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9: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52-01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日益普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而传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复,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于这种信息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在这个超大型的上网群体中,18-25岁的青年占79.2%,其中青年学生占据多数。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的普及和不可替代性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传播模式改变,高校“思政课”面临挑战和社会赋予的更高教育使命,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必须和必然。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政课,在思政课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从教学经验中体会到,只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多联系时事,特别是结合社会热点,探讨各大门户网站等讨论的热点社会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站在讲学习、讲政治的高度来评价时下发生的一些热点话题,设置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弥补传统理论讲授的不足。可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说服力。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解答学生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占领学生的网络文化思想主阵地,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攻关,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武器解决他们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升社会意识,社会道德、文明上网,理性看待网络上的一些事件和评论。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思政课最主要的教育法是理论教育法,其本质是灌输。灌输法依然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教学的方法,灌输法不同于满堂灌一言堂,包括教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在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元化,灌输法的使用要求更高,理论灌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不断改进提高。讲授内容应更紧凑有吸引力,学生在中学期间已了解思政课的基本内容,2005年十六号文件提出要将中学和大学思政课衔接起来,减少重复教学,大学应比中学更加深刻,侧重解释为什么,以理服人。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知识,搞清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讲课的时候详略得当。教师要能够做到伸缩自如,驾驭好课堂的能力。
其次,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大致内容、时间、形式、考核方法。设计好某一个问题,可以是课程涉及的、也可以是网络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每一次发言就是一个个小专题。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展现、分析、解决来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再次,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度。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可以起到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当学生发言或演讲完毕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学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偏激和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并阐明理由。帮助学生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运用的思想理论武器,去辨别信息的真、假、美、丑的能力,使学生不被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污染,进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精心打造思政课教学网站,搭建网络资源高效运用的平台
高校各思政课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各自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因此,一线教师精心打造一个一流内容和一流形式有机统一、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紧密结合、以生为本、切合本院实际、高效服务于本院教学的思政课教学网,可极大提高网络资源运用效率。站内信息的选取、安排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要力求做到少、精、新,并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日益普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而传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复,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于这种信息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在这个超大型的上网群体中,18-25岁的青年占79.2%,其中青年学生占据多数。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的普及和不可替代性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传播模式改变,高校“思政课”面临挑战和社会赋予的更高教育使命,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必须和必然。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政课,在思政课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从教学经验中体会到,只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多联系时事,特别是结合社会热点,探讨各大门户网站等讨论的热点社会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站在讲学习、讲政治的高度来评价时下发生的一些热点话题,设置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弥补传统理论讲授的不足。可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说服力。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解答学生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占领学生的网络文化思想主阵地,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攻关,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武器解决他们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升社会意识,社会道德、文明上网,理性看待网络上的一些事件和评论。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思政课最主要的教育法是理论教育法,其本质是灌输。灌输法依然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教学的方法,灌输法不同于满堂灌一言堂,包括教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在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元化,灌输法的使用要求更高,理论灌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不断改进提高。讲授内容应更紧凑有吸引力,学生在中学期间已了解思政课的基本内容,2005年十六号文件提出要将中学和大学思政课衔接起来,减少重复教学,大学应比中学更加深刻,侧重解释为什么,以理服人。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知识,搞清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讲课的时候详略得当。教师要能够做到伸缩自如,驾驭好课堂的能力。
其次,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大致内容、时间、形式、考核方法。设计好某一个问题,可以是课程涉及的、也可以是网络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每一次发言就是一个个小专题。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展现、分析、解决来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再次,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度。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可以起到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当学生发言或演讲完毕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学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偏激和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并阐明理由。帮助学生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运用的思想理论武器,去辨别信息的真、假、美、丑的能力,使学生不被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污染,进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精心打造思政课教学网站,搭建网络资源高效运用的平台
高校各思政课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各自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因此,一线教师精心打造一个一流内容和一流形式有机统一、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紧密结合、以生为本、切合本院实际、高效服务于本院教学的思政课教学网,可极大提高网络资源运用效率。站内信息的选取、安排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要力求做到少、精、新,并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6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是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伴随着现代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实践教学正日益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创新模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掘网络的积极作用,搭建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和以学生为本的资源丰富的开放的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意义重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内涵
网络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立体多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又被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是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一般包括网上自主学习、网上师生互动、网上考核评价、网上问卷调查等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当前网络已经普遍的情况下,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我们必须研究和占领这块阵地,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实践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针对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在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始终注意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发挥网络平台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同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相比,推行网络实践教学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已成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改革趋势。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协同,从而全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依据
