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

篇1

二、英国关键能力演变的背景

英国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自成体系的国家,因此包含了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这是我们研究任何教育演变都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社会政治背景

欧洲大陆对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能比较平等地对待。其所持的技术教育范式有两个信念支柱:l)技术是科学的工业应用,因此应该尊重技术;2)有技术知识的人只要有少量一些普通的非职业教育,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及与人交流[2]姐23)。但在英国,没有这样的信念。英国教育一直沿用双轨制,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进行,且地位是很不平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较低。英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学徒制。它是以实践和工作为本位的,且与主流教育分野。但是,雇主们对学徒制的支持往往有名无实,普通教育中对技术培训的参与是自愿的,因此也不要求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广泛的技能或者适应能力。社会对技术教育并不重视,技术教育大部分是由机械协会(MeehaniesInstitute)、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City&Guilds)及夜校负责。英国技术教育的地位之所以低,正是由于这种以工作为本位的学徒制,而另一方面,在英国,教育也从来就没有被当作是“为成为博学的公民所做的准备”侧(n.23)。由于英国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从来就没有相互联系的传统,后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不得不对可转换的这种关键能力给予更多的重视了。另外,在英国,受通才教育的统治阶级需要发展的是政治高层人士所应有的品质,而劳动阶级则是政府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参与者。其结果就是“被统治者”的教育被减少为狭隘的职业培训了,而这种教育的效用则仅仅是以它所能产生的在工作场所的能力来衡量的。然而,随着英国工业社会的衰弱,教育系统不得不对越来越糟糕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20世纪70年代后期,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课程就规定必须学习并考核交流技能,但那时学徒制已经衰弱,那些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正面临失业,而且许多失业的年轻人也缺少社会和生活技能,这就使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关键能力的开发,以解决缺少学术知识的那些年轻人的失业问题。

(二)哲学背景

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模式一直相互对抗。其一是社会中心模式,它将教育与培训相联,其首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繁荣;二是自由的个人主义模式,它认为培训完全是功利主义的,因此培训几乎完全不重视概念的理解,而只关心表现的能力。同时英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寻求这两个极端的相互折衷。托尼就认为,教育既是社会的资源,也是个人的实惠。在职业教育方面,他的哲学观点既是自由主义的,又是社会中心的。自由主义要求教育不是狭隘的职业教育论,而是思想的提升;而社会中心是说教育不只是对个人的好处,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好处川。托尼的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甚至被称为了“托尼范式”。哲学、政治和经济是可以趋同的,这样的信念操纵了英国关键能力的演变及义务后教育的改革。政治制定者也正是这样找到了哲学和经济辩护的汇合点,从而力图让职业技术教育既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个体。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才范式与技术范式相互折衷与结合,在普通课程中加人职业教育成份,而在技术课程中加人普通教育成份,以此来跨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野。

三、关键能力在英国的演变

回顾关键能力在英国的演变,其正式规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无论是操作部门还是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内容都发生了多次变化(见表1)[,](pP3o一31)O1979年继续教育部(FurtherEdueationUnit)在它的一个重要文件《选择的基础》中,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做出了规定。那时的关键能力共规定了11项,涵盖内容很广且十分细致,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将经济需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但在其后的几年中,青年失业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再加之技术变化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生的技能。1982年,继续教育部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规定了描述关键能力的两条原则:普通性(genericness)和迁移性(transferability)。普通性是指这种技能在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学习情境中都是需要的,而迁移性是指在一个环境中习得的技能可以被运用于另一环境中。

这两条原则一直指导着以后英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规定。1983年,在继续教育部为青年培训计划设计的关键能力中,仅包含5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关键能力已经进人了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Technolo留EduCationCouncil)和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的课程中了。1989年英国工业联盟(ConfederationofBritishIndus铆)和教育与科学部(DePa咖entofEdueationandseienee)都对关键能力作出了规定,但内容却不尽相同。教育与科学部把关键能力和减小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野的问题分开处理,而英国工业联盟却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不过,贝克(时任教育与科学部部长)首创了“核心能力”一词,同时还建议要对核心能力建立正式的考核,并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系统,以此支持关键能力的发展。但此时也有人对关键能力缺少哲学深度提出了批评。进人20世纪90年代,英国职教对关键能力的规定逐步走向层级式的结构。1992年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山eN掀on习CouneilforVoeation习Qu巍fications)对不同重要性的关键能力的规定开始了区分,分为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两类。在这之后,英国对关键能力的描述都有了主次之分。

