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9: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辩论存在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526.9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生层面说
1.学生道德素质偏低
随着社会体制的的不断改善,中外合办学校也不断的在完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但是群众在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因此正规的国办学校还是比较的受欢迎,因此这就造成中外合办学校在教育市场上处于下风。中外合办学校为了盈利不得不招收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一些学生,甚至还会招收一些道德素质偏低的学生进来,这样就会带来一些不好的风气,比如“打架斗殴”、“盲目攀比”、“社会习气重”等等,很多好的学生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出现叛逆、违纪、崇尚物质生活等风气,最后影响学风、校风,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2.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中外合办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中西方文化合并教学,但是这样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中西方针对自己的国情和文化不同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想要怎么发展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有些学生会因为这种教学上面文化的矛盾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心理矛盾,而中外合办学校在这方面又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因此学生会出现厌学、违纪、叛逆现象,严重的会因为发泄方式的选取不当而造成犯罪。
(二)从学校方面说明
中外合办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利益化,而利益的驱使会使得中外合办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在学生管理方面,任课老师仅仅只是以教书为己任,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仅仅是部分少量的教师在进行,而因为功利化的招生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质量也不是特别高,因此这类学校就会出现学生管理制度不规范、职责不明确的现场产生。而且教师本身以少数应对多数本身就很吃力,因此也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言行,这样有时候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有样学样,越变越坏,越坏越不好管理。同时对于本身就不完善的制度在执行上因为要考虑学校的利益而不得不从轻执行,比如本应该劝退的按记过来算,本应该记过的按照警告来算,这样就是为了留住生源,留住利益。有的在课堂上面也是管理不严,对于那些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不仅没有采取措施制止,反而纵容学生,让其自由发展,最终影响课堂的纪律,导致课堂无法正常进行。同时学校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很多的学生的心理没得到积极的发展。
二、改进措施
(一)从教师层面说
对于一个中外合办学校来说,“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外合办学校是一个集合多个国家特色的学生的群体,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教育这些学生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一个学校最主要的构成就是学生,因此要想学校发展的好就必须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好,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通过一个目标进行不同方法的管理,学生必须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是说必须一致,而是说基本方向一致,都是积极性的,因此要不断的引进新的管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达到学习目标与精神锻炼的统一性,使得学生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是导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中外合办学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利益,这是没有错的,因此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导师在引导学生发展的时候必须将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进行教导,使得每个学生都是符合社会的要求的,并且通过一些活动将这些知识进行实践,使得学生领会的更加融会贯通,这是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第二个素质。第三个就是必须具有严格的执行力度,也就是说那些违纪的学生,要应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处罚,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的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个学校的形象都是通过学生建立起来的,一个学校的整体质量也是通过学生的水平展现出来的,而一个学生要想学的更好,这与引导其学习的导师的专业度决定的,因此要想进行好的学生管理就必须拥有一个专业化的导师团队。
(二)从学生层面说
学生是学校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的整体形象与利益是与学生有很大的联系的,因此要想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得从学生着手。从招生开始,学校不能因为利益的驱使就乱招生,使得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也进来,这样会使得学校里存在隐患。其次就是在教导中,要以学生为本,国外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理解中国的教育,作为一个中外合办学校就必须与国际接轨,认定学校是以学生为本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当中不能丢失大致的方向,要与时代并进,将时代元素融进学生的人生目标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融合代替差异,让学生做到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被多元化的知识所束缚。要引导学生纪律性的形成,让其通过自律来帮助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最后就是要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多文化的交流。
三、结语
学生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与本土高等院校不同,其是双向招收。随着高校招收体制的改革,高校多样化出现,高校人才的选拔方式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学生在选择高校上面的选择性越来越多,这样就造成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收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为了保证本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就必须对本校的招生对象的质量的要求有所下降,而质量的下降对学生管理就造成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利益与学生质量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学校本身着手,只有有好的学校才会有好的学生,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from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index allocation is not reasonable, the plan layout not science, planning rigid control strong, etc), the thesis analyzes its existing reason and influence,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 words: the land use planning; Existing problems;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了,实践证明,通过新一轮规划修编,我们在对规划的认识和编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编制的时候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为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编制理念上引入了弹性理念,加强分区管制等,使得规划更加灵活和切合实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一轮规划编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1 新一轮规划修编的背景
上轮规划(1997~2010 年规划)解决了有规划的问题,鉴于当时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有限,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由于对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不足,导致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很多地方在规划实施中期已经出现无地可用的局面。由于前两轮规划图件基本都是手工绘制,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这便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了契机。
2 新一轮规划修编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指标分配不合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关键的一点是规划指标的分配。本轮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基础数据不准,导致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规划修编工作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例如广东省在2005年便着手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2007年即全面开展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由于规划编制首要任务就是分配规划指标,而利用2006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作为基数进行规划指标的分配,未能充分预见规划编制期间土地利用发展对规划指标造成的影响,而在落实规划指标时是用的2009年的二调底图,导致新一轮规划指标被提前“占用”,部分县市甚至出现了建设用地指标负增长现象。二是在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配时,忽视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区域之间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 土地资源禀赋、 土地利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1] 在分配规划指标时,地方政府往往对区域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及潜力、 区域发展战略等研究不足, 更多的根据领导层决定的发展方向来进行指标分配,主观色彩比较严重,使得指标分配不合理,导致日后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频繁调整。
2. 2 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虽然,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均设有相关章节论述土地利用的布局优化,但大多形同虚设。实际上许多市县的规划布局根本没有进行过专题研究,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布局,企业喜欢哪里就将项目规划到哪里。这样不仅不能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而且不利于土地资源,尤其是优质耕地的保护。
