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篇1

2现状分析

2.1大学老校区的窘境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某些大学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建设新校区,只能在原有的老校区里通过对现状进行改造,属于发展中的改造型大学。他们只能是在原校址上拆除一些旧建筑,对现有校园可利用的区域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去增加因学生数量增加而紧缺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建筑物。本身已经拥挤的校园,随着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增加,占去了原本属于公共环境的空间。校园建设也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校园景观不再存在,校园文化也充斥着商业化。

2.2大学新校区的问题

另一情况是现在很多城市通过建立大学城,来带动城市中心的转移,从而扩大城市建设和规模。大学城中的高校得以在新的场地建立新校区,将老校园的环境保留了下来。一些大学校园急切的为了追求建筑的景观,而忽视建筑景观与校园整体景观及校园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归纳起来现在新校园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建设任务量大,建设经验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有不少案例可供参考但是每个学校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办学历史不同,不可能会有很齐备的设计规划图纸,同时设计规划是直接在图纸上完成,落入实际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2)缺乏区域特点,缺乏意向感。很多大学校园环境自身整体的特点缺失,导致学生的归属感淡漠,仅从景观局部很难确认它是属于那个城市的。

(3)空间尺度巨大,环境缺少活力。由于很多老校在原址上很难再拓展,只有在郊外另辟新校区,校园与周边环境长时间形不成人气,和所谓“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扎根于本地,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对于其文化氛围与内涵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需要通过设计去改变去加强。

(4)环境小品的造型流于普通化。小品在体量以及作用上与人最亲近,它以点状出现,可以作为整体环境的一种点缀,一种弥补,其造型与功能也不可小视。当前由于受到建设施工进程以及对实际行为关注度等原因的的影响,校园的环境设施不够到位更谈不上造型等深层次的问题了。

3校园景观改造与校园景观营造

景观设计的改造就需要把握校园历史的延续,保留有文化的部分,为校园增添新的元素,去弥补老校园功能上的不足。不应该全盘的原有存在的东西,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重新建造。这样不仅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观,而且也无法体现出校园成长的历史变迁。旧校门,老主楼,校园的古树,名人的题词这些都是传承和见证校园成长的历史烙印,我们应该去保留,并让它继续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成为校园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景观。在功能上,新的道路交通布置需要将原有校园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得以解决,满足现有实际情况的需求,人车分流。新的道路交通系统满足校园资源共享的需求,使之人性化。在分区上,通过合理的分区使校园整齐划一,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各区域有机统一。在植物配置上,以选择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层绿化的方式搭配和组合,勾勒出校园的立体空间和天际线。通过苗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去丰富校园的色彩,为增添校园活跃的气氛。中国至近代以后,由于经历了战争和殖民统治,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大学教育及大学建设都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学校的建设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取而代之的是苏式建筑风格等。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其校园建筑风格也都是西欧文艺复兴风格,到后来又增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有自己校园景观的大学校园在中国很少见。而新的大学校园建设应融合整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自然的环境中去,区域性的景观能凸显地方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去感受自己居住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新的校园规划更多的要有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

在规划中要更多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旧校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未来可能的需求。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4校园景观的文化性

校园要想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校园就会迷失自我个性,失去自身的场所精神。挖掘、整理、强化内在关系,延续和增强场所的生命力与活力。斯坦福大学内连廊铺地的地砖上刻下了历届毕业班的班级序号,随着岁月的流逝,铺砖连绵不断,给人以浓厚的文化精神氛围。在有着无数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校的今天,大学校园的存在不仅为求知识的人聚集交流,共同学习提供基地,也作为一种精神将永远存在。每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都标志着它的存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校园区别于其他场所最显著的特质,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向往也在于一种对于文化精神的向往。大学的景观环境应在理念与风格上区别于其它场所,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秩序、高雅、淳朴、自然的意味。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继承文化,创新文化。利用历史事件人物提炼出符号运用到校园景观中去,表达出不同高校的不同风貌。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要体现校园所在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5校园景观的生态化

大学校园就和城市及公园一样,需要满足一定标准的绿化面积。校园介于这两者之间,兼具两者的一些特性。除去城市生态方面的意义以外,就环境景观的价值而言,大学校园中的绿色也十分宝贵。大学中囊括了很多建筑,如教学场所(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生活场所(宿舍,食堂等),还有课外活动场所(如体育馆,广场,娱乐场所等)。这些钢筋混领土的硬质景观更加重了绿色植物存在的必要性。提高校园绿化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应该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营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充足的植物景观和舒适美观的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应该注意:

(1)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

(2)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篇2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篇3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

作为一个需要并且能够直接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的地方,高校校园景观更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满足师生的使用要求和审美需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景观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作用,并且同时需要体现其校园环境所特有的特征。所以,高校校园景观的建设更家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尤其是营造校园氛围,展现地域特征的同时,应当把校园景观设计放在第一位来考虑,通过良好的景观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氛围,并且通过景观环境的设计可以更一步体现其文化品质。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特殊,气候寒冷。也正是由于寒冷因素的影响,使东北地区高校的校园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之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协调东北地区气候和高校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东北地区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

二.东北地区环境对校园景观的影响分析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冬季寒冷且漫长,不利于一下植物花卉的生长,并且水体景观在冬季大多时候也没有办法显现出其本来的面貌。这些因素都对东北地区高校的校园景观的设计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对于冬季的气候,春、夏、秋三个季节能够更好的体现校园景观的特色。东北地区的夏季,是一个比较舒适气候条件较好的一个季节,温度适宜,不同种类的树木花卉业都展现生机。在东北地区的校园景观设计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同时也是师生最多的户外活动的季节,应该通过合理的设计展现其活力和价值。秋季气候宜人,秋高气爽。这也使得东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更加丰富。应多栽植各种秋色叶树种,利用好这一季节特征。

