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19: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

篇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过去的管理模式改为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把后勤管理与高校相分离,一方面简化管理,可以集中精力发展高校教学,能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行,可以充分调动和最大利用社会资源,后勤服务规模可以得到加大,可以节省管理费用的支出,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各方面工作能做得更细致、到位,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促进高校全方面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给高校发展带来许多福音。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问题和矛盾的突出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思想观念落后

后期管理部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花钱靠国家、服务靠无偿的固定思维,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过去都是以铁饭碗为主,无偿转为有偿服务大大增加了师生的支出,高校的师生会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改革进度缓慢,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一些高校领导对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不够,顾虑重重,难以做出较大的思想转变。加上高校后勤的基础条件水平较低,筹集资金来源窄,将高校后勤作为公益性的角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化的运作,严重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后勤管理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建立高校后勤服务公司、中心等组织,用企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形式,实现后勤保障服务。实行后勤管理企业化经营,就意味着与高校分离,但分离后的后期管理部门的资产仍然归属高校所有,以企业管理方式的后期管理部门,难以实现自负盈亏。因此,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激发矛盾,造成产权关系不清晰,无法明确后期管理实体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容易出现管理与使用脱节,资产安全与完整的责任难以划分,应有的维护也做不到位,对社会化改革带来较大的挑战。

(三)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偏低

大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一方面,由于一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属于临时工,他们的职业道德偏低,责任意识不强,服务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后勤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基本素质低、文化水平差等问题,对后勤工作知之甚少,服务技巧缺乏。部门领导与负责人对员工队伍重要性的认识偏低,对员工队伍培养工作不重视,缺乏后勤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难以适应社会化改革。

三、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是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关键之举。高校全体员工应该打破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更新过去后勤服务的福利、公益与事业型层次观念,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新认识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意义,树立起现代商品和产业化的观念,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受服务方应该提供服务的费用,遵循有偿的规律。此外,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以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职业目标,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也要时刻关注师生对后勤部门的看法与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协调好后勤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以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发展。

(二)明确高校与后期管理部门的产权关系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在于建立高校后勤服务公司,与高校分离,实现市场化运作。因此,需要理顺高校与后期公司直接的产权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等关系,对后勤资产登记造册,清查核实和规范剥离,并依法进行资产价值评估,以界定产权。实现规范经营、规避风险,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高效与后勤实体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

篇2

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活动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之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演讲稿、讲话稿、发言稿、学习体会、实施方案

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二

基层法院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检察干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

公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农业局普法依法治理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小结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小结

在各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十五)

区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演讲稿

法治理念教育演讲稿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十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八)

依法治种科技兴种推进我省林木种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司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演讲稿

医院“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会心得

法院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十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六)

法治理念演讲稿(三)

20__年度司法行政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检察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五)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九)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专题辅导会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之十七

法治理念论文

公安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方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四)

检察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言稿

公安 机关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十七)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公安)

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司法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七)

检察官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阶段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十七)

水管站在创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法治理念中心组学习发言

市检察院反贪局开展法治理念教育学习活动小结

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动员部署阶段工作总结

司法行政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动员讲话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

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律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化专项整改活动实施方案

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司法局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动员讲话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体会

区教育局“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从科学发展观谈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

关于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某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小结

教育局“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法治理念演讲稿(二)

普通警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检察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总结

法治理念论文-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体会(二十一)

20__年依法治区工作总结

检察机关学习法治理念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体会(二十二)

20__年度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及配档表

上半年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总结

县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方案

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活动上的讲话

人民检察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上半年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总结

公证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演讲稿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70-02

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各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加突出[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2]。

一、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内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能够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必然使本区域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受益[3]。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4]。高职院校只有主动贴近市场,密切接触社会,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才能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为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实现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并可有效缓解我国劳动者总体技能偏低和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5]。

二、当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服务,是从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但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来说,尚没有出台较为详细的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其次,不论是高职院校内部,还是外部均没有建立有效促进学校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内部,工作的重点一般仅限于人才培养方面,至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还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最后,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不够健全,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学院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解释、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等工作,但还没有专门成立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服务部门,未能有效地组织全体教职员工为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出谋划策[6]。

(二)社会服务的水平低

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不能按照地方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行业、重点企业对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2]。科研总体实力差,成果的转化率低。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多以教学为主,科研活动所占的比例较低。在社会科学方面,教师运用社会科学理论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低,使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地方政府及各个产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在自然科学领域,技术研发能力不强,使学校未能很好地为地方工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此外,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因评职称所需,大多数科研成果均以或出版著作为主要形式,因此,能够实现转化得少,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则更少。

(三)社会服务的能力弱

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仍较差,实验室、实训和实习基地以及信息网络建设薄弱,制约了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而非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四)社会服务的方式少

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成人教育、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上,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和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不多,还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三、提升高职化工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是苏中地区规模较大的以化工类专业为主干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可在化工、轻工、医药等领域任职,从事化工生产、产品研发、分析检测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扬州境内建有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东承泰州中国医药城,西接南京化学工业园,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明显。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化工类企业中高技能人才比例仅为18.8%,而在世界上石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已经达到35%以上,据此不难看出我国化工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以“就业导向、类群集聚、行业主导、服务地方”为原则,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已经形成的校企双主体董事会体制,完善董事会组织架构,设置董事会秘书处和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和协调等工作;设置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开展企业主导型人才培养、专业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站和专业文化建设等工作;设置创业就业指导委员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工作;设置区域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组建科技服务四个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革新与培训等工作;在完善《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章程》的基础上,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等20多项系列配套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以提高“双师”素质与优化“双师”结构为核心,构建人员互聘、职务互兼、项目互助、能力互提的“四互”式“双师”队伍建设新模式;以培育专业领军人才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平台,加大教师出国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加强条件建设,改善社会服务能力

化学工程系采用“自主开发、校企共建”的模式,建成了一批“生产型、职场化”化工实训室,包含:化工单元过程、化工产品合成、化工生产技术综合、高分子材料加工、化学制药技术等11个实验实训分中心;1个央财支持国家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地——现代分析测试中心;1个省级环境生物技术工程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建有19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整合视频、仿真及实体仿真等优质资源,打造“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虚实结合,拓宽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覆盖面,增强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效果,并将校内基地打造成集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实施、技术开发与服务、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职业素质养成等功能于一体,省内外具有示范作用的化工实训基地。