2.3 刚性有余,弹性不足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人的感觉就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虽然,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入了扩展区理念,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过强问题,通过扩展边界的划定和严格管理,能有效约束住宅、工业和公共设施类项目的分散选址,以控制城镇无序扩张,保护自然生态资源。[2]但是,扩展区有它的局限性,扩展区更多的是保障城市扩张的灵活性,而建成区以外以及一些需要单独选址的项目则得不到保障。通过一年多的规划实施可以发现,许多单独选址的项目由于规划编制时未能准确定位,而需要进行规划调整。
3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探讨
3.1 查清现状,合理预测及分配指标
从规划指标下达至规划完成实施,期间有两至三年间隔,仅仅依靠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指标分配会导致指标预测不足。故应在下达规划指标前,结合前期研究切实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在现状数据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合理预测规划基期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根据预测的数据来进行指标的分配才能到得较为合理的指标分配方案。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实行总量控制,为了维护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可对上轮规划期末突破规划指标用地的市县,在分配指标时结合上轮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扣减建设用地指标,将奖惩制度跟规划编制结合起来。
3.2将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跟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3]在下一轮规划编制中可尝试在规划中增加一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通过写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得城乡挂钩项目能够更好地实施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市的情况,对一些位于限制发展区的、土地利用水平不集约的或是上轮规划违法用地较多的市县,规定部分项目只能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得规划指标,这样既可兼顾经济发展又可切实提高节约用地水平。
3.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预测模型
第三轮规划修编相较于第二轮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已经充分很多了。但是目前的应用仍处于较低层次,仅仅用到一些信息软件的编辑和制图功能,几乎没有用到空间分析功能。下一轮规划编制时应更多地借助信息技术的空间分析及其他高级功能,建立合理的动态预测模型,计算各种关键因素的相互作用效果,寻找最优的土地利用的发展布局,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科学预测之上的布局优化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协调。
3.4 灵活落实规划指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毕竟周期较长,在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想要准确预测十年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不可能的。重点项目的用地安排也不可能在规划编制时就能完全准确确定下来,严格将指标落实到地块的结果将导致规划实施期间因项目位置偏移或规模增减而频繁调整规划。实施有扩展区的用途管制可以严格但又灵活地控制城市有序扩张,对于规划近期的重点项目也基本可以通过项目前期研究确定位置和规模,但是远期的规划重点项目大多只有初步意向,有些线状项目甚至连走向都不能完全确定。这种情况下,要将规划指标全部落实到地块,要么在未确定位置和规模的情况下随意切割图斑,要么忽视远期项目用地,先将指标安排到别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将导致规划实施时不可避免地进行规划调整。建议在规划编制时,合理保留部分规划指标,不落实到地块,将其分配给不能确定位置和规模的远期重点项目,以增加规划的灵活性。当然,针对这种项目需要在规划实施管理中配以相应的管理办法,既要在项目审查时严于一般符合规划的项目,又在办理用地手续时较不符合规划的项目简单。
总之,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一种宏观的预测安排,规划期间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肯定会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规划理念,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一、人本主义与自主学习的理念,人本主义教育倡导“体现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为在教学当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自主学习,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快乐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依据实际学习情况来自主地调整学习目标,修改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的进度等。
第二、合作学习理论,通常而言,合作学习当中的“合作”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在实施时的有效合作;二为思想方法与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合作。辩论式教学具有良性竞争力的意义,辩论的成员之间需要在辩论之前的准备阶段与辩论进行阶段进行紧密的合作,辩论组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方可获得辩论的成功。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非是对外界信息的被拥卮娲⒂虢邮埽而是应在以往所固有的认知体系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的构建。
第四、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该理论认为,智力会呈现出多元化的不同形式,重点是以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够较好地创造出质量合格社会的产品。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的特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并开展讨论学习,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从而达成深度的合作。
二、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策略
第一、充分的课前准备阶段:首先是选择辩题。通常而言,所选择辩题必须是学生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借助于收集与汇总相关的素材就能够较好地准备好辩论的充分论据。辩题应能够紧密联系当前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的目标来选择辩题。第二、剖析辩题。通常辩题的文字构成分为两类:主体与被评价的两个部分。教师应深入地剖析辩题,指导学生对辩题进行了解与掌握,并指导辩论的正(方)反(方)在充分理解己方的论点,并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辩论素材。第三、搜集与汇总素材。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与理解即将作为论点的教材内容、查阅各类素材资料、在网络当中下载相关的信息等。第四、有效的论据交流。当面对所搜集与汇总的大量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取舍;辩论小组之间应有效进行论据交流,拟定辩论的提纲;并需要充分地设想对方会应用到的论据,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的不同辩论预案,以做好充分的辩论准备工作。第五、安排座位。在辩论时以正(方)反(方)相对来进行对阵式的座位排法,让听众也能够泾渭分明的列成两个不同的阵营。但是允许听众在辩论时,改变自己所属阵营,去加入到自己认为辩论合理的一方当中,充分显示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的成效。
第二,课堂操作:第一步是构建起轻松愉悦的辩论学习氛围,语文辩论式教学其实质是体现出了正(方)反(方)之间借助于论点、论据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体验。
【关键词】英国议会制辩论(BP辩论);口语教学目标;口语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形式日益丰富,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早已司空见惯。2010年5月,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使用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对英国议会制辩论的学习热潮。本文将介绍英国议会制辩论的概况,分析将此模式应用于口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国议会制辩论简介
英国议会制辩论(以下简称为BP辩论)主要模仿英国下议院的辩论模式,是目前国际校际英语辩论赛通用的一种模式。每次可参与8人,更适合应用于班型较大的大学英语课堂。将BP辩论作为一种口语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1、BP辩论流程
BP辩论由正反双方组成,每方有两队,每队两人,正反方队员交替发言。正反方的一队均负责开篇陈述,二队均负责总结陈词。每位选手都有明确的称呼和职责。正方一队一辩的职责是展开辩题,并给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下定义。正反方一号之后的辩手都要延伸之前辩手的观点,正反方的最后一位辩手称为党鞭,其职责是总结己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不能提出新的立论点。
2、BP辩论规则
BP辩论的辩题在辩论开始十五分钟前公布,各队当场抽签决定各自的立场,辩手们在十五分钟内利用纸媒资料准备发言内容。每位辩手有七分钟的发言时间,其中第二至六分钟内,对方辩手可以要求质询(POI),正在发言的辩手可以接受或回绝质询。如果接受质询,提问辩手有十五秒钟时间质询,提问与回答的时间均计入发言辩手的七分钟内。POI是BP辩论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位辩手在POI中的表现均被列入裁判员的考量范围,是辩手们展示个人风采的最佳时机,也是BP辩论过程中最有乐趣的部分。
二、英语口语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1、英语口语教学目标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必然是培养学生具有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更应该帮助他们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独立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就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一定的深度及角度。
2、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多局限于演练日常生活中常见话题的表达,重点演练交际用语,这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无法帮助学生表达更深刻,更有内涵的观点。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就某一话题发表观点时词穷,觉得无从下手,或内容不够深刻,逻辑性欠佳,缺乏思维的深度和角度。这反映出我们在口语课堂上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探讨并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外语班型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兼顾到全部的学生,确保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口语活动。而学生之间由于口音重或发音不够标准,经常存在互相之间听不懂的情况,这也影响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积极性,英语课堂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