1996年的迪林报告(De~9RePort)是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它建议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与学术水平两条路径进行整合,规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三项为主要关键能力,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学习的自我管理三项为广泛关键能力。迪林报告对关键能力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将社会政治哲学、经济需求与课程改革联结在了一起,既强调社会经济义务,也强调个人要求。它强调了教育与培训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还强调了社会有必要拥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以与其它经济强国竞争。迪林报告还改变了职业教育系统的任务—从原来为一项工作对青年进行职业培训,转变为为个人的就业能力而进行终身学习。这是英国传统自由主义与欧洲大陆技术主义的相互折衷。1999年,资格与课程当局(QuahfieationsandCumeulumAuthori钾)再一次对关键能力进行了调整,就形成了目前英国职业教育所规定的关键能力了,共两级六项:1)交流;2)数字应用;3)信息技术;4)与他人合作;5)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6)问题解决。其中前三项是主要关键能力,在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中必修;后三项是广泛关键能力,对其要求相对较低。

篇2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篇3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物理学

力学。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僵升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如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

光学。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从“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对平面镜、凹顶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2)数学

《墨子·经劝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如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对中心一点”,“同长”即“等距离”。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墨子是对十进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J卿数学卷中所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2.生产技能知识

僵矜中记载了许多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墨子特别注意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经验,掌握技能。《墨子·辞过》:“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僵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鞍、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他的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他们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的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为将来实践墨家的理想打下了基础。

3.军事知识

墨子可以说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精通各种军事技能,并把它充分的运用到其宣传“非攻”思想的行动中。僵子·公辙中就记载了墨子通过向公输班演示军事布阵止宋攻楚的一件事。他不动一兵一刃成功的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且宣传了自己的“非攻”思想。

《墨子》中“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等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墨子守城理论的特色:军事谋划与工匠技术相结合。

4.思辨能力的培养

包括形式逻辑和论辩方法的教育。墨子特别强调语言的逻辑性,要“上说下教”,必定要有正确的观点和逻辑严密的语言内容和论辩的方法。他提出要用“三表”来衡量人的认识和观点是否正确,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和“有用之者”,从历史的经验知识、民众的经历和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墨子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即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

(三)重“作”重“行”的教育方法

重“作”即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墨子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僵子·耕柱》)对古代好的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可见,墨子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十分重视。

重“行”即重视实践。墨家的实践内容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之外,更多的是生产、军事和科技的。从实践中学习技术,总结经验,培养改造社会、推行政治主张的能力。

在墨家教育方法中,还强调了量力而为。依据学生的精力和能力进行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告诫学生凡事也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务得。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学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职业教育也深受其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职业教育一直没有销声匿迹,但也总是作为官方儒学教育的附庸,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真正的发展在近二、三十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开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熟练技术人员,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是理论能力重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许多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发展而开设的职业技术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铁的事实。在职业技术教育欣欣向荣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中寻找他山之石。

(一)要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识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忽视职业教育,从几千年前的孔子开始,轻视劳动技能的学习,使教育的目的一直在“人仕”中徘徊,上学是为了做官,直到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进政府谋得一官半职。这种观念已经与社会的需求相违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

《二)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专业

墨子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为了社会安定与人民幸福,毅然抛弃儒家繁文褥节“礼”的教育,从实际生产实践中寻找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只要是对生产劳动有帮助的技能都被墨子吸收到自己的教育中来,上升到理论,并亲自带领学生践行。他的军事技能是为了宣扬自己“非攻”思想,为了人民的安定生活。我们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对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技能

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还应以实践为根本。一切说教,一切理论,都必须见诸行动,根本在于实践应用。墨家艰苦实践的精神不仅体现于践德,而且体现于生产、科技及军事领域。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表现出积极的实践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立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这就要求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该多到现场练习、操作实践。多练,多动手,才能熟练地掌握技巧,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四)勇于创新、警于创新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很大的技术教育的发展在我们国家,按级别和类型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的成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职业教育法 》 获得通过,使技术教育法 》,可以找到该法案具体规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和职业培训系统也是国家政策的一个优先事项,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振兴中华。然而,一些地方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的缺乏足够的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了解的机会,解决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今天的问题。

