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6: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标准农业灌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53-02
1 引言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渍能降”的高产稳产田。以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形成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方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综合开况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县域呈西南、东北走向,东濒渤海,西北与利津隔黄河相望,南接东营市东营区东北部与河口区毗邻。自2004年以来,垦利县先后有17个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0个,改造低产田11.5万亩;产业化项目6个;科技推广项目1个。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累计搬动土石方1256万m3,开挖各类沟渠1743条,长1542km;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908座;建成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11.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45万kg,累计完成投资17174万元,新增产值34515万元。通过实施的配套沟渠、建筑物、U型衬砌渠道、暗灌排碱、农村生产便道、机耕道整治维修等工程项目,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下面以黄河口镇北新片1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为例,按照现有建设投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对项目区进行分别测算。
3.1现有标准建设内容及效益测算
项目区设计开挖整修沟渠路228条,长148km,土方91.5万m3;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75座;衬砌渠道4km。整平土地4000亩,技术培训6000人次,营造农田林网植树6.24万株。项目建成后,种植粮食0.3万亩,棉花0.7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00kg/亩,棉花(皮棉)15kg/亩,年可新增产值350万元,年新增利润159万元。
3.2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及效益测算
项目开挖整修沟渠路228条,长148km,土方120万方;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82座,排灌站2座;衬砌渠道15km;暗灌排碱3000亩。改良土地10000亩,修建机耕路12km。技术培训15000人次,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示范推广10000亩。营造农田林网植树15万株。扶持建设新农村4个。项目建成后,种植粮食0.7万亩,棉花0.3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250kg/亩,棉花(皮棉)25kg/亩,年可新增产值786万元,年新增利润25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农田完全实现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率达到70%,灌溉率达到85%以上;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生产路和主干道,达到晴雨通机(车),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从以上两种建设的情况对比可知,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能有效地增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的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3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4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是通过“藏粮于田”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作为一项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支农政策措施,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切实加强领导,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强基固本的作用。
(2)加大治碱力度,推广治碱先进技术。黄河三角州是退海新生陆地,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较浅,仅在1.8m左右,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加之耕作粗放,肥力不断下降,特别是速效养分下降迅速,土地逐渐返盐退化。探索、引进、推广先进的治碱先进技术是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成效的重要措施,通过暗灌排碱、盲沟排碱、深沟排碱,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逐渐改土治碱,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肥力,真正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设背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要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不仅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出率。对此,吉林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产稳产有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2 松原市概况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中温带,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积的12%,总人口290余万。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长期以来,松原市农民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为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条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况多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需要迫切改变现状,以促进农业生产长远发展。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冲积平原、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组成,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平均海拔高度为130~266m之间。松原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的土壤类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钙土和河淤土等,优越的土地资源,为松原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有利的发展条件。
