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于地理教学而言,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设计是基础,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观念的关键渠道。在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落实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地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的教学方案是否有效,地理知识是否掌握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所以,在新方案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唯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含义。通俗来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理论知识上,由不懂到渐懂,由不知到多知;在精神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毫无兴趣到感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案设计,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地理理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新方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意义。实施新的课程教学方案以来,为了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是当务之急。这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铺平道路,使新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以学生为主体。高中地理课程制定的方案是针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设计的。在有效的课程教案上,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置,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因此,要正确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优秀的教师都比较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从而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变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案。新的教学课程理念是灵活多样的,教学的方式也是活学活用。旧的教学设计是一味地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纳,使得学生无法消化课程知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长此以往,难点和疑点积少成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压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地理教学方案设计的效果。
(3)完善自我,树立合格的教师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我形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地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1 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1.2 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
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1.3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
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1.4 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
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2.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2.1 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3.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三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一)通过预习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而且一边听讲一边仔细做记录,一直忙个不停,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对上课所要讲的知识没有提前了解和思考,导致在课堂上只能顾得上听和记,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消化,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课前做过预习,则学习效果会完全不同。人们常说,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的确如此,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一般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做上记号,留到课堂上再解决,这种带着疑问上课的方式可以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和记,有效增强听课效果。学习地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预习案的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新的知识和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或者是以思考题或者填空题的方式列出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学习“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预习,并设置相关题目给学生完成,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之前所学章节的温习。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或者只是简单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除了设置一般的讨论题外,还应当设置一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自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在开展教学活动前精选材料,坚持科学性、多向性和挑战性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因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教师对重点内容的精讲,学生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然后,教师的检测案就可以派上用场,学生必须限时限量地当堂完成教师的检测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详细讲解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对学生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在设计检测案的过程中,应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91-01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中重点提倡培养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能力。随着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摈弃了传统的以“教案、大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端正了教育教学理念,将“教”与“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规划,达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创新性地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巨大作用。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 模式的有效形成主要是依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彰显,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体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双动两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提倡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及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到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加工成行之有效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两案的“导入”环节,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要对如何“教”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思维结构、学习方法等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的实际具体情况,由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来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学习方案,是供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了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追捧的热点话题。“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确立,使高中地理教学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面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成果,许多高中学校也逐步确立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帮助大部分教师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强化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端正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为师生间建立友谊关系搭建了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仍存在局限性,还有一部分学校未普及,一些高中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将学案编写好,在课程教授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指导,对课堂学习内容认真预习。学生可通过预习,大致了解了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带着学案中的问题深入进行探索,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预习效率。在课前预习阶段,第一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这两方面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预习环节中的重点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探索阶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所学,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表等对学生进行充分展现,并及时诱导、点拨、归纳。另外,在提出诱导问题的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实际,创设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正确思考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设疑的科学性、严密性、有趣性,并且,保证问题的难易相当,即要易于学生思考,又要易于学生能力及思维的突破发展。作为新授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密切联系教学实际,综观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做到深入而浅出。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双动两案”在新课改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避免其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抵达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还需要对这种教学形式不断深入钻研,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23-02
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区域地理,需要让学生学会整合地理要素,根据要素彼此间的关系、相互间的作用认知区域间的联系,发现区域差异与特征,习得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有效提高高中地理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需要与有效教学模式相结合,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教材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能改进高中区域地理教学。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国家教育方针、课改理念为指导探索出的,能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同时具备教师教案的功能和学生学案的作用,同时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课内、课外相融合,重视知识的挖掘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现了多方面的课内外融合,首先是时间上的灵活性,能让教师与学生高效利用课内外时间学习;其次是教学资源多样性,能多方面收集、组合课内外的地理知识资源;第三是实现了课内固定知识与课外灵活知识的流通,充分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运用相结合。
(二)“教”与“学”合一,突出“学”的地位
该模式平衡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提倡“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并存。教师在教学中从“教好”过渡到“导好”,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自测与自省,同时还应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借助该模式,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把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充分利用地理思维,通过自身思考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三)学习过程与探究过程并行,重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素质教育,倡导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可将素质教育视为一种应用性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发现-探究”式学习为主导,将教学内容包含于不同问题与案例中,让学生通过逐步探究才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知识的本质,由此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当前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逐渐摆脱过去教学中对地理事物名称、位置等要素的机械记忆,更注重加强地理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因这些要素而产生的区域差异,树立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念。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有着自身的优势。
