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外国经济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学
分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语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硕
士
学
位
课
程
学
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论
文
研
究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江苏省发展规划中心.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http:///Article/news_vi-
ew. asp?newsid=928,2011.7.6
[3]《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2000)―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王芳. 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7):63―64
[5]Xu R,Wunsch D.Clustering[M]. New York:IEEE Pr-
ess,2009:20―40
[6]Sambasivam,Theodosopoulos.Advanced data clus-
tering methods of mining web documents. Issues in Informing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6,8(3): 563―579
[7]Ian Davidson, S. S. Ravi,Using instance―level
constraints in 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2009,18(2):257―282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0-02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一直是图书馆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多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往往都是从宏观层面上来寻求方案。本文从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小语种藏书――日语文献出发,分析其馆藏建设的现状、读者需求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改善配置和优化策略,以期呈现给大家一个新的视野,为图书馆文献建设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日语文献建设的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成立于1984年,于1998年正式更名为日本经济文化学院,下设两个专业,分别为日本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日语藏书建设至今已经26年,藏书总量达57884册,日语专业的学生总数614人,每个学生的占有日语图书为94.3册。图书馆的日语图书,主要以80年代出版的语言学与文学著作居多。
1.现有日语文献的学科配置。评价图书馆藏书质量的好与坏,不是取决于这个图书馆有多少数量的书,而是看其满足读者的程度与利用程度。藏书结构合理与否,也是看这两个标准的。从藏书结构来看,日语文献可以分为7大类,其中各专业方向的藏书量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摇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日语文献馆藏结构配置
从这几个学科来看,文学类占比例最大,语言学占第二位,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近代作品为主,评论性的文章也以近代居多。语言类藏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原版日文图书,一种是国内出版的日文图书,这些藏书多是一些日本的名家作品,对学习和研究日语语言学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入藏的经济类图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了解日本80年代的经济情况;还有一些金融政策、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法等方面的书籍,其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有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而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图书,我馆则一直比较欠缺,但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领域的研究也不少,因此希望增加这方面的日语文献馆藏,以满足其对于相关资源的需求。
2.现有日语文献的时间结构。从藏书的时间结构来看,以85年为界,85年以前的约占文献总量的2/3,85年以后的约占文献总量的1/3。我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费的问题,日文图书有相当大一部分主要依靠赠送来补充馆藏;自2000年以来,才陆续购买了一些原版新书。
二、日语学科发展及读者需求变化
1.学科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就学校专业来讲,我校设有日语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两个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方面,同时,有向多学科发展的趋势。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文献需求增长,尤其是社会、文化方面资源的需求日显突出。笔者发现,在学生近年来的论文选题中,也常常以茶道、花道、宗教等为主题来撰写学位论文。所以,在学科方向呈现出多元发展之下,我们也应适时补充完善这些方面的日文书籍。
2.语言文学类书籍需求快速增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全国比较早成立日语系的学校之一,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日语书籍相对比较全面,而且文学作品以近代作品较多,就其学科特性而言时效性往往不强,因此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图书仍可为读者所用。但随着当前日语专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的逐步深入和资源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往的那些日语语言文学类图书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所需,他们对日语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希望能有最新的作家作品和语言学等方面的前沿资料,尤其是一些日语的原版畅销书,因此图书馆的日语文献采购应尽快跟上高速增长的需求。
3.其他方向的实用性文献需求增加。在经济贸易等其他方面,书籍则呈现出比较过时的情况,因为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变化较快,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较讲求时效性。因此对于我馆现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相关日语图书,读者普遍认为资料不够新,亟待补充新鲜血液加以完善。此外,作为大学图书馆,在满足广大师生一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之外,还应增加一些通识方面的书籍。就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所涉猎和了解,不能让他们仅仅停留于日语本身的应用,更要增加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因此增加日语文史哲类的图书也显得十分必要,且对于人文社科各方面日语资料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这些藏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了解日本的国情,对日本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其专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日语文献建设的优化策略
根据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一般大学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信息源而不是一个书库。它的藏书应该满足各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所需,遵循“藏以致用”的原则,但也不要盲目追求完备性,而应突出特色文献的建设。
1.加强语言文学类的文献建设。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文学类的图书多于语言类,但由于语言的利用率,远远超过文学类,所以我们应该增加语言类方面的图书,入藏一些理论性、实用性、教学性的语言类图书,建设日语语言文学特色馆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题日语文献。
2.增加其他研究领域的日语文献。在初步建设特色语言文学藏书的同时,还应该着力于对语言文学类图书以外的其他领域图书的入藏,如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均可适当收录,这些方面的图书可以初级入门图书为主,主要针对学生了解日本情况为主,不宜太过深入或过于专业。
3.提高日语文献的采购质量。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应该尽量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确保日语文献采购的质量。一方面,图书馆已经把馆藏所有的日文图书记录输入电脑,方便读者查询;同时可以在购买新书时,尽量避免重复订购,提高订购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还开展了学科联系人服务,通过学科馆员对相应学院的走访,及时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尽量跟上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研究步伐,达到学科研究资料与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一致。