(一)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怎么搞,在不同的高校还存在不同的分歧,面临的难题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比如学生的参与率低、学生的自主度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等。因此,要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就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而网络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应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网络资源具备的天然优势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模式的现实需要。网络实践教学模式不受环境与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率;网络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借助视频资料体验到与现场参观同样的感受,有助于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经费不足、学生安全没有保障、师资短缺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性地位,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条件。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海量信息、交互学习的环境、网络论坛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的实践教学平台,从而使得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具有了现实条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优势
(一)网络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开阔性
网络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具有开阔性,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具体的典型案例,都可以成为网络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完全取决于教材及教师自身掌握知识的数量。而在现实的网络实践教学中,向学生呈现的内容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更重要的还有各种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学习工具软件、网络教学课件等,这就使得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了一个集图片、动画、文字、声音、视频等要素融为一体的海量信息库,并以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可以达到隐形教学的效果。
(二)网络实践教学过程具有自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占有经验与信息较多,往往在教学中处于主体性地位,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具有掌控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教师由学生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迎接新挑战的学习者,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掌握知识的探索者。丰富动态的教学内容、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自主学习的中心。
(三)网络实践教学形式具有交互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讲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而且时常还会受到地点、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制约。网络实践教学积极开发网络互动交平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了由“老师被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学”这样一种单向的静止状态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交流”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运动状态教学方式转变,从平面走向立体,拓展了网络实践教学的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得实践教学形式表现出交互性特征。
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科学构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建设可持续发展性并具备推广价值的思想政治里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功能上科学、合理、完备,使用上便捷易学,内容上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形式上力求受学生欢迎和喜爱。为实现网络教学管理的功能,平台至少应包括自主学习模块、师生互动模块、考核评价模块等。自主学习模块应体现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师生互动模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考核评价模块既具备网上实现考核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功能,同时又具备实现考核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的功能,也就是说该模块既可以让学生实现课程的网上考核评价,还可以实时跟踪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
(二)及时更新网络教学信息资源
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网络化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不可避免的缺陷。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平台的高校往往也存在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负责人员交替频繁,队伍不够稳定,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各高校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网络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增强网络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要注意确保网络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网络具有无序性和不可控性,各种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很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出现不健康的表现。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中心在选择和确定网络实践教学内容时,不仅要重视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还要重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
从保障网络实践教学有效运行的方面看,各高校必须要拥有一批了解和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最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组成。因为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是非难辨,如果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都是文科专业出身,从指导、管理的层面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网络平台的使用并不是很熟练,各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指导教师对网络平台的使用培训,使他们能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使用,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领路人角色。一方面,各高校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编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用教材和网络平台使用指导手册,使指导教师和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另一方面,各高校还要经常组织课程建设培训会,对网络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们全面了解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功能和使用等。
(四)注重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维护
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是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首先,高校应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平台开发技术,从而降低网络教学平台的维护成本。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和尝试,其中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无疑是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都已经建立起了大规模的课程网络平台,很多理念和技术值得国内各高校借鉴与学习。其次,高校相关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维护和改进。网络实践教学课程负责部门要和学校的教务处、网管部门密切配合,根据本门课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要求,设立相应的栏目和管理系统,由教务处和网管部门来保证网上实践教学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各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维护及使用制度,积极发挥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确保对网络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加强网络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6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而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趋势。其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面小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资源建设无论是从平台的构想、目标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初步阶段,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建设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学生的状态,而忽略更大部分同学的情况。在的信息中,更侧重于完成课业。这样的网站,缺乏共享的精神,自己“关门造车”。这就造成了资源共享面小、资源建设不及时,网络上虽有一部分的信息沟通、共享,可是所建设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安置了防火墙,外校师生无法进入资源库进行共享交流,同时对于住在校外的本校学生也造成了共享障碍,仅是一个防火墙的问题就导致了兄弟高校的学生不能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内获得想到的知识,本校的学生也不能在其它高校的资源库里得到知识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大多高校只重视教学资源部分的建设,并且只在乎数量,往往忽视资源的质量方面。
(二)缺乏互动交流方式和学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对与互动交流方式相关的资源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资源的者,只是传播了思政课的内容,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反馈,无法实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网络教育的互动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靠校内论坛、留言板、Blog 等交流方式,这些交流方式都不能建立师生间迅速、有效的沟通渠道,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开放性题目缺乏,对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答辩、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对缺乏,难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资源匮乏
思想政治理论网上教学资源缺乏,最主要是反映在有效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有些网络教学资源附以教师授课的现场视频图像,但由于网络传输、摄像条件局限,造成学生观看视频图像的连续性极差,可视价值不高。以某大学为例,网络平台上的课程,大多数是教师平时上课所用的课件,没有针对网络教学特意制作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平台大多是对已学课程的复习,很少能够学习到有创新内容的教育资源,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存在着攻关时重视、日常时轻视的现象,往往是在建设初期或是有关部门检查评比时,才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集体突击攻坚,待评比检查结束后,又恢复原样,突击上传的网络教育资源得不到日常更新,缺乏长期的日常维护,难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提供有用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策
