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6 21:08: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业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业建设

篇1

1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特征与方向

1.1 群内建设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所谓专业群就是围绕服务领域或是技术领域设置的特殊专业教育,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它充分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与文化基础,是专业教育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

1.2 群内专业教学条件及课程内容

同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课程内容大致相同,这就说明专业群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行业背景、技术基础、服务领域,同时它也是在共有的平台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群内各专业具备相同的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以及课程内容等。

1.3 专业群构建方式

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产业链、学科基础以及职业岗位三种方式,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构建方式或是选择群内何种专业,均应考虑专业间资源共享,充分实现专业群建设所需要的课程、实验、实训、师资等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努力降低专业群建设成本。专业群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专业方向,减少或增加相关专业内容,以便于不断提升办学效益、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2 高校专业群建设内容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榱寺?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应尊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诚企业、团结互助、以身作则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精神,进而具备创新、技能、服务的核心能力。

2.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建设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课程与职业发展目标、专业设置和产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对接,努力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设,积极大胆选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并将技能训练、顶岗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进行企业定员、定位、顶岗实习,争取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来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3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努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从我国当前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出发,突出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制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努力开创项目化教材和课程,积极推动相应制度建设。

2.4 建设实训基地开放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内的资源共享,提高各类设备利用率、建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坚持技能培养、产学结合及应用办学路径,明确教学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也就是构建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平台、企业职工培训中心,进一步显示出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和共享性。

实训基地建设应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合理利用政府资金进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是在整个学校也可以是学校部分,以便于不断改善实训条件,加强技能训练,不断完善专业群发展和建设,人员培训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努力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及效率,更好地完成一举多得目标。

2.5 建设“双师型”团队

“双师型”团队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双师型”团队建设可以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骨干教师制度,重点推动技术水平、企业背景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企业建设实际效益,采用轮流选派方式和顶岗实践,积极了解企业情况和争取技术服务,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6 构建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丰富专业资源内容,形成鲜明的课程网站。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网络适应性较好,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媒体资源,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建立操作方便且开发功能较强的仿真软件系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不断降低专业课程教学成本。因此,优化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推动行业、区域建设的共享性,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最大程度的享受到相关专业资源。

2.7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综合系统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效果及过程,并对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持续性监控。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全员性、持续性原则,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努力完善确保质量,并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监控体系制度完善、机制有效、运行正常。为切实保证实际效果,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教学质量联合监控机制,以及毕业生质量调研制度、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要注意采纳用人单位代表和校外专家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征求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从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和对毕业生的真实评价,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3 专业群建设分析

由于专业群建设较为复杂,它给师生认识、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加快专业群建设,实现各方面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下两方面原则。

3.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出于对职业教育同经济建设间的关系考虑,专业群建设不应脱离内部实际状况以及外部客观环境。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以便于更好地顺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2 重视质量建设,提升实际效力

篇2

(一)食品产业呈现集群发展趋势

庵埠镇的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最原始的生产形式主要是家庭手工和手工业小作坊。庵埠镇传统的食品加工产品包括腌菜、凉果、饼食、豆干、甜料等,主要工序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改革开放为庵埠镇的食品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食品产业一跃成为庵埠镇最大的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发展趋势。到1988年,全镇共有食品企业453家,实现总产值12561万元,占当时全镇乡镇工业企业产值的57%。[7]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庵埠镇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出现了“庵埠现象”。在如此环境下,庵埠的食品产业随之也取得飞速发展,庵埠镇的食品企业家们把握住了食品产业多样化、营养化、品牌化的新趋势,使庵埠食品的区域品牌得以创立。这个时期诞生了一大批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如五味姜、九制陈皮等。进入21世纪初期,庵埠镇的食品产业已从先前的腌菜、凉果、肉脯、调味品四大类发展到囊括糖果、凉果蜜饯、膨化食品、乳制品、保健品、饮料等十五大类3000多个品种。这段期间,庵埠又涌现出大量食品名牌产品,如雅士利婴幼儿奶粉、佳宝凉果、汾煌可乐、笑糖果、康辉卤制品等名优产品。食品产业的发展带动庵埠镇镇域经济的腾飞,产业主导地位非常明显。到2006年,全镇已拥有550多家食品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达33.4亿元,占了该镇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企业数量暴增的同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也在庵埠镇涌现,如雅士利、佳宝、康辉等上规模企业,并形成从原料到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图3)。

