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业信息化建设

工业信息化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业信息化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1

二、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目标

依据行业物流发展要求,遵循国家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深度集成;快速拓展,持续推进”总体思路,依据“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技术要求,工业企业物流应以流程梳理和优化为基础,统筹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三个应用层面,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各向畅通、反应便捷、运作高效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三、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a)烟草工业物流战略架构。根据行业战略发展规划,物流将作为支持性的业务进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与原料、技术、营销三大核心业务共同构成各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架构下,要求各工业企业物流提供整体服务,同时与三大中心一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工业物流管理职能,乃至部分供应链服务职能。b)烟草工业物流运作模式。烟草工业物流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业务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销售、采购需求,制定物流计划,物流中心(公司)根据计划实施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上述模式要求对工业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物流中心(公司)实现整体运作和管理。通过对工业内部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环节由物流中心(公司)实行统一组织,打通供应链物流环节,构筑成为一体化物流体系。c)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基于核心物流业务发展以及物流中心(公司)运行的需要,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需求。同时,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及应用与行业系统、工业公司相关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遵循行业和各工业公司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依据对相关工业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物流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可以按下图进行归纳:整个应用架构可分为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及相关外部系统两大部分。就烟草工业物流来说,主要应用应包括决策支持、综合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协同、作业执行以及自动化支持等六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整个工业物流不断发展的运营和管理需求。d)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基于对物流中心(公司)信息化应用架构的设计内容,整合各项应用之间的关联要素和共同点,物流中心(公司)的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如下图所示:整个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决策管理层:它是针对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而设计开发的物流综合管理系统或模块,可以与国家局行业物流系统实现对接,同时也为工业公司物流运营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业务处理层:包括智能运输调度与数字仓储管理两大核心系统,以及相对独立的商务结算系统。三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包括GPS/LBS/GIS系统、车载及手持系统、RFID系统、监控系统等。

四、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a)整体技术架构。按照国家局提出的“统一平台”要求,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应以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促进技术构架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协同工作,使得物流应用系统能够随需而变,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工业公司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对技术架构进行了如下设计:整个技术架构通过基础资源层、数据交换层、信息资源层、服务引擎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来搭建物流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安全保障、运维保障体系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b)关键技术设计i.服务引擎层设计。服务引擎层设计主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BPEL标准,支持SOA架构,支持子流程、流程分支等基本的工作流功能。ii.业务逻辑引擎设计。业务逻辑引擎使用工厂设计模式,通过XML配置文件,运用类反射机制,完成系统业务逻辑部分的定制工作。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内置的业务逻辑引擎,可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的高配置性。iii.调度规则引擎设计。采用高效、灵活的调度规则引擎,对于自动配车、自动配载、订单拆分等核心规则的调整或优化,可通过前台可视化配置或定义,无需要后台编程实现,支持热插拔规则变更,易于维护。iv.持久层管理组件设计。采用Cosconetwork.DAO库数据库持久层组件,通过对JDBC进行轻量级的对象封装,来完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操作,使得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将花费更小的代价,也为系统数据权限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

篇2

(高利)

兵团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月12日,兵团召开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10年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将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完成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结合实际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认真贯彻实施《新疆生产建设兵剧团场章程(试行)》,切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高利)

农二师公安系统开展“暖春”行动

农二师公安系统从2010年1月5日起,将利用3个月的时间,以进一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重点,以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五百”活动为主要内容,认真落实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切实树立起新时期人民警察亲民、爱民、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刘星)

农八师13个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授牌

1月4日,农八师、石河子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授牌仪式在石河子市档案馆举行。石河子档案馆、石河子图书馆等13个单位成为石河子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查阅点将为市民提供政府52个部门2003年以来产生的政府信息公开纸质文件2000多份,以及各种便民信息、政府及各部门信息,市民还可以登陆石河子市政府网站设置的信息公开栏、政府文件栏、市民办事栏、企业办事栏等进行查阅。(倪磊

梁睿)

农十师全力抵御暴雪灾害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4日至7日,农十师各同场连降数天十年不遇的大雪,局部地区还出现器雪。灾情发生后,农十师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就如何开展抗灾自救工作,确保出行安全、市场供应和民心稳定进行全面部署。该师紧急调拨救灾物资,保障职工群众生活不受影响;师、团机关、企事业单位放弃休息,组织干部职工日夜清理积雪;道路交通运输部门临时将线路贯通的夜班车全部调整到白天开行,及时为乘客办理免费退票手续:物资供应部门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对居民急需的蔬菜、肉食品和其他物资进行调控,以平抑物价,确保职工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卢友东)

