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19: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78-02

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今很多大学已经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对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就业辅导,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和职场生存技巧,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试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并立足高校就业现状和大学生从业需求,提出深化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就业相关政策

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产学合作的实践平台,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和以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实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依然缺少足够的准备。学生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缺少足够的认识。高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固有的择业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各行各业的理解,同时还应该向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政府法规和政策解读,比如大学生西北支援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支教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发展,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意愿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作用。

(二)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相关招聘信息,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其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多方面获取就业渠道,收集各个单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性质、在行业中的水平、主要招聘位和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为此,学校应该及时为学生企业的招聘信息,和与行业相关的新闻。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聘请外部的企业宣讲,让学生对企业有更好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帮助学生简历学生履历数据库。将每一名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践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评价和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的素质考评登记在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推荐机会。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面试技巧至关重要,这是决定能否进入企业大门、获得offer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中,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实践经验,建立面试的自信和主动性,增强抗压和抗挫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需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素养和培养的价值,因此,学生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需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注意面试过程中的言谈举止,着装大方得体,实事求是,在面试中保持沉稳和谦逊的态度。按照投递的岗位职位特点合理制定简历,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一批的主力军,正在慢慢渗透和改变着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的特点是个性、有冲劲和韧劲。对待新鲜的事务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自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拥有优厚的物质享受,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也很少经受失败和挫折,很多学生初到职场很难适应公司的环境,在工作中更是很难接受挫折,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暗示心理。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滋味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客观看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无法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的学生,可以帮助其先就业再择业,在新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乐趣,培养职业发展的自信心。从多反面综合考量,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整个职业发展定位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的考虑所有的因素,对于目标也会出现与实际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都是在职业规划和设计中在所难免的。高校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持自信和健康的就业心态,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方向,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和企业岗位,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四)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克服对职场生活的恐惧

篇2

我曾作为评委出席某省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听到有位大学生选手高谈阔论,一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样子,便问了他一个问题:当你的雄伟蓝图不能在单位里顺利实现时你怎么办?他的回答很干脆:改造他们!我又追问了一句:如果他们不采纳呢?答:离开他们,继续寻找适合我的单位!

其实,与这位大学生持有相似看法的人还真不少。根据国家劳动部的"第一次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了第一份工作,结果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

应该说,大学生开始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毕竟懂得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负责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一种新的苗头的滋长,那就是太过于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是否迎合或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作为选择用人单位和继续服务用人单位的标准。这种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职业规划",不是社会发展所倡导的真正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应是将个人职业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的规划,是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规划!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首先,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其次,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篇3

Style Constructi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HU Xiaoyan, ZHOU Jie, LU We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ssume the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taugh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nd society and far-r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own work experience counselor, career-planning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here are plans to guid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studies, truly targeted learning model, using evidence-based survey, it was observed by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the Career Educatio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ative survey, explor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mosphe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style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1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1 关于职业规划的界定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人生选择、决策反馈、通道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由内外部双重原因决定:在内部原因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起主导作用;在外部原因上,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职业需要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1.2 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1)发掘自我潜力,增强个人实力。大学是职业规划的探索和准备阶段,通过相关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以及发展潜力,完成规划设计,将有助于提升其个人比较优势和就业竞争力。(2)提高人生发展的预见性和自觉性。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把握机会,凝聚合力,才能积聚能量努力奋斗。(3)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经过认识自我探索、认识外部工作世界、规划设计、目标设立、具体实施、总结反馈等步骤,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也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推动整体环境的良性运行。

2武汉H大学职业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调研数据与结果分析

2.1 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H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按照发放108份问卷调查为计划参数进行普查,调查准备阶段,已对班级学生人数和男女比例进行初步统计并认真核查,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分发,考虑到有同学中途退学或出国深造以及抽样样本覆盖设计不同成绩梯队等具体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推算,我们将调查问卷最终数量确定为普查问卷105份,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一次是2014年3月,另一次是2015年3月。