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块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经过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通过田块内的局部平整使田块平整度、规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间管理及田间机械化耕作。根据松原市基础条件,经实地踏勘和计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田块规整程度要达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级以下,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满足本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适合高产作物生长发育。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目标是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设施的配备来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松原市水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排水条件均可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质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其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耕作田区。为了提高田间作业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较高的通达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相关要求,平原地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够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结合松原市的实际情况,该工程主要指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指各类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作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项目区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的比例。根据《标准》要求,依据松原市的具体情况,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农田防护效果良好。
4 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对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规划,等工程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团场紧紧咬定争创兵团、师项目建设示范团场的目标,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协调联动、务求实效”的原则,精心做好各种项目建设的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使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更加贴近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求,满足职工的生产需要,推进团场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上,团场始终坚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项目资金专人专户管理,并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挤用、占用、乱用项目建设资金现象,不折不扣地确保每分钱都用在项目建设上。
在项目建设落实工作中,团场坚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把高标准、严要求、创精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定期在项目区召开现场推进会的方式,做到问题在一线查找、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推广,形成了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使项目建设变“要我创优”为“我要创优”,切实保证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创优工程。
2012年9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原主任宋志刚观摩了一四二团三〇连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后,写下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高、要求严,观摩了一四二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感受到这里项目建设水平更高”的感言。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获得全省先进,具体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项目争资金成绩斐然。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得上级财政资金4.17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1.99亿元,增长91.3%。尤其是2010年,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1亿元;二是新增开发县实现突破性进展,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此外,全省新增1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中,我市就有5个,占29%。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通报表扬市农业开发办争项目、争资金取得的突出成绩。
2、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42.74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6.4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4座,拦河坝42座,修建排灌站31座,修建机电井238眼,衬砌渠道682.05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3185座,修建机耕路584.15公里,改良土壤2.23万亩。通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按照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与改善基础设施并进的道路,抓好土地治理。二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猪、麻鸡、毛竹、白莲、淮山、蜜桔、中药材和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4、项目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统一管理。