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5:00: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外语水平提高为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是摆在应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学课程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学论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小论文。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在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应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广泛应用性。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和应用经管类专业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因而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种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学界较为认可的经济学外文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会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也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别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应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因而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运用双语教学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三)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需要
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修订而来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译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这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使用翻译修改而来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经济学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站在英语思维的角度,用英语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种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经济学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到经济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教学的时效性。[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授课时外语使用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可分三种不同模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3]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因不适应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我们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小论文。在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一阶段,为了不使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影响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侧重运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并不十分擅长因而具体模式还得视双语教学实施前两阶段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当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经济学教师应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且语速较慢,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要选择既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大。此外,该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更新颖,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4]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论文,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小论文。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此外,国外的经济学课程一般是从高中开始,到了大学每学期只学习教材内容的几个章节,将整个经济学课程分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更有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国经济学课程一般是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话应该考虑适当延长学时,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准备课堂内容教育教学论文,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从近期实践看,全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和其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随着独立学院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建设自己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师自费及学院委培相结合的形式选派英语基础良好、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
参考文献:
[1]白世贞,沈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0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3]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起步较晚,最早的MTI专业硕士设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笔者统计了翻译教学论文(2000―2007年)在公开发表的翻译论文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3.7%,足以证明学界对此领域的忽视。在笔者统计的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论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学方法研究,而现代科技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跨学科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仅占翻译教学论文总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上,这就足以说明诸多翻译研究者囿于本学科的范畴,难以在其他领域寻找有效支撑点。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1.教学论文选题集中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但都是各执一词,难以找到比较完善的范式来指导翻译教学。
2.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虽有少量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探究翻译教学,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现出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学界对实证翻译教学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研究较少,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是懂翻译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结合。
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师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结果缺乏实验数据支撑,说服力欠缺,皆成为制约翻译教学研究进步的瓶颈。
二、翻译能力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的问世。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语言差异和具体的翻译技能上,才可以确保学生摆脱第一语言概念系统的干扰。翻译初学者与一般双语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双语表征,在接触翻译的初级阶段,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较长时间内译文都带有翻译腔,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惯性地套用第一语言的语义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续改革进程中的各个学校都面临同一个新问题: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了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希望借此举措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由以前的单纯偏重于读写教学,转型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部分高校试验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沿袭固有的读写和听说课程模式,提高阶段的教学各个高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学术英语,有院校偏重于专门用途英语,占主流的是依据教师学术专长与兴趣开设各类选修课程。
为顺应大学英语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模式,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针对四级后阶段教学,探索合适的课程设置。鉴于学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各高校在“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拓展类”、“专业英语”等方面开出了不少课程,不过不少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也难以成为一个体系。而翻译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忽视的一个专项能力,应该在四级后阶段的教学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能力培养理应成为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多维度视角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必要标准。21世纪需要大量外语翻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普及翻译教学具有优化教育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近几年,翻译领域的专家呼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将原来选择性使用的翻译题改为必测题,说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没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不可套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范式。一种新的教学范式的确立,首先必须借助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其体系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问题。该范式可涵盖两方面:基础阶段的教学翻译和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基础阶段,教师可借助精读材料,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其一可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其二让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练习可以单句操练为主。现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读教材都增加了翻译单句和篇章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此阶段的教学需求。在提高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将学生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于笔译教学,应注重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双语能力,侧重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素材选择上可以尝试多选择贴近其专业的材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翻译也是一个意义的再构建过程,对于主讲教师来讲,需先解决学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碍,再解决学生在表达阶段出现的诸多受原文影响的翻译腔问题,典型错误分析可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应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则,不应过度拔高难度,贴近六级难度的语篇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操练;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甄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大的材料。
鉴于个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具备较大差异性,学习动机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从心理学视角为课堂组织形式提供理论框架。翻译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主体性的发挥无不受其情感、动机、语言风格、信念等影响。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翻译直觉,例如,处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译,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晋升到经验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最后让学生养成各种翻译技能的潜意识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适应性调整。
鉴于计算机技术给翻译过程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掌握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种技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职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翻译学科结合的优势在于评价测试系统的研发,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能力的研发者还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设立各种级别的翻译能力测试,与CATTI考级相衔接,搭建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各种模块,以便学生能对自我翻译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习动力。
四、结语
