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7: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外进出口贸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6年7月13日,海关总署正式对外公布了我国2016年1-6月进出口数据: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1.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3%。其中,出口6.4万亿元,下降2.1%;进口4.73万亿元,下降4.7%;贸易顺差1.67万亿元,扩大5.9%,继续延续2015年,我国进出口同比下降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球贸易延续萎缩态势下,解析“双降”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积极探寻其背后所隐藏的贸易新的发展路径,将直接关系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和新的竞争优势的培育。
一、中国对外贸易“双降”现状解析
(一)虽然我国目前在全球贸易市场所占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但贸易额绝对值呈下降态势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消费市场、就业市场的持续低迷状况严重制约了全球贸易发展,据WTO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主体美国、德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与地区货物贸易出口额仍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的印度、南非、巴西等国家出口额也未保持曾经的高速增长态势,分别下降-17.5、-9.5%和-16%。我国2015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4.14万亿元,较2014年下降了1.8%,相比较而言,在下降幅度上远低于上述国家0.6至15个百分点,在国际市场份额扩大至约13.4%,也因此继续保持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但必须指出,从我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值变化来看,2015年,进出口总值为24.59万亿元人民币(约为36818亿美元),比2014年43030.4亿美元的总额下降了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较2014年14.39万亿的出口额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也低于2014年12.04万亿元的总额。从贸易进出口额的绝对值来看,201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均呈现下降态势。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年度中所出现的短暂、有限上升态势仍无法充分传递未来贸易市场好转的信息,外贸压力依然较大
据海关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8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当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730.5亿元,增长1.1%,占外贸总值的41.1%,较去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但在2016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中,一季度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分别下降6.9%、5.7%和8.4%;二季度的进出口、出口值分别增长0.1%和1.2%,呈现正增长;进口值下降1.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从总额来看,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下跌3.2%,据此进一步测算2016年上半年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为105.2,即我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多换回5.2%的进口商品,这虽然表明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有继续改善的态势,但内外需求的持续疲弱使得短暂的、有限的贸易改善态势,并不足以抵消整体外贸水平下行的压力。
(三)劳动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最多的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三大产品出口下滑严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整体呈下滑态势
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箱包及类似容器累计出口1579.8亿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731.9亿元,纺织品6172.3亿元,鞋类2988亿元,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64万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占比超过七成的纺织品、服装和鞋类则分别下滑1.8%、7%和4.8%。不可否认,传统产业出口的下降,实现了我国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得以出口机电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达到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也突破50%达到57.7%,虽然能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但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无法实现对整体下降态势的扭转,还不足以支撑整体数据回暖。
(四)大宗商品进口额减少,导致国际能源资源商品总体上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引致我国贸易进口额呈现大幅下降态势
据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显示,2015年纽交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比年终最高点跌幅超过40%,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价格接近每桶30美元额;而2015年我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也经历了年初的每吨2856元人民币到年底的每吨2020元人民币的下跌过程,累计下跌了29.3%。总体来看,2015年全年进口平均价格比上一年下跌45.3%。同时,我国海关数据统计也显示,2015年我国铁矿砂、成品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均呈下跌态势,同比跌幅分别为39%、21.8%和 17.1%.《2015年1-10月大宗商品进出口数据分析报告》还显示,近7成大宗商品进口量同比负增长,其中作为代表性品种动力煤2015年前三季度进口量636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缩减38%,天然橡胶进口300万吨,较2014年相比缩减23%;浮法玻璃出口83.7万吨,较2014年缩减43%,棉花2015年出口 735.6万吨,同期相比缩减35%。
二、进出口“双降”的形成原因
(一)从出口方面看,国际市场尚处于回复期,外部需求低迷徘徊的状态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为使经济水平快速回升,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但刺激效应却无法持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2015年全球经济和贸易量仅分别增长3.1%和3.2%,又重新回落至2012年前4%以下的低增长,并预计这一低速增长态势在2016年还将继续维持,直至2020都难以达到危机前5年5%和8%左右的年均增速。WTO公布数据也显示,2015年全球出口值下降幅度已超过11%,这是自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再次下降。我国海关统计数据也显示,2015年,我国与欧盟、日本双边贸易分别下降了7.2%和9.9%。从企业属性来看,无论是外商投资还是国企自营,2015年进出口也分别下降了6.5%和12.1%。而2015年12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2,该值较11也已回落了0.8。这均意味着目前低速增长的国际经济使国际市场需求始终无法走出低迷状态,这极大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
(二)从进口方面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使得我国进口量较大的能源、资源产品呈现“量增价跌”的态势,这直接拉低了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体增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各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全球市场对原材料需求的严重不足。作为直接反映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在2015年仅为1100左右,这甚至不及巅峰时期最高点11800点的十分之一,BDI的暴跌表明国际航运业陷入冰河期,国际间贸易十分清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全球市场对于原材料需求的减弱,这就必然直接导致商品供应价格的大幅下降。高盛集团前亚洲地区副董事长肯尼思・库提斯就指出,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让中国成为近期全球市场震荡中的“大赢家”,令其可以节约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开支,以低价增加战略能源储备。根据其计算,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让中国一年省下了4600亿美元,其中3200亿美元源自廉价石油,剩余1400亿美元源自其他能源、金属、煤炭和农业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而我国商务部统计数据也显示,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需求走弱等因素影响,进口仍在低位运行,2015年,中国原油、塑料、大豆、天然气、纸浆、谷物、铜精矿等10类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合计减少付汇1880亿美元。
(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导致我国对一些大宗商品进口量的增速放缓,这也直接拉低了我国对外贸易进口额
