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反应工程绪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

篇1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建设项目002100020632。

摘要:针对面向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普通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重点利用学生所学专业与普通化学的结合点,配合

一定的其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普通化学;专业;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一、普通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的分析

目前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化学基本上都是面向非化学化工专

业的学生开设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与自己将来的专业和就业

没有什么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学习普通

化学,主要就是为了考试能够通过或者取得高分为自己的奖学金

的获得做个准备而已,而这种被动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

大降低。那么如何提高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学习

兴趣就成了许多普通化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针对学生专业与普通化学的交叉性方面采取的措施

1.了解学生所学专业

每位普通化学教师在接到教学任务后都需要首先整体了解

一下授课对象是那个系的?学哪个专业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2.深入调查收集整理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及往年

就业去向

在了解了授课对象的所在院系和所学专业后就需要针对其

专业等信息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工作,以我校学生所学专业为

例,比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船舶与海

洋工程结构物研发、设计、建造、检验、管理、教育等高层次专

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到与船舶和海洋工程有关

的公司及国家各部委机关,以及沿海、沿江各船舶设计院、研究

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工作。再比如: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专业培

养目标是培养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设计、生

产、运行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一些国内的核电站

和核工业的研究院。还比如:环境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

从事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防治技术研究、设计、

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

广,对于我校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就业单位有各大船厂,沿海各大

型企业的水处理公司,建筑设计院等。

3.针对收集的信息寻找与普通化学授课内容相关的交叉点,

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讲电化学基础这一

章节的内容时首先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的专业都与船舶有关,

而我们知道船体相当一部分与海水接触,海水对船体的钢铁具有

较强的腐蚀性。那么这种腐蚀在化学上属于哪种腐蚀呢?如何在

实际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防止或降低这种腐蚀呢?这个问题

直接与他们的专业相关了,学生自然兴趣就提上来了。然后在讲

金属的腐蚀时,让学生们知道这种腐蚀是电化学腐蚀,而针对这

种腐蚀常采用的方法有:阴极保护法(又包括牺牲阳极保护法和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阳极保护法,缓蚀剂法,金属表面覆盖

层等方法。有时大家去船厂会发现在船下面挂着一个铝块或者锌

块之类的东西,这是应用了哪种方法呢?还有时会看到许多工人

在船体表面进行涂装,这又是应用了哪种方法?在这些学生感兴

趣的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堂绪论课中就可以

给他们举一个和他们专业密切相关也是他们这个专业非常在意

的一件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他们可能在选择这个专业时已有

耳闻这个核泄漏事故,但是对于这起事故的真正起因未必知道。

而这起事故的真正原因不是核爆炸,而是一种化学反应酿成了重

大的损失。然后给学生介绍这次事故的前因后果:在进行4 号反

应堆电能功率安全测试的过程中,操作人员有意切断了通向核心

区域的冷却水流,当然这个操作是测试的一部分,而且操作人员

在反应堆中留下的控制棒数目不够,蒸汽压很低又难以提供冷却

剂。这一系列的操作致使整个反应堆功率剧增,产生巨大的热量,

烧塌了燃料芯堆,而释放出的灼热的放射性核燃料颗粒与用作冷

却剂的水接触发生爆炸。这个过程中反应堆中用来使中子减速的

石墨起火燃烧,流到着火的石墨上的水又与石墨发生化学反应产

生氢气,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爆炸。这个化学反

应的爆炸却掀翻了覆盖在反应堆上的钢板。可见对于核工程与核

技术人员掌握化学知识是必须的。

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样在绪论课中就可以让他们知

道化学与他们的专业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为了将普通化学主要内

容串接起来,可以给他们举个环境问题的例子:汽车因大部分使

用汽油内燃机,会产生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有害物质污染环

境。如果我们能够让NO 和CO 在排放到大气前就反应生成N2 和

CO2,就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那么:①这个反应能够发

生吗?(即化学反应方向问题)②如果该反应能发生,那么会有

多少的NO 和CO 转化为N2 和CO2 呢?(即化学反应限度问题)

③同时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反应化学反应发生时都会伴随着吸

收和放出热量的现象,那么该反应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即化学反应能量变化问题)④这个反应若能发生,这个反应是

进行的快呢还是慢呢?(即化学反应速率问题)⑤这个反应的反

应机理如何?而对于机理的分析比较复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

质的微观结构的问题。(即物质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样既可以

将普通化学的整体内容安排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更让学

生了解要解决这样的一个环境问题必须要应用化学的知识。同时

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更应该增加一些绿色化学知识的介

绍。

三、其他课堂教学措施的配合

除了抓住学生所学专业与普通化学的结合点外,还要注意其

他的一些课堂教学方式,如:将化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

些具体事例联系起来,即用普通化学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实例

和现象;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著名化学家的人物介绍和相关一些理

论的发展史,像故事一样介绍给学生,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上适当设有部分课堂演示

实验和演示实验录像的环节,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化学的基本

理论和规律,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注意

利用问题的引入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且加强训练学生的归

纳总结能力,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等。

参考文献:

[1]段连运译.化学与社会(原著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8:285-288.

