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传达其内在的灵魂,现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重视其艺术表现,让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来感受生活,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内心情感。当然,现代艺术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通俗易懂的、晦涩委婉的、抽象的,等等。同时,丰富多样的艺术种类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音乐、绘画、电影等。这些艺术表现满足了我们的精神层次的追求。电影音乐就是将音乐融入电影中,包括一切有唱声的和无唱声的音乐,其必须与电影的内容和所展现的主题相融合,用于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感。因此,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失去了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音乐丰富着电影的内容,使电影作品更具美感,更富有艺术性表现,也使电影的思想情感能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所以,电影音乐对于提升电影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能使电影作品能够更丰富更完美地展现给大众。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

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画面展现是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其关系着电影作品能否将故事情节更好传达给观众。通常来说,电影音乐都是和电影画面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音乐来诠释和表达。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最显著的特点。电影画面给予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而电影音乐则是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电影音乐在画面中的融合,使电影画面更富立体性、真切性,也使画面表现直达观众内心,增强了对电影画面的艺术描绘。比如,欢快的画面融入欢快的音乐,悲感的画面融入悲伤的音乐等等,使电影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刻地诠释了电影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画面。所以,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是电影音乐典型的审美特征。

(二)电影音乐具有情节表现力

电影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的,电影情节是电影情感表达的关键,也是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在电影作品中,音乐都是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中的,随着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换着。比如,在情节的展开阶段需要一种表现期待心情的音乐加以陈述,增加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期待感,在情节进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而融入恰当的音乐,而在情节时又需要配以烘托气氛、抒感的音乐,如高亢激昂的、绝望悲伤的、欢欣鼓舞的,等等,电影音乐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等特征来增强电影情节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情节表现力,能够更好地诠释电影的情节发展。

(三)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音乐和电影的剧情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电影作品。电影音乐依附在电影剧情中,使电影剧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电影剧情的表现又离不开电影音乐,使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更突出。单方面来说,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音乐在创作时都需要把握电影的内容,体会电影的情感,也要了解导演的音乐风格,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后,才能进行音乐创作,才能够使音乐与故事完美融合,加深电影的故事表现。所以,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创作,是受电影内容限制的,是依附于电影剧情的,通过音乐的有效融合,使电影剧情更真实,更富表现力,更淋漓尽致地展现电影作品。

(四)电影音乐具有气氛渲染性

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剧情和内容外,还有音乐。音乐是渲染电影气氛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常常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来烘托电影气氛,营造一种特定的电影效果,加强观众的视觉体验。电影音乐在渲染气氛时,并不是刻意地刻画主题,也不是单纯地解释画面,而是通过音乐这种手段为影片营造出某种效果和气氛,这种抽象的电影元素使观众能身临其境,捕捉更多的电影色彩。一般来说,电影音乐有整体渲染和局部渲染两种形式,整体渲染是以主题音乐的形式出现,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旋律。而局部渲染是将音乐穿插在情节中,表达特定的场景效果。总的来说,电影音乐通过抽象的手段来烘托电影气氛,渲染电影艺术效果。

(五)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电影作品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情感,使观众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在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画面、音乐等方面体会作品情感,加深对电影感情的体会。电影内容是情感表达的基石,而电影音乐就是情感表达的调味剂,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法抒发感情的。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可以将电影情感升华,使观众获得更强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比如,很多电影到故事时都会融入特定的音乐,借助音乐手段将整部电影的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观众的内心情感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没有音乐,这种艺术效果将大大减弱,降低了电影的情感艺术表现。所以,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是电影作品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

(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乐器,也可以通过人声,不同的形式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就音乐来说,多样的音乐形式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具体到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使电影更有艺术魅力,音乐的缓、重、轻、急,音色的不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相互交织,互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效果。而且在不同的电影场景中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比如人声和乐器对电影作品诠释就有差别,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能够满足电影内容的需求,人声通常表达得更直接,乐器的表现则更隐晦,根据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使电影的艺术效果更丰满。

(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丰富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

音乐是一种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艺术,音乐的内容是具体的,但透过内容所表现出的艺术又是抽象的。音乐通过歌词、旋律、节奏来表达其内容。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内容更丰富,需要根据电影作品的内容来选择音乐内容,而反过来,音乐的内容又必须能够表现电影作品。所以,电影音乐的内容大多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轻快舒缓的音乐可以包含舒适的生活、美丽的自然环境、愉悦的心情、幸福的爱情,等等,一种音乐风格或者音乐旋律可以蕴涵很多内容,增加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使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让观众对电影作品有更多的畅想和体验。

(三)表现色彩的变幻性,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电影音乐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还具有变幻的色彩,虽然音乐所表达的艺术是抽象的,但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能让电影作品多姿多彩。如果说电影作品是画板,音乐就是调色笔,让电影作品充满艺术色彩。比如,在电影作品中,当电影画面温馨祥和时,可以运用舒缓轻快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如粉红色般的恬淡。当电影画面是黄昏或深夜时,就可以运用柔和的曲调,表现出一种蓝色调的音乐色彩。而当电影画面清新愉悦时,可以运用愉快的音乐,表现出一种绿色调的音乐色彩。所以,不同的音乐曲调或旋律都有不同的色彩,能表现不同的电影场景,使观众体验色彩斑斓的电影世界,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表现画面的美学性,加强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创作艺术,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观众对电影热爱,其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画面精美、音乐动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电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这些因素中,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电影美学艺术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因为音乐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才使得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能充分发挥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而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变幻的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将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电影作品中,能很好地洞悉电影人物的心理和内心情感,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使观众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了完美的享受。因此,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也增加了电影作品的美学价值。

(五)表现情感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一段时间。就目前来说,电影作品需要声音、音乐去增强效果,没有音乐的电影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艺术感,不能很好地感染观众,并使观众获得情感体验。电影音乐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不管是其形式的运用还是内容的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感,让观众在电影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在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可以让情感表达得更真切、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在悲伤的情景中融入一段悲伤的音乐,将使这种情感升华,增加了人们的悲痛之情,让观众的感情得到释放,电影艺术也因此而发挥了作用。所以,电影音乐能增加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三、结 语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作品的一部分,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在表达电影主题,抒发电影思想情感,表现电影艺术美感,提高电影艺术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地将电影音乐运用到电影中,才能使电影更丰富,更具吸引力,也才能使观众在电影中尽情享受,释放感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2] 熬坤.美学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功能――兼评《钢琴师》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09(02).

