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资产管理知识点

资产管理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19: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资产管理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资产管理知识点

篇1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74-01

现阶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所持有和占有的国有资产在不断增加,但对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体系,特别是固定资产部分监管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的资产不清楚,很多上层主管部门对自己下属单位的实际资产不清楚,无法进行合理调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管理混乱。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包括资产的购置及日常使用管理,产权登记、变动和资产的使用、处置、评估以及向同级财政部门及上级管理部门通报情况等。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资产进行合理调配,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在保障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资产也随之不断增长,资产管理机制也应不断完善。但现有的资产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资产增长的需要,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特别是固有资产管理,可以使国有资产在各单位、各部门间得到合理利用,公平分配财政资金,界定资产产权关系,尽可能地节省财政支出,整合优势,构建资产共享平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分配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但具体的资产配置却没有明确的标准,造成各部门间资产分布不均,有的部门资产较少,并且没有独立的创收渠道,在资金周转上常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有的部门资金较为丰裕,有一定的财政收入计划和独立的创收渠道,单位内部有大量资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现阶段完善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资产分配不均衡问题。

(二)不注重资产管理,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存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现象,表现为单位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没有做到有效的整合,没有完善的调控机制,导致资源重复购置,不能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各部门领导资产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普遍存在“重构建、轻管理”的现象,不了解本部门资产的具体情况,造成固定资产账目不清,产权不明确等问题,资产管理较为薄弱。

(三)盲目投资

事业单位的资产投资往往是由国家进行拨款,因此,大部分资产在购置时缺乏调研和论证,容易出现资产投入使用后发挥效果不理想的闲置,不但影响正常工作,而且还造成严重浪费。

(四)资产产权不明晰,资产处置比较随意

一些事业单位在办理资产审批时,没有按照规定操作,产权的登记手续不完善,导致现在很多单位出现了产权不明晰,资本被虚置的现象。在进行资产处置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而是擅自出让,未经评估,擅自定价,甚至为了逃避监督而采取内部交易,致使资产交易价值偏低,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资产购置要可行化

针对资产购置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进行审批,从源头上加强控制。特别是高值资产的购置,要有可行性调研报告,购置单位要对新增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地分析、论证。购置项目获得审批后,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不得擅自采购。

(二)资产管理要规范化

对于资产管理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重构建,轻管理”的现象,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作为主要领导的一项任期目标,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研究和完善操作性强的具体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晰,产权明确。

(三)实现资产优化配置

资产管理不仅要追求资产损失的最小化,更要追求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各部门间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对闲散资产进行统一管理、调配,针对现阶段的闲置资产,采取出租或出让的方式,提高资产收益率。

(四)资产处置合法化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资产处置,严格程序,依法操作。事业单位的任何资产处置,必须事先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价格,对资产拍卖所得的收益需全额进入财政专户。

篇2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控制和减少电器电子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电器电子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电器电子产品,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下列术语的含义是:

(一)电器电子产品,是指依靠电流或电磁场工作或者以产生、传输和测量电流和电磁场为目的,额定工作电压为直流电不超过1500伏特、交流电不超过1000伏特的设备及配套产品。其中涉及电能生产、传输和分配的设备除外。

(二)电器电子产品污染,是指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超过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环境、资源、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损害、浪费或其他不良影响。

(三)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是指为减少或消除电器电子产品污染而采取的下列措施:

1.设计、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设计方案、调整工艺流程、更换使用材料、革新制造方式等限制使用电器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技术措施;

2.设计、生产、销售以及进口过程中,标注有害物质名称及其含量,标注电器电子产品环保使用期限等措施;

3.销售过程中,严格进货渠道,拒绝销售不符合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器电子产品;

4.禁止进口不符合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器电子产品;

5.国家规定的其他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措施。

(四)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达标管理目录(以下简称达标管理目录),是为实施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而制定的目录,包括电器电子产品类目、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种类、限制使用时间及例外要求等内容。

(五)有害物质,是指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的下列物质:

1.铅及其化合物;

2.汞及其化合物;

3.镉及其化合物;

4.六价铬化合物;

5.多溴联苯(PBB);

6.多溴二苯醚(PBDE);

7.国家规定的其他有害物质。

(六)电器电子产品环保使用期限,是指用户按照产品说明正常使用时,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不会发生外泄或突变,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对其人身、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期限。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有利于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措施,落实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环境保护、商务、海关、质检等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建立省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问题。

第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积极推广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等技术、装备。

第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积极开发、研制严于本办法规定的电器电子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在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工作以及相关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

第二章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

第九条 电器电子产品设计者在设计电器电子产品时,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当按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无害或低害、易于降解、便于回收利用等方案。

第十条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在生产电器电子产品时,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应当按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技术和工艺,限制或者淘汰有害物质在产品中的使用。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不得将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电器电子产品出厂、销售。

第十一条 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应当符合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对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实施口岸验证和法定检验。海关验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入境货物通关单》并按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第十二条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制作、使用电器电子产品包装物时,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应当采用无害、易于降解和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遵守包装物使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第十三条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应当按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其投放市场的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行标注,标明有害物质的名称、含量、所在部件及其产品可否回收利用,以及不当利用或者处置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信息等;由于产品体积、形状、表面材质或功能的限制不能在产品上标注的,应当在产品说明中注明。

第十四条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应当按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其生产或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上标注环保使用期限;由于产品体积、形状、表面材质或功能的限制不能在产品上标注的,应当在产品说明中注明。

第十五条 电器电子产品的环保使用期限由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或进口者自行确定。相关行业组织可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制定包含产品类目、确定方法、具体期限等内容的相关电器电子产品环保使用期限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将制定的电器电子产品环保使用期限的指导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六条 电器电子产品销售者不得销售违反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器电子产品。

第十七条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采取目录管理的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编制、调整、达标管理目录。

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合格评定制度。纳入达标管理目录的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符合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限量要求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按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合格评定制度进行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工作整体安排,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主管部门提出建立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合格评定制度的建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主管部门依据职能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组织实施合格评定制度。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实际情况,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对合格评定结果建立相关采信机制。

第三章 罚则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海关、质检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处罚:

(一)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所采用的材料、技术和工艺违反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以及将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电器电子产品出厂、销售的;

(二)电器电子产品进口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违反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

(三)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制作或使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包装物违反包装物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

(四)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未标注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的名称、含量、所在部件及其产品可否回收利用,以及不当利用或者处置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等信息的;

(五)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未标注电器电子产品环保使用期限的;

(六)电器电子产品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销售违反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器电子产品的;

(七)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进口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自列入达标管理目录的电器电子产品限制使用有害物质的实施之日起,生产、销售或进口有害物质含量超过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限量的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器电子产品的。

第二十条 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纵容、包庇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的,或者帮助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当事人逃避查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20xx年2月28日公布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原信息产业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原环保总局令第39号)同时废止。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解读如下:

问:《办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的?