(二)食品产业带动印刷包装产业发展

庵埠的包装印刷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庵埠的食品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印刷包装业的兴起。此后镇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印刷包装的企业,他们起初主要只是为本镇食品行业提供配套服务。从生产水平来看,当时庵埠镇的印刷企业大多只拥有简单落后的机械设备,主要进行单一的制版印刷。“到1988年,全镇有印刷企业43家,印刷包装从业人员1092人,年产值1746万元。”[8]随着庵埠镇印刷包装企业的不断壮大,该产业就从原来食品产业链环节中脱离出来,成为该镇的一个新兴行业并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是庵埠镇印刷包装业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企业大胆地采用和研究新设备,开发出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新产品,尤其是该镇的软包装行业更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年产值超过10亿元。进入21世纪,庵埠印刷包装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全覆盖的趋势,企业远远不满足于简单的制版印刷和单色聚乙烯薄膜袋的生产,而是将产品扩展为10多类的150种产品。(表1)2009年,庵埠镇印刷包装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5.5亿元,与江苏省江阴市申达工业园、浙江省龙港县和河北省雄县并称为我国四大软包装工业基地。目前,庵埠镇的包装印刷企业已不再只为本地及周边提供配套产品,而是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食品、制药及烟酒等行业,肯德基、蒙牛、雀巢、哈药等企业的产品都在庵埠进行定点印刷,定点印刷商标的企业达270家,居广东省之冠。庵埠印刷包装产业已形成薄膜材料生产经营、电脑设计、电雕制板、凹凸彩印、丝印、吸塑、注塑、油墨、粘合剂、印刷机械生产等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图4)两大支柱产业使庵埠镇形成“双龙出海”的工业经济格局,促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快地就形成了食品工业与印刷包装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图5)

(三)新兴产业集群的出现

随着镇域经济的不断升级,近年来庵埠镇逐渐兴起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产业,如食品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药包材产业和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由于机械制造行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庵埠镇也大力发展食品印刷包装机械制造行业。庵埠镇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对应的机械设备,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近年来专门从事食品机械制造和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的企业在镇内不断涌现。对于庵埠镇来说,在如今的产业环境下发展食品印刷包装机械产业的条件明显,行业前景广阔。总的来说,庵埠镇发展食品印刷包装产业具备以下三方面优势。首先,由于深深扎根于本地生产网络,能够及时获取食品与印刷行业的各方面最新资讯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机械制造,这是其他地区所难以获得的优势;其次,镇内1000多家食品与印刷企业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机械制造行业的销售难题,保证该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庵埠镇的两大产业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员,为该行业提供技术与人才资源。现阶段庵埠镇的食品印刷包装机械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值规模以及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都较小。目前,庵埠食品印刷包装机械行业现有从业人员近1000人,年产值2亿多元,年创税收1200多万元。[9]药品包装材料简称药包材,主要是指可以直接接触药品的医药产品的包装材料,产品包括药用金属、玻璃、明胶、塑料制品等。由于药包材行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与印刷包装业差不多,而药包材行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因此吸引了一些原来从事印刷包装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庵埠镇出现6家企业开始生产药包材产品,标志着庵埠药包材产业的出现,产品以软包装复合膜为主。到2003年,庵埠镇药包材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成为全省三大药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尽管该产业产值在整个镇域经济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增长势头不可小视,对该镇来说无疑是一个朝阳产业。庵埠镇的药包材生产企业多为国内著名药品生产企业提供药品包装材料生产,知名的合作伙伴如桂林三金、哈药六厂、三九制药厂等。庵埠镇工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业,依托日渐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目前庵埠建成近百家货运站,为企业提供原辅材料采购、产品供货销售等物流服务。此外,作为潮安县城所在地,庵埠镇的商业也较为发达。全镇在建五星级酒店一个,已有四星级酒店两个,其他星级的酒店更是遍布全镇。此外,第三产业中的娱乐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旅游业和通讯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镇域经济构成由单一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图6)。

庵埠镇专业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

尽管庵埠镇已经获得两个闪亮的区域品牌,但食品和印刷包装两大产业集群目前已出现了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庵埠镇的1000多家企业中只有不到100家属于上规模企业,如雅士利集团、佳宝集团、华业集团等,而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存在大量连厂名都没有的家庭式加工厂。以食品产业为例,中小企业的数量就占了全镇企业总数的90%以上。

(二)吸引人才能力不足

大企业是吸引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上规模的企业常常拥有一支专门从事研发的技术团队。然而,由于庵埠镇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的研发及管理人员在全镇的人才构成中比例极低。中小企业一般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要求不高,并且在管理方面往往不太完善,这就造成了庵埠镇高层次人才的缺失。据了解,庵埠镇从事食品、印刷包装产业的工人大多数是外来工或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中很少掌握专业生产技能,通常从事最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雅士利集团以“人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为理念,成为全镇至今唯一上市的企业。在全镇总数5万多的食品企业从业人员中,超过八成为素质较低的普通工人,而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所占比例很小。

(三)产品档次不高,质量问题突出

庵埠镇现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以及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尽管如此,庵埠镇的大多数产品仍属于面向低端消费人群的廉价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知名度低。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我国敏感问题的情况下,庵埠镇有些企业铤而走险,导致区域品牌备受质疑。1985年,震惊全国的庵埠“奶粉事件”发生,随即给庵埠镇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11]

(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建设能推动专业镇的发展,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12]庵埠镇的商业发展历来发达,但作为产业集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专业市场发展较慢。关于专业市场的概念,已有一些学者做过深入的阐述。[13]归纳起来,本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专业市场主要以批发单一种类产品为主,兼营互补产品,有数量众多的销售商;第二,专业市场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深深扎根于地方主导产业体系中;第三,规模较大,设施齐全,能够提供较高层次的相关服务和劳务。根据这些特征判断,庵埠镇只拥有1994年建成的庵埠食品城这一专业市场,且其发展水平较低,食品经营单位不到100家。镇上还有潮汕商贸城、富丽不夜城等几个类似专业市场的场所,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因此,缺乏现代专业市场是庵埠镇专业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

