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1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The Impact of Urban/rural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n Xi'an. Hao Yanli, Li Jing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 71006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mpact of urban and rural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rural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Adopting the spot check with EMBU and SCL-90 in 1756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from 6 high school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n terms of parental warmth, understanding (FF1, MM1), parental rejection (FF5, MM3), mother's punishment (MM4), and father's overprotection (FF6); and there also exist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factors like obsessive-compulsivenes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mental disorder.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a relatively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warmth and the factor-scores of SCL-90, and a relatively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such as parental rejection, mother's punishment and father's overprotection and the factor-scores of SCL-90. Conclusion 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level of rural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Key words】 S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ackgrounds; Mental health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引起学者关注,但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城市中学生[1]。在众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当中,家庭因素中的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子女管教和抚养方面一般的、经常的做法和特点,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多维结构[2]。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6]。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不仅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与习俗、子女多少、亲子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导致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值得探讨。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法,较为系统地探讨城乡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西安市3所城市中学和3所农村中学高一、高二的1800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无效问卷44份,有效问卷1756份,有效率97.56%。其中,城市高中生770人,占43.85%;农村高中生986人,占56.15%;高一学生1040人,占59.23%;高二学生716人,占40.77%;女生852人,占48.52%;男生904人,占51.48%;平均年龄16.48岁。

1.2 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用于测量城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采用1~5等级,共90题,包括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惧(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其他(F10)10个因子。②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用于测量城乡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由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分量表组成,涉及父母亲15种教养行为。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6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MM1)、过干涉过保护(MM2)、拒绝否认(MM3)、惩罚严厉(MM4)、偏爱(MM5)5个维度。

1.3 方法 以校为单位培训了6名调查员,由他们分别指导各校的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并按照规定的程序统一发放与回收无记名问卷。全部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城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农村与城市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城乡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3 农村高中生SCL-90各因子与EMBU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均有显著相关,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市农村高中生有较多的心理困惑,且在情绪、思维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国内一些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7,8],本研究结论与此一致。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除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外的其他各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积极教养方式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要小,而在消极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高中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父母的拒绝、否认往往容易伤害子女的自尊,使其胆小、退缩,甚至产生抑郁情绪;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抵触、不满和敌对情绪;父母的过度保护则易使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抑制了他们自我能力的发展。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有可能导致他们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甚至产生精神症状和心理疾病[9]。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这表明,西安市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大专及大专以上,母亲占15.95%,父亲占17.26%),他们对独生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龙的家长特别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理解,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融洽,同时相对农村父母而言,对子女要求较高,管理也较严,即有着温暖、理解的同时伴随着拒绝否认。农村母亲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2.15%),半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缺乏科学的教养知识,受传统教养方式的影响,对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处于强烈反抗期的高中子女通常会使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女子狠狠训斥,严厉惩罚。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母亲承担子女教育的职责,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相对较少,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太高,也不太关注子女教育问题,这可能是农村父亲过度保护孩子的原因所在。在所有的教养方式中,只有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面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恰在这一点,农村高中生的父亲和母亲都不如城市父母做得好,这可能是导致农村高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城市高中生要低的一个重要家庭因素。

总之,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这与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有关,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这种情感支持,使孩子生活在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有助于消除自卑等消极情绪的影响;相反,父母亲严厉惩罚、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得不到情感上的有效支持,甚至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情感,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困扰。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4 参考文献

[1]高成阁,亢万虎,王友平,等.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7,18(4):281-28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167

[3]Solantaus T, leinonen JA, Punamaki K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Times of Economic Recessio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amily Ecomomic Stress Model in Pinl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40(3):412-429

[4]左志宏,席居哲,桑标.健康儿童与问题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4,27(6):1371-1375

[5]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6]李祚山.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4):445-448

[7]徐锦华,曾丽萍,刘淑惠,等.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5(2):150-151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中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实行全国健康教育的重要h节。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适应健康教育三块内容,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渗透是中学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但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繁重,加上健康教育不是生物教学要求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寻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1 微课