三、实施BP辩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BP辩论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英语口语竞技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我们的英语课堂中来发挥其压倒性的优势,完善口语教学。它既可以解决大学英语课堂费时低效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BP辩论的辩题往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话题,学生们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必然要想方设法收集相关信息,关注社会现状,开拓视野,改变他们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储备知识。
其次,对于每个辩手而言,发言的过程是他们在所准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兴演讲与即兴辩论完美结合的过程。POI是BP辩论的亮点,要求辩手倾听、听懂发言辩手的观点并及时做出反应,或驳斥,或质询。而发言的辩手也必须及时回应,这要求辩手具有即兴演讲的能力。每个辩手的发言都是一次演讲,这要求辩手们掌握演讲的要素和艺术,展示个人风采与良好的风度。
辩手之外的学生可以作为裁判来参与辩论过程。与传统的辩论不同,BP辩论的裁判们不仅仅是坐在那里旁观,他们要记录每位选手的观点并点评,做出的裁判要有理有据。裁判们实际上是整场辩论中最辛苦的参与者,对学生的听力和速记都有很高要求,因此BP辩论可以让全班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POI和评委的工作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能够理解对方的发言,这有助于学生们学会认真倾听,适应不同口音的英语。
同时,在BP辩论的评判标准中,辩手的观点内容要比语音面貌更重要。这会激发学生提高他们的思维框架,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度和角度,考虑问题更加深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BP辩论,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与演练,同学们都认为BP辩论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分析问题更具有条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角度,并且一改过去无话可说的局面。在经过学习之后,学生们可以滔滔不绝地对给定话题发表观点。对语言内容的重视也激励语音面貌差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不再为自己的语音语调或口音感到自卑,不再像过去那样安静地听其他同学发言。有了发言的意图,他们更加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观点的表达,提高了学生们在口语活动中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辩论的过程离不开辩手之间的互助合作,没有良好的分工合作就无法呈现精彩的辩论过程,这是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能力和塑造班级凝聚力的良好机会。在激烈辩论的同时保持理性,时刻做到有风度、有礼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四、将BP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应充分了解BP辩论的规则和流程,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使学生充分熟悉辩论的各个环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的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针对给定话题发表有深刻的见解。初始阶段应循序渐进,选择学生们熟悉的话题,给学生充分的收集资料和组织语言的时间。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辩论的发言时间。在初
始阶段,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每人发言七分钟,可以将发言时间压缩至一半,随着学生的进步再逐渐增至七分钟。
最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使全班同学参与到辩论中。辩手之外的同学可以分担裁判长、裁判员等身份,要求他们对于辩手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应力求使全班同学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加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培养具有跨文化说服能力的英语使用者,利用BP辩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口语教学中值得推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第十六届“外研社-亚马逊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比赛章程.2012.3.
[2]高建平.辩论式教学在英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4.
[3]任亮娥.英国议会制辩论及其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5.
[4]史航. 辩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5]王琪.活用议会制辩论规则组织英语口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1.15.
一、辩论主义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
民事诉讼法学领域中,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作用分担一直是中外学者探讨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在诉讼程序的启动、进行、终结的过程中,还是在证据的收集以及方面,都离不开当事人及法院的责任分配。所谓辩论主义,是指法院只能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诉讼资料作出判决的一项原则。通说认为,辩论主义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法院不能将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第二,法院应当将双方当事人无所争议的主要事实当然地作为判决的基础,就这一意义而言,法院也受自认(白)的约束。第三,法院能够实施调查的证据只限于当事人提出申请的证据(禁止职权调查证据)①进一步解读可知,在辩论主义下,如果当事人不予主张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就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基础。例如当事人享有本金加利息的债权请求权,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仅主张本金的返还请求,对于法院而言,则必须依据当事人意思表示进行裁决。即不主张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将按没有提出事实来处理。法院对于负有主张责任的当事人没有主张事实而不予理睬。
然而,上述辩论原则在我国是否有其发展的土壤呢?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该条文被被认为是我国辩论原则的依据。然而,该条文侧重于对当事人辩论权的保护,着重体现了"当事人有权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②我国关于辩论原则的立法规定不仅过于原则化,而且没有充实的内容,更缺乏司法实践上的切实贯彻,与辩论主义在概念上大相径庭,在司法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自然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与我国律师制度发展不均衡、国人厌诉的传统思想、当事人的司法观念落后,收集证据的能力和条件有限等现实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完全的辩论主义的适用显然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法院适当的职权调查取证依然存在必要性。因此辩论原则存在的意义亦远大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发挥作用的问题,而是切实关系到民事司法的公正。
二、释明权的概念及理论逻辑
释明权,又称阐明权,是指在当事人的陈述有不适当、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官通过发问的方式,要求当事人对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或者声明加以补充说明的行为。③作为对辩论主义的修正与补充,释明权作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路径,可以有利于法院更好的探知当事人意图,当事人亦可探知法官自由心证。然而,对于释明权的行使是否会影响法官的中立地位的探讨,人们似乎陷于一种循环怪圈:为了司法公正而赋予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一定权利,然而又会担心该沟通干扰了法官的自由心证,影响法官中立裁判的地位。然而,该认知的前提在于法官的积极释明会必然导致对某一方的偏向,法官的中立裁判等同于消极裁判。这显然忽视了法官在适用释明权之时,往往是基于保护当事人权利的理由,并非基于法官个人立场。民事诉讼集中体现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而释明权作为职权主义的程序规则,着眼于抑制私权滥用,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也是私权与公权天平之中的一颗举足轻重的砝码,如何在不打破平衡前提下适用释明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权的行使
(一)法官释明权的适用情形
按照大陆法系的学者的见解,释明权主要适用于如下情形:为使不明了的事项予以明了而进行的释明;为了排除不适当事项进行释明;当有必要弥补有关欠缺为使当事人补充诉讼资料时而进行释明;为使当事人提出新的诉讼资料而进行释明;因当事人在举证上的欠缺而行使释明。④
就我国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法官释明权的条文主要有:第3条、第33条规定的法官告知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举证时限等内容的举证指导;第8条第2款规定的针对拟制自认规则时法官须充分说明与询问;第35条第1款规定的法官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的职责等;第64条规定了对于证据的心证要公开。
比较理论界与实践界,尽管学理上对于释明权的范围规定的较为原则化、宽泛化,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释明权的适用则囿于较为明确的几种情形,对于这种限制,立法者可能出于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制约与平衡的考量,既希望借助释明权维护案件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亦不希望职权主义过于干扰当事人意思自治。
(二)当事人异议权
法官怠于或过度行使释明权亦会让公平的天平倾斜,因此,应当赋予相关当事人对不当释明行为的异议权,以制约职权主义对案件的过度干扰。对于法官放弃或怠于行使释明权的情况下,当事人往往对应当举证或主张的事实并不知情,既不知情,何来知晓法官怠于行使释明权的情形,以此作为上诉理由对当事人来说显然有些力不能及。另一方面,就法官过度行使释明权的情形,实然,相关当事人对于法官行使释明权往往是持有欢迎的态度,除非法官在行使释明权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对某一方的倾向,影响法官中立地位,使得案件无法客观中立的判决。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当事人而言,其上诉或申请再审理由可以归于审判人员违法法定程序的理由中,笔者认为,并无将该理由单独提出来作为上诉、申诉的必要,但对于具有明显倾向性释明的法官,当事人可以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法官的释明行为形式异议权。
总体而言,法官释明权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依靠规范的构建与完善就能迎刃而解的,同样还应与法律文化、法官职业素质乃至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等方面紧密结合;同时,通过我国司法实践积累经验来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以使其更好的发挥效力。
注释:
①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 法律出版社,2001:329、330。
②参见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为什么对辩论指手划脚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现在的辩手个个感觉良好,而观众却不买他们的账?
