兄弟单位的专家资源。在形成大项目之前,项目的核心思想、创新性、前瞻性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一个课题组或者几个课题组长时间闷在一起编写课题,很容易使思路局限。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及时把握课题整合发展动态,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邀请课题组外的专家进行“会诊”,对课题进行全面剖析,从更高层次、更深远的角度给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仅要利用本校的专家资源,同时还要利用全国甚至国际科技前沿的专家资源,共同为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出谋划策。

现在来看,这些努力取得显著效果。“十五”期间,全校新增主持承担“973”项目6项(首席科学家项目),另有40多位研究人员担任了“973”项目的课题组长,申请到的“973”经费总额达2.61亿元。在此期间,还新增主持“863”项目10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项、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19项。重大项目构成了学校科技经费中最大的增量,学校每年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到款从“十五”之初的1.07亿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2.93亿元。

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落实,为学校不断取得与学校水平、地位相称的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复旦大学连续几年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2年,学校SCI论文平均单篇影响因子为1.629,居全国高校首位,有3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度,资剑、赵东元课题组分别在PNAS和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是当年我国大陆在物理学科和材料学科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人员有两篇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Cell上。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三元复合管、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等一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特别看重组项的过程。在重大项目的组项过程中,学校遴选重大科学问题、凝聚多学科力量以及凝聚校内外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的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原始性创新,就谈不上真正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更谈不上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大学。

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复旦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多数还是在院系的框架下实现的。我国大学目前主要是校、院、系的纵向实体结构(院系结构),这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型结构,完全能够满足招生、培养、课程安排、师资组织以及学位授予的需要。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跨学科组织重大项目,存在三大突出的矛盾:一是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学科纵向发展和多学科交叉横向联系的矛盾;二是单一学科的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和多学科交叉所需的矛盾;三是大学里原有的科研硬件和体制不能满足学科交叉发展需要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的存在,使得高校在组织重大项目时经常显得相当被动。如果仍旧以单个院系单个课题组的力量直接迎接同领域大院大所的竞争,高校将很难发挥自身的整体潜力和优势,很难在竞争重大项目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往往都需集多学科之力。在“院系结构”中,单个院系、单个学科一直是学校投入和建设的主体或单元,院系之外的投入极少而且主要靠“特批”。为了促进院系、学科间的交叉联合,各高校虽都组建了一批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但这类中心一般都是挂靠某一院系,在学科群层面上运作的科研实体始终未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应有的投入。

其结果是:高校学科门类虽然比较齐全,但学科间的交叉很难得到发展,我们很难将高校多学科交叉的潜力转变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技术平台分散,重复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新兴学科很难及时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学校对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缺乏战略性布点;以单个院系、单个学科为单一的考核单元使得我们在组织跨院系跨学科的大项目时,组项成本太高;而且课题组队伍的普遍单薄在用人机制十分僵硬的情况下,对于大项目的圆满完成也会构成明显的制约。

篇10

【关键词】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新生儿黄疸; 听力损失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hearing loss of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Jaundice

She Zhiwan Xue Lijun Zhang Xinling Ding Guofang Tong Hep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aring loss of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in Shenzhen. Methods The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Group were contrasted to the Healthy Group on the hearing loss, each group owns 100 infants. The hearing loss was tested by the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and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 Results 96.0 percent in the Healthy Group passed in tests yet only 74.5 percent in the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Group. Statistics indicate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P < 0. 001) between two groups. 9 infants were failures still 42days even 3 monthes. And the hearing loss was mainly above 600hz. Conclusions TEOAE used in testing the hearing loss of Neonatal Severe Jaundice was available. Severe Jaundice would made Newborn Infants hearing failure, hearing loss was mainly above 600hz.

【Key words】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Neonatal Severe Jaundice;Hearing loss

新生儿黄疸严重时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往往留有行为、智力、语言及听力发育障碍。新生儿重度黄疸发病率多年居高不下,广东省尤其明显。深圳市卫生系统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重度黄疸条件下新生儿听力受损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是由单个瞬态声刺激信号诱发的外耳道记录到的声信号,能客观地反映耳蜗的听功能情况。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 月,随机抽取 100 例健康新生儿和100 例重度黄疸儿进行TEOAE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黄疸组:双盲随机抽取本院新生儿科重度黄疸患儿100 例,排除有缺氧和颅脑损伤病史的病例。男54 例,女 46 例,日龄(3.3 ± 1.2) d,全部为足月儿。重度黄疸的诊断根据:血清总胆红素 >170μmol/l;黄疸消退到85μmol/L后出院。对照组:双盲随机抽选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 100 例,血清总胆红素,