三.东北地区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景观设计缺少文化氛围

校园景观,不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也起到承载学校的精神和体现历史积淀的作用,是区分不同高校特质的物质表现。坐落于东北地区的校园景观蕴含了特殊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出地域的文化特色,将高校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表达场所,作为城市的一扇窗户。然而,大部分的东北地区的校园景观并没有充分的分析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一味的照搬,没有体现出所处地域的文化特征,使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丧失。

2. 无法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地域特色

分析东北地区高校景观设计,存在着很多模仿的痕迹,这并没有表现出这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如,大面积水体景观的引入,在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水体景观的功能在冬季几乎没有。再如,一些高校缺乏对于校园景观形象的打造,不能找出该校园景观所具有的的特色。如: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塑造模式都相类似,照搬过来却没有缘由。

3.忽视冬季校园景观的营造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于东北地域的校园景观建设非常不利。许多高校由于这一障碍,就认为在东北地区的冬季不需要营造校园景观环境。所以,这种观念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校园景观中随处可见的萧条之景,冬季树木凋零。正因如此,许多高校放弃了冬季校园景观的营造。而本就因为寒冷不愿外出的师生放弃了户外活动,这使东北高校校园景观更加显得萧条。

四.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浅析地域特征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校园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作为一所以建筑土木为优势的建筑类高校,占地 100 多 hm2,总建筑面积 42万 m2,有各类在校学生 1.6 万人,校内有珍稀动物、植物 10 余种,有原生态保护地及大面积地被植物斑块 12 处,良好水质人工水系 1 条。学校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颇具特色,并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下,设计并建设了具有教育功能的校园景观。其中“稻田校园景观”获得美国观设计师协会颁布的设计荣誉奖。

校园景观特色

2.1景观中体现地域精神

2.1.1新老校区景观的延续

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是在老校区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老校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树立起了自身特色与自有的品质,而校园文化和景观则是树立品牌和发挥优势的重要载体。

(1)原老校区校门的四个柱子,整体搬迁到新校区的正门的入口处。它记载着沈阳建筑的大学的昨天并将见证今天

(2)从老校舍拆下的一些红砖和青砖,在办公楼门前重新组合成了两幅壁画,在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办公区域依然承担重任。

(3)建老校区时用过的铁磙子,也完整地搬运过来,保留在学校的铁石广场,做成雕塑,名称叫做“滚滚向前”。这里又叫铁石广场,是学校里最有人气的地方。

2.1.2 校园景观保留城市记忆

大学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校园建设的景观基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景观,呈现不一样的校园景观。

(1)沈阳市废弃的老城区道路侧石 15000 余条、许多废弃的铁道枕木、城市道路扩建时被砍的老树茬和原五里河体育馆清理来的塑料坐凳、钢铁构件等搬了校园,并且做成了景观雕塑“刚强”。这里保留了城市建设的历史。

(2)木制的织布机、沉重的石磨盘以及木板车静卧于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一隅。它们记录过去,注视未来,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3)具有 600 年历史的原沈阳“八王寺”的古建筑残垣被全部拆除后,所有的大殿建筑构件和建筑残垣被学校保留下来,在学校东南角将其复原,定名为“八王书院”。这是校园里古建保护与景观结合的最佳个例。

2.2校园景观是师生实习实践的良好场所

(1)沈阳建筑大学中央水系两旁的绿化植物是当地最丰富的白茅,不需要太多的培育和浇灌,自己生长得很好,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样的风景。长廊、水系、白茅构成了一处美丽的景观,师生们可以在这里欣赏水岸风光,留连忘返。

(2)学校保留了一块原生态的自然保护区,没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自然植被、物种丰富。学校在保护区内养殖了校友捐赠的梅花鹿。从长廊上走过就能看到小鹿们吃草、玩耍、休息,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雷锋精神进校园”。雷锋雕塑、雷锋班班长车和雷锋庭院的建设,使沈阳建筑大学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的放矢。每年一次的雷锋班交接仪式、雷锋纪念日系列活动等,使学生们的思想教育系统化、常态化。

总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景观也不理外。沈阳建筑大学的景观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校门入口处硬化面积过大,整体基质景观分割过于琐碎,导致景观基质功能的丧失;建筑内部分割出现的灰色空间过多,造成空间和资源的浪费等。但瑕不掩瑜,总体看来,沈阳建筑大学校区的景观设计质朴自然,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精心设计安排,体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者们用这些真实可感的实体景观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人文的校园塑造了别样的育人空间。

五.参考文献

篇4

二、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重要功能

(一)传承地域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的功能

高校聚集了地域内众多优质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又是传承和发扬的地域文化的阵地。高校人文景观作为当地人文景观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和载体,对传承和发扬地域历史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人文景观可以促进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凸显地域独特文化。同时,对保护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精神精髓,彰显地域特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继承高校的历史文化,凝练大学精神的功能

校园人文景观是对大学的历史文化、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物化表达并通过具象的形态表达大学思想,传承大学的历史文化,凝练大学精神,通过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而以促进学生理想和行动,延续整个学校的文化,真正能反映学校的审美情趣、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人文景观体现着高校的精神和文化,高校的精神与文化又可以丰富校园内人文景观的内涵,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2]。

