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务报表的利润

财务报表的利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报表的利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务报表的利润

篇1

一、正确理解“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涵义

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股改等阶段曾承诺公司未来几年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几。这里的“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是合并口径还是母公司口径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在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因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重大变革,使得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与母公司利润差距加大,其分配结果会有较大差别。不同的分配基础, 公司利润分配结果会大不一样, 对投资者中大股东及中、小股东、债权人等各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影响也就不同。笔者认为,“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应该指母公司的可供分配利润。

二、理论基础

《公司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公司是企业法人”, 即“公司”是一个法律主体。进行利润分配的主体是法律主体,母公司报表的主体是法律主体。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相比,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对象通常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 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主体。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 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相协调, 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因为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并入体现为实质上的权益法, 在母公司的日常核算及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以使信息反映更加全面、充分;二是可以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 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相协调。

当公司本身有子公司从而形成企业集团时,母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但从经济实质角度而言, 因为子公司实质上处于母公司的控制之下, 仅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为基础并没有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为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 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 母公司向其股东分配股利时还应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当年的税后利润。

企业集团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 但由于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母公司应当编制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 同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综合上述,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母公司同时提供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由于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 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是实质上的权益法, 以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对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等, 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两个税后利润数字一般是不同的。在对母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进行分配时, 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 应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三、实务操作

利润分配在实务操作中区别以下两种情况:当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大于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则应该适当少分配一点;当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小于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则可以适当多分配一些。这样的做法既遵循了法律的规定, 又充分反映了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 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要求。

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为了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 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但同样需要政策规范予以避免的是, 实践中也有子公司有利润却没有合理理由将其长期留存在子公司而不分配或分配很少, 这样做往往是体现了母公司, 准确地说是母公司大股东的利益要求, 但对母公司的少数股东的权益影响很大, 特别是对控股型母公司而言问题更为严重。母公司的少数股东长期不能分享子公司经营成功的好处, 长此以往, 将严重挫伤母公司少数股东投资的积极性。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公司应权衡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统筹兼顾的进行利润分配。

篇2

一、引言

由于盈余信息在现代契约中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截至2009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市上市公司(包含B股)有1826家。在2008年公布的175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1679家公司同时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占总数的95.62%。可见,合并财务报表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报的主要形式。而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过程中,因为需要对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与母公司报表进行合并抵消,因此存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之前实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的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否因此发生变化,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动因。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黄菊珊、陈小培(2008)认为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限制盈余管理方面加大了判别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难度,作用是消极的。朱桂芳等(2008)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下从合并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合并范围与合并日期的确认等方面探讨了合并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的手段。现有研究结果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分析,并没有做出明确结论;而仅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角度,无法准确得知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无法帮助准则制定机构了解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目标在于定量分析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判断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假设母公司与企业集团的盈余管理程度应该大致相同;而现实中,母公司、子公司与企业集团在不同的战略定位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盈余管理水平。从技术上来说,合并财务报表为不同战略定位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而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双重披露” 制度,即同时公布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可以对比研究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以此作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判断指标。本文首先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采用盈余分布检测法考察2004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利润率的异同;其次使用调整KS模型计量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以此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进一步考察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准则变迁前后的差异。

(二)研究假设 由于现有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满足了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的需求,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合并财务报表在提供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同时,也常常因为在其编制过程中会计信息被重新处理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减少。由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广泛使用,笔者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应比母公司财务报表有更明显的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各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更明显

前文研究已经证实,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现象更明显,但未能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度量。因此本文将首先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为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在盈余管理程度上的差异,将对第一步计算得到的指标进行对比检验,以考察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2007年至2008年间和2004年至2006年间)内,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以及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两类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差异。因此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会计准则变迁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3:会计准则变迁使得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4: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后,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假设5: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三)研究方法 为验证假设1,需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对比。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是对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分布的观测,可以通过观察报告盈余在某些临界点(如零点、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等)附近的分布频率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利用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可以对企业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进行有效观测。因为如果没有盈余管理发生,则所有公司的报告盈余应该呈正态连续分布;而如果进行了盈余管理,则会在临界值附近有明显的不连续分布。在我国已有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围绕ROE达到配股临界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随着证监会对配股政策由“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以上,但每年不得低于6%”调整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李远鹏等(2005)的研究发现,原有的“10%现象”已经不明显,而出现了“6%现象”。为验证假设1,首先本文将计算样本公司各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并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进行分布检验。如果假设1成立,使用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ROE应该比使用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有更明显的“6%现象”。

对假设2和假设3的验证,需要对比两类报表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2和假设3成立,则在两类报表的对比中,变迁之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将大于变迁之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假设4和假设5的验证,需要对比在两个时段里,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4和假设5成立,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内,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则可证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验证假设,首先本文将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再进一步考察不同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因此证明本假设需要首先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进行计量,再对变迁前后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均值差异检验,以验证假设。

