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学中的理论

教育学中的理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学中的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学中的理论

篇1

教研员作为代课老师的指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和老师共同合作,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研员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把握了解,从而制订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必须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首先,教研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将课程目标主体定位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老套教学理念;其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合理、具体、可评等特征,保证教学目标的价值不被落空;最后,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尽量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教研员和普通代课老师职责不同,他们需要对学习规律和各类教学理论做以研究,旨在挖掘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案,因此可以利用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不单只注重成绩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从而在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机制。

二、变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大胆取舍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十分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量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员应该切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职能,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大胆舍弃一些学科中重复、繁杂且意义疏浅的内容,争取筛选出代表性强、深入层次够、通透贯彻的知识内容,这样既能够减少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也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清晰、透彻、深入。

2.选定合适合理的教学方式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于各方面机能不成熟的层次,致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略显吃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努力合作并探讨,力求寻找出适合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效教学的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方式中。教研员可以将初中语文学科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将《紫藤萝瀑布》《珍珠鸟》《春》此类描写性文章规整到一起,采纳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自然和生命之美;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之类状物文章归纳到一起,采纳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之美;将《桃花源记》《马说》《五柳先生传》此类文言文规整到一起,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洞悉文章深意和古文字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领会到学习的和欣喜,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老师个人的任务,也是教研员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指导语文代课老师,让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让学生渴望并期待着自己能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研员应该根据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方表现,给老师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劝诫老师上课尽量表现得幽默、平和一点,积极主动地走到学生的周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真情的课堂氛围;再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互动,在欢乐宽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教研员必须明确民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在给学生民主、自由且平等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篇2

由于教育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使研究者可以从多个分支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实现研究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从不同方面揭示教育的属性、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但是,教育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时往往受到传统思想和落后教育工具的影响,至今未能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建立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此外,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技术学视野的缺失,阻碍了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理论的交流与沟通,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阻碍作用。另外,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提出了严格要求,信息化教育的推广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先进技术的推广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在运用教育技术学之下对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育理论的完善。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教育理论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存在虚假范畴

虚假范畴主要是指对核心教育理论范畴和基础教育理论范畴的运用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虚假范畴必须熟悉虚假范畴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掌握,其一,难以运用此类范畴进行准确思考。因为此类范畴往往是由虚构产生的,因此在进行思考时会将现实扭曲化,难以真实反映现实的本质,阻碍了教育理论的研究;其二,难以运用此类范畴进行准确判断。不同的人在进行事物判断时会采取自身的标准,并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从而产生了虚假范畴,这是因为人们难以在实践中判断自身的标准是否符合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者的深入研究发现虚拟范畴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理论研究时过于武断,想当然地认为某些理论概念是正确的,造成了理论研究与现实脱离。为此,在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时,要从教育技术学出发,科学的研究教育理论的内容和过程,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二)过分依赖反映性知识

反映性知识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是对教育实践的简要总结。比如,阐明教学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教学中的各类要素进行表达、总结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等等。而反映性知识的这些独特的特点极易被研究者作为教育理论实践的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优化,并乐观地认为实现了教学系统完善。比如,部分教育者认为只要开设实践课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特定要求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盲目地认为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与教学和课程存在内在联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将与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有关的反映性知识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不仅给教学实践增加了困难,还给实践者增加了工作压力。为了改变研究者对反映性知识的错误理解,必须提高研究者的认识,让研究者利用技术性知识对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并实现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完善教育理论分析

(一)运用教育技术学为教育理论提供依据

教育学者和教育技术学者往往会对彼此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前后认为后者是研究技术的,而后者认为前者是研究理论的,各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局面。通过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者是从技术层面研究教育理论,而教育学者是从教育本身去研究教育理论,但是二者并未建立完善的系统体系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技术学无法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为此,教育技术学者要抓住信息化这一有利条件,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教育理论提供准确的理论技术,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结合。

(二)促进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对话

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必须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对话。笔者认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知识都在时刻的变化,难以对彼此实现明显的界限划分,必须拥有发展的眼光,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双向建构,从而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进行合理分工。此外,为了将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引入到教育学中,必须加强彼此的对话,达到教育实现技术化和技术实现教育化的目的,从而让技术以一种“透明”的状态存在于教育学之中,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另外,为了促进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必须加强教育学与教育基础学的对话,让教育学获得相应的经验,让教育技术学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翻开崭新的一页。

