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风险管理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19: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篇1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 亏损严重。过去的企业改革,一直足以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中心展开的,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需要。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历史造成的规模小,技术、产品和管理比较落后,加之政策扶持少,所以市场竞争能力普遍较差,经济效益参差不齐,在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很难快速发展。

2 融资困难。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天的问题。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自用资产、信誉名声等方面的劣势,使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3 财务管理能力不强。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内部控制薄弱,企业领导专权不受约束、财务控制执行不力、基础管理薄弱、成本粗劣、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等。二是在资金不足时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信相对较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在产品销售上,无力支撑市场竞争所必需的庞大营销费用,在销售上处于劣势。

4 企业管理外在环境不理想。首先,在于政府决定企业行为。由于企业不是法人资格的实体,而是作为政府的附属体。因此,企业的开办、经营者的任命、厂房场地的选址、机器设备的购置、生产项目的确定、劳动人力的组成、生产资金筹集、原材料燃料的组织、产品销售的渠道、经营成果的要求,无不要靠“红头文件”和行政首长的“拍板”这种政府决定企业行为的管理办法,必然产生盲目性。其次,在于企业不顾市场取向。由于政府决定企业行为,企业经营者既没有管理财产权,也就不用承担财产的责任。这样一来,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决心服从于政府的计划,为保证职工资的发放,全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产值任务而奋斗,以达到对上交得了差,对下说得过去。为此,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取向不在于市场,而是在于完成产值计划。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①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及资金经营能力差等因素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这个特点又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企业适当的扶持。②成立中小企业基金。③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企业自身方面。①企业要调整资金投向,以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研究,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②企业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③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信用潜力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④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策略

(1)挖掘资金潜力。从企业内部挖掘资金潜力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资金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最容易流失的就是流动资金。因此,加强管理减少流动资金的流失,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就成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

(2)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其信用,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经营过程中向客户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行为。其形式主要有以应付帐款、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卖方信用和以预付定金和分期预付定金等形式的买方信用两大类。商业信用融资取得资金迅速、手续简便、融资成本很低,是中小企业需短期融资时首先可以考虑的。

(3)选择多种担保贷款方式。中小企业融资时,可向外寻求新的担保形式解决抵押难问题。目前,中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不动产抵押的方式作为担保取得银行贷款,但此种方法能取得的银行贷款额度很少,因此可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特别是政策性担保公司,能有效减少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4)直接融资策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直接融资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筹集渠道,鼓励民间风险投资,允许有自主创新的优秀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为创新型科技企业上市而设立的创业板块市场将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有利于留住优质上市资源,加快我国自主创新的步伐,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建立多层次投融资资本市场,是切实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必然选择。

3 财务风险的技术性规避方法

国内企业近年宋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扩张能力增强,但由于管理滞后等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的发生频率较高。譬如,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经济效益不佳,时常发生无力偿还贷款及再筹资困难的筹资风险,有的企业盲目投资,乱上项目,投资后回收期过长,或不能产生预期的收益而影响整体发展,就有可能产生了投资风险;有的企业产品销售出去后,长期收不回款项,又没有适当的收账政策和措施,致使企业出现大量的坏账损失,同时,存货不能及时销售变现,使得企业资金回收风险加剧。有的企业不注意积累,对企业创造的利润及资金过度分配,或分配比例不当,当企业需要发展或出现经营困难时,要么发展后劲和持续力不足,要么抗风险能力降低,从而产生收益分配风险。要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就不能不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和规避。

篇2

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知晓不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所带来的危害。要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能力比较强的人员到企业内部进行培训,还要加大与其他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力度,让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积极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新时期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总之,管理层面的人员要不断的创新管理,不断改进内部风险控制方式,提倡安全发展以及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管理哲学,要重视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效果,通过企业信息化的网络平台的建设,积极设立信息沟通系统,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这样才么能更好的贯彻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2.强化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

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比较多,但是其中有一部分风险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是能够有效规避的。所以,企业管理者要重视风险评估的开展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的预防,要学会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换句话说,就是要积极的减少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改变的时候,或者是企业需要拓展新的业务的时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市场的调研力度,综合多种状况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这样才能针对具体的风险来采取相应的对策。除此之外,伴随着这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来进行搜集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通过网络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细化管理控制方式和执行上的职责

首先,要保证职责分离开来。在现代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职责分离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企业的一切的交易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对员工的职责进行科学的划分,这样才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其次,要科学设计流程。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让每一道工序都能互相检查,这样才能互相牵制。第三是绩效的考评。企业各个部门要定期的进行绩效考评工作,这样是工作目标完成状况下的一种事后的控制措施,是一段时期员工工作成效的总结,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式的过程。最后,要全体员工参与进来。不管是经营管理层还是其他人员发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就需要向企业管理层进行及时的汇报,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预期的目标,进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篇3

中图分类号:F4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6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元素,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轻则将导致企业的利润损失,重则会导致企业倒闭。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控制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企业流动资金枯竭、不能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财务风险。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概念的论述,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狭义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第二种观点是广义的。持该观点的专家学者们认为,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差异程度。国际上通行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狭义的财务风险,即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通过对资本运动的管理来达到其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蕴藏在整个资本运动过程中,具体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原因

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包括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关系混乱的现象,使得资金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也比较低下。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物资筹备、产品生产、成品销售、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造成企业之间三角债现象严重、存货管理混乱。另外,在企业的投资决策环节,由于没有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力度不够,投资盲目性比较大,最后形成投资失败,不良资产大量产生,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也是财务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是财务风险根源。目前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较低,即便是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比重相对较大,甚至有一部分超储积压商品。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大量的存货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也降低了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长期持有存货还要承担因存货市场价格下跌而产生损失的风险。而且,企业为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常会采用应收账款方式销售产品,但在收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一方面债务人长期占用本企业资金,影响本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和经营状况不够了解,造成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形成坏账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企业中较典型的表现主要有:

1、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具体表现为产品成本费用高,毛利率低;资产收益水平差,投资回报率低。

2、资金不足,缺乏偿债能力。具体表现为资金匾乏,负债过度;信用等级低,融资能力差。

3、债务结构不合理。一般来讲,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当用于流动资产。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没有足够的现款时,可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如果企业短期债务比例过高,或者把短期借款资金投资于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就会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影响短期偿债能力。

4、经营能力不佳,不良资产比例大。具体表现为资产质量差,沉淀下来大量不良债权和“残次冷背”存货,资产周转率低。

5、成长能力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和销售增长率下降,业务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

我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文化,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而且缺少足够的风险控制人员。企业应该有一种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一致认同的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做到积极辨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要提高企业董事会、高管层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自上而下的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应注重风险管理控制人才的培养及员工素质的培养,用文化和理念以及制度来约束和培养人才。

(二)缺少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机制不能有效进行控制,这是造成决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很多企业没有解决好财务决策权的问题,导致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设置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高度集权式,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份财务权,即人、财、物及供、产、销等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另一种是过度分权式,即子公司享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前者可能导致决策过分依赖于母公司,不易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并且母公司承担了巨大的决策压力;后者的缺点在于不利于母公司统一协调指挥,可能导致下属企业各自为政,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整体的利益。

(三)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不能得到有效进行,主要是目前我国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制度不健全致使各级部门资金管理的使用、利益的分配、事项报告或权责权限等权责不明,造成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同时企业还没有完善财务预警制度,这就使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也不能迅速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从而错过了最佳的风险管理的时机。

(四)缺少信用体系和法律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行业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中也尚未建立起良好的信用体系,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企业要想拥有一套有效的客户信用机制,就要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财务信用数据信息作为支撑,还要有国际认可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同时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也缺少健全的法律机制建设,对失信者缺乏有力的法律惩罚,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企业客户信用机制软化的普遍存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合同违约、拖欠账款等信用问题。

三、大力加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

(一)加强企业自身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会计制度不够重视,甚至产生了误区,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进行会计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时,几乎是敷衍了事,没有实质性的计划,针对这种情况,纵观新时代的发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刻不容缓。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改革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加强电算化在企业大规模的实施,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与管理,对于会计系统的严密性要有更高的要求,促使企业实现内部会计的优化,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并且可靠,数据的准确,而且对整个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

(三)加强并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构建内部财务控制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建立完善财务制度,严格按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在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管理上确保关键性岗位合理设置和职权的划分,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在财务制度的设计上应当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竞争状况相适应,不能生搬硬套、照猫画虎。与此同时还应兼顾成本效益原则,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四)加强内部审计,完善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管理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通过内部可以促进企业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制度,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企业财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其重点是对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的测试,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对于财务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和经验不够重视,导致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存在差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会存在不同,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如果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关键是高层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起到领导和表率的作用,二是以行政命令的要求强制严格执行,这是控制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即体现了企业的执行力,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不可能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的。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获得全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民营服装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家,但中国服装的整体发展情况却不是很均衡。一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生产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服装行业内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低层次上,大多是停留在价格、样式之间的竞争上,品牌意识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多数企业只能依靠成本优势竞争。

民营服装企业作为我国服装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民营服装企业大多是属于“贴牌加工”服装企业,企业自身没有专属的品牌,没有专门的设计开发部门,主要从事的就是产品的生产制作。大多数的民营服装企业虽然主要生产的产品是出口到国外的,但他们并没有出口资格,因此只能从具有进出口资格的服装企业手中接受订单,如此一来,相应的加工费并没有得到提高,扣除掉工人的费用,企业自身所获得的利润就微乎其微了。

二、民营服装企业的风险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民营服装企业之所以始终走不上国际舞台,主要是由于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部门,只能依赖别的品牌进行生产,因此获得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可以进行品牌设计的服装企业。其次,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人才,专业的人员可以利用自己本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拥有不同于别的企业的创新之处,才可以在整个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服装企业在建成之初都是以家族企业的形式出现,企业本身的战略现状不能够给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所以也吸引不了人才,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创新实力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样制约着整个生产经营的发展,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部分资金已经不再依靠当初创业的贷款和其它来源,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来获得资金。此时,是最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财务阶段,一旦有所闪失,企业管理者本身也不会善于利用资金扬长避短,将会导致企业限制困境,把企业带入崩溃的边缘。

三、我国民营服装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1.麦肯锡7S模型简介。麦肯锡7S模型指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仅仅依靠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不行的,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战略(Strategy)、员工(Staff)、制度(Systems)、技能(Skills)、结构(Strueture)、风格(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ds)七大要素,只有将这七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协同作用。其中,战略、制度、结构是企业成功经营的“硬件”,员工、技能、风格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功的“软件”,只有将硬件因素与软件因素相结合,才能使企业经营获得成功。