(四)加强体系建设,增加社会服务形式

着力构建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员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院办学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社会服务网络。

1.依托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与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每年为周边企业和园区进行在职员工和新员工培训,并进行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另外,在2010年为中石化集团培养和训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的青年拔尖技能人才29名;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三年承办全国石油化工行业规模最大的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上百家单位参赛,在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和职业院校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2.近几年我院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开设了“金陵石化班”、“扬农班”、“沙桐班”等订单班。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暑假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深入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并聘任企业专家为“订单班”任课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为学生及早对接企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院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稳步提高,在行业中影响较大,我院现已成为中石化系统石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江苏省定点招录的三所院校之一。

3.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应用性科研优势的特点,积极鼓励教师与化工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为提高教师参与应用性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水平,学院主动了解、掌握企业在应用性技术研发项目上的合作意向,并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企业研发和技改项目信息,拉动双方合作需求;并搭建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的平台,出台横向课题扶持与管理办法,为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改项目牵线搭桥,推动双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学院“双师”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与创新,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优势及学院的区位优势,现代分析测试中心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实验室资质认证、设备计量认证、人员资格认证,达到对外承接分析测试的要求。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围绕扬州化工园区、宁镇扬泰沿线的石化、农药、制药、精细化工、钢铁产业基地等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进行在岗培训与技能鉴定;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优势与扬州及周边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培训,提升本专业在行业、企业和同类院校中的影响力并起到示范作用。

5.利用“生产型、职场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优势专业的辐射作用,为扬州周边兄弟职业院校的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综合实训等活动,年均达750人次以上。此外,还经常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进行结对支援,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 刘扬.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11,(8):87-88.

[2] 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77-80.

[3] 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169-170.

篇4

高校的后勤部门,是高等院校环境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其重要的服务部门,是其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现如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后勤原有体制的不足也就显现了出来,从而不能够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就需要积极的实施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进程的变革。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阶段划分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阶段,经历了起步、深化、整体突破以及调整和巩固这样的四个阶段。机制转换以及体制改革就是改革深化的阶段,其中的机制转换,就是将企业化管理制度,引入后勤服务实体内部;而体制改革,就是需要将后勤服务和管理分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成立“小机关”负责后勤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经济合同相关联的甲、乙方关系,组建较多的后勤服务实体,来承担后勤服务。改革的起步阶段,后勤的职工工资实行工作实绩和奖金分配挂钩,在单项定额承包的基础之上,逐步的建立起全面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到了2003年之后,就进入了调整和巩固阶段,一些院校的后勤实体走出院校,逐渐的发展壮大服务于社会,当然,仍然有一些院校的后勤改革步伐处于缓慢的态势。而整体突破阶段,就是组建后勤服务实体,把后勤服务系统成建制的,从学校的行政系统之中分离出来,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及自主经营。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所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低下,权责不明

在实践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主要形成了“多实体+小机关”以及“大实体+小机关”的管理模式。“多实体”或者是“大实体”,所代表的就是承担后勤服务职能的乙方,而“小机关”所代表的就是学校对后勤进行管理的甲方。而在理论上,将高校的后勤管理的工作做好,就需要甲乙双方互相的配合。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甲乙双方有着不明确的职责,也有着不够顺畅的协调性,其中之一就是,二者在某一样的问题上相互推诿、互相扯皮,就形成了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其中之二就是甲乙双方的工作内容有着重叠的现象,所造成的工作效率的低下,就是因为比较突出的“多头管理”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生活在高校的师生对学校的后勤部门不是特别的了解,很难将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也无法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投诉。因为缺乏广大高校师生的监督,后勤实体的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二)不到位的体制机制转变

现如今,较多的高校后勤实体实际上仍然是依附于每一个高校,后勤实体和学校的行政系统还没有完全的分离,很多高校的后勤实体也没有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并且其法人地位是不明确的,所以在很多的方面仍会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一些高校虽然在表面上成立了后勤集团,却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的机制运行,仅仅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换个牌子而已。

(三)轻服务,重盈利

通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后勤部门形成了企业组织。但是,一些高校的后勤企业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过分的追求经济利润,一些更甚者放弃了校园市场,是因为他们在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所以就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高校后勤所存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的,是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的,有着公益性和社会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其追求经济的效益是必要的选择,但是应该将高校后勤所存在的真正目的坚持下去。倘若高校的和后勤部门将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育人责任忽视,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利益,单纯的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讲服务,无异于杀鸡取卵。

(四)不明晰的产权关系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后勤实体所使用资产的占有权仍然在高等院校,尽管很多的高校的后勤系统的人员和经费以及学校之间实现了剥离,后勤实体所占有的仅仅是经营权以及使用权,促使二者之间产生不明晰的产权关系。因为不具有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后勤实体就没有办法实F自负盈亏以及独立核算,也没有办法成为企业法人,从而也会致使管理人员不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除此之外,因为不明晰的产权关系,所以后勤实体所管理的资产,一些进入学校的账户,一些被注入后勤账户,容易致使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以及财务管理的漏洞,后勤实体的账面难以将国有资产的情况进行反映。

三、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需因地因校制宜

进一步改革现行后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就是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关键一步。当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将相应的资源和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行政管理的系统中逐步的分离出来,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经营以及自我发展的后勤实体组建,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然而长远些思考,高校的后勤应该从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政府主导、学校选择以及社会承办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第三产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重组和分流的形式。

