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篇1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否给学生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并且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教学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首要的要求便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与深入剖析,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框题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在很多综合性问题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不少综合性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做好知识的有效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利用所学内容,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少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例如,一个综合试题的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体现的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才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有效梳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灵活而准确的应用。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相隔较远,这样的内容理解上通常会存在障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来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补充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说。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展开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展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的方式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变得更加轻松,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备课所能够发挥的教学辅助效用。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点拨

 

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对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到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确定正确的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所在。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找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政治课程的教学引导作用。

 

结语

 

篇2

1.内容模块化。在各模块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不再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更注重人类对知识的认知顺序。

2.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是更注重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二是更注重对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向的介绍,并且许多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搜集;三是更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

3.增加许多探究性实验。

二、透过上述变化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

1.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生物学知识原理的传授。强调学生应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

2.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原理的获取。强调学生在构建、获取生物学知识原理的同时,要获取对探究生物学知识原理的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3.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让学生获取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4.注重生物学知识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将获取的生物学知识原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服务于社会,甚至评价、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三、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的践行过程中,感觉需要自我提高的方面

1.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教辅资料,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我们课堂教学行为的总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住它,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教育方针。只有真正地用心去学习,才能体会、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才能明白它的重要意义。

2.要坚定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决心。实际上,很多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能把握新课程理念,并且理解进行新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需要教师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需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养,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很多教师因此望而却步。另外,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社会、教育行政部们、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评价机制的改革没有配套进行,也使得教师们失去了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基于这样一些现实,就需要教师们拿出决心和勇气,从提高民族素质、肩负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3.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具备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要让学主自己动构建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在这一点上,我感觉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巳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急需提高:一是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新教材本身的内容就有很多是我们自己都没学过的。比如生态工程和各种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内容,以及各模块中涉及到的生物科学的科学前沿的内容。另外,在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常会就教材内容提出高于教材水平的问题。这些都让我不得不再去学学教材,甚至去购买专业书籍研读。二是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自己一直都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教材上不少实验自己都没做过,或没条件做,自己都做不成功,因此通过动手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尝试较少。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提高。由于自己读书时,就是死记硬背过来的,缺乏对科学方法的系统认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归纳、获取科学方法上还显得很生硬,急需提高。

篇3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它包括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学术追踪(即学术视野)、高中历史教育学理论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同时,由于模块间的内容有交叉,所以对这些重要的交叉内容,要有一个横向的整体掌握。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号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现,从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与此同时,培养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高中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五,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这样,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2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2.1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要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2.2转变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而只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通过编写校本历史教材,成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2.3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2.3.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3.2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3.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4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2.4.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4.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2.4.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4.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2.4.5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2.5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再将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权威下的“奴仆”,而是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动探索者、参与者、与教师平等的合作者,将他们视作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终究将独立生活的人。以生为本,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正常需要,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

3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于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课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3.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反思性教学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贴近教师的专业生活,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教学反思应从多角度去审视,以下四个角度应是重点关注的。1.历史教师自身所提供的视角。包括自己在上课时的教学体会及经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录像、录音的重温及自己去听其他历史教师上课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学生所提供的角度。对自己教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作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体会和教学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方式,加强与本校历史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领导和本地区历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同行的交流,请他们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中肯意见。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角度。阅读一些发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和历史教育大家的点评,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度量的标准。

3.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产生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要有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六个“新”中有很多问题等待着高中历史教师去探讨、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也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者。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它一般要经过选题、论证、实施、结题、推广等五个阶段。

3.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3.3.1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1)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利用好高中历史教师、高中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并将其引入历史教学。(2)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好历史教材、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和互联网。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和各类资源特点,合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施、反思、研究,以提高历史资源利用能力。

篇4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篇5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2.设置了9个历史学习模块。设置模块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这样的形式更加灵活,与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相比也更有优势。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制定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3.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这种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两个优点: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篇6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很多问题,违背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历史课堂设计的要求,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从而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将原本内容丰富具有情节的历史课堂转变为无聊的课堂。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1在教师方面

1.1.1教学不够系统化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安排,本身比较抽象,历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该准备好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课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和职业能力限制,某些教师不能系统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历史事件脉络,导致上课时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1.1.2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某些教师虽然岁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整体和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运用任何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面临背书的任务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忽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将历史课作为“休息课”,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1.2在学生方面

1.2.1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有大量的知识链条需要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点繁多,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1.2.2错误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语、数、外作为主要科目,而历史课在很多学生心里就是一个不用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副科,这种心理是历史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态。

2.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探讨

2.1合理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合格的高中历史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更要具备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历史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说一些顺口溜的方式,先让学生将课本放下,跟着教师清晰的思路走进历史知识的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再细化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在每节课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相研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互通有无。