长久以来的读写优先教学模式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模块的缺失,学生翻译能力严重不足,译文质量不高。在新一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对翻译模块的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需从多维度予以确认,凸显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和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学科壁垒,实现单学科本身的纵深发展,多维度视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方面,杨建成协助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帮助学生在企业实现“零距离实践”。近几年,杨建成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取得教改省部级成果 5 项,其中“以现代纺织机械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设计工程师”项目荣获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2009年杨建成主要参与申报成功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纺织机械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由于表现突出,该实验室被评为天津市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实验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室”;2011年,杨建成参与申报成功了天津市2011“纺织工艺与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平台”。此外,他还于2011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申报成功了首届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并担任该班班主任,积极为行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科研方面,杨建成同样硕果累累,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1项,其中已授权12项,并且主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及技术研发”等重点项目。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杨昆目前主要从事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同时也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分会委员。
从教多年来,杨昆教授坚持教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中主持完成了市级教研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 项,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改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 1 项,参加校级教改项目 1 项。作为针织系主任,他积极组织参加了“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申报和建设,并做好2011级实验班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组织工作。在教学方面,杨昆参加了“针织学”天津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主讲了经编的部分课程并配合课程负责人承担了部分教学(网络)资源的制作和整理工作;此外,还积极参加“针织学(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基于多年的钻研,杨昆发表了多篇关于教研教改的论文,并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与宋广礼老师等共同研制的专业教学课件 ——《针织学》课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课件大赛的理工组三等奖。近年来,杨昆积极参加建材建设工作,参加编写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等专著。
作为系主任,杨昆积极带领全系教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针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组织老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并在教学安排上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使他们尽早承担相应的工作。
周永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教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纺织(服装)专业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在纺织(服装)材料、服装工效学和轻化工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多次承担国家科委、原纺织部、北京市教委等科研和教研项目。
周永凯教授自2003年起开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至今主持教务处工作已有 8 年。在此期间,周永凯带领教务处同仁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使教务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虽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务管理任务,但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周永凯教授从未给自己“减负”。他充分利用行政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牺牲周末时间,为学生授课。自2006年至今,已有 5 届近30名研究生师承他的门下。近几年,他还组织编写了《现代大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教研成果专著和发表多篇教研论文。
科研方面,他带领本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通过与行业联合开发项目,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与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充分利用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经费开展科研。作为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和参与包括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多篇,其中有1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编写(包括翻译)科技学术著作10余部。他本人在纺织材料的结构、加工与性能表征,服装舒适性与评价,汉麻植物的综合利用,高强阻燃抗熔融聚酰胺纤维及其开发与应用等学术领域也有诸多建树。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08年,周永凯作为“汉麻秆芯粘胶纤维生产技术”项目主要参加人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管理创新个人;2011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晓慧教授,1993年获得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硕士学位,自此就开始了她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目前担任北服商学院院长一职。任教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工作,并承担了一系列教改及科研项目,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1.1第一阶段———教学经验的分享
翻译教师研究的第一阶段是教师经验分享。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翻译实践型的口笔译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版了一系列的翻译教学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原则(Weber,1984;Gile,1995:239-263;Dollerup&Loddegaard,1992)。国内的翻译教学研究在1979-1988这10年间的翻译教学论文也“大多是经验式、点滴式、感悟式的随想杂谈”(许钧、穆雷,2009:330)。这些文献对一线教师具有一定价值,来自同行的教学观点和实践经验,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反思,从而加固或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产生新的教学理念(Gile,1995:252)。但是这类文献也因其缺陷受到批评,例如,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作者所声称的具有“普遍性”的理念和方法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环境的多样性;缺少与同行的沟通以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借鉴(同上)。尽管教师经验介绍不能称之为系统的研究,但是它们构成了教师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翻译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2第二阶段———用翻译理论指导教师行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理论指导的翻译教学研究成为向教师提供帮助的主要来源。有学者提出“为了提供真正有效的翻译教学,就必须将翻译实证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中去”(Kiraly,1995:11),而另外的学者则进一步将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结合起来,“向非研究者、翻译教师、职业译者解释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使得研究成果进一步为课堂教学服务,并借此构建翻译教师培训课程”(Colina,2009:ix)。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在1989-1998这10年间也特别关注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许钧、穆雷,2009:330-331)。第二阶段的文献将有关翻译过程的认知研究、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能力研究、翻译教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翻译的社会性研究等成果吸取到了翻译教学中,在主体上仍然是为翻译教学提供原则指导,尽管研究者将其作用拓展为为翻译教师教育和发展提供基础,但由于其方式是通过向教师输入理论以及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知识来发展教师,因此仍然属于“教师应该学习什么”的范畴。
1.3第三阶段———以翻译教师为核心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尽管翻译教学法仍备受关注,但从近年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翻译教师研究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关注教师的教育和发展,并从教师的角度认识教学。目前这样的研究数量极为有限①,大体关注四个方面:教师的知识或能力构成、教师的状况、教师培训以及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1.3.1翻译教师的知识/能力①构成研究
对教师知识的探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模式而对教师提出的知识要求(Coli-na,2009;李明、仲伟合,2010)。例如,近十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知识或者能力:设计课堂教学并提供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发展学生对翻译社会性的认知和把握;能够作为职业译者来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Colina,2009:54))。这类讨论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并不真正属于第三阶段的研究,但是对翻译教师知识构成的思考已见端倪。另一类是以教师发展为核心,探讨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或能力。较早关注该问题的学者有DorothyKelly,她提出翻译教师能力由职业译者能力、翻译学知识、教学技能三个方面构成(2005:54-56,151)。后来(2008)她借鉴了《英国高等教育协会职业标准框架》(UKHigherEducationAcade-my’sProfessionalStandardsFramework),将教师能力的第三方面———翻译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细分为教学活动(areasofactivity)、核心知识(coreknowledge)、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value),并把“理解教学职业”、“理解教育环境”、“评估教学的有效性”、“与同事的合作能力”等新的概念引入对翻译教师的要求中,使学界对翻译教师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Li(2011)为了考察翻译教师职前培训如何发展教师知识,基于外语教师的知识构成而提出翻译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知识基础,即具备翻译教学知识、翻译研究知识和翻译行业知识。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鲍川运,2009;何刚强,2007)。
1.3.2翻译教师状况调查
了解翻译教师状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从研究目的出发,此类研究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状况,一种是为了服务于教师教育和发展。前一种调查具有翻译教师研究的性质。如胡家荣、廖柏森(2009)采用问卷调查了42位台湾的口译教师,并对其中六位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调查维度包括教师的背景资料、课程规划、教学目标、教授的口译技巧、教学方法、教学困难和教学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教师的数据。但是作者仅运用教师作为考察口译教学状况的手段,没有意识到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据。后一种调查基于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的认识,明确服务于教师的教育和发展研究。Kelly(2008)认识到翻译教师培训课程应该在教师需求基础上制定明确目标,因此在2007年领导AVANTI研究小组对西班牙翻译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西班牙23所大学在职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师,研究工具为网上问卷。调查分为5个维度:大学教育背景、笔译和口译的职场经验、教学经历、教师培训经历、自我需求分析。这一研究不仅提出了基于实证研究的翻译教师培训理念,其调查维度和发现也为今后在职翻译教师研究提供了好的基础。
1.3.3翻译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博士培养被公认为职前翻译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Li(2011)为了考察翻译学博士生教学知识的发展状况,采用案例考察,将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调查了香港的九位在读博士生和两位新毕业的博士。他通过建构翻译教师教学知识框架,确立了4个主要的调查维度,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支撑性知识。他发现:(1)博士生和培养机构均不重视教学技能的发展;(2)招生和毕业一般并不强调翻译实践水平,博士生翻译实践水平有限;(3)没有针对博士生开设相关翻译学课程,博士生对翻译学的了解并不系统。针对博士培养内容与博士就职目标严重脱钩的现象,Li提出:应该将发展教学能力纳入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计划。但是如何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Li的研究使我们对职前翻译教师的培训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目前较为正式的翻译教师学位教育(职前教育)仅有日内瓦大学1996年设立的口译教师研究生课程(CertificatecourseforInterpreterTrainersatETI),但是该课程主要是依靠网络的远程教育。Moser-Mercer,Class&Seeber(2005)运用了五级量表的调查问卷来考察了21个参与者对该项目的满意度,经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学员对该课程所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维度很满意、所学课程与职业相关等结论。尽管该研究仅采用了问卷方法、样本也不够大,但是作为翻译教师教育评估的较早文献,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逐渐出现在职翻译教师短期培训。关注翻译教师培训研究的学者主要有Gabr(2001)、Pym(2001)和EnglundDimitrova(2002)①。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对培训内容进行描述,Gabr偏重对培训项目的批评,例如,缺乏对培训对象的筛选机制、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资料和学员的需求脱钩、培训时间过短,而培训内容过多、缺乏对培训的评估机制。但是究竟什么是有效的翻译教师培训课程还有待研究。Pym(2001)则提出对教师培训项目的评价必须考虑到培训班所处的具体环境,同时强调为入学标准和教学组织提供实证基础。EnglundDimitrova发现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师培训的优点在于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并激发教师思考,并且认为:因为缺乏翻译教学方法、翻译能力习得方面的实证研究,所以该培训无法有效回答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问题。因此,该论文仍然认为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习得翻译能力的知识是教师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而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历、教学环境尚未引起关注。中国近期翻译教师培训(2010-2012年)考虑到学员的多样化背景,对学员分组授课,培训内容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包括讲座、参观示范教学单位、邀请企业介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有关翻译师资文献还停留在培训应该包括什么内容(鲍川运2009)、受训教师的感言和培训机构的纪实报道,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总体上,现有翻译教师研究还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有待深入。未来的翻译教师教育研究需要借助实证研究的手段,深入培训现场和一线教师的课堂来调查受训教师的现状和需求,由此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模式,并进一步关注培训项目的评估,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发展,以及引进外国教师培训师与本土化的问题(张莲等,2008)。