答:20xx年2月,原信息产业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原信息产业部等7部门令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令)。39号令施行以来,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器电子产业的发展,39号令的相关制度逐渐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亟需进行修订。一方面,适用范围亟需适当拓宽。其他国家有关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立法,一般涵盖电子信息产品和包括家用电器等在内的其他产品。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制造大国,39号令仅规范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没有覆盖冰箱、洗衣机等大量的电器电子产品,不利于全面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也导致部分企业使用两套标准组织生产,对出口国外的产品限制使用有害物质、对国内销售的产品却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我国电器电子产业发展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需要拓宽《办法》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管理方式亟需完善。39号令对纳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的产品都实施强制性认证。但不同产品污染控制管理的要求不同,且电器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短,有些产品的淘汰周期甚至只有两三个月,全面实行强制性认证将延迟产品上市时间,不利于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需要调整39号令的有关管理方式,建立合格评定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问:《办法》修订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20xx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39号令的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研究机构深入研究了《办法》的适用范围、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合格评定等主要制度。二是书面征求了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意见,赴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电器电子行业有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座谈。三是征求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的意见,与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进行了协调。四是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通报。五是通过“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部门户网站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结合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六是提请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办法》。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20xx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公布了《办法》。

问:《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办法》主要修订了如下内容:

(一)扩大规章的适用范围并相应修改规章名称。《办法》将调整对象由电子信息产品扩大为电器电子产品,并将规章名称修改为《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办法》对“电器电子产品”的含义作出了规定。

(二)扩大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范围。《办法》借鉴欧盟RoHS指令和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增加了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将“铅”、“汞”、“镉”分别修改为“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将“六价铬”修改为“六价铬化合物”。

(三)增加有关科技、财政政策支持的规定。《办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积极推广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等技术、装备。

(四)完善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管理方式。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采取目录管理的方式,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编制“达标管理目录”,不再编制“重点管理目录”。同时,建立合格评定制度,对纳入“达标管理目录”的电器电子产品按照合格评定制度进行管理。合格评定制度由认监委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建议并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实际情况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对合格评定结果建立相关采信机制。

篇3

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时代正在到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电子商务不但促进了商业的竞争,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管理中一个特殊的机构,电子商务对工商管理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对工商管理如何应和电子商务的推进进行分析。

 

一、电子商务对工商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如何保证产权专用;另一方面,如何认定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最后,知识产权域名注册的新问题也引人关注。

 

(二)对经营范围核定和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经营范围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变更登记;其二,通过电子商务登记的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其三,对于特殊交易,如黄赌毒等应该如何查处与制止。

 

(三)对组织结构规范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组织结构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组织决策的分支增多;其二,组织结构的管理层减少、操作层增多;其三,企业组织具有虚拟化的特点。

 

(四)对市场主体身份认定的影响

 

所谓的市场主体,通常指市场中提供商务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且具有“经济户口”,同时开展盈利活动。在性质方面,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概念,与传统的市场仍紧密联系,基于此,进入新兴市场领域的组织或个人在身份认定上就会出现新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处理策略

 

(一)加强信息的互联网化处理

 

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工商管理机构要想更好的发挥管理的效用,就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网化,因为在其它资源上的投资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技能上进行创新与投资则能够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出统治大局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信息的改进与处理,推动工商管理机构更好的发挥职能。

 

(二)结合电子商务服务调整政策

 

具体的政策调整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由国家工商局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特别是关于存在冲突的重点问题,要加强互通与合作,创建统一的标准规范,避免自成体系的现象发生;其二,各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符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以此来获得网站经营者的欢迎。

 

(三)加强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的创建

 

要想推动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创建电子商务认证机构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创建的过程较为系统、繁杂,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巨大,并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全面的做好管理工作。另外创建认证机构要以国家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核心,由于同国家的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

 

(四)结合工商管理职能发挥优势

 

各个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配合,将各部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共同实现对电子商务的管理与促进,同时还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强对网站以及网上经营的管控,特别要加强对违反网上经营制度的行为的管理;其二,依靠技术手段、立法手段来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对电子商务的服务、管理作用。

 

(五)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在过去计算机网络还未普及的时期,工商管理机构也是要求构建社会监督、管理体制的,而在当前网络越来越普及的阶段,工商管理机构更应该高效的利用网络,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的工作目标,将工作呈现到广大群众面前,制定符合时展的社会监督制度,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六)完善电子商务的管辖权与职能

 

从地域的角度来说,由于电子商务不会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工商管理机构应该积极创建统一的注册中心,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监管工作仍然由所在地实施,一方面,在登记时要遵循当地登记与统一备案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监管时要做到属地与级别相结合。除此之外,由于电子商务的监督和管理同网络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登记、运营中所存在的违法行为要由信息部门进行查处。

 

篇4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数量多、来源广泛、类别复杂,在账卡物一致性管理手段方面仍然存在多个管理盲区,在内外部审计检查中暴露出问题较多,不能适应电力市场及输配电价改革。

围绕提升固定资产账卡物管理水平这一核心,基于资产管理目标、策略及计划,结合资产管理现状,引入设备生命周期费用概念,建立了以风险导向为指导以优化流程为手段的资产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基于风险管控 “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以风险防控为导向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行全面管控,以追求设备一生的寿命周期最经济作为目标。有效规避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管风险,提升了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益化水平,强化资产卡片质量和资产管理流程,建立风险资产数据库和按期巡检制度,实现了账卡物一致性。

一、基于风险管控的“一纲四目”资产管理理念

(一)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一致不仅包含实物信息的一致,也包括资产价值的一致。而影响账卡物一致性的主要环节有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工程管理、生产运维、资产报废。固定资产卡片及价值数据基本依赖于人工处理,受管理人员能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二)“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

电网公司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指标,以风险防控为导向来确定资产控制节点,通过对不一致因素以及公司经营指标的影响分析及优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一套制度四项标准”的资产管理方法,简称为“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

一套制度即固定资产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该管理规范与现有固定资产相关制度区别在于更侧重固定资产实务操作,规避日常工作中的资产管理风险,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补充,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指导性。

二、基于风险管控的“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

(一)推行固定资产标准规范,夯实基础管理

1、制订固定资产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从制度上细化管理职责和流程分工

从卡片标准、资产新增、资产变动、资产折旧、资产减少、日常管理、资产清查七个方面对资产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以达到卡片数据完整准确、流程规范有序、资产业务处理附件统一的目标。

2、实施设备主人制,强化生产与财务设备联动管理

设备主人制要求对安全生产设备建立设备责任体系,落实到班组及个人(简称设备主人),设备主人负责熟知巡视、维护、全面掌握设备信息及健康状况。将使用保管人和设备主人统一化实现卡片动态维护,建立卡片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卡片信息生产财务共享,在电网公司范围内实现设备数据的动态采集。

(二)推进业财融合,规范资产新增流程

1、依托转资核对表贯通工程管理,实现工程新增资产账卡物一致

电网企业设计并依托转资核对表细化各部门在工程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有效促进物资、工程、营销、运检、财务等多部门联动,确保资产卡片与现场实物设备核对一致、价值分配准确。

2、用户资产移交工作前移至工程合同签署阶段,强化用户资产接收管控

要求在施工合同签署同时签订资产移交协议,优先接收对公司生产效益有良性影响资产,在流程遵照“验收-评估-无偿移交-送电”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接收,在转资阶段盘点核对,确保资产实物与入账价值准确。

(三)强化风险资产和资产变动流程管控,提高折旧管理水平

1、严控风险资产,建立拆分合并资产审核程序

根据资产数据对折旧的影响,建立风险资产库,分类管理各项风险资产,防止出现影响资产价值准确性的情况。严格控制拆分合并资产,强化合并拆分合并资产审核程序。

2、加强资本化日期和折旧码审核,提高折旧计提准确性

在电网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中,资本化日期(即投运日期)和折旧码是资产折旧数据计算的最关键因素,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新增资产资本化日期与增加方式紧密挂钩;严格监控非正常折旧的固定资产;加强线路资产价值入账审核,改造转资需与拆除报废工作结合,以确保线路资产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

