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19: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必修重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

篇1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1《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5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2《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篇2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篇3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明确了课程设置的几个注重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通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真学习,笔者体会到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的选择性,倾注较大的关注。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

2.1客观上学生并未掌握选课主动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必修课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则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开设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选课,而课由谁选是一个最起码的问题。答案当然是由学生来选。如果课程的选择者不是学生那么还能称之为“选修课”吗?然而,从选修课的实施现状看,问题并非那么简单。课程标准设置了五个选修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有的实验省份把这五个系列分为三个类别,即文学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语言文字应用类(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类(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跨类选修。这种硬性规定显然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但考虑到选修课的基础性与高考的可行性,是可以谅解的。但新课程,高考大纲没有文化类内容,导致基层学校不选文化类,即使选了也出于应付。其结果是,文化名著研读系列的选修课名存实亡。

2.2内容繁杂增大教师的授课难度

选修教材内容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点,时间上根本不够用,如果有所取舍,到底哪些应该重点教,哪些应该去掉,以这学期的教学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来了一本《中国小说欣赏》,大家就忙着教《曹操献刀》,并让学生观看和课本内容有关的电视剧,但是不久又听说其他学校都讲诸子散文,于是就讲诸子散文,也有老师认为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和高考联系比较密切,最后两本书一起教。这样,无形中把选修课又上成了必修课,老师的备课量加大了,但是心里又觉着这些东西考到的可能性极小,学这些东西是不是事倍功半?令任课老师极为困惑。

3.高中语文选修课对策

3.1减少选修教材数量以符合实际

事实上,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者都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且他们对某个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是学者,不是第一线的高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编出的教材总有些类似衔接不畅等不足。使用教材教的一线教师固然对教材的编者当怀敬畏之心,但更要有批判的精神,不盲从教材,不简单地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比如讲授《中国小说欣赏》时,考虑到在“必修”教材中已经讲授了必修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及必修五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学生对小说的一般鉴赏知识与欣赏小说的一般技巧早有了大体的认识,也做了一定的训练,缺乏的是对高考《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等四部小说应掌握的内容与鉴赏的特殊要求的认识,所以可以专门挑选《中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中涉及这四部小说的课文进行讲授。

3.2开放课程空间以满足不同需求

选修课的本意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课程空间。只有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学生的个性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语文课程本身是开放的,整个课程系统也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人为的构建,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紧密联系的。对语文课程而言,历史和艺术是其课程资源;对于历史和艺术课程而言,语文是学习工具。如果课程系统能开放到这种程度,那么选修课的开放就不成问题。笔者认为,因为有了必修课这个共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选修不同学习领域的科目;对语文学科来说,选修相邻学科也可以获得必要的学养。例如,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通过选修艺术史可以得到阅读和写作的方面的练习。难道只有阅读文学作品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哲学、艺术和历史著作就不能提高语文能力吗?真实的阅读需求是不受学科限制的。况且,要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人文素养”这个大目标,就更不能限制在狭隘的课程空间里。

篇4

高中语文新课程安排了选修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中,语文试卷也体现了对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现就我们在语文选修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索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通盘考虑五个系列,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选修的五个系列,推荐了一些模块专题,人教版选修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教学中如何确定选修模块?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与必修接轨,有利于传承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立足于体现选修课主要内容与目标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学习个性化选择。由此,选修课的模块选择延续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开设五个模块课程:“中国古代诗歌诗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

二、选修提前介入,与必修适当并行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顺序如何安排,《意见》提供了两种方案。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调整。我们认为: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开设的科目、时间顺序必修适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若先开完必修再开选修,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泡”着。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时间集中,选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学时间的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学年春学期不能保证两个必修模块共72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必须接受的“必修”受到影响,造成必修课的学习难以圆满。

