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稻种植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稻种植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稻种植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2、河道整治规划类型

2.1按河道自然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

(2) 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

(3)河口整治规划。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可分为:

(1)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发展,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

(2)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

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

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

(3)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

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设计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

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河道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河道整治规划的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使得整治工作能够更为有条不紊的进行。整治原则主要包括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等这几点。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在对各方面的要求统筹考虑之后,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工作,并且还要有侧重点,实现充分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指的是对需要整治河段的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根据以往的整治资料总结出经验教训。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在规划中要将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还要做好实施计划,使规划工作可以在遵循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4、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河道整治规划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是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的研究内容,尽量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可能引起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航运等建设的发展规划的研究。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是在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实施过程以及从中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根据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措施。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对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以及整治后航道和港口水深的增加等各方面的分析,并且还对航运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证。河道的整洽规划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分析对河道的整个运营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最为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做出一个全面的安排。

5、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流量应该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来进行设计,同时整治洪水河槽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也应该按照重要性来设定。可以将平滩流量的水位作为设计水位,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则是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标准的依据,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的流量即为设计流量。

5.2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称河道整治线。平原河道整治线分洪水河槽整治线、中水河槽整治线和枯水河槽整治线,其中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是中水河槽整治线。洪水河槽整治线即两岸堤防的平面轮廓线。堤线与主河槽岸线之间需根据宣泄设计洪水和防止堤岸冲刷的需要留足滩地宽度。

中水河槽整治线一般为曲率适度的连续曲线,曲线之间

以适当长度的直线连接。对不能形成单一河槽的游荡型、分

叉型河道,其主流线也应为曲率适度的连续曲线。中水河槽

整治线的弯曲半径和曲线间直线段的长度,通常可参照邻近

的优良河段确定。一般最小弯曲半径为河道直线段平滩河

宽的4~9倍,曲线段间直线段长度为该段平滩河宽的l~3倍,通航河道还要考虑通航要求。在中水河槽整治线的基础

上,根据航道和取水建筑物的要求,利用稳定的深槽、边滩或江心洲,设计枯水河槽整治线。为保持航道稳定,要求整治后枯水河槽的流向与中、洪水河槽的交角不大。枯水河槽的弯曲半径和曲线段间直线段的长度,可参照邻近的优良河段选定,其数值一般小于中水河槽整治线。

5.3河槽断面。主要是选定中水河槽和枯水河槽的横断面尺度。中水河槽的断面可参考邻近的优良河段断面,也可假定河段整治前后的流量和输沙能力不变,将河相关系式与流速公式及水流连续公式联立求解,得出断面设计水深和河宽计算公式,即:

式中:为河相系数,B、H分别为断面宽度和平均水深,m;Q为平滩流量,m3/s,其中n、J,则分别为整治后河槽的综合糙率和比降。枯水河槽的断面可参照以上方法确定,山区河道整治的平面形式与平原河道相同。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介绍了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类型、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设计标准。

1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 规律 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2类型

2.1按河道 自然 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①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②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如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典型的裁弯取直治理的河道有:蜿蜒河(36.3kni)、七星河(140.5km)等。③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分为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

①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 发展 ,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②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⑧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基本原则

主要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以达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具体分析本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 总结 本河段已往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本河段的整治工程措施。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规划中需包括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

4主要内容

4.1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 自然 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 历史 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 规律 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还要尽量就可能引起的变化作出定量估计。这项工作一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 计算 、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4.2河道两岸社会 经济 、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城镇、工农业生产、堤防、航运等建设现状和 发展 规划的了解与分析。

4.3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4.4河道整治任务与整治措施的确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4.5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分析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论证防洪经济效益;sk整治后增加的航道和港口水深、改善航运水流条件、增加单位功率的拖载量、缩短船舶运输周期、提高航行安全保证率等方面,论证航运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分析对取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效益。

4.6规划实施程序的安排治河工程是动态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应在分析治河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作出轮廓安排,以减少整治难度,节约投资。

5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5.2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称河道整治线。平原河道整治线分洪水河槽整治线、中水河槽整治线和枯水河槽整治线,其中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是中水河槽整治线。洪水河槽整治线即两岸堤防的平面轮廓线。堤线与主河槽岸线之间需根据宣泄设计洪水和防止堤岸冲刷的需要留足滩地宽度。

篇3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7

1 规模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内容及效果

鄱阳县是典型的产粮大县,“十二五”期间,鄱阳县将“绿色植保”理念引入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积极开展规模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主要开展以下2大示范工作:每年在水稻主产区乐丰镇、油墩街镇、鸦鹊湖乡、三庙前乡、饶丰镇等地开展绿色植保暨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每个点每年示范面积至少133.33hm2,累积示范面积达1万hm2,其中2015年示范面积为0.35万hm2。主要集成推广了耕沤灭螟、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示范,2015年带动辐射面积突破3.33万hm2,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药使用总量呈现出零增长态势,增加稻谷产量40kg/667m2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过几年的发展,专业防治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统防统治面积不断增加。截止到2015年10月,全县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防治组织达45家,田间自走式机动喷雾机11台,担架式机动喷雾机415台,无人机28台,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达到0.4万hm2,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近6.67万hm2,融合试点示范面积0.6万hm2。极大提高了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控能力,从而达到“三个减少”,即减少农药用量、减少成本投入、减少面源污染;展现“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效率、提高防治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个“安全”,即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