[2]李梅,景晓燕,韩伟,朱春玲,王君.普通化学教学中绿色

篇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用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多,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深人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设计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等医学院校,一般将《医用有机化学》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与《医用有机化学》同时开设的还有《解剖学》专业基础课程。许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用心安排好绪论课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为此,我认为在绪论课上除了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外,还要讲授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有机化学新的成就和贡献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备课时应该查阅文献,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列举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工作来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因为通常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工作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完成的.但是这一评选则是以现代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化学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看法[1]。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诺贝尔奖至少有10项之多。这些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化学在生理过程、疾病的防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全面揭开遗传、变异繁殖、疾病、死亡等生命的奥秘必须依靠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家们共同努力..。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自己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明白应如何学习该课程。有机化学教材一般是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划分章节,在每一章节,先学习命名,然后对其中一种或几种典型物质进行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的学习,并掌握它们同系物的相似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系统性。医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学习简单有机分子的反应,掌握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并初步具备联等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例如,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台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授予学生有机反应历程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因此绪论课上有必要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几大类型,使学生初步接触自由基、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等概念,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形成初步认识。

2 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板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制、电子效应等教学,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故而在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实践中,在一些内容的讲解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按SNl历程进行时,碳原子由SP3杂化的四面体构型到SP2杂化的平面构型,亲核试剂有机会从这个平面两边与碳结合,理想状况下得到一个外消旋产物。若按SN2历程进行,则化合物经历一次瓦尔登转化,发生构型翻转。我们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直观地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历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反应的详细过程和立体化学变化,学生对内容掌握较好。但是,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如果过多地使用,学生会感觉速度过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等。所以,我们在讲解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时,仍主要采用板书形式,使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这样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 以“性质一结构”作为教学主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有机化学内容太多,头绪太乱,难记难学。其实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内容就是有机化台物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应放在认识化学结构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结构性质”就是掌握有机化学的“金钥匙”。 在各章的教学中,讲解化学性质之前,以“结构决定性质”为出发点,对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反应特性作全面的剖析,使学生在接触具体性质之前,对结构这一内因对化学性质的决定性影响先有一个轮廓认识。有了这种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学生就会摆脱“不知其所以然”、“规律难寻”的状况。

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基础课。特别是在目前理论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与理论课内容充分结合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可验证和巩固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性质,而理论又可作为实验的依据。如果某些理论内容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则在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基本理论、反应机理,具体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等可以在实验课上结合相应的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提问或与学生讨论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督促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所学的理论解释实验中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达到对理论内容的强化理解,加深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避免只单纯地做实验、敷衍了事、简单应付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机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一样,对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仔细观察、主动探索问题、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作风、搞科研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 建立多种考核方法

即使课堂讲授,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基本内容都能掌握,但往往是期末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有机化学的内容多,前后各章联系密切,学习后面忘记前面,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为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可以设想采用多种考核的方法,综合、公正、客观地给出成绩:①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书后习题作业、自学报告等都要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②分散考核。把整个有机化学分成几个模块,如烷烃、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环烷烃作为一个模块学习后,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考核,期末考试时,有关内容可以少考或不考,以减轻学生期末复习的负担。这样的模块可以分成几个,如含有苯环的、具有相似性质的化合物等,最后将期末考试与几种考核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得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能使学生抓紧平时学习的时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考试前突击学习,考试后印象不深的局面,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有益的尝试。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苦、难度大的系列工程。在此只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我们会将此项工程伴随整个化学实验体系教学改革继续开展下去。医学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跟踪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高等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上,主要介绍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第三,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其作用无论是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还是将来从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讲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举例说明,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我们可以将食物放进冰箱中保存,以防止变质。这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降低食物变质的速率。汽车尾气CO和NO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从热力学的角度讲,CO+NON2+CO2可以发生,但是遗憾的是,在通常状况下,该反应进行的非常之慢,以致不能有效地去除车道内的CO和NO。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此可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及前沿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根据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多年来教学中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课堂讨论。针对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可以体验教师备课的准备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微观概念及理论形象化。例如,在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和化学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去展现,课程内容会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对于公式推导,应该板书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较好的应用公式。

4培养学生能力

为了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化学竞赛活动。我省有各类化学竞赛,例如:化学视频大赛,化学实验竞赛和趣味化学竞赛等。近年来,教育部门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全民创新。此外,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激情及能力,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均是由学生亲自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答辩ppt,中期考核表,结题报告和结题答辩ppt等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培养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

5适应专业要求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认真学习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重难点。例如,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章节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高效、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

篇4

1.1引入工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实际案例,将化工原理基本原理与实际案例进行关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工原理不单单是大学中的一门课程,而且是一门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离心泵时,笔者就在课堂上提出如何能将水从低位输送至高位、在污水管网中污水提升泵站的作用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具体的授课内容;其中涉及流体在管内的流动形态和速度、管路的阻力损失、流体流动时的能量守恒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可进行污水提升所需的外加能量并结合污水流量和泵的效率,计算出所需泵的扬程和功率.然后再根据污水流量确定泵的流量,从而确定泵的型号.与此同时,还可以顺势引出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安装高度、气缚、气蚀等问题.在其它章节的讲授中,笔者也尝试相应引入三废处理工程中的实际案例,尽量使问题简单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意联系实际工程案例,给学生灌输技术经济评价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确定工程方案时除了要从理论上探索其可行性外,还要研究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上的安全性等问题,统筹考虑.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考虑工程问题时的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

