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营企业的特点

篇1

作者简介:沈鸿(1978~),女,湖北黄冈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20-04 收稿日期:2008-06-02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它是竭力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主体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已经被国内外许多企业看成是构筑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组织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企业构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长期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民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正在提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原因,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却长期未能受到重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而且基本都发端于个体户、小作坊(或是规模稍大)的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先天不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对职业生涯管理予以足够关注;二是民营企业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人事管理做法的影响,对职业生涯管理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源于西方,许多民营企业在职业生涯管理实践中机械模仿西方的部分做法水土不服故而弃之不用;三是有些民营企业认为职业生涯管理只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与组织关系不大。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职业生涯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显现,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员工潜能和企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 坚持以人为本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生涯管理则是实现民营企业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对民营企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员工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并将其贯穿于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把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作发展的目的,把人的需求当作企业发展的动力,把人的变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志,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2 民营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这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终目标,职业生涯管理则是实现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共同发展的粘合剂。对民营企业来说,人是企业经营最活跃的也是决定性因素,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兴盛,关键靠人。因此,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从职业生涯设计出发,从满足人的生存和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员工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的生涯发展规划中必须兼顾员工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和实施培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双赢。进而实现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目标。

(二)民营企业实施职业生涯管理是其发展现状的要求

市场变化的加快、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等自身发展的挑战,都要求国内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相应调整。我国民营企业在我国正以每天1500家的速度递增,注册资本金每天增加30亿(齐中熙,2004)。但高速扩张的同时,其人力资源管理却一直较为粗放和朴素,民营企业的人才紧缺与人才流失的矛盾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迫切需要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新形势的一个新的有效举措。

1 从发展路径和速度上来看,民营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会更快地出现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层次,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实施兼并与收购,调整核心业务、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这几种模式。任何一种模式的发展,都将在实现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生产力水平上升及不断获取经营效益,同时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革,相应产生大量新的中、高端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机会。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组织内部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首先得到可能的职务晋升或提拔机会提供保证,对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提供了高效和公平的机会。

2 民营企业更难留住人才,跳槽频繁,流动率过高,许多民营企业认为造成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薪酬因素。其实。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民营企业制度不健全、发展规模不大、企业未来发展思路不明晰,企业发展前景不确定,稳定性相对较低,又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管理,由此引起了员工对企业经营者和未来发展缺乏信心,因而员工不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情感投入到企业。尤其是在工作稳定并获得一定水平的薪金后,员工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发展前景和职业机会。因此,如何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减少人才流失,留住人才,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是其人力资源及管理独特性的要求

相对于国有企业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来说,民营企业的特点是:

1 寿命短,对人才的依赖性高。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全国工商联合会,2005)。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

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没有有效的组织构建。没有建立职业化的管理团队,没有建立起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和解决好人才的留用问题。所以企业往往随着核心骨干的离去而崩溃,很难做成百年老店。

2 人才队伍尤其是企业家和高管年龄年轻化、学历偏低、良莠不齐。统计显示,2005年胡润中国百富榜上榜的400位民营企业家平均年龄为46.9岁,其中最年轻的十位平均年龄仅为3l岁(潘清,2005)。民营企业家学历在高中以下者,高达61.6%,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所占比例仅为0.5%。私营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3.5%,而全国企业平均为24.4%,国有企业为45.8%(李志等,2005)。民营企业人才的总体文化层次偏低。

3 民营企业员工与非民营企业员工特点不同,内部也存在差异。民营企业员工在工作稳定、退休保障、尊重需要等需要上显著低于国有企业高学历员工,在了解公司发展目标、参与管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全面提高绩效等方面的需要也与国有企业员工呈现一定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民营企业员工需要程度总体上比国有企业员工需要程度要低。在民营企业内部,相对低学历员工而言,高学历员工具有更加强烈的进修、发展需要,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来看,青年员工比中老年员工、男性员工较女性员工有更强的发展需要(黄泽成,2007)。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职业发展管理也应具备相应的独特性,其职业发展规划应结合企业特点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特征进行设计,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四)职业生涯管理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 通过职业生涯管理提升组织承诺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龙立荣等,2002)。职业生涯管理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后者是衡量企业人才保留和忠诚度的重要依据。民营企业组织的发展需要稳定和秩序,而这一点只有长期的员工才能带来。企业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工作绩效、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的投入度,不仅能充分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要求,而且又能将这些企业培养的有价值的员工留住,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双赢。

2 通过职业生涯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集约化。集约化管理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集约化是相对粗放式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粗放式管理主要表现是企业各部门对人力资源的多头分割管理,企业各部门间的职能配置没有较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相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没有做到统一规划及系统化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则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功能板块如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计划与招聘、人员使用与调配、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劳动关系等的系统化管理。科学系统的组织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将这些功能有效融合,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1 相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特点是灵活但不够规范,见表1。

2 根据以上三种不同性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特点,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由于民营企业在招聘员工之时就要求受聘者具有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企业很少花精力去考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2)因为民营企业的短期效益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经常做变更(鲍立刚,2005),员工只能被动接受。

(二)民营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1 企业就像人一样要经历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三个阶段。每个企业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在某一时期内,仍然可以对不同的企业的成长阶段进行区分。民营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见下表2。

2 在以上三种不同发展阶段中,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呈现出如下特点:(1)处于依赖期的民营企业,没有固定的市场、固定的客户群、固定的产品和经营方式,需要别人或其他企业、组织的帮助,包括客户群、经营方向等,此时企业的生存主要依靠别人。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随意性也非常强。(2)到了独立期的企业,其客户群和利润来源已经基本固定,企业已经明白自己的经营方向,已经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可以维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发展,企业经营和生存已经基本不成问题。此阶段的民营企业一般开始考虑企业和员工的职业生涯问题,但其管理一般都比较粗放。(3)当企业进入互赖期时,它能够与其他企业一同成长,一同关注于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引导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帮助客户和其他企业、社会共同进步。由于企业对付外界市场变化的能力逐渐提升,这个时期的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也较少依赖外部因素,并逐渐走向规范。

