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题式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科的自身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要求下,对于小学语文而言,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主题式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是这样一种教学,它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内容为载体,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的情景化、生活化实践,以此达到将产生良好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将具体论述主题式教学模式应如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并提供具体实例以供参考。

一、 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首先要立足于学习情境

这一点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当堂课的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其所处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使得学生在掌握自身需要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立足于学习情境进行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的内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例子,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深刻的把握语文课文或者是诗句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意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中的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中说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是全文中的两点和为人千古传诵的警句,但现阶段的学生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表达的真正情感与含义,按照主题式教学立足于学习情境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早晨温热的牛奶”“放学门口爸爸妈妈的微笑”“生病时的焦急”等等这些与生活中的经常出现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这其中母亲的情感,再将古人的生活环境加以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母爱与亲情的存在。

主题式教学利于于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是教师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最根本要求,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够与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相有机结合,又能够使得学生把握生活实际中的一些情感与细节,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点要求教师立足于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再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主的探讨与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兴趣,产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自由讨论环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观点与意见的发表,并在课堂上大胆的展示出来。仍然以《游子吟》这首古诗为例,教师在进行晚情景设置,并且让学生感受过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讨论,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有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并且可以让学生试着设想,在自己离开家的前一天母亲会叮嘱我们哪些话语。基于这两点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与事件,但事实上达到的教学效果都是一样的,学生不但会更加深刻的把握这首古诗所表达的真正情感,还会对自己的母亲有更加深刻的感激之情。这就是主题式教学的真正魅力与意义所在。

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需求,主题式这一教学模式正好具备这一教学办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与要求,具有较为现实的教学效果与意义。

三、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主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的共同创造者,总之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这一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与疑点,教师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交流者。语文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语言类学科,除了要教会学生认识文章掌握生字以外,更要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有活跃的想象力和自主的文学意识。针对这些,主题式教学模式中的互动环节就有了其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设置不同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在学习课文《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廉颇与蔺相如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会喜欢真性情的廉颇,有的人会喜欢宽容大度的蔺相如,这样的各抒己见与对教师观点的挑战,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刺激出一定的灵感。一方面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主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既能够激发学生关于语文的更多灵感,又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良好的熏陶,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这就是主题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在此基础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让学生长足喜欢的教学模式。

【结 语】

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提供了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更多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教学上的灵感,在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衍生出新的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更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最终以达到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小学语文长期受到传统“学科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就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1“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文先导式”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表达交流模式和阅读拓展模式。

1.1.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创立各种各样有趣的情境,小学生正在处于童年时代,对很多事情都忍不住好奇,比较爱玩,教师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游戏的情境,通过游戏来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而当小学生们发现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便会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小学生们对某些事物有了很好地体验,便会乐于跟别人分享,并且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现阶段,小学生们对于汉字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不能够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们自由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游戏的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同步进行识字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表达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的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较低的小学生,是由基本模式延伸出来的一种模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境,让小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体验,随之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多更加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展这种模式教师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循序渐进,让小学生每体验完每一次活动之后,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和深层次的交流;二是,先让小学生一次性将所有的活动全部体验完毕,再一次性的进行总结表达,这种方式能够使课程进程更加顺利快捷。但是教师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适的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强迫学生进行发言。如此一来,班里就会呈现出比较融洽和谐的气氛,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踊跃地发言,相反,如果教师硬性要求学生进行发言,就会使得课堂气氛紧张起来,学生们能就无法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1.3.阅读拓展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拓展模式是专门针对年级较高的小学生,由基本模式延伸出来的另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则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能力,有了这一基础,再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拓展使小学生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这种模式相对其他两种来说较为复杂,可以分为情境体验、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参与其中,引导正确的方向,在完成所有这些环节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范文阅读。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范文的一些长处,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小学生在最后的“阅读拓展”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水平,从而总体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2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生成性的特征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认为小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实况了一由内而外形成的,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变现为生成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生成性的特征,促使小学生们能够充分体现和贯彻到这种生成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弱小学语文教材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让学生们充分进行交流、表达、体验、描述的过程,而且有非常多类型的教材实验模式,并且都是随机性的教材模式。

2.2.整合性特征

“作文先导”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识字、拼音、作文以及阅读整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根据学生们实际的需要灵活的产生一些教学切入点,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单一板块教学模式,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合到语文系统教学中去,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们学习语文和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

