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推进信息化建设

篇1

把握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

杜波副厅长指出,本次会议是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时机,在深化医改和即将开始的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的重点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必将对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杜波要求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者增强信心,审时度势,努力把握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做好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医院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和加快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发展。

雅安建成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体系

篇2

农机推广本质来说就是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农机推广系统在工作中将科技成果、农机供求动态、农机具质量等信息不断传递给农民,帮助农民选择使用新技术、新机具,起到了把这些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机推广系统工作职能就是靠“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信息引导”来完成的,其中信息引导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主要方面。农机推广有很多工作要靠形成社会共识、形成舆论氛围、形成社会影响来做为。

信息技术改造推广理念,提升推广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的信息媒体来传播政策,技术、行业动态等比任何时候都要快捷、方便、高效。传统的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是这样,作为现代的传媒手段网络媒体更是这样。

二、农机推广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在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农机推广网络建设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而农机推广网络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明显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农机推广网在2007年上线,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我国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农机推广网络发展的里程碑。而我市没有农机推广专业网站,不能与部里网站有一个很好的补充、衔接和互动。市级只能在政府网、或农业信息网报送、刊发一些行业动态等信息,只是起到宣传作用,使农业机械引进、试验、选型、示范推广,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农机作业等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不能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基层,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科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2.信息来源范围不大,渠道不畅通

目前我市建立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只是由各县、区农机推广站组成,与整个农机推广体系来讲,范围小,信息来源有局限性;乡级农机推广力量薄弱,目前的状况是乡镇机构并缩,人员精简,各农口的站合并成一个中心站,统称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归为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每乡镇设一至二名农机管理人员,负责监理、生产、推广等业务工作,由于管事多,业务量大,推广方面只能完成一些统计、报表工作,不能及时反馈农机推广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应用信息,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渠道不畅通。

3.工作机制不健全

网站建设必须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做保证,才能快速、安全、高效、健康发展。目前,农机推广网站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有许多需要健全的地方。

4.人员素质不高,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机推广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目前,由于对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机推广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农机推广信息采编队伍力量较弱。我市农机推广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都是由兼职人员来完成,且兼职人员也存在人员数量少、基层一线人员少等问题,难以满足信息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专业网站,完善网络功能

省级建立专业农机推广网站,市级在政府信息网上提供农机化管理、科技推广、监理培训等工作的信息,接入本市的农业信息网,开设农机推广信息的窗口,为社会和基层提供农机推广信息服务。? 要研究国内各大农机网站的特点和特色,寻找差距,根据本地实际,完善适合本地的网站功能。提高网站的档次和点击率,扩大网站的影响,达到宣传本地农机推广工作的目的。

2.畅通信息渠道,扩大信息来源

加强农机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将现有农机推广组织、农机社会资源因势利导、借助农机推广网站这一平台,加以联合。形成以政府推广机构建设网站为主导,社会各类组织如生产(科研)单位、经销企业、农机科技示范户(农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机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发挥整体优势,使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畅通了信息渠道,扩大了信息来源,使推广信息工作以顺利开展。实现了推广、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共同交流、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同时,在信息交流传递过程中,农机科技示范户得到重点关注,近而补充完善了农机推广基层组织,形成了科技示范户发展、加速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

通过网络将农机推广体系横向联合、纵向贯通。搭建产、学、研、推的横向联合;上联中国农机推广网,省农机推广网,下联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中心户,纵向发展的互联、互通、互动、互助的交流信息平台。实现以中国农机推广网为门户,各地农机推广网相互贯通、资源共享的全国农机推广信息网络、增强体系凝聚力,共同打造农机推广信息资源品牌。

3.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立健全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信息宣传工作水平,始终把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农机推广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同步考核,同步推进。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信息宣传考核制度,将信息宣传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三是完善信息宣传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信息宣传员报送信息,并根据报送数量以及被网站采纳情况给予奖励。