微课是以5~8 min的微视频为核心,配以“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一系列配套资源的课程。由于微课只针对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除此之外,微课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的要求,为其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这种优点,以此为教学载体,解决高中生物课时紧张、难以进行健康教育渗透等问题。

2 利用微课渗透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渗透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能认识到生物物质在组成上的统一性。明确课本内容后,对比《中学生健康教育大纲》,确定健康教育渗透内容为“合理营养与健康”模块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2.2 健康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2.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糖类的功能与作用;必需脂肪酸(以DHA为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说出糖类、脂肪的作用,以及能对“为什么提倡食用植物油”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糖类和脂肪有更全面的认识,不盲目减肥。

2.2.2 教学重难点

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2.2.3 微课的制作

按照教学设计搜集材料,进行微课件的制作(表1)。微课件制作好后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微课的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调试好音调、录屏范围等,录制完毕后需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如字幕的添加等,最后生成微课。

2.3 健康教育微课的实施

将制作好的健康教育微课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QQ群、微博等,让学生进行观看。对于无法便利使用网络的学生,可以让其拷贝回家进行观看。或者在讲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新课后,利用课后几分钟空余的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

3 优点与展望

3.1 解决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等实际问题

生物课程中所蕴含的知识与中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课程可以作为普及健康教育的载体。但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普及健康知识,导致健康教育难以进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所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在课后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仅解决了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问题,还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观看,可以达到普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3.2 结合教材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有望成为一种课后资源

王竹立表示“微课难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但却可以被传统课堂利用”。像这样一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到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回顾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去解释与日常生活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制作而成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微课可以成为一种课后资源供给学生学习。

篇4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和教育责任感。我们的政治教学不能唯知识论,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情感体验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德育轨道。政治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更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学生引以为榜样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榜样。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明辨是非,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培根认为:“一切天性和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通俗地说,道德内化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检验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最客观的标准之一。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只完成了对道德规范的了解或浅层次的常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依然没有确立。所以,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的产生,在认知与行为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凸显德育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联系社会热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

学校德育应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有好坏之分,学校德育应当注重研究自己该如何应对,应当加强对学生如何看待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的教育,把科学理论用于分析社会现实;应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行为能力,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不能仅仅依托政治教案和辅导资料,还应与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状态相结合,确定好德育教育的目标。教材中就有很多联系社会热点的德育资源,比如,在“消费观”一课的讲解中,要让学生树立起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明白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涉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所以这一章节的讲解可以与学生生活中崇尚的绿色消费结合起来,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消费环境而努力,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高中生中常见的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意力不集中;

2.记忆力明显衰退;

3.缺乏自信心;

4.过多的自责和内疚;

5.悲观厌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6.焦虑,忧心忡忡;

7.逃避,怕见人,怕参加集体活动;

8.失眠,头痛;

9.烦闷,烦躁,对别人的言行总是看不顺眼;

10.惧怕,恐惧感。

这些心理的疾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前途以及对社会都带来严重的伤害。造成这些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就是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不懂得如何去优化自己的心态。

政治课中的德育渗透如果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准确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而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政治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查、测量、评估(诊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实施德育提供具体的、科学的依据,为德育的成功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四、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篇5

高中三年不仅是学生冲刺高考的长线跑道,同时也是其不断面对来自外界、自身各种压力和心理负担的重要过渡时期。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和心态,其才有可能怀抱着一种较为轻松的态度面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各种挑战。而要想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政治德育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让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产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效果。

1高中政治课程当中的德育渗透表现

1.1教材资料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从德育的概念来说,所谓的德育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当今高中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类辅参考资料以及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都可以看出其与德育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合性。比如,政治教材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部分和有关哲学原理、方法论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彰显出德育中的些许内容。而广大教师在展开政治教学时,也会经常性使用该类教学案例或相关概念,来辅助政治中相关理论或问题的解答和表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1.2教学目标的德育属性结构: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当前教师在展开有关政治课的课程模式与教案设计时,在教学目标的呈现上都严格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去解答和表述。比如在高中政治有关货币教学的部分,笔者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将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定位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其充分认知到“货币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货币是万万不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明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而这部分教学目标的呈现显然属于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再比如,在学习“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定位为:通过让学生感知小康社会中国建设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观念———这部分内容显然是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定位的。由此可见,政治教学和德育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是从侧面提升学生情感意识和确立价值观的重要过程。