[3]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

篇2

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既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通过电影音乐的演绎,观众可以用心去感知和体验影片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使观众对电影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而只有在电影所设定的故事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去感受电影音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音乐的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的审美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特殊本质。它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必须时时刻刻明确地将其置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

1 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与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传播学角度来考虑,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只有在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时,音乐才变得强而有力,才会激活了画面,促使画面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引起共鸣,使得音乐抽象化的表达与电影具象化的表达浑然一体。而另一方面,影片画面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较强烈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要求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纯音乐本身的那种“无对象性”、“不确定性”则要求从画面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这里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2 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

纯音乐的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表现,可以是作曲家个人的自我表现。但是电影音乐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个人的情感表现,必须受到规定情节和画面的制约。他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必须跟着影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必须与画面规定的情感相符,不能自作主张地表现与影片不相干的个人情感。从感受者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较之纯音乐更好懂,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音乐的内容也有明确、具体的依据。因此,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确定性。电影音乐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

3 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

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的关系,电影音乐往往会丧失其连贯性,并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这也是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电影音乐的时间上的间断性,是影片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画面相对应的从属关系造成的。电影作曲家必须跟随内容不断变化的画面,创作出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形式结构常常并不遵循通常的音乐发展的逻辑或程式,而是受到电影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一部影片的音乐,有相对完整的段落,如片头音乐、片尾音乐,或为特定场面制作的音乐,但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只是一个不长的段落,拉赫玛尼诺夫有时仅仅是一个短小的乐句,或是一个主导音乐动机甚至只是一个和弦。而情节内容的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也必然造成传统音乐表演手段的丧失和音乐风格语言拉赫玛尼诺夫的丧失,而形成一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多变性。这一切在电影音乐中是司空见惯的。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对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起着关键作用。电影音乐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作用。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电影中的音乐一般对整个电影的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作用,是影片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例如:法国名导卢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难以抗拒的美学及视觉盛宴。大部分看过本片的人,都为影片的景观惊叹,也为利落的剪接而惊喜,更多的人认为“第五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是美学不是特效,而是它的配乐,古典歌剧变成动感十足舞曲的手法,配合蒙太奇剪辑,那段外星女郎唱歌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完全展现出导演和配乐大师声气相通的默契。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嘎达梅林》等影片,作曲家多创作庞大交响乐,表现侵略者铁蹄下不屈的民族英雄精神,影片《红河谷》中,战斗最惨烈的画面――人民反抗英国入侵者的战斗段落,嵌入优美绵长的藏歌(女声独唱),使声音和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接着是壮烈激愤的男声合唱,节奏渐快,从而表现了至死不渝的英雄气质。

2 艺术化地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电影中音乐的恰当使用无疑对主题思想的艺术化表现提供了重要手段。电影音乐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种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是影片音乐的核心,是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影片《人到中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的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动听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一音乐主题以弦乐演奏为主,它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无数观众深受感染,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3 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的描绘。

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 就是说用音乐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理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视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一首优秀的电影歌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例如:当你在记忆中翻阅描写的影片时,《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的那段音乐可能是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把日本鬼子鬼鬼祟祟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阴森蛮横的行径,在滑稽而略带嘲讽的音乐声中被表现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释画面,也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它的作用就在于对画面上呈现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强调、渲染。例如:好莱坞著名电影《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情绪不同的音乐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音乐充分发挥了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4 以音乐抒情,艺术化的表现人物特征。

篇3

创作电影,其实也是在创作美的艺术。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艺术形象的感知与领悟。美既是人生命追求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在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中,电影艺术的“美”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艺术使观众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命价值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要求和衡量电影艺术要用美学理论的标准来进行。电影理论全面、深入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电影艺术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同时,电影艺术的美学还是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研究电影艺术美学特征时要把这种思考方式牢牢掌握,进而提高受众在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的自觉性。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人张艺谋,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与民族传统美学的有机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哲理的思考和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电影艺术:电影与美学的有机融合

生活是由一个个社会现象组成的,生命的终极追求在于透过生活获得美的真谛,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表面现象去追求本质。电影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来传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本质和现象缺一不可,两者的结合成为电影艺术存在的现实依据。可见,电影艺术是电影与美学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电影有助于美学确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依据深入发展;美学有助于电影更加深入地探究画面与声音等现象,也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的真正内涵。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物质载体,以拍摄电影为例,电影艺术是运用摄像镜头来展现的。电影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镜头来反映生活,表现在银幕上则是欣赏者最直接的欣赏、审美对象。电影的一个镜头包括连续的一组画面,制作者根据分镜头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拍摄,得到许多不同长度的镜头画面,再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它们剪辑组合,并配以音响效果,影片即摄制完成。每个镜头的设计和创作都应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镜头中所包括的各种因素,从画面构图、光线配置、色彩运用到人物表演、节奏处理、音响效果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使每个镜头在表现思想内容的同时,能产生一定的美感作用。摄影机的运动也同时实现了对镜头画面的自由驾驭,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生命力和真实感,这也切实的论证了电影与美学结合综合表现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深处,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专业的镜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叙事工具,利用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并融入经典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有序的叙事情节中,实现一种饱含民族情感的审美愉悦和对传统文化的由衷赞美。