2.3.潜移性的特征

在“作文先导”教学模式中,将语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小学语文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友好交流和沟通的使用工具;另一方面,更是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且这两个主要特点可以看做是相互统一但又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人文性在突出的时候,也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学的“潜移性”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小学生们怎样用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们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积极营造一个充满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意见,充分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老师跟学生们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跟学生们共同交流、表达,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3 结语

“作文先导式”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的兴趣作为最基本的起点,将学生们的自主亲身经历当做小学语文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从而不断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篇3

一、“话题式”教学的优点

1.开放性

话题式教学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行设计,课堂不是僵化与固定的,而是开发和多元的生成性过程,在动态中使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活跃和积极。话题式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探究话题,师生共同围绕话题完成和深化文本。教师能良好掌控课堂进程,根据学生对话题的讨论情况灵活调整话题走向和生成。

2.自主性

“话题式”教学能很好地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产生可以交流的话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交流,从而培养自主性,发展自主能力,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3.可操作性

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要求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范围,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通过思考,在适当的时间内能够解答,并能有效利用“话题式”教学完成对文本的思考。教师需特别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话题要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村小学语文“话题式”教学的构建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堂上结合教材文本与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话题,提高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效率,为学生打造积极参与话题交流的环境,真正还原语文作为语言工具学科和人文主义教育载体的功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愿意诉说、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1.围绕教学关键点制定交流话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话题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既可以针对教材的章节或者单元主题确定,又可以自主结合社会热点或者具有某种文学、人文、教育意义的题材设定话题,话题应该为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服务,但又不能拘泥于知识本身,要注重给小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把备课关,对教材中的知识性内容和人文性的渗透都熟练于心,能够驾驭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可能产生疑惑的内容充分考虑,对文本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深度挖掘。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相关信息与资料的掌握和搜集情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抓住上述关键切入点,设置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供学生思考。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师可以围绕矛和盾的关系,提出启发式话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矛和盾结合在一起没有自相矛盾而是发挥巨大的优势?”学生在话题的生成和感悟中明确了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谁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谁才能取胜。提高教材的教育深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教育。

2.创造和谐的课堂探究气氛

话题的讨论和阐释是一种生成过程,需要进行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与深刻的感悟,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创造和谐课堂氛围,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采取合作探究方式,在小组合作中针对中心话题进行交流、辩论,形成小组结论后在全班范围进一步互动、讨论。例如《秋天的雨》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创造秋雨情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能够充分对话,学生相互纠错和汲取优点,促进不同思想、语文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的学生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话题的认知和沟通得到心灵和智力的升华,并活跃课堂气氛。

3.教师精心设计、点拨话题讨论过程

小学语文“话题式”课堂教学中,因为农村小学生的信息量比较小,知识结构和文学素养不高,教师必须对话题的开展进行精心设计、及时指导,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更多教学话题和活动的设置创造机会。教师在小组合作时,应该走下讲台进行巡视,视实际情况参与、指导各组讨论活动中,发现话题谈论出现方向性偏差和原则性错误时,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引导到正确的轨道。教师应该灵活掌控话题讨论时间,让话题围绕教学内容服务,交流时对学生充分鼓励和表扬。教师能深化和提升话题,引导学生挖掘出本文隐藏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体会人文精神和人性的闪光点,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4.科学评价话题探究结论,调动小学生语文对话积极性

篇4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在思维上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形象思维占主导;(2)逻辑思维失衡;(3)思维存在定势。洪瑜敏认为[1]: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特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思维常常受到限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被忽视了,影响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舒兰认为[2]:语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听说读写为表现形式的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上。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语文这门工具,便成为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课堂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实践分离,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封闭。这种封闭严重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增强,其结果是在教师统一的教学要求下,学生被动地高分化,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氛围,一种教学意识,一种教学习惯[3]。作为一种与封闭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开放式教学法成为各学校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4]。从大量的文献及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得出:开放式教学应坚持与贯彻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教学时空的开放,同时遵循学生主体化、学习的渐进性、互动协作与因材施教和培养综合素质等原则。

