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19: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展示与传播 新媒体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6-02
我们知道,展览是一种经济产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仅仅是某项文化资源展览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之设计,其根本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信息整体传播的效果。研究首先应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及定位、场馆(包括虚拟场馆)的环境与构造、信息的特点与分布、观众的需求和目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利弊与目标、资金情况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全面整体地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形式的策划,包括形式与信息内容的配合、形式多样性的选择、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多种形式的设计方案等,才能使数字传播效果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呈现。
当然,在形式的选择和新技术运用环节,设计人员始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是否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新技术的应用、新形式的出现当然会吸引更多观众对其信息进行关注,但设计人员如果单纯是为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形式的新颖性,沉湎于科技优势而忽视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最终的结果则是乏味的空壳无法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对接,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 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1 采用新的数字信息展示形式。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中具有技术现实意义的新颖形式,包括虚拟现实场景、远程临场、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
远程临场与虚拟现实非常相似,虚拟现实是在电脑模拟中尽力达到“真实现场存在”的幻象,而远程临场,则尽力令人们产生出现在远距离场所中的幻觉。在本质上远程临场和虚拟现实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两者都有一个人机接口(interface),观众通过该接口运用人类的自然力量,与另一个环境产生互动,而后一个环境不在用户身体周围。远程临场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通过主题设i+,可以让观众感觉自己视乎真的出现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或事件中。在远程临场中,观众有越多越丰富的感觉线索,就越能感到一种存在的真实性。而虚拟现实的典型特色,则是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观众感觉身I缶其境的“沉浸式”视觉和声觉体验。虚拟现实通过各种技术增强普通计算机的表现能力,包括显示给予人立体感的三维视觉幻象、围绕在整个环境的环绕式投映影像、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观众可以通过两眼看见的差异来判定深度,或是两耳感觉到以信号的毫秒时间差异来定位空间。同样的,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可以给观众造成―种假象,让他们感觉看到、听见的―切比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环境更加真实。
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的范围通常是在720°(x和y两个维度的360°),因此可以全方位细致地观摩文物,这对那些不能触碰的珍贵文物有积极的展示补充作用。文物的全景图片可以通过高密度角度的序列图片生成,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三维建模渲染图片。这种形式既可以用于展厅现场控制以作为真实文物展示的补充部分,又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以替代文物二维图片展示的不足。
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的主体部分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设计通常都是巧妙、有创造性、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则在于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和自由性,在对传播内容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现在再配合数字技术手段,就更具有时代吸引力了。例如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证券交易所幻影成像装置,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装置通过多层玻璃折射平面影像(分了图层的单人影像),形成多层次的影像幻象,并通过底层图作为最终背影,使场景呈现较为立体的空间层次,很有现场感。
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其性质也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通常是某个主题展览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所进行的展示策划,以达到强烈吸引观众对其文化遗产关注和认知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设计通常是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呈现某个历史状态或某种文明。例如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并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与表演艺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