1.3.4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关系研究
探究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Borg,2006)。目前翻译教师研究领域刚刚开始关注这个主题。例如,Pokorn(2009)研究了教师的译入语是否为母语对译入非母语教学实践的影响。这是一个以四位笔译教师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其中两位的母语为斯洛文尼亚语,另两位的母语为英语。研究者采用了课堂录像和课后教师访谈,来调查两类教师的教学特征。该研究从
(1)对翻译工具的依赖;
(2)对语言直觉的依赖;
(3)译入语的合适性三个方面对比了四位对象的课
堂数据和访谈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译入语是否是母语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并建议在译者培训的低级阶段启用译入语为非母语教师,在高级阶段启用译入语为母语教师。该研究通过调查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背后的教师认知,为认识和改善译入非母语教学提供了实证的依据。尽管关于教师认知部分的数据薄弱,也未涉及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问题,但是由于该研究探讨了教师知识和背景对其教学实践的影响,因此可以视为翻译教师专门研究的初步尝试。
根据对翻译教师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目前翻译教师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对教师的探讨仍然以“教学任务”为中心,未能以“教师”为核心来研究教学,例如教师与教学任务的关系(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教师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机构等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因此翻译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并未完全形成。
(2)关于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始。
(3)研究主题有限,研究方法单一。整体研究脱离课堂教学,缺乏实证基础。
2.关于翻译教师研究
参照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进展,我们认为,翻译教师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
2.1明确“翻译教师研究”的独立地位
目前翻译教师研究刚开始第三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方向,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应用翻译学”学科下面的“译者培训”中,确立“翻译教师研究”的地位,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使教师探究不再依附于翻译教学法、翻译课程、翻译教材、翻译能力等研究。
2.2重视翻译教师教育研究
目前国内外都没有正规的翻译教师学位教育(Kelly,2008),尽管博士生被公认为是培养翻译教师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翻译博士层面实际培养的是研究者,而非教师。如何将教师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当前翻译学博士或者硕士课程?是否应该在博士层面或者硕士层面专门设立翻译教师学位?在翻译教育大规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是应用翻译学领域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职翻译教师因为背景多样,迫切需要通过在职培训提高素质。虽然目前已有短期在职教师培训①,但是根据前文分析,这类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研究有待加强。在职翻译教师培训的实践及其研究,有必要在考虑自身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积极地从外语教育领域借鉴经验(Burns&Richards,2009;张莲等,2008)。无论是职前和在职翻译教师教育和发展及其相关研究需要建立在对教师的精神世界和工作环境的了解基础上(Freeman,2002)。外语教育领域的实践已经证明,以技术理性(technicalrationallity)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观为背景的,以课程为基础,以知识讲授为特征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并不理想(Schon,1983;钟启泉,2001,引自张莲、吴一安,2008:4),因为这种培训方式与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脱离,缺少教师内心体验的融入。根据前文分析,目前的翻译教师培训仍然还是这种方式,因此未来的翻译教师教育(职前和在职)的实施目标、内容、方式、培训师的资质要求以及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及其相关研究)都应该以对一线教师的研究为基础,即全面深入探索教师与教学任务、学生、环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上圈代表教师培训中的四个因素,下圈代表翻译教学中的四个因素,既然下圈的核心参与者———教师构成上圈的核心参与者———参训教师,那么教师培训的设计及其研究不能不以一线教师与翻译教学的其他三因素的关系为基础。图1教师培训四因素与翻译教学四因素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05
一、文言文课堂遇困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就“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究。有人说,我们做教师的,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和解题方法,至于他们能否利用好这些方法来获得知识和做对题目就退居其次了。
真的是这样吗?笔者有时不禁产生几分怀疑,尤其是在每册课本中的两个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阶段,笔者更是觉得上面关于“鱼”“渔”的说法常给人一种“油水分离”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经不起考验。每当笔者在文言文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授学生一些关于理解文言现象和规律的方法时,自己仿佛是在唱“独角戏”,即使笔者举一些他们已经学过的文言例句,也无人应和!每当和他们用所学方法一起分析具体的文言文题目时,他们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每当和他们私下交流学习文言文的体会时,他们有一致的感受,枯燥无味!
二、“焉”字教学求新变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要想改变“万马齐喑”的局面,既不能只重方法,更不能让学生记死知识。我们要做到方法、知识和能力三者并重,不可偏废!考虑到学生文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笔者认为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现象切入,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通过摸索和总结,笔者认为,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就是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文言现象和规律来为即将要学的文言现象和文言规律营足气氛,做实铺垫,搭稳梯子。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运用观察、联想、类比、推测和归纳等方法来思考与解决问题。
举“焉”字为例。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焉”字在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意义和用法都非常丰富的虚词。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信”“雅”“达”,如何翻译它的意思呢?“焉”字在句中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也是复杂多变的,如何理解它的用法呢?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笔者应该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启发和诱导学生,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焉”字作为“兼词”的这种新的意义和用法中来呢?为此,笔者苦思冥想,认真整理思路,精心查阅资料,特别详细地备课!笔者依然记得是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和迁移运用的:那次,笔者带领他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其中包含虚词“焉”的句子就有: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 焉用亡郑以陪邻?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 朝济而夕设版焉。
笔者开始只将前面的三个例子写在黑板上,第四个没有写,笔者也不急着让学生为自己解释“焉”的意义与用法。笔者让他们先观察“焉”字在各句中位置,然后让他们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焉”字的用例。笔者注意到,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观察“焉”的位置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因而不大情愿回答;还有不少同学一时记不起,就干脆说“初中没学过”。笔者笑而不语,稍等两分钟,问道:“真的没学过吗?笔者给大家一点提示――我们在《愚公移山》中就学过,那一句的大意是――‘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呢’。”笔者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同学抢着回答――“且焉置土石?”。接下来,笔者将这一句也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分析和比较本句中的“焉”同上面三个例句“焉”的位置与语法功能的异同,进而让他们回答这四个例句中的“焉”字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是哪一项。绝大部分同学通过观察和类比,能够正确回答出不一致的一项是例1。笔者又聆听了一些同学具体的分析过程,发现他们思考和理解的深度不尽一致。有的同学是直接使用观察法,根据惟独例1中“焉”字的位置在句尾而断定它与其他各项不一致;有的同学则能够从其他几例中“焉”字的意义方面(意为“怎么”“哪里”)进行类比而作一些思考和阐述。笔者肯定了他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后,然后让他们试译上面的三个例句,让他们自己发现三例中“焉”字意思和用法的不同。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同学都举手要求发表他们的看法,这和以前的文言文课堂大不一样。他们发现,例(2)和例(3)中的“焉”字用在问句开头,要译成“怎么”“为什么”“哪里”之类语气词,而例(1)中的“焉”字在句尾,是陈述句的句末语气词,无意义,可不翻译。笔者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进一步提问:那么,是不是放在句末的“焉”字都是如此呢?他们不敢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例证。
事实上,并不尽然。在本课《烛之武退秦师》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关于“焉”的不同用例:例4. 朝济而夕设版焉。我们语文教师作为“先行者”,肯定知道这里“焉”字作为“兼词”的意义与用法是不同于以上所谈到的各个“焉”字。但是,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焉”字作“兼词”的用法,大部分同学甚至不懂“兼词”的概念。这时,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为他们耐心地解释和说明。
笔者讲到:“兼词”是古代汉语中少有的现象,同学们认真听我介绍和分析,就很容易掌握它。它主要是指一个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本课中的“朝济而夕设版焉”,其中的“焉”字就是一个兼词,“焉”作兼词时相当于“于之”,即兼词“焉”=介词“于”+代词“之”。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语境,来试着翻译一下这个句子,尤其是要注意体现出“焉”字的意义。
同学们见有公式可用,难度不大,三个同学主动上台将自己的翻译成果写在黑板上。其中两个同学能结合课文语境翻译为: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黄河)设置(构筑)防御工程。笔者肯定了他们的成果,也分析了第三位同学的错误的原因。笔者继续发问:判断“焉”字是不是兼词,有哪些方法或窍门呢?请同学们回顾将前面的四个关于“焉”字的例句,通过观察和比较,做出小结。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不少同学发表了意见,有的虽只能说一条意见,但却言之有理;也有的同学能讲几条,而且能做到条分缕析!在他们意见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为三条:(1)位置识别法。“焉”字作兼词往往在句尾。(2)语法分析法。既然兼词“焉”=介词“于”+代词“之”,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语境中(尤其“焉”字前)是否有指代的事物。(3)假设验证法。不妨假设例句“焉”字是兼词,尝试去翻译,看意思是否符合全句、全段乃至全篇的语境。
为了进一步巩固“焉”字的意义与用法,笔者还精心准备了课外练习题。请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的意义与用法: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熟语)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熟语)
笔者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全班同学都能够掌握以上例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在后来再学习一系列的关于“焉”的文句时,笔者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关于“焉”字的用例,运用观察联想和类比推测的方法去不断巩固旧知识,进而吐故纳新!
三、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遵循和强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些基本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关于启发式教学,专家学者谈的比较多。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后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发和诱导学生,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联想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自然而然地获取方法、知识和能力。
就文言文学习来说,观察、联想的能力就是能够充分运用眼力、联想力和记忆力,将眼前未知的文言现象同大脑中已有文言现象联系起来!类比推测的能力就是能够从某个(些)方面将未知的文言现象同已知的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从一般的思维方式来看,类比推测是一种以观察联想能力为基础的带有创新色彩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丰富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自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类比、推测和归纳等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惟其如此,学生方能吐故纳新,日益进步!
