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

篇1

1.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

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务实、能干事、干好事的领导班子,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未来。对此,学院领导非常关心。在学院组织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考察、评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选陈皓、高喆两名同志任副校长,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秉承老班子的优良作风,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工作踏实,工作成效突出,圆满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中层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暑期,经学院组织部批准,在自愿申请基础上,经过民主评议、学校考核,完成了新一轮中层干部聘任工作。新的中层管理队伍,是在过去三年磨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有些岗位进行了调整,有些岗位也吸收了部分年轻成员。调整后各岗位工作人员很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展工作,用他们实际工作成效证实,这次中层调整是成功的,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是满意的。对学校中层管理,本年度进一步加强,改进目标管理中的过程管理,要求各科室不定期汇报、交流工作,“工作简报”应用于过程管理是我们今年管理的一大亮点。我们还改进了中层科室考评方案,实行“群众投票、领导打分、实绩考察”的方式,实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效的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

3. 成功召开工会一届三次会议,规划学校第二个三年发展目标,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2009年暑期,我校隆重召开工会一届三次会议,在热烈、祥和、民主的气氛中,教师代表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共同谋划学校发展,共商学校发展大计。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章程》《中层科室考评方案》《教师考评方案》等规章制度。《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为学校今后发展明确了目标,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学校章程》《中层科室考评方案》《教师考评方案》等规章制度,是我校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标志,是我们多年经验的提升。

4.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济宁学院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2009年3月至7月,学校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认真制定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整个活动紧紧围绕“如何全面实施以校为本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如何深入探索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小学教育完美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展。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上级“规定动作”,并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实效上有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重点做好甲流防控,建设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今年,面对甲型流感不断蔓延,威胁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利局面,全校师生一起行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绝不松懈,健全防控机构,制定防控方案,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制定《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预案》,加大力度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建立家校防控机制,坚持做好晨午检和跟踪调查,消毒,通风、零报告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控制了疫情,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6.加强班级管理,强化习惯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本年度,为深化学校发展,学校调整了工作思路,把工作的着力点落脚到“班级”和“课堂”。学校提出“德育以孔子仁爱思想为核心,以争做少年君子活动为抓手”,重点落实在班级管理。为加强班级管理,学校组成以校长、分管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为主的德育队伍;实行班主任交流月例会制度,总结推广班级管理经验,改进教育方法;抓好执勤队伍建设,加强执勤总结、反馈、表彰;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零废纸活动”、“特色班队建设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园之星评比、流动红旗评比,进一步强化、规范班级管理。本年度还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班级主题班队会观摩活动,班级主题班队会给教育一片新天地,给学生一个大舞台,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筹划、良苦用心,孩子们的真诚执着、自信大方给每一位观摩教师都留下深刻印象。

7、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系列活动。本学年开展了春、秋季运动会、校园吉尼斯比赛、举办了首届水果节、开展了读书月活动、第三届全校学生才艺大赛,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师生书画比赛、建队六十周年“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成功改选了少先大队委,加强了学生干部的管理。

组织开展了教工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等;召开了 “三八妇女节”庆祝及表彰大会;重阳节慰问退休教职工、组织外出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等。

8. 增进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构建联动新模式

09年上半年家长委员会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改选,下半年又分级部适时召开形式不同的家长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报告,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增进家校沟通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外聘了曲阜市公安局、司法局、驻区部队、地税局等多家单位领导担任我校校外辅导员,开展活动,增进交流,服务学校。

9.实施“决胜课堂”战略,加强校本教研,提升科研水平,锻炼教师队伍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严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等教学环节的管理,根据各班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重点学科、薄弱学科、重点年级、班级的质量监控与跟踪管理,组织全体教师上好常规课、通评课,期末分项测评、业务检查、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稳步实施。本学年中,学科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经常性进行跟班听课,进行教学调研和指导,并专门召开了一年级和毕业班教师会议、教学研讨会议。

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活动。“说、上、评”教研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精品备课夹”工程提升了教研水平;常规课堂教学的督査工作,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会,让经验实现共享;观摩课、评优课、示范课等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让课堂展示了风采。

继续深化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省级课题《走近孔子》、《我的月亮》等品牌课题的管理。本年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等五项曲阜市级课题顺利结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题申报工作也已完成。

持续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工程。一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09年中,我校派出大批学科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参加了徐州全国“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南京“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数学、学校管理研讨会、《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讨会等。二是鼓励部分教师报名参加了济宁市继续教育网上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曲阜市教育知识竞赛等。三是评选部分教师参加第一批电教骨干教师培训等措施。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0. 实施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交流。

李校长到香港参加孔教学院儒学研讨活动;朱彩霞老师到香港支教;我校与青岛师范附属小学、日照五莲职小开展了三地的教学联谊活动;和曲阜市书院街小学和田家炳小学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

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和建设先进经验赢得了多方关注, 09年来到我校指导参观交流的领导和同行络绎不绝。我们迎接了美国、加拿大、台北市、香港教育参访团参观访问;接待了上海卢湾区、济宁一中分校、梁山泗水等县教育局三十多个参观考察团。

我们还邀请山师大于教授、张茂聪教授、曲师大唐教授探讨学校发展思路。邀请山东教育编辑部陶继新教授来我校指导传统文化建设工作。聘请LDC项目发起人康长运博士为我校顾问。

11.加强幼儿园管理,深化幼儿教育科研工作。

在做好幼儿园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精心创设的环境,体现教育性、艺术性;充分发挥青年幼儿教师的优势,针对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自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方面,设计长远研究课题。针对幼儿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室内外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幼儿系列游戏活动,通过不同层次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2、其他几项工作

篇2

1.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

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务实、能干事、干好事的领导班子,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未来。对此,学院领导非常关心。在学院组织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考察、评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选陈皓、高喆两名同志任副校长,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秉承老班子的优良作风,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工作踏实,工作成效突出,圆满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中层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暑期,经学院组织部批准,在自愿申请基础上,经过民主评议、学校考核,完成了新一轮中层干部聘任工作。新的中层管理队伍,是在过去三年磨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有些岗位进行了调整,有些岗位也吸收了部分年轻成员。调整后各岗位工作人员很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展工作,用他们实际工作成效证实,这次中层调整是成功的,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是满意的。对学校中层管理,本年度进一步加强,改进目标管理中的过程管理,要求各科室不定期汇报、交流工作,“工作简报”应用于过程管理是我们今年管理的一大亮点。我们还改进了中层科室考评方案,实行“群众投票、领导打分、实绩考察”的方式,实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效的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