一、技工教育面临的问题

1、缺乏社会观念的注重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价值观上, 有一种误解: 重轻教育、 技能。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为轻。目前,缺乏行业和企业往往是高级管理人才、 高技能和合格的,但很多学校是主要是为中等水平的人才,一大批工人的低导致高级别职位做不提供"。此外,大多数学生坐为学院和较少考虑到申请专业院校,它一般不准备从事"蓝领"作业底部到顶部,值的原因,除了背后的潜在顾客的理念也其中大部分的同意而非私人职业的普通教育。此外,现实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很大程度上,错误的诱导分布的不同专业之间存在这样一种许多职业评估。

2、缺乏教育资金的保障

一般大学教育培训主要一般人力资本、 职业培训或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是主要适用于企业 (或贸易) 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具体的人力资本。目前中国的私人性教育投资不足和低效率的投资问题。尽管各种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已达到超过 20,000 的但主要目标是制定企业技能人才只以上超过 200 高级技术学校和技术学院、 以及由于缺乏投资,其中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老化的教学设备、 设施、 教师资源短缺,很难在短期内你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培养一大批企业。在投资效率,为了生存,从玩到心理学集在运行一个专业和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不合拍的许多高职院校方面有大的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造成结构性短缺的技术人员。

3、缺乏教育师资的保证

作为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包括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在学校,近年来年的招生,在学校和教师的问题学生的人数增加一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和目前大多数机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资格的不会不标准,几乎全部为本科或专科层次学历、 主根本不愿意到技工学校教学、 远程落后地区的学校特别突出 ;第二和"双建筑师类型"的教师是缺乏,和所占比例还比较偏低 ;第三,并适当向由社会价值和已久我传统雇用面向的效果,教师补充相当困难 ;第四,由于政府的机制,以及供资和概念的问题,教师培训机制滞后。

4、缺乏企业方面的重视

企业没有足够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不玩的主要作用在高技能人才培训、 专业资格证书内容不高、 员工技能训练中投严重的缺陷。职业技能培训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它使企业与员工取得双赢局面。但现在有些公司还没有改变的概念,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担心"熟鸭子飞走了",宁可花钱偷猎,愿花钱培训员工。

二、解决技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扩大规模,促进发展

企业没有足够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不玩的主要作用在高技能人才培训、 专业资格证书内容不高、 员工技能训练中投严重的缺陷。职业技能培训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它使企业与员工取得双赢局面。但现在有些公司还没有改变的概念,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担心"熟鸭子飞走了",宁可花钱偷猎,愿意花钱来培训他们的员工。技术教育要发展,必须有大小、 等级,改变单一的行业、 企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 同步的坐标规模、 质量、 效益的发展。首先,依靠政府兴建规模。政府的协调,增加投资,改善工作条件运行,建设一批省级、 国家关键技术学校的高度重视。第二,结构大小。学校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模型,到多个模式,中等的学术和非学术教育和培训设施,中级技术人员培训和教育一直是高级技工培训、 引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再次,培训扩大范围。当地的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向学校和加强的沟通和行业之间的联络,促进和扩大就业培训、 再就业培训、 就业准备、 社会化和培训业务。

2、规范市场,加大监察

为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执行和加强管理的劳工视察,职业学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劳动、 人事和管理,保证劳动和就业的条目相关的行业,并尽快为促进和执行制度,获得就业、 职业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人员的职业资格取得了,不在工作上,不应处理就业聘用手续,不办理营业执照。劳工督察向雇主招聘雇用人员列入日常检查范围、 调查并依法处理行为,违反了劳动就业制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更严格的劳动监察机制、 认证就业概念的社会身份,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3、加强培训,提高师资

首先,加强现有的"单主机"教师培训、 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定期的系统。第二,给学校人事自、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学校,根据教学模块荒弃耕、 后付费、 充分就业和竞争。制备的发展需求的部门不同的学校,学校制备的动态管理。开机自检,没有人,学校的建立,自我任命"双资质"的教师聘用高级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 专家和工程师,建立一个高水平,跟上兼职专业教师。最后,建设的技术教师培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教师的培训基地,有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

4、开拓专业,广泛就业

篇5

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各种工作职能与管理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家庭生活圈子。虽有知识而缺乏足够技术、技能的人,不仅越来越难以胜任工作和参与社会交往,甚至面临生活与生存的困难。因此,把以劳动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教育引进课程,这是学校教改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许多国家在小学开设劳动课、手工课,或创建综合中学,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劳动、技术教育引进教育领域,可以促使年轻一代手脑并用,学用结合,既懂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劳动素质,以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可见,劳动、技术教育正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转轨的不可缺少的运行机制。

