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

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

篇1

     三、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宣传工作,完成了上半年政治和业务学习记录工作,在《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网》、《黄河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政工》等多种媒体上发表稿件40多篇次,积极宣传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工资台帐的编制工作,按时编制、汇总和报送劳动工资月报、季报;建立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严格规定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及时为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统计资料。 

    五、制定了《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年休假实施办法》、《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人事系统日常管理办法》,目前已送交有关领导审阅。

     六、开始制定《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手册》,目前进展顺利。

     七、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的审批工作;

     八、完成了调入、调出人员工资关系的转移工作; 

    九、审核批准了三门峡明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三门峡明珠投资有限公司的工资改革实施办法; 

    十、按时完成了机关上半年工资、奖金、防汛津贴、肉蛋补贴和防暑降温费的审核发放工作。

     十一、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工效挂钩的工资结算工作;

     十二、按时完成了明珠宾馆等单位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测算工作;  

   十三、健全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按时向各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了伤亡事故报表,组织参加市劳动局工伤残疾鉴定。

     十四、按照《工伤医疗费用报销规定》,要求审核办理了离退休人员的工伤医疗费报销。 

    十五、按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对集团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执法检查,规范了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管理。   

  十六、及时为集团公司机关职工配发了劳动防护用品。

     十七、按要求向市残联报送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报》报表。

     十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配合法律事务部,积极做好陈运河案件的法律诉讼工作。

     十九、协助综合管理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保险科完

善了多份即将退休职工的档案材料,为这些职工的正常退休提供保障。

篇2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21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21〕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 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 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篇3

总结勤业中学的发展,我们深感唤醒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唤醒来自学校文化建设。该校由原来的九中改名为勤业中学后,把建设“勤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倡敬业、勤业,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我还特别注意到孙国平校长来勤业中学后提出了“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的办学口号。“仰起头走路”,不仅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是觉醒的表现,是向前看,是追求理想的表现。这种办学口号旨在唤醒师生的进取心,唤醒师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精神;而全校师生一旦被唤醒,就会集聚和勃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唤醒还来自学校管理的改革。管理,总的来说,有两种功能:形成秩序和推进变革。勤业中学很重视后者,尤其是重视管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学校提出“优秀就是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学校曾经开展两轮的责任意识大讨论,从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从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建立激励性制度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管理取向,体现了学校对唤醒师生内在动力的重视。

二是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勤业中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下,坚持教育科研,坚持改革探索。这种探索,抓住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核,始终把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这种探索是基于实践、基于发展需求的探索,他们提出“不在云端跳舞,而要贴着地面前行”,这种贴着地面前行的探索,充分反映了他们求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

“展评学习法”,是勤业中学通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样式。这种教学,力求教会学生学习,力求把“教”与“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力求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转变教学方式,切实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展评中的“展”,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相互表达和分享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机会。展评的意义不仅在“展”,还在“评”。“评”是参与,是互动,是教学民主,是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主动建构和社会协商性学习;“评”是思考,是思维碰撞,也是相互聆听。展评学习,力求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沟通起来,试图集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为一体,充分体现现代学习理论要求,遵循学习规律。当然,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仍然处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这种探索的过程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课程建设,是勤业中学的又一亮点。他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互协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活情趣三大模块,共30多门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采用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管理制度来形成课程有效运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丰沃土壤。

说到该校的课程建设,不得不提他们一个独特的课程形态——“酬勤园”。“酬勤园”原先只是校园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既没有被废弃,也没有被雕饰成一般意义上的景点,而是被当作课程来开发。可贵的是,这种开发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而是动态的,意义不断生成的开发;不是仅仅作为劳动教育园地的开发,而是教育意义不断丰富,教育价值不断提升的开发。这种开发体现了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一个极好的创意。

唤醒是动力的勃发,力量的源泉;探索是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培育。归因勤业中学的成功因素,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这就是“坚守”。

三是坚守。谈到发展,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和创新。诚然,发展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创新;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发展需要坚守。

这种坚守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坚守教育本真,学校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些年来,勤业中学面对困境,没有急功近利,没有过于关注考试和升学,而是始终坚守素质教育,坚守规范办学。从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建设,从学校对德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视,从学生参加跳绳全国性比赛拿到大奖等现象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教育价值观的坚守。

其次,这种坚守表现在对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视。现在,许多学校热衷于打造亮点,打造特色,热衷于一举成名,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夯实教育发展的根基。勤业中学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建设学校发展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从成立“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乃至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到搭建PDS教学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无不体现学校对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视,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充足后劲。