3. 成功召开工会一届三次会议,规划学校第二个三年发展目标,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2009年暑期,我校隆重召开工会一届三次会议,在热烈、祥和、民主的气氛中,教师代表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共同谋划学校发展,共商学校发展大计。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章程》《中层科室考评方案》《教师考评方案》等规章制度。《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为学校今后发展明确了目标,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学校章程》《中层科室考评方案》《教师考评方案》等规章制度,是我校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标志,是我们多年经验的提升。

4.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济宁学院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2009年3月至7月,学校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认真制定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整个活动紧紧围绕“如何全面实施以校为本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如何深入探索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小学教育完美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展。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上级“规定动作”,并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实效上有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重点做好甲流防控,建设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今年,面对甲型流感不断蔓延,威胁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利局面,全校师生一起行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绝不松懈,健全防控机构,制定防控方案,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制定《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预案》,加大力度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建立家校防控机制,坚持做好晨午检和跟踪调查,消毒,通风、零报告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控制了疫情,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6.加强班级管理,强化习惯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本年度,为深化学校发展,学校调整了工作思路,把工作的着力点落脚到“班级”和“课堂”。学校提出“德育以孔子仁爱思想为核心,以争做少年君子活动为抓手”,重点落实在班级管理。为加强班级管理,学校组成以校长、分管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为主的德育队伍;实行班主任交流月例会制度,总结推广班级管理经验,改进教育方法;抓好执勤队伍建设,加强执勤总结、反馈、表彰;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零废纸活动”、“特色班队建设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园之星评比、流动红旗评比,进一步强化、规范班级管理。本年度还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班级主题班队会观摩活动,班级主题班队会给教育一片新天地,给学生一个大舞台,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筹划、良苦用心,孩子们的真诚执着、自信大方给每一位观摩教师都留下深刻印象。

7、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系列活动。本学年开展了春、秋季运动会、校园吉尼斯比赛、举办了首届水果节、开展了读书月活动、第三届全校学生才艺大赛,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师生书画比赛、建队六十周年“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成功改选了少先大队委,加强了学生干部的管理。

组织开展了教工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等;召开了 “三八妇女节”庆祝及表彰大会;重阳节慰问退休教职工、组织外出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等。

8. 增进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构建联动新模式

09年上半年家长委员会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改选,下半年又分级部适时召开形式不同的家长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报告,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增进家校沟通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外聘了曲阜市公安局、司法局、驻区部队、地税局等多家单位领导担任我校校外辅导员,开展活动,增进交流,服务学校。

9.实施“决胜课堂”战略,加强校本教研,提升科研水平,锻炼教师队伍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严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等教学环节的管理,根据各班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重点学科、薄弱学科、重点年级、班级的质量监控与跟踪管理,组织全体教师上好常规课、通评课,期末分项测评、业务检查、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稳步实施。本学年中,学科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经常性进行跟班听课,进行教学调研和指导,并专门召开了一年级和毕业班教师会议、教学研讨会议。

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活动。“说、上、评”教研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精品备课夹”工程提升了教研水平;常规课堂教学的督査工作,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会,让经验实现共享;观摩课、评优课、示范课等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让课堂展示了风采。

继续深化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省级课题《走近孔子》、《我的月亮》等品牌课题的管理。本年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等五项曲阜市级课题顺利结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题申报工作也已完成。

持续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工程。一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09年中,我校派出大批学科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参加了徐州全国“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南京“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数学、学校管理研讨会、《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讨会等。二是鼓励部分教师报名参加了济宁市继续教育网上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曲阜市教育知识竞赛等。三是评选部分教师参加第一批电教骨干教师培训等措施。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0. 实施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交流。

李校长到香港参加孔教学院儒学研讨活动;朱彩霞老师到香港支教;我校与青岛师范附属小学、日照五莲职小开展了三地的教学联谊活动;和曲阜市书院街小学和田家炳小学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

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和建设先进经验赢得了多方关注, 09年来到我校指导参观交流的领导和同行络绎不绝。我们迎接了美国、加拿大、台北市、香港教育参访团参观访问;接待了上海卢湾区、济宁一中分校、梁山泗水等县教育局三十多个参观考察团。

我们还邀请山师大于教授、张茂聪教授、曲师大唐教授探讨学校发展思路。邀请山东教育编辑部陶继新教授来我校指导传统文化建设工作。聘请LDC项目发起人康长运博士为我校顾问。

11.加强幼儿园管理,深化幼儿教育科研工作。

在做好幼儿园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精心创设的环境,体现教育性、艺术性;充分发挥青年幼儿教师的优势,针对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自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方面,设计长远研究课题。针对幼儿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室内外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幼儿系列游戏活动,通过不同层次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2、其他几项工作

篇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如今,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西方国家为什么发达?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高。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等各个方面领先世界。为此,近些年我国对教育制度不断进行优化,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国家为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使中国在未来更加强盛而做出的努力。

德智体美劳,德居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到“德”字,我的脑海里出现的词汇是德行、品德、德才兼备、“八德”。德即做人的准则,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倡导的八德和《守则》、《规范》相比较,我认为前者见效慢却是根本,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八德”是传统,一位资深人士讲,解决21世纪的问题,唯有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坚持固守的,什么东西是形式主义花哨,这应该是我们常想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中学生处于从个体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上正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地发展。同时,身心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缺乏与适应能力不足。就目前我校的学生状况来看,学生来自农村,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胜心强、敢于探索,是潮流文化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更具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的情况下,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

教育就是要教人做人、教人求知、教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我认为这是德育的首要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完成又要依托于各学科文化知识,故而我理解要逐步渗透,渗透尊师重教,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原则,做有思想、有感情、有才能的人,真心实意地对人对事,我认为这些比较重要。渗透是方式,手段,没有方式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便很难实现。