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那么什么是审美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观点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电影理论家们认为电影是无须界定的。可见,美学家对待审美现象和电影理论家对待电影的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研究电影艺术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时,电影受众的审美取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电影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视觉呈现性的特点。因为电影总是用有视觉呈现性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所谓视觉呈现性,指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能够被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凝炼而又独特,是电影艺术特有的个性。电影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色彩表情性的特点。比如,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火焰,给人以温暖、热烈、热情奔放的感觉;黑色会使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黑暗,让人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绝望;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经验中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从而赋予了客观的色彩以情感的内涵。色彩强烈的表情性,使得它成为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接近生活,逼真自然。要求电影接近生活,不但是指外在现象的逼真,更指内在情感的逼真。有些电影过多的使用“巧合”、“偶遇”等情节,意在模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但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拙劣的,是最不真实的。电影能否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归根结底取决于电影艺术家对待客观现实的根本态度。电影强调真实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的“假定性”。反而有时候还常常借助这种“假定性”,来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样一种审美效果。只有牢牢把握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再加上对蒙太奇手法的合理运用,对声、光、电、色彩、画面、音响、音乐等艺术元素与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物化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能吸引观众,更能感染和启迪观众,持续的发挥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张力。张艺谋电影饱满的展示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这归结于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与继承。张艺谋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精神气质,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电影叙事语言等集中表现出来。张艺谋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不断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移植到他的电影当中去。从他指导的电影《红高粱》可以明显看出,他在电影拍摄中通过一个个独特的镜头语言,凝练的呈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影像或美感景象,带给受众美的享受。另外,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他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美学符号化,并进行艺术放大和适度夸张,使电影画面所承载的叙事内涵不断加宽、加深,从而使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艺术影响:民族文化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星星之火在逐渐燎原,电影艺术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影片本身在获得受众的肯定时,能够把其最精华的美学思想也传达给受众并传扬下去。出彩的电影如何能在变幻多样的大环境下获得成功与肯定,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影《英雄》是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片,他的拍摄理念和制作原则依然深刻的体现在这部影片当中。张艺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探究,并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无限放大,在影片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意象符号,将一部武侠片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影片将每段故事都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张艺谋内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叙事内涵的深刻解读以及完美表达。张艺谋的电影美学思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电影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与电影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影片当中,张艺谋展现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中色彩含义的理解和感受,他的电影美学思想也通过色彩完美地表达了出来。电影《英雄》叙事的主要工具是色彩,同时色彩也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泼墨般的大量运用色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不同的色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而且这些颜色都能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内在精神含义,这也显示出张艺谋对自然美学和中国禅意思想的深刻把握。视觉的冲击是最强烈的,人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色彩对于刺激并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第一性的。影片中如此大块的、夸张的色彩运用,无疑是张艺谋对于色彩运用的一种大胆尝试。探讨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发现,他运用色彩为电影带来了一种艺术美的叙事风格,为电影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美,为电影带来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和一种发现人、发掘人性的美。另外,张艺谋将武侠中的精神气度和神韵在影片中进行放大表现,使整个武打场面呈现出一种唯美和诗情画意,这深深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受众的观赏心理、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规律存在。第一,在观赏心理方面,影片切合观众亲身体验,从影片营造的“现实生活”中观众能体悟到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生感知。第二,在审美取向方面,张艺谋电影演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描绘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性,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特征;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

篇5

摄影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电影艺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导演的艺术追求、艺术构思、艺术创造,演员的精彩表演,美术各环节(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烟火等)无不通过摄影得以具体呈现。可以说,没有摄影,便没有电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电影之“影”就是摄影艺术。因此,把握电影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要素,对于整个电影艺术创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电影摄影的特征与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构图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镜头艺术,或称画面艺术,而镜头与画面的要点就是构图。

所谓“构图”,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题材、主题、风格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安排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电影艺术作为画面艺术,同样讲究构图,只不过它的构图是动态的、变化的。构图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在其所著的《电影的原素》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导演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画面构图。整部影片的构图往往取决于电影导演在构图上的眼力。”而摄影的构图则是导演构图的具体体现。电影摄影构图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1.构图的要素。电影的构图要素,分为主体、陪体、环境三部分: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处于中心位置;陪体是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对象;环境是围绕主体与陪体的景物,包括前景、后景两部分。

2.构图的类别。构图的类别也称“景别”,包括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3.构图的摄影方式。包括摄影焦距(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等)、摄影方法(推、拉、摇、移、跟、降、升等)、摄影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等)。

4.构图的风格。电影摄影的构图,分为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两种风格。封闭式构图强调画面的风格化设计,主体、陪体、环境的安排较为严谨,达到均衡、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银幕似乎就是绘画的画框,所有的艺术信息都容纳于其中。例如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画面构图,就具有封闭式构图的艺术风格。而开放性构图则不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构图比较朴实自然。

5.构图的流派。电影画面构图又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绘画派,又称作“构成派”,顾名思义,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原则,追求画面的造型感、完整感、视觉感、绘画感的流派。例如影片《黄土地》、《黑炮事件》等,都属于绘画派构图。另一种是幻实派,该派强调画面的真实、自然、生活化,主张在运动中捕捉对象,在实拍中造型,具有鲜明的现场目击感。例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都属于纪实派构图。

二、色彩

色彩是电影的亮点之一,也是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元素。马克思曾指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前苏联爱森斯坦编剧、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在黑白片中增添了红旗,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亮点,开了彩色影片的先河。彩的出现,更使色彩成性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也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语言。电影摄影彩色的要点,有以下两点:

1.以色彩营造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倾向与风格,它既是视觉造型,又是情绪氛围,既是色调,又是情调,甚至具有某种隐喻性、象征性、倾向性内涵与意蕴。例如《黄土地》中的黄色基调、《红高粱》中的红色基调,都有深刻而动人的内涵与意蕴。

