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

篇1

1.1 对象。北戴河地区的北戴河高中、英桥学校、华夏奇石学校及部分社会考生,2004年~2007年参加高考人员3252人,其中男1930人(59.35%),女1322人(40.65%),平均年龄18.2岁。

1.2 方法。采用对数视力表。裸眼视力低于5.0,矫正到5.0,散光者将柱镜度数换算成等效球镜值加入记录。不能矫正则进行客观眼部检测。将视力检查后分为4组:1组4.0~4.4,2组4.5~4.7,3组4.8~4.9,4组5.0以上。近视程度分为:-0.25~-3.00D为轻度,

-3.25~-6.00D为中度,-6.00D以上为重度。按普通高中、私立学校和艺术类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视力。2004年891名学生中双眼裸眼视力≥5.0者226人(25.36%),任何一眼

2.2 学校类型与学生近视发生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检出近视率依次为72.50%、77.01%、80.87%、81.73 %。其中普通中学为80.00%、81.68%、82.52%、80.57%;私立学校为72.11%、77.29%、81.05%、70.69%;艺术类为71.27%、72.05%、68.70%、69.31%。普通中学、私立学校和艺术类近视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2.3 近视程度。视力下降程度的统计根据高考体检、限制专业种类而划分。其近视大多均能矫正,为良性近视(表2)。

2.4 性别与近视发病率。2004年362名女生中,近视295人(81.49%),529名男生中,近视409人(77.32%);2005年500名女生中,近视388人(77.60%),731名男生中,近视565人(77.29%);2006年215名女生中,近视180人(83.72%),313名男生中,近视235人(75.08%);2007年245名女生中,近视 202(82.45%), 357名男生中,近视 279人( 78.15 %)。经统计学处理P

3 讨论

本文6504眼中视力减退者5116眼(78.66%)。其中近视4986眼(97.46%),远视96眼(1.88%),其他眼疾34眼(0.66%)。显然近视是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学生近视患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定人群近视发病率高达70%[1],本组4年近视分别为72.50%、77.01%80.87%和81.37%高于前述报道;远视率分别为1.78%、1.54%、1.33%和1.33%,近视与远视比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2]。从性别上近视发病率女性为80.56%,男性为77.10%,女性高于男性3.46%,18岁以下人群中,近视眼表现的性别差异可能与女性发育较早有关,此外女性近视高发也许与户外活动少,近距离用眼更多有关。近视眼的发生不仅取决于遗传基因,更取决于环境。学校性近视主要是因为近视时间过长所致。

根据招生体检规定,一些专业对视力有特殊要求,个别考生为“过关”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事实上这些蒙混过关的考生,并不能适应专业的要求,为了让考生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报专业,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次调查学生的近视率达78.66%,这一结果意味着许多学生在报考高等院校时,将受到专业的限制,如飞行、航海技术、消防工作、刑事科学技术、侦察等。

学生学习负担重,缺少体育锻炼,不注意用眼卫生等都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视力下降并不是高三学生才有的特征。希望学生们能够从小就注意眼睛的保护,尽量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以及阅读书籍,如果学习紧张,必须长时间读书时,也应该注意在眼睛感到疲劳时采取护眼措施,如做眼保健操,双眼望远等。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39-01

近年来,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科研成果,其推广和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如何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管理观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缺乏管理型人才,管理上忽视与社会、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管理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推广,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能很好地解决重大社会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给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损失。

(二)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评价科研业绩完全是以教师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如科研经费的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数、出版专著数量和获奖成果数量等,而不是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具体情况来区分,这种评价机制确实会使高校的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明显增加,这只能使科研情况表面看一片繁荣,但实际上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少之甚少,由此产生的后果会造成高校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会滋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的繁荣和发展。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思路

