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界中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古典经济学等争相斗艳,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一时间沸沸腾腾,成为当时思想界最为重大和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虽然各个学派思潮涌动,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唯独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做为阶级社会最发达阶段会向无产阶级社会过渡这一规律。《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这部著作一度被称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各地的工人阶级它让工人们明白了剥削制度的本质,指导了工人运动。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本论》在德国畅销,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对全球的借鉴意义。我们运用资本论的经济观点的时候,我们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资本论》的特色是什么?
该书最大特色就在于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论述方法。《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其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再次,如何理解《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今天,《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运用?
晋商票号作为山西人经营的金融企业之一,始于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回顾中国近代金融的发展历程,票号在其存在的一个世纪里造就了雄霸天下的伟业。票号的顶身股制作为晋商创新管理制度的代表作之一,在票号“汇通天下”的辉煌背后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顶身股制度犹如一条贯穿企业经营过程的主线,它的作用发挥到山西票号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这么说,研究山西票号的经营管理体制需以顶身股制度为突破口。因此,本文希冀以劳动力资本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山西票号中以身股为本的经营管理体制,并从中吸取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明清时期的晋商顶身股制度
(一)晋商票号股本构成
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票号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票号的股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正本、副本和身股、银股之分。所谓正本即财东按照合约所投入的原始投资,这部分货币资本折合成股份,到账期结束时可分红,但不享有股息;副本又被称作护本,包含两种类型:一是财东除按合约所交的原始投资外,又存放于商号或票号的资本;另外一种是东家、经理及顶身股伙计在结帐期,在其所分到的红利中,留存入号内的部分资金,不分红,只得利息。副本主要用于增加票号的流动资金,避免短期行为,抵御市场、信用等风险。银股,也称财力股,即财东出资并按一定的单位额分得股利,其享有永久的利益并可以继承,银股可以在一定时间增减新财东,但对商号或票号的盈亏承担无限责任;身股即不缴纳货币资本而以自己的劳动力资本折成股份参与分红。相对于银股,顶身股不承担票号或商号的亏赔责任。顶身股制度发端于明末清初在晋商中广泛应用的东伙合作制。因顶身股制发挥着协调财东与伙友之间的关系,并调动伙友积极性的作用,在晋商尤其是票号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顶身股形成方式
票号中享有顶身股的人有三种:一是具有一定身股并且全权负责票号经营管理的掌柜;二是经过一定时间后,获得身股的高薪金伙友;三是被财东认可后获得身股的优秀员工。
1.在票号建立之初,需由银股股东中控股的财东出面,通过多重考验选定出一位大掌柜。然后,在有中介人参加的宴请席上,对大掌柜重礼相聘,并根据其能力,最终确定其身股数。财东对于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则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而是授予大掌柜全权处理。财东与大掌柜签订了契约合同,在合同中规定了企业的资本若干,而其他的具体经营事务则由大掌柜自主经营。每逢年终或账期,大掌柜需向财东提供结算报告,并让其知晓票号的盈亏情况即可。
2.在商号中,具备经商经验和技术入号,并享有年薪的伙友,在经过三个账期后, 由大掌柜根据个人能力和业绩,折成一定数额的身股,经由财东许可后,记入商号的“万金账”中。
3.凡以学徒身份入号的伙友,只要在其工作期间刻苦训练,认真工作,业绩突出并经历各种考核后,可由经理向财东推荐,经认可后顶为一至二厘身股,同时将其姓名及所顶身股数计入到商号的“万金账”内,并可在下一个账期参与分红。银股股东与享有身股的员工在每届账期结束后,可根据盈利的多寡参与票号的红利分配。
劳动力资本理论视阈下的顶身股
(一)顶身股实质是劳动力资本
劳动力资本,即劳动者以其劳动力所有权为代价,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股权及利润。王晖(2007)在《晋商人身股制折射人本管理智慧》中就曾提到,“晋商……更注重能够带来现在或未来收益的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综合的价值存量,这种不断增加的价值存量总和就是人力与资本两种特征的结合, 即‘人力资本’”。也就是说,票号员工自有顶身股之日起便成为了知识、技能和经营经验的载体,他们被塑造成具有更大增值力的资本。山西票号的顶身股制实际上是一种劳动力资本产权化管理下的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安排下,各商号掌柜、伙友都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处理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参与公司的决策与管理,并分享一定的股权与利润,他们的劳动价值则成为了票号运作的核心。这一劳动价值的提升,在马克思看来,是由“资本革命”带来的。“实际执行资本职能的人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经理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资本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工作越复杂,岗位越重要,参与工作的劳动者就越有发言权。劳资双方的劳动力所有权或产权已经交叉渗透,他们之间的对立有所弱化和缓和,同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改善,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统治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巧妙和隐蔽。对票号来说,员工的劳动力资本是一种与生产资料不同的资本, 它是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活资本”,因而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拥有更广的增值空间。同时员工可以期望通过自身劳动能力的转让或投资,获得超过原有价值的更大收益。
(二)顶身股是财东与伙计的利益枢纽
银股、身股比重的变化,显示着资本家向职工让渡利益的多寡。票号中银股和身股所占股本的比例悄然发生着变化,身股的比重逐步超过了银股,导致结账期出现了利润的一多半被顶身股者分去,而财东在利润分红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小的结果。资本家将一部分利润让渡给职工后,资本家的利润率仍是相当可观的,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部利润仍然只在利息上,即作为资本所有权的报酬获得的”。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的依赖程度随着分工协作水平的不断深化也相应加深。只有资本家让渡相应的企业利润,才是资本家与劳动力合作的前提。很显然,资本家可以获得比让渡的利润更为长远、更为丰厚的“利润”。为了“利润”而让利润,资本家当然是不会提出质疑的,并且在按资本利润率计算后得出的资本家分红利率,大大超过了当时放款的月息,资本家仍是有利可图的。
(三)顶身股体现两权分离的管理方式
在对票号顶身股的研究中,不得不涉及到东掌分离制这一晋商独特的管理模式。对此管理模式,借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两权分离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资本所有者即财东为了获得利息,而将资本暂时交予资本使用者即掌柜使用,这就造成了资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即两权分离。票号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在其存在的历史中实行的就是这种两权分离式的制度安排,财东与掌柜共同签订合约,由财东出资,掌柜负责经营管理,这就造成了资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这种全权的委托关系,实际上就是十分彻底的两权分离形式。在此形式下财东虽然可以对票号的经营提出建议,但实际上他们仅仅单纯的拥有资本所有权,已被排除在生产管理之外,单纯的去享有利润分配权;另一方面用资本单纯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则转化为掌柜,他们成为票号内资本的实际操纵者,对票号财产拥有排他性控制权与经营决策权。这种制度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在专业性极强的票号中,财东不可能完全通晓票号的运作规律和特点,并精通票号的运作。因此,财东不得不把资本委托给那些具有管理经验的人经营,让资本更快地增值。而没有人为的制度制约对于掌柜来说,也有利于他们施展自己的经营才能。
晋商顶身股对现代企业劳动力资本管理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企业劳动力资本产权化管理
在市场功能皆不完善的环境中,是难以对员工的工作数量及质量做出准确衡量和评估的。因此,面对这种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的现状,“顶身股”的激励机制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顶身股制度与现代企业劳动力产权明确化是相一致的,股东以顶身股为前提,和掌柜、员工签署合约,从而使劳动者形成独立的劳动力自我所有权意识,使劳动者从种种人身依附中解脱出来,这样使劳动力成为与资本所有权同等重要的资本,劳动者拥有清晰的劳动力产权,就促使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觉尽职尽责地工作。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紧紧维系在票号的利益上,这就激励他们努力为企业赢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又约束他们不敢违规乱纪,杜绝造假的可能性,保证了股东与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二)完善企业中的两权分离制度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阶段,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经营权的分离是人们在单个资本规模增大的情况下必然做出的调整和选择。由于现代股份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公司运作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人,他们承担了企业的控制权,那么这些管理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企业的主导者。企业资本的经营大权归于经理,这对于施展经理的才能以及公司资本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从经理个人而言,他握有经营自,也就拥有了资本家对他的信任,进而经理能与资本家同心同德,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不断发展,最终为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而对于资本所有者,这样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水平,促进资本增值,使资本运作达到最佳状态。