1.2启发式讨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启发式讨论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要求而采用的一个教学启发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在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中,应通过从实际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层层启发,由浅入深,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固体干燥时,以生活垃圾焚烧的例子,指出生活垃圾在焚烧处理之前,水分必然要先汽化,然后使生活垃圾颗粒温度上升至其着火点,才能发生燃烧等等.此外,笔者在讲授传热的三种方式之前,先让同学讨论为什么夏天吹风扇会感觉非常凉快,冬天躲在墙角晒太阳会感觉更暖和.经过同学激烈的讨论后,请1~2位同学为代表指出其中可能的原因,然后才对同学的分析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的解释.实践表明,通过类似的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2结合专业需求,整合教材资源

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和工程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传递过程原理、能源利用、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生化反应工程、过程的设计和控制以及一些新型过程的开发等.就现有的各种环境污染物控制与治理方法而言,绝大部分都涉及形形的化学反应,或为均相反应,或为多相反应,并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有关反应物料传递、本征反应动力学与宏观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工程问题.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理论课大多数采用的教材是在化工专业使用的《化工原理》基础上简化而成,与“三废”处理工程案例联系不太紧密,缺少反应工程相关内容,特别是生化反应工程内容.为了适应应用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化工原理课程应该强化传递过程计算基础、重点讲述流体力学基础、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并在分析主要公式时引用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备案例,使教材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同时,增加生化反应工程基础并将其与单元操作有机衔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适宜采用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前后关联的编排模式.根据以上设想,笔者采用的讲义大纲安排如下:绪论(介绍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单位与量纲、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速率).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机械(第一章,讨论流体流动、流体重要参数测量方法、流体流动的能量衡算、简单管路计算.第二章,泵与风机的选型、安装与操作).传热(第三章,讨论保温及保温材料、热传导、保温效果、保温材料的适宜厚度、换热器).传质分离过程及设备(第四章,讨论吸收速率、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和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和填料塔的操作计算、传质设备的结构及操作性能).非均相物系的分离(第五章,讨论固体悬浮物及其运动、集尘、分级基础及降尘室、旋风除尘器的特点).生化反应器基础(第六章,讨论生化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主要的生化反应器设计).固体干燥(第七章,讨论干燥过程原理和特点、湿空气性质参数和水分性质).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方法

How to Tell a good Introduction Clas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XU Mao-ro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class the teaching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class.

【Key words】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class; Teaching methods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材料、高分子、环境、海洋、食品、环工及生物类等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有机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使用的是严新、徐茂蓉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晶体结构、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电化学基础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等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少(64学时)。绪论课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能否快速适应、理解教学目标、抓住各章重点,并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绪论课的重要性并没有重视,要么照本宣科,要么随意发挥,毫无章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事实上,一堂精彩的绪论课往往是教师精心准备的结果。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是实施教学内容的前奏曲,贯穿整门课程。

1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多,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绪论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堂课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大致的了解,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为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常迷茫,经常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二是化学基础差能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吗?

由于大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很少,因此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学这门基础课没有用,失去了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的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应先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强调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能否掌握后继的各门专业课,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将来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产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同时教学应与时俱进,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各自专业,拓宽知识面,使其对专业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专业基础课确实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1]。

教师从绪论课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校的大一新生大部分来自本省,学生的化学基础,基础参差不齐。经调查,有些高考选修测试科目选考化学的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好;大约五分之三的学生选修测试科目没选考化学,其化学基础非常薄弱。面对那些基础不好、对化学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学习信心。依据前面教过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化学基础差,但是努力学习后取得了好成绩的事实。在绪论课上,给刚学这门课的学生讲讲学兄学姐们的成功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并不难,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绪论课的目的正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我要学”、“愿意学”。

2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要求

讲授绪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科的概况和教材的整体框架,揭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勾画整个课程的教学主线,明确各章节教学的先后顺序和学时安排,以利于学生自主、灵活地学习相应的具体内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并应将相应的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应如何学习该课程。另外,还应有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在考核时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等。

3 明确绪论课的特点并突出教学重点

有些教师的绪论课内容冗长,自己讲得累,学生听得晕,却抓不到重点,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作为教师在绪论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绪论课是对本课程的纲要性概括。要做到概括得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从而形成教学提纲。

其次,绪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总结性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故在教学中若将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取启发法、举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

4 注重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例如介绍精密度的表示时,联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标定实验,用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结果的精密度,既了解了实验中对分析结果精密度的要求,又加深了对表示方式的理解。促进学生认识到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重大意义,以便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绪论课对整个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讲好绪论课,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讲好课程中的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ad in waste lead-acid battery recycl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 the various chemical wet processing of waste lead-acid battery lead in efficiency, cost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recovery method of lead waste lead-acid batteries in the fu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rect recovery of ultrafine PbO powder in the production of batteries can be achieved by the use of lead recovery, which can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ead-acid batteries.

Key words: Waste lead acid battery; Regeneration and utilization; Lead powder; Green recovery; Wet Chemical Process.