(四)前移资产退出控制点,提升库存和报废效率

1、规范退役资产程序,提升库存效率

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网公司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退役资产程序,提高处置效率,防范处置风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退役资产分三阶段办理入库,入库后退役资产与库存物资分别存放,设立明显标志,可用资产在仓库暂存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60天。

2、建立“计划-设计-施工-报废-回收”的资产报废闭环制度,防范处置风险

建立资产报废全过程的科学管控机制,工程在设计阶段应列出需拆除设备清单并与系统中数据核对一致,实现固定资产报废工作从回收无序到废旧物资均能对应到计划、对应到现场、对应到报废单的良性改变。

随着电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内外管理技术的进步,需要打破设备和资产管理屏障和现有的资产扁平化管理模式,今后势必在流程向进一步向采购前端推进,在技术手段上整合设备系统,实现与资产系统的实时多数据联动,同时设备资产管理三维地图化和营销数据联动化,动态展现资产实物及价值情况,为企业投资和管理导向提供更坚实的资产基础。

篇5

关键词 :高职;电子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130201119);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央财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B1306)

作者简介:余振标,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与系统;李占琪,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电技术、教育教学管理;黄春平,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声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61-04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此,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形成广泛共识,并积极进行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学校的实训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目前,各地高职院校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探索了各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使工学结合变成了一种常态。但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际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对运行管理等问题的认识还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机制,使得要真正落实好生产性实训还存在较大问题。本文主要根据电子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和探索如何建设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管理运行机制。

一、电子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现状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类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电子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加大。电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装配制造、检测维修、采购销售、技术支持与管理等岗位工作。这一行业岗位群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够用、实践技能强、适应上岗时间短等特点,而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应该能够满足此类要求。但是,电子类生产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电子产品批量生产过程中一般严格要求定岗定员管理,对于岗位流动性有严格限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全岗位锻炼,从而导致诸多教学环节均仅限于参观实践。因此,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式。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

(一)学校主导运行管理模式

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建设,并以学校为主进行组织生产和实训,基地的管理一般由学校系部领导负责,安排专职教师并聘用兼职教师开展实训教学和生产活动,通过接受产品生成订单、承接外包项目使基地获得经济效益。这种运行管理以实现实训教学目标为主,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并使生产与实训能够较好地协调;但这种模式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稳定,基地的消耗大、效益低,持续发展难;同时,还会存在只有校内教师进行实训教学指导的状况,使实训效果达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企业主导运行管理模式

实训基地的前期建设工作主要由学校完成,后期的运行管理以承包的形式交给企业负责,实训场地、设施等硬件的维护,生产实训耗材的准备等,都由企业承担。如此一来,学校不仅可以节省日常运行费用,还可从中活动收益。但是,企业以追求营利为目的,不会注重学生的实训质量,大多是让其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三)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模式

分别由企业和学校委派人员组成管理与教学的团队,共同负责基地的运行。这种模式的双方合作比较紧密,生产与教学关系处理较好,能保证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效果,满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责权确定与利益分配上,校企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这种模式只适宜短期内合作,不适合长期进行。

(四)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

实训基地由学校与企业合资共建,成立股份制公司一起经营管理。该模式可以集中双方的资产、人才等资源,明确产权责权,并形成健全激励与监督机制,能实现基地的长效发展。即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特别是在财务账目、利益分配上独立,从而使合作矛盾少,基地运行管理规范,保证了长期有效发展。当然,要寻找合适并愿意合资共建股份制公司的企业并不容易,同时,国内目前尚无成功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同时,具备教学实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2]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国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3]144

(一)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学校追求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效益,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并允许一定的资源消耗;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产品的优良率,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并往往会忽视教育功能,采取各种措施或借口拒绝学生实训,或者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操作,从而降低了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教学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矛盾

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展的,并且要求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生产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改变,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受其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若片面强调满足生产的需要,容易导致生产性实训基地变成纯粹的生产工厂。

(三)实践项目技能与实际岗位能力的矛盾

如果学校在不具备师资、设备等条件下,盲目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生产项目,其效果令人担忧。生产性实训项目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实训内容是随时改变的,这将导致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和项目。对专业教师来说,长期的从教基本上是脱离生产实践的,他们对胜任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性教学不存在问题,但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职业教学,就不一定能胜任了。在开展实训教学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选择和设计实践项目,就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运行评价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地有效运行的保障,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缺乏细化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缺乏对教师生产性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指标;缺乏反映企业能工巧匠教学水平的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缺乏对学生的生产安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训效果的评价;缺乏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社会效益的监督及学校的质量监控制度,等等。这些运行评价体系的不到位,将造成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只是“走过场”,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也难以衡量。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关键机制

笔者认为,解决好上述前两个问题是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的关键。首先,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可能会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它们在实际运行中是没有统一的共同利益的;其次,学校要配合企业的生产,企业才愿意合作,但生产随市场需求而变,安排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以维持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的运行存在着较大难度,因此,必须要构建好一些关键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一)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政校企行”多方利益,其有效运行需先建立好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实践运行中,职业院校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希望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推进教师培养以及专业与课程资源建设;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关注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合作科研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行业组织则是联系企业、政府、职业院校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为企业及职业院校提供指导,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只有实现科学的运行管理来满足各方不一致的利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法律地位。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育和经营的双重职能,它既是一个教学车间,为教学服务;又是一个生产车间,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营利的基本保证,但营利目标还是要服从教育目标。基地的利润部分要按合同比例用于补贴实训的损耗、改善实训环境;基地还增加了接受学生实训、教育和指导学生等教育义务。基地的特点如此复杂,要想进行良好的运作就要靠政府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推动和协调作用。各级政府可依据现行的教育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细化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通过减少财政税收等方式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健全利益保护机制,约束双方的投机心理和不法行为,使得校企合作良性循环发展,以促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利益驱动机制。要逐步构建利益共同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引导学校和企业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打消投机心理。高职学校不能只是为了在项目申报、办学水平评估验收等工作中得到政府财政支持而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也不能只以营利为目标,而忽视基地的教育功能。二是尝试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来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校企双方的决策机构能较好地化解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实现校企合作从“协议式”向“股份制”彻底转变,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建利益共同体。[4]

3.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还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的情况,实训基地的发展阻力较大。解决企业被动,学校应先主动,可从多方面为企业服务。如:帮助企业进行高新企业申报、产品申报等工作,争取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利用校内人才资源、专业技术等优势,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产品开发、企业的员工培训;甚至在企业急需用人时,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等。

(二)构建实训与生产相协调的机制

在生产性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企业生产任务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规律之间的不和谐。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根据校企双方协议,实施双目标和标准化管理。[5]184双目标即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和生产计划,形成基于典型生产工作流程的实训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协调,把行业标准、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质量检验引入到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当中。在教学管理运行制度上,可实行柔性化管理来协调实训与生产。

2.学院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和企业不仅停留在合作生产的层面,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校企双方还可以在资源共享、人员互聘、产教结合、产品设计开发、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拓展合作。通过这一深入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团队。合作双方可以共同制定管理办法,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与课程开发的培训,以提升其教学能力。