(三)育人无声潜移默化,人文景观的育人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需要教育和长期的学术知识的浸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人文精神与教育的科学精神是教育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行为、视野,心智等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与提高。校园中不同的人文景观有散发着不同的人文气息,具有不同的教育属性,除了为各种教学和研究活动提供适当的空间和相当的设施外,其文化底蕴、空间布局、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的文化景观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因此各个高校都应该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景观育人功能,借此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人文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地方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占据基础的地位,以其深厚的底蕴能通过其特有的历史故事给学生的心灵以启迪。特别是本地学生,相同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读懂自己所在的校园。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自2007年前后开始使用以来,校园人文景观仍在不断的增加和建设中,但是纵观雁山校区内所有人文景观,截止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忽视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没有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优势,不能够更好地作为育人之地,体现人文景观独特的育人价值,丧失了了地方赋予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二)表现形式单一,未能够充分表达出学校的学科特色

国内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借鉴人文景观设计建设方面的经验是常有的,但也导致了表现形式几乎雷同、单调的现象。纵观各个高校的人文景观建设不外乎是人文塑像、石、水、树木、历史铭文等表现形式。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手段与国内众多高校基本“保持一致”,未能真正能够展现自身学科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并且同时具有学科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人文景观真的是少之又少。

(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头重脚轻,顾此失彼

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人文景观建设中把校园入口作为学校的门面和建设的重点,学校在校园大门及大门附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其设计与建设工作中,在学校大门到图书馆之间建设了一条标志性的“景观大道”,校园内多数的人文景观都集中在此,使整体校园环境建设上出现“头大脚小”的不协调现象。这就导致了,校园内部人文景观建设出现了巨大的空缺,把建设的重心几乎全集中在了这里,与校园环境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不协调。再加之有些人文景观过于偏僻或隐蔽,几乎不被学生所知,而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四、对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人文景观设计和优化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应融入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校园文化以生命,既可以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更好的发展传承与积淀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校景观的雷同[3]。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对待自然的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在校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兼顾区域特色的深层次人文景观建设,由于基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了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地区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观具有不同的特色。桂林理工大学地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在风景闻名于世的城市中,桂林的山水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是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所不具有的。同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校,壮族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少数民族文化也在高校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在后续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和优化中,应适当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将地域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内涵相融,形成学校文化与桂林山水文化,壮族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风格。

(二)应继续传承高校校园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

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需要漫长的历史演变,需要依靠每一代人的倾心创造与发展,更需要时间的洗礼。校园的环境和人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与磨合中创就了具有独特品味与个性的历史文化,校园文化也在时间的洗礼中不断地积淀、创新、传承。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建校于1956年高校,至今已经建校六十年,六十年来学校形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历史,拥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在今后的人文景观建设和优化中加入校校史校情、学校精神、校训校风等元素有关的人文景在直观立体的视觉效果上突现校园形象和气氛等显性标志,体现学校历史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

(三)应充分体现学校自身学科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与办学理念,如何把本校的学科特色、办学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人文景观中并且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是每所大学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冶金地质专业出身的普通高校,经历60年的积累沉淀,现在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地质、材料、环境、旅游、土木、测绘、管理等优势专业的自治区重点大学。地质等专业始终是学校的王牌优势专业,所以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和优化中应将地质等优势专业的学科特色融进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之中,充分体现学科特色。

(四)校园景观建设应注重时代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大学应给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前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人文景观的设计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园人文景观的。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的校园人文景观在设计上也应注重体现时代主题,重视创新理念,充分体现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美。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围满足如今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同时创新应当更加注重理解与启发,拓宽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人文景观表现形式可以为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灵感,也可以使校园具有更多育人资源。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展望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作者:慕宗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05-01

合理的大学校园环境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校园环境景观主要观赏对象是师生,对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心里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不过它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由于每个区具有不同功能属性,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植物景观的设计不仅应该满足不同功能区的需要,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校园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

一、校园植物配置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校园植物配置中至为关键的一条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指植物配置“应该适应校园主体人群的思想和行为”[1]。现代校园植物配置趋向不仅专注合理配置园中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各种植物,以凸显出它们物质形态(包括颜色、大小、材质)的可观赏,更在于创造出校园主体即师生与整体校园景观的关系,从深层内涵上体现大学校园特有的人文特色:浓厚的治学氛围与文化环境。哈佛“革命者”之一罗斯曾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创造生动生活区域的机会。”

2.整体性原则

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整体性,它是植物配置的基础。这个特点主要通过对大学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利用与开发而形成的大学校园内在和外在总体景观特征。“这种景观常常需要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乔木、灌木、花卉,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继续延伸并扩大其内涵,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特征。”[2]

3.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一方面是生态学特性的体现。大学校园植物配置首先要适宜独一无二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是植物配置的基础。我们在植物配置中应充分发掘校园基地的特质,与校园环境相适宜,以充分发挥树种在相应立地上的最大生态效益。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

另外一方面就是植物配置要体现出校园景观综合功能的特点,“所选择的园林树种要与周围的建筑、平立面的色彩及其他园林要素相适宜。合理的植物配置在空间上形成更加丰富的景致。”[2]

二、校园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设计要点

通常大学校园规划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区域,校园植物配置的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校区内,建设功能完善的多层次共享空间,通过与大学校园多功能的空间相配合来设置植物景观,使不同区域的空间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休闲娱乐和生活居住的需要。

1.教学科研区

教学科研区域主要包括图书馆、教学大楼、各院系大楼、科研实验楼等,是全校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和学习的地方,也是校园植物配置的重点。其植物配置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植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树木的高低、规格、色彩都要和建筑物的体量大小、造型、颜色相协调。建筑物周围绿地植物种植,要控制高度,不要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师生营造一个既可以静怡的读书和小型交流的空间,又具备开敞简洁的空间,便于较大规模的学生活动。在植物的配置上,就要“选择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来种植,力求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减少师生们的视觉疲劳和学习压力,忌栽植飞扬花絮的树木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3]