结语

虽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来发展教育理论,但失去技术,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就失去了研究的基础,容易造成教育理论研究走向错误的方向。因此,研究者需要充分研究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篇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GJD1215015;哈尔滨剑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小学教育专业基本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QJG201500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37-01

一、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启发式教学可谓历史悠久,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块瑰宝。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无疑处生疑”,启发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会寻路、择路、走路。

二、教育理論课程特点的分析

教育理论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是培养未来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基础课程。但教育理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却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每每学习的时候总有很多学生在喊“难、难、难”。课堂提问中,学生对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词不达意;考试答卷中,学生对于理解类型试题的分析失分显著……产生这样的问题大多是由教育理论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新旧认知混淆

新旧认知混淆是教育理论课程的首要特点。无论是心理学、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中,总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名词,但书本的解释又和日常的解释有所出入,因此就会造成教育理论课程有着新旧认知混淆的特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心理学时,很多名词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中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做过分析和理解。如在讲到“气质”的时候,学生常常会拿生活中一个人的外貌气质去理解心理中的气质。同样,教育学中的“课程”一词也常常和日常生活中课程就是某一门课相混淆。

(二)抽象性强

抽象性强是教育理论课程的又一特点。在教育理论课程中很多理论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尤其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例如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部分内容,不但有大量的实验,而且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新词、新理论。如加涅的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等,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表示特别难懂,知识抽象性太强。像这样的知识,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还有很多。

(三)理论枯燥

教育理论课程涵盖了中外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思想、理论,学生所学的教材中基本上全是理论。理论性的专业书籍本身就难以消化,因此,这样的专业书籍加上很多的专业名词、专业理论,学起来是很枯燥无味的。例如,在教育学中,有很多历史著作、人物,还有的历史教育制度、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等,这些内容大部分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的东西本来就很无趣,加上单纯学习专业理论也是特别枯燥的事情,以致很多学生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大部分是很枯燥的理论。

三、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理论课程的应用

(一)听看结合

视觉是人的主导感觉,我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约85%是从视觉器官输入的。[1]所以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中,通过“看”的方式去引导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去启发学生。伴随着“看”,还要给学生讲一些启发性的故事,让学生听看结合。因此,教育理论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结合一定的绘本、图片进行教学。如教育学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究竟什么是教育,笔者找到了PeterReynolds的绘本“点”,让学生一边跟随教师阅读绘本,一边体会教育的力量,最后让学生自己有感而发、自己体会、自己说出来,从而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同样,在其他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听看的形式。这样“听看结合”把复杂抽象的理论教学加以形象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拓宽学生的思路。

(二)说问结合

“说问”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探讨就会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变为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有问题才会有思维,让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问,大胆说,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心理学中讲解神经过程的传递介质——兴奋剂和抑制剂时,可以让大家围绕着“酒是兴奋剂还是抑制剂”去探讨,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内容进行相互探讨、相互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同样道理,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所以,这样的方式去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三)画做结合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用陶先生自己的话解释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2]事实上就是要求“教学”同“学生的做”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做、去画,进而理解所学习的理论。例如,“思维”是心理学中最抽象的内容,笔者在讲解的时候让同学们做了两件事去体会我们的思维:首先是画图,让所有的学生画一座房子;然后让一半学生在房子旁边画着胖胖的猪,另一半学生在房子旁边画瘦瘦的猪。当同学们展示图画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思维,画的房子几乎都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思维被定式了,但又发现由于教师的语言的影响,同学们又有着不同的画法——瘦猪和胖猪,也就是思维又有了不同,体会我们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去理解、去接受。同样道理,在教育理论的其他课程中也可以试着让同学们画,如画树图、实验图、概念的关系图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开启学生的心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作者:马影等

篇4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医疗保健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加以规范,使人们有所遵循,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和原则。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环境与人口中的道德问题,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中的道德问题,以及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生物科学应启发学生树立并端正积极向上、健康明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品质。其中,生命教育这个深奥而重要的话题也应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生命的重大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生命伦理观念。