我国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使得国内经济发展也进入了稳定时期,目前正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增速的放缓就使得对于一些大宗商品的进口量随之减少。海关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8.8%,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煤、铜、钢材进口量则分别下降29.9%、0.3%和11.4%,均较2014年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15年上半年,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精矿、钢材、铜材、塑料原料、化肥、天然橡胶、大豆、谷物、原木和纸浆等15类商务部重点监测的大宗商品累计进口2152亿美元,同比下降32%,拉低外贸进口12.6个百分点。而截至2015年底,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铁矿砂、煤、成品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平均价格同比跌幅分别为39%、21.8%、38.3%和17.1%。可见,我国国内对大宗商品进口量需求的放缓,也是导致我国进口值出现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在全球贸易结构性困境下,我国作为世界贸易重要参与国,本国对外贸易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经济体,发达国家的中间品进口额的增长状况是全球价值链贸易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以美国和德国为例,WTO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两国均继续维持消费品增长态势,增速提高到6.9%和8.3%;而美国中间品进口额下降幅度却扩大至25.2%,德国也下降2.8%,这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发展依然呈现收缩态势。受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增长动力、新兴经济体受到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和政策空间有限的双重制约,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必然随之加大,市场需求也将持续萎缩。一些国家为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推动货币贬值,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市场份额竞争。据中国商务部对国内重点进出口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我国近8成的企业反映外需不足,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加之一些国家试图通过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国内产业,我国外贸所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趋紧。可见,在全球贸易处于结构性困境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能争取的市场、产品所能被接受的程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必然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外贸发展速度。
三、创新竞争优势视角下的对外贸易发展路径
(一)摆脱对建立于人口红利基础上的传统竞争优势的依赖,优先发展服务贸易,培育新的贸易竞争优势
经总理批准,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这正是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态势仍旧存在的情况下,推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和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具体而言,一是在科学定位我国各经济发展区域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抓住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机遇,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间的转移,融入全球服务贸易的产业链中,助推我国服务贸易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资金与技术向服务业的的转移,尤其是具有丰富科学技术基础和雄厚资金存量的外资直接进入我国服务业市场;三是分阶段有重点的助推高层次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避免“一把抓”“全面开花”下产业规模的盲目扩张,实现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力的基础上;四是以稳妥稳健原则为指导,有计划的在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专门进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方面制度建设的探索,实现服务业开放准入的有序性。
(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间的经贸水平,有效推进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海关总署指出,2016年上半年,在出口下降2.1%,进口下降4.7%,形成进出口值双降的形势下,中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却呈现增长势头:我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印度和埃及等国出口分别增长22.5%、16.6%、9%、7.8%和4.7%。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3%、对美国出口下降4.6%、对东盟出口下降2.9%,3者合计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6.4%。这既增强了我国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力又有效开拓了新市场,有利于顺利推动产业跨境转移,形成区域生产价值链。未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合作区域间的治理框架,通过对协商机制的不断优化,确保“一带一路”战略要点落到实处;二是要为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应的融资合作配套机制,尤其是在基础实施建设方面,为改变目前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较弱的现状应优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三是要优先构建一批兼具示范效应和收益效应的标志性项目,以确保沿线国家参与战略的信心和热情,在此基础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合作; 四是要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为我国产业未来的区域转移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可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领域的合作,提升整体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在当下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削弱的背景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2016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延续“双降”态势,武汉出口总值却逆市上扬,增幅为12.4%,据武汉海关统计的数据来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对全省外贸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418.8亿元,其中,出口247.7亿元,增长超三成。在出口产品中,部分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如手机出口增长1.7倍;平板电脑出口增长超四成。此外,上半年出口值排名前三的企业均在武汉,分别为联想移动通信贸易(武汉)有限公司,摩托罗拉(武汉)移动技术运营中心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其均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2016年4月24日全国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的召开更是强调了当下“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未来要围绕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公关难度,组织或鼓励企业与专门的的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帮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竞争竞争制高点,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调动企业自我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创新需求主体、研发主体、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并最终实现自我知识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积极促进政策着力点从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转变,助推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交易额达到20.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约27%;进易额接近6000亿元,较2008年增加16.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71%;2016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万亿,同比增长42.8%,较2015年增速提高12.2个百分点,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可见,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跨境出口电商贸易对象看,美国和欧盟市场较为稳定,电商交易额在交易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6.6%和15.3%,而东盟地区则是我国第三大跨境电商贸易对象,交易额占比为11%。除此以外,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交易也在迅速增长。这无疑是外贸“双降”现状下的又一条助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未来一是要通过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从更高的层次、更长远的角度来制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完善对外开放的机制保障,提高驾驭对外开放的能力;二是要健全对外开放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摩擦应对能力和贸易救济能力,培育出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三是要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倒逼传统外贸企业转型,治愈抑制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沉疴痼疾。四是要鼓励国内有条件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积极“走出去”,到海外建设仓储设施,通过批量发货,降低跨境运输成本,缩短当地配送时间,提升客户响应速度,融入境外零售体系。
参考文献:
[1]祝坤福,陈锡康,杨翠红.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3(04).