(三)建立动态的激励机制
将掌柜和伙友的劳动力资本折成相应股份,让他们从票号利润中分“一杯羹”。从客观上,这种激励机制承认了他们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生产利润的创造者。众人通过这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分享商号的利润,这种“特权”已然成为剩余利润索取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需要制定类似顶身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使员工对企业全身心投入其劳动力资本。另外通过教育与培训作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存量增值的重要途径,只有满足他们分享利润的期望,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以实现双方共存发展的目标。
(四)构建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
“家中有个票号郎,强过七品空堂皇”,这句晋中的流行语折射出票号中人用自己劳动力入股参与经营,与东家一同分红的制度具有强烈的诱惑力。票号的财东用温情的手腕笼络着每一位票号中人,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从被财东雇佣的蓝领转变成拥有分红权利的白领,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股份参与到票号的管理运作中去,因此他们都对票号的事业不遗余力。正是由于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共享机制才推动了票号内的各个利益主体有效结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 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利益同商号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到一起。在现代企业中,改善企业利润的分配机制有助于协调劳资关系,从而实现劳资利益最大程度的一致性,这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然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种分配方式是我国社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雏形,按现代语言来讲,有顶身股的伙友参与分配同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相符合的。因此就能更好地反映劳动生产关系,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中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做法,这对于我国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山西票号顶身股制度,是在商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过程中,中国式企业社会化生产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当时社会资本组织形式的不断演进。顶身股制度为晋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增添了凝聚力,对票号的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借鉴顶身股制度的同时也应当清楚,任何一种制度作为资本的组织形式,只是一种适应当时生产背景的经营制度,它是当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真实反映。因此,需将现实的社会氛围与经济环境相结合,制定最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制度,这才是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95
2.邬名扬,马丽娜.资本论与当代[M].华文出版社,2001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审计课程是一门阐述审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介绍审计发展规律,指导审计工作实践的专业应用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主干课程《审计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要求》,审计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强化审计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体现我国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审计教学需要处理好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用的关系,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审计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应用学科,教学中就必然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及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具体来说,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经济生活脱节
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审计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行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时大多是重审计理论、轻审计实践的课堂讲授,老师按教材的内容就审计的概念、种类、准则、程序、方法等一一精讲,却对审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面一带而过,在如何将审计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方面做得不够;重视向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却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审计实践技能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究其原因,一是审计专业教师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审计理论知识虽然比较丰富,却缺乏扎实的审计实践锻炼,缺少来自于审计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按国外,如法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有5年以上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并且在从事职业教育期间,每3年中要有半年在生产第一线的要求来看,目前我们有的审计专业教师还达不到这一条件,不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资格。当然,我国目前没有这样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实践经历对教学不重要,只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完善。事实上,由于审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审计实践经历,缺少审计实践经验,也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联系,难以完成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也存在一定的惰性,对知识更新和现代教学教育的方法手段重视不够,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现实及其教学对象的变化,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又没有充分运用,这样的教学现状必然不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难、教育难、就业难等许多问题,虽然自去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层次,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但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及普高热的冲击下,只要有一定条件和有点希望的学生都上高中,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的是学习成绩一般,家庭条件有限,想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后尽早就业;有的是学习成绩较差,既考不上普通高中,年龄又较小,迫于外界压力只能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总体来说,基础差、自卑心理重、厌学情绪严重是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特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之在就业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在供大于求基础上,又出现学历攀高的现象,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合的岗位,也要求大专学历,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应聘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就业前景暗淡,造成本来就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更加没有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在当前的生源质量下,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材就成为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中等职业教育审计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审计教学应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审计教学实践证明,审计作为一门专业应用课程,不仅理论性、政策性强,而且内容庞杂、灵活性大,涉及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数学、统计、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要达到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讲授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用审计案例作为补充,将审计理论知识与审计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能系统地利用审计实例进一步阐明教材中审计理论知识的内容和论点,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得以生动、具体地了解审计实践的情况,比较直观地认识现实经济生活,这对于深化审计理论教学、增强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审计实践技能。