(一)建立共享的、高质量的地区性、全国性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首先,要做到高质量。教师在教学资源时,必须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教师们严于律己,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与大家共享。其次,注重共享。不能把眼界只放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放在自己的高校内,要多关注其它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共享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站,加强互动交流,不仅交流学术,更是交流心得。建立共享的网站,不仅会充实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而且会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以便于师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将高校思政课建设成精品开放课程。将以前的国家级精品课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通过科学布局,优化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师生互动交流模块
师生的互动交流是体现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性,活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师生互动交流网络资源的建设可考虑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聊天室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形式主要包括BBS、QQ群、博客、微博等。
(1)BBS交流论坛。BBS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在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往往决定了整个论坛的发展,同时,优化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高论坛的影响力。
(2)QQ答疑。当代大学生均有QQ,这种既省钱又便捷的新沟通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QQ这种新载体,将其纳入到思政课资源建设的规划中来,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QQ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答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疑问和困惑,师生通过QQ不仅能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而且也能有效增进师生情感。
(3)微信讲座。与 QQ 的师生一对一答疑不同,微信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课程相关的简短言论和见解提供了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就课程内容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在微信上开通独具特色教学讲座,同进入教师微信空间的学生实习实时的网络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沟通不全面的缺陷。
(4)微博讲座。教师可以针对微信讲座不详细、不系统的缺点,在自己的微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完整、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学生留言的回答,实现师生的网上教学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持续开设专题,就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阐释,高校思政课管理部门也可以将微博讲座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从而实现微博讲座的常态化。
(三)通过多渠道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配合高校具体教学的条件,结合教学需要,创造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网络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能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巨大优势,目前校园网的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汇集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精品课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平台。因此,积极地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模块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模块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案例、阅读书目、实践要求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64-02
一、基于网络信息,改革高校政治教学
高校政治教学,教师可以借鉴网络信息进行特色教学,教师要敢于探索,敢于实践,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信息教学,主要是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可以及时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诶知识在讲解时,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形象性非常鲜明,加深学生理解。因此,高校政治教学基于创新模式上,更具有启发作用。从实践中发现,网络具备的交互性具有巨大的优势,在高校课堂学习中,应该重视该启发作用。有学者曾经这样表述:在网络时代,人的身份、年龄、地位可以实现一律平等。一切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平台上,交流可以做到自由轻松的开展。在网络信息互动性中,这样的交际方式非常适用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该模式下,可以敞开心扉学习。从中可以看出,网络信息交流,人们可以将内心的隐私进行诉说,人和人之间的内心距离被缩小。那些学习困惑,那些学习烦恼,学生可以进行倾诉,并且还可以获得陌生人的开导和帮助,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当今,高校政治课堂学习,更加注重互动性,过去那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教学需求。那些不重视互动性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样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学习天赋、学习潜能无法被激发。
网络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知识。而且,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融汇、图文并茂以及声色俱全等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会被提升。通过该信息传达,可以该学生提供感染力强、场景真实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直观的学习政治知识,可以深入理解政治术语。大学生善于跟随潮流,政治课堂学习使用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会被激发。政治课堂想要取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实现兴趣提高的另一方是便是网络信息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信息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形象性,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教学,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课堂中积极互动,使得课堂展现出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另外,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师可以使用影片、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教学,学生政治课堂学习不会枯燥,学生从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中,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升政治课堂学习效率。
二、基于网络信息教学,促进政治话语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话语是高校政治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每个教师的教学话语类型不尽相同,衍生出的教学体系形式各样。然而,该教学话语可以体现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从中展现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风格,在其中会得到体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因为拥有了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存在差异。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体系中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呈现多样化现象。教学话语体系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它的教学地位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同样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话语。在高校政治教材中,每章课程都是根据标准进行制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些规定使得教学很难开展教学话语,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对高校政治教师而言是个挑战,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话语方式。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话语改革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第一,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实现三个结合,个人目的和社会目标相结合、文本记录和日常解说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方式,只有在网络信息教学中才得以实现,教师拥有广阔的信息资源,可以从中选取具有趣味性的案例进行解说,在趣味案例中融入该课堂知识,学生在轻松的课堂学习中,收获大量政治知识。教师个人教学目的,必须在社会发展要求下进行,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符合社会需求。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做流行的网络用语,例如:“丝”“腐女”“高富帅”“白富美”等等,从这些词语中联系到政治道德修养知识,这样的话语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会被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提高,实现政治教学目的。
政治教学一定要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使用大量的网路语言,这要求教育者要掌握网络语言。虽然,高校政治教学都非常严谨,教师在阐述观点时都非常严肃。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该教学方式变成传统的教条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低,学生会厌恶政治学习。学生都乐于接受趣味性、幽默性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政治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当前,高校教学已经和网络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教学离不开互联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花费在网上的时间都比较多。学生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甚至依赖网络。教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也使用网络方式。教师要和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政治的难点,灵活的应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熟悉的网络流行语,学生会觉得很亲切,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因此,教师要掌握大量的网络用语,在备课时穿插在其中,这样进行整治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使用网络信息的便利,提升政治教学内容设计
(一)使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政治课堂学习
传统政治教学方式,大多是文本文式教学。而且,政治课堂学习本来是们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低,而且大学课堂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堂为主,导致政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注意政治课堂学习重要性。想要学生注意课堂学习,教师要抓住学生眼球,教学内容设计要新颖,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趣味性更浓。教师使用幻灯片方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政治教学的方式之一,这也是多媒体教学重要方法之一。在政治课堂上,教师除了使用PowerPoint教学,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图片播放,当前的网络信息大多数都是用图形的形式进行展示,图片的感染力也比较强。在政治课堂上使用该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会提升。
