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药商业行业研究

医药商业行业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药商业行业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药商业行业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3-0060-05

Structure、 Model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Commerceby the Long Tail Theory

SHI Wei, SHEN Jun-l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a Medical,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Making use of the long tail theor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r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is homogeneous business model but not overabundance, decentralization and small scale on 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alogia is essential problem.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he long tail structure and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long tai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e, the paper proposes thethree-steps-development models: homogenization capitalization merge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differentiated knowledge merger.

Key words:the long tail theory; the long tail structure;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innovatio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1 引言

伴随着中国医药经济近年的高速成长,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盈利力却依旧徘徊在1%的低水平。那么,多、散、小的行业结构是否是医药商业长期盈利力虚弱的关键性问题,甚至是否是问题?当我们使用长尾理论对中国医药商业结构进行分析后,来自结构面以及结构背后的模式与制度问题,便以一个新的角度呈现出来。

2 长尾特征模型

Anderson[1]根据产品所对应的销售规模(份额),将企业的产品组合按分布结构特征,区分为长尾产品与短尾产品等两类产品。其中短尾产品为单品销量高而数量少的明星产品,长尾则为单品销量低但数量众多的利基产品。Anderson指出,企业经营中常常忽视了长尾产品在总量上与短尾产品存在相同的销售收入贡献潜力,而且其利润贡献潜力要高于短尾产品这一事实。造成这一“忽视”的原因是企业不够重视范围经济以及全球化思想下的渠道规模化。

长尾理论认为,长尾产品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更加细分的目标市场(利基市场),具有创新之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规避同质化竞争,获得高额回报。而长尾产品的劣势在于目标市场小,但如果企业注意对长尾产品的关联性经营,则可形成范围经济。同时,在全球化思想的指引下,任何所谓利基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背景下,都可借助于较之传统更为广域的渠道,体现出规模经济性。

长尾理论帮助企业从新经济角度重新理解创新化、差异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并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的市场环境中,构造出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力。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2]2009年在美国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发表演讲中,对长尾理论作了重点阐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瑞敏指出,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注重从规模化制造变革为规模化定制,渠道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解决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以此为核心的长尾理论应值得企业家关注。

长尾理论不仅对于具体的企业如何构造竞争力和盈利力具备极大的价值,同时对某个具体的行业发展问题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整个行业如同一类市场,而行业中的企业如同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产品,这在逻辑上及与长尾理论基础保持一致性上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在形态上表现为 “多、散、小”特征的中国医药商业是否属于长尾结构?长尾理论对中国医药商业后医改时代的发展模式构建上存在哪些指导价值?

3 中国医药商业的长尾结构分析

长尾结构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目标总体中的个体在销售规模上的分布是否表现为“多、散、小”,这是分布上的特征;其次总体的构成个体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化,这是构成上的特征[3]。分布特征是结果,而构成特征是本质、是灵魂。

3.1 中国医药商业在企业分布上体现为长尾结构

从图2中国医药商业100强销售分布曲线的特征观察,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结构属于长尾结构,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显示[4],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为2764亿元,前10强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剩余90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占50%。如果将所有医药商业企业销售分布图作出,长尾特性更明显(前10强占30%,其余6700家企业占据70%)。

3.2 中国医药商业在企业构成上属于同质化下的非长尾结构

上述的分析仅仅给出了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收入分布特征上与长尾理论的特征模型很相似,但这并不能肯定中国医药商业就是长尾结构模型,还需进一步考察落入长尾区域的企业在个体特征上是否符合长尾特征:针对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长尾对象之间彼此存在目标人群与属性上的差异化。如果研究对象是企业,即企业在产品线结构、价值链及核心能力上是否具备差异性。

根据这一标准,大多落入长尾区域的医药商业企业并不属于长尾企业,他们常常面对着相同的目标市场,经营着相似的产品(服务)线。国家发改委[5]指出,中国医药商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因此,目前中国医药商业的行业结构仅仅是分布上类似的准长尾结构。

4 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结构应从同质化的准长尾结构,调整为专业化、创新化的长尾结构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在形态分布上类似长尾,但本质上又不属于长尾,那么未来的结构性调整是形成短尾结构,还是发展为长尾结构?

4.1 美国式的高度短尾型结构,并非中国目前的选择

短尾结构,即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少,行业内集中度高。美国的医药商业是典型的短尾结构,美国前三位医药商业企业市场总份额95%,总共有167家医药企业。但笔者认为,中国医药商业目前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形态上的“多、散、小”,而在于本质上医药商业企业集体创新失语、经营模式上过度同质化。短尾结构是目标,而长尾结构则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过程模式。如果目前采用同质化并购的方式,直接“硬化”为短尾结构,则是忽视了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创新力严重不足之普遍性的存在。其结果无非是造就若干大型无竞争力、创新力和盈利性的虚弱巨人。张莉[6],赵华[7]等认为,市场势力理论与企业优势共享理论认为并购对象选择需重点考虑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闫燕[8]认为,管理不经济,是形成企业并购后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并不等于大规模,如果没有创新力保证管理效率在规模持续放大下不弱化甚至提升,规模越大则越不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力比规模力更具价值,建立长尾结构,实质是为将来更有效率的并购奠定基础。

4.2 中国目前存在着诸多医药商业形成长尾结构的动因

中国的医药零售业和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形态多、层级多、分布广。据统计,全国医药零售企业达到了20万家,全国医疗机构共计30万家。2009年医改后,医疗服务机构还将增加,尤其是社区医疗机构、乡村医疗机构、个体医疗机构,这三方面的增加数从中国的地区广度就可以获知其数量庞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多,医院之间在药品供给与药事服务等需求上差异性很大。下游产业的长尾结构,对作为医疗服务单位上游产业的医药商业,提出了以细分专业化为特征、以创新为导向的长尾结构需求,也提供了培育长尾型企业的市场环境。市场不怕企业多,不怕企业小,就怕企业同质化与创新缺失。

陈志武教授[9]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第一是深度,即专业化;第二是广度,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第三是长度,即时间。有了创新力和差异化,企业的利基市场就能够全国化、全球化,广域的市场范围将带来极大的规模经济性,无论你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有多么的利基。因此,中国医药商业当前应致力于推动长尾型结构的建设,虽然该结构不是终极结构(以集成化供应链为特征的短尾结构),但一定是到达终极模式的中间结构。

5 定位是基础,模式是核心,制度是保障

5.1 长尾结构下的区隔定位,形成企业资源优势与价值链的差异化根据长尾理论与定位基本理论,可以构造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长尾结构下的定位图。图3竞争力维度中,专业化是指针对细分市场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创新服务和所经营的创新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所谓集成化,是指企业将外部各种优势资源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整合,促使各资源要素优化互补,产生非线性的功能倍增或涌现[10]。过去,医药商业企业是产品的分销商,执行的是交易营销,而未来的医药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商业企业,应转化为资源的经营商,将众多极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根据顾客需求,动态地集成于自己广域的分销平台之上;并运用知识资源优势,将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提升到标准化的层面。所以,大型商业企业也在进行创新,但这样的创新聚焦于对资源的集成和成果标准化上。

