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09:2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在杜威的教学理论中,主要体现了4个比较科学系统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生接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所培养的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一定程度上来看,也都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做准备。“教育即生长”,该观点中希望学生能够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获得成长。其中关于激励学生的本能成长的内容,与当下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殊途同归。“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里涉及到经验的基础作用,将经验不断地改造或重组,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延伸出来了“儿童中心论”的理念,与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所以杜威的教学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
一、回归生活经验,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教学即是对母语的培养与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初中语文的教学需要回归生活经验,教师将为学生构建更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可以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对某个人、某句话的情感,你与他人的交流,都是运用语文的生活过程。再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效利用这些过程,能够是语文能力更快地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羚羊木雕》时,这篇文章讲的是“我”未经父母同意便将贵重的礼物赠送给了好友,没想到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甚至要“我”将礼物要回。“我”内心看重友情,却不得不要回礼物,最终虽然被朋友原谅,内心却依然十分痛苦。这样的内容相信很多的初中学生都会有所感触,友情与亲情的“较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些被父母误解、被朋友误解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互相交流与沟通,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如此,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气氛也会和谐有趣。
二、践行“从做中学”,落实阅读与写作
“从做中学”也是杜威非常著名且重要的一项教育理论,他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化,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实践型课堂,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思考,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当中,学生的思考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从这两方面重点入手,落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的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语文课堂也将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师的指导,得到更多经验的积累,获得迅速地提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分析主要人物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并找出依据;找出描写人物的所有手法;体会文章的深意等等。通过讨论得出小组的总结,组间还可以进行比拼与交流,让学生在引导与合作下落实阅读。阅读完成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该课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比较多,很适合让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杜威的想法一致,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需求下安排教学活动,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才更符合自身发展,得到的提升才更有针对性,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高。杜威的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希望通过压制强迫学生开展学习。任何不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都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残害。这进一步表明了当下学生需要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是得到尊重的教学,是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教学。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动态地调整教W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课前为学生安排前置作业,以学生完成的效果以及学生课上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依据。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很多学生表示鲁迅先生的某些句子不通顺,自己也读不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些“不通顺”的句子,加以讲解也能让学生明白句子含义。
【结 语】
杜威作为影响极大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见解与观点,到今日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更新还在摸索与探究当中。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的改变更加受到家长与学生的关注。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能够使家长与学生信任学校教育,语文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拿出有效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持续钻研学科特点、了解当下学生需要,“以学定教”,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吸取杜威教学理论中值得运用的精华,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展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才。
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依然是以中考为指向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以“灌输法”与“题海战术”为主。这些问题都让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面临重大挑战,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对初中语文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优化课后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理论。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师所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课改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主导者,学生由“被统治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其次,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很多教师虽然嘴里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习惯“控制”学生,课堂氛围依然严肃、乏味,这不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树立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良师”,初中生真正成为“益友”,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教学。再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以及真实需求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表明,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才能够让他们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且愿意在离开校园之后依然自愿学习语文。最后,教师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使其能够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实语文课堂。
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改革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重新树立自信心,真正喜欢上语文。在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人文
关怀。
三、优化课后反馈体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课堂小结的作用。还有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默默接受与自己的认知体系不相符的语文教育。这些问题都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优化反馈体系,使学生与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改正,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是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尤其是初中生直接面临中考,使得中考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加重了全体师生的教学负担,忽视了语文在培养师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要及时收集课堂的反馈意见之外,还要放弃“唯分论”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以教师讲的课好不好,指导方法是否正确等为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有所增强等。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迎接改革为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带来的挑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以生为本”的新型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改变“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局面,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氛围;优化反馈体系,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语文课堂真正满足学生所需,建立以师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元智能理论被喻为二十一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主张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可以发展的。而情境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可以说有很多共通之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在教育理念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备受关注,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理念已经普遍为语文教师所接受。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运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
情境教学比较符合中国语文教学规律,在帮助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效果比较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比较符合我国近年来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能是多维的,不但每一个个体基于其生物基础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而且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其智能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表现的差异性,主张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特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情境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张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因素。首先,情境教学比较注重趣味性,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及图片、投影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其次,情境教学注重科学性,是遵循科学规律来创设情境的。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情感体验也不能违背人性的情感规律,教学内容涉及的难易程度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教学内容。再次,情境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创设的情境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作用才是关键。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了阅读、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行为,并从情境中获得了体验,这样的情境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最后,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创设情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尽量多元化,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地增长和青春期情绪地影响,很多学生对上课发言失去了兴趣,课堂互动的减少也使得课堂氛围日趋沉闷。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情境教学为解决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到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致,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时代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消除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那么就必须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点,情境教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路。5000 年的文化积淀虽然使得教材内容时代跨度较大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同时也使我们教材中的文本可以精益求精,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因为学生年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度增加,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毕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文本中的情境,那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仍然可以被激发出来。