我们以清华大学数理楼的植物配置就是一个佳例。清华大学数理楼是对称式的建筑结构,“配合较为古朴的建筑风格,植物配置也较为简单而典雅,其主要植物应用类型有垂直绿化、草坪、绿篱植物种类有野牛草、五叶地锦、大叶黄杨、棣棠、龙柏。建筑柱廊的外墙上种植五叶地锦,而柱廊外整齐的种植棣棠和龙柏,显得庄重又不失生机。”[4]

2.宿舍居住区

学生宿舍居住区主要有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浴室等生活设施,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地方,故此,这一区域的植物配置应以美化环境、适宜观赏为目的,其目标就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和生活环境。这一区域植物配置要体现出休闲舒适的风格,“以植物造景为主,多采用自然式手法,营造出轻松、惬意、积极、向上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生活氛围。设计时要注重色彩的应用,不要过于强烈而给人带来不适。”[3]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例如在我国北方风雪比较大的地区,多选防火、防风、防雪效果好的植物。

宿舍居住区使用量较大,植物配置还应该考虑到为学生提供适当活动空间。同时由于学生宿舍区每一栋建筑都很相似,还“可通过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或不同的配置来区分地方。建议在不同的地方(如男生公寓、女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等)前使用不同的代表性植物,这样达到景观丰富,识别性增强的效果。”

以北京林业大学宿舍楼间小广场为例,“其主要植物应用类型有林阴树和草坪,植物种类有鹅掌楸、水杉、山楂、紫藤、小叶黄杨、鸡爪槭、海棠、锦带花。这一区域的景观以硬质铺装加条形座椅为主,使用较为高大冠幅较大的树木起到了较好的遮荫效果,较为简单的植物配置减小的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也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加安全与卫生。”

3.休闲娱乐区

校园的休闲活动区是学生们课余活动的场所,是大学校园的最具活力的地方,集中展示了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这一区域一般远离教学区和宿舍区,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作息时间。

这一区域的植物配置应利用地形、建筑、水体、植物园林小品等自然景观创造出幽雅宜人的自然环境,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涤荡心灵,陶冶情操。如武汉大学东湖环绕下的珞珈山,山水地形富于变化,为武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散步读书、锻炼身体的场所。

参考文献:

篇6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高校普遍实行扩招、合并,现在,许多大学都面临着改建、扩建、新建的问题[2]。为满足扩招需求,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其校园规划与建设不是从师生的具体使用角度去考虑,而是深受巴洛克和“城市美化运动”影响,过分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背离了大学精神的精髓。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两点:

1)形式主义。

如规划过分图形化、缺少弹性、对空间的尺度和识别性关注不够、校园缺少人文气氛。

2)建筑单体设计盲目求新,缺少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大多数应该是朴实的、内敛的。优美的校园空间,主要体现在各建筑之间所围合的尺度宜人的群体空间以及不同时代建筑的叠加与统一,而不是某一个建筑的标新立异。美国长青藤联盟的学校就规定校园建筑的外墙必须采用与原有环境协调的红砖等材料保证新老建筑的统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我国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区,校园环境优美且富有特色而建筑相对朴实,如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

2文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应用

2.1国内外大学文化传承应用实例

针对以上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已展开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例如北京大学,至今遗留有五座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加上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和各种风格的现代建筑,使北京大学的建筑景观与北大的人文精神珠联璧合,营造了北大富有东方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气息的高贵而典雅的氛围[3]。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将稻田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作为主要元素,充分运用当地的优势物种,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等功能[4]。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环境之中。历史的情感得以延续,校友回母校时有亲切感,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也可以感受到母校历史的延续。

2.2西南科技大学文化传承实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绵阳市北部,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占地面积4088亩,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共2.6万余人,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十五”期间,学校将探索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逐步推行课程体系对接、学分互认和双导师、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和主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能力的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有着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为改善校园环境,赋予校园更多文化色彩,已进行相应改造设计。校园文化的传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2.2.1保留特色建筑

一般地说,高校校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建筑,而建筑是校园空间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其体量、尺度、比例、色彩、功能、造型、材料、质感等多方面[5]。西南科技大学老校区建筑群由清华大学分校师生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形成现有规模。为了保留住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增强全校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后来的校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大量原有建筑以及地形地貌。原清华大学分校遗留下的老建筑按风格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干打垒”建筑(见图1),主要用于办公和宿舍。所谓“干打垒”,即西北农村用土作原料建筑的房子,房子四面墙均为土墙,也可在土墙外贴砖进行美化。因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该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建造技术简单且施工期短,同时可以节省木材,冬暖夏凉,因而得到广泛采用。60年代清华分校在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师生齐心协力,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的建筑,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如图1中的清华楼,掩映在古树之中,古朴厚重。侧面墙体爬满青藤,建筑与植被相映成趣,体现了生态。灰色、褐色混合的不规则的毛石用白灰勾缝,自然而不失美感。窗格分割对称,合理兼具了采光和通风的双重功能。窗框颜色与墙体颜色接近,使得整栋建筑色彩和谐,低调却不失典雅。建筑室内冬暖夏凉,比较环保。另一类建筑主要为教学楼(见图2)。教学楼平均为五层高,采用平屋顶形式,立面竖线条分割。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其间点缀褐色,掩映在翠绿松柏、红叶李之中,显得简洁现代且不失典雅。该建筑抗震性较强,5•12强震仅屋顶局部墙面材料脱落,在该建筑内上课的师生均安然无恙。

