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11:46: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有利于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高校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要持续不断地对青年进行价值观传播和思想引导,在教育教学中对青年一代传授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合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引领和整合校园文化,力求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师生头脑,促进高校师生思想的进步,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
(二)有利于引领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首先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青年人才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变化态势进行深刻的分析,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形成和传播的社会规律进行全面的揭示,以此不断引导师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规范,进一步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其次,高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促进合格人才的培养,由此给社会输送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这些先进思想道德种子深深植入社会各领域,从而推动、示范和引导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高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整体推进,稳步落实,轻重缓急,要深度开发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所蕴舍的精神财富、深刻构建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渠道。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中,穿插知识传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辅导材料,为广大学生讲解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点和疑难点,结合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支柱。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校园文化领域,利用主题班会、团学活动等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还可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站,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制作专题校园橱窗标语,营造出浓郁的舆论宣传氛围,定期总结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经验,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宣传表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和贯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14-02
高职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是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1]。目前,由于受国际环境、国内社会大环境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容乐观。这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研究,对高职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本文以不记名问卷调查、座谈方式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的探索,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一、继承我国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借鉴西方价值观教育方法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2]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相契合,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凝练和提出来的。因此,我们应树立辩证历史观,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立场坚定地继承和宣扬我国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发展模式。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高职学生选择“生活价值时间”,这说明教师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落细、落实,大胆借鉴国外经验,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融入,倡导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行为引导与管理,注重社会服务与关爱特殊人群等,以不断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3]。
二、提升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这说明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您认为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取决于”的问卷调查中,高职学生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占51%,选择“父母”的占17%,选择“社会”的占32%,表明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是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关键一环。
学校教学活动是由教育者主导的认识、实践过程,学校要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其重要保障之一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者的素质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效果。因此,应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是保证高职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前提条件。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平常所掌握的理论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切实的生活中,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此外,教育者还应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勇于打破陈规,积极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其学到更多知识。
三、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5]。高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个体,其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先从意识、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情绪性认同,随后情绪达到实现情感转移或内化,最后在其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知。因此,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在关注教育过程中,关注其存在的理性、非理性因素。
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学历变成一块“敲门砖”,能力高低成为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将高职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习惯,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教育载体是连接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能够影响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程和效果。我们应多渠道开发和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一)以专业课、党课、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为载体,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其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力支撑。众所周知,美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国素有“民族熔炉”的美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美国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无论是教学材料、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教科书,抑或是师生交流会、专业学术会、教师研讨会等,都可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些领域,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标题十分醒目,无处不在。此外,教师也应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二)依靠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以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益补充。高职学生虽不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具体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会被潜移默化,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运用现代化传播工具――以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为载体
注重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和视听技术,如网络媒体、QQ群、微信、微博等高职学生广泛接触的传播工具,以此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平台,引领舆论导向。坚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实现理论学习有指导、热点问题有引导、先进典型有报道、互动交流有渠道、学习生活有督导,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新兴媒体育人环境。
(四)鼓励社团活动,利用实践活动
高校社团是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高职学生,自愿结成的志愿团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社团的日常活动中,会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开展实践活动,把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高职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以期有效引导学生确立核心价值观。
五、建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估机制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估机制,是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反馈系统为基础,对高职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效果和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评估,既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效果的评价,也可以给未来要进行的活动提供相应指导和材料。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能够较好地激励日常的教学工作,及时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传递给教育主体,帮助教育主体发现问题,减少失误降低损失,并快速纠正问题,促进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7]。高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党和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进一步对高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其身心健康发展,让我们民族和国家有前进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音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10.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刘宏达.论德国的善良教育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5,(2):34-39.