(二)利用网络信息择取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网络信息一个最突出的特性是时效性,那些热点新闻、那些社会事件、民生新闻等等,这些信息首要在网络平台展现。大多学生查看新闻都是从网络中获取,过去报纸、杂质的新闻查阅方式已经被抛弃。网络是信息量做大,信息传输效率最高的平台。政治教材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政治教纲要求教师要使用文本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加以取舍。然而,教师可以灵活的使用网络信息方式,将社会热点问题,将生活案例融入课堂中。这样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提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九成以上的学生他们不喜欢学习政治,但是对于生活化政治教学方式,学生都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兴趣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课程学习时,借助网络信息将那些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穿插在政治课堂中,使用幽默、活泼的教学方式,避免出现说教式、空谈式以及填鸭式的政治教学。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网络信息进行编写,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时效性、趣味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会被提升,相信政治课程学习将呈现良好景象。教师使用的那些案例,大多数都是社会最热门的案例,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实效性,学生学习兴趣会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政治教师在讲解政治课时,可以使用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可以使用最新的网络新闻作为课堂案例。这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会提升,学生学习政治才不会觉得枯燥。众所周知,政治课程它的内容都比较严肃、官方,但是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总是保持严肃的表情,那样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会急速下降。政治课堂学习一直遵守教学方式要做到“深入浅出、浅出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网络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爱上政治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连祥.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3年3期
[2]邱英瑛.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探究式问题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7期
[3]周捷宾.“有效”源于“真实”――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真实”教学情境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年3期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11-03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对全体国民提出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得以表达和实现的条件与载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成长意识的形成,也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把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先进科技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师生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化,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化的交融与繁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隐性存在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受西方不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个体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潜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已是当务之急。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高度自主的创造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建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建、参与中的互动、开放、平等又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网络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参与、互动、创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形态进行传导和散播。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和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涉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读。在理论课课堂上围绕“热点”问题,选准时机,找准事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教育。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开放的社会性为大学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它还“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狱鸿沟”。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架构了桥梁。此外,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同时又易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内容的误解,对信息处理的错误观念,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的现象,这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 高校网络文化复杂的价值多元性挑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加之新兴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以更为自由的传播途径,无孔不入,使各种社会舆论信息良莠不齐,这些状况冲击并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障碍。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积极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的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分门别类,有效识别,唱响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高校网络推动了大学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联合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满足。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助,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但同时,网络中的污浊和混沌也在腐蚀着他们的意志和心灵,迷惑他们的行为选择。高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对大学生性情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同时,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网络渠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因此,依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鲜明的育人导向功能,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准确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网络文化功能的研究应以育人为主旋律,构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锻炼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高校校园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愿科研、自专学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将学生内在需求和时展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着眼于时展语境,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途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实现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趋完美、个性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美育”观为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例如,网络文化内容按照美的内涵分设“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专栏。“内在美”专栏可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优秀作品的正能量的发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专栏可设置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打造青年学生喜爱的时尚、健康主流,在传递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对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4 行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加强高校网络的行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要抓好网络舆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关注校园网、博客群、网络社区、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真正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与交流,建设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网络舆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研发网络产品,如师生共创微电影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个性化沟通平台,如博客,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5 教育,指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如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具体形式来实现,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即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营造和谐、唯美的校园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将学校的校史、优良传统记载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校园气派,自觉地融人到校园情境中。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应匹配相关课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关人物的介绍、评论。通过榜样人物实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碰撞,更易呈现思想纷呈的局面。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原则,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开辟了高校校园网络并将其作为“第三课堂”与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网络课堂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因此,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悄悄地导演着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的又一场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也必将形成一种全球化的生存理念冲击着多元文化和多元世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呈现出开放、快捷、变动、虚拟和互动的特点。在网络社会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通过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①。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网络在以其独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的同时,它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使用网络人数最集中的群体,无疑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因此,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普及也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正如同志所说:“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加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②。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在网络阵地上争取主动权、开创新局面。为了在网络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认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搞清楚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现实可能性