(三)民营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源群体需要特征

1 民营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源群体需要特征。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的权威心理学家戴维C・麦克莱伦德的需要理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情谊需要。在民营企业内部,不同层次、学历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这三种需要的强度上不同,因而其职业生涯管理也应有差异。民营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源群体需要强弱比较见表3。

2 据此,民营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民营企业的员工与非民营企业员工相比,其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民营企业有更多的员工持有“能在企业发展就发展,不能在企业发展就走人”的“两栖”心态。此外,由于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总体上比非民营企业的年轻,所以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成就需要更强,权力和情谊需要更弱。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国有和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高学历员工发展性需要更高,生存型需要更低(王竹青,2002)。(2)民营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群体,其职业发展要求也有所不同。在民营企业内部,高学历员工对进修培训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比低学历员工更强烈,而工作稳定需要则显著低于低学历员工。

四、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

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在职业发展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过程,它必须同时适应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所以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应根据不同性质企业的提特点、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的特点来进行构建。

(一)民营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企业性质要求

针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职业生涯特征,民

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如下:

1 给员工提供较多的工作类别和数量,以锻炼员工处理多种大量问题的能力,并由此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2 在业务淡季组织员工进行内部岗位培训,支援其他部门工作,参与公司制度建设,举办文娱活动等,以拓宽员工的业务知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3 实施内部岗位竞争上岗制度和公开员工绩效考核成绩,形成一种人人向上、唯才是举的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成长阶段要求

根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其职业生涯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处于依赖期的民营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把企业和员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减少随意性,但又要注重其职业生涯管理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2 到了独立期的民营企业,应着手建立相对稳定和规范的企业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路径,并开始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

3 企业进入互赖期时,其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服从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组织结构,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其职业生涯管理也应更加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三)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力资源特征要求

由于不同人力资源群体的三种需要强度不一,民营企业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时候也应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1 对高层次、高学历、青年和男性员工,设计应满足他们成就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这几类员工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他们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更希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高层次、高学历和青年人才是民营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职业生涯管理应体现他们的价值,在制定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时注重长期性和持续性。其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和做好培训工作。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其发展速度快、发展机会多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升迁和发展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对职业成长的强烈追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还应加大对这类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投资,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以促进其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2 对于高层次、高学历、中老年和男性员工,设计应满足他们权力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高层次、高学历、中老年和男性员工掌握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科技技术,在企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经营者要坚决摈弃过去高度集权和强硬化管理的模式,充分授权,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感,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企业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真心实意地愿意留在企业,为企业发展长期贡献。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特点

一、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内在活力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的主力。然而,在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企业捐赠通常针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企业家捐赠活跃、总体上滞后等问题与不足。为了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的迫切意愿,它们想用自身的行动回报社会,希望通过捐赠行为,肯定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其次,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扶持与引导。最后,慈善责任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表现活跃,并自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不仅从企业捐赠的数量还是捐赠水平上均超过国企,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频现民营企业的活跃身影,他们积极参与慈善救助,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根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民营企业捐赠数量开始超越国企,捐赠金额也有增长的趋势。

图1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2009年上榜民营企业数如图1所示:2007年上榜民营企业86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38.7%;2008年有201家民营企业上榜,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61.9%;2009年上榜的民营企业的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412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45.9%;其中,2008年上榜民营企业捐赠总额为20.8307亿元,占到上榜企业捐赠总额的37.9%,已经超越国有企业。从捐赠的民营企业数和捐赠额来看,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慈善捐赠的主要力量。

表1 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所有权性质

1 大连万达 民营企业

2 神华集团 国有企业

3 中国石油 国有企业

4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5 加多宝集团 外资企业

6 中国海油 国有企业

7 步长(制药)集团 民营企业

8 恒安集团 民营企业

9 苏州新太阳置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0 台湾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 港澳台资企业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排行榜2010年1月—7月榜单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中,亿元大额捐赠成常态。根据《公益时报》公布的2010年1-7月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显示,民营企业占据了其中的5席,仍高于国有企业的3席,以及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见表1)。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参与社会活动,响应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慈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公共企业,大额捐赠并没有受到赞赏,相反捐赠行为本身却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产权明晰,利益主体明确,拥有自主权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捐赠差距,将逐渐拉大。总体来讲,2010年,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根据2012年6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各类企业的捐赠达到485.75亿元,占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的57.5%。其中,国企捐赠115.6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23.8%;民企281.2亿元,占57.9%,是国企2倍多。由此说明,企业捐赠仍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主要力量,其中民营企业贡献最大。

三、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特点

当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多是在较有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中,企业没有长远的慈善规划,慈善捐赠具有较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民营企业表现活跃等问题的出现,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一)慈善捐赠主体有较强的自然人特点

1.捐赠行为与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之一是捐赠主体的特征,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慈善捐赠有着密切的关系。Campbell,Guhs,&Gruca(1999)检验了决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发现,富有同情心的高层决策者更愿意捐赠。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积德”、“慈悲”思想,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道德理念。民营企业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局限于回报乡土,造福四邻的狭小社会。而民营企业家对慈善捐赠的选择又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慈善捐赠方向。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例,毕素华(2011)对江苏省民营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个人特质成为了促成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54.7%的人认为慈善意识是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素质,55.1%的人认为履行道德义务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39.7%的人认为同情心、恻隐心等人性是民营企业持久不变的道德形态①。所以说,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慈善意识对其慈善捐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篇3

一、少数民族文化与心理的特点

1.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适应特定的环境的产物。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形态多样性。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特质。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多样性的特征闻名于世。以宗教文化为例,几乎世界上的各大宗教以及各大宗教的主要流派都有中国少数民族在信仰,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非常显著。另外,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亦以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二是环境适应性。能够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而积淀下来的文化,都与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三是传承的神秘性。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比较典型是讲述本民族历史渊源的神话史诗,其传承过程中伴随有传统的宗教祭祀,或神圣礼仪。四是认同的全民性。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2.少数民族心理的概念及特点

