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7: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石油化工基本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前言
桥梁施工讲究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就必须要做好桥梁施工的管理工作,明确成本控制的要点,采取可行的措施来提升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二、当前我国桥梁工程的施工中成本管理问题
桥梁的建设离不开施工管理,没有施工管理的现场将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我国目前处在一个桥梁建设的极佳的机遇之中。在这个阶段更要加强施工管理过程,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施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惟其如此,方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桥梁的施工过程看似简单,只要按照工程图纸施工即可,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人、机、料、法、财、环这几方面缺一不可,环环紧扣,环环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施工管理以及施工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1、材料与机械设备成本管理问题
原材料、周转材料和辅助材料等花费的资金是桥梁工程中主要的材料成本。材料成本在桥梁建设成本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要加强对材料成本的管理。在目前的桥梁建设工程中,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材料管理体制,相关人员不重视材料成本管理体制建设,导致当前材料成本管理非常不理想。另外,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机械设备成本控制管理的忽视,使得设备的使用花费高,利用率低,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2、劳务成本管理问题
在劳务成本中,人工成本是主要内容。在桥梁项目总成本中,劳务成本约占总比例的20%,同时会有较大的浮动。在桥梁建设工程中,要在人工成本的控制上多花精力。目前的部分桥梁施工单位岗位没有进行科学分配,不能做到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按需分配,使得劳务成本增加,从而造成经费超支的现象。
三、桥梁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1、加强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控制管理
(一)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
通过分析实际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和施工技术水平,将整个施工工程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和工艺划分为阶段性目标工程,才能对工程进行动态控制,最终按阶段在工期内完成整个施工任务。当然,合理规划施工进程来管理控制施工进度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二)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
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管理要把握好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对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制约的作业过程组成,因此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可以细分为对每道工序的控制,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严格避免偷工减料,并由质检部门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和监督,保证整个施工符合规范要求。对施工工艺的控制主要是选择正确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方法的经济性、适用性、先进性,且根据施工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
2、加强对资源的整合优化和材料供应
(一)加强对资源的整合
桥梁建设工序复杂,需要的机械化水平高,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因此,施工现场必须对施工设备进行统一调度、组织,合理安排,发挥各机械设备的优势。对施工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修、保养,并配备技术全面、工种齐全、数量足够的检修力量,并规定一机一人制,一台机械设备由操作人员负责,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人员专业素质高,并要求持证上岗,各专业、各工种的人员配备齐全,保证施工进程中各工序人员充足,能从容保证进度。
(二)加强对材料供应管理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否过关,数量是否充足都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在材料采购前要先拟定一份各阶段施工所需材料单,在材料采购过程中要对供应商进行资格认证,采购的材料要有出厂证明和质量合格证明,并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再进行质量检查,最好是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签订一份供应合同,确保材料质量且能及时到位。
(三)加强对项目设计更改管理
在桥梁施工开始前,施工企业会有一份施工项目设计书,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书内容来施工,不得随意更改,避免影响整体质量。但如果设计变更能够在保证施工进度情况下优化设计、节约成本,可以提交变更设计到监管部门进行变更审批,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变更审批的监管力度和控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建设高效。
四、桥梁的成本控制策略
1、工程机械的成本控制。对于桥梁来讲,控制好机械成本非常关键。施工时期需要合理地应用和配备机械设备,从而使得生产效率得以提高。需要结合工程的特点科学地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制约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施工的进度。应当充分地体现机械设备的综合性使用功能,结合经济和科学的选用、科学地搭配工种、有效地对接工序,尽可能地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其次,需要加强机械设备的平衡管理调度,重视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提高使用效率。需要协调和有序地调拨机械设备,跟生产建设的需要相符合,并且安排和组织要有规划,避免松散的环节配合而浪费机械资源。此外,为了保证一系列关键机械设备的稳定和良好运转,需要重视平时的保养管理,推动此种工作的规范性、定期性、常态性,保证机械设备一直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确保桥梁的正常施工。工程向外出租机械设备,需要按照要求和标准签订租赁合同,且清楚地表明机械设备的完好情况。自有的工程机械设备需要实施专门性地管理,并且担负平时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性。
2、工程材料的成本控制
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材料成本费用占到了整个项目费用的70%,为此,需要有效地控制原材料的购置和应用。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结合设计的工程控制输送和购置,搞好系统的保管和审核工作。对原材料的购置需要体现内审监管的作用,在预算中控制质量要求、检验成本、贮存使用、输送管理,市场价格等等。需要加强施工控制以大大地节省原材料,防止丢失资源和浪费资源的情况出现,并且实时地对原料管理结算进行改进,以有效、迅速地节省原料费用,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
3、工程人工费用的控制
桥梁工程需要对人工费进行控制,不需要肆意地超过和应用标准预算。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现代化的技术引入,有效地控制人工费需要细分成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的控制需要搞好合理的组织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工程总量进行全面地思考,合理地研究和计算施工工期的人工费用、技术工作者的费用,施工取费员工总量。事中控制需要审核与评估桥梁施工过程当中形成的人工费用。在施工中期可能会因为变更施工而增加人工费用,为此,需要实施精细化的管控。事后控制是管控结算工程阶段的人工费用,需要核查与分析职责成本人员费用指标的实施情况,综合性地控制人工费用,并且尽可能地节省成本与提高生产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施工的要点才能够提升施工的质量,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才能够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海云. 桥梁工程成本控制管理应用分析[J]. 科技传播. 2011(01)
[2] 孙三友等著.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体系[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 黄钦. 对桥梁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探讨[J]. 门窗. 2014(11)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61-02
1 安全成本的定义及安全生产的经济意义
在我国,建筑施工业一直都是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之一。深层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对安全的经济含义、安全成本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对施工企业而言,安全的经济意义在于:(1)通过防损、减损而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体现为工程成本。(2)通过保障生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间接地发挥增值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分类方法很多,从安全成本优化角度考虑,最典型的分类是将安全成本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生产(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或因安全问题本身而产生的损失。其中,保证性安全成本包括固定预防费用、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保险费用,损失性安全成本包括非保险费用。
事故所造成的无形损失体现在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如对区域性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对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商誉和形象的影响;对与之相关的市场和发展机遇的影响等。而最直接的无形损失是受伤亡者本人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精神和肉体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对其家庭造成的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精神创伤。
根据安全成本的分类和内容,我们可以将固定的预防费用、特殊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定义为狭义的“安全投入(C)”,将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非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并将其倒数定义成狭义的“安全产出(Y)”,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出一个狭义的“安全效益(E)”,即E=CY。从这一公式中,可以根据安全业绩的情况,调整C和Y,以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实行必要的安全投入与提高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安全,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一个企业安全工作搞得好,没有事故发生,也就没有发生损失性费用,这项没有发生的损失费用,实质上就是安全部门创造的效益和前期安全投入的回报。因此,适当的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或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安全对企业生产的发展及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安全得不到保证,生产就根本无法进行。
