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目的的概念

德育目的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目的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目的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44-02

在翻译领域中,“目的”一词内涵丰富。在某一具体的翻译活动中,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目的,译者本人也有多种目的。这些目的有的是由翻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有的则是出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考虑。“目的”一词也涉及到几个概念。不同学者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阐释。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该理论以目的准则为最高准则,其含义就是指翻译的一切行为方式由行为的目的决定。目的(Skopos)之下还有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概念。其中“译文的目的”是核心的概念,起关键作用。

一、翻译目的

在翻译领域中,目的一词对应的英文有“purpose”或“Skopos”,相关的术语有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目的、译文的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文本目的、非文本目的等,相关的理论有目的论、目的准则。

(一)翻译与翻译行为

翻译是什么,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translating)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是不同的概念;翻译以源语文本为基础,是翻译行为的特殊类型;而翻译行为则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翻译行为,是译者实际上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在汉斯·弗米尔的理论中,他认为:

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Skopos”这个术语指译文的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事物。(Vermeer 1989b:173f;Nord 2005:15)

功能翻译观是把翻译看做是翻译行为当中的一种直接接触处理原文本的行为,一种必然带有某种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也就是通过译者的文本处理行为所产生的译文,有可能会不同于传统翻译对等理论对译文所期望达到的对等效果。因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时,对于译者来说,源文本只是一种信息提供(Information Offer),译者必须通过选择那些最符合目标情景要求的特征来解释“信息提供”的内容。(Vermeer 1986:42;Shuttleworth & Cowie 2004:156)

功能理论的翻译行为这个所指的能指比较宽泛,除了“翻译”,还可以包括提供建议、跨文化咨询、跨文化专业性写作等。而在中文语境中,“翻译”这个所指的能指可以是译者、文本转换的实际行为(翻译行为)、译文等。也就是说,中文语境中的“翻译行为”就只是指译者的文本处理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翻译行为”与“翻译”意思等同。实际上,在功能派的诸多理论阐述中,实际上也是把“翻译行为”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运用,也就是从能指为“对源文本的处理”的角度把翻译行为与翻译等同起来。

既然不同学者对翻译、翻译行为有不同理解,那么对“翻译目的”这个所指又该如何理解呢?

(二)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这个所指看起来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实际上因“翻译”这个概念本身有多种定义,所以“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能指。有学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分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指出翻译的目的即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及其文体风格(曹明伦2007:151)。曹明伦把这一目的称做“文本目的”,并指出这是翻译活动产生的最初目的,也是其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翻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其他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或别的什么目的都是属于非文本目的。(ibid.)此种区分可谓拨云见日,使译者在面对翻译活动中种种目的时不会无所适从,从而牢固树立以实现文本目的为译者之根本任务的信念。

在目的论中,既然翻译与翻译行为是不同概念,因此翻译的目的与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应是不同的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所指是一个集合,那么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应是个集合。功能理论认为多数翻译行为有多个目的,它们呈等级分布,译者要为自己选取的特定目的作充分说明。(Nord 2001:29)换句话来说,翻译行为的目的包括了翻译目的。而从另个角度来看,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个集合实际上就是包括了单一的文本目的和多种非文本目的。这个问题的探讨涉及到“Skopos”这个概念。

二、目的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目的”。根据目的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Nord 2001:27)由此定义看出,“Skopos”目的一词指的是“翻译行为”的目的。由于翻译行为这一概念本身涉及到比较广泛的能指,因此可以推断“Skopos”这个概念能指广泛。广义上来说是一个集合,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弗米尔认为翻译领域中可能存在的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Vermeer 1989a:100;Nord 2001:28)同时他又指出“Skopos”一词通常指译文的目的,这里的“通常”可以理解为从“狭义”的角度。所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从狭义上来说就是翻译的目的,就是指译文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在整个集合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它制约了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从而制约译者的基本的目的是否实现的问题。因此,换句话来说就是,“Skopos Theory”目的论中所阐述的翻译行为的目的或“Skopos”通常是狭义上的意义,即译文的交际目的,或者说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概念。这里“目标”被定义为最终结果;“目的”被定义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临时阶段;“功能”指接受者眼中文本所表达的用意;“意图”被认为是文本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以目标为取向的方案或行动”(Nord 2001:28)。从定义可以看出,先是有“目标”,然后是根据“目标”制定方案或行动的“意图”,然后是确立文本的“功能”,然后再细化到不同层次的“目的”。所有这些都由“Skopos”统领。

三、目的准则

目的论以目的准则为其最高准则。弗米尔这样来阐释: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Vermeer 1989a:20;Nord 2005:37)目的准则认为翻译由目的决定,目的因接受者不同而不同。目标文本即译文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即“目的决定方法”(Reiss&Vermeer,1984:101;Nord 2001:29)。