少数民族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成少数民族的人们通过共同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居住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该民族成员心理上形成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它和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对稳定性。由于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是该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状况等诸多因素的自发的、综合的反映,因此,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一方面,它成为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有力地维系着本民族的存在;另一方面,它又使外来心理、精神难以渗入,起着因循守旧的作用。民族心理也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只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缓慢的一个过程。二是两面性。人的心理中存在积极内容,也有消极成分。同样,少数民族心理也具有这一特点,存在两面性。三是全民性。少数民族心理是同一民族人们认同自己属于这个共同体民族一员的心理,因此共同心理特点作为民族的基本特征,表现于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这种特点也从另一方面增大了民族心理中消极的力量。

3.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发展职业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骨干职业学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据有关调查和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我国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低于50%,总体数量、规模相对较小;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以及办学形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民族地区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其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办学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到省外就业的学生只有10%,边疆地区职业中学的学生就更少。这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很不利,因为很多专业在省内需求很有限,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二、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心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旧的传统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和存在的。传统的、旧的观念束缚着少数民族的头脑。因此,要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必须克服闭关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闭局面,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汇合,这对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必须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使之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本民族所处的历史地位,从而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吸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思想,推动观念更新,激励各民族的时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观念,从自身来寻求力量,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扶持,打好基础,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发展。

2.利用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职业教育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结晶。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在教育中,注意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比如,将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既适应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被社会认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不少著名的民间艺术,如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壮、傣族的织锦,阿昌族的刀具、银饰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将这些工艺作为民族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既能发扬民族文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挑花刺绣是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著名的手工工艺,又是衡量一个妇女是否能干的标准,很多女童为了成为一个世俗公认的能干的人,在学习的黄金年龄由于世俗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去学习挑花刺绣。如果挑花刺绣能成为女童的手工课内容,图案纹饰能成为图画课的内容,那么,女童的入学率就自然会提高。将民族文化引入民族教育的其他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如果注意民族教育内部的结构调整,使民族教育真正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民族教育肯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由于长期的地区性封闭,少数民族地区中,尤其是西部地区,很多人不了解先进技术,一些地方还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宣传到每个角落,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做好本地区职业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把学校规模、特色、招生就业等情况经常通过媒体向群众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宣传牌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并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说服力。这样用事实说话, 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还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深入报道和宣传职业教育。

4.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因人口分散等带来受教育成本高的现状,需要教育投入优于全国的其他地方。教育的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是不适宜的。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的贫穷,很难承担教育任务,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才能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现状。另外,要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使社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将社会外部需求与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学校还可以向使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收取适当的培养费;还要发挥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创收中提取部分经费作为办学之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首先,领导要了解教师的需求结构,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师需要进修提高,中老年教师需要适当减轻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等。学校领导者要对青年教师学习上培养、工作上信任;要改善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心理环境,保持其工作热情。

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加职业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应有所增加。因为在艰苦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乡贡献才能的。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经济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马丽华.民族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滕星,哈经雄.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篇4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65-02

1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1 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不断取得成功。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具有创业精神的特点,这种企业家创业精神主要包括艰苦奋斗、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等。

1.2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

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很乐于进行利润再投资,使资产进一步增值的内在投资。在民营企业这一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活动,将资本投入最需要的地方,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1.3 竞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民营企业是国家的非主流经济,难以获得像国企那样的优惠待遇,如优惠政策扶植等。因此,民营企业是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同样的,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民营企业在人才管理如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1.4 具有家族式企业,非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者合伙企业,没有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民营企业具有很大的人才劣势。而且,民营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不清晰,难以顺利发展。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很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1.5 管理不完善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单调;计划性不强;重市场不重现场等很多问题。

2 转型期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国际生产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等危机,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下,企业的生a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剧烈,利润微薄的价格战随处可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稳定且苛刻挑剔,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变得更高。在当前转型期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它们影响巨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主要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较为灵活,企业内部产权清晰、权责利明确,基本没有传统国有企业的各项沉重包袱。但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下,民营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增强。

3 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3.1 股权结构不清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股权结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个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明确公司财产归属,这是企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一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调查显示,有超过87.6%的民营企业缺乏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家家族的财产界限不清晰,权属不明确,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成员在支配公司财产方面很随意。不清晰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很多问题,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不利于企业融资,因为投资于股权结构不明确的企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2 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还有法人治理结构,采用所有权和治理权相分离的做法,以法人治理结构代表企业所有者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可以使企业实现持续经营和发展。在以往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个人决策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急需改变。

3.3 企业发展战略短视

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上面两个核心重大问题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上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有许多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呈现方式各种各样,比较突出的有企业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于经济转型不够紧迫,从事的行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革新动力不强,缺乏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感到无从下手;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以上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在,同时也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4 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的条件下,综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创新提出建议和对策。

4.1 优化股权结构

首先要明确财产权属问题,明确划分公司资产和民营企业家家族财产,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确立公司股权结构,并科学安排股东间的股权分配和比例关系;其次就是在民营企业家家族与企业员工之间调整和优化股权配置比例,以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使其发挥才能,为公司发展做贡献。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股权配置形式,如公司员工以发明和技术独创的形式入股或者以其他生产要素形式认购公司股份等。

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股权配置比例关系,以法人治理代替民营企业家个人管理,组建和规划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逐步推进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渐进式方式,应对转型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明确股权结构及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要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为人力资源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短视、技术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表象和特征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缺乏。同时民营企业也一直存在着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除了股权结构不明确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束缚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因此,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梅雅.试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6(13):12-13.

[2] 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177-178.

[3] 汪凤桂.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31.

[4] 付锦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0.