(五)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的商贸和生产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庵埠镇作为潮安县县城所在地,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然而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交通网络建设滞后。对外交通方面,庵埠镇的护堤公路、庵曲公路和蕉山公路都是双向两车道公路,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物流、人流。对内交通方面,除了县城片区,庵埠镇其他地方的交通线路普遍较少且绿化等配套不完善,缺乏多车道主干道。其次,旧区改造步伐缓慢。旧区改造是近几年各地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旧城区、城中村占据着城市大片区域,蕴藏了大量商机。改革开放前,潮汕公路庵埠段以东是全镇的人口密集区,这里建筑密度高、建筑物老旧、道路狭窄。旧区里包括庵埠镇的老城区——庵埠寨,在旧城改造中还要注意保护历史面貌,给整个旧区改造工作增加不少难度。在庵埠镇旧区之外还分布着二十多个行政村,都是需要进行改造的地区,为经济与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此外,公共服务场所水平较低。上面所述庵埠镇的交通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而相关的公共交通服务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庵埠镇的公共交通有四类,即公交车、计程车、专线车和摩的,但这四类公共交通都处于较低的服务水平。其中又以公交车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线路少、不按站停车、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庵埠镇的公交车现状令人担忧。全镇现只有客运站一个,且该客运站配套设施落后、占地面积狭小,与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提升庵埠镇专业镇发展水平的策略

(一)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

食品和印刷包装两大传统产业是构成庵埠镇经济的主体,是目前镇域经济的双引擎,两大产业的持续发展是镇域经济增长的保证。本文认为,在促进镇内食品和印刷包装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这里,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体现其帮扶与协调效用。对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信誉度高的中型企业,可以考虑给予融资方便,使更多企业创品牌、上规模;小型企业通常承接周边大企业的生产环节,因此应该对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交流平台,适当合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家庭式作坊。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龙头企业对镇域经济的另一贡献是其带动作用,政府或行业协会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加强两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在合作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流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引进技术与管理人才,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庵埠镇绝大多数工人是农村闲置劳动力,他们运用的技术极为简单,而具备科学管理能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创新,企业之间的互动主体应该是技术水平精湛、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所以,优化镇域就业结构对于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近年来,庵埠镇的食品印刷包装机械产业、药包材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成为镇域新的经济增长极,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机械产业的发展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也要结合最新技术来升级产业水平,把食品印刷包装产业培养成镇域的又一支柱产业。药包材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虽然与一些国内著名药品企业合作,但是产业规模不大;另外,由于药品产业的行业特点,在发展药包材产业的时候,质量安全是生产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环节,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倍重视产品安全问题。二十年的县城建设使庵埠镇具备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也是该镇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重点应该借助本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对外辐射能力。由于本地的商业氛围历来活跃,娱乐业、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快速发展,政府只需对其进行因势利导就能实现这些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镇域交通网络

篇3

学科是与科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知识系统,或者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表明了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了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科学分化的结果,有的则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整合而成的,如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专业是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教育管理概念,是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学生通过接受某一个专业的培养,获得与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便于在社会分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高等学校作为传播、发展、创造学科知识的学术机构,学科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意义,除了从外部获得社会认可外,还表现在学科是高等学校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高等学校又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机构,专业表明了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产生的学业门类,所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带有专业属性。

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本身又分化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便于分门类地进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学科门类,如力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天文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基础学科又不断分化,相继出现二级、三级学科。与此同时,各学科间经过综合和交叉产生了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以及横向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这些学科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知识基础。

2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专业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知识,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而后者更为重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掌握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掌握与该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某一学科知识是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专业的设置首先要在一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然后,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课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内容繁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海洋中进行选择和组织,使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及专业的定位。

3专业特色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表明了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化专业特色,依赖于构建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学科水平以及对专业的贡献大小。当学科发展并有新的学科产生后,专业也将随之调整。

有时学科也具有学业门类属性。有学者认为:“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2]。然而当学科表现为“教学的科目”时,往往是与专业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置5个学科门类,58个一级学科,下面还分若干个

二、三级学科,表明了学科的知识门类属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虽然含有学科的概念,但本质是专业的分类,表明了学科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前者设置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分类与学科分类更接近,联系更紧密。后者设置11个学科门类、71个大类、249个专业则反映出本科专业分类除考虑学科t外,还考虑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科水平,培养优势学科,发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构造具有特色的学科群。学科建设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知识。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有新的学科产生;只有创新,人类知识的宝库才能越来越丰富;也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衡量学科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看对社会贡献了多少研究成果,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多少贡献。

(2)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创造知识不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将知识转化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学术机构不仅要善于创造知识,更应善于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有两个方面涵义。一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二是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去。教师要参与科研活动,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知识的积累。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突破,更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是学科共有的,是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3]。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是衡量学科水平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对于高等学校,更应该掌握和消化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地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