目的准则在非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比如意译为主还是直译为主,是动态对等还是形式对等。为了让目的准则能够运用于文学翻译,符合文学翻译中译文要实现对原文最大化的“忠实”的要求,功能派在目的准则下又增加“篇际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忠信”(fidelity)这个次准则。也就是说,当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是“忠实”于原文,希望通过译文能够全面了解、欣赏原文的所有内容和体裁风格时,译文的目的就是“忠实”。这时,对同一原文本,目的准则或对等原则指导下所产生的译本功能是一样的。

四、结语

目的论的目的准则有其强大的指导意义,但存在概念混淆和对文学翻译说明不够等不足。在对“翻译目的”这一概念的各种理论阐释中,“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一对概念的能指更为清晰。“翻译原是一种‘必要之恶’,一种无可奈何的代用品。”(余光中2000:36)翻译也是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优秀的译者是这门艺术的专家。高质量的译作就是他的艺术杰作。作品的文本目的实现得越好、越全面,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文学翻译可以很好地实现文本目的,在非文学翻译中,非文本目的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能背弃文本目的。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翻译艺术的内容。在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发生冲突时,必须立足于文本目的的实现为宗旨,不可以牺牲文本目的为代价换取非文本目的的实现。就是以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立足”为限,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为限”。(曹明伦 2007:201)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2]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杰里米·芒迪(著),李得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德)诺德(著),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8]Nord Christiane.[1997]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Shuttleworth,Mark and Cowie,Moira.[1997]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Purpose in Translation Field

Yao Xianrong

篇2

现在的英语教育形式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英语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怎样,却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念。很多大学英语近些年的教学水平的下滑,很多原因是由目的和理念的不确定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是没有多大的帮助的。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乱了自己的教学步骤。

一、大学英语首先应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

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做的是提高教师资质、提高课程水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些目的的实现有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学过程全部使用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那么高等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国际化就需要将英语融入到教学中去。高水平高等院校的学生想要保持先进性,就需要对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有及时的了解,这就需要保证英语水平。

我国目前的优秀的高等院校中,特别是985工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就是希望桑能够实现教师上课时能很好的使用英语,学生能够无障碍的听课并与教师英语互动。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而言,作用不仅仅是限制在英语学习的能力,还包括英语使用能力的锻炼,后者的顺利实现是通过开设英语通识课程,传授关于英语的基础性知识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这样不断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帮助非常巨大。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有了这样的目的与理念,并在大胆尝试。据相关消息称,南方科技大学在2012年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批教学改革实验班,该班招收了45名学生。实验班第一节课是由香港大学的唐叔贤授课的。唐教授在课堂开始前,将一些物理学中的一些英语术语教授给学生,然后正式的物理课程中,只要涉及到相关术语就采用英语表达,唐教授做的PPT,为学生选用的课本也是英文的教材。唐教授在课堂上,既使用英语表达一些术语和常见口语,也使用普通话。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唐教授的物理课堂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学生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以适应唐教授的上课方法,比如准备词典字典,以便随时查阅。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英语授课的形式,学校可以利用“集中教学”的方法,在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将分布在两年的英语课程全部上完。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内容分成几个板块:英语人文通识基础课程、锻炼英语学习技能课程、专业英语。前面两个板块的课程可以有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授课,第三个板块需要相应专业的教师来授课。在将这些英语课程全部上完以后,就可以实施英语教学了。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时候根据情况,选择权英语教学或者部分英语教学。

二、大学外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服务

当然,现在我国的高校不可能统一采用这样的标准,采用英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只能是一部分。那么其他院校的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秉承怎样的目的和理念。

对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需要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来制定目标,不同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是面对不同的岗位的,这些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需要就此具体定位目标。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工作时要能够用专业金融理论来进行英语交流和办事,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国际商务场合中处理专业的商务问题。所以,这些院校的英语教学目的和理念应该秉持这样的标准: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想结合,最终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指导下,我国很多的院校都应该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以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一是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二是培养实际的英语使用能力;三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内的985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大学,应逐步在部分专业开出英文学位课程,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并为本校优秀学生提供一流的(用英文开设的)专业课程。具体的定位:使大学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用英语学习学位课程,开展基本学术交流的能力。其他的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荚语实用能力,加强专业沟通能力。

根据新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在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师培训、课程评估方面需作详细的方案和论证。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目标之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扬长避短,迅速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需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人们对英语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全国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大学英语教育顺利的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陈素燕. 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学术英语导向”教学模式调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篇3

作者简介:梁卿(1978―),男,安徽怀宁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08-04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在职业院校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为了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于2006年在青岛召开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至此,对半工半读的研究就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已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人们在半工半读的概念上还是众说纷纭,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一方面为半工半读的实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半工半读在实践中陷入各种误区。其次,正因为对半工半读的概念缺乏清楚的界定,因此对半工半读基本目的和实现形式的把握就存在偏差,影响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健康开展。因此,从促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半工半读的概念、目的和实现形式进行讨论。