1. 绪论――铅资源与铅酸蓄电池的发展

地球上铅资源正日益枯竭,据测算,其储采比只够人类再使用25~30年的时间[1]。而铅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领域又用途广泛,大量的一次资源铅不断在转化为二次资源铅,即再生铅。发展再生铅的回收利用刻不容缓,成为铅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由于重金属铅的毒性,含铅的汽油、涂料等工业产品在国际上,尤其是欧美等高环保要求国家迅速衰减。然而,铅酸蓄电池目前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理化性能,仍然在含国际铅产品市场中畅销不衰,成为铅工业的发展的核心动力源[2]。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品种包括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备用电源用固定型蓄电池、助力车用蓄电池、铁路客车用蓄电池、内燃机车用蓄电池、摩托车用蓄电池、牵引用蓄电池等。免维护汽车铅酸蓄电池的发展以及目前新兴的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铅酸蓄电池的发展,让铅酸蓄电池的总产能持续保持为目前化学电源几乎一半的总产能[3]。

2. 铅酸蓄电池的电池反应与废铅蓄电池

法国人普兰特与1859年发明了铅酸蓄电池。23年后,铅酸蓄电池的成流机理被提出,这就是著名的“双极硫酸盐化理论”,它的化学反应为[4~5]:

铅酸蓄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成为Pb2+,它与硫酸电解液中电离出的SO4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PbSO4;电池正极则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相应的电子形成Pb2+,铅离子再与硫酸电解液中电离出的SO42-反应形成硫酸铅。由于在整个电化学过程中,正负极都化学反应生成了硫酸铅,故而这种成流机理被称为“双极硫酸盐化理论”,它也可以用放电示意图图1表示。

但在整个铅酸蓄电池的产品中,部件比上述示意图复杂,它除了正负极板、硫酸电解液外还有隔膜或隔板以及一些配套零件,包括端子、连接条、排气栓等。铅酸蓄电池在超过特定的使用年限后,将产生不可逆硫酸盐化而无法进行正常充放电反应[5],进入报废期。此时如处置不当,重金属Pb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危害。

科学的处置报废铅酸蓄电池首先需经过预分选处理。在这一工程中,人们利用铅酸电池中各种物料不同的物理特性,采用机械的物理方式对其进行分离。分离后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包括以下一些主要组成部分[1]:最多的为铅膏,其重量含量占到30%~40%,其次为铅合金板栅,占到24%~30%,含铅废液占11~30%,剩余有机物占到22%~30%。对它们的二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含铅废液需化学处理后回收再利用;对于铅合金板栅,由于其组成为铅及铅合金,因此可单独回收处置;剩余有机物中的聚丙烯也可作为工业塑料二次利用;最后,对于含量最多的铅膏,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硫酸盐[6],是正负极板上活性物质电化学反应生成的浆状物质,由多种化合价态的含铅化合物组成,它的再生利用是目前报废铅酸蓄电池再生利用的热点与难点[7~8]。

3. 铅酸蓄电池火法冶金与湿法冶金工艺现状

再生铅可通过火法熔炼铅膏得到。铅膏中的PbSO4熔点高,达到1000℃以上即可完全分解产生铅。但是,在火法熔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雨气体SO2,而且,高温下也会有大量的铅挥发造成重金属铅尘污染。火法熔炼过程中的煤燃烧也是高污染的重要一环,据统计,国内目前专业再生铅企业的煤燃烧能耗都达到130kg~310kg标煤/吨铅,而一些小再生铅厂的煤燃烧能耗则可达到500kg~600kg标煤/吨铅[9],可以说是高能耗、高重金属铅尘、高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基于此,高效铅膏脱硫火法工艺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7,8,10]。

有些研究者采用湿法冶金工艺[11~16]进行铅膏的回收再利用,如和发明了电解沉积RSR工艺[13]。国内陈维平[14]发明了采用KNaC4H4O6作电解前溶解浸出剂,氢氧化钠作脱硫剂及硫酸亚铁作还原剂的铅膏湿法冶金工艺。美国科学家则发明了CX-EW工艺[15],他们采用HBF4或H2SiF4作浸出剂,碳酸钠作脱硫剂而用H2O2作为还原剂。也有学者进行了铅膏不经过转化而直接浸出的电解沉积工艺,以及直接电解沉积铅膏的湿法冶金工艺[12, 16]。但总的来看,湿法冶金工艺成本高,而且能耗高。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01-0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坐落于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综合工程素质的人才。毕业生能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化学工艺学作为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的综合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在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结合石油化工特色,创建课程群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石油化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工程素质,以适应石油炼制或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具有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操作和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基层性、实用性和技术性,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可将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技术、石油产品应用技术与开发、石油储运基础等课程创建一个课程群,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各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调整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可从这些主干课程中选择一些典型的石化产品,作为化学工艺学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石化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条件影响等。这种处理方式对课程群里面其他的课程教学可起到辅助和巩固的作用。

二 优化和更新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各章节内容按照了解、掌握、应用、设计等不同要求作详细的定位。例如,对于工业生产中已经不采用的生产方法,只要求学生了解某种工业过程可能有多种生产方法即可;对需掌握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对各种生产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范围、效果、操作条件、能耗等,从技术经济的角度选择生产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介绍的几种基本化工产品的生产,而且其生产--方法要会应用,能够举一反三,要能设计出一些简单的生产工艺。例如,在讲授合成氨时,可以先引入哈伯法合成氨工艺的历史及哈伯本人的一些简介,既可以提起学生对合成氨工艺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了解一些名人的事迹。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可以从不同的原料角度,引入不同的生产工艺,如以煤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以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其各自的工段均有所不同,可以在讲授完后让学生总结各不同原料合成氨工艺的异同,这样学生学完之后印象深刻,可以吃透这部分内容。