农十三师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

农十三师因地制宜,根据“减棉、保粮、增果、兴牧,发展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围绕市场、围绕龙头企业、围绕高效作物、围绕农十三师的特色”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特色、高效、设施、精品”。其中,“设施”主要是指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业。

目前,农十三师共有温室大棚4000余座,对职工增收的拉动作用已显现出来。

(李瑞)

2009年12月29日,武警兵团指挥部官兵与驻地群众载歌载舞,共庆元旦佳节。图为哈萨克族演员在表演舞蹈《最美还是我们新疆》。

刘鸿斌摄

1月12日,农二师30团民政部门为6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了公益助学金。图为该团水管站职工邝瑞芝从民政科领导手中接过2000元助学金。

邓玉珍摄

“雪后”也需“送炭”

赵阳 任成辰

“雪后送炭”多指那种“马后炮”的行为,对此世人大多持否定态度。笔者却认为“雪后”也需“送炭”。如帮扶后进,对较为落后的单位,领导机关派出工作组,帮其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寒中送暖、雨季堵漏固然适时必要。然而,对工作较差的单位,既要“雪中送炭”解一时之难,更要“雪后送炭”,帮长久之需:如建班子、壮胆子、出路子、补脑子等等,恐怕才是长久之计。“雪中送炭”是一种救急的必要行为,而“雪后送炭”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必需措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笔者希望领导同志在办事情、做工作的时候,既要努力做好“雪中送炭”“雨季堵漏”的事情,也要做好那些有的放矢、审时度势的“雪后送炭”工作,打牢基础,管住长远。

■在科技文化之冬培训中,农一师2团将“低碳经济”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培养职工环保、节能、低耗的意识和习惯。

(陈兴明)

■1月12日,农一师3团拿出5万元对优秀通讯员进行奖励,个人最高获奖8000元,有效提高了通讯员的积极性。

(任世华吴勇)

近年来,农二师29团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做大做强养殖业。目前,该团共有养殖小区12个,牲畜存栏量达11.47万头(只)。

(张华敏)

■1月2日,农三师48团四木王油脂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该团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伏照磊)

近日,农四师62团2009年兑现工作全部结束,兑现金额达1.25亿元,较2008年增长4.2%。

(袁长城 来永红)

■近年来,农四师79团加大新疆褐牛、土种羊的品种改良力度,免费对团场土种羊进行萨福克肉羊品种改良,对褐牛改良实行半价收费。2009年,全团改良新疆褐牛2000余头、萨福克羊万余只,牛羊品种改良率达65%。

(李念臣)

■农五师84团把调结构、保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团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9年,这个团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19亿元,较2008年增长26.35%

(张国栋)

2009年,农五师90团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商品零售、餐饮等行业的职工户数已达1980户,户均纯收入5100元。

(刘裕新)

■2009年,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场职均收入2.5万元,较上年增长50%。

汪珊

■今年,农七师131团党委为提高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一改往年“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为集中授课与田间示范操作、专家讲课与经验交流、点菜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多种授课方式,使职工培训做到了合民意、受欢迎、有实效。

(刘英)

■农八师133团重新制订了科学统一的考评考核标准,考核与单位经济发展、职工收入挂钩,使经济建设和政工工作同步推进。

(朱玉)

■2009年,农九师i68团自营经济总收入9908.4万元,户均收入1.05万元,人均收入4149元。

(高剑平)

篇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太网传输速率的提高和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结合工业应用的特点形成了工业以太网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应用开发基础广泛、通信速率高、成本低廉、资源共享能力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等优势。实践证明,适合矿井信息化建设需要。