2 规模化种植如何促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

2.1 促进稻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要实行规模化水稻种植要有完善的基建设施,所以稻农必须投入资金平整土地,配套沟渠完善灌溉体系,合理放置水管方便适时排灌,建设与改造稻田基础设施,避免了个体户种植模式中的排灌矛盾,改变了稻田不烤田长期灌深水的局面。另外规模化种植需要利用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大型农机设备,为了方便这些农机高效作业,必须保证道路通畅、土地平整,因而促进了稻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2.2 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规模化水稻种植主要是利用种植面积的扩大来降低单位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为了追求利润,稻农会注重选用高产、优质和抗病虫水稻品种;应用工厂化育秧、机播、机插等先进适用轻型栽培技术,节约工本提高效率;根据测土配方来科学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的面源污染;开展“一斤石灰一斤粮”增产行动,有效缓解农田土壤酸化问题。

2.3 强化水稻健身栽培

规模化种植促进水稻栽培管理科学化、合理化。便于统一对冬闲田和收割后的早稻田实行全面耕沤灭螟、灭卵,并对土壤进行消毒,有效杀灭部分土传病菌及地下害虫,以减少虫口基数;做好浸种、拌种处理,培育无病虫壮秧;适时栽插,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实行水稻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性,改善田间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条件,为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2.4 科学实施绿色防治

规模化种植的特点决定了水稻种植品种相同、播种期一致、肥水管理统一等等,因而水稻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类别、程度等也都大致相同。有利于开展大面积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并依据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科学实施物理、生物、化学等绿色防治。使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青蛙等害虫天敌以虫治虫;利用阿维菌素、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病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品种杀灭病虫;推行稻鸭共生或稻鱼共育治虫除草。由于统一开展规模化绿色防治,杀虫灯和性引诱剂布局合理、害虫天敌和鱼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生物药剂和化学农药配置科学,所以,既提高了绿色防治效果,又避免了个体户因为分散种植而随意乱打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2.5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篇4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1

1 杂交水稻种植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受全球变暖气候和日益高涨的用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杂交稻种植的,海拔2000~2300m的冷凉地带,由群众自行引进的粳型杂交水稻种植已然获得了成功,并在鹤庆县坝区发展了相当的面积。

1.1 种植现状

鹤庆县坝区乡镇从2010年左右开始引进杂交水稻种植,当时只是由个别农户自发进行试种,目的是省工钱,农技部门并未参与其中。陆续地便有农户跟着试种,市场上也有经销商专门提供种子。发展到2014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66hm2,品种也已由单一的滇优34发展到滇杂系列、滇优系列和滇禾优系列。调查结果是当年杂交稻每667m2产240~775kg,平均每667m2产494kg,高于本地常规稻品种凤稻系列的平均单产(每667m2 473.48kg)21.52kg。2015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420hm2,有的村组已形成13~20hm2小规模的连片种植。产量为 275~707kg,平均每667m2产425.6kg,比常规稻品种凤稻系列的平均每667m2产409.7kg高15.9kg;在价格上,常规稻品种稻米的单价为4.3~4.5元/kg,而杂交稻米的单价为5.0~5.6元/kg。

1.2 种植特点

1.2.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水平较高

从杂交水稻引入鹤庆坝区种植以来,面积从之前的0.7~1.3hm2发展到现在的2420 hm2只用了5a时间,且因为杂交水稻种植省种省工且产量高、价格好的特点倍受本县农民群众的喜爱,种植积极性高,为本地解决水稻种植效益低问题找到了较好的路子,确保了本县的粮食生产安全。

1.2.2 未能根据水源条件布局栽培品种

在鹤庆坝区,水源条件好能实现早栽的村组,种植杂交水稻普遍能获得高产,反之不能适时早栽的田块,产量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因迟栽了不耐寒品种灌不了浆而绝收,效益反不如种植常规水稻。

1.2.3 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一定数量的农户掌握杂交稻种植的基本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获得较好的收成,而部分的农户则因不懂品种特性盲目跟风或掌握技术不到位而损失较大,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1.2.4 农技部门认识不够,指导不足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鹤庆县坝区杂交水稻的引进上,农业部门一直是不组织、不参与,在技术上也没做到有效指导,几年来一直任其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1.2.5 分散种植管理,规模效益不明显

在鹤庆县坝区乡镇,水稻种植基本是以户为单位的,每户种植面积只有0.20~0.33hm2,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无法凸显。

1.2.6 机械化水平低,劳力成本投入高

鹤庆县坝区水稻生产栽插和收割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份面积无法实现机插机收,大量人工劳动投入决定了生产成本过高,引进杂交稻种植后仍然存在同样问题。

1.2.7 种子市场管理混乱

农技部门退出种子市场,无法真正做到技物配套,致使鹤庆县种子市场管理混乱,种子良莠不齐,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发展杂交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2.1 自然条件

鹤庆县坝区属冬干夏凉的高原季风气候,是介于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h,年降雨量966.4mm,年均无霜期210d。2010~2014年的平均气温为14.3℃,年平均降雨量819.0mm。日益升高的气温正向着有利于杂交水稻种植有利的条件发展;鹤庆坝区有云鹤、金墩、草海和辛屯4个乡镇,属高原湖盆地带,土地平整,是中暖地区,海拔2000~2300m,土壤肥沃、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5200hm2,一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有名的鱼米之乡。

