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般情况下,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乱且没有条理的,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二轮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高三历史教学的总体战略中,"专题复习"是提高整个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二轮复习中多用心思,狠下功夫。
1.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二轮复习的目标及要求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优化整合,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学科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历史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通过讲、练、评、纠等环节的落实,进而提高学生史料解读、知识迁移、语言表述、论证思辨等学科能力。
3.二轮复习的策略及建议
3.1认真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备考方向。(1)根据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2)对照近年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找出变化内容,明确具体考点。(3)研究典型例题,分析试题特点,找出变化趋势,准确领悟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规律。
3.2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合理的二轮复习模式。(1)总结以往二轮复习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以通史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二轮复习模式。(2)通过集体备课科学设置二轮课题,细化二轮复习方案。
3.3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重构学科知识体系。(1)以通史体例为主整合教学资源。通史复习要打破教材现有模块和单元的限制,以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按时序、分阶段设置新的教学单元,实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阶段特征;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重大历史事件,适时渗透高考长效热点和时政热点;要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深化和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要避免三个模块知识的简单重组;避免对历史知识的过度拓展,加重学生负担;避免脱离教材,泛泛而谈;避免脱离学情,盲目拔高;避免主次不分,面面俱到。(2)合理设置特色专题,补充强化通史内容。特色专题主要包括:知识专题、题型与方法专题、热点专题等。专题的设置,范围宜小不宜大,内容宜实不宜空,数量宜精不宜滥,过程宜细不宜粗。
4.加强规范训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科能力
(1)选题:根据二轮复习的需要,精心选取高考试题和各地最新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2)练习:利用二轮复习教学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等各种手段,进行限时、适度、规范化训练。(3)批改:通过展示、学生自批互批、教师面批和抽查等各种形式,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为讲评提供依据。提倡教师在批阅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鼓舞士气,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4)讲评: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讲评,个性问题要单独辅导。教师不仅要讲评知识,更要指导审题方法,启迪解题思路,明确答题规范。(5)纠错:对学生所错试题,师生分别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反思自纠,要纠知识的盲点、疑点、混点,纠分析的思路,纠答题的规范。
5.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1)着眼本校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2)高效课堂的打造,教师应明确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应通过课堂提问、演板、随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及时跟踪与反馈,对历史教学适时进行调整改进。既反对以讲代练,又反对以练代讲;既反对单靠教辅,又反对照本宣科;既反对教师包办代替,又反对学生放任自流。
高考前一个月一般学校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基本结束,考生进入了自我备考阶段,这个阶段是考生复习的黄金期,提升成绩的空间还很大,如何选择复习策略必将影响到最终考试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考前备考效率谈几点心得。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试题的走向呈现共同趋势是突出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作为考查思维的载体或工具,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融合。大量主观性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有的试题不论是题目还是答案都直接来源于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一条永不褪色的命题灵魂。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是最能体现学科的核心,最有用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前一阶段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这是必要的,但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忽视了课本,基础知识遗忘现象很严重,一问三不知,为此,考生要走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考试说明》。认真阅读课本,阅读《考试说明》,弄清考试范围,将《考试说明》的考点在书本上一一落实,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努力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每个考点“点点清”。考生通过“回归”,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识”,绘制“知识树”,达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要关注高考“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很多,最后阶段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抓住主干知识点。经济生活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汇率问题、价格、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消费、生产、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治生活要重点把握:政府、公民(特别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党、外交政策,文化生活要重点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生活要重点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法,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绘制“知识树”。打破章节界限,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线,将教材中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构建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政府”、“国家”、“政党”等主干知识时,不仅要在政治生活模块内去掌握,还要将这些主干知识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在四个模块内将有关这方面知识整合起来,力求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个问题。