2 科学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信息建设思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单位所设计的网站明显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完成建设任务而进行的设计,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非常粗略,通常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为框架的少量文字+图片介绍;二是网站的定位,大多是以保护和宣传单位为宣传重心,文化遗产原本的信息展示则很少。这样的建设思路直接导致文化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文化遗产的网络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至少应有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一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广度上展示信息);一是对单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至可以延伸到当时的文化体态和其他文遗作品(在深度上介绍信息)。这两种定位可以综合地体现在一个站点中,也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单位的信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网站进行设计。当然,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在对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
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让人们更有发现的快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文明阶段、人物事件、文化内容、民族故事,都会让游戏策划的主题异彩纷呈。无论是在线多人游戏,还是单机单关游戏,只要具有良好的游戏机制和游戏性,传播的文化遗产信息内容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性。
对游戏产业来讲,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策划游戏,不但会带来游戏的品质提升,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实现游戏产业发展的新路标,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形式会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被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传播。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作为用户,他们人数众多,知识吸收力强,随着游戏的深入,需要掌握更全面的文化遗产背景知识和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游戏进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成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兴趣。例如,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家具、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让青少年在寻宝探秘的同时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当然,众多的游戏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此类游戏的市场前景,目前市面上的历史策略游戏也举不胜数,但在游戏的策划和设计中却普遍存在一个仅仅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极少准确地去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有时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这些游戏无论怎样精彩和吸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游戏。只有基于文化遗产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只有在游戏策划中关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知识深度问题,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地与文化遗产信息相结合、相促动。因此,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 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人力资源缺乏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缺乏数字设计、网络建设、传播与心理、交互行为研究的新媒体人才;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少甚至没有人文历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之间,造成了一种因各自缺位而形成的人才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字技术不能在学术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也就缺乏了对应文化遗产信息特点和传播需要的独特设计。
如何解决人文和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互补、融合和组合问题,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急待研究和行动的工作。目前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能首先做到对两方面专业人才怎样磨合、互补、有效合作的研究。
二)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影响
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研究和数字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过分人文专业化所导致的传播阻隔问题,也会存在过分追求娱乐化、趣味性而产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消解和损害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时需要特别警惕的。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数字传播的原理和特色,专业习惯思维和专业表达让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层面造成与受众的疏离,同时,新媒体艺术创作人员不熟悉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内涵和优势,往往会顺应商业和普通公众的娱乐性浅层需求,不但不能把深厚的文博知识丰满地传达给受众,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工作中衡量是否过度,是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新方向。
数字信息的过度应用,也会给展览、旅游等产业带来负面问题。在传统文物展示场所、文化遗产遗址、文化社区和保护区,观众(游客)搜寻的目标有可能不再是文化遗产信息而是数字设备,更有可能造成观众(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对数字形式和设备的极度依赖,其代价就是造成观众(游客)与文化历史资源产生分割,与展览或旅游项目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二、分享经济的发展概况