(一)大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对象性条件
首先,我互联网规模和总体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决定了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巨大前景。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网络即指互联网(Internet),亦称国际信息互联网,特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 2011年7月19日在北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74.0%,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5.5%和46.2%;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较2010年底增加0.4个小时。③可见,中国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其次,我国现有网民的年龄结构发展并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特别是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目前,我国4.85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已达到29.9%。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比例已分别占到26.0%和30.8%;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分别是8.7%、35.1%、33.9%、10.5%和11.7%。④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介绍,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⑥据以上数据推算,我国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网民,是指在宿舍拥有自己的电脑,且宿舍有网线能直接上网的大学生。)的数量约为800万左右,即使是其他1000万大学生无论从上网次数还是在线时间上也比社会上其他群体多,而且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不使用网络的。随着2007年以来高校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上网人数至少应在2000万人以上。尽管相对于我国4.85亿的网民人口总数而言,大学生在互联网市场上虽然绝对人数不多;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肯定地讲:大学生网民绝对是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而且特征鲜明。因此,这就为进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对象性条件。
(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规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物质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并以校园网的建设为基础,构建起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平台,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纵观国内各大专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网站。尽管各学校网站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使用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校园网的基本功能还是一致的。首先,校园网是一个有效的宣传窗口。由于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成本低;因此,各大专院校都不会放过这一宣传阵地。其次,校园网是电子办公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文件、校园公告、求职信息等,具有快捷,方便,节省人、财、物的特点,因此,也是各大专院校节省办公成本的有效途径。再次,近年来各大专院校还在校园网上增添了“精品课程”等栏目,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也搞得很有声色。这为网络时代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各大专院校校园网的建设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所以,我国高校校园网的进一步建设也必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新载体。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使用互联网和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主体性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高校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会或者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那必将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所提高。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厌倦推动了教师对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其次,是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第三,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增多推动了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使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能很好的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事实上,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他们中年轻的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还比较熟练,但其中年龄偏大(年龄在50岁以上)的在这方面的能力就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平时并不关心教学活动,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偶尔代点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了。因此,在我国高校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以便于为网络时代“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主体性支持。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观念,为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现,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传播学理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环节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整体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它是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模式就必须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提高高校师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主动性
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会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也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自由地进行网上各种操作,这是开展网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组织网络教学过程和制作(或指导制作)网络教材,并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学内容丰富性的优势。另一方面,它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也要求学生必须能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否则,课后学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因此,在高校师生中必须普及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其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搞好校园网建设,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搭建网络教育技术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需要的物质技术主要是教室、黑板、粉笔、讲桌等。而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以校园网为媒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互联网络进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关领导应该给予校园网建设更多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经费和技术人员配备方面应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以保证教学新模式构建和运行所需的网络技术平台的顺利搭建。
(四)处理好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关系,减少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间必然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模式从传统向新型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避免出些不应有的现象。首先,构建教学新模式,不应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但是其积极作用还应首先肯定。毕竟在这传统模式下也培养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构建教学新模式,其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保留了传统模式中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环节等。最后,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和全面推广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应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和以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家学模式。网络时代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教学环节来看,这一新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应依据教育部每年下发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式给学生讲授。首先,教师要“授之以渔”。由于本门课程每次讲授的内容和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教师每次应在第一堂课上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国内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次,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主要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讨论主题的现有认识。这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网络教学”。在学生搜集资料和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开展“网络教学”,以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的认识方向发展。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在线讨论”来自主完成。由于第一、二部分的有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第三部分就应开展“实践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建设性的建议等。
从教学平台来看,这一教学新模式需要三大平台:其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所学要的多媒体教室,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声音、图像、影视和文字等方式生动的表现出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其二,是“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校园网或互联网,主要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分专题在线进行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并且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和成果到网上,使广大师生共享这一资源;其三,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能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在不用太费周折的情况下就能方便有效地对某些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活动,这一平台要求要灵活多样、还要不拘一格。
总之,网络时代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应是建立在三大“教学平台”支持下,三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注释:
①宋元林,陈春萍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l).