(一)更新科研管理工作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科学研究队伍。为此,高校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实施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支持和引导科研工作者的发展,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部门应提高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提高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2)强化效益观念。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加强市场意识,科研工作应把研究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组织学校科研力量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全方位开展服务,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要把效益观念贯穿到研究开发的始终,将市场需求作为确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提,进一步拓宽各类科研项目来源渠道。

(3)加强信息应用。信息技术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然具有信息化的特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拥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支持,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成果管理、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的网络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提高管理效率,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机制

(1)强化科研激励机制。没有考核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低绩效的工作,高校应深化科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创新能力、重科研质量、重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考评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岗位津贴发放等激励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保障制度,不断优化科研队伍。

(2)建立科研评价体系。高校应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既要有数量、规模指标,更要有质量指标,当前尤其要强调质量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要克服重数量指标轻质量指标的倾向,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要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高低的主要内容。给科研人员营造一个稳定、宽松、和谐的创新科研的氛围,使其在精神和物质上充满优越感,可以按既定目标自主的开展研究活动。

(三)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1)研究基地锤炼科研创新团队。研究基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金字塔”型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优势,发挥基地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发挥强大的辐射示范效应,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使科研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科研创新团队的锤炼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46-02

在职业为导向,兼顾职业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要求下,卫生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有反拨作用,科学的考核可以提高其正面作用,而不合理的考核则会导致负面的反拨作用。在现有的卫生高职院校中,学生参加的英语资格考试主要为METS(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和PRETCO(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两种。我们组织学院里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参加过PRECTO A考试的护理专业学生参加了METS二级考试及考后反馈问卷调查。

一、考试体系

METS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共同推出的考试项目,是针对我国各类医药卫生院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开发设计的一项非学历标准参照性考试,旨在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工作环境下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该项目现已列入全国引智“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目录。

PRETCO是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标准化教学水平考试,供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专院校学生自愿参加,主要考核考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日常和业务涉外交际的能力,既测试一般性语言内容,也测试与涉外业务有关的应用性内容。2013年12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正式实施考试以来,至今每年参加笔试的考生已约达400万人次。

由此可见,METS仅针对医药卫生专业学生,而PRECTO针对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在考试开办时间和规模上,PRECTO历史更久,规模更大。

二、考试内容

METS医护英语水平考试考核内容涵盖医药卫生行业通识性知识,根据不同等级的医药卫生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及职业发展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分为四级。其中,一级证书适合中职卫生学校各专业学生;二级证书适合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三级证书适合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四级证书适合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以上学生。本文主要以METS二级证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试方式为笔试,包括听力、阅读和写作三部分,满分8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总分权重30%,阅读50%,写作20%。在考试内容设计上,要求能理解日常生活、学习或医学工作中遇到的中等难度的英语材料;能就熟悉的医护话题与他人进行交流;能对这些话题的基本情况作简要描述;能简要阐释自己的观点,如汇报病情、安抚病人;能撰写与医学工作有关的电子邮件等;熟悉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除掌握相应数量的普通英语单词及相关词组外,掌握医学类专业词汇约1400个。其英语水平能基本满足中级医护岗位在涉外交往中对英语的要求。

PRECTO根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分为A级考试和B级考试。A级考试适用于已完成高职教育英语课程的考生,B级考试适用于达到高职教育英语课程基础要求的考生。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及格,合格者可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在2013年修订后,PRECTO考试在题型和内容上做了调整,客观性试题的题型不再限于4选1,句子翻译部分采用了3选1的题型,使评分更为合理,答案的区分度更为明显。除此之外,提高了听力部分对理解能力的考核,在阅读部分增加了对图文理解能力的考核,增加了常用职业词汇的比例,降低了日常社交词汇。