(四)研究模型 本文研究采用夏立军(2003)中使用的调整KS模型对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计量。调整KS模型使用截面数据对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模型如下:NDAi =α1(1 / Ai)+α2(REVi/ Ai)+α3(COSTi / Ai)+α4(PPEi/ Ai) (1)

其中:NDAi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应计利润,REV 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收入,COST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成本,PPE 是公司i当期期末固定资产价值, Ai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α4 是行业特征参数。这些行业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不同行业分组的数据进行回归取得:ETAi/Ai=α1(1/Ai)+α2(REVi/Ai)+α3(COSTi/Ai)+α4(PPEi/Ai)+?着 (2)

其中,a1 ,a2 ,a3 ,a4是 α1,α2 ,α3 ,α4 的最小二乘估计值,ETAi是公司i的总应计利润,根据夏立军(2003)的研究,本文使用GAi代入,GAi等于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着i 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同上。最后,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Ai-NDAi (3)

其中,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包括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TAi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因此在对假设2至假设5的验证中,首先将使用KS模型分行业计算各年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

(五)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分析,对假设1的验证所选取的样本为非金融行业2004年至2008年度A股上市公司,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对只有单独财务报表的公司予以剔除。在将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分别进行计算处理后,剔除数据不全等客观因素。

由于基于假设2至假设5检验的调整KS模型需要分行业估计特征参数,因此本文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择样本数最大的六个行业进行研究,由于制造业样本数量占上市公司的60%以上,因此对制造业按照二级分类进行筛选。本文研究所选样本为: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药;服装、纺织、皮毛;批发和零售贸易等六个行业。由于计算过程中需要涉及上年资产、收入、成本、固定资产净值等数据,因此数据中将剔除数据不全和当年新上市公司。以上6个行业的有效样本数和样本分类统计见(表2)。本文研究所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省略)的年报数据,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xcel、SPSS。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ROE和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ROE的描述性统计。在2008年母公司报表的描述性统计中,均值异常偏高是由于受其序列的最大值影响。在剔除该最大值后计算样本均值,得到均值0.00599,较其他年份偏低。2007年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均值为0.2385,受最低值比其他年份较高的影响,均值较大。在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ROE极差有明显提高,极差是指序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绝对差,代表了该序列的分散程度。这表明在准则变迁之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差异变大。同时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合并报表的极差大于其母公司报表极差。为更直观观测ROE的分布特性,本文对其做频率统计以发现其是否在临界点有明显的高频分布现象。在对各年度样本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ROE进行计算后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行观察,结果见(图1)至(图5)。由于ROE分布较为分散,频率统计时在ROE高于50%和低于-50%时组距取0.5进行统计,对低于50%和高于-50%之间的ROE组距取0.02进行统计,以此获得在该区间内净资产回报率更为详细的分布。直方图中首尾翘起与组距增大有关。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各年的ROE在[0%,10%)区间范围有明显的集中,在准则变迁前后均如此。因此可以认为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均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同时对比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4%,6%)范围内连续多年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ROE有更明显的集中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同时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在负值区域比合并财务报表有明显增加,而2004年至2005年在该区域则相差无几。两类报表所有期间的ROE在[0%,10%)之间都有明显突起。由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ROE分布应该大致相当,即使个别公司可能因为企业集团的整体业务与母公司业务有一定差异而导致两类报表资产回报率有差异,但在总体上均应服从正态分布。但观察以上五年ROE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前的2004年至2005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0%,10%)内有明显凸起;在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负值区域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这三年的母公司财务报表ROE已经近似正态分布,但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该区域内却依然分布很少。由于2006年已经新会计准则,2006年处于过渡时间段,不能完全代表会计准则变迁前的ROE分布。因此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不存在明显的以“6%”为分界线的ROE分布,笔者认为这与近年来融资渠道拓宽,配股作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使得某一年的ROE尽管不能达到6%的配股及格线,也可以因为其他两年有较高的ROE而使得三年平均ROE达到6%。因此ROE的分布检测只能对盈余管理的存在有指示作用,并不能确切判断其程度如何。本文将通过调整KS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对此加以研究。