2.2 调研数据与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H高校调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自己的想法,但仅有少数同学能够真正将其确定为自身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发现有68.2%的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想法,但未形成系统,而这一部分学生在主观上是需要也会配合参与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倘若加之一定的积极引导,明确目标和方向,一定会有更强的学习能量和动力。

由图1和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阅历的深化,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趋向明晰。在职业生发规划现状分析中,“完全没有想法”和“可有可无”的同学所占比例已分别由一年前的15.1%下降到8.4%和10.1%。其中,有初步想法但未形成规划的同学所占比例分别由78.2%下降至35.3%和54.4%,而这部分同学大部分都在过去的一年中逐渐明晰了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图1 实验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2015.3)

图2 参照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2015.3)

图3 实验组同学对班级学风较之一年前变化的看法

图4 参照组同学对班级学风较之一年前变化的看法

由图3和图4可知,经过一年时间,该专业2个班级的同学对班级学风的认同成都较之一年前都有很大增强,分别有85.00%和79.18%的同学认为班级学风较之一年前有进步,这说明,高校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距离毕业、择业、就业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危机感的加强,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态度呈现较好方向的发展趋势,该结论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和客观常理。

3 新形势下职业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内部驱动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身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熟悉工作世界和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未来前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地人生定位,大学生可以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奋斗合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引发“蝴蝶效应”,最终推动班级学风建设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优良学风的形成反作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旦确立,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过程,它一定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优良学风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敦促其进一步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比探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愈加“合身”设计。

4 新形势下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对策分析

4.1 大一: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

相关调查显示,高考志愿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开启和关键阶段,对生涯设计和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考志愿选择盲目跟风热门专业、一味追求就业、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等问题造成大学生难以从内外部世界全面规划自身职业生涯。选择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促进学风建设正是基于此目的。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特长、性格、能力、优缺点所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向,以其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自觉性。

4.2 大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此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重心应趋向于引导学生明确自身需要和自身适合两方面问题,即兴趣和能力范畴,以此为基点,树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并开始着手准备自身职业生涯设计。

(1)自我探索。通过科学的理论方式,学会分析认知自身的得失和优缺点,了解个人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扬长避短,树立长期职业奋斗目标。

(2)认识外部工作世界。深入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亲身实践并认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从中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

(3)培养良好职业意识。通过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竞赛、培训和学习等工作。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公共社会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充电”。

4.3 三年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性的引导

大三通常被看做是大学生涯的分水岭。学生中有人开始为考研准备,有人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指出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或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有效的调整。同时,通过实施诸如梦想行动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就业讲座、校友讲坛、企业HR座谈、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和职业规划明确性。

4.4 四年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人性化就业指导

篇4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测定,通过对其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一定的爱好、兴趣、特征、个性等来不断加深对自我认识了解,从而对自己未来的道理进行设计、实施。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特征及状况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心理教课教育一般包括对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认识和客观自我评价、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等。

(2)学生心理特征: ①焦虑心理。面对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一部分刚步入高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认识和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明确,对加强改进自我学习的意识还清晰,出现了焦虑和紧张感,甚至是无所适从,没有目标和动力。 ②自卑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未能考入正式的本科院校,从而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差,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波动,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农村,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父母辛苦劳动赚的,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炫耀性的高消费,使得这些贫困学生产生了自卑感。 ③迷茫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经历少,精力足,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有时候还不得当,存在着片面化和误区。在看待问题上,存在着富有幻想和理想化,阅历少,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状态。 ④交往困惑。由于有的学生自身存在孤僻性格,不愿想和别人交往,不想把自己心声与别人表达,还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交往和沟通上存在困惑和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加强了适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许多心理异常问题存在,比如胆怯、焦虑、逆反、功利、自私等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当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利益、追星族,攀比风气盛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必须要以合理的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加以改正,加强身体素质,加强认知、感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掌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和满足感。

2、实现了自我减压和自我挑战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有些面对压力出现了躲避、逃脱,不愿意面对等复杂的心理情绪,有的出现了积极偏激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常发展,对正确的认识和适应职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自我调节和必要的放松锻炼,通过一些心理健康调节法,比如:呼吸训练、视觉化训练、放松神经锻炼等来不断调节和适应性管理。