3.以项目为纽带协调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3]145学校利用自身科研、技术及拥有的设备优势,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内与合作企业组建实训教学项目部,从而使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能够更为灵活有效的开展。实训教学项目部肩负起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工作,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计课程方案,引进企业课题作为实训项目。在实训教学项目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科学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包括了人员考核管理和基地运行效益监控两个方面。

在人员考核管理上,对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的考核,可围绕指导学生的质量、对生产工艺的改进、设备的维护及耗材使用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可围绕到岗率、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完成率、生产产品的合格率等方面进行,这些考核应尽量做到可标准量化和可操作。同时,可以将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融入进来,制定相关的考核管理及奖励办法。[5]184例如,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教学或指导,应给予相应的课酬和享受一定的校内待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后,创造了效益,也应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若完成得较好还应给予表扬及奖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员工培训,也应得到相应的补助等。

在生产性实训效益评价上,包括基地的生产效益、财务管理、使用效率、共享程度和后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这些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真实反映基地运行效果。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考虑四个原则:要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利于高素质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利于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总之,要加强实训基地各项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逐步形成制度文件。对运行不畅的合作企业应要求其退出基地,对于培养效果不佳的实训项目要坚决取消,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彩玲,张玉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2):69-70.

[2]高俊文,邹心遥.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跟踪研究[J].教育导刊,2011(4):45-48.

[3]王召鹏,徐通泉,楼向伟.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44-145.

篇6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存在定位不准、内容实操性差、教学与实际差距大等问题。为此,笔者发放问卷,主要调查企业财会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人员要求等内容。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仅设置专人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由会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承担大部分工作,工作内容中以成本控制、营运管理、财务预算和分析居多。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应作为职业发展核心课面向中小企业的初中级管理人员;重构教学内容模块,将重点向营运资金部分倾斜;使用真实案例,重点培养财务思路和Excel运用技巧,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现状分析

(一)面向大型企业,面向中层以上财务管理人员。当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本科基本无异,以风险价值观念为主线,以开展专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背景,讲解中级以上财务管理人员所需的知识,侧重对外的资本运作部分,仅比本科降低了知识难度而已。但实际上,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很难达到如此职业高度,就业方向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而他们真正亟需的财务管理知识在学校却没有被系统强调。如此一来,学生毕业后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值得怀疑。

(二)内容上重视理论完整性,弱化实践应用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为勾勒出系统的资金运作体系,以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分配为模块,强调理论完整性,但弱化了实践应用性。其实,仅有少数企业全面系统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大部分企业只开展部分工作,中小企业尤为如此。而高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前期未进入过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教师所讲财务管理实例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在学习后期带着“大而空”的理论知识进入职场,缺乏企业所需细致且具体的财务技能。

(三)知识内容多运用数学模型。财务管理使用西方理论体系,课程本身含有较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理性决策,也是财务管理本身特色。加之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课程中就会包含很多数学模型,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所以面对财务管理课程,学生大多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也会因为学生难以调动而缺乏教学激情和改革动力。

(四)教学案例缺乏,实训多为简化的模拟练习。财务管理教学实践环节少,且多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课内实训基本停留在教师授课时的例证,再通过布置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校内实训,多采用各类软件实训平台,大部分财务管理软件只是一些习题的集合,仅需要学生运用书本上的方法对所给的数据进行简单演算,并没有案例分析或模拟财务管理实践全程教学,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五)教学人员缺乏财务管理实践,只能照本宣科。高校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以前基本没有理财工作经验。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课堂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仅如此,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使得一些教师即使短期下企业顶岗实习,也无法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提高相关技能。

二、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现状,为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需求,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进一步改进财务管理教学,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反映市场需求。

(一)调查情况概述。本次调查主要依托毕业生就业单位,配合网上问卷,不分企业类型,对广东省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此次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问卷填写人员主要为企业中级以上财务管理人员,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会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岗位设置、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如何看待高职毕业生及校企合作意愿五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有60家是有限责任公司,占总数的56.6%;56家是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52.83%;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36家,占67.92%,其中包括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

2.企业财会部门设置及财务管理开展情况分析。部门设置方面,80家企业(占比75.47%)没有区分财务部与会计部,但设置专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18家企业(占比16.98%)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8家企业(占比7.55%)财务与会计同属一个部门,且无专设财务管理人员。

企业开展最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占86.8%;最少的是投资,占26.4%。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各占81.1%;税收筹划,占75.5%;利润分配决策、内部审计,各占50.9%;财务制度设计,占47.2%;筹融资,占28.3%。

我们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细致程度会影响到企业财会部门的设置。为了研究二者的关联,本文以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自变量X,企业财会部门设置为因变量Y,进行交叉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当企业开展了专项、定期的筹融资工作时,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的比例是最高的,达总数的46.67%;接着便是开展投资工作的企业,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的比重也较高。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则对部门设置影响不明显。

3.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分析。在企业的财会岗位中,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较多的三个是:会计(69.81%)、会计主管(62.26%)、财务经理(62.26%)。由于企业财会部门设置不同,岗位分工也会不同。所以,在对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进行分析时,本文采用了交叉分析的方法。以部门设置为自变量X,岗位分工为因变量Y进行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财务经理、会计主管和会计外,其他人员承担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度随着部门设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当企业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时,除以上三者外,承担财务管理工作较多的是税务会计(纳税筹划工作)和资金主管(投融资工作)。企业只设立了单一的财会部门,但设置专人负责财务管理时,则会由会计助理承担更多的财务管理基本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企业中,有5家在选择财务管理岗位时,勾选了“其他”项目,且均详细填为“出纳”岗。这是由部门设置简单、分工笼统所造成。企业既不分设部门,也不设专人的,则基本没有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的财会岗位基本上只集中于两个:对内的记账员和对外的报税员。这一分析结果,与上面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企业一旦开展了定期、专门的投融资工作,就容易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并由专门的资金主管负责投融资工作。其他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大多与会计工作融合,由会计人员兼任。

4.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时,半数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52.83%);其次是大专(37.74%)。企业聘用财务人员,初步筛选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是:学历学位、会计相关专业(86.79%);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81.13%);有会计从业资格证(79.25%)。然后是有相关工作经验(75.47%),账务处理能力强(69.81%),善于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强(69.81%),英语水平好(9.43%)。

在对企业要求从业者具备哪些财务管理知识的调查中发现(见图1),92.45%的被访企业认为从业者需要具备资产管理知识。除此之外,企业更重视筹资成本和财务预算分析方面的知识。只有35.85%的企业认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投资预测知识。这些数据是与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相符的。

在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方面,企业表现出统一的态度:重视数据分析能力、撰写财务报告的能力、预测未来财务状况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见表1)。

5.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看法及校企合作意愿统计。虽然近年录用过高职毕业生的企业占被访总数的64.15%,但半数以上的企业(54.72%)认为高职毕业生暂不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还需从会计基础工作做起。在被问到高职学生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工作能力的原因时,企业的回答是:专业知识薄弱(79.25%)和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62.26%)是最主要原因;接下来便是学历较低的问题(35.58%)。其他原因还有:缺乏沟通协调能力(28.3%),眼高手低、责任心不强(28.3%),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差(24.53%)。

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企业愿意或可能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或观摩(占98.11%),同时也有88.68%的企业表达了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但是这只能说是企业良好的态度,现实中如何深入开展财务类专业及课程的校企合作,仍是亟需解决却十分棘手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企业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合并的。在此情况下,主要进行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由会计、财务主管/经理、财务助理、出纳共同承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知识主要是资产管理、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预算和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是营运资产管理、筹资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而利润分配与投资可作为发展知识讲解。