我市“根据效益选择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坚持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创造性地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审计结算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千家万户,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统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要高出近3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政府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田,藏粮于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田水利化;对土地进行平整,建立纵横交错的机耕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人群,无论是技能还是体能,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排灌尤其是机耕路的问题,机耕、机插、机收和运输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实现在家务农人员省心、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和粮食增产增收的多赢目标。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做到“五个确保”,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确保建设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各县(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编制2011--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要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在灌溉水源有保障、渠系已配套的区域。
2、明确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开发办下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格实施项目。一要以田间灌溉支渠的开挖、衬砌、田间桥涵闸等建筑物的配套,以及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电井的修建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以农田的土地平整、裁弯取直和机耕道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农田土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以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的适时、适地、适树绿化为重点,抓好农田绿化工程建设。
3、健全制度,确保健康发展。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要全力推进更加严格的项目建设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
4、创新机制,确保水平提升。一要创新投入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其他相关支农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二要创新建设机制,改变传统思维,更加注重农田改造后的有效利用,力求将改造后的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创新经营机制,认真谋划治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各种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等适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5、加强宣传,确保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得到了省开发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互动,全面宣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经验,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切实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尤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转变作风,沉下身子,狠抓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要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按省开发办、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作为“天下粮仓”的河南,这样便捷轻松的劳作方式,正伴随着高标准粮田的迅速建设而成为常态。
确立粮食生产优势
所谓高标准粮田,是指“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从2012年开始,为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启动并实施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并规划到2020年在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平均亩产达到吨粮以上的高标准粮田。
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据了解,高标准粮田内,粮食产量通常比平均产量高出15%。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首先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河南农业与粮食生产优势地位。
其次,建设高标准粮田,有利于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
此外,高标准粮田还有利于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发展可持续农业。
“高标准粮田建设是河南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农民收益的‘三保’目标。”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粮安天下,河南举足轻重。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如今,高标准粮田的增产优势初步显现,特别是为河南粮食实现“十二连增”,使粮食产量登上1200亿斤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12月底,河南已经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65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4602万亩,完成全部规划任务6369万亩的72%,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固守“天下粮仓”
走进新野县上庄乡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区,随处可见农民春耕备种的忙碌身影,这里处处展现出春天的朝气,孕育着丰收的希望。2015年,新野县整合“小农水重点县”“千亿斤粮食”“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资金1.6亿余元,共建设完成10.95万亩高标准粮田,含7个万亩方、1个千亩方、1个百亩方。
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西平县平均每亩土地粮食产量达到600公斤,特别是近几年,虽然夏季干旱频现,但由于灌溉设施完整,粮食产量不减反增。
作为全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市,鹤壁市2015年42个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达585.2公斤,创下多项全国高产纪录。
近年来,河南高标准粮田建设如火如荼,一块块高标准粮田就像精致的“小型粮仓”,布列在田野之中。
特别是鹤壁市、新乡市、滑县等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措施得力,均形成了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法和经验。