为什么现在的辩论成为无聊的口舌之争?
为什么我一口气问了几十个辩手,他们却都不能告诉我辩论赛是在做什么?
他们还总是说一些诸如“思想的碰撞,理论的交锋”自己也觉得心虚的话。
倒是一位观众来的直接――“辩论赛就是把对方扳倒”。各位辩手,是不是觉得他说的很恶俗?但你们想一想,你们各位在台上争得脸红脖子粗,不就是为了这个结果吗?说到这,你又不爱听了。好,我们换一个文雅一点的说法:辩论赛与辩论是不同的,区别在于辩论是一种交流手段,是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而达成双方的共识,而辩论赛则是要想办法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和对方观点的错误。
那让我们再想一想,我们怎么把对方扳倒?也就是说,你们凭什么打赢比赛?
有几位高手已经说了,要“剑胆琴心”,“要有智者的当机立断,仁者的温文尔雅,凭借放怀天下舍我其谁的胸襟,凭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于谈笑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果你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你不用来辩论了,去随便做点什么都比搞辩论强。你只是一个平常的大学生。不要对你正在玩的东西抱有那么高的期望。要知道,正常的赛制之下你方发言的时间只有23分钟,平均每个人只能说5分多一点的话。也就是说你只能说一千多个字。就这一千多个字也是在对方的百般干扰下完成的。没有时间让你去表现你那高贵的气质。还是省省吧。
又有“资深辩手”说了,要靠逻辑、理论和技巧。什么是逻辑?辩题永远不是辩证的,双方都不可能用逻辑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你们谁都不掌握真理。什么是理论?据我所知,目前没有人知道关于辩论赛的理论是什么。因为它还不是一门学科,根本就没有理论能帮你去赢得比赛。什么是技巧?话说得漂亮就叫技巧?怎么把话说得漂亮?话说得漂亮给谁听?对手不会因为你话说得漂亮就认输的。
说到这,我只能很遗憾的说,至今我还没能遇到一位能告诉我辩论赛是怎么获胜的辩手。
如果连这种问题都没有人能搞懂,辩论还有什么希望?
2
我并不想反对什么,也不想提出什么,我只是在说辩论的现状。作为一名辩手,我觉得这种现状让我很失望。
说到足球,我觉得这个例子举得很好。是,足球的目的有很多,对于参加者来说,可能是要锻炼身体,可能是要赢得奖金,也许只是为了吸引女孩的目光……;对于观看者来说,他们大多是“关注的是在结果刺激下的过程”。这些都没错,但这是对足球来说,而不是对足球的职业球员与教练。如果他们只知道足球是“思想的碰撞,体力的交锋”,而不知道怎么过人和射门;如果他们只知道足球是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而不知道用什么队形;如果他们只知道球是要踢到一洞里面,却不知道如何用11个人与对方的11个人进行进攻与防守;那么足球还可能像现在这样吗?我想不会。
可是现在的辩论赛却是这个样子,辩手们不知道如何取胜。他们只知道要把对手扳倒,但拿什么可以扳倒,怎么扳才算扳倒。他们根本不知道。人们只是看到4个青年才俊在台上滔滔不绝,却不知道他们想做什么。如此下去,辩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另外多说一句,现状如此,还有人想回避现实,说辩论越来越受欢迎了。看看现在的辩论都成什么样子了。再看看新浪上关于辩论的讨论――“辩论死了?”。我想如果一个东西活得生机勃勃,别人是不会去讨论它死没死的吧。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再问,辩论赛到底是如何取胜的?
如果还是没有答案,我想大概辩论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
3
说了这么多,现在是公布我的答案的时候了。
其实很简单,辩论赛得胜的根本在于――“说服观众”。
是不是很失望?是不是很不服?
哈哈哈。当你真正的悟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很自信的说上一句:“只要是辩论赛,只要我在场,没有不赢的可能。”怎么?不相信吗?
告诉你,所有的辩手都有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把太多的目光集中在对手身上,忘记了台下的观众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你的对手会承认你说得对吗?不会,永远不会。
你靠什么赢得比赛?靠观众心服口服的掌声,靠评委的肯定。评委也是观众的一种,你在说服所有观众的同时也要说服他们。
我想这才是辩论赛的出发点,也就是说辩论赛是你和对手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去说服观众,谁让观众相信了自己的观点,谁就胜出。如果你打过够多的场数,你应该能理解我的话了。
再多说一句,说服不等于迎合,说服不等于讨好,说服不等于不考虑对手的说服。
还有,说服就是要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说服,不要去说那些观众听不懂的理论和逻辑,不要自娱自乐,不要去诋毁别人的说服方法。开放,去接受一切新的作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注重于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重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职业高中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意识和创新探究的态度,并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语文学习能力。
一.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及意义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思考,自主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显现出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性特征,在培养学生言语兴趣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这个活动的意义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职业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素养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从语文阅读、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知识要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融合,采用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对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素养。
2. 提升职业高中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成为了平等的合作者,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了课堂活动中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在师生共同磨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获得了专业成长。
二. 综合实践活动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综合实践活动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师生角色定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显现出单一的角色地位,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也显现出较为机械的学习状态,受制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而对于实践知识的综合性运用较为缺乏,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思维的拓展。同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较为单一,对于自己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合理、不全面的自我评价下,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行为缺少总结,导致综合实践学习的不良循环。
2. 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也单一地认为自己是学习的权威,处于与学生不平等的地位,这就使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低效或者无效,在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产生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这样,不利于W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情感的成长。
三. 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整改性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倡导学生参与性学习、主题研究性学习和实际应用性学习,在现实生活实践的前提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考察、探究、调查的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
1.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导入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参与,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意识地展示自己。例如:在《合欢树》的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教师首先展示“合欢树”的图片,还可以搭配阎维文的《母亲》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和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深爱,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兴趣,并且思考自己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运用等问题。
2. 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适时、适度,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进行积极的策划和设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完成准备工作的前提下,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对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适时的帮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对综合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反思。
例如:在口语交际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舌尖上的论战――辩论赛”,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采用什么样的辩论形式最为适宜,经过学生的讨论,一致选取了车轮战的辩论形式,即将学生分成三个辩论队伍,设三个辩论席,三个辩论席位竞争主辩,如同举行擂台赛一样,谁若能够驳倒对方,谁就上前辩论,失败者自动退回,赢者轮流担任主辩,模仿《汉字英雄》的辩论模式,展开激烈的语言辩论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辩论主题进行适时的纠正,对于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偏离主辩题的语言要予以及时的回归引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辩论思路、技巧、辩论风格等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辩论水平,实践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实践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职业高中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前提和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增强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究的能力。
如在以一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要遵循以“实践为主线”的策略和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实践活动过程。在分组展示中,有学生用相声表演《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实践活动成果;有学生采用调查感言的方式,对民工生活的实际生活状态进行交流和调查成果的显示,他们经过实际情况调查,感慨民工的生活状况质量较差,工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质量令人唏嘘,希望给予民工以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使他们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有学生采用歌曲合唱的方式,进行了对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入情入境地演绎了生活的实际状态。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效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和思考,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北京学者陈瑞华认为,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制度和法制层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由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所谓理论问题就是现有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①这个概念把问题意识等同于:寻找“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了,而且这应该是对博士生或者硕士生的问题意识的要求,对本科生的要求理当把制度和法制层面的问题作为“问题意识”核心内容,本科学生更应侧重于关注司法实践中制度的完善等这些问题。