篇3

一、财务信息化概述

1、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界不断提出的各种新的需求,财务信息化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研究和认识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信息化的历史沿革,认识信息化的脉络实质,以便于我们深化和把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第一,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工作,使财务工作从复杂的记账、算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正式诞生。第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大批商品化的专业财务软件纷纷出世,工资核算、固定资产、借贷款项等业务的处理纷纷纳入电算化软件范围。财务软件的出现极其有力的推动了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标志着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成熟。第三,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财务软件不断贴近实际。面向管理,表现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财务软件集采购、销售、财务分析、管理等业务于一体。极大的扩展了电算化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2、财务信息化的内涵。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控制对企业资金运转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管理行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能够反映企业的筹资、生产、经营、分配等各个环节,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概括的说,企业财务信息化就是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企业财务筹措、运作、使用、回收的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信息化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方式,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价值成本为核心,通过财务管理推动企业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生产信息流的整合。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管理手段,其目标是通过迅捷快速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信息质量为经营管理提供周密细致的财务分析,为决策分配提供准确高效的财务依据,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健全各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身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3、财务信息化的内容。总的来说,财务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信息电算化、经济业务系统化和财务活动网络化。财务信息电算化取代了旧式的手工做账和人工查账,它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的信息快速迅捷的调动所需要查找的账目,综合反映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综合信息。可以说,财务信息电算化是经济业务系统化的基础。经济业务系统化是指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将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估算经营风险,预测市场状况,为财务管理者提供管理辅助和决策支持,以实现对企业资金运动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财务活动网络化是指将财务活动利用网络资源代替传统纸制媒介,快速高效产生、传递和处理财务信息,也就是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电子商务。财务信息化是一个整体,上述几个方面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系统完整的构成了财务信息化这一系统。

二、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财务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信息化是科技、经济、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因此能够利用财务信息平台整合信息,为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财务信息化将广大财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使财务人员真正的从“财务处理”走向了“财务管理”,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记账中的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此外,财务信息化通过网络化、电算化,使企业财务信息反馈速度大大提高,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财务分析愈加系统。因此,企业财务信息化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财务工作的质量,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2、财务信息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财务信息化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涵盖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筹资、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过程,同时也使得企业资金流和物流同时纳入财务管理,从而轻松掌握各部门各流程的全方位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财务决策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分析成本,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绩,真正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监督,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要素在经济领域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此情况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经济影响下,生产经营、人员水平、盈亏损益等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企业要具有更强的市场生存能力,必须尽快改变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可以说,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国际国内经济市场形势的必然产物,它所提供的准确高效的财务信息、全面完整的管理系统以及及时--恰当的决策支持都能够使企业增加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砝码,达到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低成本、大市场的经营目标。

三、目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财务工作应用性不强。基础财务是指企业财务人员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以规范的流程、清晰的角色以及明确的职责划分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财务工作是我国企业财务最基础的日常工作,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所占比重极大,其质量性、效益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在财务处理方面仍然存在“惯性思维”,即指习惯性的手工记账模式遗留下来的不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核算流程,或者企业财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一些不正确的惯性习惯。其次,企业信息系统过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由于对电算化的不信任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很多企业都是将信息化停留在了表面层次,重要的项目还是通过手工作业。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激发企业学习适应信息系统的积极性。此外,企业自身的特殊项目难以通过财务软件实现。不少企业都

具有个性化的业务和特殊的项目核算,因此通用的会计软件很难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想用不能用”、财务信息化作用不显著的尴尬局面。

2、人员层次有待提高。人员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没有懂技术、会操作、观念新的人员队伍,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电算化的实施都将成为空想。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尚处于利用计算机模仿手工操作阶段,在客观上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人员还没有达到这-要求,人员层次有待提高。首先,在认识层面,出现了“抵制信息化”和“不懂信息化”两种情况。“抵制信息化”是指有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利益、知识结构等原因,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不愿意接受信息化建设。“不懂信息化”是指很多财务人员将财务信息化简单的理解为拥有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并且利用设备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就是信息化。其次,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尚需优化。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既精通计算机知识,又精通财务管理理论的复合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这将为财务信息化的推进产生极大的阻力。

3、财务软件的使用面临众多问题。财务软件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和手段,因此是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当前,市场上流通的软件不胜枚举,然而在具体使用上,却出现了众多问题。首先是企业如何选取财务软件的问题。企业如何在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软件市场上寻找到一款符合自身需要的财务软件实属不易。于是,第+问题相继诞生:企业在购买通用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之间如何选择。这要考虑软件实用性、研发周期、成本比较等众多问题,常常让企业举棋不定。第三个问题是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心存顾虑。由于财务信息化通常具有网络化、电算化,因此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信息安全风险大大提高。财务软件的保密性、脆弱性、防侵人性都是企业看重的重点问题。