三、关注“失分点”,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课改趋势的典型练习去练练手,原则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拟试题,这时要学会向试卷要分数,“找试题做,不如找错改错”,前期复习中的错题、疑问、疏漏都是宝贵的增分点,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自我补救强化复习。将以前做过的试卷认真整理一下,分析错题的类型,弄清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答题方法不对。如果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则可以选择几道类似题进行强化,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类”、“因果类”,政治生活中的“评价、认识类”、“意义类”,哲学生活中的“漫画类”、“名人名言及古诗词类”等。要学会将不同试卷中的同一个考点、同一个热点放到一起,认真分析问题设计的角度、命题规律及答案的差异,寻找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做到触类旁通。
四、盯紧社会热点,把握命题的兴趣点
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各地高考题都是以某一社会热点为依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景,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分析认识能力。因此,关注热点问题是政治备考的不二选择,热点问题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对长效热点关注有所增加,比如:资源环境能源问题、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对长效性热点,在复习时,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题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掌握。考前复习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热点:1.理解十精神方面——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倍增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两番);2.“中国梦”及实现途径;3.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4.调结构促转变等等。在复习时,要努力挖掘热点所体现的考点知识,将时政热点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角度去考察,建立双向细目表。
五、保持积极心态,做好考前准备
高考在即,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的压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态发生了变化,越临近高考越感到这有问题,那有问题,感到越学越糊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其次,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会,别人也可能不会”。要通过适当途径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和了,冲刺阶段的复习才能有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这一层面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要求从材料中直接获取信息,分为四个层次:
1.根据材料结构分层次、简要、完整地作答,利用所给的结构提示,如分号、句号、破折号、省略号等,直接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出答案。
2.比较材料中的不同信息,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条件、承接等,形成有序性的思路,图表材料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比较,按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秩序有机地组织答案。
3.辨析材料的真伪和精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过程需要调动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学科常识进行推理判断,抓住关键词和或材料别强调的论述,结合材料背景进行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综合材料信息或信息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多个材料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关注材料所体现的时间线索、结论线索、人的线索、概念线索等,这些为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二、基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个层面的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所学的背景回答问题。历史背景体现的是主干知识、线索和主要概念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据此,笔者把这类问题的解答分成以下两个方面:
(1)重大历史概念联系法
如世界近代史:
经济问题常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金、市场、劳动力、政治前提、环境条件、技术、原料”“近代化的进程”“工业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化”等概念。
政治问题常用“资本主义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限制王权”等概念。
文化问题常用“人文主义”“因信称义、先定论、宗教宽容、教随国定、信仰自由”“启蒙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概念。
(2)历史大事联系法
如世界近代史:
文化问题常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经济问题常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政治问题常联系: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一战、十月革命。
这些概念和大事涵盖了世界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和线索,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复习思路。
2.结合阶段特征回答问题。如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史的阶段特征并学会运用于主观题的解答,以世界历史14世纪-19世纪中期为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14世纪-18世纪
政治上专制王权反对教皇、宗教改革、形成早期的民族国家、英国成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重商主义、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上先后兴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早期的殖民国家、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早期工业兴起;文化上人文主义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成熟。东方国家专制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早期殖民者东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却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上进入总结阶段。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早期和中期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成为历史的前进的动力,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三次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兴起了三大思潮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及社会主义和三大运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启蒙文化激发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促使科学的最终形成及发展。