(一)高校后勤实体需向着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高校应当建立起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需管理体制,实体需通过改制、改组,依据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主经营以及自我约束。中心、公司以及集团等,都是高校后勤实体的形式,但是应该按照高校真实的情况决定,那些条件成熟的,能够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多多的进行体制改革,但是要切记不可盲目推进、不切实际,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假如高校目前有着较多的后勤人员,有着较大的规模形式,但是自身却没有市场开拓的实力和能力,仍处于拨款服务,所以就能够采取多实体方式;而有些学校处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却有着较弱的实力、较小的规模以及较少的后勤人员,那么其就可以采取托管的方式;有些学校的后勤实体有着一定的生产服务能力,也有着比较大的学校规模,为了促进后勤的发展,可以采取后勤集团方式,也就是大实体方式。总而言之,通过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可以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校内后勤资源,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上后勤资源,可以提升保障能力,可以从学校办社会改变为社会办学校,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管理的体制中,就应该明确:1、要培育教育市场,加强联合协办;2、高校要创造积极地条件推进,高校的后勤部门应该逐步的转化成各类经济实体,学校的乙方以及甲方,需要依据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的方式明确利、权以及责;3、高校需要将代表学校的后勤监控部门,精干高效的部门设立;4、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应该实行有偿服务,当其成为经济实体之后;5、需要盘清高校所有的后勤资产,要明确后勤资产保值责任和产权关系的责任,要明确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

(二)需要将监事会、董事会设立

学校后勤资产的代表,就是董事会,可以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能够负责对经济实体托管和租赁的资产进行监督检查。董事会对重大投资做出决策,也会对学校负责。

(三)甲乙双方关系需建立合同制约

通过目前的后勤服务部门作为基础组建的实体,作为乙方,可以成建制的从高校行政管理的系统之中分离出来。后勤实体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行政隶属关系所转化成的合同制约的甲乙双方的关系。而甲方,就是高校所指定的相关的部门,代表学校行使组织项目招标、制定后勤规划、和后勤实体签订合同以及经费预算,监督管理后勤质量价格。

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建议

(一)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为高校提供更加高效且优质化的后勤保障服务,就是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主要目的,并且也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教学科研人物的培养。所以,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应该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准确将经济属性和高校后勤教育属性之间的“度”把握好,不仅发挥服务以及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依据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为师生员工、科研以及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不是相悖的,应该积极地重视起社会效益的实现,不断提升和改进服务质量,赢得广大师生的青睐和信任,逐步的占领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当然,每一所高校都可以合理分担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成本,为了降低高校的后勤实体的运行成本,可以通过给予财税优惠政策等途径。

(二)需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高校后勤实体转制创新

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就应该规范后勤实体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将高校的后勤实体培养成为,具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独立经济实体。但是想要实行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就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应该坚持的明确产权以及清产核资,从而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建立,还需要将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用人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建立。

(三)需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后勤外部监督内部管理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是要加强对后勤企业的监督,而并非要放弃对后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但是,监督的形式需要转变成消费者监督,而不是之初的行政监督,从而规范和引导后勤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就需要提升高校的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效益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市场监管体系,从而加强体系建设。除此之外,每一个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都应该加强内部的管理,就是要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服务意识以及工作积极性,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建立工作激励机制,还需要积极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也就是推动建立充满活力以及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秩序,吸引社会优秀服务企业进校服务,提升高校后勤的运行效率。

(四)需施行归口管理,组建后勤大实体

现如今,一些高校的后勤存在着职能不清、机构臃肿、条块分割以及层次过多等严重的问题,不同的部门管理着宿舍、餐饮以及食宿,从而就肢解了后勤。有的一些学校允许在后勤之中⒏鞑棵偶尤耄但是却干扰了高校每一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着比较严重的无序竞争的后果。所以,就会应该施行归口管理,组建后勤大实体,解决“小后勤”的问题。也就是要将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后勤的工作,统一归口到高校的后勤实体中来,按照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有效且系统的管理。要将有序统一的后勤服务市场建立,施行归口管理以及组建后勤大实体,切实的将高校内部“多后勤”的局面改变。

五、结语

为了积极地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应该在高校的后勤改革中,积极的探索多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促使高校的后勤改革逐渐的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企业化以及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目前,我国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为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因此只需要明确思路,紧紧地抓住机遇,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不断的创新,从而缺的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济江.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02):140-142.

[2]特格希.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1):39+42.

[3]柴哲军,包晓明,王静峰.“后社会化”阶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1-44+47.

篇5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供教务处调配的多媒体教室有89间,其中60座的小教室64间,120座的中阶梯教室18间,255座的大阶梯教室7间,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基本能满足平时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多媒体教室使用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多媒体教室供不应求。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一般教务处在排课之初,都会考虑到老师这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并且有些教室的设备建造时间已超过设备的使用年限,在使用过程中效果不佳,而且经常容易出问题。这样,89间的数量缩水,导致教室供不应求。

2.教学使用者对设备不熟悉。

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老师是理工科出身,对于设备的使用应用自如,略有故障也能轻松排除。一些老师没有熟练掌握流程,遇到一些小问题就束手无策,比如不会开投影,不会放下幕布;功放电源没开而没有声音;乱调功放旋钮,使得扩音器产生刺耳的声音,等等。这些问题其实自己可以解决,但是很多老师都依赖管理员,上课的前5分钟,管理员往往都几个楼层上下跑,为解决此类小问题而应接不暇,无疑大大加重了管理员的负担。

3.由于使用不当,导致中高档设备损坏,对学校教学工作有严重影响。

部分老师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如不关闭投影仪或者关闭后不待投影仪冷却就直接拉电源总闸,容易导致投影机主板、灯泡烧坏。

这些设备都属于中高端设备,需要专业人员才能维修,而且维修时间普遍较长,这样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我院多媒体教室管理社会化的尝试

如何解决多媒体教室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往总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完整规范的多媒体设备操作流程,在讲台醒目处张贴简单操作步骤,规范教师的操作。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部分教师能够按照流程操作,但是部分人胡乱操作,这就要求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我院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专任管理多媒体教室的只有1人,纵然有三头六臂,十八般武艺也忙不过来;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的培训。其实在这方面,真正开培训班时,总有部分人不参加,实际使用中出问题的正是这部分人。

针对这些问题,我院提出一个多媒体教室服务社会化的方案,邀请一些拥有专业技术的服务公司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专业的维护服务,并与学校各相关部门建立合同监督的体系,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多媒体教室的维护管理问题。服务社会化的优势在于花低于学校自身管理的费用,就可享受到超越品牌的专业多媒体设备维护服务,服务社会化,其运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1.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工作。