在此将2014年6月的METS 2与PRETCO A题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METS 2的考核以医护职业交际环境为背景,护患交流及医学词汇、文书表达为主要考核对象,没有语法、翻译和说明文的考核;PRETCO A以商务交际为背景,同时更注重对于商务词汇、商务法律文书的考核,并将其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三、学生成绩及反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9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2010年改革后,METS(护理类)成绩只有“及格”与“不及格”两种情况,并不显示具体分数,因此无法对学生的真实考试分数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反映学生真实测试环境下的成绩,我们选取了2013年6月、12月、2014年6月的METS(护理类)二级考试和PRECTO A级考试进行测试,结果通过SPSS进行对比分析。

(二)成绩分析

通过学生成绩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表可以看出,学生的两次考试成绩都接近正态分布。METS 2的平均分、标准差、峰值分段及难度系数都比PRECTO A高;60~80分的占比和最低分则比PRECTO A低;而不及格率都为17%。(见表1)两份试卷整体难度指数分别为METS 2的0.7和PRECTO A的0.67,难易适中(参考值0.4≤P≤0.7)。

总体成绩分析可见,两个考试的难度系数和成绩总体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说明两个考试虽然在题型和考核内容上各有不同,但是总体可以显示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METS 2峰值分段更高,比PRECTO A高了10分,且在此峰值的人数明显高于后者,说明在METS考试中,大部分同学分数较高。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90分以上和50分以下的高分段和低分段中,PRECTO A的人数均为0,而METS 2分别有6人和5人,这说明了METS 2的题型区分度比PRECTO A更高。

一般来说信度系数是针对同一测试的不同试卷,但是考虑到本文要探讨METS 2和PRETCO A对于高职学生在不同学期的对接,因此我们将同一同学的两种测试成绩使用SPSS进行信度系数分析。当信度系数是1.00,测试试卷的可靠性达到最高;当信度系数是0.00,测试试卷的可靠程度最低。在一般的情况下信度系数不会为1.00,也极少为0.00,而是落在两值之间。通常对标准化测试的信度系数要求为0.90,如TOEFL考试的信度系数约为0.95,而课堂测试的一般信度系数为0.70~0.80。

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两种测试试卷的信度系数为0.72,说明同一学生在两种测试中的表现差距比较大。我们将同一个学生的两次成绩求差后用绝对值再取全班平均值,得到了全班的两次考试平均分差为10分,即两次考试的分差达到10分。说明同一位学生在两种不同考试的表现可能有10分的差距。

在考试结束后,我们针对91名测试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71.92%的学生认为METS 2的考试内容更贴合他们的未来工作需要,更有学习的热情;有83.54%的学生希望能在英语课程中同时完成METS 2和PRECTO A的考核,他们认为虽然PRECTO的内容与未来职业关联不大,但是该证书在社会的认可度更高,而且对于进一步考取英语四、六级有较大帮助。

四、结语

从考试针对人群考虑,METS和PRECTO都适用于护理高职学生的能力考核,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的护理高职院校同时开展两种测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以考促学,在有限的英语课程学时里完成两种考核,本文通过分析METS 2和PRETCO A的异同,旨在合理安排,有效地实现两种测试的对接。

鉴于两种考试考核结果及学生反馈的差异较大,METS 2和PRECTO A的考核应该安排在护理高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从考试体系差异考虑,PRETCO A作为全国高职类通用的考试,在社会招聘中通用性和认可度更高;在考试内容中,PRETCO A更注重英语语法等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适合放在高职的第一学期作为重点考核项目,作为公共英语的期末考核形式;METS 2以医护词汇、医护相关专业文段的阅读和写作等为考核重点,考虑到护理高职学生在第二及第三学期开展专业课学习的课程设置背景,更适合安排在第二及第三个学期,促进学生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通过两种考核的合理分配,更好地提高护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职业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为未来求职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篇4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新课改是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重大改革。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新课堂目标的落实,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树立新观念,最大限度提升历史课堂效率,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古老的历史学科焕发出时代的活力,是目前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全面合作教学,发挥“集团效应”优势