篇5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6-0103-04 收稿日期:2009-10-02

一、引言

自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已达42110.61亿元,资产总额32054.49亿元,税后净利润1872.89亿元,上缴税收1599.91亿元,出口总额657.59亿美元(全国工商联,2007)。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但是,民营企业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面对已经初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既充满希望,也潜伏着危机。因此,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从营销这一微观视角出发,对民营企业的营销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出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结构模型,为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对营销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评价和维系提供依据和借鉴。

二、营销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开发既要兼顾营销竞争力理论的一般原理,又要符合民营企业固有的营销特点,使其真正反映出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要求,以满足民营企业实际应用的需要。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以便为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从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伊始,已有的研究就涉及到营销竞争力理论的相关要素,并逐步发展到研究营销竞争力的理论体系。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上,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要界定营销竞争力的概念,首先要明确营销竞争力的特点,以便筛选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关于构成竞争力要素的特点,学者们的观点基本相近,认为构成营销竞争力的要素必须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不易模仿性、延展性、动态性和整合性等。本文以上述特点为依据界定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概念并构建结构模型。

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所以,企业竞争力研究是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支撑点和出发点。国内的张志强和吴健中(1999)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有效利用甚至创造企业资源的基础上,与竞争对手比较,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领域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为企业创造利润,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上述观点可见,营销要素被广泛地视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这意味着营销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素,营销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企业竞争能力增强的核心内容。

界定营销竞争力的概念,首先要明确营销竞争力的来源。关于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来源,主要存在资源学说派、竞争学说派、要素学说派、交叉综合说派、动力学说派、资源和竞争两要素派(程艳霞等,2005)。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不同的营销能力(Marketing capability)和营销竞争力(MarketingCompetitiveness)概念。国外学者主要将研究视角聚焦在营销能力的探讨上。Day(1993;1994)认为营销能力与公司绩效有紧密联系,营销能力是一个整合过程,各种技巧、知识与有形资源相结合并通过该过程将营销投入转变为营销产出。O’Driscoll等(2000)将营销能力分为战术性和战略性营销能力两个维度,并指出了营销能力在管理公司与其他伙伴的关系、联盟、网络上的重要性。Yoon和Lee(2005)认为营销能力由市场导向的文化和营销战略决策过程组成,并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市场导向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公司业绩。而且通过公司营销战略决策过程间接影响公司业绩。可见,国外学者考虑企业营销能力的重心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和文化层面上,而笔者认为:营销能力与营销竞争力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本质上也可理解为营销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反映了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构成、影响因素和大小。

国内学者曾晓洋和李劲松(2002)认为,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并将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供应链与销售管理、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五大类别及多个细类。陈胜荣和蒋志锋(2005)认为营销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并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管理和组织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张秀清和王丽芳(2007)认为,企业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本行业内,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营销竞争优势的能力,诸如产品的销售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品牌优势和企业的产权优势等,并把企业营销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归为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分销,竞争和资本运营竞争四个方面。

总结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营销竞争力不是一般的营销能力,而是企业的一种能够超越竞争对手的综合营销能力,其概念必须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销竞争力的能力来源;二是营销竞争力的反应途径;三是营销竞争力的作用过程;四是营销竞争力的分力构成;五是营销竞争力的综合产出。根据这一要求,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定义是: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对营销的资源投入和营销工作的努力。在满足顾客需要并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为创造在利润获取、市场表现、品牌表现、顾客资产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营销理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组织、营销策划、营销执行、营销控制、营销创新等一系列营销管理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

三、我国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特点

增强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让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方便地识别、培育、评价和维系自己的营销竞争力要素。而通过构建体现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特点的结构模型,可以加快民营企业提高营销竞争力的进程。

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载体,由于国内各界对民营经济的界定标准和范围不一致,使得民营企业的内涵得不到高度统一。从所有制的角度,一般把民营企业界定为非国有企业的总称,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伙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企业等,其中前4类构成民营企业的主体,也是本文研究所依据的结论。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诸如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销售率低、库存积压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其市场营销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但是,国有企业缺乏营销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有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限制因素。由于深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营销往往表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色彩,出现营销机制不健全和不灵活、经营模式粗放、营销部门及营销职能不健全、优秀营销人才流失等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其优点是经营体制和营销机制比较灵活,产权结构比较清晰,行政色彩较淡薄。因而相对容易克服营销缺失的问题。其营销竞争力的特点是:(1)市场反应速度快,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太强调灵活而缺乏营销战略规划。很多民营企业只有营销策略而没有制定自己的营销战略,从而出现了大批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命周期三五年”的现象。(2)过分相信点子而使诚信不足。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较短,民营企业的数量很大,但规模相对较小,在营销中经常出现“一个点子救活一个企业”的神话,致使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过分相信点子,而不是把力量放在扎扎实实的经营上,从而在市场上一度产生人们怀疑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3)突出个体的营销竞争力而忽视了整合的营销竞争力。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在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为了生存,每个人都需要突出自己的强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竞争优势。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整合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却表现出竞争力的不足。例如,缺乏对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力量的整合,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组织、营销策划、营销执行、营销控制等的内部整合与相互间的整合,等等。可见,有针对性地增强民营企业的营销竞争力,是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框架

在企业营销竞争力模型的构建方面,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如冯俊华、王恩宁,宋安玲(2007)就构建了以价值力、销售力和持续力为内容的营销竞争力概念模型。曾路(2003)则设计了以营销理念、营销信息、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执行、营销业绩为内容的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以上研究虽然描述了营销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在结构层次和营销力量的分析上仍存在不足。为增强民营企业对营销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评价和维系能力,本文从我国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特点人手,构建出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整体框架。

(一)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营销竞争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结构模型在构建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 基于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任何模型的建构都离不开已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同时,也是对实践的深刻总结。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既是企业竞争力理论在营销管理职能领域的一般应用,也是对民营企业营销现状和特点的全面透视。因此,本结构模型的提炼和开发既考虑了企业竞争力与营销竞争力理论的一般要求。又了解了民营企业营销的现实困惑和特定规律,并针对一些个案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使最终模型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