1.2 检测方法:日龄为大于2d 的新生儿,在非屏蔽的隔声室内进行,新生儿保持安静睡眠状态,所用仪器为丹麦Madsen Accuscreen 全功能听力筛查仪,TEOAE 检查通过的标准:伪迹率 < 20 %,刺激稳定率 > 80 %时,耳声发射仪显示“PASS”,如果显示“REFFR”则代表未通过。如果第一次检查未获通过,则在出生42天复查,同时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 (AABR),以做出听力障碍的结论。

2.结果

黄疸组有 31例(51耳) 未通过TEOAE检查,通过率为74.5 % (149耳/ 200耳),对照组有 6 例 (8 耳) 未通过TEOAE检查,通过率为 96.0 % (192耳/ 200耳)。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 0.001) 。37 例未通过TEOAE检查患儿于42天复查,8 例患儿家属因对声音反应良好未来院复查,29 例复查者中,20 例通过,只有9 例重度黄疸新生儿未通过TEOAE检查,同时亦未通过AABR 检查,在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双耳中度听力损伤,且其听力损失分布主要在 600hz 以上。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严重时有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留有行为、智力、语言及听力发育障碍,黄疸程度越重,听损伤发生的几率就越高。听力障碍是常见的缺陷 [1-7]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是由单个瞬态声刺激信号诱发的外耳道记录到的声信号,能客观地反映耳蜗的听功能情况。耳声发射与内耳功能密切相关,主要反应外毛细胞的功能,任何损害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的因素,都能导致耳声发射明显减弱或消失。黄疸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增高,容易引起胆红素在耳蜗沉积,影响耳蜗的正常代谢,并使耳蜗外毛细胞功能受损,数量减少,从而影响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的通过率。

本研究提示,深圳地区我院服务人群,重度黄疸新生儿发生听力损失者要高。重度黄疸组通过率为74.5 %,显著低于对照组 96.0 %,42天复查时有9 例重度黄疸新生儿双耳未通过TEOAE检查,甚至3个月时仍未通过,且听力损失主要分布在 600hz以上。听力障碍患儿其频谱幅值比正常受试者的要小得多,整个频谱向低端偏移,频谱频率成分主要在 600Hz以下。

重度黄疸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害时,留有听力发育障碍[1-5]。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住院患儿中约10% 遗留不同程度的听功能障碍,其中 2%~4% 为双侧性中、重度损害,其中黄疸导致双耳损害达到 33.04%[3]。目前对新生儿听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时,多主张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耳声发射等多方面多手段的客观听力检测[3-9]。

为了使因黄疸致听损伤患儿获得与其发育年龄相当的言语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听力障碍患儿和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文化发展水平,应采取措施来尽可能地减轻新生儿的黄疸发病率,如生后早开奶、早排便、预防感染、减少窒息及早产的发生。特别是重度黄疸患儿应该及早治疗黄疸。对黄疸患儿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黄疸新生儿的听损伤,避免听力障碍患儿因早期缺乏言语刺激而致言语发育障碍。

参考文献

[1] 洪梅,李柳青,甄宏,等.血清胆红素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141-142,151.

[2] 袁欣,侯茜,刘昕,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听力损伤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316-317.

[3] 刘清明,周炎荣,朱蓉,等.NICU中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多因素影响的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3):203-206,209.

[4]夏宁,杨代秀,尹同进,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筛查听力障碍的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0):70-71.

[5]刘丽娟,朴梅花,李松,等.血清游离胆红素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11-14.

[6] 陈志宏, 吴祖成.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新生儿ABO 溶血病的临床研究。儿科药学杂志,2005,4(11);Journal of Pediatric Pharmacy 2005,Vol. 11,No.4:25-26.

[7] 王欲琦,李俊玲,史胜平,等.新生儿不同胎龄、日龄和黄疸对凝血四项水平影响。小儿急救医学,2005,12(12);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Dec 2005, 12:485-7.

[8] Khairi MD,Din S, Shahid H, Normastura AR et al. Hearing screening of infants in Neonatal Unit,Hospital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ing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J Laryngol Otol. 2005 Sep, 119(9): 678-83.