2.2.2新建筑对原有建筑的传承

在具有如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中,新修建筑如何延续文化却不拘泥于传统成为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本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场所记忆的重视,才能体现校园环境文化。近年新建的西区教学实验楼已体现了上述精神,并与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见图3)。该建筑在大部分保留了原有教学楼的风格的同时,具有一定创新。建筑仍然以白色为基调,穿插赭色,立面竖向分割。不同之处在于该建筑部分墙面增加了四川特有的青砖材料,主入口用竖线条强调序列感,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时不失现代感。

2.2.3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域特色

西南科技大学建校历史悠久,植物丰富,其间有不少高大乔木,如清华楼前香樟,教师宿舍楼间栾树,枝叶繁茂,无不体现着校园的人文与历史。如何让植物也能体现校园文化,让师生驻足其间时能深刻感受到校园的成长过程。在进行西南科技大学景观设计时,采取了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域特色的方法。梳理原有树木,即对具有纪念、观赏价值的植被进行保留,对杂乱无章的植被进行剔除。增强地域特色,即在适当空间增植具有地方特色或校园特色的植被,以增强校园特色。如近期增植的“国槐林”“银杏大道”(见图4),均体现了以上原则。“国槐林”寓意为怀念、感恩,栽于2008年年末,意在感恩全国各地对西南科技大学的帮助与支持,以及全校师生无法忘怀的心情。“银杏大道”以绵阳地方树种银杏为主,其下种植乡土花灌木栀子花,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夏日银杏绿荫,栀子花香,是师生记忆的场所。

2.2.4利用小品增强校园文化内涵

篇7

1高校绿化养护的标准

校园绿化工程不同于其它工程,竣工验收就可以了。绿化工程的竣工验收只能说明达到了校园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绿化养护工作是“三分种,七分管”。绿化施工固然重要,但绿化养护更是关键。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着养护工作不到位,那么校园园林规划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校园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所以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绿地应根据植被结构、功能要求、地理位置等的不同,划分绿地养护等级,参照地方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制定的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分别制定符合本校校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养护质量标准。绿化养护质量标准是对绿化养护工作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衡量绿化养护水平的一把尺子,是推进校园绿地养护管理的依据。

2南方高校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南方多数高校的校园绿化养护管理现有模式是由学校后勤绿化管理部门负责校园绿地的日常养护工作,学校拨付绿地养护经费,绿化养护人员由后勤绿化管理部门自主招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目前这种绿化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2.1绿化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绿化是“三分种,七分管”,而各高校往往重视校园绿化设计和施工,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在日常绿化养护上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对校园绿化进行分级别管理。2.2绿化养护人员流动大、招工难由于绿化养护人员常年过着风吹、日晒、雨淋;整天与泥土、杂草、枯枝打交道的苦日子,工资水平又相对低下,造成绿化养护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一些绿化养护人员刚培训上手,就辞职了,招工成了一大难题[1]。2.3缺乏专业的绿化养护队伍校园绿化养护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包括校园植物肥、水、土管理,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树木灌木整形修剪技术,常用园林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等。而目前从事校园绿化养护工作的大多数是农民和下岗工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年纪大多都超过40岁,没有经过专业的绿化养护培训,缺乏校园绿化养护管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2.4绿化养护效率低下由于绿化养护人员个人能力不一,一起工作,很容易造成良莠不分,影响工作的积极性,绿化养护人员出工不出力、窝工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造成绿化效率低下。

3南方高校绿化养护管理的机制

3.1建立健全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养护经费是实现养护质量标准的资金条件,应与养护质量标准相对应,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绿地实际情况合理测算所需的养护经费,逐步增加校园绿化日常养护经费,并确保养护经费到位。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绿化管理制度,明确校园各级绿地的养护措施和标准,使绿化养护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3.2积极探索绿化养护管理新模式

3.2.1学校内部承包(1)学校现有的绿化养护工个人承包。个人承包是指由校园绿化管理部门提供园林机械、汽油、肥料、绿化药品等绿化养护需要工具,然后由现有的绿化养护工按区域个人承包,个人承包后再根据承包区域内绿化工作实际情况安排工作时间和聘请所需的养护人员。校园绿化管理部门要求承包人对承包区域内绿化所有工作负责。优点:由学校现有的绿化养护工来承包绿地是因为他们熟悉校园各个区域的绿地情况,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每月严格的考核,只要能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充分,打分相对公平,就可以奖勤罚懒。同时较高的承包费用又能保持吸引力,促进绿化养护工自然优胜劣汰,吸引有能力的绿化养护工补充进来,提高校园绿化养护水平。(2)学校相关系部分承包。部分承包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用园林机械打草等由校园绿化管理部门聘请的绿化养护工完成。而其他一般性的养护工作,如常规性的拔杂草、防治病虫害、浇水、施肥等由学校相关系承包。优点:绿化养护工作不同于常规工作,其季节性、时效性很强,采取这种承包方式对校园绿化管理部门而言,可以减少绿化养护固定职工的数量,这样可以减少社医保、工资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投入。对相关系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相关系的专业优势,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设计与养护中来,提高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增强师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师生热爱校园的观念,同时通过他们把爱绿护绿推广开来,促使师生员工更加珍惜校园绿化成果。3.2.2学校外部承包外部承包是学校招标部门就校园绿地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然后从投标公司中选择一家或多家有资质的公司,由中标公司负责校园绿地的养护管理。通过外部承包的方式可以借助社会上专业的绿化管理队伍,提高校园绿化整体水平。绿地外部承包,是高校绿化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很多高校试点证明是可行的。优点:绿地外部承包,可以减少学校绿化管理部门的压力,节约了绿化设备的购置和维修费用,减少了绿化养护人工管理费用,有效解决校园绿化养护过程中效率低的问题。3.2.3南方高校适宜的模式高校内部承包和外部承包相结合:高校可以把校园绿化养护面积划分为三大区域,各自由社会上专业的绿化养护公司、高校的绿化工、高校相关系承包,这样的承包模式就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不但可以实现绿化养护专业化管理,又可以减少学校的绿化养护投入,提高师生爱护校园的意识,同时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建立一套完善的绿化养护考评制度,对各绿化承包方进行考核评比,通过相互间促进,相互间弥补,从而提高高校绿化养护的效率,创造更美好的校园环境。