一、树立生命伦理观的重要性

1.有助于爱护自己

现如今,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受挫心理及抗压能力不强,稍有不如意就可能走极端,甚至自杀来结束生命。众所周知,美国青少年自杀率是全球最高而引起教育界认识呼唤生命教育。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把人受教育的好坏与生命质量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饱含生命理念,渗透生命意义,这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质。教育要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展开生命的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爱护自己。

2.有利于保护环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另―方面出现了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当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即以损坏生态环境、过度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整个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以上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片面强调人类中心主义,无节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造成的恶果。通过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是学生明白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抑制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伦理观,使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共存中得到持续发展。

二、利用生物教学实现生命伦理观教育的途径

1.修订生物教材,增添生态伦理教育内容

在人教版初高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生态伦理观的教育。编写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时,应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2.生物教学中加强可生态伦理的教育

要实现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关键。为此,生物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发展很快,生物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观的教育,加强生物课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生态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科学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学知识,教师在制定与其相关的教学目标时,可将生态教育的理念加入其中,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渗透生态教育思想。如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时,通过学习绿色植物既是过滤器、消毒器,又是消声器、气温调节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对人类乃至自然界的重要意义,进而理解保护植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性。

3.开设生命伦理校本课程

独立开设生命伦理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当然是最有利的,有条件的中学必须配备专门的具备生命伦理教育观念的教师队伍,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本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学生需求,整合学校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将生命伦理观以案例、图片展示、专家讲座、学生辩论、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必要的生物学及伦理学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运用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分析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生命伦理观。促使学生形成生物平等的观念,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愿望付诸行动,提高生命伦理水平。

4.通过野外观察和调查实践渗透生态伦理教育

生物学具有其特有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和学习,在植物园、动物园、人园林场地、附近的山地,让高中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活动中了解到当地的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状况,通过观察炼化厂等企业污水排放量以及对河段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及周边空气的污染情况,调查研究人们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污染情况,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认识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参考文献:

篇5

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可看出我国的古代教育也一直比较重视每个人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来施教。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风格理论,从个体差异的方面来看待学习问题,从何进行教育教学。虽然说法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出于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个人接受教育和教学之中。学习风格理论有很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进步。因此,将其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之中,从而推动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发挥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对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良好的实际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1浅述学习风格理论

“学习风格理论”是1954年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最先提出来的。旨在关注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与传统的中国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从人的个体差异方面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它把现代教育心理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化。由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和人生的阅历、受教育的背景等都是不同的,也就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的人爱学习,有的人不爱学习。国外学者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将学习风格总体上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由于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那么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中便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这种差异的存在,从而关注个体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才是能够收到实效的。而国内的学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综合的划分,其情况各不相同。从生理因素来讲,我们的智商、生理状况的好坏(这包括是否有先天缺陷、该阶段的生理状况是否良好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状况等都会对我们的学习风格造成影响。简单的说,一个有听力生理缺陷的和一个听力能力正常的人的学习风格显然是不同的。在心理因素方面,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很不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态度和意志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态度和情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理方式来面对,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有的人似乎从心理上就接受学习,而有的人却往往觉得厌恶学习。同样,在学习方面的意志和态度也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者秉持“书山题海”、“读万卷书”的精神状态,而有的则是“一曝十寒”。这种心理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就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再者,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高考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的学习风格和大学教育下的人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人毕竟是群体的和社会性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征都有重大影响。我们强调个体差异,不能够仅从个体去思考,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于个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也需要将对个体风格的分析置于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有着各自的理论看法。随着这种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进步,这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学习风格理论已经很大地应用到各种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重点是的我们提出了理论的进步,也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去。

2学习风格论在教学中应用状况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的注重,在教育领域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自五十年代提出这种理论之后,已经成为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析。而且这些理论又让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得到了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儒家传统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强调三六九等的这种等级差异,势必导致对个体差异的不平等对待,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注重个体的差异。注重集体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主义的思维,使得当前国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注重不够,更多的是强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心理研究。随着近年来多数人对于我国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模式都十分有意见,教育改革也要应时启动。那么注重学习风格,根据个体差异来实现个体的学习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教育要改革,学习风格理论也受到关注,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得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教育心理学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关注依旧很浅显。关于风格理论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中论及个体差异也多数是从普通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中套取,而没有真正从学习风格的理论整体和综合全面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这就导致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滞后。那么把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如何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去