多媒体教室核心设备投影机,涉及专业知识非常多,这些知识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开设课程专业教学,所以投影机的芯片级维修及专业维护知识都是通过长期工作积累经验的。多媒体教室涉及的设备比较多,每一种设备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进修维护,学校往往是一个人负责维护,无法对每一种设备进行专业的故障判断及设备维护。

2.节省资源,减少投入。

通过社会化服务,不必组织学校内部资源实现维修服务目标,不必为每一种设备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直接通过维护维修服务社会化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只需投入不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服务公司提供了全套服务,包括学校所有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专业维护、故障排除、设备定期保养、系统升级,等等。低廉的价格完全可以替学校省去额外成立的部门或聘用维护人员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因设备维护而造成的相关费用,节约学校费用预算。

3.节约时间。

社会化服务不仅减轻了我院在管理及费用预算上的负担,让我院各部门专注于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业务,还通过合同约束服务方为我院带来了一种可靠的服务保障。

4.运维稳定。

社会化服务为我院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维修维护服务,包括建立系统设备档案、系统维护记录、系统维护记录分析等服务项目。多媒体教室对日常教学越来越重要,专业的社会化服务能为我院整体多媒体教室系统提供稳定的运行维护,保证正常教学计划的展开。

5.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通过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日常对多媒体设备的精心呵护,定期为设备检修和投影机设备除尘保养,能够有效杜绝一些设备的性能隐患,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四、多媒体教室服务社会化方案

1.服务内容。

多媒体教室墙上网络接口和220V插座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相关的所有设备和设施,包括多媒体讲台及讲台上和内部的设备(计算机、中控、扩音机等)、线路,安装在建筑物上投影机、银幕、音响及线路等。

保证多媒体教学系统状态完好,教师正常操作多媒体设备时运行稳定,系统技术指标满足教学需要;及时排除设备的所有硬件故障;及时排除所有设备的软件故障。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类应用软件,中控、IC卡控制器的底层程序与控制码,投影机系统设置,定期升级系统补丁、病毒库、新版本软件、插件等。

2.服务形式。

全包方式:采取整体承包,承包方负责维护范畴内的所有技术维修,维修需要的全部配件(包括投影机灯泡和液晶片等)和材料,以及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设备的更新。

维修及更新标准:首先,在目前已有的多媒体教室中选定一个教室作为标准教室,对该教室中投影机的亮度、周边设备的技术指标标准、教学电脑的运行速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做出明确测定,以此为标准约束服务方,服务方必须保证所有多媒体教室均能达到这个标准,否则,必须进行维修或者更新设备。

备品备件:服务方必须按照每50个教室准备一套备用设备的比例,准备多媒体教室的全部设备作为备用机,及时替代故障设备,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专人负责:我院为服务方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服务方安排具备三年以上多媒体教室服务经验的专人驻守我院,确保维修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篇6

八五七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境内,地处完达山南麓,小兴凯湖北岸,风光优美、土质肥沃。辖区总面积85万亩,其中耕地54万亩,下辖10个管理区2个社区和10个场直企事业单位,辖区常住人口1.8万人,暂住人口3000余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社情日趋复杂。农场建立了八五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方便管理、就近一体的原则,农场把各管理区的保安员及公安分局的社区民警聘请为综治协管员;把辖区划分为4格(10个管理区为一格,2个社区各为一格,场直企事业单位为一格),将辖区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实行综治协管员专人服务管理,实现了管理全覆盖。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农场成立了由农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各综治成员单位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小组与各管理区、社区、企事业单位构成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网络组织。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综治协管员职责、调解流程、出租屋管理工作流程、租赁管理规定以及协管员的绩能功效和考勤考核等相关制度职责进行完善,定期检查、考核,实现责、权、利明确。农场加大信息主导工作,加强网站建设。建立“民情网站”——八五七农场网站,对百姓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服务,并通过建立八五七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及857贴吧,拓宽群众诉求渠道,搭建对话平台,对群众反映的涉及民生安危的问题及时处理回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全场45个单位、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信息化平台的培训及推广。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二、结合三优文明创建,构建社会管理的原动力

创建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的三优文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内涵上的不断扩展。八五七农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十佳宜居农垦城等殊荣。近年来,农场从整治环境入手,不断巩固“三优”文明创建成果。去冬今春,已累计完成绿色通道工程12公里300亩、“见缝插绿”工程500亩、居住区绿化8万平方米,大树进城4000余株。实施夜晚景观亮化工程,确保重点街路设施完好率达到99%以上,亮灯率达到98%以上。

农场持续开展了文明素养培育工程。在全场开展“学习道德楷模、争当文明公民”主题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农场文明办选树了科技致富、先进企业家、学雷锋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与朝阳社区联合开展“星级楼栋”评比、“文明小区”创建等活动,倡导宣扬传统文化、礼仪知识、文明修养;积极倡导关爱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开展环保、帮困、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目前,一支支“懂文化、会技术、有能力、乐于助人”的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农场大街小巷。朝阳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物业、城管、环卫、计生四支党员服务队组成,设立了服务热线电话,年均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上万件。在青少年中开展了系统的“以德育教育促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工程。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立志读书、回报社会的思想品质。

针对农场以前因辖区店面多,牌匾悬挂杂乱等实际情况,农场规范门面及经营秩序,创建风格化商业街。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外聘装潢公司进行统一设计、安装,安装面积达3000余平方。并充分听取商户意见,达到统一、个性、协调、美观“四赢”效果。