4结束语

校园绿化养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校园环境,各高校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高校绿化养护新模式,建立起高效灵活的校园绿化养护机制,达到既节约绿化资金又提高校园绿化养护水平,让师生员工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篇8

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就是对于本质的还原,掺进的是“人”的价值,把世界还原到了“人的世界”。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场所、场所精神是基于现象学理论而提出的。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形成了场所的精神。空间性定向使人确立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当被赋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脉内涵之后,空间成为场所。

1.2 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①照搬现套的单一化、平面化设计。学院景观在设计建设中,没有合理考察利用实地原有状况造成盲目照搬照抄,将一些已有的景观搬入校园或简单效仿传统古典园林和欧式风格。且有些案例设计过程太过于平面化和经验主义,造成景观空间杂乱,校园缺乏场所精神,校园环境毫无特色和意义可言。②忽视人群的使用。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大多数设计常常重形式而轻功能。例如,在景观功能分区上,盲目沿用传统的分区模式;景观道路的安排也不够合理,交通观念相对滞后;景观附属设施也不够完善等等。③意义的失落。景观设计没有注重校园特有的地域精神,没有充分考虑校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导致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④对场所精神的片面理解。虽然当今设计中都推崇场所设计,但有时往往仅流于形式,像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运用在设计中。这样的园林景观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没有真正的使得人们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2 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设计

2.1 场所精神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①绿脉的延伸。“场所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尊重自然,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保留原有自然资源,且因地制宜的适度创造绿色生态环境。②探索地域精神,加强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当人们感受到场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精神氛围时,他们会迅速识别和认知然后融入于这个环境中。③校园文脉的保护及利用。“文脉”从狭义上理解即“一种文化的脉络”,而广义上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体现于景观设计中,就是指人与环境、环境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对话。校园文脉多体现对在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术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人文、艺术、文化底蕴。④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正如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而这些户外活动都依赖与户外环境空间的质量。在校园中,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地为场所赋予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而对大学校园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营造一方面与该学校的历史文脓、地域精神和自然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校园景观场所的主体是广大师生,设计还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中获得灵感。只有综合以上才能使师生们的身心都从属于校园景观场所,使其具有归属感,从而最终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空间。

2.2 校园场所精神中的社会学思维

①加强校园的社区建设,强调公众参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使用人群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民主精神,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和交流。②塑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便于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性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3 “余裕”理念

勃罗德彭特教授提出的“余裕”概念认为,空间不应被人的固定功能活动所划分,使用者与空间之间应该适当的保留一些空余空间,即渗透适当的“无意义空间”。尤其是针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人群,他们青春有朝气、渴望自由交谈等,要求一个能激发新思想、符合潮流、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而非机械单调的功能性场所。如场所中扩大的连廊和平台空间,精心设计的围合小庭院空间,组合座椅的树阵空间等。可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的复合空问,方便师生们随意使用,增加了场所的活力而更富人情味。

2.4 把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

篇9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是学校的窗口和形象展示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并感染人为之而积极奋斗。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1 校园景观概述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位于巍峨的歌乐山和连绵的缙云山之间的大学城中路81号。学校占地37.33hm2,背倚缙云神秀,远眺歌乐美景,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而过,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学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围绕着“现代化校园、活力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校区内天然的三岔河水景资源,形成两轴、一水、分片区的景观格局。整个校园分为主入口人文展示轴、校园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校园实训区、次入口生态景观轴及河流景观带。校园内河流景观带约占校区面积的8%,在三岔河交汇处形成1个约0.8hm2的人工湖(镜湖)。校园内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现代感强烈,建筑颜色纯粹典雅,体现了现代商务的时代特征。

2 景观规划设计解读

2.1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主要包括学校的东大门,入口景观水景及广场,为整个学校的景观核心区。东大门入口以对称的轴线景观来打造,采用树阵打造入口轴线的庄严感,地面采用花岗岩铺装,体现了尊崇和品质感。树阵采用银杏、香樟、法国梧桐、天竺桂等乔木,体现了强烈的仪式感,起到引领人们走进校园的作用。

2.2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是学生生活和休憩的场所,该区域绿地的使用频率高,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空间。其植物的配置应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该区宜选择色彩淡雅幽静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生活区选择清新淡雅的玉兰,香气宜人的桂花等植物,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2.3 河流景观带

校内有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区,形成占地约3.33hm2的河流景观带,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肩负着师生休闲、游憩、观景的功能需求,师生可以在河畔学习、交流和思考。三岔河在校内的交汇处,人工开挖形成镜湖。镜湖的四周,配合师生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规划了滨水休闲步道。对于三岔河河道驳岸与水体高差较大的地方,将采用大台阶把高差尽量消化掉。驳岸应结合水面的深浅设计成亲水型或观赏型驳岸,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敞空间。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园建设比较急促,资金缺乏,采用分期建设,目前只建设完成1期工程,2期、3期工程尚未完工,因此,校园景观建设没有创造优美的环境,更没有实现营造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特色而树立该校名片的效果。校园景观没有亮点,没有体现学校作为商务院校的职业特点。

3.2 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院校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校园景观展示出来,校园文化景观是诠释校园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体现不足,内涵单薄、精神缺失,缺乏创新和文化底蕴。