国外已经出现分享经济的巨无霸平台企业,如房屋分享Airbnb已经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0多个城市;Uber的全球市场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如互联网模式下的滴滴出行、易到用车、小猪短租以及WiFi万能钥匙,既节约了资源,又极大降低了消费成本,对于平台、使用者、出让者、社会都是多赢的结局,这也是为何“分享经济”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受到追捧的原因。
英国政府认为分享经济有助于城市以一种创新模式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同时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了正是分享经济模式将给英国经济发展带来红利,2015―2016年期间英国政府在利兹市和曼彻斯特市进行试点,来测试当地公众对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卫生健康和社会保障等系统的分享意愿。在政策支持方面,英国政府在2015年《数字融合战略》,目标是到2016年将英国的数字排斥水平减少25%,以及此后每2年减少25%。通过实施《数字融合战略》,英国政府致力于确保每个在英国生活的人,不管他们是呆在家中与朋友和家人联系,或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具有充分利用在线系统的数字化能力,而目前有20%的人口缺乏基本的数字技能。这意味着英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尽快消除人们利用数字化系统时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缺乏上网技能,无法接触网络,缺乏上网动机,以及缺乏对网络的信任。英国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致力于实施在《数字融合战略》提到的具体行动。政府人员正在努力识别某些机会,利用这些机会提高公民的数字化能力有可能改善现有分享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英国地方政府正在逐步效仿中央政府,将他们多余的办公空间与当地居民区、社区和企业分享。这既可以通过Space for Growth网站实现,也可以通过个人的在线应用来申请。这使得初创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慈善机构和社会企业在适宜情况下,临时免费使用政府拥有的闲置空间。《英国政府资产战略》(The Government Estates Strategy)中明确提出,对于多余的闲置办公空间,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快与企业分享。
最近的研究调查显示,技术分享经济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正在迅速赶上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人秉承开放的理念,提供消费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经验分享,并且基于实际用途考虑,能够提供便利性和降低成本。根据2015年相关调查报告的研究结论,近几年在澳大利亚各地出现了人们能够分享和交流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分享经济平台。澳大利亚的新兴分享经济模式是基于云客户智能平台实现。2015年澳大利亚针对新兴分享经济的调查情况如下:(1)14%受访者听说过“分享经济”这个词。(2)43%的受访者涉及或了解分享经济行为,如拼车、房屋交换、集资、汽车共用和共用工作空间。(3)61%的受访者知道在澳大利亚有分享经济服务,其中有27%的人知道Uber公司提供分享经济平台;有20%的人知道Airbnb提供分享经济平台。(4)53%的受访者在去年参加了某种形式的分享经济行为。(5)6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分享经济活动;其中36%的受访者有兴趣尝试分享交通和住宿服务。
三、我国发展分享经济的建议
2016年两会,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国内许多企业不断在分享经济领域发展壮大。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发展分享经济对我国现有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涉足分享经济的诸多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分享经济依存的互联网平台有待发展和完善,服务和产品的供应方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因此本文就我国发展分享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分享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对于分享经济的快速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对分享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服务提供者还是服务使用者都普遍希望彻底消除由于不良身份认证而导致付出昂贵代价的欺诈行为。政府应该加快建设面向消费者的个人身份验证制度,并建设相应的身份验证系统,把这个系统开放给发展分享经济的企业。对于那些由数字鸿沟而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分享经济所提供机会的人群,政府应该组建志愿者团队去帮助这类人群,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分享自有资产和服务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此外,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让这类人群通过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分享资源和服务。其次,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分享行为存在风险。如自己进入一个陌生人的房子,或者进入一个陌生人的汽车,而不知道他们的保险、驾驶许可证的状态,他们的职业背景等;让一个陌生人提供杂货并送到你没人的家中或者帮你遛狗。这些行为都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已经越来越多地蔓延到现实的分享经济世界。例如,曾经发生过住宅被用作窝点或团伙蜗居点;住宅被毁坏;顺风车司机殴打乘客或杀死行人。也有一些城市和整个国家因为缺乏预防风险和惩罚犯罪的法规制定,已经禁止此类分享经济服务。建立基于客观评估信用的系统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信任机制是分享经济快速增长不可或缺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超越当前的分享经济平台,发掘解决分享过程中信任和降低分享风险的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策略。第三,要改革税收制度。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税收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分享经济模式,税务部门应建立如何计算分享经济税收的指南,使得参与分享经济行动的人,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他们的税收义务和向税务部门报告其收入。此外,建立相关的网站提供在线税收计算器来帮助分享经济用户很容易地计算出他们需要支付多少税。