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管理的“调处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农场建立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做到管理区每周排查一次,农场每半月排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条件,防止因为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今年共对2起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成功率达100%。推进“大调解”及“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农场、管理区(社区)两级调解组织网络,农场共有调解员107人。依托农场办和司法分局建立调访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调解了多起疑难复杂纠纷,避免了多起越级访和集体访。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理机制,构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农场公安分局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指派正式民警进行管理。对农场的暂住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并将其全部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关注改善民生工作,重视民生制度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建设,切实就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职工共同富裕工程。2011年起,农场广泛开展“1+10”职工共同富裕行动,用真情、动真格、使真劲,帮低收入户选项目、配资金、做服务,不断提高低收入和困难职工家庭经济收入,按照动态标准保持年度零贫困户目标。实施居民社会保障工程。按时足额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巩固医疗保险工作成果,确保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100%,连续10年实现了垦区提出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不欠一人,不欠一分”的工作目标。加强“爱心超市”建设,为生活困难家庭按期发放生活必需品。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农场为弱势群体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将辖区内的各类弱势群体进行细化分类。结合弱势群体能够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为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2011年参加培训的学员达到100余人。实施文化惠民悦民工程。农场注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打造10分钟“文化”圈。投资5500余万元正建1万余平方米文体中心;投资300余万元在文化休闲广场上新安装LED全彩显示屏。2012年,农场将投建图书馆,使人均公共藏书达到20册以上。2011年,注册成立了完达山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太极、秧歌、健身操等9大协会组织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与中华诗词第一县——望奎县文化局实施共建;与大庆市金丰集团共享社区物业管理理念,大庆精神走进八五七;与俄罗斯画家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俄罗斯民族艺术与北大荒文化精神共鸣互动等。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工程。新建6900平方米职工医院,完善高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打造值得信赖的公共卫生园区。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善日处理污水量100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并投入使用。实施职工养老保障工程。对新建敬老院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拥有三栋现代化宾馆式综合楼和一个水上公园。实行宾馆式管理,亲情式服务,为老人营造温暖舒适的家。

五、破解难点,激发社会管理的活力

篇7

一、构建专业教学和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课程必要性

(一)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意识,有效衔接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课程体系,仅仅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制定,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甚至是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样就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趋势。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能力,就应该突破过去的学科体系框架,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意识,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经管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要培养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控能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整个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始终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文的课程意识,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渗透到每一门的专业课程中。例如,《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还要求学生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二)构建专业和社会能力一体化课程,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要发展,就要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仅仅依靠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工学结合、学做合作的方式,利用现实完整的产品(服务)、活动项目和过程为以真实的系列产品(服务)的开发过程建设课程,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和职业环境中去提升自我,学习将来必备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社会职业素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沟通组织能力,为将来的在职场上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将真实、完整的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为驱动构建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搭建了强大的平台,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其长期的发展。

二、开发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来促进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经管专业,是一个招生和就业都比较傲热门的专业,尤其是近些年来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达到学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就要在加大力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人才培养方案。另外,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上,更要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计划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总的来说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包括专业能力和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构建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利用整体――基础――渗透等策略去加强专业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另外,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划分,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水平模块”以及“社会能力模块”等组成,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例如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包括营销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的培养、推销能力的加强。

(二)借助真实的产品(服务)驱动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开发以融合专业课程与社会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调查中,从选择商品或服务开始,深入认识经管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等信息,例如财会专业要了解现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涉及的财会知识,以及相关企业的运营里路程及职位相关特点。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包括对技能证书的要求,例如金融专业,是否需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营销专业哪些岗位需要营销员、助理营销师等技能证书等。接下来,是要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明确驱动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经管专业教研组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根据系列产品设计与制作环节,开设专业能力模块的关键课程。同时要认真研究产品每一道工序要具备的技能,将这些技能性的具体要求列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适合岗位群。总的来说,要根据这逻辑统筹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每道工序都有对应的课程,借助依据核心课程所需要融入的基础知识,开始设置每门专业基础课程,例如金融专业的《金融市场学》,进而要实现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的设置。在这个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让大一的学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自己的方向,由于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将来想立足的行业,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行业等。

三、建立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一)构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课程的“大案例”课程标准

前面提到,经管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涵盖了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由三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就有专业能力、基础技能以及社会能力等。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的相关课程在整个教学管理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作用,将会以“第一课堂”的身份开展,“大案例”将是这个课程标准的驱动力,融入社会能力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另外要鼓励各专业的学生大胆参与其中,学习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和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处的“大案例”通常被称为“大任务”,一般是指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完善的工作项目。在现实的教学中,大案例应该遵循“一案到底”的原则,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实现相关的大案例。

高职院校的经管专业,应该保证每一门课程拥有10个左右的大案例,对于案例库要实现动态管理,尤其是像会计专业、等,每年的会计法都有所更新,教师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完善。同时要时刻把握当年的经济最新形势,更新会计专业的相关案例,作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资源。

在构建课程标准的时候,首先应该先从大案例的选取出发,同时要将课程案例模块进行细分,接着要对实践任务、支撑任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另外,要认真安排好每个课程案例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为构建课程标准提供操作依据。

(二)以竞赛活动为驱动,构建基础能力课程模块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的教育要求培养人才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有相应的课外教学进行辅助。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就业非常激烈,更应该丰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因此,高职院校要以课外活动作为驱动,例如增加“点钞比赛”“做账比赛”“股票模拟比赛”“营销比赛等”,还可以组织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可以针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特征,设计适合的活动或者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篇8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首先,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一个人,特别是作为执法机关的干警,执法理念是指导工作的基石。不可否认,在我们中间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理想信念动摇,思想灰颓,道德水准低下,工作不思进取,因此面对现阶段政法机关的工作形势和任务,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是到了必须该认真解决、统一法治理念的时候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解决人的头脑问题,开展这项活动很有必要性,那么我们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下,都必须围绕中心,心系全局,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要做到真正学、真正懂,严格要求自己,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

其次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用五个方面内容指导工作实际。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正确处理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关系,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坚持执法为民就是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耍特权,不推诿逃避,只要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以最好的态度回答当事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满意。坚持公平正义就是在执法活动中坚持依法、合法、合理,保证在工作中及时高效、程序公正,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办人情案、关系案。坚持服务大局就是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不断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

第三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指导工作,提高效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明确思想认识,必须提高自身本领,丰富工作手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做为树立正确执法理念、提高思想意识、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条件,并将其落实在工作上。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兢兢业业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会以踏实的努力提升执法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篇9

YU Gang, XIAYunjian

(International Equestrian College of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Take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sports i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the local application society are discusse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ffer guidance for social sport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local; applicatio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differentiation