2.2 杂交水稻种植效益明显,平均单产提高空间大

通过近几年的田间观察和入户走访调查,杂交稻在每667m2产量上优于当地品种凤稻系列15~21kg,稻米单价上每千克优于0.7~1.1元,加上其在种植上省种、省工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每667m2可增加效益300~400元,大大改变了冷凉地区水稻种植低效益问题,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而且,相比杂交稻在鹤庆种植取得的最高单产,现在获得的平均产量还很低,在平均单产上突破的空间很大。

2.3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群众勤劳种植,经验丰富

鹤庆坝区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农民对土地和农业生产有着深厚感情,吃苦耐劳,是鹤庆县农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2.4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队伍稳定

鹤庆县有着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县级有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乡级有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素质好、人员稳定,是提供优质高效科技服务的有力保障。

2.5 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鹤庆坝区除少部分特殊地方外水利基础设施完善,蓄水能力强,在干旱年份也能保证在每年5月31日前完成栽插和适时保苗,是鹤庆坝区推广杂交稻种植的又一有力保证 。

3 存在问题

3.1 品种过多过杂,当家品种不突出

由于杂交稻是群众自发引进品种种植并自由发展,在品种筛选和适应性试验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当前凭经验发展出的结果还有待时间考验。

3.2 受极端天气影响依然存在

鹤庆县坝区在大的光热条件上方面是正向着有利于杂交稻种植的方向发展,但是局部地区的冰雹、8月低温等极端天气情况还依然存在,这也是发展该产业的限制条件之一,值得重视。

4 发展建议

4.1 统一规划,因水布局,抓好早栽

日益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鹤庆坝区水稻种植杂交化方向,但是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根据水源条件安排好品种布局和抓好早栽,才能解决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稳步增产。

4.2 做好技术培训,抓好品种更新和种植技术指导

农技部门应改变思路、积极参与,充分利用部门优势做好试验示范并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抓好技术培训,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平均单产和解决推广中品种、品质问题。为当地水稻种植实现杂交化做出贡献.

4.3 加大投入,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需要相关各部门分工合作,连续不断加大政策性投入,做好适宜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安排好农机补贴和对机手的培训,实现鹤庆农业生产机械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4 结合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

篇5

1 高纬寒地水稻种植

2010年,为落实吉炳轩书记关于“加快培育玉米、水稻、大豆等高产优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实现粮食高产”的要求,爱辉区启动了高纬寒地水稻种植实验。2011年,100亩高纬寒地水稻试验成功,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黑交06213和黑交9709。为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打造北部水稻实验区,省水利厅通过“小农水重点县”“节水增粮行动”等项目给予支持。2012年,全区结合1211国道和311省道两侧区域优势,建设高纬寒地水稻10780亩,其中,核心区坤站村发展高纬寒地水稻6298亩,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36栋,引进规模种植大户4户,组建水稻专业农民合作组织2个。

2 高纬高寒地区水稻产量测算

2011年9月下旬对爱辉区高纬高寒地区早熟及早熟品种开发与节水示范项目水稻产量进行测算,测算选择了两个品种,共采集六个点,每点面积为0.9 m×1.0 m=0.9 m2。见下表。

备注:黑交06213按去杂15%计算产量,黑交9709、按去杂10%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两个品种,各个测点去杂后的实际测算产量为:黑交06213平均亩产量1267.3斤,黑交9709平均亩产量为881.92斤。

2012年10月中旬对爱辉区高纬寒地早熟极早熟水稻品种开发与节水示范项目水稻产量进行测算。测算选择了两个品种,共采集六个点,每点面积为0.9 m×1.0 m=0.9 m2。见下表。

备注:黑交06213、黑交9709按去杂10 %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两个品种,各个测点去杂质后的实际测算产量为:黑交06213平均亩产量为1078.32斤;黑交9709平均亩产量为837.80斤。

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水稻单产、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以政府引导为主逐步拉动市场,加大示范、推广、培训和宣传力度,不断创新技术,完善示范、推广、培训和维修社会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全县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二、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武鸣县地处我国华南双季稻区,大部分为一年两季种植水稻,丘陵山区占比重大,按农机化司《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水稻种植机械化2010年要达到10%,2015年要达到25%,按全年全县种植70万亩水田计算,也就是2010年每年机械种植面积要达到7万亩,2015年要达到17.5万亩,然而去年武鸣县的机械化种植面积仅为0.31万亩,这个数据,充分体现了完成目标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目前武鸣县水稻种植模式是传统育秧移栽和钵育行栽向钵育机械化精确行栽的方向发展。在几年内将是向三种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