三、基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个层面的设问一般会要求总结或揭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1.综合多个材料的信息而得出总结性或规律性的认识,即某种历史结论。要关注几个材料之间的共同问题及反映的信息的不同角度,注意完整性和概括性,如特征、主要因果问题、本质性的问题等。要求要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一般要涉及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或阶级属性等。
2.利用多个材料对某种历史问题和结论进行思辨性的认识。要关注材料的方向性,注意问题评价全面性,要依据历史评价四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及有利于文明的演进等,要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图表材料反映出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一定要关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反映出的信息,经常采用“上升”“上扬”“下降”“下挫”“停滞”“徘徊”“逐渐上升”“逐渐下降”“逐年上升”“逐年下降”“分布不平衡”“重心在……”“比例上升或下降”“占较大或占较小比重”“占主导地位”“居次要地位”“出现新兴产业”“传统经济或行业仍占主要地位或逐渐瓦解”等词。
四、基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应用相关的时代精神作答,比如“和平、发展、民主、法制”“和谐”“以人为本”“合作交流”“全球化”“开放、开化、开明”“团结统一”“实事求是”“文明进步”“文化传承”“扬弃”“平等互利”“独立”“互相尊重”等。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政治试卷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但又稳中有变、不断创新。从宏观上看,试卷覆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不涉及选修部分。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模块分值比重上基本维持在30∶30∶24∶16,但每年又有一定的浮动,2014年分值比重为30∶28∶24∶18,2015年比重为30∶26∶24∶20。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仍然比重较大,文化生活最近两年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有很大关系。因此,文化生活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
2.试卷微观命题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近几年全国卷所考查的知识,均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知识考查覆盖面较广,近几年基本每年所考查的考点都在30个以上。偏爱思维量大、易错易混的知识,如经济生活中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消费的反作用、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的原因及手段等。哲学中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真理的一元性与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联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点等知识。个别知识会反复考查,甚至在同一试卷中考查多次。
高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因此高考试题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全国卷政治试题特别注重对某一知识的纵深考查。如(2015全国卷1)第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此题不是简单地考查财政的作用或财政政策,而是深入地考查扩大财政赤字的原因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财政赤字。
(2)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
为了增加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和保持适度的难易度,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以新课标全国卷1为例,2012年两两组合式选择题10个、2013年为9个、2014年为10个、2015年为11个。组合式选择题同时也有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等能力,这将是以后命题的大势所趋。
(3)问题设置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
全国卷高考政治试题问题设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这类试题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有助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答案的开放性也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5全国卷1)39题第3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2015全国卷2)39题第3问“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4.命题凸出能力立意,难度系数大,彰显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常规的热点、不常规的材料
全国卷不仅关注长效热点,如科技、创新等,也关注时下热点,甚至是炙手可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热点。不回避热点,甚至迎着热点而上。如(2015全国卷1)第38题背景材料是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39题是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并且设问中还涉及另一个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课本基础知识也是热点问题,且第20题和第39题中两次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背景材料信息提取难度较大。因为材料的阅读量大、句子冗长、信息隐蔽、干扰信息和有效信息混杂,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两个主观题背景材料的文字量基本保持在650~1000字之间。以全国卷1为例,2015年文字量为664字,2014年为869字,2013年为933字,2012年为721字。大家再来看2013年全国卷2第38题第2问。(2013年全国卷2)38(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材料只是一些具体的调查数据,而未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被征地农民存在的问题未直接给出,需要学生通读材料,对材料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果学生信息提取能力不够,答案也就无从下手。
(2)常规的材料、不常规的设问
材料看似非常熟悉,但是设问破题点隐蔽。如果对课本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不易切入、无从下手。如(2013年全国卷1)39题第2问“《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看似简单的设问,但问题指向“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对课本理论,增加了设问的思维含量。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找破题点,本题的破题点应该是“争论”。第一步应该是:“争论”是什么(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第二步:为什么有“争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三步:“争论”怎么样(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真理越辩越明,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第四步:用认识论的哪些原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影响认识的因素)。
(3)常规的设问、不常规的答案
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全国卷主观题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是对课本知识简单记忆的再现,而是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再结合具体材料,灵活运用知识重新生成的。如(2015全国卷1)39题第1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仔细分析参考答案你会发现,对应课本知识点应该是第四单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关系”;第二单元“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三单元“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但是需要对课本理论、具体材料进行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