2 静态条件下安全成本优化的理论依据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进步水平条件下,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区别性地确定企业当前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下的安全成本总量。为了简化系统考查的重点,屏蔽诸多变化因素对考查目标的影响,假定外部条件相对固定,并以此来确定该条件下企业最佳安全成本投入量,从理论上寻求达到安全总成本最经济的目标。一般说来,安全保证程度与安全成本之间存在着安全保证程度越高,保证性安全成本就越高,损失性安全成本则越低,并且安全成本总额随安全保证程度的由低到高变化,而遵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变化的规律(如图1)。这种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程度的变化规律被认为是指导安全成本优化工作的基本理论依据。在横轴所示的安全成本上可以找到经济安全成本所对应的Y0点,根据Y0点可以确定纵轴上对应的安全成本C0点和横轴上的E0点,其中C0就是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E0就是期望安全保证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管理根据安全总成本水平所对应图1中的不同区域,分情况进行下一阶段安全成本的优化:在A区,表现为损失安全成本过高,保证性安全成本较低,总体上安全成本较高,很明显,安全工作存在缺陷,安全保证程度严重不足。针对性安全投入的优化方式进行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安全监测控制、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在B区,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对应点的安全成本最为合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在E0点两侧较小的区域内安全成本较为合理,安全保障适中,安全工作较理想,进行安全优化的策略是把期望安全保证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C区,表现为期望安全成本较高,以牺牲较高的保证性安全成本来达成较高的安全保证程度,虽然损失性安全成本较低,但保证性安全成本过高,两者之和表现为保障安全而进行的投入过多,出现安全功能过剩。对此,安全工作优化的策略是利用ABC分类法对安全工作排序,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只保持合理的安全工作的运行,以降低安全成本。
3 安全成本的动态变化
在建筑施工企业静态安全成本的优化模型中,没有考虑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安全成本动态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技术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安全成本的优化策略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不可能达到安全成本优化的目的。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人们期望的安全保证程度从E0提高到E0′,从图上可以确定安全成本的Y1点和安全成本投入量C1,很显然Y1点不是安全总成本的最低点,而应该是Y′点,按C1进行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是达不到安全成本优化控制的目的。
图1
对同一个项目,施工单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变化的安全保证程度,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安全方案,不同的安全方案又有不同的安全成本曲线,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所处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大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组织结构,合理选择相对更有效的方法(如图2)。若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处于M1,相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1,则选择方案1来实现安全保证;若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处于M2,则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2,则选择方案2来实现安全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不论企业自身适应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该时点对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都会逐步提高,如图2中从E1到E2得出在变化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想要实现安全成本的真正优化,必须想办法改变安全成本曲线或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采取措施构建成本曲线,例如从方案1曲线改变为方案2曲线。而改变安全成本曲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安全方案和生产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创新。
图2
1 引言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已无法满足顾客的质量需求,克劳斯比(philip. b. crosby)[1]提出:进一步的质量提高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要求企业必须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合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互利的原则。因而,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成为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现代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
随着国际间外包业务和跨国业务的增多,供应链质量问题引起了许多大公司、管理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美国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iaqg(international areospace quality group)、eaqg(european areospace quality group)和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2]都开展了供应链质量风险特征和质量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并基于“全球质量”的大质量概念,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原则和方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供应链质量理念也获得肯定和推广。r. g. batson(2007)[3]、carol j. robinson(2005)[4]、adel azar(2010)[5]、chu-hua(2008)[6]运用网络模型方法解决供应链质量问题。提出离散型供应链质量模型和连续型供应链质量模型等理论模型,提出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变化由产品性能和产品尺寸决定,可运用控制点控制的方法对供应链质量进行控制。bowon k.(2000)[7]、jon h. hanf等(2009)[8]、stanley b和paul e(2000)[9]深入研究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供应链中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质量成本模型,将质量控制作为决策变量,将成本最小作为效用函数来控制供应链中产品质量,讨论了质量控制中的惩罚、奖励和监督等优化问题。stanley(2004)[10]、lim ws(2001)[11]研究了具有“weakest-link”特性的多个供应商对单个供应商的供应链结构,探讨了供应商的私人信息隐匿的情况下制造商和供应商最优合同问题,讨论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两种不同的合作性协议,即可将质量风险信息纳入到了供应链协调研究之中。
本文试图以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采用a. v. feigenbaum的质量成本定义[12],结合j. m. juran [13]质量成本分析理论,建立供应链质量成本模型,通过一个应用案例,采用遗传算法对案例进行仿真。
2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深入分析卓越绩效模式的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和经营结果等七个部分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与质量成本相结合,采用质量成本方法对供应链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供应链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即各供应链企业在计算各类质量成本时,可从卓越绩效模式理念入手,从企业日常运作出发,分析质量成本的形成原因,为下一步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提供思路。
例如:废品成本可能来自于资源中的原材料采购,过程管理中的价值创造过程设备磨损以及对经营结果造成影响。故障分析可能来自于企业战略中生产战略的制定,过程管理中支持过程的设计与运行,以及对故障的检测与排除等。
3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质量成本评价体系模型
3.1质量水平控制
供应链质量成本包括所有节点企业的质量成本。一般情况下,当质量投入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增加时,质量水平上升,同时相对应的质量损失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会降低;当总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过多的质量成本投入不会带来质量水平的上升,相应的质量损失成本也不会明显减少。因此,质量成本是建立在一定的质量水平之上的。
对于供应链中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类型的各企业,质量水平采用顾客满意度这一指标进行评价。顾客包括终端用户以及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
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问题就是各节点企业质量投入成本与质量损失成本之和的最小化问题。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
4 案例与分析
4.1问题描述
为便于分析问题,设计了一个由两个供应商、一个制造商和三个分销商组成简单供应链网络。各企业具体质量水平要求和质量成本情况见表3。参照式④对质量成本tc进行优化。
可以看出,经过51次计算后,可行解趋于稳定,多次仿真结果相近,种群均值稳态误差较小。最优质量成本约为966.173万元。在无优化时,可用该最优水平进行对比计算,当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质量水平均达到0.910时,计算得到质量成本为1181.363万元,高出优化后质量成本22.3%,因此,可以确定供应链成本得到了优化。
5 结论
(一)成本管理及控制意识差
当前,由于施工企业的管理程序不完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各企业部门分工与责任不够明确,在实际的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边干边算,甚至是先干后算”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纠正各种偏差,防止简单地将控制成本的责任归于财务人员或者是项目成本主管人员这类问题的出现,否则其后果就只是表面看起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却仅仅没有了成本责任控制这一类。只有走出财务人员不是成本控制的主体,而仅仅是财务控制的组织者这个认识上的误区,才能搞好工程成本控制这件事。
(二)成本控制中运作方式复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企业都避重就轻,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风险、质量及工期的成本,而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控制支出成本这一项上。长此以往,片面的低成本投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企业的各方面发展。除此之外,对材料费和机械费用的控制也在施工项目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材料费和机械费用都具有比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费和机械费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三)成本、质量与工期关系不明确