[4]张克荣,郭锐.青年教育观初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2):77-80.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旨在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领域内的竞争不断加剧,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高度。面对时刻在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外部环境,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每位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都将会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个人的成长历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地位。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其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政治觉悟,还能够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最终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丰富思想政治理论
思想意识是引导行动的精神方法和现实指南。因此,理论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基本课程体系,并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深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要把握主线,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推进大德育教育,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指导功能。
2、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由于高校受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和西方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潮和自由主义的冲击、影响,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意识产生怀疑、淡漠,甚至还会存在诋毁心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大幅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思想内化和行为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以此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主流文化思想,然后引起思想的触动、进而体现于行动上。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跟风运动,而是需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共建的强劲推力。要力求做到,学校主导育人,[1]社会营造良好辅助氛围,共同创造优良的学习实践环境,实现社会和高校共同育人的合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实现上下联动,多位一体,发动社会各基层,集中思想和行动,出谋划策,贡献智慧,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整合传统媒体时代与“微时代”议程设置功能的合力。创新和创建“微时代”赋予高校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载体之间的综合效应,实现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为“微时代”新媒体所承载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通过校园传统媒体与“微时代”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资源优化配置,做到教师、学生、家长都满意,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媒体传播的感染力、影响力,增强“微信息”的服务力度,做到贴近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2]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展。
2、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和理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品格,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J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当做自己行动的准则和标准。在实践课程教学中,要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洗礼和教育。
3、开辟校园文化教育新阵地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互动的加强,如何应对文化发展对于青年价值观的挑战,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力倡导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养人,大力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从而为打造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平台和舆论环境,以达到和实现造就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的目的。
4、优化外界社会大环境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考虑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环境因素。思考如何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利用外界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有利因素,创新教育方式,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充分的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与时俱进的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养,成长成为时代、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1、实践是探索真知的唯一路径
无论教师每天是怎样的宣传,真正想要确切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认知还是需要教师引领同学们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更加明确的感受,带领同学们参加集体活动,建立相关社团,定期组织文艺节目,让同学们在日常活动中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了解。学校可以建立不同性质的团体,教师们可以鼓励引导同学们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在社团中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价值形式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在历经多件事情的磨练之下才能够完成最终人格的形成。青少年作为思想尚未定型的时期,如何能够正确的树立其核心价值观仍需不断努力。
2、课外活动的开展
课内教学中教师已经为同学们不断的加以熏陶,知识层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控,下面需要做的就是课外活动的开展,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们可以开拓个人的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新的学习项目,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当地的英雄纪念碑附近定期扫墓献花,听老讲讲过去的战斗故事。在耳听目染当中重新在脑海里重走抗联路,让革命精神也时刻的融入到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当中。
3、充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只有充分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才能够从心底真正的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深入骨髓。[3]学校可以定期为同学们编撰相关的校报,可以举行校园有奖征文活动,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积极性,又能够提升同学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帮助,老师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学习探索的意识。[4]学校可以定期的更换校园内的宣传海报以及宣传栏上的内容,板报内容应该新颖、活泼、生动的呈现当前所需要传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另外可以组织班级内的同学几个人为一小组,为板报进行素材的选取,以及内容的更新。可以根据不同同学的天赋进行不同的分工,文笔较好的可以选择进行材料文章的书写,绘画水平较高的同学则可以负责板报旁的插画工作。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前行的主要大方向,只有从高校同学抓起,才能够将此精神推广向更广阔的社会。通过教师们的指引与同学们自身的实践相结合,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前景一片光明。教育工作者定会为此终生奋斗不止,这既是国家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张岂之,靳诺,胡树祥,张大良,张东刚,苏雨恒,宋凌云,杨海英,王炳林,颜吾佴,郝立新,李松林.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4-5.
[2] 胡绿叶,何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以苏州大学为例.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4.33-37.
[3] 郭朝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实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211-217.
针对当前高中生网络文化生活的实际,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到高中生的网络生活中,笔者认为要在高中生的网络文化生活中倡导爱国、学习、责任、自律的核心价值观。