一、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基本概念

从现实职业教育实践来看,对半工半读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半工半读理解为勤工俭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的把半工半读理解为部分时间工作,部分时间学习的制度;还有的认为,只要中职学生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作的时间占到学生学时间的1/3,就是半工半读。从理论研究来看,对半工半读的权威界定也还没有见到。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对“半工半读”概念进行探讨。

关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较为权威的政策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半工半读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1}这个表述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半工半读的界定是一致的,可以视为官方政策对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界定。对于这一表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半工半读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半工半读指的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完成学业过程中,部分时间参加实际工作,部分时间读书进行理论学习的制度,从而与完全进行理论学习和完全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制度相区别。

第二,在半工半读制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业的。由于半工半读是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来实施的,因此“工学交替”中的“工”指的就是在用人单位从事的实际工作,“学”指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学校范围内的学习”,既包括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学生在学校参加的实验和实训。所谓“交替”指的就是一种循环的结构。据此,所谓“工学交替”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结构:实际工作――学校学习――实际工作――学校学习――……,或者学校学习――实际工作――学校学习――实际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工学交替中的“工”和“学”都是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的。这样,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就与以下几个概念区别开来。(1)与传统职业教育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参加工作的“先学习后工作”的学习制度区别开来。(2)与职后继续教育中,“先工作后学习”的学习制度区别开来。(3)若撇开表述中的“基本”这个限定词,那么“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就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这就将“半工半读”与其他许多相似的事物区别开来。比如,根据这里对半工半读的理解,那么,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2+1”制度,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制度就并不是半工半读。因为在这种制度中,并没有体现出工与学的“交替”。若加上“基本”这个词,则对“基本形式”这个词组的理解就成为把握“半工半读”概念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在目前还只是一项处在试点阶段的政策。作为一项政策,对半工半读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应允许模糊性的存在。但是,作为一项还在“试点”的政策,对半工半读的界定就不应太死,而应该给多彩的实践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便实践工作者在实践中能自由地探索。也就是说,在“形式”前加上“基本”这个限定词,主要是从政策角度考虑的。总之,从目前来看,半工半读的形式就是“工学交替”。

第三,半工半读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所谓“工学结合”指的就是学生“在单位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与其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是相关的、一致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院校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开展半工半读”。{2}这就把“半工半读”与“勤工俭学”区别开来。同时也表明,职业学校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就不能称之为“半工半读”。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即“学习制度”、“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种学习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学生是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业的。要做到“工学交替”,就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同时,“工”与“学”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即“工学结合”。

二、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主要目的

从政策文本来看,国家试行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有多种目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则规定:“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4}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5}

总结这些文件中的论述,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发展”目的,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就业”目的,即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就业。三是“帮困”目的,即帮助部分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就业”和“帮困”目的主要是基于现实因素而提出的。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顺畅就业。这导致“四损”,即职校学生找工作困难;职业院校则因为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生存危机;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出现“用人荒”;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则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受到影响。半工半读制度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由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促进学生就业就成为实行半工半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帮困”目的的提出则是因为一些职校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总之,“就业”和“帮困”这两个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当前半工半读的实践中,许多职业院校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个目的,而对于“发展”目的则缺乏清醒认识。这导致半工半读在实践中陷入了各种误区。一些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一味迁就一些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擅自改变教学计划,大幅度增加“工”的时间,变“半工半读”为“以工代读”。一些学校则把半工半读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制度安排,在实践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则是能省就省,导致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较差。因此,从促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发展”目的。

事实上,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制度,“发展”目的才是半工半读最为根本的目的。首先,从整体教育政策的角度来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途径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也被写进了我国《教育法》,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不论采取哪种具体的制度形式,都必须贯彻这一方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当然也不例外。当前之所以要进行半工半读的试点,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制度较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职业教育政策文本来看,半工半读被认为“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7}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半工半读是要培养学生成才的,一是半工半读的形式是“工学交替”,交替中的“工”与“学”是相互结合的。第一点说明半工半读从根本上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不是一种“劳动制度”。第二点则进一步说明半工半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相对于先“学”后“工”制度来说,工学“结合”基础上的工学“交替”才真正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发展”目的作为这一制度最为根本的目的,也统领和支配着“就业”和“帮困”的目的。以“就业”目的为例,为什么职业院校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职业院校“关门办学”,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导致学生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则较好地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而也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在实现“发展”目的的同时,实现“就业”这一目的。

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要真正地得以落实,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实现形式。正因为此,《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把“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作为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首要内容和任务。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点。