企业的发展在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众所周知的是,前些年由于企业成本失控,亏损严重,被形势所逼,不得不以成本控制为重;然而近年来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管理,为了赶上大形势的发展,国家与企业都在纠偏。当然,控制成本并不是简单地强调减少支出,而是企业要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来合理的控制支出。如果企业只注重工期,而忽视施工质量,就会出现返工,这样成本反而会更高。还有需要提高企业施工队伍的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纪律性和技术水平,加快工程的施工速度,这样才能在工期内按质按量完成。
(四)非生产性支出超额
近年来,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非生产性费用开支增长过快的情况。客观原因:一个原因是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区域的扩大,各项自然费用开支也在增加。二是近几年来,随着施工规模的扩大,企业内各种机构设置的增加,各项目人员配置的增加,各种费用膨胀增长。三是随着近几年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还有其附加费用,例如住房、计提养老等的增加。主观原因:一是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没有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二是没有对非生产性支出施行责任成本管理,没有严格的控制开支。三是企业中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大,例如修理费、材料消耗费、使用折旧费的增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费用开支的随意性太大,企业内存在个别超计划标准,花钱大手大脚,攀比,讲排场等各种浪费现象,更严重的是出现腐败现象。
二、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与措施
结合施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找出各个影响成本费用的关键点,认真地落实好各个部门的职责,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
(一)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全面的成本经营控制管理
一是做好投标工作,投标是一种激烈的竞争。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就经常处于找饭吃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要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切不可为了有饭吃,有钱挣,就乱找关系,乱投标,就毫无底线的把标价越压越低。投标时一定要以成本价为底线来降低幅度。二是做好中标后的责任分解。首先,企业要对中标的价格进行复核与分解,找出工程价格较高,有利可图的分项,同样也找出相对来说工程价格较低的,或者亏损的分项,再进行内部预算的标准编制。
(二)在企业中形成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将整个项目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让每个小型责任分配落实到具体的小型组织及个人
施工企业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制定量化的考核机制来更好地落实企业成本控制的各项措施。公司需建立职责,权利与利益相结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制,通过对公司的项目经理、对所属部门、对施工队伍各个层次之间的管理控制来实现对公司成本目标的控制体系。公司也要对员工实行分阶段考核制度,一是按月、季进行考核;二是对各分项工程的结束及总体竣工的考核。实行如此考核制度,可以及时实现对员工的奖罚制度,来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相应的成本费用也就能够得到明显的降低。
(三)做好竣工后的考核与结算
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一直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不够完善的一个环节,对于退休人员来说,享有现行的政策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是退休人员参加医保中的各种问题却层出不穷,使得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普及。
1 医疗保险的特点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分支,是为了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保险。医疗保险的宗旨是保障广大社会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使参保人员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疗从而康复。
1.1复杂性 ①医疗保险的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医疗保险还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供给。②医疗保险需要设计必要的制度机制,以确保医疗保险的合理使用和正常运转,为广大参保者提供合理的引导与控制。
1.2普遍性 医疗保险的普遍性表现在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在原则上是社会中的全体成员,不像其他的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面向的主要是劳动者的这些有可能规避的风险。疾病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风险。
1.3短期性、随机性、不确定性 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是长期的,或者可预测的,或者一次性的保险。由于疾病是短期的,具有突发性且随机发生,所以医疗保险就具有短期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1.4补偿形式的不同 医疗保险的补偿形式是医疗给付的形式,补偿数额的大小与所缴纳的保险费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1]。
2 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缺陷的原因
退休人员依照国家政策享有医疗保险的保障服务,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自身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医疗保险在疾病的补助方面存在着封顶线,而虽然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所涉及的人数不多,但是一些退休人员完全支付这一部分费用仍然有困难。还有一部分患有慢性病的退休人员,对于门诊医疗费用的支出较大,个人没有完全能力支付这一部分费用,负担较大。
2.2企事业单位的缴费能力不足 很多地区都有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水平来确定相应的待遇水平的规定。这就导致了退休人员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高低,由企业的缴费能力决定。而企业是否能够持续为退休人员缴纳费用,也决定着退休人员是否能持续享受医疗保险,这造成了极度的不平衡。尤其在乡镇地区,乡镇企业的缴费能力不如城镇企业,而乡镇农民的收入也比不上城镇居民,使得乡镇企业职工很难负担起严重疾病的诊治,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2]。
2.3医保基金压力大 ①退休人员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很少量的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使得在职人员缴费构成的基金要消化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而且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消耗份额大,给医保基金带来巨大的压力。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将会不堪重负。③提前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在2002年的问卷调查中显示,男性的平均离退休年龄为57.25岁,女性的平均离退休年龄为51.06岁,同时数据显示,有40.9%的人是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退休的。这三个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压力大增,亟待改善。
3 完善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建议
在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时代,退休人员的医疗消费已经越来越高,应该劝退休人员合理的进行医疗消费,正确的利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要调整现行的退休人员的照顾政策,将有限的医疗保险资金整合起来,深入群众去帮助真正有风险的人群。以下是对于完善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几点建议。
3.1弱化个人账户功能,实行社会统筹制度 个人账户中的纵向调剂功能,不能很好的适用在退休人员这一个群体之中,就会使得设计变成了无用的功能,无法达到设计这项功能的初衷。医保制度可以适当的调整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计入比例,使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分配比例合理恰当。或者实行同一地区的离退休人员划入统一金额,使个人账户只用于治疗简单的疾病。这样在减少个人账户划入量的同时,增加了统筹基金的数量,使统筹基金能够真正的用在对退休人员相应病种的统筹支付[3]。而退休人员在就医时就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折扣,减少了个人自负的比例。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能够使参保人员在退休后与原单位脱钩,不受原单位缴费能力的影响,实现真正的城乡平等,“老有所医”。同时,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能够真正的实现覆盖面的广阔。
3.2建立新的退休医疗待遇标准 现行的政策中以是否退休来作为对老人的医疗照顾界限,根据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来看,这种政策是极为不合理的,我国的老人与是否退休不能划上等号。医疗保险制度应该建立一套新的标准,来统一各地区在实际的医疗保险运转过程中对于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保的条件,严格控制一些退休人员对于小病大治,大病豪治的不当行为。同时,医保制度还应该将退休人员与本单位在职人员捆绑的措施进行改变,避免在职人员所产生的压力,同时也避免由于一些企业缴费困难所造成的退休人员没有长期医保的情况。
3.3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社会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拨款或者社会募捐建立基金,对于困难家庭或者没有得到保障的家庭,人员进行医疗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完善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会使得因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在享受完医疗保险之后还是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退休人员,能够得到相应的社会援助,以缓解其经济压力。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呼吁,鼓励富余的人们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基金,来保障广大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险问题[4]。
4 结论
总而言之,医疗保险是我国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所做的一项利民政策。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困难企业对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用的无力支出以及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都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巨大冲击。只有改善医疗保险的制度,重新统一退休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的标准,并且积极加大社会统筹工作的实施,完善社会医疗救助的制度。
参考文献:
[1]赵鹿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以晋中市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2013.
