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学的效应

经济学的效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学的效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学的效应

篇1

经济学家这样说,玻璃店老板因为商店橱窗的损失得到1000元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服装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所有人的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所以商店的橱窗被打碎了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其原因何在呢?经济学家用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社会经济中,增加一笔投资很可能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乘数是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上述例子中,最初的投资就是玻璃店老板购买玻璃的1000元,这种投资的增加引起的服装店,食品店等等部门收入增加之和为5000元,所以乘数就是5

经济学中为什么会有乘数效应呢?因为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的支出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一个部门支出的增加就会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与支出的增加,最终收入的增加将是最初支出的好几倍。

把这个例子换为财政支出增加,你就可以看出乘数效应多么重要了。比方说,国家准备投资100万元建设道路,其中30万元是工资,50万元是建材原料,20万元是其他费用,那么,劳动者小乙在付出价值1000元的劳动后领取工资,然后去消费。假如他把300元用于购买食物,200元用于给孩子交学费,300元用于买化肥,这样,有了小乙的消费刺激,食品生产企业至少得生产足够小乙消费的食品。但食品生产企业再生产这300元的食物之前先得拿出一部分钱向上游原料企业比如说面粉企业采购,于是,面粉厂在生产面粉的同时又得向农民收购粮食,而生产粮食的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就得去采购化肥……最终,小乙的这1000元带动了几千元的生产,而国家投资的这100万元则带动了几百万元的GDP。

“9・11”事件因祸得福吗

不过乘数效应也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两栋大厦被摧毁。当美国人沮丧万分时,有些不识趣的经济学家却跳出来发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说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宏观经济大有好处。

他们的理由是美国国会批准了400亿美元的紧急预算,这些钱创造了第一轮的需求和增收,估计一年内就会见效。这个开支增加又会继续创造下一轮的需求。经济学家经过一番推算后认为,在美国经济目前不景气的时候,这400亿美元的增加开支,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最终增加1000亿美元……在一个经济已经不景气的时刻,财政开支的增加不失为一剂强心针。

这似乎有些奇怪了,如果损失两栋大楼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话,美国人为什么不自己动手炸掉几栋大楼,何必劳的大驾呢?

也有人根据乘数原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乘数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处,也可以放大坏处。那几栋大楼很值钱,里面死伤的各路精英更是无价之宝,所以美国经济将会节节败退,进入恶性循环。

篇2

1993年秋天,在南京电力学院读书期间,一天,他无意之中接触到了当时中国最早的关于企划的一本书《企业形象策划》,尽管在当时还只是一本关于CIS方面较早且较为粗浅的书籍,还没有更多更深的关于营销及战略管理方面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接触,却改变了他成为电力工程师的生活方式。在“点子”刚起步的时代,策划人,在当时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和职业,但是,策划人这一概念却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并开始了相关知识的积累,也因此在同学中获得了“策划大师”的称号。虽然身为工科,但是他所学的“动力系统工程集中控制”专业却给了他系统思考的方法。

因为不是科班专职学习营销与管理,他养成了逆向思维的习惯。如在学习策划之初,他总是研究一些媒体上登载的成功商业案例时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能够成功?”正是这些问题帮助他走向了更深的营销知识领域。

1996年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家乡淮南的电厂做技术工作。工作之余他和一位朋友成立了“导航营销策划中心”,在之后的四年里,相继为淮南的一些企业商家提供了广告策划和市场推广的营销策划服务。这期间对营销和市场的实际操练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尤其是对淮南停办三年之久的2000年中国豆腐文化节的市场预测、方案策划及推广实施,受到了淮南市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表扬。

但是,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常规营销理论的理解已不再停留于营销4P等层面的理论体系工具的运用,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营销理论能够成立并且有效?这些问题成为了他在营销理论方面向经济学升华及日后形成自己的战略营销理论的重要基础。

策划的天空

带着对营销的探索,他于2001年初正式辞去了让许多人羡慕的工作,成为了当时安徽最大的广告公司―合肥中策广告的策划总监。在为广告公司客户提供市场策划服务的同时,他参与组建运营的中策网络营销公司成为合肥酒水业最大的经销商,成就了当时华润零点系列啤酒、安徽沙河王酒、天香乳业等品牌在合肥市场的领导地位。此外,带着对酒的理解及中策公司的资源整合的开发,他为中策公司策划并操盘运营的合肥第一款贴牌酒―源谷酒―成为了省会合肥的高端地产酒并成功地切入了主流白酒市场,其“解开酒味之源”的广告语成为当年安徽广告业最有意义的广告语。因为对源谷酒业及中策公司的特殊贡献,他享有了中策公司特有的股权分配待遇。

2002年,他因在合肥广告业的业绩受邀加盟安徽金鹃国际广告公司的营销咨询团队,在对口子窖酒、九华佛茶、天方茶业、美菱电器、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几大品牌的全程营销合作伙伴的营销咨询服务过程中,他的整合营销运营能力和理论水平再次得到了提升。他独立策划操作的国际著名品牌“优仙美地咖啡”在合肥的上市案例成为了业内的经典案例,他策划的广告语“你可以说谎,可你的咖啡不会”也成为业内流传的经典之作。而在对口子窖酒的服务过程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深悟了“盘中盘”理论的实质。

2003年,他受邀加盟专业的营销咨询机构深圳采纳营销策划公司。在为中国炊具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苏泊尔炊具的成功上市前的年度服务中,对苏泊尔在上市前的战略调整、企业公信力塑造与竞争传播策略策划与运营中业绩突出。2004年初,他有幸成为安徽高炉家酒的项目经理,使得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他再一次感触到家乡的浓浓酒香,再次勾起无限的回忆及对酒业的激情。在对高炉家酒的服务过程中,他精准的策略企划及对家文化酒的理解再次得到了市场检验,系列营销策略的有效执行为高炉家酒在当年成功进入深圳市场、稳固在安徽本土市场及江苏市场的市场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助高炉家酒持续增长而成为安徽白酒销量第一品牌。在服务的过程中,他的低成本营销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与提升。