关于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政策文本除了提出要积极探索之外,事实上也有一些说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介绍说:“山东省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四种形式:一是工学交替型,即学生半天生产实践、半天理论学习,学生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校企合一型,即把工厂办在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三是校企契约型,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四是学校自办产业型,即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办产业,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机会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的这些做法很有启发意义,究竟哪种办法好,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希望各地各职业院校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积极地去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半工半读模式。”{8}这表明,山东省总结出来的四种形式得到了认可,事实上,这四种形式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认同。

笔者认为,政策文本对半工半读实现形式的界定还有待商榷。从前文关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来看,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校企合作”的形式,一是指“工学交替”的形式。所谓的“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学校自办产业型”其实是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工学交替”与这些形式并列,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工学交替”是指“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交替。

就“工学交替”的实现形式而言,《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9}这里的界定非常清楚,但是,先在学校集中学习,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没有实现“工”与“学”的“交替”,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总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包括“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工学交替”的形式。其中,“校企合作”的形式有“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学校自办产业型”。“工学交替”则只有一种形式,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工学多次轮流交替。

注释:

{1}{2}{7}{9}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6]12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篇4

    建设工程是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桥梁、隧道、公路、铁路、水坝、港口、码头、机场等其他土木工程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对象。所谓建设项目,是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形成固定资产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建设任务。

    建设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单位工程所组成,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一般以建设一个企业、一个事业单位或一个独立工程作为一个建设项目。

篇5

摘要:本文阐述了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的概念,论述了三者的关系,并就项目教学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G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09-03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项目”、“项目教学”“项目课程”等概念。其概念具体是指什么?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日常概念的使用中,不少人是把它们混淆、等同起来的,这势必造成大家认识上的混乱。界定、区分项目教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几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项目的概念

项目的英语译为“project”,在香港和台湾译作“专题”,其在《英汉辞海》的定义为:(1)“具体的计划或设计”;(2)“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3)“课外自修项目”。i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项目”被定义为:“事物分成的门类,如科研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服务项目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中所做的定义如下: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以下活动都可以称为一个项目:1、建造一栋建筑物;2、开发一项新产品 ;3、计划举行一项大型活动(如策划组织婚礼、大型国际会议等):4、策划一次自驾游等。项目通常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项目开发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组特定目标;2、项目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3、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4、项目是以客户为中心的。ii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项目”指向的是“系列活动”,是由不同素质和能力的人共同组成小组,在有限条件下,进行规划、实践和评价,以便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共同目标。iii有人则认为,项目是一种“学习任务”,是借助多种资源,制作作品并推销给客户,并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多个相互关联问题,这是立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iv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亦称“项目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案教学”等,香港和台湾称为“专题研习”或“主题探索”,它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通过达成项目目标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它已经成为欧美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广为流传的教学方法。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定义,众多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教学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v

我国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则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态度的目的出发,认为“项目教学”是以某一个主题或题材为基础而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相应的任务或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联结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德国的鲁道夫·普法伊菲尔认为项目教学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及主动性,在项目小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项目创意,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出决策后实施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事实上,这是一个学生在指导帮助下自行计划、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国内也有人认同这一观点。vi

国内有学者观点相对一致地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以项目引领团队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协作和表达等方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获得并发展职业能力”。vii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该教学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机械制图、金融类课程及汽修类课程中的应用均取得了较常规教学法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相关文献达到数千篇。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模式已广为接受,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l)围绕项目开展教学、学习过程;(2)教师具有指导作用;(3)项目活动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4)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5)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多方而资源重新整合与构建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从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应用来看,项目教学一般采用的是以下流程步骤: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学习探究,制作作品,成果交流,项目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法常常采取任务驱动:(1)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2)通过制订项目计划,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通过实施项目计划,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

(四)“项目课程”

何谓项目课程?简而言之是与项目相关的课程。其在不同场景中,内涵有所不同。奥尔堡大学PBL教学模式(model-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把为项目教学做必要知识准备的课程称之为项目课程。这种模式把教学分学知识,项目教学主要做项目。课程分学科课程(subject course)与项目课程(project course)两类。学科课程主要是本专业所处学科的核心课程,是有关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与项目教学没有直接关系。项目课程则是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由教师进行讲授,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同。项目教学(project work)指的以学生做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提供一个项目,学生根据所选项目学习相应的项目课程,然后以团队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因此PBL中的项目课程与项目工作组成一个项目教学体系,前者为后者做必要准备。二者相对独立。因此可见,奥尔堡PBL中的项目课程属于知识型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本身不包含“做项目”这个内容。崔军等把其称之为“项目支持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不同的是知识选取的依据不同。学科课程依据学科逻辑体系选取与编排知识。而项目课程依据项目逻辑体系组织知识。viii

中国职教专家徐国庆的定义是: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可以是加工一个产品、完成一个作品、提供一项服务。如加工一个零件、制作一件服装、设计一个网站、提供一个营销方案等。他同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源自克伯屈(Kilpat rick)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ix克伯屈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他从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并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其要点是:①学生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②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③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④检查其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把项目课程等同于问题教学法或设计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因此。国内职业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是知识学习与项目制作合为一体的课程形式。课程设计与实施上相对要复杂些。