2.以色彩形成构图。色彩常常作为画面构图的组成部分,例如影片《小花》中,其色彩基调是鲜艳明朗的暖色调,但其中的回忆画面则运用灰暗的冷色调,给人以“老照片”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

篇6

电影艺术在当今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因此,电影音乐为大众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对大众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审美趣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大众这种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反过来推动电影音乐创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当前电影音乐的作用已经不是早期简单的“音配画”,它已经成为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都有完美的音乐在中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作曲家们在创作电影音乐时,除了顾及导演的意图和画面的内容外,还融入了自己对影片内容和思想的思考,使得电影音乐较以前更富有思想性、独立性和欣赏性,较之其他音乐门类更具独特的审美魅力。

一、中国电影音乐审美发展轨迹

从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1905)片断,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当时中国电影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从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将戏曲音乐对电影画面进行一般背景性的引用。可以说,当时电影音乐的审美地位在电影中还不是特别重要。

随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音乐内容主要由当时的流行歌曲和其他选配的伴奏音乐共同完成。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影片中的插曲都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任光的《渔光曲》、聂耳为《桃李劫》所创作的《毕业歌》等。也就是说,30年代前后,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主要以歌曲形态为主。

进入50年代,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更为丰富,出现了两大现象;一是电影音乐器乐(伴奏音乐、背景音乐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如葛言作曲的故事片《南征北战》(1952);翟希贤作曲的影片《祝福》(1960)等。二是电影歌曲创作(主题歌、插曲等)空前的活跃,如影片《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洪湖赤卫队》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等。这些电影歌曲伴随着许多人从少年唱到成年,代代相传,使电影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奠定了其重要的审美地位。

“”后,随着“第五代”电影人的崛起,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实现了真正的复苏觉醒,其审美特征日趋鲜明。著名的电影作曲家赵季平从1984年第一次为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作曲开始,先后为影片《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作曲。其创作风格多样,创作技巧多端,在《红高粱》中用“音型”性手法,让一组唢呐群模拟呼喊的人声,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主人公敢爱敢恨的性格。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音乐则用京剧曲牌“西皮流水”和京剧打击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秋菊打官司》中,音乐运用了陕北说唱;在《霸王别姬》音乐中则用了流行音乐。[1]

90年代后期至今,新的创作手法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被越来越灵活地运用。例如在《英雄》中,为了寻求最佳的音效和表达方式,创作者用二胡的弦换在小提琴上,终于找到了介乎二胡、马头琴与弦子之间的独特音色。而电影中小提琴与古琴音乐音色的成功融合,更成为电影音乐的经典片段。

二、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特点

中国电影音乐随着导演群体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内容和形式不断演进,其审美也呈现出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合理的审美定位

要讨论当代电影音乐审美定位的特点,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属性

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这就决定了它带有先天性与必然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不管电影音乐如何发展,这一属性必然贯穿始终。当代电影音乐当然无法脱离这一特殊的审美属性,所以,它一方面具有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

2.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形态的特点

(1)音乐内容指向性具体、明确

音乐进入电影艺术就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同一时空出现,画面具体、明确的内容仿佛都在对音乐进行着客观说明。因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那样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随意发挥,而要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风格等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在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其内容必须具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从观众的角度分析,一方面,由于音乐被置于影片的特定环境和情节之中,使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与影片内容自然相连,从而产生较为明确和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音乐借助电影的具体内容与情节,让观众通过电影画面,更加准确、直接地把握音乐的内容,强化自身的音乐感受力。由此可知,电影音乐内容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使其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然而,中国电影在20世纪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歌曲泛滥成灾的现象。正所谓“戏不够,歌来凑”,许多歌曲同影片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本毫无关系。可喜的是,许多导演和作曲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追求音乐内容指向性的具体、明确,成为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的重要特征,正如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所说:“最成功的音乐就是当作曲家没有打算超出剧作任务的范围,而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这种剧作任务而写出来的作品。”[2]

(2)音乐形式灵活

一部纯音乐作品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演奏(唱)时间上也应保持完整性。而音乐一旦进入电影,它就变得非常灵活,作曲家创作不再遵循纯音乐中运用的曲式结构,而是根据影片的具体需求创作出若干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其结构则根据画面内容与时间的需求进行“变形”发展。电影音乐的这一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导致电影音乐丧失其连贯性,呈现出时间上的间断性。

(3)音乐创作手法多元化

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和形式多样,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风格丰富,为了与之相适应,电影音乐需要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等方面不断变化,产生“新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音源被开发出来,给电影音乐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些全新的创作手法、理念的出现,更是为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审美局面是时展的必然。

以《夜宴》为例,这部电影的音乐是由著名旅美作曲家谭盾担任作曲,片中音乐有一种跨越几千年的时空感,非常的古典和唯美,作曲家使用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乐队编制,特别是钢琴的使用尤其富有特色。在音乐素材的使用上强调了中国民族风格,比如“雅乐调式”以及其他的一些中国古代的调式也时常出现在音乐中。在许多武打场面的音乐中,还使用了中国民族的打击乐器。而且,作曲家在这部音乐的写作中非常强调旋律性,一些歌曲都非常动听。在配器上运用了大乐队与独奏乐器相结合的手法,和声语汇以及现代的作曲手法也使用得很得体。影片中有两个音乐主题,分别来自“片头歌曲”和“片尾歌曲”。做这样的处理既加强观众的音乐记忆,又使得音乐元素集中统一。有趣的是,电影结尾竟然使用了非常现代的摇滚乐,但一点也不显得突兀。[3]

3.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地位

众所周知,电影音乐在电影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审美地位。现在,这种地位日趋重要。21世纪的中国电影音乐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个性化色彩和生活气息。作曲家们已不再单纯满足于把音乐作为电影的附属品去填补语言与音效的空白,而是参与揭示影片主题。特别是在制作、出版、发行渠道逐步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电影音乐专辑先于影片本体发行已完全成为可能。

