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7: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历史教师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下文对教师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的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受,从而培养其历史意识。情景教学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设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在讲“商鞅变法”时,就可以在导入教学中将其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当中。第二,情景再现法。初中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以及想法,可以使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体会。例如,在讲“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在班级用历史知识作为考试的内容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从而让学生对科举考试的情形以及意义进行感受与体会,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提问引导法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重点进行突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正确使用该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为此,要求教师在使用该教学方法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问题的适度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既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太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因此,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二,注意问题的引导性。教师设置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因此问题一定要具有引导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历史知识,完成对历史问题的解读。而教师如果能长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则对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23-01
辨析式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辨析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形成根据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对于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辨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初中语文的内容。
一 初中语文辨析式教学的必要性
1.初中语文的课程内容决定辨析式教学的应用
初中语文课程相对比较简单,课文内容多是语言富有魅力,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文化气息较浓的精品。新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更多地注重学生口语训练、写作训练的设计。对于课文提示、内容注释、练习的编写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要适应这些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正确地使用辨析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演说能力、辨别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实现初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2.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辨别、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语文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学科,学生利用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与他人交流、沟通,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因而,需要教师在课程上通过引导、启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辨析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能力。
二 辨析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情境中品味
在情境中品味是辨析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教师可在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对作者背景简单介绍后,向学生提问,“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的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情境?”“如果你是作者,在看到那样的情境,你想到什么?”提出的问题要与文章情境紧密相关,并适合初中学生的思考水平。通过情境的设置,在情境中品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识。这样还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情况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背影》的散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父亲的“背影”,增强学生对父爱的理解。
2.编排课本剧
编排课本剧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有趣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编排课本剧是将课文的内容以直观、立体、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剧目参与、观看的过程中,直观、深入地了解课文主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排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根据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场景设置等方面编写一个独幕的话剧剧本,让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对课文情境进行了品味,既增强了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依据学生的特点,分别负责剧本的编写、角色的演绎、演员的排练等。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并在合作中体会如何用集体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设置正确的辨析点
初中语文辨析式教学的进行,关键之处是辨析点的正确性。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理情境,通过对情境的合理分析,找到正确合适的辨析点,使学生开展辨析。辨析点的正确与否是辨析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此寓言故事动画片,为学生设置一个情境。然后,通过学生对情境的了解、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找到辨析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判断,抓住课文的核心,这个过程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辨析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分析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宽学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全面的辨析中得到结论,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
三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通过辨析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内涵,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地球运动”的教学,探索有效教学的合理方法,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地球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对比法
地理教学应运用对比法对相似、相对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和局部性关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此法,通过对比使得所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运动”这课,运用这种方法事半功倍:
二、计算机辅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感不强,这种方法可形象描述学生所在地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下载需要的软件,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网址:http:///
2.点击: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点击:I'm good Down load google earth.exe
4.下载完毕,安装即可
5.点击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拟法
模拟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景模拟案例或者设计一定的情境和情节,要求学生假设为该情景中的某一个角色,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一)学生模拟
1.自制模拟: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操作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强调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从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2.角色模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的公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其它同学注意绕转中心及方向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寓学于乐。
(二)教师模拟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不过,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演示模拟地球运动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结论,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请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同样模拟演示,请同学以地球仪上的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再以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通过这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学完了这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
