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阅读理解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文章,它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些学生对这些文章不太感兴趣,语文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催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方法就是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所以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周密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此,教师要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学生的情感在这种不断的诵读中得以加强,体味也更加深刻。笔者在语文课上范读时,总是尽力做到声情并茂,读出《沁园春•长沙》的青春气息,读出《江南的冬景》等优美散文中流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之类诗歌,读到动情之处,自己也禁不住留下两行热泪,这些都可以起到感染学生、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利用课文内容,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或设计探究问题,逐步引入课文内容,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心理准备。利用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音频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直观印象,便于学生对语文课发生兴趣。接下来是课堂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文章的要点,让学生快速获取课文的信息,问题的解决形式可以是学生自己思考作答,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后回答,无论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由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所以老师提出问题,限时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从而学会阅读。通过师生讨论,让学生既做发现者,又做参观者,学生潜在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出来,胆小的跃跃欲试,胆大的畅所欲言,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毕竟没有自主的阅读就没有深入的讨论。正因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日渐提高。
二、以课文为基础,掌握阅读方法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阅读方法,不会阅读或根本不读,所以在考试中,阅读题得分很不理想。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其解答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会学生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全文。让学生在学习新的课文前,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重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其次,教会学生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教材所选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阅读,需要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所以平时上课就要教会学生确定区域,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再次,在阅读训练时,还要注意区分文体。如记叙文中人物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安排;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比如同是分析语言特点,记叙文侧重于分析细节描写、叠词运用、修辞手法等;议论文侧重于词语的意思、语言表达的严密;说明文侧重于表现语言的准确等。再比如,同是排比修辞,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表达强烈的感彩,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议论的力度,文体不同,答法就不一样。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课内,教师要打破以讲授为主,教学以“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强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阅读前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大致介绍文章的背景 ,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然后,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等基本因素,再结合作品内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每周我都评选出两名“读书之星”来进行表彰,用这种以读课文来掌握课文内容的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感情难以把握的文章,我采用范读的方法,教师的范读,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范读时,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
2 创造“互相对话”的交流情境
让教师、学生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应是多元的。在课堂中注意互动交流,包括两种方式,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老师应该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从而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之间,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激励学生勇于说出心中的理解与想法,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畅所欲言,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外,教师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越多,就越有利于将课内知识巩固、加深、拓展和系统化。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 ,我时常向他们推荐一些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儿童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当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在课堂上,理解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自然地融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正确理解语句含义
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学会解词析句是阅读的基本功,这一点说来简单,但其学问甚多。从解词来说,词有多义,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转义等。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指导学生从字词典诸多注释中选取适当的一义。对语境的感悟,我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我更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例如:“花”字,就有多种意思。在“奶奶种的花全开了” 中,“花”指植物所开的花。在“不要乱花钱”中,“花”指消耗花费。而在“这件衣服太花了”一句里“花”指颜色、花样错杂的意思。因此,学生对词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形、音、义的记忆过程,而是复杂的多元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加强对语句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对词的意思有确定的理解,在理解词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理解也就不难了。
【中图分类号】G623.2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石,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提高智力。因此,提高阅读能力要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小学生阅读局限于课堂内部,阅读范围比较狭隘。本人将从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课堂内外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分析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意见及建议。
一、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往往把学生的阅读教材限定在书本当中,甚至会限制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普及,小学生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电子网络游戏、动画当中,阅读兴趣不浓;其次,小学生缺乏指导,没有能力辨别阅读教材的好坏。
在课本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欠缺,考试试卷中的课外阅读题型也往往是小学生们失分最多的地方。在课堂表达方面,阅读能力匮乏,学生很难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影响小学生阅读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往往以分数判读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家长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课外阅读,让孩子的阅读范围受到了局限。另外,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阅读的榜样,导致孩子在家往往关注电视,喜欢玩耍,而忽略课外阅读。