1 坚持爱国主义,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的优势主导着网络的思想文化,借机将它们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网络空间,实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扩张,推行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面对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具有好奇心的高中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容易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化”、价值观“西化”的倾向。因此,学校要坚守思想阵地,在高中生的网络文化中倡导爱国主义,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爱国主义,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1 弘扬中华文化、坚守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也是抵抗网络文化冲击的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在网络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2 唱响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
网络在信息疆域上实现了全球一体化,不同文化价值观在网上的相互交织。教育工作者要要认清国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文化占据网上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示范作用,帮助高中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并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于乐的信息引导高中生远离网络上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促其健康成长。
2 坚持学习,提高网络利用能力
调查表明,目前高中生对娱乐功能青睐有加,而对网络的学习、工作、交流功能知之甚少。同时,面对迎面扑来的各种资源,许多学生不能将它加以思考和消化以有效利用,不能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敬业”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要利用网络来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信息素养。
2.1 端正学生对网络功能的认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认识网络在娱乐、学习、工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功能,解决好上网“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教育学生正确、有节制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湎其中而无心学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让网络活跃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让自己沉溺在网络生活中。
2.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网络中的学生主动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以一定的运用网络的能力为前提的。网络学习是借助于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学习者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技能,具备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展示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交流协作的能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学习、生活,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网络利用能力,使他们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
2.3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建构网络学习的能力
网络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性的独立的学习,学习者需要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评价。对教师而言,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有效控制学习行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学习工具以及学习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以实现自觉主动的学习。
3 坚守责任,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带给人们自信、自主、自立意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网络社会中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的倾向。一部分高中生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淡化应有的责任,在网上欺骗别人,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走向网络犯罪。因此,要求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也要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友善待人,维护公共利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1 树立诚信意识,友善待人
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大大方便了人们沟通感情、交流问题,但也容易滋生网络欺骗。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网上交流问题、沟通感情时坚持诚实守信,自觉抵制各种道德失范行为,反对网络欺骗。做到不为低级趣味所诱惑而窥视他人隐私,不窃取他人的知识产权。
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互联网规范,反对网络暴力,不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公开他人隐私或者通过暗示、影射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不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不危害他人利益,不骚扰他人工作。
3.2 强化国家意识,维护公共利益
网络给正在学习中的高中生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渠道,拓展了活动的空间。网络无国界,但网络生活的主体要有国家意识。我们要教育高中生强化国家意识,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站在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角度,积极通过网络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以建设者的态度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维护公共利益,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积极利用网络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维护政府权威,并自觉地从网络安全与文明的角度为社会尽责。
3.3 提升公民意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为网络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无法分割,网络社会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社会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高度自由的同时,也应履行和承担与之相匹配的义务及责任。并且这种网络生活中的义务意识较之现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提升公民意识。教育学生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反对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不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更不为金钱所引诱而陷入网络犯罪的泥潭而危害社会。
4 坚韧自律,塑造健全人格
网络匿名性使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客观上易导致高中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道德水平下降,自我调控力降低。因此要着力培养其自律能力,培养自律精神。自律要求行为主体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地遵循法度和道德规范。而自律精神的最终形成需要学生具有坚韧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4.1 深化道德实践,培养自律精神
人们在网络上的道德言行主要依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它要求我们在一个“非熟人”的网络道德环境中,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而道德实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求学生要遵守网络规则,在网络与现实的结合中培养提高自律性,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4.2 进行心理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要牢记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将教育和教养因素紧密结合。本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的目的,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人手,以时代精神为切人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