[2]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06).
以往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完成出口贸易和产品竞争任务,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开始日渐削弱,比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行业,也开始日渐衰萎并不得不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向菲律宾、泰国等转移。归结来讲,我国进行优势产业独立发展,夕阳产业对外投资,对于其日后贸易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将会全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出力。
2.进一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状态
经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国家收支会得到进一步平衡,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规避出口竞争力过低,使得我国对外出口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3.持续辅助相关企业主动绕过贸易壁垒
通过跨国并购或是在海外设置子公司,可以让我国企业更快的挤入国际市场,使得因为贸易避雷造成的贸易限制问题得以顺势消除,全面增加产业贸易数量并强化企业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最终带动关联产品出口贸易。
4.快速赋予我国企业强效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向发达国家迈进,进行绿地投资并构建起专业化的分支机构,能够愈加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保证及时介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集聚区域并加以模仿学习,从中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长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权优势得以全面增加,并顺势扩充出口贸易范畴以及对国际的影响效应。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连机床企业,就是凭借并购渠道,进行逆向技术溢出实时性获取,跻身于世界十大机床排位。
二、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困境
1.政府管理缺乏应有的统一联带性
许多企业无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深入性调查掌握国外法律法规,致使在并购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获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结构机理严重紊乱
自2011年开始,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比比较大的分别是租赁、商务服务、采矿、批发和零售制造等领域,大约占据整体投资份额的77%,相比之下,关于软件、科学研究等高新科技产业占据的比重就显得较小,几乎只有2.1%。由此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过低,并且缺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支持。
3.专业型人才资源储备数量不够充足
事实上,我国许多跨国行业都缺乏跨国性经营管理人才,致使后期直接投资活动遗留深刻的随意和盲目患,长此以往便会令海外经营能力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直接陷入亏损等被动境遇。如2011年我国陷入亏损的境外企业便已经达到23%。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产业结构、参与企业实力、国际竞争潜质等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规范诉求有着较大差距,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更利用严格规定限制我国对外投资力度。长远趋势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还有较长一段的挑战适应路途要走。
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途径改善进出口贸易管理质量的措施
归结来讲,我国就是要持续地革新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将国际、国内两类市场优势和多元化资源优势尽数发挥,使得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用至此得以长效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本身有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经过跨国生产途径迅速带动高端设备、原材料、中间品的出口支持动力;再就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内经济发展一切需要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设施和丰富的实践管制经验等,借此令国内产业机构快速优化并提升技术水准,令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得愈加理想。具体措施内容将细化为:
1.适当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力度,持续优化并改造相关产业结构
我国以往获取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机械和技术,相关行业根本不能得到系统化革新拓展机遇,唯一能够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在和其余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竞争环节中,既有的劳动力优势也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有关规划主体需要持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完成逆向技术溢出改革指标并快速获取高端的知识技术,令高新科技产业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这样一来,便可在国际贸易中尽快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充相关产业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2.督促政府快速构筑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发挥自身职能效应,在企业实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学化引导,进一步开放集合融资、税收、信息咨询等功能服务。另外,政府还要持续修缮海外投资监督保障体系,主动规避政治风险侵蚀效应,令企业自觉形成发展对外贸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为了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改革进程,作为政府,有必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既有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战略,人性化的调整投资区域并调整产业运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指导体系,借此调整我国投资法向引资一边倒的隐患,同时将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经验予以充分借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投资主体、权责、区域、产业、模式、利润分配、人才培养等,再就是成立专业化监理机构,令对外投资管理程序在当下予以快速简化,最终提升管理实效。
3.跨国企业要积极培养金融、财务、贸易、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
透过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学培训机制,保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供应融合财务、贸易、法律、政策管理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规避今后直接投资活动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令对外直接投资成功几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业内部优势,为今后产业内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创设适应条件。
2005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
0.5%。中国进出口总额2004年达到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933.6亿美元,按照5%的坏账率推算的话,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约有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迄今为止,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相比于100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2004年爆出的长虹与APEX约4.7亿美元的欠款案只是冰山一角。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同时,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美国、欧洲和亚太其他国家。此外,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 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半年以上的账款比例超过65%,如果以欧美企业应收账款超过5至6个月的合理期限作为坏账处理的标准,中国企业的海外呆坏账将成倍增加。
海外高坏账率的根源
目前,中国正值入世后过渡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了国门,但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同时,海外欠款数额也在逐年递升。并且,海外欠款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而拖欠货款的国家,也由以前的发达国家向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扩大。
究其原因,与其说由于海外企业缺乏信用度、信息不透明导致了我国千亿的海外欠款,不如从我们的企业自身找问题。据调查,中国企业至少有一半欠款来自海外华人公司,多发生在5至50人的“超小公司”。他们对中国国情认识更清,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易测算拖欠款项的风险与收益。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尚未积累到应对海外市场的足够经验,向海外扩张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日本和韩国的很多大企业在尝试国际化时都表现出了内部规范性和外部的一致性,同时有出众的产品和生产方式,而中国却少有企业具备这些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对方的信用程度缺乏了解,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l%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大家都明白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却往往忽略了对对方的信用调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海中搏击,缺乏信用监控体系常常是发生海外欠账的导火线。
其次,国内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心态,往往认为能把订单签下来就是做成生意了,殊不知,在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中,签订单只是第一步,真正存在风险的却是货款的到位与否。为争取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大多依靠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度迁就客户,把得到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许多中国企业担心催款会影响订单,不断的妥协,延迟应收账款的收回。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平均为37天,而中国企业的回收期平均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4―5倍;美国企业追账成功率至少在6O% 以上,而中国企业仅为18.9%。