4.充分利用日语赠书补充馆藏。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我馆也经常收到一些国外大学的赠书。这些图书特点是比较新,都是当下较为热门的图书,这对我们的采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日文系任教的日本专家,经常会把自己的藏书,赠送给图书馆。内容包括文学、语言学,还有专家们喜欢的各种历史书等,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也可以根据日本专家的要求,看他们指定的图书,并展开一定的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日语文献馆藏的确存在诸多问题。正如上面提到的对策所言,首先,应该增加语言类方面的图书,从理论到实际应用都要有所涉及。其次,文学方面应该多增加一些日本新人作家的作品,文学评论方面应该在原来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人对名家的评论图书。再次,在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增加图书种类,使日语文献藏书体系更趋完备全面。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留法在读博士生,我一直初衷未改。在我心里,结局早已设定,我只是用将近5年的时间画一个色彩丰富的圆,最终我会严丝合缝地回到我的原点。唯一的问题就是该再用多一点的时间充实这个圆,还是直接回到原点,开始着手画一个更大的圆。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出国热从未降温,我也像千千万万中国学生一样,笃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从北京杀到欧洲,领略了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看惯了西方的青山绿水,却使我异常怀念拥堵的北京四环,人山人海的知春路地铁站,还有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笼统地说,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批归国留学生是怀着感恩之心的爱国者,那么我们这代,像我一样渴望回国的留学生则更像是怀揣一张张文凭和孤注一掷决心的淘金者。
2008年来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我强迫自己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各种聚会邀请,猜着法语单词用英文交流聊天,啃面包、吃奶酪、品红酒,这种看上去西化的生活背后充斥着黯然失落和孤立无援。
过了开始的新鲜劲儿我很快发现,文化冲突不是危言耸听,用第二语言讲一个人见人爱的笑话是多么困难,更不要说饮食和生活习惯了。虽然这并不妨碍我在独立生活上的进步,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是多么幼稚,我逐渐开始包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也从一个喜欢批判的愤怒青年变得柔和起来。但这一切得来的并不那么容易,时刻伴随着改变的阵痛。
不言而喻,就像华为不可能找一个外国人当企业高管,阿尔斯通(ALSTOM)也不会任命华人总裁。这不单是种族问题,文化差异、社交和沟通障碍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华人孩子的基本出路就是理工科和经济类,政治一类的文科自有本土外国人的孩子当道,企业高层职务也大部分集中在英语母语者手中。学术界和技术界几乎是华人的唯一出路。幸运的是,如今生活水平基本不再是我们这代留学生需要考虑的因素,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成为决定我们去留的必要条件。
对于有机会选择去留的留学生来说,去留更多取决于主观因素。有好事者如我,耐不住寂寞,喜欢热闹,和国内兄弟姐妹风生水起充满变数的生活相比,我每天走马灯一样单一重复的工作和社交让人疲惫,时间越久,那种文化上的不认同感越强烈,回国几乎是我唯一的选择。
也有人追求平淡安逸波澜不惊的生活、优质的环境条件,那么留在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校区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研究方向和重点都不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质量取胜,以高质量出名,属于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恩州)乃至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目前与全世界135个国家的高校有合作关系。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校区不大,但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强调培养学生数量的多少,学生数量多少并不是学校存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最看重的是教学的质量。德国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免费入学的,宽进严出。学校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资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德方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以及这些方面对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经济信息系专业建设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下设经济信息系,主要开设专业和在校生人数如下:企业经济学(508人)、国际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经济信息学(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国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文理中学毕业生、其他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总数中有74.14%的生源来自于巴伐利亚州本州。此外,经济信息系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开拓新专业,如应用型国民经济学专业。该专业主要招收在经济学领域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全职学习,该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开设此专业的目的在于学校关注经济全局,希望帮助欧洲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希腊所出现的危机。
1.各学期教学安排
经济信息系本科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1至2学期主要是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3至4学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高级课程即管理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是实习期,实习周期为18周,每个学生都要实习,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学校介绍实习单位;6至7学期学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学分和做本科毕业论文。
2.课程设置
以企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1至4学期学习的课程为企业经济学、会计学、数理统计、经济信息学、企业法、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管理系统、材料及产品经济、税法、内部控制、项目及进程管理、国际经济政治、商业计划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选修课有通用经济信息(由多个课程模块构成有历史、算法分析、语言、行政管理、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还要选修英文或法语等语言课程学习。第5学期为企业实习,6、7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有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课题。如企业经济学专业可以从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三个模块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单看课程设置可能看不出与我国院校课程设置有何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信息学”为例说明一下。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并不像我国高校开设经管类课程一样,这门课程在修习开始前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有三个模块方向供选择分别是: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模块学习。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一样,涉及到多个模块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严谨细腻。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如国际管理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要有一年外国学习经验。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外大企业、自己创业开办公司、本地企业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应用科技大学也可以继续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如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三个学期修完全部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需要读三个模块,分别是国际管理、财税控制、企业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国际管理模块包括战略计划、战略制定、IT策略/国际项目管理、国别战略评估等;财税控制模块包括财务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税收审核、税务战略设计、国内与国际会计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块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认知与交流、人员战略化管理和经济变化管理。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提高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3.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学期是实习学期,对于实习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习要修够60-70学分。此学分为欧洲通用学分。
②实习至少8周。每周实习40至50小时。
③实习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实习合同,并且就有关实习时间起止、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报酬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④实习期结束,学生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向学校教授汇报实习经验和实习心得。
⑤教授对学生实习评估主要考察三点:一是实习结果(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开证明来说明实习期的工作表现等情况);二是学生所写的20页左右的论文;三是问卷调查(包括实习是否有益?实习有何具体建议?)等。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按时实习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有专门的“工作服务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在学校网站上有专门的“Career Service”栏目可供学生查找实习单位及提供岗位等情况,方便学生选择和联系实习公司。目前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主要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安联保险、大众汽车、KVP(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等。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后与所实习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学生实习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企业。