(4)对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师资队伍。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保证。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学科体系,确定学科方向,完善学科组织,培养学生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等,其中最重要是培养学术队伍和建设学科基地。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都必须通过人的主观活动来实现。培养一支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优秀的学术队伍,才能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既要鼓励和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学术队伍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既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又要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物质保证。学科基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产生知识的基地,是诞生研究成果的沃土。建设功能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三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专业建设的功能表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设置和调整合理的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使专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又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选用优秀的教材,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等。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课程建设是办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将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同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关心学生的爱心。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科研、教学能力建设,还应包括教风建设和师德建设。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应该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及应注意的问题

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虽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其中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功能不同,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建设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只有将学科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才能够达到其预定的目标。

(1)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

(2)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了条件。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3)学科建设使实践教学条件得以改善。尤其是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研究,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自由的发展,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所以不能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专业建设,应该包括学科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必须考虑为专业建设服务。

2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是主要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动力,因此,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3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侧重点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定位一定要准确,与学校的定位及办学层次应该是一致的。研究型大学更看重知识的创新,将创造知识放在首位,教学型大学则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积累和转化上。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知识的创新,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科生教育则应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转化,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学科知识。然而不论什么样的大学,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育,都应该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所决定的。

篇4

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依据学校所在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确定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科学的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专业培养方案,首先涉及到的是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依据,该目标必须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设定的专业口径应当适应其所面向的社会职业领域的需要。我校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大量地区有待开发研究;西部地区以山区高原为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需要研究、预测、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工程之一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地质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将地质工程专业定位为:主要为面向西部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治理,培养多层次高级专门科技人才;由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授予权,发展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成为高级人才培养层次较全的重点专业。将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地质工程、工程管理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可在工程勘察、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从剖析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知识结构着手,在权衡原有课程体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重新设计,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框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在2001级和2002级教学计划中已基本形成。该体系把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过去在高年级设立专业方向课组的作法,而是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就充分考虑了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对专业知识结构和拓宽知识面、加强能力培养的要求。除了设置公共的基础地质课程外,还设置了满足资源地质要求的课程(如地层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和满足地质工程要求的课程(如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基础工程等),同时,将部分涉及到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的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避免重复,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克服了过去专业方向只限于几门专业课,而缺乏相应基础课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点。另外,过去不论同时开设几个专业方向,学生也只能是在几个方向中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没有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适应能力。地质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新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是具体课程知识结构的微观载体。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设计,需要反映出课程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培养人才的科学规律;需要加强研究课程结构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内容,协调各门课程内容的划分与衔接关系。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总的特点是突出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和深度,拓宽了专业面,强化了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本科生专业课内容偏多、偏深,与研究生课程重迭较大的现象;在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的介绍以及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了解。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元素或组成部分,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任务、要求,使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两者既有联系,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科建设更多的强调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建设则更侧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两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专业。在科学研究时强调学术梯队建设,在专业建设时需要强调教学梯队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包括两个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学术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在以前往往比较强调前者,注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的增大,而忽视了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教师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或感染受教育者。在短时期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而教师的教风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在较短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篇5

韶关学院医学院座落在广东省粤北山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招生始于2007年,专科班招生始于2002年。一直以来我们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也一直把立足粤北,面向广东,服务各级医院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目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也应该认清当前专业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检验技术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对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来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学生共141人、专科学生共125人。现对本、专科就业情况进行如下统计分析:注:镇级、社区、县级、地市级分别指相应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包括独立检验机构及其它公司。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如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达88%以上,本、专科相差不大,但是收入方便,据调查本、专科稍有差距(本科人均3240元、专科人均2650元),虽然与学生期望值有点距离,但任何医院检验科的奖金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就业转正以后情况就会好起来的。从就业方向可看出:检验本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专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乡镇、社区医院检验科及独立检验机构(如广州金域检验中心),这说明学生的就业面广,就业方向稳定,就业前途理想,基本上能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建设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良好,但是如何加快培养适合临床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出发,立足粤北、面向全省,服务各级医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造粤北地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达到上述办学目标,促进学科建设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首先我校医学检验本、专科专业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满足医学检验专业一般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专业老师可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专业培训的综合要求出发,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补充、综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次结合临床实际,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临床检验中心可通过实验室开放或者见习的方式,熟悉或掌握医院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日常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设专科层次的病理检验技术方向和输血检验技术方向,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临床医院病理科做技术员,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医院血库及各级血站检验科工作,这样既顺应了临床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总之,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希望我们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篇6

学科建设的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专业建设的水平则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环节,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现已成为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明确它们各自的含义,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1.学科和专业的概念

学科和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关于二者内涵的界定很多,相互间差别也较大。

(1)学科的内涵

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通常从三层含义上定义学科:一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三是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指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侧重第二种含义,但与第一种也有关联。

(2)专业的内涵

《辞海》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并指出“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之为课程计划,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这种解释基本上与国际上通用的专业内涵相一致。