3.3 缺乏校园植物景观的整体规划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没有对整个校园进行绿化的整体规划设计,采取建设一块、设计一块、绿化一块,没有从整体着眼规划,导致校园植物景观布局凌乱,没有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造成部分绿化是“有绿化、无美化”、“有造园、无景观”的现象。

3.4 缺乏人性化设计及整体规划设计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相对于名牌大学,占地面积明显较少,在有限的空间里,往往忽视了师生对户外交流空间的需要。同时,学校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时,往往没有按照最初的规划方案进行,边建边调,或是建一栋楼,设计一栋楼、建一处景观、设计一处景观,导致各个分散的子项拼凑起来,不能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高职院校的师生是校园环境的使用者,也是景观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满足师生对于户外交流空间的需求,尽量为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比如,学校的绿地应加强游憩功能,使学生更容易亲近自然。多种植高大的乔木,为师生夏季户外交流遮荫纳凉,多布置供师生休息的坐凳等,只有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师生安坐下来,进行广泛的交流。

4.2 体现商务院校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应该以突出该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和基础。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学院,因此,学校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应把传统儒商文化及现代商务特征融入到园林景观要素中,着力营造一种商务个性鲜明的校园环境,以激发、启迪和教导学生,从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景观特色。

4.3 校园景观规划体现生态自然的原则

校园的景观设计应依托现有的地势条件及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境内有1条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园,在规划设计河流景观带时,应该尊重生态自然的原则,尽量保持河流的原始走向,打造生态驳岸,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4.4 校园景观植物应突出本校特色

学校绿化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比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行道树,可以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黄桷树、小叶榕。而学生生活区可以选择清新淡雅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如玉兰花、桂花等。河流景观带的岸堤上,可用垂柳和桃花间种,水岸边种植球根花卉,如美丽水鬼蕉、石蒜、葱兰等,宿根花卉如香蒲、美人蕉、鸢尾等。镜湖中可用睡莲进行点缀。

5 结语

校园环境作为师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和学习的第二课堂,自然也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灵感、激发学习热情都很有帮助。因此,对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张巍.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2(12)

3 戴添基.高职院校校园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广东省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园林论坛,2010(1)

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主的设计。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寻找功能上的效益,更蕴涵着深厚的审美价值。道路景观设计是以道路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在满足道路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注重将道路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合,取悦道路使用者的心情。校园道路环境有别于一般的道路环境设计,它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要注重“以人文本”,将校园的传统文化与周围的道路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把师生的需要融入到校园道路景观的设计中,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道路景观设计的新理念和原则出发,通过分析概括以往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然后结合现代高校校园的特征,提出校园道路设计应该突出的设计理念,并做出设计建议。

1道路景观设计的理念

1. “灵活性设计”理念

“灵活性设计”的理念并不是试图去创建一个新的标准。实际上,它是建立在灵活应用现有的规范、标准、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基础之上,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设计寻求达到更符合公路沿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目标。我国地大物博各个省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差很大,气候环境条件也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公路交通网的畅通和使用效率,需要有全国性的公路技术标准、规范。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各不相同,所以在使用规范的时候需要灵活处理,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标准、规范。

2.“宽容性设计”理念

宽容公路,也即允许驾驶员由于疲劳、天气、汽车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失误,避免驾驶员和乘客由于这些非主观因素的行为失误而蒙受交通事故带来的痛苦所设计出的更加“宽容”的公路。其理念的核心是“驾驶员的失误不应以生命作为代价”。公路的“宽容性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车辆性能和驾驶员生理特点的公路平、纵、横线形设计;二是路侧净空区设计;三是宽容通设施设计。

3.“多学科设计团队”理念

最佳的公路建设应达到社会效益最大、社会损失最小。因此,公路建设中除考虑一般的自然地理、交通和工程标准之外,还要结合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统筹考虑。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建立一支由交通工程师、生态学家、运输与城市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历史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画家组成的多学科的设计团队。

4.“和谐”理念

社会需要“和谐”,道路景观设计同样也是,成功的道路景观设计就要做到道路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2以往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纵观过去我国的道路景观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倾向于对实现道路的功能性,注重主要节点上的设计,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往道路景观设计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2.1文化缺失

2.1.1与城市的整体文化不相适应

城市作为各类文化的最大载体, 记录着城市不同时期特有的面貌, 见证了各个时代人们在城市中留下的足迹。城市道路景观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整体形象应与城市的整体形象相适应[2]。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近几年来也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之前, 通常都没有通过解读城市物质形态以及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来定位道路的文化特色,从而导致部分道路与城市整体形象不相符。

2.1.2缺乏文化个性

现代的城市道路大多是城市化产物, 大部分道路空间没有经过专门的设计。即使经过设计的城市道路也大多缺乏深度和特色,设计者对不用地区的道路没有区分设计,往往在设计的工程中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不能充分的展示道路的个性文化和传统文化,从而导致道路的差异性小。当然,目前我国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和改造中已经逐渐开始考虑历史文化与道路景观的结合、强调个性塑造,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2.2“以人为本”的缺失

2.2.1生活性空间的缺失

城市人口密度很大,市民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道路成了人们饭后散步的主要选择。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很少考虑市民的生活性需求。人们在城市道路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休息和交流的场所,更谈不上丰富的文化活动。

2.2.2生态功能缺失

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没有充分利用绿化的生态属性,造成很多环境问题。道路绿化的修补不及时,整体性较差等。这就造成道路对行人和驾驶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无法驻足久留。