因而,教师不仅要加强审计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更新,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强自身审计实践锻炼,积累审计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审计实践技能,为审计案例教学做好准备。其次,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既是对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又是对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对审计案例的选择,要在考虑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水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编,既来源于实际的审计活动,又是对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活动的综合概括。第 三,要求教师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审计实践活动,因而,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审计案例的讨论。审计实践证明,由于审计人员的政策掌控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不同,在对同一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认定判断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审计案例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审计实践中,都不可能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要做到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就要鼓励学生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错弊的各种表现形态、造成的后果及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案例的见解,使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主角,必要时给学生以引导或提示,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审计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在考虑学生认识问题时可能存在差异的基础上,要把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归纳成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并提出教师对案例中所讨论问题的看法,既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和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发现会计错弊与查证的技能,从而启发学生认识错弊造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思想意识,增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与传统的教学法相反,在审计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学生才是主角,教师通过审计案例的设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审计的程序等基本审计理论加深认识和理解,进一步熟悉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准则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对今后的经济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审计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审计案例的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既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机结合,又培养学生的审计实践技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针对学生实际,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面对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带来的教学难度加大的现实,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中等职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责。既然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中等职业学生,就必须针对我们的学生来分析研究。事实上,尽管学生总体的质量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要求也就不能完全相同。为此,为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必须针对具体的授课对象,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成绩比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的A类学生;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成绩中等、学习能力平常的B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的C类学生。然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从要求准确掌握审计的概念、性质,理解并弄清审计的准则、依据,明白审计种类等内容入手,通过审计案例,熟悉审计程序的各阶段及各项工作,把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明确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编制要求的基础上,学会编制审计报告;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从要求基本掌握审计的概念、性质,明确审计的准则、依据,认识审计种类等方面入手,通过审计案例,掌握审计程序的各阶段及其主要工作,理解如何通过审计方法的运用来取得审计证据,基本熟悉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基本掌握怎样来编制审计报告;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要求在了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认识审计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审计的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审计案例,理解审计程序的各阶段及其主要工作,明白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内容结构,明确审计报告的种类及出具要求。最后,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确定的具体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对学习能力比强的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要求准确掌握,审计案例的分析主要是启发、诱导;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审计理论讲解不能太深,可通过审计案例分析,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审计理论不可讲得太多,主要是调动其参与审计案例分析,并通过审计案例理解审计理论,进而实现各层次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因此,因材施教,既是审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把握,分解细化,确定合理的具体目标,发挥好组织、讲解、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理论学习,轻实务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轻视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审计学基础课程目前每周只有3课时,审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章节所占的比例为2?U1,学生由于是初次接触审计理论,加之审计学的基本概念深奥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审计学的概念进行反复讲解,促进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导致基础理论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实务部分授课的时间很有限。此外,目前学校对审计课程的考核体制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课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不足、学校的审计实训条件不完备等也是造成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原因。
(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审计课程较为枯燥
因为审计课的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比较难学,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不扎实,理解能力有限,学习不主动,所以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可以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
(三)教师的素质不高,实践能力欠佳,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的流动性很大,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学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这些学校的教师结构绝大多数是年轻的教师。审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学、税法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年轻教师的授课经验不足、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很难在课堂上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明显
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效果不明显。另外,审计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完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机制欠佳,比如没有把教师授课的课堂效果与其绩效奖金、晋级职称等挂钩,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到课率、完成作业情况等来打分。此外,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支撑,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听课后以完成课后练习为主要任务。
