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篇2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3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4

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子女实施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有他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具体了解的情况和特点,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一般说,家长与子女政治、经济利益一致,休戚与共,感情深厚,家长爱护孩子,孩子尊敬家长,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更高的威信,子女易听教诲。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表现较差。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听老师的话等现象。那么,与学生有着特殊的血缘利害关系的家长的家庭教育,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家长如何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呢?

首先,家长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优良的家风。家庭环境的实质是社会环境。孩子诞生后,就是在这个环境中生活成长。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孩子越小,越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如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良的家风,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他们更好发展: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风不正,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建立新型家庭,树立优良家风,是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条件和措施,必须引起我们家长的重视。我们家长都应该主动的按照“努力学习,思想品德好;积极工作,勤俭持家好;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好;文明礼貌,环境卫生好”的要求去做,建立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家庭,实践证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就会受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就会健康的成长。

二、掌握教育子女的规律、方法。目前,我国有许多做父母的缺少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不讲究科学育人。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学会做父母,自觉的进家长学校,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家长参与的各项教育会议,从而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同时家长还需在实践中,通过言语、思想、作风等方面言传身教,也是一项最基本有效方法。

三、严爱相济,相互结合。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和蔼可亲和热爱,又要让孩子意识到大人的坚强意志,体验到大人所支持的正确要求是不容违背的。如果一味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并以此来博得孩子的爱,结果他会觉得大人可爱而不可敬。当大人没有满足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时,他就不但不爱你,反而可能怨你。如果家长整天板着面孔,严肃的对待孩子,他们感受不到家长的亲切爱护,则会觉得大人可敬而不可亲,对家长敬而远之,更不会和大人谈心;有时甚至发展到撒谎,用一些虚伪的态度和表现对付大人。所以,只有严爱结合,亲切而又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中又表现亲切,做到严中有爱,爱中寓严,才能使子女觉得家长可亲近、可相信、可谈心、可敬爱,由衷的听从教导,这就必然促使孩子向正确方向发展。

四、说理导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必须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说服首先是为了使孩子明事理,提高认识,知道怎么做。这只解决了理论认识问题,而重要的是行,言行一致。所以,说服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明事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自觉的行动。只有自觉行动了,才真正达到说服的目的。故家庭教育必须把说理教育与训练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讲练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仅懂得,而且做得;不仅会说,而且会做。成为真正既有知识,又有才能;既有高尚思想,又有良好品德行为的人。为此,家长必须在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教育的同时,按照学生守则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家规,在提出时讲清道理,使之自觉实行,并且经常检查督促,进行反复训练,以养成良好习惯。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固然要批评教育,但重要的是耐心开导,帮助分析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他们自觉改正。有不少家长习惯封建式管制,孩子动辄得咎,不是训斥穷骂,就是动手体罚。既不讲道理,更无明确家规。孩子当然不知如何去做,更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训练,这样的家长当然不可能真正的把孩子教好。

五、信、威、教结合。父母的威信是有效教育子女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父母没有威信,孩子不听话,就根本谈不到教育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威信,子女就会确信父母的言行。父母所提要求是正确的,对父母的话就能听进去,并产生积极反响,将父母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进一步增进孩子对家长的信赖,更加尊敬和听从教导。这可以说是家教的“正循环”。如果孩子对家长不信赖,当然说不上威信,往往孩子就不听众教导,教而效果不好,就会使孩子不信不敬家长了。这可以说是家长的“负循环”。可见,信、威、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家长要想教好孩子,需必在孩子心目中赢得信任,享有威信,并且正确施教。这样,孩子就会易听教诲,教学效果就好。

其次,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重视体育卫生。中职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要非常关心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身心正常发育,成为体格健壮的人。为此要注意孩子的合理营养;保持家庭的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规定孩子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学习、按时锻炼、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保健,预防并及时医治孩子的疾病。做到既要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又要他们按时休息,锻炼身体,保护视力,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正确进行智育。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智育的任务时,辅导或督促子女努力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子女上学后,家长的重要任务是督促孩子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旷课,放学后按时回家;要求子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本,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询问他们学习中的有关问题。有进步应表扬鼓励,有问题要及时辅导帮助,但不要包办代替,更不要粗暴斥责,甚至打骂。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觉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各科成绩都较差,所有科全无兴趣,家长可选择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为突破口,如化学,当学生食用食盐时,家长就可提问为什么是咸味?加碘盐是怎么回事?面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食醋为啥是酸性?让孩子感觉到厨房中的化学,从而首先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步发展子女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家长还要为孩子定购有关书报杂志,指导他们阅读有益的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鼓励他们热爱科学,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必要的技术,例如,学习无线电、电工、汽修等。