川汇区辖5街4镇,5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7万人。全区共有流动人口2.2万人,其中流入人口2万人。近年来,针对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省、市计生部门的指导下,紧紧抓住社区建设的有力时机,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制,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做为全区计生工作的突破点,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__年,我局被国家计生委授于“计划生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省、市表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审时度势,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计划生育工作活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近年来,我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即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企业改革中裁减或撤消了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人员,、弱化了计划生育管理力度;同时出现大批下岗职工;城市改造、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使人户分离现象加剧;因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带来的离婚再婚、未婚先孕、意外妊娠等现象增多,城市居民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命质量、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关心优生、优育、优教;对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位的一些职能逐步转向社会,转向社区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和调整过期作废熟悉的已控制人口增长为主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型势的要求,才能开创我区计划生育新局面。几年来,我们根据计划生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计划生育自身的要求,立足基层,积极探索,大胆推行了“四项改革”,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进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改革。早在20__年,我区就开展了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试点工作,改变过去行政命令、一刀切的管理要求,让群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节育措施,近年来,我们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区范围内由点到面稳步推广目前,全区已有三分之二的村、社区实行了知情选择。二是一孩生育指标方面的改革。20__年,开始在城市将一孩生育指标审批权限的下放给企业,由企业自主管理,改变过去那种多头管理,程序复杂的领证方式,方便了职工,服务了社会。在此基础上,20__年我们又开展取消一孩生育证管理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来看,达到了“政府指导、单位调控、综合服务、方便群众”的目的。三是进行了生殖健康方面的改革。20__年,我区将《生育证》改为《生殖健康服务证》,突出了科普知识,优生优育方面的宣传服务。变由群众上门领证为送证上门服务、受到了育龄群众的普遍欢迎。四是结合社区建设,进行社区计划生育改革。今年,我们在新组建的社区指导社区制定自治章程,引导社区进行居务公开,面向社区推广优质服务,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对计划生育工作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通过开展“四项改革”,使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工作机制上,由单纯以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在工作体制上,由单纯依靠计生部门向依靠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综合治理转变,增强了计生工作的群众性;在工作方法上,由注重管少数人向管好少数人与服务多数人转变,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程度。
二、依托社区,加强城市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为抓住社区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将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将计划生育工作及时切入社区建设之中。在社区成立之初,我们认真学习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城市社区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准确把握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首先,我们根据全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了在社区建设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加强计划生育社区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社区计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其次向区委、区政府建议,组织召开了全区城市社区计生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民政、工商、 公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意见,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对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是深入社区,加强对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首先,指导新组建的社区居委会普遍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居委会主任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设1名计划生育专职副主任,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目前,全区5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落实了计划生育专职副主任。为了使新上岗的社区干部尽快适应计划生育工作,我们与区民政局连手,统一组织对全区200多名社区干部进行了培训。此外,指导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扩充社区志愿者队伍。其次,指导社区加强服务建设。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社区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人口学校、技术服务室、协会“会员之家”等,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搭造平台。再次,指导社区实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依据国家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社区制定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章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指导社区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的作用,使社区居民在计划生育方面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是,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社区”活动。我们从知情选择、居民自治、综合治理等方面着手,各有侧重地开展计划生育试点工作。在试点的社区取得经验后,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再全面推广,并按照“四无、六好、三落实”的工作要求,规范标准,实行动态考核。在考核中,我们把社区居民自治开展情况和居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区57个社区居委会中,有个社区达到了计划生育合格社区的标准。我们通过以上方式,抓点带面,确保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
三、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水平
今年是“计划生育法制年”,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了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四五”普法,在全区开展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等形式,增强了干部群众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活动。教育各级计生干部树立四种观念,即:群众观念、服务观念、法制观念、权益观念,始终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计生工作的标准,把广大育龄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关于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的通知》、《贯彻执行“七个不准”,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通知》等五份文件,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评议和考核制度。与镇、街道办事处签订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合同,落实工作责任。镇、街建立了计划生育政(居)务公开栏,设立了服务监督电话10部。实行计划生育“五公开一监督”制度,即:生育政策、生育指标、生育对象、处罚标准、节育对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计生执法工作透明度。四是监督检查,抓好落实。区上成立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全区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四次检查。坚决查假治假,严肃处理违纪违法问题,使为城市计生工作管理逐步步入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强化措施,综合治理,切实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城市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区上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责;坚持与常住户一样,实行同管理、同检查、同考核、同奖罚。根据基层工作实际,组织协调工商、公安、民政、城建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齐抓共管。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总结出了七项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一是推行楼栋管理制度。下发了《计划生育楼栋管理办法》,各楼栋推举楼长全面负责,每单元指定专人管理。二是实行警计联防管理。在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公安部门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办公室,建立警民联系点,把计划生育与综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实行双向管理。按照流入与流出并重的原则,双向把关,双向反馈,双向管理。双向把关:即规定凡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人员必须在户籍地镇、办事处计生部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签订合同,确定联系地点,查访时间。同时,将计生情况登记表、合同、计生证明、身份证、结婚证、孕情通报单及《委托代管协议书》等立卷归档。对流入本地区的人员,一律查验原籍乡镇计生办以上有关部门签发的《婚育证》,做到“流而不失、动而有控”。双向反馈:即凡外出流动人口、做到定期检查孕情、环情、尤其对20-49岁生育旺盛期的已婚育龄妇女,要求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定期到流入地乡(镇)以上卫生院、计生服务站进行孕情、环情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双向管理:即凡需长期外出或居住在外地的已婚育龄妇女,一律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双向签订《委托代管协议书》,对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一旦发现计划外怀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四是加强网络建设。社区居民小组、街道、楼栋、物业小区等都设立了计划生育宣传员和中心户长,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信息灵通、管理到位。五是落实企业法定代表责任制,把居住地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当地街道办事处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六是严格实行“一证管多证”制度。即流动人口必须先办理、交验《婚姻证明》,然后才能 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其他证照。七是坚持每季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一次清理清查,各镇、街道办事处均组织了以工商、公安、民政、卫生、城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活动,明确责任,相互配合,专项治理,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五、依托社区,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
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开展优质服务作为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一,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服务。
我们始终坚持宣传教育为先导,不断改进宣传模式,全面开展“温馨宣传,贴心服务,连心教育”,提倡理解人,尊重人,以温馨的标语口号,架起心灵沟通之桥,密切同群众的关系。把面对面上门宣传作为重点,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说一句知心话,送一份宣传品,办一件实心事,解一个难心题。将计生宣传服务和创建新型生育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生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各村(居)委会在辖区内的摊点、巷道和醒目的地方刷写永久性标语,在楼栋间张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指南》,向经营摊点发放宣传资料,使广大群众和流动人口自觉执行计生政策。