第三,结算方式也成为一些不法之徒拖欠贷款的“天然屏障”。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要求加收国外进口商5%的手续费。因此,为了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现在已经占总贸易量的80%左右。使用O/A或D/A作为商业信用,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此外,仍有诸多因素造成了如此庞大的海外呆账。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部分管理人员通过在海外设立壳公司,把原本盈利的企业做亏、做垮,继而用转移到海外资产中的小部分把原有企业买下,降低败露的风险,独吞腐败收益。此类利用海外应收账款手段侵吞企业资产的事件不胜枚举。
对策建议
企业一旦遭遇海外欠账,将面临众多的难题和难堪,更为严重的是,海外欠账的发生有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如何预防海外欠账的发生是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采用安全迅速的收汇方式。公司有关部门, 应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建立国外客户档案。对于新客户,要了解其经营规模、资金构成、信用情况, 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业务的对象。在结汇方式的选择上, 应尽量选择即期信用证方式, 并选择信用好的银行作开证行, 以保证安全收汇。在安排出口合同前, 采取各种办法, 详细了解生产厂的财产、信誉和偿债能力等, 做到心中有数。要选择管理水平高、资信好、偿债能力强的生产厂。工厂带款提货, 从根本上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必须赊销的, 严格赊销手续, 让购货方对其所欠货款予以确认, 规定还款期限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一、我国外贸出口现状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高。外贸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最普遍的计算方法是进出口总额/GDP,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大小的指标之一。商务部钟山指出,当一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时,外贸依存度则会提高。一般说来,外贸依存度越高,意味着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越强,外贸依存度越低,意味着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越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迅速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速。1978~2008年我国外贸年平均增速比GDP年平均增速高8.15个百分点。1980~2008年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由34.87%提高到53.3%,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2.5%提高到57.3%。2001~2008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速比世界贸易年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相应上升了20.7个百分点。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9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对于中下层消费者的影响较大,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影响较大,我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了13.9%。(表1)
(二)贸易保护主义复苏。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使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据WTO秘书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分别增长28%和27%,我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美国对我国实施了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如2009年9月11日的轮胎特保案,10月7日的无缝钢管双反调查,10月27日对我国钢产品实施惩罚性关税,11月3日对我国金属丝网托盘实施惩罚性关税,11月5日对我国油井管征反倾销关税,11月6日对我国铜版纸等征双反关税,12月30日批准对我国钢管征高额关税,2010年2月6日决定对我国大陆产礼物盒和包装丝带征高额反倾销税。2010年7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337”调查中,有5起涉及在华企业,占案件总数的55.6%。欧盟不仅使用“双反”大棒,同时开始尝试将多种贸易措施叠加使用,采用更加严厉的手段扼制或阻止他国产业对当地市场的占领,如近期欧盟对我国出口的“无线数据卡”拟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及一般保障措施并用的保护手段。日本经产省的消息显示,日本放宽了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条件,同时对反倾销调查作出肯定性裁定的几率已上升到70%~80%,并拟效仿美国在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窗口接待企业的调查申请。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出口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作为最先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国家,正在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众矢之的。
(三)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出口企业只是一些国际大企业的加工厂、组装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出口中,更多的是凭借低价来获取订单,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很低。金融危机到来以后,国外的采购人员开始寻找价格更低的产品,一旦发现,就会缩减订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同时,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中,自有品牌比例很低。根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我国所有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的产品甚至还不足10%。自有品牌的缺乏和品牌建设的不足也是我国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外贸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35-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投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新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投向不合理,出口产业结构尚待优化
一是出口产品中属于加工贸易的比重过大,且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并在1995年达到49.5%。而外资企业大多从事加工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额一直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50%以上,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0%以上。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外资比较集中的服装、纺织、玩具、塑料、家具、金属制品、仪器仪表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等行业,其产品出口比重超过40%。而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尽管有所上升,但到2003年也不过7%。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企业自身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长远发展。
(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不理想,影响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1.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的倾向愈加显著。自1992年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尤其是西方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速度明显加快,独资和控股经营已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新兴工业领域,外商独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超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数量增加较多。这种依靠巨额资本、技术投入形成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对中国民族工业构成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
2.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力,往往通过内部市场将技术转移给其子公司,严格控制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取得对中国合资企业的控股地位后,才会真正转让先进技术。甚至在转让技术时,还附以限制再转让等合同条款,令中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联动的愿望难以实现。
3.中国市场和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不足。这既是由于对消化吸收的投入不足、原有技术力量的限制、相关行业配套支持能力有限,又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体制改革,特别是微观企业的体制改革滞后。
4.外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而加工贸易又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一方面,加工贸易委托加工的本质特征、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及加工贸易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决定了其在促进先进技术实质性转移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加工贸易波及效果差,中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低,不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对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弱,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既削弱外贸竞争力,又妨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民族企业的出口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尽管从整体上看,中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明显改善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但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中国民族企业的出口空间已经受到了严重挤压。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增加额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加额的比重每年都超过50%,而且大多数年份都超过70%。又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已超过80%,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已超过50%。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总出口所占比重呈逐步下降之势。1996年,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尚占1/3,而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约12%。这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作为中国民族企业主体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窘境:国有企业因机制等障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原有的出口市场逐渐被外商投资企业蚕食、侵吞,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