3.在初等学校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源泉,是人的神圣义务和培养个性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创业的艰苦,才能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以及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态度。

为了使未来一代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还必须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现代生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懂得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能学会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受到现代化的启蒙。值得重视的是,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新一代人不仅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技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是错误的,非人文的技术教育和非技术的人文教育都不完全,教育应该是既传授技术又启迪智慧和理性的。

篇6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始终比较模糊,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清晰。虽然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对这三种教育类型的认识并不统一,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亦不十分明朗。本文在名词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比较来探究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是从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以工业化社会为典型的各产业系统,其人才类型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而与此相应的四类教育为:普通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但是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看,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并不是完全对应,尤其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和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型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下面对相关词语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工程”的解释是:(1)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2)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指解决城镇蔬菜、副食品供应问题的规划和措施)。可见,广义的工程概念不仅包括“硬件”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诸如预测、规划、决策、评价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从工程的词义角度看,工程型人才不但要从事规划、策划和设计工作(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同时还需具备对某项系统工作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技术。《现代汉语词典》对技术的解释是:(1)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如钻研技术、技术先进。(2)指技术装备,如技术改造。由此可知,相对于工程型人才的规划、策划和设计而言,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在当今世界,由于技术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维修和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因此,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3.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基本技能低下等。相对于技术而言,技能强调的是一种完成某项具体操作的能力。如运动技能即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这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人才即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实际操作某一技术的能力,从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 

 

二、对人才类型及相应教育类型的比较分析 

 

 按词义,工程型人才是能完成工程任务的人才。从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和多领域的专家们协同工作,还要涉及工程的经济核算、统筹管理,直至延伸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工程型人才不但要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的主要特性在于具有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如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这是工程型人才(教育)有别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之处。但另一方面,完成工程任务离不开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掌握的相关技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工程技术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中起着基础和桥梁作用,是工程规划具体执行者和工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者。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教育)又与技术型人才(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重要比重。例如,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员的工程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能将科学技术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的人才。有些学者曾以此将培养工程技术员的教育界定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从而区别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把工程教育只限定某一类教育范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工程型人才是有层次的,它不但包括从事工程设计、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工程师,还包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较低层次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中以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始终未能成型,工程类大专教育在萎缩。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又缺乏工程教育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加强对工程教育中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化思想和意识的技术型人才。相对工程型人才而言,技术型人才处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更实际的服务问题。我国曾有学者对这类人才的特点作过如下概括:一是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较宽,但深度相对较浅;二是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三是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的重要素质之一;四是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技术型人才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定向比工程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但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 

 此外,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分类中的一个大类,同样具有层次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对技术教育的解释为:“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纵观我国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从专业类型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分析,相当多的本科专业都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如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专业,它们都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说明,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研究生层次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分别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大专层次的高等技术人才,通过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学习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相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技术教育理论学科的系统性较弱,深度较浅,但实践性较强,注重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形成,而不是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因此,技术教育的专业面要比以前放得更宽,并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从而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的长远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而言,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人才,更强调劳动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劳动素质,如企业技术工人、汽车驾驶员、理发师等。这类人才由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区别于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须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但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相对于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工作中反复实践,从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其文化课、技术基础课课时数较少、深度较浅、广度较窄,专业课也不及技术教育内容宽广,实践课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某一岗位的操作实习。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目前我国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已承担起培养较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此外,由于机械自动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长,而动作技能成分相对减少,这使得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也出现了比过去更多的交叉重叠与相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当前一些高技术企业中,由于某些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促使部分岗位的人才由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差别,但交界处却是模糊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融合发展而综合为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叠加,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三、结语 

篇7

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所指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特殊青少年,即聋、盲等感官、智力、肢体残疾等青少年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

2.不同类型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对其他特殊青少年(如:学习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少。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时将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界定为三类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例如:由赵树铎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就业状况的典型调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其研究命题是残疾人职业教育,但在实际论述中主要指的是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例如:刘全礼的《试论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及余敦清的《试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无论他们使用的是“残疾青少年”还是“残疾人”,在实际的研究和论述中,实际上都指的是视障、智障和听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研究者对三类(听障、视障和智障)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家课题还是地区课题,研究都仅局限于三类主要的特殊青少年,并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3.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方面,国内的研究较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索不同的课程模式和研究具体的课程设置。