篇4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自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近几年,沿海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比如不少地区小学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等。而内地山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迹象。如在勤劳俭朴方面,沿海地区小学生经常干家务事和从未干过的分别为42%和11%,而内陆地区学生则为35%和20%;不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沿海为14%,内陆为23%;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沿海为14%,内陆为21%。因此,应该在内地山区的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在勤奋进取方面,内陆地区的小学生也不如沿海地区。在学习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沿海高达90%,而内陆仅为69%;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设法解决的,沿海为91%,内陆为77%。两地区初中差距不大。而内地山区高中生的进取精神又强于沿海地区。这可能由于沿海地区的家庭对幼小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而到高中阶段,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减弱了在学习上的进取心;而内地山区的家长对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学期望值较高,并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区的中学应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上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当升学无望时,应使这种品质转移到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内地山区学校应注意从小就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同时教育学生立志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总体上看,内地山区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认知的发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区的学生,道德发展未摆脱他律状态的比沿海地区多。

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只有在许多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渐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区的儿童相对于内陆地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获得的信息量多,实践活动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认知水平上高于内陆地区的学生。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看,过去我们的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反而促进学校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学校的升学率负担相对低于内陆地区,这也为沿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儿童的活动与实践领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内地山区学校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社会影响,对消极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总是会有成效的。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重点小学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反不如一般学校。如在勇于承认错误、干家务事,守信用、喜欢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宽容心和责任感等方面,重点小学学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点小学10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说来,重点小学的学生与非重点小学的学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进入重点小学,有的是因属于片内,相当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种途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厚望,在功课上抓得紧。重点小学的功课也相对繁重。因此,对于重点小学来说,应该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尽管重点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父母对小学生的成绩如此重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却不如非重点小学:表示要在学习上争取好成绩的,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分别为79%和93%;表示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努力自己想出来的,重点小学学生只有80%,而非重点小学学生却有92%;表示在事业方面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二者之比为80%和89%。这种情况说明,重点小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很多恨铁不成钢,或“陪读”,或请“家教”,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大(重点校44%,一般校38%),但他们对学习可能会感到厌烦,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而在非重点小学读书的学生,要求将来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和进取心。

上述观点,可以从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得到佐证。重点小学学生中,认为家庭和父母对自己作用较大的有31%,而非重点小学仅为14%;认为电视、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体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重点小学有37%,而非重点小学多达56%。这里说明了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看电视等活动的限制。而过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学生在品质发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点小学学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点小学学生。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质发展状况和小学有所不同。首先,重点中学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略强于一般校。如在“为了出国或赚钱,任何下贱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点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点校从未参加赌博之类活动的学生为91%,一般校为85%。在诚实倾向的测验中差异更为显著,重点中学不诚实倾向的有48%,一般校高达76%。在谦恭礼让和宽容心方面,重点中学也略强于一般校。另一个差异表现在重视集体荣誉方面,重点中学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学校校风一般比较严谨,良好的班集体较多,学校德育工作条件较好。

两类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勤奋进取品质方面差异不大(在事业上力求奋斗不息的重点校为80%,一般校为82%;在学习上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前者为75%,后者为74%),但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学习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重点校为86%,一般校为77%。因此,对于一般校来说,须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学学生的品质发展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劳动方面,经常干家务事的占46%,而重点校只有26%;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一般校为68%,重点校为65%。这是由于重点校学生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点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增加集体劳动锻炼,这将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习成绩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一些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明显优于差生,如勤奋进取、自信自立、自尊自爱、责任心等等。但一些与学习不那么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劳俭朴,自制自律、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宽容与同情心、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等。在三个道德自律测量题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选择自律回答的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道德认识理性化的人数比例越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就必然毫无问题。比如,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不诚实倾向比例几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别为42%、40%、43%。因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应加强这两方面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诚实正直的比例较大;而在勤奋进取、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品质好的人数比例也从学习差生到好生递增。

但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品质发展不一定与学习的好、中、差正相关。如:尊敬师长方面,比例分别为91%、97%、93%;关心他人方面为92%、96%、86%;宽宏大量方面为62%、70%、59%;乐于奉献方面为80%、90%、86%。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平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其他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不大关心;由于学习上竞争的影响,有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绪化,宽容心不够。这样的品质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个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差,当问到“在生活中如碰到严重的挫折或打击”时,回答“会很长时间提不起劲”的,学习好的为25%,学习中等的为21%,学习差的为19%。这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在精神中总是处于顺心的状态,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和宠爱使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受到打击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学中的优等生在大学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中学中应该重视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如果与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对位、不适应,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成功。

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在个性品质上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勤奋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选择“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仅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学习中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为77%,而学习好与中等的学生均为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迁移。从调查看,总体上说,学习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虽然有的同学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的回答中,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差生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或激励他们把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学生对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几种比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如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到生产、生活和市场第一线去进行社会调查;到部队去实地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训;利用自己的本领切实开展学雷锋助人活动等。