图3的产品(服务)线维度区隔为短尾和长尾两大类。要打造以创新和细分为特征的长尾类产品(服务)线,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需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搬运工业态,转化为现代知识密集型的药事服务商业态。简单的搬运工模式,制约了医药商业细分下的专业化发展及创新增值运动空间,而多维度的药事服务商模式,则给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实现空间。2009年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指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药事管理服务费用取代药品加成,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费用结构变化,而是在游戏规则上推动医药商业企业的业态变革,为长尾结构创造了构造条件。短尾类产品有两个来源,一是目前已经规模化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最为典型的是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产品与药品物流服务。2009年国家卫生体制改革文件已经明确指出,上述产品与服务的承载商是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短尾类产品(服务)的第二来源,是指大型商业企业利用自身知识资源优势,将中小型企业提供给其的部分长尾类产品(服务)在集成的过程中,固化标准、优化效用函数,提升为短尾类产品(服务),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于此,我们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定位于以集成化为竞争力、以短尾类产品(服务)及长尾类产品(服务)集成为经营特征的“资源经营商”;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定位于以专业化为竞争力、以长尾类产品(服务)为经营特征的“资源制造商”。(2)构造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长尾结构,集成和创新是关键。如果没有创新,则集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集成,则长尾类企业就会失去产业链中的价值。下文将从模式与制度方面,对集成与创新的实施路径做出讨论。

5.2 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模式集成化供应链是“链主”企业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与优化,更有效率地满足最终端客户需求的网链结构。陈柳钦[11]指出,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互补联接。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价值链的运营平台则是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

如果把供应链中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视为一个产品(服务)集群,那么,“链主”的集成运动就形成了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极为丰富的产品(服务)线,呈现为长尾结构。这样,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Google、Yahoo之类的门户或搜索引擎。而最初的长尾理论正是诞生于对上述两类企业的经营研究。

传统模式下,大型商业企业也与中小型商业企业合作,但这样的合作是建立在单纯的产品交易基础上的产供销模式。不存在创新下的差异化,不存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双方的合作重心在于“价格搏奕”而非“价值链集成与顾客获得价值放大”。

集成化供应链模式下,作为链主的大型商业企业,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寻找、组织上游优势资源“集成制造”丰富的产品。处于其上游的长尾类中小商业企业的创新服务(资源)得以广泛回报(渠道经济性),其灵活性造就了集成平台上的产品服务线丰富性与反应速度更快,下游客户则可更快地得到更多、更具效用的满足(范围经济性)。因此,中国医药商业的问题不在于流通层次多,而在于流通层次没有价值创造。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的集成化供应链,形成长尾经济下的价值链集成与优化,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价值,从真正意义上改善社会公众的健康福利。

5.3 健全创新制度,改善创新环境

萨克斯[12]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与价值保障。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就是实证。印度医药产业发展,得益于创新化、专业化和国际化,100家企业通过了美国FDA认证。两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相近,但中国部分是依托于政府卫生保障制度改革的拉动,于明德[13]指出,国家力推的“两个保险”是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而印度则是通过创新构造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的因素在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印度医药产业创新化的背后,是制度。印度小型医药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上市融资的机会,上市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管理与技术创新上而不是宣传炒作上,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相关的制度保证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价值不受到单纯炒作的影响,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市场制度[14]。

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在对规模化的认识上是存在错误的,亢奋于“制造”创新力虚弱的国内寡头国际侏儒,积极于“推动”大而全式的虚假规模化,忽视于“鼓励与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漠视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力量。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加强制度上的创新,2009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在五个方面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创新产品特别定价制度就是对创新鼓励与创新价值保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这方面到底是采用杨小凯教授之后发劣势理论[15],还是采用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16],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6 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H-I-D

(1)第一阶段:同质化并购(Homogenization Merger),差异化创新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区域同质化收购,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出一批差异化、专业化的长尾医药商业企业。

形成全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价值是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降低医药商业的物流成本。该第三方医药物流一定是由目前的短尾商业企业为主导完成构造。其次,全国大型商业机构的出现,为长尾企业利基市场通过广域化渠道形成规模经济性提供了平台,如同于Google对于无数小型网站的价值。7000家医药商业企业,一部分创新力弱的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区域价值,被大型企业并购;部分企业通过创新运动,形成长尾企业,服务于特定的上、下游客户,构造差异化的创新增值服务,以此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中的价值;剩余的企业,区域价值不明显、创新力不足,退出市场。

(2)第二阶段:形成以短尾企业为核心节点,长尾企业为成员的全国型集成化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以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组建集成化供应链,吸纳专业化、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入链,形成差异化价值链的合作,进一步挤压掉创新力弱、规模小、同质化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从市场运作上逼其退市。

集成化供应链+长尾结构是中国医药商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价值链合作,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流程上趋同化,有利于第三阶段资本收购后,企业能迅速产生规模效益;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短尾企业识别所需要整合的外部价值链。被收购对象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的判断需要过程。其三,价值链的集成管理过程,有利于大型商业企业提升资源与价值管理能力,令其未来对收购的长尾中小型企业形成迅速的管理消化能力。

(3)第三阶段:核心链主企业对具有差异化价值链(Differentiated Value Chain)的长尾企业实施收购

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同质化收购,实现全国架构,为集成化供应链与未来短尾企业的合作建立基础;第二阶段的收购是差异化收购,目标是在价值链上与本企业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长尾企业,这一收购的本质是对创新力和价值链的收购,实现企业价值链和创新力的升级。

于此,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若干集成化供应链,构建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了80%以上的医药商品和服务流通。在商业结构上,接近于美国模式,部分同质化区域性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在第一阶段退市或被收购,部分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在第三阶段被集成化供应链链主收购,独立于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减少。通过上述三阶段发展,中国医药商业企业才有可能出现国际化的超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也只有这时,中国医药商业的春天才真正来临。

参 考 文 献:

[1]Anderson C. The long tail[EB/OL]. 省略/10.LongTail, 2004-12-14.

[2]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J].商周刊,2009,(13):28-30.

[3]Anderson C.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6-235.

[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百强榜[R].2008.1-2.

[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R].2006.5-18.

[6]张莉. 刍议企业并购中并购对象的选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4):58-59.

[7]赵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3):90.

[8]闫燕.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管理不经济[J].时代经贸, 2008,(12):64-66.

[9]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30.

[10]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76-80.

[11]陈柳钦.论产业价值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4):12-14.

[12]Sachs J.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 1(2): 435-491.

[13]王蔚佳.医药工业触底向好的理性解读[N].中国医药报,2007-11-15(2).