另外,在组织化学工艺学教学内容时,应着重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第一次化学工艺学讲授过程中,让大家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针对性、重要性及实用性。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组织讲授材料的时候,可以结合茂名炼油产业链,围绕几个关键词如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乙烯工业、茂名乙烯、石化工业区等展开内容学习。例如,乙烯工业是指以石油馏分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为主,同时生产丙烯、丁烯、芳烃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有机原料,目前约有75%的石油化工产品由乙烯生产。乙烯主要用来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乙烯产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再如,对乙烯产品结构的介绍(塑料类、合成橡胶类、液体化工类);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群及沿长江产业带分布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区域和就业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充分认识到化学工艺学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重要性,在后面的时间里自然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化学工艺学这门课应该调整教学内容,注重重点内容的凝练。其重点内容应围绕乙烯工业展开。

如以茂名石化乙烯为例,学习乙烯生产原理、工艺技术、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以茂名石化工业区为例,学习乙烯下游产业链、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

乙烯生产原理主要包括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反应机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乙烯生产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如原料性质及评价、裂解温度、烃分压、停留时间、裂解深度等)及乙烯生产的工艺过程等。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07-02

本科专业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较好地满足了知识经济时期人对知识的追求,解决了知识交叉及创新精神培养问题,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1]。我校按照理工类、外语类、经管类、人文类四个平台进行培养,在一个平台范围之内打通专业界限,在尊重原专业的基础上,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因此,在学生进入大一阶段需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概率论、普通化学等多门课程。普通化学课程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内容,同时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教学对象为大一的新生,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而且,高中期间选修化学的程度不同,导致基础也相差很大,这样,对于大学期间《普通化学》课程如何讲授、讲授什么、怎么样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加愿意主动去学,就成为教师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2]。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普通化学产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始终把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可以说,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是每位教师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完善课程内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渴望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内容的合理有效设计不仅包括教材所涉及的每一个章节的内容、教师的教案设计,还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内容的方式。

一、联系生活热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习,可以将《普通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日常生活中比较热点的话题引入课堂,来解释某些实验现象或实验原理等。例如,在绪论中,教师可以用汽车尾气处理的例子引出普通化学主要讲的内容包括哪些。我们知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NO、NO2、SO2和CO等,这些成分都有毒,如果我们能够让NO和CO在排放到大气前就反应生成N2和CO2,就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1)那么这个反应能够发生吗?(化学反应方向问题)该反应在常温下就能自发进行。(2)既然能够自发进行,那么,进行的程度大吗?会有多少的NO和CO转化为N2和CO2呢?(化学反应限度问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3)同时我们知道每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时都会伴随着吸收和放出热量的现象,那么反应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呢?(化学反应能量变化问题)(4)这个反应能自发进行,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反应的发生?如果发生了是否就不用治理尾气了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反应的速率问题,这个反应是进行得快呢还是慢呢?(化学反应速率问题)(5)这个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反应机理如何?而对于机理的分析比较复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问题。(物质的微观结构问题)从尾气治理的例子可以分析出普通化学课程包括哪些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学。

二、引入科普故事,讲授理论及现象

科普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讲电化学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的概念以及原理,可以给学生讲科普故事,人如果镶一颗不锈钢牙,一颗金牙,就会感到头痛,原因是在人体口腔内形成了原电池。为什么不锈钢牙和金牙就能形成原电池呢?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会带着疑问来听课,这样讲授,学生容易理解原电池的概念,也会更加感兴趣。

三、引入社会中的典型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些令人警醒的典型事件,对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很大,这些事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内容里面加入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件,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配合物概念时,可以引入在十年前震惊国内外的“朱令事件”。清华大学大二学生朱令由于吃了含有化学元素铊的食物住进了医院,铊中毒可以用配合物普鲁士蓝解毒,然而,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瘫痪、双目近乎失明。这样一个中毒极其深的病人,用廉价的染料就能解毒,可以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诊断而落下终身残疾。如此典型的事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件中引入图片或简短录像

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短片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将教师研究的比较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讲授化学给人类做出的贡献时,可以用前沿的科研成果来解释。我所在课题组研究制备的а-Fe2O3/ZnO核壳纳米棒,可以用来制成气敏器件,该器件可以检测酒精的含量,用于酒驾检测方面。在氢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а-Fe2O3/ZnO核壳纳米棒可以转变为Fe3O4/ZnO核壳纳米棒。由于结构转变后的Fe3O4/ZnO核壳纳米棒呈铁磁性,二者存在异质结界面,ZnO壳层在纳米量级,导致它们具有较强的电磁响应特性,可以用来吸收高频电磁波。这个例子说明一种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制成气敏器件,而将这种材料氢气处理后,成分发生改变,可以用于吸收电磁波。因此材料的制备很重要,也很神奇,通过多样化的制备方法,得到不同形貌、不同尺寸的纳米材料,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优异特性,因此,学生更感兴趣,愿意去学。

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模式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普通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有一定的重复性,学生对将要学到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容易产生轻视心理。

七、通过多彩的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既可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开发想象力。因此,普通化学课程应结合多彩的化学实验,学生从变化多样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兴趣,要求化学实验要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要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

大类培养模式下,打通专业界限,学生的基础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斌,王义全,张宝玲.本科大类培养改革探索[EB/OL].(2012-01-18)http:///p.