二、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关系,实质上是德育与文化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文化与德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蕴含、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文化是德育的母体,德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无一能离开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德育的目标实质上是把一个人塑造成属于特定文化群体和文化环境的“文化人”。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德育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三、如何更好将传统文化与德育完美融合

之前多年的教育工作没有想到怎样进行德育教育,但其实有意无意地也在进行着德育教育。无论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还是政教辅导,现在想来都是以德育为核心来开展工作的。学科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作文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班级管理中注重班团会、早晚学生例会、课前5分钟演讲等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认识自己、他人,认识社会、自然、人生的教育,尊师、感恩、责任、荣辱、诚信等等的教育;政教辅导注重领悟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据此开展工作。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总结出3方面重点内容能够更好将两者相融合。

1、学科教学突出一个“法”字

“法”即方法、模式,我努力着,想着“有法可依”,教学上要有自己的绝招,走自己有特色的教学之路,要探索,要摸着石头过河,要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形式,要密切配合我校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主动的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有法必依”,把握事物本质,坚持原则不动摇,生活化作文就是我的教学原则,因为作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要坚持。讲章法又不能拘泥,内容就是这么个内容,是固定的,是死的,形式却是活的,教学有法亦无法,那种方法最好当然是成效说了算,以高效课堂为出发点,如果能够无法胜有法,随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一种境界。我的作文教学之路完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用学生自己的习作讲作文,品生活,渗德育比较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同伴们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赶超的竞争意识。在习作讲评中,只要发现好的思想、好的情感、好的句子,哪怕一两句,我就大家鼓励,突破成见,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开创一个生机盎然的作文课堂。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又无声无息地教会了学生做人做事、合群、善良、积极向上的心态等等。而这些却正是作文的中心、主题,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作文的真谛,认识到作文即做人,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学习工作、如何休息、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对待自身他人、自然社会人生、如何活得更有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习作中只要有一点涉及,就领着学生讨论挖掘。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对真理都有一种热情、冲动,他们很喜欢,喜欢就是硬道理。观察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了解什么,抓住契机,这就是突破口,深入进去加以引导,自然会有成效,而且应该说施的是长效肥。

2、班级管理突出一个“爱”字

我想一个“爱”字可以揭示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质,爱有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真理之爱,爱的列车还可直达博爱之彼岸。爱最重要,我们都有认识,但是关键是要学会爱,自己先学会爱,然后教会学生如何爱。如何理解“爱”,我先把他解读为褒义词。爱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最美的情感,人人渴望、人人追求,无可厚非。再把它看成贬义词,他可能成为伪善的代名词,可能是谋取私利的工具,道貌岸然地说着爱,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要达到自己的私欲,这是可耻的爱。最后我把他看成是中性词,爱是自然界在自然不过的事,与生俱来,“人之初,性本善”是自然规律,教育就是要保持、发展这一本性。以一颗平静、淡泊的心去对待“爱”,爱不会伤到你,流行歌曲中因爱而伤的故事传唱不衰。爱到顺应自然,爱到悄无声息,爱到自己和他人都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应该,正所谓平平淡淡总是真,真最可爱、情最动人,真是爱,假是恨,爱恨交织就是人生。爱恨的辩证统一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想通了就快乐,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生之意义与价值便了然于胸、超然物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爱的实验——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爱的故事——《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很值得品味。理解了爱,在班级管理中就能落实好“爱”,做到爱要平等,爱要唤醒,爱要坚持。

对于爱,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态度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它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水到渠成是自然的事。比如你真心爱学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爱会让你夜不成寐、夜以继日、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百思而不得其法,灵光一现,借助家长外援的力量,沟通交流,坚持住。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什么事如果几次努力就见效的话,那怎么能体现出一个人教育艺术和爱的水平。多年教学实践,我和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的作文、信件,积累到现在已有一大箱稿纸,闲暇读来是一种享受。让家长看到我们的真诚,赢得家长的信任是班主任工作成败的关键。爱是动力火车,长期艰辛努力的驾驶,一定会抵达学生和家长的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老师,在节日到来之时,你收到过多少来自学生乃至家长真心的祝福短信、电话,那时我们会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为人处世乃至德育教育,千言万语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我们头顶的上帝,我们要真诚地尊敬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爱的天空里健康成长。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9-02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想到的是:如何从思想深处进行扎根教育。除了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精神修养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入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和文明意识。

一 初学《弟子规》,新班展新颜

因为是订单班的缘故,公交专业的家长和学生的学习意图相对明确――即五年内,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一名优秀的准常州公交人。新生开学伊始,为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笔者在黑板上写下“在这里,你的起点会更高!”目的是要所有同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向全班宣扬我们班的特殊性和使命感,要求大家在平时汲取专业知识、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这将为他们进入公交企业后,为企业建设优质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新生军训结束后,我和公交11高职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弟子规》学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基本完成所有同学的背诵检查。与此同时,我们规定每个早读前5分钟,全班起立齐诵《弟子规》。其中,我也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传统文化方面的视频资料,学习教导成人成才的真实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接触了《弟子规》之后,都能有很大改变。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在学习了《弟子规》后,都能用里面的语句来开导别人或者反省自己。从一年级践行《弟子规》的实践行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思想上的成长历程。此后,在每学期的主题教育课堂上,我会选取《弟子规》内容中的一个节点,让学生自拍自演,完成视频材料,然后由班主任策划和导演一堂生动有趣而又给学生深刻启示的主题教育课。主题教育内容的选取与专业结合,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又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例如,我曾经选取《弟子规》中关于“礼节”的内容作为主题。这是因为我们是公交专业,同时也是“准公交人”,是服务性行业的窗口。在校期间,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培养他们对人的恭敬之心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弟子规》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和他人,同时将《弟子规》的精髓变成内心自觉或不自觉的思想要求。

二 以传统文化精髓为基石,正心端行

高职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眼高手低,也就是目前教育界所谓的“叛逆期”。他们的眼光很高,可是能力却偏低;口里面说得很好,可是心里面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表面上很尊重你,背后说不定骂你千遍万遍。面对如此情形,除了要在思想上指导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要在行为上加以约束,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在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课的形式充分糅合,以利于扎实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努力实践的。