武鸣县地处丘陵地区,水田大部分分布在坡地上,形成广泛分布的阶梯田和积水田,同时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水利部门对各乡镇水田供水有时差,同一乡镇各村屯之间也有一定时差,加上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不足,农民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农民思想观念不一致等诸多因素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全县性的推广铺开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县应以突出重点带动全面、以示范促推广为原则,制定适合武鸣县水稻种植机械化稳步推进的方案。我个人认为推进思路如下:一是以示范乡镇为着力点,动员农户购买插秧机。首先把全县各乡镇按供水时差大致分成三个区域:第一区域是双桥、仙湖、两江、陆斡、罗波;第二区域是:马头、府城、太平;第三个区域是:城厢、宁武、锣圩、甘圩。在每个区域中选出农民对农机接受能力快,农机大户较多,农服中心技术能力突出,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的乡镇作为全县的示范镇。第一区域选罗波镇,第二区域选太平镇,第三区域选城厢镇。其次,在示范镇优选交通较方便、农户对农机有感情,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屯田片作为示范点,在示范点进行机插对比实验,利用育秧培训、机插培训、机插现场会等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动员、并派技术员深入到户与群众面谈,用事实向群众宣传机械插秧的好处,同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疑释解惑,打消群众顾虑,深入的动员农机大户和经济能力达到的农户购买插秧机,争取每个示范点至少要有2台插秧机。为使购机户更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可用政府补贴到机具所在地搞40~50亩示范田,让更多的农民看到机插的好处,使农民认可,给更多的机手看到机插的市场潜力。按此思路逐步在示范镇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农机部门派技术员跟踪指导服务,结合农艺把凡用机械插秧的水田指导农民管好,确保增产,使机插示范镇全面体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成本,稻谷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真正起到幅射带动的作用。最后总结经验,向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真正做到“点点星星火,燎原一片片”。二是培育机插市场,创新服务模式。示范点再多演示现场再多,也无法大面积推广。因此我县要把培育机插市场放在第一位。要把动员农户机插变为农民求机插,这样既能使购买插秧机户得到经济实惠,又使农民增收节支。要培育好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给农民真正的看到机插的增收节支,降低劳动强度的事实。因此我们除了动员农户购买插秧机外,还要组织非示范点的农户代表、村干、镇干对所机插的示范田从育秧到收割测产进行观摩、跟踪、了解,使他们亲眼看到机插的好处,用事实向非示范镇的农户说明只有机械插秧替代传统的插秧作业农民才更轻松,更增收、更实惠,从而提高农户对机插的需求,主动出钱找机具插秧,逐渐把市场培育起来。第三,组建机插服务合作社,在这一两年的机插推广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台步行插秧机每天只能完成机插15亩左右,我县各村平均拥有水田量是2000亩左右,如果一村只有一到两台机具插秧,那么将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要实现种植机械化是不现实的,因为时间不等人,农户在双抢季节中,时间很宝贵,因此机手要尽量缩短机插时间,为农户争季节。为此我们只能组建机插队或机插合作社等团体,成员可是本乡镇插秧机户,也可以是本县插秧机户,这样以一个合作社几台或几十台插秧机协作工作,利用供水及育秧的时间差,协作完成机插,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各村屯各田垌完成机插任务。去年我县农机部门在太平朱董村整村推进机插示范中,用27台插秧机3天完成1300亩机插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试想,如果每个乡镇组建2到3个机插合作社,那我们的农民该有多轻松又何愁打不开机械化种植的局面。四、整合资源走市场化、一体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多,农民生活逐步好转,农村儿童化、老龄化日益严重,水稻生产机械化将更是农民的迫切需要,很多农民希望干活更轻松。因此,水稻生产机械化应逐步向集约化、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就是只要农民定好稻种,农机户就可以帮他完成机械耕作、育秧、插秧和收割大部分环节甚至全部环节,农户只管植保即可。这样即能大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又能增产、增效、增收。同时农机户也能取得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我县罗波镇布凌村的黄东卫,黄泽康就从耙田到机插实行承包作业按90元/亩,作业130亩,半年收入31.17万元。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因此集约化、一体化经营是今年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模式。

四、依托服务中心创新技术、加大技术入户工作

钵育机械化精确行栽的主要技术路线是:育秧、大田准备和机械插秧等技术,首先育秧是技术重点也是难点,育秧的好坏直接影响机插质量,目前我县已独创了适合我县的简便的“软盘拌浆育秧”和“旧编织袋育秧”两种新办法,这两种办法由于简单易懂易接受,深受我县农户的欢迎,为把育秧技术指导入户到田,我县要依托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先对购买插秧机手分和镇农业技术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育秧培训,再通过这些机手和农技员把技术传授给农户,同时在示范镇、示范点多做示范、演示、培训,委派服务中心技术员,深入村屯田间进行技术指导授课,直至做到户户有指导员,队队有技术员,把育秧技术推广入户到田,解决好育秧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操作更简便、更适合我县的育秧办法进行总结推广。其次,认真组织购买插秧机手进行机插操作技术和插秧机保养维修培训。要求每个机手操作要熟练,做到学以致用,能初步解决插秧工作中的基本故障和问题,并核发操作证。在种植季节、还要派操作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机插指导,使每个机手都能成为一个插秧机操作手又是技术员。总之通过服务中心做技术服务,把机械化育插秧各种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五、完善维修、保养服务体制建设

哪里有机具,哪里就要有维修。虽然水稻插秧机损坏还较少,但随着机具使用时间加长,操作手的技术水平各不相同,机具的磨损及故障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有厂家的售后服务部做技术保障,但仅仅依靠他们是绝对不够,因此我县应依托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完善插秧机维修技术服务部,通过服务部利用电话、上门、到田等方式排除插秧机的故障。除此以外还要定期的举办维修培训班,培训更多的维修、保养技术员,确保全县插秧机的正常使用,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推进做坚强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全管理监督机制

我县的农机主管部门加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规划、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强化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全局性和关键问题,成立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发展领导小组,制定编制本县的发展规划,强化组织协调,确保全县规划在各镇各村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建立建全各级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水利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基层农业、农机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利用现场会,观摩会、演示会、培训会,开展多种形式示范宣传,营造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依托电视、报纸、多媒体等拓展交流渠道,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