二、解决的对策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计实务操作能力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把审计的理论知识讲透彻、讲明白,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清楚审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明确审计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将来顺利地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在安排审计课程时应合理地增加实训课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操作。其次,学校应加强校内审计实训室建设,可以适当增加投资,实在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利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等,通过购买审计应用软件让学生仿真模拟练习。再次,学校要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的??计单位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审计的实践教学需要。比如,学校可以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给学生做项目实训指导或者是举行专题讲座,也可以每个学期推荐一些学生到事务所参加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到具体的审计实务中去,进一步理解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审计的工作方法,掌握审计的操作流程,能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会撰写简单的审计报告等。
(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审计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将审计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拼接起来,再由投影仪、大屏幕将审计的具体工作流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审计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感觉不再枯燥乏味、难懂,课堂效果也会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在审计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将教材内容细分成各个专业模块,以理论够用为度作为原则,根据实践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作恰当的处理,教学和习题的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专业基础,这样有利于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也能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训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三)改善师资待遇,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要讲好审计课程,必须要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要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及课堂驾驭能力等,否则很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将审计活动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具体可以有以下措施:审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可以学习深造,也可以多参加审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等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多鼓励审计教师去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此外,民办高职院校也要想方设法改善师资待遇,留住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考评办法和奖励机制,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招到更多的学生,使学校得以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中比较实用。首先,在讲每一章之前,教师以相关的案例引入,精心选取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审计行业的认识。其次,可以结合案例来讲授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讲重点、难点的理论知识时,最好结合案例来介绍,所选取的案例最好是教师亲身经历过的真实的审计项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案例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更适用于教学。比如,在介绍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可以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并掌握具体实务的操作技巧。在讲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可以引入违法舞弊等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深他们对审计准则及相关条文规定的了解。再次,在讲完全部的审计学课程时,可以用一个综合案例把所讲过的知识点串起来,进行恰当的归纳总结,进而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体系,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过的审计学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自从走进大学校园,开始接触会计专业,我就对注册会计师这个神秘的行业充满了好奇,也了解到它是大多数会计人员梦想的目标。在学习中,通过进一步的认识,更是激起了我对于这个职业的极大兴趣。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两年多的的专业学习后,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得知湖北中德秦会计师事务所正在招收实习生,为了满足我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强烈的好奇心。我投了简历去应聘,最后顺利进入该事务所。
社会与校园是不同的两个世界,也许我们不能完全立刻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但我们要学会逐步适应这个社会,我想我这几个月的时间是我一个即将开始大学生活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1.概 述
1.1 实习目的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学校学的这四年,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必须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会计究竟是做什么的。
作为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基本上耳目能熟了。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了。但通过实践了解到,这么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到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还算扎实,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就行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了操作和实践,其他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在实际中学会做账。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会计具有很强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其一,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录总账等。其二,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是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其三,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的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
1.2实习单位情况
1.2.1公司简介
xx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是由湖北省财政厅批准,具有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由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登记成立,公司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为鄂财注发[XX]26号。会计师事务执业证书编号为4XXxxx,营业执照号码为4XX02180xxx号,司法鉴定许可证号:4XX7xxx。公司现有员工35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有17人,其中:高级会计师2人,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双资格的有2人。
公司全体员工精诚团结、积极勤奋,是支朝气蓬勃、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我们将秉承客户至上的精神,坚持公正廉明、精确高效的执业操守,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化的服务。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市场策划部、财务审计部、司法鉴定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公司的服务项目类型有:注册资本验证;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财务年度报表审计;非盈利机构报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企业改制、清算、清产核资、分立、合并等专项审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绩效评价专项审计;企业解散破产清算审计,抵押贷款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案件鉴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其他专项审计。
公司坚持以技术为基础、人才为核心、服务为根本、创新为灵魂的经营宗旨;以市场为先导、用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是公司的不懈追求,也是公司得以快速发展的最佳原动力。
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等各行业的教授专家顾问网络,竭诚为社会提供权威性咨询服务。