4.教授聘任与专业教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不仅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乃至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聘任的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综合性大学毕业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满足专业教学的企业工作经验,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选聘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一轮从专业资质、教学资质、个人资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轮针对个人特质进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成绩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为教授。教授总人数是按每40名学生需要一名教授来确定。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样形式。校内实习和实验室设施设备精良能够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培训期间,在校园、在教室、在图书馆甚至在食堂随处可见两三人、三四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启示
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特有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到专业设置小到课程设置充分调研,剔除主观因素影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地区优势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各校区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每一个校区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区特色相结合,区域服务特征明显。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与本科相似,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没有把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有的院校开设专业只顾眼前利益招生易就业难;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招生难就业更难;有的院校建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风向标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所以充分调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尤为重要。
2.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德国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实践学分、总周数、每天实践小时数、实践论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德国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企业之所以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职业培训,在于德国各州在法律上对企业所做出的规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吸纳学生实习,可以在纳税上得到好处。可以说在法律的大环境下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也同样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建立合作双赢局面。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在德国FH教师选聘非常严格,特别是教授的选聘。教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专业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所以在德国要想成为教授没有企业扎实的工作经验是免谈的。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那些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吸纳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2]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6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31-03
一、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在突出数学基础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质、提升其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21世纪高等院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一)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关键在于提高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不必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在大类培养中执行分类、分层指导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好大学数学关键在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性比较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二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会数学思维。国外大学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微积分作为通选课,二年级以后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经济数学、矩阵等课程,供不同专业要求的同学选择,国内人大、北大等综合性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工学色彩突出的学校也多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单独开设6或8学分的微积分或大学数学,二年级以后同学们可结合自己发展需求选修数学相关课程。鉴于公共管理下设的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专业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必要的,而对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考研不要求数学的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提出专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科学选课,执行分类、分层指导。
二、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原则
1.有利于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2.有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5.有利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设想
1.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为重要途径,恰当地将数学素质的培养与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相结合。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来讲授,讲透主要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数学知识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在设置数学教学内容时,改变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解题技巧的现象,将数学原理与公共管理专业相结合,注重知识对社会现实的服务。在设置后续课程时,应强调数学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试成绩=作业与表现30%+月考10%×4个月+期末考试30%,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数学教学,夯实数学基础,实行微积分教学“3+1”模式。改革数学教学计划,在低年级数学基础阶段之上,增设高年级的数学提高阶段,构建全程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数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该生所从事的专业奠定数学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提高阶段应与专业和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相应的数学软件和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为学生节省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内容,把学生从大量的做题技巧中解脱出来,并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3+1”是指在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的开设过程中,3个学分为数学知识点的学分,1个学分是实验学分。1个实验学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结合专业能独立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二是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迫使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三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己设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以数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选修课。大一期间,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4学分,采取“3+1”模式。