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7 09:20: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篇1

序言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革命。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于漪认为“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这固然赞誉了国语对素质教育的突出作用,然而现行的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担当此重任。

其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空泛,大多停留在经验层次,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归根结底还是重知识、轻能力。

其二,灌输式教法依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虽然也有人提出启发式、开放式、快乐式等教学方式,但言之者众,行之者寡,大多不敢贸然尝试。

其三,教材改革的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教材多年不更改,有的已经过时,甚至还有的与教育教学理论相违背的现象。

上述状况,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很累、学生很烦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关键在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树立“创新教育观”。而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从而彻底改变“少慢差费”的现象,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必须抛弃或改变几个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学生观。传统的“水桶说”,其本身体现的教学思想就是错误的。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空空的容器,一个空的被动地等待“灌”的容器。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的活力和灵性。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教师观。早在唐代,韩愈就发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这实在是至理。因此,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在对教师的人格、劳动尊重的同时,更应“藐视”教师,“否定”教师,把教师看成是一个顾问,一个助手,一个可与之争辩的朋友。惟其如此,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观念的改变为进行崭新的课堂教学扫清了路障,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

一、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

(二)、创造和谐氛围,铺平创新路子。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知觉,唤醒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而那种昏昏欲睡的思维状态,死气沉沉的思维空间,是诱发不出创新激情,迸发不出创新火花的。怎样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动人,摒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其次,教学中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突出主体作用。三是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心灵相通的教学境界。

(三)、重视多向质疑,播洒创新种子。

疑是创新的种子,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它会推动人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儿童的信赖意识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二)、组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各种阅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些探求知识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以下一些类型。

(三)、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素材并充分利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歌、寓言、故事等,很多事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比如曹植的七步诗,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因为皇权的争夺而导致的兄弟相残的历史史实。在学习这首诗时,不妨给学生深入描述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将诗中描述的故事进行引申,列举历史上类似的皇权争斗的故事,让学生内心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其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更让他们深刻懂得,生活在当今社会,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实际上是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课。

(四)、鼓励学生质疑阅读材料,培养其全方位思考能力

全面的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康纲.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9年第4期.P36-37.

[2]李平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艺术.2008年第3期.P17-18.

篇2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其实,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立足简约,追求完美,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就是看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要合情合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导致重点不突出,任务完不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避免拔高教学,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主次不分。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以读导悟,然后得出结论。

(4)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反馈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出示玉米粒)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出示句子)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4-01

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如今,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的身体及心智都将在这一时期发育和成型。教师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看待,发散性思考,令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以不同的角度对待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做出明确的指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培养创造性思维融入语文教学中。因此,教师无论是为了学生日后的良性发展,或是为了完成课标要求,都需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法