二,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我们坚持开展B超检查和妇科检查服务,免费为育龄妇女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免费为流动人口查验婚育证明,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避孕方法指导,努力减少外来育龄妇女怀孕率、流产率,从而不断提高外来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和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资本结构研究是研究现代企业投融资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投资决策的基础,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有助于我国融资制度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纵观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已成为财务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融资方式、财务战略及预算、财务管理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等重大财务收支问题,更主要的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有重要作用。
一、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资产负债率偏低
资产负债率体现在总资产中占多少比例是通过借债来实现融资的。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本文通过浙江省纺织业1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出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97%,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5.78%;2011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3.53%,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8.14%;2012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06%,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7.41%;2013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9.74%,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7.19%;2014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0.71%,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7.13%。由此看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较低,2010年至2014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546%。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了近百分之50,大大超出了浙江省的平均水平。从其变化情况来看,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尽管降幅不大,但是也要予以关注。总体看来,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同时浙江省相关企业没有利用好这一杠杆系数。
2.资产负债率分布差异化显著
从表1数据得知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十家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70.8%,最小值为17.3%;2011年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64.4%,最小值为18.2%;2012年最大值64.8%,最小值为17.9%;2013年最大值为62.5%,最小值为14.6%;2014年最大值为54.5%,最小值为21.5%。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布差异化显著,最高达70.8%,最低仅17.3%,从其分布特征来看,主要呈现的是峰态偏于两侧,与正态分布不符合,这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向偏低或偏高区域聚集,偏离中值。从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整体看,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3.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比重过高
合理的负债结构与否会影响筹资整体风险和总成本,负债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借入资金的期限、债务来源、发行证券等结构。在期限中,短期流动负债结构尤为重要,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新浪财经数据统计得出,2010年―2014年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平均流动负债率为86.28%,从表2数据分析看出其中有3家五年内流动负债率都在90%以上。其中以新澳股份上市公司为例,该企业非流动负债平均仅为869万元,仅占总负债不到3%。根据一般情况,流动的负债约全部负债的百分之五十比较恰当,但按照上图中显示的浙江省纺织行业的高流动负债率,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公司的运营,增重短时间债务偿还的负担,不但加大了公司资金与发展的风险,而且会制约公司的正常发展。
4.产权比率偏高
产权比例即总负债在所有人权益总额中的占比,也就是上市企业,股东权益总额和公司的总资产的比值。其属于判断资本体系是否合适的一项参数。通常而言,产权比例能够体现股东持有股份的数额等信息,而且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出公司借贷运营的情况。产权比例为判断公司长时间债务偿还能力的一项参数,其就评估公司资金结构的合理性而言非常关键。浙江省纺织业上市企业的产权比重信息具体可参下表3。
根据表3数据统计得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在2010年―2014年产权比率平均值在58.4%。2010年产权比率在50%以上有4家公司,2011年有5家公司,2012年有6家公司,2013年有6家公司,2014年7家公司。从2010年-2014年,产权比率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加,表明纺织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逐渐减弱,也表明存在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
二、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
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优化对于上市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时,因为浙江省上市企业大多数是过去国有公司通过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国内股市呈现国有股占市场主导地位,在这种历史背景及政府控制下,上市公司形成的股权结构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2010年到2014年平均股东权益比率为58.5%,全国纺织业上市公司2010年到2014年平均股东权益比率为52.8%。该数据反映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股权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资产总额一半以上,说明股权结构相对较集中。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国有股东掌握了股东会并管控了小规模股东的权限;其次国家掌控了公立的董事会;最后管理层的管理权和盈余索取权不对称。
2.成长能力弱导致流动负债占比高
成长能力指标对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影响。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期望值低,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较低,潜在投资者较少,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较困难,主要依靠公司盈余积累和银行短期借款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高流动负债比率和低长期负债比率的现象。
从表4数据看出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成长能力相比去年开始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35.12%,总资产增长率为27.6%,均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但是从2010年后成长能力开始下降,2012年和2014年出现负增长。说明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弱是导致目前现状一个重要原因。
3.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差,现金量不足
国内纺织领域的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当中,平均存货流通率、平均应收账款流通率以及国家上市企业均量都偏低。这表明我国纺织领域许多上市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有如下缺陷:
(1)信用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期较长,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和回收率偏低。
(2)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不健全,企业没有对管理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
(3)存货管理落后,没有采用先进的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对采购存货量进行计算分析。
如表5数据所示,浙江省纺织业上市公司收益率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了值为负的情况,这是由于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差所导致的情况。财物管理水平不高将导致公司缺乏资金,因为到期限的应付款项无法按时进行偿还,进而使得公司周转的负债提高,盈利水平降低。
三、浙江省纺织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经济危机的产生使我国的实体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纺织业是传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受到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经济危机对出口类公司带来的资金成本负担,将会导致公司借助减少负债,以解决海外订单额变少的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解决:
1.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企业财务体制
导致浙江省纺织领域的上市企业财务结构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股权体系的不科学。所以,必须减少上市企业的国有股份,丰富新型的股权形式。通过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控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设置中小股东理事会,或者由中小股东派人参加决策,削弱国有股东的权利,增强中小股东的权利。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健全企业法人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好成本,优化财务体系,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出于避免国有股东权利过大的问题,必须健全企业的法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委托和监管体制。同时,应增强股东在决策和监管方面的权利,保证企业的股东对企业资产的掌控权与经济获益权。此外,还需尽快开展股权配置变革,慢慢地处理好股权相对集中的问题,令股权和获利、监管,还有决策之间形成统一。政府要逐渐由参与者的角色变成引导者的角色,减少对企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控制,以市场运作经济的角色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公司现金流中各部分比例,加大对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及监管力度,要对信用管理工和予以高度关注,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对存货也要进行管理,使用先进的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确定进货量,以保证减少支出。加强对企业的各项成本的控制,严格地控制企业的资金和相应的成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以保证企业的资金充足。
参考文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处于经济转型期,所以我国企业资本结构是在残缺的市场条件、不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直接干预下,被动适应形成的。因此,要研究我国的企业资本结构必须是界定在我国企业生存环境下。现阶段我国企业性质多样,分类复杂,既有上市公司又有非上市公司,既有国有企业又有非国有企业。然后只有上市国有公司融资条件最好,拥有丰富的融资手段,可以充分的自主决策融资方式,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资本结构。但是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怪现象,这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非上市公司由于各种限制,则无法利用上市发行证券这一工具融资,资本结构自然无法最优。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狭窄, 内部融资成本过高,企业资本结构问题严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
一、资本结构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MM理论。MM理论是由Modigliani和Miller共同发表在1958年《美国经济评论》上题为“资本成本、公司理财和投资理论”的论文中提出的。MM理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统称,它是几年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的关于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的相关系列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以及对其的补充和更正。