二、2016备考建议
1.狠抓双基,突出主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国卷对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都较高,对知识考查更综合、更深入、更细致。因此,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不仅要全、细,而且要突出主干知识。在对知识记忆的要求不放松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能力方面,基本能力的训练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尤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终身和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益。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尝试这样做:学生自己分析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自己总结答案或把答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规律。
2.强化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要精选试题
首先,选用高考真题,包括全国卷还有地方卷。研究全国卷高考真题,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总结命题规律。地方高考真题也应该关注,因为全国卷也会借鉴地方卷,如全国卷的坐标题、图表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山东卷的做法。其次,选用一些优秀的模拟试卷。建议多选用近几年一直使用全国卷文综的省份的模拟题。
(2)规范训练
把规范答题的要求内化成答题习惯,同时总结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3)科学规范答题,即教材理论+材料
关于全国卷政治部分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很多人都觉得答案天马行空,甚至有一些从教材上完全找不到。其实不然,这些答案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是课本理论、材料的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首先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熟练度。知识之间宏观联系必须融会贯通,知识的微观深度把握必须到位。因此,这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那些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才能达到。参考答案的设置,也正体现出高考的选拔性。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也要逐步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把握好关键词,引导学生由答得多到答得精简,同时注意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
作者简介:刘东霞,出生于1981年10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四中,多次执教市、区公开课、网络教研;多次在市教研会上做经验交流,获得市、区教研员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主要成绩:
2013年,执教《国家财政》获得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
2013年,执教淄博市网络视频教研会《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2013年,执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淄博市优质课二等奖;
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的命题紧紧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在延续近年注重“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涌F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的好题。
一、好题赏析
巧设情境,引领“立德树人”,体现高考导向作用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左),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1右)。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赏析】
1.独特情境,引领核心价值
本题组巧设“城市绿化带景观建设”情境,通过对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建设需要公民“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于无声处对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2.精选图式,测试关键能力
本题组选择景观图作为文字材料的补充,增加试题的鲜活性。景观图直观简洁的特点,也有利于加快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速度,提高解题效率。但本题仍然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以第(1)小题为例,图文材料中“杂树丛生”的“丛生”说明杂树应属当地的天然优势树种,“我国东部地区”体现当地的自然植被应属阔叶林,“3月25日”与“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则暗示杂树属冬季落叶树种。学生只有在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之后,才能有把握地选择正确答案。此外,第(2)小题的正确选择还考查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和材料分析提取能力,“用地类型是否有差异”属于概念辨析,“景观规划”和“居民爱好”则需要根据材料中“按统一标准栽种”、“修剪齐整”等关键词加以排除。
3.立足基础,考查必备知识
本题组考查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有“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影响自然带的因素”、“城市用地类型”等,均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命题关注“基础性”,能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内化所学知识和方法。此外,本题组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既关注考查面的广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又体现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聚焦热点,多层设问由果溯因,提升学科素养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如图2)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赏析】
1.聚焦热点,增强民族自信
本题以“剑麻王国”――非洲坦桑尼亚为素材,从地理学科角度聚焦热点区域,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当中,非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本题第(4)小题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阐述农场的兴建为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带来的诸多益处,正符合主席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体现构筑中非合作、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本题能够启发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休戚与共,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奉献,培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多层设问,凸显能力立意