③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CD].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2011-7-19/2011-9-10.
⑤新华网.信产部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72亿[M/CD].,2007-10-12/2007-11-20.
⑥中广网.我国普通高校在学人数世界第一[M/CD].省略/jy/jryw/200712/t20071221_504659783.html,2007-12-21/2007-12-22.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289-317.
[2]胡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网络教学新模式[J].艺术学院学报,2007(2):
86-88+75.
现阶段,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高校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将高科技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拓宽自己的眼界,缩小与世界的距离。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互联技术成为了关键。随着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就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逐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技术,并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从而推动相关教学目标以及任务的实现。事实上,由于现实环境的现实,使得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相关部门对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认可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作出了较多的改变。笔者通过对于诸多案例的分析得知:在高校思政课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教师的态度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对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忽视,使得教师不会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投放太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继而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有关部门的不重视,继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以及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最终滞缓了思政课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2.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造成浪费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过程中,由与在建设与分类方面存在相关标准的缺失,继而导致在相关平台创建的过程中存在对于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以及浪费的现象。
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各高校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都借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资源的分类以及定义,从而使得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最先限度的利用和交流,最终加剧了高校对于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以及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下,并对国家的教育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忽略网络教学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虽然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极力的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希望寄托于此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实际上网络教学并没有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目前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机制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缺乏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而学生在借助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系统的考核以及训练,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推进路径
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实用性以及互动型差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使得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于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关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笔者通过相关案例以及有关研究的分析,总结了下述几点,具体内容如下。
1.发挥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平台构建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高校在职思政教师的鼓励,让其逐渐注重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并推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出谋划策。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育平台授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逐步增强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其自身对于网络教学的组织以及管理的能力,诸如依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方法与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人员采取下述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在多元化、持续性的培训过程中了解到网络教育平台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教学的有序开展。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于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并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此,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合作、考察等方式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以此为基础学习有关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以及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理解与熟悉。
其次就是需要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并依据实际的状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从而减轻各高校教师的负担。事实上,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发展。
2.创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功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逐步开展了21世纪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但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使得这一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但覆盖面小、资源共享性差的问题。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各大高校在发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流通和利用,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高校教育资源的流通,并在此过程实现了对于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部门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新青年”、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对此,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这些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交流,从而实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质量。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为了更高的推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用,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资源的维护以及更新,从而提升我国思政教育资源的质量,并最终推动相关教育方式的发展和推行。
3.构建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于我国已建有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之所以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在构建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都过分的重视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继而忽视了对于资源运行机制的完善。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需要香瓜你部门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
事实上,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推动教学任务的完善,并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角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教学不能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与学生构造起社会化的交互。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建立,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逐渐深入到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使用。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并有利于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交互式的远程教育。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学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取得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教学成果,因而其的推广有利于实现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事实上,为了更好的推动思政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相关部门逐渐开展了网络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随着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注重对于相关技术以及方法的运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毕竟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曾裕华.主体性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137-139.
[2]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83-85.
[3]刘芳.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瓶颈与破解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4,(06):113-115.
[4]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2014,(12):209+211.
[5]叶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重要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228-229.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9906
近年来随着新媒w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网络交流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作为“青年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得失并存[1]。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如何适应这种“微时代”的新形势,扬长避短,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展现出新的教育活力,就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的新课题。
在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关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环境中的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是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否向“课后”方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少有人注意和重视。事实上,在“微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拥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成更为丰富多样、生动亲切的形式为学生所感受、理解和认同,也让学生与自己形成更加日常化的教学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知授业,解惑释疑,并以切身的言行影响和涵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此意义上,毫不夸张的说,“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完全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重要补充,能够让后者更具有可亲可近的生活性,也更易于让思政理论课对学生发挥出入脑入心的内化影响。