(2)盈余管理程度描述性统计。对以上样本数据分行业代入以上公式可得到样本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由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正负代表了操控性应计利润调整的方向,其绝对值代表对利润的调整程度,绝对值越大代表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大,即对报告盈余的管理程度越大。对六行业各年均值作折线图见(图6)。通过对六行业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和对比可以看出,操控性应计利润总体在不断增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上升。在2007年度,即适用新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年度里,操控性应计利润有明显上升。表明会计准则的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机会,导致盈余管理程度大幅上升。从(图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在2004年并不明显,在2005年至2006年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合并财务报表,而在2007年该差异开始减小,在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远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由此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盈余管理重点在向合并财务报表转移;特别是新准则实施以来,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趋势逐渐显现,合并财务报表已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两独立样本t检验 由于计算得到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体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对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为检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笔者将研究样本分为四类,见(表4)。为验证假设2、3,分别对样本Ⅰ、Ⅱ和样本Ⅲ、Ⅳ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分别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盈余管理程度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会计准则的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为验证假设4、5,则分别对样本Ⅰ、Ⅲ和样本Ⅱ、Ⅳ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考察在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第一,对样本Ⅰ、Ⅱ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样本Ⅰ、Ⅱ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Ⅰ的均值高于样本Ⅱ的均值,即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364)。假设2得到验证。第二,对样本Ⅲ、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样本Ⅲ、Ⅳ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Ⅲ的均值高于样本Ⅳ的均值,即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2169)。假设3得到验证。横向对比(表5)与(表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提高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0.0364>0.02169),这与(图1)的结论一致,证明了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幅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第三,对样本Ⅰ、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样本Ⅰ、Ⅲ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但在10%的水平下显著(Sig. (2-tailed)=0.055),且样本Ⅰ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样本Ⅲ的盈余管理程度(均值差异=0.01312)。即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假设4得到验证。第四,对样本Ⅱ、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样本Ⅱ、Ⅳ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Sig. (2-tailed)=0.652),即可以认为旧准则制度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假设5验证没有通过。第五,对以上检验的结果总结见(表9)与(表10)。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假设2、3得到验证,即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假设4得到验证,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即在旧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印证了对(图6)的分析。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频率以及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研究,证明了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有显著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上升程度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且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在实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前,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存在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改进,以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例如可以增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内部交易抵消、合营及联营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等,特别是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及子公司盈利能力等相关信息披露程度,以利于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正确解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9XJA790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桂芳、宋希亮、杨远:《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研究》,《税务研究》2008年第11期。

篇3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综合收益和财务报表

企业的综合收益财务报表可以使企业利润反映的内容更加的全面和详尽,其中将IASB与FASB联合可以构建综合收益财务报表。我国财务报表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传统的利润表基础上增加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需要根据综合收益的内容对报表做出微调。FASB列举了一些属于综合收益但是不属于净收入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调整项目、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可销售证券上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等,这些项目的基本特征是都没有实现的,因此叫做其他综合收益。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企业收益进行核算,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企业利润财务报表。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将企业经营的财务数据进行初始化,然后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企业的净利润和综合收益进行核算,得到企业收益的财务报表。利用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的综合收益,从而使企业的综合收益和财务报表关系更加密切,为投资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三、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收益管理和财务报表研究

篇4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张报表构成企业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三张报表既有各自的重点,又有着内在逻辑。对企业财务报表内在逻辑的掌握与分析,将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准确分析企业情况,进而作出正确决策。

一、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内在逻辑的必要性

(一)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选择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财务报表作为会计的主要产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看,最初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分别反映为利润表的利润总额、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的体现,从目标的演进不难看出,不同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情况。由于企业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得财务报表既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数据反映,又是企业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依据。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是重要抓手,理解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综合掌握企业的投资、筹资、资产、销售、采购等经济活动情况,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分析企业短板及主要原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管理的持续加强,提升经营绩效。

(二)外部相关方准确分析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作为法人,在经济社会中,面对着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投资者、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部门等等外部相关方。企业财务报表是外部相关方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通过财务报表准确分析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外部相关方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的内在逻辑,可以帮助企业外部相关方高效分析企业相关方面的实际情况。如对于债权人而言,可以通过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在逻辑,分析企业对债权人利息的保障情况,进而准确评估企业偿债风险。又如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内在逻辑,分析企业营运资金情况,进而掌握企业主营业务在市场的竞争地位,以作出正确决策。因此,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的内在逻辑,是企业外部相关方准确分析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财务报表内在逻辑分析主要问题

(一)偏重于分析单一报表

企业财务报表的内在逻辑既反映在单一报表内部不同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反映在不同报表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企业财务报表各有侧重,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企业中,往往存在将企业财务报表割裂看待,仅关注于其中某一张报表,而忽略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得对于企业情况的了解,仅停留在局部,而难以见全貌。

(二)偏重于分析财务指标

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在财务管理中,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四大能力情况,对企业情况有基本了解。企业中,往往存在单纯依靠财务指标判断企业某方面情况,甚至将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当作对企业财务报表内在逻辑的掌握,从而忽略了财务报表真实的内在联系。这样可能造成企业难以均衡对待财务指标,仅依据主观偏重于某方面企业能力的判断,从而造成决策失误,造成损失。

三、企业财务报表内在逻辑建立与循环

(一)建立内在逻辑分析起点

篇5

一、管理用财务报表概述

企业活动可以划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是企业的实体运营活动,金融活动是指为经营活动筹集资金以及对闲置资金的再投资等应用的活动,是企业的资本运作。两类活动的成果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业绩。传统财务报表没有区分这两类活动,不能明晰地观察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业绩的变化。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对这个缺陷进行了改进。

管理用财务报表包括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利润表和管理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经过归类和整理编制而成,对分析企业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