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以“少年警营”为载体体验“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在队员对“五维三段”的培养目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校利用与南山区公安分局、西丽派出所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的契机,开展少年警营活动,为角色体验岗设定“五维”岗位职责,让队员在角色体验中深入领会“五维三段”的目标要求。队员在少年警营中像军人、警察那样穿上小制服,参加规范训练,了解岗位职责,体验角色的神圣责任感。在这种角色体验过程中,队员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可以在其他队员面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起到“同伴影响”的独特效果。而其他队员对“少年警员”的一举一动会从观察到羡慕到模仿,并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自主育德”的目的。为了让小警员实现多方面的示范作用,我校独创性地将少年警队拓展成少年警营,组建了“国旗班、鼓号队、督查队、交警队、礼仪队”五支队伍,赋予每支队伍独特的教育功能。比如国旗班,小警员们每周一服装整齐步伐坚定地走上升旗台,在嘹亮的国歌中将国旗升起,对队员来说,这就是爱国的最好诠释。历经多年发展,现在少年警营已有整套管理体系,设岗、定责、自主选拔营员,制定岗位规范,日常管理规范。实践证明,每个参与体验的小警员都会对自我有要求,并在体验中对“五维三段”培养目标加深认识。
三、以榜样影响、同伴互助强化“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今年的六一讲话中要求队员心有榜样。少年儿童最认可的榜样往往是身边的同龄人,所以开展树榜样、学榜样的行动非常必要。要让队员感受到榜样就在自己的身边,他做得好,我也做得好,互相影响产生正效应。做得好的队员也可以帮助其他队员,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进而做得更好。我校主要通过“五星闪耀”的学期期末评优、两年一届的西丽二小之星评比和寻找中队榜样来树立队员学习的典型。特别是在寻找中队榜样活动中,每个学期每个中队选出5名队员作为守规则、懂礼貌、有爱心、讲诚信、倡环保的优秀典型,制作事迹展板在校内展出,同时让队员自主完成图文并茂的事迹材料,编辑成册,在中队内通过主题队会的形式宣讲事迹,供全体队员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成长。
四、以家校互联、社区活动延伸体验“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一环境,也是一个人道德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所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让家长也参与其中,家庭、学校要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将“五维三段”的培养目标与社区活动相结合,让队员走进社区跟家长一起进行体验活动。今年3月我校跟西丽街道共同发起了小小红领巾志愿者培育计划,联系学校附近的社区试点来开展。社区每学期为小志愿者量身设定50~100小时的社区志愿服务体验岗,小志愿者拿着特制的志愿服务卡到社区参与服务,社区给予服务时数确认。另外,学校组织开展的社区建队、清洁社区、关爱养老院老人、爱心义卖等活动,也拓展了队员体验的范围,让队员对学校的道德培养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体验。两年来,我校紧扣自主发展,从小事做起培养队员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队员理解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今年六一以来,通过深入学的讲话,我深感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把之前做的工作进一步梳理和深化,最终落实到队员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
1.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承载着民族文明的梦想和力量。总书记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少先队辅导员要为孩子提出具体要求,树立可学习的榜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把核心价值观化为队员可学习、可操作、可实践、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进而转化为行动和习惯。
2.把学校已开展的工作进一步深化。
总书记讲话中提到要让孩子记住要求。中国教育报评论中指出,少年儿童记住要求,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善于提出要求。要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正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提出要求,在水平上、层次上体现差异。我校制定了“五维三段”的培养目标,并开展了教育行动研究,就是为孩子提出了道德行为习惯上的具体要求,但这五个维度只是核心价值观的一小部分,现在我校正着手把“五维三段”扩展到“十维三段”,增加爱祖国、勤学习、爱劳动、善创造、会感恩五个维度,对应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平等、自由、民主五个指标,同步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要求。通过这样的扩展,把核心价值观化为十个孩子可理解的指标,这也是把核心价值观简化的过程。我校还准备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在校内开展争这“十维”奖章活动。目标是在两年的时间内,让每个学段的队员都能争取得到十个奖章,达到该学段的道德行为目标指南的要求。
3.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落实。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从自觉追求达到外化于行的自觉践行。对少先队教育而言,就是既要使其成为队员的自觉追求,更要转化为队员的自觉行动,所以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自我教育的功能,让队员在自觉追求中将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开展自觉的行动,进一步践行核心价值观。我校计划以红领巾小社团的形式,让队员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和道德辨析活动,让队员自己收集资料,开展研究、讨论活动。比如为什么守规则、守规则有哪些好处,收集国内外关于守规则的典故等;又如现在的“扶不扶”现象等,让队员自己判断社会现象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让队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道德培养的内化于心。下一阶段,我校会将已开展的四大行动进一步梳理,将各行动中的活动由大队部主导变为队员自觉自发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大队部会从组织变为倡议,以中队、小队为单位,让队员自己主导、自觉地开展活动,大队部负责进行汇总整理和展示。让队员通过自发少先队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道德培养的外化于行。
[DOI]10.13939/ki.zgsc.2016.35.079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适应国内国际大局的深刻变化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1.3 可以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1.4 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供电企业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中坚力量,尤其“文明、诚信、敬业、法治”这四个层面是重中之重,而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更是落实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2.1 严实新作风,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在中央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公司党委第一时间制订活动安排和班子教育学习计划。配发了《谈治国理政》等相关书籍。党委书记亲自给班子成员讲党课,其他班子在分管范围内讲党课。进行集中专题学习研讨4次,每次安排2名班子成员做专题发言,发言材料由书记审定。
学习讨论过程中,党委重点突出“三结合三查找”。一是学习教育要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查找自身政治素质上还有哪些缺点不足,是否为员工做好了表率。二是学习体会要与管理提升相结合,查找分管工作中还有哪些不严不实的地方,管理上是否存在老好人和得过且过的思想。三是整改实践要与安全稳定相结合,查找分管范围内安全稳定,优质服务存在哪些短板,尤其在天津港8・12事故后,如何尽职履责,如何提升改进,要有新思考,新作为。学习过程中,党委成员发言既谈思想认识,又谈工作体会,既学习书本,又联系实际,真正达到自我反思,相互借鉴,提高境界的目的。在整改落实阶段,班子成员共查找出学习深度不够,调研指导不够,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18项,逐一列出清单,限时整改到位。实践证明,通过班子带头,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政治方向和正能量已经在分公司树立了一种风气。
2.2 确立新规矩,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公司党委积极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带领班子成员认真践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狠抓两个责任,强化作风养成。党委书记第一时间组织传达中央、国网及省公司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会议精神,对班子履行“一岗双责”提出具体意见,明确“三抓”措施(即抓干部、抓学习、抓作风)。以“两个责任”,“五个必须”,“八项规定”为统领,持之以恒纠正“”。党委经多次研究,确定了党委主体责任清单48项,纪委监督责任18项,部门协同监督30项,党风廉政工作分工表46项,反腐倡廉工作计划8项重点工作,并按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实践证明,通过“两个责任”的确立和推进,切实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思想共识。
2.3 提升新素质,发挥典型辐射作用
在政治素质上,通过党委会、中心组学习、、案例分析、书记谈心、红色参观等形式不断强化党性教育,加强和规范党员服务队建设。在道德素质上,加强“三有”教育,以“传递信的温暖”活动为主线,广泛挖掘和宣传示范典型,开展学局史立岗位等活动,培育良好风尚。在法治素质上,以“守纪律讲规矩”为抓手,开展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学习宣传,举办猜灯谜等寓教于乐活动,大型节日群发廉政短信,弘扬法制理念。在职业素质上,以安全和服务两大技能素质为着力点,了解基层需求,开展送教上门、现场授课、状元上讲台等活动,外请专家自主举办了班所长素质提升培训班和拓展训练。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培训教育和载体活动,全体员工的四项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为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和素质保证。