3、强化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能够发挥个人专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对不断加强心理承受、承担,不断突破自我,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来助推发展。首先,强化了个人的理想志向。志向反映了个人的情趣、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管理首先就是要突出理想志向。其次,强化了职业路径的选择。我想往哪条职业生涯路线发展?是在心理适应基础上来实现的职业路线思考,通过心理不断训练来做出科学的路径。最后,强化了职业规划的计划和实践措施。在确定职业路径之后,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心理教育培训来实践工作、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措施来做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路径。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大学生增强职业发展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学生了解和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在职业环境里的自我认识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状况了解能力,把自己所学专长应用到职业管理当中,达到学以致用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会存在不解和困惑,这就需要专门的辅导教师进行专们指导,通过一些团体训练、交谈、专门软件辅导,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大学生开展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测试,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了解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和目的。

3、强化职业培养的锻炼,增强适应职业的信念和勇气

篇5

[摘要] 相关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高,大学生渴望获得创业职业规划的意愿却很高。同时还发现创业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创业教育目标设定功利性,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不够完善。在分析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创造创业教育的优良环境及开展课外创业教育活动,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

[

关键词] 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58?02

[收稿日期] 2014-04-04;[修回日期] 2014-05-19

[作者简介] 刘平(1982-),女,北京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研究,工商管理.

迄今,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仍呈现出“准备不足,仓促应战”的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因此,要想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必须从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出发,结合职业规划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促进就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并争取突破和创新[1]。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调查

在具体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方案之前,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50 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12份,占全部调查问卷的84.8%。为了综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对基于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看法和期望,也为了能使大多数被调查者完整完成问卷,问卷的设计全部采用了选择题,但是在部分问题上采用了多项选择,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共72 人,大二学生共68 人,大三学生72人。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后,部分调查结果呈现如表1。

对于目前市场上热议的大学生创业,从大学生填写的问卷情况反应来看,总的来说还是不甚了解且意愿不够强烈,大三学生选择没有创业意愿的占到了70.83%,反映出大学生总体而言对于创业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未能形成具有氛围的创业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从以上的反映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高,然而大学生渴望获得创业职业规划的意愿确很高。说明这已经为高校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而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值得期待。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现有创业教育中的其他问题,如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清、创业教育体系政策性缺失等等。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完成的。由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人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性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也是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优势积累”和“潜能开发”得到的。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自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

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地域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创业、经商氛围浓郁等特点,在校外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校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学生工作室、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谈判、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等活动,强化校内实践。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纳入到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无论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还是专业教育阶段均要渗透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平台,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KAB创业教育基础》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平台上,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如在经济管理专业,设置《创业学》《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课程。今后根据条件进一步增设创业有关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

(四)改革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逐步探索和完善以依托地域优势、汲取传统文华精髓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调查报告或参与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由创业导师、科学家、专业老师、企业家参与考评,把创业教育实践考核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

首先,大学设立创业学专业,开展创业学方向大学生的培养,并设立创业学博士学位,培养未来从事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深造、参与合作项目研究等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创业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再次,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途径,一方面注重从企业行业引进教师为特色专业上专业课程,另一方面把校内教师安排到企业挂职工作,共同培养人才。最后,建立创业实践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和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参考文献:

篇6

职业生涯规划在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很早就开设了“职业规划辅导”这一课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应该已经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我们国家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的部门很少,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职业规划辅导”几乎为零。虽然现在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但由于整个行业不成熟,专业人员缺乏,学生本人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则更加迷茫。

一、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再到目前的“供大于求”。而大学生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情况不了解,就业期望不理智,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是按照三本的标准录取入学,高考成绩一般都与本部学生的分数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他们对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对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有所顾忌和质疑,从而产生自卑感。而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认为他们成绩不如一本,二本学生,大部分学生在相对优厚的“顺境”下成长起来,娇生惯养,不能吃苦。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缺乏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计划,这也使得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压力。