(2)权衡理论。权衡理论是西方的学者在按照MM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将其严格的假设条件逐步放宽的基础上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权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随着公司债权的相对比例的上升,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不断加大,因此而导致的公司债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几率也会变大,以至于增加了公司的成本,降低了其价值。所以,企业的最佳的资本结构存在于随着债权资本和税收利益之间的比例的上升而带来的破产成本和债务危机之间的平衡点上。
(二)新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条件下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资本结构对公司的价值的影响,为公司的融资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引。
(1)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由于外部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而产生成本问题,努力降低成本将成为企业在决定资本结构中的关键因素。Meckling和Jensen认为,随着企业的债务融资的比例的上升,负债融资的利益会随之减少,相反负债融资成本将不断的增加。当债务融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相等时,企业实现最优的资本结构。
(2)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主要含义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收益情况等内部信息不是非常的了解,但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选择的资本结构认识到关于公司发展前景的一些信息,因此外部投资者把公司选择的资本结构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并据此来变更对企业价值的预期。
(三)文献回顾
研究文献都表明,尽管发达国家的公司资本结构相当类似( Mayer.1990; RajanandZingales.1995),但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却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发展中国家之间公司债务比例的差异比发达国家公司债务比例差异来得明显( Boothet al.2001)。近期不少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和法律因素同样是决定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Harris和Raviv( 1988) 、Stulz( 1988)等文献表明,为了避免内外部公司治理的制约,管理者在相当程度上会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这些所谓的管理者防御措施会对管理者在不同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不过,上述文献并没有说明不同的公司治理或不同的法律因素如何影响管理者对公司融资手段的选择,从而影响到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方法
资本结构的优化就是根据若干个可行的资本结构优化方案,从中选取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方案的过程。在完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由于资本市场具有强式效率性,即股票现行市价已经反映所有已公开或未公开的信息,任何人都无法在股市上赚取超额报酬。此时,企业的价值完全可以通过股票市价显示出来,而股票市场的高低在正常情况下又取决于公司每股收益的多少,因此,资本结构优化决策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综合资本成本法。此法就是指对若干个被选的可行性资本结构优化方案,通过分别计算它们的综合资本成本,选取最低的作为最优的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它主要用于企业初始资本结构优化决策,或追加资本后的资本结构优化决策。
(2)边际资本成本法。即指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扩大业务或对外投资需要追加筹资时,通过对若干个备选的可行性追加筹资方案的边际资本成本即追加筹资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进行计算、比较,以最低的作为最优的资本结构方案。
(3)每股收益分析法。即指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异点进行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每股收益的无差异点是指在两种筹资方式下,采用负债筹资和采用普通股筹资每股收益相等的点。它既可用息税前利润( EBIT) 来表示,也可用产品销售收入来表示。采用每股收益分析法,可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异点进行分析,判断在何种情况下运用负债筹资或优先股筹资或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股权资本内部,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股东除国家外,还必须包括银行、企业法人、投资基金、企业职工、社会公众等多种主体。尤其要加大企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使其对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督。
(2)企业资本结构中,还要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期权份额,占多大比例,不应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与企业规模及长远反展相联系。只要经营者能够达到经营目标,较高的股权收益就应当兑现。
(3)改变单一股权融资状态,扩大债务融资比例,发展企业债务融资。因为企业债券一般公开发行,它相对于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来说,是一种最硬的融资方式,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因此资本结构中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是实现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
三、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一)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般地,当管理层只持有小部分企业发行的股份时,企业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就容易产生利益冲突。此外企业高级管理层持有小份额的股份也削弱了他们勤于监督公司内部他人业绩、控制成本和增加收益的激励。但是当公司经理人拥有较大企业股份份额时,我们也不能断定会出现正的净效应。有时,高层经理人拥有少数股权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果企业经理人是厌恶风险者,他可能会特别小心,不会将所有财富倾注于进取的企业投资上。经理人的分散化投资不仅会降低风险溢价,还会使经理人更愿意承担适当的风险。
(二)现期贷款人和其他资本提供者的利益冲突
除了发行股票,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借款。但这会引发股东和公司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股权相比,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太多的债务,所有者可能倾向于风险投资。因为,如果风险投资的收益高,所有者将获得所有的好处,但是如果投资收益低,贷款人将承担大部分的损失。同时,当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按时偿还贷款时,贷款人将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提供延展期,允许借款人延期偿还贷款;二是迫使借款人破产,获得清算价值。如果贷款人允许贷款展期,企业可能在财务问题上越陷越深,从而无法偿债。强迫破产则意味着企业被清算。清算时企业仅仅是一堆用过的实物资产,这些资产可能只能以很大的折扣出售。
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经理人会进行不明智的风险性活动。他们认为,如果不承担这些风险他们就会丢掉工作,但是如果这些活动成功,他们的工作就将得以保全。并且,供应商不愿意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提供信贷展期,而且考虑到企业可能倒闭,他们和企业的关系就没有太多的价值,因此,它们也不会进行投资,维持这种关系甚至可能降低质量或者延迟交货等等。债券相对于股权融资的数量越大,企业无力按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就越大,破产引发的成本的期望值就越高。
四、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与西方经典的优序融资理论相背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不够,以致企业对股票以及银行贷款更加偏重,相对于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限制了上市公司融资来源,制约了资本结构的优化。完善我国的债券市场要着重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改善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宏观管理,逐渐转化为市场化的发行方式,不再实行规模控制,上市公司可以按需自由的选择债券发行的价格和数量,放开利率限制,使风险和收益对等。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完善和健全债券流通的通道,在债券的交易市场上,要开辟新的交易渠道,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体系,消除市场分割,完善交易网络,鼓励债券工具的创新,形成一个充满竞争性的交易活跃的统一市场。三是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指债券市场的中介机构和从债券市场筹资的企业。对中介机构行为的规范,主要是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使其行为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至于企业,关键的是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并采取措施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债券筹资。四是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较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种比较快速有效的工具,对我国目前来说,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以说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种内部调节器,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当前债股比例失调的局面;另一方面,在长期中自发调节股票与债券的比例关系。
(二)规范股市行为减轻股权融资
股票市场是我国上市公司实现股权融资的重要平台,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减少股权融资比例,可以从以下方面规范股市行为:一是规范政府行为。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不顾股权债权融资成本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甚至不顾控制权和股东利益的损失,大肆进行股权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地方政府事实上也是如此,地方政府在股市中一直为上市公司提供着庇护和隐性担保。一方面告诫人们和上市公司要注意风险,一方面却提供着种种隐性担保。所以,政府要规范其自身的行为,真正作到政企分开。二是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主要是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上市前靠财政补贴,银行上市发行股票配股不全是为了筹集资金来投资,增加公司的利益,而是存在明显的圈钱动机,筹集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用在有效的投资上,而是被挪用被存入银行,这当然有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但也表现了上市公司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规范投资者行为。我国股市上的投资者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投资者,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投机性,进入股市,根本无意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无意于增进上市公司的效益以获取更多的股息,而只想从股价的大起大落中获取资本利得,所以我国股市长期表现出高市盈率高换手率的投机性特点。投资者行为的规范依赖于前两个行为的规范,即政府首先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上市公司的行为,为投资者创造一个理性的投资环境,同时要加大投资者投资的理念教育,发展机构投资者。
(三)完善对经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所占比重过大。作为国有资本代表的政府官员并不具有对企业资产剩余的索取权,而只是得到固定的工资以及福利,缺乏监督动机和积极性;分散的小股东的监督作用又非常有限,造成了经理人行为自主性过大,缺乏监督控制。因此,在外部环境上,完善经理人市场,使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存在潜在的竞争对手,一旦经理人因自己的行为使公司的利益受损,他就会声誉下降,自身的人力资本降低,不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上,设计最优的选聘、激励和监督机制。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选聘制度。改变经理人的选聘通常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局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对经理人进行上岗激励。其次,对经理人给予薪酬制度的激励。一是股东与经理可以签订报酬绩效工资制,由经理人给公司所带来的效益来决定他自己的收入,这可以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二是让经理人拥有公司的股权,那么其自身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相挂钩,为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福利,就会在投资方面更为谨慎。再次,要强化监事会的各种监督职能。给予监事会一些实质性的权力,如董事会的重大决议要经监事会通过。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股份制公司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确立最优的资本结构已是上市公司筹资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融资功能的增强,上市公司注重股权融资有着客观上的条件和选择的冲动,但过度的运用股权融资也将对公司本身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和成因,必须采取措施优化其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上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马宏伟,刘蕾,李文平. 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J].企业管理,2011(12):110.