2.2.3景观设施轻功能

城市道路景观的部分节点设计不详细,没有充分考虑行人的需求,如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缺乏无障碍设计等。盲道设置间断不连续,给盲人的行走带来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侧分带、绿化带随意打开,导致行人横穿马路,在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同时也对过街行人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3校园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综合考虑当前乡村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缺陷,并结合高校校园的特征,我认为高校校园道路设计应该更加关注以下几点。

3.1传承文化,推陈出新

学校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基。在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注重历史文化的承接与校园的结合。比如,充分利用校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营造有自然美的生态环境、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学习空间。校园的雕塑、建筑、绿化要与道路设计遥相呼应,在给师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体现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人文气息。

3.2体现独特的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重庆地处西南,四季以绿色为主,可以引进一些四季分明的植物来体现四季变化,银杏树春夏绿茵茵,一到秋天银杏叶变黄,富有秋天的感觉。重庆的桂花也是一大特色,一到九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满校园的桂花香会让师生的心情愉悦,给校园平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3.3注重生态与景观的和谐

校园道路景观的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创建绿色生态校园。道路绿化不但可以在炎热的夏季降温遮阳,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还可以降低尘埃,净化空气。同时,道路绿地、绿带、绿篱还可以起着隔音和降低噪音的效果。

3.4新材料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用在道路建设中,同时在给道路景观设计增光添彩。比如近年来处于热潮的“白改黑”,以沥青混凝土路面代替水泥混凝土路面,增加了行车和行走的舒适性。另外,彩色路面的出现也给校园道路景观设计到来了新的亮点。具有光催化效果的涂料,可以用在路面上,分解汽车尾气排放的有害气体;保水剂的出现,可以增加绿色植被的成活率。

3.5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篇11

1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校园文化底蕴相对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院校特色。纵观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或转型而来,办学历史普遍不长,人文底蕴不深。校园中蕴含学校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还不够多,文化氛围相对淡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2)校园景观设计形式单一,设计方法趋同,文化特色不突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是办学理念、景观、校训、环境布置等方面呈现出“千校一面现象”,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少内涵,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物质文化建设缺少特色。没有形成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彰显不出职业院校的特色。(3)校园文化简单化、片面化,校园文化功能失调。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比较片面,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体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偏重娱乐型,有思想和深度的文化活动较少,并未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配备、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等割裂,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合理发挥。

2景观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景观环境的育人功能。景观设计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环境景观是与学生最为密切接触的环境,通过育人功能的环境景观设计,可以在无形中对学生传播历史、文化等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同时校园景观也是无声的大学课堂,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2)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是办学理念、景观、校训、环境布置等方面呈现出“千校一面”现象,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少内涵,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物质文化建设缺少特色。没有形成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特色。(3)景观环境可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师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潜移默化为美的行为、美的语言和美的心情,在美的陶冶下自觉地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校园名人的雕塑和一些先进人物带给人们的正能量可让学生时刻为之学习并奋发向上。

3景观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1)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探究事物,做出反应的原动力,能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及行为。景观设计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中心、好奇心理、通过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手法引导学生去感受环境提供给他们的正面教材。要避免景观小品的空设或设置不足的情况,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参与空间,景观设计才有其设计的价值。(2)结合教学、实训设置。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景观设计要结合教学、实训,将校园环境设计成教材、实训、考核的主要基地。让校园成为学生的学习课堂、成为实训基地的可能性变为现实。(3)体现校园文化,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学校是教育场所,景观设计可以在细节上提供场所的标识性,考虑到不同系别的专业性,将其特点融入景观设计中,就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方面,有一定的识别意义。(4)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完善使用功能。景观设计不是孤立的,它除了要与校内建筑风格的协调外,还要顾及学校周围的建筑风格协调,符合周围环境对它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良性循环共生,才能发挥它的育人功能。(5)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景观环境,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除了植物和材料的使用外,将节水、节能,污染等最小程度的降低。校园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规划之初就应为学科的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留有可发挥的余地。

4职业化校园景观设计的营造方法

(1)历史文脉的构建。在对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研究中,经得起实践检验,仍然充溢着氛围的校园设计往往都留下了文化传承的烙印。景观设计要围绕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展开,可将标志性建筑作为设计的轴心展开景观带设计。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为应与周围环境及景观相和谐,并以标志性建筑物为轴心形成一定的景观带。(2)景观设计要紧贴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贴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又要为开展生产实习、经营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高职院校的内部建筑及设施在设计上要考虑行业特色标识,要体现出校园主体建筑的设计布局、校园景点的匠心打造以及富有内涵的文化创意上,突出职业化、企业化等特点,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企业文化。(3)营造浓厚的职业化文化氛围。高职特色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凸显职业特色,职业特色不仅要从宏观的建设规划中体现,也要从细节着手。譬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景观设计中处处展现海洋、航海的特征,除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雕塑外,还有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等,营造了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对校企文化的融合,对高职特色文化的营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机制和氛围。(4)扩充学校实训基地,让实训基地参与景观设计。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中要体现“校场不分”的空间布局。在实训中,可以把一些专业知识、学生学习成果通过景观小品灵活地展示出来,让实训基地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景观节点。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实训基地巧妙地建立在校园滨海湖的周边,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自然地参与了景观设计,让学生在实训中轻松掌握了各种花卉、植被的生长特性等知识。(5)突出景观小品的文化作用。要特别注意在景观作品构思、人文特点、园林绿化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在每个景观节点中突出艺术小品的点题作用,突出“职业”特点,体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融合,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保护为辅的宗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与职业环境中。

5总结

将职业化设计理念渗透到校园景观规划中的一景一物中,专心打造一个教育品牌,对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将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旗,赵倩,张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华章,2013(9).

[2] 邓宝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3] 张菲,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方法探究[J].学术论坛,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