2.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

(1)学科建设的含义

学科建设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定义。就一所大学而言,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学科建设。从宏观上理解:学科建设主要涉及学科定位、学科规划、学科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优化学校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从中观层面上看,就一级学科的建设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微观上讲,即就单一的二级学科建设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高等学校,二级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学术单元,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必须扎实的立足于该层面,才能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

(2)专业建设的含义

专业建设也可分为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从学校方面说:专业建设主要考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扶持等宏观问题。就某一专业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3.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科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以学科梯队为主体,一定的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硬件的投入及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凝练学科方向;学科建设的依托是构筑学科平台;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汇聚学科队伍;学科建设的载体是争创学科立项;学科建设的软环境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专业建设是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结构与布局等进行科学的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有:教学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建设师资队伍要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就是要构建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图;课程建设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教风与学风建设是创建优良的育人软环境。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

1.目标与建设侧重点不同

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以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科学知识领域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力为目标。而专业建设则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

2.内涵要素不同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基地的建设,学科梯队的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的建设等。而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

3.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

学科建设的成果标志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国家级、省部级成果的科研课题情况,进入三大论文检索系统、国家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的数量,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成果奖等。学科水平的衡量标志往往按学科的级别、培养人才的级别来衡量。而专业建设更着重于学生的质量,以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是否受欢迎来判断专业建设的成效。如高水平的专业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完善,师资队伍素质好,水平高,教学条件好,教学手段先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管理部门不同

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按层次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学校研究生院(部、处)或学科发展规划处。而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

5.建设内容不同

凝练学科方向、争创科研立项、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所特有的内容,不属于专业建设的范畴。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内容是专业建设特有的内容,不属于学科建设范畴。

6.人才培养层次不同

专业建设需要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学创新团队来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本(专)科毕业生;学科建设则需要有一定研究、攻关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来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

学科和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指导思想、组织建制、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与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在本质上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相交叉、互动发展的整体。

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内容相似

学科是由学术队伍、学科基地和学生三个要素组成的学术组织系统。专业是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背后有教学团队、专业基地和学生三大实体存在。即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都包含条件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基本内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容相似,决定了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2.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共享资源

高校教师既是科研工作的承担者,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者,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主体。学科建设中学术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教学团队建设既造就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也促进了教学名师的成长,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团队的教学水平。此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教学与研究基地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建设等条件建设,一方面可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另一方面这些要素与教学过程全方位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凝聚和人才境界的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资源共享,决定了两者是共生关系。

3.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凝练学科方向,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中的方向凝练、科学研究探索了特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学科建设凝练的研究方向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基础;学科建设依托的产、学、研科研基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载体——科研项目,既是凝聚资金、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的平台。学科发展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学科建设的实力越雄厚,专业的层次和水平就越高。

(2)师资队伍建设、汇聚高水平人才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师资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动力,永远是专业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学科建设可培养大批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领军团队,促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学科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搭建高水平教学平台

通过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与研究基地的建设,可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不但可以改善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实验实践条件,而且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试验研究,可以有效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4)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本科教学拓展思路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成员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修学习过程中,也为专业建设扩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高校讲学,进行学术方向咨询,都对专业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所以,学科建设是龙头,是基础,是专业建设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

4.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1)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专业建设硬性要求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名师,而他们正是学科知识的研究者和开创者,他们的产、教、研水平促进了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2)课程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核心部分,其中课程内容的开发(包括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学科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出成果的过程,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3)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源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位点的建设,而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基本单位。优秀的本科人才可为学位点提供优质的生源,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辨析我们看到,学科建设与专科建设是学校中两个独立的部门,即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层次有所不同,也要看到,它们还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目前我国高校有重学科而轻专业或把它们割裂开来,造成各吹各的调,各走各的道的倾向。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

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1.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其本科教育的质量长期为世人称道。导致美国本科教育成功的秘诀很多,其中,重视创新教育,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这是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主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来实现,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大学的学科具有高层次人才密集、学科领先及综合性强、信息资料丰富和学术氛围浓郁等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使大学在学科研究中不断获得大量的研究经费,屡出重大科研成果,而且利用这些资源支持本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高起点的课程、先进的实验和尖端科研的探索机会,使本科学生迅速接触到本领域最前沿的观点、成果和创新意识,为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为加速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本科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

利用学科资源开设研究性课程。开设小班研讨课,如斯坦福大学1999~2000学年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下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师联合开设了一门以环境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涉及环境科学还涉及化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自哈佛大学首创并应用于MBA教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把教学重点逐步从强调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2)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是全美最早、最成功的促进本科生研究的项目,该计划负责资助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项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根据方案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由学校资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

(3)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

建立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行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培养研究生作为实习教师和助教,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相互交流;以项目为依托,促进本科生、教师和研究生三方面共同合作,共同学习。

总之,使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知识的前沿,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2.“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共生关系

(1)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既有竞争,更有协作。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很难培养高质量人才。反之,要提高学科水平没有一批优秀的本科生为学科点的招生提供好的生源,则是空话。