2.民营服装企业风险管理模型框架构建

(1)硬件分析。对于一般的民营服装企业而言,企业领导管理层次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麦肯锡7S模型指出战略、制度、结构是企业成功发展的“硬件”,那么对于这部分硬件的掌控正是由企业领导管理层次来负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民营服装企业想要在整个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风险战略作为基础,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于一般的服装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似乎并不会被企业的管理层次所看重,因为他们认为对于一个民营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把企业的业务量放在企业战略制定的首位,把直接能带来收益的内容摆在所有工作的前面,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如果做不好的话,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再好的战略方案也于事无补。因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制定企业整体战略的时候,要根据不同部门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制定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样才可以使战略与风险统一。其次,在建立了完善的战略之后就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制度来使整个经营发展更顺畅的进行下去,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企业的各项制度可以看做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它的战略思想的体现。在企业各项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我们也要着重考虑每一项制度建立的时候是不是有其他的风险所在。最常见的就是制度机制风险,这在民营服装企业中可以表现在,企业在制定、执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由于实施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比如说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变化,使制度的时效性降低,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就会因此而出现分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的话,就会使库存量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最后一个硬件就是企业的结构,民营企业的组织借口不可能像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那么完善,因此在民营企业制定战略后需要建立组织结构的时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就要根据具体的部门所涉及到的工作任务来确定企业的整个组织结构。对于多数服装企业而言,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为了完善风险管理的发展,根据组织结构中包含的各个部门具体分析其风险管理问题,从而使企业能够拥有一个具体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2)软件分析。麦肯锡7S模型里把员工,技能,共同价值观和风格定这四个因素为企业发展的“软件”,对于民营服装企业而言,这四个因素的风险管理内容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讨论不同部门的风险管理问题时就要把其中相联系的部门具体分析,从中选择对有利于整个企业发展的方法来进行实施。一般的民营服装企业只能部门可以划分为企业高层管理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营销部门五个部门,这五个部门中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的是企业的整体战略,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建立,而另外四个部门主要负责的就是员工的管理,技能的提高,共同价值观的建立和企业风格的确定。对于服装企业的生产部门,它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水平,机器的运转程度水平,以及人员的对于工作的反应程度对于服装生产产生的一个影响。从技术水平上看,如果本企业对于生产技术水平不重视的话,其他竞争对手不断提高自身技术,那么在整个竞争过程中,拥有良好技术的的企业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服装,供应量提升在一定程度就可以使整个企业的实力得到提高,也意味着利润的提升。对于财务部门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资金运转的是否顺畅上,我国的大部门民营服装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以外销为主,多数订单是在生产客户只需要先付定金,服装生产后,客户满意后再付全款。那么在企业生产服装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部门资金就要依赖于自身的融资能力,一旦融资过程不顺畅的话,那么整个资金链接就会出现问题,对于财务部门而言,融资风险是资金运转中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员工招聘的时候,人力资源主管就要充分考虑到招聘职位特点与应聘人员的性格是否适合,虽然说企业的利润是与产品密不可分的,但从另一面看,产品是依赖于人员而产生的。如果员工对于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是很满意的话,那么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这个员工就不会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扩展到整个企业就意味着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就会不统一。对于民营服装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风格的确定是与整体企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的,在树立风险观念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要让全体工作人员意识到风险既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因此,要意识到风险的双重性。在培训员工的过程中,要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逐步转变自身的生产工作方式,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统一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营服装企业在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时候,需要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将风险管理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才可以使企业整个的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世阳.《规避信息化风险:从签约开始》[J].时代周刊.2005

篇5

“风险”一词源于意大利语“RISQUE”,也就是在预期范围之外的突发性事件,并且对于本来良好的运行状态具有一定的破坏力,打消原本平衡的可能性。风险的种类多样,包括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税收风险等。其中,本文所研究的税收风险是指涉税行为未能遵从税法而导致企业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具有不确定性、难控性、损害性、可管理性,是遏制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性危机,所以对于税收风险的管理是企业必须直面的问题。税收风险的管理是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最早由美国的许布纳博士于1930年的一次保险会议上提出的,从那时起迅速发展为一门独特的管理学科,风险管理的目的即抑制不确定性造成的财务、效率等的损失。

二、现状和问题

(一)风险的产生

我国的立法的主体是国家,因此有关税收的法律是建立在国家行政利益之上的,也就意味着纳税人的个人利益将会妥协于国家的行政权力,也就是税法。

法律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也就是法律条文。从主观层面上看,由于法律条文的表述形式的局限,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甚至导致认识的偏差,最终引起收税过程中的税收流失,导致税收风险的存在。另一方面,从客观上看,我国的税法体系存在漏洞,不够完善,规范性有待加强,这也会造成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纳税人和征税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对等关系,即信息不对称。由于现行的税务机关征税的政策宣传的覆盖面不够广,甚至一部分本来应该明确、公开的纳税法规未能有效公开,造成纳税人对于法规认识和征税人的认识存在出入,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税务风险,还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普适性原则

目前实行的法律规章中对于税务机关的税法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缺乏制约,导致了税务机务实行职能的过程中对于裁量“度”的把握不够精准,甚至出现严重偏差,这同样侵犯了纳税人的正当权益,造成不可挽救的过失,而且纳税人也同样不存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可能性。法律规则的漏洞是祸根,税务机关行使存在漏洞的规则就是对漏洞的放大,造成了更严重的财务流失和损失。

(二)风险控制

既然税收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于风险的控制责任对于风险的应急手段,之所以说是应急是因为真正的对于风险的处理是应该建立起一套从预测到识别、控制,再到处理,最后评估、总结的体系的。而风险控制只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而已,并不是唯一环节。只不过在人们刚开始意识到税收风险的时候,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通过应急手段加以解决。在税收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分税种控制,所以应该有一套税种分类的指标,依法归纳税收风险的控制点,实行战略管理。

(三)现行管理模式下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税源的丰富性导致了风险的逐年上升和风险危害的逐年加重,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通过正当手段规避税收风险造成的财务损失和企业业绩的下滑。表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税收筹划、安排;引入专业人才,专门设计培训机构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有意识地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现行制度进行调整,创新等。

尽管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税收风险的危害,但是对于风险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策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做足了准备,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未能落实得当,没有能够严格执行税收筹划,未能及时有效地对制度进行调整、变动,于是在进行动态税筹划时企业策划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风险无法有效规避,税收风险较高,企业损失惨重。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是注重事后处理而非事前预防,即使有也只是“保守预防”。也就是说多数企业缺乏“远见”,目光停留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而非主动预防,有效预防,“瞻前”意识的缺乏是一个普遍的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上,往往带有利益化倾向,而缺乏大局观,整体意识。也就是说,控制风险和对风险的管理只是单纯地为了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而不是为整个企业的长足进步作考量。这是企业管理者缺乏整体思维的表现,是管理者职能的缺位,因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整体观的基本素养,一叶障目,鼠目寸光的人是不具备担任税务管理职位的能力的,而这种缺位在如今的企业中竟然是普遍存在的,这又可以追溯到企业的人才管理的问题,那么牵连出来的事项可能就更多了。有时候,这种局限的思维会损害企业股东和合作者的利益,这会直接导致企业名誉的诋毁,其后果也同样是无法挽回的。