在进行了必修三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从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必修四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到了高二再开四个选修模块,其余的选修模块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渐入佳境,必修课余音绕梁;对教师来说,提前摸索选修课教学方式方法,沉稳应对选修课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三、教师扬长教学个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这是在开设选修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应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在开设课程之前,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包含“赏析事例”“推荐作品”和“自主赏析”三个板块,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大胆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例如,对“散文之部”先进行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自己选择,问他们喜欢哪些散文,于是我们就重点欣赏这些作品,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备课、讨论,通过随笔、作文和提问题的形式解决了。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而不牵,注重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抓课程目标,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篇5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25-01

前言:

改革就是用新的方式方法取代以往的传统模式,来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自新课标提出以来,课程结构的改变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同样产生了新问题和矛盾。

一、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普遍矛盾

1、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结语:

新课标的出现,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则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障碍,只有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才能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翠萍.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的素质教育特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篇7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后习题既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几乎不处理课后习题,学生对其更是视而不见,导致学生步入高中后很长时间也不能初窥语文的门径,对语文的学习摸不着头脑,未能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就为高三的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本文旨在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梳理,探究其知识体系与应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其内容都紧贴教材文本,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各知识点,实现与前后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中语文主要涉及四类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语文教材中针对这四类文体所设置的课后习题也各具特点。

一、诗歌单元

诗歌单元是高中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必修五外,其它四本教材中都有诗歌单元,所涉及的诗歌几乎囊括了我国诗歌各发展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各类诗歌形式,既有古代的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也有现当代的散文诗。这就保证了学生能够对我国诗歌的发生发展、特点变化、风格流派、鉴赏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后,首先应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后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在设计之初就是以贴近教材文本、易于学生知识转化为目的的。

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的课后习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这三道题分别涉及背诵、意象、联想想象、情感探究、人物形象、对比赏析等多个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此外,在各诗歌单元题型的设置上都力求紧贴高考,将诗歌鉴赏的六大类题型囊括其中。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风格问题、对他人评价的看法等,必修四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意境问题、手法问题、情感探究问题等。各单元课后习题的类型既有重复交叉,又各有侧重,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巩固新知识。当然,就知识体系而言,还不够系统,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总结。

二、小说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两个小说单元,分别是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从内容上来看,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六篇。小说因其特定的文体特点、丰富的知识体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相关的课后习题的设置也更加凸显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习题: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2.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3.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4.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资料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资料二:“一部《石头记》──后来叫做《红楼梦》,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难,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出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v,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些课后习题所涉及的事件复述、人物分析、语言特色、自我评价等问题都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因此,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课时及授课内容。如事件的复述与高考“理清故事脉络”一题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脉络,并指明在概述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叙事顺序为佳。人物分析是小说鉴赏的核心,从课后习题中不难看出这一点。除第一题外,其他三道题都与人物密切相关。因此,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据此加重课堂教学中有关人物分析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题型的解答指导。此外,教师还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通过预习做好“知识预警”,并在课堂学习中对所传授指导的小说相关知识、各类题型的解答进行学结。

三、散文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分为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在我省的高考题型中,现当代散文一直以来都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出现,自然其课后习题就很难被教师和学生关注。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文学类文本也成为了必考题型,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种形式开始受到关注。

古代散文即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在形式上与高考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重课文翻译、课下注释背诵,却忽略课后习题的原因。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题型之中:1.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2.对文本内容的考查;3.人物性格分析;4.背诵;5.断句。不难看出形式虽然不同,但高考的知识点却蕴含其中。

例如,《逍遥游》的课后习题:1.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2.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文言词语:若、是、斯、特、修)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解决上面三道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庄子的文风、思想,解决实词、虚词,明确鲲鹏意象,做好对比赏析,而且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还有助于明确文言文知识点的分布特点、文言阅读的注意事项、试题涉及的内容走向等。

现当代散文的课后习题是紧贴文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的,这对于学生的散文学习有着极强的指向性。从设题意图来看,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悟透了这些课后习题的内涵和设计意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延伸训练,自然就会使语文学习产生预期的效果。