新课改虽在中国已经大面积推行开来,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仍缺乏实践经验,如果仅凭传统经验单打独斗,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造成课堂的沉闷和低效率,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指的是充分发挥教师们的集体智慧,相互讨论,相互评课,相互批评,相互公开教学,在协同作战中谋求共同进步,以求在教学中不会迷失方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合作教学的形式主要是集体备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共同备课标,课标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也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共同努力,能够更加合理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备教材,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马首是瞻;教学体例是全新的,鲜活的,不再是过去的唯结论一成不变。因此需要教师共同探讨全新的方法去完成课标的要求,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共同分析学情,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讨论提纲,共同分析重难点等,以实现教师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带动课堂学习效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二、理性整合教材,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新课改提出后,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订,新的体例为专题史,这样的编排具有科学性,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更能实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横向把握历史,构建框架体系,但历史不仅是横向的,而且是纵向的。毫无疑问,新课程的专题史体例要求以学生初中知识的清晰时间线索和基础知识全面夯实为前提。但事实是许多地方(比如内蒙地区)初中对历史学科教育不重视,并且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只是单纯的翻书找答案,基础薄弱,时间线索混乱、片面,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高中模块教学的难度。如果教师完全依据教材顺序一成不变地实施教学,那么有些知识将会变得混乱无序,没有条理,从而使学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取代历史的纵向发展顺序。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材的整合。

历史教学应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也应该从微观把握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历史的发展是连贯的,有线索的,如中国近代史是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受尽屈辱,但客观实现近代化为主线,世界史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民族追求解放及社会主义运动为主等等,如能将这些线索连贯在一起,必将促成学生学习最优化。这其实需要教师在课前熟读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章节顺序,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认知历史规律的顺序性,又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三、尝试“说”学历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高中生不可能直接接触,而只能借助有关文字资料,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边听边记,一学期下来,笔记有厚厚的几本,但是知识被局限在笔记中。大半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只能机械记忆,表达能力全无,文科生也成了“哑巴”生。偶尔,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室却变得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在教学实际中,我尝试利用每个星期班内的四节自习课(其中一节主讲历史),由学生主讲,而后学生发问,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我是一个旁听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说”历史,必须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很多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认为,给别人讲题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有人认为,老师讲过了还让我讲,根本没有人听,就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说”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它要求的不仅是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表达,还要有积极自信的态度,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解的勇气。我多次向学生强调,与其说是给同学讲题,还不如说是给自己讲题,因为准备讲的过程就是一个高难度挑战。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我发现,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了,班内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了,收获最大的是,更多的学生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实现了其中一个班历史六次蝉联第一的记录。

总之,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率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提升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应变被动为主动,以实现师生双赢。

【参考文献】

篇5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篇6

高中生是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接受能力强的年青一代,他们厌倦了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期盼着尊重人性、彰显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到来,自主学习形式应运而生。历史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但有利于高中生的课程学习,能够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课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还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从小养成自立自强的奋斗意识,有效地促进高中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轻松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高中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融洽愉悦、积极互动、自由交流的课堂学习气氛,使高中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在轻松和谐、积极交流、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的创建,他还指出 “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以及“团结友爱”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利用人性化学习气氛激发高中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意识,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三、学习兴趣是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名言说明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起重要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只有实施人性化课堂教学,激发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把兴趣作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从而进入爱学、乐学的良好状态,实现良性循环。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郡县制和君主专制制度等词语以及相关内容的识记对于高中生而言“味同嚼蜡”,如果高中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他们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历史教师要注重高中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以兴趣为动力,促进自主学习的深入开展。