(三)课件模拟
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件对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让教学生动起来。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适应社会变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才能。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合适的课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地球的运动中,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用课件模拟的方式呈现,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所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使知识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迹。故事教学,不仅仅能树立教师的威望,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故事教学深入浅出,情感渗透润物无声,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类似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润物无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96-02
当前,我国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苦学、厌学,或是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相悖,重难点被遗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甚少,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恶补。那么,应怎样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呢?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教师备课时,主要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实用的教学计划。对多数教师来说,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某种教法是教学准备中的一大难题。其实,教师可在清楚熟悉初中地理课堂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后,再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探究法、体验法、案例法等四种。
1.讲授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地理事物布局、地理现象与规律等内容的教授中较为适用。教师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将相关内容讲述出来,并根据教学需要准确、快速地画出板画、板图。实践证明,富有欣赏性的板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进行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法,在寻求某种自然现象或经济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时较为适用。探究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能有效地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品质,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又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并能提出合适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以初中地理中“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把学生分为六组,让他们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利用情况、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用翻阅教材、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合作完成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小组探究的成功经验,再由教师归纳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3.体验法,对地理观察、观测和地理调查及制作较为适用。体验法是按照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强化反馈的步骤进行的,活化了静止、固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平等自由、互动宽松的情景中学习。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独立进行,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自主体验后进行反思,把对知识和事物的感知内化成自身概念和行为,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使内化更为深化。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归纳自身经历,提升自身体验,并公正客观地给予评价和反馈。
4.案例法,主要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和剖析,总结出地理原理和规律。案例法的基本程序是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总结规律—实践验证,理论充分联系实际,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比如,初中地理中“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这一节内容,因为地处农村,工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业布局的地理概念又比较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可以当地的工业产品为例,进一步分析地区的工业布局,进而上升到国家的工业布局,再带领学生归纳出结论,这样由近及远,将抽象化为具体,是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
首先,要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目前,初中地理教材用的是专题式的叙述方法,这一方面能有效突出区域特征,另一方面却使知识点显得分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顺序,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比如,初中地理中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本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但深入探究,各地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差异正是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中国区域地理差异中“自然环境差异”是各地文化特色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各地风俗文化的成因,也使地理课堂的知识点更具关联性和逻辑性。
其次,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相信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新课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达到温故而知新,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在讲授黄河时,可先提问“长江在我国的地位”,待学生回答出它是中国第一大河之后,再提问“黄河在中国的地位”,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也可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声图并茂,音像俱全,信息量大,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比如,讲解中国人口时,可通过视频展示不同场合中拥挤的人群,再引入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众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讲解。也可巧妙地设置疑问和创设故事,进而导入新课,效果也较好。
再次,要巧妙设问。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比如,在“中国的铁路运输”一节的讲解中,可以提问“一位青海居民想在五一假期到上海旅游,如果他乘坐火车,要经过哪些铁路干线,经过的铁路干线中哪些是南北干线,哪些是东西干线?”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看图、读图与分析能力。总之,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去思考,而不能流于形式,且要具体明确,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重点。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这里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注意寻找恰当的评价时机,一般来说,越是及时地反馈信息,反馈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多给予学生正面、激励的评价。
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互评。调查表明,学生不仅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也渴望得到来自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比如,当学习内容涉及到比较高层次的复杂任务时,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合作法,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小组成绩为评价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激发其参与感与成就感。以初中地理中“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分配其探讨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问题,并限定探讨时间,然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听完一组的成果汇报之后,教师相应地对其分析成果与该组的参与者给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待各组全部汇报完毕后,鼓励学生对各组进行互评,总结出其值得学习之处与不足之处。实践证明,适时地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通过对同伴与教师评价的重视,在合作中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有效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它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高效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是备课要深,授课要活,评价要当。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骆秦俐.关于地理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3).