三、抓紧抓好德育。所有的家长都应配合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认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性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代新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言传身教,必须先从大人做起,父母应处处给他们做出榜样,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同时要提出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耐心的训练他们,做得好的,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纠正。那种不从我做起,不注意“小节”,不从日常生活中细小生活抓起,不坚持一贯,是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代新人的。

四、切实加强美育。实施美育,学校固然是重要的基地,而家庭也是不可忽视的场所。中职生已经进入人生爱美的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美育,也是家长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不论家长自觉与否,家长对孩子的审美观念的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家长实施美育,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家长可以指导孩子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戏剧、电影、电视,看后,最好和他们评论评论,帮助他们分辨美丑、区别好坏,使孩子吸收好的思想,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2、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到附近的风景区、名胜古迹浏览参观。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可能使他们认识自然美,了解自然美,欣赏自然美,养成审美能力。3、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衣着穿戴、言谈举止、自觉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和表现美的能力。

五、重视劳动教育。勤劳是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而好吃懒做刚是一个人变坏的开始。家长必须对上中职的孩子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要求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只有通过实际劳动锻炼,才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当然孩子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不能教他们过多的从事劳动,但现在却出现有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学习,不让他们做任何劳动的偏向,这显然是不妥的。

相信只要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严以律已。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子女适当教育,那么,中职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一定会得到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篇5

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更是关键。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送孩子上学就是将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其实不然,家长是学生最亲的老师,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而且家庭环境的好坏还会影响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进而影响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长送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平等、亲情、责任、榜样、力量等,从情感教育深入生活影响,给学生最适合的良好环境。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家长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在中学以前的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叛逆时期,语言教育或是强压教育只会激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导致叛逆。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父母行为的影响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例如,家庭教育中重视阅读的引导,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如果是父母在客厅看电视或者打游戏,而要求孩子去卧室看书,往往会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即使父母告诉孩子,长大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这也降低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服力。此时,父母就要参与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来,父母中一个人可以做家务,另外一个可以学习与工作相关或者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总之,在孩子学习期间,应该减少家里的噪音,陪孩子一起学习。另外,在平时多讨论一些时事政治,从专业的角度评论一二,能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影响,奠定他们的爱国情节,也有利于政治、语文的教学等。

从性格影响来说,父母应该做到和善待人,和他人接触时,特别当着孩子的面,要做到亲善而有原则,不贪小便宜。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庭教育就是这样的“无声无息”,却又充满力量。

二、学校要组织家访,监督和帮助家庭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父母毕竟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对教育的研究并不深刻,在一些细节上并不注意。而老师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对学生在校情况也比较熟悉,因此,增加家访次数,和父母深层次讨论学生,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成长。

三、组织家庭活动,加深学生家庭观念

组织家庭活动是建立一个家庭的传统,塑造一个好的习惯,也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快乐,让家庭教育更有意义。组织家庭活动,可以选择家庭成员都比较擅长的事情,例如打羽毛球,每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加强内心的承受力,了解成败的意义等;再比如唱歌,既可以锻炼乐感,又可以抒发内心的不悦,提供了一个释放心情的途径,也是父母和孩子增进感情的方式之一。

四、家长要与孩子沟通,才能产生理解

在教育中发现,不少孩子抱怨父母不听他们说话,而很多父母也表示,孩子不听他们教育。其实“听与不听”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父母既不能只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这个过程父母就有了听孩子表达的义务,而这就是交流的关键。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差二十多年,是有代沟的两代人,如果没有恰当的交流,很难了解彼此的想法。可能原本是好意,却会产生误会。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可以在平时,多听他们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如果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就主动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趣事。或者发现孩子有不高兴的事情,也可以讲自己在上学时遇到的问题,旁敲侧击地给学生好的意见。时间一长,孩子发现父母的这些智慧,自然会向自己“求教”。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好意思当面表达一些思想,可以建立一个邮件箱,有什么想法不好意思表达时,可以写封有趣的信,表达意见,也传递情感。目前,孩子都有自己的通信交流工具,QQ、微信等,家长也可用此跟孩子交流,讲一些平时不方便说的话。时代在进步,交流方式也要更新。但是最好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在情感奠定好了之后,还是要选择最初的交流方式。