3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3.1 组织引领,协调推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统筹结合,协调推进。如果抓不好结合,就会造成“两张皮”;如果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开展的实际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就会变成“对台戏”。
3.2 载体丰富,凝聚共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咨询辅导法和自我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确立受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为目标,以语言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事实和科学价值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注重向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科学说理,从提高价值认识入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解决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问题时,说理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发扬民主,开展热烈讨论、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者只有以诚恳的态度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有效的理论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实地访问、问卷调查、讨论和谈话,借助耐心的言语引导,认真倾听受教育者的心愿和呼声,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准确判断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及消极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育方案。其次,要重视细致的说理教育。细致的说理教育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的说理教育方案进行的。这种说理教育包括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和通过实践开展说理教育两个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时是两部分互相结合、同步进行,有时是通过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为辅来进行。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的。灌输是说理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常用的侧重理论的说理教育方式有:理论学习、理论培训、讲授讲解、理论研讨和大众宣传等。侧重实践的说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最后,要注重说理教育效果检查。教育者要经常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情况进行回访,在回访的过程中,检查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情况,深化他们的价值认识。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挖掘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新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发现认识深刻的、教育效果好的要给予表扬,以鼓励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用典型的人或事来启发、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确立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好典型可以引导受教育者,激励和鞭策受教育者努力进取。树榜样、立典型,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榜样的鼓舞和感染下见贤思齐,充分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的典型,既指具体的人和事,也包括文字符号、信息、图像、艺术形象、语言描述等。典型应该具有可学性、易辨识、有吸引力、可信任等基本特征。运用典型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实事求是地选择、宣传典型。典型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往往游离于人们现实生活之外,从思想到行动上很难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同,也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树立和宣传的典型,其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忌任意拔高和添枝加叶。
其次,要准确把握典型教育的具体形式。典型教育有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两种,进行正面典型教育,应选择能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思想的典型,使人们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感染下受到激励和鼓舞,使人们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过程中接受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价值标准。运用反面典型开展教育时,要选择那些思想落后、消极影响较大的典型,要让受教育者识别、判断反面典型,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及造成错误的原因,要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反面典型,帮助受教育者自觉抵制反面典型的消极影响,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典型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典型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这些变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操作方式和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介宣传典型,采用多媒体技术塑造、呈现生动的典型形象,强化典型示范的效果。
实践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判断能力的方法。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判断能力。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价值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理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从而提高价值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良好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和巩固,而且它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三是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创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条件,受教育者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把已经形成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推动情感和意志活动,促进知行转化,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运用实践教育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采用适当的实践锻炼方式。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学历、职业、思想特点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来确定实践锻炼的方式。如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来研究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掌握社会价值规范,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组织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其次,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实践锻炼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才能使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锻炼中提高价值认识,形成价值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基地是实践锻炼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能保障实践锻炼的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可以保证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避免实践活动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