四、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篇4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1-02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网络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摆脱手工作业,步入信息化审计的轨道,实现审计管理信息化是广大审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几年来的“金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配备了硬件和软件,引进和培养了人才,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推广和运用,使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目前,审计信息化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联网审计,计算机审计水平也相对较低,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高投入低产出存在较大反差。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都在不断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硬件配置不断更新,购建了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但是,这样高的投入,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均不高,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资料、检索资料等阶段,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项目的科学化管理,分析、数据处理、智能评价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投资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有些设备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就面临升级、淘汰,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化进展较快,不仅打造好了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而且在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现场的运用和审计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由传统手工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未能搭建起来,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运用尚属空白,打不开工作局面,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是信息化对审计业务支撑较弱。近几年,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努力,下大决心引进了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审计业务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还不够紧密,信息化对审计业务的支撑还不够有力。一方面,审计业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需求不明确;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大多不具备财务知识和审计经验,也往往不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造成对计算机审计需求的理解不透彻,不能用计算机手段实现审计意图。目前的情况经常是计算机人员将审计数据交给了审计人员,而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审计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却发挥不出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效率。

四是AO和OA未能广泛应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简称“AO”)和审计管理系统(简称“OA”)是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的主要建设成果,适应于各类审计业务的现场审计和审计机关管理和业务支撑的需要。但是目前AO和OA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较低,部署完成后,也不能尽快投入运行,即使应用也限于公文的流转和传递,OA系统最核心的审计项目管理、现场交互、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尚未开展应用,远远未能发挥AO和OA对审计工作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AO和OA的应用尚不充分,也限制了对该软件的开发、升级和改造,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

五是专业人才成为制约瓶颈。几年来,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引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不能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各地情况不同,既有资金投入、人才匮乏、研发深度、应用程度等原因,也有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化研发与应用重视不够、计算机审计方向与思路模糊不清、系统应用量化考评与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

篇5

全区卫生信息化发展回顾

卫生信息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3年,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是工作流程的电子化,大型医疗机构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医疗机构自筹资金、按照各自原有的工作流程设计信息化软件,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抗击非典后,是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国家加大公共卫生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建立了卫生应急指挥、卫生统计、妇幼卫生保健、新农合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对提高相关业务的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个阶段是2009年深化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全区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大型医院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挂号、收费、治疗一体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发展远程医疗方面取得成效,这一时期是卫生信息化全面开展、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成效明显。全区95%以上的旗县及以上医院建立了以挂号收费、药品器材、医疗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30%以上的大型医院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挂号、收费、处方、治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以医院为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医院内部就医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患者就医,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是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卫生厅以视频会议系统网络为骨干建立的三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通过三期建设,覆盖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卫生行政部门、全区30家三级综合医院。

三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2003年以来,我区建立完善了以个案为基础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以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为平台,初步完成结核病、艾滋病、鼠疫、流感与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10多个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以新生儿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四是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2006年以来,卫生部研究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建设覆盖全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在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对各地新农合业务开展情况、基金筹集情况和使用情况、农民受益情况进行全面监管。目前,自治区级平台以及旗县级新农合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部分地区建立或探索建立盟市级平台。为实现联网规范新农合资金监管,方便参合农民跨地域即时结报,以及实现医疗费用的网上审核、网上报销、网上结算发挥积极作用。

卫生信息化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卫生信息化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发展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手段转变的一场革命,各级卫生行政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在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自治区提出了“123456”的发展思路,信息化工作已经纳入“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3521”的架构,卫生信息化总体思路是实施卫生信息化“3533”工程:即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3级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药物供应和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蒙医药信息标准3个基础数据资源库,完成流动医疗卫生设施、居民健康卡和卫生专网3项基础建设。

通过发挥3级平台横向联系枢纽作用,整合5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通过居民健康卡这个连接介质,促进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

卫生信息化主要做法

一是2011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启动。通过推进卫生信息化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适应我区卫生改革和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系统,将最终从根本上突破目前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孤岛效应”。

据了解,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要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3级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成自治区卫生信息平台和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两个盟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东胜区、准格尔旗、和林县5个旗县区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平台),并实现3级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应用系统、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药品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和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应用系统。