2论高中政治德育的重要性所在

通过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关德育渗透表现的阐释,可以看出,加强德育对于推动高中政治教学必然存在着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培养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敏感发育的青春时期,其所面临的不仅有来自高考升学所赋予自身的未来前途前景的压力,也面临着家长、教师等殷切希望之下所转化的心理负担,同时还有各种人际、生活方面的压力。这些现实生活中极容易出现的状况,随时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给其思想和精神上带来一定的挑战与“折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广大高中生需要良好的心态来促使自身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保持态度平稳、思想积极。因此,高中政治德育的第一个重要性,就是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使其在面对学习或者生活中所出现的苦难时,能够不骄不躁、勇敢面对,同时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状态的情况下快速走出困境。高中政治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培养和磨练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前行、不断进步,最终打赢高考这场“持久战”。

2.2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在中国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下,高中三年的学习演变为最终服务于高考的长途“马拉松”,这就使得学生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良好、乐观的心态,更要有顽强的意志,拥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与思想。笔者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曾多次面对这样的学生,其从高一开始就一直拥有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是一旦中途个别考试失误或者成绩不理想,其精神上马上就会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成绩一落千丈,再也难以恢复到当初的学习劲头和成绩。这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广大从事政治教学的教师而言,却也不得不引发关于如何培养和磨练学生意志的深思。笔者认为,加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进行教育,让其在面对个人成绩下滑、精神状态不佳时,不至于产生情绪崩溃的现象,反而能在顽强的意志当中,不断学习、不断挑战,在向高考冲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信仰和自信心。

3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本身在教学素材和教学目标上与德育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重合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意志和心态能够产生的积极意义,将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并在高考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种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充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和外在变化,从而让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产生更为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丽萍 单位: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

篇6

我校是吉林省敦化市唯一的朝鲜族完全中学,现有12个教学班,200多名学生。由于生源少、缺乏竞争机制、单亲无亲生多等种种原因,我校的学生中尖子生少、基础差的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我们立足实际,以爱育人,用心教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德修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观是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在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上的反映,是教师修养的具体表现之一。我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学困生多,所以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常常组织师德教育专题讲座,或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或通过网络听取专家的报告,谈感想、写心得,教师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找出自己的不足,坚守岗位,勤奋工作,扎实完成教学任务,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以爱育人,因材施教

1.把爱洒向每一名学生

我校的单亲、无亲生占全校学生的70.5%,这一群体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提出了“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的口号,并把它列为评选学校师德标兵的首要条件,我们的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思想上的问题,使学生轻装上阵。同样的话出自教师之口和旁人之口分量不一样,我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浓浓的师爱,精心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把对他们的期待融化于对他们的爱之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慈母般的关怀,体验到人间情感的温暖,从而引起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进行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学困生的心理非常脆弱,需要教师的百般呵护和耐心的疏导,我们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从不放弃一名学生,教育他们树立自信。在几年的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再平常不过的一句鼓励,能给学生莫大的鼓舞,使他们奋勇前进;一句无意的话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泼冷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艺术。很多学困生在教师一次又一次恰到好处的鼓励和赏识中树立了信心,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完成了高中的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

3.师生结对,效果显著

我校根据学困生多的实际,进行了师生结对(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学期负责一名学困生)安排。教师与学困生结对以后,常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进行辅导,学困生因为有专任老师负责、重视他而感到高兴,学习态度很快有了较大转变,逐渐改掉了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纪律散漫等不良习惯,加上教师的耐心辅导,学困生的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师生结对工作有领导、有检查、有总结,与教师考评、教研组考评挂钩,每学期对师生结对工作做得好的教师进行单项奖励。