二、“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三者的关系

(一)三者之间的联系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即具有广义项目的特点,第一,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第二,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任务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又具有在教育领域内自己的特点。即是“项目”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扩展。“项目”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过程是以有目的的活动为核心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依据,因而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学习的过程是跨单元、跨学科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见图1:

图1 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三者的关系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

项目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作的努力,包含了目标、计划、行动、评价,项目注重经济效益;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或者模式;项目课程是实施项目教学法所要借助的途径,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材(活页)等。

项目的规模通常情况都比较大;项目教学法所采取的,往往是规模比较小的,较容易控制的;或者是一个大项目的子项目。

项目教学法与项目课程一个是教学方法,一个是课程形式,二者是不同的。其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但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第一,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是一种依托项目而构建的课程形式。其教学过程与项目教学法所界定的教学过程一致。第二,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课程进行结合。

精心选取、设计项目: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保证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关键。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不要生搬硬套,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层次特点,同时设计和选取几个难度不同的项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宜的项目。

三、项目教学法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开始广泛地开展项目教学,这是近几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调整触动了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的改革,广大教师必须寻找能够贯彻“工学结合”特点的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学突破点,最终不约而同地找到了“项目教学”。据不完全统计,以“项目教学法”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符合条件的期刊目录从2000年至2014年共有4715篇。检索发现,项目教学法几乎覆盖了职业教育的各主要专业及课程,而且相当数量的论文是以某一个具体的专业为例进行探讨,或是将项目教学法具体运用于某一门课程,进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这充分表明了项目教学已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项目教学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学生及方法自身三个方面。

首先,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控制,教学过程大多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而进行。而项目教学从一开始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是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开展中动态生成,其教学过程和方式将随着项目的开展适当地进行改变,是灵活多变的,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不仅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投入大量的精力、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问题或情境,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跟踪、控制能力,能够及时地跟进一个个项目的进展,根据现实变化,进行评价与改进。

其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要求较高。随着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小组间的合作也有新的发展特点,因而,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对原有的目标再进行修订,新的目标在不断生成。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变换思维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项目教学最终的成效在很多程度上依托于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先期的知识理论储备,会因为这些方面而有所差异。

再次,学校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限制项目教学的开展。项目教学是依托各个不同的项目而进行的,各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周期、空间范围又存在着不同需求,因此项目教学需要的是更灵活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以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多为固定化的课时分配及授课时间,在教学设施设备、生产工具、制作材料等教学资源上也不能充分地予以保证,并且每所学校挖掘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也有限,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热情还不够,资料条件保障也未能达成统一共识、保障投入。

因此,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地加强教师项目教学理论学习,掌握项目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流程,提升教学业务技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促进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定、决策项目、实施项目,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决定》中强调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努力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作用。x这也进一步地解决项目教学在教学资源方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项目教学的实施与发展,也进一步地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与支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这将成为项目教学法实施应用中努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同亿.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88-100.

[2] 百度百科.项目的概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3.htm?fr=Aladdin, 2014-6-26.

[3]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8.

[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礼,2005:113.

[5] [美]巴克教育研究所,任伟译.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5-47.

[6] [德]鲁道夫·普法伊菲尔,傅小芳译.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7]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8] 周文根.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篇6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33.

[3]林辉庆,邱建友.电势的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2010,32(3):10-11.

[4][5]贾起民,郑永令,陈暨耀.电磁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

[6]Beck I L, McKeown M G, Gromoll E W.Learning from social studies texts[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9,6(2):99

篇7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习、参加活动以及参加一些以锻炼为目的的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进行量化,并根据诸方面各自不同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权值,进行分阶段累加,或者全过程按照时间线的进展递减其在整个结果中的权重,从而获得一个数值化的结果,这类工作,通常以“综合量化测评”之类名之。本文将按照此一思路,进行一个4年制全日制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数据库概念初步设计。

限于文题和篇幅,综合测评的目的此处不行赘述。通常,我们将考核高校学生项目分为两大种类,分别为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其应包括的数据项:

日常考核(宿舍卫生,教室卫生,上课出勤,自习出勤,早操出勤,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院系工作);

阶段性考核(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实习成绩)。

以上两项可以按照4:6的比例分配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该数据库中除却用于记录学生信息基本的实体之外,其他实体可以描述为:

A:测评成绩(姓名,日常考核成绩,阶段性考核成绩,总成绩);

B:日常考核成绩(姓名,宿舍卫生,教室卫生,上课出勤,……,总成绩);

C:阶段性考核成绩(姓名,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实习成绩,总成绩);