(一)有效提升学生区域地理素养
区域地理教学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基于此,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区域地理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方式。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知识以及认知水平与能力为前提,以区域地理事物、现象以及问题为跳板,通过过程性学习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广泛发挥学生进行区域分析的主动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放到教师指导过程的前面,以地理区域中的问题或现象为背景,将结果寓于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互动学习来完成对区域知识的分析。
(三)充分激发学生区域地理学习兴趣
区域地理教学以导学案教学模式为依托,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协助者,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环境。此外,该模式还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避免了传统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忽视,激活了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有效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路径
不同的教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学习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效果上;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地学习;教育学则认为教学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我们从导学案的编写及其使用两个方面着手,对如何实现和提高导学案的有效性进行如下分析。
(一)设计与编制有效的导学案
首先,明确导学案设计理念与编写原则。导学案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实现师生教学的双赢,包括师生互动、教与学的进步、教学过程科学性与兴趣性的共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自主性原则,在时间和空间充分的条件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学习和发展任务;指导性原则,包含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指导,也包括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动机性原则,导学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异性原则,以有差异、有梯度的导学案的设计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与社会生产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紧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次,充分了解参与教学的各要素。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清晰认识课程标准、教材、习题册以及导学案相互关系,杜绝对他人的导学案进行简单复写,避免复述教材内容或以习题集代替导学案。教师应钻研课标,领会其精神;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各教学要素的基本条件,教师再从这些条件与现状出发,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需要、顺应学生发展,并能最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导学案。
最后,教师需明确导学案的内容设置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导学案的构成没有硬性的规定,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在内容设置上各有侧重。以新授课为例,其导学案设置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学习小结与评价、课后作业等。
1.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具有可测性和指导性,教师要加强对课标、教材、学生的把握,防止出现学习目标设计缺乏规范性、检测性与层次性等问题。
2.学习重难点是实现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关键,它的确立不仅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结构,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与潜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空间,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合理确定学习重难点,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或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
3.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教师编写时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利用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要避免出现脱离教材、知识脱节、问题的选择缺乏典型性等。
4.学习小结与评价主要起总结与反馈作用,旨在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使学生知识体系化、结构化、立体化,评价应避免以偏概全、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5.课后作业的设置应避免题海战术,而通过梯次和层次不同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
(二)合理使用导学案
首先,正确认识导学案的作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辅助教师教学、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师生交流三个方面,其核心部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实施导学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完善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增加对学情的调查与了解,在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的引导作用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生什么、注意什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答疑,还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实现组间交流,通过彼此间的质疑、答疑,激发学习兴趣;在总结反馈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完成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自评与他评,教师还要及时做出补充,完善学习成果。
教师要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更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编制导学案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加入,在师生间形成对学习方式、探究方法、客观规律的共性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参与主体,与学生进行对等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明确使用导学案的主体。导学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导思、导学、导做”,在学生认知与知识学习之间架设的桥梁。导学案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案、学习材料和学习案例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集合体,在操作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学习方案角度出发,教师要将学习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如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在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在明确学习重点与难点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理解和认知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机会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学习能力。课中的学习和课后的总结反馈同课前预习一样,要突出学生借助导学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建构知识、评价学习成果的过程。
将导学案作为学习材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在拥有更多的自,并在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分析和应用所获得的学习材料。
从学习案例角度出发,导学案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寓于学习案例中,不仅可以提高问题实效性,还可以提高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案例作为学生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发掘和拓展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案例,并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完成知识从“习得”到“用得”的升华。
一 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应以案例教学为导向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在地理必修3部分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取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在现行的教材中,共选取了5个中国案例、3个外国案例作为主案例,与每一个主案例相对应,至少有1个拓展案例。现将必修3中每一主题下的案例归类如下:
主题 主要分析区域/事件 延伸地区/事件
荒漠化的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 非洲撒赫勒地区、前苏联垦荒区
森林保护和开发 亚马孙热带雨林 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
能源资源开发 我国山西省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
流域的综合开发 美国田纳西河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俄罗斯伏尔加河
区域农业发展 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美国玉米带
区域工业与城市化 我国珠江三角洲 我国长三角、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
资源的跨区调配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
产业转移 东亚地区
上表中,每一主题后主要分析区域或事件为主案例,延伸地区或事件为拓展案例。主案例是分析的基础,教材以主案例的展开来实现每一个主题的教学,地理原理、规律、方法等蕴藏在案例中。而拓展案例则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提供平台,同时还可避免单一具体案例的局限性。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导向的课程,当然教学方法也应以案例教学为导向。新课程标准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标准”有:第5条: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第8条“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6条“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第7条“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9条“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第4条: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上“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表达: “结合/运用实例,分析/了解……” “举例说明……”“以……为例,说明/分析……”等。这些都表明新课程极力倡导案例教学。
二 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尝试
什么是案例教学呢?李晴老师在《试论地理案例教学》一文中指出:“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到个别的教学过程。从思维的逻辑顺序看,其实质首先是运用归纳法从案例中获取同一类事件的地理原理、规律与分析方法,这是对案例提炼的过程;然后,再用演绎法将已获得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拓展运用于其他个案的研究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忌“教案例、学案例、背案例”。要充分引导学生对主案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在沟通与合作中探求结论或解决问题,挖掘出案例所体现的地理原理、规律,并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案例(如:教材中的拓展案例)研究中去。从而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学习减负增效,事半功倍。例如:通过对我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这一主案例的学习,总结、提炼出分析某区域某种资源开发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第一: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背景条件(资源结构、地理区位、地理环境状况),找出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二:针对优点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缺点探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第三:探寻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战略和具体策略。
再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课标的相关要求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了影响是核心问题。这种影响要从“调入地、调出地与沿线地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这两组不同角度去探讨,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按照课标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学生模拟对话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利用资料、数据讨论、辩论“西气东输”对“输入地、输出地与沿线地区”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举例说明的能力,运用、分析资料、图表的能力。最后总结、归纳出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探究调配的背景原因,即为什么要调?