本题的问题设置以剑麻的生产加工为主线,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为支持,从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设置四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加设问中的限定词,给学生限定清晰的应答域,对答题的精准度要求大大提高;在设问的角度上,也不同于以往的优势角度,而是从劣势角度设问,对答题思路的全面性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的问题设计,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益,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3.由果溯因,突出推理演绎
本题在考查农业发展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需要逆向推理的问题――“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学生可结合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地布局的原因之一是“原料保质期短,易变质”这一基础知识,推理得出剑麻若不及时加工,可能腐烂变质的结果。接着据此逆向推导剑麻的腐烂变质可能与“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作物习性”有关,最后整理组织答案。本题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品质要求较高。
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引导正确人地观念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图3),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赏析】
1.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
本题关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古村落的开发”这个热点话题。当下中,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传统古村落正在逐渐凋零、被人们遗忘。题目选材于“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从生活在村中的村民着眼,关注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可以联系“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实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贴合时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思考价值。
2.贴近生活,引导人地观念
本题从传统古村落切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发展变化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古村落”、“村民”、“旅游价值”、“ 宁静与质朴”这些关键词,深刻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命题立意。古村落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记忆空间。本题要求学生思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之一。
3.视角新颖,设问推陈出新
本题组设问角度新颖,表面看考查内容冷僻,导致许多考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甚至在看到参考答案后,也有不少教师觉得无章可循,认为考查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本题设问的仔细分析后,可以这样推理:“旅游业能发展”即说明“旅游资源有价值”,那么“当地村民留在村中”可以影响的有“旅游资源评价”这一考点中的“资源价值表现”、“基础设施”和“交通”等几方面因素;其次,“发展”应是“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村民留在村中”,应能通过保护村落获得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保护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看出,本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立足区域认知,传递学科研究方法,体现教学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4)。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 (2)D (3)D
【赏析】
1.创新考查,立足区域认知
本题组考查的知识主线为“区域划分方法”,该考点并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解题也要求学生必需具备对本区域的整体特征及地域分异认识的基础知识,如淮河不具备自身的天然入海河道,秦淮一线的一月0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800 mm的基础指标意义等。可以说,本题组命题切入角度巧妙,有意料之外之感,但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细究之后,不免让人产生情理之中的感觉。
2.追本溯源,传递研究方法
区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之一,区域划分则立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两大基本特征,力求保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的一致性与区域外部的差异性。但在划分方法上,从古至今,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大致呈现从主观定性到客观定量的逐步转化。本题组涉及的“长江”和“秦淮一线”两类分界线即为两种分类法的代表。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调动自身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再次对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有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3.思维考查,体现教学导向
本题组选择的区域背景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之一 ―― “江淮地区”,学生一般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积累。但该题组仍然给出了充分的图文信息,学生完全可以从材料中获取“淮河入海河道不定”、“长江为天然交通阻隔”等信息用于解题。因此,本题组实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同时,题组中设问的“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的对应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转换能力,充分体现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对一线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降低难度,加强应用,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如图5)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4)A (5)B
【赏析】
1.情境新颖,紧扣人地协调
本题组选择“汽车轮胎测试”这一贴近生活,但视角新颖的情境素材,解题过程必须立足于对区域时空特征的判读与认识。由该区域“北极圈以内”的纬度位置及“每年11月至4月的最佳测试期”,可推知测试过程中冰天雪地的环境。该情境问题在探究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了人地协调的地理观。
2.加强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情境设计到选项设置,都具备鲜活的生活性。冰雪路面可能导致轮胎硬化、湿滑路面不易制动、松软路面易陷入等情境,虽不作为考查点,但对考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产生“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的共鸣感。其中,因为雪化之时也可能导致路面湿滑,使这一选项也有一定迷惑性,还需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区域的时空特征加以判别。
3.降低难度,关注思维品质
“地球运动”作为高考地理的“难度值担当”,其考法一直颇受关注。本题组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巧妙融入区域背景,但选项中考查的“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日出日落方位”、“时间的计算”等内容,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高考命题中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现象弱化,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趋势强化,也反映了国家选拔应用型人才的选材导向。