2.自身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愿意通过电视、网络、动漫接受新事物,而不喜欢文字性的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则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校园因素
学校往往以成绩判断学习的学习情况,老师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课外阅读,再加之各种科目较多,学生往往没有充分的业务时间进行阅读,而且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这就容易造成小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堂范围,阅读内容也多限定于课堂教程。
三、课堂内外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感兴趣,小学生才更愿意花费时间投入到阅读当中。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1)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必须需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阅读。用自己的阅读热情、兴趣来感染身边的学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样他们才更乐意参与到读书活动当中。
(2)培养榜样力量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榜样,而且榜样的力量能够引导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阅读方面,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例如,可以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名人的故事,鼓励他们阅读,可以有意识的给他们讲"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人读书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读书热情。
(3)鼓舞激励
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堂课前几分钟都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以及自己的所学所悟,并对此进行鼓励,这样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对于课外读物,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方向。
(1)学会做笔记
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年级对学生阅读提出要求。例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以安排对平常阅读中遇到的词语、精美的文章片段,精美语句,名人名言进行摘抄;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写阅读日记,读后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培养阅读技巧
良好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节省阅读时间,而且可以扩大阅读范围。例如,在读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文章让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比较精美的文章可以进行精读,故事性的文章可以跳跃式的阅读,对于阅读中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标记。也可以培养阅读时的关联性,例如,在讲《蜜蜂》一课时,可以有意识的介绍《昆虫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3.举办阅读活动
单一的阅读务必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要提倡读书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成就,增强读书的欲望。
(1)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运动到生活中,将知识转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可以每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每周给学生们布置阅读主题,例如,在讲"我的战友"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在业余时间读一些关于的生平事迹,以及与他那个时代相关的知识。然后进行一次关于事迹的探讨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2)开展阅读知识竞赛
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老师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提前布置好阅读知识竞赛题目,这样学生就能够针对这个主题进行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拓展阅读面。例如,在第六册"讲寓言两则"一课中,针对寓言故事,可以开展一次寓言知识竞赛,班级分为三组,学生自己分工进行课外阅读,总结寓言故事,每组可以准备三十到五十个故事,然后让对方进行解答,也可以根据故事回答词语。比赛时不允许带笔记,这样学生就会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掌握更多的寓言词语,而且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当中。
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阅读面,拓展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还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课外阅读条件,减少学生课内作业,保障阅读时间,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阅读进行积极的引导。当然,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还需要根据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施,通过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一、引语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解和接受文本中的信息,也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阅读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上看,阅读似乎是读者一个人与文本内容的交际活动,但实际上它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在辨认文字的同时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小学英语教师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调动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学生们的思维,并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特征和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三个层次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中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意思,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能力。而阅读能力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文字符号表示的字面意思。表层理解是对文章事实的了解。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下面由PEP教材8U3 part A部分举例。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How did Zhang Peng go to Mike's home?
What did Zhang Peng do at Mike's home?
What did Mike and Zhang Peng do in the park?
What happened?
Who helped Mike get the kite ?
How did he get the kite?
教师在提问学生,提供他们一些时间考虑的同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答题线索,如关键词或主题句等等。并告诉学生回答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语法语序问题,如回答“What did Mike and Zhang Peng do in the park?” 这一问题的时候语序是“主+谓+宾”,需要把助动词“did”转化为后面动词的过去式形式,所以回答的句子语序应该是“Mike and Zhang Peng did something in the park.”(作为新教授的语法的时候,强力推荐)而口头式的回答形式也有助于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达到了新课标的标准。
(二)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要求的不仅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而是要去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或隐含意义。深层理解考查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对事实的理解,而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根据作者在文中传递的信息,凭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中没有明确表述的,但跟课文中所述内容相关的思想与信息。它要求理解的不仅是文本本身传达的事实信息,而是传递在文本之外的信息。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请学生们阅读后作答:
Does Kate like her birthday gift?
What can you know about Zhang Peng and Mike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In what other ways can Mike help Zhang Peng?