二、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每个人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起到如下作用: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每个人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学生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通过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作充分全面的分析,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迅速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形成较明确的职业方向,并提升自己的生涯自主意识和责任,为今后的事业发展作全面、长远的打算。

第三,促进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增强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和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通过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指导的方法

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结合学业,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科学地制定执业发展计划。

2 就业观的指导。就业观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前提,是择业者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受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学生的就业观是不相同的,择业标准也是多样化的。就业观指导主要是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

3 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就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学生就业必然要受到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制约。一些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缺乏了解,在择业时往往在思想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就业政策指导,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4 择业技巧指导。求职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求职择业技巧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影响很大。通过对学生的择业技巧的指导,能使学生掌握应聘程序,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聘、面试的技巧等。

篇7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事业做详细额评估,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努力让自己达到理想状态。其目的是帮助自己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展望未来,规划前进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理解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它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确定明确方向、执行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分类与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职业选择及职业准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求职理念和求职技巧、职业测评等。不同部分侧重的内容不一样,但是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角度和每所大学大学生的区别,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要让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要有足够的充分,不要畏惧,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大学生站到讲台上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控制一个班的人数不要太多,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有机会来展现自我;让同学间相互的交流更全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等。从几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在刚入学校的时候,只知完成高中阶段高考后,需要在大学里好好轻松下,把高中阶段没有玩的、没有睡够的觉一起补回,理解成大学生活是完全可以忘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刚进大学生时,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感到模糊,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期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进入大学第二年,大学生的心态已逐渐倾于平稳,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重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兼职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大学三年级是提升期,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上好这一部分,就是要学生跨出第一步,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认识自己,或通过提问“对某某的认识”,从别人的看法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二、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同的个性特质必有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始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大学生怎么样找到与自己个性特质相符的职业,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尽快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来划分,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就业教学指导过程中为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目标明确性、目标一致性、目标激励性、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实际操作性、目标的可评量性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所以在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做好全面考虑。

三、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即将面临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大学生仅仅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求职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而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前,第一步就是求职面试。大学生的求职面试中,用人单位会考核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求职面试中要做到不卑不亢,稳重自信,还要有一定的求职面试技巧,在回答考官的提问中,注意讲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的求职面试过程锦上添花,最后达到自己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一个原则便是端正态度、求职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放过各种学习及实习机会、要敢于在各种场合将自己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刘献文.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铸,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 大三;高校班主任

Key words: the Junior;class adviser of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43-02

0引言

班主任工作是大学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成为班主任,意味着要承担起教学的目标,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掌握着思想教育的技巧[1],一路陪学生们走过。关于高校班主任的管理论文可以用汗牛冲栋来形容。毕竟,高校班主任这个词被赋予了老师、兄长、朋友等角色含义[2-3],在学风建设、班级管理乃至心理疏导[5-7]等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多班主任更是立足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探寻着优化工作方法的路径,李娇英分析在高职院校如何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鲁旭探讨了高校专业教师班主任制的可行性分析,作为地方院校的班主任,封新林谈了一些看法,不一而足。但是,对高校班主任工作分阶段进行考察与分析的文献非常少,即便有也是对大学新生倾注了注意力。但是,高校班主任毕竟是连续的工作,有必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大学生们进入大三阶段的时候将对他们的关注与帮助持续下去。

大三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巨大的转变,刚入校时的青涩少年如今对待大学生活已是胸有成竹甚至游刃有余了。进入大三,他们所经历过的大学生活,所曾经面对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在面临新的学业以及不远的就业压力的时候,他们所代表的大三学生群体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笔者有幸参与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组织的07级本科生调研工作,现提炼工作结果希望能够总结大学三年级阶段特点,为高校班主任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对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调研于2009年12月完成,该学院共有9个本科专业,07级学生人数736,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共收到有效问卷655份。