2004年底,在成功服务过高炉家酒之后,他受邀加盟并操盘五粮液金叶神酒。通过企业资源、品牌本身及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分析,在产品上市之初,他策划的“相对护肝论”借势当时社会各界正热议的茅台的“绝对护肝论”顺势成功上市并饱受业界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了知名度。此外,他借五粮液联手中国烟草二巨头共谋酒业渠道创新之势策划的酒类烟草特通渠道概念得到了市场的大力支持,并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型主流渠道。

在市场推广实践中,他在以廊坊市场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的启动中,以大客户营销模式低成本启动区域市场,并以烟草业为基础的“线性营销”模式帮助诸多酒企跨过了市场的区域障碍。

在操盘金叶神酒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发表了各类营销财经论文近百篇,成为扎根于广东酒业市场的资深酒类研究学者及广东省酒协营销专业委员会的营销专家。

挖掘经济学的力量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也是为了给企业商家更清楚地以经济学诠释出市场现象、系统营销战略及操作模式的本质所在,为了在经济学的营销实战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他于2006年进入中山大学的EMBA学习。

带着对专业的思考和事业的理想,以及曾经对于“为什么营销理论有用”的思考,他于2007年初成立了自己的尊赢市场研究机构,以经济学为工具进行以酒类为主的几大行业的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的本质规律与特性为企业的市场切入寻求最佳切入点和营销策略,专注于企业盈利模式整合、资源型低成本营销战略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并开创了营销博弈二维战略定位法等方法体系,开始了从使用工具到研究工具、创造工具的转变。

而他的经济学实践运用思想也早在他的营销实践中以文章的形式体现。如《高端白酒的啤酒效应》《品牌格雷欣法则解读诸葛酿酒的真正赢家》《帕累托法则打造地产白酒的根据地》等,在诸多的文章中都能够找到经济学的概念法则及他的机会、理由和博弈理论的营销诠释。

此外,他以创新的研究心态开展实战运营,在实战中获得了营销本质的理论升华,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多种有价值的营销观点,包括:“经济学法则营销领域运用”“资源型低成本营销战略”“商业传播战略”“精准营销的三点法则”“营销博弈定位法”“边际营销传播”“大客户式启动市场营销模式”“价值链切入”“反电话营销”等多项营销实战经验,并为多家企业在营销战略、盈利模式整合、品牌规划、新产品研发策略、文化竞争力建设、品牌整合传播推广、渠道建设、区域市场切入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实战经验。

几年来,他在《销售与市场》《新营销》《销售与管理》《理财》《中国中小企业》《中国经营报》及《华夏酒报》《中国酒业》《酒世界》等数十家媒体发表了逾百篇营销财经类文章。

现为多家企业及咨询公司的营销顾问;多家财经及行业媒体、网站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

在尊赢市场研究机构成立的时间内,他有效地服务了诸多品类品牌及酒类品牌。

如2007年初,有效地整合了广东酒协资源及推动行业协会的市场作用,借助重庆春交会之机推出市场托管营销模式,为九洲SOD酒、回元堂鳄鱼酒、五粮液葡萄酒、茅台镇方老七内部专用酒等品牌进入广东市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市场切入途径。

其次,他成功地为有“中国第三家酒”之称的广东顾家酒进行了低成本传播市场推广,在建立“顾家文化”的同时,在酒业中率先推行牌匾营销,为企业解决了终端形象传播的短板。

2007年秋交会,“赢在广东”专题论坛演讲会为近百家的东北等全国各地酒企如何切入及运作广东市场做了深度的探讨。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2

[中图分类号] G2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15- 02

1 图书馆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免费提供

在经济学理论中,公共产品(亦称公共物品)是与私人产品(亦称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产品,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以下3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rous)和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图书馆由政府提供,又符合以上3个特征,所以图书馆是公共产品。

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单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单位,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如果对他人的影响是好的,即带来收益,则此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反之为负外部性。图书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带来的收益是金钱衡量不了的,所以有正外部性。

为了矫正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用税收等杠杆进行矫正。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图书馆运转的资金应由政府提供,对广大人民群众应免费提供服务。

2 图书馆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

2.1 图书馆对人们的直接影响是精神层面上的

(1) 图书馆通过提升人们思想境界和更新人们观念,为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图书馆对人们提升思想境界、更新观念、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图书馆的藏书中记录了一大批各方面的杰出人物勇于创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读者通过借阅这些书籍,会对当今世界有更客观和全面的认识,看到自己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差距,自觉地提升思想境界和更新观念。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抢抓机遇、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等观念和意识。通过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推动人们转变观念,可以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社会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

(2) 图书馆通过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图书馆以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而著称,被群众视为知识的大课堂、思想的加油站、精神的栖居园、孕育与催发文化创造的发祥地,成为增进人们身心健康,调适社会关系的文化港湾。目前,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的发展主流同消极落后的逆流相伴随,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道德进步与道德失范、科技迅速发展与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文化日益繁荣与“黄、赌、毒”屡禁不止同时存在。图书馆通过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优秀的报刊书籍,使人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汲取知识,特别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演讲会和各种讲座,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有利于倡导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图书馆的间接作用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1) 通过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各类图书馆作为现代科学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对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主要渠道之一,其重要作用自不待言。从城市图书馆来看,它不仅成为城市居民学习知识、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而且成为新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农村图书馆来看,它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2) 为人们提供更多信息来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看,目前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人类知识的迅速增长。据有关专家测算,近10年来人类知识大约每3年翻一番。二是全球化速度加快。这就使得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集聚地的作用更为突出。第一,尽管人们可以利用电脑从网络上查取信息,但图书馆仍然是最系统的、最全面的信息来源地,因为图书馆不仅存储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还有专业人员对各类信息与知识进行分类处理,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知识提供最佳途径。第二,随着我国与国外的联系更为紧密,充分利用图书馆作为信息集聚地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3 图书馆免费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正循环