三、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建议及措施

(一)将其定位于职业发展核心课,而非基础核心课。调查显示,大多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亟需的技能仍是基本的账务核算、税务申报能力,用到的财务管理技能并不多。但是,不同于中职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引导学生有职业发展的眼光和能力,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会计学生职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应的,与财务会计等基础核心课不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偏向于财务理念的传授、财务眼光的培养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取得,应将其作为核心课。

(二)侧重中小型企业,针对中层及以下财务人员。高职毕业生大多就业于中小企业,从事基础的核算工作;在积累一定经验后,会进入职业上升期,进入初中层管理岗位,从而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大发展。面对有如此职业发展轨迹的学生,教学目标要从面向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调整为中小型企业的中层及以下财务人员。同时,教学中还可结合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职称考试大纲的要求将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引入教学。这样可进一步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职业晋升,满足社会对财会应用型人才知识面的要求。

(三)分析岗位工作内容,整合课程,重构教学模块。财务管理课程之前的教学,主要按照企业财务活动逻辑顺序,重点讲解筹资、投资、营运、分配活动,略讲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但通过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是资产管理、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预算和分析。传统教学中投资、利润分配这两个重点部分,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并未被作为工作的要点。所以,应调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将重点向营运资产管理、筹资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倾斜。

调查中,企业开展最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而且有52.83%的企业是制造业企业。这就需要整合以往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如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的知识,也是财务管理众多决策的依据;资金需求量预测不仅是财务管理的要点,也是管理会计中预测会计的内容;而责任会计也同时出现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知识点中。

(四)课堂多讲分析思路、Excel应用,少讲数学公式、模型。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具有数学公式多、理论模型多的特点。面对突出实践的教学目的和数学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教学过程要轻公式、重应用;轻模型、重思维。如资金时间价值,可略讲或不讲P、F、A的计算公式及推倒,重点讲明P、F、A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普通计算器、科学计算器、网络上的复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这里必须提到,应着重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模型、解决财务计算、分析财务问题、形成财务报告的能力。财务管理模型甚多,教学时不应以教学单个模型为目的,而应以分析模型思路为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模型,学会用财务的思维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五)使用真实资料、真实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形式。现实中都会发生企业资产管理、投融资成功或失败案例,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践活动。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引入真实案例;然后,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笔者认为,可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专门安排案例分析实训,采用完善的案例教学法,透彻分析一两个案例,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但需注意的是,务必要解决真实案例的复杂性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案例通常内容复杂,牵扯面广;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功底和分析能力有限。如何挑选典型案例,并引导学生从中挑选有效信息、利用知识分析案例、做出结论,是财务管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六)深度校企合作,将企业财务人员引入课堂。教师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自身首先要符合企业需求。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短期访谈,及时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再一方面,可通过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各种形式全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形成一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师资的实践水平。X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35-03

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资本化和全球化,中国企业的经营方式已经从生产经营转变为资本经营。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不仅包括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分配管理,还包括投资管理及资产管理,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参与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用决策中。但是,从目前与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状况来看,与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市场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但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原因是“讲授法”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不够;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联系较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中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因此,虽然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可是当学生走入社会,走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遇到现实问题时学生却不能灵活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较弱。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希望通过基于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理论依据、运用原则的探讨,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到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加强财务管理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一、“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原理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起源

“参与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依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条件,然后采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参与式”理论的提出起源于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接受援助的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获得成功。20世纪后半期,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让教学工作者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传授知识的教师自身学识,还与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参与式”理论正好契合了这一观点,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加以发展。

(二)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1.自我效能学习理论。自我效能学习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类除了具有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还具有自我生成的能力。这种自我生成的能力就是自我效能,它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般来说,具有强烈自我效能的人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要素。当遇到困难时,会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会像风标一样,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增强人的自我效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增强自我效能:一是行为的成败经验。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二是替代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三是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迅速消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此外,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不大可能产生说服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属于语言说服,它很难从学生的内心去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内心产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的需求。其结果就是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地学习。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应通过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成功会让其有更强烈的愉快体验,从而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

2.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Bruner,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实际上在布鲁纳之前,许多教育学家在他们的教育著作中就已经谈及了发现教学的思想,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是这样的表达:“至于我,我是不想教爱弥尔几何的,相反地,要由他来教我;由我寻找那些关系,而他则发现那些关系,因为我在寻找那些关系时,采用了使他能够发现那些关系的方法。”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从上述学习理念的基本思想看,如果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单纯地运用讲授教学法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能够同时体验一种“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而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参与式”课堂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明确课程目标,梳理财务管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财务管理》作为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应用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财务管理基本方法,能够合理地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资金,科学地组织资金运动,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该课程主要由以下知识模块构成:(1)财务管理概论,主要介绍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公司财务管理的环节和基本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环境等。该模块的重点和难点是在正确理解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和外部财务环境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2)财务管理的两大价值观,即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和风险价值观。该模块的重点和难点是对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正确理解及准确计量。(3)筹资决策分析,主要介绍财务预测、财务预算、杠杆分析和资本结构决策等。(4)投资管理和投资决策分析,主要介绍流动资产的管理和短期资金的来源管理,以及投资决策分析方法、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等。(5)利润分配决策,主要介绍公司的利润分配程序,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及投融资与利润分配之间的联系等。(6)财务业绩评价分析,主要介绍如何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以作为公司进行投融资决策的决策基础,强调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综合运用。

第(3)、(4)、(5)和(6)模块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通过理论学习后,让学生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决策分析。

2.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设计参与式学习项目。在参与式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做好整个参与式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就必须对学生特点和需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通过与学生交谈、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以及与班主任或其他课任教师的交流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取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对《财务管理》这一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这门课程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参与式学习项目和参与式学习的形式。

(二)教学实施

1.组建学习小组。每组成员4~7名学生,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确定召集人、各位组员的分工和小组的名字。然后,由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同学公布小组成员名单和小组名称。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分工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通过给小组取组名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2.阅读学习材料、找出知识重点和难点,交流学习期望。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每一知识模块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该模块教材中的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期望。具体实施步骤为:(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通过阅读本知识模块的材料你学到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还希望知道什么”,“哪些问题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等。(2)每位学员根据个人情况在小纸条上写下相应的“已经学到的知识”“希望学到的内容”,“希望得到教师指导的问题”等学习期望,在组内交流。(3)召集人将小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后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在上课前提交给授课教师。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学习材料锻炼了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而学习期望的交流则可以强化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分析学生学习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师收到各小组提交“小组学习报告”,应认真分析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学习需求。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二是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三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学习障碍的分析。通过分析从中找出学生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的差距,在随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与删减,优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

4.布置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方式,面对于如何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学习,在一开始时都不知道怎么做。因此,我们应该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实施财务管理的参与式教学。实施参与式教学初期,所布置的学习项目难度要小一点,项目内容只涉及单个知识点,并对如何完成项目教师做一些必要的示范。随着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的深入,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增长,所布置的学习项目的难度也逐步提高,项目内容从涉及单个知识点变为多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学财务管理知识来解答。参与的方式,由初期的教师提供分析资料,变为教师提出任务目标及要求,学生收集与任务目标及要求相关的资料,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析后向全班同学公布本小组的整合与分析结果。最后在财务管理六个模块知识讲授完成后,由各小组结合企业的现实需求尝试自己设计财务管理研究项目,撰写财务管理小论文。