七、整合农机、农业、水利部门资源确保水稻增收、农民增产

篇7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038-02

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紧邻黄河入海口,所处地域属于退海之地,黄河冲击淤积平原,现有土地总面积超过7.13万hm2,是全军最大的基地之一,2013年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农业示范点”。为加快基地转型发展,按照上级党委、首长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规模现代农业”的决策要求,近年来基地大力实施了以旱田和盐碱地改种水稻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5 333.33 hm2,重点布局建设1个1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和2个超过2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推广区,主要分布在基地4个农业团的11个农业分场。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2 533.33 hm2,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4 246.67 hm2, 2016年实现5 333.33 hm2的规划目标。

为提高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基地依托山东省农科院设立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在一团三分场建立了水稻博士科研工作站,加大对水稻种植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和推广力度。建设了良种对比试验田、展示田和推广田,探索应用了机械水插秧、机械旱条播、机械旱穴播等种植模式,特别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几年基地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较好地改变了基地水稻生产过程中一直沿用的人工移栽的传统生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优质水稻种植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对于基地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 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机插秧苗培育

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程度高,要求秧苗基部粗壮扁平,叶片挺直,植株富有弹力。培育水稻机插秧苗是实现早育壮苗、及时插秧、战胜低温冷害、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一项先进技术,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1.1.1 品种选择。基地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水、温、光等资源条件,主动与省农科院、东营市农业局等有关业务部门对接,依托地方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可靠的“良种库”,几年来先后分批引进了圣稻14、圣稻19、津原28、津原45、津原197、临稻20、盐丰47、田丰202、景丰200等超过10种分蘖力强、穗型较大、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试验证明,正常情况下春季温度稳定在15 ℃以上初期到秋季温度稳定在20 ℃以上终期,为水稻生长期,抽穗期日均温度应在26 ℃左右,结实期日均温度应在22 ℃左右,因此选种要根据当地水、光、温条件选择合适的早熟、中熟或迟熟的品种。产量指标应在11.5 t/hm2左右,穗粒结构有效穗数应在340万穗/hm2左右,结实率应在95%左右,千粒重应在28 g左右。大田备精选种子45~50 kg/hm2。

1.1.2 种子处理。培育机插秧苗一般分为大棚和露天2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大棚育苗,播种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杜绝在水泥地上晒种,以免水泥地面温度过高烫伤种子。用比重为5∶1的盐水清洗后再用清水洗净。选用一浸灵或901或其他杀菌杀线虫剂对水后进行浸种,浸种期间每天搅拌2次以上,水温在15 ℃左右的条件下,通常浸种7 d,并结合浸种剔除杂质、碎米、秕谷、残粒等,浸种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催芽,注意催芽不能过度,待85%左右的种子破胸露白时即可晒干准备播种。基地通常在每年的5月初开始播种育苗,确保在5月下旬按时插秧。

1.1.3 秧苗管理。播种后通常覆土厚度在0.5 cm以内,使用地膜覆盖。昼温控制在32 ℃以内,出苗达到80%左右,即可揭开地膜,并搞好早期通风排湿。秧苗在2.5叶左右,棚内昼温在20 ℃左右,要不分昼夜进行通风、炼苗。秧苗2叶前原则上少浇水,秧苗在2~3叶,不能缺水,又不能有积水。秧苗在3叶后要干湿交替,促使秧苗老健。秧苗在揭去地膜后要选用适当药剂喷晒,防止稻飞虫、立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秧苗在3叶左右可喷施磷酸二氯钾等叶面营养肥,确保秧苗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色绿、大小均匀。

1.2 机械化插秧

提高水稻育苗、生产、加工等全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是水稻生产技术的基本方向,为了搞好水稻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基地各农业团先后购置自动式插秧机、天施1354耕播机、久保田688收割机、武汉巨丰大米自动加工机、现代化育苗流水线等各类机械170余台套。从这些年基地种植水稻的实际情况看,机械化育苗、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收割、机械化加工等环节都已比较成熟,而机械化插秧仍然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重要瓶颈,应当突出3个重点环节。

1.2.1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机械插秧的重要环节,耕整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插秧作业的质量,甚至影响水稻分蘖正常发生和生长。因此,对稻田必须进行深翻、精耕、细作。为保证大田平整,基地为各农业分场都配备了临沂激光整平机,保证田面高差控制在2.5 cm以内。整理后的大田应达到沟直、墒平、软硬适中,无杂草根、硬土块、杂质[1-2]。耕整后泥浆需要沉实,并保证沙性土沉实1.5 d左右,黏性土2.5 d左右,水整后的大田要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要求插秧时水层高不过3 cm,并且要疏通配套排灌沟系,达到上水迅速、排水通畅的要求。为解决稻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2014年基地争取了国家政策进行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地方和基地投入配套资金1 148万元。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4月底竣工,使部分稻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田成网的目标。2015年4月国防农业部把基地申报的二期“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批准立项扶持,规划面积1 693.33 hm2,总投资3 450万元,计划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底竣工。

1.2.2 及时机插。当秧苗栽培达到18 d以上,处在3.5~4.0叶时,即可开始进行机插。机插前首先进行机械调试,先调整株距,再调整插秧深度,然后调整取秧量。操作机手在机插作业时,要选择适宜的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和邻接行距。基本苗机插密度以80万株/hm2为宜。机插秧苗的标准为不漏、不漂、不倒、不深,一般插深不应超过2 cm。另外,机插时还要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杜绝起出的秧苗长时间存放,并随时检验插秧质量。对于少量边角死苗的地方需及时进行人工补苗。