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模式

税收风险的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模式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它通过已掌握的涉税数据和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合理、有效的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发现风险的存在,从源头抑制风险,避免风险造成的更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它对风险发生的概率、税收流失额度进行估算和预测,避免潜在的财务损失的风险。一个科学的识别系统是对于规避风险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风险识别讲求规范化,即按照相关制度和标准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责,划清权责界限,避免权力的交叉、重叠。在税收风险识别中,纳税遵从风险是主要的识别对象,应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纳税遵从度预测、估算,建立完善监控模型,找到合适的系统参数、预警参数,提高规避风险的专业度。

税收风险具有多样性,因此从事风险识别 的管理人员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对于信息要有灵敏的捕捉能力,善于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细的计算。另外,除了风险识别的直接管理者,还需要配备相应的监督员,避免职权的过分集中。

税收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分为税收能力估算法和关键指标分析识别法。税收能力估算法根据宏观识别和微观识别又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其中适用于企业的是自下而上的企业内部流程风险识别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绘制流程图,对涉水环节和可能造成税收流失的环节进行识别的方法,由于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大型企业。流程识别法讲求动静结合,通过静态分析捕捉税收风险潜在环节点,通过动态分析着眼流程图之间的相关变动,找出关键点。比如在某个服装公司的半成品库里,缝制衣物前经过的半成品库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发生意外导致公司无法及时交贷就会产生纳税风险,如果运用流程分析图,静态分析加之以动态比较,进而识别出潜在的涉税风险,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现的可能性,减少财务损失。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关键税收风险指标识别法,也就是税收预警指标主要通过建立税收变动率、成本、利润率等指标,再通过样本采集的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需要专业的精算人员专业化的分析,所以主要适用于大型企业。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和预测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程度,结合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考虑,以便于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和策略,对税收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评估讲求整体性、统一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流程包括建构风险指标参数,数据加工处理,定性、定量分析,概率统计及修改参数,最终对原程序进行改进。

这里主要以侧重于定性分析为例的专家经验法来阐述税收风险评估的步骤和原理。组建熟悉风险因素和发展趋势的专家组,以书面形式提出风险概率大小的估算结果,整理专家组意见,对于存在分歧的点进行讨论,重新计算概率,如此循环直至意见基本统一。风险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强度。

R=S*P

其中:R为风险度,风险事故损失/单位时间

S为风险强度,风险事故损失/事故次数

P为风险发生概率,风险事故次数、单位时间

根据此原理,专家经验法的目的在于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强度来估算风险度,将得到的数值与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中的数值进行比较,提出应对风险的计划和策略,及时控制风险,将损失减小。当然,这种方法在分析的过程中工作量极大,而且,专家经验法尽管虽然有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难免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造成计算误差。

(三)税收风险的应对

在整个税收管理的过程中税收风险的应对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直接的控制手段,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控制税收流失为最终目的。在税收风险的应对过程中,管理者要根据全面性、针对性、差别化的原则对税收风险进行分类,逐一攻破,层层递进,确定风险目标,明确应对策略,分析应对信息,实施具体方案,评估应对绩效,完善风险应对体系。

风险应对环节最关键的是分门别类,个性化管理。比如在废旧物资的生产企业要了解且也收购废旧物的价格与同期市场价格是否存在增购进价格问题?于是通过半段企业资金规模,核实废旧物资收购发票的真伪性,建立交易报验制度则是重中之重。而在外贸企业则要考虑,企业外贸所得税的监管力度是否得当?利润率是否低于预警指标?于是对所得税的监控力度的把握,对企业所得税汇算的核审工作是尤为关键的。

四、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

尽管不同的企业在应对企业税收风险的方法是呈现出不同的风景,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候并未取得理想的情形,往往与预期有相当大的距离,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会不自觉地忽略一些看似不影响全局实则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

企业要树立税收风险意识,企业的税收风险意识要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所以要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模式。但是税收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灵活应变。在规避风险的过程中要对原有模式要不断的完善、改进。所以企业税收风险的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想象思维,不断的创新,动态的管理。

企业要抓住  关键控制点,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一项复杂的精算任务中,管理者要投入较大的资源,若缺乏精细的构思就会导致量化的失误,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

五、结语

企业税收的风险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企业的命脉,风险的存在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隐患。目前,企业基本都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但普遍重视事后处理而轻视事前预测,导致管理的被动。税收风险的管理体系包括识别、预测、评估和应对。其中,识别和预测是核心、基础,应对是最关键的环节。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管理者要灵活应对,抓住关键点,有效的实行控制和解决。

参考文献

彭明.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6(24).

蒋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路和基本框架.税收经济研究,2011,70(6).