多元智能和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理论,相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都有新的主张和观点,其中有的主张和观点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可从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进行指导。
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如何创设情境,可以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更加丰富,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活泼,并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创设情境的方式,就是选择最适于表现文本内容,同时又适应学生智能发展状态的情境创设方式,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更加科学,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其设计理念,可以使情境的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指向更加明确,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完善。
1.1相关概念内涵的诠释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已普遍为语文教师所认可和践行,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下更好的运用情境教学来进行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元智能理论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1989年他进一步诠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1]。目前学术界认同一致的有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所指智能是多维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且个体在智能的发展和水平上存在着个性差异,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智能是情境化的,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智能是发展的,“智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展,或任何能力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变得很聪明”[2]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个体智能的差异,主张尊重个体的个性,倡导全面发展,挖掘人的潜能,为当代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2.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2.1指导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更加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不同于初中语文以讲解知识点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也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直观、形象元素,这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发展水平。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可以亲自看到、听到或者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直观、形象的知识更加容易接受。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指导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更加形象、生动、活泼,并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2.2指导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还表现在其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情境教学从多个智能的角度切入教学,除了适应学生不同智能的发展需要,也会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产生刺激,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情景教学的设计理念,可以使情境的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指向更明确,目的更科学,效果更完善。
3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情境教学策略
3.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意境,这是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初中学刚刚步入青春期,正是情感易受影响的重要阶段,科学地利用这一特性,营造能够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意境,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智能因素的情境,适当辅以图片、影片、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展现文本意境的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整合资源,灵活多样
在时间和空间有限的课堂,教师进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情境教学,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利用多元智能的方式来解读、诠释文本。初中语文课堂中使用的无论是图片、音乐还是视频,客观的说,都利用了多元智能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起到了辅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用多元智能理论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指导信息技术的使用,注重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例如在讲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只是靠图画感受景色的壮丽,但却很难体会到离别的伤感。具体讲授这篇诗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等,用语言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到俩人的友情,再展示图画点题,使学生从景色中感受到诗人的离别之情。
3.3设置问题,促进思考
问题能够引人思考,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利用情景引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借助问题的矛盾冲突来创设情境,使教学中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激烈地碰撞,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为什么?对于初中学生,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理念,以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8-01
初中生学习心理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也是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家长、教师看重的则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学生为中考做好准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语文是衔接小学基础教育与高中扩散思维式教育的纽带,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还是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初中语文不仅仅是单一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其中口语交际与综合学习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心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心理
信息网络在现当今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它的出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便捷。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再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教,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的教学,如观看电影、听音乐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科技对学生的吸引,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其中,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网络游戏也会在不经意间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尤其是正处于对所有事都好奇的中学生时代,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力薄弱,不能正确看待网络上的信息,对网络还抱有一种好奇心理,很有可能沉迷于网络世界当中。例如有的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游,导致精神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焦虑,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脱离,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特点,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教会他们正确、适当地使用网络,尽可能避免网络带给他们负面影响。
2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下学生的学习心理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分析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社会经验等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变化,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当中有着这样一部分“极端”的学生,一是“自我”的学习心理,教师必须围绕“我”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另一个则是完全按照教师所讲的进行机械学习,只是学习形式,而没有对知识的本质进行理解,完全照搬教师的理论,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种“被教”的学习心理,态度,学习知识。这两种“极端”的学习心理,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关注学生心理及学习态度,针对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 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姚斯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开始在逐渐地改变,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也发生着改变,现代化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具备开放式思维,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等的对话产生出思想上的交流,不断地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一步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是教学环节当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更能促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是否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从学生的情感态度角度来看,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兴趣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心理辅助作用,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曾经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导向,在信心建立起的基础上再一步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不仅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在生活当中都绽放出自身的魅力。
3.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自主的对学习活动进行事先的计划和安排,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修正、完善,以及在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反省、总结。例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最终由教师综合对比性的点评各小组的改编作品,使学生在互动学习当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学习心理在人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中学生特征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心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文本的正确处理,就应该以作者文本为案例、编者文本为导向、教者文本为手段、读者文本为根本。这既是新时期文本解读理论的要求,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应弱化作者文本
因为作者文本的一元特征,如果执着于探索文本的本来意义,以解题、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为课堂内容呈现,势必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性解读,使内容陈旧腐化,课堂沉闷僵化,不利于培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新时期人才。
事实上,教学拘泥于作者文本的本来意义既不可行也无必要。首先,学生只是一个“学者”,不是“批评家”,不可能像“批评家”那样去研究作者的前世今生,作品的微言大义。――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批评家”那样去解读作者文本,自然也没问题。学生通常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作品,而较少地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这非但不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欣赏,有时甚至会使他们的阅读更有张力。就像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当我们丧失了对作者的准确把握以后,其作品的魅力不减反增。
其次,当作者文本成为教材,注入了编者的思想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作品,成为了编者文本。如果再死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前后章节等,则可能陷入教学歧途,教学效果将乏善可陈。就像鲁迅的《社戏》,当它被选入人教版七下教材后,它还是鲁迅笔下的《社戏》吗?你能读出鲁迅的“呐喊”意味吗?恐怕不能!这个时候,你还需要引入写作背景,还需要补充作者成年以后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吗?恐怕也不需要!