此循环可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公益即对读者进行免费服务可以使读者的素质得到提升;而读者素质提升了,带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而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因为国家财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会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所以,图书馆免费服务与人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有正向加强的关系。这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有利的循环。

4 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出路和对策

事实上,图书馆完全实行免费很难。一些地区的图书馆还是差额拨款单位,有些图书馆水电等运行费用要自筹,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情况则更为糟糕。因此,讨论这个问题,要兼顾国情和图书馆事业的现实。那么,在现实中的中国,应该怎么办?本文提出以下参考。

(1) 通过立法,保证地方财政对图书馆的投入,以满足公众自由、平等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需要。这是根本,是为读者和图书馆权利提供的共同保障。

(2) 号召社会公众捐赠,以补充财政拨款的不足。这里也有一个政策问题。如何吸引社会各界热心公益事业,需要有配套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3) 对收费进行规范,并坚决杜绝趋利性的收费。这并不等于说收费是合理的,但毕竟可以避免自行其是,自定办法,巧立名目乱收费。

(4) 人的观念,尤其是图书馆管理者的观念要改变。在我国,谈图书馆权利的不多,自由、平等的理念也没有彻底树立起来。如果不把知识平等、知识自由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权利来维护,不把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事业的准则,收费与免费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彻底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新理. 试论图书馆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河池学院学报,2007(5).

篇4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66-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成本。税收作为企业总成本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的存在制约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企业只有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含义

税收筹划又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税收筹划的研究,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就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并在税收实践中加以广泛地运用。国际上对于税收筹划的概念不尽一致,概括地讲,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和安排。

二、税收筹划的必要性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有两个著名的规律“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需求规律”的内容是: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供给规律”的内容是: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正方向变动(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规律中,商品价格都是自变量,分别影响着供需情况)。分别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下:

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供求相等的数量就是均衡数量。

政府征税会使商品价格上扬,但并非所有的税赋都由消费者承担。消费者承担由税收造成的均衡价格上升的部分,而生产者则承担了另外的部分。分析如下:

根据需求规律,当商品价格上扬,消费者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以博弈的思维分析,若此时生产者仍维持甚至的生产规模,那么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存货积压的现象,于是生产者开始减少供给量,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直到与需求曲线达到新的平衡。

由于生产者也需要承担税收,税收是其支出中的一部分,是其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生产者产生了减轻税负的要求,税收筹划成为必要的手段。

三、税收筹划微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来说明其经济效应。

(一)仅就企业分析企业进行与不进行税收筹划的区别

建立一个简化的市场模型,假设前提条件:(1)市场上只有两家生产企业A和B;(2)社会总需求始终保持不变。

由于市场上只有两家生产企业,所以社会总供给量Q等于A的供给量和B的供给量之和,即Q=QA+QB;

当两家企业均未开展税收筹划之前,在供需平衡的条件下总需求曲线D与总供给曲线S,交于E点,此时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且Q=QA+QB,同时,总供给曲线满足S=SA+SB

假设A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税负减轻,则其成本下降,则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企业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由SA变成S'A。相应的,S'=S'A+SB。此时,新的总供给线S'与总需求线D交于新的平衡点E',此时新的均衡价格为P',新的均衡产量为Q',其中A企业的供给量为Q'A,B企业的供给量为Q'B,且Q'=Q'A+Q'B。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平衡的情况下,由于A企业进行了税收筹划,其税负减轻,进而成本下降,使得其自身均衡供给量得以增加(Q'A-QA)个单位,而社会均衡总供给量也得以增加(Q'-Q)个单位。由于市场上只有A、B两家企业,B企业的均衡供给量反而下降了,下降的量为(QB-Q'B)个单位(Q'B在图中位于QB的左边,表示下降)。为什么会下降呢?原因在于A企业供给量增加后,带来了社会总供给量的增加,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会下降,由P下降到P',而市场价格的下降,会使得B企业觉得这块市场利润空间变小,于是减少供给量。

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在企业竞争中,某企业通过有效的税收筹划,不仅减轻了自身的税负,使其少缴税,并且还显著地降低了企业的总成本,提高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不仅自身销量得到扩大,而且还从对手手中夺得了部分市场份额(前段理论分析中B企业下降的(QB-Q'B)个单位得供给量实质是被A企业夺得)。所以虽然社会总供给量增加会带来市场价格下降的反应,但是A企业在市场中更具价格优势,收益没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一旦对手承受不了市场的低价而倒闭,那A企业就可以独占市场。

现以数学的方式进行验证说明:

由于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正方向变动,而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正方向变动,故知道供给曲线系斜率为正数的斜线,需求曲线系斜率为负数的斜线。现假设供给曲线的函数式为S=70P+26,需求曲线的函数式为D=-50P+122,当供需平衡时,S=D.。而S=SA+SB,进而设SA=40P+10,SB=30P+16。

假设A、B企业均未开展税收筹划:

由S=D,即70P+26=-50P+122,解得P=0.8

S=D=70*0.8+26=-50*0.8+122=82

SA=40P+10=40*0.8+10=42

SB=30P+16=30*0.8+16=40

假设A开展税收筹划,B企业未开展税收筹划:

A开展税收筹划,其成本降低,供给量增加,

假设S'A=45P+20,则S'=S'A+SB=(45P+20)+(30P+16)=75P+36

由S'=D(假设社会总需求保持不变,现仅考虑社会总供给变化带来的反应),则75P+36=-50P+122,解得P=0.688

S'A=45P+20=45*0.688+20=50.96

SB=30P+16=30*0.688+16=36.64

由以上数学计算,我们可以验证刚才的结论,A企业通过有效的税收筹划确实可以产生三个反应:(1)市场价格下降(由0.8下降为0.688);(2)A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由42扩大到50.96);(3)B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由40下降为36.64)。