1大学三年级的特点

1.1 大学三年级阶段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非常关键大一是适应期,大二时间用来调整,大四直接面临就业压力,而大三是巨大就业压力的缓冲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充分做好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考研、考证、出国这些词语常常在学生中间提起,毕竟无论将来从事怎样的工作,走向何方,都需要在大三阶段做好规划并开始准备。准备考研的同学开始寻找报考信息,联系导师,报各类型的考研辅导班;规划找工作的同学对职业资格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准备出国的同学则可能整日抱着英语书,也会准备写推荐信。学生职业规划情况可见图1: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职业规划大体分为四种,其中打算毕业之后找工作的同学占的比例最大,占总人数43%。其次是出国和考公务员。由于信息学院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学生人数占全院的66%,这两个注重应用的专业就业形势在全校来说都非常喜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9年就业率在全校排名第三。可见,专业就业形势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规划倾向。但是,不能忽视的现实是有10%的同学居然对未来还没有清晰规划。

1.2 学生分化明显到了大三,学生们的学习更加具有专业性。他们所接触的课程已经很专业了,原本就对本专业很感兴趣的部分同学会非常乐意吸收专业知识,接收相关培训或者参加实习。而这些在那些从来不热爱本专业的同学眼里,可能毫无意义。而很多学生可能在大一入学伊始就缺乏对专业的兴趣,直接导致课程成绩不好甚至是多门重修,整体绩点也上不去。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已经出现了分水岭,以07级某软件工程专业班为例,班上有同学的绩点在全年级排第二,同时也有同学已累计5门功课重修。还有一个班级,全班人数29人,其中优秀人数14人,重修人数11人,分化十分严重。无法否认的是,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自信以及对自己的定位和职业规划。绩点一直很高,对专业也很感兴趣的同学,对未来也有着比较明确的思考。以之前的职业规划调查为例,绩点比较高的同学如选择毕业直接找工作,则会对未来有明晰规划,其就业方向十分明确,并已经开始参加专业老师的项目,积累着经验。而那些绩点较低的同学大多希望能够尽快提高绩点,为能够毕业而努力。

1.3 学生更易迷惘学生们进入大三阶段,已经十分熟悉大学生活,大学校园里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导致学生们找不到值得全力以赴投入的兴奋点,于是很多学生会变得更慵懒,他们可能对网络游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容易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据调查,有78%的学生每天上网打游戏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一旦网瘾抬头,学习、职业规划这些急需思考的问题就会统统靠边。就在一些同学就在为大三做什么而苦恼时,另一些学生即使有了初步的规划,要么经常更改,要么对如何具体操作还是毫无头绪。

2班主任的工作方向

高校班主任作为和大学生接触最近的老师,主要从事学生学习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性质决定有必要和必须了解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从几个角度展开工作:

2.1 了解学生动态,这些动态反映的可能是班上的学风,也可能反映同学中间的思想动态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为取得第一手数据,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进入大三以后,23个班级中有18个曾经进行班干部换届选举,因为考虑到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班主任需要亲自对新一届班委进行考察和把关,事实也证明,负责得力的班委作用十分巨大。据调查,全年级只有24%的主要班委能够做到定期向班主任汇报班上情况,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动态。针对现实,调动班委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主动出击,采取邮件、QQ及电话方式与班委保持联系;要调查学生动态,还必须要要做到经常下到班级,下到宿舍,只有深入学生中间才能知道学生到底如何想,到底如何做。能够做到牢记各位同学的资料,对于重点同学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同学指的那些绩点低的,家庭特别困难的,性格内向甚至是心理有障碍的同学。通过和他们聊天谈心的方式走近他们的心。了解学生动态还需要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如深入学习与分析好本次调研结果,甚至直接组织本班的调研摸底会,可了解同学个体对职业的规划以及对专业真实的看法。