基于这样一种简单的量化,将得到一个“测评成绩”的总的结果,并且在数据库中设置各项所占的权值,从而实现对各项工作侧重倾向。所以,数据库应还包括下表:

权重设置(a 项权值,b项权值,c项权值,d项权值,e项权值,f项权值……)

并且在以上B、C两表中添加x项权值项。(E-R图略)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776-02

Exploration on Project Teaching Innovation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Based on CDIO Concept

QIN Gui-y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0, China)

Abstract: AS a kind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CDIO has made good effect in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occupation quality, practical skills, teamwork spirit and innovationability.Based on CDIO concept,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teaching innovation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evaluation,according to c# Programming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CDIO; teaching innovation; C# Programming

《C#程序设计》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理论综合性高、应用实践性强,主要培养学生的扎实基本功与实践开发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分离、实践内容缺乏整体设计、实践环节脱离企业软件开发环境等因素,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更导致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如: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企业需求。下面,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谈谈对《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介绍

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构造虚拟的工程职业环境,将对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科学、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通过项目训练促进能力培养,以项目考核实行过程监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意识,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目标。

2 基于CDIO理念的《C#程序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工程化的特点,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改革,构建该门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2.1 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适应工程应用要求

教学目标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方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按企业软件开发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设定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产品、过程及系统构建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分析和系统掌控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应以开发项目为目标,重视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强调团队合作,淡化内容和语法细节,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C# WinFrom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C# WinForm主要控件、等窗体开发技术,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以及Visual 等开发工具掌握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结构。按照CDIO理念,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整合在适当的实践项目中,构建如图1所示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下面以开发“即时聊天工具”项目为例,介绍“控件应用”模块教学的C-D-I-O四个阶段。

1)构想阶段:注重工程技术原理和应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较宽的工程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用法。即宽口径厚基础。首先与学生一起对项目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并提出完成项目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能力。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各类控件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向窗体添加控件、如何设计控件常用属性、如何给控件添加代码等,使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丰富工程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为实现以项目训练促进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设计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潜能、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行项目小组负责制,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分派具体工作任务。如:该项目包含用户登录、注册、查找/添加好友等多个窗体,组员分工完成各窗体界面的分析和设计,最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整个项目界面的设计方案,并形成《项目工作任务书》,明确每个人干什么、干多少、完成时间等,以达到约束彼此工作进度和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项目实施中,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人人都能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避免了相互抄袭现象。另外,组与组之间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施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子任务的实现能力、项目合作意识和对整个系统的掌控能力。各小组成员按《项目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实现界面设计,包括控件的添加、布局、属性设计及代码设计。教师则根据任务推进进度开展能力培养和知识的教学引导工作。实施过程中,为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推进,师生之间可以交流,通过集思广益,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沟通能力,也能使知识掌握得更准确、更深刻。另外,组员之间的互相配合,也使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奠定基础。

4)操作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改进现有的项目,提高系统性能。包括项目的测试、装配、模拟等。各子任务实现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整个项目界面的设计进行整合,并对项目进行应用、测试,对项目运行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教师启发,由学生自己分析错误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项目按要求实现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丰富界面内容,或实现一些个性化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3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小组学习方式,小组接受项目任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拟定项目实施计划,并以小组为单位,自我执行项目管理,并采取自查、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检查工作成果,并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通过项目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合理分工合作,定期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实践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具体教学过程:1)课前,教师针对各知识点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设计教学案例、学生查找相关概念的资料;2)课中,教学形式多样化。如:教师讲授、分组讨论、案例练习、经验分享、成果演示等;3)课后:学生按《项目工作任务书》协作完成工程项目实践或大作业。

2.4 构建以素质考核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于在CDIO教学模式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因而考核应该基于项目学习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注意过程考核,才能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考核内容要涵盖知识、素质、能力、过程和成果等方面,方式必须形式多样,灵活科学,如采用组内互评,自评、工作日志、答辩等方式。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如图2。

3 总结

基于CDIO理念的《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借助真实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合作构建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人际团队和工程系统四个方面的能力,改革后的新教学模式转变了理论授课与实践环节分离、实践教学与企业环境脱节等问题,满足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伟冰.基于CDIO理念的新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 钱哨.C# WinForm实践开发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

[3]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4] 阎守华.CDIO模式下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探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5).