以上的分析以及数学验证都是建立在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当一家企业通过税收筹划获利而对手企业却没有反应的假设前提。事实上,这是不可能。正是由于开展税收筹划可以带来收益,未开展税收筹划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无论是A还是B,均不会对对手的行为无动于衷,均会进行税收筹划,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综合分析税收筹划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政府征税使得商品价格上扬,消费者的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如图7)。由图中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此时生产者的实际价格是下降的。也就是说,税收的征收,使得消费者面临上升为P的消费市场价格,而生产者面临下降为PS的生产市场价格。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因税收而发生了损失,即消费者和生产者一起负担了税收。这时消费者要损失的消费者剩余面积为PP0E0A,生产者要损失的生产者剩余面积为PP0E0A,社会总体(供求双方)的损失面积为PPSDA。

如果生产者进行税收筹划,转嫁给消费者的税负也会有所减轻,也即此时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P'会低于生产者没有进行税收筹划时的价格P,当然,不可避免地会高于政府没有征税时的价格P0,也即存在以下关系式P0

现以数学的方式进行验证说明:

仍以前面假设的供给曲线函数式为S=70P+26,需求曲线函数式为D=-50P+122为例,当供需平衡时,S=D。而S=SA+SB,进而设SA=40P+10,SB=30P+16。当社会总供给发生变动时,社会总需求也会变化(此处是综合考虑,供给量的变化一定会带来需求量的变化)。

(1)假设A、B企业均未开展税收筹划:

由S=D,即70P+26=-50P+122,解得P=0.8

S=D=70*0.8+26=-50*0.8+122=82

SA=40P+10=40*0.8+10=42

SB=30P+16=30*0.8+16=40

假设A开展税收筹划,B企业未开展税收筹划:

此时A企业成本降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个别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假设变为S'A=40P+24,则S'=70P+40

假定价格下降为P'=0.5,

则S'A=40P+24=40*0.5+24=44

SB=30P+16=30*0.5+16=31

S'=S'A+SB=44+31=75

(注意:价格的单位为金额单位,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单位均为数量单位)

比较后知道,A企业收益增加(S'A-SA=44-42=2),B企业发生损失(S'B-SB=31-40=-9),消费者获益(0.8*82-0.5*75=65.6-37.5)

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在理性决策的支配下,企业有能力就自然会选择税收筹划的行为,不仅企业本身的效用最大化,而且整个系统都会因此而增加效用。

四、税收筹划微观经济效应的现实体现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税务能力和纳税意识

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等有严格的区别,前者是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进行,而后者却是违法行为。税收筹划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变成偷漏税。税收筹划的成功开展,建立在纳税人对现行税法的正确把握、熟悉、能够准确把握合法与非法的界限的基础之上。由此,筹划过程可以促使纳税人主动学习、研究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一方面可以提高纳税自查的能力,在汇算清缴之前进行全面的检查、过滤,消除隐患,避免税务风险;另一方面掌握纳税技巧,提高税收筹划的设计能力。相应地,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法制观念必然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企业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税收筹划主要是谋划企业的资金流程,它是以财务会计核算为条件的。财务会计是税收筹划的前提和依据,税收筹划化的资料均来自于财务会计,然后根据国家现行税收法令进行调整、计算或用税务会计的方法重新计算。比如,在企业所得税的处理上,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税务信息“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进而求出应纳所得税额。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进行税收筹划,必须配备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会核算过程、出具真实可靠的财会信息资料。创造这一系列条件的过程,有利于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市场经济下,税收筹划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涉及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贯穿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始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现金流量,构成“刚性约束”。因此,企业在作决策时毫无疑问会将税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创立、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事项进行适当安排和筹划,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减少企业现金净流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可促使企业精打细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增加预测、决策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有利于企业收获税收利益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通常首先会去考虑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税收因素来设计筹划方案选择低税负方案。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的统筹安排,充分考虑税收因素来设计筹划方案,然后在多种方案中选择税负低的方案,直接减少了企业现金支出这就是税收直接利益;其次,企业还可以利用纳税期限以及延期纳税的政策进行筹划,在税法允许期限内,尽量延迟税款缴纳的时间。这样操作,既没有违反税法规定,同时利用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无偿地占用了财务部门一笔资金,并且没有财务风险,这就是税收相对利益。可见税收筹划无论是直接降低实际税负还是延缓纳税时间,都会形成对应付税额现金流出量的有效控制,使企业当期可支配总资金增加,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企业最终获得的税收利益并不等于其少缴的税款,而是还要扣除筹划成本。即税收利益=少缴税款-税收筹划成本。所谓的税收筹划成本是指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首先会发生一系列的相关费用;其次可能要对某些经济事项进行调整,这样就可能会放弃一些潜在的经济利益或造成潜在的经济损失(机会成本)。因此,税务筹划也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尤其更应关注机会成本。

五、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纳税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产生了规避纳税义务的愿望。对于纳税人来说,税收无论怎样公平、正当、合理,都是他的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都是政府对纳税人劳动成果的一种社会占有。税收筹划是税法战争中征纳双方的博弈,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作为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税收筹划将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税收筹划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智商的经济技巧和经济艺术,税收筹划并非允许企业做不诚信的纳税人,而是要求企业做智慧的诚信纳税人。

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广西大学校本教材

2.叶子荣,张秀敏.企业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葛家澍等.企业有效避税定式.企业管理出版社.