(二)多方位的审美作用

在一部电影中,音乐有时只可能发挥一种审美作用,但更多的时候发挥着数种作用,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就预示着音乐在电影中正多方位发挥着审美作用。

1.剧作审美作用

巴拉兹指出:“当声音效果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时,声音的剧作意义就变得更深刻、更重要了……这时声音不仅出现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影响整个过程。”他还说,“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4]显然,影片中的音乐作为剧作的一个构成部分,作为一种能直接推动影片剧情发展、概括内容、深化主题的因素,它的剧作审美作用的可能性和深刻性是远远超出于一般声音的。

2.抒情审美作用

电影音乐可以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情感、心理的变化等。同时,因为它表达了作曲家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和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观众通过音乐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并唤起对人物的爱憎。所以,电影音乐的抒情审美作用通常在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烘托意境的审美作用

意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也是世界各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它通过环境、气氛等外界的“景”,表现情绪、情感等内部的“意”,它既具有朦胧美、超越美、自然美等特点,又具有象征美、渲染美、强化美等特点。中外的电影音乐,在营造意境的审美作用上,是异曲同工的。在这方面,当代中国的电影音乐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三、结 语

电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没有票房的电影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娱乐性、商业性被强调的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下,电影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审美特点尤为明显。随着1997年《甲方乙方》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一批商业性较强的影片广泛使用电子音乐,节奏轻快,曲调上口,常常能留下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虽然未必与影片有关,但却必能因其演唱者的影响力和电影的炒作而相互作用,广泛传唱。电影《大腕》《英雄》的片尾曲由王菲演唱;腾格尔、周迅、张靓颖则担任了影片《夜宴》的主题歌与插曲的演唱。这些商业电影在取得较高票房的同时,也在电影以外开拓出了一片大众流行文化的领域。当然,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流变,是和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文艺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创作理念和技法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中国的电影音乐经历了萌生、发展、挫折、辉煌的过程,走到今日已经向世界展现出了它的独特的审美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

[2] [前苏联]哈恰图良.影片中的音乐,苏联电影中的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46.

篇7

电影歌曲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称得上是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具有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分支,电影歌曲可以独立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国电影歌曲,还是外国电影歌曲,有不少已成为名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而电影歌曲欣赏,又是欣赏电影、欣赏声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对学唱电影歌曲起到基础与前提作用。

一、歌曲在电影中的作用

歌曲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以单纯的歌曲艺术在影片中出现,而是通过和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对电影产生作用。比如一段歌曲在插入影片时首要考虑的是电影画面及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是否能够对插入歌曲的电影片段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的影响是烘托感情还是对作品剧情弥补铺垫。因此在影片中选用歌曲要特别慎重,不要让歌曲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艺术价值。电影歌曲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歌曲。

二、中国电影歌曲审美形态的特点

1、歌曲内容指向性具体、明确

歌曲进入电影艺术就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同一时空出现,画面具体、明确的内容仿佛都在对歌曲进行着客观说明。因而,作曲家进行电影歌曲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歌曲那样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随意发挥,而要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风格等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在电影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其内容必须具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从观众的角度分析,一方面,由于歌曲被置于影片的特定环境和情节之中,使人们对歌曲的感受与影片内容自然相连,从而产生较为明确和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歌曲借助电影的具体内容与情节,让观众通过电影画面,更加准确、直接地把握歌曲的内容,强化自身的歌曲感受力。由此可知,电影歌曲内容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使其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然而,中国电影在20世纪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歌曲泛滥成灾的现象。正所谓“戏不够,歌来凑”,许多歌曲同影片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本毫无关系。可喜的是,许多导演和作曲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追求歌曲内容指向性的具体、明确,成为当代中国电影歌曲审美的重要特征,正如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所说:“最成功的歌曲就是当作曲家没有打算超出剧作任务的范围,而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这种剧作任务而写出来的作品。”

2、歌曲形式灵活

一部纯歌曲作品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演奏(唱)时间上也应保持完整性。而歌曲一旦进入电影,它就变得非常灵活,作曲家创作不再遵循纯歌曲中运用的曲式结构,而是根据影片的具体需求创作出若干不同情绪的歌曲片段,其结构则根据画面内容与时间的需求进行“变形”发展。电影歌曲的这一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导致电影歌曲丧失其连贯性,呈现出时间上的间断性。

3、歌曲创作手法多元化

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和形式多样,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风格丰富,为了与之相适应,电影歌曲需要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等方面不断变化,产生“新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音源被开发出来,给电影歌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些全新的创作手法、理念的出现,更是为电影歌曲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当代中国电影歌曲创作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审美局面是时展的必然。

三、电影歌曲的欣赏要点

其一是明确欣赏目的。电影歌曲欣赏的目的,可分为宏观目的与微观目的两种:宏观的欣赏目的,是将欣赏作为审美教育,培养美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微观的欣赏目的,是将欣赏作为歌曲创作、声乐演唱、歌曲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起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目的。

其二是学会演唱。使自己成为电影歌曲的歌唱者,充分发挥“在一切艺术中,只有歌曲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歌曲也是优胜者”的作用,让电影歌曲发挥出最大最广的感染力。

其三是把握欣赏要素。电影歌曲欣赏,应把握以下要素:第一是了解电影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词曲作者的生平简历和创作思想、创作特色。

四、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

1、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电影歌曲欣赏的“案头工作”,如果说,电影歌曲的歌谱是词曲作家的“歌曲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就是在“阅读图纸”。没有这个“阅读图纸”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精准全面地欣赏电影歌曲这座“歌曲建筑大厦”。作品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作品本身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复调、风格、体裁、情感、形象、演唱流派与技巧,等等。

2、具体欣赏方法

1)感性欣赏法

这是一般人从审美的角度,欣赏电影歌曲的方法,要求欣赏者倾情投入,凭借联想与想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2)知性欣赏法

这是声乐或歌曲教学中的一种欣赏方法,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之下,进行全面的欣赏,并应反复欣赏,加之讨论交流、教师点评,使欣赏逐层深入,逐级升高,真正起到“解剖麻雀” “解读样板”的作用。要求欣赏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获得独有的艺术启示与艺术灵感,成为指引自己歌曲创作活动的动力与智力支撑。由此可见,电影歌曲的欣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很好地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欣赏效果。在不断反复的欣赏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欣赏方法。

总而言之,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使电影与音乐取得互补双赢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电影歌曲的重要艺术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于秀娥.影视歌曲价值举隅[J].电影文学,2009,(02).