其次是校内德育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主题班会、各种竞赛活动、文艺活动、野外游览或考察活动等。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忘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三是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中就有相当多的人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对最差劲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有几种比较集中的意见:

首先是开会,尤其是听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报告;即缺乏生动事例又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主义的宣传。

其次是批评,特别是粗暴的批评和有损自尊心的讥讽,这些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是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劳动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惩罚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从而逃避劳动,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也就完全失败。相当多的学生对“做好事”也有意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效用,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9-001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新形势下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篇6

一、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盘点资源,确定方向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研究,分析了仙都旅游资源:我校地处缙云县县城西南侧,距离国家著名AAAA级风景旅游胜地――仙都风景区仅5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拥有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为开发具有本土旅游资源特色的地方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我们确定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有效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研究课题。

2.精心策划,细化目标

(1)常态性。我们充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实现地方课程教学常规化、常态化。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天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我们把利用仙都旅游资源的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制订不同层次的实施目标。如低年级配合品德与生活课开展以“热爱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访问等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中年级以调查、采访、摄影、绘画、读书、观察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高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小导游活动和素质训练拓展等,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全面发展。

(3)专题性。专题活动是挖掘仙都旅游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如在“导游”专题活动中,指导学生走进旅行社,与人交流,在实践中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中,开展仙都旅游环境保护行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系列性。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要求,纵向上逐步加深序列化,横向上注意系列化,把各种活动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中,达到“育德、益智、长才、出新”的目的。如把“读故事,知历史”“寻故事,觅足迹”“编故事,抒情怀”纳入“仙都奇石多”系列;对今日仙都旅游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喜看家乡新面貌”等系列活动;“争做绿色小卫士”系列,则是引导学生投入到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活动中,让教育的效果在“近”“真”“实”“小”“新”的系列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5)差异性。正视学生的不同需要,利用不同的资源,设置不同的学习、运用环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3.科学规划,落实主题

少先队开展“小导游”特色活动,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仙都黄龙旅游拓展训练场地的资源,开展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对自我有新的认识,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以后生活中的挑战;开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并且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

二、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1.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小导游”特色教学活动

2012年初,我校组织学生成立“小导游”队伍。仙都旅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景,随着旅游的开发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我们的“小导游”活动,是为了将文明旅游的精神传递。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发动全社会,做文明游客,共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激励他们学习名人名家的精神,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

2.利用拓展训练场地,开展培养协作能力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胆量和勇气,我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风景宜人的仙都黄龙旅游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中的每个项目都紧紧围绕“团结、互助、默契、信任、责任”展开,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战胜恐惧心理,学会沉着冷静。正如一位学生说道:“通过拓展训练,我不仅锻炼了体能,更磨炼了意志。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认识到团队的可贵,唯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3.利用植物观光园,开展科学观察教学活动

仙都旅游农业植物观光园被列为“缙云浙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位于仙都景区的南部――小仙都景区,以果园、温室大棚、休闲垂钓和观赏运动为主要景观,种植有樱桃、蜜梨、油桃、美国提子、草莓等水果和各种各样的蔬菜。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观察认识植物,同时自已动手,掌握一些简单的栽培技术。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与课堂探究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1.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丰富了地方课程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本土旅游文化。让学生了解仙都旅游的由来、民俗、经济、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探索的精神。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的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了他们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

3.加强教师的课程观念

在地方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开始由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鼓励了教师自我发展、创新思维,构筑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4.在教学中凸现地方特色

篇7

【关键词】卢梭;儿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思想日兴社会,生命教育日益备受关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理由,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实施的依据。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成为目前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们都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思考。十八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曾用较多的篇幅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刻论述了幼儿健康养护及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卢梭关于遵循自然与关爱儿童健康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生命健康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顺性发展是关爱儿童健康的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而教育的目标是在后两种教育圆满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标。而儿童的健康养护则是这一良好教育目标的开端。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⑴,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

二、关于在具体的养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健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通过对爱弥儿的健康教育实践,卢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到真正关爱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养“自然人”的具体方式方法。

1、婴儿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选最好的保姆。作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亲不愿尽她的养育责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选保姆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卢梭提出了挑选保姆的原则:“身心两健,即健壮的身体、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纵的感情会败坏奶汁的质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会使不能言说的幼儿吃尽苦头。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养生法。”卢梭从当时的社会经验中得出,通过吃植物性奶水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肠虫,他甚至从新生婴儿的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发展方面论述了母乳由稀变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其次, 父母应当承担起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二者在尽责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亲亲自授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因为一些母亲们把婴儿交给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个做父亲的,生养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社会还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这种神圣的责任。⑶