篇5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庞大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中小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融资难成为困扰中小企业正常运作的首要问题。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中小企业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Stiglitz、Weiss,1981)[1]、以垄断大银行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和经济中的摩擦因素的过多(李志、韦倩和王凯,2011)[2]、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信用担保机制缺失、资信相对较差(邢乐成、王延江,2011)[2]等。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巨大的变化,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扩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Mishkin&Strahan,1999;Sato & Haokins,2001)[3]。我国学者张娇梅(2015)从互联网的实质与特征方面探讨,认为互联网金融基于其“长尾市场”特征而将原来在外部资本市场难以融得资金的零散的中小客户群集合起来,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更大潜力[4]。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会加速金融交易的脱媒化,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信息泛滥与信息过滤(Economides,2001)[3]和互联网金融的借贷模式风险控制(Gleisner and Berger,2008)等问题[5]。谢平、邹传伟、刘海(2015)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出发,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监管、机构监管和监管协调[6]。谢贵超(2015)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小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判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7]。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的观点都是从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互联网金融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几乎现在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但是却忽略了投融双方情绪、时间压力等对决策的影响,在世界各地中小企业均遇到融资难的今天,讨论该问题却又显得极为重要。故本文旨在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其融资难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揭示互联网金融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开启的新道路。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点

就图1统计而言,2015年我国的融资规模主要集中在500万以下,占比达到51%,其中融资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国非农产业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却并不乐观。

易观网数据显示,近90%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占中国企业总量90%的小型企业从银行贷款份额仅占16.6%,近30%的创业企业因资金短缺问题而导致创业失败。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家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目前主流的原因分析将投融资者的决策行为视为黑箱,简单地从中小企业结构和银行政策制度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假?O条件的过分理想化,使得其理论原因存在部分理性的误区。仅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小、资产抵押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中小企业从银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受限,忽略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情绪、时间压力等对决策的影响,而这明显与现实有差异。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隐性影响因素:

1.默认值影响行为

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但近年来,行为经济学者们发现默认效应的存在会使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影响而偏离该假设[8]。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默认选项时(default option),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而导致默认效应的原因则是失规避(loss aversion)(刘欢,梁竹苑,李纾,2009)[9]。个体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损失规避具有参照依赖性(reference dependence)(Tversky&Kahneman,1991)[8]。

根据理论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假设损失与获益在客观上相当的情况下,投资者面临的投资决策有两个,即原来的大型企业和现在的中小企业。而投资者决策时容易把作为默认选项的大型企业视为一种参照点,参照依赖使人们对损失与获益的判断发生变化,由于损失引起的个体主观感受性更大,因而为了避免舍弃默认选项造成的心理上的损失,人们通常会保留作为默认选择的大型企业,而不愿意轻易尝试投资新兴的中小企业,不管对自己是否有益。这种保留之前的投资习惯,体现了选择默认选项的倾向性,由此可推测这也是投资者对于新兴中小企业投资拖拉和被动消极的部分原因。

2.直觉推断法的引入

在我们假定个体是理性的时候,个体对客观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服从贝叶斯法则,这意味着个体能充分使用之前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先验判断;而当新的信息样本出现时,个体可以基于新信息来对先验判断实施最优的贝叶斯更新。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在现实中对客观概率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符合贝叶斯法则。对于这些异象,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在风险条件下,人们常常基于某些直觉判断法来估计概率[10]。在现实中,投资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由于投资者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接受、处理和分析可得信息,因此投资者会常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倾向于凭借和使用各种直觉推断法来帮助判断。通常,越是不常见的收益或者风险,越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类事件越容易被高估。

对投资者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彻底了解新型中小企业是一个艰巨的认知任务,而日常中有关中小企业坏账逃逸等的负面报道,使得投资者对其风险敏感,倾向于将前景不好和风险太大作为中小企业的代表性特点。用贝叶斯更新理论来分析,我们假设最初中小企业的坏账风险为50%,我们记为先验概率P(A)。其后,某新闻报道有关中小企业的负面消息,记为新的信息证据B。它的出现可以使个体对原有的先验概率P(A)进行调整与更新,更新后的条件概率P(A|B)就为后验概率。投资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条件概率P(A|B),即在获得中小企业负面信息后对其风险进行估计。根据贝叶斯公式我们可以知道:

P(A|B)=P(A)*P(B|A)/P(B) ①

P(A′)=1-p(A) ②

然而,代表性直觉推断法会使投资者对信息B产生过度反应。由于风险高、坏账等特点较容易代表中小企业的特征,同时对信息A′(大企业)很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个体很容易高估出现信息B的条件概率P(B|A),于是①中的更新系数P(B|A)/P(B)被高估,导致最终的概率判断出现向上的偏差,从而导致投资者不愿意投资。

3.羊群效应

投资者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是指投资者跟随市场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做出相同的决策,而忽略自己拥有的信息,不采取他们应该采取的投资行为(Banejee,1922)[11]。在不确定中小企业的信息环境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行为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于是投资者们纷纷选择转向市场中大多数人和舆论认为前景好并且可靠的大企业,而不是不被看好的中小企业。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节约信息搜集成本的需要、从众的本能和推卸责任避免后悔的情绪[11]。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使得投资者不能站在客观科学的角度对投资行为进行分析,不能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来做出投资决策,盲目跟随市场热潮可能会出现投资者宁愿投资资金饱和的大型企业也不愿意投资资金匮乏的中小型企业,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同样可能存在羊群行为,因为这时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经验和信息十分有限,他们模仿大多数其他大型企业倾向选择向银行贷款,从而在降低小企业选择决策时的成本的同时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我国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致不高。而多数中小企业一味模仿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方式,却不考虑自己的现实还贷能力、生产规模和抵押能力,一方面来说不容申请到贷款,另一方面一旦小企业还贷能力出了问题就会造成银行坏账率的提高。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使小企业信贷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h最终更难从银行融资。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引入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虚拟支付平台、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新兴金融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吸引大量客户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68家,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人民币。在投融资总额方面,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2016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规模增长达337%以上,并已经达到2015全年度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总额944亿元的64.61%,单笔投融资额上升明显。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中国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平均销售增长率为25%,比不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平均销售增长率高1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中,80%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本文着重分析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特点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其优势特点在于效率高、交易成本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匹配和交易,节省了中介费用,加快了速度;同时,金融服务更直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零散的客户集中起来,其覆盖面之广甚至囊括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态多种多样,互相渗透,除去银行的互联网支付窗口,总体来说主要有P2P网贷金融模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式货币基金模式、众筹平台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等。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1.启发法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会采用穷尽所有信息的“理性”决策策略,而会利用更简洁、更实用的启发式原则(Gigerenzer&Selten,2001;Goldstein &Gigerenzer,2002;Brandstatter et al.,2006)。启发式技术通常被称为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采取一个实际的方法不能保证最优或完美,但足够接近目标,启发式方法可以用来在加速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启发式可以视为一种心理捷径,减轻认知负荷的一个决定。由于中小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力气在不同投资者中寻找愿意提供的贷款中所需成本最小的。但是,这种信息搜寻成本作为一种机会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常常大于信息搜寻带来收益。因此,中小企业基于启发式原则下不愿意耗费巨大的搜寻成本而往往直接采取向银行贷款等高成本的融资渠道,造成资源效率低下。而互联网金融这个大平台的发展可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破除启发性行为的适用性工具。