(二)重构分享经济模式下的监管治理体系
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监管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用户必须协同治理和联合监管。政府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并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治理。采用分享经济模式的企业既要加强企业内部治理,也要服从政府的监管。尤其是要在建设分享经济平台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准入制度、交易规则、质量与安全保障、风险控制、信用评价机制等自律监管体系。建议成立分享经济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与监管部门沟通,旨在促进协调沟通、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含量低。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据2015年数据统计,江苏文化产业达到3167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同年,省文化企业达到10万家左右,从业人员突破110万人,企业资产总规模、主营业务总收入分别达到1万亿元。但同时,创意文化产业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因科技融入度不高带来的供给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依然突然,其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产品业态较少,数字化核心产品与知名产品欠缺上。
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江苏创意文化总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自身发展进程看,步入了文化创新力薄弱、集约化程度偏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瓶颈。作为拥有优势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现时的江苏创意文化产业有高地,但缺乏高峰。要激活江苏文化产业的深层活力,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创意产业、原创品牌、高新技术新业态等高精尖核心产业层应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区域联动薄弱。一是从全省范围来看,以苏南地区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为代表,近几年省内各区域、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增长速度都较为突出。但创意文化产业整体的联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各地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独立,区域联动发展薄弱,产业融合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二是据调研总结发现,目前江苏创意文化集聚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产业园区集群,偏重物理性和空间性集聚,创意文化资源集聚发展较为欠缺,缺乏相关对策,实践不够系统,未能形成辐射效应。
国际意识淡薄。据观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江苏创意文化产业暂未将自己置身于世界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中,增强国际化意识。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江苏省的创意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加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刚刚走向国际市场,部分文化企业及分管部分国际化发展意识缺乏,缺少创意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规划,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互联网+机遇下发展江苏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加大科技融入,开发数字产品。一是建议应依托互联网传播渠道、数字化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立体性、多元化开发。建议推出适应网络时代多种媒介、多种终端和载体、各种类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创意产品。二是应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端,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武装内容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创意文化产品。如广播电视业可加快数字化建设,全力实现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整个链条的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三是省内出版业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主动化、智能化。
加强网络应用,构建集聚发展。一是建议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移动网络,融合高校研发成果、文化产业园区及品牌企业的聚集效应,开发具有高端创意智慧和市场推广性的应用性创意文化产品种类和新业态,寻求江苏创意文化资源集聚实式发展。具体而言,应依托网络平台,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创意资源集聚模式,加快创意资源集聚进程。二是可从差异化、合作机制、品牌战略及培育优质创意等方面建设创意产I园区,提升创意产业集聚效力。三是要开发江苏数字化创意文化、虚拟创意文化、高智能创意文化等高精尖文化形态,提升江苏创意文化核心竞争力,扩大辐射效应。四是需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服务在文化产业的运营中“黏合剂”作用,促进江苏创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通信行业、展示行业、博物馆业等行业的融合,开发江苏创意文化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产业链,发挥创意文化产业转变经济结构、带动江苏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E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62-0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的需求逐渐增大。在勘探和开发油气储藏过程中,通常利用岩芯来分析地层岩化学性质、物性及含油性等情况[1]。岩芯的获取有三种方式:钻井取芯、爆炸碰撞式井壁取芯和旋转式井壁取芯。其中旋转式井壁取芯是一种从靠近裸眼井地层中直接获取井壁岩芯的测井技术,它具有对地层破坏小、获取岩芯规则,且获取的岩芯可直接进行岩电实验和含油性分析等优点,应用广泛,备受人们关注[2]。本文主要介绍了旋转式井壁取芯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增强其工作效率的改进性建议等。