一、“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新契机
在“微时代”兴起之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始终是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合与环境,也即是“主阵地”。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言行都是围绕课堂而展开,力求通过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与熏染。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毋庸置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进步,网络交流新媒介也逐渐兴起和流行,这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对其教学实效性也造成重要影响。在此新形势下,反思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与“微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便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当务之急。而在现有的讨论中,一般研究者仍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却对“微时代”来临后可能带来的“课后”延伸教学的新契机,存在着极大的忽视,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探讨。这不能不说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后教学”并非完全不存在,不发挥实际的作用,而是由于交流条件的现实制约,课后教学往往只能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有限交流,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却无法让教师对学生进一步发挥出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传知解惑、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后环境中继续开展。因此,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后教学的现实效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约,难以更有作为。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问题产生了新的解决的可能性,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契机:
1.课后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性。与传统的课后教学方式相比,“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具有更为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方式,能够为学生广泛接受和使用,体现出较强的教学辐射力。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新形式,在“微时代”有着极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是年轻大学生喜欢和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这些“微时代”的交流新媒介,日益得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越来越成为促成教学革新发展的时代性因素。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逐渐显示出新的发展契机与趋势。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来说,“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普遍使用,空前地突破了传统课后教学形式的瓶颈化局限,使课后教学开始拥有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方式的可能,也让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发挥出更为深入持久的教学影响。
2.课后教学教育功能的延展性。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地位、功用并不等同,而是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2],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但与此同时,课后教学作为辅的教学构成,具有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延展的重要责任。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将这种教育实践深入延伸到课后的时空之中,借助网络交流新媒介,继续对学生产生教学影响,深化和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对后者形成有力补充的作用。由此而言,课后教学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来说,并非可有可否无的组成部分,而是可以在“微时代”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掘,能极大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新的着力点。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后者教学效果的有力夯实,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3.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开拓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方式的制约,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出有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微时代”的到来,让课后教学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能够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带动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授课教师以往主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交流,在课后却缺少日常化的教学交集之处,这不仅使授课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有更为直接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也使授课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走向课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积极介入的教学行为,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从中可见,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着远胜以往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其广阔的拓展性[3],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超越传统课堂空间,拓展课外校园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而“树立全新的教学空间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
“微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重视开拓,不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课后教学有所新认识,而且让课后教学也开始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变化因素和革新内容。
二、“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发展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能够形成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内涵、新特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课后教学问题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但作橐桓鲐酱于发掘与开拓的教学新空间,我们可以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视角出发,对“微时代”课后教学的新的发展形式进行初步探讨,反思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变化,对其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有所新认识。具体而论,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结合与运用,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发展,与传统课后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产生、结合与运用。在传统课后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受到时空条件的客观局限,难以形成持久适时的密切关系。加之,思政理论课教学在高校中,一般都采用大课教学的形式,这就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不论是课后教学的深度,抑或是广度,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和保证。
随着微信、微博、QQ等“微时代”的网络交流利器的产生和普及,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不利条件,迎来充分克服与解决的现实可能。众所周知,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具有现代信息传播的极大优势,能够随时将相关的信息资讯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对后者的思想精神状态形成一定的实际影响。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来说,这些网络交流新媒介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限制,使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关系,得以继续延伸向课后,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因此,“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成为促成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变革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的网络交流方式,有效扩大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实践形式,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前所未有的具有“课后教学”的充实内涵,对课堂教学发挥出强有力的促动作用。
第二,对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多样化构建,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主体保障。
对“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运用,能够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从课堂走向课后,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多样化的教学关系,更有效地面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新发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就是主要依靠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灵活多样的主体化交流方式,使二者在课后也能始终保持直接密切、适时互动的教学关系。从实践来看,师生之间这种多样化的课后教学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一是在互联网上创建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个人微博,在互联网上适时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讯。这样“既可以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够“实施立体化、精细化地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4]。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设的这种教学微博,必须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力求通过微博信息的,将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丰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现今社会是网络资讯空前发达的社会,海量的信息资源让高校思政理论课获得极为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料条件,因此只要使用正确,就能极大地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现实性、生动性和感染性,优化授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内涵,使其更能产生说服力。而且,通过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将国家发展进步的积极信息,借助图、文、音、影等综合形式,生动活泼地传达给学生,培养和涵育学生的国家关怀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情感与观念。
二是在互联网上开设教学微信。在目前的网络交流形式中,微信的使用在高校学生中十分流行,成为后者学习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作为网络交流新媒介,与微博一样,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可以借此赋予课堂教学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通过开设个人微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使微信成为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5]。而且,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微信,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适时交流,了解后者的思想动态,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影响学生,涵育其思想政治素养,并进而在学生中形成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在互联网上建立QQ教学群。利用腾讯QQ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各种特定的网络交流群体,这在高校学生中也极为普遍。QQ群不同于微博、微信,它更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通过“加强引导和交流”,起到“改进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和消除师生代沟,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6]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还能具体地建立不同的班级群体,便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获得准确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QQ的交流平台,单独或公开向授课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之处,在沟通交流中得到后者的有效指导。因此,与微博、微信相比,QQ的网络交流方式,更能体现出课后教学的适时互动性,也更便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展开针对性的课后教学。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传输,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实现目标。