在大类分流后,根据专业和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选修课,其中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三个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未来需要考经济类研究生或本科需转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其次,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考研、出国为导向,在符合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解决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证明、解题技巧偏多的问题。在课时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删去一些纯粹为了考试而学、华而不实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学时,增设与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课。最后,强调数学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类分流后,结合学生的所选专业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参与确定,协同授课,这既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也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开展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产生阶段:数学知识和数学定律的产生过程。讲解数学定律产生的过程和基于的社会现象,恢复并畅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形成阶段:讲解和阐释数学定律,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数学定律形成最本质的认识。在数学定律讲解部分,要突出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性和方法性。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应揭示数学朴素的本质,让学生领会数学精髓。应用阶段:强调数学定律的运用,实现数学在现实中的工具作用。建立专业中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案例库或结合教师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5.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国外高校在数学教学上,非常强调数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国外数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专业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这些理念使得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原来仅仅为了不挂科、为了考研而学数学,上升为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最终上升为数学的技术、文化的层面上。数学应用能力最终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上。1985年美国的高等院校启动了微积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虑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工具广泛使用对大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高校对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7年启动了微积分改革计划,新的方案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的概念性理解能力、解决问题技巧、分析与举一反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提出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1989年和1990年美国数学科学资金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交了《振兴美国的数学:未来的关键资源》和《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即两个“戴维报告”。该报告指出数学科学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强调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要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提出各类前瞻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时揭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技术、数学理论、数学实验。美国的微积分改革非常富有成效,使得人们对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都市事务学院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数学难度不高,但他们非常强调应用。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还应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因此,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成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第三,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在教学工具上,教会学生使用一些辅的数学工具,包括图形计算器、相应的数学软件等,凡是能用机器、计算机完成的就用机器和计算机来解决,老师更多讲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孟津.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曹殿立,等.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曾玖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夏小刚.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摘要:概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及监管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资本流动;金融体系;风险防范
经济全球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经势不可挡。当世界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之时,资本流动国际化也形成了趋势。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借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短期资本流动包括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电子交易技术的广泛运用,新金融主体的产生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等,促进了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直接投资有效弥补中国资本不足,为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资本流动加速商品周转,推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增加中国的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资本流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金融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1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经济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经常性项目,虚假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二是随着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宽松,外资利用虚假投资信息使资本大量流入;三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投机行为流入资金。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本流动,为中国利用国际资金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可能。但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入流出,会加剧中国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影响微观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
1.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是一个还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货币发行量始终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加,M2虽然在今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10%以上,正因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利率始终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几倍的水平,同时我国在大的趋势上仍处于汇率长期升值的通道上,这必然会引起国外的资金大量流入。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却能享受高额的汇差和利差,再加上对我国的商业投资也可以保证一个较高的回报率,若没有资本监管的限制就会促使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会促进我国股市的短期繁荣,助长股市指数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市场的投机者会主动地承担市场风险,同时对冲套期保值者的风险。同时依照托宾q的理论,股市的繁荣也会在一定程度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重置成本,促进实业投资,而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也会因为资产的增值增加消费。而从负面影响上看,这种纯市场的投机行为并没有改善我国资本配置,只会异化证券投资功能,破坏市场价格均衡机制,在大规模撤出后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还会关联到实体经济,直至引发金融危机。