1.2.2公司业务介绍
财务审计业务:注册资本验证;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财务年度报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清产核资;绩效评价专项审计;企业解散破产清算审计,抵押贷款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及其他各类专题专项审计等。
司法鉴定业务:接受公安、法院、检查院、仲裁委员会等机构的委托,办理各类涉案经济事项的价值鉴定,如经济案件鉴定、涉案资产价值的评估、工程经济纠纷进行价值鉴定等。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6- 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民办为主体的三本院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学专业由于应用性强、就业范围广泛,所以被三本院校普遍作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但是,无论是教育教学投入、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三本院校都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会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会计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完善,而且需要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所以,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接受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作为三本院校,要想培养出有特色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在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三本院校的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三本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是包括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部分有条件的院校会开设ERP沙盘实验,通常在本科教育的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型工业企业某个完整月份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手工账务处理,实验过程包括填制记账凭证、设置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实验内容中的经济业务较为简单,涉税业务不够全面,完全不涉及审计实践的内容,而且通常只有手工实验部分,没有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此外,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针对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来看,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1.2 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
实践教学内容是对相关理论课程内容的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巩固理论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目前,作为三本院校来说,受制于投入成本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很不完善,无法针对教学实际自行设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无法做到很好的衔接。
2 构建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要能够全面训练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会计、审计、纳税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中,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过程,会计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地分为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两个部分,基础技能实验的内容以单项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计;综合技能实验的内容以会计学科所有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交叉综合运用为基础进行设计。各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2.1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内容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重要会计项目和特殊业务的核算方法,计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核算、租赁业务、投资业务、合并报表业务的核算等。
2.2 成本会计实验内容
成本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特殊成本会计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具体内容包括分步法成本核算、品种法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核算等。
2.3 纳税会计实验内容
纳税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纳税申报方法,计划在《税法》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税务登记和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申报、消费税申报、营业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其他小税种申报等。
2.4 审计实验
审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计划在《审计学》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借助审计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通过所给的实验资料,完成从业务谈判、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审计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结束审计工作等审计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审计业务的承接、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底稿、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分析程序、报表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验资以及归档等内容。
2.5 财务管理实验
财务管理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参与财务管理活动中筹资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资本预算方案等的设计与评价,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计划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包括筹资方案选择、可转换债券筹资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资本预算的编制、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等内容。
2.6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会计学各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门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验课程,计划在学生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该课程模拟制造业企业在某一(或几个)会计期间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成实验资料,直观地再现一系列典型的企业会计业务,指导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列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全部会计工作的操作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7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是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延伸,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该课程借助电子计算机、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中使用会计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等全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该项实验与手工综合实验使用同一套实验资料,侧重于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操作方法的训练,计划在《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结束后开设。
2.8 ERP沙盘模拟实验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针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是管理学科的综合实验,通过营造一种企业经营决策演练环境,培养学生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对财务工作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该实验的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战略中心、营销策划与销售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以它们为设计主线,把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受训者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教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体验。