篇2

所谓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过程的总和,即上下游的供销关联企业与企业之间构成的行业间的价值链接,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的种种经营活动形成了一种价值供应。而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活动单元之间也构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主要包括:采购、销售、配送以及辅助的不同却相互关联的经济服务活动。一个企业只要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创造自身的价值,并能够长期的保持,就是其在该特定环节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医药行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关注,面临大量国外医药企业涌入的挑战,这给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一时间的短兵相接让国内的企业措手不及。近年,随着国内医改政策的实行,作为连接医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医药商业企业备受业内瞩目。作为药品供应的保障,虽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下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分散,难以应对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就是“商户多、规模小、分散、行业乱”。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还未出现垄断的情况,行业经营比较分散、不规范,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意味着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头者。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达数倍之多,而我国巨大的数量背后隐藏的是行业市场占有率低、行业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却很低。因此,面临国外商家大量涌入,给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种分散性的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不利。

(二)受政府政策影响严重,信息化质量差

自从1988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出,我国的医药行业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直至近几年,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的GSP改革后,医药商业企业的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存在管理水平低、相关人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利润低的问题。医药商业企业还面临着各大医院新的招标政策的压力,行业的经营遇到困难,不再像以往,只要通过人情关系就能实现向各大医院销售药品器械,这也给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小型商贸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化质量差、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同小异

医药商业企业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惯性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则缺乏明显的行业特色,只是产品的传送带,单纯的采购和销售,其并不能在营销或者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急需转型,转变营销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加大宣传,发掘自身企业及产品的特色。

三、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我国新医改的推行,医药商企面临着新一轮优化升级,国内的药品商业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济,控制供应渠道,加强专业领域的销售,在区域市场范围内起到?I头羊的作用,带领全行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企业应该明确,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所面临的对手是全球医药行业处在各个环节的厂商,而并非国内企业,必须把战略目标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发展,明确发展策略,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赢得更多合作机会。

(二)医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监管和政策指引

宏观的经济环境和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药商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与政府的监管和政策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医药商企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在政府规范化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只有全国各个医药企业都严格按照政府的监管,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整个行业才能实现规范化的健康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下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医药商企必须充分研究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趋势及政府的政策发展方向,做到未雨绸缪,知己知彼,打好医药事业的有准备之战。更好的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篇3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日子比工业更难。首先整个中国医药批发企业平均毛利率基本维持在3%左右,而仓储运输费用率好的能控制在1.5%左右,人工和其发生的经营费用率能控制在0.7%-1%,管理费用基本控制在0.5%,以上这些基本上已经和毛利率持平,如果再加上资金占用、设备折旧、商品损耗等,那么就预示着,你做多少销售就赔多少销售。山东药山(九州通设在山东的公司)总经理蒋志涛说,九州通已进入山东两年,虽然2006年预计销售10多亿元,但如果没有九州通总部大物流和管理平台的支持,以及管理团队和全体基层员工谨小慎微、精打细算经营,稍不留意全年就会亏损。济南药业集团的王德顺副总经理的话似乎也阐释着同样的道理,经改制后的济南药业集团下属全体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额10.7亿元,而净利润仅有209万元。这个利润按他的话讲,也是全体出资员工勒紧腰带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就是这样,有些就从来没干过医药商业的企业还风起云涌的想进入或者犹豫徘徊其边缘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语道破天机:一是这些企业想进入医药商业多数想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搞医药物流,通过搞医药物流项目达到圈占土地的目的;二就是通过做医药商业,占用厂家货款,达到即赚取现金流推动集团其他产业链条的运转,又改善了整个产业的负债结构的目的;三是确实想通过自己强大的现金流、其他行业商业网络渠道和集团完备的管理平台渗透医药商业,进行规模效益的获取,如前段时间传说家电巨鳄国美要进入药妆领域,这种跨行业的渗透得到了业界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赞同。这种传言不管是真是假,最起码表明国美有这种资金、人才等实力以及锤炼20年已经成熟的大商业运营管理平台,关键是其如何将此优势和医药商品流通的市场特性结合起来。

但不论进入医药商业动机如何(本文不论及个体自然人搞小医药商业企业之情况),我则认为,对于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商业领域的产业集团,应该在涉足医药商业领域之前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投资战略目标并做好至少3年的实施规划、投资预算。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整个医药经营的大环境市场竞争还不充分,也就是离经营的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各种资源的配置还依赖于政策和政府的调控,更主要的是市场还是无续的竞争,因此风险相对于已经成熟的其他行业较大,按照经济学理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是目前医药商业收益反而很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收益成递减趋势。对于想通过医药商业运营,争取药厂授信,从而赚取现金流,改善自己其他产业负债结构的,也就是玩空手道的,目前几乎很难实现。前几年由于国有企业责任制的不明确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片面追求产量,而对商业企业进行大量的赊销或者账期资信,而现在由于企业普遍施用法人治理和上市公司经营需要,企业更多的关注产出和效益,因此加大了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并取消了原来赊销和放帐期的做法,80%的企业普遍认为,宁可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降低,也决不进行帐期授信和赊销,因此原来那种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的好时代基本已经过去。至少做3年的实施规划其目的就是要有三年持续一成不变投入的准备,因为任何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市场网络的培育和发展、商业文化及运营平台的形成和搭建等几个过程,尤其是商业文化及运营管理平台的形成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和物力,因为这是形成商业品牌的胚芽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她容不得太多的犹豫和停顿。

二、认清商业操作本质,不要外行领导内行。商业的操作本质是通过商品的交换赚取商品差价,其实质是无法改变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唯一可以改变的是通过经营者的服务和操作技术性增加其交换价值,从而为商业企业提高商品差价,保证较高的获利,因此工业和商业的区别简单说就是原料通过机器变成了产品从而完成工业的全部运营,而商业企业担负的是工业产品的市场交换和价值实现功能,也就是产品或商品通过人手变成等值(货币)金钱,因此,工业(除去研发)是机器起决定作用,而商业是人起决定作用,故如果用工业的操作模式、管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很难搞好商业。如东盛集团是我国著名的民营制药企业,论运营机制和企业实力均很好,但是其前几年自己独立在全国开发零售门店,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与笔者曾经服务过的国药控股旗下的国大药房联合投资建立东盛国大联合医药公司,旨在全国开发2000平米以上的连锁大卖场,其预想和创立也夭折在襁褓中,最后仅在上海杨埔区与国药集团联合成立了一家平价卖场,最终东盛集团也撤回其派驻卖场的财务总监。后来,东盛集团调整思路和方法,只是投资和参股运营成熟的医药商业公司,靠投资回报率和股东要求指标来考核所投商业企业的经营者,而自己不再干涉和派人直接参与管理。很明显,东盛集团即达到投资收益的目的,又达到了使成熟医药商业企业拉动其医药工业发展的目的,如投资参股于河北的东盛英华医药公司。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从来没有涉足过商业的企业集团如果想进入医药商业领域,兼并重组或者投资参股应该是比较快的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战略需求和拟重组或参股企业的优势资源结合问题,有些从来就没搞过商业的企业老板根本都没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方企业到底还有什么,就迫不及待的想搞合作,甚至直接就草率地签定收购协议,这种做法未免太武断和卤莽,因为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最大资产和核心东西基本表现为上下游资源网络、品牌、健全的运营管理平台上,而商业企业潜在的风险在于经营模式落后形成的潜险和富余员工上,所以说兼并重组商业企业可比为无影无形资源排列组合,有很多工业企业在收购重组商业企业中失败的都很惨重,从前面的分析看,目前收购重组医药商业企业风险更大。对于从来就没有做过医药商业的企业集团来说,当前采取投资或者参股运营比较良好的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方式更合理,风险更少一些,但是,目前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都在进行改制或者虽然改制但还不彻底,其运营风险较大,小的一些商业企业参股运做又没有太大意义,而大的运营比较良好的医药企业,如九州通,其在发展中追求稳健和专业化原则,在资金和战略上基本不需要国内其他企业投入和其他资本渠道合作,更多的是瞄准了国际市场,据有关消息称,国外已经有不少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初步与其接洽和谈判。