[3]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J].地理教育,2010,5(4).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36-01
地理这门学科内容丰富、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有很强的趣味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知识的内容特色,重点突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兴趣是提高成绩的最快途径。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自发的学习。教师要学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构建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过去的教学理念是一味的填鸭式,但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的教学方式更加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团队的合作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要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该是答案的公布者,而是引导性的教学,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很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地理教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所谓自主性就是提倡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课前自主预习,把能够理解的部分自主学习;所谓探究性就是提倡学生对学到的内容,在课后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举一反三,做深层次的探究;所谓合作性就是依靠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工作,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地理教学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地理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保证的自主性、探究性都是依靠学生课下去完成的,而合作性则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来引导和完成的。实现地理教学的合作性,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下就针对一些常用的方式进行分析探究:
1.讨论式。讨论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常见的,而且教师比较喜欢用到的方式。一般把学生分为前后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这种方式在地理读图时用效率会很高。
例如:在初中地理的《气温的分布》这一课。课堂上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从而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也可以通过读图学会阅读等温线图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互助式。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喜欢用地图的方式来完成比较困难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地图往往不容易理解,采取同桌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例如: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课,就采取互助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如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和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进行教学学习。同桌之间互助对比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等,从而直观地有针对性的了解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以及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3.竞赛式。有些课程内容时比较单一,而且要掌握的知识很杂很多,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差。这些内容就可以用竞赛式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对中国大陆的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名称进行熟悉学习,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把具有国家名字的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找到与卡片上的国家吻合的顺序,比赛哪一组用的时间最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学习《收听天气预报》这一课时,天气符号过于相似,所以很难记忆。可以在教学后,让学生课后进行学习熟悉,然后在下节课让学生做天气播报员,可以把课本上的天气预报图进行播报,可以从准确性、现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分,选出最佳小小播报员。
4.辩论式。人文地理一向是最令教师头痛的部分,这些部分很难掌握,而且很难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在学习这种内容的时候,学生都是靠强记忆来应付考试。因此辩论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一个效果很好的办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一定的辩论题目,确定正反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双方辩论,容易让学生很快记住科目内容,并且通过辩论加深印象。
例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种类很多,广泛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讨论、互助、竞赛以及辩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增加组内合作,加强组间竞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科目知识内容的记忆,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结合本文的分析讨论,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并通过竞争力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学科重点知识并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成绩也相对快很多,还可以促进学生充分、能动、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情感;情景;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6-01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可见,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①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2.运用地理之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引起悬念,从而调动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次在新班级的第一课,我都会从天文讲到地理,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故事和地理之谜。例如,给学生讲述地球生命和地外生命的探索时,我向学生说:“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学生们反应热烈,纷纷各抒已见,趁此机会,我给学生讲述宇宙飞船――“旅游者2号”探测太空的故事,并指出:目前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又如,在讲神秘的北纬30度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恐怖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古老辉煌的玛雅文明和埃及金字塔、千年不倒的比萨斜塔,以及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等等众多神奇的故事和景观。通过这些地理奥秘的介绍,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3.巧设疑问,借疑增趣
设疑恰当,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讲解世界洋流模式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索然寡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把一个装有信件的密封小玻璃瓶放入海中,那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小朋友有可能收到这个小瓶子吗同学们根据洋流的方向和洋流系统,运用已有的地图知识,反复地思考、验证,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4.在地理新授课时要创设“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引人新课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陈旧的教学方法。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大胆创新,所以我们在地理新课授课的时候要创设引导情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主要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课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讲授法、实验法、参观法、交谈法等等。但所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时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尽表其意。《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英语教师适应教学需要,“充分吸收和继承各种教学方法的可取之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适当增加体势语,这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和谐。
研究显示,语境是形成语言意义的重要因素。语言学家早已指出,对话语的理解不仅依赖于话语的言语特征,同时还取决于特定语境内的非言语特征。所谓“非言语特征”,就是指能传达一定信息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我们称之为体势语。
体势语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主要有:
一、体势语的重复与补充话语的作用
体势语的重复与补充话语的体势动作叫补足标记,它包括某些头部动作(如描述高度、大小),以及身体整体姿势(如与言语并列的起立、弯腰等动作),其作用为:①强化讯息;②表达言语未能承载的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等语意附加成分;③表示言语的具体内容。
人们在会话中常常用体势语重复自己的言语,使其更为清晰明了,精确无误,能重复话语的体势语很多,常见的是谈到数量时,说话人便会用手指示意。
如,在教学中老师问学生: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
——(伸出八个手指)Eight Years old.(八岁)
——What's 5 and 4?(左手伸5个手指,右手伸4个手指)
——It's nine.