学习传统文化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常州公交人。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方法、治学态度,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积极作用,而且终身受益。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可以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热爱并尊重自然,从而珍惜自然资源,培养他们为常州公交创建美好未来而努力的自觉意识。学习传统文化中礼仪修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以保证班级的健康、有序、稳定,使同学们和谐愉快地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以及相关的礼仪形式,对提高班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今后进入公交企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许多多的古人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有社会责任感,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韩愈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培养的精神食粮。

有了这些作为基石,在近三年的班级管理中很少听到说我班同学跟别班发生矛盾或者大打出手的。有矛盾的同学自己也会用传统文化精髓里面的条条框框去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全班同学都能做到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

三 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理想照我行

我们的理念是: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我修养。我们的准则是: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从我班做起。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传统文化,做文明公交人。

为此,在学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时,我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对提高班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会有很好的效果。

闲暇之余,我还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观赏一些我自己认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帮助的视频节目。比如,有彭鑫教授主讲的《仁义礼智信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净空法师主讲的《拯救世界和谐危机》、李越老师的《礼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及李承臻的《传统文化救了我全家》等经典视频。看完之后,我们师生一起评点讨论,并且一起互相答疑解惑。在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我心中总会不禁暗喜,因为我知道我在他们的人生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

每当要过中国传统节日时,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会尽量发掘中国的传统民风民俗文化,召开主题班会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这方面着重强调教师在人际关系、为人处事方面等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参考文献

篇5

一、以打造制度文化为底色

管理学界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必须有一套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方向,作为组织内部成员行动的依据,从而促进团队的组织效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就是确立班级管理目标和原则,为班级活动的有效展开奠基。

学生进校后不久,依据班级总体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为自己三年的学习生涯做个设计,明确三年的努力方向。班主任将其归整成档案,每学期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点评。学生生涯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职高三年的奋斗目标、人生的长远奋斗目标;为达成目标将在各阶段获得的技能证书;为完善职业素养,打算在班级中进行的工作历练;除专业学习外,还将在三年内学习的技能、素养;记录三年中获得的奖励。

除此以外,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企业氛围,培育企业精神。

(一)建立企业型管理模式

构建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企业化管理组织模式。按照班级公司化管理的要求,做好班干部队伍的重组工作,明确分工和职责。设立各个职能部门,比如人力资源部,负责进行绩效考核;宣传部,负责教室环境布置;生产部,学习委员和组长负责学习管理……班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和试用期制度,形成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发展自我。

(二)建立企业化管理制度

第一,借鉴企业“7S制度”进行班级管理。我们将世界著名企业广为采用的“7S”制度引入特色班级建设中,学生在校身着校服,规范佩带校园卡,实训车间身着工作服,行为有序,举止文明。在实训基地学习时,要使工件、器具、量具等摆放整齐,位置固定,保持工作环境整洁,以此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二,借鉴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评价学生。建立《班级企业化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优秀企业实际管理经验,从中提炼适用班级管理的具体办法,制定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为考核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度。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办法,班级通过三方面考核,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以承袭传统文化为本色

我校的班级建设,旨在用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学生的精神之基。通过文化学习、体验和展示活动,激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育学生的认知素养、伦理素养和审美素养。

(一)建班级图书馆,使书香浸润教室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图书馆陆续开设分馆――班级图书馆,学生畅游书海,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书香风景线。各班经常性地举行班级读书会,有新书推荐、阅读交流、美文欣赏、阅读心得,有阅读推荐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分享课、阅读竞赛课……

许多班级还成立了自己的读书团队,如15数控班的“书虫俱乐部”、15财会班的“读书家园”……在读书活动中,学生们亲近书本,以经典为友,与圣贤先知对话,享受阅读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都有了很大提升。

(二)开展设计节日文化活动,传承中华美德

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各班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的班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政教处为班级提供年度活动主题及活动背景资料,在校园网站上共享,供班级在举行相关活动时选取。

(三)编写校本读本,共享文化盛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被学生认同。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强化道德体验,编撰校本读本,组织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成长。

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相关的文化读本和视频资料。如语文组老师主编《诗词宁波》,校书法协会老师编写《书法练习册》,政教处拍摄了《值周礼仪规范》《一博雅礼》等文化礼仪视频,都是班级在午间半小时期间进行文化学习的示范教材。

为弘扬先进、树立新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热情,传承文明美德,我校开展“感动职教中心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每个班级推选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令他们感动的“好人”“新事”,在全校海选出十个典型,在年初表彰。这个活动激发了每位同学关注文明、践行文明的热情,学校更是把这项活动做成了文化品牌。

三、以创新职业文化为特色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缩短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差距的有效方法。我校引进企业进班级,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核心理念的熏陶、企业管理模式的理念以及企业最前沿的技能培训,让学生浸润在职业文化的真实情境中,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一)基于专业个性的班级环境设计

根据校企文化融通的原则,各班在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文化特色,学生长期浸润在浓郁的企业文化和班级文化融合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优秀职业文化的内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企业文化的“预熏陶”。

每个班级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室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形成个性化的育人空间。意在使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使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业世界带来的快乐,诱发产生浓厚的职业兴趣。比如,汽修班围绕“汽车”设计教室环境,设置“汽车报道”栏目,使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见识,及时把握汽车行业的前沿信息;设置“玩车一族、数我风流”栏目,用学生制作的个性化海报标注汽车的性能与学生个人的性格,展示学生的职业理想。

(二)基于班企合作的班级活动组织

学校定期聘请企业人士深入班级管理,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与班级共同举办文化活动。企业进班级,班级进企业,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与班级合作进行德育实践活动。每个专业的学生,开学第一课都从企业见习开始,班级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扮演员工角色,进行文化体验。部分企业还建立班级奖学金,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浸润在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里,感受到“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形成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基于主题的特色文化展示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30-02