1 取芯方式
取芯是指为了解地层地质情况,对所钻地层进行岩石取样的过程。通过对所取的岩石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渗透率、孔隙度、硬度等分析来确定油气层的开采位置及其储量情况[3]。取芯方式可分为钻井取芯、爆炸撞击式井壁取芯和旋转式井壁取芯三种。
1.1 钻井取芯
指在钻井的过程中利用芯管来获取样品。优点是可对所取岩芯直接进行岩电分析化验。但施工复杂、成本高、易漏取,影响钻井速度和效率。
1.2 爆炸撞击式井壁取芯
指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能量促使取芯筒撞击进入井壁地层,以此获取岩心的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成本较低、可对全井段各地层取芯。但获取的岩芯体积小、不规则、且有污染,不能用于物理分析化验。
1.3 旋转式井壁取芯
指采用液压传动技术,使用金刚石空心钻头垂直钻进井壁来获取岩芯的方法。此方法兼有以上两种取芯方式的优点:取芯施工简便,成本低,所取岩心颗粒大且规则,而且通过该种方式获得的岩芯可直接用于岩石分析。该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 旋转式井壁取芯技术的应用
旋转式井壁取芯由地面系统和井下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通过两个微处理器间的主从应答式载波通讯方式进行连接[4]。首先地面仪器向地下部分发出执行命令,待井下部分仪器接收命令后,由其电子仪器部分将采集到的信息经铠装测井电缆传输到地面,从而实现了人为操控井壁取芯的过程。
2.1 地面系统
井壁取芯仪地面系统主要由高压电源面板、控制面板两部分构成。高压电源面板的作用是为地面控制面板、井下仪器等提高所需电源[5]。井下微机传来的给进马达钻头伽马仪和测量所得结果,传到地面控制系统,地面操作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钻头位置、液压情况、岩芯长度、比例电压表等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对井下取芯情况的掌控。
2.2 井壁取芯仪井下系统
井下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电子线路、机械液压和安全保障部分。
2.2.1 电子线路部分
井下电子线路部分主要分为五块:供电电路、通讯电路、控制电路、采集电路、自然伽马测量电路等[6]。其作用是接收井下各部分传感器的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与自然伽玛脉冲信号二者进行转换、处理、放大,之后借助电缆传输到地面控制面板,经控制面板转换成相应的测量信号或电压。
2.2.2 机械液压部分
机械液压系统构成:电机,大、小泵系统,平衡装置和液压节外壳等。大泵系统主要由液压泵、电磁换向阀、液压马达三部分构成。启动电机后,大、小泵系统开始工作。大泵系统通过对液压马达的操控来带动空心钻头高速运转,获取岩芯;小泵系统功能较多:操纵推靠臂张开与收回、钻头的“进”“退”、折芯以及将取出的岩芯推入贮芯筒等工作。通过井下机械液压部分的协调工作,最终完成取芯的各种动作。
2.2.3 安全保障部分
安全保障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取芯器设置防粘卡、解卡的自救技术措施,来达到取芯器在井下安全作业的目标。如:在机械节外壳上设置防粘卡槽、在芯筒上端设计安全机构来防止岩芯倒出等,为井壁取芯技术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3 旋转式井壁取芯技术的发展建议
尽管旋转式井壁取芯方式优点较多,但目前井壁取芯技术并不完善,仍存在诸多弊端。我们需要在保留其原有优点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使井壁取芯技术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3.1 提高旋转式井壁取芯仪的耐高温能力
由于井壁取芯技术特殊工作环境的限制,决定了井壁取芯仪的关键部件必须具有耐高温、高压的能力,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改进原有技术,提高其耐高温能力,从而提高仪器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如对液压系统中的液压马达部分的改进,需设计出体积足够小,输出轴必须为空心轴等能满足在0~180 ℃的环境下可靠工作的新型高温齿轮液压马达。
3.2 增强旋转式井壁取芯器钻头的性能
金刚石钻头在井壁取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井壁取芯在技术上仍存在着对复杂多岩地层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现场工作中,我们应准备不同类型的地层金刚石钻头,因地制宜。此外,还应注意检查钻头使用前后是否存在坏齿、磨损等情况。建议钻取50~80颗岩芯后应更换一次钻头。总之,通过对井壁取芯仪金刚石钻头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取芯的效率。
3.3 促进全数字井壁取芯控制仪的实现
对井壁取芯技术实现全数字化控制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数字井壁取芯控制仪解决了井下取芯枪卡档和乱档等机械问题,此外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井壁岩芯取样的可靠性和取芯效率。全数字取芯控制仪采用信号调制,实现了电源研究数据传输共用一个通道的数据传输。全面促进全数字井壁取芯控制仪的实现不仅可以节约电缆,而且通过采用抗干扰技术,大大提高了控制仪的可靠性,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4 全面提高工作者技术水平
操作工程师在井壁取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制约着取芯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操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严格遵照取芯标准进行作业流程,执行操作过程中技术要规范,不断总结、不断进步,增进自身业务水平。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三种取芯技术的比较,重点介绍了优势明显的旋转式井壁取芯技术。它具有所取岩芯规则、颗粒大、可直接用于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分析等特点。在重点介绍旋转式井壁取芯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供了增强其取芯效率的一些建议性措施,以满足新时期对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郝桂清,庞希顺,欧阳剑.增强型旋转井壁取芯器技术及应用[J].石油仪器.2011,25 (10).
[2] 王新杰.旋转式井壁取芯器的设计与机构运动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 田学信.HH-1型钻进式井壁取心器的研制与推广应用.测井技术2000(04):307-310.
[4] 高篱,邹振春,王宗和.提高井壁取芯器稳定性的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3 ) :44-46.
[5] 田志宾.钻进式井壁取芯仪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国外测井技术.2010(05) :14-16.