在这两个主要的方面中,根据职业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准备式课程模式”和“支持式课程模式”。根据职业教育阶段的不同,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许家成指出,“准备式”课程设置模式受“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需要采用分科课程设置。准备式职业教育课程采用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支持性”课程设置和“支持性职业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要采用综合性开放课程。支持式职业教育课程的表达过程相对复杂。在职业陶冶课程阶段,它可以采用“课程纲要—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在职业训练阶段,可以采用“环境分析—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来表达职业训练课程[2]。

夏峰等认为:“支持式课程的基本课程结构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人与社会课程,此外还有灵活的、具有高整合度的单元主题课程。”[3]

根据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赵树铎在《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中指出,这三类特殊青少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划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合理地安排实施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适应与职业技术教育这六方面的内容,是特教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础[4]。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他还提出开设普通职业教育课,主张我国盲、聋、弱智青少年、青少年,通过普通职业教育的过渡,达到人格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5]。

赵树铎将“普通职业教育”称为“一般职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入门教育”,它是指“在普通中小学中,为使学生了解劳动世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职业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6]。

罗美洁在研究中提出了基础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赵树铎的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相似[7]。

综观已有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但是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三类主要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今后,研究的范围还应扩大;(3)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因素,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人本课程,真正促进特殊青少年的发展。

4.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评

关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国主要有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

许家成对这两种主要的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他指出:“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毕业以后,残疾人根据所学,在社会帮助或照顾下,寻求和维持就业机会(庇护性就业)。这是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采取的主要方式。”[8]“支持式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9]

刘全礼曾提出了五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庇护性训练模式、工作—学习方案模式、职业训练中心模式、在职训练模式及合作训练模式。[10]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者基本上持“准备式”和“支持式”这两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的观点,在实际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中,也大多采用这两种职业教育模式。

5.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文献综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内容的研究,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已初具规模、初成体系。但是这些法案只有宏观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无违反后的相关惩戒条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这不利于法律的施行。

刘全礼曾把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方面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法律不全、无良法可依和执法不严。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术语使用混乱。[11]

在《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一文中,阮李全和刘敏总结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备、结构不协调;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缺失其特有原则和制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立法技术落后。根据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构的具体对策。[12]

篇8

姑不论这些思维模式是否科学,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倒是值得赞赏的——“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一种全球视野”。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很注重以全球视野来观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申报了诸多“当代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等课题。

今年5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这为我们近距离地透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

2010年底,本刊在社论中曾经留下类似的疑问。本期,在聚焦栏目我们重头刊发了《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参考UNESCO近年来的行动与理念,我们可在卷首部分先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趋势一,本位性。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主题即确定为“开发为了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实现自身的转型和扩张,以确保所有的青年和成年人都能获得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技能,将始终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定位。

趋势二,发展性。UNESCO倡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理念上得到深入发展,而且逐渐融入各国实践。职教要关注诸如个人自主性、公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更广泛的教育需要,要关切经济社会包括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消费在内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三,开放性。传统的职教概念与培训进行整合,形成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这一更加开放的理念。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有力地助推了各国职教发展模式开放性的变革。开放性还体现在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伙伴以及个人等各相关利益群体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趋势四,全民性。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教育,也使所有的人获得最基础的生计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从而使全民教育更贴近求职的需求,成为一种为人们生存和工作作准备的基本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性特质也使满足所有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要成为可能。

篇9

3.普通高中学生的通用技术前概念及特征研究唐燕,TangYan

4.关于技术的性质和本土技术文化的初步探析桑亚·万德勒,迈克尔·斯卡夫,冉磊

5.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阴祥,YinXiang

6.把握通用技术课程技术实践特色房善峰,FangShanfeng

7.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赵哲仁,ZhaoZheren

8.通用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孟强,MengQiang

9.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谢静,XieJing

10.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四个方向——浅谈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韩敬文,HanJingwen

11.通用技术项目设计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林长春

12."任务驱动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林菁华

13.通用技术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冯跃春

14."双轨式不倒翁"制作与原理探讨陆健

15.如何进行通用技术教学反思冯霞,FengXia

16."动"起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特征研究张秀敏

17.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设置与实施赵强,ZhaoQiang

18.突破高中课改瓶颈创新两类课程建设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19.通用技术教学重在引导转变学习方式孙玉慧