(2)儿童期:

经过了幼儿期自然危险的考验和锻炼,儿童获得了生命的力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遵循自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关爱儿童,使其健康的身体得以持续和发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娇生惯养、溺爱放纵,这是关爱儿童健康的真正体现。在卢梭看来,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样柔和易导,一出生他在身体上就要开始承受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考验和痛苦,以便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磨砺出好的性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⑷,我们决不能违反。卢梭认为过于溺爱的做法的确是非常危险和残酷。事实证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不要让他的不良欲望成为支配他人的命令。婴儿经常用啼哭声来命令和支配别人,而人们经常会因怜悯和同情他的不会说话而顺从他,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最早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天性此时已经背离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发展,孩子将最终会成为教导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牺牲品。

其次,把儿童看作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望”⑸。卢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总是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对其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和惩罚”,⑹因为他们还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应该有自由活动和亲手做事的权利,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对与错,从而培养判断力。

再次,节制和劳动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生。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它贪食过度。”。劳动教育使儿童从自然的田间劳动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在节制的培养中儿童可以减少不正当欲望,同时学会谋生的手段,从而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

三、卢梭儿童健康教育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然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一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本质及阶段方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关注和解决当前家庭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及现代社会特有的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无不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生命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问题。

进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则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教育。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六岁以前可能就决定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方式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做法:溺爱放纵、娇生惯养,如众星捧月般地呵护着,孩子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由,成了经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过探析卢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当形成新的认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全部教育的始终,父母的育儿观和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起着促进、加强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生命中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与教育目的、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儿童被催化成超常儿童。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儿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与卢梭所批判的压制人性的欧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样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饱受各种选拔摧残之后的少年大学生们,作为早熟的果实高挂枝头,是否丰满和甜美,生命质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通过解读卢梭幼儿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都源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养育或无人管教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情之爱。缺乏关爱的早期幼儿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心理情感差异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卢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会有家庭的亲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对谁都不爱的灵魂。造成社会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担负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责任,改变恶习,遵循自然,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⑻

总之,要使各种教育改革问题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透视教育,服从自然法则,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质量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让教育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二者的协调统一。虽然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注 释】

[1]「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第23页.

[2]同上,第13页.

[3]同上,第27页.

[4]同上,第83页.

[5]同上,第74页.

篇8

1.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设计者

班主任若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促进作用,就必须注重自身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可以说,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师,要根据自身职责、任务和本班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同设计班级德育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乃至具体活动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整体设计,也是班主任自身的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综合反映,是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道德共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2.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

要建设、经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来引发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道德意识,提高其道德行为能力。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特有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的道德冲动、道德信念,培育其稳定的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班级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使学生真正把班级的总体设计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并通过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品德,获得精神的成长。具体而有效的班级德育活动将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的建设尽一份责任,每一个人都应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好地方。

3.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经验的提升者

班主任德育工作相当繁杂,既包括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如日常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动机教育、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又包括各种突如其来的临时性工作,如班级发生的思想、道德、纪律等问题;既包括定期的或周期性的工作,如每学期末对每个学生的操行评定、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奖励工作,又包括临时的或应急的一些无规律性的工作,如配合社会重大事件的时事教育和国情教育;还包括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如入学常规教育、毕业班的理想教育、思想工作职业意识教育等。班主任工作对教师的人格、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班主任教师养成对本班开展的班级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理论提炼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教师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更好地经营班级,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通过教育现场加强自我教育。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环境,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以班主任的形象最容易成为学生直接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服饰、爱好以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心灵铸造学生的心灵的工作。这既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又是班主任教师葆有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动力所在。

二、班主任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班主任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依靠力量和基层骨干。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把班级的德育力量组织和协调统一起来而开展的。班主任要及时、通畅地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让师生相互理解,共同搞好班级德育工作,使全班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2]班主任要卓有成效地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应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指导

品德的养成,并不能只靠课堂教学活动,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因此,学生的品德发展,不能仅靠品德课和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而必须有生活实践的支持。学生的品德发展是通过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体验一定道德情感、践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而实现的。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班主任对学生践行道德行为、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班主任应当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巩固和加强学生在品德课上获得的道德知识。首先,班主任在班级活动管理中的言论,要有利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其次,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第三,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情境。在品德教育中,学生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的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努力,不断建构关于道德生活的认识,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环境,给学生以发展道德认识的机会,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道德经验。[3]