由地及人,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素养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6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 与其它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赏析】
1.由地及人,倡导因地制宜
本题组围绕“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这一微小尺度区域进行逐级考查,给出“洪积扇连片分布”、“堆积物粒径大小不同”、“洪积扇与耕地开发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原因分析的设问,问题设置层层深入,由地及人,既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又传递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2.选项巧妙,重视成因辨析
本题组以原因分析为主要考查点,给出的选项有似是而非的表述,对考生有很强的干扰性,对其基本原理、规律掌握的扎实程度有很大的考验。如第10题“风化物粒径较小”这一选项,表面上看叙述合理,是很多考生的首选。但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角度分析,甲地与其它洪积扇分布区同属贺兰山东麓,光照、温差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风化物粒径不同的可能性不成立,该选项应予排除。
3.创新设计,体现素养导向
本题组给出的图文材料给人“出乎意料”之感,洪积扇的成因与教材中冲积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属学生必备知识,但题干中仍然将其以文字形式给出。区域判读中常见的等高线图也被更为直观的示意简图取代,考生读图的效率和效度明显提高。这使本题组考查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更加集中,突出了地理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考查。
w验情境,培养家国情怀,考查地理实践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答案】43.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赏析】
1.独辟蹊径,培养家国情怀
茶马古道是我国一条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沿线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很强的地理特色,因而以本区域为命题点的试题屡见不鲜,学生对该区域并不陌生。但本题的问题设置却独辟蹊径,给出“从文化体验角度”的限定词,充分体现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决心。
2.体验情境,考查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它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因而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旅游情境,给出“行前准备”的问题设置,要求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题目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命题思路,有利于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3.知识外延,鼓励发散思维
本题从材料到设问都十分简洁,而参考答案也十分生活化,难免给人命题设计地理性不强的感觉,但在对照教材与大纲要求之后可以发现,本题考查的是“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这一部分中“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这一考点。而学生要较好地完成题目要求,除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外,还需从有限的文字材料中寻找提示信息,认真审题,答题切合“文化体验”这一设定,并结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及自身生活体验,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则检验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长效热点,注重探究过程,加强思维考查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7)。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赏析】
1.长效热点,关注国计民生
“水土流失问题”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长效热点,这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本题中给出的“红色荒漠”景观图与文字材料互为补充,点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这样的选材,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和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口小进深,关注思维深度
“水土流失”知识点,往往涉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常考点。本题巧妙地找仕土流失防治对策“造林育林”中的“林”这个小切口,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林”对“水土流失”中的“水”和“土”分别起什么作用,既考查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求学生具备清晰明确的思维链。
3.命题精巧,突出综合思维
本题虽然情境常见,图文简单,但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上有突出表现。如从“自然恢复”和“人工林”两种表述中得出树种的复杂程度不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水土流失的表现”分析森林的防治效果――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设问要求答题语言中“更”、“较”等比较性词语的运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两种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紧扣考纲,一题多考,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地和谐美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8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8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1)D (2)B (3)D
【赏析】
1.弘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民间剪纸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中国戏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本题组以剪纸和地方剧种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增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2.天人合一,传递和谐之美
本题组用“一帧剪纸”展现“拱桥水乡、民居临河而建且多窗,门开向水,摇舟出行”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既体现江南水乡景观之美,又反映居民生产生活对水的依赖性。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一致性,塑造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也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的人地协调观,可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3.精设选项,辨析典型特征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位置特征”的判读,命题者针对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设置具有一定迷惑性选项。如“摇舟出行”指示当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的特征,可快速排除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珠三角地区也有“地势低平”的特征,只能通过两地水系特征不同加以判别。此外,当地“水多”的景观特征是否指示其“地形封闭,排水不畅”,还需要学生结合民居能依河而建,不惧洪灾来判断当地水流通畅的特点。可见,本题组成功实现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的目标。
综合导向,多角度考查运用学科知识发现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9)。