县域科学发展需要度量的不仅是科学发展,而且有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本身也有基于不同学科理论的科学发展问题,这一点好像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按照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才能保持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发展还有一个科学分工和规模经济的问题。没有规模经济和因地制宜的科学分工,管理成本就会增加,土地的生产潜力就无法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就没有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
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86-01
一、“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提出
“幸福导向型产业”作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国内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个概念随之首次亮相。“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广东的发展实际。近年来,广东在经历了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后,全省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推出的诸多“倒逼”政策,促使越来越多资本、土地、劳动力向更多附加值、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端方向聚集。今年的广东省党代会报告淡化GDP数字,消除GDP崇拜,而创造性提出要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现的是在指导观念上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表明广东今后不仅是发展产业,还要在发展中带来物质享受,让老百姓普遍体会到幸福。正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所言,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的构建,将让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见物又见人”。
二、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内涵分析
界定幸福导向型产业内涵是研究幸福导向型产业以及制定幸福导向型产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导向,也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特征,更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外延。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使它不仅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同时还兼具社会学的意义。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只见物不见人”,而幸福导向型产业则要求产业转型升级“既见物又见人”。它从人们现实需求出发,从最低层次的衣食住行需求到精神生活追求,淡化了GDP崇拜,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纠正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错误片面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幸福导向型产业:
第一,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共享式发展。虽然短期内幸福导向型产业所贡献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无法与传统的一些大型产业项目相提并论,但该产业的发展自始至终就非常注重将产业发展成果惠及绝大部分民众,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的“数量”而是生活的“质量”,而绝不是将产业发展高端化、富贵化,让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
第二,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跨越式发展。“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必须摒弃以往片面追求“规模型”或“数量型”的发展思路,科学进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广泛应用网络技术、低碳技术等高新技术,以高品质的幸福需求引领和带动“幸福导向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生态文明式发展。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变迁史表明,建立在旧工业文明和物质经济之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使人类陷入人与自然冲突的严重生态危机。可预计,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必定是能破解这种生态危机、以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一组新兴产业群。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一种走生态文明之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产业。
三、广东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对策建议
幸福导向型产业,既是广东瞄准全球产业革命新趋势、继续争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战略举措,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由之路。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广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产业发展观念
幸福导向型产业是一个全新概念,是幸福社会必不可少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产业,需要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观念。面对全球新的文明转型和产业变革调整,广东必须围绕人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认真考虑人的生存快乐和内在需求,在设计新产品和开发新服务时注入更多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率先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等与重大民生需求密切相关的“幸福导向型”新兴业态。
(二)制定一揽子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建议根据“幸福广东”建设需求,选准最迫切、最需要培育的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攻克,带动产业体系整体突围,并培育和扶持一批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点企业和示范基地。同时,围绕健康服务、低碳环保、时尚创意、体闲旅游、数字娱乐等幸福导向型产业重点领域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重点对惠及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点产业集聚园区予以一定的税费返还和贴息资助,形成政策叠加倍增效应,推动“幸福导向型”产业成为广东经济的新增长极。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包括出台“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等八项行动计划,并将专门制定出台“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
(三)着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以制定实施幸福导向型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着力点,集中力量开展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螺旋融合,协同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同时,建议广东从“民生幸福”角度出发,大力开展幸福导向型产业领域的“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实现市场需求拉动与科技创新驱动协同用力。此外,广东也要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重点领域,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规划建设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支持
建议广东依托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省市联合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加大对幸福导向型产业信贷支持。争取设立广东“幸福导向型”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新金融业态,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特别融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推出专门针对“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等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并推广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订单融资等创新型融资工具。