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层次服务。因此,虽然英语本科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对于不同的招生批次、不同地域的高校而言,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应该有所区别,并应当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各自的培养规格,培养出既满足共同的基本要求,又各具特色的人才。从目前的招生机制和社会接受度来看,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不可能与母体学校相比,所以,独立学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缺乏生源基础。
“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而我院地处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与科技、经贸、管理等有关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我们确定了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所指的应用型是复合的应用型,外向的应用型,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因此是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如果完全按照母体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有竞争力。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TPE”综合培养模式,即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分别设置相应的学分,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外活动各自为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方式。在总体上达到“夯实基础,突出应用,适应市场,拓宽面向”的要求。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课程设置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引进模块课程体系、暑期短学期实践等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实习等教学环节。同时积极把第二课堂教学引进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开展基本科学研究、参与学科竞赛和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课程体系我们采用了“平台+模块”的结构,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广泛开辟学生实践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的条件,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达到就业“零培训”的目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基础的宽口径,又强调了专业的实践和应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和组合模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还要求教师善于点拨,利用以前学过的东西,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认识、思考问题,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参与,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的关系,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
为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局面,我们一是采取“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方式,注意课内任务与课外任务的结合。因为“采用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能够同时激活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机制,而任务的设置可以创造语言习得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者需要有机会投入有意义的交互活动,当他们被'强制性'地要求使用准确而得体的外语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就有可能获取那些能激活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信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二是采取“认知法”教学,强调有意识的学习、操练、听说读写并进。因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使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和认知任务,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所有认知策略,对语言输入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
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的质量提升和培养特色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英语课堂本身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只有当语言的使用是以真实交流为目的,英语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也更加有意义。因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模块建设,构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融合课程内容,强化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全面盘活学生的英语知识,使之内化为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把英语教学由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提高文化修养、拓展思维方式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比例,充分利用校内的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坚持综合性语言教学法,将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教学。没有大量的听和读的语言素材的获取,就没有说和写的语言生成;反之,没有说和写的语言应用,也不能巩固通过听和读获取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听、说、读、写、译以及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语言运用的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
在模块课程中可以以内容为基础(content-based)、以任务为导向(task-based),将相关专业知识作为内容复合到课程中,开展“沉浸式(immersion)”语言教学法,将学生“沉浸(immerse)”到英语语言的环境中,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全面提高。
2.重视利用第二课堂
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仅仅依靠课堂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基本功训练,真正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
课外实践首先从校内广泛的实践基地开始,包括公共演讲中心、翻译中心、写作中心、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也是展开第二课堂的坚实依托。另外,充分利用外语学习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一特点,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各种课外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较自然的课堂之外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逐步接近社会中的自然语境,靠近目的语系统。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短学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短学期专业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年级,安排了不同的内容,着力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3.网络自主学习
如上所述,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量,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一条有效的途径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这一丰富信息载体的迅速发展为优化英语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据统计,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其中英语占82.3%。互联网能为英语习得创造一个相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案和教参、辅导材料等等,并且绝大部分可以免费使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习得条件。冯奇等认为,计算机网络具有多渠高效、资源共享的优势,给师生提供丰富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集文字、数据、图形、音像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能够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多维的语言输入环境,从而更生动、更直观、更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功能,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有效提高综合能力。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以解决地方高校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和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办学模式。外语专业不可能直接参与和指导企业的生产过程,更难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但是,外语专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优势,探索适合外语专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途径,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根据经济、贸易、社会、新闻、旅游、会展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际需求开展实践教学,以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目的。如我们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本地的相应产业提供服务:最新技术资料翻译,包括产品说明书、技术合同等;为企业培训人才;为出口企业进行外语包装,使企业介绍、产品说明、产品包装等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开展软科学研究。校企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专业发展水平,为专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实践已经证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校企合作是有效途径。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依据“各用所长,各取所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嵌入、长期合作”的原则,针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结语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独立学院的历史较短,对英语教育的许多新问题,缺乏现成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等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创新的态度来解决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和方式等问题。不断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意见.国家教育部,1998.
[4] 曾平生,杨秀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挑战.职业时空,2007(20).
[5] 冯奇,郑晶.多媒体网络一体化外语教学实验报告.外语电化教学,2006(2).
[6] Ellis 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7] 范琳.Internet与英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2(4).
[8] 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2).
一、演讲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英语演讲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全面提高生思辨能力、知识面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虽然《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英语、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都需要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仅有十余篇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涉及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英语演讲课程教材的比较等。同时,对“英语演讲教学”进行检索,也只有十来篇相关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翻转课堂,语类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说等相关教学论文指导下的课程设计等。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将高校英语演讲课程开设问题简述如下。
(一)课程时间少
整体而言,英语演讲课程是英语基础课程的分支,该课程一学期有且仅有32个学时,一般设计为一周2节,共计16周,课程时间短,且课程内容多。英语演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师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演讲环境,且不能兼顾知识的普及。
(二)教材难度高
《TheArtofSpeech》是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的通识教材,更为誉为中国高校演讲教学的“红皮书”,针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TheArtofSpeech》教材的教学过于集中,且难度大,因此在短短的16周内,教师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差异性太大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强,且学习动机和个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中,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地学生往往都能够“展现英姿”,获得教师好评,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光不能听懂教师的教学要求,反而在英语演讲课程中收获不了知识。以上问题直接干扰着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相关经验,针对英语演讲教学要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对英语演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借助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其能够结合网络课程和线下课程优势,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学习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成果。
三、高校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英语的演讲教学提出以下教学设计重点。
(一)设计教学目标
建议教师在设计英语演讲课程时候,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课程和学生制定一定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去体现自己的演讲能力,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候,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二)明确教学原则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基础上,建议英语演讲课程多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英语远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担任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的任务,让学生都能够围绕着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明确一下教学原则。首先,生本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个性,注重其全面综合发展。其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提供一些有效地学习手段和策略,让其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和特色。最后,为学生搭建更多地学习舞台,让其拥有更多地实践机会。