在新时代,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的出现,使得市场信息处理效率高且不对称程度较传统方式低,交易双方资金期限匹配度提高,交易成本降低,节约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搜寻成本,使中小企业避免了盲目地采取非理性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加入互联网金融的大军在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使得市场充分有效。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可吸引大量的顾客,从而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P2P为例,根据图2,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贷行业有史以来累计成交量超过3 829亿元。2014年网贷行业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3 058.2亿元,是2013年的3.4倍。至2015年,网贷行业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虽然新增平台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全行业成交额则呈指数型增长的态势。全行业成交量超过一万亿,网贷投资人同比增长了10倍。从交易量看,P2P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中最重要的一块版图。

但是,作为新兴产业的互联网金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信息泄露、企业坏账和平台倒闭等问题严重。截至2016年4月30日,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监测到的P2P借贷平台共4 465家(仅包括有线上业务的平台),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2 393家,占到53.6%的比例。故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迫在眉睫。

2.偏好动态不一致

行为经济学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个体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表现了个体时间偏好不一致的特征。学者们将原因主要归结于不耐心递减(Thaler,1981)和自我控制(Strotz,1956)问题。其中决策者行为不耐心递减认知偏差的逻辑结果可以用贴现率递减来表示。人们在短期更倾向于较早、较少报酬的不耐心非理性行为,对于长期跨期选择,则偏好较多报酬、较晚实现的选择,表现相对理性[12]。

在Samuelson [13]的指数贴现效用模型中,贴现函数固定。其效用最大化公式为:

U(t) (ct,…,cT)为跨期效用函数,D(k)为个体的贴现函数,U(ct+k)为个体的基数即时效用函数――在t+k期的福利,p为个体的纯时间偏好率(他的贴现率)。

将时?g偏好不一致因素考虑进来之后,借用Phelps提出的研究迭代模型中代际间的利他主义问题半双曲线模型,完善后可以被应用到投资者们的投资决策上[13](Laibson,1997)来进行分析[13]。

在公式⑤中,本期和下一期的单期贴现率,未来任意两期的单期贴现率是⑥,在此假设中本期和下一期的贴现率是递减,这时个体呈现不耐心递减特征。因此,在投资者时间偏好不一致的情况下,在短期中人们更愿意获得眼前的利益,投资者偏好较早期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甚至可能会忽视其带来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周期短,并且十分灵活灵活,受平台资本端限制,好赎回、低风险、高收益,比起传统耗时长、回报率低的投资,能够解决过去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和供给特性不匹配的问题。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016年3月P2P平台的平均借款期限为4.47个月,而近一年来平均期限基本都在4―5个月之间。对于P2P投资人来说,一般3―6个月的理财产品最受欢迎,产品期限过短或过长问题都比较多。另外,宝宝类产品在结算方式上能做到日日结算,每日都可将收益转化为基金份额,这样投资者能产生比其他基金赚钱的错觉,更能吸引投资者。

3.多样化启发

丹尼尔和George Loewenstein首先发现多元化倾向。(Benartzi& Thaler,2001)提出,行为个体具有投资者天性的多元化倾向,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趋势超出正当经济上合理理由[14]。天真的多元化倾向复制在不同样本使用参与者操纵的投资组合选择。参与者只关注直觉预测这种偏见的差异,投资者越多使用直观的判断,他们就越有可能显示天性的多元化倾向。天性的多样化是一种选择启发式(也称为“多元化启发式”)。也就是说,当被要求做出一些选择时,人们倾向于多元化的决定。

篇6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引导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在教学《Animals》一课中动物单词的时候,我在屏幕上画了一个运动场跑道,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是动物王国的运动会,你们想知道会有什么动物来参加这个运动会吗?下面老师播放一种动物的声音,看谁能最快猜出是什么动物?”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了,兴趣也激发出来了,学生急于知道是什么动物。当录音机中发出“mew, mew…。”的声音时,全班的学生都争着说是猫,这时候,我就教学生猫的英语单词“cat”,并让学生模仿猫叫的声音,一下子,整个课堂都沉浸在学习动物单词的氛围中。事实证明,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语言交际运用,单纯、机械的操练,使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疲倦,不愿意与英语“打交道”,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会失去兴趣。然而在英语课堂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了。如《shopping》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蔬菜单词和问价钱的句型:“How much do they cost? ”,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动画的大概内容是:一个小孩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要亲手下厨煮一顿饭给爸爸妈妈吃,于是到市场去买需要的蔬菜与食物,在小孩买每一样东西的时候,他都会用上句型“How much do they cost?”通过这样真实、生动的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能把句型“How much do they cost?”掌握好了,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让学生回去以小组的形式准备一个关于买卖的对话,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没想到第二天学生们热情澎胀,都从家里带来各式各样的蔬菜,并把教坛上布置成一个菜摊样子,用英语进行精彩的买卖表演。有一组同学为了表演更精彩,在付钱的那个同学边说:“Here‘s the money”的时候,还把自己的真钱币递给了“售货员”呢,全班同学都哄的一声笑了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生动、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力,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利用竞争机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英语的兴趣

小学生都有上进心和荣誉感,他们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在英语课堂中我们把读单词、读句子等以“买问题”的课堂形式,在课堂中采取小组或个人竞争,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你追我赶,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乐于参与,参与争先,这样就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答案基本符合问题的时候,那一组就能得到一分,在别人回答问题时开小差,讲话的,那么就扣该组的一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还能约束学生的纪律。一节课结束后,以分数最多的组为冠军,并让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每人同时可以得到一个印章。通过这样胜败的评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培养竞争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怎样培养6—8岁孩子的英语兴趣

初上小学的孩子,是父母最为担心的阶段,但又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对来说个性已趋于鲜明,有明显情绪的反应,对于学习更是喜欢寻找新鲜有趣的游戏式教学,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提供给您的是什么办法呢?