(五)规划建设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
建议广东以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及专业镇等为载体,促进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智能产业、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各个集聚区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信息、研发、金融、培训、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广东可重点推进高端创新资源向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顺德中国南方智谷、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等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集聚。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三大汽车整车产业基地,广州设计港、国家网络动漫产业基地,广东数字家庭国家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82-02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网络虚拟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神文化生产的商业化、市场化趋势前所未有的增强。与此同时,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经济环境中,文化发展、数字技术与市场化机制的紧密结合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电视是重要的媒介,而数字电视作为电视媒介中的新宠,掀起了电视发展史上,继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
一、数字电视市场推广现状
1.数字电视的概念。目前关于数字电视(DTV:Digital Television)的概念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采用数字技术将活动图像和声音等信号进行编码、压缩等处理,经存储或实时广播后,供用户接收、播放的电视系统。
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没有模拟电视的雪花、重影现象 [1]。
2.中国数字电视推广规划。广电总局2003年5月了《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2],到2005年底前,付费影视频道达到50~80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150套左右;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 000万户。2005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调整了这个目标,新目标为1 000万户。《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的过渡计划为:
第一阶段:到2005年,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第二阶段:到2008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第三阶段: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达到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第四阶段:到2015年,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3.中国数字电视推广状况。为鼓励发展数字电视,中国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等政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经营注入了新的能量,奥运高清节目的开播提前释放了数字电视的需求,中国广播电视真正进入数字化时代 [3]。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产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政策,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实施2009年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通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等。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从2003年的起步到今天,市场推广面不断加大,用户总量迅速增长。黑龙江、山东、湖北、云南等地区积极推进有线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幅度较大。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已达到6 497.3万户,有线网络数字化程度达到39.76% [4]。
二、数字电视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在个别地区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主要包括:
1.价格涨幅大及重复收费。数字电视较之于模拟电视,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都大为提高,因而其价格也有所上涨,其中不乏涨幅过大的情况。以武汉为例,有线电视用户,可免费领取一台数字机顶盒,但需要预存一年的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每月24元,一年288元)。用户若需另外选购其他收费节目,费用不等。相对于模拟电视收视费(120元/年),涨幅是以前的1倍还多。此外,一个机顶盒只能连接一台电视机,家中有2台或以上电视机的用户,需要重新购买机顶盒和缴纳收视费,在运营商的成本没有上涨的情况下用户的负担则大大加重,这样就出现了重复收费的现象。
2.机顶盒销售涉及垄断问题。数字机顶盒起到了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的桥梁作用,然而它也是造成市场推广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推广“模改数(模拟电视改为数字电视)”的城市,机顶盒只能由广电部门专营。对此,也有人提出对此做法的合理性的质疑。比如,有新闻报道,一些群众反映,市场上出售的机顶盒明显要便宜一些,但没有加密的用户卡根本不能使用,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购买捆绑销售的机顶盒。
3.保留的模拟节目过少或关断模拟信号。中国数字电视正处在市场推广阶段,人民群众出于价格考虑或是收看模拟信号节目的习惯,在对数字电视的接受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在模拟信号电视到数字信号电视的转换过程中,存在强行取消模拟节目的现象。2007年8月起,武汉市以汉阳中心城区为试点,全面推广数字电视。笔者了解到,当年9月底,还未报装数字电视的原有线电视用户发现家中几乎无电视节目可看。这显然不符合广电总局一再要求的“保留至少6套模拟电视节目,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更不能以行政手段强行关断模拟信号。” [5]
4.信号质量不稳定。对于观众而言,数字电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收视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音频质量高。数字电视信号的稳定性是数字电视高质量的画面和音频的保证,因此,数字电视信号也成为了保证数字电视顺利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不少推广数字电视信号的城市都存在信号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主要是机顶盒抗干扰能力差,信号不十分稳定,经常有马赛克、滞症收视音量忽大忽小、伴音信号出现电流声等状况。在笔者收看数字电视的两年中,也出现过电视信号中断的情况,虽然频率已由过去的“时有发生”降低到现在的“偶尔发生”,但信号质量不稳定的现象还未得到根除。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三、数字电视推广的初步建议
对于数字电视的推广,广电总局、相关领导和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建议,笔者在总结、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初步建议:
1.加强对数字电视的宣传力度。技术的发展,还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推动才能占到主导地位。现在数字电视的市场推广中最主要的阻碍来自群众。数字电视究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哪些方面哪些领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不理解,自然也不可能支持。因此,有关部门应加继续强对数字电视的宣传、解释和正面引导工作。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多的各种媒体渠道,普及数字电视的有关知识,解答广大群众的疑问,引导积极的消费观念,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支持数字电视,真正做到和谐转换、平稳过渡。
2.合作建立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
数字电视产业链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数字电视产业是多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共同构建的。数字电视许多标准的制定、市场的推动方面等方面都离不开合作。在推广中,应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仅仅是依靠广电网络运营商强制性推广,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市场促销方式,改善服务质量,利用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除产业链各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产业界和广电部门的密切合作,以便更好地建立良好的、长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促进数字电视产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解决机顶盒销售带来的问题时,可采取招标的形式选择地区企业,鼓励竞争机制,给予受众多种选择的权利。