(三)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演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和会话能力,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能力。建议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备演讲的课题,包括对演讲内容的分析,课题题材资料的准备,学生活动的预设,以及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其次,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建议教师分析学生在演讲课程的肢体语言和演讲能力,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启发式教学,建议教师采用不同的演讲教学技巧,对学生讲解英语演讲知识和重点,并为学生做出特色化的示范,以此来帮助学生创新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当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借助网络教学、课堂面授等教学方式,分析混合式教学特色,以实现创新化教学目标。首先,建议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好的交流环境。借助微信群、校园公开网页等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以此让其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的乐趣。建议教师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在授课之前,为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一些学习材料。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面授方面,建议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教学课堂的特征,针对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平台。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只有借助大量的练习和展示,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建议教师在课堂设置时候,多为学生提供线下课程实践机会,以此来优化其教学质量和任务。
(五)考评分析
由于高校英语演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议教师采取“实践教学+综合评估”的考评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演讲课程的评分对象,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同时,分析该项课程的必要性,在选修课程基础上,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措辞措句过分深究,应当以引导性为重,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化的教学态度,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5;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3-0059-04
近日欣闻华中科技大学将开评教学型教授,之前已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大学设置了教学型教授。这些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3条:(1) 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突出;(2)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3) 荣获各种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称号等。
对于大学设置教学型教授,有人持反对意见。如,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认为,“教学型教授传递给人们的错误导向是:只要教学好,科研不够,也可以做教授”。江苏大学王长乐教授认为:“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和研究是密切结合、无法分开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怎么能让评审教授的评委们认为(你)有学问呢?而没有学问,别说评教授,就是当大学教师可能都有问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崔廷宝和江西师范大学陶家柳等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4]。在他们看来,所谓教学型教授,是指只会教学不会科研或者是教学好而科研差的教授。他们反对设置教学型教授的理由可以概括为:教学与科研都是评聘教授职称必不可少的条件,只会教学不会科研的教师不能做教授。
大学设置教学型教授有其合理性。
近十几年来,针对大学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国家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998年和2004年,教育部召开了两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些会议和文件的精神并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大学教学质量仍然备受责难。原因是什么?目前的教授评聘制度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
不想做教授的大学教师不是好教师,然而,目前的教授评聘制度却令专注教学的教师失望且无奈。本来,教学是教师最重要、最主要的工作,教学工作应该是评聘教授的最重要的条件,但是,目前教授的评聘,科研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学,科研指标在教授评聘中的权重大大高于教学指标,甚至,连出版的教材、教改课题和教学论文等教学成果在评职称时都不算数。因此,对许多高校的一些教师来讲,教学可以凑合,但科研论文不能不写,即使教得再糟糕,只要有科研课题或可观的科研论文数量就可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并顺利地获得高级职称;而那些专注于课堂教学的老师,无论平时教学多么好,多么受学生欢迎,只因没有科研课题或科研论文数量不够而处境尴尬,更谈不上评职称。
学者周作宇指出:“如果按照利益的距离和权利的距离来分析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当科研距离教师自身利益越近,越容易吸引教师的精力,而教学离教师自身利益越远,越容易排斥教师的精力,因而教师对教学花费的精力就很少。”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驱使大学教师将教学与研究视为自己赚取金钱与名利的一种手段,使他们经常按照利益的多少和相关程度来采取相应行动。教学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校内外或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于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般的教学评优类的活动教师不愿意参与,因为这种评优活动对大部分教师来讲,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热情和兴趣,其奖励制度也没能反映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切实地给予教学以中心地位,无助于教师的学术成长和职称晋升,是“软通货”。但科研成果却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能够被国内外、校内外同行们认可,并且与个人的职称、名誉、地位等息息相关。因此,科研成了教师的生命,被严重地扭曲、异化为对职称、声望、金钱的追求,形成了我国高校“全员科研”的壮观场景,导致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安心教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造成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滑坡。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所说:“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我们不能责怪大学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因为教师也是凡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设置教学型教授,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让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使专注教学、擅长教学的老师都能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职称待遇,以突出大学教学的中心地位,保证大学教学质量。
说到这里,那些反对设置教学型教授的人也许会问,难道评聘教学型教授可以降低甚至放弃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吗?不能。这不矛盾吗?不矛盾。因为教学型教授并非是反对设置教学型教授的人所认为的只会教学不会科研或者是教学好而科研差的教授,而是教学学术型教授。
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提出了“教学学术”思想。他指出:“超越令人厌倦的古老的教学与科研之争的时机已经到来,应该赋予熟知和尊敬的‘学术’一词更广泛、更多容量的含义,以确立学术工作各个方面的合理性。”他认为学术应包括相互联系的4种形式,即探究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其中,教学学术是指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
近几年,作者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学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自己对教学学术的看法――“教学学术必须是优秀的学术性教学,并通过教学的积累和反思生产出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可见成果”。
基于对教学学术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前述几所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情况,评聘教学型教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优秀的学术性教学
教学学术思想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传统大学教学观。传统的大学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机械刻板的传播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活动。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或者是由专业知识到初学者之间的翻译人,教学无需学习,更无需作专门系统研究。大学教师如果仅仅充当这样的角色,是得不到赞同的。因为这样的教师根本就“不会教学”,又何谈“教好学”。
教学学术观下的大学教学必须是优秀的学术性教学。继任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认为:“将教学视为一种学术,就是不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而且要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9\]克雷斯和斯蒂曼讲得更具体:“大学教师的教学需要探究、分析教学和学习的性质,需要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应对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已知的关于学生学习的知识,需要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改造和扩展知识。”众所周知,大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经得到科学证实或定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科学成就、不同学派的观点、没有定论的学说、有待验证的假设、尚在争议的论题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通过讲授,把这些观点灌输给学生,或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见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与大学生一起寻找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和思路等。因此,教学学术观下的大学教学本质上是探索性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计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探索与研究。大学教师只有及时、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和钻研,才能使教学内容处于知识发展的前沿;只有努力学习、研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确定适切的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灵活的教学情境,才会有优秀的学术性教学。
(二) 丰富的教学学术成果
教学学术观认为,教学是学术工作,是与科研享有同等地位的学术工作,教学研究也是科学研究,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享有同等地位。可见,评聘教学型教授并没有放弃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从各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条件来看,教学型教授实质上是教学学术型教授。
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吗?舒尔曼认为:“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术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从过程上说,实践教学学术的过程是和科研一样的,都要经过问题的选择,查找与问题有关的相关资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解决方案,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第二,教学学术的成果也同科研一样,具有将成果公开、交流、评价和建构的特点。因此应当将教学视为学术的一种。”
可见,教学学术也属于学术的范畴。与专业学术(科研)的不同之处在于:专业学术一般属于学科研究,教学学术一般属于跨学科研究;专业学术通常是理论研究,教学学术通常是面向具体的教学开展的应用研究;专业学术强调学术的高深性,教学学术则直接指向教学的实践性。也就是说,专业学术的目的是生产高深的学科知识,教学学术则是对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高深学科的知识所进行的教学研究成果,生产的是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纲要知识等“共同财富”,包括反思性论文、教学讨论、课件、出版的教材、发表的文章和专著、写出的研究计划、教改课题等。
(三) 各种教学成果奖或称号
大学教师通过自己优秀的学术性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并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研究,形成教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纲要知识,这些公共的理论知识、个性化的实践知识以及默会的行动模式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螺旋上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教师在发展教学学术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将得到体现,获得各种教学成果奖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称号,比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示范中心、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团队、精品教材、视频公开课、课堂教学竞赛奖等。这些奖励是目前大多数已设置教学型教授职称的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为什么设置教学型教授是合理的,因为教学也是学术工作,教学研究也是科学研究,评聘教学型教授并没有放弃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相反,与现在只注重专业学术而忽视教学的“科研型教授”相比,教学型教授的要求更高,既要求教师的教学是优秀的学术性教学,又要求取得丰富的教学学术成果,还要求有能够反映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奖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称号。因此,与其反对设置教学型教授,不如去探讨如何完善已设置久远的“科研型教授”评聘机制,因为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现在大学有不少教学差而科研(专业学术)好的教授。教学好且教学学术成果丰硕(其中包括获得各种教学成果奖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称号)或专业学术成果丰硕(其中包括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奖)或两者兼备者都可以评聘教授,其中,教学好是共同的基本条件。大学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来评聘教授,就没有“教学型教授”和“科研型教授”的争论了。
参考文献
[1] 佚 名.华科大将开评“教学型”教授http://.
[2] 刘 尧.让教授的归教授――由大学设置“教学型教授”说开去高校教育管理,2010(3):2329.
[3] 王长乐.教学型教授评聘辨析高校教育管理,2010(1):1822.
[4] 佚 名.设立教学型教授的意义与风险http://.
[5] 严月娟.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反思――从晏才宏现象谈起黑龙江教育,2006(3):8688.
[6] 唐安国.高校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http://.
[7] Boyer E 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of the ProfessoriatePrinceton:Carnegie Foundation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0.