作者文本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语文课堂的全部。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弱化作者文本在教学中的分量,将作者文本视作为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案例文本,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才可能有开创性的课堂建设,才可能带来顺应潮流的教学新风。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读者文本
当代文本解读思想已经由作者文本观转变为读者文本观,它摒弃了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在读者文本观下,读者文本凸显了文本本身的被建构性,它邀请读者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来构建文本的意义。这就要求语文课堂重视读者文本,尊重学生对作者文本的重新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人生经验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教师应立足于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重视读者文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阶段性区别,尊重学生做出的与其个体化和阶段性相一致的文本解读,以系统性眼光和发展性视觉来包容和欣赏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活动。就像小学生读《少年闰土》,他应该也只能看到“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而中学生学《故乡》,则可以感受到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是阶段性导致的读者文本的差异。再比如,读《红楼梦》,诗人读出诗,药师读出药,美食家读出美食,建筑家读出建筑……这是个体化导致的读者文本的差异。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可建构特性,给了读者对作者文本的再构建的巨大空间。教师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读者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三、语文教学应接纳编者文本和教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互动的四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元化的对话结构,正好揭示出学生、教师、编者、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密不可分而又角色不同的关系。在语文课堂上,这种关系又外化为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读者文本,形成不同文本之间的碰撞。弱化作者文本,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对作者文本的解读;重视读者文本,也不意味着排斥编者文本、教者文本。事实上,只有充分尊重和接纳编者文本、教者文本,才能开启读者文本的活泼而不失根本的天地。
学生与教师是这场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担负着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或激发兴趣,或启发思维,或引领点拨,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欣赏、赞美学生呈现的读者文本外,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编者文本,更要敢于构建富于个性的教者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出“引导者”的关键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教学班就是一个学生组织,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生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认知领域里的思维活动,能力领域里的训练活动,情感领域里的心理活动,并且注意三者的结合,以创造在学生年龄段上堪称高水平的影响深远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教学方法
1.激趣法。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
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比如在引导学生读、记单词时,就教给拼读规则。同时,继续采用新奇而具“刺激”的教学手段,如放录像,挂图配合录音,开展“默写单词、首诵句型”的竞赛,等等,以帮助学生维持兴趣。另一方面,在情意领域里,我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的,以提高学英语的理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达成一个个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如此不断努力,一个个目标实现了,积小胜,成大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大、更持久。
2.创设情境法。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创设语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主要做法是:①建直课前2分钟用英语提问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②课堂教学中等讲英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③课堂答问,师生用英语作简单对话。④遇到内容育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说一说,演一演。⑤每节课尾留出5分钟,让学生用英语练“说”。其内容是新学过的知识,真形式或看图说话,或自由会话或叙述某事某物。
3.活动育智法。
活动为了巩固、扩充知识,活动为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则是我所说的“活动育智法”。
二、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师讲得过多,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我们把弗氏的这个观点称之为“再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多探究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在上新课时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老是被教师训斥,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去学习;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讨厌教师和厌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充分肯定;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讽刺挖苦,而应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在课堂上应常用:“你回答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噢,还没想好呀,没关系,继续想。“”你能再想想吗?“”不要紧,我会帮助你的。“”成功了,祝贺你。”等语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14.
(1)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2)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3)孤僻冷漠型
这类学生由于受到离异父母的冷落,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渐渐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不善交流,喜欢独处,自我欣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自我中心,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班集体的任何活动都不想参与,集体荣誉也似乎与他不相干。
(4)意志薄弱型
在这类型的学生往往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不放心,什么事都包办代替。由于受到的外控过多,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自制力差,做事也没有自觉的行动目标,遇到困难不是软弱退缩,就是随波逐流,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战胜困难。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教育他们,使他们各有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好的影响,但是一部分特殊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向双差生的方向分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尤其对有严重心理缺陷或单亲家庭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在接受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进而扭转自己的抵触情绪,改变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态度。
二、采取的教学策略
(1)爱心是教育的关键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始终坚持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其实建立小组的目的是“沟通”,为了使他们有个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可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2)诚心是教育的保证
和后进生谈心、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主要方式、方法,我也常常找后进生谈,但应注意的是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如果你逾越它,那么你就成功了。谈心过程中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太容易了。其实后进生们大多都很“肝胆”,如果能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那你离成功很近了。如果他们犯错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3)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
如果你的心情不好或烦躁,切莫去做后进生的工作,因为你没有耐心听他的理由,听他的“述说”,更不可能给他机会。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