篇8

三维动画电影,动画领域的新生儿,电影艺术的新拓展,以其更加真实的特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力。这种不同于传统动画的电影,不仅仅是在视觉语言有很多新的手段,而且在视觉艺术的欣赏方面也具有更多新的特征,正是因为其在视觉语言的诸多发展,从而带来了视觉艺术许多新的审美特征,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也开拓了动画的成人市场。

单纯从其审美特征和审美的表现形式来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表现手法多样化

尽管三维动画最初是应用在科技领域,并且最大的用途是用来仿真,但是在目前的三维动画却主要应用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在影视行业,出产了大量的作品,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尽管三维动画可以模仿真实,但是这并不是动画的最高目标。三维动画的艺术性设计当然也秉承了动画的特质,夸张、变形、天马行空是许多好莱坞大型三维动画片的特点。但是,写实并不是动画的终极目标,而且从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研发趋势来看,三维动画的非照片真实性渲染技术正在成为焦点,水墨效果、油画效果、水粉效果、彩铅效果……

最新的科技正在把传统艺术和三维动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也丰富了动画的表现手法。从三维动画的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力求模拟现实世界,再现真实的角色的超级写实类型:代表作有《最终幻想》,这是传统二维动画永远无法实现的表现方式,一种接近电影全新的表现手法。作品往往采用动作捕捉来实现动画的关键帧的定位,比较好地解决了动画因为手动打帧而出现动作不流畅的弱点,而且动画制作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使动画师把大量精力放在角色的塑造上面,在建造自然场景的时候,往往采取拍摄与三维模型相结合的办法,使场景气氛尽可能真实。有时候采取真实的自然世界进行巧妙的贴图,达到模拟自然的目的。但是这类作品投资大,动画味道更弱,通常用在CG电影制作中间,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了模拟沉船那一幕惊天动地的场景,采用了微模与计算机仿真结合的手法制作。

(2)在对现实世界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造,无论是场景还是角色,都采取保留着传统动画特点的漫画类型,代表作有《冰河世纪》。漫画类型始终是动画的热点,多少年来,动画一直围绕这一风格进行发展变化,从二维走到三维,动画师们始终在努力保持动画的个性。绝大多数的三维动画都属于这一风格作品。

(3)采取二维与三维结合的手法进行处理,在三维场景中加入二维的角色,在三维软件中采用三维的制作手法制作角色和场景,然后采用二维的渲染输出,创造一种类三维的二维动画。例如《小马王》、《埃及王子》。这些动画在本质上不属于三维动画,却完全采用三维动画的制作手法制作。实际上也模糊了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之间的界限,而且这种手法正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正在慢慢代替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方法。

(4)通过传统的手法和计算机结合的方法制作三维动画,例如采取手绘的方法和计算机制作的方法制作,或者采取传统的偶动画的方法制作主体,用计算机制作背景,然后再对二者进行合成处理等,这种方法正在收到众多的动画师的喜爱。代表作有《小鸡快跑》。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没有一部影片会单纯的属于其中某一类,都会多种处理手法来丰富影片的感染力。

二、场景的立体装饰化

尽管计算机的水平每天都在发展,尽管三维动画的写实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但无论人类怎样努力,他都用计算机无法创造出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即使技术的发展,有一天真的有这样的技术,那么这个技术也是一钱不值,至少在电影这个领域是没有意义的,人类没有必要用计算机来替代摄像机,没有必要用手工制作来替代机器拍摄。那么我们再看看《玩具总动员》,看看《冰河世纪》,我们确实为他们叹为观止的模拟现实的计算机技术折服,这种奇迹会使我们感到计算机正在想赶上摄像机模拟自然能力。但是事实上无论技术多么发达,计算机创造的虚拟自然始终是一种人工的自然,这种真实是建立在人工处理的基础之上,人类不会仅仅满足用它来写实,人类会利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规整化――是艺术家们用计算机做的最多的工作,我们总是用计算机把画面弄得很干净,很整齐。就像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把野草铲掉,种上单一的装饰性的花草一样,我们也在对三维动画的场景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不但提高了观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机虚拟的世界里,整齐比杂乱要容易得多,去建造一个花园比建造一个天然草地要容易几百倍,所以三维动画画面最重要的一个新的审美特征――装饰性,有条理,有次序的装饰感,在每一部动画里都有充分地体现。也就是说,三维动画的画面都是通过设计者创作和计算机的处理产生的,没有一个元素并不是大自然的真正再现,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电影摄影的画面,虽然也充满了写实特征,但是在构成元素上却更加精致,更加艺术化,有更多的重复,更多人工化的特点。(图1)