1.2.3 适度用水。大田机插水稻用水要遵循科学、高效、节水原则。保证前期薄水插秧,插后浇水护苗,活水促蘖,脱水搁田,保水促花,干湿长穗。在具体操作中,注意把握在机插后,插秧4 d左右活棵后要排水露田,促进秧苗扎根;秧苗分蘖期要薄水层间歇灌溉,促进生蘖;幼穗分化至扬花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此期间不能脱水;后期要做到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总之在这期间既要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发生病虫草害,又要防止用水过少而影响水稻生长与产量。

1.3 田间管理

水稻机插秧苗后,由于苗小、秧龄短、种植面积大,适时搞好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割等环节十分重要。精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水稻生长、质优高产的重要措施。

1.3.1 科学施肥。首先要施足基肥,坚持把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按照基地科研所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在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要施足农家肥、高浓度复合肥和碳铵,以确保基肥含纯N 120 kg/hm2左右、P2O5 80 kg/hm2左右、K2O 90 kg/hm2左右。其次要及时追肥,追肥应根据不同品种、密度、稻田土壤基础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第1次追肥可结合大田除草,一般在插秧后7 d左右实施,以促进分蘖;待10 d之后,再追肥1次,以调节平衡,壮蘖争足穗。另外,穗肥施用要按照保花肥、促花肥、催熟肥等不同时期分次施用,防止短期肥力脱节,造成减产。

1.3.2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插秧之前,要结合大田整理,使用恶草灵或丁草胺等除草剂进行封草。插秧后,由于机插稻秧苗小,大田空间大,前期以浅水层为主,特别容易滋生杂草,必须及时进行防除工作,插秧后7 d左右,选用常规除草剂,并根据草种不同,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机插秧病虫害,应重点控制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穗颈瘟、稻曲病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采用生物多样性栽培方式进行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结合准确的预测预报,对症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学施用,既要达到防虫效果又要保证食品安全。

1.3.3 适时收割。收割是田间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判断水稻黄熟期到来的标准,通常在大田稻谷有95%以上的谷粒达到黄熟即可,在收割前应及早排水干田,并选择晴天待露水干后,加快机械收割,要及时晒干扬净,尽量避免曝晒而影响米质,做到颗粒归仓[3-4]。

2 机插水稻栽培优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些年来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农场的水稻种植,都积极向集团化、集约化、系统化、机械化种植方向发展。对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水稻的丰产丰收、促进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1 节约高效

作为基地,人员少,土地多,耕地成方连片,农田相对集中,采用机械插秧水稻种植省时省力。基地很多分场都采用了10行高效能插秧机,每台机械日栽插面积可达到7 hm2以上,相当于超过100名农工的日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工田间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的农场,采用机械育插秧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季节性强、雇用劳动力难、受天气因素影响大、秧苗栽插质量控制难等制约因素,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确保质量

机插水稻种植与人工栽插秧水稻种植相比,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合适的种植密度、插秧质量和插秧速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机插秧苗由于育苗期是在大棚内进行并采用了地膜覆盖,揭地膜后小面积防治效果好,减少了苗期病虫入侵的机会。加之机插秧实行宽行窄株,更符合水稻保健栽培的技术要求,田间郁闭度下降,通风透光条件好,湿度低,病虫害特别是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虱等发生大为减轻。同时机插秧苗的分蘖起始节位较高,扎根较深,抗倒能力强。

2.3 有利于基地健康发展

军队基地多是由原农场经过调整而来,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基地农田规模大和劳动力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在节本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是当前基地或地方农场水稻种植生产的最佳选择。

3 参考文献

[1] 吴功元,周远红,李华,等.沿江地区早熟晚梗机插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9-41.

篇8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54-01

南阳是我省乃至我国著名的农业大市、“中原粮仓”,农业自然资源条件比较优越。在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形势下,百业在兴。南阳水稻生产的现状如何,能不能做大做强,怎样才能使水稻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仅供业务主管部门指导水稻生产时参考。

一、我市水稻生产的现状

根据南阳市种子管理站近些年来对全市秋作物品种(水稻品种)的考察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分布及种植面积

水稻主产区分布在唐河、桐柏、南召、内乡、西峡等,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5万亩、23万亩、10万亩、6万亩、5万亩。据统计全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平均约85万亩。

2.品种利用情况

据统计全市水稻利用品种主要有20多个。居前四位的主导品种分别是II优838、豫粳6号、9优418、II优725。

3.水稻产量

近三年来的平均亩产为491.5公斤。

二、我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1.受自然条件(尤其是水利)的限制,水稻种植上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唐河、桐柏和南召三县。这样以来如遇大灾之年(旱、涝)直接影响着我市的水稻生产。如2005年南召的“六、三0”特大洪灾,造成2万多亩水稻大面积水冲沙压,其中绝收面积达一万余亩。

2.主导品种明确,但新品种引进较慢。根据近些年我市水稻品种考察的结果,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且表现较好,但新品种引进较慢,这不仅表现在品种数量少,还表现在面积小,即品种更新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3.农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种植上传统、粗放,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上使用高毒农药残留;在施肥上不能做到科学施肥,即重氮、轻磷、缺钾,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水平。这也是我市水稻生产的产量及品质不能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原因。

4.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在2005年以前,全市无公害优质水稻基地虽在逐步建立,但由于资金不足,缺乏技术后盾,发展缓慢。直到2005年全市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面积才达到31.5万亩,约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5.水稻生产中应用的品种仍然是多、乱、杂,缺乏适应我市气候生态条件、优质、高产、抗病性较好的拳头水稻品种。