又如,在讲授How many 这个短语时,老师问: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Li Ping?(同时伸出四个指头)学生回答:Four.(要求学生熟悉数词)。
以上各例中的言语都能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但体势语的即时讯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发话人的感情与态度,而且能使讯息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
体势语对话语的补充还表现在一些涉及长度、高度和大小的话语的具体说明上,如在学习长、宽、高、厚等表示法时,老师说他(她)本人有1.70米高时(I am one point seven meters tall),老师五指并拢,并把手夸张地放自己的头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重复与补充言语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二、体势语对话语起加强作用
体势语就是利用体势行为传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感彩,从而增强话语的效果,准确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情感。如有的教师对单词dance进行教学时,先不要求学生拼读这单词,教师在讲台上模仿《掀起你的盖头来》中的舞蹈跳起舞来,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看着老师,被老师的舞蹈动作逗得大笑起来。这时老师忽然停下来,并且让学生也安静下来,接着老师便对dance发出正确的读音,同学们便在轻松的环境中记住了dance这个单词。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在这种直观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体势行为起到加强言语效果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轻松的理解老师所述的知识点。
三、体势语的取代话语作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话语意义完全由体势进行表达,体势语成为交际的唯一手段。例如在会场里,人们常用点头、微笑与招手同熟人打招呼或是叫对方过来。再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有时要提问学生,老师在提问时,如果他(她)要离他(她)最近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她)只要用手指一下该学生即可。
体势语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常被使用,比如在进行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教学时,教师把班上最高的男生叫到讲台上,同时在讲台上写出“Mr. Chen is the tallest in our class.”( 陈先生是我们班上最高的学生。)然后又叫班上最矮的一位同学叫到讲台上先前叫到讲台上站着的并排站着,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句子:
1、Mr. Li is the shortest in our class.
2、Mr. Li is shorter than Mr. Chen.
3、Mr. Chen is taller than Mr. Li.
4、Mr. Li is not as tall as Mr. Chen.
通过讲台上一高一矮两个学生的比较,同学们便对“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有了直观的认识。
上述那些在教学过程中能不同程度地取代言语的体势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表达出教师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并非都通过有声语言,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其他手段,其中体势语便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载体。因为体势语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引起学生注意,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只有将言语传授和讲解与体势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有显著的提高。
一、读图能力概述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好该学科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例如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填图能力、绘图能力等,而读图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在解题和实际生活当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图表、图像,这些图表、图像表达的数据和信息更加直观,是语言文字o法比拟的,而要想获得其中的数据和信息,就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该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的图形、题目条件的认识难度,帮助学生从中抽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解题过程中,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本上的配图、地图绘本,还是做题训练中遇到的图表分析题,都需要学生使用读图能力进行分析,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要培养的能力。
二、读图能力培养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
1.读图能力是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前提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看图”的学科,在电视剧《亮剑》中,作为团长的李云龙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会看地图,他能从地图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就是这样一位不识字、只会看地图的将领,带领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读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读图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此时他们刚刚接触地理,对地理知识所知甚少,如何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地理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读图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能够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当中,从而能够加深对地理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健全,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会明显提升。
2.读图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仅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述,许多信息和数据都无法得到体现,而通过图表、图像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信息传达的效率更高。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将图表、图像的内容进行“翻译”,从而获取其中的信息,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能够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学好地理。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1.采用多种图示,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一些我们的足迹不可能到达、我们的视野不可能涉及的地方,也会出现在地理教学内容中,这些未知的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教师完全可以依靠这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通过多种图示的展示,包括投影片、录像片、幻灯片、电子地图等,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获得对地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难以直接接触到的地理知识,他们学习的效率会得到提高,而且,这些图示的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极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他们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更加认真。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今天,地理课程改革浪潮要求学生学习终身发展的有用地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我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师生思想意识的误区
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地理学科被推向了教育学科的边缘。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不够,甚至曲解,很多人认为地理是副科,上地理课就是放松课,升学考试又不是主要科目,学不学无所谓,学校也不够重视,于是地理教学举步维艰,于是教师穷于应付,于是学生不愿学习。此外,地理学科的教具配备不够齐全,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挂图都没有。责任心强的老师,上到较为重要的章节,相关的图画就自己动手。我深有体会的是,在制作教具时,自己尽心尽力地做,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且受精确度和图面大小的影响,使直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只有一本课本,连最常用的地图册都没有,更不用说课外练习用的填充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学而不练,致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以提高,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导致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严重脱节。