(2)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协同共生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大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个系统之间,系统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创新所连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正是通过两个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与合作通过知识在各系统间、成员间的转移,才能实现知识的创造与价值增值,才能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共生,必须强调两个系统之间的连接、交互,强调分化和综合的统一,强调协同、合作、协调一致,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深入发展,就必须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学生要提高质量,向国际、国内高标准教学靠拢,就必须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我国大学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美国研究型大学思想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和借鉴。当然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的文化内涵。适合美国社会的高等教育,其方法和体制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同样,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也就构成了两个国家本科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变革,还不能盲目照抄美国的做法,既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又要考虑两国本科教育的差异,结合国情校情,考虑自身的基础和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体现教育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才能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本科教育模式。

所以,我国高校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当中,既要尊重并注意研究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各自特点和规律,关注和研究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间的差异,逐渐形成科学的学科意识和专业建设理念,又要在总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冲突的特性,使之在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的前提下,强化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自觉地坚持学科与专业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高秀梅.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10).

[5]曾冬梅,陈江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2007,(9).

篇7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认为高校建设特色专业一般应经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画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教学方面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不能盲目攀比。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参考其他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能力和办学绩效,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一般来说,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方向

1.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我国大学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多年保持不变,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较为宽泛,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特色专业建设方向首要考虑的问题,决定着特色专业的成败。

2.对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和把握其他高校的专业,可以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一般说来,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实行“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专业内部调研,是指学校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结合外部环境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专业内部调研内容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专业目前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特色专业和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三、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分析。要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一般来说,高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学历史、资金和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及科研、产学研联合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学校声誉、专业声誉、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等。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造成机会和威胁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其他高校的发展状况,其他重大事件等。专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资源条件的优劣是特色专业选择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2.专业方向细分。我国目前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名称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将专业数量由504种调整到249种,专业数量的减少,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现状,各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把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在选择特色方向之前要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分方法之一是根据就业方向的类型细分,细分方法之二是按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来细分。

3.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其实,高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某些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要把这种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是保留该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

四、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在开全基础课和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根据特色培养需要,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方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从形式上,要求他们拿到有关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从实质上,要求他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传授方面是能工巧匠。另外,学校要注重从社会的生产、服务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虽然高校经费困难,但如果不重视设备的投入,特色专业的建设则会难上加难,所以必须本着实用和先进的原则,在经费投人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投入方式上实行滚动投入。

5.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

6.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配套,高校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

7.强化实践性教学。包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实验课开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或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

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与成长。所以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摸索出一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如某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某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超群,某学生空间想象、形象思维突出等,就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

10.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首先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著、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这对特色专业的培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支持特色专业培育的物质条件。要花力气搞好这项工作,使校园整齐清洁、优美高雅,校舍清洁卫生,食堂饭菜可口便宜等。

虽然以上所述远未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篇8

第二,学校改革方面的意义。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能够为学校打造出一批品牌专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帮养性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亮点。此外,实施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对学校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革,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个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都十分的模糊。每种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将学生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商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是非常强的,既重视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必然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英语专业的理论性和研究性非常强,如果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中忽视了“职业性”,那么必然会严重制约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商务营销部门的工作性质在与外界的交往和商务往来上,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国际商务课程,但是其教学活动仅仅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出这门专业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第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就业方式上,并无显著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层级是存在差异的。本科院校中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与其他的商务活动,后者则是培养实践性强,能够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但是,目前的院校并未将此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相差无几,高校毕业生无法与高职和中职毕业生拉开差距。

第四,在教学模式上,未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开展,缺乏社会灵敏度,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需要进行调整。此外,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上依然在参考本科英语专业,设置的职业训练与实践环节,占比并大,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联系度也不高。此外,商务英语本身属于一门新兴课程,缺乏系统的大纲指导,致使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种种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五,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类分析,在以往,其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众多高等院校都存在扩张速度快的弊端,对于师资队伍的扩充稍显乏力,这种不成熟的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水平。在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其教师队伍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非常的扎实,但是对于商务技能却并不够了解,即便是通过了考试获取了资格证书,也难以弥补其在实践方面的缺失。

第六,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中,都是由教育部门来决定,但是,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这门学科而言,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密切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启用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方面的知识,此外,企业还拥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大多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活动来看,企业的参与度严重不足,企业也无具体的政策性支持,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主动性不足,致使专业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学生缺乏岗位适应能力与新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

第一,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以行业龙头为指导,政府财政部门需要予以适当的补贴,注重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紧密围绕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优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和课程设置工作,建立起专业性的双师队伍,建立起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训基地。第二,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内容分析。在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重点立足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辐射至全省优势行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中引入名师带头人、外籍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成立起专业的商务英语资源中心,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结合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需求做好“商务英语”、“综合商务”、“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等各个核心内容的建设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项目导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善现阶段的实习环境,建立起先进的实训中心,对现有的语言实验室进行升级。