教师行为是在某种文化背景生成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教师行为是孕育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并被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即一种文化背景生成特定的教师行为,并具有该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教师行为是民族文化传统在教育场域的自然延伸。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汇合道家、佛家文化的诸文化系统。这个文化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直到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差等之爱,即所谓“仁”,并以外显的“礼仪”固定下来。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是在天、人、社会三个层面都取得和谐的状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脉络中,教师通常承载着极高的道德期望,这种期望不仅表现在教师群体上,同时也投射在个体的教师身上。

一、教师行为的道德内涵

文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显性文化即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隐性文化则是指导中华民族行为的事件。从人的价值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道德文化,并且这种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国教师在行为上表现出高道德低物欲的特征,这就形成了教师独特的文化心态。形成中国教师行为独特的价值追求,以道义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以“君子人格”作为最高追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遵循“君子义为上”。这就形成了中国教师精神的民族性,一直被作为精神支柱而铭刻在其血脉中。中国教师民族性还表现在对世俗价值观的扬弃上,追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奉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有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心理状态。不误人子弟成为所有教师的信念。在其行为的表现与选择中均体现出这种特质。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形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性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刚毅性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乐观向上的性格,并成为中国教师心理品质的主流。

二、教师角色行为的文化诠释

不同民族对教师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规范,从中国古代哲学和法律中可以看到角色期待是调控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原则。(《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里的探索》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教师道德的内化,将“自身”融入并“参与”到教育过程之中,形成“师表”,追求“君子”。教师的修养从“外察”转向为“内省”,即教师的修养在于一方面培养“慎独”精神,就是在独处与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完成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在思想上自我检查。这就形成中国教师角色行为特有的期待角色(社会期待)——主观角色(自我认同)——实际角色(实际言行)是高度统一的。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的角色行为也因“因材施教”的理念再度被提及与重视,不同以往的是,现今教改诉求的是把每一位学生带上来。政府办理国民教育,应该坚持它的普遍性与公平性特质。因此在设计上,应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顾。此外,应配合以合宜的师资,规划恰当的课程与教材,以保障未来求知过程中不会受伤,人格得以健全发展。

三、教师交往行为的文化特征

即使在21世纪的现代中国社会,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殊性——“和而不同”的秩序运作与想象,仍然持续产生影响力。在人的相互关系特征上,存在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等四个特质,是人与人的互动特征。表现为“和为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行合一(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爱”,把师、生看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师生之间形成教师自我修养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整合的态势。师生之间的和谐表现就是一种良好关系的互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里,“关系”是人际网络中的一种主要的运作方式,“关系好”等于“和谐”的一个大整体。“和谐的关系”的意义就是一种求和谐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容易表现出顺从别人的意见、符合所处团体的期待,以至于让自己和整体的关系网络达到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和谐”的要求下,合宜的行为、举止才能充分达到整体的和谐,这种合宜的行动就是要诉诸于师生间和谐的礼尚往来,更确切地说,这种往来就是行事的共识秩序与权力冲突的学问,也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事态度。中国人的权威的价值取向自然对中国当代的教育思想和师生关系有很大影响。中国社会特别强调关系主义,讲求“报”,这种重视关系让中国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将正义诉诸于情感,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来定夺秩序,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处于重要的位置。在我国以升学为主导的教育制度下,传统教学以个人本位的学习为主,使得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向相互竞争的形态发展,特别是在智育方面的表现,考试的成绩、排名及赏罚,使竞争更为激烈。

四、中国教师管理行为的文化根基

我们的班级管理行为更倾向于课堂上是否建立起“整体的和谐”。社会注重和乐融融的景象,其重心在于“和谐”每一项个人行动中必定有公开的诉求与私下的行动,而个人从文化所传承的性格与习性,更被发现是影响人际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一,公开表面的和谐——“面子”。中国人在人际互动中最重视“面子”问题,尤其是有权威之人的面子。对教师班级管理行为的影响就是尊师重道传统,教师的面子与尊严在班级秩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学生们表现出“合宜”的象征行动,就具体实践而言,表现出“专心”与“礼貌”的举止态度将是十分重要的象征行动。《史记·项羽本纪》:“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有何面目见之。”这就是说到成就与面子的关系。对中国人而言,“面子”象征的是道德或品格,也就是传统华人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最高情操,给“面子”就是对他人品行的认同。对中国人而言,面子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功或获得认可的象征。既然面子牵涉到一个人的道德与品德,有了面子,表示此人的行为举止得到他人的肯定,也就是为他人所接受,更或许由这样的面子作用可以获得许多的好处。其二,私下隐藏的和谐——亲疏格局。中国人一向讲究伦常,许多时候,人的行为举止是受到伦常的规范而行动。中国人特别强调行为要合乎“礼”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师生之间行为的形式主义。以师生间的称谓而言,我国教师大多奉行儒家学说为思想的主要思维,儒家的道统特别重视身份等级的次序。称谓教师要称“老师”,而不能直呼其名,这是因为教师身份的优越性与权威性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表面上的形式服从都是必要的。由于关系层次的不同,许多时候,关系决定了管理的原则。我国师生互动与管理的原则,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教室这个场域实践师生彼此合意的道德,这种合意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约定俗成。有研究者就指出,在“熟人”关系中,以双方既有的人情为基础,以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与程度,从事进一步的人情来往;在生人关系中,则要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对回报的期望很高。其三,人情关系。中国人重视伦理,喜欢将人分为“自己人”、“陌生人”,例如,中国社会普遍的“师傅”、“师母”这种无血缘、也未经法律公证的关系的解释,就是中国人倾向借由称谓上的亲近,将“外人”纳入“自己人”的范畴。从关系层面来看,师生一直是一种权利结构,在这样强的背景下,师生的互动也易出现“公私不分”现象。班级秩序与课堂规范的建立,乃是教室中的行动者(包含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有意无意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共谋的状态下建构起来的。它具有“默会的”性质。它不是通过明言规则而建立的,也不是一种有意的、理性规划的产物。也就是说,课堂秩序的建立既非一般“工具理性”或“策略理性”模式所能阐明,也非是一种顺承文化指令的规范行动所能解释。相反地,它通常是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照不宣的模式而由行动者实践出来,这里没有明确僵化的规则,反而充满弹性、权宜性、随机性与研究者的选择性。

这种课堂上师生共谋秩序建构,基本上是以教室中的行动者(包含教师与学生)以有意义的象征行动来达成的成就。这种行动透过行动者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含肢体动作、举止、行动及言语等),来展示并成就个体与集体的目的,而且每个人的行动共同协调、相互配合地形成一种和谐的象征秩序。当下的教育需要以社会学的角度检讨,特别是,政府的“教改”需要经常检视自身的文化脉络;否则,我们观看现在的许多政治家,连“改”的过程是否具有研究者的文化分析能力都难以分辨。“改现在”、“改未来”的正确做法其实应该先对过去、对本土文化有一基本的理解,文化才不至于像是一种没有根基的文化。我们当从文化差异角度出发,实际了解中国教育的当前现象,并以本土的观点,打破学术界划出的界线,解析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才能从本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教师,才能不盲目地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燕国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A].//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M].台北:桂冠,1993:43.