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去,这不仅仅是教育心理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大进步,而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理论的开拓创新和新型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那么,重点是如何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之中去。我将从二个方面给出思考和建议: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这也是最为之简单的做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掌握理论的内容和其主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我们国内当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也强调对个人差异的关注,但这这些概念显得十分抽象而不可具体实施。因此,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关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转化到教材理论中,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重要才能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学心理学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推动教学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重要的,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个体差异来合理地安排课程、学生的作业任务等,而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者需要区别不同的学生,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也才能破除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困境,推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总的来说,学习风格理论就是看到了每个人的差异和学习的不同,从而个人的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上来对其进行。这种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困境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学习风格理论教育十分有必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应用实践,是一种教育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的理论进步,实现理论的创新,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也能够培养出能够根据个体特征来开展教育的教育者,这也是一种人才的创新。因此,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材内容和融入教学实践,这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孙亚军,聂广星.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71-71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6-01

每个教育专业学生都要必修教育学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们对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理念进行足够的学习、了解以及掌握,并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和方向进行足够认识,便于对日后工作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处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共同促进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只是的学习者,因此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从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意见中得到启发,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大多都是教师整节课一直进行理论的传授,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够保证教师完成内容的教授,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全部接受和理解,被动的听课,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无法保证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归纳出新的方法与理念,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完美呈现时间的具体情况

由于案例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真实地事件,如果学生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去,不仅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案例含义,还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局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更好地学习效果。

二、中职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精选案例的应用

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精选案例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特别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案例,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虽然中职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教师必须经过充分的精挑细选才能够选择出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加快学生融入的速度,还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能够自主投入其中,自行发现、解决问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准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根据教材各个章节教学目标的不同,精选案例。就笔者个人来说,每次课前教学目标的选择都对国内外的专业期刊、杂志、文献等进行搜集、整理,从中精选出适用的教学案例,并且还要保证这些案例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当前的情况,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2、活跃课堂气氛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主要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来呈现案例:教师生动描述案例;给学生们下发书面资料案例;学生朗读描述案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案例;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案例。这些方法无论哪种都能够非常形象的描绘案例,能够使学生们更加容易的投入其中,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

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这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环节。我们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的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并且由每个学习小组选派的代表来上台阐述各自观点,并且将全部小组的观点全都记录下来,以便于自由讨论环节的交流、沟通。最后就是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的进程,既要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核心来进行发言,还要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引导案例教学课程走向的目的。

3、及时进行总结

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因此教师应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对于表现优秀、案例分析正确的学生们予以积极评价,对于分析错误或者出现误解的学生也要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是要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并给出正确的处理意见,此外还要及时指出一些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再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对其进行打分、评价,最后将其计入到小组的总成绩中。

通过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够缩短教学理论与教学场景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案例的分析、阅读,能够使学生更加彻底的融入到教学现场中,以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学习。作为一种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实现实践能力的突破性提高。最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改善学生们课堂上的消极被动学习的局面,将知识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思维训练,实现学习方法的创新。

综上所述,由于案例教学法在种植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大应用力度与频率,并且通过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篇7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教学方法以考试方法为依据,学习的方式以教学的方式为依据,考试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老师怎么来教。这种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远远偏离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最早出发点,将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越拉越远。尽管我们一再呼吁高中物理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贴近,但只要现今模式的高考存在,我们的师生就不敢真正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害怕不跟随着高考的脚步,成绩就会掉下来。其实不然,因为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的根基,只有从物理现象出发,才能领悟到物理的本质和真谛。而物理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伪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