篇4

医药流通:前景不容乐观

据资料显示,2004年,医药商业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上升,多数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05年,这种趋势将继续存在。她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医药市场利润将进一步趋于平均化,医药企业利润出现暂时的下滑是必然的现象。如去年7月份实行抗菌素按处方销售后,很多药店都因为无法得到医院的处方而损失了近20%的销售额,许多药店可能因此关门。有专家预计,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今年企业的盈利空间还将进一步缩小。一方面,今年我国对外全面放开分销业,届时本土医药流通企业,将面临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现代化跨国商业集团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将面临国家全面推行GSP认证的实施,药品降价的冲击以及卫生部门招标采购的压力。

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在经历了六、七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已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全国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已发展至600多家,规模最大的拥有1000多家分店,而绝大部分在50~100家之间;批发企业1.2万家,规模最大的年销售额在4~6亿元,大部分则在8000万元以下。相比之下,我国药品流通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还是服务水平,都无法同发达国家药品流通企业相提并论。

随着业态的不断提升,产业资本的介入,加上中国加入WTO,预计今年医药流通业的重组兼并将更加激烈。在未来几年,我国将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目前,各个行业的产业资本已纷纷进入到医药流通行业,其中以身居医药流通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为最。如上海复星实业除了常规收购、特许加盟等之外,还与拥有1000多个连锁网点、国内最大超市经营公司联华超市联姻,合资组建了上海复星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依托联华超市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发展医药连锁经营。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分配,无疑能迅速打造起一个资本雄厚的医药流通业品牌。

突围之策: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商业的利润被一刀刀削薄,这使得经营者初步感受到在市场逐渐成熟过程中所带来的阵痛。今年,国家对医药流通的监管更为加强,不仅对药品定价、招标等调控进一步加强,还对外资企业实行分销业的全面放开,使今年医药流通企业明显感受到政策和外资同行的双重冲击力。这些不争的事实要求医药流通业尽快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何谓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知识等皆是资源。资源不分有形与无形,资源无处不在。但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少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浪费资源,或者对身边的资源熟视无睹,让资源白白地流逝。

整合的功夫,就是不能让资源流失,不仅如此,它还要将各种有一定联系的和没有联系的资源,在一定的经营思想支配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让其产生乘数效应。医药行业各链条间是互动的、声气相通的,那种令资源处于零散、分割状态的想法和做法都极不明智。

医药流通企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必须具备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多种应变能力,同时对上游生产单位具备反制能力,从而构筑起便利、快捷、高效、完善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利润结构。医药批发企业利润低,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物流成本在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太高,这要求医药批发企业谋求发展只有规模经营。因为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与经营规模有一定关系,在固定费用的条件下,所经营的商品越多,平均每个商品所负担的费用就越少。要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做到加快商品流通、降低库存积压、加速资金流动。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低的格局,制约了医药流通业的发展。而要打破这种格局,今后还需通过联合、兼并、关闭、破产等方式,逐步形成以区域核心批发企业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医药商品流通主渠道。为客户提供全面、全方位的服务将成为批发商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技术角度看,不仅自身实现电子化,而且帮助药房开发药品计算机管理系统,帮助开发电子订货系统,帮助药房人员培训计算机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优化物流网络,生产商、批发商、药店等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经营战略联盟。这有利减少渠道磨擦内耗,提高渠道运作效率,创造条件实现联合经营,增强对市场控制能力和渠道规范能力。

除此之外,医药商业企业必须解决发展中的两大瓶颈。

一是,专业人才缺口大。医药商业企业在连锁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篇5

二、医药商业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要对医药商业企业的营销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坚实的理论基础

核心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有:4Ps理论、4Cs理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定位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逻辑一致性和内容完整性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和指导意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原则和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针对性原则

由于医药商业企业的特殊性,其评价市场营销能力的指标体系既有别于生产和物流为主的医药制造企业和医药物流企业,也有别于其他以营销为主的其他行业的商业企业。因此,在设立医药商业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体现其作为医药企业的行业特色,必须体现其作为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的特色。

(3)系统性。医药商业企业的营销能力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指标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一层次指标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同时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要考虑指标遴选、指标权重设置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4)可操作性

在选取指标形成指标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在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注意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指标体系也要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

2.医药商业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营销能力是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所表现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平,是企业认识市场、开拓市场、综合运用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需要和欲望、扩大市场的竞争力的综合能力。医药商业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销售业绩指标

①销售额。它可以反映现有的销售状况。

②销售增长率。它是新增销售额与基期销售额的比值,可以反映销售收入增长能力,预示未来的销售业绩状况。

③销售回款率。它是企业从顾客那里收回的货款同应收货款的比值。回款率低的销售额及其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很多医药公司常常因为一味追求销售额,而被巨额的应收货款拖垮。

④销售利润率。企业生存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利润的销售增长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因此,要反映销售业绩还必须使用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

⑤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指产品在一定区域内占同类产品总销售量的百分数。

(2)营销基础要素指标

①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企业从事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一种艺术和科学,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最重要的体现在与政府、医院、制药企业、连锁药店等的关系,它直接决定医药商业企业营销效果的好坏。

②品牌。品牌在医药商业企业的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牌包括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对象是医药商业企业,因此品牌主要指企业品牌。

③资金能力。资金实力是反映一个企业能力的最好体现,资金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企业在广告、营销渠道的建立等营销方面的基础实力,因此,资金能力作为营销能力的一个基础要素来衡量。

(3)营销决策能力指标

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决策可以带领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使企业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可以促使企业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反之,不但会使企业的发展脱离轨道,还可能使企业丧失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流失掉大批客户,降低企业的声誉.甚至会使企业走向衰退。因此,决策应当是在掌握了大量的信息,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营销决策是评价营销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营销决策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①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市场信息获取能力是企业从各种渠道获得支撑营销决策的信息的能力。

②市场信息分析能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不但要有极强的市场信息获取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利用各种工具、软件进行信息分析的能力。

③营销战略制定能力。企业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后,重要的是要利用信息来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营销战略,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强并不代表营销决策能力强,因此营销战略制定能力的评价也是营销能力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指标。

(4)营销执行能力指标

一些企业营销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但在执行中却经常出现偏差,以至于无法有效的贯彻落实;据考证,大凡企业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多为营销执行的问题,也就是营销执行力的欠缺。可见,营销执行在企业具有的营销能力中的重要性。营销执行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营销组织。营销组织是营销运作的基本架构,营销组织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决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②营销人力资源。市场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是医药商业企业不可或缺的,营销人力资源也是企业营销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医药代表的培训与管理。在医药企业营销中,医药代表水平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医药商业企业营销能力的高低。因此,对医药代表的培训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医药代表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提高企业的营销执行力,因此,医药代表的培训与管理也应作为评价医药商业企业营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指标值的确定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下表所示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到,二级指标中除少数定量指标外还有不少是定性的指标。陈志鑫、陈宝胜[2005]在分析评价汽车经销商销售能力时,就曾经指出对于这类定量指标可以对指标量进行一定的处理而直接得到相应的指标值;对于这类定性指标需要针对其过程或主要内容制定关键的控制评价点来实现对整个要素的评价。按照这一观点,本文对于定量二级指标提出了折算方法,对于定性二级指标提出了评估观测点,以便于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1.对于定量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均按照评价总体中某指标的最高值和最小值(非负数)作为比较基准,最大值记10分,最小值记1分,负数记0分,运用插值的方法来计算某企业在某指标上的得分,公式如下:

K=(某企业该指标的实际值-评价总体中某指标的最小值)/{(评价总体中某指标的最大值-评价总体中某指标的最小值)/9}+1

例如,评价总体中销售额的最大值为1000万,最小值为10万,已知某6个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增长率,则根据该公式可以计算这些企业两指标的评价得分如表2所示:

表2评分示例

2.定性指标

对于定性指标,也按照10分制,最好的记10分,最差的记0分,请专家根据评估观测点打分,然后把各专家的打分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某企业各定性指标上的得分。

四、营销能力的评价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管理体系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分级渠道经营模式已土崩瓦解,尤其是新兴行业表现的更为突出。

如家电行业,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永乐家电等渠道流通企业已成为与海尔、TCL、长虹、康佳等生产企业齐名的巨头;上海的华联超市、苏果连锁在快速消费品流通领域也赢得了当地或区域性霸主地位。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隆、百安居等国外流通巨头的进入,更是改变了人们对商业企业的看法。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但由于国家对医药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控制,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竞争并不充分,传统批发企业一直在政策的保护下过着优哉悠哉的日子。因此,十几年来医药保健品行业的高速增长,却并未催生出知名的医药商业企业。

时光进入21世纪,随着医药保健品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减少中间环节、渠道扁平化已成为生产企业的共识,而平价医药大卖场、连锁药店的出现,使“决胜终端”一时成为新的营销浪潮。为了赢得终端,生产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终端的投入,甚至为了刺激零售终端的积极性,“直供终端”、“租赁终端”迅速成为生产企业的又一选择模式,而这种选择的结果,无疑使医药商业渠道的地位很快出现了边缘化趋势。

医药商业渠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虽然,一些流通企业为了面对严峻的竞争态势,纷纷采取因应措施,如对内部经营机制上实行股份制改造、公有民营等,另外通过资本运作涉足零售领域,但日子并不好过。主要原因有:

一、超市、卖场的直接竞争,打压利润空间。

自2001年10月27日,全国第一家平价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在长沙开张至今,全国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开设了平价药店,某些城市甚至不止一家,虽然目前一些大药房处于亏损的阴影中,却依然不断推出低价品种,在此形势下,传统的国有医药连锁企业和多数单体药店被迫降低跟进,甚至一些城市医院的药品也大幅度降价,其结果药店、医院反过来打压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使其利润大幅下降。

二、医药连锁打破地域,淡化区域优势。

随着各地保护性政策取消,医药连锁出现了跨地区经营的格局,如海王星辰、三九医药连锁、嘉伦光彩等医药连锁企业,通过直营或加盟的形式在大江南北迅速安营扎寨。这种格局的形成,使渠道的专业性发挥遭到极大的挑战,其地理与区域优势正在淡化,而这正是许多医药商业企业的立身之本。

三、自主经营与产品结构,彰显矛盾加剧。

目前,多数流通企业仍靠国有企业的一些渠道优势在承担着经销商的作用,然而,由于竞争的关系及利润的降低,其商业渠道日益显示出销售模式老化与推广速度上的迟缓。大部分生产企业已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对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生产厂家多采用自主销售的办法,绕开经销商直接做终端,这样商业企业渠道内的优势产品越来越少了,靠产品优势拉动市场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少。

四、自身寻求发展,缺乏品牌运作

过去,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从生产的角度看,产品不是他们生产的;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产品不是他们销售的。自身在挣扎求变中也想寻求突破,但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和战略意识上的差距,以及企业形象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因此当市场困境接踵而至的时候,不论其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显得弱化,很难借助多年的品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医药商业渠道,在痛苦中变革

谈到医药商业的未来和出路,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医药流通企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必须具备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多种应变能力,同时对上游生产单位具备反制能力,从而构筑起便利、快捷、高效、完善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利润结构。现在我们的医药流通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也曾出现过。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出现过类似的论调。近年出现的“决胜终端”浪潮,实际上就是“经销商无用论”的反映,医药生产企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医院及零售终端中去,医药流通企业变成了生产商与零售商(含医院)之间的“走帐”单位,其渠道功能的弱化可见一斑。

经销商的困惑是源于自己没有去适应新的营销方式和新的客户需求,没有去研究自身的能力和经销商本身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客户的需求总是存在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客户从哪里获取他们的需求,或者去创造一个客户获得需求的场所,或者去发现用户的欲望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获得利润,经常有人讲经销商要转行,我们是反对这种观点。在商品社会里,只要有商品,有需求,就一定需要经销公司。

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麦克威说过这样一句话:“中间商不属于制造商做铸成的锁链中被雇用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并成为一大群顾客购买的焦点。”厂商—用户这样的营销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厂商—经销商—用户这一经典的营销模式。经销商的困惑来自自己,而不是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和充满机会的商品社会。

医药商业渠道要走出低谷,一定要改变人们认为商业批发企业只是低价进货、高价出售,靠赚取差价而生存的商业组织,一定要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核心优势。只有这样,医药商业企业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服务终端的强势功能

任何工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因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社会既有或潜在需求而存在的,如果不能适时变革,适应社会需求,自然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在零售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型零售药店及医院的特殊背景下,医药生产的主流生产商为了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零售终端(含医院)的竞争力,纷纷对通路实行变革,已经把工作的重点下降到零售巨头(含医院)。

因此,经销商要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你必须要让他看到,经销授权给你后,你服务终端工作比他更有优势、市场业绩更好。所以,经销商必须依靠自身的服务功能,通过对终端的个性化服务来赢得终端及生产企业的满意。只有这样,厂商的良性关系才能持久稳固。

二、打造经销通路的核心品牌

中国的品牌创立已进入从制造商领域向经销商、服务商领域延伸的新阶段,其它行业已经有了成功先例,医药渠道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一个经销商确立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后,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应成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点,更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品牌效应。

三、强化销售终端的控制力度

如何强化对终端的控制能力,是医药商业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目前,国内很多流通企业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如与零售终端建立战略利益联盟,或直接做起了零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想要在零售领域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必须要有战略意识和品牌意识,如国内的电器连锁企业苏宁、国美,就是在单体、卖场成功后再形成连锁规模的。在具体操作下,要想渠道优势的最大化,我们认为,先利用渠道的关系,做好零售,形成自己的有形阵地,同时带动批发业务,让零售与批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四、选择上游产品的资源优势

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必须改变只要交钱就给你铺货的形象,这样看起来好像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其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地位。每天在一个个生产企业的要求下,完成货物搬运工作,怎么可能做好零售终端的服务工作。

因此,在经销产品前,必须与生产商深入沟通,探讨产品的市场容量,生产企业的战略、战术等,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市场成长空间良好的品种,才能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服务好重点品牌,最终迎来厂方、终端、自己“三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医药商业渠道要摆脱遭遇的困境:

第一,要坚定信心,科学定位,适应形势的变化需求,充分认清自身在市场产业格局中存在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在思变、谋变、求变中,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把企业和产品中所包容的功能和情感诉求多元感性因素,谋取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文化理念对接;