1传输带宽

目前工业以太网主要有百兆工业以太网和千兆工业以太网两类;百兆工业以太网主要应用于控制系统联网,千兆工业以太网的技术也已成熟并有应用。根据南屯煤矿综合信息传输要求,综合传输网络不仅传输监测和控制信息,还要传输工业视频信息和语音信息,各数据源带宽如下:(1)监控数据对于实际矿井生产,综合加权子系统数量、子系统分站或单元数量、测点数量、每测点平均字节数、数据刷新次数、以太网数据包开销和扩容裕度等,监控数据带宽按上表合计数值10倍计算,为12Mbps。(2)视频数据对于摄像监视的视频数据,以H.264视频标准下的CIF格式(分辨率352×240)在25帧/秒的帧速下进行传输,一路视频数据传输带宽大约500kbps。根据矿井实际监视点并考虑视频监控对于无人值守的重要意义,以150路考虑带宽75Mbps。(3)音频数据每一路话音根据语音编码不同带宽不同,G711带宽约为100Kbit/s,G729带宽约为40Kbit/s,G723带宽约为25Kbit/s,语音数据对于带宽要求不高。

2网络结构

工业以太网的组网可以采用星型、树型或环形等结构。由于矿井生产各子系统分布于工业广场的地面和井下,各子系统的设备位置分散,采用星型、树型等组网路由复杂,铺设、维护线缆复杂,而环形网络结构可靠性高,所以采用环形组网结构。采用环形网络结构能够迅速对故障节点进行定位,大大提高整个网络的易维性。南屯煤矿综合工业网络采用赫斯曼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设备进行组网,赫斯曼独有的HiPER-Ring冗余技术,能够确保链路出现单点故障时,网络能够在50ms的时间内自愈。南屯煤矿综合工业网络的地面网络节点有调度室、35kV变电所、机电楼机房(2个节点)、副井提升机房、选煤厂、中央风井、压风机房、白马河风井(通过光缆接入井下环网)共8个机房,在调度室机房部署两台性能较高的骨干交换机与其他地面网络节点组成环网结构。南屯煤矿综合工业网络的井下网络节点有-432变电所、十三采变电所、十一采变电所、六采变电所、-440变电所、九采三分区变电所、-670变电所、九采区域变电所、九采东翼胶带、混合井变电所、中央泵房、-537泵房变电所、七采西部变电所共13个节点,在-432变电所和中央泵房部署两台性能较高的交换机与其他9个井下网络节点组成井下环网结构,-537变电所、七采西部变电所、白马河风井作为井下环网分支节点接入井下环网。地面环网和井下环网通过调度室两台性高性能骨干交换机分别与井下-432变电所和中央泵房的两台高性能交换机相连接,形成地面环网和井下环网的耦合通讯。南屯煤矿的生产信息通过调度室交换机接入兖矿集团监控数据网,实现生产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融合,实现局矿两级信息共享。

3相关节点

根据南屯煤矿各网络节点的实际情况和赫斯曼交换机的配置、参数,在调度室配置两台具有路由功能的MS4128交换机MS4128-L3P,在井下-430变电所、-350变电所配置两台二层MS4128交换机MS4128-L2P,在南屯煤矿综合工业以太骨干环网的其他网络节点配置交换机RS30-1602,在综合工业环网的分支节点配置交换机RS30-0802,用于接入各自动化子系统。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189-01

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生产、管理的手段和过程,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它包括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十五”期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朝着“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方向进行,努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覆盖全行业的广域网。期间组织开发了“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广泛应用于统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并建成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实现了卷烟和烟叶网上集中交易与运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了工商公共营销信息平台,集成整合了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准运证管理系统、卷烟交易系统、数字仓储系统、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表现在:

一是集成,即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以及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

二是数字化,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2 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信息化进度参差不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各个卷烟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不尽相同。所以各企业在信息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同,进而成果差别也很大。

此外,大多数企业都局限于某一个应用系统的硬件设备和机房等环境设施,例如企业先后安装了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烟草准运、物资供应等管理系统,又在供应管理处分别建立自身的机房、配置服务器、维修人员,仓储管理系统(WMS) 的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问题;

二是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不全面。当今信息时代,是否能准确、及时获取信息关系到企业是否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并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决策、仓储、配送、财务、销售等方面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但目前有些企业只是部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且企业之间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信息流通不畅。

3 完善对策及方案的一点建议

3.1 统一规划、有效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起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降低市场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重视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如果没有效组织规划,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推动。

要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技术把关、管理服务的作用,确保业务、管理与技术三者统一协调发展,按照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健全管理体系。

有效管理的同时,要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加快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理念基础;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及储备,对于业务人员,帮助项目团队实现对系统功能的理解与应用,不断优化和提升信息化系统。