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其前身是早在1993年由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的社会体育专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已获得广泛认可。截至2012年初,我国已有2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也就是说,只要有单独设置体育院、系的高校几乎都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成为各体育院系普遍开设的专业。但是,这些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都是面向“大众、传统”的体育运动领域,如兵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传统、大众运动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导致该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与结果没有差异性,在找工作时没有突出优势,就业遇到极大的瓶颈。另外绝大多数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定向型的且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是不相适应的,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被列为10大最难就业专业之一,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2年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希望改变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10月后,体育产业在国家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产业的规划与发展被纳入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框架中,意义深远,中国的体育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马术运动是体育产业中独具特色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目前,我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以及湖北、安徽、四川、内蒙和重庆等地已有很多大中型的马术俱乐部,粗略估计,我国目前马术俱乐部大约有500余家,并且新开俱乐部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举办马术活动是马术运动生存的基础,也是促进马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杠杆。而每一次马术活动的顺利圆满完成,均需要大量的服务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赛事裁判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作保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通过对马术俱乐部从业人员调查发现,首先是其工作人员大多是半路转行(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本科院校开设有面向马术运动的社会体育专业,所以没有此类人才),没有系统接受专业学习、严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创新能力较差;其次是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严重阻碍了其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面向马术运动培养的专门性,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这些俱乐部梦寐以求的,社会急需此类新兴、时尚、高端运动的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差异化,顺应社会对新兴、时尚、高端运动(如马术、赛马)的人才需求。

2 马术、赛马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马术、赛马运动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贵族运动项目,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休闲娱乐的愿望日益强烈,马术、赛马等时尚、高端体育运动逐渐兴起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五百余家以休闲体育方式开办的马术休闲骑乘俱乐部,速度赛马也正在国内蓬勃开展。但是,我国马术、赛马产业的发展历史还很短,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起步时间也不长,使得满足马术、赛马产业发展需求的既懂马术、赛马产业基本理论,又切实掌握马术、赛马运动实践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形成制约我国马术、赛马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无法适应马术、赛马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表1、表2是对全国部分有代表性的马术、赛马俱乐部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后得到的数据。

表1 武汉赛马俱乐部人才需求表(典型岗位需求)

由此可见,马术、赛马产业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面向赛马(马术)运动培养的专门性、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本科层次人才是这些俱乐部梦寐以求的,社会急需此类新兴、时尚、高端运动的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但是,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机构进行本科层次的马术、赛马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来满足市场的需求。2008年武汉商学院开办了全国首个大专层次的赛马产业相关专业:“赛马产业管理专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为本科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马术、赛马产业管理方向的开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武汉商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差异化培养马术、赛马产业相关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3.1 赛马产业管理方向办学有积累,专业建设成果丰富

体育与马术学院是武汉商学院紧贴市场需求而创办和重点建设的院系,是学校办学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体育与马术学院创造 “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结合为模式、以办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打造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体育与马术学院原有设置的大专层次的赛马产业管理专业方向体现了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时代特征鲜明,校企合作紧密,并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本专业方向招生火爆,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攀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体育专业学生总人数已达到600余人。

体育与马术学院强调专业内涵建设,重视教学质量工程的创建。2008年“赛马赛事组织与管理”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批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009年赛马产业管理实验实训基地获批为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0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位;2010年“马房管理”课程获批为院级精品课程; 2011年赛马产业管理实验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武汉商学院现与天津体育学院、英国皇家农学院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马术运动竞赛与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业科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中澳合作项目“赛马产业管理”专业。

3.2 师资力量

体育与马术学院拥有一个由40多名专兼职教师组成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授9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1名,讲师6名。师资队伍学缘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高,团队中老、中、青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中有龙舟国家级和沙滩排球国家级裁判各1人,速度赛马裁判员5名,国家级体育经纪人1人,澳大利亚NMIT教育四级评估师资质4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55%,80%的教师为“双师素质”教师,这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赛马产业管理方向的开设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与人力保障。

3.3 教学训练设施

体育与马术学院设有校内小型练马场、马房、马匹解剖生理实验室、马匹运动能力检测实验室、马匹模拟实训室、赛事模拟实训室、马文化室等11个实验实训室,并有5匹教学训练用马。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M2;另有多功能体育馆1座、形体训练房5个、健身房3个、体育舞蹈房2个、室内羽毛球场20片、乒乓球台30张、网球场4片、室外篮球场15片、排球场10片、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0M2 。实验、实训设备总值约1000余万。(下转第104页)(上接第56页)同时,武汉商学院与东方马城联合办学,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赛马场――东方马城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该基地有设施一流的标准速度赛马场和占地三千亩的育马、练马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此外,体育与马术学院还拥有北京京城马汇、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北京京华兴马业俱乐部有限公司、广东标卓马术俱乐部、广东汕头马会、上海青青马术俱乐部、青岛凤凰山庄马术俱乐部、宁夏博赛马术俱乐部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现行治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学校办社会”的后勤服务体制,使政府和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治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部门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成为独立的后勤经济实体。目前,各高校的后勤改革已经起步,成立了后勤产业集团,但后勤的财务运作并没有同学校完全脱离,还享受国家的经费补助,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在这次改革中如何加强财务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改革的进程。学校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治理问题,寻求理想的财务治理对策,逐步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治理模式,为促进高校后勤真正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做好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要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前提是要做好后勤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后勤的资产是在过去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拨款购置或利用学校提供条件取得的,均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为做好产权制度的明晰,将后勤资产从高校中划分出来,校财务部门就要同有关单位对后勤资产进行清理、评估和界定。首先,要对后勤改革前的设备资产进行认真全面的清查核对,核实后勤经济实体各项设备资产的种类、数量、价值,作好财产登记,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按照评估后后勤经济实体占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办理资产转移手续进行产权界定、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签订国有资产租赁合同。其次,对后勤经济实体使用学校的房产和土地按有关规定进行价值评估,可将此作为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投入,按双方合同以租赁关系给后勤实体使用。最后,对后勤原有的往来款项、债权债务、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核对清理,划分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

二、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治理工作

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校财务部门应从过去对后勤财务的直接治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对其进行宏观上的业务指导。现阶段,学校财务部门应履行学校支持后勤经济实体的责任,指导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首先,高校财务部门具备一套完备可行的内部财务治理规章制度,而后勤经济实体由于处在改革初期,财务治理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财务部门应主动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内部财务治理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使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科学、规范。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帮助其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制符合国家要求的会计表,并对其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在具体业务上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后勤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学校财务部门还应主动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税务部门对后勤企业的税收优惠,在政策上正确使用国家对其的扶持减免,从而降低后勤经济实体的有关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帮助后勤经济实体逐步实行成本核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成本核算。高校后勤是从高校这个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成本观念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的所谓成本是不真实的,它所占用的大量资产是无偿使用的,不付使用费,也不计提折旧。改革之后的后勤企业,应实行企业化治理,严格按会计制度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实行全面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治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治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治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后勤实体还要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后勤实体要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折旧方法要校级财务备案,提取的折旧费除上交学校作为使用固定资产的补偿外,还有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