篇7

其中长城证券分析师表示,高速公路行业以充沛的经营现金流及高派息率而著称。股息率角度看,无论行业还是主要优质公司,高速公路均具有较好吸引力。从03年始到06年,市场持续低迷期间,高速公路分红率不断提升使得其股息收益率持续提升;而从04年-06年,行业股息收益率开始明显高于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07年的牛市使得行业股息收益率开始回落,但相对于整个市场,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当前形势的急剧变幻使得行业预期股息收益率再次抬升,考虑到行业分红率可能略有下降,按48%计,则08年行业预期股息收益率在4%以上,达到目前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约1.6倍。基于对相对稳健的基本面、较低的估值水平和高股息率等角度的考虑,维持高速公路行业“推荐”投资评级。从现金流来看,东方证券分析师认为,高质量的稳定现金流对于紧缩信贷政策下的企业尤为可贵,不仅为自身提供较为充足和廉价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外部资产价格的下跌为这个行业内存在多元化战略转型意向的公司提供了契机。

方正证券分析师表示,整体上来看,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行指标目前尚未受到趋缓的宏观经济太大影响,敏感度较其他行业而言较低,其作为配置性存在的防御性特征将越发凸出。高速公路行业目前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与投资机会,给予“增持”评级。

本周入选的30只股票中有21只股票的2008年预测市盈率小于20倍,大于30倍的有2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16只股票的安全星级均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周30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楚天高速(600035)和南京医药(600713)给予简要点评。

楚天高速(600035):沪蓉西全线贯通或大幅提升车流量

楚天高速(600035)主要从事汉宜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道路设施的开发,公司路产汉宜高速公路是省内最为优良的高速公路资产。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35元、0.43元和0.50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11、9和8倍;当前共有8位分析师跟踪,其中3位师建议“强力买入”,4位建议“买入”,1位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75。

前三季公司收入小幅增长2.6%。2008年1-9月份,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4%至2.386亿人民币,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6%至5.366亿人民币。08年前3季度毛利率为68.6%,较上年同期的68.2%有小幅度上升。在通胀及年初自然灾害的压力下,公司的毛利率仍有提高,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卓有成效。此外,公司净利润增长14%主要是因为08年所得税率从33%降为25%。

中银国际表示,统计数据显示,汉宜高速08年前3季度车流量保持稳定增长。其日均全程折合车流量同比增长4.5%至9,150辆/日。预计该路段08年将继续保持这样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此外,他们预计连接重庆的断头路将在08年底建成通车。这将对楚天高速09年的车流量产生促进作用。

天相投顾称,沪蓉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增加汉宜高速车流量。根据湖北日报消息,沪蓉西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交工180公里,实现全线贯通。汉宜高速在沪蓉西高速贯通之后将会成为连接四川和长三角及珠三角重要通道,这将会对汉宜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有较大诱增作用,同时可能还会改善车流结构,有望提升货车比例从而致使单车通行费收入增加。

长江证券指出,根据公司的股改承诺,股改后的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现金分红率不低于50%。估计08年公司的业绩为0.34元,按照最保守的分红50%计算,分红应该至少为0.17元,在目前的股价下,股息率为4.39%,高于央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如果考虑到沪蓉西高速通车带来的业绩大幅增长,公司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因素:沪蓉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对汉宜高速公路车流量的诱增作用不达预期。

南京医药(600713):医药商业受益医改明确

南京医药(600713)经过多次外延式扩张,已成长为全国第五大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龙头地位日渐显现。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26、0.35和0.43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2、17和13倍;当前共有7位分析师跟踪,其中4位建议“强力买入”,2位建议“买入”,1位给与“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57。

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8.16%。今年1-9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5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3%,营业利润6336.90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滑了11.25%;实现净利润4008.52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28%,如果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增速为115.74%。EPS 为0.16 元。

海通证券表示,从公司目前盈利能力来看,净利润率仅0.49%,盈利能力较弱。但可以看到公司为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一直致力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契合未来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值得长期跟踪。

“新医改”朦胧,但是医药商业受益确定。07-08 年“医改”主要是扩大需求(建立新农合、社区医疗保障),并且政策宽松,这对医药行业恢复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药品价格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等措施的推出,终端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很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盈利模式和盈利增长的不确性。医药商业企业由于市场扩容和政策面相对明朗,因此目前看医药商业企业是医改最明确、最直接的受益者。

篇8

付明仲: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国医药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外资公司进来势必会对国内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有竞争才能够有发展,国内企业可以从竞争对手身上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或者服务理念,从而使行业实现加速发展。这就像家乐福和沃尔玛初入国内的百货业一样,实际上对行业整体发展来说是一项促进因素。

SMEIF:他们对行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付明仲:影响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外资公司进来以后会改变企业竞争的形态。我们说企业竞争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第二种是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第三种则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既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有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这是一个趋势。而外资公司进来之后就会进行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整合,加快这种趋势。国内企业要看清这一点。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外资的供应链集成商,他们可以对行业内所有的流通资源、供应商资源、医药资源进行整合,整合后就会出现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SMEIF: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付明仲:这要求我们国内的企业必须做好转型的准备。现在国外的医药流通企业也在转型,向服务转型,具体体现在对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提供了哪些服务,从而提升其在供应链上的服务价值。我们国内的企业需要对此深入研究,快步跟上。这方面的一个利好的因素是,《全国药品流通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了“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行业结构”的任务,相关政策措施有助于企业搞转型,相关企业要把握好机会。

SMEIF:目前医药流通业的投资价值如何?

付明仲:有些投资者认为这个行业利润率比较低,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实际上这个行业主要依靠的是规模效益。举个例子,美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还达不到1%,但是美国前三大医药批发商的年销售额可以占到全美医药市场年销售总额的95%。美国药厂共有100多家,他们的年销售额基本都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的药厂有4000多家,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有很多。不过,这涉及到一个战略定位的问题,美国药厂定位在全球市场,而我国的药厂定位在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所以两者还不能简单地拿来作对比。

篇9

一、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纵观当今世界医药市场,医药市场的科技化是当代世界医药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医药商品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科技竞争力比重不断增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了医药市场的科技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医药市场国际化进程,不仅表现为医药商品流通与交换的国际化,而且表现为医药商品开发和生产的国际化、医药商品消费的国际化。与传统医药市场相比较,当今世界医药市场的知识化、信息化、无形化,也是医药市场发展的又一个大趋势。另外,也要实现医药商品生产及市场营销活动的无污染化、无害化、清洁化。随着当今世界医药市场科技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市场关系日益复杂,竞争与冲突也更加激烈,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就必须制定必要的医药市场标准,规范和约束各类医药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必然会出现医药市场的标准化。同时,随着医药产业的高度化和医药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医药市场一定呈现出高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我国当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医药市场正处于培育和规范与发展阶段,呈现出主要特点是市场主体的规模小、数量多,经营无特色,行为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环境变化影响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医药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国家有关政策和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例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医药分业管理、建立新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等),这些都将对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今后中国医药业会进一步加大新力度,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途径和手段,逐步实现高度化。会通过加强资产运作,实现资产重组和资本扩张,不断提高资产配置水平和效率。会随着当今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从需求和竞争出发,通过对企业流程的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有价值的结果,从而获得绩效的巨大改善。会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制度、医药分业等有关政策和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今后医药市场创新的重点将由城市医药市场开发转向农村医药市场开发,将由处方药(RX)市场开发转向非处方药(OTC)市场开发。会随着建立新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销售利润率会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对于一些老的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由于负担大、费用高将出现经营亏损和亏损进一步加大的局面。