在建立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的相似就业岗位、共同学习环境需求,建立起共享性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应用英语、经济管理、中文、英文系联系起来,注重商务英语与其他专业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教材设定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体的建设步骤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其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需要注重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当地大型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参与,实现循环式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其二,做好相关产业的课程建设,商务英语需要加强与市场开发、应用英语、文秘专业的联系,共同努力确定好核心课程,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三,编写针对性的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性的商务英语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编制出针对性强的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认证,共同来完成专业群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四,建立起重点实训基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训基地,注重实践资源的共享。在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将商务专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起来,注重开拓专业群的各个方面,带动与之相关的产学研究项目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为相关项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也是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防特色专业,在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应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建设特色专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①

1.1 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出发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通过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理清改革思路,采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验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建设;力争创建一流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为建设目标。

1.2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模块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通过智能嵌入式系统专业、传感网技术的应用专业和光电检测技术专业等三个模块体现。

2 卓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卓越工程师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②

2.2 卓越人才

卓越工程师是在工程应用领域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和规划。但对于工科院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归属到卓越人才的培养方略上来,并以此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知识、能力、素质、创新”教育为一体,科学人文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为平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系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 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卓越人才的实施方案

3.1 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学体系是主导性和关键性的,要以科学、完善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筹协调,突出多能力的培养。③而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是一致的。

电子信息过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实验教学放在重要位(下转第94页)(上接第49页)置。授课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队伍界限,教师兼顾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大纲;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相互衔接关系,将实验课程分列“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微控制器及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嵌入式系统、光电信息处理”五个知识系统,有力促进了不同实验课程在衔接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3.2 完善各层次实践教学

(1)基础类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核心,以拓宽知识面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和器件的性能及其使用、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理解。

(2)提高类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和实践技巧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设计、集成、测试等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及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

(3)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核心,以突出光电特色、建设创新团队、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通过技能的培养,整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与个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我校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具有多种功能,是培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地锻炼基地。④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理论培训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补充创新实践教学。理论培训主要针对创新实践内容,讲解基本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设计,是正常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理论培训侧重联系实践;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和吉林省竞赛以及长春理工大学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3.3 凸显专业方向的特色化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传承长春理工大学的光电特色,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实验室”,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技术应用、传感技术应用的专业方向上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每个方向上都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专业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批优秀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培养了师资队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与实验条件。

4 结束语

任何专业的建设都应以既定理想的目标为出发点。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同时要为培养专业卓越性人才为最终目标。只有同人才培养的卓越性目标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色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申江,姜树余,臧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外商贸活动与人文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商务英语专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商务英语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学科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多年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实践,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建设现状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式方法。

1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式方法。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实训等方面内容。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郑州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郑州师范学院自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英语(商务方向)专业,2018年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招生,进行了多年专业建设实践。本研究通过对专业建设过程的诸多环节和工作进行分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等,梳理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者还对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负责人、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

2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立是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教育部批准商务英语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批准商务英语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专业快速发展,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长。商务英语专业是复合型外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对商业英语专业方向做出明确的规划,主要有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和跨境电子商务5个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适用的68个专业之一,是其中唯一的复合型外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吸收了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定位是应用型交叉学科,英语语言和商科知识的交叉是其显著特色。与其他语言文学类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全球化时代,国际商务沟通和人文交流加剧,外事、外贸、跨境电商等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需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优势,确定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和方向,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朝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3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践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具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3.1人才培养模式层面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创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国际商贸理论,具备国际化视野、深厚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专业教学方面基本沿袭传统英语教学路线,存在模式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专业建设有待深入融入社会发展进程,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需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2课程体系层面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仍需优化。《国标》指出,“商务英语专业可设置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包括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经济学导论、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实用电子商务、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等13门专业核心课程。目前高校之间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存在差异,一些高校核心课程之外的特色校本课程有待建设,在高年级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困难。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低年级阶段与普通英语专业的课程相似,学生对普通英语类课程满意度高于商务类课程的满意度。

3.3复合型师资层面

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师资仍然匮乏,高水平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团队需进一步建设,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多来自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大多缺乏国际商务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现有商务英语教师主要为英语专业背景,商务类和实践类师资不足。

3.4虚拟仿真实践层面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实训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商务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习者的国际商务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上应倾向于语言技能与国际商务技能的有机结合,强调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语言综合应用。传统的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无法满足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亟待建设配备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国际商务模拟仿真实训室。部分高校商务英语实践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相对知识化、理论化,学生欠缺在外贸、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方面的实训,无法深入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国际商务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4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举措

国家战略实施和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外语学科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应适时调整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复合型、应用型和特色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实训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持续建设。

4.1凝练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凝练专业特色,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时要进一步突出复合性、应用性特色,还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凝练校本专业特色。应多措并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切实提高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着力进行课程提质和课程资源建设,打造金课、一流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并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教赛创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素养。

4.2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提质

为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方法层面,可采取以下举措。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入融合,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培育时代新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专业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方式方法,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学习外语语言与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商务英语专业需要持续进行课程提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3创新教学手段

在商务英语教学手段方面不断创新,切实做好教育技术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积极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智慧教学空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加大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力度,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4.4加强实践实训教学

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实践性。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有助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建议增加学生与多元文化接触的机会、开展融合技能培养的商务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国际商务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师要探索实践实训方法,着力进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进行实训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英语教学与国际商务技能实践实训结合。学校应重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和实习。积极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国际商务模拟仿真实训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4.5提升商务英语师资素养

在师资层面,高校应加强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构成中除了外语教师通用的专业素养,还须具备商务素养、商务知识、商务能力三类复合型素养。学校应支持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和职称提升,积极提升商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商务英语教师在常规专业教学之外,应将着力进行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教师可携手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进行外贸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应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5结论

商务英语专业是复合型外语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践方面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凝练专业特色,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整合配置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改善国际商务实践实训和实习条件,加强实践实训教学;进行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商务英语师资专业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边立志.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十年:成就、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8(1):63-69.