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基础技能实验属于单项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各门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的实践环节,一般在该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技能实验属于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培养会计学专业职业综合技能的实践环节,实验内容涉及到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内容,一般在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通过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未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G642;F239.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社会需要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务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高校承担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培养体系并不完善。部分院校尚未开设审计学专业,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内审部门从事审计工作。本科院校的审计课程分为审计学基础理论和审计实务训练两部分。审计学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通常设置于第五或第六学期,审计实务训练通常以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形式设置于第七学期。
审计模拟实验作为对审计学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培养学生审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通常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的审计业务流程,让学生动手进行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审计差异汇总、出具审计报告、编制审计底稿等实务操作过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报表审计流程。然而很多院校的审计学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未达到良好的效果,W生在模拟实验课上未能充分掌握相关实务操作技能。本文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教材匮乏,教学内容简单
审计模拟实验教材更新缓慢。一方面,很多教材沿用2006年的审计准则编制,未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财政部于2014年大规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其他综合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关联交易抵消规则等多项准则作了重大修订。然而绝大部分审计模拟实验教材的解答仍是针对旧会计准则的会计业务进行查错纠错,教师在教学时需不断更正教材配套的答案,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出现错误。
大多数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更像是一本错账更正的习题集,学生对每个会计科目进行查错纠错。然而审计并非简单的更正错账,更多地涉及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内容,实训教材中无法呈现企业实体系统性内容的衔接,使得学生无法根据教材内容做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定合适的重要性水平、致使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存在问题。且多数教材各章节涉及的业务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教师亲自编写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又比较困难,不易获取企业真实的年度会计账簿资料,无法保证会计数据之间、财务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连续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审计岗位模糊
目前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把所有学生放到审计平台中,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使用电脑中安装的审计软件进行实训。然而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审计实务过程中涉及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岗位,各岗位的基本职能和职责范围及涉及的审计工作并不相同。让所有学生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机械的审计流程操作,不益于学生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学生对审计岗位的概念非常模糊,工作内容也一知半解。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时较少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基本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很多学生学习完审计学基本理论仍然对审计涉及的内容和环节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让学生接触企业账簿,对其会计业务活动进行审计,亲自动手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底稿,掌握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许多高校审计学理论课程设置为64课时,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设置为16课时,审计模拟实验的课时略显不足。完整的审计流程涉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编制审计底稿等业务。在进行实质性程序时,有些科目的审计非常复杂,例如:存货的计价测试、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固定资产折旧的测算、税金的测算等,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完整的审计流程。
(四)教师实务经验不足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要求任课老师在具备专业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经验。然而许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接触过会计或审计的实际工作,无法深入、清晰地给学生讲授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例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测算,模拟实验教材中将固定资产机械地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办公设备、交通设备四类,对每一类分别按使用年限进行折旧测算。然而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机器设备或办公设备的使用寿命均相同,也并非所有固定资产在被审计的当年能提足12个月的折旧。实务工作中需要把在被审计年份没有提足12个月折旧的固定资产单列进行折旧测算。对于使用寿命相同、残值率相同的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和交通设备可以合并测算累计折旧。所以实务工作中通常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率的不同进行分类做测算,而并非简单地依据固定资产类别划分。许多教师没有实务经验,按照审计模拟实验教材讲授这部分内容过于机械,不能灵活地给学生传授知识。
一、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审计学》作为大三、大四必修课,难度较高。一方面,其课程理论性强,一般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模式、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效果评价等。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多,很多大学生刚接触时较茫然,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很多审计方法是基于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之上,如果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高等院校审计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现象”。主要存在“不愿意听”和“听了也不懂”两种情况。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听。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听了课,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审计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灌输者的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传统,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没有采取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状。
二、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审计学教学大多以理论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相关案例,即使有案例,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就审计学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案例脱离实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学生难以理解,兴趣不高;二是案例问题都是针对某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停留在问题表层,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零碎知识贯穿成整线,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审计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了解不够。而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教师除教师资格证之外,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断层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和审计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是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事务所的真实工作情况学生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尤其是在“审计流程’’这一章节:从接受业务委托、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整个环节。学生如果不参加相关的审计实习很难理解整个审计流程以及各流程当中的注意点。