四、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监督和审计

后勤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治理后,学校财务部门应把握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运作方式、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并协助审计部门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指导监督和审计,提高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水平。

在后勤改革的过渡时期,后勤财务仍是学校的二级单位,这个时期学校应继续执行财务监督职能,校级财务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正建议,督促后勤实体加强内部财务治理,完善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体系,逐渐向完全企业化治理过渡。学校的审计部门在这一时期也应加强对后勤实体的审计监督,对其会计账目、会计核算、会计表、使用学校财政补助情况等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是对后勤实体财务的一种监督体制,不是对其经营方式和内部治理的干预,其目的是了解发现后勤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帮助后勤实体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后勤实体负责人离任审计、工程立项、工程预决算、校内单位承包工程审计制度。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期,后勤财务在脱离国家财政补助完全独立之后,这种监督体制才能做出相应调整。

五、实行后勤会计委派制建立财务通制度

高校后勤会计委派制是高校后勤治理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出现的新事物,由于后勤财务机构仍是学校的二级财务单位,使学校有权向后勤实体委派会计。学校对后勤实体的会计委派就是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均由学校支付,不参加后勤企业的利益分配,改变了会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依附关系。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学校后勤资产的保值,有利于保证后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后勤完全脱离学校以后,学校应停止会计委派。

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同时还应建立财务通制度。现阶段,后勤实体财务在很多方面与学校保持着诸多联系,因此,有必要在校级财务与后勤实体财务之间建立财务通制度,后勤实体财务应按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向学校财务部门送真实、准确的会计表及财务分析,重大财务事项要及时向校级财务部门汇。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民营经济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因此,我国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企业。但中国民营企业在迎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本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特别是资本社会化问题始终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本社会化是资本聚合过程,将分散化、多元化的不同资本集合成统一的社会资本,进而实行资本的社会化运作。资本社会化是打破资本壁垒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运动的产物,也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显示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社会化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以资本社会化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具体实际探讨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存在主要问题,结合企业内部还外部双重考虑,从制度层面提出制度改善建议,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指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资本社会化概述

( 一 )资本社会化概念演进 随着社会生产和管理方式逐渐走社会化道路,股份资本、股价资本等社会资本形式的资本也日益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社会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然而,资本社会化概念的理论渊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资本社会化这一名词,但是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和社会资本的阐述是资本社会化理念的最早预期。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化为前提产生的资本”。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一个相对概念,是个人资本的直接集中,这种股份资本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资本社会化思想提出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看待资本社会化,也没有形成唯一的明确定义。国外学者多从股权分配等角度进行研究。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资本社会化的内涵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观点。目前,国内学者田广研的对资本社会化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指出,资本社会化产生于发展中的社会。以往的资本以分散、独立的方式存在,多以个人所有和经营,随着社会化发展资本逐渐向集中、联合方式发挥作用,资本所有权也从个人占有向共同占有和使用转变。因此,资本社会化是资本形式和所有权的转变过程,是资本从私人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

( 二 )资本社会化实现条件 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蓬勃发展,资本的发展模式也日渐多元化和国际化。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资本社会化的实现生产社会化、股份经济、信用保障制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前提。狭义上,生产社会化是通过将社会生产资源集中到社会生产中,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成为一种多人共同参与,资源共同使用的社会化过程。生产社会化是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资本发展也向社会化转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体制下发展企业来的私人资本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私人资本的获取途径和积累规模有限。因此,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础前提。(2)股份制经济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形式。股份制的出现丰富了资本组织形式,也推进了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进程。根据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的论述,资本社会化过程就是创造并运营股份资本的过程,同时股份资本又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实现途径。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上,股份资本来源于集中发行的股票和不断发展的股票市场,通过股份资本的积累,私人资本实现了规模上的联合和性质上的社会属性。同时,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衍生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租赁市场、基金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资本形态,大为扩展了资本社会化的模式。由此可见,股份制经济的形成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推动力,股份制和股份资本的出现为资本多元化创造了条件。(3)信用保障制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制度保障。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还必须依赖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私人资本的独立运营向社会资本的集中运作这一过程对资本所有者、运营者、参与机构的信用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的社会融资与其信用资质密切相关,企业自身的资本信用程度是融资过程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的信用保障制度机制的完备性是社会资本实现集中化的制度保障。正如马克思所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中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股份制公司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信用水平已经成为了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必备保障。

三、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关系

( 一 )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资本社会化进程 企业发展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个体的资金力量不足,阻碍了股权多元化发展的长期要求。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汇集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手段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同时,机构投资者还能够凭借自身的规模效益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资本市场为资本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资本市场作为资本运作舞台,为多元化的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促进差异化的资本实现不同水平和程度的市场交易,创造了多样的融资途径,比如债券融资、股权募资等,实现市场交易的多元股权。同时,资本市场带来了广泛的产权融合,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并购等方式搭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组合桥梁。另外,资本市场为多元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门槛,鼓励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投资方式,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大量的资金加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企业资本组合的多元化,进而推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进程。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资本社会化质量。资本社会化是企业实体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基于市场规律的资源配置行为。投资活动伴随着相应的项目风险,需要参与者对投资行为保持相当的理性。有效的资本市场存在总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具有 专业的投资人员,通过良好的职业判断来识别市场中存在的投资结汇,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以指引,有利于整个资本社会化活动的稳步开展。