二、我国医药市场创新的障碍

从市场的主体情况看,我国医药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经营集中度低,企业“多、小、乱”的问题十分突出,研发能力弱,尚未完全摆脱粗放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管理失衡的无序经营局面。全国当前共有各类制药企业63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1700多家。在医药商业中批发企业数量过多,企业规模小,资信能力较低,根据有关统计,1999年3月份我国药品批发企业已达17000多家,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只有500家,仅占医药商业批发企业总数的2.94%,而全美国仅有一级批发商13家,零售药店已达63850家。从药品消费情况看,1997年中国医药商品销售额838亿元人民币,人均消费66.5元,其中城市人均消费175元,农村人均消费25元。城市药品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药品人均消费水平的7倍,差异是比较大的。而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25%左右,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75%左右。从医疗单位情况看,根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共有15200多家,其中,大中型医疗单位400多家,全年药品差价收入和企业销售让利及回扣款共计可达这些医疗单位的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表现出医疗单位依赖单位药品差价收入生存的事实,同时产生一些严重的弊端,造成竞争无序,市场难以规范,使药品生产、经营、使用三者之间的债务关系最终在医疗单位变成死结,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整体效益大幅度下滑,盲目追求让利和回扣,使市场营销的本质变了样。从医药流通体制看,随着中国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已经突破了医药商业一、二、三级批发层次的流通格局,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医药流通网络。在此形势下,商业批发企业恶性膨胀,形成了16500家庞大的竞争力群体。如此众多的批发企业是造成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医药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流通手段落后,效率低下,无序竞争使商业销售利润率由1985年的4.46%下降至1997年的0.47%,企业的亏损面逐年加大,已由1985年的2.19%,上升至1998年的40%。我国现有的药品消费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几十倍,但是批发企业的数量比发达国家高几百倍。从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情况看,尽管保险覆盖范围有大有小,但用药都以常见病药、普药为主。进口药、新药、非治疗药、保健药品占的比例很小,从而给医药市场带来较大的变化,影响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由于克服浪费,控制使用贵重药品等,使医药企业的平均市场利润下降。

三、我国医药市场创新的方向

篇10

稳步推进,医药商业发展势头良好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华东医药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81%、19.02%;每股收益0.13元;同时,公司还了收购华东中药饮片公司60%股权的公告。

回顾2008年,公司主要基调是增收不增利,但随着行业乐观情绪上升,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发展,预计今年这种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那么未来公司主要看点有哪些?

医药工业增长稳健

公司的医药工业包括制剂和原料,2008年两块业务的销售情况如下。

免疫抑制剂有望恢复性增长

2008年,中美华东实现销售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长18.79%,实现利润总额2.35亿元,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23.91%,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预计2009年免疫抑制剂的销售有望逐渐恢复,产品均能保持2008年的增长水平。卡博平销售过2亿元,赛可平销售过1亿元。公司通过患者和医生的反馈,从服用方便的角度出发,对百令胶囊进行规格上的改进,由原来的0.2g/粒调整到0.5g/粒,目前刚结束报批,正在进行试产前的准备工作。

西安博华和陕西九州制药2009年经营有望好转

2008年8月31日,公司收购安博华和陕西九州制药公司,主营化学合成原料药和制剂,主要产品是奥硝唑原料和制剂、氨酚双氢可待因和氨酚双氢曲马多。第四季度合并报表,主营收入为3349.43万元,营业利润-312.02万元,净利润-311.82万元。

收购后华东医药旗下的宁波分公司给其做销售,并对其进行财务上的支持,未来可能会增加新品种,并把一些中小品种的原料药转移进来。这两个公司盈利较少,对公司利润贡献不大,主要影响在商誉减值方面,我们预计2009年经营会有所好转,若实现盈利,便不用商誉计提。

原料药走出国门仍是未来重点

公司注重拓展原料药市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能逐步放大。2008年,原料药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20.38%,成为公司又一利润增长点。

公司免疫制剂的原料药都是自己生产的,以前主要是自用,现在开始考虑出口,且进军国际市场的先期工作已经展开。2006年,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阿卡波糖原料药生产车间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年末,另一主导产品环孢素原料药车间通过了欧盟COS认证。

原料药走出去仍然是公司未来重点,公司对环孢素比较看好,国际上一年约有近20吨的需求量,公司约有10吨的产能,竞争对手主要是诺华,公司近两年一直在工艺上进行改进,与诺华相比在成本上有优势。公司表示,除了

百令胶囊的原料药外,其他制剂的原料药都要做FDA认证。

新药注入有望成为又一个重磅炸弹

2009年3月7日,公司公告称,中美华东出资2500万元独家受让华东医药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他克莫司新药技术。2007年他克莫司在国内大医院的销售额已经超过5亿元,但主要是依赖日本进口,价格昂贵。公司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价差在20%左右,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他克莫司是环孢素的替代产品,公司的目标是替代诺华的赛思平,环孢素的全球空间为13~14亿美元,替代空间很大。

公司对他克莫司比较看好,认为一年多的时间销售便可以全面铺开,预计第一年3000万元的销售预期,一年半达到5000万元的盈亏平衡点,三年争取突破1亿元,成为免疫抑制剂产品线上又一个重磅炸弹。

医药商业发展势头良好

医药商业总的三个事业部发展势头良好。(1)西药事业部销1000万元以上的品种62个,规模品种数量实现翻番;直接进口5个单品种实现1.67亿元的突破性收入。(2)中药事业部总经销品种扩大到15个系列33个品种,其中对朝鲜别直参的直接进口,成为浙江省总经销。(3)医疗器械事业部的贝克曼产品经过两年市场开发,开始步入正轨。

2008年,由于华东医药宁波公司经营情况一般,其的主要产品受商单方面提价和供货不及时的双重影响,导致公司医药商业整体毛利率下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篇11

这个新方案似乎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信号:政府整合医药商业的思路正在发生转变,商业企业的命运更多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平等竞争,其配送资格最终由中标生产企业决定。当然,有一条是不会变的:那些有实力、网络覆盖能力强以及有诚信的配送企业,会赢得中标生产企业的青睐,最终在竞争中胜出。

有乐观者甚至认为:原本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终于可以站在同一平台竞争,政策的开明将会使产业格局发生改变。

中小民营企业仍无机会

本次“扩容”的前奏起始于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药监局主持启动的针对《短缺药品目录》、《低价药品目录》和《公开招标目录二》等目录药品配送商的遴选工作,制定了《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遴选工作方案》。

该方案明确表示:由市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领导机构根据专家评选结果,确定10家配送商和2家备选配送商。配送范围为北京市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配送品种按照卫生局的《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执行。

这意味着:入选的10家企业将拥有200多家公立医院客户,分享每年220―250亿元的诱人蛋糕!

幸运的10家人选企业名单在200多家落选企业艳羡的目光中尘埃落定。它们分别是:国药股份、国控北京、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北京华鸿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普仁鸿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天星普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嘉事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京卫国康医药有限公司、北京美康永正医药有限公司。

这份名单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轩然大波:多家主流国企入选,而多家民营企业却被排除在外,即便是如九州通这样全国排名前三、民营医药物流排名第一的实力选手,也意外落选!