(三)教学评价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评价应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将笔试作为课程学习的唯一考核手段,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在参与式教学形式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占10%;二是每一知识模块结果后案例分析报告、课堂案例讨论参与度占20%;三是平时作业占20%;四是期末考试占50%。总成绩=出勤、课堂回答问题×10%+案例分析报告、课堂案例讨论×20%+平时作业×20%+期末考试×50%。

2.参与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师实施参与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多样性,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财务管理的学习中,那么教学资源准备应是多样;所布置的作业布置内容、形式应是多样的;对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也应是多样的。二是主动性,可以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设计教师是否注意了为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时间与空间;是否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是否在教学中注重充分、恰当地运用教材、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考量。三是公平性,财务管理参与式教学中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处境与感受,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权利,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四是有效性,是指通过实施参与式教学后,学生是否做到了学会预习、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三、结论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参与式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运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

2.陈震.基于行为理论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J].财会通讯,2007(10)

3.张英明,费会娟,王永,刘昌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6(7)

篇8

考虑到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选择具体专业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来校报到后因不喜欢所选专业产生的厌学行为,目前许多高校采取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而在大学第二学年末再具体分专业的做法。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管理学院分工商、会计和营销三个专业,每年共招收105名左右的新生,报到后所有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而是合在一起上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后者有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管理运筹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等课程,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外,其他课程均在前两年开设。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每个专业的大致内容及以后的方向,从而使其能够在大二学年结束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专业。从大三开始则分别三个专业开设各自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课,如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有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技术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税收筹划、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专业课则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运营管理、审计等必修课程及企业战略管理、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商务谈判等选修课程。管理专业则开设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营管理、质量管理、企业形象设计、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

这种做法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学生就业选择工作时及学校课程安排上却产生了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数量上不均衡。由于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认为管理专业和营销专业内容过于空洞。难以获得真才实学,而会计专业则比较务实,能够学到具体的基本技能,因而造成学生一窝蜂地选择会计专业。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在二年级年末分专业时约有70%左右的人选择会计专业,其他采用上述方法的院校选择专业的比例也大体类似。由于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总量过多因而在毕业时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就难以避免。

二是课程安排存在困难。因为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的关键时间段,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复习考研上,对正常的课程安排存在应付现象,而下半年主要是毕业设计,一般不安排课程。因此。重要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只能安排在大三学习,这其中高级财务会计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为基础,审计又必须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并且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多、课时长。导致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张,甚至出现有中级财务会计没有学完就开设高级财务会计的情况,使后续课程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影响后续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是由于这种办法导致课程设置在时间顺序上颠倒,从而使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为中断,学生不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连接点或逻辑主线,不能把所学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某一课程,甚至认为某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联度不大,因而根据自己对某些课程的理解有选择地分配学习时间。由于课程之间的安排缺少逻辑联系,学生被动地学习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导致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管理概念及整体观念淡薄,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快速完全领会管理层的意图并轻松地配合提供其管理所需信息,因而不能完全胜任其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为管理层提供额外价值信息,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二、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理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以及国际贸易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许多企业倒闭,而且很快波及到我国及其他各国,使我国许多行业举步维艰、陷入困境。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在某些方面进行实时调整,如有时需要调整战略,有时需要调整产品定价,有时需要在原材料来源渠道上采用灵活的生产或外购策略,有时需要了解每种产品的详细成本信息以便及时进行产量调整或进行更为细致的成本规划等。所有这些管理活动均离不开相关会计信息数据的支持,可以说财务数据是管理活动的基础,只有借助财务数据才能使管理活动科学化并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很显然,没有相关、准确的会计信息供给,管理决策可能会出现失误或不完全正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能够根据管理层对信息的实时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信息供给。

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够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必须能够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并还要能够向管理层提供其决策所需的相应信息。例如,为配合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需要,会计人员需提供为生产各种产品导致作业活动相应发生的资源消耗情况及其与产品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的信息,使相应的管理措施科学、合理。再如,为保证企业的战略实施,需要财务人员掌握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并综合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几方面信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取得预期的效果等。总之,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战略管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容易与管理层沟通,而且还有能力提供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三、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情况和结果的真实写照,是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的阶段性总结,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构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也是反映企业特定日期各项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活动结果的一张“快照”,而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则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果,是反映企业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和经营成果的“录像”。

虽然财务报表由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编制而成,但财务报表上每一数据的变动均与企业管理行为有关,即企业任何管理行为的结果最终均会在会计报表上反映出来,财务报表上数据的变动与管理活动存在因果关系。以资产负债表为例,企业的资产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的变动一般与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有关,如改变销售策略或改变进货、生产批量以及采取积极的收款措施等均会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款项及存货等发生变化。而非流动资产结构的变化则与战略管理有关,如进行战略性外部投资会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增加,扩大企业自身产能会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反之,则会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改变非流动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变动与财务管理活动互相影响,从而导致资本结构、现金流量结构及所有者权益结构的变动。而在利润表中,凡涉及到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管理活动均会对利润表产生影响,如放宽销售信用条件会导致收入增加,加强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实行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等,可能会导致成本费用降低,增大盈利空间。

因此,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凡涉及到财务报表变动的主要活动均应纳入课程设置范围,既要介绍财务报表的形成过程,又要介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形成的各种管理行为。具体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实务综合训练、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税法与税务筹划、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此外,为保证就业的灵活性,还可以设置审计、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以财务报表为核心、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

图1中,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综合训练为财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战略管理则是联系各种管理活动和财务报表变动原因的主要纽带。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企业需要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因此它需要借助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确保企业战略得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集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技术经济学、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等则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通常采取的、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具体决策、管理工具或控制措施。内部控制则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正常运行及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等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审计等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一方面是为财务管理活动空间的扩展储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如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去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等。

四、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的时间安排

篇9

[关键词]

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目前各高校都在部分非财务管理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由于非财务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有必要专门对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进行探讨.

1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向不明确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财务管理教学当中涉及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报表分析、预算编制等大量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这一方针政策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笔者于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对我校保险、农业经济、土地管理、旅游管理四个专业的学生展开了调查,分析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习的目标,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为正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大二或大三学生。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自身的理财理念,而对于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只有保险专业的学生需求相对较大,这也与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说明学生也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但是目前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仍然是注重知识点的讲授,重点放在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以及习题的训练这三个方面。导致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对知识的掌握依靠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的理解,更谈不到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学科基本理念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1.2教学方式程序化

尽管全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向“案例+理论”的模式过渡。但是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普遍陈旧,而且案例通常作为知识点的引入来使用。“理论知识围绕案例展开,以案例贯穿课堂”的基本方针并没有得到落实。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引进案例教学法,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地模拟出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各种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企业财务决策者的角色去看待企业,在学习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一方式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并不适用。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中的某些知识点的接受较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相对吃力。在没有完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去独立地做出财务决策,就会造成学生信心的丧失,从而导致学习热情的下降。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独立的实验课程,而是将一门课程分成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并且没有专门的实验课教师,实验课的教学由理论课的教师兼任。然而实验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教师在从业前一直在学校当中进行学习研究,并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实验课程师资力量的不充足。另外,由于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实验课常常被用作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由于实验课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较低,有些学校甚至不将实验课程的成绩计入期末财务管理考试的成绩当中,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的不足。实验课常常是“走过场”式地进行,达不到本来应有的效果。