北京学者李婧、张琪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意识”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②持有此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少,早在1995年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就已经提出过这样的概念。③这个概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现实和理论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将问题意识等同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
笔者认为,法律人的问题意识不能简单如以上学者所述——把它简单等同于去追寻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或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法律人的问题意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的形式,即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我们的法律思维去思考它。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有人说“75岁免死,君子报仇,75岁不晚”,老年人犯罪将会因此有恃无恐?你对该观点有什么看法。如果我们在回答该问题之前,首先会下意识地想:这个题目到底涉及什么法律问题呢?——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法律人的问题意识”。经过进一步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个题目涉及到罪责刑相适用问题、刑罚的正义目的以及刑罚的预防犯罪和教育目的等问题。如果能够找出这些问题,就能较好地解决这道题目了。其次,我认为,法律人的问题意识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追寻“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对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这可能是他们的问题意识的核心内容;但对于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律人来讲,我想他们的问题意识更应该倾向于制度和法制层面的法律问题。最后,完整的问题意识应当包括这样的思维过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早就指出:我们要学会“应用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进路。
二、问题意识的功用
在辩论中,问题意识强的人往往较容易处于主动地位,能紧紧围绕辩论主题展开论述。比如,在日常学习、研讨过程中的辩论、法庭辩论甚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吵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争议焦点、不能紧紧围绕争议焦点展开讨论,就说明这个人问题意识不强、法律思维能力较差,一般来讲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行。
当官从政更需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忧患意识,善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有没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前瞻的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干部,才能将社会问题防患于未然。没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往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意识不到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其所谓的“施政”都是盲目的,实际存在的问题未能发现、更未能解决,使小问题淤积成了大问题、使新旧问题混杂成综合性问题,最后积重难返、最终走上不归路。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简直就是党的事业的掘墓人。
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中有重大的意义。论文的写作往往起源于问题意识,它是论文写作的源头、是迈出论文写作的和第一步。没有问题意识的论文写作是盲目的、没头绪的,最后写成的东西最多只能象教科书一样,最多只是一大堆常识性的文字的堆积,未能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读者阅读这样的论文或者著作,除了能积累一些常识之外,并不能得到任何启发。
三、如何获得问题意识
首先,要养成对社会事件、法律现象进行追问的习惯,即面对种种社会事件和法律现象,我们总要追问:它到底涉及什么法律问题?该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当然,要想能够洞察各种社会事件、法律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的核心,就必须有扎实的法理功底、较强的法律思维,而这两样基本功,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达成。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各种途径来获得单个的具体的问题意识:⑴从法学的基础理论中寻找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研读经典、体会经典,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时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经典,发现前人理论的不足,从中找到突破口,对其进行超越、补正和发展。⑵在法律学科前沿中去寻找问题。法律前沿问题往往与现实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有关。⑶在法律实践中找到问题。法律实践包括古今中外的司法机关的司法实践,每个领域都有可能存在很多依然没能解决的问题。⑷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找到问题。对于在校生来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从老师的讲课过程中寻找问题是最便捷的。因为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般都会提出很多学问供学生思考。
①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50页。
耶鲁法学院教授欧文.费斯是当代言论自由制度研究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其著作《言论自由的反讽》中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分析和论证了国家在言论自由制度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此书对我国言论自由制度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不过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言,此书针对的是美国的状况,简单的将费斯教授的结论用于中国可能会出现某种类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空错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认识《言论自由的反讽》(以下简称《言》)这本书得理论的时候,头脑总应该时刻将其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以中国法律人的视角透视这本书精妙的思维演进并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国家干预——促进言论自由的力量
一直以来,言论自由都被视为美国宪法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实现集体性自决的重要的基础。在民主社会中人们被允许选择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选择依靠的是“不受禁止的、强健的、以及完全开放的辩论。”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费斯提出了《言》一书最主要的思想,当今的思想市场中权力私有化聚集,这同商品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相似,在面对这种冲击私人无法做出有效的对抗,需要国家来出面进行抵制。由于在美国“关于言论自由的公共辩论集中于仇恨言论、出版物和竞选捐赠这三个问题。”在本书开篇,费斯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提出言论“沉寂化”效应理论,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才是了国家干预的必要范围。所谓言论的沉寂化指的是在公共辩论中的弱势群体——受仇恨言论攻击者、女性、穷人,由于言论对这些人的评价和论断会使得这些人的社会存在感和名誉被贬损,最终弱势群体的声音会被完全淹没。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证明了国家的积极干预存在的必要性。这些弱势群体就像在广场当中站立发表言论的一方,他们虽然有发表与自己社群利益相关的意见,但是由于这些人的声音弱小,人们无法听到他们的言论内容。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是一个喇叭——国家。“国家甚至不得不压制一些人的声音,为了能听到另一些人的声音。”同时为了证明美国宪法修正案并非绝对的排斥国家干预。费斯通过分析最高法院一些通过“均衡价值”来裁判的案件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由主义的内部已经分化。一方更偏重自由,而另一方更偏重平等。偏重平等的一方追求的均衡价值和国家为了支持管制而推进的利益实际上一样的。费斯指出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内容中立原则不应该延伸到仇恨言论、品和政治开支的情形当中,因为在这类私人派别在使辩论倾斜,而国家管制却推进了自由和公开的辩论。接着《言》一书中指明了,国家在积极干预言论自由的时候所应扮演的角色是“议员”。“当国家扮演一个议员的角色是,它的目的不是来决定结论,甚至不是维护公共时序,而是为了确保公共辩论的强健”。
应该说国家干预也是一种危险品,因为这种干预有可能过当或者当时言论市场中各方的力量失衡。费斯认为司法部门此时应该担负起监督国家行为的重担。费斯强调言论的强健性与资源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在各种不同的人群中分配资源。国家作为“配给者”在实施配给行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言论的沉寂化的可能性,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因为不合理的配给而加剧“沉寂化”的结果。
二、《言论自由的反讽》所带来的思考
费斯提到,新闻媒体身上肩负重要的民主使命。而且这种使命并非是法律赋予的而是道义赋予的。新闻媒体应该想大众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全面的观点,构建真正自由的公共辩论平台。当然我们不能否然美国的媒体被寄予了这样的期望。但是反观我国的新闻媒体,我们很难说新闻媒体构建的是怎样的平台。但事实是,民众很难对我国的新闻媒体寄予自由公共辩论平台的期待。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法官P·斯特瓦特在耶鲁法学院明确提出,传媒成了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的理论。虽然他认为该权利不是基于个人地位而是基于传媒工作者特定的身份,但他的第四权理论却是把传媒定位于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器”的角色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整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积极的“社会公器”的作用。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能够传媒监督来抵制行政或者其他干预。新华网调查显示,79.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媒体监督是现行所有监督方式中最有的监督手段。这样的状况虽然说明了我国法治在监督层面上存在巨大的问题,但是同时也说明了新闻媒体的巨大作用。传媒作为一种言论的渠道,是保证公民言论自由能够真正得到实现的理想途径。但是在我国没有同意新闻管理法律出台的情况之下,传媒也时不时会对司法独立性造成不良的影响。今年受到传媒热烈追逐的药家鑫案,李刚案等虽然连续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民众对司法的关注,但是很难说,媒体的舆论导向到底有没有对司法最终的裁判造成了影响。很多被媒体报道过的案件,由于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最后都会出现罪犯被重判的情形。这样显然不是民主的体现,而是一种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和侵入。
三、我国实现“公共辩论强健性”的路径