1.2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资本频繁流动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国内资金较充足,银行往往会盲目扩大借贷,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流资本的频繁动同时会引起利率和借贷市场波动,资本流入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下降;而资本大量流出会导致利率上升。其次,不管国际资本采取何种方式都会涉及到货币兑换,与汇率产生直接挂钩,进而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第三,资本频繁流动会引起股票价格和股票市场波动,当国际资本采取股票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会刺激股票需求增加,引起股票价格上涨,反之一旦流出就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而短期资本流动形式的多样化,推动金融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也会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1.3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资本流入,都会使国内货币供给以内生的方式增加,央行原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挑战,必须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作出改变。面对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央行将被动地调控人民币,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来吸纳流入的资本,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冲销因资本流入引发的通货膨胀。而短期资本通过经营项目、地下银行、洗钱等方式导致资本流入源头增加、速度加快,不同程度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的难度和实施效果的保证。
1.4给监管带来难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为国际资本进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而随着金融保护期渐进,在华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可对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直接经营人民币业务,从事我国国债发行等,国际资本及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往来将更为多样和便利。此外,由于我国汇率波动,利率调整相对国际市场所形成的汇差、利差等,会不同程度地诱发套利资本流入和流出。而依托金融创新工具和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国际间资本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更具隐蔽性、更便捷也更难以掌控。这些都给央行对资本国际流动的监管造成极大的困难。
2面对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和金融资本的流动在过去十年中数以十倍的增长,以纽约为首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和其他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那些可能存在的价值洼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也会在瞬间被填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积极利用外资政策的推行,作为新兴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多重性影响。因此,国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严格管制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2.1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过程中,为避免对国际资本的过分依赖,要提升整体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单纯从数量来看,金融资本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从质量来看,国际金融资本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尤为突出。我国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减少国际资本带来的挤占效应和冲击影响。化短为长,主动吸引长期资本,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2.2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加快进行国有银行的改革,统一和开放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业务交叉,多种经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完善金融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管理升值预期和通涨预期,寻求信贷规模调整和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和稳定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
2.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面对我国当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从经济能力和偿债能力出发,避免采用扩大通涨来弥补赤字。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建立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灵活运用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金融工具,将货币政策真正控制在适度宽松和稳健的水平上,科学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抑制泡沫的持续膨胀和投机炒作行为;适度规模增加供给,遏制价格上涨,化解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引导资本流向,削弱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套利、套汇和套取资本溢价的冲动,避免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
2.4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的安全稳定面对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合作,主动与国际金融统计接轨,通过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化解国外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业构成的危机。通过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管理和使用好国际资本,并积极采取防御性措施,限制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避免投机性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过度冲击。此外,要不断提高鉴别和监控各类投机性资本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以监管体制的完善,持续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林纯清.信息时代财务控制趋势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
[2]华兴顺,孙都光.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1
金融经济类论文范文二:现代金融经济风险分析
摘要: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命脉,现代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稳健、有序、有效,对国家经济安全极为重要。本文以金融风险概况为出发点,对我国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且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究,以期稳定金融经济,实现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解决对策;概况
作为一个双重转型国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领域改革也取得了良好了成就。但金融经济不稳定因素的长期存在也加大了其风险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比其他国家的损失,我国在该场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多,但这并表示我国金融体系较为稳定,事实证明,必须对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现代金融风险的概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未来收益、资产等具有波动性。金融风险是指于企业、机构而言,任何有可能致使其出现财务损失的风险,是企业、机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其与金融市场波动性具有直接关联性。金融结构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在其自身影响以上。在具体金融交易活动中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将严重威胁金融机构的生存现状。同时,如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到位也将产生极大的威胁,如产生系统风险,无法正常运行金融体系,甚至出现整个社会经济市场无序现象或产生极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根据具体标准可将金融风险进行多种类型的划分,如下:
(一)根据金融风险出现的根源划分,包含两类(静态、动态)金融风险。静态金融风险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出现的风险,其与相应定律基本符合,预测具有准确性。动态金融风险是指因改变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的风险,伴随时间推移动态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与影响作用也会随之改变,其预测难度较大。
(二)根据金融风险涵盖的范围划分,其包含两类(微观、宏观)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客观环境改变、决策误差或其它因素导致经济活动参与主体资产、信誉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宏观金融风险是指全部微观金融风险归总。
(三)根据金融机构类别划分,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风险。