4.对学困生进行无偿课外辅导

我校的高中生全部来自我校初中,为了给高中多输送一名合格的高中生,我们多年来,在初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组织学困生辅导,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给他们弥补以前学过的知识,紧跟课堂手把手地领他们做练习,不少学生通过辅导,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我们根据学生少的优势,高中的辅导主要以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为主,开学初在学年会上研究确定每位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后,教师们利用中午、晚自习、休息日进行个别辅导,仅高三教师一年个别辅导次数达560多人次,其中数学、化学教师个别辅导达到80~90次。此项措施非常有效,不少个别科目较差的学生,在个别辅导中解决了不少问题,成绩逐步提高,最终考上本科。

5.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学生少,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小班化,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尝试,研究小班化自主学习模式,教案改成了学案、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桌椅、课堂上教师精讲多练、教师和学生多进行互动,结果课堂上睡觉的学生不见了,出现了学生思维被激活、小组间互相竞争、学生人人参与展示的喜人局面。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教育无痕

篇7

当有例如高中生弑师等恶性事件经媒体曝光时,社会往往指责整个教师群体的德育工作欠缺。但认真分析,“育人”意识淡漠的群体主要是科任教师。与班任教师不同,高中的科任教师普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身体品德、思想状况不闻不问,发现学生明显的思想行为的偏差只是背后议论而不把纠偏当作自己的工作范畴,“育人”意识淡漠。甚至会给学生灌输唯成绩为上的论调,削弱了班任的德育成果,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使“学校的德育,特别是中学的德育处在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中学的科任教师似乎有向大学教授看齐的趋势,讲完课就走,其他一切都不想管”[1]。学校管理层面上也没有强调至少是没有制度保障“育人”、“德育”也是科任教师的职责之一。

1.高中科任教师“育人”工作缺位。高中科任教师兢兢业业,为学生的学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高中科任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几乎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即使“负责任”的科任教师有和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主题也还是围绕“近期的学习状态”,“怎样调整学习状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任课教师不在意学生的修养品格,锻造性格,发展个性,强健身体,还把唯成绩论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只囿于课本学习。在学生没完成学习任务或作业时,科任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善意动机还发生了教师体罚学生、打骂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也是基于这些教师没有正确的“育人意识”,把成绩的提高凌驾于学生身心健康之上,只把自己学科的教学成绩提高当作自己唯一的工作内容和目的。

科任教师更是没有自觉挖掘本学科的“育人”意义,甚至把已经写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的育人意义认为是“花架子”是“虚”的,是与他的真实教学无关的,教案中教学目的中三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的填写只在做公开课时被思索过和合理填写过,平时填写时这一项就被斥为“假大空”而胡乱填写或者不知该填什么。共备组集体备课时也几乎从不涉及德育目标和如何实现。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编大学《英语》教材的许国璋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如今,有此种育人意识,以育人为己任的科任教师少之又少。

2.对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从课时安排上看,学生与科任在一起的时间多过和班任在一起的时间,所以,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科任教师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只在意学生成绩的偏颇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偏差,也是唯成绩论,而不把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性格锻造、行为习惯养成、强健体魄当作自己成才的重要内容。正基于淡漠的育人意识,科任教师恣意抢占自习,体育课,认为学校举办诸如“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活动、开展“文化节”“文化周”等是没用的,“把学生学习的心都弄散了”。他们认为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锻炼学生从容不迫地上台表达自己观点能力的诸多活动都应该快点结束,应让位于一节英语课或者数学课。学生运动时间被挤占,音乐课美术课劳技课体育课在学期后段被砍掉。学生普遍厌学,精神压抑,甚至有的出现精神抑郁、神经障碍的症状。学生有的高血压,肥胖,颈椎病,睡眠不足,体质虚弱,到大学参加运动会猝死在运动场上;有的学生是非不分,精神空虚,思想偏狭,不知感恩,不知孝敬父母,不图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没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为他们在德育课上被倡导的未出校门在科任教师身上就已先触礁。比如有的科任教师因为学生没完成自己的作业就不让学生参加体活,不让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演讲,说“学习都没学好还整什么没用的”,“整那些净耽误正事”。班任此时也只能配合科任。那么,学生的价值观,在现实中势必发生扭曲。因为“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即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2]189。