很多物理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最初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造实际事物,促进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这正是物理学的真正价值。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都只注重老师教授的知识,探究式的教学大部分都只局限于实验室,根本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经验性,物理教学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实际上,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恰当地引入一点自然和社会中客观存在并且没有经过加工的,最好是学生们都实际经历过的物理问题来让学生探索,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旦学生树立了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的学习理念,他们就会以生活实际为目标,在高中物理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2.学到的物理知识要应用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就是教学做统一,其核心为做,也就是在劳力的事情上劳心。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上,就充分说明了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在平日生活中找到原型,进一步加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亲和力,也为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但是在现今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很少思考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没有机会亲自尝试。学生们的物理学习只局限在教材中,只局限于做习题和掌握知识点,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灵活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篇8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包括:走进实验室、运动和能量、声、光、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力、力和运动、压强、流体压强、功和机械、机械能、分子、磁、电、物理学的发展和能源技术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程度,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走进物理世界。学好这门学科,同时也为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最开始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融为一体。从中我们能够发现,生活教育理论的含义是这样的: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生活随处都在,教育也随处都在,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与初中物理新课标对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初中物理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不断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

三、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当前物理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层面,仍是以应付考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即考试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教师怎么来教,把知识点进行照本宣科式讲解,不注重融汇贯通的实际效果,最终即使学会了也不能够灵活运用。可想而知,这种方式既枯燥乏味又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只停留在口号里,是一指空谈。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生活情境

这种方式是从生活中着手,通过实验的方法既可以解释物理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得更直观也更深刻。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中,生活中会见到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最后无缘无故消失不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块冰,在课堂上现场做实验,将冰放在酒精灯上燃烧,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醒目地看到冰逐渐化成了水直至最后水都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开门见山进入主题,原来冰化成水是熔化,水消失不见是汽化,由固态到液态最后到气态,熔化和汽化过程都是由酒精灯加热发生的,所以都是吸热反应。这样,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既醒目又更有效果。

2.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一块方形的铁和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木头,铁会比木头重许多,而当木头重量和铁的重量一模一样的时候,只需要小小的一块铁却需要大大的一块木头。这是什么原因呢?为解释这种原因就可以引导出质量与密度这一概念:即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密度则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得出这样的一个公式:ρ=m/v。这样,既很好地通过生活教育理论反哺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

3.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多观察、多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现象,比如一块很重的石头很难搬动,但是只要用一个撬棍轻轻松松就可以使石头活动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比如一只手提半桶水会觉得比较轻,当提的水变多时就觉得有点酸痛困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这些现象,并观察更多的有趣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认真思考,通过书上所学知识或请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从而真正学会诸如杠杆原理、重力等知识,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应用。

4.延伸教学内容,发挥其在生活中的更大作用

在公共场合,常会出现禁止大声喧哗、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等标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标语呢?因为大声喧哗会使声音分贝变大,对人的耳朵、健康都有伤害,这属于噪声污染,而节约用水则是涉及到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环境是因为现在能源匮乏、环境越来越恶劣等。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公共场合注意言行举止,说话声音尽可能小一些,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利用,人人保护环境,少开私家车,多骑电动车或自行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开发新的环保能源,像风能、太阳能等就很好。从物理知识中延伸出更多的感悟,从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切忌视而不见。

五、结束语

生活教育就是将生活和教育结合在一起,不能孤立开来。初中物理是培养物理思维、严谨逻辑、科学态度的重要科目,也是初中学习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教师做好物理教学的根本,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教育理论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会越来越成熟。

篇9

仅仅拥有强硬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像缺胳膊少腿,一个教师想要把教育心理学完美地应用于教学工作,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每一个学科其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少不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三维目标的达成仅仅依靠熟练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及其变化规律,并应用恰当的心理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前苏联作家温?卡维林曾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交流可以让对方感知你到的心灵,可以填补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鸿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沟通,首先,爱心是基础,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去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同时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仰慕心理,从而使学生把这种情感自然的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其次是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之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最后是积极聆听,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例子,如:学生说:“数学对我而言太难了”。老师:数学并不难学,你的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困难你就放弃努力了。这是教师在与学生在进行沟通时不愿意先聆听,而是急于将学生本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到自己马上要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这就导致了师生沟通的败笔。当学生在讲话时,教师要避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力不集中在对方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因为教师对学生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

(三)充分应用“罗森塔尔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会使人的观念和情感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下的影响。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信任而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就容易取得如教师期望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要使用期望的力量,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走出自卑的心理,进入阳光的生活,那么他们也将从差生成为你所期望的好学生。