一、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的特征

1.教学理念的开放

王岚认为[5]:教育内部存在着两种张力,即教育者的张力(或者说影响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社会的制约与影响)与学生的张力(即他的自主能动性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性等),这两种张力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拉锯式的对抗与协调。教育最终应创造条件,调和这种对抗,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内在张力的自主发挥与充分发展。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僵硬的。师是“师道尊严”,生是完全服从、被动接受。朴晓琳认为[6]:在新时代里,师生关系应改变为平等、民主的关系。开放式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摒弃了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满学习的活力,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便成了各学者研究的重点。陈春华等[7]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创新了一些语文学习方法,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这些构想和措施区别于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课下自由、自主地完成,许多学生受益匪浅,成果显著。

2.教学形式的开放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形式的开放离不开现代化。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久远或跨越国度等原因,传统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例如在《黄河颂》一课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课最能激发人情感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万里,如果单凭老师对文字的解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唯有多媒体的演示才能化解这一难点。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

另外,利用多媒体设计相关的游戏或动画不仅能对学生的写字效果的进行检测,而且是巩固加强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联系的一个重要板块。年级低的学生活泼好动,通过游戏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激发学生参加的欲望,以及参与游戏的检测的内部动机,使音和形及义之间的联系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多媒体加强实践运用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可以通过编故事、歌谣、谜语、小诗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汉字的书写笔顺、偏旁、结构等编进故事、儿歌、谜语中,编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又有趣,让学生在听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玩的过程中记忆所学汉字的正确的书写笔顺和偏旁结构,使建立起来的字音和字形及字义联系的过程在学生的脑中淡化,与此同时加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8]。总之,小学语文要贯彻与执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手段、方式上寻找教学开放式的视野与途径,要一只脚牢牢地踏在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石上,另一只脚踏在与时俱进迈向现代信息技术的未来上。

3.教学时空的开放

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提出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发表个人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时空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生活的外延也是教育的外延。现代教学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辟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臧洪玉认为[9]:开放性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内教学,同样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课外阅读环境,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例如:让学生寻找商场里的错别字,调查各个超市相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中走出来,从教师的权威中走出来,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0]。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课程。”王国程认为[11]: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即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学生必须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习的渐进性原则

孟繁龙认为[12]: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加强引导,注重渐进性,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遵循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想问。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问的激情。第二,敢问。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不再畏于教师的权威,不再惧于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第三,乐问。对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乐于提问。第四,善问。加强课内外沟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只有坚持渐进的原则,将学生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3.互动协作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语文的学习不是死板的,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各个学生都抒发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难题,彼此之间增进感情,课堂气氛和谐,课堂效果良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能力、独立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在开放式教学中,要对这些进行充分考虑,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按照不同类型的学生予以分类指导,以求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

4.培养综合素质的原则

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过程,将他们真正培养成为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13]。

三、展望

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课题,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困难与挑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与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法,就是要坚持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教学时空的开放,同时遵循学生主体化、学习的渐进性、互动协作与因材施教和培养综合素质等原则,将学生从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随着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的完善与推广,坚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爱学、学好,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洪瑜敏.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现代阅读,2012,(11):245.

[2]舒兰.开放课堂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71-73.

[3]徐向军.浅析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07,(9):94-95.

[4]胡玉静.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构建途径.安徽教育,2004,(10):23-24.

[5]王岚.关于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90、292.

[6]朴晓琳.幼专语文开放式教学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9):108.

[7]陈春华,王平.信息技术与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整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0):58-59.

[8]尹玲丽.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3,(1):99.

[9]臧洪玉.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探究.文学教育,2010,(10):119.

[10]陈海霞.浅谈如何进行小语开放式的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6):86-89.

篇5

众所周知,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有关母语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延展教学,应用好全部知识点的综合性写作内容。作文先导式教学,是教学创新的方法,也是基于学生兴趣开展的教学,对整合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实现逻辑性教学都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利用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办法进行授课,可以从“说文”出发,转变为“写作”,将生活中的语言和情感转换为文体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撰写文章。本文就对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做一个阐述,提出构建科学教学的方法,总结教学的具体框架。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作文先导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打破灌输教学和单一教学的方法,是拒绝生搬硬套写作的尝试。具体而言,它主要是将作文当作教学的载体,通过在师生之间搭建积极沟通的渠道,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秘密,构建起一座全新教学的桥梁。从实际教学入手,则是要打破常规,设置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