3.2疏通信息渠道,加快信息系统应用

由于信息的渠道不全。造成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在当代社会,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已同能源、材料共同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完善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疏通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疏通阻塞信息的环节, 减少信息传递和流通中的损失,使信息在整个传递流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加快信息系统的应用,即在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的应用,切实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

3.3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创新

烟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面广,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从某各角度来说是技术变革,即把实际需求、信息化建设与创新三个相结合起来。

创新不仅表现在系统与技术,而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式也需要全面创新,实施烟草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传统管理加计算机或信息平台就行的,必须把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强有力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人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准确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研究问盈的提出

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人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人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人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查尔斯·琼森切尔1983年建立了侧度信息资源与经济生产率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weill进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对31个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1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Theophanis Stratopoulos , Bruce Defining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司Christopher Gust, Jaime Marquez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92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对其它的工业化国家却没有同样大的作用。Peter E. D. Love , Zahir Irani对126个建筑机构做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编制投人产出表,研究国家或区域信息化的投人产出关系,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如:朱幼平对1980-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贾怀京、谢奇志运用回归的方法测度了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袁正得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常永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发展落后。马生全等基于R. M. Solow余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给出了地区信息化建设投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数学模型。王梅英、王玮讨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给出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行榜。

(2)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如:苗建军对社会信息化的就业结构做了解析。陶长琪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尹海洁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汪斌、余冬绮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程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

(3)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如:郭东强、王志江提出了测算企业信息化投人对企业产出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王志江、郭东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人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间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第一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 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

(3)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给予定量的评价。

为了保证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它矿采选业、其它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 -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贡献率的测定

2.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行业信息化水平由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O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O2、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O3、行业新产品销售利润O4、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O5、行业中拥有的大中型企业数O6、行业总资产贡献率O7、行业人均创利润水平O8、行业增加值O9、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O10、行业销售额O11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 - 2004年。具体计算及分析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以2003年为例,信息化水平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可见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

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Y(行业总产值),A(技术进步水平),K(资本投人量),L(劳动投人量),1(信息化水平)

把公式(1)写成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信息的产出弹A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它技术因素。然后,(2)式取对数:

运用回归分析可估计得γ 本研究中,Y为行业增加值,L为行业人数。

由于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岭回归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岭回归分析(k取0.1),并排序,见表3(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可见,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

3 中国工业行业倍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

3.1方程推导

对(3)式求导数:

从而得到产出增长型速度方程(离散型),并取t=1。

由此可得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为:

这是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度的一种分离方法。这一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分离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适用于信息化建设后的效益分析。

3. 2信息化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测度

用式(5)计算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1996-2003年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取平均值,并排序,如表4。可见,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4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1结论及分析

(1)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可能由于评价指标和数据选取等原因,某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比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而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比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问题。

(2)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绝对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我国目前的信息_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缺乏协调、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现行体制有一种赶“时髦”的冲动,企业信息化申请国家贷款,投资没商量,信息化特别是国有企业信息化中成本计算的动机发生了扭曲。同时,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变革的进程等都存在差异,影响着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贡献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切实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 2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篇6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篇7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转贴于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

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2、关于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问题。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业务跨度大,情况复杂,所以,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人们常讲改造和统一已有的多个应用系统比新建一个统一的、新的应用系统要困难得多,这个问题是由于原有各系统标准不统一或无标准造成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过去我们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了行业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第三、制定的标准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应使其成为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并能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不应使标准变成技术壁垒或成为技术发展的阻力。

3、关于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需求牵引问题。

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庞杂,概括起来说建设事业信息化内容包括: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众多,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条件迥异。所以为确保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正常发挥,应首先制定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其次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本着实用为本、急用先上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和组织协调非常重要。

4、关于提高认识与人才培训问题。

篇8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企业创新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将成为企业发展及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而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施工行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这一切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强化管理挖掘潜力,外部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最值得推崇的新技术,自然并迫切地产生出来。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实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应用的初级阶段。目前主要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仍停留在各业务模块的软件应用层面上: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系统等。与其它行业,如金融、通讯及生产制造行业相比,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与发展速度还是相形见拙。软件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总部及各下属单位之间各自为战:财务管理出现断层,预决算体系难以建立;项目监管难以深入开展,项目风险无从管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项目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2.2 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还缺少与之对应的整体信息化管控模式。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项目经理全额承包制向法人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施工项目从承接、施工到内部财务清算和审计全过程的管控权回归到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对所有经营项目有绝对掌控权、决策权。而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最多也只重视在项目经理部层面上的局部应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控制项目部的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加需要加强集团管控能力,需要通过集团管控发挥集团资源协调优势来控制项目的合同、物资、成本、设备、风险管理等。