(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人的品德作为认识、情感与行为的综合体,情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品德课的作用主要在于道德认识而非道德情感方面,因而,必须通过班级生活和各种道德主题活动来发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就要在班级创造一种由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道德情感的氛围。首先,班主任自己要成为学生体验道德情感的对象。情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班主任是班级生活中学生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因而班主任自己就应当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人,要让所有的班级成员在自己的身上体验到深刻的道德情感。其次,班主任要创设一个有着浓厚师生情意和生生情谊的班级。在班级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是所有的班级成员,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有着浓浓情意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不仅班主任关爱学生,任课教师也关爱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关爱。[4]

(3)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在班级生活中按照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创造出一种优良的行为环境,以使学生产生遵从道德行为规范的团体压力。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榜样只有可敬、可信、可亲,才能使学生感到其权威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把榜样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言行准则。[5]班主任的品格和作风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也是一种榜样。班主任接触本班学生的机会比较多,时间比较长,领域比较宽,师生关系也比较密切,学生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效仿班主任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因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影响和教育的效力也比较大,其威信越高,教育影响也越大。

2.班主任对各种道德教育力量的协调与统筹

(1)协调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要使任课教师明确班级德育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校统一的德育计划和班级德育工作的实际展开教书育人的活动,并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就需要班主任来协调。班主任要协调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增强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搞好关系至关重要。在一个班级中,要使各任课教师有共同的目的和要求,有统一的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彼此间的联系,需要班主任的参与协调。当然,教师集体的形成与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分不开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彼此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还需要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这些也要靠班主任作组织上的沟通。另外,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既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更需要班主任的中间调节。班主任应主动向任课教师全面介绍学生情况,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等,反映本班学生的合理要求,介绍本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积极评价,支持和帮助任课教师为搞好教学和教育而采取的教育措施,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任课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向学生多介绍任课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搞好教学而付出的辛劳,在学生中有意识地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6]

(2)协调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生所接受的家庭道德影响是构成班级德育的基础,如果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正确的,就能够为班级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使班级德育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成效;反之,就会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障碍。因此,班主任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家庭德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把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工作,全面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工作密切配合。[7]

此外,班主任还要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对学生品德生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便做出有效的选择、预防和对策,同时还要取得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以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总之,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角色,主动争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控制教育的最佳条件,实现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的不可替代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3.班主任的组织工作

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组织主体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旅游、调查、劳动、阅读书刊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成长与进步。组织和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是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内容。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各方面教育力量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又取决于班主任的协调工作和组织工作。因此,班主任应指导和帮助本班学生组织、开展富有道德内涵的主题活动,以使其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组织的教育作用,班级学生组织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教育力量,应充分发挥它们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热情、耐心、细致,要尊重它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性。班主任对学生组织自发举行的教育活动,要积极支持,帮助设计,提供方便。同时,要主动向学生干部介绍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思想表现,并提出要求,以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相互配合。

4.班主任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与座位的安排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和谐、优雅的教室环境。班主任要优化班级德育环境,也应当在营造和谐的教室环境方面有所创造。对教室的合理布置和学生座位的有序安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除在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设计外,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这样方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布置教室,真正把教室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家园。教室的布置应当克服传统的静态布置方式,而采取动态的布置、排列方式。教室的美化与布置要经常更换,使之保持延续性、新颖性与教育性。例如,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之后,可以让同学发表感想,再张贴在作品的旁边,让其他同学观摩。也可以从布置的资料、图片中,设计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应答活动,如写阅读感想、意见,张贴在同一栏里,从而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一种互动、互学、互进的效果。同时,教室应该始终保持干净、整齐,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欢乐、舒适、享受、愉悦的感受,从而在增强教室环境美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座位安排上,应该摒弃传统的排位方式,不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或教师的喜好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可代之以环形、圆形、“马蹄形”等多种座位编排方式,这样,将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对视与非言语交流的机会。座位的安排会因距离场源(教师)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成为班上的“标签”,成为一种身份、地位、优劣的象征。因此,适时调换座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既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保证,又是营造富有公正氛围的班级德育环境的有效手段。班主任应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感受到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的前提下舒心地学习、交往与生活。

注释: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8.

篇9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1本学期,根据学期初德育工作计划,我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小学生守则》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文明、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抓好班主任队伍管理

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并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

3、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同步教育网络

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为此学校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通过家长会,及时传达学校中心工作,各项主要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家教工作等等。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默契配合。

4、加强后进生管理

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本学期,各班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记载好帮教情况,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德育处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本校的后进生、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排队摸底,落实结对帮教教师和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二、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1、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

2、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量化措施。

本学期,对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措施进一步完善与落实。重新制定校值日检查内容和标准,重新设计较合理、较规范的评比版面。对卫生、眼保健操、课间操、自行车排放、标志佩戴情况、文明礼仪、违纪情况的检查评比落实到位。对文明礼仪、校内纪律、课前准备、清洁卫生等采取天天检查的方式,对佩戴情况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对班级墙报、班级布置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