三、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学占总教学内容的80%。被许多商学院效仿。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对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详尽的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引导者,以情景带入形式,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审计学的理论知识。另外,教授过程应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针对特定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简短小案例;而对于整个章节全部内容,则采用大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将零散的书本知识串成一条线安插在案例当中。在审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教师亦可在每章节引入相关案例,再抛出重要知识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内高校在人才招聘环节,应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入校给学生上课或是给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来校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适当安排青年教师假期参与相关实习,了解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给本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21-02
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常开设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报表分析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学科知识于一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复习,并结合所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审计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全面复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不但能够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业务的核查;第三,培养专业感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热点专业,生源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主要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却乏善可陈,在强调工学结合、强化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下,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的优势,在面对审计业务时常常无所适从,审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 审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审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更强调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应用性,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较一般财会人员应具备更为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强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特点使得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较广的审计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企业循环业务审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执行企业主要审计业务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高,以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理论偏深,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散。
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教学受体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本质。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尽管审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层次较高,需要的人才素质较高,但是具体审计业务处理时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相应的,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2 教学方式单一
审计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条条框框需要理解记忆的也多,这些尽管枯燥,但却是指导审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课程必须完成的理论环节。此外,在审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前期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回顾、总结、综合理解的内容也较多,而大多数学生原本相关学科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到了学习审计这一学期就更薄弱了,这样就会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候,如果在授课内容方面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回顾,也缺乏相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审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审计实践中常常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可以说,专业判断贯穿了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及至审计全过程。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信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特点使得审计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社会实践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方法。
如何把案例教学理论行之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从而达到理论设想的目标,教学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方法。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审计学的教学工作,经历过“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阶段,对审计学的教学也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审计学进行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关于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
案例教学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方式。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比较认同的案例教学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第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第三,在审计理论课后,专门进行审计案例课程的讲解,通过大量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只采用某一种方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者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应用。
因为不同的专业,课程的性质也不一样,对于会计专业,审计学是专业必修课,而对财务管理专业则是选修课,同时审计学课时也相对较少。就教学内容来说,笔者把审计学课程大致分为两块,一块是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块是审计实务。不同的专业教学重点也不同,会计专业更注重实务,财务管理专业则相对偏重于理论。同时理论与实务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如下:
1.在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主要是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讲授在实际中如何运用相关理论,在何种情况下会用到何种审计方法,运用何种方法可发现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理论和方法有直观、实际的理解。在这一块,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大致相同。这时应用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运用,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审计实务部分,主要以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为主。案例分析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要从自身角度来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和决策,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案例分析中的讨论题、思考题,可以推动学生去阅读相关理论,查阅案例相关背景资料,不仅要从理论上理解案例,而且要在具体的情境下去把握。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在这一部分,学生是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进行讲授。上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好任务:每一组负责讲解一个循环。教师先作示范性的讲解,由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组进行讨论,进行组织,下次上课时每组选取一名代表上台对理论进行讲授,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修正、补充。理论课后,再发放一些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各组讨论,并进行适当地引导。讨论过后,每组选取一名代表上台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他组员进行补充。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各组之间进行相互辩论。课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第二次上课,再进行讲评。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以审计主体的身份参与案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而对财务管理专业,则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最后总结归纳理论。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恰当地进行案例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审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的选取