二、现代金融经济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与风险向银行集中。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合理性较差的现象,具有较高间接融资比重,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持续上升,进而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业。我国广义储蓄率较高及持续上升,如34.3%为1985年我国储蓄率,38%为1990年储蓄率;40.2%为2001年储蓄率,44.6%为2003年储蓄率。近年来,以我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是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在银行业发展中,其主要依靠大量储蓄存款吸收,与中长期贷款发放进行储蓄增长压力释放。通过大量数据显示,我国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较高为企业融资,一般为80%以上,但股票与债券融资比例则较低。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过分依赖,将导致整个社会融资风险向银行体系过度集中。以长期发展而言,货币供给过度将对物价、资产价格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冲击,这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不利,也将对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产生挤压作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主导型为主,在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业所占比例超过90%,证券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保险业具有过小规模。在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风险分散中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该类金融发展格局,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无法满足,进而对金融体系稳定、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及呆账准备金不足2003年以后,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贷款比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对此类指标的过度性强调,只会导致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投放扩大对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对有利贷款进行回收,实际上不良贷款存在的金融风险仍无法消除。目前,银行机构仍具有极大的呆账准备金缺口及具有较低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在国有4家独资商业银行内,高于国际标准8%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仅有中国建设银行。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仅为6.15%。由此可见,伴随贷款增长速度的提升,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并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仍具有较大缺口,及较低的贷款损失承担能力。当银行资产扩张与资本金补充不符时,一定程度上必将造成其经营脆弱性。
三、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解决对策
(一)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对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且对间接调控方式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市场运作机制建立与健全,调整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第一,货币政策决策民主化的实现,增加透明度,对货币政策决策水平全面提升。对金融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效性地提升,对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能力地提升,都能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且能够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将货币、资本与保险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中央银行将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该货币政策不仅能够对经济平稳发展起到支持作用,还能避免通货膨胀及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预防。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与引导市场利率中将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应达到运用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及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组合的合理性,以此对数量调控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对中央银行运用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传导机制加以完善,在资源配置方面将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对货币信贷合理稳定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对利率杠杆进行灵活应用,以此调整总量平衡度。利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利率起到引导作用,且按照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对其资产、负债价格利率调控体系进行准确确定。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行国际收支市场机制与管理体制建立,为贸易与投资活动提供便利。第三,加强与改进银行窗口指导,要求必须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贯彻落实,对支农金融服务加以改进,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增加金融保障,调整信贷、产业结构,且对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学、高效防范风险与金融稳定机制
1、强化金融法制建设与实行依法行政。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行业法律边界进行界定,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进行准确市场定位,对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特性进行合理划分,及时补充、改进其相关法规,实现金融机构依法行政。
2、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合理性,确保金融评估报告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对整体金融运行状态与潜在风险及时把握,进行金融风险识别、评价与预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且按照风险程度向市场及时提醒,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以此对金融风险的扩展范围进行有效控制。
3、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在实现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稳定性不足的现状下,必须进行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快速建立,以此对突发性事件产生加以有效控制。通过金融危机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对金融应急处理措施进行统一制定与实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发展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降低金融经济风险问题,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进步。必须重视风险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这就要求各个金融行业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情况的前提下,确立正确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童锦治,吕雯.我国银行业实际税负水平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日臻完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的突破,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化迈进,高校专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资源的崛起打破了纸质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互补共存的有机体系。现在的法学专业图书馆不仅有以纸质资源为主的实体形态的馆藏,也有以电子资源为主的虚拟馆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新型的载体取代旧的载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文献将越来越多,其使用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读者欢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将各显特色,优势互补,共生共存。因此,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成为了现代高校法学专业图书馆的主要馆藏。
一、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或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纸质文献最早出现在中国4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应用。
(一)纸质文献的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与纸质文献相伴,纸质文献的生产和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和稳固的体系,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纸质文献的载体与信息融为一体,保存好了载体,其信息就得到了保护,只要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把握适度,纸质文献便可长期保存;
纸质文献经过千年的洗礼,已建立了完善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纸质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常会受到道德审查和政治审查,对保护普通社会人群、保护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因而纸质文献传播的信息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同,具有权威性;