篇9

【摘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出发,把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材料力学教学体系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来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建立了基于CDIO理念的材料力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积极意义,是解决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在力学教学中遇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借鉴途径。

关键词 CDIO教育理念;材料力学;教学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基金项目: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J28)。

作者简介:贾磊(1978—)男,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0引言

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各类工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和变形现象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直以来,我国大学中所讲授的力学课程内容大多由前苏联引进的内容,内容陈旧、枯燥、抽象、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教学,造成课堂气氛死板,有时甚至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问题不但加剧了学生的学习惰性,也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为实际工程提供合格的力学人才;如何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目前有限的课时下,如何对旧有材料力学课程体系进行合并、筛选等工作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工作不可回避的事实。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1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模式强调与社会大环境相协调的综合的创新能力,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加强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基于CDIO模式的材料力学教学大纲设计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材料力学课程既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又强调应用能力的提升,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3改革方案设计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运用力学知识建模的能力,我们又应该对教学内容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新的学科、新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新的试验方法不断涌现,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介绍和练习,可以拓宽和增强学生系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此外,学生普遍对繁琐的理论推导缺乏热情,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入实习环节或模型演示环节,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兴趣。

3.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如何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显然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这些目的。首先,材料力学应把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并配合一定形式的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生动地、直观地去学习基本理论,并且可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例如:弯曲问题可以在施工现场结合梁的配筋布设讲解;组合变形可以在实验室用模具演示教学等等。

另一方面,CDIO教育理念重视个人能力及技能的同时,强调团队协作与交流,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组专项研讨。专项研讨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5人,让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调研,结合工程实际确定材料力学研讨主题,然后针对工程实际问题建立力学模型,通过小组探讨解决工程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再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实验设计,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也应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在传统的板书基础上,融入PPT、flash动画、仿真数值模拟等教学手段。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传统力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PPT相对于板书,可以发挥信息量大的优点,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上练习;Flash动画可以在课堂上展现一些实验现象或者工程实际现象,这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力学概念的理解等等。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主导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其改革必须匹配材料力学课程的CDIO教学大纲,起到引导学生有意识开展专业能力锻炼的目的。材料力学课程成绩包括三部分:书面理论考试、汇报答辩、实验报告,权重为0.4、0.4、0.2。书面理论考试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汇报答辩要求学生对小组研讨专项做成PPT,图文并茂的在讲台上向老师和同学做报告,并回答老师和同学对改组项目提出的问题,考核重点在:调研的充分性、CDIO综合能力的展现性、技术和理论的结合度、团队的协作能力等方面。实验报告要体现自主实验设计的选题调研、方案设计、实物开发和交流评比等环节。

5结束语

基于CDIO的材料力学教学模式着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考核体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为虎.一种工科理论力学教学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0(3):126-127.

[2]李庚英,赵晓华,熊光晶.土木工程材料CDIO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3]林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0-02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是围绕多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综合了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将学生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合作竞争精神的培养,融入CDIO项目过程中,让学生以实践为导向,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具体来说,就是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编制专业培养计划时,依据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为学生设置了一级、二级、三级项目。按照专业特色,建立完整的项目体系,贯穿整个大学专业培养教学过程,重点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项目体系,每门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三级项目,每个三级项目随核心课程模块中相关课程进行实施和完成。若干个三级研究项目按照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一般为2~3门课程),构思一系列基于团队的二级研究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这样二级项目最终以毕业设计或者小型综合项目形成一级项目。

一、总体思想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在生产过程、科研及其他各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本课程是电类专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在三级项目中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主要改革内容如下:(1)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以实践为导向,增加实践环节学时。(2)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导向,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学中思考”;课程教学中以项目教学为导向,面向实际对象,增加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3)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多模块设计,融合专业知识,面向各种实际对象,增强实践能力。(4)在综合实训中进一步增加PLC实际项目内容。(5)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6个部分,分别为出勤、作业、讨论课、项目、实验和结课考试,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三级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本课程设有一个三级项目,该项目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最终构成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将从以下3个实际对象方面进行选题,也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题。以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三菱FX2N系列、西门子S7-200系列、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基础进行编程控制,模拟仿真完成以下对象内容的设计。(1)小车自动控制的设计;(2)工业洗衣机自动控制的设计;(3)液体混合装置自动控制的设计。学生分组根据任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1)给出I/O分配表;(2)编制状态转移图;(3)编制梯形图程序;(4)仿真调试;(5)项目报告及答辩。

三、项目实施方案

1.总体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梳理课程体系,制定总体教学改革方案。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实施。结合总体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实施。第三阶段:实验环节改革。增加实验学时,增加设计性实验。第四阶段:课程设计环节改革实施。结合多模块对象,面向实际。第五阶段:依据全程监控的理念进行考核。第六阶段: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2.三级项目的实施。三级项目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4名同学组成1组,每组设组长1人,每组1题。每个题目由3组学生分别以企业中使用较多的三菱FX2N系列、西门子S7-200系列、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基础进行编程控制,这样3个题目共9组。同一对象内容项目各组之间竞争比较。各组的三级项目题目将在课程开始时下发。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依据三级项目题目及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分配。学生应根据项目题目及课程的进度,按时完成资料的查阅及方案的设计。项目的课内学时要求学生必须集中进行项目的研究讨论工作。三级项目将以答辩的形式进行验收。答辩结束后,学生需及时上交项目研究报告。