篇11

学生个体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具有连续性,现代教育模式让这种连续性受到了一些人为的干预,个体成长被人为地分成独立的不同阶段,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随着现代教育的一些局限逐步被人们认识,同一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同一学科内容的不同教育环节间的衔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方面,研究工作开展还不充分,特别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未得到重视。由于大学阶段在青年学生人格定型和心理成熟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开展相关衔接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保持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应当成为各高校重视的问题。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中学阶段的主课程以基础课为主,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相对有限,主要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满足高考升学需要。大学阶段的学习以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课程众多,通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科学和人文并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高中学习以升学为目标,学什么、如何学完全以教师指导为标准,学习任务和步骤明确紧凑,课余时间少,自主学习时间更少,而大学阶段学习的自主程度高,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以自主学习为主。

在生活方式上,高中阶段与家庭联系密切,老师和家长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更高,自主性较低,生活压力较小。在大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远离家庭,生活独立性强,交际更广,面临更多的自主生活的挑战。同时由于思想更为成熟,对当下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更为重视,要求更高,挑战更大。

这些变化和挑战势必要反映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层面,引起相应的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的问题,中学阶段目标明确、安排紧凑,无需个人太多的自主安排,到大学后,首先必须重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体系,制订计划并实施,短期内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处理不好则影响长远发展和人格完善。在生活上,大学生活远离家庭,加入新的群体,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心理。人际方面,新的环境,不一样的群体,多元的文化,自身与群体的重新平衡是一个挑战,孤独、不安的心理容易形成。在自我认识方面,则有较多的学生表现出自卑或过度自信的问题。

总之,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因环境改变和成长阶段角色的变化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是青年学生从中学向大学阶段过渡时难以避免的现象,这些问题存在的时间和程度会因个体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青年学生仅靠自身的努力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需要长期调适才能渡过心理失衡期,有的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会产生一些极端后果,特别需要有针对性的外部支持。

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据青年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青年学生在由高中向大学过渡时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展教育,帮助他们有效进行心理调适,形成良好心态,安全渡过心理失衡期。具体说来,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处理过渡期的青年学生提供外部支持。

(一)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自觉地观照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对今后的成长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原有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上大学后,环境变化很大,青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会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起阻碍作用,使青年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形成一些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发展。衔接教育重视这一规律,会主动了解当期前端的状态和后端的成长要求,掌握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思维定式和心理特征,作为开展教育的前提,为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过渡期心理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心理健康的衔接教育自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更易于取得实效。心理是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生活,也体现在生活中。如中学生中常见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挫折承受力差等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有生活根源,如溺爱、缺乏社会锻炼、人际圈子小、家庭关系紧张等实际生活环境。来到大学后,由于参与社会生活面更广,程度更深,人际关系更复杂,原有的心理素质缺陷会表现得更明显和广泛,出现诸如自卑、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等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广泛,更突出。重视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只是帮助人们找到这些问题,而要进一步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必须进一步具体和深入到青年学生原有的实际生活中。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注重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衔接,会更加自觉地透过这些心理问题和现象,追溯到青年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和当前生活实际来寻找根源,从而运用各种有利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产生实际效果。

(三)着眼学生持续性的心理衔接教育更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受限于现代学制,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有意无意间把人的心理发展割裂成各自独立的阶段,违背了个体成长的基本规律,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正是应着克服这一弊端而产生,它着眼于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在高中阶段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点,面向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把大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形成心理发展良性循环的需求。

虽然心理健康衔接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解决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但若基于系统开展相关教育为评价标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涉及体制机制和人财物等各种因素的保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领导重视,规划实施。心理健康衔接教育需要一定的体制机制和人财物支持,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有序组织开展,这首先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是相关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有了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和相关教研室、教学团队需要做好实施规划和工作安排。可在开展规划之前,把如何做好大学与中学的心理健康衔接教育作为一个专项课题,认真研究,从组织机构、实施目标、教育内容、人员经费保障、教学安排、效果评估等多方面达成共识,进而形成规划并付诸实施,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选定能胜任相关要求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二)要切实做好教育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在实施教学计划之前,相关教学团队应该先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工作,通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上大学前、上大学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前后表现内在的关系,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况。在推进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查阅学习档案,通过与学生之前所在学校走访学生家长等途径来验证和充实。

(三)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新生对自身所选择的专业并无深入了解,即使心理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在新学期开始阶段也会陷入迷茫状态,不知脚下的路如何走。通过专题讲座、权威人士动员等多种途径,在衔接教育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动员和引导学生在人生重大转折时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努力思考和进取,让进取之心填补迷茫空间,激发学生产生对人生、专业的良好预期,积极思考自身的奋斗方向。

(四)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处理好大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基于前期的调查分析,教育者对学生中学时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对大学生进校后思想和心理的变化也有了把握,这就为加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些良好基础必须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切实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以答疑解惑、引导动员为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

(五)通过实践教学转变观念和获得体验。通过新生交流体会、老生座谈经验、参观和体验所在学校环境等多种形式,帮助高校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尽快形成对新环境的亲近感,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带着良好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樊志瑾.健全衔接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