二、科任教师育人意识淡漠的成因

1.学校事实上只以学科成绩这一单一的标准对科任教师进行评价所造成的负面后果。高中教师的评价系统有评优、晋职、年底考核、学生问卷式评价几种方式。但至今,校园的真实写照是:分数,即界定了学生的优劣,也界定了教师的优劣。以哈尔滨某高中为例,师德考核,除非有校外补课,给学生订书收费的事曝出,所有教师的师德考核都一律为合格,没有差别。其他,实际操作中,对科任教师的评价皆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标准。比如,评职称时,向能看到高考成绩的高三学科倾斜,如果两个同是科任教师同是高三学年,就以两个教学班的平均分在高考中是否超过了同类学校(比如都是市重点中学)为重要依据。在评职述职时,科任教师多罗列自己的教学成绩,科任教师中无一人提及自己在德育工作的成果。“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占评价内容75%,而其余各项所占比重均达不到10%。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他工作任务占10分,教研活动10分,学生评价5分)”[3]。这种单一的评价系统,是造成科任教师淡漠的育人意识最主要成因。唯成绩论这一单一评价标准使得科任教师认为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尽可能地提高,使他们能顺利升入大学就是教师的职责了。能在平均分上超过同类学校就是优秀的教师了。认为这样就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甚至完全忘记了“育人”这一最大职责。

2.学校对班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二元管理。学校对于班任教师和科任教师实际上实行的是二元管理。对于科任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学上的管理,只要求科任教师参加月考分析会,教研组的教学、校本研修等有关教学的会议。而凡是德育工作的相关会议比如班任会,班会指导、德育实践课组织等只有班任参加。“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本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以及人为因素,绝大多数学校只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所以班主任较之科任教师在育人意识上要好很多。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和班级德育工作的负责人,开展德育实践课,组织开班、团会,观摩校内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参加班主任培训,定期开班主任会。所以班任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国家对育人、德育、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的政策、德育工作的内容,甚至也能从自己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切实体悟到育人工作对学科学习的正向推动作用。班任也可以去参加和争取师德先进个人、德育骨干等称号和荣誉。而大多数科任教师尤其是从没当过班任的教师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德育工作内容、工作培训,师德先进个人等也几乎不会从科任中选取。自从在师范学校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在长达40年的教师生涯中如果不做班任工作的话科任就鲜有机会得到强化育人意识的机会。而从没当过班任和只有短暂班任经历的教师在学校中是大多数。他们只是在参加一年一次的校务会议的时候能听到校长、主任汇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和计划,却也斥以“没用”“空洞”的批评或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3.高中阶段学生步入成熟。小学阶段,因为小学生的懵懂无知使教师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成为“刚需”;初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也使初中的教师不得不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心理疏导。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大都过了青春期,也有了相当成熟的能力,“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2]43。高中教师似乎面对的是完全成熟的学生,无须教师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和思想状态了。高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也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关注。

篇8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

二、组织上,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领导重视是重要因素先决因素,最好校长亲自去抓,省去中间环节,大会小会强调一下,创造好的气氛,即领导支持要到位,保证开课和经费,购买一些必要东西。

三、师资建设上,参加专业培训,有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工作积累性和专业性。专人负责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积累。

此外,自身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积累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擅长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树立你的权威威信。

四、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一)上课之前

1.上课之前,和同学聊会儿天,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日常观察,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堂上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破冰活动,如大风吹、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唱歌、小品、相声、录像、歌曲等调动气氛,活跃气氛。

(三)上完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注意有正式教案,不是无案上课)。

五、心理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学生家长

(一)教师

1.教师本身心理健康,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问题传染给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教师因素造成的,如人际恐怖恐教师症恐人症、厌学等。

2.教师懂得心理健康常识,识别那些心理异常心理,会用心理学方法辅导学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起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鉴别,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心理班主任的设立可以弥补我国(尤其是我省)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人格发展。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及家庭的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的,即家源性心理问题,一定要避免家源性心理问题,如“问题家长问题学生”,极端内向传染给学生,情绪情感障碍脾气差传染给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吵架家庭”等。