[2]论语·雍也.

[3]论语·阳货.

[4][7][8]论语·述而.

[5]论语·泰伯.

篇7

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等概念,“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仁”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根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小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未来的主人,更应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我们的文化精髓好好的传承下去。

1、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应该教育他们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2、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古人讲义气,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见利忘义的例子多不胜数,要教育小学生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3、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此。没有礼貌的人才是脑中无物,胸无大志之人,真正的智者会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和礼貌。

4、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也要知道天下知识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学之不尽,真正的智者不会自傲自满,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5、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时代在发展,物质条件在改善,小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信息接受的途径越来越宽泛,很多非主流的内容成了孩子们追求,而我们传统的、积极向上的传统美德渐渐被遗忘,明确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创建和谐班级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创建和谐班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石。

1、树立充满爱的班级观,建立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

孔子的“仁爱”思想告诉我们,仁者爱人,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可以让自己快乐、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当一个集体中的人人有爱的时候,孩子们何愁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班集体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一个个爱的细胞活跃其中。智育与德育并重,学习成绩与思想品德并重,个人发展与班级建设并重,建设一个富有爱的班集体。

2、和谐班级是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

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作为小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环境,班级环境的健康、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爱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出发点。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会坦诚地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困惑,提出良好的建议,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为构建和谐班级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三、弘扬儒家文化和创建和谐班级的有效整合

小学处在知识学习和文化熏陶的关键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实时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快的浸透孩子的心房,达到很好的教育目标。通过大力倡导仁爱、、勤俭等优秀品质,用儒家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日常班级管理中,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若能与当前学科教学相结合,则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语言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名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进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

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108-04

一、学校文化变革的必然趋势: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一场文化变革在中职学校悄然发生。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本质上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学校是政府主管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学校以育人为目标,学校文化更趋向保守、稳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文化更趋向开放,灵活;学校文化倡导的是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育人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更强调规范、纪律、竞争、业绩、服务的经营环境。[1]

文化的诸多差异对中职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和融入企业文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式,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是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阴商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优秀“职业人”培养为目标,以校企文化对接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的“三同四式”人才培养方式。

二、“三同”策略:

基于学校文化变革的育人理念创新

(一)共同培育策略

今天的校园人是明天的企业人,学校与企业要深度合作,双向互动,才能共育优秀职业人。具体表现在学校与企业可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式,共建优秀教学团队,共创仿真职业环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共育优秀“职业人”。共同培育策略使学生在校期间便具备了两种身份,即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进而在2-3年的学习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尽早进入一种职业化状态,更好地谋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职业角色意识,并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共同培育策略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在心理上认同,在行为上主动调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明日的优秀“职业人”做好准备。

(二)文化融合策略

“文化融合”是指以优秀的精神文化统一信念、思想,通过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提高育人质量。世界各国著名企业都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如波音公司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公司”,日本丰田汽车的“好产品,好主意”,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等。因为先进企业都清楚,其员工的行为并不只是靠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约束,更需要共同价值观的引导,需要文化的认同。

中职学校更应深入企业学习,把握企业文化精髓,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并通过学校标识、管理制度、校园环境等将精神文化要义显性化,让校园沉浸在一种核心价值文化的引领下,产生导向、凝聚、约束、激励效应,形成积极文化场,润泽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2]

(三)协同对话策略

“在哲学家眼里,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3]协同对话是通过积极营造心理安全、自由的教育情境,师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彼此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职学生两三年后即将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劳动者、企业的员工,因此对校园外的大社会,对于自己的未来、人生既充满憧憬,又感到懵懂;对于校园、企业、社会上涌现的各种事物以及多种观念的碰撞和交融,人事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不能完全辨别,形成了很多朦胧、模糊的想法,甚至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平等、信任的教育对话,打破传统的灌输说教或者训诫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有效的。教育对话,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生活案例、现身说法等方法拉近谈话者彼此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对话的效果,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四式”策略:

基于学校文化变革的育人方式创新

中职学校文化变革既是育人理念的创新,更是实践上育人方式的创新。为此,江阴商校形成了“四式”育人策略。

(一)课堂渗透策略

学校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将新的技术、理念、企业精神、行业要求等引入课堂,丰富课程内容,积极构建校企文化对接下的教学新形式。

1.打破德育课教学封闭形式。德育课教学改变单一刻板的课堂讲授、照本宣科的知识灌输式,积极引入企业情境、管理理念、创业故事等,通过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构建开放的德育课堂,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变化,调研行业动态,参与企业实践,并把这些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课教学融入企业元素。文化课各学科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有机渗透企业元素。具体表现在:(1)重置教学目标。文化课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如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2)整合教学内容。整合学科知识与企业文化,加强整合文化课与专业技能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业务洽谈、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养。(3)丰富教学手段。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企业元素与丰富的教学内容融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专业课教学紧扣岗位任务。专业课教学改革要围绕岗位实践,联合企业积极开发实训项目;建设主干专业课程,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校本教材。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企业情境,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大量运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直观教学法等,引入仿真软件、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教学的针对性。

(二)活动体验策略

活动体验策略是从校企文化的对接口入手,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校内外系列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积极探索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为此,学校制定了《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学生活动主题规划表》(详见表1),依据优秀的“校园人”――高素质的“职业人”――有修养的“社会人”三个维度,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分年级、分模块,循序渐进地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具体内容如下:

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意识,规范的言行举止和文明的行为礼仪,迈好中职生学习生活的第一步,实现校企之间传统文化的对接,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校园人”。

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品德,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职业礼仪,引领中职生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实现校企之间职业文化的对接,使之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职业人”。

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卓越的综合素质,促进其由学生向成人角色转换,实现校企之间社会大文化的对接,使之成为一名道德品质优、心理素质好、就业能力强、有公德、有修养的“社会人”。

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学校还形成了学生体验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第一步:创设项目,根据育人目标或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设定活动项目;第二步:准备活动,根据活动项目设计操作流程,做好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第三步:体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真实体验活动的过程;第四步:相互分享,展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成果,交流彼此间的收获和感悟;第五步:活动提升,师生共同反思,总结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以利进步。

(三)管理对接策略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力,赢得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关键因素。因此,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学校应主动学习企业经验,借鉴企业模式,提高管理实效。

1.引入企业“五化”管理。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要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普遍推行规范化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简单说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4]江阴商校在中职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方面积极学习企业的“五化”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操作流程,细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结果,实行奖优罚劣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适应从业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入企业“五化”管理,也使学生管理走上“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有据、违规可纠、守规可奖”的规范化管理轨道,全面提升了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2.模拟企业“8S”管理。“8S”管理是不少企业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具体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在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江阴商校积极尝试引入“8S”管理办法,形成了教学区、实习区、宿舍区的“8S”管理标准和要求,对物品摆放、卫生打扫、遵规守纪,以及安全、学习、节能意识都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熟悉企业管理的特点,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以便进入企业后能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企业。

3.实施班级“公司制”改造。文化的变革也带来了学校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学校提出了“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学生即员工,学习当工作,作业当业务”的管理理念。班级管理进行“公司制”改造,仿照企业CI策划要求对自己的公司(班级)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模仿企业规范制定班级公约,开展总经理、班组长竞聘活动,实行“每月模拟工资绩效考核”等。通过创设和模拟企业情境,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缩短了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当地媒体《江阴日报》以“班主任变董事长,学生上课有‘奖金’――江阴商校班级管理引入公司化模式”[5]为标题,对班级公司化管理这一特色进行了详细报道。

(四)环境熏陶策略

环境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染文化气息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学校文化变革中,环境文化也要主动吸纳企业元素,积极打上企业烙印,更好地发挥环境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环境文化建设的原则:科学性、美观性、职业性、实用性;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布局学校建筑,合理安排校园设施,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企业文化特色,力求做到“四化”:(1)校园景观职业化。设置体现职校特色的标志性主体,将学校长廊、橱窗、墙面改造为校企文化交融的宣传窗口。(2)班级环境专业化。紧扣专业特色,布置班级环境,模拟优秀企业,创新班级管理。(3)实习环境企业化。模拟企业生产实践,在教学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的布置上,标示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积极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突出安全、高效特征。(4)生活环境规范化。借鉴企业规范化管理,在就餐、就寝、劳动等日常生活中做到规范、有序、高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成本意识。

“三同四式”育人策略有效提高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江阴商校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对近2年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中职生在遵守纪律、团队精神、诚信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个人素养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岩.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和融合[J].机械职业教育,2006(9).

[2]钱荣,季春花.校企文化交融下的德育管理创新探索[J].职教通讯,2012(8).

篇9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本年度,政教处一如继往地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政教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打造一支有理念、善学习、爱学生、懂教育的优秀班主任团队,具体来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本年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最大举措是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方案,在原来星级班级评比的基础上,把班级管理和班主任的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班主任学习力度。继续增强名校名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先后派出三批教师远赴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使我们的班主任获益匪浅,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三)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共召开班主任例会20次,明确学校政教工作动态,安排班主任工作事务,把握班主任工作重点,明确班主任工作方向,提高班主任工作效果。对全校工作的统筹安排、协调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抓常规管理,养成良好的校风

(一) 完善制度,强化德育常规工作考评,管理操作人性化。

这一年里,学校完善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主任考核方案》,目的是加强学生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 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继续加强了课间纪律的管理。利用课间,值周生和值班领导和教师经常在走廊、校园,检查、督促,杜绝学生在走廊大声喧哗、打闹的现象,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周对各班的教室及分担区卫生、学生仪表等行为规范做到勤检查,勤反馈,及时在评比板上公布,督促整改,每月一总结。

并把结果纳入到班级量化考核之中。

(三) 安全教育,明确职责,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本年度,政教处继续完善各班级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召开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会,认真部署落实安全管理事宜。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六中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预案》和《预防踩踏事故管理制度》,让全校师生把 安全责任意识放在首位,警钟长鸣。

 (四)  继续利用好板报和主题班会这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求各班主任老师对班会课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并确保进一步提高班会课的质量,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继续增强“大课间操”的作用。

本年度积极组织体育组教师与班主任配合,规范跑操的路线、强度和效果,使学生整队集合做到快、静、齐,跑操节奏一致,气势宏大,使我校的“大课间操”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

三、精心组织各种活动,搞好学生德育体验活动

1、2009年3月份,开展校园文明月活动

2、联手语文组,搞好学校的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

3、协助学校做好体育加试工作。

4. 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

5. 做好初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6. 7月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 9月份成功举行开学典礼和运动会

8. 举行军训和会操比赛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1、值周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师生参与热情不高,值周生教育指导不够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其逐渐成型,真正成为我校自主管理的一大亮点;

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28―01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当前农村中小学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常年外出打工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托管,“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或“寄养教育”已成普遍现象。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监管的不到位,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更需要班主任的真情呵护。

一、班主任要发挥好监管主角的引领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监管和辅导,作为“家长”,这些孩子家里的老人普遍年龄大,精力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要。同时由于年龄和时代的缘故,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老式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的差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时展相脱节,表现在学生身上则是他们思想观念差异极大,沟通障碍明显,学习的目标性和有效性差。

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良好的氛围,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第二家园,发挥主角作用。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交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时,积极利用春节等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班主任要让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感觉