篇9

无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在化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能源、食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化学由理科单科卷调整为理科综合卷(含物理、化学、生物)的一部分,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大幅下降,导致学生的化学基础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大学阶段无机化学课程的信息量基本没变,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其对大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因此,面向处在由中学到大学过渡期的大一新生,如何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无机化学授课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多管齐下了解新生化学基础,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

(一)新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内容和标准降低

新课标高中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新课标高中化学以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基础、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必修内容,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等教学内容放入选修课程,大幅改变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同时,理科综合高考试卷中高中化学分值为100分,占高考总分数的13.3%,比150分的化学单科卷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减少6.7%。而且,由于化学试题多为容易和中等难度,导致近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课时、学生投入学习时间显著下降,大部分新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变差,底子变薄,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无机化学感到困难。

(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改变学习方法的意识和预期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有不同要求,学生个体的化学基础也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的化学基础、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与困难、对教学方式的期望和建议,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改变依赖教师教学内容和计划的被动学习模式,积极适应大学自主性学习方法,教研组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高中化学基础、新生喜欢的大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的频率等8道选择题及对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思考和对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期望等2道开放题。我们期望通过调查问卷活动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心态,引导大一新生初步建立一种意识,即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三)从绪论课开始,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无机化学是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既传授基础知识,又教授专业性理论。该课程具有比高中化学更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具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模式尚不适应。教师需要从绪论课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研组通过在绪论课上与新生讨论、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指出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模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一是大学课表没有中学时排得满,学生在课外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大学课堂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授课时往往只讲授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消化和掌握;三是大学学习中没有大量的习题、频繁的考试、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大学生不能像中学生那样完全依赖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学习,而是需要在课外进行自主性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实现多层次学习目标。通过教师在绪论课和后续课堂上的引导,大一新生认识到了自主性学习和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时我们再引导大一新生重视学习的三大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整合及前后所学知识的关联,促使其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四)以典型应用案列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几乎全部属于基础无机化学的范畴,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很少涉及无机化学的实际应用,不能反映无机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导致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无机化学没有意思,因此对其缺乏兴趣。我们在讲授基础理论时注重引用科技前沿和生活实际应用的案例,或无机化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我们讲解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时介绍天然蛋白质的G298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G298若太大即稳定性太强,则蛋白质不易降解或难以发挥生理功能;G298太小对稳定性又是有害的,会使得蛋白质对微小变化过于敏感;天然蛋白质的G298位于-30~30kJ/mol之间,其稳定性既不强也不弱。我们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时结合幼儿吃太多糖容易产生蛀牙的原因及用含氟牙膏可防止蛀牙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典型应用案例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结构知识。案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新生主动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元素化学部分是无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高中化学内容联系比较多的一部分,包括s区、p区、d区、ds区和f区元素,几乎涵盖了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其中卤素、氧、硫、氮、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铁等重要元素和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是高中化学的必修内容,大学阶段可根据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第一,课堂讲授。理论性较强的重要结构、化合物性质可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如大π键和极化对碳酸盐分解的影响。第二,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学采用预先布置问题课前自学课上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熟悉、易懂的内容,从而有耐心、信心、能力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学生完全自学。一些简单易学的教学内容(如氢、稀有气体等)可安排学生课后自学。教学中将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进行合理分配,既节约了课时,又提高了元素化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元素及化合物重要内容时,应突出微观结构决定或影响性质与性能这一内部规律,引导学生将元素核外电子结构、价键结构、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等前半部分学到的化学理论贯穿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由物质的微观结构推知其宏观物理及化学性质的能力。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宏观性质及其应用再反过来理解化合物结构,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枯燥繁多的化合物性质前后呼应起来,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此培养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自主应用化学理论寻找解决方案的科学意识。

三、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基本上沿用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生为考而学,没有将学习目标和重心放在掌握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上。无机化学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考核也应采取适应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和关注点放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自觉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专题小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平时作业等。元素化学部分以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基础理论以期末考试为主,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辅。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2∶2。创新考核方式不仅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评价和导向调节作用,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将精力主要用在综合理解、灵活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创新上。通过教学改革,大多数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文字编辑:李丽妍)

参考文献:

[1]龚孟濂,乔正平,巢晖.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1):20-22.

[2]张燕.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47-48.

篇1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the preparation of textbooks,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scientific inquiries on factual knowledge are the most in the edi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e same scientific inquiry points in the edition.for the activities of scientific inquiry,experiment is the most in the edition. for the ope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e textbook which is prepar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s 2, 3-class levelof scientific inquiry-based.The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take notice of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ope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 addition of words,the edition of textbook has used pictures, diagrams and charts to help showing the scientific inquiry content.

Key words: Chemistry of Person teaching edi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cientific Inquiry, Content Analysis

1.绪论

人教版教科书是依据 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编写[1,2],由于高中化学新课程包括“化学 1”和“化学 2”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选修模块[3],而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人教版教科书,那么人教版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有何特点?编写者们选取了那些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师生在依据教科书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完成什么样的探究任务?涉及哪些活动形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参与程度如何?为了更好的分析人教版教科书,本人主要涉及教材的逻辑或组织形式、内容呈现方式、习题、实验或探究活动等方面的分析。

2.科学探究情况分析[4]

2.1科学探究的概念

对于理科,有时简称为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一定义在目前国内有关科学探究的研究中被广泛引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2.2科学探究的任务及类型