2013年11月,河南省选取浚县、滑县、原阳县、长葛市、舞阳县、西平县为高标准粮田示范点,如今这6个示范点的田间工程已经在2014年相继完工,较好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据悉,为了进一步加快高标准粮田示范点的建设步伐,2015年,河南又沿陇海铁路线,选择永城市、柘城县、民权县、兰考县等7个高标准粮田示范点。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周期,稳居全国第一小麦大省。
可以说,过去的5年,河南“三农”发展精彩纷呈,突出成就可圈可点可赞,而其中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更为引人注目。
5年来,河南粮食总产连续跨越1100亿斤、1200亿斤两个大台阶,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达到了1213.42亿斤,用不到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和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1亿河南人的吃饭问题,还能每年调出400亿斤粮食及粮食制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来河南调研时曾强调,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指出,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有丝毫大意和动摇。
新节点,新布局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河南在发展目标中提出的第一组数字就是“1300亿斤”,这一数字指的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间,河南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这个战略任务顺利完成。此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是一个重要而长远的国家战略,其目标就是要着力向耕地和农业科技要产能。
鉴于此,河南持续加大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并明确了力争全年再建800万亩高标准粮田的任务,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亿斤左右。
为了确保高标准粮田相关基础设施更好地得以完善,河南还将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组织实施好农田水利项目县和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加快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当然,要想使高标准粮田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农业科技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河南特别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求在玉米、花生收获和水稻机插上实现突破,力争2016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除此之外,河南今年严抓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道路、电网、水网、林网、气象等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切实加强耕地建设与保护,对违反条例、破坏高标准粮田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补短板,再接再厉
过去5年,河南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上的成就可圈可点可赞,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建设标准、设施配套和管护机制上等,都需要取长补短,再接再厉。
1工程概况
凤翔县陈村镇位于凤翔县城西南15km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该镇的尹家务村、老疙瘩村、王堡村、紫荆村、雒家务村、庞家务村、槐北村、李家堡村等8个行政村,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计划总投资277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73万元。计划新打机井46眼,修复配套机井8眼,配套输变电线路24.46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113.52km,衬砌渠道21.45km,配套渠系建筑物229座;农业措施改良土壤2万亩;林业措施计划营造防护林0.2万亩,栽植国槐、杨树等苗木1.2万株;科技措施计划技术培训5000人次,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面积0.2万亩;田间道路水泥硬化田间干道7km,砂石硬化田间支道26km。该项目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为目标。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实现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目标,促进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能够有效解决耕地分割细碎、水利设施短缺、质量较低和农田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既可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又可以加快推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还有利于该项目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宜居家园建设。
2水源工程设计
2.1抽水灌溉
项目区南部主要利用槐塬抽水站三级站进行抽水灌溉。西三支渠、西四支渠为本项目的渠首工程,由于西三支渠和西四支渠衬砌时间较长,渠道已有多处损坏,在实际运行时“跑、冒、漏”现象严重,实际运行时流量达不到设计流量的要求,此次设计对损坏严重区段进行改造修复。项目区北部以及地势难以满足渠道灌溉区域,主要开采地下水作为补充灌溉水源。经实地踏勘,项目区目前现有机井46眼,实际可运行机井38眼(其中8眼主要用于人饮),出水量在为27m3/h~30m3/h;须修复机井8眼,修复完成后出水量可达25m3/h~30m3/h。为了满足项目区灌溉的需求,本次设计新打机井46眼,出水量32m3/h,修复机井8眼,项目实施后可以满足项目区的灌溉需求。
2.2机井工程
项目区属于黄土塬区,塬面平坦,略有起伏,表面为黄土、黄土状土、亚砂土及亚粘土等,总厚度在300m~1000m,该区含水层以中、细砂层、亚砂土层为主,虽含水量不很丰富,但含水层分布广泛,含水层埋深在75m~250m之间,根据周围机井出水量及电测分析,单井出水量27m3/h~32m3/h左右,参考项目区内其他机井运行情况,成井一般200m左右。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较深的情况,机井采用管井,井径为300mm,井深180m。布置机井时,根据当地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并与沟、渠、路、林、机耕、输电线路和作物布局等密切配合,所选井位与周围的机井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影响减少出水量,根据当地经验,井间距采用200m。机井的井体结构:井口必须牢固,防止井口周围坍塌和漏水,同时为了便于送水到田间,防止地面水进入井内污染井水,井口必须高于地面约0.5m左右。透水管安装在含水层处,起着护壁、拦沙、进水的作用,根据当地经验采用D300的多孔混凝土滤水管。不透水管安装在不透水处及靠近地面的部位,起支撑井壁,防止坍塌及防井水被污染的作用,不透水管采用D300的预制混凝土管。底盘是水井的基础,它承受管柱的全部重量,并将荷载传送给地基,底盘选用钢筋混凝土底盘。滤水层是包在透水井管四周的一圈砾石填料,填料厚度一般为75mm~100mm。在不透水管即实管四周可不填砾石而填礓石、砖渣,以降低造价。井管上部10m左右为防止雨水渗入及污染,必须用粘土围填。滤料采用1.5#河卵石,过滤器为沙网、棕皮包扎,管口为沥青粘合,竹板捆扎。为了便于机井管理及安全管护,建机井管护房一间9m2,为砖混结构。
