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19: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二、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满足患者的需求

1.健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个体性,实用性强,易于接受等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应重视患者的反馈信息,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先有计划,有目的的统计和收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了解所缺乏的知识,最关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2.患者最想了解的是健康教育内容是用药常识,因此,作者加强了用药常识的健康教育,按医嘱正确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告知患者用药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3.77%的患者想了解肢体被动及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作者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让患者知道肢体瘫痪和失语者要尽早给予肢体康复和语言康复训练。康复活动“宁早勿晚”活动方法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远及近,先下后上,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4.调查显示70%的患者需要了解生活方式及饮食注意事项。因此,作者指导患者生活需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用脑过度。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脂低盐饮食,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5.疾病发病原因患者需求率50%。作者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针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治疗方法、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后的随访需要三方面的需求率较少,因此,作者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患者对该病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三、选择患者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具有多样性,其中37%患者希望采用宣传手册,30%患者希望通过个别交谈和小集体授课,17%的患者选择了板报方式。据此,护士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采取患者乐于接受并能掌握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调查活动,真正了解到患者与家属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74-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计划型”教育转变为“市场化”教育。人民群众期盼自己的子女都能享受到平等、公正、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人才市场则需要各行各业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它在招生层面上,目前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但在教育的适用上,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社会需要这样的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素质,因此其具有发展和竞争的潜在优势。近年来,许多普通高校借助办学资源优势,升办了成人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少随之而来的不利因素就会严重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如:成教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健康教育就是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根据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教学院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不少成教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迫切希望。

一、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随着成教事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对成教事业感兴趣的学者,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人教育学院的生源有高中起点专科的、有专科起点本科的、还有工作之后继续教育的。总体来说,生源错综复杂、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有不少学者对成教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结果表明:多半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成教学生大多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自以为自己不如人,加之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偏见,更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敢承认是成教学生,因此轻视自己、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

2.做戏心理,缺乏自束力

成教学生对成人教育理解有误区,认为成人教育是在走过场,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使许多成教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是学习还是纪律都比较松散,似乎学习是被逼的,把学习当儿戏,从来没有严厉要求过自己,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冷漠心理,缺乏凝聚力

成教学生大都被自卑感所困扰,所以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还有一些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就抱一种冷漠心理,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言语刻薄、冷漠是自命不凡,然而,如今社会是一个“双赢”的社会,如果你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没有团结协作的勇气和精神是不可能达到“双赢”目的的,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4.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

从目前的形势看,各普通高等院校都不断扩招,成教学生不管是就业还是自身素质都处于劣势,许多成教学生都受长辈的宠爱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主观和客观认识上都出现了偏差,入校后不适应周围环境,经不起挫折,不管是非曲直,大家认为这样,他偏不认为这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平时对待学习就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文凭成了他们的目的。

二、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成人教育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比较短,尽管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不重视,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成人教育学校领导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政策扶持上更是缺乏力度,大部分学院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有部分学院开设也被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课所代替,业余心理健康教育就几乎是一个空白。很多学院没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即使有也是有名无实。

2.专业人员奇缺,有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在成人教育学院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及具有相关资质证书的心理健康教师奇缺,也就是说,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培训过的教师都很少。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造成工作中一些盲目现象,遇到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在教育和咨询中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3]。

3.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与他们无关,单纯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以致使成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势单力薄地靠心理教师来开展。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不能人人充当心理健康教师,把心理障碍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而是意味着把心理障碍变成真正的心理问题时再让学生找心理教师,这样既加大了难度,又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在学校不能形成一个广大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存在性,成教学生心理问题亦如此,因此,对成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教育者对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既要从客观上进行科学分析,又要从本体上找出原因,以便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发展性原则

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成教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广大成教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为了促进成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预防和治疗的层面,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每个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潜能开发。

3.灵活性原则

成教学院生源复杂,不少学生都是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因此这部分学生常常身兼数职,其身份就决定他们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成教学生在身份和学习上的特殊性,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要灵活机动,不要一味地追求学分制教学,而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以方便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以达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宗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4.差异性原则

成教学院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源复杂、水平悬殊、素质高低不平,成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遵循差异性原则,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满意效果。