1、创立情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以便学生更为积极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古板、陈旧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师只是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景,令学生想象自己处于当时的情景。以小学课文《观潮》为例,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潮水奔腾的音频,让学生在潮水奔腾的声音中阅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具体描绘浪潮的句子,如“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要求学生结合课本与音频想象潮水涌来应是怎样的情景,并将脑中想象的情景涂画在纸上。令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感受浪潮飞奔而来的壮阔景象。然后教师将学生的画收集起来,并在课堂中一一展示。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浪潮奔涌的视频,令学生观赏浪潮奔涌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启蒙 传统教学中,教师并不喜欢学生提问,部分教师将其视为对自身的挑战,其更倾向于提问学生,然而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愈加呆板。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毫无问题,则证明其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所学习的知识也并不全面,这反而是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新时代的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对课文、教师提出问题,甚至是质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不管学生的问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教师都应对学生敢于提问的行为提出表扬,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认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令学生在学习知识与真理的过成长,还保有本心,不盲目的学习知识信服真理。学生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会发现课文中女孩的遭遇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差较远,无法对本课所讲述的故事产生共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例如:小女孩为何不捡些木柴做一个火堆取暖?或是周围的人为什么见死不救。这些问题在成人眼中或许颇为可笑,但教师听到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回答。教师可以避开正面回答,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穷人的生活状态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想象当时穷人生活的可怜与可悲,进而使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感同身受。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能够使学生具备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使学生拓展思维 艺术作品中,尤其是绘画作品,经常讲到的词汇便是留白。留白指在画作中,留出一部分空白,并不将画纸填满,从而使画作的主体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使人们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教师也可将留白这一方法引入教学当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进行留白,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留给学生遐想的空间与时间,教学应有张有弛,使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为学生朗诵《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时,就可运用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感受。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在西双版纳一头名叫嗄羧的故事,在其即将死亡的时候,为自己配挂象鞍,记入之前战斗的战场,凭吊死难的战士与战象,并在百象冢旁挖掘属于自己的坟墓,将自己买了进去。当教师阅读至“它没有到遥远的神秘的祖宗留下的象冢去,它在百象冢边挖了个坑,和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同伴们葬在了一起。作为一头老战象,它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一句时,可以突然停下来,让学生仔细感悟之前所听到的内容,对嗄羧埋葬自己的行为进行联想,体会课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与凝重。教师通过留白能够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有效地发展策略,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不应横加干预,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久而久之,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为成熟,以便帮助学生解决之后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回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并能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使其有所发展,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已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

六、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七、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比较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

一、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专注于情境讲解,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只要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足够了,忽视了时效性,过于注重艺术性。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大禹治水》这一课文进行讲解时,先打开自己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卡通剧《大禹治水》,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吧,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之后再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因为情境创设过长,且过于注重艺术性,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缺乏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具有其独特性,还可以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反感,所以纷纷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只要学生愿意听、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就足够了的错误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会给学生讲一个有关课文的小笑话,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课文只是一个笑话而已,没有必要去学,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再如,教师在讲解《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讲了很多有关于狐狸和老虎的寓言故事,虽然塑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严重脱离了课本知识,也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造成了阻碍。

二、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优势

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模拟现实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使教学过程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与课文及其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接收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从而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正确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相关的活动,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例如,相同学校的语文教师也可以以“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为课题进行研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篇6

现阶段,国内外对于教学情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提出在教学领域中应用情境创设这一策略,没有过多地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没有将其艺术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情境创设的概述

所谓的情境,实际上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设置一种教学场景和情感氛围。而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语言等来建立一个有形或者没形的场景。可见,情境创设对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运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1.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想活跃课堂气氛,美的情境创设就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情境创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还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情境创设,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情境创设才能够更好地教学,因此,有时候把一些较为生硬的情境创设设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衔接性较差,这样容易使情境创设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摆设工具。

3.部分教师把情境和意境混为一谈,只强调美感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具体目的,最终将偏离教学轨道。

三、提升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策略

1.寓言类的情境创设。在寓言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并且要向学生征求一些解决的方案,这样做完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看看主人公是怎样去应对的。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生活真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对童话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化地认识童话世界。

2.古诗词类的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古诗词的内容,教师应将古诗词的内容通俗化。如一些叙事类的诗词,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和诗歌内容以及情感相符合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情意境当中;而对于一些关于山水田园类的古诗词,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优美的语言和句子,或者是图片,让学生融入诗词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的联想;而关于边塞征战的古诗,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叙事类的情境创设。对于叙事类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亲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果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阅读教学,那么在情境创设时要多关注具体的景物,从而对文中所描述的景物有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情境创设要以文中所描述的景物来展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或者体验,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当中。