3输水工程设计
3.1渠道设计
(1)流量设计:项目区渠系分为输水渠道和灌溉渠道,输水渠道为续灌渠道,灌溉渠道为轮灌渠道。本次设计项目区西三支渠和西四支渠两条渠道为输水渠道,西三支渠原设计流量0.56m3/s,西四支渠原设计流量0.35m3/s,对这两条支渠道进行修复改造。斗渠设计流量为0.175m3/s左右,分渠流量控制在0.062m3/s~0.08m3/s。(2)纵、横断面设计:渠道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定线测量资料选择合适的渠道比降,确定渠道水位衔接关系,一方面要使渠道能够通过设计流量和保持渠床稳定,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水位高程足以控制所辖灌溉面积,并使之能自流灌溉。根据灌区地形条件,经勘测,斗渠比降采用1/500~1/1000,分渠比降均控制在1/300~1/500,确保田块进水口高程高于田面10cm。横断面选择U型断面接近水力最优断面,具有较大的输水输沙能力,占地较少,省工省料,而且由于整体性好,抵抗基土冻胀破坏的能力较强。(3)渠道设计要求:支、斗渠在原有渠系的框架上进行改造,对于个别渠线不合理的渠段进行局部改线调整,以满足斗、分渠输、配水要求,分渠以斗渠为基础布置。为便于施工,结合项目区实际农田水利工程情况,渠道深度不足的一律按设计深度修建,保证地形因素变化或超量供水时渠道安全;渠道深度小于渠道设计依据地形情况确定渠底标高,使设计渠底线高出田面5cm左右,以便自流灌溉;取水口高度和位置设置根据实地地形和田块需水要求,在施工中预留。渠道砼强度等级为C15,抗渗等级为W4,抗冻等级为F50。渠道开挖后基础应先夯实,土方夯填干容重不低于1.60g/cm,夯填土方的密实度不低于0.95;渠道每隔4m设一道横向伸缩分(缝宽20mm)采用聚氯乙烯胶泥填塞,再用M10水泥砂浆抹平。本次渠道设计:修复改造支渠2条,总长5496m,新建斗渠12条,总长3398m,新建分渠41条,总长10428m。(4)渠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应能满足渠系输水、分水、泄水等要求,保证渠道正常运行,做到分水有门,过路有桥。渠道建筑物包括配水建筑物、联接建筑物、交叉建筑物和量水建筑物,根据渠道所处的地形条件和需要设置。为了统一标准,渠道主要建筑物设计分别选用《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配套设计图集》中的建筑物形式和尺寸。本项目共设计支渠闸门、斗渠引水闸及分渠引水闸55座,分渠分水口358座(其中双向分水口57座),设计过路农桥80座。
3.2管道设计
(1)管网布置:管网布置采用单井管道系统,即一眼机井一套管道系统,管道采用干管输水、支管配水两级固定管道,支管与干管垂直,出水桩间距30m,支管间距控制在60m~120m。管网在区内布设长度平均7m/亩。在管道系统首部安装进排气阀、流量计、蝶阀等设备。灌溉工作制定拟定为每眼机井每次开一条管道,一个给水栓,按地块位置依次轮灌。管材采用PVC管,选用DN110PVC-U管,壁厚2.2mm,公称压力0.32MPa。为了不影响耕作及保证管网安全,管道埋深为0.8m,埋于冻土层以下,沟槽开挖宽度0.6m。(2)管道系统水力计算分析:在低压输水管道系统中,因开启的给水栓不同,管道系统的工作水头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这一范围的上、下界就是管道系统的最大、最小工作水头。设计选取28#井作为典型机井,计算其在运行过程中相应的水头损失,据此来选择相应的工作水泵。根据当地地形,地块较平整,高差只有0.55cm左右,该机井共布置南北3条支管,南边支管最东端出水栓为供水最远点,即为整个系统的最不利点,机井运行时只要满足该点出水栓工作水头,则其出水栓均可满足。经计算最大工作水头为8.84m,最小工作水头为0.67m。管道系统设计工作水头为4.76m,灌溉系统设计扬程为154.76m(3)水泵选型:项目区内地下水流为承压水,水位埋深80m左右,机井动水位一般在130m~150m,机井静水位一般在80m~90m。机井深度一般为160m~180m,机井水泵进水口宜设在120m~160m。由水力计算结果看,灌溉系统设计扬程154.76m,因此选配200QJ32—169/13型农用潜水泵,配套电机25KW,井用电缆规格3×25mm2。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51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普遍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高标准农田比重仍然偏低,开发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土地平整,或支持渠道防渗衬砌及水渠建设。技术上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个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必须改变和进一步提高改造水平。
1 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
1.1 自灌区低压管道配水系统设计
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是利用低压水管完成的,作为替代明渠输水的技术。主要应用如下:利用低压管道灌溉水直接进入;出口管道将水输送到灌溉沟或其他形式的灌溉田中。该技术属于地面灌水技术,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出口流量大,既保证水的利用,同时也能节约用水;此外,低压管道出口并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因此,管道可以选择一般的,以此节约成本。这种灌溉系统的设计为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节约型社会建设,应先节约用水,关键在于良好的水利建设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
由于低压管道灌区配水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方法,提供了相应的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改造思想,大大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只能由田水单边主义的做法,因此非常经济实用的,它的前景非常好,这是国家的研究人员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更适合在自流灌溉中使用。正常情况下,自流灌溉比横截面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选择明渠输出水方式,然后横向贯通河流和农业排水流通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重力灌溉更多依靠通道数量,水流量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采取更复杂的的方法来配水,这个问题是低压管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除了具体设计的灌溉面积,它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条件,然后除去水流量和设计成本。在设计上,可以多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好的设计。
1.2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设计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留在现场的地表水,以免作物被淹,因此系统设计要考虑到降雨的程度,并用作设计地下管道的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传统的田间排水工程以农业排水沟为主,其工作是提高耕地径流排水效率,从而起到排水的目的。但是,如果稻麦轮换,是非常容易出现内涝的,因此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不仅要实现排水的目的,也应该实现降渍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使用排水沟降渍设计或选择使用沟渠、地下管线相互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排水降渍。为了真正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污渍要求,挖沟渠,使其保持适当的坡度,不能太陡,否则会影响渠道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施工问题,为了确保施工方便,挖坑道,底部宽度不宜过小,但要实现上述所有要求,需要很高的成本,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般采取排水沟渠,配合地下管道。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很多沟渠,但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出,虽然勉强克服沟渠太多的缺点,即仍占用一些耕地,并需要频繁的维护和管理。