3.三级项目的进程安排。项目题目下发后,各小组应积极开展资料搜集、查阅、整理等前期工作,完成小车自动控制的设计等项目,项目学时安排如下表1。

4.三级项目的要求和成绩评定。考核体现出合作和竞争精神。项目执行期间,严格考勤。学生必须按时参加项目研究,不准无故缺席、早退。在项目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给予奖励,并记入考核成绩。每位同学的三级项目成绩由小组成绩和组内成绩两部分构成。小组得分为组内所有同学的平均分,每位同学的得分依据其在组内的贡献,在小组平均分的基础上浮动。组内得分定由各小组成员自行讨论确定,签字后由小组组长上报。教师仅考核小组整体成绩。

5.三级项目研究报告要求。项目报告要求总字数在3000字以上,字迹工整,公式、图表规范。各组的研究报告应独立完成,若严重雷同,将会严重影响成绩。项目报告中应明确说明每个人负责的内容,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等。研究内容的多少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入研究。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发现有剽窃抄袭行为的,研究项目成绩以零分计。剽窃抄袭行为主要指:从参考资料中引用有关思想或结果,但没有在报告中指明该思想或结果的出处并且没有与你的思想或研究结果进行清晰的区分;直接拷贝别人的研究结果当作自己的研究结果。项目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封面 封面设计应美观大方,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项目名称、姓名、指导教师、日期。(2)摘要 摘要应简明、确切地记述报告的重要内容,150字左右,摘要后应注明3~5个关键词。(3)前言 前言简要说明项目研究报告的目的和范围,介绍相关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研究报告的意图、预期的结果及项目组分工。(4)研究报告正文 包括介绍相关项目开展的研究内容的基本原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相关工具;详细说明项目的方案设计;给出研究结果并讨论等。主要提纲如下:(a)根据设计要求,建立系统总图;(b)输入输出I/0表;(c)流程图或状态转移图;(d)仿真调试结果。(5)结论 简要总结项目的主要工作、主要结果、心得感受主要发现以及下一步应当开展的主要工作等。(6)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要符合规范。

三级项目需要顶层设计,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整合各个专业课程,以项目带动教与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克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使教学从原理性向应用性、综合性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项目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多元智能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分散于各个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学习各个知识点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树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念,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篇11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correlation study

Chen Qimei Guo Junmei Han Xiaoho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tatus,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Methods:Using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the concept of scale and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as a tool for study of 178 cases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measurement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 test,classification data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X2.Results:Cerebral palsy children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core of 103.22 (25.38) VS 57.62 (18.69),are of low level,between two positively correlated (r = 0.47,p Keywords:Cerebral palsy Parents The concept of health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Questionnaire survey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02-02

促进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父母178例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中脑瘫诊断标准符合1988年全国脑瘫座谈会标准[2]。

1.2 方法。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涉及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就业、医保、居住情况、胎次、妊娠方式、是否足月产等共19个项目。

第二部分健康概念:使用黄毓华授权的“健康概念量表”为研究工具[1],包括临床性、角色功能性、调适性及安宁幸福性4个构面,共26个条目。问卷采用正面描述,问题选项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6个选项,得分为1~6分,总分范围为26~156分,分值越高表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越好。

第三部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采用台湾长庚技术学院护理研究所陈美燕所长授权使用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3]。该量表有6个分量表,分别为营养行为量表、健康责任行为量表、自我表现实现行为量表、社会支持行为量表、运动行为量表和压力处理行为量表,共40个条目。

1.3 数据处理。将所得调查问卷用EpiData3.1软件整理录入数据,进行逻辑核查,确保数据录入的正确性。使用SAS 8.2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2.2 健康概念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关系。见表2。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的一般情况。近年来健康专业人员及行为科学家们大量探讨了民众健康促进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瘫组父母的年龄偏小、学历偏低、就业较少、患儿为第一胎较少、足月产较少。分析原因有两种:第一是脑瘫患儿的黄金治疗时间是0~6月,所以两岁以内来做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比较集中一些,因此父母的年龄偏年轻。加之脑瘫患儿病程长,总就医时间长,且费用高,大部分需要自费,因此高学历,有固定收入工作的父母都要上班赚钱,孩子由爷爷、奶奶或保姆带来治病,因此调查时就漏掉了这群人;第二是脑瘫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婴儿期障碍,由于脑组织受到损害或发育缺陷,肌肉控制失调,从而引起身体运动困难,同时可能伴有智力、视力、语言、情感、学习障碍等问题。该病不但严重影响儿童自身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本次调查还显示,脑瘫患儿为早产儿较多,这与文献和教科书反应一致。

3.2 健康概念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从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父母在健康概念总量表得分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量表得分比较均呈正相关(r=0.47,p

参考文献

[1] 黄毓华,邱启润.高雄地区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预测因子.中华卫志,1997,16(1),24-35

[2] 林庆.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