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先导式教学具有科学性,能够凸显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具有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做到“知行合一”。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对先到教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依照学生的情况和特点,采用框架结构的科学样式开展教学,从最基本的模式构建开始,让学生参与实践。

1.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训练学生写作水平也是作为先导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要编写故事、体验文章、观察日记和作文、模仿诗歌写作方式。对此,教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学习的工作,在学习过程中牢记精彩的名言警句、成语词汇等等,也可以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文学底蕴。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潜移默化的学会写作,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积累宝贵的财富。

2.利用开放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引导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引导性教学。

其一,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相对丰富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积累素材的同时还能够对语文获得一定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进行感悟。

其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组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相对丰富的知识,在学生素材积累的同时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形成语文素养。

其三,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带学生参加一下社会实践,如植树、走进敬老院等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知生活,从点滴生活中感悟生命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情感。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师生的互动

倡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旨所在。这样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为主要引导来取代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课堂主宰者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师生问答和辩论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入比拼机制。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中学好写作。

三、“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总结构架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架构和特点,也需要整合好相应的资源和信息。对于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整合,以及创新教学的利用更是如此。其整体的总架构一定要明确,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将教学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单一教学的体系,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体现语言的工具性特点。

鉴于现有语文教学中拼音、识字、阅读、写作板块割裂造成的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我们对“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最初是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开始的,让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表达交流型”教学模式取得初步的成果之后,则开始关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增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有了对“阅读拓展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Y束语

作文先导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创新手段,在素质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结合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具体而言,要转变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对先导性教学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基于概念和优势出发构建教学的科学模式,掌握科学教学的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知识的梳理和排序工作,让学生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篇6

1.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关键,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小学生自主阅读指明方向和阅读要点。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并不明确,这也就使得很多学生掌握不了自主阅读的要点,从而影响自主?读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熟读文章内容,加深阅读理解这种字眼。这样的教学目标貌似明确,但是深入分析就是发现非常的空洞,根本就起到的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熟读文章内容,却并没有针对文章给出相应的关键点,这样很难让学生去掌握阅读的重点。

2.阅读引导存在欠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充分的自主阅读能力,他们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有专业的引导。语文教师就是他们的引导者。因此小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帮助小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使他们自主阅读更加的高效。但是在现实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一个原因是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教师并不具备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引导,还是一个原因是在语文教学当中,过于注意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所以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追求阅读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重点,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阅读的精髓,影响了自主阅读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

1.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创造性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2.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自然与生活充满着兴趣,他们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他们喜欢幻想,天马行空是小学生的特性。因此想要更好的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就需要选择适合的内容,从而吸引他们的兴趣。我国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小学生具有诗歌的天性,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最好选取一些有韵律感的内容来帮助他们的阅读,比如说一些童谣或者是诗歌。如《秋思》一课,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建立在知诗意,懂诗情,入诗境,这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但就像破译密码一样,解读诗意最关键的是解读“诗眼”。这首诗是紧扣诗眼“思”字,教学中以题中之“思”进行设问: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学习已掌握诗的大意,但有个细节地方你们却没有发现,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作者把这个“思”藏在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诗词,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学生在细读全诗之后,分别找出了“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处,读懂了这是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心中有千言万语诉说不尽,从细节描写中知道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学生不知道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有迹可循,可以很快地掌握诗词大意。

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20

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开始系统的接触学习语文。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不容易入门,这样对他们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就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成长特性,根据他们的心理成长特点进行教学。现在的教育提倡创新教学,以前的授课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讲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了,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快乐,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一个板块,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在这上面,小学语文阅读注重基础性,很多答案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教师可能觉得很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小学生刚接触语文,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深,所以需要教师仔细讲解,在不断地讲解和练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方式技巧呢?教师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反思,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分析学生的特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W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成长,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的非常快,所以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如果教师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顾创新,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就会造成学生学不懂所讲内容,他们的各方面也不会得到提高,也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熟,逻辑思维也没有发展成熟,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会不同的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到更多的信息,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慢慢的学会自学。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每个人喜欢的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除了必要的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外,其他学生的阅读不应该强加干涉,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被培养出来了,这对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的感染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感受语文的美,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评价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关系到学生取得怎么样的学习效果,正确合适的教学方式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要想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光是教材的知识是不行的,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太少了,肯定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知识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再让他们把这种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转变自己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解决文中的难题,然后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最后再由教师统一讲解其中的重要部分和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以及难点,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时,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以前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时候都没主动的思考,这样学到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刻,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很容易忘记。而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方式,学生自己融入到了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激发自己的学习心理,因为小学生的虚荣心较强,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超越别人。