1.3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许多高校忽视了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基础上的差异。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大多是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而这类教材并不适用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使用。因为财务管理课程通常在大三或者大二开设,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已经学习了会计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财务管理的过程涉及这些课程的知识时,会计专业的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使用会计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时,会感觉相对吃力。甚至由于前期知识储备的缺乏,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造成学习上的困扰。

2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2.1教学设计方面

2.1.1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部分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部分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对于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学科核心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建议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程当中,避免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由于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从而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2.1.2投资管理与筹资管理部分

投筹资管理这两大部分在财务管理课程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部分授课的过程中要将实践部分与理论部分紧密结合。通过财务管理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投筹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将投筹资部分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其中。课后要求学生对其前期提出的决策方案进行优化,作为平时成绩的考察项目。这种模式的教学,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而非教师。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直观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易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投筹资问题有前期的思考以及后续的总结反思,对于课堂所学知识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2.1.3运营资金管理与财务分析部分

运营资金管理与财务分析这两部分内容的共同特点为不同性质的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模式以及财务报表的数据特征差异较大。在设计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应当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本专业学科紧密相连,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的需求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些特点在管理上应采用哪种方式;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些特点在财务报表上会有怎样的体现;在财务指标方面,旅游企业的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是多少,与其他行业相比的差异是什么。在这种模式下,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本专业学科联系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较多的准备,才能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2.2教学方式方面

2.2.1“请进来”

我国的本科教育正在经历从研究型人才培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渡阶段。加之近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们更加需要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标准的学生。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邀请一些从事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财务负责人或是经理来担任“教师”或是“嘉宾”的角色,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些从事实际财务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提供给学生们全新的、最贴近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独特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书本当中的理论知识。这些都是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不能给予学生的。同时也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前财务工作最新状况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2.2.2“走出去”

在实现了第一步“请进来”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也就是要“走出去”。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中的教学再生动,与实际工作相比也只是纸上谈兵。笔者建议我们教学的地点不仅限于教室,学生所在学院应当与当地一些企业进行接触,创造由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财务工作的整个过程,教师担任“讲解员”的角色,学生则是“观光客”。通过这种亲身的参观,让本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体验,对于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解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两个方面会有较大的提升,并且在参观企业的同时学生也能够知道作为一个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应当学习什么,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2.3教材编写方面

目前我国缺少一套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教材。因此编写一套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通用《财务管理》教材和配套的习题与应用指南就尤为重要。这套教材应当指明哪些章节是重要的,必须向学生讲解的;哪些是次重点章节,可以由授课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取舍。同时还应当将一些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熟悉,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基础知识加入到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适用的教材当中。同时可以加强“财务比率分析,报表分析,股利理论,鼓励政策”等内容的教学,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如“流动资产管理,长期投资”等内容适当弱化,以更好地适应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印执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46-03

《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相关知识技能掌握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没有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学科教育体系下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数学模型较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且对于较抽象的管理知识技术学生学起来比较茫然,不知道相关的知识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因而将行动导向教学应用于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迫在眉睫。

一、行动导向教学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当前提到行动导向,更多的是有关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实际上,行动导向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论,确切地说,它更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上面提及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另外还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设施、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等。总而言之,行动导向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融入到教学各要素,体现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交往情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情境中自主学习,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这里的“行动”是探索性的活动和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并且这种“行动”是围绕特定目标展开的、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活动。

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

(二)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步骤

1.划分行动领域: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研,确定专业毕业生面向的服务区域,准确确定岗位,找准岗位群。其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析相关岗位的职责与任务,任职资格。在以上基础上划分行动领域,划分来源于职业实践的相关任务集合,即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

2.转化学习领域:对指向当今和未来职业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反思与处理,就产生了学习领域,即根据每一行动领域的要求,把各传统学科的相关内容,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课和实习课都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学习领域让学生进行整体学习,这样不但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速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一般来说,一个职教专业的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

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学习领域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扩展,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是具体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课程方案,需通过教学实施逐步优化。

二、行动导向《财务管理》课程开发实践

(一)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课程是在行业专家对财会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开设的。本课程针对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主要培养学生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财务预算及控制、财务分析等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价值观念、大局观念、风险报酬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综合管理素质,为学生财务管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以企业资金管理为主线,将教学过程工作化;以企业资金管理基本技能为主体,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按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流程,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仿真操作、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财务人员在企业资金管理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方法能力: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定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工作的总结评价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社会能力: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好的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保守秘密、谨慎细致的职业态度,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意识。

3.专业能力:进行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计算,进行短期、长期资金筹集,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和证券投资管理工作,胜任企业收益分配工作,进行企业各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协助完成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胜任财务分析工作。

(三)课程内容设计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的运动,包括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处理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企业基本的财务活动主要有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同时,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五大工作环节,每一工作环节都需围绕基本财务活动进行,其中核心工作环节是财务决策。综合考虑财务管理的工作环节和基本财务活动,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学习情境:财务预测、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财务预算、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学习情境基本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节依次设置,并考虑重要性程度,对某些环节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了分解,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为企业首先根据上一年财务分析结果及其它相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财务预测,然后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决策,并根据决策结果编制财务预算,接着为保证预算实现就要执行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加强预算控制,最后进行财务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下一年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此外,设计一个理论模块“认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放在学习情境之前。此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环节、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课程内容结构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并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两个最基本的理念“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为进入学习情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接下来对每一学习情境,即主题学习单元进行设计,这里以筹资决策学习情境为例,具体设计如表1。

(五)课程考核设计

1.考核要求:课程考核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其中形成性考核占60%,终结性考核占40%。形成性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课堂作业、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三个部分,其中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占10%,课堂作业占20%,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占30%。终结性考核中理论考核占20%,实务考核占20%。

2.评价标准:“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以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回答问题质量以及小组合作态度和出勤原始记录为评价标准。“课堂作业”以平时作业能否独立、及时、高质量地完成为评价标准。“终结性考核”按照期末考试试题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形成性考核中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是针对每一学习情境相关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小组考核,这里也以筹资决策学习情境为例,其评分标准具体构成见表2。

三、行动导向《财务管理》课程开发特色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结构设计

以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步骤为主线,将四块基本财务活动融于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步骤中,形成八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直接相关,有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的问题。在每一学习情境中又以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任务为驱动,课程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学习情境中的工作任务而开展教学,在实际工作需要时引入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筹资决策”学习情境中设计三个串行的工作任务:制定筹资项目策划书、评价策划书、进行筹资方案决策。制定和评价筹资项目策划书主要包含筹资目的、筹资原则、筹资渠道与方式、不同筹资方式的优缺点等筹资相关知识点。筹资方案决策主要涉及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相关知识点。且每一工作任务又都按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的工作步骤进行。课程将抽象的理论、割裂的知识点,融入相互联系的系统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按一定的工作步骤完成任务时,既实际运用了财务管理技能,培养了职业关键能力,又掌握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