1、语言学习从兴趣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孩子养成习惯,在潜意识中,声音进入孩子的耳朵,再能过耳朵进入大脑,加深孩子的印象,最后你将发现孩子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2、语言学习需要外界环境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环境,除了上课以外,我们可以带孩子一户外去玩,鼓励孩子说英语,另外,跟孩子一起做个英文接龙的游戏,也可提高学习效率也可增近亲子的快乐呢!

(二)怎样培养9—12岁孩子的英语兴趣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虽已错过了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但更多的孩子都具有很强的语言塑造能力,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才是孩子学习的关键。

1、培养孩子利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孩子们可以参加各种英语活动,真正让英语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有助于训练孩子们“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和达到“听说读定玩”的完善境界。

篇7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小学三到六年级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在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中,安排了同学们感兴趣并喜爱的动物类单词,以动物单词作为同学们英语学习的敲门砖。英语单词的学习是学生日后英语学习的基础,是第二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认知基础。教师采取何种方式教授,学生以怎样的态度学习,能否营造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共同学习的课堂氛围都成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参考的数据。

三、积极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学生主体的能动灵性

1.形象直观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物,打开英语单词学习兴趣之门,把单词和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做到“睹物思词”。家庭教育可以让这种体验来得更直观,妈妈买了一些水果,banana,apple,pineapple,一边品味各色水果,一边念着水果单词,这样由物而发的脱口而出的冲破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抑制的。

2.亲切友善的互助体验

充分利用学生的聚群心理和合作心理。单词背得快,忘得更快,老师教一遍,几乎九成的学生都会跟老师的音调正确地说一个大脑中未曾有记忆痕迹的单词,但是这种记忆是暂时的,是不停留在大脑皮层的。班级学生是真切地分层存在的,尤其在英语单词学习初期,更需要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

(二)教师主导的高瞻远瞩性

1.教学设计的蓝图引领规划

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会使课堂流光溢彩,学生的整体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且放大。例如,牛津3B Unit10,play the+乐器,play+球类,只差中间一个定冠词the,这时就看教师的巧妙设计了。教师可以给同学讲一个“小the”的故事,帮助同学在故事情节中不知不觉地记住the的用法。

2.教师期望的情感驱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费和古德发现,好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他们的赞誉要高于后进生。后进生回答问题后受到的责骂则显著高于好学生。有趣的是,当学生不回答或说不知道时,教师往往对好学生重述问题,提供暗示或再问其他的问题,而对后进生则往往很快放弃或直接告诉他答案。教师对好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接触时间,有两倍之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三)积极环境的锦上添花

在一个紧密交际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联系得更加频繁,如果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是自发的,是向他性的,这两个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积极场。在课堂中也是,教师与同学的眼神互动、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都让整个课堂的静态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反应让课堂中生成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这就生成了类似磁效应的“场”,学生、教师,在教室这个小环境里演绎着、交错着、互动着,积极的分子飘散在教室的空间里,让每个人都情绪高涨、意气风发。

1.积极环境中放大闪光点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中与教师和各年级的学生的接触颇多。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感觉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好。据一位教师讲,他多年来一直为数学专业学生讲授数学专业课,这门课程从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到二年级的上学期结束,共历时两个学期;由于这门课程是数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考研的必考科目,学校和教师都对这门课程很重视,安排了尽量多的课时,教师也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以期末考试为例,考试的目标是检查学生能否掌握基础知识,考试的题目类型基本与课本和课后的题目类似,只是稍微有些形式的变化,结果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从与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原因,如教室座位紧张、学习资料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要求不高和课程理论性强等,我觉得大体可以归结到学习环境和学习积极性方面。下面从一个教学例子出发,讨论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二 一个教学的例子

由于工作需要,读了两本关于教学方面的专著[1, 2],在文[1]中有一个例子值得思考。有两个同学入大学的成绩不相上下,在大学第一年里学习同一个老师的课程,也就是有相同的教学大纲、辅导和作业,并且学习也都很用功,考试的结果是:一个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另一个学生不及格。表面上看,这种结果好像不合理,但是深究起来就合情合理了――学习方法不同。原来,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把所学的内容看作一个整体,并试图去弄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这种学习方法是“深层法”。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用不同的技巧解答各种题目,做很多习题,希望考试时能够回想起来,也就是把学习看成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这种学习方法是“表层法”。这个例子可以看成在同样的教学和学习条件下,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原因何在?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上面例子中的这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自然很明显,但不是每个人都一贯用一种方法,这与学习环境有关,也就是这两个学生的学习经历环境造成了这种思考和学习的方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有关学习环境。环境有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资源,如教师、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软件环境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对于学习的硬件环境,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同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得硬件环境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水平。关键是学习的软件环境,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具体怎么做?这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因为面对的学生有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所谓的好的教学方法对每个学生都适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中学的一些做法:让学生硬背一些所谓的重点、反复做一些所谓的典型题目或者用不同的技巧解答一个题目。这可以从上面的例子得到一些启示:学习目的是提高学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解答各种具体习题;把学习的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并弄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把每部分的内容割裂开并硬背下来;学习是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而不是外界的强制任务。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做好这些,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谈到教学,要兼顾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假定学生能够用功学习,前面讨论的教学方法才有意义,上面的例子也是在两个学生学习都很用功的前提下讨论的。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怎么办?经常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要承认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并且教师也应该这样做,但是,仅仅靠教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激发的作用又多大?这应该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学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学校的作用应该涉及很多方面,这里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1)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在学校“混”,或者“混”到毕业,更不可能按期顺利毕业。实际上,现在有不少抱有这种“混”的想法的学生,学校应该予以充分重视。(2)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有些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的理由是对本专业没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谁也不会喜欢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学生自己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教师能激发出兴趣吗?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出兴趣?与其这样让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专业、没有学习积极性,不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调动学习积极性。我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好的尝试,但是,由于限制转专业的比例,做的还不够好。其实可以完全放开,没有必要限制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专业,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学校才有比较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五 总结