3、充分发挥值周生、班级干部的监督作用。

一学期来,各部门认真负责,检查公平公正,值周工作到位。

4、继续对各班行为规范进行检查、评比,每周评出流动红旗及每月评出行为规范示范班,起到表扬一批、激励一批的作用。

评比总分与班主任期末的量化考核直接挂钩,有力地调动了班主任工作。

5、学校新出台了学生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常规,并把礼仪常规的评价细化。

家庭礼仪由学生的家长负责;学校礼仪由班主任老师负责,并将两项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思想品德考试成绩综合,最终得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

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养成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习惯等。通过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形成班级竞争,促进了全校的行为规范。

三、交通安全教育

同学们在本学期能够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上学能够自然成排走进校园,放学后各班能够由小组长负责有组织的离校。同学们能够按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人行横道,不横穿马路。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我校再次获得“平安校园”的光荣称号。

四、继续深化健康教育

5月份,面对日益蔓延的手足口病,学校推出多项举措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动员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这项工作。向师生们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症状、危害、加强监测、发现病例的处理,如何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治工作指导等;校长利用晨会从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防治要点等集对学生进行了详尽的宣传教育;各班主任利用夕会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直观地了解了这一传染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学校对各班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进行了清洁消毒处理等等。使学校的广大师生加深了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科学、有序地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了校园卫生安全。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我校着力修筑学校、家庭间沟通的桥梁,开辟多途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倾诉和咨询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特色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本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1、开设体育活动周,相应阳光体育。

针对学校操场小,学生多的特点,我们组织小型体育单项赛,举办了跳绳比赛,并响应市局提出的阳光体育一歌一舞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还组织了阳光体育之歌的合唱比赛,通过比赛让歌曲广泛传唱,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积极参加市运会

经过精心选拔,积极筹备,我们参加了市春运会,整体水平与兄弟学校还有差距,但是通过参赛,达到了锻炼队伍,提高声誉的目的。

3、以校报为窗口,多做自我宣传,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努力办好校报,继续提高水平和质量。

做好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积极向市级宣传媒体投稿,实现宣传工作的突破。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使我们中心小学在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进步。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2本学期我担任四年(二)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勤恳,兢兢业业,努力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以德育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以常规教育为中心,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安全教育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二、教育培养班干部。

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其四、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教给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需要老师耐心的教给他们具体的处理班级事物的方法。其五、我不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团结友爱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我认为建立融洽的师生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首先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人。学生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和欢乐,需要受教育也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其次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因此,在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有差异纷呈的个性。第三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四是重视学生的"潜在性",既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不歧视后进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事事落实到个人,建立起"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如高闯、李爽等)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二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五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在班级管理中我还注意以赏识教育的思想为核心,树立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基础,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尽量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解决问题;当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如个人卫生还要下大力气,课堂纪律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的能力发展方面,文明礼貌方面都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3时间如流水,转眼又是一年。回首__年,对自己一年的工作做了回顾与梳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在老师们的理解与支持,在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完善自我。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管理领域的深入,学校品牌的打造,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如果管理者专业知识、管理理论不广博,工作的成效就不会太高,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注意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反思。

1、不断学习,提高素养。

一年来,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认真参加区中心组的学习,校内外的各项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教育管理书籍,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做为一名党员,做为一名行政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在群众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体现“向我看,跟,我的岗位是模范”的党员誓言。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思想和政治修养都得到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同伴,以身作则。

教师是个清贫的职业,待遇、地位都不高,付出的心血是超量的,但老师们敬业爱生、求真务实的奉献精神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也时刻告诫自己是队伍中的一员。我觉得中年教师的班级管理与协调能力、青年教师的热情与虚心好学、党员的高风亮节都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从合作伙伴中我感受到互助、高效,鞭策我在这样的群体中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廉洁自律,为人师表。

对待学生是否关心?对待学校是否公心?对待工作是否尽心?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称,都会给予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多年来,无论作为教师、党员还是管理者,我都力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1、严于律己,为人正直。

平时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为人师表。做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守各项教育教学常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师表形象。能服从组织安排,吃苦在前,廉洁自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主人翁的态度塑造学校形象。

作为管理者更多代表的是学校形象。学校是个大家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很多,对于学生安全事故,家长与老师发生矛盾,只要是关系到学校荣誉的,都耐心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多宣传学校的亮点,多解释老师的做法,在沟通中取得双方的信任与理解,达成共同的目标。组织召开后进生交流会,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学习思想上的情况,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高成绩。作为支部委员与支部一起做好教师谈心、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对老教师进行慰问等工作,形成良好的人文管理。