[8] 张其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价的若干问题高教探索,2011(4):7173.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双语教学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本文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几点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存在对为何要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要达到何种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盲目性。有人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这些对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错误定位和选择,最终使双语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际上,双语教学并不是必须要求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全英模式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言和专业是双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认识还不够,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课堂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但目前这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择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使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为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这是目前较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三是建立双语教学师资来源渠道。短期见效的在职培训固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1]。
3.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实有效。譬如提问,讨论,举办学生主题讲座、辩论赛等;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而进行的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通过让学生用外语撰写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来强化外语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课的生词的发音、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在课前熟悉生词,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5)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只能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来获得。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要比传统的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Methods)有更明显的效果”[2]。双语教学即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积极的情感特征,让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暗示都能起到调控学生情趣变化的作用,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保持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不思蜀”的学习境界[3],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益。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制做CAI课件,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特点薄弱等不足,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多维化、立体化。建立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网站,呈现课程教学信息,设置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库链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营造双语氛围,创造协作式、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1)英文规范,内容新颖,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2)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3)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1)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但由于国情、政策的差异,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2)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与国内教材相比,教材内容发散性强,条理不够清晰,知识不够系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3)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4)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所以在原版教材选择上应非常慎重。呼吁国内各学科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推荐,通过有效途径教材推荐和评价信息,帮助高校提高原版教材选用质量。
双语教学虽然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但考虑到国内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机制,充实双语教学资源。一是组织学科专家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使一些优秀原版教材本土化;二是自编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即篇幅、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教学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保证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5];三是翻译国内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1.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不仅教育部[2001]4号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而且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已提上日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2.确定双语教学标准
各校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亟需对双语教材、大纲、作业、考试等内容和要求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双语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认定双语教学师资
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很关键,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4.监控和评价双语教学效果
学院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双语教学,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5.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合理进行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很有必要。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不允许任意开设,应选择学科发展迅速、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开设,例如金融、医学、信息、法学、生物技术等。其次,注意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前,除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专业外文资料选读等课程,介绍专业领域中的通用英语知识等[6]。第三,选择理想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双语课程最理想的开课时间是三年级,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这样可为正式的双语教学做好前期铺垫,大大缩短专业英语的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2005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双语教学的开展正好适应从应试型外语教学到应用型外语教学的转变。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外语课学时,相应增加双语专业课程的学时也是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距离高层次的双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来说,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衡,杜侦.浅谈高校双语师资培养培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2]Stephen.D.Krashen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m:Longman.1985a.2.
[3]任长虹.高等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1十月份的工作忙碌充实,班级管理、数学教学、读书学习等方面的工作头绪繁多。教室和办公室两点一线,纪录了三十一天的忙碌与收获,天复一天,每天在重复的工作程序中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学情和工作内容。从中选取一天作为一个月的缩影。现将十月份以来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8点开始的,班上规定:学生7时40分之前不到校。但教师都早早走到学生前头,7点刚过,我随着同事来到教室,准备今天的上课内容,思量今天该和学生们做些什么活动,晨会学习《卫生评分细则》,突出桌箱卫生、文明使用厕所等新增内容。协商制定班级图书角使用办法;第一节上课;第二节批改作业;体育大课间,要带队进出,行进过程拐直角弯,个人自由活动增加1分钟跳绳。
7点40刚过,起早的孩子就陆续到校了,静静的教室热闹起来,值日生各就各位打扫教室内外。我巡视一圈,见学生打扫的比较积极,放心回到教室,督促学生抓紧时间收交作业,安排没事可做的学生。
楼梯值日组长走来,告诉我:祥又没有做值日,而且不听从组长的劝告。常有耍懒的学生被组长告到我这里,对轻者说服教育,对重者不仅说服教育还要弥补过失。经了解祥属于后者,我按惯例进行处理。
预备铃声响了,杨跑上讲台放下16元钱,回位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课问他交钱做甚,他说要订刊物。我苦笑不得,订刊物的钱昨天已经清点上交,订书的明细表电子稿也做完、核对完毕发给吕老师。今天再交,要把上面的工作重复一遍,唉!谁让咱是教师呢?
第二节课批改作业,同平常的每一天一样,欣赏学生的认真书写;为学生的进步激动;为学生的失误惋惜……,逐一批阅完毕,照旧例分类,书写认真的而且全对的、书写认真的但没有全对的、书写不认真的但全对的、书写和知识都有问题的,分类整理后分析学情找出面上的问题和点上的问题。整整一节课,心60多份作业起伏,喜怒哀乐五味俱全。
打点好作业,应该是看书的时间,但想到聚常瞅准我看作业纪录单的时候,挤过来看,飞也来凑份子,看来他们非常重视积分情况。怎样强化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呢?我决定,在板报上设立“群星灿烂”栏目,对积分多的学生进行表彰。接下来,设计字体、颜色、字号,打印、张贴……
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想自己一天的工作,虽然做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也实在。
一天、一个周、一个月,就这样由一件件细微的小事穿缀而成。想起一句话:把简单的事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作好眼前的点滴小事。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2过去的一年,在马总的亲切关怀,伍经理的殷勤管理与认真指导,软件研发部的团结协作,以及在公司这充满奋斗的环境下,我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努力的完成了公司的各项工作,在软件研发、团队协作和个人成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公司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特向公司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 工作总结
一、软件研发
根据公司的安排,项目的需要。在自身的努力、伍经理的帮组,团队的合作下,克服重重技术困难,增长了工作经验, 收获丰盈
1、asp.net
开发
以前我在其他公司也做过一些开发,但是底层和架构与页面样式我都是没有涉及到的。通过这一年在本公司的的这些项目程序中的锻炼,我成长了,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首先,面向对象语言的收获。对于当前编程的主流思想是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以前理解这些话很费解都是从表面上理解,没有从深入的体会,通过这次asp.net项目的深入,不管是数据还是外部一些条件我们都可以抽象成对象,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具体可以用语言中的类方法等。asp.net如此,c#如此java也同样如此。
其次,具备独立完成vb.net知识方面的能力。以前没有做过vb的东西,加上这次深入的做,这次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广,常用的重要的都有涉及,并且还补充_ml,javascript实际操作中空白的部分。通过这一年的开发,在.net方面我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能独立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再次,c#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通过c#这次软件的开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编程整体思想。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完善和改进的。
2、数据库开发
数据库是伴随着项目以来用的最多最平凡的技术。以前对数据库只是会一些简单常用的操作,经过这一年项目的实战,对数据库的操作增加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和经验的积累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项目中还用到了oracel与access数据库,这是我的收获·
优点:能熟练的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特别是对sql数据库的操作,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基本上能合理的设计和新建数据库,同时在数据结构上也加强了对数据库的理解。通过项目的实践现在能熟练使用和编写多种sql语句。还掌握了一些关于数据库优化sql语句优化的方法,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优化。
缺点:数据是一门比较先进的技术,并不是你会写一些sql语句,能建几个数据库你就是数据库工程师。要成为一个好的数据库管理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针对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多接触,多运用新的知识点。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二、团队协作
上面的成功与收获,除了自身努力外,以及公司的支持。是这个团队铸造了我。我们这个团队也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拼搏协作的队员,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务实、拼搏、创新精神的团队。我与软件研发小组是一个整体,这里的团队总结也就是我在这个团队中的收获。
务实:公司下发的任务,下发的工作,件件都是用心去做的。我们这个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做了工作以外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做跟工作相关对公司有益的事情。相信在伍经理的带领下现在是这样,以后同样也是这样。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3教务处并学院领导:
2009-2010学年在系领导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督导下,我们东语教研室全体教师通力合作,自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学年既定教学任务。现将主要教学情况、工作特色、问题反思、今后改进思路等做如下汇报。
一、本学年主要教学工作回顾
1.完成教学任务情况:
我们教研室,承担10个本科专业和8个高职专业的教学工作。本学期共13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含兼职教师1人,外籍教师2人),完成51门、总课时的工作量为5909课时。人均授课时数455课时/人/年,人均授课门数4门/人。本学期新开设课程8门,新聘教师2人,采用新教材的课程2门。
2.毕业生论文(报告)指导工作:
本学年度共有本科毕业班1个,11名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班2个,41名高职毕业生。本教研室完成上述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的选题、开题、指导和审阅工作,并出色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3.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针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操作可行性强的课程,东语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主持下,进行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韩语播音)?基础韩语?课程,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应用韩语专业?基础韩语?课程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规范。规范化建设包括:管理规范和教学规范。管理规范内容主要从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和积极探索新的实践管理体制,加强实训教学评估体系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规范。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四双制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举的?双大纲制?;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以及?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队伍;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加强实训教学评估体系是指:建立系、教研室两级管理制度。由系教学副主任兼任实训中心主任,教研室主任为执行委员的管理机制,每个实训项目都配有专职实训教师负责。教学规范主要是对课程使用的教材、实践课时、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实践项目的主题设计、实践步骤、教师的指导内容、实践教学组织要求、成绩考核标准及评定、实践成果保存等详细地作了规范。
4.提高日常教学管理实效:
(1)坚持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提升教学质量。坚持新教师每周两次听老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的课,教研室主任每周两次听课、查课两次的制度。新教师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学情,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研室主任通过听课、查课了解学生听课和老师授课的情况,拿到第一手材料后,在每周的教研日活动上,有的放矢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体教师共同进步的目标。
(2)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日活动制度。在开学之初制定教研日活动计划,根据不同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再适时调整,进行活动时尽可能把每周遇到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等问题及时解决。坚决贯彻学院及系里的?上传下达?政策,及时地召开教研室会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保证本教研室上交的各项任务及时且保质保量。
(3)秉承以教研室主任为首的本教研室各位老师,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以专业发展为中心,一切以学院发展为中心的精神,工作时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承担学院及系里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及时而高质量的完成。
5.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1)10级培养方案的创新改革
2009年寒假期间,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崔林杰、宁雅南、李善英、孟范志四位老师对在连的日企和韩企进行调研,撰写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调研大纲、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再对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出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群,从这些岗位群当中归纳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中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这些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典型工
作任务,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即对应设置的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开发,体现了完成工作过程所选择载体,根据选定的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设计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中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摒弃了那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适用性强的课程。增加了?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一览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和?课程设置与实训项目安排?表,这一培养方案中真正体现出了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
(2)深入研究学科专业未来5年规划,申报新增专业(方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日经济关系不断密切和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日资企业越来越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急需大批的商务日语人才。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日语+商务?、?日语+IT?等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针对这一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东语教研室及时地调整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适合目前市场需要的商务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09年7月申报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并于2009年11月予以批复,对将来日语专业的发展壮大,提升日语专业的知名度打下基石。
(3)精品课建设:
教学工作质量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品的课程建设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提升学院和专业知名度的标志。以本教研室主任柳娜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的《商务日语》精品课程,2009年3月被评为大连艺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经过2009年寒假期间进一步收集、补充、整理申报材料和制作录像,经过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10年3月经过教务处组织的专家进行评审,在院级精品课评选的基础上,被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评选,而后又经过学校申报、网上公示、专家组网上评审、会议终审等环节,2010年4月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省级精品课程,是我院唯一一门被评选上的精品课。
(4)教学团队建设:
以柳娜主任为团队负责人的日语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3月被评为大连艺术学院本科教学团队。经过一年多得建设,日语教学团队有了长足发展,2009年寒假期间,教研室主任撰写了日语专业教学团队三年(2010-2012)建设规划和2010年建设实施计划。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团队建设步骤等方面做了长远规划。2010年建设实施计划主要内容为:2010年全体日语教师拟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拟完成的成果(教材编写计划、课题完成及拟计划);2010年拟培养的骨干教师具体实施项目(骨干教师主要参与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商务日语口译、商务场景口译实训室、日文计算机应用实训室的建设)等,现在正逐步完善。2010年3月进一步补充完善教学情况(主要授课情况、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教学改革特色科研项目)、科研转化教学情况、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团队今后建设计划)、团队基本情况等模块资料并上网,实现了资源共享。
6.教(科)研工作:
本学年,我们教研室教师共公开10余篇,其中柳娜发表的论文?高职商务日语教学模式之探索?,2009年11月荣获2009年度辽宁省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主编教材2部,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立项有2项。
7.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
(1)、2009年7月14日---2009年8月5日,柳娜参加了辽宁省高职教育师资培训,获得了?商务日语?
双师证书。
(2)、2009年8月,崔琳杰、徐烟霏、李善英、安宝华参加200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艺指委青年
骨干教师培训
(3)、2009年7月至今,陈馥郁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主攻教育学原理专业。
(4)、2009年8月,宁雅南、徐烟霏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新教职员工岗前培训,2010年6月通过了教师资
格证说课,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
(5)、2010年5月,柳娜、李善英、宁雅南、徐烟霏、邢莉、崔琳杰参加了商务日语翻译师的资格培训,
并取得了相应证书。
获奖情况:
(1)柳娜2009年11月获得了大连艺术学院2009年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竞赛优秀奖。
(2)柳娜2009年9月被评为优秀教研室主任。
(3)崔琳杰2009年9月被评为优秀教师。
(4)徐烟霏2010年4月荣获大连艺术学院首届?工会杯?青年教师课堂授课竞赛一等奖。
(5)李丹2010年5月荣获大连艺术学院国际商务系?第一课堂实践?竞赛一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配合学院的三项活动
1.积极响应和参与学院各种相关活动。
为配合2010年6月学院举行的?三项活动?,即?服装展示大赛?、?高峰论坛?、?十年校庆?的要求,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和参与了各种相关活动。三项活动期间积极参加了学院?三项活动?开幕式,观看了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服装类专业教学成
果展示活动?颁奖晚会、?十年校庆?演出和2010年6月26日的?高峰论坛?闭幕式。特别是实践周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项目和比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根据学院实践教学周活动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实践周期间为学生举办系列有学术、艺术价值的讲座,本教研室主任邀请了日本语言专家笈川幸司于2010年6月23日下午2点在美术楼四楼,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做学术报告。
2.积极配合网站建设工作
为了完成好学院更新网站内容的工作,在系主任下达工作任务之后,2009年12月柳娜主任带领徐烟霏老师,为国际商务系网站建设收集、整理有关?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实践教学活动?五个模块的信息资料。?就业指导?中设有?就业动态?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项内容,两位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联系毕业生,掌握他们的就业情况,整理出近三年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收集2009年主要就业信息和2010年就业动态,为在校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日语、韩语)。?师资队伍?中设有?名师风采(柳娜、范例)??外国文教专家(全秀卿、仲条桀)??行业专家(高虹、金万哲)?三项内容,汇总了在我院任教的各位名师专家的专业特色,为学生同以上专家网上交流提供条件。为将来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方便设有?合作交流?模块,提供了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韩国大庆大学?的信息。?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活动?模块中,详细列出了本教研室各位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省级及校级立项的课题,专业建设中的?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实习基地?、?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提供条件。
三、本年度教学工作主要特色
1.按照我系专业发展规划,切实狠抓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1)重新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有关精神和我系部署,在日企和韩企进行行业调研,于2010
年4月制定最符合岗位和职业要求的?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改造和新专业申报。为适应商务日语人才需求增加这一趋势变化,本教研室及时地调整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适合目前市场需要的商务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09年7月申报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并于2009年11月予以批复。
(3)精品课程建设。以本教研室主任柳娜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的《商务日语》精品课程,于2009年3月院级精品课程立项,经过一年的建设,于2010年3月被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评选,2010年4月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省级精品课程,是我院唯一一门被评选上的精品课。
2.以教科研工作引领专业和课程发展,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指导下,本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科研意识不断提高,平时注意总结经验,把日常授课积累的材料应用到科研工作中,把科研成果又应用到教学中,起到了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本学年本教研室教师共公开10余篇,主编教材2部,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立项有2项,通过科研工作既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又体现了自身在教研室以及系里的重要作用。
3.实践教学建设有重大突破。
本教研室编写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韩语播音)?基础韩语?课程、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应用韩语专业?基础韩语?课程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规范,编写了各自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课堂授课教案。两名教师参加了学院举办的第一课堂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一名教师参加了学院的第一课堂交流观摩活动,举办了国际商务系?第一届‘翰墨飘香’外文书法大赛?、国际商务系?第一届日(韩)剧模拟大赛?、国际商务系?第一届日(韩)文歌曲大赛?等专业大赛。
4.日常教学管理不放松。
本教研室注重教研日活动,使之系统化、连续化,并与眼前重点工作相结合。防止走形式、没内容。实行阶段性布置教学、科研任务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度。如: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布置的任务。实践具体实施安排;撰写本(专)科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格式规范的安排;院级精品课评审汇报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安排等,做到了任务责任细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本年度教学工作主要问题
本年度教学工作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
1、第一课堂实践内容、形式有待改进。
由于受条件限制,第一课堂实践效果距离理想的预期目标还有段差距,这也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考虑和改进的地方。实践周中还存在极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的现象,因此让每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实践周的活动中去,实践周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后又一新的课题,现在我们主要立足于第一课堂的完善。而第二,第三课堂的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充实还需每位教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现在年轻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没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图片和音像资料,缺乏多样性。讲课时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没有完全摆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效果,学生取得的专业成果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相差很远,这也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3、教师不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评比。
教师只是在乎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在论文选题及内容方面有待进进一步提高,对所参与的课题要认真领会其实质,有针对性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每次课题结题时要注重总结,注意积累经验、资料,争取把每次的课题都能申报成教学科研成果。这也需要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五、下一年度教学工作对策