总之,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关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是父母、孩子情感的绝对性的基础。要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多交流便会少矛盾,多沟通便能多理解。父母更要以身作则,成为理论的践行者,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篇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阜新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主要选取金钱投入、时间投入和出国留学这三种最常见的教育拓展行为加以分析,对阜新市的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进行研究。

(一)金钱投入

谈到家庭教育的金钱投入,最大的支出就是学费、书籍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这些也是一般教育中最基础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加强,这些费用也在逐步上升。在这一项调查中,本研究除去了上述的一些基本费用,主要研究课余生活中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金钱投入,并为多项选择。现在的正规教育和以前的教育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需要很多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握知识。家长们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为子女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用品,还通过提供课外读物、安排课外兴趣班等来帮助子女学习。原本这些在大城市很常见的东西,目前在阜新市也渐渐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被调查家庭在每一项辅助学习工具的投入上相对比较均衡,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投资最多的是“买课外辅导书”,总计达78%;其次是“报刊”为67%;中间两项“兴趣班”和“电子产品”分别是17%和10.5%;较低的是“教师节等节日”、“旅游”和“老师生日”项,分别是7%、5.5%和4.5%。中国的大环境讲究人情世故,为了更好的让子女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在和自己子女学习相关的人身上进行投资,包括学校的领导、学校的老师还有班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等等。调查中发现,很多家庭都有这方面的行为,但所占投入比重不高。这种家庭的行为反映出,一方面是家长的处世之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笔者在调查前思考,家庭子女的性别会对家庭投资教育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实际调查表明,独生女的家庭和两个女孩的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比独生子家庭和两个男孩的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差。这说明在阜新市大部分家庭都报着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观念,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使每个家庭只生一孩,所以无论子女的性别是男是女都会对其倾其所有。

(二)时间投入

在供养子女教育时,家长也会有一定的时间投入,包括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做作业,辅导孩子功课,培养孩子兴趣等,该项选择也为多项选择。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正规的教育中,学校主要起的是教书育人的作用,而社会就要提供健康的教育大环境。对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培养主要是靠家庭的力量,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来达到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目的。阜新市家庭教育的投入除了物质方面的投入,还有时间方面的投入。家长时间投入最多的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家庭中有44.5%的家长选择了这一项,而陪孩子做作业和辅导孩子功课分别占22.5%和28%,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占比例比较少,只有10.5%。此外,家长和孩子谈心的比例占到13%。在调查中,家长表示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少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也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大部分都是只提供孩子基本的学习条件,学习上的事情都是由老师和孩子解决。调查中发现,家庭子女的数量会对时间的投入产生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其的时间投入相对多一些,而多子女家庭的时间投入少一些。一方面,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更大,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让孩子朝着自己的期望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时间会充裕一些,分给孩子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多一些。纵向比较,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比例要大一些,而谈心的比例要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有家长能够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关系。

(三)出国留学

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多地成为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方面,笔者在对出国留学的考察中主要是联系家长的职业来分析他们对出国留学的态度。从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出国的看法各不相同,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和教师的普遍认为光鲜的职业中,对出国的看法是“应该”多与“不应该”,两者比例基本占到1∶1,而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家庭对出国的看法“不应该”大于“应该”,且比例约占3∶1。这主要是一方面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不同,出国的开销不是一笔小数目,另一方面,公务员和教师这类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群多是知识分子,也不乏归国学生,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子女出国的信念。深入分析家长选择出国的理由,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人虽然认可出国留学,但是对出国留学的理由认可度各不相同。横向比较,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国外教育环境好和增强孩子的个人素质。其中公务员和教师在问卷的其他选项还写上了自己的想法,而个体户和农民很多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是认为周围的人在出国,仅仅是一种跟风行为,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见世面这个选项。家长对出国留学的看法不同,导致的对子女的观念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子女在国外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勤奋情况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子女的教育质量。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阜新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查可以看出,阜新市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阜新市的大部分家庭还是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普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有掌握知识和了解社会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而家庭子女年龄小,并不能自己主动去接受教育,因此家庭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和督促子女完成学业。

2.阜新市不同地区的教育投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家庭收入有所不同,因此,对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也不同。