三、尽心尽责,努力工作。

做为校行政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所能完成分管工作,与老师们团结协作,为提升海小的办学品位而努力。

本学年我主要分管德育工作、教育科研和综艺学科。做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我深知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教育工程。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我经常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件,参加德育干部培训活动,和学校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在一起共同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力争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时代性、实效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学年的德育工作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精致化的班级管理,二是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三是特色化的综艺活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在上学年的基础上,针对班主任积分制,下半年将积分制改为文明班级的评比,不仅调动了班主任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创建文明班级而努力,促进了班集体的形成。

每学期开学初依据区教委、学校工作要求,制定校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周工作安排。力求以国防教育为主线,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做到每月有教育重点,每周有具体安排,开展一些有主题、有特色的活动。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每月军训制度,聘请海院教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事知识讲座,“文明伴我行”主题会,“改革开放30年”主题队会,科技作品大赛,南京市科技宣传片展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积累,每月有班主任例会,学期结束组织班主任进行专题总结,促进德育管理。

本学年和综艺组的老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还组织老师们成立了美术、书法、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定时定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综艺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我还负责学校管乐队的管理工作,对于管乐队授课、训练、演出等各项工作均有效开展,秩序井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而努力。

为了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的层次,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我承担了学校市级课题《运用军校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工作,两年来注意学习收集相关信息,组织教师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研究,今年顺利地接受区教科所对此课题的阶段小结。本学年我还负责学校月底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汇总工作,能细心核算,对每位教师负责。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我都尽量去做,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提升管理的质量。

工作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效得益于教师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在我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德育管理上要多与班主任沟通,采取有效的方法,缩短班级之间的差异,全校提高全校学生的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改己不足,提高工作质量,为海小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4教师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我就本学期的德育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

一、认真学习重要思想。

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政治学习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弘扬优秀师德传统,促进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勤恳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

作为教师,必须勤恳钻研业务,努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能力、学科德育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教育对象,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道环节,深入探讨教学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真心热爱学生。

作为教师,想要教育好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认识到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用鼓励表扬方法来做他们的工作,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事事关怀、体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讲课生动活泼,注重学法指导;布置作业恰当合理,激发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兴趣,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在社会、在假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情况,互相沟通,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虚心听取家长对教育的建议。

我深深地懂得:一名人民教师要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培养人才,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这片热土上,做到工作更加勤恳,更好。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5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时序更替,社会嬗变。面对新时代、新一代、新情况,我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上做了一点思考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自身教育与学生教育相结合

加里宁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学校历来重视对教师自身的师德教育,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德育先锋骨干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模范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亲情化、个性化为载体的“德育导师制”,提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希望改变以往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德育中我们从不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1、自我认识,利用成长记录袋、周记、教师谈心等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它是自我教育的起点。

2、自我激励,这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是有目的自我约束、自我体现和自我完善。

(1)目标激励,目标是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一开学,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各班级实际情况,要求各班采取民主形式,引导学生提出班级奋斗的目标,因为目标来自学生,所以充分得到了他们的认同,都能为实现目标积极努力工作。(2)活动激励,学生身处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经常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好时机。举行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队活动,如上学期,我进行了《我为班级改缺点》、《我为子中添光彩》等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真实地反映了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是非,受到了触动、启发和教育,从而促使他们自我激励去改正缺点。

篇10

作者简介:郭秀华(1976-),女,江苏高邮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周曲珠(1966-),女,湖南攸县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Y1128)、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Y12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40-02

自高职教育在我国逐步兴起以来,为响应和缓解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关键问题,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尽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

创新能力的内涵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也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的能力。本文以创新能力内涵为依据,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灵活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马克思曾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充分说明了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时代要培养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教育部门都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重任,纷纷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较早,因而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

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这样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相应岗位上的一些技能,能够适应毕业后的顶岗工作。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按企业岗位需要,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指导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再依据这个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办学、科研、人事流动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按照企业要求深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门技术,让学生除了具备学校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具备专项技术。通过分析、研究国外先进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建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从单一课堂学习走向企业技能岗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国,最初是同志提出了创新问题,他对马克思的正确态度提出了论断:“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1999年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他强调:“要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我国在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统一标准的人才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设置课程时过分强调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考核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这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验证的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发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国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许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转化为产品,这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理论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创新人才。全国高职院校为响应“培养创新人才”的号召纷纷致力于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各个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因此,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应时代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1.教育培养体系改革