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后,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更为深入的影响。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由于并不是在正式的课堂环境中展开,因此具有突出的日常化、生活化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起到矫正作用[7]。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优势所在。因为非正式的教学形态,使学生对授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减少课堂学习时产生的严肃性、o张性,以较为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和接受,从而达到自然接受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课后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现实限制,如时空条件、学生人数、教学课件等,所以能和学生建立起日常化、动态化的交流关系,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尤须指出的是,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便可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发挥出教师的教学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的特定时间段内。这种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挥的实际影响不可低估,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所在。
第四,对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衔接融合,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体现。
在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推动下,高校思政理路课课后教学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空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课后教学能够同课堂教学分离开来,相反课后教学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始终应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为前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都不可缺少,各有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当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对等平衡的,而是有着主次区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着系统化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能,对后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发展,承担着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的应有责任。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课后教学的实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使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可能发挥出以往不具有的新作用及影响,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不容轻视的构成部分。因此,对“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关系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规律所限,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轻易遮蔽和替代的,而是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重新给予审视和对待。从这两方面着眼,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影响下,必然会进入新的衔接融合时期,从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发挥出一体化、整体性的重要作用。
“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不但发展内涵已产生重要变化,而且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实际影响,也有着深刻改变,不再是作用不显,甚至可有可无的教学构成。对课后教学的这种新变化、新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从“微时代”的视野出发,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把握。
三、“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展望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理论课进入到一个新的网络交流环境中,深刻改变了原有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及状态,不论是在课堂之中,还是课堂之后,授课教师与学生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交流关系,而是具有更多的动态性、互动性的发展可能,从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加具有丰富充实、形式多样的发展内涵。在“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仍没有引起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毋庸置疑,这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中极有发掘价值的教育空间,有着可以预期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展望,从其自身已经具有和正在逐渐表现出的“微时代”特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很值得注意:
其一,“微时代”课后教学的作用地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已不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无足轻重的辅助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让课后这一远大于课堂的时空范围,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后者在其中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取得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日常化的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拥有不容置疑的主干地位,对课后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甚至在一些时候会出现有课堂、无课后的教学情况。这种不利于课后教学发展的形势,随着“微时代”的出现,根本上有了彻底改观的可能性。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实际上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已然产生出一个广阔的课后教学空间,对这一新的教育空间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必然对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地位形成深刻改变,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必定日益得到提升和强调。因此,“微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二,“微时代”课后教学极大地扩展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空间,使其跨越课堂,走向课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全天候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课后教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实施的途径及范围都很有限,特别是授课教师无法与最大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教学交流,也无法赋予此种交流日常化的表现形态,因此课后教学在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远逊色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环境中,课后教学原先遇到的现实障碍,都已有可能被充分克服和解决,这便让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舞台空间得到空前的扩大机遇,能够发挥出以往无法施展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正是在这种变化中,真正实现从课堂向课后的历史性跨越,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课后贯通起来,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影响,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范畴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扩展,更为有效地达到传知解惑、育人培德的根本目标。需指出的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空间的极大拓展,既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因为,能否从中深刻认识到课后教学的发展潜力,并有机结合“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来展开教学实践,这有待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深入的探索,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其三,“微时代”n后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系,以新的发展形式表现出来,寻求和实践二者之间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抑或课后,都有着以往未有的重要变化。随着二者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日益密切结合,如何看待与处理二者之间的教学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一体化和完整性,必然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要远较课堂教学明显突出,而且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实际也要大于课堂教学,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为本、为主的基本状况,随着课后教学的新变化、新发展,将会受到显著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形势下,重新审视、反思与构建课堂、课后的教学关系,便会愈来愈显示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而这种新的教学关系的积极构建,对“微时代”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发展,也必将产生突出的现实作用,成为影响其革新趋势与走向的核心因素。只有立足于“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形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有机衔接起来,使二者之间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新关系,才能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贯通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始终对其施加积极有效的教学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实在在的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良好状态。
除此以外,“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也会让教师更易于将自身的人文情感与关怀通过日常化的网络交流途径,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对学生政治人格的健康形塑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在的感化力,减少高校思政理论课因过强的政治性,而与学生之间易于出现的距离感,为教师更好地发挥柔性教学影响开辟新途径。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微时代”的到来,实际为其进行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更反映在课后教学中。重新审视和反思“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将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打开一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大门。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成功架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新桥梁,构建起“微时代”中师生之间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种充满生活性、适时性、流动性与契合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凭借此种关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充分延伸至课后,贴近到生活,深入学生心灵,最有力地发挥出自己作为“思政人”的主体教学功能、作用与影响,赋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以新的生命力,真正提升和增强其应有的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4-106.
[2]徐跃进等.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1-42.
[3]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建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63-67.
[4]王英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平台的利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26-128.
[5]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27-28.
[6]张秀丽.李招淡.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教育研究,2009(5):88-91.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