通过探索实现5大核心业务领域的相关工作,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与监管能力,提升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处置的信息管理和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蒙医药信息标准3个基础数据资源库;推进3项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优化就诊流程,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逐步建立流动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治能力,初步建成覆盖试点区域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二是用友医疗助力内蒙古卫生信息化建设。2012年7月2日,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召开。

和林格尔县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自治区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雏形和缩影,总结和林格尔县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林格尔县按照国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要求,实现了人员编制一体化、业务培训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财务管理一体化和药械管理一体化。

同时,合理规划和配置县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强化县医院在农村医疗服务中的龙头作用、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枢纽作用、村卫生室在基层医疗预防保健中的基础网底作用,促进新农合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巩固和完善,实现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同质量、公共卫生服务同质量的目标,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医药卫生信息体系。按照国家提出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坚持以卫生业务为主线,以实用共享为目标,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3533”工程,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篇6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财政部将之列为2014年会计工作重点之一,并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这是继20年前《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相关办法之后,首次以“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来规范企业的相关工作。

以往二十年时间中,我国企事业单位探索、实施、规范、强化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所指向的仅为会计核算,单纯的会计电算化或者形式上的系统改良、功能升级,已难以适应提高信息质量、满足信息需求、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监管效率的新要求。近年来,财政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围绕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立了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XBRL系列国家标准;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已连续三年分步实施;制定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和会计服务予以规范;逐步推进会计无纸化考试和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上述工作,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法规制度,逐步形成标准体系,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篇7

“会计信息化”是1999年4月在“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就是指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并重新进行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即建立一套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与适时的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会计电算化”起始于1979年,短短的30多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极大的普及,也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既掌握会计技能又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最有利基础。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会计信息化诞生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势头和效果却远不及当年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盛况。以安徽省为例,这几年安徽经济的迅猛增长大部分得益于这些民营企业,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对安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对于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还是处于未能实施或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领导重视不够、成本太高、人才匮乏、市场上会计信息化软件不健全等原因,会计信息化的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推进。笔者通过对多家安徽省民营企业的进行调研并对比后发现:安徽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也落后于全国各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平均水平。更有小部分民营企业还一直沿用手工账务处理的传统模式或长期徘徊在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并存的状态。

1、安徽省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障碍

1.1家族式企业的困境。目前,安徽省各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从创立初期就隐藏这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严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祸患。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长远来看会计信息化也不能得到健康正常地运转。这类家族式企业过去长会计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太薄弱,想建立会计信息化也会提高难度并建设初期大大提高会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导致会计信息化工作很难持续下去。

1.2会计信息化认知不清。某些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会计对于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其是根源于对会计信息化认识模糊,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质的区别,只浅显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已经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结果也大致如此,所以没有必要再投入人力和财力去建设会计信息化,甚至有些领导和企业会计员错误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就等同于会计信息化,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缺乏正确的理解会计对于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充分的体会,当然对于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工作不可能加以重视。安徽省的中小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了“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孤岛模式”实质上还是会计人员在孤军作“账”,而会计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进行结合,从而突破了传统会计工作的“孤岛”。

1.3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民营企业推进开展会计信息化关键要拥有一批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掌握信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人才。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据笔者对安徽省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调研的现实情况却反映出他们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的实事: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自于安徽省各个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他们有些对应用财务软件方法和技巧掌握得很机械和片面,有些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即便有个别兼具会计实务技能和计算机技术人才也只能满足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需求而已,现有的会计人员的能力和层次都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企业开展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障碍。而作为安徽省会计人才培养的各大省内高校来说,笔者充分调研了各大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适应会计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和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

1.4会计信息化软件短缺。当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从会计软件开发的系统功能来看,其设计依然不尽如人意。软件对内存数据的保护和加密设计也不健全,大部分软件在使用中数据完全暴露在所有用户面前,极易被修改删除。小部分软件尚欠缺用户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用户操作时间具体操作内容没有完全的追踪记录,一旦软件或数据出现问题无法追究是谁的责任。还有些不法开发商为了提高销售额,缺乏职业道德,在软件中嵌入了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的功能。上述现象都为我省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再加上软件市场不规范和不公平竞争、价格参差不齐等原因,我省民营企业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这也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硬件。