在此阶段教师们需要考虑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和经历的小学生,所以当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提供关键词或启发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说,对问题“Does Kate like her birthday gift?”,学生如有迟疑,老师应该提供关键句,如,“Kate said” “Thank you. I love that” ; 对第二个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回答问题,比如,从Mike 和 Zhang Peng 互赠礼物这件事情来看,他们是好朋友。“So, we can know that they are good friends.”此阶段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扩展学生们关于对话主题的背景知识的理解。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东西方在过生日时候的区别和共同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评价性理解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信息或利用已经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在此阶段,读者需要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对文章中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性问题有:
What do you think towards this problem?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在此阶段,在给学生时间考虑的同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给学生提供回答时急需使用又难度较大的词。而词的提供根据不同年级也有不同的挑选。比如,如果是需要学生们描述当地天气的话,给学生提供所有可能涉及到的词。需要注意的是,此阶段避免只给学生提供会用到的词。因为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大纲词汇,需要他们从这些选择中辨认需要的词汇。因此,这对学生们来说是练习词汇的好机会。其次,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二人组讨论还是三个或三个人以上的小组讨论,都能够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丰富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够增进团队之间的合作。最后,此阶段的回答比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回答都开放自由,也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必须开口讲话,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建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真正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由传统教学模式引起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由于多年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经历放在解释生词、词汇搭配、句型操练等语法知识的练习,而过多的语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整体文章意义的理解,从而影响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也就是作者的真正思想。另一方面,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阅读理解问题还是集中于表面性问题,也就是学生对事实的考查,以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难以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开创性思维的发展。
为此,我校特承担了市《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研究子课题———提高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本学年是位于本课题的实施阶段。在本学年中,我们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本着课外阅读与真实生活相融合的原则。英语组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营造浓厚阅读氛围上。有效利用学校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老师还充分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进行反馈和及时鼓励,同时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以此达到让学生“为学而读,读中学,学了就用”的目的。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占用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进行讲授和分析,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习热情不高,效果不明显。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重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学习、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能够个性化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翻转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较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1.重视课前引导和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都是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阅读,甚至是教师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展示平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真正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完成了,学生能够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阅读能力没有提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任务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很多学生感到时间和任务不匹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不统一,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不一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不习惯教师安排的任务,不喜欢教师规定任务强行安排完成,久而久之,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甚至反感情绪。依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自主阅读,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自主安排,依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完成任务,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快乐,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减少学生学习难度和焦虑情绪
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英语应用感知氛围,英语思维能力有待继续培养,所以,很多学生感到英语阅读较为困难,不少学生文本阅读了两遍还是不知所云。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不能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等级,不少学生没有理解,但另一部分学生感到教师还在反复讲解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有困难的学生学习自信渐渐消失,学习动力渐渐减弱,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有不少学生想要阅读更多的东西却又不能脱离教师的节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教师存在一定差异时又不能和教师争辩,这样的教学影响课堂有效性,影响学生的发展进步。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准备,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文本内容,提前找到了自己学习的难点,能够真正根据需要进行高效合作探究。而教师能够根据任务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各种问题,降低学习难度,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逐步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阅读自信,提升综合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置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重要因素,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层次、深化学习效果的最好途径。有了问题证明学生认真研究了,找到不足,也就找到了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问,能够很好地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学习能力。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发问,大部分学生课堂上没有什么问题。在创新教育主导的今天,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问题,教师做好引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内容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大胆发问,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做好整理,对于集中的问题重点分析,并根据教学需要做成不同的微课视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安排认真学习研究。
4.立足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注重口语表达交际和写作能力锻炼
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能力训练,翻转课堂模式的英语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和能力训练,而是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展开情境模拟,进行综合交际表演,既能够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效果,又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培养思维,做好信息吸收,在表达中学会运用,在写作中强化应用,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在运用中不断提升。
总之,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真正突出学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存在感、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阅读理解不但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1.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
2.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
3.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4.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不但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
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仅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特殊性及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有四个层次:①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②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③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④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阅读是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听、说、读、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顾强化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致使在各种考试中常出现一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很牢固,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理解题失分太多,这恰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失败。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注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是大趋势,阅读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都要求,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要深化理解课文知识并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标准要求,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任务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些who,how,why问题,限时阅读课文。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在限定的时间内学生能集中精力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学生就能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应提出一些细节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去分析、思考或进行小组讨论来解答,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课文教学要坚持整体性
课文教学应围绕课文进行各种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速读课文之后尽管有些词、短语和句子理解得不太透彻,但也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把每篇课文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使学生先整体了解大意、中心思想和文章体裁,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具体细节。教师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个别,由简单以复杂,指导学生把所有问题都从全篇考虑,不能因个别细节而偏离了思考方向,要整体理解课文。我们已采用“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很久了,但是强调词、句、语法过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得还很不够;必须加强训练,培养学生通过书中的描述分析同文章的内涵和处延,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大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深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难度与课文相当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实践中才能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掌握阅读技巧,以提高阅读速度,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做到见多识广。
四、认真解答阅读理解题
1.认真审题,整体掌握。
扫读短文,识别文体,掌握大意,准确理解题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接近信息化和时代化,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种文体。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准确理解短文内容;统揽全篇要点,一些显性答案往往可从要点中直接回答;准确理解原意后,须认真斟酌,有许多题目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其答案常常是文中相关词句的解释或变形,做题时不可脱离短文。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