只有消除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地成长。父母训练是家庭咨询中一个很好的咨询模式,可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注意:“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与学生的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心理教师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宜采用分别辅导办法。

六、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1.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上课适当穿插一些咨询案例,咨询体会感悟。(注意保密性原则,不暴露学生伤害学生,就在身边但你找不到具体是谁)

2.心理教师要无条件的接纳帮助每一个咨询学生,要用无限的爱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老师。

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升学与择业,挫折等。

1.中学阶段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技能、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应试心理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课,团体讲座,心理测验来完成。

根据学生的不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辅导。

“高峰体验”指的是伴有大量愉快性快乐性体验,大脑运转超快,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情绪上越多出现“高峰体验”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进步指日可待。

2.情感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冲动抑郁等。

3.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调整认知结构,适应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克服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处理人际矛盾,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他人,如何双赢等。

4.是青春问题指导。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异往过密、早恋,早恋分手原因,性幻想、、与异往的恐惧等。

5.分班,择业问题。如不想念书,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6.自卑、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此外,还有来自挫折、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八、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令人信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疏导性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助人自助。

(七)整体性原则。

篇9

1.实验的准备与实施

1.1实验对象

以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2个班(2008届(3)班为实验班,2008届(5)班为对照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1.2实验的实施

1.2.1预备阶段:(2009年4-5月)预备阶段包含文献探讨及分析整理、设计教案、查找测量工具,进行实验前测验。实验阶段:(2009年9月一2010年1月)在正式实验前由研究者实地参观教学,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与授课教师讨论实验有关情况及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共14周的正式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后测验。

1.2.2对实验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测量方法等变量进行严格控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合作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的分析

本研究中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测定选用国内修订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该表从身体症状、强迫症状九个方面综合测试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每个项目分别采用5级评分,1-5分别代表无自觉症状、很轻、中度、偏重、严重。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时,常用总均分和因子均分,S CL-90总均分分值小,表明心理状况较好,同样,因子均分值小,表明某因子的不良症状较轻,健康状况较好。合作学习对实验组被试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情绪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尤以对焦虑及人际关系敏感度影响更大。

由上表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对实验组被试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情绪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尤以对焦虑及人际关系敏感度影响更大。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敌对情绪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这在前人的研究中并不曾发现,究原因,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90后”,与以往的被试群体在成长环境上有很大不同,这一群体的自我意识极强,一心想要“做自己”,而合作学习的小组互助、互动性增强了他们对同伴的信赖感,对其敌对情绪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合作学习优于传统学习就在于合作学习能主动产生互动,要求学生积极配合,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从而缓解各种压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增进心理健康,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由此结果以看出,合作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全能,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引导,还要结合其他方式进行。

2.2合作学习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效果的比较分析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和生活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否对其他同学和老师理解与尊重,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努力承担在小组学习与练习重的责任等。本研究采用郑日昌教授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进行测量,主要从社交能力、社交风度和宽容心三个方面考察。分值越高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强。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这三个维度上比对照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社交能力和宽容心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上充满了生生和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繁交往对学生交往技能有很大帮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角色规范,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体验及增强互动与交流等特点,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品质有很大帮助。

3.结论

3.1“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运用,在教学方式上尽量适应学生差异,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和人际关系敏感度方面。

3.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往次数。对于自我意识极强的“90后”,合作学习的小组互助增强了他们对同伴的信赖感,改善了其心理上的敌对情绪倾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作用。

4.建议

4.1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体育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要力求深刻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理论基础,避免将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小组教学混为一谈。

4.2学校可将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作为有效实施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途径,实现预防性的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很多人心理压力大,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仅靠一两次讲座,几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在德育工作还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通过集体教育和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形式,采用以事说理、现身说法等有效方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学生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是现代思想政治科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

1.遵循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蕴含很多与个人心理品质相关的事例与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合作意识的教育;《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教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教育、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生活与哲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2.遵循主体性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围绕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渗透点、渗透方法、渗透过程。