(四)关爱心理效应加强师生心灵沟通

篇10

作者简介:李春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技部项目(项目编号:2009IM010400-1-25)、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x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83-02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 或Case Method)是指通过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有选择地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简单点说“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要从问题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效果出色且明显,我国也在逐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下面将对案例教学法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也是很多大学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该课程一直是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主要基础数学课程,也是理学、工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是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很多同学觉得该课程太枯燥了,理论性太强,因此没有兴趣。当然,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它有数学理论课程的共性:理论深奥,难懂;试题复杂多变;应用不能立竿见影。目前的教材及教师授课都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特点,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使许多初学者产生了厌学情绪。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统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没有发挥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特点。

二、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适应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有别于其他数学学科,就是它非常直观,这门学科里面绝大多数概念都直接来自于实践。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的引入,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印象深刻的做法就是从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即案例引入,如果遇上的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创设新的理论。这些新问题怎样解决?于是,新的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便产生了。创设的新的概率统计理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典型案例即实践中的问题又出来了。正如张家军所说“突出的实践性在案例教学中,它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干什么,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所以在概论与统计的教学中应处处有案例,随时能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案例教学法是针对这门学科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理论知识,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案例。这实际上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主要取决于老师的选择。为了发挥案例的最大作用,在每个教学的环节应该慎重选择案例。比如说,处在概念的引入阶段时,案例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提出概念,并且理解概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而且不能占据太多的时间。此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简单,具有代表意义,让学生直观上就能明白下面的概念要表达的含义,也许学生提炼的语言和思想并不那么精练、准确,但通过与下面精确概念的比较,就能达到由现象进入本质的效果。

可以看这样一个引入最大似然估计概念的案例:有一个学生和一个猎人去打猎,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听到一声枪响,兔子应声倒下,问:这一枪最有可能是哪个人放的。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设置在课堂上既简单又能够说明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这一枪一定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其中的原因,同学们会有不同的答案,都处在现象上面说明问题,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这一枪最可能是猎人放的。这里面有一个“小概率原理”: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假如这一枪是学生放的,说明学生一枪就击中兔子的概率是很大的,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这一枪最有可能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引入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在一次抽样中,取到了某个样本,说明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那么使得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的参数值就是最大似然估。通过案例这种直观工具,加入学生的讨论,会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当然,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和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案例也要分成几种,一种就是课堂上就能解决的,相对要简单一些,可能处理的是某个单一的问题;另外一种就是课后处理的案例,这种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更强一些,因为学生课后有足够的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查阅一些文献,建立一些数学模型。

四、案例的应用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挖掘出概率原理的原始思想。传统教学的讲授方式往往直白地将定义、定理等的精确表达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练语言往往抹杀了最初的思想。案例教学试图弥补这种缺点,再现原始思想。

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案例。原始思想一般都来自于某些灵感的火花,或者说某种顿悟。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这种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自己的思想,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诱导和启发下,往往使得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和提炼这些闪光的思想。

下面看一个案例应用的例子:区间估计从理论上直接阐述是比较抽象的,但其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为了引入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先引入一个医学上的案例:血常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看看其中一项白细胞指标,见表1。

在上面的单位下,正常人的白细胞指标参考值为:4.0~10.0,即当你的化验结果上白细胞数量结果显示是在4.0~10.0之间时,证明你的这项指标是正常的,那么这个参考值是如何得到的呢?如何理解参考值4.0~10.0的含义?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案例,学生也容易理解。若干学生首先会想到,这个参考值是根据若干的正常人白细胞的数量推断出来的,老师可以适当启发,为什么推断的值不用一个点(即点估计),而用一个区间。学生可能回答,即使正常人,白细胞数量也不一样,取一个区间更合理一些。进一步,老师可以发问,为什么是参考值,所谓“参考”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会回答,即使有些人指标不落在4.0~10.0之间,他的白细胞数量也可能是正常的,4.0~10.0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的。