( 二 )企业资本社会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社会化发展为企业资本组成形式的变迁提供推动力量。股份公司作为企业资本组成的主要形式,使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实现了资本的集中。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这一投资活动的参与者雨来越多,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而产生的。资本社会化是实现企业独立化的重要途径,意味着企业确立了经济主体地位的独立性。首先,现代资本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具体的资本结构、证券产品类型都呈现出多元特征,资本市场扩展为社会资本和经营资本的综合载体,个人储蓄和机构投资以基金、股票、证券等形式进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投资工具及其组合。其次,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特征越加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传统的证券交易被信息化方式取代,信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司带来了相对平等的社会化机会。最后,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畅通的资本转化渠道,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参与投资的机会。这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多远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增加了融资活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资本社会化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及实现路径

( 一 )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进入股份制改造,许多经过股份制改革的民营企业,不仅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有的还稳步迈入国内外证券市场,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涌现出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优秀企业,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急先锋。尽管民营企业在持续朝着资本社会化方向发展,我国股份制的体制问题始终阻碍着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的缺陷使得资本社会化进程有所滞后。(1)资本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首先显示出的是以融资为目的的特征,但我国融资体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信誉不高、产权不清、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很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对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选择地下金融或非正常渠道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相对较大。而且,行业垄断也是民营企业遇到的重要阻碍。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放宽了社会投资的范围,试图保证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待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仍然存在,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道路上的硬性障碍。(2)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低。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固有限制外,民营企业内部的治理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组在资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属于根本性的内因。很多民营企业未能全面的认识资本社会化概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社会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坚持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念和运作模式,而资本社会强调的是融资来获得资本支持,两者在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差别。资本社会化应当是一种革命性的融资方式转变,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仅仅资本社会化当成简单的资本扩展来为IPO开辟道路或者只是单纯的吸收资本,未能充分发挥资本社会化的全面效应。甚至有些企业不当的运用资本社会化,毫无原则的“圈钱”,对投资者和企业信用都带来了严重损害。(3)家族企业经营不合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存在历史性的制度缺陷。家族经营制带在治理上的最为关键的就是产权问题:一方面,产权分配不清晰。一般来说,大多数家族企业只重视家族整体占有股权,导致企业决策的责、权、利分配含混不清,管理决策效率及质量很难保证,难以对家族成员的带来激励效果。另一方面,产权分配不合理,“一股独大”司空见惯,家族领导对企业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家族成员既不欢迎外部资本的进入,又不愿意放弃绝对的控制权,家族的封闭性和独断性阻隔了外部资本的融入。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其结果是企业决策实际是非民主的个人决策,人治色彩浓厚,优秀管理人员选聘范围有限,其他外部优秀管理人员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有缺陷的决策听之任之,最终形成了畸形的公司治理架构。(4)诚信制度和法律不完善。我国从1995年颁布担保法以来,连续出台各种信用规范和法律,但是资本市场上由于诚信问题带来的各类纠纷和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制度体系始终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对民营企业而言,我国目前的现在企业制度尚未成型和成熟,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存在许多缺陷,经验不稳定,资产流动性差,资产质量不高,信用评级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机构以政府预算、民间筹资为生存来源,在信用管理方面难以实现独立性,难以为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保驾护航。因此,资本市场和资本社会化迫切需要完备、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 二 )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实现路径 (1)积极促进民营企业上市。IPO是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成熟发展企业的目标之一,因此民营企业在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可以依靠上市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障融资。从上市时机来看,上市一般发生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初期,来自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从上市流程来看,民营企业需要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实现产权明晰化,这是上市的基本条件;而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吸引多元化的资金,并选择性的引入未来潜力广阔的优质股东;完成对资本吸引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集中化的股权进行分散流通,吸引包括机个人投资者、企业法人和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化的投资者来购买股权,将股权变现或者置换;最后,初步融资后,配股、增股或者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也是可供考虑的融资方式。民营企业上市对企 业来说,不仅仅增加流通资本,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促进长期的投资吸引力。(2)加大私募股权融资方式。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未能发展规模的限制,还没有达到上市的的要求,难以通过上述分析的多元化渠道来融资,对这些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私募股权融资是重要的选择。私募融资采用的是非公开方式,融资活动并不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投资者也不是多元化的,多局限在资金富足的机构投资着和个人投资者。尽管私募融资没有上市带来的融资效果强大,它仍然是我国民营企业极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我国数不胜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私募融资来获取资金支持,为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完善。可以说,私募融资是中下民营企业走向强大的垫脚石。(3)大力推行内部职工控股制。前面分析的是外部融资环境的完善,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来看,职工控股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也是实现股权多远化、优化治理结构的诉求。当外部融资障碍难以克服时,内部员工持股方式成为另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内部员工持股,将公司的股份分散到员工中,避免了股权过于集中和单一,借力内部员工来开拓融资渠道,可靠性更强。而且,依靠内部成员融资能够减少委托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员工来说也更具有激励性,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一致性将加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第一,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强调独立董事的地位。一方面,股东大会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应当对董事、监视和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大股东的管理,避免大股东垄断,充分保护中小股东的切实利益;另一方面,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保证其在重大决策中的决定作用。第二,构建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依靠激励制度来实现,而激励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将绩效管理和奖惩联系起来。多样的激励途径还表现在薪酬体系上,常规的年薪为主体的报酬体系还不够,应当适当引入期权和股权,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者的自身利益相结合,增大经营者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引入外部的监督机制。为了避免董事会监督的局限性,可以一定程度的使用外部监督机制。一般来讲,外部监管主体由政府、投资者、股东等。其中,政府是各项监管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如信息披露制度等,而投资者和股东也可以通过监管监督机制来对企业来进行实时监管。(5)加大政府政策支持。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鼓励民营企业的民间投资。近几年,政府持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快了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进程,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之一。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政府应该继续发挥作用。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具有法律法规上的平等性,为其提供坚实的法律产权保护;其次,通过建立合理合法的融资制度来减少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条件,减低门槛,帮助民营企业扩宽融资渠道。

五、结语

资本社会化带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多元产权主体取代了单一的产权主体。在资本社会化进程中股权相对变得分散的情况下,董事会能否真正反映股东意愿、维护公众利益,监事会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经理能否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追求,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来说,依赖于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发展。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在资本社会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在于自身治理结构问题。大到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组织产权分配完善,小到董事会管理、员工激励制度都是治理的重要任务。企业的诚信管理也是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政府和市场两个外部主题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推动资本市场的社会进程,为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开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山:《资本社会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亚、刘磊:《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