四、教师的科学引导是高中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历史的保障

高中生才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历史教师理应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他们,确立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科学引导水平决定着高中生自主学习水平和认识层次的高低。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而提出问题是历史教师引导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教学艺术之一,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高中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后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在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进行的同时,中国古代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的问题能够把高中生的学习思路和注意力由世界史转移到中国史,继而实现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整合,增加了高中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显著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五、小组合作是高中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是高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新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了解清楚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前提下,把学生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以小组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内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胆创新和尝试自己的解决方案,实现自主学习。如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习中,诸多不平等条约的年号、内容和影响需要高中生掌握,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把这些信息整理好,教师可以把整理任务合理分到学习小组,然后由各小组分别展示总结内容,再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实践证明,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历史教师能够为高中生创造合作、探究的自主发展时机,提高高中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总之,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高中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创建,在人性化课堂气氛中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以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之下通过分组合作高效开展历史课程学习,能有效促进他们的科学发展、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7-01

讨论法于西欧17世纪就开始采用,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在教育中使用讨论法。最近十几年来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教师们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们往往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要激发学生真正的讨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一、精心制定讨论题目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该围绕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为此,像“西方启蒙运动”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很容易东西联系、古今贯通的。不过想让讨论在自己预订的轨道进行,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讨论题目制定要兼顾有效性和全面性。

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有效,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避免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只图表面的热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为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首先要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促进学生灵活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课堂讨论还忌讳精英表演,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讨论的内容、方式要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全员参与,争取更大面积提升教学效果。为此,在课堂讨论中,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收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的讨论题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思考点。“好”的题目,一要能紧扣教学重难点:二要能制造一定的分歧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兴趣,触发学生思考;三要有适当的坡度。这样既突出“点”,又照顾到“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根据课程标准对启蒙运动的要求,设计了如下合作探究问题:

1.人们称17―18世纪是理性时代,理性时代的到来是偶然的吗?

2.启蒙思想家众多,你能说出代表的思想家及归纳他们的思想主张吗?他们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最喜欢谁?

3.有人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新发展,你认为“继承”在哪些方面,“新发展”体现在哪里?

4.西方启蒙思想为何在世界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你能从哪些方面来说说?

5.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二、师生双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讨论课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根据考纲、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精心准备讨论题目,并要阅读大量材料、习题,在学生讨论时能给予点拨和引导、概括总结。其次教师事先应该公布讨论题目,提出目的和要求,提供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如:什么是启蒙?什么是理性主义?理性时代的到来有哪些背景?启蒙运动:对美洲、对欧洲、对亚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事先知道问题是让他们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如果学生自己事先没有进行思考,那么讨论起来是无话可说的,或者直接照搬他人的观点,亦死板生硬。这种讨论也一定是没有深度、无实质性意义的。课前布置下要讨论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讨论题目去阅读课文,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的资料,动手做做笔记,写好发言提纲,然后才到课堂上讨论。这样每个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有理可依,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口齿清楚,措辞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活课堂讨论的有效手段。

课堂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放手让学生去展示,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从学生学习活动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激发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探讨创造条件。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一些学生平时不善于发言,站起来就紧张结巴,准备的材料也念不顺畅。如果出现冷场,教师要面带微笑,放缓语调,从最简单的问题慢慢导入。当讨论进入,尤其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即使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在不涉及是非观、价值观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肯定其创新思维。

在课堂讨论实践过程中还要注意:

1.分组时要注意优势互补,平时成绩好的和不好的混合。首先按照座位8-10人一组,选好小组长,做好小组长的工作,让其发挥组织领导才能,安排好本组同学分工合作。成员开口发言可以采用轮流制,轮流发言,全员参与。特别要鼓励成绩不高,不爱说话的同学,让他们从胆小到胆大,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2.课堂讨论要给予足够的讨论时间,时间不充足学生不能完整全面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总之,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题目,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预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或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以便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讨论的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在讨论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升辉:《讨论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道客巴巴网

篇8

高二历史学习策略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

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仍以“”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

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高二历史学习建议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

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解题策略(一)读:解题的基础

1.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2)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3)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二)找:解题的关键(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97第44题“南唐烈主”题,’98“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4)要认真书写。

2.各种类型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1)递进式材料题。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归纳式材料题。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