篇9

二、动画电影的经典回味

动画电影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影片。纵观动画电影的历史,好看的影片可谓层出不穷。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海贼王,或者说鲁夫和他的同伴们去寻找伟大的宝藏。动画创作者们往往把寻找人生目标的主题,深深隐藏在动画片里,让人们好像感觉得到什么,又好像失去了什么,同时让人们带着寻找心中的愿望,去观看海贼王。在得与失之间体悟痛苦、快乐,让人们受到一场心灵的洗礼。反观国内影片,《猫和老鼠》同样将实现人生目标的主题深深隐藏在动画片里,《米奇老鼠》同样将寻找快乐的主题隐藏在动画片里,不断地感动观众。当前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创作者正是将“守护同伴”的主题深深隐藏在动画影片里。《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上演带给了中国乃至世界观众一个意外的惊喜,新鲜的主题及新鲜的表现手法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动画世界。那么,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我们应该迎着动画发展的春风,做真真正正的中国本土原创动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动画的创作中,坚定一颗未来中国动画事业奋斗的心,有信心、有决心、全力以赴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业。

三、动画电影的鲜明奇幻色彩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其集合了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特殊形式,既具有电影艺术的明显特征,又具有一般电影艺术无法达到的特点,动画电影的绘画性是动画电影独有的审美特性。如今动画电影已经不单单是给孩子们看的一种表现形式了,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大人的观看。在如今的电影产业中,动画电影占的比例在快速地增长着,动画电影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可以说增长的程度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第一,剧情理论上,动画的选择的内容远远大于真人影视。因为动画可以简单地表现出非真实的世界观,它不用人们去费力地拍摄,正是因为很多东西是人演不出来的,所以借助动画这一快捷简单的手段,恰到好处地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第二,画面表现上,既然是会动的绘画,就有画面镜头和风格两个问题。动画电影具有强大的想象力,很多场景可以给设计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往往在动画电影中穿插奇特的拍摄视角,奇特的旁白,这些新鲜的元素,而这些恰恰是人物拍摄的影片不能相比的。第三,动画角色上,可以夸张的表达其内心的想法,能让人们感觉到有趣的、灵动的、生活的影子。动画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与其他电影相区分的特性即为:高度假定性。它的审美特征是在电影这一艺术门类中与其他电影相比而突出的。与常规电影相比,动画电影的高度假定性来源于其艺术材料使用的不同。动画电影以“画”为材料,并且要创造出运动,因而它的假定性与常规电影相比表现得更集中、更直观。这一审美特性使得动画电影可以不受约束地展现人们想象的世界。

四、动画电影的发展前景

动画电影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动画电影的火暴,应该说是从迪斯尼的几部动画大片开始的。那个时候动画电影一直被美国独霸着市场,但如今谈到动画电影却绝对不是只有美国一个迪斯尼了。目前很多动画制作商都在制作自己的剧场版,而这些剧场版的长度甚至比一部普通电影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可看度大大增加。而且很多动画都拥有自己的一批粉丝,所以一旦剧场版上映,票房相当客观。远观中国动画发展前景,可以说前景无限广阔,因为庆幸的是中国有着像单伟、林夕、丁冰以那千千万万为了中国动画事业努力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被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吸引,却依然考虑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未来,他们正在努力做到“去粗取精”,用实力说话,为中国动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虽不是大师,但是他们却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未来新星!而重视动画电影情感表现,则是对动画电影艺术特性的尊重。情感的表达不是欧美所特有的,而是全人类所具有的,但对情感的表现往往被我国的动画电影忽视,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优秀的动画电影,以情感表现、丰富中国动画电影。而就在近几年,在我国深受孩子以及家长好评的动画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制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剧场版,而且票房也十分卖座。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动画电影,如今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坚信,不单单是美国、日本这些动画作品大国,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也会越来越顺利的!

篇10

我们知道传播媒介不仅仅可以传播艺术,而且媒介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艺术的形式和审美,如口头媒介时代产生了与“口传”相适应的文学形式——口头文学,印刷书写媒介时代,由于可以大规模的印刷书籍,促成了长篇小说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对于电影艺术来说,它经历了从影院观影,到电视观影,再到网络观影的传播过程,每一次传播媒介的改变都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电影传播媒介发展阶段

(一)电影院观影阶段

传统的电影观念认为,电影是用胶片拍摄,在电影院用放映机投在银幕上成为影像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电影院是电影观看的唯一场所,苏珊娜·利昂德拉-吉格在《电影随想》中这样说过,“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而不是任意的地点观看电影,这个观点是不容代替的。”认为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是因为电影的产生和本性决定了电影只有在电影院这个特殊的“黑匣子”空间里观看,才能真正体会到电影的艺术魅力。

(二)电视观影阶段

电视是迄今为止由人类创造的、对信息传播变革影响最大的成果。电视对于人们来说是方便的、便宜的,相对于看场电影动辄数十元的票价,在家里通过电视看电影付出的成本基本上是微乎其微,这对电影院的冲击是巨大的。根据专家的统计数据,法国电影在50年代,影院受众在4亿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亿7千万,80年代又下降了50%。巴黎的电影院数目1982年为286家,到1988年就只有187家了。英国50年代、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但到80年代就有74%的人口不去影院看电影了。②本文由收集整理

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购买价格的降低,电视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生活的必备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视,有的甚至还有好几台,在家里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消遣方式。

(三)dvd及家庭影院观影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技术的发展,电视的普及,电视提供的电影资料有限以及昂贵的电影票价等原因,使用vcd、dvd观看电影逐渐成为潮流。相比起vcd,dvd具有更大的容量及更流畅的观赏效果,所以dvd很快取代了vcd。随着dvd的普及,电影受众已不满足普通效果的观看,开始追求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效果,由电视机、影碟机、功放和音箱组成的家庭影院应运而生,这一新的观影环境,将梦想中的电影院搬回到家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观影更加便宜、便利,受众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全面的电影资讯,观看到最新的电影,再加上 dvd解决不了自身盗版的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四)网络观影阶段