3.阜新市家庭中父母对出国的看法是“应该”与“不应该”,两者比例基本占到1∶1。这和中国整体对出国的态度相一致。但是身处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应该出国秉持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4.阜新市家庭中父母对教育所持的态度较为功利性,不管是就读层级较低的子女,还是就读层级较高的子女;不管是国内读书的子女,还是出国读书的子女。很多家长秉持着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二)建议

1.加快阜新市经济发展速度

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才可能改善家庭生活。在满足了家庭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后,人们才能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精神生活的建设,教育就是精神生活的第一大内容。因此,要扩大家庭教育投入,首当其冲要发展阜新市经济,增加家庭收入。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家庭的行为决定了家庭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只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阜新市家庭教育的投资行为。家长对子女设定期望一定要符合子女以及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切不可好高骛远,拔苗助长。

3.处理好金钱投入和时间投入的关系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关心不仅要体现在金钱的投资上,还要投入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在金钱的投资上不可盲目跟风,参加多种辅导班,使子女成为负担,要给子女留足自由时间,让其自由发展。在时间的投资上也不能只是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要花时间全方位的培养子女,既要重视子女的性格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也要重视子女的人际交往,深入子女内心,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篇7

一、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下面的案例,希望会给家长一些启示。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倒数第二。我们怀疑他智商有问题。”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只要能再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总要被作为差生点名。然而,这次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高兴地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你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他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儿子果然带回来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发来的特快专递,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她再也按撩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二、要学会花时间在孩子的学习上和玩上。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河合隼雄说:现代家庭物质生活富裕,父母都忙碌,花大部分精力在工作上,只懂得用钱,不懂得用心。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大家住在一起有安定、安心的一体感。为人父母应有清楚的自我认识,思考父母亲的角色,多和孩子说话、一起玩耍。三、教会孩子定时定地的环节学习法。

第一步,课前自学,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第二步,课堂领悟,掌握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

篇8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世界才变得精彩。而在一切的生命存在之中,人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因为,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命存在。人不会只是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满足与追求上,他会不停地尽力对已有本我不断超越,为价值寻找出口以实现不断升华。而要实现这一超越和提升,就要靠教育。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程度不同地对此忽视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价值教育更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珍爱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生命,是人类最珍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如同费尔巴哈所说,”生命价值是人类数千百年来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永恒主题。以生命的视角审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健康,心理,精神的需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盛宁的实验者,吧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的实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珍爱生命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而获得手段病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珍爱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学门类,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为了改进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表现有: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比较弱,有的学生因为一句批评或轻微的挫折而自杀或自残;因为与他人的一点纠纷而拔刀相向;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有了这些对生命教育的最初思索,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因生理、心理发育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及轻视生命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大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大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大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五)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三、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多维路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亳无疑问地会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珍爱生命教育是我们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使命,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把生命的意义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探索,是正确的生命观贯彻落实到大学生中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一)强化学校教育主课堂作用。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的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并能用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同事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氛围、自立自强榜样激励等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力,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和成长,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培育一批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主体。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培育起着激励、渗透和调控作用。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营造,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针对孩子的特质,合理的预计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氛围营造。

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外部的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进而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盒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先进典型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践行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珍爱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需要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生命观的相关内容。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心里素质,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在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理解珍爱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大学生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思想、行动的支点,成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北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4(2).

[3]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 中国教师,2006(5).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篇9

第二,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偏重智育的片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社会性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单项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引导幼儿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一些老师教育思想保守,对孩子管束过严,以为不淘气、不吵闹,循规蹈矩,魏老师是听便是好孩子的最高标准,结果把幼儿培养成了缺乏创造力和坚强意志的“乖孩子”。我们一定要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一定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教育让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生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三,让幼儿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而不是迫使幼儿死气沉沉地被动地发展。幼儿园小朋友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与发展,并吸收周围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这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目前情况下,幼儿很少有机会接触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然界,只能在楼前空地、家门口、道路旁玩耍,或是双休日到公园去玩。电视机已经普及进入家庭,许多孩子除了幼儿园,在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在幼儿园,不少老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有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玩游戏;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适当指导的必要性,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把玩具一搬,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玩儿,没有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指导,游戏成为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一些幼儿园的游戏材料、游戏玩具匮乏,因此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就无法开展。只有认识到幼儿是在玩儿中学习,在玩儿中发展,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80-01

常常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由学校和老师教育就可以了。有的家长到孩子毕业时还不知道班主任是谁。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协调一致教育合力。为了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必须家校共商共育方案,构建师生共同和谐成长校园。