1.明确产业调控方向。一是引导外商直接把投资投向高新科技产业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二是引导外商直接把投资投向支柱产业。三是引导外资投向中国出口战略型产业,如创汇农业、机电化工、服务贸易、高新科技产业等,提高出口创汇型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优化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扩大外汇收入、实现国际收支良性循环。
2.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这包括需要制定适当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以保证国家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
3.优化调控机制。主要体现在调控增量结构、存量结构,同时要促进存量调控机制与增量调控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1.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使外企的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一要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二要完善产品市场,以此培育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跨国公司和中国国内企业提高各自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三要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法治环境,尤其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四要实行政策优惠和倾斜。
2.增强中国吸纳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需要鼓励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有机的配套,双方建立供应商或分包商的关系,国内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形成产业链,从而使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不断延伸,让外资企业的技术在华生根、成长。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人才资源。
3.建设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树立对技术转移的吸收、消化、创新的新观念。二需要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国目前科技创新中的问题。三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为吸纳和创新技术奠定人才基础。
(三)加强对外资企业进口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的现状分析
1.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进出口贸易管理机构,导致管理上的混乱。我国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进出口业务实行外包的形式。从市场调查、客户信用调查、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后期的执行等都依靠公司进行操作,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例如公司并不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负责,所以对于风险的投入和关注比较低。结构不能够全面详尽的分析行业的市场发展情况,难以对进出口贸易提供准确的预测,例如不能够洞察到国外的行业保护政策的影响以及贸易壁垒的影响等,导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暴露在风险下。同时在全面的外包下,企业对于进出口贸易的过程难以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贸易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使企业存在经营中的风险。
2.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但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严谨,使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体系不够完善。例如企业没有注重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考察和分析,没有建立专门的部门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参考资料,没有做好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控。同时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内部,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有效的整合,各个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难以充分的发挥管理上的优势,使进出口贸易管理无章可循,管理效率底下。
3.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运营风险比较大。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没有加强贸易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理,使企业遭受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不重视事前的分析,使企业不能够快速的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策略,使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没有认真的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或者化解风险,特别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加大。
三、构建符合企业需要的贸易体系的方法与措施
1.建立针对性的进出口贸易机构。企业应当结合运行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进出口贸易机构,并且明确其组织的职责。在建立进出口贸易部门的过程中应当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的经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部门,例如专门的风险管理、市场管理、综合管理等部门,并且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进出口贸易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市场部门应当着重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且形成完整的分析和预测报告,为进出口贸易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和预测,为财务部门提供信息参考,降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强对交易对象的研究,审核进出口贸易合同,调查和了解客户的信用资质,审查付款条件等。加强对客户履约过程的监督,加强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跟踪,并且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为企业结算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管理部门对风险部门提出的风险进行控制并且进行反馈,配合进出口贸易管理的其它部门对合同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验收等,同时对于风险比较大合同进行中止以及停止产品的出库验收等。
2.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加强进出口贸易各个管理部门的内部协同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进出口贸易包含了许多环节,例如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环节、出口环节、进口环节等,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和企业的经营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才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当按照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要求,按照进出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内部的联动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的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机制。进出口贸易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特别是世界各地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企业应当从风险的识别、监督和控制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注重对各种官方、非官方风险信息的搜集,通过政府部门或者行业部门获得风险信息,通过国外金融结构以及政府部门得到金融政策的变化,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获得风险信息。要及时对客户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追踪,发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对获得的风险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制定专门的风险预案和应对措施,并且将分析的资料和其它部门进行沟通,进行交易风险预警以及风险控制等。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分析控制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实现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使风险控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中,更好的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服务。
“零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海关不向进出口国征收关税的政策。随着零关税的逐步实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伴随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摩擦也不断增加,这也给经济贸易的宏观调控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断扩大进出口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零关税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变化,并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行展望。
零关税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等,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益发鲜明。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不断降低对外进出口关税,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经过连续四年的大幅度降税,我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入世承诺的降税义务。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至今共降低了9000种商品的关税税率。其中,和东盟六国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分别在2010年1月1日和2012年1月1日降为零,并实质性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东盟新成员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将在2015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1日取消。