2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
2.1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的基本要求
保持通道蜿蜒,这样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与直线通道相比,蜿蜒的通道有一个更复杂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为了丰富物种类型,排水沟不要建立一个直路沟渠,可适当增加其曲折性。同时允许剖面多样形式,断面采用梯形截面,可以使用较大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各种生活环境。因为土壤问题,混凝土护坡必须使用,但不能全部使用,可以衬砌斜坡的两侧,水道下方可以不用,这样的水道和地下水也可以交换。或使用植物型防渗块,从而避免了“三面光”。植物型块可以用不透水的混凝土块和植物生长组成,在斜坡或底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而且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分解污染的水体废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生态型排水沟断面设计方法
排水沟的设计要求“模仿自然。”主要特点是异质性,形态的异质性主要是指不规则性,横截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和轮廓曲折性,具有水池和浅滩交替的特点,构成材料的异质性是指由砂,砾石,石头,木桩,水生植物和其他物质构成水道。该水道要求流速,流量,深度,水温,水质,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以便形成形态不同的异构生态因子,从而创造丰富的环境多样性,以便形成丰富的渠道生物多样性。设计的通道形状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分水岭通道形态多样性原则,参考自然流域多样化,为构成复杂的渠道规划和设计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二是强化了科技支撑。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引进优质粳稻新品种“扬粳4227”,推广稻麦标准化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新扩良种种植面积400亩;注重与省里下河农科所、大学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等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1250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三是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增产增收方面,通过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万公斤,亩均增收达50元;在降本节支增收方面,通过衬砌渠道等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区节地、节工、节水、节电明显,按平均每亩20元计算,每年可节本20万元;在土地流转得益增收方面,通过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项目区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根据我区2010年—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累计达24.8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70%以上。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握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重点开发。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认真安排实施年度建设内容,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做大做强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多元投入、立体开发。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三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二、突出建设重点
一是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针对丘陵地区水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挖塘浚库,节水灌溉,新建灌溉泵站和衬砌渠道;针对沿江、沿湖地区雨季易涝的情况,疏浚排水通道,增建排涝泵站;针对田间交通不畅的情况,新建田间道路,配套田间建筑物。二是突出土壤培肥改良。针对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的现状,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土壤进行培肥改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理化性能,增强地力。三是突出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值保专业服务等形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突出合作组织建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东昌府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有机井工程、小型泵站、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渠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全区各乡镇办事处现共有灌溉机井14426眼,现除非宜井区外,机井总量已趋于饱和,但也存在着机井密度不均、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全区现有小型泵站(装机小于1000kW)95处,主要分布在各支渠及斗渠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05万亩。主要分布在张炉集、道口铺、堂邑、闫寺等乡镇办事处。
2 高效节水灌溉方面
为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部署,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着力构筑现代水网,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水利工程体系。2012年,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联合行文,发出了《关于编制“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通知》。我区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编制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1 规划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区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101.6万亩。全区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比例力争达到100%。