1.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家长学校既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也为家长搭建了一个监督学校的平台。通过家长学校校方可以听取到学生家长广泛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家长通过家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能多次接触到老师,可以了解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学校,和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此外,通过这个渠道可以互相反馈学生信息,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情况提供给家长,家长可以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告诉老师,这种双向信息交流可以增强家校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沟通,使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方法、技巧和艺术,理解、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养成等工作。

2.开展家访活动,开设家校联系通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我们有必要开展家访活动。家访的教师充分明确活动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家访工作。家访工作以班主任为主,每位班主任及教师在进行家访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家访对象,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对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育人原则,尊重家长,融洽家校关系。家访使老师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现状,充分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经济情况、周边环境、教育情况等第一手鲜活资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依据,创设了和谐的德育交流氛围。家访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热情与真诚,建立起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通过倡导互访(家访、校访),使家长、老师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上达到统一。

3.定期举行座谈会、家长会,实现家校合作育人。学校广开言路,构建信息互通制。定期举行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设立校长接待日,每周一为接待日,没有特殊情况由校长接待家长,听取家长意见,汇后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及意见,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这样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座谈会主要是学校领导向家长介绍学校近几年来基础建设、教育科研、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家长会,学校要求教师要热情接待,各班主任老师就本班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翔实的汇报;并就班集体建设、班风、学风养成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了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商解决办法。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明确了下阶段家校合作的方向。科任教师与家长也进行了近距离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家长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上达到统一。

我们的家校共育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我们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对孩子缺乏在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导致孩子们从小就放任甚至放纵。还有一些父母让爷爷奶奶来监护,尽管他们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如何改变这种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家庭教育环境堪忧。有的孩子家里除了学校发放的教科书以外,再没有其它任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书籍了。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更是极少,适合孩子的社区娱乐活动场所几乎见不到。因此孩子们一旦放学回家,或三五成群在街头逗留玩耍;或沉溺于不适合他们的言情、暴力等电视剧里;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受家长影响一有空就召集伙伴打牌赌钱,这种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不少孩子沾染了吸烟、打架、赌博、偷窃等不良的行为。

篇11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迫切的心愿。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整体,教育内部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它对孩子键全的人格尤为重要。而今,社会普遍关注和父母考虑的都是学校教育,其实,父母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才是真正地教育基地。面对学校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我以多年的德育实践就家庭教育谈谈如下的尝试和体会:第一,教会孩子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是最重要的家教。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一开始就要教会孩子先要学会做人,这才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许多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成绩,把成绩好坏来判断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只有具备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父母的身教胜过言传,诸多范例告诉我们,孩子善于模仿,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人父母处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领路人,点点滴滴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做人,敏锐捕捉时机启发,感染教育孩子,闪烁父母的人格魅力。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复杂最艰难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人也是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家教内容。第二,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父母从小就要灌输孩子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坏习惯的一旦养成,很难改变,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行为等,甚至会耽搁孩子一生的前程,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定势,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形成格式化的行为。一个人的反复的行为便形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反过来塑造了你独特的自我。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它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可从生活习惯着手,逐步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孩子驶向理想的彼岸,收获的人生的辉煌。因此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这就是叶老先生的精髓之论。第三,要重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社会在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要求独立是人的天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各种关系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孩子入校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千万别把自己设想的模式和意志的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来塑造和约束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处风景,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善于发掘,加以培养、得以壮大并完善。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父母学会进退,放手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日本,有句名言道:“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日本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海边参加挣钱,连富家子弟也不例外,在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这些例子枚不胜举。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骄气霸道,受不了苦,衣来伸手,饭来伸手,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立足于如此的竞争社会。因此,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最恰当不过了。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第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做好人生指导,谈话是最简单最容易进行的方法.有效的谈话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预测孩子在想什么,将要干什么。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劝阻。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行为上的独立意识更强,家长更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家长与之沟通教少,这些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一概不知,有的甚至连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而有的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了解颇多,比如哪位同学成绩优秀,哪位同学获奖等等。这些家长的子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非常棒。第五,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心灵世界和生命状态,全方位,全层次的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分数,时刻关注孩子能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心态平衡,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获得心灵的愉悦,守住好心情,远离坏情绪。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做个懂得生命真谛和享受生命的孩子。作为父母应善于主动地与学校沟通联系,既不能完全听从于老师,也不能固执己见。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中间协调人”,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帮手,共同承担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家长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望广大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