额尔齐斯河是我们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答案】(1) 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成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维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赏析】
1.思维综合,基于考核目标
本题组选用的图文材料非常简洁,但却蕴含巨大的信息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第(2)问中“分析该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为例,学生需首先据材料明确白斑狗鱼生长习性――“16℃以下的水温、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等,再调用自身原有关于“生物生长繁殖条件的思路模板――食物来源、繁殖地与栖息地的环境、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人类的影响”等的基础知识,最后从图文材料中寻找解题对应信息。本题给出的显性信息是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等高线体现的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水温低,隐性信息则有高山冰雪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清澈;干流流经地区起伏不大(水流缓)――适合水草生长;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下游水温更低(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还可能天敌少)等。整个小题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将生物的生长习性、区域主要特征与自身建立的解题思路有机综合,再通过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既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又强化对学生四项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
此外,第(2)、(3)两小题,针对同一区域,一问“适合繁殖”,一问“产量低”,看似问法矛盾,实则考查学生能否自觉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辨证地思考问题。
2. 尺度综合,基于思维训练
尺度是观察研究地理事象的窗口。本题选择研究“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这是高考一直以来命题区域选择题的特点。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具备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研究小尺度现象的能力。如第(1)问中分析该区域的降水分布特点,首先,将该区域放在地处中纬和身居我国内陆的较大区域尺度背景下思考,才能想到该区域受西风带影响,才能解释该河为何一侧无支流。其次,从山地坡向这一较小尺度的角度,考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要素综合,基于整体特征
本题组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背景,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为基本考点,重点考查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第(1)小题问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2)、(3)小题则问气候、地形、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问题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学科基础研究方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
二、商榷试题
对题目素材和参考答案的疑惑
【真题】(2017年高考新n标Ⅰ卷)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10)。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2 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评析】本题以“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阴阳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在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基础上的综合思维能力。试题角度新颖,能力要求高。但由于创新较强的缘故,部分内容值得商榷。
1.对题目素材的困惑
解答该题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图进行分析。但在答题中会产生以下困惑: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曲线是否一致;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峰值是否相同。
假设阳坡的单峰曲线可以如图11中A和B所示,那么在回答第(1)小题受干扰部位的问题时就无法得出干扰部分在苔原带2 300米以下的结论,当然也可以是2 400米或其它高度以下。同样在第(2)小题判断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高的依据时,也无法说明参考答案中的结论。而上述两个困惑在试题信息中均无呈现,从提供的参考答案看,命题者默认阴、阳坡的单峰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这种默认有悖常理,容易造成学生答题失误。
2.对参考答案的疑惑
本题第(3)小题要求解释“阳坡地表温度高、穸鹊汀钡脑因,答案是“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让很多教师感到疑惑,“阳坡融雪早不是有更多的融水下渗到地下,使地表湿度增大”?怎么能解释阳坡湿度小?笔者认为,应表述为“阳坡融雪消融早结束,蒸发历时长”。第(4)小题问“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主要都与坡面面积的缩小有关,这在中学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但从自然地理原理可以推出,植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条件(水热条件)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均已无法满足多数植物生长也可造成阴、阳多样性差异缩小。所以,笔者认为答案中应增加“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水热条件趋于相似”内容,才与中学教学相吻合。
题与愿违,降低效度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第11题)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2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11)该地可能位于: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不仅有利于深入实施高校招生,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当前的发展形势,充分认识高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一、必须将招生公平当成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招生的公平公正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通过招生这种很重要的形式,既为受教育者提供深造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选拔人才的目的;由于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着竞争,就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招生原则,要实现招生的公平公正,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招生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要真正实现招生公平、体现教育公平,一是要长期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教育部门、招生考试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把贯彻公平竞争、阳光招生的原则作为普招工作的基本方针,并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中,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招生工作氛围,让广大考生和社会通过招生的窗口来体会公平公正的好处;二是要强化依法监督。要把依法监督当作维护招生公平、体现教育公平的推动力,主动争取政府、考生和社会对招生工作的监督;要敢于接受任何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也要乐于探索有效监督的多种形式,大胆构建多元、规范的长效监督机制,使监督工作实现制度化、科学化;三是要通过招生的实践,不断深入探索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新模式。要借助新课改这一有利的平台,抓住招生改革的契机,努力探索并尝试更全面公平、更准确科学的考试制度,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选拔机制;四是要不断完善招生规章制度。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整章建制工作,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严格程序并规范操作,为实现招生的公平公正提供组织和机制保证。