2、安徽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化使本来需要好几个部门参与的耗时耗力的经济业务在一台电脑上瞬间完成全部的数据处理工作,过去由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处理的有关业务,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实现会计信息化所要求的企业内部控制,不管是制度的范围和还是控制的程序都比从前手工账务处理或电算化账务处理都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控制制度的核心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计算机的共同控制。因此,民营企业必须首先研究建全和完善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时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是真实高效的。

2.2提高民营企业负责人的重视。近年来,安徽省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会计行业协会都在持续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关键是对这些民营企业的领导和负责人进行宣讲,要他们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长远利益所带来的好处。同时要提高企业各部门高管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方式推动整个企业的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的提升。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该对本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做到统一领导、分级明确实施重点,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同时民营企业的各级领导应该大胆借鉴外省或本省内部成功企业的经验,前期可模仿并逐步建立起适合与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3加大民营企业会计软件的采购和开发投入。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大都是购买金碟、用友等通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但是从成本角度更加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使用简单的单机软件或多用户软件,这种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确实能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但仅是用电脑机械的代替手工账务的简单转换,缺乏会计信息化强调的人工只能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当然,购买或自行开发会计信息化可能会遇到成本太高并且掌握和操作较难等问题,所以本省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在开发通用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时候需要考虑行业细分和规模细分,尤其对于民营企业开发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价廉物美、易学易懂并售后服务便捷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中小企业势必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加大软件的采购或开发的成本投入,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2009(20)

篇8

一、切实增强房产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工作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观念现代化,即使有一流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施,也不能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迅速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为此,邹城市房产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对14万余卷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首先对现有纸质房产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微缩扫描处理。购置了先进的软件和服务器、磁盘阵列存储设备及高速扫描仪等,聘请了专业的档案扫描公司历时78天,并利用其开发的“房产档案电子化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操作管理。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图像采用黑白或灰度、以TIFF文件格式扫描存储,利用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保证所扫描图像的清晰、完整;建立档案信息索引与图像文件对应;该系统中的库房管理模块采用图形化操作,模拟真实库房的密集架,生成库房操作示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档案所在库房位置,且点击模拟档案盒可查看到扫描件图像,并与正在使用的“数字房产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关联,拥有多种查询途径,如:产权人、产权证号、产权坐落等,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应的产权档案,实现登记数据与档案图像的无缝连接。档案数字化完成后,通过局域网络进行数据共享,工作人员依权限操作电子档案,为业务受理查档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业务错件的发生;同时将对外档案查询业务移至交易大厅受理前台,设置多台显示器便于申请人查看档案资料,完全按照《查询暂行办法》的规定受理查询业务,由申请人提交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填写《查询申请表》,产权人、利害关系人或其他符合查看电子档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查看房屋的权利信息、他项权利情况等登记簿信息;对申请要求提取档案复制件且符合条件的,直接打印电子档案,加盖与原件一致印章和档案查询专章,交由申请人。方便、快捷的查询,免去了申请人的来回奔波,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保证了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彻底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永久保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查询速度、利用率和透明度,推进了房屋权属登记档案的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档案操作与查询管理体系,制定从档案交接到档案上架的一整套流程操作程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于规范与完整;制作了档案内部查询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的查询利用。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安全和保存,在使用双机热备系统、磁盘阵列存储的基础上,又采取了移动硬盘拷贝、刻录光盘双重备份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完整。2010年底,又投入资金,将产权登记、预告登记、备案管理系统升级整合为一个新的房产登记系统,使全市房产登记实现了“以楼盘表为中心,以图定表、以表管房、以房建簿、以簿管证”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起“地、楼、房”三位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邹城的“数字房管”。“数字房管”系统的建成,不仅给办证的群众带来方便,能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更让他们放心地买房子、住房子。“数字房管”的建成,可以使房管系统的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数字房管”系统可以使房产测绘、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房产登记三个系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特别是房产登记系统与房管局开发办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有效到位。另外,房产系统可以方便购房人,购房人在开发商销售处的系统端口,就可以直接打印商品房买卖合同。

“数字房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使房屋登记真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业务受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所办理的业务输入微机,其他业务可提取信息进行操作,由微机套打表格,系统数据信息按流程转发。通过系统,可以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拍照,留取影像资料,对申请人进行身份认定,确保登记和交易安全。