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自的意见和观点都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对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引导、开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的教育方法。疏导教育法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是指教育者对人们做深入细致的疏导教育,既不堵塞言路,又能引导他们去解决价值认识中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价值观念。疏,即疏通;导,即引导。疏与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没有疏通,人们的认识就不能彻底敞开,就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是疏导的目的,不引导,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放任自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运用疏导的方法,一是因为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受教育者采取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大多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但是,只有理论灌输还不够,只有做好人的价值认识的疏导工作,才能使受教育者采取积极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理论灌输。二是疏导教育通过循循善诱来展开,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的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情感方面入手来影响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价值观念。
运用疏导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分导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可采用分步而导、分散而导和分头而导的方法。分步而导是教育者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对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分散而导是教育者将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自发群体、落后群体等共同存在的主要价值认识问题进行分散,逐个进行教育引导,集中教育力量突破教育重点,以取得整体教育的效果。分头而导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集中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受教育者突出而严重的价值认识问题,分别进行教育引导。其次,要做好利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和切实掌握人们价值认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顺乎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教育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克服不利因素,引导和推动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最后,做好引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该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积极思考,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教育者要提出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问题,启发受教育者运用正确的价值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咨询辅导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教育者运用有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启发、帮助和引导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社会存在形式呈现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色彩更加鲜明。在这种新形势下,人们不但面临着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面临着适应社会环境,进行正确人生抉择的困难,还会经常遭受精神苦闷、心理震荡等痛苦,咨询辅导能帮助人们走出困惑、适应社会、顺利发展。咨询辅导法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教育与学习辅导、婚姻家庭问题咨询、人际关系辅导等方面。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要掌握咨询者的材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咨询者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先填表或由咨询人员提问后填表,还要弄清咨询者的心理或思想问题,准确把握咨询者存在问题的症结及前来咨询的目的。其次,系统思考、认真分析。在掌握咨询者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教育者要进行系统思考和详尽分析,提出咨询方案,并根据咨询者的实际情况,对咨询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再次,引导帮助咨询者。咨询辅导方案选定后,教育者要劝导帮助咨询者,科学有效实施方案,向咨询者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使其端正认识,并根据咨询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校正和引导措施。最后,巩固和扩大咨询成果。咨询者在经过咨询辅导和劝导帮助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是咨询过程的终结。教育者要定期检查巩固,以了解咨询的效果,要搞好追踪研究,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巩固并扩大咨询成果。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自己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受教育者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我教育分为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个集体内部,通过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方式,其包括讨论会、评比竞赛、辩论会、演讲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它包括反思、自学、反省、自律、自制等形式。运用自我教育法并不是教育者放弃责任,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
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支配个体行为,只有充分的自我教育的动机,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行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助其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建立不竭的动力源泉。其次,要积极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读书活动、评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要把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注重集体的组织建设和集体凝聚力建设,形成健康、进取、和谐的群体生活氛围,使集体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每个成员在集体活动中受到陶冶、感染。另外,教育者应该注意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帮助人们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明确自我修养的目标与方法,自觉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合乎公众利益和社会普遍规范的价值观念。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即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强调的是政治本色;“为民”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强调的是宗旨理念;“公正”即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调的是神圣职责;“廉洁”即清正廉明,强调的是基本操守。法院精神是法院文化的价值承载和精神内核。挖掘提炼法院精神,在建设法院文化的过程中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干警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越是直观、熟悉的事物,就越容易被接受。打造地方法院精神,应该从干警最熟悉的法院工作性质特点和地方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对价值目标的趋同认识,最大限度赢得干警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感情认同,从而更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二是有利于丰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体系。挖掘提炼地方法院精神,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中,为构造、发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更多鲜活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文化表达形式。三是有利于准确把握地方法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打造地方法院精神,不仅是反恩总结、审视把握地方法院文化的历史意蕴,更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为地方法院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精、气、神”,推进地方法院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四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法院文化功能,提升法院工作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凝练干警共识,凝聚干警力量,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将法院文化建设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推进工作的不懈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法院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丰富的地域文化中总结提炼“四川法院精神”。一是坚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挖掘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法院精神。二是坚持法院精神必须是“法院的”精神,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三是必须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底蕴。巴蜀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务实沉稳,不尚空谈”的深厚人文底蕴,“求实”集中反映了四川的地方特色。四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近年来,四川省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位求进、争创一流”成为全省法院干警自发的精神状态。“奋进”集中体现了四川法院干警的精神面貌。由此,我们总结提炼出“公正为民、求实奋进”的“四川法院精神”,这也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在四川法院的具体体现、直接表达。