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纸质资源目前已有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和版权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从目前看,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370万种,期刊13万种,会议文献100多万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产品资料100万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为主的纸质文献,其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和必然的。
但是,纸质文献的存储空间大;容易变质和自然老化,并且其知识内容的复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以优质木材为原料,既占用人类的森林资源,又因制作纸张造成的污染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纸质文献本身所含的知识量不大,许多相关的知识内容需要负载于大量纸质载体上,不利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这些都是困扰专业图书馆的问题。
(二)电子文献的特点
电子文献内容丰富,既可表达文字等静态信息,也可以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动态信息,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电子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可被多人同时访问,人们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询、检索和获取网上的信息,读者利用某些软件,可以从“篇名”“作者”“关键词”等检索字段入手,通过计算机自动检索出所需的内容,提高了检索效率;网络上的信息,只要是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就不分国家、区域、民族均可利用,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文献体积小,但存储容量大。只需一张光盘,就能解决图书馆空间紧张和用户查检利用的困难。
但是,电子文献使用条件要求较高;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单纯的电子文献出版不像纸质文献那样经严格的编审制度,文献质量得不到可靠保障,使人们对电子文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信息可信度较低;长期以来,多数读者依然习惯于阅读纸质文献,因此,在短时间内读者还很难完全适应和接受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已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而电子文献通过数码代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仅使各类作品之间界限模糊、相互渗透,而且使作品复制、修改变得非常容易,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文献由于载体与信息的分离,因此对它的保护,实际上是要对载体和信息分别进行保护。目前保护电子文献有两种方法:一是不断地转换文件格式;另一种是保存阅读设备和软件,但这两种方法都有缺陷。
二、法律专业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状况
“法律图书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将纸质和电子文献均与法律相关的专业性图书馆统称为“法律图书馆”。主要包括各综合型大学的法学院或政法院校的图书馆,以及研究院所、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的法律图书馆等。
就资源总量来讲,一般的法学院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规模基本上与法学院系本身发展一致。馆藏文献以专业性、学术性为主,也体现了学院及其重点学科的专业特色。一般的法学院图书馆或资料室会有3—10万册的馆藏纸制文献资源,电子文献依所在院系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情况而有所不同。如:北大法学院截止目前馆藏纸质文献15万册,数据库9个;清华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截止目前馆藏纸质文献11万册,数据库10个;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而言,其前身——法律系资料室是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的同时建立起来的,1994年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所资料室合并为法学院资料室,1998年扩大为现在的法学院图书馆,同时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法学分馆。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和建设,特别是扩大为图书馆以后,法学院图书馆已经成为收集、整理、编辑、利用法律专业图书、期刊、文献信息的资料与服务中心。
法学院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主要包括中外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生论文等,本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遵循每年纸质文献采购计划并且结合本院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来合理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较为丰富。截止到2012年底,现藏有中外文纸质图书(含过刊)近20万册,其中包括3万余册过刊合订本。以目前近3000千名在校生计算,生均图书已达66册左右。中外文纸质报刊保持每年44种左右;在电子资源方面,现拥有法律类数据库或含有法律类内容的数据库20余个,中文电子图书20余万册。。这些不同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互相之间形成补充,构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比较丰富的电子资源馆藏体系。
(一)纸质法律文献馆藏
1.中外文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中文期刊的馆藏分为邮发期刊和非邮发期刊两种。以法律学术期刊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法律类期刊为主,同时订购的期刊还包括与法律有关的政治类、经济类、宗教历史类、社科类、学报类期刊等1000余种(2012年订购);外文期刊全部是法律期刊,以英文期刊为主,日文、德文、法文、韩文为补充。订购的外文期刊47种(2012年订购)、约257册。因为经费的原因,法学院图书馆还用交换的方式取得了一定量的外文期刊。截止2012年底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期刊2158种,30740册合订本;馆藏外文期刊216种,3641册合订本。
2.中外文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收藏以法学学术、法学研究著作为主要收集法律文献,同时收藏法律文件、法学教材、法学案例、法学论文及与法律有关的部分政治、经济、历史类研究型文献等,馆藏法学专业图书的主要范围是:法的理论、法的历史、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科技法、外国法、国际法、比较法以及香港法、澳门法、台湾法等;截至2012年底为止,法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47393种,115432册;外文法律图书的订购主要依托校图书馆资金的支持和捐赠取得。以英文为主,日文、德文、法文、俄文、韩文为补充。截止2012年底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外文图书4881种,11688册。
3.学生毕业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为保存和传承文献,在收集中外文期刊、图书的同时,就我院自1978年复校以来的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了收藏,馆藏论文涉及本科生、双学士、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学位进修班、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等。截至2012年底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法学院毕业生论文约3万余册。
(二)馆藏电子资源
馆藏电子资源是专业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趋势。它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所带来的矛盾,有利于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专业图书馆特色馆藏及数字资源建设应围绕学院重点学科形成馆藏特色,建立专题特色馆藏数据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购买的法律类数据库或含有法律类内容的数据库20余个,电子图书20余万册。
三、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文献资源的共存与互补
从我院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借书最多,其次是本科生和双学士。印刷型文献现阶段依然是我院读者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源,港台图书的利用率非常高。特别是研究生对港台资源需求迫切,因为大量的外借和复印,这部分图书也是图书馆破损最快的图书。青年教师非常会利用图书馆,从现阶段看,青年教师的阅读倾向与在读博士生差不太多,对图书馆需求很大,青年教师不仅利用我院图书馆的纸制文献,而且他们更愿意使用电子资源,他们热心于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愿意向图书馆荐购外文图书,图书馆也更容易与他们建立联系。
图书馆事业承载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保障人们基本信息权利的使命,是一项非常高尚的事业。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存在的目的和所承载的使命则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文献资源内容的载体方式的不同。进入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彼此并存、整体结构比例逐步调整的关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纸质文献仍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电子文献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电子文献不可能取代纸质文献,纸质文献仍是最基本的文献类型;同时,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在图书馆中平分秋色的状况也越来越明显,二者将在图书馆中并存发展。《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中指出:虽然纸在汉代已经发明、推广、使用,但是纸在公元二至四世纪之间并没有完全取代简帛,而是简、帛、纸三者并用。直到两晋时期,纸质写本书才取代了简帛。以此推论,电子文献替代纸质文献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095-02