通过在课堂中让学生集体讨论阅读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完全不够,他们就会从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用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样他们的阅读面也才能得到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也应该要去学生多阅读,多思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机会,告诉他们可以在哪里阅读,也要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及时推荐给他们。现在是科技社会,阅读其实很方便,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网络、书店等,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家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家长了解哪些是必读书籍。

三、读写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篇8

前言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探索教好学科的方法这一举措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奠定扎实的母语基础的关键阶段。然而,多数学校仍然处于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学生没有机会合作,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教学方法是解决传统式教学所带来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新课改下教好小学语文的方法

1.1 转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

长期以来,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是静态课堂,没有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也没有发挥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有三点弊端:一是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二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互动;三是老师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为学生有效解决所遇到的知识难点。

因此,为了解决静态课堂所带来的问题,就必须转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动态课堂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一是课堂中要有任务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主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二是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三是不可忽视师生互动,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原则。动态课堂让学生动了起来,通过学生主导来完成一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能够共享思想成果,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它体现了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课后的预习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探究问题的答案;二是课堂上设置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找到答案,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因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会通过直接观察与思考去摸索答案。

1.3 绿色评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绿色评语主要是指体现“以人为本、以鼓励为主、充满希望”的课堂评语。它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并以充满希望的评语指出学生的不足,以求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评价。比如可以这样评价一位学生:你的写作能力很强,所写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你能以最美的口语把你所写的内容表达出来,你会更优

秀。其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侧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也要体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老师的人文关怀;最后,评语要切合实际,不可过于夸大,否则会失去其实际意义。

1.4 侧重讲练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讲练相结合是新课改的要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以便对所教内容进行积极反思。讲练相结合主要体现为对当堂所教内容进行检测,要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这样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成功感,满足其心理需求,以激发其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布置具有挑战性和提高性的作业,这样会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讲练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让学生在课后做成果记录:

让学生在课后做成果记录是日积月累的一种方式,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课后让学生做成果记录体现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一是让学生很好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二是在记录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自己还没有弄懂的知识。做成果记录的方式可以这样进行: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分五个板块记录:基础知识成果、重点知识成果、难点知识成果、未弄明白知识记录和感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分层总结所学知识并找出所学的重难点。

这些成果记录也将为学生的复习提供重要的材料依据,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也将会在不断地梳理与记录中提高自己。

1.6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以书面知识的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很多学生作文写得很好,但口语表达却较差。语文是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所以,学习语文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比如,学完有关母爱的课文后,就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再比如,面对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对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让学生就“是否继续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一话题来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同样也可以开展和中国优良传统或社会道德有关的社会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学完有关爱心活动的课文后,可以带领学生到医院或敬老院进行一次奉献爱心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加深学生对爱心活动的认识。这或将对学生的未来与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1.7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未来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小学生又处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奠基阶段,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我们无法让小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虽然我们无法让小学生以实际行动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但我们可以让小学生明白为社会、为他人而奉献自己的爱心是一种善行,是一种道德践行。另外,我们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应加以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学阶段应重在言教,适当付诸实际行动。比如:可以教育小学生为父母分担家务,适当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许小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对父母产生体谅之心。

2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意义

探究是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究,可以推动语文教学工作不断完善,也可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应持发展的眼光,不断探索更科学的更新的教学方法,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束语