2.2 由于大学三年级是职业选择的缓冲期班主任必须为同学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对那些专业成绩好,职业规划清楚的同学,似乎是不需要操心的,但是班主任必须要告诉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也要给他们描绘美好的未来:机会总是会偏好有准备的头脑。至于那些非常厌恶本专业的同学,要逐一帮他们做职业规划。以07R1班为例,有一名同学陈姓同学本专业知识一塌糊涂,已经累计四门重修,连毕业都有危险。但是却十分喜欢课本以外的另一种编程语言,还有一手绝活,擅修电脑。了解情况后,笔者向该同学申明现实的严峻性,鼓励同学好好学习,指明主要矛盾是如何毕业,只要能够毕业,他将来完全可以从事非专业的工作。还有一些同学在方式方法上有迷惑,如有些同学想考研或者是考公务员,却无法找到突破口。而班主任如果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则很乐意帮助他们,至少能够为他们指一个努力方向。

2.3 同学中的差距已不可避免,如何让差距不变成鸿沟是班主任工作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让全班同学的绩点都抬高,让同学少一点隔阂,多一些亲密。有一个班级的口号是“毕业聚餐时候我们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班的班主任利用得力的班委会,让班干部主动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特别给几位尖子生下达了任务。还有,多组织班级活动,鉴于大三学生容易散漫,班级活动可以选取郊游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2.4 以实际工作帮助迷惘的同学定位迷惘是一种病毒,可能侵害不少人。对于有些本来就不热爱本专业的同学来说这种情况可能愈发常见。对于他们,就需要了解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热爱本专业的同学往往在其他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者有其他方面的特长。还有同学沉浸在网络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对自己毫无自信可言,对未来也很迷惘的,将他们从网络的世界里是关键所在。笔者为每位网瘾重的同学都指派了一名班干部,让班干部帮助这些同学,带他们出门自习。还有一些同学则可能在一些生活问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如一些同学会为情所困。班主任也会根据个例给予指导。

3总结

20出头的年纪,是学生们人生中的黄金时刻。大三阶段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又非常关键,作为职业选择的缓冲期,大学生们必须要克服自己散漫的缺点,让自己走出迷惘,迅速做好职业规划,做好准备迎接明日的挑战。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更是他们的朋友,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每个同学成长。若能针对大三学生特点,为引导与教育工作拟定切合实际的方法,无论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还是班主任工作经验都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朝霞,陈文华.大学班主任教书育人及管理育人工作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4):42-43.

[2]翁洁.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必须注意的三种关系.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86-89.

[3]李娇英.高职院校班主任角色定位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0,3(上):186-187.

[4]文美荣.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70-171.

篇9

2002年,我国第一批扩招的本科和高职专毕业生渐次进入就业市场,每年社会和高校就业招聘会人山人海的拥挤现场,显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的客观事实。高校扩招引发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市场化的大学生招生与就业体制,使得高校毕业生量与质的供给不能有效对接社会企业/雇主对大学生量与质的需求。高校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单纯从学科发展角度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单一性和模式化,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校没有形成就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没有根据市场需要确立学生培养目标,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知,陈旧和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设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应关注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各种资源,合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不仅能够就业,而且能够具备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有效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就业能力最早是由贝弗里奇(Beveridge,1909)提出,用来区分不能雇佣的劳动者和能够雇佣的劳动者。笔者赞同肖云等2007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阐述。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它是一种与社会需求相关、与职业发展相连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者都还没有形成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统一看法。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就业能力构成包括4个方面。

1.内在素质:大学生具备的精神层面的稳定素质,具体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职业规划能力:大学生对自身和周围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后,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路线、形式、内容及实施的策略,并通过不断努力,积极实践,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的能力。

3.社会能力:指大学生在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4.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等,还包括外语、计算机等能力。

二、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本次调查以面向嘉兴学院招聘的100家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采用直接、间接方式发放问卷或电话、当面访问等形式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回收率91%,有效率88%。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对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感和忠诚度”评价一般,认为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表示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鲜时尚事物的能力强,但是眼高手低,不愿意吃苦,工作持久性和稳定性差。毕业生怕吃苦,在试用期间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培训或惧怕工作环境差不愿意去生产线锻炼;大学生离职率高,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一年内选择辞职,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不高。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职业缺乏正确认知,不清楚一个成功的职业者发展需要经历的艰苦过程,急切地想要获得高职位、厚薪水及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形成了怕吃苦、贪享受的性格特点。