面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中班主任要重视情感投入。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缺少父爱或母爱,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班主任对他们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爱,关心、体贴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极力营造“亲情”氛围,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在班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从而自由、快乐地成长。

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作为个体的学生各有各的优点,缺点也不尽相同。通过发挥其优势的一项,弥补自己的弱项,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这样,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表扬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恕

三、班主任要努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首先,每学年开学初都要要非常详细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家长信息以及在家法定监护人的信息,并登记造册。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并登记好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记录,督促家长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其次,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同时,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思想、卫生、成绩、违纪状况等实行量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特别要提高服务意识,对学生给予亲切的关怀和细致的关心,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第三,班主任要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困惑,多走近他们,多接纳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由于家庭原因而缺失的亲情。

四、班主任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

篇11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职业学校;班级管理

1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特点及运用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012年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上线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微信公共平台”,有着广泛的受众体。经过三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被广泛关注与运用的新型媒体平台。它除具备一般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1]。微信公众平台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了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求;同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教育资讯和服务,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了解学校文化、班级活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情况,满足家校沟通的需求。

2网络公共平台下,职业学校“三方沟通”的特征及需求

职业学校中,学校、家长、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沟通方面存在其独有的特征和需求。

1)特征:价值与尊重尤为重要。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过去传统管理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以就业为目标,评价标准相对多元化的职业学校,与以升学为目标,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普通中学相比,截然不同。职业学校学生需要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重新定位,自我价值感处于一种调整建构状态。相比较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学生的沟通心理和方式有着其独特性。在与人沟通方面具有更高的需求和积极性,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重建信心和目标,树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初中阶段“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不良”等固有弱势思维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信心和耐心,这让职校校方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上更应体现亲子“共建共进”(共同构建信任机制树立信心,共同进步)的特征。

2)需求:立体多样。学生方面,在心理上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同时,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要求,让其了解行业动态、参与职业锻炼。职校学生存在着自立、自信、倾诉、理解、发泄、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需求。而学校和家长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借助电话、短信、校讯通等传统媒体的沟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比如信息表述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时效性不强、角度单一等。在传统的沟通方式里,沟通往往被约等同于“汇报”,尤其是“汇报”学生在校的不良行为,容易让家长和学生产生惧怕感。职业学校的家长更需要增强孩子的信心,参与、了解孩子在校的专业学习与成长,借助微信平台学生作品、展示学生生活,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改善三方关系。同时,从构成媒体上看,网络已经成为职校学生沟通的主要平台。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提出,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近1/3,远高于其他群体[3]。而新媒体的出现很快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和沟通的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4G网络业务的深入发展及智能手机在职校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微信和校园微信平台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特征基本符合了学生沟通的心理需求,因而,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关注和使用。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打破了传统即时传播媒体(如QQ群、微信群)的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容易被“刷屏”过多的局限,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有效利用“三方”的碎片时间实施沟通,凸显了微信公众平台在“三方”沟通上的优势。

3职业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探究

以职业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一般是这样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

1)在微信公众平台申请班级管理公众账号。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没有设立专门为班级设立的公众账号类型,同时因为班级也不具备法人的性质,受到这样的局限,一般只能以班主任或班级中的个人为主体申请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服务号”或“订阅号”。

2)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名称及LOGO征集。为了更好地体现班级凝聚力,树立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一过程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班级公开征集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名称,并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特色及目标设计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LO-GO,通过民主投票来选择确定班级公众号名称和LOGO。

3)组建班级微信公众平台日常运营团队。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报名选举成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以班级宣传委员为中心,成立“两组一中心”(文字编辑组、图片采集组、综合运营中心)的运营团队。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职能章程和图文征集奖励制度,鼓励班级学生用心发现身边可宣传的“人和事”,积极投稿,做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主人翁。

4)完善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功能编辑自定义菜单。可根据班级特色,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添加菜单,如“作品展”“学友之家”等。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来,还可以添加社区讨论的功能,让学生和家长自由发表言论。同时也可以开设“家校专栏”,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

5)着力宣传,提高知名度。“扫一扫”,成了热门的词语,可见二维码的运用已经深入人心,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进行宣传,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树立班级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班级学生作品被广泛地关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专业价值。让班级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的窗口,更要将其打造成学生与社会尤其是与行业内部人员沟通的平台,为学生就业开拓更广泛的途径。

4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1)过程民主,弘扬班级学生主人翁意识。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与管理,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把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成学生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保证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良性成长,另一方面可以更加体现班级管理的民主氛围,弘扬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专业作品展示受众更广,班级学生更自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及时将学生优秀的作业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可以提高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树立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到了高年级,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成为学生就业及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窗口。

3)家校互动,构建开放和谐的亲子互动平台。处于就读职校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常常让家长觉得“难以理解”,对孩子“兴致勃勃”的追求,家长也会觉得是“胡闹”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这个年级阶段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造成严重障碍,这种不良影响甚至会对孩子和家长在后面近十几年的关系造成威胁。学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德育建设,通过宣传每月之星等形式,用以鼓励各方面表现优秀和进步快的学生,树立榜样,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这些也会得到家长的极大关注。在学校和班级开展活动时,可以用手机拍下学生活动的视频和照片,配上说明文字发到微信公众平台,让家长浏览、下载和保存。通过多途径展示班级的活力与文化,把现实的校园生活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创建“数字化”班级。学生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整合音频、视频等各种元素制作出个性化电子杂志,能够让全班同学、家长们都看到,并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反馈和鼓励。在不经意间让家长走近孩子的生活,参与到孩子的校园活动中来,增加理解,为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服务。

4)及时传递专业咨询,开拓专业第二课堂。除了通过课本和专业课教师向学生传递相关专业技能外,很多专业学习或行业相关的咨询处以分散的状态。因此,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维护过程中,要发挥班级学生的集体力量,随时随地将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咨询分享到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大家学习交流。通过二维码,推送等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连接到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源,进而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当前社会的前沿需求形成对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方向。

5)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意义。及时宣扬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结合爱国、感恩、孝道、诚信、公平、互助等话题设立专题讨论,提升、弘扬中华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让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在成为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摇篮时也成为学生个性形成与人格完善的窗口。

作者:戴晶晶 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