二、正确把握法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始终保持法院文化建设的长久生命力、影响力
社会文化与法院文化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源与流的关系。社会公众对法院提出的司法公开、公正、高效等需求,是社会文化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反映。法院应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司法需求,不断推动法院文化的丰富、发展,使法院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同时。先进的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扩大先进法院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先进法院文化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影响、提升社会文化。必须承认,目前有的法院、法官“司法为民”还停留在“墙上”;有的法院、法官还在自说自话,和群众的所思、所虑、所需还有不小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法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法言法语”与“大众话语”的共鸣,更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认同。
基于此,四川法院将2012年作为“阳光司法年”。以信息化为支撑,在审判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在全省推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集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司法救助、资料查询、材料收转、事务联系、判后释疑、接待等九项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窗口,将诉讼服务功能从立案审判前向审判执行工作中和判后延伸;积极打造案件信息查询平台,推进所有诉讼案件、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可通过电子触摸屏、网络等进行动态实时查询;在全省法院加快门户网站建设,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司法信息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院文化,实现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首先要强化干警的群众观点,这是法院执法办案的价值追求,知民情、听民声、解决忧,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人民司法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要加强便民利民的制度、物质文化建设,完善法院内部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司法服务,使司法为民的理念既外化于“形”也外化于“行”;再次要以公众认同接受的形式扩大法院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以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与之交流,把群众当亲人来待,把案件当家事来办,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司法的温暖。
三、正确把握文化教育与文化创造的关系,发挥法院干警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法院干警是法院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实践者,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载体,使广大干警充分吸收核心价值观的营养;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干警参与积极性,为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提供内生动力。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形成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一是高度重视干警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对在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创造的有益经验、做法,积极给予肯定和推广,对法院特色文化品牌,也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二是激励广大干警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包括业务知识和技能、个人修养和形象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个过程就是法院文化的熏陶和创造过程;三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注重培养干警高尚的品格、健康的情趣,开展干警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体艺术活动,通过建设荣誉室、院史室、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构筑属于干警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正确把握法律文化共性与法院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着力打造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法院文化
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在法治建设事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审判规律,体现自身个性。审判权主要是一种判断权,而不是行政执法权。判断权的性质决定了司法自由裁量空间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其中蕴藏的风险。因此,应围绕法院干警依法公正履行职责,在贯彻法律文化共性的同时,体现出法院文化的个性,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法院执法办案工作当中。
四川法院近年来在认真把握审判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完善审判管理制度文化,形成了公正廉洁司法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诉讼、执行、对外委托等各类案件事务全部纳入流程管理,创新建立了“静默监管”模式,既能够实时有效监管办案活动,又不干预正常办案程序,为法官中立、公正地思考问题保留空间;加强法院内部层级管理制度建设,明确不同审判组织之间的审理权限,明确审判组织审理职能与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之间的职责权限,从微观运行机制上保障审判执行权运行的科学和公正;完善案件评查和质效评估制度,并与绩效考评制度紧密结合,加强正面制度激励;结合法院审判权、执行权行使的高风险性特征,构建法院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完善预防措施,打造规范廉洁的行为文化。实践证明,把握审判运行规律,打造公正廉洁的法院文化,一是将信息化流程管理覆盖到法院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在实时有效监管和维护依法办案之间实现平衡。二是形成权责明确的内部层级管理机制。法院形成的司法产品是法院内部不同层级主体权责运行的最终产物。只有结合审判规律,科学划定不同主体审理与管理的边界,才能有力确保司法产品质量。三是不断完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应当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完善科学的考评考核制度,区分优劣,在激励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指导,带动审判质效整体提升,形成正确的制度文化导向。四是打造以预防为重心的法院廉政文化。应当客观把握审判、执行岗位高风险性特征,把工作重心放在廉政风险预防上,这是建设具有法院特色的廉政文化,从源头上确保司法公正廉洁的有效途径。
2.精心组织策划新队员入队仪式,四百三十名新队员五一节前夕光荣加入了少先队,通过国旗下讲话,队部前少先队知识长廊,加强新队员队前教育。
3.加强各中队宣传阵地建设,按要求更换黑板报内容,布置教室装饰,体现班级文化氛围。学校三层连廊根据每层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要求分别以良好习惯、学习方法、如何做人为关键词更换了文化标语。
1.以八礼四仪、《中小学生守则》为具体要求,深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案例设计评比、课间十分钟活动专项治理,《中小学生守则》上墙,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学生胸卡,各班推选文明礼仪监督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明礼仪具体内容,在学习生活中加强自我约束,逐步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六一八童节将举行学校“十佳文明礼仪之星”评比颁奖。
2.对照好少年要求,鼓励先进、宣传典型,四至六年级各中队民主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江苏好少年、泰州好少年评选,现已完成学校初评,事迹材料整理,共有20名学生入围,接受省、市评比。
3.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月3日下午,学校组织党、团员教师,五、六年级全体少先队员900多人步行来到千秋广场,参加了祭扫革命烈士活动。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少先队员们亲身体验烈士们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对真理、信仰的不懈追求,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踏着英烈们的足迹奋勇前进!