二、地理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由于学生学习不热心,大多数地理教师授课时也不怎么上心,教学内容刻板、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法――我念书,你听书。教学中没有地理学科的特色,地图利用少,由于怕麻烦,授课中不在黑板上绘制图形讲解,使教师的基本技能或多或少地缺失了,不能更好地彰显“授人以鱼”的技能。不少老师照本宣科,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把内容复述一遍或把重点抄一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课堂气氛郁闷,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符合初中学生年龄段的学习要求。“一本书、一支笔,我若写、你就抄”成了农村地理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都成了“天方夜谭”。
三、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有待转化
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熏陶,大多数学生生性腼腆、性格内向,生怕讲错,认为与其被别人耻笑,还不如闭口不谈,把自己封闭起来,宁可视野狭窄,也不愿和别人交流,因此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较少,基础普遍较差,导致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难以开展,许多时候教师的启发诱导成了剃头的担子――一头热,启而不发,诱而不导,有些时候出乎预料,叫人哭笑不得。
例如:在学习世界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时,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查找本民族的语言习惯资料,以便上课时他们能主动地参与教学,但是在导入新课时,我重点安排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情况,总以为“水到渠成”,定有一个好的开端,也满有把握地认为学生能信手拈来,可是这名学生却“金口难开”,要求其他学生上台尝试,还是三缄其口。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得用汉语和夹生的英语介绍自己,引入课题。在讲到世界的宗教时,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在推举一位代表发言,最后却是“讲不出来”、“不会讲”,效果不言而喻。课后我询问那些学生为什么不配合上课,有的说“胆子小”,有的说“怕害羞”,有的说“不知到什么地方查找资料”。我后来一想,的确有些茫然,城乡的差距竟然表现得如此突出,电脑、网络、报刊,都是些新鲜的玩意,学校里有图书室,却隔三差五不开放,甚至有些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他们怎么获取课本之外的东西呢?这些实际困难,客观上也是对教师的考验,使我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就要联系实际,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从而构建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色、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灿烂的笑容、一份无私的爱,相信他们,给他们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四、农村地理教师缺少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一、教材分析的背景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着这一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才是我们教材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教版必修二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人口问题作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之首要问题,突显了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人口的空间变化即人口迁移本节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又能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二、教材分析的依据
(一)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是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及其实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人口的空间变化》这一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标准把握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事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知识的依托和工具。地理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基础的知识,而且教材中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体现新课改新理念上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在处理不同教材的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发挥特色。《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在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中都各有所长,在教学中和分析中可以取长补短。
(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主线,所以新课改要特别注意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能力,在教学中既要研究教材知识结构的联系,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I教材分析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还必须研究学生。人口的空间移动这一节涉及人口迁移的概念,这个初中没有提到过,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材分析步骤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读分析的教材内容,概括教材的主体结构,分析教材整体突出的目标,然后理顺教学的顺序。具体讲要明白所分析教材隶属哪一个版本的哪一章节教学内容,各个内容之间的组合和联系。此外还要注意所讲的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初中知识的联系。《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是影响人迁移的因素。在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中,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介绍了不同阶段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第二部分讲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举例说明。就本节内容而言,从教材编排上,我认为最好结合湘教版的教材编写和中图版的图,人教版没有突出课标的要求,在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内容和案例少,可以参考中图版和湘教版。这样能够在讲课中更加突出教材的优势,发挥长处,达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所以设计教学目标应采用学生为行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所分析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寻找教材中可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地方并合理安排帮助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常常隐含在知识技能或者过程方法内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初步把《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确定: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举例说出人口迁移的原因。3.刑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4.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通过对案例分析,感受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的重点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是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基本技能。教材中的难点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每节地理课都应该有重点但是不一定有难点。有时候又是重合的。根据前面对内容和课标的分析我们初步把人教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条: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把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四)教法分析
地图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材,也是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通过认知地图,学生不但可以从中直接获取地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查阅而研究更为深入的地理知识,实际上,它就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例如,在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知,难以将干、湿两季的气候特点辨析清楚,因此可以利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指导学生观察和学习。如,在干季时,草木凋谢、树叶凋落、动物大规模迁徙,整个草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湿季时,草木茂盛、树叶青翠,并且长有典型的金合欢与波巴布树,草原上的动物成群结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直观观察之后,再结合风带和气压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非洲草原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在干季时,在信风带控制下,降水较少;在湿季时,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丰沛,从而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干季和湿季交替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二、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偏抽象化,传统教师的“语言”教学,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解清楚,所以现代化教育要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抽象原理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