1.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以传统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首先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将负债分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性负债,经营性资产和负债是用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资产和负债,而在筹资过程中涉及的以及利用经营活动之外的剩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资产和负债是金融性资产和负债。然后变换恒等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换为“净经营资产=净负债+所有者权益”。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难点之一在于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的划分,区分这两类资产的主要标志是看该资产是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还是经营活动暂时不需要的闲置资金利用方式;其次根据形成资产业务的实质分类;最后根据形成该资产的目的进行分类。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难点之二在于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的区分,金融负债是公司在债务市场上筹资形成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短期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除金融负债以外的其他所有负债均属于经营负债。

管理用财务报表与传统财务报表的对比如下:

2.管理用利润表

管理用利润表是在传统利润表的基础上,将企业损益分为经营损益与金融损益,并同时分摊所得税填入表中。金融损益是指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差额;经营损益是指除金融损益以外的当期损益。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为:净利润=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

(1)“财务费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财务费用”包括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

(2)将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计入金融损益。

(3)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属于金融损益。

(4)财务报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中,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属于金融损益。

所得税的分摊有以下两种方法:

(1)严格方法是分别根据适用税率计算应负担的所得税。

(2)分摊的简便方法是根据企业实际负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各自应分摊的所得税。

公式为:平均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

管理用利润表与传统利润表的对比如下:

3.管理用现金流量表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金融活动现金流量,但它的编制与传统现金流量表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计算编制而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融活动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与传统现金流量表对比如下: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左边为实体现金流,它体现了经营活动的成果,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满足生产再投资需求的剩余部分,又称为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正值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大于再投资需求,剩余部分可以作为自由现金流量分配;如果自由现金流量为负值,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小于再投资需求,不足的部分应该从外部筹集。

三、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

1.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有助于提高报表的清晰度和可比性

管理用财务报表将所有的项目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划分开来。这种划分使三张财务报表具有相同的划分依据和列表顺序,而且将项目这样分类,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更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与资料,做出有效决策。

2.区分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有利于提高报表的真实性

负债分为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由于无息负债没有固定成本,将其计入财务杠杆会歪曲财务杠杆的实际作用,因此在计算财务杠杆时,应该将无息负债剔除,用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相除,这样才能得到更真实的财务杠杆,真实的财务杠杆能更为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财务报表更多关注利润的变化,而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关注现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更清晰地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

相比于会计,财务管理更重视现金流量的变化,重视利润而轻视现金流量是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之处。企业出现变故,例如,破产等,不只是因为资不抵债,也可能是现金流断裂所导致的。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利润上,不仅可能导致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操纵利润的行为,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更清晰地表现出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化,从而通过分析报表做出预测,规避风险。

4.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了杜邦分析体系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在分析数据时有诸多不足之处,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有效地改善了这些不足。

(1)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

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总资产是资产的所有提供者所有的,其中包括股东的投资和债权人的债券,而利润属于股东,这两者不匹配,因此不能体现实际的资产回报率。所以要用经营资产和利润代替上述公式,即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后的公式: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

(2)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企业的金融资产是尚未投入实体经营活动中的剩余资金,应与经营资产分开,而金融费用也应当从经营收益中剔除,这样经营资产和收益才能相匹配,正确计量企业的基础盈利水平。

(3)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未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列入金融负债的部分全部属于有息负债部分,无息负债部分全部列为经营负债。

(4)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与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指标分析。

四、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缺陷

1.报表使用者无法辨明企业的金融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报表使用不方便

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融资与投资活动以及企业的业务内容,而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不能完全了解这些详细信息,这导致了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的划分不明确,会导致报表分析出现误差,从而使决策出现错漏。

2.管理用财务报表目前的可操作性还比较低

由于管理用财务报表是近几年出现的,因此了解和有能力编制报表的会计人员比较少,能读懂并使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人也不多,这阻碍了管理用财务报表的推广。而且管理用财务报表是以传统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而来,这将花费会计人员较高的时间成本和较多的精力,很多企业不愿意使用,可操作性偏低。

随着会计人员会计知识的强化,以及相关人员的学习与研究,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将越来越完善,使用范围也会随之扩大,管理用财务报表弥补了很多传统财务报表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做出准确的决策,规避风险,目前该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潜力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

[1]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33).

篇6

(二)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分析 任何经济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企业及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根本动机就在于获得经济利益,而在实际中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具体动机包括:

(1)满足业绩考核的需要。财务报表是反应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其不仅涉及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还涉及对企业管理者业绩的评定,并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薪酬、福利以及职位提升等。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业绩上的好评,往往会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粉饰,以便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而在企业外部,一些行业标准,资质的认定也往往多涉及企业财务指标,企业出于提高自身行业地位的考虑,也会采取一些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2)获得更高商业信用的需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繁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外部资金的利用,而通过提高商业信用的方式往往能为企业获得更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良好的企业信用就意味着更强的融资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通常不会向商业信用较低的亏损企业发放贷款。而判断企业商业信用和亏损状况的依据就是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各项财务指标。很多资金短缺的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商业信用,往往采取粉饰报表的方式来掩盖其经营业绩欠佳、财务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3)企业上市的需要。根据我国《公司法》等法律规定,企业要发行股票上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而股票在发行时的价格则取决于企业相关盈利指标的水平。企业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尽可能提高股票发行时的价格,通常会在筹划上市之前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便提高企业相关盈利指标,提振股民信息从而更好的吸收股市资金。此外,对于后续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我国规定必须企业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方可配股,这一规定也促使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达到配股条件。