在此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增幅超过20%。尽管国外需求减弱,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预计2012全年进出口额仍将在4.2万亿至4.32万亿美元之间,增幅在14%至17.5%之间。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使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大国。
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外贸出口带动而实现的。①这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也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上升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由于过分依赖于外国经济的发展,一旦其他国家出现任何经济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很有可能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也造成了目前我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动荡异常敏感。
零关税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内部经济局面的稳定性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潜在的不利因素,一旦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任何问题,进出口贸易活动频繁、自身经济的发展过多依赖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国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趋缓,个别行业出现衰退趋势。从2007年5月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速在2007年第3季度开始下滑,进出口总值也从2008年的增长18%下降至2009年的5%,虽然2011年的贸易增长额达到了22.5%,但总体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严峻。当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纺织与成衣产品。由于出口总额的明显减少,许多外贸纺织企业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冲击,有的甚至因开工不足而倒闭。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使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来保护本国某些行业的发展,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冲击。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及某些特定行业的增长,或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标准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或是增收反倾销税,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例如,美国政府对中国轮胎征税,进而抬高中国产品进入其本土市场的门槛。这些行为都使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企业产品出口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局面。②
最后,多种商品进口关税持续降低,势必造成大量进出口商品的进入,国内相关产业必然会受到损害,最终也会造成这些进口商品形成垄断,进而使价格提高。以制鞋业为例,零关税使进口鞋价格下降,从而引发国外鞋类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在品牌及价格等方面对中国的制鞋企业形成挑战,并且国际知名的品牌对国内正在发展的品牌形成的冲击会更大。
零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入世以来,我国不断下调关税税率和打开关税壁垒,进出口贸易展更为畅通。零关税政策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是整体规模及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增长,且增幅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也不断地推出相应政策,调整进出口贸易活动,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变化。
二是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优良的贸易环境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出口贸易环境得到优化,对市场的国际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产品发展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目前凭借零关税贸易措施,进出口贸易活动由起初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进一步发展,趋势鲜明。
三是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具有调节作用。进口关税降低,可以减少进口商品的成本,使进口商品的价格适当降低,从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善人民生活。2006年,我国降低了一百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使国民得到实惠。
四是政府通过对贸易分类管理的不断强化来构建一个“零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改变了传统上外资企业和国内本土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可以起到吸引外资企业的投资及入驻,带动国内本土企业的发展,在提升国内市场整体实力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由此也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五是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这使我国能够更加充分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与进出口贸易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基于零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展望
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零关税措施的施行,有利也有弊。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能源资源行业。零关税贸易政策给能源市场带来极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某些外国企业利用资源独占来形成垄断,肆意抬高价格,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将通过传递效应影响我国的国内物价,进而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这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的贸易协调机制, 及时磋商解决好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③
其次,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进出口战略的完善与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零税率可以吸引一些特殊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原本不愿意转让的核心技术,但是通过双方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新技术限制的枷锁。
此外,零税率贸易政策对一般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零关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贸易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减少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前提下,不断鼓励与支持国内企业进行相关先进技术与高新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通过设备更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将促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及方法的引进,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作者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高级经济师)
注释
一、前言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将刺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如:进出口退税及附加的优惠条件、自由贸易、自主管理、市场范围更广等。但是在自贸区提供的优越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同样也面临着创新改革的挑战。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目的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首要核心目的就是想要“改革”,借助新的经济交易平台,为我国经济贸易提供更多的交易渠道。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干预的经济活动转变为主要由市场主体的主导权,借此让政府职能的性质从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了提高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的认知度。上海自贸区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于中国和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接轨、融合、合作。以此实现经济自由化,增加经济的开放程度[1]。
三、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及挑战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上海自贸区带给我国进出贸易的影响也是存在两面性的,这既是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分析,才能够较好的理解、处理好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机遇以及什么样的挑战。
(一)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
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必须抓住时机,创新改革才能得以快速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1.加大监督管理制度。针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我国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政府将原有的管理形式改为监督监理。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首要任务减少管理权,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独立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积极性;其次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大力度、高透明度的监管。在已有的监管制度基础上,上海自贸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监督管理做出了如下改革:(1)建设自贸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综合办理”的服务形式,以此便利我国进出口贸易;(2)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行全面的经济贸易信用信息记录并建立披露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和对信用度不高的进行惩罚;(3)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综合监督管理能力。