2.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依然普遍存在。

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缺少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集团内部信息化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造成集团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分期、分批建立,系统之间前后衔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数据记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2.4 资质信息化评审考核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2007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近270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特级资质顺利就位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同时,部分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评审的要求,匆忙应付做表面功夫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也造成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和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3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抽象性在于,当遇到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工作、需要高效地存取信息工作、需要自动控制的工作时,自然地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其具体性在于,必须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对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系统,对于有志于企业信息化的施工企业相关人员来讲,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引起注意。

3.1关注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与学习。

作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平时应格外关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利用好各种机会。例如,时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通过会上的相互讨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积极主动的与同行业信息化主管交流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技术的方向。

3.2 实施时应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主导,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比较。

在信息化实施初期阶段,应该带着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请软件厂商来本单位介绍情况,并进行讨论,也可以走访软件厂商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究竟对企业有什么用,从而选择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软件系统。

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供应商之间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基建项目的甲乙关系,双方更是利益相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侧重于:产品成熟度、咨询和实施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专业度、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3 注重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信息化的合理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所有信息系统都有使用寿命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推行信息化一定要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应的需要软件厂商提供什么,应该全面规划。

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一项持久战,相关的费用不菲,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合理的投入计划很重要。做到合理规划、谨慎投入、分阶段投入、持续投入并实时规避风险。

信息系统还应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体系也应及时发生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完善的信息系统才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3.4强调施工企业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施工企业首先遇到的能见效果的信息化应用应当就是协同管理工作平台的应用。施工企业选择协同工作平台时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决心和力度进行,不能保障执行力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协同工作平台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选择的协同工作平台应具备跨平台的功能并具有相对可靠的安全认证等内在功能,以便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

3.5 加强培训,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顺利实现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只有拥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信息系统,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和总体规划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所以,为尽快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集成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筑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起来共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组织业务功能合理、管理目标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建立起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

4.2 进一完善建筑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业务流程

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建筑业管理的基础信息编码和业务流程统一是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用以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统一行业业务流程是建筑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工作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统一规范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4.3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进程,从源头上规范建筑业整体市场的运营

我国目前有六万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央企、国企、民企同时并存,国内同行业间在实力和管理上良莠不齐。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资产、资金、经营业绩、资信能力、人员信息等数据进行科学收集、分类、维护和管理。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的进程将从源头上推进建筑业整体市场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5结束语

虽然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存在种种困难,但企业业务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将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应善于自我把脉,勇于创新管理。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相信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将走在行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刘杰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06期

2王小莹;建筑业信息化任重道远[J];建筑;2010年04期

篇9

1信息化的建设和进程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数以万计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赢得企业新的生存的发展空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企业的应用和需求入手,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以改善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拓市场和服务客户为宗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与物质、能源正成为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

1.1 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过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为企业建立一套适应外界多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它的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间接效果则是潜在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信息化应该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来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建设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可以用四个A来表示:anywhere,anytime,anyone,any device,函盖了企业管理和业务建设的各个方面;

(2)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内在需求。传统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追求着规模生产以带来最大化利润,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信息的开以利用成为迫切之需;

(3)人力资源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成败。新技术的推动和应用,其核心动力就是人力资源,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动速度特别快,是因为这些国家这些区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信息化推动的速度较快,原因也就是在于人力资源在这几个领域配置较好;

(4)信息化要与传统产业结合。过去,我们把新经济捧得很高,便泡沫破裂后新经济从天落地,这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实现需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互动发展;

(5)隐性的冲击力,因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现有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组织格局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巨大的震动使得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2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应用;企业内部网、外部网的建立和互联网的连接;产品设计制造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生产流通等业务中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综合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信息化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强度减轻、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等。这才能够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甚至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等,为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把握方向。

2 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由于历史的发展制约,以及其自身的复杂性,信息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而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工程企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文档管理和监理控制等方面。