四、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1.政策方面要高度重视

成人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但因为历史原因,人们对成人教育仍有一种歧视。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虽然很快,但从经费投入等方面看,国家一直未把成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成人教育仍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国家要高度重视,给成人教育以政策支持,让全社会都重视成人教育,体现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强化督促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除下文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根据各成教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帮助和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掌握部分心理问题的排解方式和心理调节技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为有效的结果就是能够就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以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开设,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管以什么授予方式都能推广。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1]。

参与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村妇女; RTI防治; 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应用;

生殖道感染(RTI)是指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性传播疾病,内源性菌群失调和医源性感染,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1]。为了探索农村社区针对性强、可推广、能提高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RTI)防治知识水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采用喜看易懂的健康教育材料;结合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2],能有效提高目标人群的RTI防治知识水平和防护意识,有效降低了妇女生殖道感染,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3]。

我们根据重点人群、重点方法、重点疾病、重点危险因素,开展实施了针对性的生殖道感染防治健康教育

1 生殖道感染防治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及目标

1.1 重点目标人群 传播的重点目标人群前六位依次是:已婚育龄妇女、青春期少年、贫困人群、流动人口、青年男子。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目标人群RTI和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经期/性卫生行为形成率,包括安全套的使用率;定期RTI检查的检查率和治疗率。传播知识:妇女RTI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和健康行为,定期做妇科检查的好处等。传播方式:同伴教育、听医生讲课、录像片、图画、小册子等。

1. 2 预防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缺乏相关知识及健康行为、不洁性卫生、夫妻合用毛巾和盆、医源性感染、缺医少药。

2 优选材料,提高健教质量

2.1 材料优选 遵循卫生科普既要强化卫生精品知识[4],突出科学性的特点,又要遵循普及的规律,紧紧围绕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原则进行健教材料的选定。健康教育材料,本着“以人为本”,突出农村妇女“听得懂、看得见、学得会、记得住、做得来、传得开”的“六个得”原则,注重妇女RTI防治中知、信、行的建立与提高,发挥妇女和家庭两个积极性,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农村社区的健康教育。

篇5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篇6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具体如下;(1)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健康内在表现,无论是人的情绪变化还是性格波动,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推动人格的健全,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教育,也会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不断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3)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潜能开发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学会深入发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完善自我[1]。

2.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学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以学生的健康心态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功能环节工作压力,实现自我价值。

2.1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完善心理调节。指导学生深化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掌握自我调节方法,优化新路素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优化个人行为习惯。(2)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人生发展过渡时期,学生们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将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对此,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的心理普查帮助学生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并为学生推荐多种有效的心理调整方式,让学生学会缓解压力[2]。(3)培训学生心理调适的技能,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使用人际沟通方法,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逐渐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

2.2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遵循教育原则。(1)系统性原则,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实现教育的规范化与系统化。(2)学生主体原则。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预防与调节。(3)教育发展原则。学校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资源,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平台,引导学生自我调节。

2.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7

国际卫生组织早已确定的健康标准明确指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构成健康范畴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发展教育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些青少年因心理危机而走入歧途时,社会上才零星出现了诸如“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中心”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他们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而出现的,令人喜忧参半,因为他们至少存在这样的不足:即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缺乏系统的了解和长远的计划,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因而社会迫切需要学校担此重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确立系统科学的心理及个性发展教育大纲,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为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中学至大学时代的学生即将投入新的环境(或是新的学校、或是社会),因而在此期间,必须完成从理想型向实际型的心理结构变化。其健康的心理结构是:活泼、勇敢、敏感、理智(罗素语)。具体地讲,一是明确自我意识,对自己能做客观评价,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因长处而自大、自傲,不因缺点而自卑、自弃。二是性格开朗、乐观和善于控制情绪。三是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战胜邪恶的勇气。四是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同时,还应注意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1.渗透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好教育心理理论,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渗透性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那么学生生活圈的这位活榜样,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影响,增强其塑造自我的信心。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的老师,其学生中不乏乐观进取、不骄不躁者;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班主任,可以带出一个正直得力的班委会;一个独立思考、创造力强的任课教师,可以使学生作业中的解难方法色彩纷呈。这一切都是教师“身教”的结果,它为“言传”达理预期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渗透性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在集体中进行相互渗透式的教育。人无完人,但只要集中大多数成员的优点,并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班级每个成员就会在维护集体形象(集体意识的外在形式)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更加热爱集体,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集体意识并日益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接近。