费斯在《言》一书中不断的强调“公共辩论强健性”对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作用。那么在中国语境当中公共辩论怎样才能变得强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费斯所言“民主极力赞扬的不是简单的公共选择,而是那种根据全面的信息和在适当的反思条件下做出的公共选择。”当整个社会在合理权利空间内信息能够自由流动时,言论自由才能实现。合理的权利空间指的是整个社会中除了基于法律上的正当理由而受到限制的空间之外的自由空间。公众言论的有效表达离不开各种信息的输入,而表本身又是一种信息输入方式,所以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有效保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言论自由权。所以整个社会基于正当理由而限制的范围之外的空间,信息应该是自由流动的。根据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才是政府信息的拥有者,所以政府信息公开不需要受到限制,除非基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由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的方式予以明确。因此,政府信息不仅应该开放,而且应该可以再社会成员之间自由流动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公共辩论才有可能强健起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行政。但笔者认为,在信息公开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免于公开的信息范围不确定等。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要求 问题 对策 实例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施现状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型语言教学源于1982年英国教育学家珀拉胡介绍英语教学时采纳的新教学方法,提倡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澳洲语言学家大卫·钮南(david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1]。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关注外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过程和认知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围绕意义展开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沿着开放的途径行进,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任务型外语教学在我国逐步兴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国专家们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也有所差异。程晓堂(2004)指出,任务型教学主张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交际任务,要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言[2]。李万铁、李雁卿(2007)则提出任务型教学是以模拟真实交际为基础的教学方式[3]68-73。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起到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课本内容的灌输者,更应该是中介者和设计者。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教师支配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一种课堂时间分配的简单排列组合。其实不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把课堂时间全都还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和学的关系,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4]。教师事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任务的选择;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多和学生协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显得非常重要,既不能放手不管学生,也不能事必躬亲,甚至越俎代庖。
2.教师应不断提高技能。首先,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是任务设计的能力。教师应在遵循任务设计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实用性(practicality)的原则下,明确任务目标(goals)、主题(topic),把握好活动类型(activities);并设计好任务步骤(proceduresorsteps)。其次,教师应当具备人际沟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在任务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引导和促进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当具备综合的教育技能。任务是围绕意义展开的活动,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广大外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三重功能,即“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同时还是思维工具”[5]50,认识到学科系统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所以,任务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现行的评价制度与任务型教学不相配。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试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而任务型教学要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行的考试考核制度及高考制度目前还不能与任务型教学的评价系统相配合。它不但不能刺激新的教学法的发展,反而起到潜在的妨碍作用,所以,教师们对使用任务型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次,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认为实行任务型教学太难了。在使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该教学法,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实施任务型教学。是故,在使用该教学法的过程中,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放弃。再次,较为规范的任务大纲尚未形成,导致任务选择随意性的问题无
法解决。现行的教学大纲虽然比以前的大纲重视任务型教学法,但真正系统的任务型大纲并未形成;加之学生和教师身上背着升学的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执行的仍然是课改之前的传统产品式大纲,而产品式大纲忽视学习者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对策建议
1.改变评价制度。这样就有可能尽快地、正确地确保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的顺利实施。无论是任务型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执行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我们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仍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师生标准的话,那么任务型教学法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小范围的“试验”,甚至还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或纸上谈兵。当然,形成多年的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转变过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至少几代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断为之奋斗,就能逐渐看到改变带来的良好成果。
2.进行任务型教学技术培训。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少教师的教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水平,利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定期、不定期地请教育专家到教学一线指导工作,有利于教师们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该教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信心。同时,鼓励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运用任务型教学。为此,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激发这些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机。既要鼓励教师们自觉、主动地参加相应的教学培训,也要为他们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制定任务型大纲。任务型大纲存在三种形式,即程序大纲、过程大纲、任务大纲。程序大纲是由珀拉胡在印度实施的。珀拉胡创设了三种类型的任务,即信息差任务、观点差任务、推理差任务,并广泛运用于其教学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和学习过程,即任务的完成。目的语规则系统的形成是无意识的,是交际任务的“副产品”。在任务的选择上,任务是预先确定的,未经过对学生群体的需求分析;在难度分级上,只是停留在经验之谈上,表现出随意性。布瑞恩和坎德林于1984年提出了过程大纲,强调意义协商,把师生协商融入大纲设计。但未建立事先的任务需求识别,对任务的难度分级和排序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标准,却没有解答。朗和库鲁克斯于1992年提出了任务大纲。强调大纲提供的任务要经过需求分析,使任务能够做到学用一致,有利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促进二语习得。任务大纲的改进并不能避免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任务的穷尽性和层次性一直困扰着任务大纲的实施,并且任务的难度分级和排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6]6。
总之,从以上对任务型大纲三种形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任务的分级和排序是语言学者一直追求的核心问题,更说明其在该教学法中的核心地位。而我们在未来任务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围绕任务的分级和排序,借鉴上述三位学者的理论并结合各地各层级学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任务型教学大纲。
4.英语任务型教学应基于对任务的分级和排序,构建以分级为基础、以围绕任务为中心开展阶梯式的教学活动。
在过程大纲中,布瑞恩(1984)提出了一个任务分级的设计模式,在四个层级上提供了多种选择,最终如何选择由使用者自己决定。参与者要在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参与各个层次的教与学的活动。
二、任务设计的实例
现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英语教材第一册第11单元——popmusic的教学任务设计的实例介绍如下:
任务:进行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让学生领悟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流行歌星的成功历程,体味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艰辛,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语言技能: discussing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step 1:pre-task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two famous pop stars.)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周杰伦(作为国内当下流行歌星的代表)和猫王(作为国外昔日流行歌星的代表)的各种资料(including photos\ personal information\song
s, etc.)。 
;
2.学生在组内和组外进行信息分享,相互展示。(the students share their information in groups and then the group speaker gives a short report . )
3.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获取、记录信息要点,筛选有用信息,在课前把印有jay chou和 elvis presley ( the hillbilly cat) birth time、birth place、schooling、hobbies、famous songs、achievements栏目项的空白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完善信息内容的任务。
step 2:while-task
(before the task begins, the teacher could tell some stories of ups and downs of life experience about the two famous stars.)