篇7

创意阅读教学的策略有别于经验的、惯用的或所谓成定论的模式。创意阅读教学一般有形成式阅读、统整式阅读、融入式阅读和辅助式阅读等教学类型。形成式阅读就是以发现和探究新的、未知的问题为主题的阅读;统整式阅读就是以综合各学科、各要素为主题的阅读;融入式阅读就是以过程体验为主题的阅读;辅助式阅读就是以补正、拓展为主题的阅读。在创意教学中,先要确定一个有必要和可能的话题,创新性阅读话题,更具有多解性质,结论不一定具有“唯一性”。实施创新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独立阅读型、小组合作 阅读型、全员参与阅读型等。有一种办法叫做“头脑风暴法”,简单说就是以如同暴风骤雨式快速反应发表意见。创新阅读结束后,教师或学生可以对话题或创意发言进行简要的回应,可以是总结,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补正。回应有话题本身的回应,有学生学习参与状态的回应。创意性阅读,首先要选好话题或课题。话题或课题都不能脱离语文性,否则就徒有虚名,违背了语文性。其次要提供必要的阅读材料或创设创意情境。老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创意行为和意见表达,只在必要时给予适当指导,最后是回应阶段。回应阶段,一般是总结、鼓励、评价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存档资料等。

2.设计创意问题,落实“创意匹配”

设计创意问题来源于教师素养提高,在课的开头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过程中,要尽力对原材料进行延伸性想象,小学语文好多篇目,故意留许多空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必要的补白,便成了学生解读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可采用情节补白、情感补白和细节补白等补白方式。要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对新知的兴趣。落实创意匹配,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答问题,创意可以对应多个关键词,当有多个创意的时候,可以设置为优选或者轮替。

如:《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片断:

(1)你知道哪些奔月的故事?

生1:我知道飞天三国:苏联、美国、中国,这三个国家都有奔月的飞船。

生2:我听说八戒奔月的故事,八戒戏嫦娥,结果被变成了一头丑猪。

生3:我知道外国有月亮女神和暴风雨神相识、相爱、被毁的故事。

(2)你知道有关奔月的诗句吗?

生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生2:“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生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嫦娥奔月》,说说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并说出一两条理由。

生1:我喜欢嫦娥,她长得漂亮,要是上《非诚勿扰》肯定有很多人专门为她而来。她不仅美丽而且善良,因为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能帮助别人的人,不仅要有善心,还要有能力。心有余力不足的人太多了。

生2:我喜欢后羿,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你想啊,后羿是一个射日的人,他还能放得了逢蒙。还有,从“‘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以看出来,后羿也很重感情,重情重义又有本事的人谁不喜欢呢,怪不得他能娶到嫦娥。

生3:我喜欢逢蒙,因为他有理想,他也想实现升天成仙长生不老的理想,老师不是说,人都要有理想吗?逢蒙有这么大的理想,也了不起啊!

师插言:一个人要有大的理想,更重要的要有高尚的情操,伟大的理想是建立在高尚之上的。你们说逢蒙的这种理想对吗?

生:逢蒙奸诈贪婪,装病找机会,提剑逼嫦娥,真是人渣!

(4)《嫦娥奔月》的结局使人感到分离的悲凉与痛苦,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编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我班的吴同学写道:嫦娥在天上碰到神九,听说家乡变化巨大,逢蒙早除,他高兴得长袖轻舒,曼妙的舞姿,动情的表演,感动了天上的众仙,也感动了上帝,上帝同意她和神九回家,家乡人都在酒泉摆酒相迎,世界轰动,嫦娥可是世界上飞天第一人啊!中国才是真正的飞天强国啊!

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篇9

一、加强诵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中心。为使儿童能够体验和感悟,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以读促感悟,让儿童在读中体验、积累。教师引导儿童诵读教材中富有童趣、能够激起儿童想象的美文,让儿童感受语言的典范、构思的精巧,除了教材,还可以精选一些别具特色、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给儿童诵读,这样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训练儿童学习阅读,逐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应重视阅读思路的训练,注重儿童读的实践。加强诵读教学,让儿童大声朗读背诵精华的母语材料,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应该是儿童全面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学习方法。季羡林认为:儿童经典诵读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二、创设儿童阅读情境