(二)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程根据不同学习情境下的具体需要分别采用了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如在“财务预测”学习情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根据某企业上一年财务资料及企业当前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采用销售百分比法编制企业融资预测表,预测出当年的外部融资需求额。在“筹资决策”学习情境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财务处、董事会和管理层来完成特定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同时了解相关职能的执行部门,切身体验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过程。对“投资决策”学习情境中股票投资这一任务,运用模拟教学法,在给定的投资额和投资期内,让学生利用股票投资相关知识到网上进行模拟炒股,根据模拟炒股所获得的投资回报进行项目任务评价。这一模拟炒股的氛围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在“财务分析”学习情境中运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在互联网上搜集某上市公司的信息,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财务状况的基本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该公司近期或远期发展目标的建议。这种模拟现实的训练模式使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运用网络数据及大型数据库资料,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又锻炼和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责任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收益分配”学习情境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某公司利润分配的案例,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通过研读和分析案例学生对利润分配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能更好地理解各种利润分配政策及分配过程。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到财务管理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分析和解决的具体问题,均源于现实经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职业能力评价的多方位考核

针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法的变化,《财务管理》课程采用以职业能力素质评价为核心的多方位考核评价。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结果性考核为辅。形成性考核最关注每一学习情境下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因为它是在财务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形成的,且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其完成的好坏能全盘体现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职业能力;其次是注重财务管理实际操作水平的课堂作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考核;最后是工作态度及出勤情况,主要是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考核。课程考试引入实务考核内容,采用真实的财务资料,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分析,运用真实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既考核学生对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方法、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对学生是否具备细致、准确、有条不紊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测试,综合评价学生的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整个课程考核实现了形成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国祥,朱敏红,孙健.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行动导向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宋之苓,王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4)

3.龙安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丁志康,谢卫东.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10)

5.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6.张晓燕.行动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7.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8.蒋卫平.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成人教育,2011(10)

篇11

会计是管理学基础课程之一,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目前,会计基础课程虽然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偏重于书本知识的讲授,未能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从业经验方面的作用等。文章对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期能更好的提升会计本科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系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其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也被其他专业的学生所广泛辅修、选修。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任课教师应注重对其原理、方法进行讲解,同时,其在本科阶段还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型专业课程,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今后工作中进行账务处理的技能及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本科会计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认知性的障碍阻碍了其教学效果的提高。

1 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从目前师资队伍构成情况看,其虽基本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但却大多缺少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基本上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对书本理论十分精通,但对企业基层会计工作并不了解。还有部分会计教师缺少相应的教育背景,其本科、硕士学位均来及其他学科,只由会计专业授予博士学位,这造成其虽然科研能力较强,可以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但会计实务经验却较为缺乏。由于高校会计学科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因此,其也往往难以进行长时期的实践锻炼。由于与实业部门缺少基本的沟通,未能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这导致其缺少具体工作的操做经验,很难肩负起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1.2 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会计学专业的实践锻炼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由于实际操作能力在面试环节往往不能充分展示,而相应证书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获得理想职位,因此,其精力常常主要放在考取证书及获得更高学位上,而不愿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其次,实践内容安排不合理也是学生不愿进行实践锻炼的原因之一。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有很多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地方,而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却很少涉及相关内容,仅局限于简单的填写凭证和账簿,与学生亟需学习的技能脱节,导致学生对这种缺乏实际内容的实践训练缺乏兴趣,积极性较差。第三,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结果缺少相应的监督测试。在实践学习结束后,教师往往采用编制简单凭证及账簿的方式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式存在两方面的矛盾。经济业务过多会导致其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从编制凭证到登记账簿的过程,经济业务过少又会降低对其学习成果的检查效果。因此,部分学校允许学生将凭证、账簿等带回寝室等进行填制,其在完成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能独立完成的现象,造成检查监督力度下降。

1.3 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设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其具体环境与企业实际情况仍有差距。由于经费等原因,实验室的设备也较为陈旧落后,无法保证学生的实习需求。其虚拟的经济业务往往和企业现实业务相差甚远,简单的凭证和账簿也无法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电子化需求。高校一般只在学生大四临毕业前为其联系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学生能学习到的技能十分有限,往往只能接触到抽查凭证等简单工作,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而企业由于财务数据的保密性特征,也往往不希望学生过多接触其核心业务,因此学生无法掌握会计实质业务的处理程序,起不到真正的实习作用。

1.4 情境代入感较差

会计教学中的案例和实际不符,不能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且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当外界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案例的指导作用便大幅降低。即使进行案例分析,也常常用简化的凭证和账簿进行教学演示,过于简陋的工具使学生难以有真实的感受。并且会计工作在企业中除做账外,还应有决策和分析功能,如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对投融资范围及数额进行判断等,这些在实践教学中均未体现。而会计岗位的多样化亦未有所表明,在实践课中,仅仅假设学生都为普通记账人员,而未分为管理会计、财务主管等多种角色,这不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 改进途径及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有良好的理论背景,也要求其具有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对会计基础教学内容、形式、任课教师等进行改革,以使其能提高学生进行财务处理的分析能力。

2.1 教师来源多元化

高校不应仅聘用博士作为教师来源,还应与企业签订合约,使企业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及财务总监能成为学校的名誉教师,使其能将企业应用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与经验教训与学生分享。此外,高校教师也应积极进行挂职锻炼,到各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学习,使其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加丰满,做到源于书本而高于书本。如果由于时间冲突等原因,无法聘请到相关财务实务部门人员,还可以利用视频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其日常工作摄录成视频文件,在实践课上为学生播放,配以详细的讲解,同样可以达到良好效果,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由于视频文件有可重复播放的特征,因此,学生可在课下反复观摩,重复记忆,达到扎实基本功的目的。

2.2 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应采用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参与会计实践活动。如可以对其进行分组,模拟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流程,如采购、付款、生产、销售及收款等,并将每一个流程进行细分,如在生产环节中可以细分为生产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等几个小组,使其能全面掌握课程中不同知识点的运用。还可将宏观经济环境代入课堂仿真模拟环境中,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此外,在每个小组中,还应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如出纳、往来结算、会计主管等,应尽量采用真实的实验道具,而不是简陋的课堂专用凭证、账簿,具体学生岗位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气质、能力进行指派,也可由学生自行商定或抽签决定。在案例模拟开始后,应由其他组学生对演练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并指出该组学生存在的错漏及不足。在整个班级演练结束后,应由指导老师对各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予以排名和奖励,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目前实验中学生一人兼任出纳、会计、审核数职的情况,使学生能认识到各个岗位职能权限的不同,激发其探索会计岗位体系的兴趣。

2.3 改善实验室设施,引进先进财务软件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会计实践仍为手工记账,学校缺少对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硬件设施较差。高校应建立大型会计模拟实验室,配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实用的财务软件,改变计算机设施陈旧,财会软件落伍的现状。使学生熟练掌握ERP、金蝶等软件的处理流程,能完成经济数据录入,电子凭证生成及登记账簿、生成报表的全过程,提高其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如有条件,还可以引进ERP沙盘模拟训练,使学生能了解在企业发展中所需遵从的规律及逻辑关系。并使其能学习管理知识及技巧,初步接触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及其在发展中不断修正的过程,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即有机会去企业参加锻炼,观摩真正会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也可将学生分为继续深造和直接参加工作两组,对于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在大三、大四时,每学期留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其参与实践锻炼,避免其在企业时间过短而只能片面接触会计工作一部分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办校办工厂,以使学生可以更充分的在岗锻炼,同时也可以享受学生带来的经济利益,达到双赢。在实习结束后,应要求学生撰写详细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及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改进计划。实习报告应上交,以便学校对其实习成果进行监督与引导。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快达到企业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学校口碑。

【参考文献】

[1]李术英.会计模拟实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7)

[2]颜艳,房桃峻.基于角色扮演法的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3(9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