第二,使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实时统计。系统内置的统一报表及内部所需业务报表,可以做到实时、准确统计。

第三,使房产信息的历史数据一目了然。查询业务数据,可追溯到其上手房产资料及下手房产资料,使产权信息一目了然。

第四,使业务授权明晰,审理责任明确。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业务权限,对审理人员实现一个业务一人审理,避免人多扯皮。

第五,使房产限制可做到彻底限制。系统档案数据有上下关联,若房产处于查封或抵押等限制状态,系统则无法调档且提示限制原因。

篇9

现阶段,在文博单位系统内运用的信息化,就是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发展、有效运用文物信息能源,综合提高各类文物保护维护、急救维修、运用和管理等工作情况。按照其特征可以分为技能型的信息化、数据解决的信息化、管理和公用的信息化、珍藏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以及虚拟博物馆等几个方面,涉及到计算机技能、数据库技能、多媒体技能、网络技能、通讯技能和自主监控技能等多种现代技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模式,结合工作实际,目前需要迫切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就是在文博体系方面怎样协调管理形式以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做到人机统一,人技合一,以此推动工作的时效性。

1 信息化文博的运用特征

1.1 可以推进文博系统专业化的队伍建设

文物甄别和数据采集,系统流程较为繁琐,特别是国家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设立的标准和步骤较高、较多,因此而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训练,重视训练和实践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技术人员合理运用,让基层工作者能够在训练、工作中学习更多新知识、了解新技能,提升自身的技术涵养和实践能力就尤为必要。信息化的文博体系设立过程是对于文博干部的训练、提升、教育的过程,运用文物体系信息化,能够为文博系统单位训练出优秀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

1.2 可以推进文博系统科技化的管理体系

具有本行业特点的信息库的设立,厘清各地区各单位的文物底数,能够让人们及时有效的了解文博信息数据,为后续的文物急救、维护及有效运用供应了科学的策略基础,还可以对文博单位管理在资金管理、直观策略、资产运营工作上更为科技化和合理化的平台载体。数据库的设立,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强化了各个文物珍藏机构文物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研究、陈设展示、传播教育、对外沟通等工作都受到文博体系科技化设立的带动性,使文物维护资金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服务质量提升了,推进了博物馆教育体系,同时也拓展了博物馆事业的生存进步空间。

1.3 推进了文博系统最大化的能源效应

不可移动的文物资源,除少数的文物在旅游景点进行运用之外,大多数文物能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可移动的文物资源,极少数的陈列在博物馆中,大多数则被存放在库房里面。由于文物能源效应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也就失去了文物的价值性。通过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对于文博资源的有效运用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立,为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能源信息的传承提供了新途径。

2 文博信息化的思考体会

2.1 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

现如今,在信息时期对于文博事业进步供给的新环境应当明确了解,更要了解信息化对于文博行业的关键作用,树立信息化建设在文博行业进步中的主导位置。对于文博信息化策略规定和原则规章制度应进行设立,积极制定有关文博信息化建设综合整改、重要工程整改及文物遗产区域性规划,注重信息资源的设立,完善信息建设管理制度,同时还应提升科学策略水平,从而做到以科技为引领、创新为节点、发展为方向。 转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动态,彻底改变旧有的办公形式、管理职责和策略步骤,形成现代网络虚拟社会和学习创新型社会新常态。

2.2 重点在于人才团队的打造

信息化进步的根基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团队。设立人才团队方面,通常是依靠高校和科研管理的人才为前提,运用自主训练、引进吸收、沟通合作等形式训练高水准、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精英和综合型管理人才,应当设立合理、完善的人才选取和激进制度。应当强化对于各个领导阶层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信息化普及训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运用条件。应当探究引进、稳固信息化人才的策略、方法,建立和改良科学、有效的人才选取和竞争激进制度,提升人才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出高素质的文物信息化人才团队。

篇10

一、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农村、电子农民和电子农业。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划定,西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2005年西部地区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144.4亿元,同比增长12.6%;电话用户达到1.5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5%;上网人数达到2229万人,上网普及率达到6%。特别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通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横向上看,西部农村地区以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形成了横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纵向上看,西部地区以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结合专业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体的纵向农业信息化网络。