2.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发和国际接轨的多元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扩大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发,让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努力实现于与TPP接轨、合作。首先,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创新业务发展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离岸交易以及海外市场开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较宽松的金融管理制度,给国际贸易结算以及一些跨国公司的资金周转带来了便利。其次,上海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的贸易资金管理实行先限额管理,再逐步扩大到无限额管理的方式,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货物交易实行期货交易和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由此看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平台,并且提供了资金、物资的巨大帮助。
3.优化政策,增加进出口贸易的开发度。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优化其对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鼓励中内外投资者加入自贸区,扩大服务行业,并给进出口贸易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创新、改进出口贸易的出口退税、海关手续程序等。“简政放权”、大胆地让进出口企业独当一面[2]。
(二)上海自贸区建立带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上海自贸区建立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利益面前难免都会存在一些风险,这就要求我国今后的进出口贸易行业能担得起这些风险,勇于面对挑战,开拓创新。
1.离岸金融体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创立上海自贸区前,处于国家控股、国家掌托状态,对于资金流入、流出大都有国家的支持。而现在政府大胆放手任其自主管理、自主运行,这一巨大转变让进出口贸易在总体管理上发生了变化。进出口贸易管理者负责对企业进行管理,进出口贸易的资金要自主筹资,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运行、获得、周转、管理、使用资金,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资金流动顺畅?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自贸区的金融服务,借助离岸金融体系管理出口货物的资金流动问题,让国内外的贸易活动能够井然有序的展开。
2.减少进出口贸易顺差。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人民币迫于国际形势压力不断升值,并且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大多为初级商品,出口量多。这种长期的进出口顺差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压力,交易过多的出口产品导致资金外流,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上海自贸区提供的开发平台,吸引外商到国内投资,大力“拓市场、调V结构、促平衡”,借助有力资源,开发贸易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提高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以及调整相应政策(如:低税率等),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3.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是由国家控股管理,其发展方向明确。现在自贸区建立后,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自主管理,这需要更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包括进出口货物、程序、资金、单证以及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管理等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它能给我国的经济添砖加瓦,利用不好,它会导致我国经济的流失。全面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和挑战,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如的运用自贸区带来的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
参考文献
[1]黄丽薇.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与香港发展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04):180-181.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着。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着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着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着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要重视成本控制。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无疑给进出口贸易成本提供了下降空间。其具体表现有:传统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通过产品展销会、电视广告等方式来宣传产品优势,或获取交易信息。但电商出现后,进出易双方可直接利用互联网对接交易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中间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信息利用率。据美国《福布斯》提供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电商可为进出口贸易企业节省5%到10%的交易成本;其次,在电子商务的辅助下,交易企业对接目标客户的可能性提升,以至于企业无需聘请过多的外部联络销售员,从而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
2.贸易范围扩大
电商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诞生的新运营方式。在电商的支持下,进出口贸易有效规避了有形壁垒与无形壁垒带来的贸易阻碍,以至于本国企业能够将贸易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贸易领域。其具体表现为:进出口企业将产品信息公布到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上,并设置关键词方便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行搜索。全球各地的客户搜索、查找到页面并查看信息,而后再直接通过网络提供的对话窗口与进出口企业进行产品交易沟通,最后达成跨国交易;另一方面,企业直接将商品信息置人网络拍卖平台传送给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而吸引有兴趣的客户商谈交易事项。由此不难看出,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辐射范围已从某个国家逐渐扩散到了全球。
3.贸易效率提高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合作已可直接利用网络实现。具体表现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出易双方可直接传送电子合同、发票、提单、信用凭证乃至保险凭证,进而使对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取文件并交换文件;在电商的支持下,交易双方还可直接通过网络实现商品订购、商品价格谈判、合同签约、支付结算等,整个交易过程速度快,便利性强,交易时间短。由此也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海关等各个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
4.客户满意度上升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企业能够全天候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向客户输送所需产品资料或相关信息。特别是在电子邮件与MSN等实时交流工具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企业已能随时随地回复客户,解答客户的产品疑问,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大大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电子商务打破了各国时差带来的贸易谈判问题,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都能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提髙了客户满意度。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问题重重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形成的一种网络交易方式。它对数据传输、交换乃至处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下,大部分进出口企业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都开设了网上资金交易通道。即直接在网上划拨资金,使交易对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取交易资金。然而,电商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各项安全交易认证技术与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各项网络基础建设也比国外落后。加之我国并未构建权威性信用体系,以至于进出口企业的网络交易,特别是资金划拨等存在较大的损失风险。此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黑客攻击、未授权资金中途篡改等问题频频出现,网络安全问题重重。这也说明,电商环境下我国要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必须要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2.网络交易法规不健全
电子商务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至今还未有标准统一的法律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管制。这也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具体表现有:电商单据资料是否真实并无可靠的辩伪法规可依;进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的合同虽然提出了多种书面形式,但书面形式并未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国家制定的进出易法规不同,使得进出易双方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合同签订方面,进出易双方只能用电子签名,但电子签名是否属实无法识别,且各国也未针对这方面问题提供法律依据。这些电商交易法规问题严重阻碍了进出口企业的正常交易,促使进出口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忧虑重重。
3.电商物流未及时跟进
电子商务环境下,进出口贸易逐渐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高度统一。其中,信息流与资金流能够在电子支付技术支持下迅速完成,特别是无形商品,只需直接进行网络交易即可。但实物交易则需依赖物流来完成。纵观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还相对落后,硬件设备陈旧,功能少,更无法进行机械化大规模交易。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进出易有关的通讯设备、传真设备等设备都还相对较差,外部引入技术昂贵,以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电商物流无法及时跟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严重受限。因此,若想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必须要及时解决电商物流问题。