2 符合整合性、动态流程性和操作性的一般要求。

由竞争力体系到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概念转换,本身就表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结构范畴。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是一个多维综合体,涉及到对多种营销和非营销的要素、技能、资源和策略的整合利用,通过整合功能实现竞争力效应的放大。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也是一个复杂的一体化过程,反映和揭示了由营销投入到营销产出的运作流程,构成流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则会受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干扰而发生动态变化和调整。并且,结构模型的系统性比单纯的竞争力体系更具操作性,对民营企业的营销竞争实践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3 体现创新性和价值性的本质规律。

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应在整合相关要素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要体现在理念、战略和策略等思维与行为层面上,更要蕴藏在运作机制和规律等潜在机能里。只有创新,民营企业的营销竞争力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和精神,实现企业营销实践水平的提升。同时,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应具备顾客价值的创造能力,通过模型的整体运作,能有效增加民营企业的产品、品牌、服务、渠道和促销等各项具体价值以及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二)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整体框架

上述原则从不同层面上探讨了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模型的核心要素和基准。本文从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出发,根据营销竞争力的运作机理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的营销现状和特点,将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各种功能模块和子系统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与结构,构建出包含“四层八力”的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为民营企业整合营销资源及增强营销竞争力提供管理建议。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四层八力”是指该竞争模型的内容包括四个层次、八种力量。“四层”是指该结构模型由核心要素、集中表现、终极目标和动力来源四个层次构成;“八力”表示民营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具体体现为八种子力量的合力。即营销理念力、营销战略力、营销策略力、营销组织力、营销策划力、营销执行力、营销控制力和营销创新力。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见图1。

该模型分为内、外两个系统模块,内部系统模块显示民营企业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中的营销努力过程,通过创新性地操作营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企业的营销理念力、营销战略力、营销策略力、营销组织力、营销策划力、营销执行力、营销控制力和营销创新力得到全面提升,并且形成适合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模式。外部系统模块体现了实现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终极目标的动态流程化过程,反映出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提高经历了一个从营销投入到营销产出的过程,而营销产出的具体结果则揭示了企业营销努力和创新的效果,并且可以迅速反馈给营销投入,实现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1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核心要素:营销管理流程。

以营销创新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组织、营销策划、营销执行和营销控制组成的营销管理流

程体系是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源泉。营销观念淡薄和营销理念落后是多年来制约我国众多民营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突出的表现是顾客导向缺失下的服务危机、诚信危机和社会责任危机。营销战略的缺乏而带来的短期行为则导致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受此影响,民营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组织结构也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缺乏质量与服务保证、重利润轻品牌、重价格战轻价值战、营销人员素质低下、营销传播过度浪费、危机公关意识不强、营销组织结构缺乏市场导向和弹性等。营销策划水平低使许多营销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计划目标不能实现。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积极改进工作,通过高水平的营销战略策划、营销策略策划、营销组织策划、营销活动策划和扎实的营销执行力、控制力来提高整体的营销竞争力。

2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集中表现: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营销努力,民营企业在提高和整合营销流程中的各种营销竞争分力后,便形成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根据企业营销主导要素和运作机理的不同,可分别表现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自有技术贴牌生产)模式或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全套服务贴牌生产)模式、国际化模式或本土化模式、合作营销模式或独自营销模式、直销模式或中间商销售模式等,也可以是以上几种营销模式结合形成的新模式。通过对现有营销模式的深耕细作,更利于民营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终极目标:市场营销产出。

民营企业通过一定的资源投入和工作努力,经过对营销管理流程各环节竞争分力的有效运作及提升,就会实现一定的营销产出。营销产出体现了企业营销竞争力的高低,是营销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其中,利润获取、市场表现(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等)、品牌表现(品牌形象、品牌忠诚、品牌价值等)以及顾客资产是企业营销产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衡量标准。

4 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动力来源:持续营销创新。

鉴于我国民营企业所存在的营销顽疾和特点。其营销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依托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手段的支持,最终聚合为一种持续创新力。在创新力的作用下,营销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会根据营销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重构,并且形成强大的营销竞争分力,使民营企业的营销投入转化为巨大的营销产出,以实现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可见,持续创新是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动力来源。

篇6

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和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有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数据引自“黄孟复同志在全国工商联十届七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6月27日)。

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融资难。目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和所谓的“地下钱庄”。这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批民营企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结算等金融服务,而不要让民营企业在被逼无奈下只好认“地下钱庄”为“义父”。

大型银行只是民营企业的“继父”。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在中国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具有设立时间较短,资本实力较弱等先天不足的特点。这种“先天不足”的特点,普遍难以获得大银行的青睐。就民营企业而言,大型商业银行对它们可能只是不得不靠,却又不能全力依靠的“继父”。民营企业只能被迫认“地下钱庄”为“义父”。

设立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

2010年的“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对加强民营企业支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都有明确说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比如民营企业考核信贷体系、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担保体系以及建立和落实担保记录、免征营业税等政策都有突破。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建立全国性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是深化民营企业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一步。

要大力发展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一般讲的民营企业银行,是指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一般而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它自身的规模比较小,从资产及其他方面来说,都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二是它们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银行虽然也可以承办某些政策性业务,但它们本身不属于政策性银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设有大量的民营企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相关银行服务。例如美国全国即设有约7000多家中小银行,政府还对它们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给予扶持。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设有一批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银行。民营企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间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它们之间进行的“资金”联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要参照国际经验,设立中国的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据专业信息咨询机构北京银联信息咨询中心监测,仅仅是珠三角一个地区的民营企业就有约3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商业性的民营企业银行指望不上,民间融资满足不了,根本的出路在哪里?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还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服务,主要还是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目前,中国没有一家如日本民营企业金融公库、韩国民营企业银行、加拿大发展银行、德国复兴银行和平衡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而这,才是当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生命周期短是一个全球民营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美国,据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数字显示,只有不到50%的小型企业能够成功跨过4年生存期,只有13%的民营企业能存活10年以上。目前中国新生的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则更短,平均是3至4年。仅此一点,已经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融资,主力军非专门的政策性银行莫属。