3.注重数字电视内容的开发。有线电视数字化后,频道资源和传输容量大大增加,对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大大增加。特别是建国六十周年后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品不断提高,对精神食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节目内容的创作和生产跟不上步伐,数字电视的推广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人们对数字电视的不满跟内容产业远远不能满足的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加强,将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接受数字电视相对于以往使用的模拟信号电视较高的价格,让人们感到物有所值。
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采取开放性运营,拓宽数字电视的来源渠道,适当吸收民营制作力量进行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鼓励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和针对性,以适应观众市场分众化的趋势,满足更多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数字电视频道的互动性,如加入休闲、益智类的小游戏功能。
作为强势的大众传媒,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因为能够有效地沟通信息、传播文化而将信息和文化这两个产业结合了起来。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数字技术又为电视产业提供了新的舞台,使之持续扮演着文化知识传播中的强力军角色。电视的数字化是一场全球性的技术变革,可以说,也是电视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期待数字电视在推广中的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吴庚生.多媒体视听技术与应用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29
[中图分类号]G258.6;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为满足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图书馆行业的科研人员加强科研工作,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主要原因在于数字资源不仅解决了传统纸质资源的弊端,满足当下快速发展的阅读需求,同时还对相关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优化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相关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数字图书馆在采购模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增加了采购投入成本,影响了学校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因此,国内学者对高校图书馆资源采购进行了研究,为后期的科研教学奠定了基础。
1 高校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的现状分析
我国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现下我国形成了自主采购、集团采购和政府招标采购的3种采购模式,但就目前对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而言,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自主采购指的是单个高校图书馆自行组织采购数字资源的形式;集团采购指的是多个高校图书馆本着“慎重、科学、严格”的原则,联合起来进行集合采购数字资源的方法,可分为多种采购形式;政府招标采购指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法规及政策,通过数字资源的招标,采购数字资源的形式。
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模式分析
2.1 自主采购与集团采购
分析采购流程,可以发现,自主采购与集团采购的采购流程基本一致。分析采购效果,可以发现,自主采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整合当下时代各高校的显著优势,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而集团采购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服务得到品质较高的数字资源,避免了单个图书馆的人力、财力消耗。
2.2 政府招标采购
分析采购流程,可以发现,政府招标采购的采购流程要比自主采购与集团采购更加严谨、规范。分析采购效果,可以发现,政府招标采购与集团采购和自主采购相比,严格规范各环节采购过程,加大了监督力度。虽然各高校对政府招标采购的褒贬度不一,但它仍是当下高校采购的主流趋势,因此还需要相关学术者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同时兼顾现实性与差异性。
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高校图书数字资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采购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中,为方便各高校的数字资源采购,现下实施了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协议供货是指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数字资源的相关品牌、价格、折扣率等基本信息,通过协议的方式,由政府专门的采购人员执行的某一时期的特定采购方式。在协议的有效期限内,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直接进行订货交易,采购所需货物,与政府招标采购的模式相比,协议供货缩短了采购所需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避免了同类货物的重复招标,是当下采购双方普遍认可的一种采购方式。
4 对当前协议采购工作的探讨
4.1 协议供货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现下缺乏相关的采购规范,相关的法律文献也不健全。因此,采购人缺乏责任心及供应商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导致了协议的供货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人们对于新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变化,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协议资源产品种类相对有限,种类涵盖范围不够全面,不能满足采购单位的所有需求,因此在进行相关的采购工作时,给采购人员带来困扰。第三,为追求经济效益,供应商在招标过程中,为规避公开招标,会将数字资源化大为小、化整为散,分单申报走协议供货程序采购,增加了相关的作业量,对采购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4.2 优化数字资源协议采购方式的措施与建议
健全数字资源采购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科学、合理的治理手段,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同时,将采购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采购体系,才能保障相关数字资源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针对当前采购工作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门应该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落实好相关制度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地完善采购法律及配套细则,制定完善的规章体系;第二,采购监管部门应该强化相关协议,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加强与省级或市级的监管和采集机构的联系,深入性地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加强对协议产品的价格监控;第三,为满足当前高校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的采购工作,扩充产品种类、更新产品信息,以此来满足采购配置标准内的不同需求。
5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原则
当代,高校在进行数字资源采购时,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即教学科研保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灵活机动原则。
6 结 语
我国必须加强相关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保障在当下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中,满足对相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 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 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 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 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 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 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