4.网络消费观念落后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实现了网络交易。交易双方能够直接通过网络选购货物并付款。然而,由于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货物运输路线长,一旦抵达客户手中的货品质量不佳,客户需花费大量的退货邮寄金额。部分客户为了减少支出,则将就收下了已破损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但这种做法却让客户对网络进出易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印象,甚至由此催生了客户对所有电商的不信任心理;另一种情况是,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对电商存在误解,认为电商就是单纯的信息查询与方式。这种错误观念,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始终无法扩大。部分进出口企业则害怕在电商交易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亏损,而不愿启用电商为进出口贸易服务。这些落后网络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步与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解决我国进出口贸易问題的应对策略
1.引人网络电子安全技术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若想有效规避网络安全问题,必须要适当引入网络电子安全技术。具体来看,可实行以下几个措施:一、落实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方式以确保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与交易的可靠性;二、引人非对称密钥码技术,提高交易信息的保密性,防止交易信息被黑客技术半路拦截或泄露;三、引人数字摘要、信封或签名等验证方式,对所有进出口信息进行验证;四、引人进出口贸易双方均认可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并做多次合同协议条款确认,充分确保交易协议安全可靠,并由此规避篡改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双方必须要达成及时更新网络电子安全技术的协议,以防止双方安全防范技术落后而带来不良人侵现象,导致企业交易亏损。
2.完善网络交易法律机制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电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立法机构应将电商重视起来,并将电商的发展纳人法制建设轨道,真正为进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这也要求我国立法相关人员,乃至政府部门要积极关注的国际电商贸易规则、合同协议制定规则及相关讨论活动,主动参与国际电商贸易标准的制定与合作活动。特别是在电子合同、签名辩伪、电商关税、纠纷仲裁、交易标准等方面,要逐步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能够在电商环境下顺利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向前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针对性创新跨国物流体系。对此’笔者建议,在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时要积极引人跨境专线物流与海外仓储服务两种物流模式。其中跨境专线物流主要是指以航空包舱方式运输货物,抵达国外后再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进行目的国派送。这种专线物流最大的优势是物流运送规模大,且配送范围广。如当前,市面已形成了美国专线、澳洲专线、中东专线多条物流专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物流配送方式价格比普通商业快递低,可有效节约进出易企业的物流成本。海外仓储服务则是指进出口贸易企业直接在销售目的地设立仓储地,以实现货物分拣、包装与派送。其具体操作为:首先,头程运输主要以海陆空方式将大量商品运输到销售目的地仓储库房;其次,我国进出口企业直接利用电商物流系统发送交易信息到仓储管理部门,由仓储部门直接派送商品;最后,本地派送部门按照上个环节提供的订单信息,直接用当地邮政或快递向客户派送商品货物。相比跨境专线物流,海外仓储服务需花费相对较大的成本。对此,笔者建议,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4.重视电商优势宣传以转变消费观念
网络消费是我国现代化交易发展的必然趋势。若我国消费者依旧畏惧电商带来的欺骗性,那么我国进出口贸易将无法得到消费者的支持,进出口贸易也将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大电商优势宣传投人,让国民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消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打造规范化、程序化与标准化的运营环境,真正使进出口贸易企业能够使用电商为消费者服务,防范坑害消费者现象。在企业方面,进出口贸易企业要积极参与电商操作培训,了解电商给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好处,并积极构建企业内部良好的电商运作环境。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以及原因
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从远期来看将影响人民币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有效汇率,逼迫人民币长期持续的升值。这两个方面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动荡,欧美货币市场安全性相对减弱,为了规避风险,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大大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和工业投资,由于外资不断增加,人民币变得非常紧俏,进而升值压力不断加大。
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1、弊端。我国是全球引进境外投资项目最多、涉及领域最广泛的的国家之一,外商投资企业是吸引国内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引进外资还可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民币升值后,会使投资成本增加,改变即将来我国投资的外商的态度,转而将资本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2、利好。人民币适当的升值,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首先,可以加大我国消费者对各种国外产品的需求;其次,还可以降低国内企业进口大宗原材料的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使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有所改善。根据需求弹性理论,商品的需求弹性越高,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数量调整的程度越大。由于不同商品价格的弹性有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不同商品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1、不利影响。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不利,而贬值可以提高该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大幅度的升值,对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巨大。如果人民币过度升值,会缩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果保持原有的利润空间,就会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国内的就业。
2、有利影响。首先,人民币适度升值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更好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改善我国和主要贸易国的关系。适度的将人民币进行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摩擦和各种有针对性的贸易纠纷,对于更好的树立我国大国的国际形象是非常有益的。
三、进出口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和建议
(一)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不仅在出口,而且在进口方面也已步入全球大国行列。一国通过进口可以引进资金、技术和各种先进的设备,弥补国内某些资源的不足,促使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据相关研究,进口对中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为46%。即使是进口消费品,也会带来相关的示范效应,从而传输到生产环节,使一国生产的发展更为优化。中国已跻身贸易大国的行列,不仅要重视出口,更好重视进口,积极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为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调整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优化
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比重;对于高科技产品仍然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从我国商品的贸易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外国需求弹性小,还要面临众多发展中国家对市场份额的竞争;先进设备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国内需求弹性相对高,这一特点对于完善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努力增强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尽量减少对国外的依赖,通过在进出口两方面的努力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带来的弊端。
(三)向内需型经济转变,减少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向内需型转变。由于国内内需不足,我们必须依靠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单纯的依靠出口,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发展本国经济都是极度冒险的。所以,我国也应该积极推进对内开放,转变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我国人口众多,国内消费潜力巨大,当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冲击时,国内的回旋余地较大,扩大内需可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总的来说,在政策方面,我们可以下调税额、调整个税征收点、改变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态度、使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同等的税收权利等。
(四)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维护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必须依靠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我国的汇率水平还不能对资本账户变动做出快速反应,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和发展水平还没有条件可以让中国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和和外汇交易市场,我们必须逐步完善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改变单一的联系汇率机制,变为盯住一揽子货币的联系机制。等到经验成熟,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有对进出口贸易完全的掌控能力之时,可以考虑将对外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实行人民币汇率的完全浮动。
四、结语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会有一些不利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加快国内企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能力。如何有效掌控适当升值这个“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采用合适的方法防止人民币大幅波动以缓解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又要充分利用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各种方式为人民币进一步的升值减压,以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