回顾国内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工程管理而言,推进信息化要克服的障碍包括:管理流程规范化;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应用出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高技术,而是为了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目前工程行业内大多使用了计算机,但往往是报表和文字处理等工作,还有的也仅是单项业务和单机版的工具软件,这些信息的“孤岛”,远远没有发挥出新技术的优势,缺乏基于项目的业务信息交流。

工程管理侧重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部分的信息化手段的简单的堆积并不能优化现有的管理方法,随着国外大型承包公司和工程公司的市场进入,对工程管理模式将会有较大的冲击,必须加快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尽早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工程建设行业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调整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例如政府的监督、业主的监控、方式单位的管理、监理的过程管理等都需要最为快捷的一手信息,如项目投资信息、设备材料信息、合作信息等,与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在线合作、业务交流、数据传输等,远程管理工程的质量、进度、材料、设备环节等等。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就是以业务数据为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提高运作效率。

当前,其他行业主流企业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通过内部ERP系统实现企业间商务自动流转的新阶段,如果再不加紧实施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将面临着被主流市场摒弃的威胁。

3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管理的结合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就是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建立的,以用户需求分析为指导,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数据模型,将数据存储到关系或对象数库中,通过建立组件和分布式模型,实现不同物理位置和网络下的运行。系统建模过程见图1。

其中,可行性分析是建立的基础,要充分考虑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工期、代价和实现方式;功能模型精化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系统的功能反复进行确定和细化的过程,设计精化是对系统结构进行不断求精的规划和设计,确立对象、模块、组件、数据模型、存储结构和开发环境等;实现阶段是对源代码的编写和完善;测试阶段用以校验是否满足全部的需求和期望的结果;部署和交付阶段是系统的最终实现,同时包含了文档说明和培训。

在工程信息管理中,业主、监理、承包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主体,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目标,大多是些专用的软件完成的,例如Project、P3、Openplan等,这些软件单项应用功能很强,但缺乏集成化的网络化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必须构造企业的综合信息化的平台,才能形成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集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迅技能和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为一体,以各类工程业务数据为中心,完成各相关业务单位间往来业务信息的自动处理,协助工程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实现全面信息化的业务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要针对不同的功能和服务需求,为此将工程管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模型: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处理,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定的功能目标则不同(见图2)。其中,操作层是定期(每天)要重复的操作过程,通常是利用简单事务处理模块、报表生成模块和查询模块产生,如进度报表、监理日报月报等单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层及时统计汇总各种管理信息,上传下达,并提供了管理活动中用于控制和制定的各项数据,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就是对各类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项目管理系统则对一个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管理监控;决策层除及时了解所需综合信息外,还需要利用数据达到计算机辅助的判断和决策。

4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 准备工作

强化工程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避免“面子工程”,讲求实效。

4.2 注重系统的“集成性”

如果前期没有注重“集成性”,建设信息化体系将极有可能出现混乱,难以相互兼容;各个业务系统不能衔接,数据不能共享,各个业务环节间的连接不能流畅,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就将对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投资造成巨大的浪费,进入信息化的误区。

4.3 企业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的源泉

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录入以及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实时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对基础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化建设中有一句老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

传统的工程管理缺乏对基础数据有效管理和分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要从强化基础管理和数据管理这一源头抓起,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在更高阶段的实现就无从谈起。

4.4 管理模式的转变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使用一套软件,它以企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信息化的过程是将企业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生产资源等各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系统最终集成应用的效果,取决于实施阶段是否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工程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施信息化建设伴随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以此加强企业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4.5 人员素质的培训

注重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为了让每个管理人员都很熟练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培训是很重要的环节。

4.6 效益评价

开展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小夜曲效益研究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行之有效方便实用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工程窨给企业创造多大效益难以得出比较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尽快建立我国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篇10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已上升为经济建设的关键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开展积极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把握机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人才是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才,因此企业员工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和高校等教育领域,对企业员工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大专学历以上、在企业中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员工的信息素养的需求结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它认为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认为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国外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比较早,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ACRL标准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ANZIIL标准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SCONUL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国内近几年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刘孝文建立了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钟志贤教授提出我国信息素养培养的八方面能力提升;陈文勇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十大标准等。

二、企业员工信息素养需求数据统计分析

1、调研

综合国内外针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知识型员工特点分析,本课题组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的调查问卷。在正式调查前,访谈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将调整后的问卷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方式,对本地和外地8家企业的3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了调研,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87.3%。问卷列举了18个可能的信息素养因素进行调查,采用5级评分法,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价相应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影响的大小。