(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

用人单位认为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对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缺乏思考,择业挑剔,缺乏职业规划能力。部分毕业生盲目,对就业形势、宏观经济状况、本专业所处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对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社交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等也没有充分认识,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形成了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的培养与指导,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浅层面。

(三)社会实践能力差,缺乏交际能力及团队精神

被探访的用人单位表示招聘来的大学生学历虽然高,但动手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应聘中,用人单位普遍重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的交际能力及团队精神。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认为毕业生的交际能力比学业成绩更重要,他们不看好只知读书,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不懂得合作的毕业生。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没有抓住实践活动及第二课堂的活动机会,没有让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专业能力,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在高校获得的专业知识虽然具有理论高度,但无法应用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形成了单一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迫切需求。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人才,就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把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改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思路,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联动用人单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过于陈旧,跟不上企业转型和产业变化的速度,导致毕业生难以具备企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相对稳定,跟不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体系,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创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环节和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技能培养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公修课、公选课、专业基础类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基本技能,如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自我管理、学习及阅读等技能。虽然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已经基本形成,但还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要通过通识课程教育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水平、国内外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报告撰写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等院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现实需求选择能够培养用人单位需要技能的专业基础课,使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课程是高校在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比如在课堂中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模拟现实工作环境进行教学等。技能培养课程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技能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沟通技巧、合作技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成才模式必然走向多样化。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未来的就业模式必然趋向创业就业和创新就业,学生的角色与地位必然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从被动求职者转向岗位创造者。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还应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激励学生创新和自主创业。

实践体系包括课堂实践、企业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包括实验、小组讨论与交流、专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企业实践包括企业家讲座、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第二课堂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各类比赛如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实践体系帮助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要注意的是,高校不仅要系统化地设置实践体系,还要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及制度化的保证,使实践体系不流于形式,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二)产学结合,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陈旧,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没有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与实践联系,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产学结合。同时,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模式单一,需要调整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真正有能力、有知识的大学生。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改变单纯知识获取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树立“知识重在应用、重在创新”的学习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实践―学习的方式,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的教学习惯,采用引导式的综合方法,“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再次,教师要加强与用人单位不同岗位人员的沟通交流,使自身具备用人单位实践和获取职业成功的相关知识,并可以在实践课程中虚拟、模拟就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让学习者从中体会、感受。最后,指导学生学会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指导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和社会问题调查小组,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凝练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研究和调查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责任感、忍耐力、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高校改进学生培养模式,产学结合能够弥合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需要之间的错位,校企合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最有效方法。一方面,教师只有依托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现实实践,然后将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才能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只有产学结合,大学生才能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了解行业和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从而加强自身对行业、职业与社会的体验与理解。改变当前的培养模式,改变原有的学生只在实习期间到企业学习的模式,其一,延长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变为应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需要来学,增加学习宽度;其二,让学生在企业进行“扎根式”学习,增加学习深度,从而使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更加紧密。

(三)基于人―职匹配系统实施职业认知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系统实施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大学生应尽早进行职业类型测评,合理选择职业类型,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首先,高校要重视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建设。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可靠又准确的岗位信息,从而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与服务质量。同时注重培养专门的师资,高校要创建平台培训教师,避免教师培训纯理论的学习,让教师熟悉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与要求,形成实践概念,提高服务的专业性。

其次,根据人―职匹配理论,系统实施职业认知教育。教师在职业认知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大一阶段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向学生介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就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评,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对学生强调制定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大二、大三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家经济结构的特点,以及这些经济结构集中分布的区域,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将会进行怎样的调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个人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就业区域,从而制定出职业目标、发展路线、形式、内容及实施的策略。在这个阶段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不同职业的详细介绍,包括职业特征、职业环境、职业要求、职业工作方式、职业发展方向等,通过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职业有详尽的了解,从而选择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职业目标,引发学生强大的职业发展动力,从而对职业目标进行系统准备。大四阶段侧重于就业指导,同时增强校企合作,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拓展就业范围,引导学生从学生到职业者的完美转变。

最后,高校还需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兴趣和追求,如举办专家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等,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的愿望。

总之,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国家政策指导,也需要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人的资源整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3):214-215.