第二步:论证调配的可行性,即能不能调?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产生出多种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等。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作为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教法之一,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实践。以下,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高中地理学科为背景,研究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策略。
一、概述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新兴起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将教学主体与案例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效引入案例情境当中,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习地理相关概念,掌握学科知识内容,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引导,以探究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随着高中地理学科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广泛地运用到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当中,并与传统教学形式形成有效互补,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大纲需求,因此他们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课堂安排满,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这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的地理课堂不仅刻板、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教学整体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正是由于传统教学弊端的影响,倒逼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寻求更加创新、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此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且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涉及地质地形、气象气候以及水文植被等知识,并且知识较为抽象、复杂。而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这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供了充分保证,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会偏重选取与学生实际相关联的案例材料,这有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积极挖掘案例材料,努力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材料的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引发学生讨论,有效提升课堂整体氛围,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课堂时,要重视地理案例的选择,努力创设案例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开展学习与探索。比如,在人教版《旅游地理》一章中提到“钱塘江大潮”这个案例。作者在开始案例教学之前,考虑到班级学生有一些未曾见识过“钱塘江大潮”,于是在正式教学前为学生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将学生快速引入到钱塘江大潮的情境当中。观看完视频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提出“钱塘江大潮为何如此壮观”、“什么时候可以欣赏到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等问题。通过案例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展问题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
(二)强化课堂教学指导,及时评价学习成果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这并不代表在开展案例教学课堂时,就可以不需要教学指导。其实,案例只是教师为深化教学所搭建的一个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上的作用不可忽略。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展,从实际教学过程和学生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个人性与小组性、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及时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三)充分结合案例内涵,拓宽案例运用思路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结合地理案例内涵,不断拓宽案例的实际运用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所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时,作者所选取的案例主题是关于“地震后重建”。作者以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经济建设为背景,为学生先后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就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关于震后经济重建中的“工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布局”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际的思维和能力。
教师将要讨论的地理案例归类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一至三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收集资料。如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笔者将问题分为三个方面,即自然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发展的对策。
2.教师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
对高中生而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三种:①使用学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料;②使用网络上的电子文献资料;③咨询教师或专家。
3.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
如指导学生通过卡片摘录的方式,将查到的资料名称、作者、来源以及摘要记录在卡片上,或将资料整页复印下来,或将网络资料进行删减编辑后打印成纸质文件。
4.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i果堂上将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按问题进行归类。如将问题写在一页白纸上,将相关资料贴在问题的下方;或者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成小论文并打印出来。教师除了要准备好与案例有关的资料外,还要考虑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出现地理学科以外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解决、学生过于兴奋时应当如何控制等,最后总结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并形成预案。
二、做好案例讨论的引导工作
1.引导发言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上案例讨论课时并不愿意主动发言,教师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事先准备好发言稿,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如果没有自愿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一些平时上课比较活跃的学生来发言,从而调动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2.控制讨论过程
由于课堂讨论是自由的,所以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当一个阶段的讨论结束后,就立刻转入下一阶段的讨论,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如果学生偏离了主题,教师应及时将他们引回来,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注意维持课堂纪律,使讨论既热烈又不至于失控。
三、做好案例讨论的总结工作
1.课堂总结工作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头脑里一定充满了各种地理观点,也形成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总结这些观点和思路,学生就不可能在这堂课上获得有效的信息。所以,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结果。另外,地理必修模块的内容,案例中的概念、理论、规律,甚至是某些观点,都会是考试的重点,教师还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小结,使学生明确在刚才讨论的案例中应当记住什么;另一方面,对案例中展示的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也必须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从刚才讨论的案例中掌握一些技能。如果时间充裕,教师还可以列举相关的案例,进行能力的迁移训练。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1、目标化策略
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2、问题化策略
学习过程部分实际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地理学案设计的核心。设计问题就是要把地理课程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能力点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调动原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① 符合地理课程标准;② 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③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鲜明的逻辑关系;④ 问题形式要多样化;⑤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⑥ 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具有思维训练价值。
3、方法化策略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目标宗旨
1.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精心选择案例,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案例要选择的恰当,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