随后,多家民营企业鱼贯而入,争相游说北京市卫生局等部门,拟争取名单扩容,口诛笔伐直指该名单偏向于国有企业,甚而,各区县拥有医药物流的企业也纷纷表示不满,与北京市药品招标领导小组进行交涉,10加2方案被迫搁置,这也为北京市配送企业遴选留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

谜底揭晓于9月上旬。根据新方案,247家医药企业都能参加配送权争夺。一部分企业雀跃欢呼,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在他们看来,没有门槛的扩容,看似处于一个纯竞争状态,实际上,面对那些来势汹汹、实力数十倍甚至百倍于自己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企业必然所获无几。

一位医药零售商表示,中标企业一般会优先考虑配送企业的实力、网络覆盖能力以及品牌信誉度,这些方面,国有企业具有先天的优势。

某商业零售企业负责人称,“之前,北京市18个区县分成六组,中标企业每个品种每个组能选3家配送商,6组相当于一种商品有18家配送商,现在这六个组合而为一,只允许三家存在,使得竞争更为残酷。”

而北京另一家企业负责人则表示,“生产企业只能选3家,恐有变相垄断延伸,但相对之前方案,已有很大改进。”但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中标一个产品,也就是面向全北京,范围扩大了,配送链延长了,相对之前是一个好事。”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记者,这个方案对现有的医药物流行业格局并无很大冲击,现有格局基本不会发生很大改变。

“从10家到247家,原先的方案是被迫取消的,全部企业都可以参与配送,而且选择权掌握在中标生产企业手里,生产企业最后选择的大多会是大型国有医药物流企业,因为他们的信誉好,实力强。”郭凡礼认为中小民营医药物流企业仍然没有机会。

谁将是赢家?

“对于民企大鳄九州通来说,这是一个壮大自己的好机会。”郭凡礼表示,一直以来,民营医药流通企业在政策、税收、准入等方面有先天不足之症,此次北京市政府率先放开,使九州通这样的民企得以同国企处于同一起跑线,对它来说是一大利好。

虽然位列三甲,九州通一路走来,却是一路血泪。据记者了解,以“快批”起家的九州通最早凭借“低成本、低收益”的低利润模式在国有豪强四起的医药流通领域拼杀出一条血路。虽然做到民企老大,利润却只有不到1%之低,最重要的是,九州通的“草根”出身,决定了它一直徘徊在主流医院渠道之外,利润主要来源于厂家返利;其客户70%以上是药店和中小批发企业,这部分小客户订货量少,货值低,使得物流作业量大而琐碎;郭凡礼提到,这种客户格局也决定了九州通对客户的依赖性大,一旦厂家政策生变,公司的利润就会失去,这使得九州通的商业模式非常脆弱。

对九州通来说,最大的利好还是新医改的实施给了他们进入大医院市场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加大医院市场的销售份额,加入这一市场的竞争是必然趋势。”据九州通医药集团高层介绍,2009年12月31日,集团成立了医院开发部,不仅将医院市场开发提升了重要日程,并作为该公司的业务重点。除了设立医院开发部,九州通已将物流供应链延伸覆盖向了国内大部分行政区域;同时,电子商务2009年销售额突破了10个亿。

在郭凡礼看来,另外的赢家应该是来自国企板块:国药股份、北药股份、国控北京、嘉事堂等企业将会成为这次新方案的赢家。

当九州通开始磨刀霍霍的时候,国药的流通帝国初长成了!截止目前为止,国药集团已经是医药流通当仁不让的巨无霸。尤其是在成功重组中生集团之后,国药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央企医药平台。2009年,国药以高达446亿的销售额位居冠军,远远甩出第二名上海医药146亿!

国药将最大受益于北京地区的商业整合。2009年北京就开始对医院和社区捆绑招标,对公司的深度纯销十分有利。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已经与北京340多家医院有长期稳定良好合作的基础,此次医药流通配送,国药将再次借政策东风挺进北京社区市场,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在这,公司2009年就已经和北京一些三甲医院展开药品信息管理合作,在医院配送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优势。

今年3月10日,半路出家的北京邮政物流力挫五家对手,在北京平谷岐黄制药的招标中大获全胜,成为岐黄制药唯一物流服务商。在各地医药物流市场的竞争中,不时闪烁邮政物流的身影。以中国邮政在北京的配送中心为例,约有60%~80%的货物

都是药品;在出口业务中,药品配送更是占据了绝对份额。郭凡礼表示,邮政完善的终端渠道,是其进军医药物流的主要优势。

与社会第三方物流公司相比,邮政物流的全网运作优势十分明显:他们不仅有专业的药品配送队伍;有完善的内部处理流程,能够确保药品的及时运抵;提供实时的货物邮件跟踪查询服务、国际药品邮件的报关业务等,还能提供邮政数据商函业务,为客户迅速打开国内药品市场销售通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邮政为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将受惠于医药配送。”

整合是大势所趋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医药流通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只有3家,这三家企业的销售总额占医药商业市场总额的19.21%;百强的入围底线由2006年的5.8亿元提升到2007年的6.3亿元。2008年,医药流通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已由2007年的6.3亿元提升到7.4亿元,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已达到了6家,前三位企业占医药市场销售的比重明显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2009年,销售百亿企业已经有8家,而2009年度医药流通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已由2008年的7.4亿元提升到8.5亿元。

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医药流通业行业集中度低和利润率低却是不争的事实。郭凡礼认为,新医改实施后,“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政策将提升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改变现有流通领域格局。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表示,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要求将大大提高,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被大型企业收购,2010年医药商业流通集中度提高将成必然。

有消息说,即将出台的《医药流通行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明确打出市场牌,让不少寄望医药流通市场整合与大医药物流发展的地方龙头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看到了整合中的机遇。《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医药流通行业将重点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零售连锁业态的发展,《规划》的核心在于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资源,靠行业自己推动,而不是靠行政的力量。比如,《规划》指出,将培养1~2家千亿企业,20家百亿企业,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前十大医药分销商存在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潜力,行业前五大企业也将通过并购和资产注入来强化行业竞争力,医药流通行业从此将跨入“资本大鳄”时代。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前三名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合计市场份额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而德国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其中前3家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

可见,兼并重组是趋势。未来医药商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即配送额占当地市场一半以上。

郭凡礼谈到,“尽管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但国家压低药品价格、缩减中间流通环节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明确。”他表示,过去靠医药代表和对营销资源巨大投入的药品流通模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药、批发、配送等医药流通环节以后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

“以前都是靠一些行政化的命令,现在则是提倡用市场化的手段,民营资本有望从中获益。”

此时的医药流通市场,国药、上药先后完成重组,在先后注入优质资产后,国药的龙头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从百强排名前十名企业可以看出,国药以高出上海医药146亿销售额高居榜首;雄踞华东的“新上药”目标非常明确,要超越国药;两强压力之下,民营企业九州通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建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同时加快了电子化进程;最新杀出的黑马华润也加速了增持北药的步伐。

再看看十强的后几位:这些企业无论销售收入、规模、实力、资本、网络覆盖面和信用度等方面日趋同质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郭凡礼认为,这些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必须从以前的拼规模转为拼服务、拼售后、拼电子化及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