1、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组建日、韩社团
为补充第一课堂不完善的地方,组织鼓励学生组建日、韩社团。以建立外语角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提高日语水平及综合能力。针对本次实践周中出现的问题,对下学年的实践周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可以通过民意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积极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开展第三课堂开发校企合作项目
为了真正做到将三个课堂结合起来,不仅在第一课堂实践上加大力度,而且需要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第三课堂的实践机会,在内容上更需进一步充实,完善。把企业引进来,把学生带出去,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了解社会所需,掌握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化,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垒成
教学方面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利用ppt、CD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使用图片和音像资料,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改进授课方法,逐渐加强学生的主导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锻炼。根据教师自身日本生活经验,加入日本风俗文化和社会礼仪,让学生增强学习热情等。教师不但要重视的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努力在论文选题及内容上有所创新。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4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二年级两个班的美术课。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本学期,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听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较大型的文艺表演活动,“英语周活动”,大型“英语剧”表演,“小学部师生手工制作发明展览”等等;同时还有许多的宣传海报、展览橱窗、各科的课件制作等任务。其中不仅涉及到很多的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们全程积极参与创作作品。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本来想在美术选修课开设“儿童水墨画”兴趣小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实现,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于精益求精,以后工作应更加兢兢业业。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5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14-15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在的学习;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有的仍然沿用本科教材。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本科教材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因为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前者着重培养综合性人才,使用教材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职教学都有所区别。如:普通高校所选用的口语教材,内容多侧重于生活环境中的基本口语交际,对某些职业的特定用语,如办公室外语、酒店外语、旅游外语涉及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而这些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恰恰是很重要的。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在教师方面,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轻、职称低、任务重等问题。结果,大多数学生由于入学水平和教学时数所限,毕业后不仅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连与其业务有关的最简单的应用文也看不懂,交际能力更谈不上。这实际上是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悖的。
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和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它是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挖掘、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适应、协调、统一的新型教育。它包括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创造素质教育、理财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及劳动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否以良好的心态、高尚的品德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英语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英语运用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以及进行国际文化、科技交际的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是广大英语教师正积极探讨的共同课题,也是英语教师必须清醒认识的大事。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高职外语教学首先要服从于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的总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外语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阅读、翻译本职业技术有关的外文材料,能进行外语听、说、读、写、译等一般的交际活动,能以外语为工具处理职业技术有关的外文材料及职业技术业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故其语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与大学本科有所不同,其特点如下。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应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大方向,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
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要加强“实用阅读”的训练与培养,加强对实用应用文献的阅读和模拟套写训练,使“学”与“用”更紧密地结合,具体体现“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方向和目标。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联系课文,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专利,英语教师也有重大的责任。马克思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奋斗的动力就越大。”一个思想素质低下的学生不可能有宏伟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他只会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患得患失,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绝对意识不到自身肩负的民族重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根据现有的课文材料“就地取材”,适当补充,充分发挥,进行人格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让枯燥的语言变成有情感的文字,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英语教学有新意、有创意、有激情,使素质教育得到落实,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使学生从中知道如何做人。如给学生上第一堂英语课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hy do we have to study English?(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向他们讲述英语之所以运用广泛,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早期英国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了,才谈得上对世界有影响。学英语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利用每一个可能与祖国有关的例句和文章进行点拨,强化他们的爱国意识,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也可每隔几节课,准备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反映民情风俗、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民间传说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介绍名胜古迹,可以让他们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和伟大,使他们的爱国主义豪情油然而生,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听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由应惠兰主编的《新编大学生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A Good Heart to Lean on”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walk on the street ane see a disabled person?
If your father were a disabled person,what would be your attitude to him?
学生讨论完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在简单地讲解和分析难句后提问:
Why did the son change his attitude to his disablded father?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his father?
学生们通过几分钟的讨论后,你一言我一语地总结:父亲虽有残疾,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和执著,对孩子及街上的人们对他的鄙视表现出宽容和忍耐,不嫉妒别人,总把别人想得善良和朴实,等等。文章塑造了一个身有严重缺陷但有着健全人格和善良心态的感人形象,从中可以看到人生的真谛,真、善、美的光辉。学生们动了真情,既激发了兴趣,同时又学会了对人生的领悟与思考,使英语不单单是枯燥的语言学习,而是生动、充满人性的人生课堂。在讲解有关拼搏、进取、奋斗等先进人物的内容时,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培养坚强意志,塑造健康人格,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履行道德义务。在讲解有关污染、交通等内容时,就可以对他们加强环境意识教育,确立他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观,让他们意识到我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加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讲解有关经济、股票等内容时,就可以对他们进行理财素质教育,摆正精神与物质的正确关系。同时,还应通过学生对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生态、能源、法制、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今热点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通过集体参与,共同协作、分工负责的英语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类似的方法,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深化、强化学生们的素质。用“文”来引导“理”,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领会语言所运载的人文情思。[2]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受益无穷。
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行结构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重教而不重学,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为社会所淘汰。
素质教育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新的模式下,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到户外进行,学生以演讲、报告、交谈、谈判、游戏、表演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训练,运用英语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取并运用英语知识,又充分展示个人才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英语学习中得到提高。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播放幻灯片、电影、录像,利用广播电台定时播放一些听力训练,播放一些介绍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文章,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虚拟的英语学习和训练环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训练英语的舞台,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定期进行英语比赛、辩论会、小组讨论及开办英语角,让学生自办英语黑板报,根据课文内容自编情景短剧,组织各种节日晚会,等等。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置身于声、画、乐、景、动的良好语言学习环境中,获得更高效率的学习和锻炼。英语综合素质不仅反映其掌握英语知识、英语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运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总策划者、总导演、解惑者和引路人,这样才能推进高校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教学方法,除了教师的教法,还应包括学生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法也可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觉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后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推进高校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3.改革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
改革考试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也是实施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片面追求应试技巧和过级率将会导致应试教育。如实行学分制,增加一些选修课,开设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考试内容上加大主观题,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已学的知识,应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什么。在选择题、阅读题外还应加进口语、听力及作文考试的内容,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测试,避免“应试”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考试成绩里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样学生才能踏实地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成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人育人,以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的活动,因此,在高职高专全面推行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关键。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爱教育事业,爱业敬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第二,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英美社会的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组织能力,思维敏锐、头脑清晰;第四,较强的科研能力、艺术视野开阔,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第五,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高素质的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生活的益友。
五、结语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广大的英语教师应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使高职英语教学日趋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高、能力强、业务棒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珠.大学英语教学应突出素质教育[A].
[2]田智辉.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刘凤梅.大学英语教育应变语言教学为语文教学[A].
[4]叶琳.素质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2002.
[5]叶运生.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