二、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进行交易都是按照价值规律在公平和自由原则下进行的,其利润也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会太高也不会过低。而在关联方交易过程中,由于其所处的是非竞争环境,其交易行为也就往往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如:某企业从关联企业A低价购入原材料,然后将生产出的产品以高价卖给另一关联企业B,其在这一过程中以低买高卖的方式赚取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以这种方式获取的利润并不能够反应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二)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其目标在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由于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能够方便的调节企业利润和资产构成,其近年来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粉饰报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非上市企业优质资产来置换上市企业劣质资产;二是将非上市企业旗下经营状况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上市企业;三是将上市企业的闲置资产以高价出售给非上市企业。

(三)增加非主营业务 从利润构成上来看,企业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非主营业务利润,通常情况下其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估时也通常按照其主营业务的利润来计量和评价。这是因为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往往能够反映其真正的实力,只有主营业务稳定盈利才能确保企业在远期能够获得较大的发展, 或者具备获得较大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优势。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往往会在短期内制造大量非主营业务利润借以调高企业的当期利润,这种调节方式能够在短期内使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进而带到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

(四)利用会计政策 目前,我国会计核算还处在多种核算方式并行的阶段,这就给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财务报表粉饰提供了调节。如: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通过改变会计核算方法;提前进行收入确认和推迟确认费用等。这些手段都在会计政策允许范围内,因此即使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财务报表粉饰也不存在法律风险。

三、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一)对比企业不良资产与净资产 企业不良资产不仅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还包括一些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资产,如长期应收账款、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在实践中,不良资产分析主要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对企业的不良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表明该企业存在人为进行利润操作的可能,其持续盈利能力可能存在问题;二是将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额与企业同期利润总额对比,将不良资产增加幅度与当期利润增加幅度对比,如果不良资产增加额和增加幅度高于当期的利润增加额和增加幅度,那么企业很可能人为进行了利润操作。

(二)关注企业在特定年份的关联交易情况 如果企业财务报表表明该企业盈利能力过多依赖于关联企业,则可以判断该企业并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盈利能力,其利润来源并不稳定。在对上市公司综合实力进行评估时,可着重查看其在某些特定年度的关联交易量。如上市公司在配股、增发新股的年度,如存在大量涉及金额较大的关联方交易,则其很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行为。通过交易价格是否公平也是识别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重要方法,如果企业与关联方进行交易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则其很可能是通过关联交易来人为调节利润。

(三)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异常利润 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只要将企业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从企业利润总额中剔除,就能够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手段进行利润调节时,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表现为以上几项被剔除的科目中。如果在剔除以上科目利润之后,企业利润与之前呈现较大差距,则该企业很可能进行了财务报表粉饰。

(四)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对企业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可将企业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如果其现金流量与利润不匹配,则其很可能存在粉饰报表行为。

四、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与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层应在董事会授权下开展各项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而董事会可以对管理层行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通常来讲,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内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三项基本制度。其中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全面监控和有效制约,通过外部审计手段可以从外部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而激励约束机制则可以通过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约束经营者。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在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同事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真正提升企业价值。具体到实践中,为了明确管理者粉饰报表责任,可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监督对企业管理者行为加以监督,给予独立董事充分的权利以便其能够顺利发挥其对公司财务活动的监督职能。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报表粉饰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粉饰报表行为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而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于粉饰报表行为还未做出明显的规定,这使得粉饰报表行为几乎不需承担什么法律风险。针对目前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现状,相关方面亟需完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明确报表粉饰行为的法律责任,并制定一系列追责和制裁手段,如:规定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组织和个人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企业进行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风险增大,其会从利益角度去衡量进行财务造假的风险和收益,最终达到有效防范财务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规范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其往往能够更为公允的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评价,并有效修正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注册会计师在防范财务报表粉饰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相关方面应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便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防范各类粉饰财务报表行为的发生。首先,有关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不断优化外部审计环境并制定相关的会计师执业准则。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注册会计师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会计师法的注册会计师要给予严肃处理,以便保障注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执业操守,能够切实履行其信息披露职能。

篇7

一、企业决策人运用报表数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电力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由此可以看出电力企业在我国众多企業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只有通有效的管理方法才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满足市场需求。而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企业内所有的经济现状做了系统的分析而得出来的,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财务报表不仅可以了解到公司的经济现状,而且还能依据财务报表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路线,为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的工作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由此可见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收益情况。财务报表作为企业的经济直观、概括记录的载体,对其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对企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企业决策人如何运用报表数据分析做了相关的研究。