6.订单种植数量较少。政、技、物三结合,种、加、销一体化有待于进一步形成规模。据2013年统计,西峡、唐河、桐柏三县的订单基地之和不足6万亩,这与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相比数量实在太少了。西峡虽对大米进行了深加工(黄酒加工),但纵观我市深加工规模仍未形成。

三、发展对策

1.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是市或县要以农业局或水稻办建立领导机构,目的明确,责任清楚,分工到人。二是在水稻生产上要组织开好三个会(全市或县水稻生产工作会、技术培训会、新品种观摩会),印发工作意见,搞好督查。三是凡重视发展水稻生产的地方要优先安排农综开发等项目。四是做好样板示范田,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

2.正确分析形势,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与南阳气候相近的地区看,信阳、襄樊、汉中三地市,种稻条件优于南阳,种植面积在20-30万公顷,而南阳的最大种稻面积仅达10万公顷。我市的可利用灌溉水为2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完工后还可每年增加12亿立方米。经分析,全市规划种植10万公顷水稻,在灌溉水供应上是有充分把握、留有余地的。另外还可以坚持以水定稻的原则,充分挖掘水源,水库蓄水、井站提灌,千方百计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3.借助项目的推动,做好优质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各地可以借助项目因地制宜做好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如在南召优良品种推广过程中同步开展了“南召县无公害农药示范与推广应用项目”和“南召县农作物增施微量元素施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4.狠抓技术培训,提高稻农素质。农业对口部门要深入农村,走近农民,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水稻种植技术讲座,进行技术培训。只有稻农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南阳的水稻生产才有望进一步提高。

5.增加科技投入,扩大水稻(尤其是无公害优质稻)基地建设。

由专门机构(农业局、水稻办、农技站等)牵头,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站等单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对基地实行“五统一”(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打收),保证基地建设质量,扩大基地建设面积,进一步优化水稻种植业结构。

扩大订单种植,探索水稻产业化道路。加强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组织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的精、深加工、建立精品粮食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行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形式,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让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更加紧密联系,提高粮食的质量和档次,使南阳的水稻生产沿着产业化道路健康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07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因为病虫草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水稻的研究,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来推动先进农产品的生产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

1 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湿润育苗,挑选出质量优良的秧苗,运用插秧机统一栽植,这种方式插秧效率高,质量能得到保证,减少人工费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抛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钵体对秧种进行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块,人工进行掰开分秧,在种植时,连带着土块采取均匀抛洒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实施方便为后期的产量得到保证。

直播栽培方式。减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骤,把稻谷直接种植到稻田中。这对稻谷品种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种共用一种稻田。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的稻谷播种,关键就是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2 不同的栽植方式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同影响

2.1 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时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叶、节等位置,损害性较大。纹枯病这种是在叶鞘上产生小斑点,后期发展成大斑点。在直播栽种方式中出现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发病害。各种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种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天气变化、气候因素、空气温湿度都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人工栽植情况较好,位置安排有所选择,空间布局合理;进行机插存在着缺陷但是发病情况也较少出现,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发生几率高。苗种之间太密集,空气不流通,水汽散发慢,附近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病情的加重。

2.2 通常的稻苗虫害

稻纵卷叶螟。在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机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对于螟虫的侵害,稻苗能够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种,这几种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虫繁殖期,然而却使得稻苗数量急剧减少,会影响后期的稻种产量。

稻飞虱是另一种普遍的虫害。既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还会使得水稻发生“虱烧”,导致稻种毫无产量可言。对于各种栽培方法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了科研调查,对稻飞虱和它的天敌进行实时监控,得出结论,人工栽植对水稻发生病害的影响最重,机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响不太大。

3 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

3.1 先进科W的防治策略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种植水稻的个体户,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种植效果不可观。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3.2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场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和水稻直接联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田地在逐渐缩减,使得我国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场面混乱,缺乏系统性,对田间施肥、灭虫期间常出现问题。如施肥时间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确规定,过多或过少;对杀虫剂的任意喷洒,会给苗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食用安全。政府在对水稻种植进行扶持和监管时,要规范栽培方式,科学指导,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民生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

3.3 推广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有很多具有成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产业一直受到农机和农艺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种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相关体系,缺乏彼此协调的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水稻的种植方法、品种栽培、操作行为等和当前农机操作的标准还有很大区别。要认识到农机农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稻苗进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苗种健康了,免疫力就强,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就能够防止引发后续状况,因此进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4 总结

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因为病虫草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水稻的研究,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来推动先进农产品的生产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

一、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湿润育苗,挑选出质量优良的秧苗,运用插秧机统一栽植,这种方式插秧效率高,质量能得到保证,减少人工费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抛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钵体对秧种进行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块,人工进行掰开分秧,在种植时,连带着土块采取均匀抛洒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实施方便为后期的产量得到保证。

直播栽培方式。减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骤,把稻谷直接种植到稻田中。这对稻谷品种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种共用一种稻田。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的稻谷播种,关键就是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二、不同的栽植方式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同影响

1.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时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叶、节等位置,损害性较大。纹枯病这种是在叶鞘上产生小斑点,后期发展成大斑点。在直播栽种方式中出现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发病害。各种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种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天气变化、气候因素、空气温湿度都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人工栽植情况较好,位置安排有所选择,空间布局合理;进行机插存在着缺陷但是发病情况也较少出现,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发生几率高。苗种之间太密集,空气不流通,水汽散发慢,附近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病情的加重。