篇10

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从这一时期开始,各地高校逐渐重视并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同时相继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高校也相应开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展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综合性教育。但是,该课程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的工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的现象。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信息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的需求,使其作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学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和职业测评工具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首先,从教育理论研究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简单搬用西方生涯教育理论的现象,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因素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与我国强调天地人和的传统观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其次,从职业测评工具来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通过自身的SWOT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外部可能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威胁,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自我的感性认识,又有很多主观性。因此,标准化职业测评是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今却缺少专业化的标准测评工具和专业的测评人员。

2.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有待完善。

首先职业指导课在我国起步较晚,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的教科书良莠不齐。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比较空泛,所引用的资料和案例较陈旧,与现实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新颖性都有待加强。其次,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同时没有针对专业和年级的特点来安排课程,课时量也严重不足。最后,缺乏课程的配套设施,在职业指导课程配套上缺乏信息化、网络化的互动平台和科学的心理测试系统。这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职业素养的提升都极为不利。

3.高校缺乏专业化和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

作为职业生涯的指导教师,应具有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但目前各个学院均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且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够、精力不足。学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多数没有严格按照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二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学院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老师大多数不是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或相近学科(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不深,专业水准不高。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近年来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虽然都开展了一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但其内容也基本是笼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覆盖面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专业程度明显不足。另外,多数老师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者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找工作的经历和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实用、有价值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很难满足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三、解决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

高校要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教育重要环节的理念,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不仅是高校的工作,而且是全党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工作。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提出“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更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对学科成熟发展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提高学校管理层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在高校管理层当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规划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职业课程设置观念,重视前瞻性的职业课程指导;其次,学院要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经费的投入,充裕的经费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

(1)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构建职业指导课的持续性管理机制。

高校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确保课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人员组成应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为基础,根据需要增加心理辅导、人力资源、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以提高专业性并实现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缺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学院要针对自己的培养特点,重视课程的应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尤其是非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综合索质的形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依靠,将地区、行业就业方向作为着眼点,形成具有鲜明的系列的职业规划课程。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掌握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的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3.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前提。职业指导课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经验,要有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需求信息有广泛、及时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队伍还要有合理的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应以校内培养为主,引进、兼职为辅,从实际的情况看,仅有专业课老师的指导还不够,因为他们在专业方面虽然是专家,但对学生的了解却无法与辅导员相比,所以,在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专家队伍是务实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并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优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使大学生们不走或少走弯路。其次,学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吸引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或本专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最后,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徐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3]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篇11

大学生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道怎样把现实和理想连接起来。理想和现实之间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学校理应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职业。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学教育做得远远不够,造成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失。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职业规划行业刚刚起步,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另一方面,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几近空白。国内高校虽然也有就业指导办公室这样的机构,但只是提供就业信息和办理手续,尚不能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实际上,一个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应该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全面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大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报纸、图书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并不能算作“专业的职业指导”,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得的职业指导主要来自于此。

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大一至大四期间也会偶尔上就业指导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种就业指导课基本都是临时通知周末上两节课,两次上课时间相隔较久,也没有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所以效果较差。我的记忆中大学4年好像只上过3次就业指导课,内容一概忘记。每个学院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但这种就业指导办公室只在求职期间对应届毕业生服务,其他的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学校曾组织“未来管理者”课堂,邀请一些公司的高层来做报告,这种方式还是很可取的,但问题在于面向的对象仅仅是很少一部分同学,95%的同学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大学专业设置同样值得商榷,很多生僻的专业,当学生上到大三还不知道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而这种职业是不是和自己的个人理想有关。

据了解,在美国,职业规划教育从学前教育就已经开始,而我国目前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应接不暇地接受各类信息,可分析辨别能力有限,对同一件事完全相悖的理论观点难以明辨是非,更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就更容易在对周围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这种亦是亦非的理解中逐渐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