二、论述财务报表组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

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财务报表,每张财务报表数据都反映了企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能量,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战略决策者要对报表数据所反映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有效的分析这四种类型的财务报表能对企业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资产负债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资产负债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对资产财物报表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使领导层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做出正确的指示,资产负债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方面经济情况的信息,它是反应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财务报表涵盖的范围有企业资产状况,企业负债状况以及公司权益状况。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资产负债财务报表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准确的了解到企业在投资活动上面的收益情况,保障企业的资金能有效的支持投资活动。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了资产负债财务报表,还可以明确企业内部负债的规模,数量,以及结构对应的关系,有效的了解到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做出正确的企业发展决策,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的结构,避免风险的出现以及提高经济收益。

(二)利润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利润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利润财务报表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各种决策做出判断,利润财务报表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企业一年内运营收益情况的信息,是两个资产负债之间的财务业绩,以电力企业为例,电力企业的利润财务报表,就是借助企业在一段时期的经济收益情况,向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展示出企业的价值。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利润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所涉及到的企业的收入和各项费用的支出,具体的了解到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取的收益,成本支出的费用,以及生产经营的成果,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调整经营策略,降低成本扩大收入。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有效的了解到企业在时间段的收益状况,进而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现金流量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情况,其将电力企业在某一阶段的资金运转情况呈现出来,它的编制基础就是现金,根据电力企业内的先进具有流动性的特征,所以就产生了现金流量财务报表。从财务管理方面来说,电力企业的运营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资金流动的过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不断的注入电力企业内部的同时不断的流出电力企业,跟我们人一样,人的活动离不开血液的流通,而现今就是电力企业的“血液”。由此可以看出现今流量财务报表所提供出来的数据直接反应除了企业内部的“健康状况”,它是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出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财务报表可以分析出用营业现金付短期债务本息对公司发展是否有利。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得出,电力企业对某一项目的投资是否对公司的经营策略产生影响。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某一项目进行投资后是否还有多余的资金。四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通过哪种融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经营风险,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是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利润财务报表以及资产负债财务报表所涉及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可以使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更加快捷的了解财务物报表所包含的信息。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可以使财务报表的数据更加的通俗易懂。由于阅读财务报表的人员不仅仅是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像企业的领导者,股东以及投资方都会阅读,所以就对财务报表的通俗易懂性要求很高。所以相关部门有效的分析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可以指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应将工作重心放到提升自身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上,进而对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

作者:罗婷

    参考文献 

篇8

第二条 中期财务报告,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二章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第三条 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

当年新施行的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作了修改的,中期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修改后的报表格式和内容编制,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应当作相应调整。

基本的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第四条 上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中期期末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上年度财务报告除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中期财务报告也应当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

上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但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只需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但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仍应当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上年度可比中期没有子公司的除外。

第五条 中期财务报告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供比较财务报表:

(一)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

(二)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

(三)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第六条 财务报表项目在报告中期作了调整或者修订的,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项目有关金额应当按照本年度中期财务报表的要求予以重新分类,并在附注中说明重新分类的原因及其内容,无法重新分类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能重新分类的原因。

第七条 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第八条 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信息:

(一)中期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说明。

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应当说明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理由及其影响数;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应当说明理由。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数;影响数不能确定的,应当说明原因。

(三)前期差错的性质及其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应当说明原因。

(四)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特征。

(五)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企业发生变化的情况;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的,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

(六)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

(七)对性质特别或者金额异常的财务报表项目的说明。

(八)证券发行、回购和偿还情况。

(九)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的情况,包括在中期内实施的利润分配和已提出或者已批准但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情况。

(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规定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主要报告形式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

(十一)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非调整事项。

(十二)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所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变化情况。

(十三)企业结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合并,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买或者处置,终止经营等。

(十四)其他重大交易或者事项,包括重大的长期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取得情况、重大的研究和开发支出、重大的资产减值损失情况等。

企业在提供本条(五)和(十)项关联方交易、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信息时,应当同时提供本中期(或者本中期末)和本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以及上年度可比本中期(或者可比期末)和可比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比较数据。

第九条 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

第十条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以前中期财务报告中报告的某项估计金额在最后一个中期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又不单独编制该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在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该项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及其影响金额。

第三章 确认和计量

第十一条 企业在中期财务报表中应当采用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

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且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将在年度财务报表中采用的,中期财务报表应当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按照本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年度结果的计量。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以前中期财务报表项目在以后中期发生了会计估计变更的,以后中期财务报表应当反映该会计估计变更后的金额,但对以前中期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不作调整。同时,该会计估计变更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八条(二)项或者第十条的规定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第十三条 企业取得的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除外。

企业在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者待摊的除外。

篇9

Abstract: to make good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work, can correct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position, operating results and cash flow condition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ay and risk of the enterprise future; Can check the enterprise budget situation, assessment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ersonnel,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easonable for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help.