篇6

(一)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部分中央企业已建立了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并开展了风险信息化系统建设。但仍有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刚刚开始,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尚未完成,企业内控风险工作建设相对还比较落后,风险管控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快。

(二)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实效性不强

虽然已建立了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但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完整性和专业性,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投资、安全环保、人力资源、现金流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地给企业造成了经济和声誉损失,也凸显了部分企业在重大风险管控方面的薄弱环节。

(三)风控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整体来说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信息化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只有部分国有企业建立起风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企业各项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应用仍不充分,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警测试、沟通报告等工作的信息化要求。已建立起风控信息系统的,其风控系统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不足,不能有效量化风险水平,做到实时预警。

(四)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对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的设置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缺乏清晰、统一的认识。即使已建立了风险管理考核办法的企业,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未能真正与企业业绩考核体系有效融合,发挥对风险管控的促进作用。

(五)风险意识薄弱

虽然针对国资委等外部监管机构要求,国有企业建立了内控风险专职部门,并开展了风控体系建设工作,企业领导也对风险有了初步认识,但风险意识仍然比较薄弱。目前,国有金融企业对风险控制比较重视,但仍有不少企业认为风控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相反,不少民营企业家有着很强的风险意识,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对华为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剖析,他认为,企业从上到下,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

(六)风控管理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风险管控对于企业来说仍然属于新生事物,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涉及领域广,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管控方面比较权威的系统性培训和专业认证也较少。因此,企业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风控管理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目标和原则

(一)战略导向和风险管控并重的原则

要科学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风险管控保证企业的稳健发展,防止颠覆性风险的出现,又要利用经济和市场变局抓住机会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找企业发展与风险管控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二)多种风险应对策略并举的原则

风险管控的原则并不是单纯使风险最小化,应该是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要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重大风险,应做好风险管控措施。

(三)务求实效的原则

应密切关注日常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明确风险应对的主责部门及岗位,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及适用性,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日常管理的需要。

三、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融入日常管理、注重实效

风险管控工作应有效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中,避免“两张皮”现象,切实发挥风险管控对企业管理的保障与提升作用。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已经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法律等工作相结合,今后还应加强与企业纪检监察、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等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提升风险管控的实效性。在企业投资并购、研发技改、采购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或重要业务活动,要嵌入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报告等功能,行成专项风险评估机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对业务部门和分子公司重大风险管控情况要及时跟踪和监控,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一线单位要定期上报风险管控情况和风险事件,风险管控职能部门对风险事件进行备案和筛选,针对重大风险管控进展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行进一步的监控和跟进,并上报企业风险管控领导机构。

(二)开展专项风险管控

要积极探索创新专项风险管控的方式方法,将风险管控的相关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专项业务活动中,形成专业性和系统性、切合实际的专项风险管控体系。针对收购兼并、研发技改等投资项目,要明确投资主体和投资审批权限,将风险管控流程融入投资决策制度中,重大投资和兼并收购活动应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概率,避免重大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针对投资对象应充分了解收集各类风险信息,为评估投资并购活动的各类风险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市场政策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正确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与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比较,对于超出风险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放弃,对于可利用的市场机会要及时把握;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预案,灵活应变;投资完成后积极推动并购重组的整合,防范各类整合风险,最大程度实现投资目标。

(三)建立风险评估、管控、监督改进的闭环机制

企业风险管控工作应结合内控审计、法律风险检查、纪检监察等工作,形成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监督改进为核心的风险管控闭环机制。在风险评估方面,要建立定期和日常评估相结合、年度和半年度/季度评估相结合、职能管理与业务层面评估相结合的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风险评估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企业风险管控牵头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企业全面风险评估工作,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和分子公司根据业务需要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和日常风险评估,重大风险进行季度或半年度动态评估。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关注重大和专项风险,建立多层级的风险监控、预警、报告机制,从而提升重大风险及重要业务事项的管控效果。在监督改进方面,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控或专项审计、法律风险检查、全面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等,以评促建,不断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四)完善风险管控制度、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风险管控相关制度、流程、工作手册,固化风险管控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确保风险管控知识的及时有效积累和风险管控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也为风险管控工作在企业各层级范围内全面推广和持续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集团统一和各分子企业适用的内控手册、内控评价标准、风险评估手册以及内控和风险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分支机构每年开展内控评价工作和风险评估工作,并纳入到企业总部的评价报告中,完成集团整体的内控和风险体系建设实施工作。

(五)完善风险信息平台,建立监控预警机制

持续建设完善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平台,建立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内审体系以及其他办公系统的融合,构建风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管控语言和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要进一步提升风控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提高风险管控信息在集团总部各部门以及分子公司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解决风险管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按照国资委等监管机构要求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强化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确保风险信息传递准确、顺畅、及时、有效。在建立健全风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层级的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科学设定指标、模型,提升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建立风险评价与考核机制

探索研究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明确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考核评价真正发挥对企业风险管控的促进作用。首先,应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的设置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并且统一思想和认识,使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与企业现有业绩考核体系有效融合。

(七)培育风险管控人才队伍

由于风险管控对于企业来说仍然属于新生事物,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涉及领域广,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管控方面比较权威的系统性培训和专业认证也较少。因此,企业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首先,要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加大对企业各层级人员的风险管控知识的培训,使其理解风险管控工作的理论知识,熟悉工作方法和操作规程。另外要加强企业各部门风控协调员、各分支机构内控工作负责人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通过日常工作和专项评估检查等工作加大风控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使得发挥其在风险管控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也要发挥其在风控意识培育、政策宣传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与各方合作,引进、培养、储备相关风控专业人才,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八)建立风险管控理念,加强全员风险意识

风险管控绝不是企业一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也不仅仅是企业构架和公司运营的一方面,风险管控应该是公司整体运营的一大核心。风险意识是企业进行主动风险管控的关键,风险理念是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控的航标。强化公司的风险管控理念,需要树立一种风险信念和风险态度,促进全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将风险管控应用到公司战略制定和各个部门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各级各类的培训、检查监督等方式,向员工灌输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管控的责任重大。在公司内部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重制度、重程序、重证据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小企业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小企业处于“高出生与高死亡”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因而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 。

一、财务管理现状及风险

目前,我国小企业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1.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2.财务管理地位不高。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其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

3. 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监控不力。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像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其中的几项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

4. 财务管理薄弱,资产管理不严。目前为数不少的小规模私营企业经营者简单地认为财务就是记账或算账,许多原始资料不提供给财务,把会计只当作纳税申报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