1.在教师介绍完两位pop stars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辩论比赛的双方观点。
甲方:tal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乙方:effo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按照观点重新分组,并让学生推选出参加辩论的选手。
3.改变座位,先由甲、乙双方轮流陈述观点,然后采用对辩的形式强调各自立场,以在规定时间内有效陈述点多的一方获胜。
step 3:post-task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
学生:(the students will finish the task individually after the class.)
1.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feeling the students get after studying the unit and expre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op star they adore.
2.present the writing in the next class.
在辩论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选手发言结束后,针对其发言进行提问或反驳,这种有意识的打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互动,使得任务更加真实和深入,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听力水平和应变能力、逻辑和辩证性思维能力。但教师对任务的干预要把握好度,不能影响辩手的思路,而应该在必要时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应扮演好中介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引导辩论赛的进程,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本方观点的热情;而不能左右学生的观点。
参考文献:
[1]nunand.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oxford[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2]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万铁,李雁卿.任务教学法用于外语口语教学中的误区及建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正方方案
为什么正方很酷?
你的天地
你可以决定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下。
你的陷阱
你可以为反方设置陷阱,隐藏起你对他们论点的疑问,引诱他们使用较为软弱的论点。做为正方的辩论有着很大的空间让辩手学习以及培养传播策略。
你的辩护
你可以决定你代表什么或倡导什么。你有机会在公共论坛中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并接受别人的辩难和检验。在未来的岁月中,学会站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是很重要的,现在是你接受这种训练的时候了。
选择一个正方方案
许多辩论的初学者被动的“采用”一个正方方案。那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是你总是要学会提出自己的正方方案。即使你是被动“采用”一个方案,你也可以将它稍加改变,重新措辞,使它变成你自己的方案。当你决定开始提出自己的正方方案时,这里有一些东西是你所必须记住的。
理论功底
你需要一些有力的证据。在你的方案中最好引述一些与辩题相关的专著或是论文,这样你可以学习如何安排材料和数据来达成你的目的。如果感到思路太多,理不出头绪,不必担心,你表明你所掌握的理论比对手多得多。
论文应有所倾向
如果有对你方案不利的证据存在,不要害怕,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的思路。有些证据对双方而言都是有力的,你可以利用那些对你方案有力方面,这些证据也能够帮助你预测出反方可能会采用的论点。你可以强调大多数的专家都是支持你一方观点的。
你的辩护:更好、更深、更少矛盾
恰当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游刃有余的方案区域能够帮助你在辩论中做的更好。你会更有兴趣学习相关知识,这使得你的查找和准备工作变得更为容易。你的正方方案如果和你的信念与价值一致的话,会使你在辩论中不自我矛盾。
对反方的预测
成功预测到反方的计划,对于你的正方方案克敌制胜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发现反方的证据很少,反方可能会反复提相同的东西来反对你的方案,这对你很有利,因为你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反驳反方论点。
避免流行论点,或者反转流行观点
在许多辩题中,反方的论点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且传播的很广。这时候应该确定反方的这一论点属于哪一派的流行观点,然后在设计本方的应对方案,将这一论点反转为自己所用。缺乏想象力的辩手每次都会反复使用同样派别的流行观点,因此掌握这一点能够帮助你打败这些辩手。
有声望的区域方案的影响
对于最常见的方案,反方越准备充分。因此,你最好不要使用你所在区域最常见的方案。如果你的方案与众不同,反方就不能够做到事先准备,不得不仓促上阵。
准备
准备一个正方的方案需要查询所有相关的资料,然后将你所查到的资料和你的思路结合起来。查询的技能是你在辩论中所能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能够获得信息就意味着金钱。现在就开始学习查询资料吧,今后你会从中发现财富的。
查询:略读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
到图书馆去开始查询工作。在这里略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不需要从头到尾的阅读你所查找到的资料。你需要通过略读大致了解图书馆里有些什么,并选择出最好的材料进行细读。使用本书中的查询指南。确定你查找了所有种类的相关主题文献资料,包括相关领域的书籍、专业期刊,政府文件、网站、普通期刊以及报纸和一些特别团体发行的印刷品。
怎样阅读:略读程序
一旦你获得一堆材料,把他们整理出来,然后从其中最好的文章看起。然后,再一次略读其中的关键概念。不要仅仅是选出一本书来从头看到尾。你千万不要那么做。相反,你可以选出一本书,然后略读——看一下每一章节的开头,找到一些可能会为你所需的章节,然后先略读它们。你可以读一下次章节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如果它们看起来不错,然后才花时间略读整个章节。你在略读某一段落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此段落的首尾句。如果它们看起来对你所查询的主题有帮助,然后再阅读整个段落。这个办法可以让你迅速阅读到你所真正需要的段落,而不是阅读那些上百页无关主旨的材料。不要忘记使用书中的索引查询一下关键词。对于公共材料以及论文,你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办法。学会略读能够帮助你传阅厚重的资料找到你所真正需要的材料,并使你成为信息时代的胜者。