2、数据的统计分析

针对回收的问卷,我们用SPSS软件对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平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值较高的因素是与信息技能有关的使用信息工具和网络传播工具能力、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目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推动着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信息技能是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也被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平均值较高的因素还有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利用已有信息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求知欲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就要不断创新,因此员工创新品质与能力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

我们尝试进一步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样本充分性KMO为0.711,数据较适合于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数据也具有相关性。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在产生的解释总方差表中,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的原则,可以提取5个因子。为了更好地解释因子的意义,采取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而进一步得到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8个因素在5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都不低于0.5,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通过计算各个维度的Cronbach(克龙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发现5个因子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说明5个因子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并且内部结构良好。

研究表明,信息素养主要构成因素由5个公共因子组成。因此,本文对问卷调查中的信息素养维度和二级指标进行了重新组合。Z1公因子5个因素是与获取信息技术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技能因子;Z2公因子4个因素是与知识内容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知识因子;Z3公因子3个因素是与信息反映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意识因子;Z4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交流沟通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协作能力因子;Z5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创新素质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创新能力因子。从而也就得到了员工信息素养的需求构成(见表3)。

三、企业培养员工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宣传,提高员工信息意识

有些企业管理者把信息化建设仅仅理解为计算机的增加,简单理解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完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立就算企业信息化已经实现,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真正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宣传和渗透,让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

2、规范信息制度,加强信息环境建设

企业可以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把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工作奖惩制度,对采用的信息分别确定奖励标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员工信息意识、信息协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需要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避免信息条块分割,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3、加强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

应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配套环境,如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硬件、产品与服务编码、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

4、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信息技能和扩展信息知识

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外出考察、继续教育、访问等形式,为员工创造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另外,企业还应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并组织各种信息知识竞赛,促进员工信息知识的提高。

5、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制定出能促使员工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和知识共享,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信息素养提高的长效机制。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应对企业信息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11EB020。)

【参考文献】

[1] 张静波:美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篇1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十报告中,在原来的“三化”中增加了一个“信息化”,由此实现了向“四化”的跨越。信息化的提出很好的迎合了时代特征,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已经把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国工业自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的区域结构和规模发展总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产业结构也趋于协调和均衡,但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也迫切需要乘着信息化的东风,进一步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工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的改革和进步也以工业的繁荣为物质基础,因此,要不断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使两者发挥作用的最大值。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有助于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丰富我国的工业产业层次,建立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不断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利于建立起以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步入信息社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的运用等方方面面,推动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目前,云制造等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在以强有力的势头改造着老工业的产业结构。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和特征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据相关数据显示,从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1991年到2012年,工业经济在国家整个GDP增长中占5.2个百分点,远远超出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贡献。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工业经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给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工业仍然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随着工业化改革的推进和进程的深化,我国正逐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这一时期工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几点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首先由原来的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向由消费、出口和投资协同拉动转变,这就是所谓的“三驾马车”。这种转变有效减轻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巨大压力,通过扩大内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成为经济健康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立足点。其次是由平推式的工业化向立体式的工业化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根本性调整,逐渐形成了各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竞争态势,从而通过技术方面的创新达到产业深化的目的。

 

三、如何推进工业经济与信息化的融合及管理

 

(一)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虽然目前我国的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处于上升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内需增长速度缓慢,外需的持续萎缩都在威胁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维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可按照国家工业发展规划中规定的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在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发新技术的同时,加强对已有的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示范及推广,还可围绕工业重要领域的发展需求,不断鼓励企业创新,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快重大技术的突破。

 

(二)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全面融合

 

贯彻党的十精神,在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是实现信息化与生产业的融合,生产性的服务业是指为了保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产业升级和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提供有效保障的服务行业,它贯穿于生产的上中下游,是现代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第三是实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节能减排的融合,可在电力、钢铁和造纸等行业推广新型信息技术,从而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三)以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工业经济的管理创新

 

工业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化,为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工业企业在对利用信息技术对工业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同时,要注意按照以下工作流程来进行。首先是组织业务流程系统和运营模式的创新,可以对此进行快速灵活的改造,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还应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其次是应该在企业内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工业信息安全管理。最后是企业应该在融合新技术后,逐步建立起适应产业需要的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