结合泰州素质教育“5+2”工程的要求,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生产实践,融入大自然。大队部从上学期起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开展“开心农场”实践体验行动。
学校在田径场、风雨活动室北面整理出多块泥地,通过自愿申报、充分筛选,分别承包给近二十个班级及教师团队,通过近一年的辛勤耕种,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收获时,师生像过节日一样分享成长的喜悦。在新学年春暖花开时,各承包班级又统一行动,组织学生新翻建菜地,撒下希望的种子。
通过开展“开心农场”种植活动,丰富了孩子多彩的课余生活,让他们体验亲近生命的成长过程。在校长室大力支持下,“开心农场”本学期还进行了升级改造,新修了道路、围栏,插上了铭牌,初步建成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
为积极响应泰州市素质教育“5+2”文件要求,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理财意识,充分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队部在4月16日、17日下午在学校田径场组织举办了学校首届二手物品“跳蚤市场”。学校近两千多师生参与了此项活动。
为了高质量举行此次活动,学校大队部提早规划,充分征求老师意见,设计活动方案,提前一周就进行宣传发动,制作宣传海报,布置活动现场。各班辅导员给予了充分支持,组织学生精心准备活动商品,制作班级宣传标语,讨论推销技巧。在当天的活动中,市场人流攒动,热闹有序,吆喝声此起彼伏,师生参与热情很高。好多学生都表现出平时看不出的才能,活动中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此次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市场意识以及经济意识,培养他们合理理财的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为其以后步入社会提供了经验。
我校是一个江苏省绿色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花草树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绿草荫荫,春暖花开时更是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植物生长特性,同时也为学生观察、写作提供帮助,大队部联合美术组将学校的花卉进行整理,为部分花木挂上了一个个生动的展牌,让学生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感知生命成长的奇迹。
学校大队部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海涛副校长为三、四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讲座,大队部组织五年级同学观摩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三月份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分发仪式,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班班上墙,少先队知识走廊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等,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组织学生生参加了教育团工委的少先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二(5)班宗沐筵获市
小学组一等奖。组织师生参加团市委“农商行”少先队主题系列活动,学生绘画、声乐才艺展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教案设计,师生参赛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深受好评。
2月13日下午,六(4)中队雏鹰假日小队在中队辅导员李静老师带领下来到香格里大酒店,感受“舌尖上的美味”。
2月15日下午,六(6)中队雏鹰假日小队在中队辅导员任明安等老师带领下来到谷泰大酒店,进行了包水饺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包水饺的过程中感受一份辛勤,收获一份快乐。
关键词 微话剧 安全生产
一、主要做法
“微话剧”――《照镜子》经历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与排练。话剧以某220千伏变电站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检修工在进行主变压器的预试、定检,断路器、风机设备的检修、消缺等工作时的违章现象。该剧分为办理工作票、主变试验、主变风机检修消缺、主变保护定检、断路器检修消缺、隔日间断及工作结束等6个场景,剧长约1个小时,其中出现的20多个角色全部由部门一线职工出演。
“微话剧”――《照镜子》通过全员编剧、全员参与、全员传予,以一种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将曾经或可能发生在身边的违章现象展现在全体员工面前,引导广大职工以此为镜“正衣冠”,引以为戒“杜违章”,根除身上的陋习,杜绝身边的隐患,不断强化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使员工强烈认同并广泛参与,在感悟中自觉将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安全生产”实处。
(一)全员编剧,提升安全生产“大素质”
“微话剧”――《照镜子》制作前期,开封公司面向全体员工、尤其是安全生产一线员工征集剧本素材,通过事故快报等安全教育材料收集曾经发生的违章现象,从中选取反面典型70余项,最终确定以220千伏变电站为背景,以办理工作票、主变试验、主变风机检修消缺、主变保护定检、断路器检修消缺、隔日间断及工作结束等6个场景中的违章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剧本题材。
全员参与,使公司广大员工对各类安全事故案例进行了再学习,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再分析,对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及安全工作目标进行了再落实,全面提高了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能力。
(二)踊跃参与,提升安全生产“大意识”
“王旭,你来说一下,现场工作前应将哪些事项告知各类作业人员?”“其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紧急处理措施。”这是演出排练现场“安全微课堂”互动式提问环节的一幕。虽然公司广大员工积极踊跃要求参与演出,但为了扩大活动效果,开封公司确定由安全生产一线的党员干部及青年骨干主演。尽管这样,每一次“微话剧”――《照镜子》排练现场,都聚集了大量热情的员工帮忙。通过“生产骨干亲自演、一线员工现场看”的形式,辅助于“微课堂”这种教与学、提与问、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方法,从上至下层层传递安全责任,传播安全知识,形成安全“辐射效应”,使广大一线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夯实了安全基础。
(三)全员传予,辐射安全生产“大能量”
为了向社会更好的展示电力企业员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让有一线生产任务、无法到场的员工切实感受“微话剧”――《照镜子》带来的“安全生产”文化洗礼,公司的官方微博平台同步直播了话剧演出内容,对互动交流、员工感受等环节进行了跟踪播报。演出结束后,迅速制作成视频文件,利用公司主页、办公OA等载体大力宣传。开封公司还抓住现代年轻人喜欢使用微信这一特点,截取“微话剧”精彩片段在“开封供电”微信平台广为传播,吸引了大批青年员工加入讨论。
开封公司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引导广大职工们纷纷拿起手机抓拍身边的安全事、安全人,并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共享。“微话剧”演出以来,开封公司通过举办“身边的最美”主题摄影活动17期,记录下身边员工敬业奉献的最美瞬间,向社会更好的展示电力企业员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二、主要成效和启示
(一)主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