2.2将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历史知识繁多,结构复杂,只凭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尤其是教师“一言堂”现象,抹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整体清晰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朝代更换及事件时,教师讲解完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课本知识背诵,有时候都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检查时间,学生都怕叫到自己,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将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后,学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单一的课本背诵,而是每个学生都总结本节课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说的学生自己思路清晰,听的学生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

教师要学会利用时间,进行情景式教学,为课堂增强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与其让他们背,还不如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排练,分组演示,自己演示过的东西往往会记忆深刻。还有一些学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练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这样学生记住这个高兴的时刻,无压力地记住历史知识。

2.3定期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体系时,要逐步了解单元的特点,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清晰地分析重难点,合理地安排每个课程内容应该是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迷惑知识的连续性,老师不再发愁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逐步击破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进行专题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知识点分布较散,教师除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之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进行专题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不同的类别整理出不同的专题。尤其在阶段性复习和最后的复习时,专题学习可以填补系统式学习的差漏。除此之外,专题学习更方便学生展示与共享。在同一个专题中,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比如古代历史事件中以少胜多的是哪几个事件?虽然这几个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涉及的人物、地点、背景不同,但是性质一样,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采用传统的顺序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

3.结语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但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对高中历史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得出一系列解决方法。让高中历史更有趣,吸引学生,学生爱学,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达到。

参考文献:

篇7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篇9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历史教学同样也有两面性。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则可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不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可能使学生无法掌握课标知识,造成教学失败。

1.信息技术无法与教学内容完整融合。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程与课改前的历史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造就了教学本质的差异。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深刻,对学生与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教学标准,使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更具有难度。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或者单纯地选择传统教学方式,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

现今,高中历史老师普遍缺乏教学设计创新以及正确的教学方式,很多老师忽视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对于信息技术过多的依赖严重影响了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虽然可以用多种方式将知识内容呈现出来,但是,因为其过于直观的方式,使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获得答案,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发展。

二、基于信息技术下高中历史教学对策分析

信息技术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发深思,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设备相匹配,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水平。

1.深入体现教学内容。

为实现学生历史水平的有效提升,就必须加深教学内容,并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使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相互结合,互相作用,使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一年级必修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教授时,教师应该把握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在进行授课时明确重点难点是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以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深入,使用多媒体像学生展示宗法制以及分封制的相关图片、图表、使学生使用看图解史的方法进行历史概念的理解。在学生理解后,教师根据课标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同时兼顾一些重大政治及重要历史任务,在讲述完成后,使用多媒体进行夏禹、商纣、周武王等历史人物的相关图片、视频展示,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使多媒体成为教学中辅助师的角色,恰当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长期使用电子教案的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期接触电子教学,面对传统板书时无所适从。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备案,准备电子教案的同时准备传统板书,二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W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内容,更容易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种新旧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10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下面结合本人的几年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新课改形势下在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改造的重点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在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新的课程结构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教学的新体系。(2)加强高中历史德育的渗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要加强高中历史德育的渗透。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以按时完成,学生会抱怨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篇11

新一轮的高中教学课程改革进程不断进步,新的高中教学理念也不断深入。不光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改变,对高中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职业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作为中学阶段基础文科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记得著名学者钱乘旦曾说过:“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教学也一样,更是一门智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逐渐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即为设置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设置教学主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所谓教学主题即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融合,简单地讲就是一节课的主要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而教学主题则有机地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个成功的教学主题的设定,在内容设置上不仅决定了一节课的中心思想,而且一切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程序都是围绕教学主题来完成的,包括教学材料的选取和课堂提问的设计都要服务于教学主题。而且,教学主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主题的历史性要求很高,对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文化底蕴要求也更高,而且要通过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识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确立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是历史教师对教材上的史料及历史观合理加工的过程。从教学主题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史学素养等多方面能力。但另一方面,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设置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不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及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需要遵循多方面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培养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是由新课标理念决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进行高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设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历史知识含量上还不足,因此要注意在主题设计上避免过于脱离教材,以免使学生难于理解。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主题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便于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2.以历史教材为基础,延伸史料,树立史观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育人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普及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所学历史知识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树立自己的史观。但由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足,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客观的历史教材为基础,以史料阐明史观,依托教材,培养学生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看法。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在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史料内容和史学观点,再通过学生所掌握的教材知识衍生出来,循循善诱,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产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看法。避免学生出现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

3.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有人说,我们的现在很快也将变成历史,所以历史与现实生活是永远分不开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设立历史教学主题的时候,要注重主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突出历史的规律性对今天现实的作用。

总之,为了跟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新课标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设立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作为高中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合理设置历史教学主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结合多角度实际,挖掘史料,树立史观,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