一个以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在西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三、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西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与东部和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西部农村信息化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西部农村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西部农村建起了涉农的相关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们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具体情况,导致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出现了盲目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西部农村地区地域广阔,这使得我国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很难统筹安排。

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使得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

⑶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的差异,使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有盲目性,信息化的程度带有肤浅性。

⑷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地方政府单独进行规划,如此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对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造成困难

一些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其效益的不明显又影响了后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覆盖西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很少。西部地区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很低,很多地方仍旧以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另外,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⒊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对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还非常低,农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居民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把资金投入到信息的利用上。在一些地方,即使政府已经建设了信息平台,但是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放弃使用信息化设施。这种情况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⒋西部地区农村缺乏技术宣传和指导,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得农村居民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而很多农村地区信息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没有同步进行。一些地方虽然已经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但还没有相配套的技术人员作指导,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低下,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做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宣传,使很多西部农村居民对信息化优点的认可度不高,无法接受信息化的生活方式。

⒌西部农村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导致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

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广大农村中最落后的地区,很多地方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首先,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教育,其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高,并且政府的信息化投入有限,导致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缺乏;最后,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领导还没有形成农村信息化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整体缺乏信息化建设大环境的因素。

四、推进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来推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

⒈要理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应高度重视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村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要强化公益性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网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农产品贸易组织等。在建设过程中,要盘活经营,推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⑵要为基层农业网站、县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村信息服务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可以上联网络,下联百姓。服务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

⑶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⒉整合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对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要对各部门的涉农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进行整合。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方面,要重视解决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在横向方面,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在纵向方面,省部两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开发通用的信息采集软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一站,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

――要充分整合现有网络,将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固定电话以及卫星接收站等多种网络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建成一个反馈畅通、覆盖率高的乡镇信息网络体系。

――要加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政府率先转变观念,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打破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障碍,把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服务平台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硬件平台,二是提供软件。硬件是基础,建立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平台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必须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要更多地采用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提供软件指提供信息可靠、权威、及时、免费的信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分析、信息等过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关系,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4.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其具体做法应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等方式,使这支队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等人员之中。

5.确定农村信息化示范点,为全面推进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示范效应

由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信息化示范点,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化试点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可以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因为他们对农村居民的示范效应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能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示范点应采取“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快应用”的思路,要采用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集成、分级实施的办法,积累建设经验。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盲目投资和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在信息上的真正需求。

要加大对具有一定区域特色、良好示范效应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县、乡镇,而且要建立一批示范村、户。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必须能够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通过信息化使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6.由政府引导,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因其公益性强、社会效益突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社会或商业组织都可以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吸取发达地区乡镇信息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渐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乡镇信息化建设当中来,从而实现主体和资金多元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政府作用逐步转到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五、结束语

推进通信技术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应继续从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发展,努力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享有获得信息通信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力强且覆盖面广的特点,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天明,张彬.中国农村通信市场开发等策略分析[J].信息网络,2005(7):18-22

[2]岳大波,王元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电子农务[J].商场现代化,2006(6z):209-210.

[3]梁勇,张继军,王志军,等.数字乡镇的探讨[J].电子政务,2006(11):47-51

[4]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2006(5):64-68

[5]汪玉凯.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6(1):10-12

[6]张勇进.以统一网络平台为契机 推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6(1):29-31

[7]江文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内容[J].科学决策,2006(1):12-13

[8]韩美群.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乡镇经济,2005(12):8-11

作者简介:

篇11

农民做为弱势群体,在与外界各个主体沟通过程中,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将会给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带来损失。[1][2][3]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农业信息化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由于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融入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1.2效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3引导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本要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提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五个方面。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而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围绕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2.1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

①服务于种植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种植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在大田种植生产的应用,建设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大田种植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建设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设施园艺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的宗旨为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生产的应用,建设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建设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

2.2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推进农业企业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国有农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宗旨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平台。

③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宗旨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粮、棉、油、禽、肉、蛋、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在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④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宗旨为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

2.3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信息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加强对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等内容的监测;实现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植被长势、生产力、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火灾、鼠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养殖水面面积、养殖结构、水面质量进行监测。服务于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②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及时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农业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农业突发事件信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③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

④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完善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管理系统,重点重点建设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⑤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实现监测数据即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质量安全状况分类查询、直观表达、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求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服务的重点为:创建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研发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探索建立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