四、戏剧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较少,只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出现了三篇文章。我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戏剧并不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可借助课后习题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了解,并把戏剧中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运用到对小说故事的赏析理解方面。除此之外,本文不再做更多陈述。

篇8

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情况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资源缺乏

部分学校重视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联系与互补,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拓展视野,增强文学积淀。而一些小规模学校因为不具备完整恰当的教学研究形式,学生只能学习一小部分选修课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资源也很稀缺,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要同时承担起自己必修和其他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篇目差异较小,教师往往将必修课中篇目加以整合到选修课程中,然而选修课程应该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拓展和提高,而不应该使两者的简单组合。这样做法使学生选择选修课程资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2课时安排不平衡

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课时安排还不够平衡,课时与任务量相矛盾,教师为了完成独立选修课规定学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很容易使教学内容减少,学生无法拥有充足时间了解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很难学习到重点的内容,因此也只是简单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而无法充分的掌握。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与提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选修课开设课程过少,教学时长不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到课程设置,从而过于片面的认识选修课,甚至以为选修课是为必修课服务的,在教学中也常常挤压选修课授课时间,使选修课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的内容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安排,选修课的课程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1.3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新课改使课程被分成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体现的使课程的均衡性与基础性,而选修课则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较为超前,明确的定位了选修课,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错误的将选修课看成必修课的延伸,影响了选修课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体现了选修课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选择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之时简单的处理教学资料,没有深入的研究,增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感到厌倦,影响了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制定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与规划,更加灵活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不应该限制学生个性。

2.针对当前语文选修课问题的完善对策

2.1改进课程设置,精细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课科目多,教材繁杂,占用课时多,与我国现阶段教育情况相不符。应该精简学习模块,缩减课时,使语文选修课成为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筛选文本,选用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方教育本门也要加强监督,防止选修课被想敷衍了事,同时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修的内容不能影响到必修课的教学。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主观意愿,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教学,补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2协调处理好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区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教师应该区分两种课程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教材。必修课知识结构完整,教师应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教学,而选修课教学框架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着重点。必修课是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激发学生特长与兴趣。应该用不同的设计和教学的思路来设定教学的策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能够更加协调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令学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发扬个性。

2.3探索独特的教学特色

选修课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考验,选修课应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不断整合教材,结合实际设置教学情景,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讲解,先从最基础简单的面目开始教学,经过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再开展内涵更深的文言文类篇目教学,最后再选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结合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自觉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创设更多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获取了很多人的关注与期待,但是因为是初次施行,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也使得很多教师心中产生了怀疑,阻碍了改革的前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将选修课程的整体构架构建好,教师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要不断地创新钻研,积极探索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老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意义,调节好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使选修课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2).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29-01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课程结构的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化,选择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按照普遍性的课纲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喜欢从大的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课程结构,这种没有重视微观意义上的语文课程结构教学,也就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随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转化或者教学效果的不同而进行转变。

一、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微观审视的内涵理解

(1)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涵。“课程结构”一词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到,它是指课程的各种组成部分或者组成要素以一定的规则建立起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联系。从大的层面课程内容来划分,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物、生、化、音、体、美等具体的学科。在宏观课程结构上,还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一些篇目要求必修,有些篇目要求选修。现在一些高中学校已经在试点实行选课制度,就像大学里进行的学分选课制一样。此外,从宏观的纵向角度来看,课程结构呈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层次形式,这是从不同层面上的课程结构划分的。而从微观方面来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实际上是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教材的实质结构与形式结构是其两个重要的体现。

(2)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微观就是指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小的方面的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以教材、教学中的内容结构为主;而审视,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是以教材为主的,在实质结构上,可以探究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古文、外国作品等各自所占的比重问题;在形式结构上,探究的是教材中教学内容与练习题、教辅资料与课外资料等。对于教学来说,微观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重要的,甚至比宏观层次还要重要,因为这直接与课堂教学相关联,关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等。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的核心是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因为教材集中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即教学的内容结构。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