要实施案例教学,而且要行之有效,案例的选取很重要。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恰当的审计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解读案例过程中发现审计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对案例的选取,笔者非常慎重,教学中运用的案例都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主要是选取一些近年来实际的、当地的、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避免了目前一些审计案例虽然典型,但是缺乏系统性、引导性,难以达到相应教学效果的现象。在前期审计理论与方法部分,案例的选取相对地注重其趣味性,因为那个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入门,所以主要案例较为短小精悍,具有“身边性”、“新鲜性”。审计实务部分的案例则相对可以宽泛些,甚至有些案例可以由学生来选取,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
总之,审计案例是否真实、实用、合理是审计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教师除了积极地搜集、整理、选取恰当的案例外,还应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案例教学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学生审计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小林.审计案例教学基本范式探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10).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 B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涉及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涵盖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规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知识含量丰富,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对于侧重培养学生实践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的目标,是每一位从事审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分析
(一)n程定位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领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专业课之一,是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培养目标
课程从财务报表审计角度阐述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审计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审计职业对会计、审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职责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将应用型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即时上岗的应职应岗技术技能,又具备适应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所具备的素质与潜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知应会的教学体系,以够用和实用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最高层面。
(三)教学局限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岗位认知、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以及完成审计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概念多、理论知识多、比较枯燥,从课本上很难体现其实践性。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等,但由于知识点详细、庞杂、覆盖面宽、信息容量大,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无法更好的提炼和把握,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大。
二、“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和改革,笔者提出整合构建“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
在审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审计方法,内容乏味、枯燥,即便是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但仍然是没有太大的突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中,选用应用型审计课程教材,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融入审计理论、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实施中,学生以审计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划分为学习小组,分角色开展协作式学习,通过分组分岗,设置项目经理、项目助理以及审计客户等角色,让学生熟悉审计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培养岗位技能,通过体验审计业务洽谈、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项目审计、完成审计报告等事项,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度参与审计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时,所有的工作过程都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在工作底稿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实现“做中学”。以审计业务承接为例,把与业务承接相关的空白工作底稿预先发给各学习小组,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客户信息,完成工作底稿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先由指定的学习小组以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述学习内容,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再由教师提炼知识点,完成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
虽然运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习具有了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学习仍然只是停留在平面学习中,缺乏动态性,因此,通过在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中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再现审计业务场景,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教学实践中,在实验室安装审计实务操作软件,与审计课程同步开课,内容包括相关数据采集,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查询,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符合性测试、审计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疑点的记录与汇总,审计调整、完成审计报告等。运用审计软件可以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训的结合,软件带有考试评价系统,方便学生更直观和动态地进行学习。通过审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审计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令学生锻炼了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了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相衔接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等级职业人才
国家对职业教育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安排,提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做支撑,要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注册会计师属于高技术人才,单凭学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审计工作的直接对接,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一方面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请到学校当老师,加强实践指导,并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审计资料和相关资源,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事务所参与审计工作,形成一种“旋转门”机制,促使形成校企一体培养学生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助理进行顶岗实习,彻底改变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脱节问题。实践中,我校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记账公司实现合作办学,会计、审计专业学生入学后,每学期都会安排到代账公司进行教学实习,毕业前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多年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充分研究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针对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构建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实现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和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理论性强,传统讲授枯燥,知识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难点,达到培养高等职业学生具备职业兴趣、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具有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