让儿童爱上阅读,就需要为他们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阅读课堂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措施。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运用浅显的儿童化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本身就极富感染力,为教师创设美的课堂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师通过教学手段再现作家创作时的情境,引导儿童在读书时把自己放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并且边读边思考你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儿童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又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活动运用知识。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班级中积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借助多媒体,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儿童的情感,增强儿童对美的感受,最大程度调动儿童的感官系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儿童感受全文。对于儿童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唤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其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学会等待,给足儿童思考的空间,对他们的理解持一种宽容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接纳他们的缺点,关注小学儿童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开阔儿童的视野,提升其阅读品味。

教师要以儿童的思想感情、知识水平的实际为出发点,创设一种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产生疑问,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高度。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努力建立和强化儿童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儿童的期待效应,重视和呵护儿童的个性,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就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期引导儿童阅读。

三、找寻儿童阅读的空白点

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之所以雄奇神秘,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了水面,而其余的八分之七藏在水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要想充满活力,也要做到把小部分的知识情境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感悟。空白就是“笔所未到,言外有意”之处,是作家有意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是留给读者展开广阔想象、充分发挥的艺术空间。和其他学科比起来,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隐喻性、模糊性和多解性。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可以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主旨,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权利。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引发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联想。作品中空白点的发现,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可以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空白点犹如火种,开采了它们,语文阅读课堂便会呈现热烈沸腾之势,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拥有巨大的张力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四、开拓儿童阅读空间,守护儿童的美妙世界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阅读,就是要把书中蕴含的智慧变成自己的知识,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财富。老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新颖有创意,就会使儿童兴致盎然的走进文本,从而拓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开发了儿童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尽可能地使阅读课堂中的每个儿童都积极参与,从挖掘儿童的潜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不断地丰富扩充儿童的生活经验,使所学知识不至于脱离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通过引导儿童联系生活,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唤起儿童头脑中的相关表象,进行必要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情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儿童倾听、表达的能力。对于文本,教师可以先让儿童参照文本前的提示语,明确阅读的要求,然后放手让儿童自己把课文读懂,引导儿童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儿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五、结论

总之,本人深知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阅读观形成的重要性,本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学生阅读观提供一定的参考。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观研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不仅关涉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阅读理论的把握,还关涉到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认知、对课程理论的探索等。

参考文献:

篇10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11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我国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教育的熏陶。”着实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带着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怀抱着探索精神、探索兴趣和研究的态度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知识探究意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问题,就成为当下我们应该切实关注的焦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分析文题,探究题眼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或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分析思考来探究文章可能的中心内容,思考挖掘该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抱着疑惑、问题,从探究的角度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凡事都会从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学生预习课文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文章的题目,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文章题目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课文、文章的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线

学生抓住了课文、文章题目,就有了关于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即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兴趣与意识。但这时学生关于文章内容认识还是一种情节性的认识与了解,还不能称之为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把握。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是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及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主线和脉络的。文章主线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抓住了文章主线,也就串起了整个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探究文章主线,如果教师只是像讲故事而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阅读和了解,也就失去了主线的串起精华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让探究意识渗透是重点。精读就是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探究意识的培养,单纯地告诉学生文章的主线,也就失去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抓住文章主线,鼓励学生将文章主线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有的放矢。

(三)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特点

在以叙述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人物特点通常是作者塑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但文章关于人物特点的内容又不是直接的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文章中,学生可以一读就懂,而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环境的烘托以及作者通过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样叙事中的人物特点才具有合理性、生动性。反复的阅读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叙事人物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教师鼓励进行探究拓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可能是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体会探究效果、成果的基础,主动坚持下去;学生能否体验成功感,关键在于探究拓展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给学生留有余味的感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拓展阅读培养探究意识,课外探究性阅读能够很好地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巩固和延伸。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乃至形成探究能力,可谓有多种方法,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认真地研究、领会教材,把握阅读文章主线,有意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的效果与成果,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中在探究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学习、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