2.2 规划总体思路
规划的总体思路为“三化”“六统一”。(“三化”是指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六统一”是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察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即将全区全部耕地合理划分为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两种不同类型灌区,分别进行灌区规划设计。自流灌区通过对干、支、斗、农四级渠道实施衬砌,将水源送到田间地头,实施灌溉;提水灌区,对1m3以上的输水渠道实施衬砌,田间灌溉工程采用引黄灌区末端泵站提水固定管道输水模式实施灌溉。通过对现有灌区的提升改造,使灌区覆盖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规划目标,实现耕地灌区化。
2.3 主要建设内容
东昌府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年-2020年发展泵站提水管道灌溉面积79.36万亩,建设提水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18045kW,铺设管道5975.46km;新打配套机井4830眼,修复配套机井10722眼;衬砌渠道115条,衬砌长度493.8km;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9.9万亩;建设喷灌面积2.2万亩,微灌面积1.15万亩;治理斗沟910公里,治理农沟2564公里,配套建筑物14325座。扩建塘坝443座;硬化道路429.29公里、素土道路240.69公里;2011-2013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2.4 项目投资
东昌府区“旱能浇、老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总投资为260420.43万元。
2.5 实施措施
“放心吧,家里的庄稼有我和妈呢,孩子有妈给带着,那100多亩地我能弄好,现在全村要搞膜下滴灌了,村里都统一施肥浇水了,我一个人能忙过来,到时候你就等着咱家的甜菜丰收吧。”
说起来话长了,小李这两年在外打工,媳妇也是在工地上认识的。以前交通不便,村里又没有什么资源,乡亲们都过着紧巴巴的生活。每年春节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陆陆续续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两年,巴林左旗大力推广土地治理和节水灌溉,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和节水增粮行动项目,许多坡地浇上水了,同时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看着村里有些人开始承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小李的心里也痒痒的,于是动员妻子先承包了50亩地种甜菜,等到收秋的时候还真是效益可观,媳妇一个人种地的收入都快赶上自己一年的打工收入了。于是两口子又商量着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甜菜,小李出外打工赚钱,媳妇在家种地,等到秋收后不但能把以前欠下的债务还上,而且还能有一大部分盈余。一想到这儿,两口子心里就美滋滋的。
巴林左旗隆昌镇距林东镇35公里,有农牧民住户1070户,4227口人,总耕地面积1.63万亩。2012年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膜下滴灌示范项目,涉及老烧锅村、敖包山等2个行政村,共完成投入项目资金1266万元。随着项目的实施,传统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被彻底颠覆了,大面积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正在掀起当地农业的变革,群众的种植观念、种植技术有了新的变化。
到了8月初,绿油油的甜菜长势喜人,玉米棒子均匀结实大又壮,放眼望去,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这片多年被荒弃了的土地,如今成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宝地。
来到田地里,小李的媳妇给大伙介绍:“这次高标准农田膜下滴灌技术,就是铺膜、播种、铺滴管带机械化一次完成,每亩300元左右的投入,而且土壤不板结,颗粒不破坏,也不长草,节省了劳力费、机械费,种植成本大大降低,种植收益明显增加。比如一块地,建一口机电井就行了,井房内连好出水栓,出水栓上接好分水管,分水管上再接好毛管(指滴灌带),每一垄一根毛管,再盖上膜就成了。一眼机井可控制300―400亩地,每个出水栓可控制50―80亩,只要一开闸,地里的每一棵苗可以同时喝到水。就连施肥,也是在井房里的施肥罐来完成。现在只怕咱地少不够浇的,这几百亩地,一两个人就能浇上。”
以前一个人管理20、30亩地都很费劲,现在一个人可以完全管理300、400亩。说起高标准农田膜下滴灌的好处,小李的媳妇深有感触:“有了这个新技术,我们浇地省时省水省劳力。村里人都知道以前浇一亩地最少得出动一个人,用一天的时间。现在300、400亩地,只要1个人就行了,而且,浇地的人还不用下地,不用一锄一镐,定好时间开闸合闸就可以了。以前一亩地一年浇3遍水,现在浇5遍水比过去浇3遍水的用水量还要少,过去大水漫灌费水费电费人力,现在膜下滴灌,行间距之间不过水,虽然浇得次数多,但比过去省水省电多了。”村民小李在一旁补充道:因为投工投劳少,再加上种植作物大行无灌溉水分,杂草长不出来,很多人家种进去以后直到收割才去地里。这样被解放出的大量劳动力,就可以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农业革命,起到了省水、省时、省劳力,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的“三省三提高”的效果,达到了“增产、节本、增收”的目的。
2. 加大农业技术集成推广 通过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组织举办培训班35次,培训人数15万人次,发放明白纸、技术资料18万份。
3.大力推进农作物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筹措资金40万元,采取群众拿一半,政府补一半的原则,推动小麦吸浆虫和小麦全蚀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82万元,对全县50958.8万平方米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给予补助。
4.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完成了2个小麦、玉米展示田的示范试验,完成了500个取土样品工作,通过技术宣传和培训,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整乡推进1个乡,整村推进177个村,信息上墙472个村,触摸屏7个。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了56695万平方米,应用配方肥面积达到了12006万平方米。
5. 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在全县20个乡镇继续实施了玉米、棉花、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累计补贴农户42.9万户,补贴面积90598.61万平方米,补贴金额1386.89万元。实施种地补贴50498.57万平方米,补贴农户21.5万户。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8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
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大部分农户还是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土地流转速度较慢,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常规的小麦玉米,一年两季,耕作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
三、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县、乡、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