实际上,通过这些提问,区间估计的直观概念已经出来了,老师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回答总结起来:所谓参考值其实就是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4.0~10.0的可能性,不妨认为这个可能性取值至少为95%(根据需要取值)。那么上述参考值4.0~10.0可以理解为:设白细胞数量为参数θ,那么。区间下限4.0和上限10.0是根据抽取的样本确定的,95%可以理解为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这个区间的可信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置信度”。

有了这个案例,后面区间估计的概念就是把这个案例里面的具体数值抽象化,学生对照着理解,就会非常容易。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了隐含在案例中的概率统计思想,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见解,并去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见解不统一时,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互动的优点,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使原本枯燥刻板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案例教学法的讨论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分析与研讨,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合作共事与交流协作的能力。就如张宝臣所阐述:“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3]

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和现有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将典型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同时,教师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将这些理论讲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从而降低专业课的理论难度。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普遍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的掌握,并且比其他教学法更易接受。学生的实践意识、学以致用的信心和决心更多更强,并且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5

1、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理科学专业综合改革(编号SC-MNU1402)

2、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编号:Mnu-JY1507)

[作者简介]蒋溢,1975.4--,四川三台,硕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四川绵阳 621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教师的培养提到,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不仅给高师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新课程要求现代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学生人格完善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教学行为的开拓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1]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专业唯一分散在各院系的,体现各院系的“师范”或“教育”专业性质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因而高师院校要大力加强和重视学科教学论,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论对学科教学的指导功能。[2]地理教学论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之上研究地理学科教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带有地理学科知识传授特点的实用教育理论课程,是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兼具理论科学和应用研究科学性质的专门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能改变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探究、交流与总结提高其师范技能,培养其合作精神。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是瑞士学者皮亚杰首先提出来的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也就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3]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跟传统教学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抛锚式教学法是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三种教学法之一。[4]这种教学法要求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二、抛锚式教学的实施特点

(一)“锚”是关键

“锚”的设计是抛锚式教学的关键,也是一大难点。所谓^是指某种活动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围绕某些真实问题或类似真实问题进行,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应具有一定的覆盖度与趣味性,应该不止一种解决思路与答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在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有所收获。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途径

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是其重要的问题解决途径。情境设计应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小组互动,能促进其在无形中自觉形成合作探讨的氛围,以支持生成性学习。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镶嵌式教学向学生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片断式的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指导,以排除学习中的障碍。[5]

(三)“发展”是目的

抛锚式教学中“锚”作为支撑物以启动教学,但并不是终点。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生成学习项目,以使得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因此,抛锚式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围绕某种类型的教学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而这个尽可能有趣、复杂而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为目的,其复杂程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符。在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的设置大多在大三上期或下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和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复习旧知识,通过围绕“锚”而展开的系列活动学习新理论,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另外,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尤其强调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因此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如真实的中学地理课堂中去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一)抛“锚”

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真实情景:在一所中学,校长及几位地理教师在讨论新地理教师的招聘方案,其中有个关键问题让老师们非常头疼,那就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考察应聘者的教师专业素养?应聘者通过何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和水平?虽然大三学生在地理教学论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基础,但对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很多问题还是一知半解。所以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尝试去理解和分析该情境时,自然无法完全回答情境中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的“锚”就成功地抛出了。因为“锚”是抛锚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所以教师应结合课程的内容创设或者选择有效的、难易适中的“锚”,选择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抛出,从而真正发挥抛锚式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那就是应聘者以何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呈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变身考官亲自面临这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 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有用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了解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定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评价并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通过小组成员将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成果在组内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然后在组间交流。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共同解决问题;交流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状况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如地理说课的作用、特点及内容由学生代表总结,但注意事项和说课的形式由教师总结。当然总结不是结果,仅是问题解决的小结;评价不是以分出优劣为目的,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个体经过自主学习、参与组内交流和总结评价使知识在头脑中加深印象,从而形成地理说课概念的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交际体验为目的,而且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改革都将归于失败。[10]同时任何教育改革脱离了n堂教学都将无法实施,因此,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始,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强调真实情景中实践知识的应用,符合地理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点;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上课听讲、下课彻底忘光的不良习惯;强调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文字表达以及问题解决等综合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强调总结和归纳,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地理教学理论知识;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了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国志.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10-11.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1): 1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