从一个教学例子出发,讨论了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面只是自己对学校工作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影响教学工作的问题值得深刻研究。

篇9

1.相同之处 新课改下的应用题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以下几点相同之处:第一,前后应用到的数学知识不变,基本的数量关系不变。第二,同样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第三,还需要运用到一些解题技巧。

2.不同之处 新课改下的应用题教学在编排、信息呈现的实践性、综合性等方面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以单元形式出现,集中,分类编排,问题明确,学生易通过模仿、练习,把握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而新课改下的应用题教学将内容化整为零,强调计算机应用,在内容上注重将生活场景或情境编排在应用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需要观察、识别有用的信息,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素材的生活实践性和趣味性。新课改下的应用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新课改中有重要地位。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善途径

1.引入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新课改中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场景或情境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容易理解,不会曲解题目问题。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并不是找一些复杂繁杂的问题难住学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应用题中,学生可能接触过,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操作生活事物的机会,使其了解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兴趣。例如在实际中通过影子测量高长度事物的例子,水箱的进出水问题等等。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应用题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循序引导和一些训练,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数学角度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首要要求,教师可以通过PPT、故事、影视资料、数学应用题等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中的有用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第二,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训练。解决问题需要一些策略,教师要向学生有意识地传递一些策略,如逆向思考、假设、找规律、化繁为简、画图分析、列表分析、举例子等等策略,还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

3.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与技巧 应用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其解答思路都有一定的模式,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就能迅速解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解题习惯,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在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首先要教导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掌握主要的有用的信息,理解问题,其次在草稿纸上写上解题过程和思路,会使学生在正式解题中忘记某一个步骤,在重新检查时也可根据草稿纸上的步骤,节省时间。在平时养成解题的好习惯,在考试中才不会慌张。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首先要有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解题技巧繁杂,根据学生的水平传授不同的解题技巧,其中有一个普遍使用的技巧是转变方式,例如把抽象的问题用图表表现出来,使问题直观、易懂,减少了失误。

4.反思并总结解题规律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许多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反思可以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总结解题规律。如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运用到哪些知识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思。教师在解答完问题后,经常回顾,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后能顺利解答。

篇10

随着近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陆续投资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却缺乏生机和活力,许多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很少有人在其中驻留和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没有处理好校园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因此,本文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1、理论发展

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3、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形式共同决定了情绪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和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个人当时的情绪、绩效。

(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个人空间

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有2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校园景观,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1、构建校园景观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听觉方面。

3、合理功能分区,从私密角度看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核心景观区、区域性景观区和组团院落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往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形象及文化内涵,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而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篇11

一、学校经营概述

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性的活动,其目的就是组织通过对其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其次,也可以认为经营是组织为实现目的而策划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经营的三个基本特征指经营活动基本形态、经营活动的层次性与类别性。

对于学校经营来说,它是现代经营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学校一般为非企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如多目标性、多公众性、专供服务性和公众监督性。因此可以对学校经营的概念加以修订,学校经营是指学校组织考虑到自身实际,为了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将学校的资源进行多层次优化配置和整合,分析学校的经营环境,确定学校的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的经营目标,选择学校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操作方式。

在学校经营中,既有形资源的经营,也必须充分重视学校无形资源的经营;既要重视经营的学校自身资源,也要重视经营的学校外部资源;既要善于使用传统方法经营学校,也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手段经营学校。同时,学校经营是学校经营过程中各要素与经营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它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学校行为,使其趋向学校经营目标的内在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学校行为,实现学校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机制主要包括学校正常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学校行为的监控机制。三是学校经营过程。这个指的就是学校为实现经营目的而优化配置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运行过程。学校的经营过程具有系统性、制约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其中,系统性指的就是学校的经营过程虽然由诸多环节构成,但是各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发生作用的。制约性指的就是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连续性指的就是学校经营是个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二、 学校经营的市场观念

现在,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得到了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也已经开始走入市场。此时,学校经营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虽然说学校作为一个非企业组织,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也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学校经营活动的安排。学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商品(学生等)的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商品生产离不开市场,没有用户的学校也肯定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所以在学校经营过程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具体来说,学校办学时,一定要根据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同时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产需结合。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肯定是充满竞争的,因此学校经营中,就必须始终具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在办学的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它们体现在:一是学校经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经营管理者还没有认真细致的研究学校经营理论,学校经营概念和学校经营的理论框架还不是很充分。二是对学校经营的认识还不到位。在认识观念上还没有确立学校经营的的。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为一体,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因此做好学校的经营,就必须真正从学校经营理论角度对学校经营现象进行认识。三是学校经营的实践还不成熟。由于现在关于学校经营的理论研究还不够透彻,还不能很好的指导学校经营的实践行为,因此学校经营的科学性、学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经营主要包括学校有形资产的经营和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

(1)学校有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有形资产是学校经营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这样,学校经营才能得到顺利的开展。同时,学校经营规模扩大和范围扩展,都需要学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学校有形资产的增大,也是学校良好经营的体现之一。学校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有形资产的增加,壮大自己的实力,如吸引投资,承包,租赁等。实现学校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学校的资产利用率。

(2)学校无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主要包括学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经营策略、专有教学模式、学校文化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经营已经成为学校生存的重要力量,成为学校能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说,无形资产的经营在未来是最有潜力的,也是个学校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具体来说,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包括对办学理念的经营,学校文化的经营,学校特色的经营,学校形象的经营。

四、 小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任何学校都不能避免,它是一项有着广泛实践基础,并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崭新的形式。通过良好的学校经营获得过硬的质量,优秀的生源,充足的财富支持和良好的声誉,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游.学校经营的经营战略.教书育人,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