韩国民营企业银行(IndustrialBank of Korea),是韩国三大国有银行之一,是韩国政府设立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银行。1961年8月由政府出资设立,主要目的是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是韩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总资产达1110亿美元,世界银行排名第133位,韩国国内银行排名第4位。韩国民营企业银行已发展成为拥有约160,000家韩国民营企业客户的大型银行,在民营企业金融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建立国家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的条件已趋成熟

在通过发展现有小额贷款公司与村镇银行等推动建立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的同时,要及时进行金融政策创新,由国家直接设立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

国家民营企业银行,即国家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同时,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城市银行、城市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进行改制重组,设立和大力发展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民营企业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真正使其服务对象更有针对性,也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更加专业化。

笔者认为,目前试点建立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的条件已趋成熟。首先,对于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认识已高度一致。经过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还是金融机构,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设立国家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需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操作,需要社会设立相应的贷款担保机构,以保证这类银行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要继续大力发展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

实现民营企业金融解放,是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民营企业在中国同国有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难度有多大?事实上,国有企业会获得更加多的金融资源的分配,更加容易从银行拿到贷款,而中国的民营企业获得资本与贷款要困难得多。

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确实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上。很多重要的资源民营企业难以得到,比如能源、石油、金融、电信服务等领域。造成这种资源配置和行业准入差异的原因是现存的制度与体制。因此,要改变它,就需要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改革。

银行贷款问题,在制度上并无明确的条文规定要倾向于国有企业。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商业化,因此这些银行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效益与资本的回报。大型的民营企业在获得贷款上难度并不大,获得银行贷款方面比较困难的是那些规模不大、效益不好和没有足够抵押物的民营企业。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银行优质的金融资源分配,是因为很多国企借用的是中央政府的信用。贷款给它们相当于贷款给国家,因此实际上是没有风险的。

篇7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30

自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淘汰低端产能、不断转型升级,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本文将以南通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促进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1南通民营企业特点

自2003年南通市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以来,通过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使南通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15年,南通民营经济占到全市GDP的65%、全部税收超过75%。其中,17家企业分别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民营经济总量占比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可以说南通市民营企业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性经济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了南通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步伐。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初显资本集约经营势头

南通自确立建立民营大市目标以来,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5年末,南通市民营企业的数量累计达17.3万家;到年末民营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813.5亿元。2015年全市新登记个体户5.52万户,累计达46.8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581亿元,年末累计资金数额288.1亿元。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74.7%;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1800.6亿元,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2.0%。民营企业正在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相继涌现出综艺集团、中天科技、文峰集团、联发纺织、南通二建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大集团。

1.2支柱行业初具规模

南通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之一,产值仅次于工业,位居第二,而支撑南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民营企业,以南通三建为例,多年来位居居南通民营企业领头羊位置,此外现代纺织、船舶海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也为民企提供了广阔舞台,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0%、纺织业占10.5%、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1%,以上五个行业的总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53.9%,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充分展示了南通民营企业具备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优势。

1.3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通市民营企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快速增长,其增速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344.3亿元,四年间年平均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4.3%,较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2014年南通民营企业吸收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58.3万人,四年间年平均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3%,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在上缴税收收入方面。

2南通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南通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创新、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南通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产品结构欠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

经过长期发展,南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了轻、小、加的发展特点,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产业上,如纺织、服装、建筑业、商贸等,近几年来,南通民营经济投资总量虽然在迅速增加,但是仍主要投资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领域,而进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较少,技术密集型工业、深加工度工业发展速度较慢,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如以现代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产业为例,南通市仅占江苏省的1.7%。

2.2创新水平低下

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南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对进口依赖度很高。南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以海安、如皋、如东为例,小纺织、小食品、小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落后,污染严重,产品档次低,科技缺乏创新。长期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南通民营企业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对市场缺少深度细分,导致市场资源争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产能过剩现象较严重

目前,受体制因素、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等影响,南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普遍过剩现象,以南通钢丝绳行业为例,该行业由155家规模以上企业、240家小微企业、188家个体工商户组成,产值约250亿元左右。但普遍存在设备旧,目前产能1万吨以上中型企业仅为33家,有7成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5成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其他行业,如船舶行业造船产能利用率为74%,钢铁行业粗钢、生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6.3%和77%,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亏损严重、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同时也使导致能源资源短缺、市场出现恶性竞争,银行坏账增加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团结。

2.4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融资渠道单一

南通民营企业虽然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制约着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主要考虑的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而南通市民营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因此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根据对2015年四季度南通民营工业景气调查数据,46%的被调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与三季度相比,增加了6%;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8%,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9%。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而上市融资由于对注册资金、经营业绩等要求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此,由于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得到资金支持,企业所需资金长期只能通过民间信贷及内部积累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这种融资方式必然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蕴含了较高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

3南通民营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通过在对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领域,属于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南通民营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成本

切实做好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努力推行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该承担的服务引导职能不能缺失或转嫁给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带来制度性成本的增加,风险加大,要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层面的组织引导、政策供给、要素保障,解决好单靠市场力量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3.2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变供求关系,要从供给端发力,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有差异、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支持和引导由民营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降低杠杆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3.3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更好提升民营企业的成长力和竞争力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必要。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审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给注册会计师执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此能够为中小民营企业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一、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民营企业有许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如温州的低压电器业中已涌现了象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温州康奈鞋亚、红蜻蜓鞋业等5家制鞋企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绍兴的轻纺企业已尼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其规模越来越大,集纺织、印染、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越来越多。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家族式管理是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并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企业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往往因为经济责任关系不清而引发利益冲突,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时间不长,主要受制于投资者和企业主,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行业交流和政府部门指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内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我国《审计法》中只规定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进行内部审计,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行为等没有相应规定,致使中小民营企业只能参照国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进行,而明显带有国家审计的痕迹。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部门甚至提出内部审计外部化,将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对立面”,形成并加剧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对立。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僵化