2.通常的稻苗虫害

稻纵卷叶螟。在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机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对于螟虫的侵害,稻苗能够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种,这几种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虫繁殖期,然而却使得稻苗数量急剧减少,会影响后期的稻种产量。

稻飞虱是另一种普遍的虫害。既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还会使得水稻发生“虱烧”,导致稻种毫无产量可言。对于各种栽培方法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了科研调查,对稻飞虱和它的天敌进行实时监控,得出结论,人工栽植对水稻发生病害的影响最重,机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响不太大。

三、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

1.先进科W的防治策略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种植水稻的个体户,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种植效果不可观。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2.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场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和水稻直接联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田地在逐渐缩减,使得我国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场面混乱,缺乏系统性,对田间施肥、灭虫期间常出现问题。如施肥时间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确规定,过多或过少;对杀虫剂的任意喷洒,会给苗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食用安全。政府在对水稻种植进行扶持和监管时,要规范栽培方式,科学指导,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民生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

3.推广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有很多具有成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产业一直受到农机和农艺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种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相关体系,缺乏彼此协调的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水稻的种植方法、品种栽培、操作行为等和当前农机操作的标准还有很大区别。要认识到农机农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稻苗进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苗种健康了,免疫力就强,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就能够防止引发后续状况,因此进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19-02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全省46个产粮大县(市)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是该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2012—2013年种植面积年超过3.33万hm2。近年来,潜江市依靠科技进步,水稻生产不断向优质农业方向发展,稻米品质得到提升,但如何充分利用该市特有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优质的潜江稻米品牌,值得深入探讨与广泛研究。

1潜江市粳稻生产历史和优势

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粳稻生产在整个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需求增加拉动粳稻生产。江苏省粳稻种植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95%以上,潜江市邻县孝昌县粳稻种植面积超过水稻面积的60%。粳稻种植在潜江市历史悠久,从1957年开始种植,到2002年长达46年,其中1975年粳稻种植面积达到1.93万hm2以上,总产量35 223 t;1990年粳稻面积0.97万hm2,总产量55 771 t;1995年粳稻0.63万hm2,总产量52 697 t。粳稻生育期较长,“温、光、水、养”等资源利用率较(籼稻)高,产量优势明显,稻米品质较好,有巨大的生产潜能和广泛的市场潜力。

潜江市属江汉平原水网湖区,虾稻连作面积常年在1.33万hm2以上,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资源丰富,温光条件较好,且一季水稻种植不与后茬作物争地争季节;在滨湖地带适度进行优质稻恢复性开发生产,提升水稻产品质量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充分利用潜江市特有的资源与环境优势,以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优质粳稻生产为主体,以滨湖湿地双季稻“早籼晚粳”为重点,努力发展优质粳稻生产,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2发展粳稻生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籼改粳”工作的具体要求,湖北省农业厅具体规划出该省粳稻生产宏伟蓝图,力争湖北省在4~5年间粳稻面积恢复性增加至66.67万hm2以上,以达到整个水稻面积的40%左右。潜江市水稻种植规模虽不及全国水稻第一县监利县,在面积、总产方面不及周边仙桃、天门市,粮食生产在全省排名第18位,但潜江市有粳稻种植的传统与经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水稻种植水平较高,发展粳稻生产条件成熟;若以省委、省政府“籼改粳”作为契机,以发展优质粳稻生产为切入点,努力打造潜江生态粳稻稻米品牌,提升该市粮食生产在全省的地位与作用十分必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变化和提高,稻米需求结构也发生着变化,目前湖北省粳稻米需求主要依赖外调,近年调入量不断增加,京、津、沪、浙、闽、粤等地粳稻米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要满足整个市场需求,全国粳稻总产量必须达到稻谷产量的1/3以上。

粳稻生育期较长,能充分利用土壤肥力与温光资源,耐低温能力较籼稻强,安全齐穗期日均温度(20 ℃)比籼稻低2~3 ℃;潜江市晚籼稻安全抽穗扬花期要求在9月10—15日,而晚粳稻安全抽穗扬花期可比晚籼稻推迟5 d左右,特别是在连作晚稻生产上晚粳稻比晚籼稻安全系数要高,一季晚粳稻产量优势也比一季中籼稻强。此外,受市场需求拉动价格因素的影响,粳稻每50 kg价格比籼稻要高出20~30元,若以籼稻同比产量,粳稻可多收3 000~4 500元/hm2,若潜江市粳稻面积逐步恢复发展至0.67万~1.00万hm2或以上,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3 000万~5 000万元,甚至更多。

3潜江市粳稻生产现状与发展目标

为积极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籼改粳”工作的号召,潜江市2012年在市农业展示中心和周矶办事处李塘村进行了粳稻示范种植,重点选择了中稻1号、宁粳3号、淮粳5号、WDR129、甬优12、热粳优35、稻嘉58 7个粳稻品种(组合)进行示范种植,基本获得成功。其中,中稻1号与热粳优35分别获得11 265、10 080 kg/hm2的产量成绩,特别是一季晚粳稻嘉58,在季节偏紧(5月30日播种)的情况下,直播生态稻获得了8 415 kg/hm2的理想产量。根据省农业厅“籼改粳”工作要求,筛选出1~2个适应当地气候生态资源的优质粳稻品种,确定一季优质晚粳稻嘉58作为潜江市2013年粳稻示范主导品种,在白鹭湖管理区和浩口原种场同时进行规模种植,以此带动全市的粳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