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产资料、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城市“夜经济”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资料或劳务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物质生活消费与精神生活消费,所以,在拉动内需的多个领域和途径中,以文化休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无疑是城市经济更新的重要力量。美国布朗大学的教授戴维・威尔曾做了一个调查,在晚上从卫星看地球表面的照明分布,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地区夜晚灯光亮度与城市经济繁荣(GDP)成正比”。由此,繁荣“夜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虽然古代便有夜市,但是宵禁制度撤销之后的现代城市“夜经济”起步晚,“夜经济”发展及繁荣程度不高。然而,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比重不断上升,势不可挡,许多地区纷纷拓展“夜经济”,将其作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头戏。而现代“夜经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尚且匮乏,急需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一、“夜经济”历史渊源
“夜经济”在古代表现为夜市,据考证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唐代中晚期,到宋代打破宵禁制和坊市制之后兴盛一时,在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到近代殖民时期战乱纷争,各地又恢复宵禁,在一段时间内阻碍夜市发展。到当代,真正的夜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夜晚生活内容的重视使城市趋向全时性。
国际上的“夜经济”称作“24小时城市”(The 24-Hour City),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night-time economy),后来弗朗哥・比安奇(Franco bianchi)形成24小时城市概念,它对夜晚文化和夜晚经济进行了研究,提倡城市夜晚活动多元化。英国在1995年正式实施这一战略,之后美国也十分盛行这种政策,近年来研究主要讨论24小时城市下环境和治安犯罪等问题及管理方法。
而我国现代城市夜经济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崛起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夜经济已经不再是传统夜市了,而是发展成为一种以文化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涉及餐饮、旅游、健美、贸易、娱乐等方方面面的经济体系。
二、“夜经济”的概念
当下我国研究夜晚时空下城市生活和经济现象的较少,“夜经济”虽已兴起却一直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对夜晚城市的研究则集中于城市照明领域和街区区位规划领域。除了从历史角度研究“夜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大部分当今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环境建筑和商业空间的设计理论以及社会行为调查来研究夜晚下的城市面貌的。胡华老师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夜晚城市空间下人们的行为活动,区别于“24小时城市”和“夜晚经济”,他从城市规划角度创新提出了“夜态城市”,“到了夜晚,昼与夜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地点的可达与不可达等形成新的空间地理”,“夜态城市就是要研究夜晚的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社会结构,以及最后形成的一种与白天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状态,并且将这种生活状态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的规划管理上”。因此“夜态城市”涉及更广更全,而不仅仅是夜晚经济领域,但其对夜晚城市经济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联可以作为参考。
商业空间学理论包括空间结构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一个是研究划分商业中心为目的,一个是通过行为与空间的关联研究市场主体与区位选择。商业空间选择理论明显能为研究夜经济市场参与者们与夜经济城市区位分布和设计提供依据和启发。高层建筑内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和建筑灯光及广告的改进都有利于夜经济更好地开展。夜晚时空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供需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便是“夜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学术界对夜经济的定义一直没有定论,作者认为“夜经济”可以定义为它是一种以城市市民和外来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为主要产业类型,在夜晚城市时空下进行的各种商业消费活动的总称。它往往经营时间和形式灵活、参与主体广泛,包含社会各个阶层,与城市文化气息紧密联系。“夜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是拉动消费需求的经济形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形式;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形式。
此外,“夜经济”本身具备特殊属性,在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是其时域性的表现。它与城市文化紧密联系,经营活动与白天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以不具象的服务、流行文化、休闲娱乐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更加侧重市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它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
三、“夜经济”的产业类型
1.购物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是指各类的商场、超市、购物街、非固定购物类夜市等具有购物消费活动的活动场;紧张的城市生活使日常购物活动大多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以副食鲜货为主的超市,以服装、小商品为主的灯光夜市,以及以百货商场为主要依赖场所,除一些24小时经营的超市以外大多在午夜之前就关门了。夜间购物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很多人夜晚休闲的一种消遣方式。
2.餐饮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是指各类固定餐馆、咖啡馆、茶座、非固定的餐饮夜市等;民以食为天,餐饮类消费额一直是社会消费品销售额的重要份额。现代化城市下,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商业化,上班族家庭很少在家做饭,在外就餐已经普及。按经营类型可以将餐饮服务业分为筵席式、快餐式、小吃式和茶点式。其中筵席式最正式,就餐时间一般为一天中晚两个饭点;特色小吃、茶点和快餐则大多是24小时营业。
3.酒吧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是指以饮酒为主体的吧类消费场所;作为国外引进的消费产业,酒吧更加侧重文化消费。国内知名的酒吧街有北京三里屯、北海后街和上海衡山路等,这些酒吧大多分布在一线大都市,起初是外国人聚居地较多,现在结合我国文化发展,酒吧普及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消遣,深受年轻人喜爱。
4.歌舞类经营与消费:主要以KTV、迪厅、舞厅等为主的活动场所;KTV、迪厅等场所是80年代兴起的,起初是年轻人歌舞活动场所,目前随着贩量式的经营模式普及,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消费场所。
5.观演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指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等活动场所;文化类观演建筑除了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等专门性场所外,体育场馆的多重使用也使其价值巨大,大型颁奖会、赛事、艺术节、演唱会的举办依赖于体育场馆,所以其使用频率高,人流量大,成为主要的观演类消费场所。
6.休闲类经营与消费:例如运动健身、美容美发、保健按摩等活动场所;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健美康体行业发展迅猛,规模档次参差不齐,受众人群也不一。以体育休闲场所为例,高尔夫球适应经济水平高的人群,游泳、足球、篮球等比较亲民,应该多面向群众开放。而许多健美养生的场所除了专门的设施供应,还配备茶饮、游戏、洗浴、按摩等配套服务,形成相关联的产业链。
7.旅游类经营与消费:城市夜街景游、城市公园游、农家乐、历史建筑游等。基于城市民俗文化和景观文化的都市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主要包括城市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城市景观建筑旅游。这些旅游业以各自的特色,配套娱乐设施在城市中或郊区设立,有的甚至免费开放,如城市公园。这不仅便于市民周末近距离休闲放松,更有利于外来游客来访,对打造城市品牌有重要意义。
未来城市的服务业将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城市经济提升的主要判断指标,而城市“夜经济”就是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服务业的行为消费模式,涉及的活动内容主要是餐饮、旅游、健身娱乐场所消费服务产业。不同业种类型、经营形式、规模档次、消费方式等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业态类型。这些经济类型中普遍侧重消费者参与和观赏的精神文化消费是消费者最重要的“夜经济”行为,也是带动“夜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未来开展“夜经济”建设要注意科学规划、管理,并缓解资源占用和城市生态污染。总之,“夜经济”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拉动城市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必将随着今后的实践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2]李彦广,胡华.夜态城市[J].中外建筑,2009(11):63-65.
[3]胡华.夜态城市[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王荃.“中英―城市夜景经济”的对比、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张金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夜市经济[C]//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2:2.
[6]包明.成都都市娱乐活动的特征、发展动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