2.理性原则。理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始终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保姆式的溺爱或家长式的严格,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遵循这一理性原则,才能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步,应当在关怀和爱护中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真正弄清产生问题的根源;第二步,正确地、恰当地、明确地制订教育计划并严格地执行。如果学生要执行中对改变自己的缺点没有信心,教师就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以增强其信心。许多学生自学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信心,缺少一个严格与关怀相结合的良师益友。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一)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重要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是社会定向的,以促进社会安定与发展 为目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政治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其目标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思想觉悟上,而这种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注定会有诸多缺陷,注定会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目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与缺陷。

(二)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是:大部分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担任,只有一小部分地方才有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一严重失调的比例中我们可了解到如今学校心事健康教育大多是由德育工作者来兼做的,这也是心理健康从一产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根据目前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一现状,德育工作者必是心理健康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就很有必要将这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法等的同时,兼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学校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且经常与心理学专业教师一起交流各自工作上得到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事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多一些,他们提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增强实际效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要清楚些,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只有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育原则上的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育对象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做人的工作的的某些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德育却相去甚远,大多采用灌输、公开训导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原则,如:交友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情理相融等原则吸收到德育工作中,形成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原则,心理激励与强化的原则,因人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灌输原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生硬、生吞活剥的方法来灌输肯定就行不通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只能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将心理疏导和理论灌输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的有机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虽有很多差别,但二者却也有交叉的地方,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可在其共同的基础上结合,促使其取长补短,使二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新生事物,它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尤其是在我们这些 农村 学校,在这种情形下坐等学生主动上门寻求帮助是行不通的,那么就需要借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公开主动地对学生讲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活动课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达到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同样,德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板起面孔训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性质,认真倾听学生申诉,在与交谈中接受,观察与辨别,了解其思想问题,以热情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多方面的 科学 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的每个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的认识与思考。

(二)德育教给学生的不是得失的探讨,而是是非的较量。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为了能有效地向脑卒中患者提供疾病的康复知识,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据此,对2012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留观患者60例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留观确诊为无智力障碍且愿意合作的6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度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1]。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三方面。直接向调查者讲明意义,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内容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写,发放60份试卷,回收60份,最后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的60例脑卒中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7岁,文化背景:大学及以上学历21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例。职业分类:干部20例,工人13例,农民14例,个体7例。

2.2 60例脑卒中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见表1。

3 讨论

3.1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急性期经过治疗后,往往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很高。因此护士必须负担起疾病知识教育的职责,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不断评估和调整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使患者及家属长期受益。

3.2 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满足患者的需求

3.2.1 健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个体性,实用性强,易于接受等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应重视患者的反馈信息,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先有计划,有目的的统计和收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了解所缺乏的知识,最关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3.2.2 从表1所示,患者最想了解的是健康教育内容是用药常识,因此,作者加强了用药常识的健康教育,按医嘱正确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告知患者用药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3.2.3 从表1所示,77%的患者想了解肢体被动及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作者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让患者知道肢体瘫痪和失语者要尽早给予肢体康复和语言康复训练。康复活动“宁早勿晚”活动方法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远及近,先下后上,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2]。

3.2.4 调查显示70%的患者需要了解生活方式及饮食注意事项。因此,作者指导患者生活需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用脑过度。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脂低盐饮食,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3.2.5 从表1所示,疾病发病原因患者需求率50%。作者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针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治疗方法、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后的随访需要三方面的需求率较少,因此,作者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患者对该病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3.3 选择患者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表2结果表明,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具有多样性,其中37%患者希望采用宣传手册,30%患者希望通过个别交谈和小集体授课,17%的患者选择了板报方式。据此,护士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采取患者乐于接受并能掌握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调查活动,真正了解到患者与家属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重视患者的需求。患者作为健康教育积极参与者,遵循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长期受益。

篇10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自我教育,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认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中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其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找到应对策略,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误区一: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问题管理”。这种“亡羊补牢”的管理方式也同样出现在学校管理上,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并且落脚在“矫正心理问题”上,从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些学校还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发现和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就看病式地针对某个病人、某一种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明确心理健康的任务,二是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教育―发展”的模式。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化”