Key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s, establishment,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25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管理用财务报表对通用财务报表的改进

1.管理用财务报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通用财务报表中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这种对经济业务不区分而采用双重计量模式的做法,增加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克服了这个缺陷,按照经济业务的不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计量属性。

2.管理用财务报表提高了报表列报的明晰性和一致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的《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中建议,财务报表列报应区分营业活动和融资活动,要求会计主体提供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财务报表,主体财务报表应尽可能相互补充。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对通用财务报表符合国际财务报表改革的趋势,按业务性质将企业经济活动区分为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列报都重新分类,统一列报顺序。

3.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加注重现金流的列报

通用财务报表的一个缺陷是重视利润、轻现金流量,而对企业来说,现金流是及其重要的,很多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操纵的利润很高,但其现金流是枯竭的。通用财务报表注重利润流的理念会导致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注重账面价值而忽视经济价值。管理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做法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会计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

二、管理用资产报表的编制

企业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两个方面。因此,编制管理用资产负债表需要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系列调整,具体如下。

1.将资产分解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资产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本身是金融资产,但是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是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的处理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将全部货币资金列为经营性资产;二是根据行业或公司“历史平均的货币资金/销售百分比”以及本期销售额,估算经营活动所需的货币资金数额,多余部分列为金融资产;三是将其全部列为金融资产。(2)应收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投资,属于金融资产;如果是无息应收票据,视同为商业信用产生的应收账款,归入经营性资产。(3)短期权益投资属于金融资产,长期权益投资属于经营性资产。(4)债权性投资: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债券和其他带息的债权性投资都是金融资产。

2.将负债分解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负债

(1)应付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属于金融负债;如果是无息应付票据,视为商业信用产生的应付账款,归入经营性负债;(2)优先股:从普通股股东角度看,优先股属于金融负债;(3)应付项目:大多数应付项目属于经营性负债,“应付利息”是债务筹资的应计费用,属于金融负债;“应付股利”中由优先股产生的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由普通股产生的部分属于经营性负债;(4)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产生原因一致,应属于经营性负债;

3.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为: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其中:

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持有净金融负债,这表明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购置了经营性资产,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筹资人。这种状况下,市场的中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通过企业投入经营活动获得市场先机,经营性投入产生的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用来回报投资者,也就是通过实业产生利润。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持有净金融资产。这表明有一部分权益资金被用于购买债务工具,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投资人。从投机动机来看,投资损失由投资者承担,投资收益绝大多数归企业所有。

三、管理用利润表的编制

1.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并分摊所得税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应将“财务费用”全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应计入金融损益,其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投资收益,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前者属于经营损益,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获得;

2.分摊所得税

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后,根据企业实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应分摊的所得税。

3.管理用利润表的结构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调整,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结构为: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前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从管理用利润表可以看出:

净利润=经营性损益利润+金融损益利润

对一般非金融企业来说,金融损益利润下的利息费用为负数,如果出现正数,结合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看出,企业是把部分来源于金融负债的资金购买了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如果金融损益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过大,这就表明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于主营业务,利润不稳定。

四、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

经营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资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流量;金融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和金融市场投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成果,又称为实体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也可以按下述方法计算: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毛流量一净经营资产总投资=(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与摊销)-(净经营资产净投资+折旧与摊销)=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净投资

2.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从实体现金流量的来源的角度看,它是营业现金毛流量超出净经营资产总投资的部分,即来自经营活动;从实体现金流量的去向的角度看,它被用于债务融资活动和权益融资活动,即被用于金融活动。因此:

营业现金毛流量-净经营资产总投资=债务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融资现金流量

篇10

第二条中期财务报告,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二章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第三条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

当年新施行的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作了修改的,中期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修改后的报表格式和内容编制,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应当作相应调整。

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第四条上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中期期末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上年度财务报告除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中期财务报告也应当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

上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但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应当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只需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但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仍应当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上年度可比中期没有子公司的除外。

第五条中期财务报告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供比较财务报表:

(一)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

(二)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

(三)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第六条财务报表项目在报告中期作了调整或者修订的,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项目有关金额应当按照本年度中期财务报表的要求重新分类,并在附注中说明重新分类的原因及其内容,无法重新分类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能重新分类的原因。

第七条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第八条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信息:

(一)中期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声明。

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应当说明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原因及其影响数;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应当说明原因。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数;影响数不能确定的,应当说明原因。

(三)前期差错的性质及其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应当说明原因。

(四)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特征。

(五)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发生变化的情况;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的,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

(六)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

(七)对性质特别或者金额异常的财务报表项目的说明。

(八)证券发行、回购和偿还情况。

(九)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的情况,包括在中期内实施的利润分配和已提出或者已批准但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情况。

(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规定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主要报告形式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

(十一)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非调整事项。

(十二)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所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变化情况。

(十三)企业结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合并,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买或者处置,终止经营等。

(十四)其他重大交易或者事项,包括重大的长期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取得情况、重大的研究和开发支出、重大的资产减值损失情况等。

企业在提供上述(五)和(十)有关关联方交易、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信息时,应当同时提供本中期(或者本中期末)和本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以及上年度可比本中期(或者可比期末)和可比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比较数据。

第九条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

第十条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以前中期财务报告中报告的某项估计金额在最后一个中期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又不单独编制该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在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该项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金额。