20.结合学校模型特色实施通用技术教育陈先德

21.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徐金林

22.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高昕

1.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知识拓展段青,DuanQing

2.试论素养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穆静,MuJing

3.技术素养的组成结构与教学思考孙众,SunZhong

4.技术教育——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哈顿赛弗·尤里·列昂契耶维奇,董秀敏

5.新课程实验省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政策分析报告张大伟,ZhangDawei

6.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通用技术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张莉,ZhangLi

7.让学生技术实践活动课焕发新的生命力杨官银,YangGuanyin

8.信息技术课中基于学生游戏心瘾的教学开发陈钟钱,ChenZhongqian

9.新课程背景下"简易机器人制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高旭,GaoXu

10.这样的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吗?谢乐冬

11.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对"技术设计"的认识马玉涛

12.三节内容相同课堂效果不同的技术课引起的反思祝红玲

13.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卢念国

14.自制教具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郑敏祥

15.新课程下高中通用技术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初探高红薇

16.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践探索谭淑敏

17.倾情、倾心、倾力打造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王巧云,WangQiaoyun

18.瑞典中小学技术教育概况及其启示袁丽娟,YuanLijuan

19.法国中小学技术课程新进展张芬,ZhangFen

20.开好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21.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贾晓冬

22.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谈如何上好通用技术第一次课郎建华

1.既要积极宣传,又要脚踏实地——读一则假新闻有感鲍珑,BaoLong

2.2008年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于慧颖,YuHuiying

3.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及其启示研究李媛,LiYuan

4.信息动态

5.2008年度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课题研究综述高长江,GaoChangjiang

6.技术实践教学的特征初探管光海,GuanGuanghai

7.关于专题性设计实践教学的思考姜腾,JiangTeng

8.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韩帅龙,HanShuailong

9.解决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双轨制问题的思考与方案设计龙其汉,LongQihan

10.浅谈通用技术课中的概念教学冯跃春,盛锡铭

1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邹良,ZouLiang

12.巧用"模具"为"设计图样的绘制"的教与学搭台张兰

13.初探通用技术试验课的设计与实施陈思群

14.浅谈在通用技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卫金菊

15.以案例为线索的通用技术教学策略研究任海

16.浅议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应良志,王鑫

17.通用技术教学效果提高策略王芳

18.尽职更要尽心王开凤,WangKaifeng

19.波兰5-9岁儿童技术教育概况及其启示肖晗予,XiaoHanyu

20.南非中小学技术课程现状及其特点概述赵强,ZhaoQiang

21.开好技术课程,提高初中生技术素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中学

22.浅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张丽美

23.注重学生体验内化技术素养孟志远

24.通用技术教学——三步走王芹英

25.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张旭东

1.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与技术教育陈向阳,ChenXiangyang

2.试论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丁浩,DingHao

3.信息动态

4.中小学技术教育中的技术试验及其功能分析赵利华,ZhaoLihua

5.初探卢梭的技术及技术教育思想张瑞梅,ZhangRuimei

6.男孩和女孩对技术的思考的比较研究J.A.T梭罗,R.J莫侬伯,M.W卢曼笛,王慧,J.A.T.Tholo,R.J.Monobe,M.W.Lumadi,WangHui

7.电子技术课程"玩与学"教学在中国与新加坡的比较个案顾建军,丘志明,GuJianjun,YauCheMing

8.绝知此事要躬行——由调查引起对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林宏华,LinHonghua

9.实践教学:不要热了课堂,冷了思维卫金菊,WeiJinju

10.立足多种技术实践模式构建理想通用技术课堂章青道,ZhangQingdao

11."携手农村",共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景象——2009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携手农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侧记魏雄鹰,孟旭东,WeiXiongying,MengXudong

12.浅谈通用技术操作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张华

13.通用技术教学中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应用朱宏

14.通用技术课中"工艺"教学的策略研究任海

15.在"认识流程"教学中几种教学资源应用的反思马磊

16.通用技术教学中案例使用初探李顺利

17."结构与稳定性"课堂教学设计刘海林

18.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周松星

19.运用"实践,反思,激励"策略,促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庞淑芳

20.新西兰中小学技术课程新发展及其启示胡彩霞,HuCaixia

21.澳大利亚中小学技术教育概况张大伟

22.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积极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王秀玲,WangXiulin

23.把握课程基本理念践行通用技术课程——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与反思李文波,LiWenbo

篇10

二、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前提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篇11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