[2]李刚.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6):76-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王俊超.中国商务英语教学研究20年可视化分析(1998—2017)[J].外国语文,2018,34(4):155-160.

篇11

1.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将路桥专业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技术孵化和服务基地,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使路桥专业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公路行业起到更好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对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路桥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公路工程养护与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外引内培,下企业锻炼,技术服务,打造一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专业教学条件。新建5个、扩建2个具有生产资质和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区(中心)。

(5)教学改革与科研。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以上;20篇以上;新增主、参编教材12本以上。

(6)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7)专业特色与示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对口支援和辐射带动作用。

2. 项目建设主要过程

2.1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与企业合作,形成“培养方案校企共定、订单学生校企共选、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教学质量校企共监”五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2创新和实践“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校中企和合作企业,承接、参与武广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借助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动,创新“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2.3制定“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有依据。

通过每年定期调研制度、信息搜集分析制度、专业建设论证调整评审制度,形成《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通过“调研论证调整实施评估反馈再调整”的路径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专业设置与调整若干规定》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专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2)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探索系统培养,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构“基于工作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初步制定路桥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方案。

(3)建立模拟和真实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发所有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区”真实教学模式。融企业文化于教学过程,侧重培养遵守行业规范规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建立“分阶段、多渠道”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能力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由2.5+0.5深化为 “3+2+1”模式,即在1~3学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工程识图及CAD》《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验工取证、测量工取证、CAD取证相结合;第4~5学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桥梁施工检测、公路维修、工程预算编制等实训,跨学期建立“分段式、多渠道”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第6学期,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对口就业岗位的原则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5)创新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任务过程考核、以真实作品或完成任务过程为依据校企共同考核、以证代考三种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共同考核。

2.4打造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学历,组织教师国外考察,拓宽技术服务面,组织教师参加高铁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等培训学习。

2.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

(1)共建功能完备、设备先进、产教一体的重点实训基地。

(2)校企互通,打造共享资源库平台,整合优质精品资源,满足企业人员、学生、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建行业企业信息库、专业建设素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收集整理高铁行业发展动态、职业岗位需求、高铁新技术应用、高铁施工养护规范等行业企业信息;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素材个;网络课程资源。

2.6加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以 “校中企”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服务项目(案例)为载体实训基地、检测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形成 “流动教室”,开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2.7校企共商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1)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

健全激励与制约相结合教学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督导机构;完善《教师工作规范》《日常教学检查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日常管理和阶段管理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创新 “分段式、多渠道”弹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依据《构建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原则意见》等制度文件,实行选课制、小学期制、弹性学期制,实践教学动态安排。构建校企共同管理与考核、责任与风险共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依托“学院互动空间”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采取定期巡视、不定期沟通等形式,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指导”、“双监控”。

(2)多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创新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合作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建立毕业生“831”回访制,即学生毕业第1、3、5年,校企一体分别完成80%、30%、10%的回访,利用调研、技术服务、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占60%,学校评价占40%)等途径对专业学生质量做出总体评价并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整提供依据。建立ISO9001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点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8专业优势显著,引领示范作用突出。

(1)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

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2009年,2名同学分别荣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2010、2011年15名同学先后斩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铜奖和银奖;2010年,1名同学捧回全国测量技能大赛奖杯;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获得EACH FUTURE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职业证书;2012年“大学生公路养护服务公司”项目入围挑战杯决赛。

就业形势好,竞争力强。本专业现在校生1450人,订单率87.3%,就业率99.3%,对口就业率94.06%,取证率100%,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8%。就业待遇优势明显,本专业毕业生上岗起薪点平均为2582元/人·月。

(2)校企共营,服务效益显著。

每年为工程局、广铁集团等开展高级技师、技师取证等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近300人次,为公路、铁路、地铁提供新知识、新技术等培训9000人天左右。

承接、参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41项,对外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1472.2万元。

(3)拓宽渠道,开拓国际视野。

拓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渠道,连续为香港地铁公司举办培训班8期,2011年受越南国家工商局邀请准备对越南交通运输大学、越南国家铁路局、河内大学进行调研,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载誉归来,2012年8名学生获准赴美实习。

3. 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考

(1)完善“先科学院”董事会管理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利用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地方铁路协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实施第三方评价。

(3)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完善路桥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方案。

(4)提升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5)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加强境外合作办学能力。

(6)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职教新干线,发挥资源库“三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作用,实现专业教学成果和优质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忠阳.路桥专业公路勘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