小心反方,切断他们的论点
你在查找正方的资料的死后,也要花同样的时间和力气查阅反方的证据和论点。只有当你理解反驳你方方案的论点时,你才能够真正理解本方方案。你可以参看本书中证据那一章节中的证据使用指南。
根据使用类型来进行分类
当你拥有一些论据以后,你需要根据它们的内容进行分类。最好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它们的发行种类。你可以将其按:意义、根属性、解决力/计划、反对、对不利的解答等来分类。当你分类时,切记论据中所蕴涵的论点,不要根据关键词来分类。举个例子,你把所有关于“老师”的卡片集中在一起就是一种错误的分类方法,因为这些卡片的内容可能说老师好,也可能说老师坏,可能说老师们反对这个计划,也可能表明这个计划有助于教学等等。你需要根据你在辩论中使用来进行论据分类。
确定论据缺乏或论据软弱
你务必要对于那些你需要但却没有找到的论语给予足够的关心。你需要使用一些特别的办法来寻找这些论据或者找到一个可以回避的正方方案。
正方申论——正方第一次发言
在正方第一次发言中,你会给评委留下第一印象,众所周知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因此,你必须做到使评委对你以及你的思路留下好印象。
风格与修辞
使用丰富多彩、圆滑老练的语言。不要一张论据卡片接着一张论据卡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状态,解释论据证明的观点以及为什么你的论证是非常重要的。用你自己的话把论据说解释给评委听。显示出你语言风格和水平。
面对不同的裁判,使用不同的发言风格
正方第一次发言须针对不同的裁判作出变化。一些评委喜欢发言短小精干,另外一些则喜欢速度快的发言。因此你最好事先准备两种类型的辩稿,省得到赛前才匆忙修改。
文献综述
正方第一次发言中,在你开始介绍解决方案后,花两三句做一下文献综述。这样可以帮助裁判对你有一些大致了解,有助于你阐明论据和潜在观点。
论点和联系
论点要少而精。论点应该尽可能和辩题相吻合。应该使用清晰简短的词来表示论点,以便于评委可以很容易记录下来。不要使用太多的潜在论点,这样做不理智,论点应听起来立意高,有价值、有系统。不要怕重复论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评委已经记住它们了。
先后顺序:一个符合逻辑的秩序
将你的论证融入有组合中,比如可以把所有解释为什么计划可以解决问题的论证集中到一点中来论述。同样,遵循问题-解决的模式来构建你的论文。例如,你可以尝试此种模式:问题(意义性),原因(根属性),解决方案(计划),功效(解决力)。这便于评委和绝大多数人理解。
根属性:不论牵涉到何种领域,关键在于需求性
你必须论证根属性。注意思考它,它可能使你陷入麻烦之中。阅读一下本书中进攻案例中有关根属性的部分,仔细理解。你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根属性可以选择。
态度根属性(ATTIDUAL)
人民、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不喜欢这个计划或不希望问题得到解决的人的态度是需要考虑的。
制度性阻碍(STRUCTURAL)
法律、法规以及自然规律的使得计划或者解决问题受阻。
弊害根属性(HARMSINHERENCY)
现行政策所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它会造成弊害,正方的计划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带来这些弊害。
存在根属性(EXSTENTIAL)
虽然其根属性不是那么强烈,但是仍然有人使用它。这种论证方法是:如果问题存在并且持续,那么一定存在的“存在”着一种根属性在(现行情况下),非此即彼。
意义性、冲击性、利益(SIGNIFICANCE,IMPACT,ADVANTAGE)
下一个议题是意义性。一定要注意在你的辩稿中体现出这一点,使得别人感觉到你的计划的重要性。我们有一些到达此目的的方法。
利弊比较(ADVANTAGEVS.HARM)
利益和弊害其实都在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利益是为了说明,我们接受这项计划会有比现状更好,弊害则表达了现状的不如意,因此我们需要消除它们。你最好把未来可能带来的利益以及现在存在的弊害放在一起谈。
评判标准1(QUALITATIVEDIMENSIONS)
每一次发言必须谈到意义性,它来自于我们对于避免弊害的需求。有时,它是一个评判标准,但是它不能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估。你不需要说明自由究竟值多少钱或是美貌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因为这些都是评判的概念。然而它们却非常重要。任何有脑子的人都不会为自己的自由出一个价钱。
评判标准2(QUALITATIVEDIMENSIONS)
一些攻击通过它们的暗示以及需要性的累加显得十分清晰。对于死亡、疾病、贫困的儿童,人们不需要多加思考就可以达成共识,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因此唯一的问题就是有多少概念可以列入你方案的清单之中?你需要找到巨大的弊害,然后用触目惊心的数字表达出来。
充满感情(EMOTIONALLYLOADED)
找出那些能使人们内心震动的弊害。对在你的方案中被确认承受现状弊害的人们表示同情与关心,因为毕竟,这是你辩护的理由。
计划(PLAN)
你的计划是你真正需要辩护的地方,是你的正方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战略。务必要使之清晰明了,精心撰写。这里有些建议帮助你构建计划。
壮志凌云(MATCHTHERESOLUTION)
在你的计划中,尽可能的多用篇幅来表达出你的决心,因为,这会使你的计划听起来更加合题,意义重大。
行政机构:单独的激励源泉
(AGENT:SINGULARORINCENTIVEORIENTED)
你需要一些行政机构来执行你的计划。你利用这些行政机构来表明你的坚定(比如联邦政府),但是你必须指出那些行政机构中的哪些部门采用此项计划。同样,你利用此行政机构的决定来激励其它团体或者同级政府采用此项计划。
具体行动的内容、程度、时间、尝试以及证人
(ACTION:WHAT,HOWMUCH,NOWLONG,MODEL,ADVOCATE)
你需要详细说明你的计划中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做什么?达到何种程度?实现计划需要多少时间?你最好使用一个试点作为你的计划指导。(“我们将会在全国推广我们在维斯康新州的做法。”)这样可以防卫对于你的计划可行性的攻击,因为它已经成功在维斯康新州执行。同时你也需要一位此计划的赞成者,人们也许通过他的证言“我们接受蒙大拿州立大学的伊万·菲尔古得博士的学生证计划”认可你的计划的解决力。反复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你证明解决力变得更加容易。
资金来源:一般途径以及目标途径(FUNDING:NORMALVS.TARGETED)
你的计划需要资金来支持。你可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途径(从议会获得合适的资金),或者你通过争取目标途径(比如通过消减军队添置昂贵轰炸机的数量获得)。另外,你需要说明你怎么花这笔钱。
强制力:一般途径以及目标途径(ENFORCEMENT:NORMALVS.TARG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