[2] 刘兴立,邓露. 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对其价值的影响分析[J].商业文化,2011(9):110.30.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最先创立的思维导图,给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创造了较为真切的助力。“思维导图”以简洁直观的图形架构形式,实现了对人类大脑区位中复杂繁复的内在思维体验内容的真切呈现,对于有效提升学生对基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水平,改善学生对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忆效果,具备着较为重要的实践助力作用。
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务工作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放射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实践过程,在充分有效运用这一教学事业辅助工具的前在条件之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将会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学生个体实际具备的个人智力潜能的充分挖掘,与此同时,还能切实助力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实际具备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将针对思维导图引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界定与基本功能分析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界定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Tony Buzan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创立的一种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学理对象,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引入和运用,能够切实助力学习者在知识或者是技能性学习对象层面的便捷特征,并深刻影响使用者实际化的“放射性”发散思维形态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
在“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中,要求使用者在实际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体验行为的初始时点,首先实施基本性学理概念内容对象的确认以及书写操作行为,之后在以这一操作步骤为实现基点,通过对自身已经学习获取的知识内容对象以及学理思维路径建制基础条件的充分调动,绘制与最初认知和书写的基本概念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及思维演化路径发展动态图。
在“思维导图”学习工具的学习应用体验路径中,要重点关注使用者自身对中心性思维概念基点的确认能力。因为只有在正确认知中心性概念考量基点的前提之下,才能充分保障实际建制的思维导图实体,能够对实际使用者的知识和技能性学习对象的认知以及确认行为发挥充分的助力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工具在使用者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只有思维品质改良过程中的重要助力意义。
(二)思维导图的基本功能分析
第一、有效提升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水平。缘于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你制作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倾向性地将思维中心设置在关键词知识学习对象之上,进而较为有效且充分地减少了学生在学习单位数量的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知识投入数量。与此同时,在实际开展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工具的建设实务过程中,通过对图片表意元素,以及色彩表现工具的大量引入,在有效平衡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左、右脑”生理功能使用强度的同时,有效实现了对复杂混乱的知识学习对象的充分简化处理目标,使得学生实际面对的英语知识学习对象具备了较为充分的直观化以及形象化特征,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实现对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工具中承载的学习关键词的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助力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英语学科学习效率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英语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在开展英语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创造性品质。从学理性属性角度分析,思维导图是具备充分的发散性特征的思维品质建构与训练工具,其在建制环节结束之后,实际呈现的外在图形结构特征,与人类颅脑内部的神经元细胞群系的空间网络分布图形极其相似,在实际进行思维导图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是关键词作为基点,并伴随着实际思维路径的深度逐渐提升,逐步实现思维流程路径的充分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知识脉络流程图的建设实务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流程发展路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通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调动,实现对学生群体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第三,思维导图在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学科教学实务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对象学生群体对“意义”范畴的深切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开英语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实践行为,对于自身专业知识实务发展行为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工具的引入和运用,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对想象以及联想思维品质的有效建设和发展,切实在学习行为开展过程中,充分认知和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对自有知识体系的建设和拓展目标,助力自身英语学科学习成绩水平切实而有效地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词汇教学
第一,新词汇的教学实务工作。高职英语教师在针对学生群体开展新词汇内容的讲授教学时,可以切实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将要学习的“新词汇”的“多个解释义项”以及“同义词、反义词、相近词或者词形变化”等知识内容及时展开总结归纳行为。
举例论之,对于英文单词“rescue”而言,从词汇本身具备的词性角度分析,同时包含了名词,以及及物动词词性特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针对词汇对象本身具备的具体词性约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实际具备的用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提炼行为,并在此同时对这一词汇实际具备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词形变化和相近词等内容展开相对详细的总结归纳行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路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令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始前,进行自主化的初始性思维导图的绘制行为,之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路径中,通过教师的即时指导,以及对字典文本中涉及到的知识信息的充分获取,切实实现对之前已经建制成型的思维导图对象的发展成熟,要切实通过思维导图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扎实提升学生学习英文单词知识过程中的灵活度,在有效提升学习行为开展效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在学习实务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兴趣发展特征。
第二,对词根词缀知识对象以及应用内容的教学。词根词缀法,是实现英文单词生成演化目标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以基本英语词根为基础,通过添加前词缀能够实现对英文单词实际具备的含义的改变或者是拓展。因此,切实而充分地领会和记忆常见的英文单词前后缀的基本含义,对于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个体的英文单词积累量,改善相关专业学生个体的思维导图建设质量,具备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语义场英文词汇扩展教学法,在这种英文词汇积累量扩展教学实务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学科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化英语语言形态表意情境的建构和呈现行为,帮助学生切实实现对陌生英语词汇学习对象的认知,理解,以及记忆等学习实践行为目标。所谓的语义场,就是要运用较大数量占比的已学英语词汇以及较少数量的陌生英语词汇为学生编写等候学习的英文表意文章或者是对象阅读段落,使得学生能够在相对充分的熟悉词汇的衬托之下,通过对目标性英语学习语段的阅读分析,实现对陌生英语词汇对象的认知和记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英语语言表意体系中词汇元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忽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关联关系,通过对英语单词之间相互关联关系的深入挖掘,并将其切实运用到英语学科的教学实务过程中,势必会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强度,助力学生英语学科成绩提升效率的有效增大。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切实指令学生通过对已学英文单词展开基于表意层面的归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词汇知识元素学习语义场的建设目标。距离而言,通过blue,red,yellow,以及black,等具备颜色表示意义的单词可以实现对颜色表示英文单词语义场的建设目标,并通过对词汇表意语义场的建设,将具备共通性语义特征的词汇实现稳定有序的相互连接,通过对具备相同词义表征属性的英文词汇对象的集中学习处理,能够充分提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开展英语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实务过程中的词汇丰富度。
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专职英语教师,可以切实根据本专业涉及到的英语知识内容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将实际阅读教学实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英文词汇类型展开总结,并针对实际面对的具体化专业技术对象,展开有针对性专业领域英文词汇集中学习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适合具体专业技术形态的词汇语义场建设工作目标。
(二)英语阅读教学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石油化工专业的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可以将实际的教学工作环节划分为读前活动环节以及读后活动环节,通过对两个教学工作开展环节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在开展英语阅读课程思维导图的建构和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思维导图”教学工具对学生实际化的教学效果提升所发挥的助力作用。
想要实现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的最佳实务效能,并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实际具备的石油化工知识理解水平,相关任课教师应当切实做好阅读教学文本语料的选择工作。针对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本身承载的专业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或者是校园图书馆外文资源查找库,切实选取与石油化工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类英语文本作为学生实际进行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学习实务过程中的阅读语料,根据对现有专业教学体系的分析,教师实际可以选取的英语文章阅读话题应当包括:原油开采(Extraction of crude petroleum)、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石油精炼(Refining petroleum)、重油裂化(Heavy oil cracking)、油气资源勘探(Oil and gas exploration)、以及石油资源运输(Transportation of oil resources)等。通过选择和引入包含这些专业技术知识内涵的英语文章文本,在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文章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逐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承载的知识技术内容的深化理解。在现有发展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工作过程中,可将教学工作划分为读前活动以及读后活动两个实践环节。
在读前活动环节,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应当指令学生对即将开展阅读学习课堂讲授环节的目标英语文段展开提前预读行为,通过提前预读行为的开展,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对文章的基本表述主题的真切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厘清对象阅读文本在表达其基本的论述和情感主题过程中的行文结构,和语言表意技巧特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获得初步的学习结论,留待课程讲授环节的进一步验证。
在此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在校学生,应当切实依据自身在前一学习步骤中已经获取到的思维探究与梳理行为的结论雏形为基点,进行适当程度的关联性思维发散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思维导图”的初步建构实践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建构水平的稳定提升。
在读后活动中,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认可教师,可以切实指令学生,依照在之前的阅读学习体验实践环节过程中已经建设成型的“思维导图”学习辅助工具,对之前已经阅读完成的文本语段对象的基本内容进行复述,并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学生对文章实际涉及到的有关内容的理解深度,同时实现对学生个体实际具备的英文语境之下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检验。在这一过程中,也切实实现了对“思维导图”工具实际具备的教学效果检验功能的充分开发。
结束语:针对思维导图引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问题,本文选取两个具体的角度展开了相应的论述分析,文中涉及了对“思维导图”教学辅助工具的概念认知以及应用路径的分析内容,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概述
由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特殊性和安全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化工企业都只允许学生参观,而不允许学生操作,即只能“看”而不能“动”,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与生产过程的距离,学生无法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生产的实际问题,使生产实习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克服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手段,2013年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在生产实习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了“2+2”生产实习模式教学。
2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的优势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2”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后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生产实际过程理解和掌握的需求。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必须要进行“2+2”生产实习模式改革。