探究任务的解法、答案一般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般是开放性的任务。科学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任务类型。基于变量的任务,特征主要是有类型 1:涉及一个分类性自变量;类型 2:涉及一个连续性自变量;类型 3:涉及一个以上的分类性自变量;类型 4:涉及一个以上的连续性自变量。逻辑推理任务,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往往是定性分析),这些活动所得到的资料可以进一步引发、组织下一步的活动,直至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测量性任务,在一些科学、工程或技术任务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准确测量变量的值,这往往必须利用一个以上的仪器来完成。建造性(工程性)任务,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再检验其有效性,而不是考察背后的因素关系。探索性任务,作为最开放的任务形式,这种任务需要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明确问题,而后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解决方法可能是通过以上各个途径来实现,而且可能利用其他的相关资源。

2.3科学探究的活动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操作技能,为了发现一些科学知识,为了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提供基本的经验,科学探究常常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或动手操作。科学探究中学生进行的活动分为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七种方式。

2.4科学探究的组成要素

在国内,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科学探究进行不同的划分。 “课程标准”通过对不同理论进行综合,提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8 个要素。

3.人教版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情况[7]

3.1定量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

通过分析八册教科书,我们可以确定分析单元分为64 个,可以知道人教版各册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不是平均分布,《实验化学》中分析单元最多,《化学与技术》中分析单元最少,其它几个模块基本持平。首先,从科学探究的内容对象来看,事实性知识所占比重最大,全八册中针对事实性知识的分析单元占分析单元总数的 50%,针对理论性和技能性知识的分析单元数持平。从理论性知识分布来看,《化学 2》、《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针对理论性知识设置的科学探究内容较多。从事实性知识分布来看,《化学 1》与《化学与生活》中事实性知识比重较大,其中《化学与生活》模块科学探究的内容全部针对事实性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则未针对事实性知识设置科学探究内容。针对技能性知识的科学探究则主要集中在《实验化学》模块,其它模块中涉及不多。其次,从科学探究的任务类型来看,人教版各册中依次为探索性任务、建造性/工程性任务、基于变量的任务,而涉及最多的任务类型是逻辑推理任务。测量性任务最少,仅在《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基于变量的任务最多;逻辑推理任务则主要分布在《化学 1》、《化学 2》和《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实验化学》模块中建造性/工程性任务和探索性任务比较多,分别占到分析单元总数的 31.82%和 54.55%。最后,从科学探究的活动方式来看,人教版中科学探究活动仅涉及实验、观察、资料收集、讨论等 四种活动方式,以实验为主。《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涉及了较多的观察活动。

3.2 定性角度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8]

首先、人教版教科书中主要是探究重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有关事实性知识的科学探究最多。例如铝与氧气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用二氧化氮制取硝酸的反应等等。在安排任务类型时,针对这类知识较多地采用了逻辑推理任务――即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往往是定性分析),通过收集现象得出结论,进而获得物质的性质或制备的方法;但在《实验化学》模块中,主要采用了探索性任务,例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及反应条件研究、氢氧化铝的制备等等,科学探究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加多样化,任务形式也更加开放。其次、人教版教科书较好地注意了循序渐进,逐渐增大科学探究的开放水平,但是由于有超过 14%的科学探究内容采用了 一 级水平的科学探究,使得整体的开放水平偏低。人教版中 一 级水平的科学探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化学 1》和《实验化学》的前两个单元,从学生参与程度来说,一级水平的科学探究与传统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没有本质的区别,科学探究问题与假设、探究程序和探究结论都是给定的。通过对具体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教科书在呈现内容时根本不涉及探究结论这个部分,或者是在探究结论部分没有给出文字结论却给出了反应的方程式,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再次、从科学探究内容包含的环节组成来看,人教版教科书对问题的提出和猜想与假设环节较少呈现(除《实验化学》模块外),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直接进入探究计划与实验实施部分;在获得解释与结论后,也基本不涉及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环节组成比较全面的是《化学 1》中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和《化学反应原理》中 FeCl3水解的探究。在《实验化学》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分析单元包含了问题的提出部分,包含表达与交流的分析单元也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各个分析单元基本都安排了反思与评价的部分,但是对猜想与假设的呈现仍旧非常少。最后、人教版中很多重要的实验操作都配备了实验装置示意图,标准而且美观。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还利用示意图较好地表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在实物图片方面,人教版教科书中呈现较少,而且基本只用来呈现实验现象,对实物图片的其它功能重视不够。人教版中图表的使用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作用:提供相关数据和记录探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除《实验化学》模块外,科学探究内容大部分都给出了探究结果记录表,而《实验化学》模块中图表则主要是用于提供相关数据,包含探究结果记录表的分析单元非常少。

4.对人教版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的解读[5,6]

4.1化学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

化学的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一些事实性知识成为理论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探究的基础。没有丰富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就会变得抽象、空洞而难以理解,化学用语、化学技能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事实性知识被人们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可发现针对事实性知识的科学探究内容是最多的。另外,化学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经过了无数科学家的反复探索与实验,因此化学中有很多适合探究的知识点,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论的功能。在使用教科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进行科学探究时应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不能只看重探究活动本身。科学探究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和结果不应该随之改变。另外,没有目的的实验是没有意义的实验,同时也要警惕“惟实验”的误区,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只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探究并不等同于学生实验,学生的思维过程、归纳与概括的意识以及后续的反思与评价都非常的重要。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既要注重学生实验,也要注重教师的演示实验。