据相关部门调查的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其内部审计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方式下顺查、逆查等方法,根本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常常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根本无法真正高效率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三)审计范围只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未向经济效益方向拓展

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主要进行查错防弊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投资主体、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如何将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逐步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就成为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难题。

三、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扶持和指导工作

虽然国家审计部门没有强调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建议国家审计机关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对中小民营企业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内部审计程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工作,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二)创造中小民营企业独立审计环境

虽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只有在企业所有者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才有利于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也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通过服务间接地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工作迅速发现和反映问题,规避企业风险,促使内部审计影响和服务于企业高层决策。

(三)构筑电算化方式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新方法

构建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已开始实行会计电算化,致使原手工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审计人员应通过全程参与的形式与财务部门一起制定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进行必要明确的职责分工,查明内部控制制度中可能发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加强对财务软件日志文件和上机操作记录的审计,确保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

(四)内部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命,中小民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账务表面的错弊越来越少,内审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到管理效益审计中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工作,从而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扶持,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和补充既懂财会审计知识又懂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整体素质,才能加强经济合同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产重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进一步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中小民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波、沈培强,2006年: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审计月刊。

[2]汪红健、张忠德;,2005: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篇10

一、前言

民营企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以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经济结构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管理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和管理,则是企业发展过程始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制定好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坚持长期发展,保持活力的根本策略。

二、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意义

在我国民营经济体系中,中小民营企业占经济的大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它对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及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术开发、生产、服务到营销都要以资金为基础,只要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就能得以实现目标。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财务战略意义非比寻常,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要开展企业的财务战略,就要结合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对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中小民营企业在整个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它是国家不断发展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略制胜的时代,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完整的战略意图,没有战略的企业在当前的时代是难以生存的。财务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不懂得财务发展及财务作用,只一味关注产品销售和营业状况,这样会严重制约企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财务战略研究在我国企业战略研究上是一个热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研究,但是,在我国一般大型企业注重对财务战略的研究,而中小民营企业相对较少,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三、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

(1)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如果企业没有财务战略指导,那么,中小民营企业容易在复杂的、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放任自流。这样下去,对企业所造成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财务战略能准确预测和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根据分析结构制定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为企业生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中小民营企业保持创造和竞争优势。财务实力弱,资金匮乏几乎是所有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各种资源浪费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大型企业的影响,这就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资金的使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制定了完整的财务战略用来指导。那么,中小民营企业就可以凭借自身有限的资源,降低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从而形成企业自身所保持的竞争优势。

(3)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素质。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是普遍中小企业的特点,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中小企业的重心始终都在经营业务上,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只局限于记账和算账上,财务管理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管理不善,盈利能力遇到瓶颈,资金状况不好改善等,都是现在中小民营企业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财务战略能依据现状预测和判断未来的环境,能分析和勾画财务系统应战能力。再者,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更加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财务资金方面的问题。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不具备科学规范的财务战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特殊,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权利集中在经营者或创办者身上,多为家族史、作坊式的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臆断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权力集中,程序简单灵活。部分企业因缺乏财务战略管理经验,造成资金管理混乱,影响到企业发展,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财务战略,但不科学、不规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财务战略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背离企业战略,造成不切企业发展实际;二是没有理解财务战略的本意,将财务战略等同于财务计划,没有考虑到战略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点;三是随意性大,没有从企业长期发展考虑。

(2)财务战略制度不合理,忽视了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分析是企业财务战略生成的前提因素,也是实施财务战略的保障。财务战略环境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实施基础和内在依据。现在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战略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没有注重对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这样,往往会造成所制度的财务战略不切实际,制约了企业对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3)财务战略中,财务预算功能弱化使用。企业财务预算在企业的财务战略实施中主要起到两点作用:一是通过预算能把财务战略思想具体化、明确化,更方便地让企业员工明白理解并较好的开展实施财务战略。通过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目标细化到每一个部门,使各部门明白自己的具体工作目标,更加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二是财务预算能为企业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财务标准,因为预算是以数量化形式反映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对比实际执行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体现出财务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差异。目前,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务预算上认识诸多误区:有的认为财务预算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无需考虑钱财资金的问题,财务预算就是财务计划的翻版。有的企业编织预算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之用,不切实际,流于形式,表面上有预算制定,实际上就是摆设;有的管理者并不在意财务预算内容以及是否合理,而将预算结构的满意程度作为是否审批预算的前提,使预算不存在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对中小企业预算也缺控制、考核和有效的分析。

(4)企业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本身就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阻碍或制约了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首先,中小企业缺乏管理职责、观念陈旧、管理经验少。具体表现在缺少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识。管理者或投资经营者缺少风险价值、时间价值、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等科学财务理念,对财务管理方法缺少认识,致使其越权刑事、职责不清、造成财务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其次,财务核算粗线条。有些管理者为了在财务管理方面省些钱,结果聘用没有会计资格人去管理财务,或者找些没有会计管理经验的人去管理公司财务,这样粗线条的用人模式,也会造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第三,财务控制能力差,对现金管理不严,调理不清,造成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了企业对现金的控制。

(5)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出现的问题。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要求,还在使用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其主要表现在:眼光太近,过分重视短期结果,特别是知识资本方面,传统财务评价方法已经显然落后,与现代要求格格不入,传统财务评价方法过分注重公司财务业绩。这样会影响到企业业绩效果和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五、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对策

(1)树立战略思想,切合实际,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思想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特色的财务战略。通过要进行宣传教育,使的每一名企业员工明白,财务战略的真实意义,注重财务战略管理。一要财务战略与经济周期相适应,在经济各种阶段应该采取的财务战略。而要财务战略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预期发展阶段相适应。

(2)打造好的财务战略环境,重视环境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企业理财,也会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所以,我们要在财务战略环境上做出努力,下功夫,打造一个良好的战略环境,并注重对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是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去引导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劳动力问题,但是,这些举措还是远远不够。