3 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设计与安排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校企合作“2+2”生产实习模式的优势,为此,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我们设计出四周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即系统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训操作(2周),下厂实习(2周),并采用不同的培训和考核方式。
3.1 “2+2”生产实习模块的主要内容
■
3.1.1 系统仿真培训模块
2013年我院引进了常减压生产装置、催化裂化生产装置及乙醛氧化制醋酸装置的系统仿真软件,学生经过2周的企业现场实习,在基本了解生产工艺和操作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仿真系统上进行模拟操作培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操作技能。计算机仿真训练主要内容包括装置正常生产操作调节,装置开、停工过程操作,装置主要事故处理。通过计算机仿真摸拟训练,熟练掌握石化生产装置典型操作单元操作技能,基本具备主要生产装置开停工和事故处理操作技能。
3.1.2 化工单元实训操作培训模块
我院化工单元实训装置主要包括换热器、离心泵、反应器、萃取、精馏及管路拆装。学生在下厂实习及系统仿真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化工单元的实操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工单元生产过程基本技能,掌握化工单元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能够对设备的基本参数进行分析,使学生将化工相关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生产装置实习模块
生产装置主要包括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重整、油品装置、聚丙烯及催化剂等炼油化工装置。学生通过下厂实习,了解目前该生产装置的基本情况、工艺原理、主要设备及操作方法;了解最新的DCS先进技术,掌握DCS的控制方法;学习车间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生产装置实习中,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能学习工人师傅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3.2 “2+2”生产实习模式的考核制度
“2+2”生产实习模块的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核手段。系统仿真考核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分考核;化工单元实训考核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即理论采用抽题方式,实践采用现场操作;下厂实习分两部分:一是采用生产装置随机抽题进行现场回答,二是要求学生写生产实习报告,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形式。所占的考核比例如下图。
■
4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运行效果
今年我们已经承担了2011级学生六个班约40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任务,为了了解“2+2”生产实习模式运行效果,我们对已经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发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
由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0%的学生认为“2+2”生产实习模块教学效果很好,80%学生认为训练内容丰富,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0%学生认为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很大,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一个月的生产实习,90%的学生对这种模式很感兴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种模式还不太适应,认为时间比较短,所学的内容太多,有些内容没有完全吸收,学生们反映如果能再延长2周,可以将训练的内容更加巩固。
总的来说,学生对这种生产实习模式很感兴趣,达到或超过了预期效果,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由于能充分利用生产装置实习、系统仿真训练、化工单元实训等各自优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求,学生专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强,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5.2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优势重在解决了传统的生产实习长期依赖生产装置的问题;解决了培训费用高,人员难于管理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只能“看”,不能 “动”问题;解决了理论与实践各成体系,无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问题;解决了老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问题。
5.3 石油化工专业“2+2”生产实习模式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及考核,对其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相关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作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冷士良主编.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M].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7
1 前言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2012年新开设专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现状:第一,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起步晚,学校的层次低;第二,师资力量不雄厚,能进行科研的教师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生源质量不够高,英语水平也较低;第四,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适合创新型人才教学的培养传统,必然会产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技能式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1-2]。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完成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各种能力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生教育过程,在教学及管理上都应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而科研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科研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更加积极地猎取信息,增强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科研活动,需要多种能力运作,需要丰富的知识作基础,这种内在要求会使他们自觉地去学课本以外的知识,主动地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且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3]。
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修订与之相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本研究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理念、原则、要求、方法和手段,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化工行业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创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和规划。
2 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精神。
2.2 研究内容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第三,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相应的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2.3 关键问题
第一,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二,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
第三,学生科研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计划
3.1 技术路线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素质要求的企业调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2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产学研一体法、理论实践结合法、归纳总结法。
3.3 实施方案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制订了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分析表:
[[序号\&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专业能力\&1\&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精细化工装置的操作和维护、工艺流程的熟悉和参数控制、产品的质量控制。\&2\&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操作。\&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开发、实验研究以及产品的中试。\&产品的配方设计、实验开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3\&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大型机泵、反应器、精馏塔等设备操作,装置操作平衡调节等;DCS操作,产品质量调节,常用助剂的配置与加入。\&4\& 原料及产品的质量性能分析操作。\&原料的性能检测、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能力。\&]]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专业技术平台课:高等数学、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制图与CAD、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化学化工理论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及仿真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石油加工技术、化学分析技术、认识实习。
专业技术核心课: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仪器分析技术。
专业拓展与延伸课:市场营销与策划、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第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主要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育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深度融合。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根据精细化工行业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4],注重生产性实训,并将实训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现场教学。目前本专业已建立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实训室以及一吨和两吨规模的2套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装置,为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生产现场,由企业专家和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做到了课堂与生产实习地点一体化。
工学结合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学院合作企业多的优势,安排了部分理论授课及工艺操作实训项目到企业去完成。 如针对石油加工技术部分的教学,分为以下几步来完成:一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石油加工装置如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等有一个总体认识;二是课堂理论讲授单元知识和石油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操作条件等并结合仿真进行教学;三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装置操作;四是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石化企业,进行石油加工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熟悉装置的开停工及正常操作方案,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分析常见事故现象、原因,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任务驱动,创新项目和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和石油加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生产操作技能。围绕这个任务,结合学院提出的对学生创新项目的要求,展开了针对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生产过程各个模块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项目导向法教学。例如杀菌护肤洗手液的研发项目,首先,由教师下达研发任务:熟悉杀菌护肤洗手液所需的各种原料性能、研究和实训中所用的各种设备和仪器以及正确的生产操作方法;其次,结合所学的配方设计原理,由学生制定适合的配方和正确的加料操作顺序及操作方法,然后获得教师认可;最后,学生按照已确定的配方和工作步骤来工作;结合产品的性能评价和学生完成操作后的自评和互评,由教师对操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而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校企结合模式:通过与中石化广州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构建 校企合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校企共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被评为广州市示范性实训基地。
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干中得到了培养。培养了未来岗位群所需技能,实现了学生毕业后的 “无缝”对接上岗。
第四,通过精细化工生产与分析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4 具体实施计划
2012年9月-2013年6月,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核心技能,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2013年6月-2014年6月,主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2014年6月-2015年6月,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4 预期成果及经济效益
第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第二,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第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在培养学生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技能的同时,利用石化工程系专业群的平台,拓宽专业技能,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石油加工技术。
第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将专业学习、创新科研项目以及生产性实训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27-30.
[2]黎彧,林春晓.高职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10):65-69.
[3]黎彧,马丽南,向华.提高化工类高职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9):53-58.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侯慧玉(1976-),女,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