4.2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 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经历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对外界进行选择、加工、理解、改造和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对激发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逐渐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树立问题意识。但是,考虑到区域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安排科学探究内容时应更加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而设置合理的开放水平和问题难度。另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能只进行表面上看起来的活动,而是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经历选择、加工、理解、改造和建构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问题提出部分的欠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挖掘教科书以外的资源。

4.3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

科学探究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科学探究观念是影响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因素。第一,由于科学探究与科学教育的科学本性相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综合优势;第二,科学探究不等于科学家的探究,不能将科学探究神化,也不是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非常完备的实验设备才能开展探究;第三,科学探究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不能将科学探究泛化。不同的科学探究任务不仅承载着相关的知识,而且承载着一定的化学技能与思想,充分发挥了科学探究的综合优势。至于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进行探究,探究点在哪里,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困扰。在使用教科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合理使用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拘泥于教科书进而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5.结 语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中化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开展科学探究。高中化学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设置了专门的探究栏目,设计了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本文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师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情况进行了解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范印哲. 教材设计与编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 吴兴.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美]阿妮塔・伍德沃克著. 陈红兵, 张春莉译. 教育心理学(第八版)[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 亓英丽.化学探究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教学模式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2

篇11

1讲好绪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有用性。

思维活跃是九零后大学生的重要特点,感兴趣与否经常成为他们学习动力的出发点,尤其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较多是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不了解,可能更不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从专业学习需要的角度引导可能会事倍功半了,起不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效果。因此,在绪论开始讲解部分,我们通常以糕点和饼干中常见的氢化植物油例子,通过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危害让他们明白本专业的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可以直接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接着再以阿司匹林的开发,苏丹红事件等事例[3-4],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的知识非常重要,既可以来造福人类也可能会危害社会,所以对于知识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同时结合有机化合物分析检测仪器的性能不断发展让他们明白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人们对过去认识总结的书本知识,更会带来新的问题和要求亟待他们去解决和实现。在有机化学发展情况简介方面,以井冈霉素,青蒿素的开发研究,以及有机化学家黄鸣龙的人名反应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在有机化学研究方面的成绩和差距,从而逐渐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热情。而在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适当引入理论研究者的一些故事,比如在杂化轨道理论学习中,加入其创始人鲍林整个人生的一段争议。让学生能够多角度了解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产生的过程,化枯燥的机理知识为生动具体的事例。

2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正是由于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机化合物也成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人们追求有机化学产品的稳定性与耐用性与其废弃物的处理难度之间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来源,转化规律等内容。由于有机化学多在大一的课程中开设,学生还没有相应的环境工作知识背景,因而在章节学习过程中应当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从环境工程专业素养提升角度展开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让他们提前认识到有机化学的知识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在醛酮章节部分,通过对甲醛小专题研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甲醛会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如何利用甲醛等室内气体污染物易被臭氧或者催化氧化的特点开发室内空气净化器。

3多种引导形式构建学生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知识的平台

3.1帮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学习基本规律

初学者大多都会感觉有机化学的知识内容繁多,机理深奥难于理解,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在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是重要考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特点对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梳理,着重讲解烃类和有机含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简要介绍,天然化合物作为自主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上面分为纵横两方面,横向体系从甲烷,乙烯,丙炔,苯开始循序渐进地延伸到饱和烃,不饱和烃以及芳香烃,烃加氧之后有了醇酚醚,醇酚醚,醇初步氧化得到醛酮,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羧酸及其衍生物。它们也可以在适当条件下被还原为醛酮,醛酮又可以被还原为羧酸。纵向方面,以命名,典型化合物特点,化学反应规律以及涉及机理为重点进行介绍,最后还要进行相应的专题总结[4]。例如各种机理的归纳汇总,鉴别方法的对比应用,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观的知识体系,并在记忆中去不断加深理解。

3.2理论课内容讲授体现环境工程特点

在学生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形成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关联体系。例如,我们在学习完自由基反应机理之后,引入世界上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环境化学中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原因。在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章,向学生介绍柠檬酸的发酵制备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中重要的三羧酸循环机理之间的关系,还有环境监测分析中的有机显色反应,快速检测有机试剂的开发等等。

3.3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针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验课时现状,有机化学实验更多是操作能力的训练,我们考虑的是将更多的操作糅合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同时多方面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5]。例如,我们开设了两个学时的玻璃工操作,通过该课程学习制作出胶头滴管,毛细管,弯管,三通,微生物实验中用到的涂布棒等工具。还开设了香味皂的制作,在基本肥皂制备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象力改进成各种类型的香味皂[6,7]。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实验预习的要求,重视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减少随意性。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考核方面结合预习,出勤,实际操作表现以及期末的实验问答多方面综合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4利用新的工具和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兼顾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

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反应机理相对抽象和枯燥,尤其是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经过前期的诱导和激发,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接下来则是对授课方式的细致考量。借助于各种形式的视频和动画演示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形成具体和形象的认知。同时可以建立课程邮箱,提供上课的各种材料和练习题目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在其中提供更多的选学部分的相关资料,并借助该邮箱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3.5保障有机化学知识的延续性学习

有机化学课程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有机化学知识学习的结束,作为一名有机化学教师,还应该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后期从事的业余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论文等提供有机化学相关内容的支持和帮助。保持他们对有机化学学习的持久性动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