(1)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上,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恬静、优雅的学习气氛,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课堂上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根据内心世界的波动感悟人生,实现道德教育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改变。例如:教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针对学生考试失利、家庭纠纷等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钢琴家的故事:一位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三成。这对钢琴家来说,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也很容易影响情绪,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因此而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订了3个座位。”观众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乐观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2)在课堂的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回答问题机会,不仅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还可以就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点开展辩论赛、师生对话等形式构建各种学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挥洒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张扬生命活力,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中心论”,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教育与普通知识的传授不同,它不仅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感悟和内化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心理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健全心理品格的过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无论是教案设计,还是课堂管理,心中始终都要装着学生,围绕学生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比如:组织学生通过个案评述、小品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人公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合作学习的友情与乐趣,感受自我发现的成就感,增强自主意识和融入群体的能力,从而提高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遵循和谐原则,在课堂内外,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潜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保持主动,善于控制自身情绪,做到热爱、理解、尊重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自身的和善宽容、豁达大度来理解、信任和赞赏学生;善于以轻松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民主的心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心胸投入学习。多与学生交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把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你、接近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正确处理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有助于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4.遵循差异性原则,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社会的承认,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其潜能得到有效挖掘。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三四倍。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学会表扬、奖励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11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19

课改后,重视学生主体性,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重视学生兴趣特长类的开发,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增强学生的运动体质。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选项课、校本课的进一步完善实施。但“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没牢牢树立,“重智轻体”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课堂教学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体育活动里学生生龙活虎,但在体育课上却无精打采,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竞技性太强、趣味性差、练习强度大、组织方法呆板。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就必须达成一个“底线”,对运动能力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放羊”。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态方面。体育课是非高考科目,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普遍认为体育课的时间就是休息时间,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会放松追求,不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放羊课”。然而,富有人格魅力与独到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好,这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一个前提。因此教学理念上多更新。如把“节奏”教学理念引入篮球教学,音乐节奏踩点、往返跑的做法引入到田径教学等等。

还有,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准备活动枯燥,课堂教学模式固定,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体育课教学内容太单调,学生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大多处于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较差,基本上都是被动完成任务,学生没有激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有的项目想上也不敢上,更加造成上课单一,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因素。高中生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体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成功的喜悦之情,但由于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动作做得不好又怕同学嘲笑,就觉得上体育课没兴趣,自己玩最开心,难得一周才2节体育课,如按教师上课的程序,时间只有45分钟不充足,玩得不尽心。同时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练习强度一大,许多学生就会有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就散漫惯了,不喜欢被约束,甚至借故不上体育课。

其次,是教学选项及其场地器材的状况因素。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天生就爱运动,因为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学生喜欢体育是因为学生喜欢自由活动,做他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每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体育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所爱好的,同时,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再努力也白费劲。

还有,学生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就是“玩”,也不管学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及达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升学和作业的压力,不愿受老师上体育课的束缚,老觉得上体育课没必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想象,只能加以引导,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

二、改善对策

其一,针对上述情况,除了在场地器材上要对竞技体育的学校化改造,吸取竞技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及教育性价值。对场地器材、规则技术等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在场地设置及布局上,多花心思,建立“快乐体育园地”以适应各种教学开展,把学生吸引到安全、快乐,又极具身体锻炼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其二,主观上体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单向式教学,体育课变成运动员的训练课或一节节达标课,缺乏多样化,而枯燥乏味的单向教学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课程改革的路径,要使学生明白上好体育课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课堂,多利用教师具有的语言特质,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多利用运动项目所具备的趣味性,尤其是竞争性,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材处理化时,在练习方法的丰富上加强设计,多采用组合练习的设计,尤其是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不同组合。

其三,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上课时多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喜欢竟争的特性,辅以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回归体育教学课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上课技巧,必要时多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上多引导学生。认真备学生、备教案、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和技巧。学生的主动性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喜欢体育,喜欢小群体式的自由自在的体育活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群体式教学,或(圈子教学)。同时必须关注学有困难及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多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形式,逐步培养与诱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多鼓励、理解、包容,少批评、抱怨、责备。并且能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变换练习手段,丰富练习方式,把学生引入体育课堂上来。同时,在制度法规和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寓教于乐致力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最终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四,强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充分灌输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体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提高,真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