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有心理与行为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表明学生的素质差,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

对策:教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理解心理健康时,我们应该注意区分和鉴别情境性与特质性。由此,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化”

有些学校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把它狭义化了。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总把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捆在一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习服务,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的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境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因此,我们不能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误区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责任化”

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因而,当学生一出现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都会把责任推给心理教师。

对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者和实施者。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类型的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在班主任日常的工作之中。

误区五: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发展。而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通过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内心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二者在学校工作中本应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界限不清,很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对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德育过程普遍遵循的是价值导向原则和公开原则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往往会作出立场鲜明的评述、教育及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遵循的是中立以及保密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澄清事实,认清价值体系中的各种矛盾,使学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折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等。

篇11

[作者简介]文婷,广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助教,教育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2―0186―04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一项共识。那么就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有的研究者主张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定型的专门术语来加以研究。他们提出,所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近几年的实践结果也体现了这一教育模式的重大价值,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笔者意图在自己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探索。

一、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一种理念: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那么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助人自助”。按照字义来解释,“助人”就是协助或帮助他人。而“助人自助”就是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许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弄不清教育与教导的异同。教导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而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者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另一方面,按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人格都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之中,他们有“自助”的愿望,也有“自助”的能力。因此,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助人自助”这一理念,而且要贯彻始终。

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我们提出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性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学生成才。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具有普遍性质的教育。另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保护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使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它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具有矫正性质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班级工作性质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包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及重点应立足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兼顾补救性心理教育。当然,全体性原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敢于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独特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二)辩证统一原则

辩证统一原则是指进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没有学生的“自助”,便谈不上其他教育。

贯彻辩证统一原则,应着眼于全体同学,在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参谋者的角色,通过教育者指导或集体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助”能力。

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国外大学心理辅导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在校内形成辅导主任、专业辅导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增设了班级心理委员,广西大学也是其中之一。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辅导,班级心理委员正式上岗后也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目前有效地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支队伍就包括了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的立项研究工作;提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探索心理疾病的成因和心理卫生策略;负责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开展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交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关注本学院、本班心理弱势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负责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配合学院、班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是新兴起的一支队伍,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做好班级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三支队伍是层次分明、互相衔接,不能掉链和断层的。只有三支队伍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班级心理辅导推向更高的层面。

四、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误区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但在人们观念和实际行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德育化倾向。由于当前许多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担自然就落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而他们对德育工作片面的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利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之二:夸大化倾向。现代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对于大学生来说,情况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夸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话语屡见报端。但在心理健康评定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误差,从而导致了对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数量上估计偏高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而且也误导了人们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造成大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阻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误区之三:学科化或完全游戏化倾向。一种现象就是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甚至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考试,完全忽视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实效性。还有的教育途径是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误区之四:简单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不少高校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杂拼从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显然,如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不通晓心理学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用简单、粗暴的、违背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现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很不利。

五、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

在探讨了理念、原则、队伍以及四个误区后,我们尝试来探讨一下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条有效的途径。

(一)合理组建队伍

前文中我们探讨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兼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的有力支撑。这三支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是否高质有效。因此合理组建这三支队伍就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高效的保证。如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呢?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长期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矛盾,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人手。为此,在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心理学系、教育系可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短期培训。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间,培训不能以取得结业证为目的,应注意理论和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见习、实习)的内容,让学员真正领会、运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全员参与。利用全校教师教育学生,亦即强调对学生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工作者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整体行为,在高校形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局面。

(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学,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来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课程,即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计划,为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的专门的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的课程,它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另一种是渗透课程,即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实现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此种课程由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所有班级任课教师实施。

(三)优化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体现在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的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集体生活不断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就成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教育性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基层管理,它具有两重性:一是对班级组织和成员的协调性;二是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性,而教育性正是班级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属性。

班级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和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综上所述,优化班级环境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被认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上。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那么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提高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要有效地开展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先“动”起来,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景开始,那么班级辅导活动也是这样,活动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生活场景,而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又是所有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是如此,那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决定。在辅导活动中还要注意操作的科学性。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在操作上,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不要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极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