第三章确认和计量

第十一条企业在中期财务报表中应当采用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

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且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将在年度财务报表中采用的,中期财务报表应当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按照本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年度结果的计量。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以前中期财务报表项目在以后中期发生了会计估计变更的,以后中期财务报表应当反映该会计估计变更后的金额,但对以前中期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不作调整。同时,该会计估计变更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八条(二)或者第十条的规定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第十三条企业取得的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除外。

篇11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七条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在间接控股结构下,母公司如何计算控制权比例,是采用加法还是乘法,以及采用什么顺序编制合并财务报,是采用一次合并法还是采用顺序合并法,中外会计准则均没有明文规定。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予以明确以提高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

一、间接控股关系下控制权计算方法

间接控股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而对子公司的子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对于间接控股,会计实务中存在两种计算拥有表决权比例的方法,即“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前者强调控制原则,把间接拥有子公司的子公司(或母公司的孙公司)表决权视为直接拥有的表决权,只要投资方拥有被投资方50%以上的股权,就等于完全控制了被投资方全部资产和经营决策权,就应当采用完全合并法合并被投资方会计报表;而后者是所有权理论的体现,要求把对子公司的子公司的间接持股按比例换算为实际“拥有”的直接持股,并且只能按比例合并被投资方会计报表。例如:A公司持有B公司60%表决权,而B持有C公司60%的表决,如果根据加法原则,A通过B拥有了C公司60%的股权,从而完全控制了C公司全部资产和财务,A应将C纳入合并范围。但是,如果根据乘法原则,A只拥有C公司36的股权,不应当将丙纳入合并范围。

既然合并会计准则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的。根据实体理论,母公司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孙公司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有权支配该子公司和孙公司的全部资产、统驭它们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母公司应当将它们纳入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并且母公司应当采用完全合并法合并子公司会计报表。那么在间接控股情况下,可以推断应当适用加法原则,计算间接拥有的表决权比例。

二、间接腔股关系下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

在间接控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下而上,逐级合并的方法编制整个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即先编制子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再根据子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总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例:假设A公司投资400万元持有B公司80%股权,B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B公司投资300万元持有C公司60%股权,C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假设2010年,B公司净利润50万元,提取了10%的盈余公积,分配了50%的利润;C公司2010年净利润40万元,提取了10%的盈余公积,分配了50%的利润。

(一)B对C的合并

1.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1)将净利润份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

贷:投资收益 24

(2)把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全部冲减(即分配的利润)

借:投资收益12

贷:长期股权投资12

2.B对C的报表合并

B公司持有C公司60%的股权,由B公司合并C公司。B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312万元(300万元+12万元),少数股东权益为208万元(200万元+8万元),合并抵销分录为:

(1)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借:股本――C公司 500

盈余公积―― (年初)0

(本年)4

未分配利润――(年末) 6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312

少数股东权益 208

(2)其次是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由于母公司本期投资收益就是子公司本期净利润,母公司本期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就是子公司本期全部可供分配的利润,构成了子公司对利润的分配(包括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和期末未分配利润。所以,需要抵消的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的各项目及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数额是相对应的,应将其相互抵消。

借:投资收益 24

少数股东损益 16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初) 0

贷:提取盈余公积 4

对所有者的分配 20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末) 16

(二)A对B的合并

B公司合并C后的股本500万元(B公司),盈余公积5万元(B公司),未分配利润16万元(B公司),少数股东权益208万元;合并净利润为50万元(90万元-40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万元,归属于C公司少数股东的净利润为16万元;合并本期提取盈余公积5万元(B公司)。

1.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1)将净利润份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40

贷:投资收益 40

(2)把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全部冲减(即分配的利润)。

借:投资收益2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

2.A对B的合并报表

A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420万元(400万元+2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为105万元(100万元+5万元),合并抵销分录:

(1)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借:股本――B公司 500

盈余公积――(年初)0

(本年) 5

未分配利润――(年末) 2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420

少数股东权益 105

(2)其次是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借:投资收益 40

少数股东损益 10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初) 0

贷:提取盈余公积 5

对所有者的分配 25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末) 20

三、对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间接控股关系下的合并会计信息披露

在间接控股情况下,母公司对被控制对象的的控制力势必弱于直接控股关系,而且随着控制链的拉长,母公司对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力将会越来越弱,因此,与加法原则计算出来的控制权比例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并且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人对合并会计信息的正确解读。因此,在间接控股关系情况下,建议在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控股关系的性质,以便将直接控股关系与间接控股关系区别开来,从而增强合并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

(二)多层控股关系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顺序

在多层控股关系下,财务报表的合并方法有顺序分层合并和一次合并法之分。上文重点分析了分层合并法,其特点是先编制子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然后再逐级向上编制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一次合并法的特点是直接编制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与一次合并法相比,分层合并法能够提供多层次的会计信息,从而增加合并会计信息含量,而且分层合并法是以每一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的,不需要额外增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成本。所以,笔者建议我国合并会计准则应当明确多层控股关系下采用分层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以提高合并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进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