5.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大部分小企业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由于取得的资料不完整,往往造成存货、资金、往来、费用等不真实,账务处理简单化。

6.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小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着种种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归纳为七种风险:开业后头3年可能出现的开业风险和现金风险,如经营者对市场上冒出的暂时需求匆忙做出反应,或者看到别人赚了大钱,也盲目跟着上;开业后第3―7年可能出现授权风险和领导风险,主要表现在缺乏组织上的准备,对下级缺乏信任感,其后果是企业工作受损,由兴旺转为衰落。有些经营者不能敏锐察觉这种变化,同时又不愿放弃老习惯。其结果是使工作受损,管理失控,甚至经营亏损;开业后第7―10年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和兴旺风险;开业10年后可能出现管理上的接班风险,主要表现在:经营者久病不愈、意外死亡或失去工作能力,在风险降临时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二把手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权,没有授权,缺少规划。

二、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

对小企业来说,其成长的关键不是经济环境,也不是市场条件,而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我国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在投资初期,应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选择你最熟悉(经验、教育、市场联系、专门知识等)的行业办企业,比如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

(2)在预测资金流动时,对收入要谨慎一点,对支出要留有余地;一般要留出所需资金的10%的准备金,以应付意外;没有足够资金不要勉强上项目,发现问题时要当机立断,坚决调整或下马。此外还应分散资金投向,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制定符合实际的而不是过分乐观的计划;反复审查项目建议,同时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2.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财务管理观念,加强财务控制,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1)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知识培训。企业经营者应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提倡管理创新,不凭老习惯、老经验管理企业。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刻苦学习,接受培训,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

(3)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防范现金风险。加强财产控制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4)保持财务资料完整。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

3.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增长和稳健发展。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

(2)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时应保持安全边际。

(3)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4)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

4.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从目前小企业的现状来看,完全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如其在执业过程中,发现小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应及时上报财政、税务等主管部门,对小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数量增长很快,但也同样存在出生率高、关闭率也高的现象。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克服盲目跟市场走、图虚名等老毛病,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办好企业。所以,借鉴国内外经验,探讨防范我国小企业风险的措施,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汤湘希: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 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篇8

1.成立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中枢

大企业经营范围广泛,涉税事项复杂,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要求高。某市通过遴选的方式,在全市国税系统选调12名人员,组建市风险监控中心,负责任务的整合、分发,起到风险管理中枢的作用。成立情报管理、风险分析识别和风险应对管理三个紧密型团队,明确各团队的岗位职责,在县局把情报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管理由征管科扎口管理。

2.成立专业化风险应对分局,构建大企业风险应对系统

大企业作为重点税源户的典型部分,其税务风险天然地与其他重点税源户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某市设立风险应对实施分局,专门负责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下发的典型户应对、行业解剖性应对和重大风险应对,形成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和行业性应对指南,并承担重点税源户的应对实施管理。在县局通过职责调整,组建2个专业化应对分局,分别负责重点税源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风险应对;在市区分局组建3-4个税源专业化应对科,以此形成网状结构系统,全方位锁定大企业税务风险。

3.成立重点税源管理机构,扁平化实施大企业风险管理

在属地管理模式下,总局、省局、市局、县(分)局均对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业务边界不清,效率低下且很容易影响纳税人的遵从度。某市国税局由国际税收管理处上收原先分散于各地管理的大企业风险管理事项,承担全市列名所有大企业的税收服务、风险分析与识别、评定审计和反避税为主的风险应对实施职责。市局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处和省局大国处对口,对下级风险应对分局具有指导职能。明确各级大企业管理机构业务边界后,市局直接实施管理的大企业占全市税源总量60%以上。

二、大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5年来某市对大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索过程来看,笔者认为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1.人少事多矛盾突出,对大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

某市国税系统目前有在职干部1015人,比1994年仅增加169人,而管辖的纳税人有近70000户,比1994年增加53400户,特别是“营改增”实施以来纳税人增加7694户,大企业的户数也是连年增加,采取以往“人盯户”“以票管税”的方法越来越管不了,大企业的隐藏在巨大业务量下的细微风险很难被及时发现。

2.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日趋提高

大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资产重组、股权投资活动频繁,产业结构呈现多层级、跨行业等特点,基层干部风险管理能力与这些大企业财务人员及其税务中介机构的财务水平差距很大,也就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弱对强”越来越不好管。

3.税企双方层级管理及信息不对称

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地区经营集团企业、股份公司、跨国税源等,不同层级的税务机关在大企业管理过程中很难取得全面的信息和类比分析数据,尤其是在对大企业分支机构实施税源管理时,基层主管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管不着”现象。

三、进一步优化大企业税务管理的思考

目前,税务机关对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力推进以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前进方向,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转换工作重点,建立平等互信合作的新型税企关系

将过去事后的监督检查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步向预防和及时发现事前事中风险延伸,做到最大力度地预防风险发生,最快速地发现潜在的遵从风险,最大限度地以共赢方式解决已出现的税务风险。大企业一般内控较强、财务核算健全,纳税遵从能力较高,税务机关应依据大企业的上述特点,促进其主动提升纳税遵从度,以求从一定程度上走出税务管理人员“人少事多”的管理困境。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纵向推进内部职能调整

篇9

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面临的风险。笔者认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风险大体可以归为这两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而内部风险主要可以分为招聘风险、培训风险、人员流动风险、公司制度风险。外部风险则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面的风险,例如,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风险,企业商业信息安全风险。