随着通过网络观看电影的受众越来越多,以电影为主的视频网站发展迅速。2006年被公认为中国网络视频发展元年,不到一年,视频网站从30多家暴增到300多家,到2007年飞速发展到400多家。从最初的以分享视频为主的土豆网、优酷网,到新浪、腾讯、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崛起,再到传统媒体的网络延伸,即cntv、湖南卫视“芒果tv”、安徽卫视的“安徽网络电视台”等网络电视台的积极加入,几百家网站在网络视频的红海中拼杀。

视频网站提供的观看方式多样,包括在线观看、下载后观看、边下载边观看、使用网络电视流媒体软件观看以及使用互联网电视观看等多种观看方式,这给受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许多网站不仅提供电影视频,还提供搜索、新片预告、演员简介、幕后花絮、影评等相关内容,给电影受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以优酷视频电影频道为例,在首页上有新片预告、影讯花絮、预告片、人物专访、票房、排行榜、电影专题等内容,电影受众可以轻松找到自己喜欢看的电影,以及选择自己观看的方式。全方位的观影服务使得网络观影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

与电视传播一样,网络观影也是不受约束的观影方式。但是,网络传播更优于电视,表现为更加随意、更加互动,是一种“无中心”、“无权威”、随心所欲的传播活动,在网络高度自由的文化空间里普通电影受众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电影艺术的三种主要形式

电影的传播媒介主要经历了电影院、电视、dvd及家庭影院和网络等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三种主要形式。

(一)银幕电影

随着技术的发展,银幕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声到立体声、从模拟声到数字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阶段。银幕电影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具有审美的奇观性。巨大的银幕首次为人类塑造了一个四维的以奇观性为主的审美空间。人们在电影院中所获得的视觉体验,之前只有在梦中能取得相类似的感觉。这是电影在艺术美学领域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奇观:复合的、被想象性放大和定位的影像化场景。除了那些具有高度想象性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外(如外星人、未来时空、魔幻世界等等),现实中的时空与物体,由于创作者运用各种电影技术手段,如数字图像技术、剪辑、机位的选择等等,加以改造,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具有审美的奇观性。③银幕电影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感受是其它电影形式无可比拟的。

转贴于

(二)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是指专门针对电视传播制作的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其既具有电视的传播特征,又具有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电视电影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受众的喜爱,现在的电视电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着明显进步,已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视电影”工程启动以来,我国的电视电影已从稳定数量的初创期进入提高质量的发展期。电视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影响力越来越大,华表奖、金鸡奖等重要奖项都专门设置了电视电影奖。

电视电影和银幕电影在制作和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运用摄像机拍摄影像,运用一定的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完成叙事。但是由于影院和电视的欣赏环境,传播方式不同,电视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题材选择以现实生活为主。与影院观影不同的是,电视观影是在日常环境中,这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观众可以随意走动,边看电影边干其他事情,电视提供给观众的是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电视电影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更贴近现实生活,电视偏重真实性,讲的是老百姓的故事,所以电视电影大多选择大众较为理解和接受的现实题材。其次,在表现方式上,由于电视屏幕较小的缘故,电视电影在画面的构图、镜头景别、视听节奏和音乐构成等方面注重小屏幕的播映效果。以镜头景别为例,与影院电影不同的是,电视电影多使用近景、特写等近距离的景别,尤其是经常使用影院电影中慎重使用的特写与大特写。

(三)网络电影

由于互联网能快速、大量地提供信息,满足人们的娱乐、交流、消费、学习等需求,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网民们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媒介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媒介,并逐渐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受众逐渐开始变得不再满足于传统电影在网络上的二次传播,普通人参与制作电影的梦想被激发出来。因此,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电影出现了,电影的家族由此出现了网络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

篇11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是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见解。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众或读者的欺骗,是所谓的“欺世”;但是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跟外在的形象完全一模一样,那则是所谓的“媚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住物象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于不同其他物象的独有特点,在“是这一物象又不完全是这一物象”之间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真不愧为不朽的艺术大师,他用一句简单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解决了多少年来艺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与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太似则媚俗”,因为写生不是绘“标本”。如果认为仅是绘标本的话,艺术家就成了大自然的奴隶,放弃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概括提炼,是对艺术的不负责任。“不似则欺世”,因为各类艺术也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反映,如果太不似则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歪曲,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失去了艺术“真”的根本,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观赏者的共鸣的。齐白石的成功之处就是找到了“似与不似”的巧妙连接,为中国画的创造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笔者认为,“似与不似”这条美学原则不仅道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特质,而且也是对文学和电影的审美特质的精准概括。文学与电影都是作家或艺术家对热火朝天的、生机勃发的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电影属于综合艺术范畴,它既包含了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也包含了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更包含了语言艺术(电影文学剧本)。再者,文学与电影对生活的反映都必须共同遵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它们在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都不能采取对生活作机械的自然主义的记录,亦即不能“太似”,而必须经过作家或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提炼,达到艺术上的真实。当然绝对不能“不似”了,不过这里的“似”是经过作家艺术家们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之后的“似”,是一种艺术上的“似”。只有经过这样的加工、提炼和再创造,才有可能塑造出既似曾相识但又并非相同的社会生活画面和“熟悉的陌生人”。对读者和观众来说,艺术形象是“熟悉的”,因为它“似”,因为它揭示了现实关系的某些本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艺术形象又是“陌生的”,因为它“不似”,因为它是作家或艺术家的一个发现、一种创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个”。

它们之间虽有联系,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文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同其他艺术比较起来明显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形象的间接性。意思是说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读者只有熟悉和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阅读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并借助这种语言感受到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其次,文学可以借助语言多方面地反映生活。语言是一切思想的媒介,它可以灵活地表达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各种思想活动,因此从反映生活的容量和幅度上看,文学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从多方面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由于语言艺术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它虽然不可能有强烈的直观性,但却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容,从而给欣赏者提供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因此,语言艺术塑造出的间接性的形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它的形象要想在读者心里建立起来,必须经过每个读者的再创造,且因每个读者的主观条件(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等)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每个读者的心目中生成的形象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