随着中国工业化过程,很多企业提出紧缺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上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高职学生具有合理的理论、技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合理科学地设置高职学生课程。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精简理论教学,抓住理论教育需让学生够用的度,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相关理论教学,这容易使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以后遇到相近实践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该实践;如果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烦琐,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笔者在“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课程教学中尝试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比如在介绍Y-减压启动电气原理图时,笔者将该原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即主电路与控制电路。笔者在介绍一部分电气原理后让学生现场动手搭接实物,并且自行优化所接电路,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2.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及综合知识结构和很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定期将任课教师送入企业进行实践,奖励教师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让教师加入到项目的开发设计与生产中,从而使教师了解一些产品的前沿信息,并提高授课质量。

给教师减负,让教师能够在自己的专长方面有所创新。教师在每年的讲授课程中跨度尽量减小,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升科研与实践能力,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诱导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这就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一技之长,还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过去单一笔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对学生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致力于探索人才的选拔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不断完善学分管理制,学生获得的相关技能证书或参加竞赛获得的成果可以适当获得一些学分;在考核管理中,采用将面试与笔试相结合、面试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及其他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观点、创新思路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学校在评价学生是否可以毕业时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公开发表的论文或专利来替代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三、结束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热点话题,涉及到较多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不同的专业所涉及的培养方式也可能不相同。通过实践,2011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1031班在中级电工考工中通过率为100%;“国信长天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有1名学生在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获得三等奖;在第一届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大赛中1名学生获一等奖,2名学生获二等奖,5名学生获三等奖等等。在指导学生考级、考工、竞赛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同时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展示与认可。

参考文献:

[1]郭秀华.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2(35):43-44.

[2]张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29-31.

[3]俞松坤.“多平台互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5):80-81.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06-02

中职教育实质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教育是以学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近年来,中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中职毕业生总体质量还不是很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等还有待加强。因此,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任然是中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

1.有益于学生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就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只有极少数中职毕业生将来会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事某一个职业,更多的可能会经历若干个岗位、若干个职业甚至若干个不同的行业。因此,新时期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适应专业、岗位变化能力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职业的变化和个人生存的需要。

2.有益于满足中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不少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存在较大多问题,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对职业了解不够、对前途感到迷惘等。因而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了解类似问题。因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是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应该走怎样的路”等现实问题。而职业能力培养的形式是让学生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结合学习自我塑造,加强自我管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质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认清当前的行业发展动态、就业前景,引导他们在当前社会大发展背景之下规划自己的认识道路,使他们主动适应社会要求。

3.更好地体现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改变办学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我校为例,不仅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保持100,不少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被“抢购”一空。但高就业率的背后,诸如不考虑内外环境与职业匹配、盲目追求高薪等问题依旧存在。说明学生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仍没有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能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还能使中职学生真正认清就业形势的要求,辩证思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主动调整自我,正确把握就业,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确定个体的职业奋斗目标。

二、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1.提高实践能力。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线的教育。在教学上,不能只依附于教材,而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职业工种进行分析,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汽修专业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汽车模型制作、数控专业的创新工件的加工等;又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从社会需求、企业用人方向等角度调整课程。对从事办公文秘工作的学生,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等;对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要开设微机常用外部设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等课程。

2.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思想、观念、情感和意志,可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能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注意职业领域的发展空间,看到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要努力寻找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沟通的渠道,真正体现对“专业”的基础作用,加快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3.培养职业素养。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形式,通过培养责任感可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时间证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责任感,将延续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也必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强烈的自强、自立意识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的品质基石,是优良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校每年都将学生送到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为期三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校外顶岗实习,岗位数与学生数之比在2:1左右,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其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对岗位、职业的感情,形成了优良的职业品质。

4.职业角色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不仅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我校目前与十几个单位或企业建有合作关系,其中与近10家关系紧密,并与之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或开展短期的实训,实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如我校在浙江温州、湖北十堰市多所幼儿园及电子厂建立了幼师、电子和机电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就业基地,改善实训实习管理,加强实习交流与指导。每年的毕业生先顶岗实习,合格后择优录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角色适应能力。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加强宣传,充分认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要顺利地开展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要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课程的完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工作;要加强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连。可通过校园网、校简报、广播室、职业能力教育讲座、职业能力知识竞赛等宣传手段,强化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也可借助“第二堂课”,利用寒暑假等开展职业能力实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职业能力的内涵。同时,还可借助企业典型、成功人士的榜样示范力来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弥补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资源与力量的不足。

2.学用结合,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外延

职业能力培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职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加强职业能力实践,能使学生讲自己的职业能力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开展客观、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先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3.加强建设,完善队伍与课程建设

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培养是关键。一个优秀的开展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师,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在职业能力培养、指导方面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面对学生实情,运用自身经验分析总结,调整或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能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对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课程内容可包括职业能力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还可和企业联合,利用企业员工典型的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和教训编写职业能力培养教材或校本培训课程,不断更新培训的内容,增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探索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