③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一,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直接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每个环节又有各自的特征,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有利于在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使它们更好的共同发挥作用,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所凝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企业不可忽视的竞争力之一。因此,充分关注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将对现代性企业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①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人心涣散;一个科研项目很长时间居然没有攻关下来;因为一些细节居然就损失了一个重要客户;公司已经很久没有新产品推出来了;辛苦打下来的市场居然几个月就被竞争对手赶超等,类似这样的现象,是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仔细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其实都是“人”的问题,由于人才的缺乏,或者因为人才的不作为,使得企业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所以,解决好了人的问题,一切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②对高管的考核过于关注经营指标,综合考核不足。2008年底前,中国信用担保行业爆发了一场风波――中国最大的担保企业、拥有中国担保行业旗舰之称的中科智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大笔资金去向不明,被外方股东告上法庭,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对其下达担保禁入令,一时间,“中科智”这个中国担保业第一品牌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经政府及有关方面出手相援局面得以缓和,但是中科智能否走出危机尚不得而知。根据中科智对事件根源做出的总结,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管的考核过于关注经营指标,综合考核不足”。目前,像中科智这样的问题,是我国大型企业甚至世界企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管这些问题以何种形式表现,其反映的内容都几乎是一样的。在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不能只是注重类似经营指标这样的显性指标,而更应重视类似道德风险方面隐性指标方面的考核及管理。因为,后者的缺失往往更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③企业内部制度变化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脱节。自去年底以来,李宁不断有管理层离职。虽然,关于离职的具体原因,一位离任高管称,是由于高管团队关于渠道和销售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自去年以来,李宁不断推进内部改革,2010年,李宁公司宣布销售组织由总部控制变为三个大区(北区、东区和南区),各大区独立负责其区域内的营销、分销,大区负责人地位陡升。此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管理团队的职权。再加上其在实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并没有处理好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使得企业内部制度变化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造成严重脱节,从而出现高管层离职不断的现象。

3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

篇10

1 风电企业管理现状

1.1 电力市场的约束导致风电利润下滑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风电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众所周知,电力市场的约束现今已成为我国风电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极大阻碍。电能生产者与电能使用者之间不断进行协商,使供电和用电保持平衡[2]。当这种平衡有一天被打破,那么电力市场就会失去原有的井然秩序,供电与用电出现不平衡现象,或者供大于求造成电能浪费,或者供不应求造成用电紧张,这都将影响电力市场稳定,最终导致风电企业利润下滑。

1.2 风电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消极

由于,风电企业是新兴企业,工作环境恶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完善制度就不能保证工作效率。一个企业的制度要在发展中不断更新,改进最终达到完善,企业员工在企业制度的支配下,才会井然有序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制度积极,就会激励员工勤奋工作,不断突破自我。企业制度消极,就到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下滑,本身的潜能被埋没。因此,完善风电企业制度是风电企业的当务之急,在正确的制度管理下,企业才会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2 风电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2.1 必须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环境,注重培养企业精神,团队精神

我国风电企业大多建设在西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偏远地区,风电企业不同于火电和水电企业,是新兴的可再生的能源企业。风电企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风电制造、开发、运行、维护、检修工作人员。由于环境恶劣,薪酬不高等原因造成风电企业人员流动较快,使风电企业的用工环境复杂多样。面对这样复杂环境,可以重三方面做正确引导:第一,做好正面引导与激励工作,激发企业员工热爱职业、敬业的好的作风,利用合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正面引导、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创造更多财富价值。第二,防止负面情绪滋生。消极心态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一个重磅炸弹,它会一点一点膨胀,最终爆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果发现负面情绪,一定要将之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免他日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影响整个企业精神发展。第三,营造良性竞争环境,这是保持企业活力的必然选择。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设置个风电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用合理的淘汰制度,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淘汰消极萎靡的员工,是整个企业朝气蓬勃。

2.2 加强核心制度建设,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风电企业是新兴企业,在制度上不够完善,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制度要简单有效,首先要有严格的制度理念。风电企业刚刚起步,因此要更加谨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高起点的制度文化体制。人才则是企业执行力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人才去实现,也终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风电企业,由于人少,所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除加强有效地技能培训外,还要注重拜托岗位综合发展的陷阱。“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所以企业要时刻秉承着这样的思想,每一个员工,都会在某一个领域里发掘出更大的潜力。

3 风电企业管理措施

3.1 规范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与流通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于风电企业,要建立以资金为中心的统一财务管理体制,有利于风电企业更加稳步的发展,建立全面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发电成本降至最低,以保证风电市场经济的健康。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能有效的调整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的有效管理体制。

3.2 创建有效科学民主决策程序

风电企业要有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3]。企业行为实际上是经济行为,企业中某些重大的经济行为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命脉,有时一个不够准确的决策很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选择有效的民主决策,将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总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出现,给风电企业带来更大风险。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出现或者降低风险的破坏性,建立正确的民主决策程序是必然选择。

3.3 开发与风电能源对应的设备,满足市场要求

篇11

一、风电设备技术简介

何谓风电设备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风能来发电的技术,通常其主要成果是由发电机来呈现的。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一再枯竭,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开发可再生资源上面。比如:如何利用风能发电、水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利用等等。目前市面上生产的太阳能汽车就很受一些国家的人们欢迎,但由于其造价昂贵、产品不完善等原因并没有在全球普遍使用。

据调查显示,目前对于风电设备技术的利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白热化阶段。“在过去10年里,风电总装机容量平均年增长率达28%。”德意志银行曾经面向全世界一条研究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到2015年,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2006年水平的5倍。”在2008年全球风能利用率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美国所占增长比例是49.7%,紧接着是德国和西班牙。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甘示弱,意识到对风电技术利用的重要性。在2003年之前,中国对风能利用情况都一直停留在几乎为零;2006年以后慢慢增长,2007年增长得最快,高达108.4%。

能源是一个国家生产和发展的动力,是国民生产、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过去几百年里,人们的能源利用相对较狭窄,仅限于煤、石油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上面。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地球上枯竭就再也没有了。如果需要其再产生的话,必须得等上几千、几万年。这是一个弊端。另一方面,人们在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这些废气和废渣,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所以,大部分对此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和地面上。这种结果,直接造化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各个国家开始纷纷寻找新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风电设备技术利用