(1)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工具性。语文的学习既可以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包括掌握一些语文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等。语文课程结构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还是一种学习理解其他科目的重要工具。例如,高中语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会为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提供帮助。

(2)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可以发现,必修一至必修五中每个单元后都有写作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把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联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或者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现实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讲解,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功能,在语文课程结构中,必定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内容。

(3)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核心体现在语文教材上。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主要体现在教材上,因为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不仅在课文的编选中更加科学合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活动主题章节,这些教学活动就是微观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容。

三、如何正确微观审视与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1)正确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的价值观。在编订教材的时候,编教人员都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选编,课程结构也包含价值观培养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教学形式的运用,都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要充分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改变都是为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结构的作用,在不同的结构内容教学中,要有效地创新教学形式,如在教授古文时,一般都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而积极性不高,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播放一下古时人物的动画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教授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微观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体现,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领会宏大目标的前提下,更应做好微观的教学工作。

篇10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却依然存在着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性较低,学生阅读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对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对策进行了探讨研究,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步,实现真正新课改提倡的“高效课堂”。倡导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跳出以往教师逐字逐句地讲,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事半功倍。

一、构建“高效课堂”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较多,这些文言文经典篇目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需要当代学生去学习和传承。可是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普遍感觉文章晦涩难懂,并且觉得好些教材文本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枯燥无味,因而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成了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课题,本文对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对策进行了常识性的研究。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点:一是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字、词、句、疏通文意自然是基础;二是让学生欣赏文言文;三是感受文言文,了解文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

(一)发挥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体会文言乐趣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体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文本,把文言文作品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努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是文言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的改动,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在问题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学生从基础知识感受文言文独特魅力

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相比,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很大特点。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有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之间对文言文进行分析理解与归纳综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对中心思想进行概括。

(四)鉴赏评价,体会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言文的表达非常简洁,其蕴含意境却深远绵长,形象塑造生动而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和鉴赏,体会文言文中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魅力。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重点学习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深刻地认识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知识。很多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教师要合理知道和启发学生去理解和思考别具一格、构思新颖的修辞手法。

(五)熏陶感染,学生要体会作者观点态度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探究文言的情境,使学生被文言文所熏陶、感染,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中深入到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地学习中,感知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智慧,体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视频,可以让学生在一定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内涵,感受文章魅力,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六)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文言文相对其他文本,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因此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想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充分地多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使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能更加具体化、生动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通过分析综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其次要通过鉴赏评价,体会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熏陶感染,使学生要体会作者观点,最后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创新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更大进步和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句读,而且要教会学生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悟情。面对当今普遍功力浮华的教育形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自己的原则。为了让语文文言文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简化、创新课堂形式死和势在必行,优化、务实教学内容迫在眉睫,培育、提高课堂的趣味更是成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当务之急。这项工作虽然艰难,但我们得努力做下去,因为这是一件前承后代、后开未来对额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慧.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年7期.

篇11

从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过程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发生改变,高中选修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语文选修课也被正式纳入到教学规划之中。但是高中选修课的实施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只有将这些问题完善解决,才能继续实施新课改体制,使高中语文选修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了思维模式的制约,教师还是秉着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了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将语文选修课中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没有学习目标。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低效化

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表明,选修课应该将发展学生特长个性和多样选择等方面作为重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以高考的要求来教学,并没有采取优化选择的方式。由于选修课程的内容较多,可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师只好将课程资料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在教学时也不深入研究,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倦的心理,降低了语文选修课实施的效果。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在选择上受到限制

由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篇目上没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将许多适合于必修课程的篇目融合到选修课程之中,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选修课程应该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与提高,而不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因此,适用于选修课程的资料在选择上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课改教学模式提出创新的想法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制定全新的目标,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选修课的积极性。

2.提高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处理好学生和高考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就能提高语文选修课的实施效果。

3.提供较多的教学资源,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在选择上不受限制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增加教学资源设备,保证语文选修课能够正常开设。对于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尽快想出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并且选择一些简单的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可以自主接受教育,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达到语文选修课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