国家的希望在于学生,学生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和优良传统的传承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主动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担,在前进中不断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教好小学语文不仅应大胆改革,把课堂活跃起来,让绿色评语走进课堂,还应加强训练,让学生在内心产生成就感,不断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给学生铺平一条通向成功的阳光大道,为母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7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正极大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古诗词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S导图也称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康乃尔大学的Novak(诺瓦克)博士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的一种教学工具。此后它成为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维工具,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思维导图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1.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轻松愉悦,不用逐字逐句地分析,美景美文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思维导图是理性概括的基础。在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能做到理性拓展,思维直观活跃,如在教学《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笔者继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鼓励学生用一边构图一边理解的方式完成。学生把这首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学生画上了太阳,葵花,小草,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图画就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画笔一转,季节轮回,第二部分就出现了“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的漫天秋叶,气氛场景一下子萧条冷清起来。当然最有趣的要数人生哲理的感悟,画面上先出现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截然分明的情景对比鲜明,紧扣主题。而思维导图的最后落脚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老人画面,他感叹光阴似箭,自己学无所成,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罢了。最后温馨提示的箭头,再次告诉每个阅读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的主题内容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自如。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01-02说课,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意图、依据等向教研伙伴做陈述,在同伴的评价中相互切磋、交流,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过程。所以,说课是一种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有效方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在说课过程中,说者侧重的和听者关注的不单纯是“怎样做”的问题,思考更多的是“为什么这样做”,它能促使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新课程标准,增强课堂驾驭能力,还能有效解决教与研脱节的问题。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师要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掌握说课的艺术。

一、明确说课的内容

1.说课程标准。说课应注意几点:要正确地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要“言简意赅,惜墨如金”;要把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转化为教学实践,渗透在教学设计当中。

2.说教材。说明教材的内容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内容包括:教材简析,要点明课题及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做到三要:一要全面,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二要明确而简洁;三要具体而合理。教学重难点,要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理由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等陈述清楚。

3.说教法与学法。说教法与学法,关键要做到:教法与学法的运用要科学合理;教法与学法相统一,教与学互动共生。

(1)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慎重选择教法。

(2)说学法。也就是教师怎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语文学习技能。

如:①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条块分割式”学习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阅读课上的问题,采用量力原则把不同的问题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把他们的探究结果结合起来就共同解决了一个综合性的难题。这种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②很多语文课文都有着跌宕、曲折的情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场景,如《小蝌蚪找妈妈》、《少年闰土》等课文,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类似于“戏剧表演”式的学习,使学生融入课文中,切实体会文中的境界,表达真实的思想感受,增强学习效果;③《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则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自读课文,想想,竺可桢是一位( )的科学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由此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由于学法和教法联系密切,所以学法和教法应联系起来说,不宜把两者割裂开来。

4.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体部分,能否说清楚教学过程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说教学过程要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环环紧扣,结构严谨。它的内容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导入环节,在最佳状态中走向新知;主体探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强化巩固,在复习训练中拓展应用;结课环节,在提炼总结中升华生成。如《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环节可根据新课程进行人性化的板块设计: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精读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2)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手段及理论依据。如《詹天佑》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詹天佑设计和建设京张铁路的过程来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而文中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此时教师则可运用画简笔画及演示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引领学生理解——这是詹天佑要以实际行动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体现了詹天佑极高的智慧和设计的巧妙,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刻地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

(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对话,多向交流;指导,引领启发;探究,探求发现;讲授,体现示范。

5.说板书设计。在说课中,板书则是听者了解说课者教学思想、教学思路,对教材理解的深浅程度和估计教学效果的可视语言。所以,说课必须“说”板书设计,包括板书设计的思路、依据和板书的具体内容。

6.说理论根据。说理论根据,是说课最突出的特点,主要理论依据有:课程标准、教材类型、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教学专家的观点、言论。

二、遵循说课的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说课的核心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客观真实、具有可操作性。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3.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要坚持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说难不说易”,要体现教学设计的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

三、把握说课的本质

1.分清说课与上课。防止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

2.说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展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使听者从说课中受到启发,悟出道理。

3.说课稿和说课时间不宜过长。要说好课,需精心构思,抓重点、抓关键,讲究详略、过渡、照应,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四、把握说课的技巧

1.说课标要“深”。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追本溯源,找到它在课标中的位置,看看课标对这节课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重难点即可随之确定了。

2.说方法要“实”。这个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所以教法和学法的确定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说习题要“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

4.说程序要“精”。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而说课面对的是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要以最“精炼”的语言说出,并使人听明白,最终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

总之,说课是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桥梁,说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共同提高,而且说课不仅是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最佳的说课效果,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若能把握好说课的技巧,讲究说课的艺术,说课活动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