1. 水平轴式风力机

刚开始人们对风电技术的利用,仅限于风车式的转轴,称其为水平轴式风力机。分为小型的水平轴式风力机和大型的水平轴式风力机。小型的水平轴式风力机比较常见,通常可以在电视上看见莫大的平原上,一排排类似风车样子的就是风力机。而大型的水平轴式风力机就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型的水平轴式风力机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以空气为动力的发电系统。通过风力推动叶片的转动,从而推动机器内部的风轮转子转动,其产生的动能经过增速器再推动发电机的转齿转动,即产生了电。原理看似挺简单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2. 垂直轴式风力机

相对第一种的水平轴式风力机,垂直轴式风力机先进许多。具有很多自身的优点。如启动风速需求较低、噪音较低、拥有先进的CFD设计方法、有效利用率比较高、在安装和维修方面也是比较方便。垂直轴式风力机的构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面那端有升力叶片和主轴;中间有两个阻力叶片;最下面一层则是底座和支承翼。目前,其叶片的构成材料是碳纤维符合材料,具有耐高温、热稳定性好、耐疲劳等优点。

3. 风电建筑一体化

风电建筑一体化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风能应用,也是目前外国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风能系统。利用建筑本身的特点,来用风能发电。建筑本身占有一定的高度,将发电仪器防于建筑上面,可以相对的提高风速。其次,结合建筑的占地,可以相对减少发电仪器的占地面积。总的来说,风电建筑一体化的使用若能普及起来,自家用电自家供应的话,显然是不错的想法。

4.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也是一种新颖的风能应用。风,即原有的风力发电仪器。光,即太阳能光伏发电仪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一方面既可以利用风力发电;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光能发电。相比于单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输出率波动小、能量大。结合二者的优点,尽可能的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有个国家甚至产生了一种风光蓄互补发电系统,是一种在风能、光能利用的基础上,加上蓄电池。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的特性,用较小的蓄电池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目前这两种方法普遍受大家欢迎。

三、风电企业管理现状

1. 电力市场的约束导致利润下滑

负责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副司长史立山,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发表讲话表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电力市场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广义上的电力市场,是指与电力相关的生产、运输、使用以及销售等环节的综合。狭义上的电力市场,仅仅是指具有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其参与方包括电能生产者和使用者,两方就电能等产品进行协商和竞价来进行交易的过程,以市场竞争为基准,来确定电能价格。即电能的买卖。电力市场是一级学科电力中延伸开来的二级学科。

凡是进入市场的商品,都会有其自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目前,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都实施打破以往的垄断性措施,使其进入市场,其初衷是为了让电力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殊不知,在电力市场中也会有一定的约束性。自2008年统计以来,中国在电力市场的交易呈现出冥想下降的趋势。导致电力企业自身的利润迅速下滑,到了不得不裁员和停工的地步。在很多风电企业,他们为了保住在市场中的所占份额,采取恶性竞争的不正当手段,出现一些放弃风能发电的现象。

2. 不顾市场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

相反,一些风电企业为了规避电力市场所带来的风险,直接选择不顾市场的方式,采取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据资料显示,中国的企业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业结构类似、产业技术水平低下等等。有专家深入讨论过为何中国的企业会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但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宏观上面,极少有人能透过宏观层面研究微观上面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企业就是国家经济的一个个细胞。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企业。当然,企业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而市场的结构也会相对应的影响每个企业的生存,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市场上企业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同种性质的企业存在过多,直接导致了无视市场的存在,各顾各的发展,即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企业破产。很多企业为了谋求眼前的小利润,没有长远目标,与其他同行业之间形成价格竞争。市场就像一把无形的手,控制着每个企业的发展。而另一只手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控发挥的是主要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的是辅助作用。

3. 行业、企业管理不细致粗放

在行业、企业管理中,采取粗放的策略。何为粗放管理,即不计较成本和效益的不细致的管理方式。每个企业的成本和效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总额。如果企业采取不细致粗放的管理策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方面都无法提高。粗放的管理,其实是一种放任自由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没有长远规划的模式。采取粗放型的管理,企业本身的决策就存在巨大的风险,没有稳定性,这对员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粗放管理追求短期收益,不注重长足的发展。这种管理方式在很多国企都有体现,一个大型的国企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从最初的几十人规模发展到如今的水平与企业的管理分不开。当市场转向发生变化后,企业依旧没有注意到这一层面的细小变化,仍然采取粗放管理的话。这样的企业是不长久的,很快即将衰败。

4. 并网难和“弃风”问题十分突出

并网难是指风电企业没有进行全部同行业联网。各种各样的风电企业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很难并网。弃风,“是指在风电发展初期,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场建设工期不匹配和风电不稳定等自身特点导致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对于我国刚开始的风电企业,更应该加强对风能的重视力度,而不应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暂停。并网难和“弃风”问题在我国风电企业中十分突出。

四、风电企业管理建议

1. 扩大电网的规模,降低风电企业的不稳定性

2. 合理配置风电资源,国家实行宏观合理补偿

3. 开发与风电能源所对应的设备,来适应市场

4. 建设大规模的风电能源储蓄设备,供其所需

五、总结

综上所述,风电设备技术是全球很多国家都很重视的一门技术。目前,其发展程度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风电设备技术的研究,对我国以后的能源利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减少传统化工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极大的提到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针对风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理应有针对性的解决,发展并壮大风电企业是全国人们一致的愿望。风电企业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及风险意识,加快提高风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为辅助手段,规避电力市场所带来的弊端,更快更好的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健.对风电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期刊. 2011,(10)

[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管理[M].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编辑部. 2011,(10)

[3] 刘润生.北京电网运行:“大值班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