(3)开展预算控制,为财务战略实施提供保证。预算控制是将具体目标落实到行动方案上。中小民营企业的预算控制,第一应在财务战略指挥下,财务预算基础上,编制各种财务预算。二是将预算指标分解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三是要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刚性需求,保证预算不偏离财务战略。四是企业根据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要及时进行调整预算。

(4)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地控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要控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就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政策,收集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分析预判,运用成功案例经验,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财务风险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六、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任务。财务战略制定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企业财务工作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节奏和细节。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做好财务管理,制定切合实际的财务战略,可以实现中小民营企业的壮大,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

对于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就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主要对民营企业的创业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三个阶段的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一)民营企业创业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期,其经营预算管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公司的上层领导都属于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在家族式经营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都是一家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管理成员互相不信任而为了个人利益出现不正之风的现象,这样一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民营企业的内在风险,而且当公司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由于领导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互相信任,所以就加快了决策的速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有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开展,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人力资本低廉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国有企业和外资跨国企业来说,发展的历史不够悠久,相关的制度体系也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风险和挑战,而利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在公司遇到困难时不计成本、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公司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度过难关。

(二)民营企业成长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经营预算管理的模式逐渐在创业期家族式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制度式的预算经营管理模式,主要从基层管理人员开始通过考核来提拔能力比较强的优秀管理人员,之后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整,最后在对高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就能够在保留了创业期家族式预算管理模式中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在保障决策迅速及时的基础上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工作氛围。

(三)民营企业成熟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

民营企业成熟期通常采用完全的制度式管理模式,而对于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现阶段处于比较成熟的时期,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而且现在处于经济低迷的发展状态,所以面对这种发展状态民营企业的产业链虽然比较完善和健全但是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压力特别大,发展特别缓慢,所以为了避免民营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就要积极的引进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且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严格的执行,这样能够促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导向下的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

(一)战略导向与预算管理

1.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作用

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企业战略决定着民营企业经营的目标,民营企业要想在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就要制定战略目标,这样能够使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有据可依,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战略目标,能够引导企业在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和不必要的弯路,有了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能够让企业在制定预算体制时更加准确具体,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就能够让企业更加明确市场对空调的需求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等各种数据的调查,能够引导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制定自己企业下一步的计划,比如就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可以通过转型升级来突破现在市场经济低迷的状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求更好的发展。

2.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以及相关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来制定的,而企业是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尤其在现在得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不健全和发展的不成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都比较大,所以如果自己制定的战略目标不适合当今的市场环境,强制企业依据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破产,所以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前,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先进行经营预算管理,包括对产品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的预算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的预算管理以及市场需求量和需求方向的预算管理等,这样就会使得在民营企业的内部,使得各个部门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努力方向,进一步能够明确分工,将责任能够落实到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民营企业外部,通过合理的经营预算管理,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产品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避免资金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在强化公司经营预算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

在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给民营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和挑战,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领导都发现了预算经营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对这项工作投入了更多的力度,所以明确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能够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运作提供很大的力量。

1.战略目标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战略目标是指导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是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之一,战略目标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逐渐的改变和发展,这样就能够引导企业民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导向,相应的预算管理的方法和规章制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共同促进企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2.企业自身的需求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提

上面提到根据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要先对市场进行预测在拟定自己的战略目标,那么同样道理,仅仅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是不合理的,强制发展下去也会是民营企业由于预算管理做的不到位,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者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在拟定战略目标时大部分重要的内容都要依靠企业自身的需求,之后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经营预测管理后,才能正式拟定战略目标,而且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完善。

3.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面预算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各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于我们民营企业也是如此,在保证自己眼前利益顺利实现的基础上,要不断的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用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制定企业的预算方法和策略,还要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做好与自己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还要对其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使企业能够不断的注入新的力量,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做好营销网络建筑等方面的预算工作。

就拿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要做好关于新产品的研制工作,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确定市场的需求,进而根据企业的实力研制新的空调产品,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采用网络营销的办法,但是要适度适量,通过预算管理使用于营销的花费能够在公司的承受能力之内。

三、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个企业中领导对预算经营管理的重视,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具有表现形式如下:

(一)民营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

相比产业结构比较完善,历史比较悠久的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来说,没有完善的产业机构,而且相关的制度法规也不是很健全,所以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的经营预算管理人员,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长远的目标,而且资金储备量不是特别的充足,再加之自身的约束条件,本身就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没有专业的设计和调研人员去调查和规范自己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二)相关的机构不健全

由于民营企业在创业的初期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所以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也是家族的成员,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来制约,而且当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没有准确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严格的追究责任,这样一来,即使预算管理工作出现任何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就失去了民营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作用,虽然后期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是没有优秀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预算,在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而且随着新产品的问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缺乏健全的机构是关键的问题。

(三)相关的编制方法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不适宜

好多民营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往往采用的是固定预算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每一年的预算基础上做稍微的调整和变动,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固定预算方法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实际需求以及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导致相关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会导致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的状态,不能达到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四、解决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引进相关的专业性人才

人是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在整个企业中占主导的地位,所以为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高质量的开展和运作,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定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此基础上还要引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都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共同做好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

健全的制度法规能够让民营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起到最终的保障作用,健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准确、细致的预算管理的条例和规章制度,还要包括相关的奖惩制度和监管机制,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工作人员的个人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做好相关的内控工作

要想让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和运作,需要做好相关的内控工作,包括在购买原材料时的内控工作以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内控工作,以及后期产品宣传的内控工作,做好内控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监督工作

虽然健全的规章制度中包括监督的条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在依据相关的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的监管部门,对监管部门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让其严格的执行监管工作,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战略导向下强化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依据自己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既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又符合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拟定的战略目标严格的进行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好的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减少资金和相关财产的浪费,优化了民营企业的资源配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民营企业抵御现代社会各种风险的能力,在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服务于企业战略,另一方面又能够调整企业战略的先进性,所以已经被好多民营企业所广泛使用,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衡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就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成功运用预算经营管理的民营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来说更能够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不断的为完善和发展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