二、必须深刻理解招生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谋发展促繁荣。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高考招生做为国家的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涉及的个体复杂,从这几年情况来看,招生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和变化,引起社会矛盾的凸现,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目前,围绕高考招生这一个焦点,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个是由于省外就读生非正常进入参加高考引发的省外考生和本省考生间的情感矛盾,这一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情感矛盾发展到行为冲突上来,使社会的正常秩序受到冲击,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第二个是围绕公平竞争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和矛盾。由于分省招生这种特定的人才选拔制度客观存在,加上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刺激了考生跨省流动报考,从而使公平竞争成为了社会争议的热点。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在政府财力有限、投入不均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录取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还会引发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短缺的现象同时长期并存。第三个是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与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
2012年全国政治卷与2011年相比,试题结构稳定,题型未有多大变化,多侧重能力考查,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做到了新旧教材的很好衔接。我结合试题本身的特点和多年的复习备考感受及阅卷感受谈谈师生如何科学备考,教师如何成功做好引路人。
一
2012年全国文综卷的政治总分值是100分,选择题从24题到35题,共48分,大题52分(38题32分,9+10+13,39题第5问和第6问)。
24小题常规计算,涉及价值量、价值总量、总产量(使用价值数量),比我们平时练的题简单多了。复习中教师需多方搜集涉及各个知识点的新题,教师要将各类计算集中归纳总结练会,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5题涉及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考查增值税的特点及意义,这既是常规考点又迎合了热点,但题很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6题考查银行问题,设问新颖:银行为何收取贷款利息,那是因为银行作为融资机构提供一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而非其作用,很容易排除A、B、D。(自2011年考过财政作用后,作为备考知识点重点让学生复习了,而且多见于一些模拟题。)
27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背景材料乃现在人们常消费的计算机,要求同学们平时有顺序地记忆维权手段,只要理解记忆,就很容易选对。材料已经提到与经营者协商这一环节,后面就剩下按情节和顺序依次维权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讲清维权途径,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28题以互联网问题为背景考察哲学联系知识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识别和正误判断。这也是常规知识点,只是背景材料变了而已。
29题以“人与河流”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特征,只要掌握了实践决定认识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颠倒二者关系,就能迅速找到关键词就做出准确判断。
30题以电梯因清洁工建议安装在楼梯外为背景考查创新,“源泉”和“必然”两个关键词足以让考生警醒。这也是平时我们常强调的。
31、32是以港澳“一国两制”实施后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学国家制度中人大的权力和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不变和特别行政区的特权,还有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2011未涉及,又是时事热点,还带有综合性、知识波及面广特点。)
33题背景材料是某市人大常委会议,涉及考查知识为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人大的权利的区分(究竟是决定还是任免)。(政治学国家制度范畴。)
34题政治学考查宗教问题,以新疆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教职人员、举办宗教活动数量为背景材料。该背景是政治学常考知识点,以前多以为例,从背景来讲2011年非选择题出现了,不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我们总结过,在三轮复习中都提到了。)做题时只要把握宗教本质变化与否就可排除A、B、C三项,直接选D。
35题以热点中国政府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口相纸征收反倾销税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的形式及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做题时抓住“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冲突的实质”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就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融合,经济学背景考查政治学知识点,或者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去做正确判断。)
以下为非选择题,38题依然为32分,三个问题,分值分别为9分、10分、13分,分别考查经济学和哲学及政治学知识点。背景为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及权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工荒的原因,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从中找出原因,还要结合现实;这类题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入手并说明党和政府关注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题属于简单题,问题很清楚,要求很明确,回答时只需将知识点准确阐述并与材料简单结合即可。这一点与2011年哲学知识点小切口重在知识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考查认识论处理社会实践知识,2012年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同板块、不同知识点。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答题中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非常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序号化、要点化、学科术语化或者简洁为知识点的阐述、知识与材料的衔接的这一能力要求体现的非常充分。
形式上有两问:从政治学角度考查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农民工问题,二是结合国家职能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迎合新课标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的。(学以致用)
39题为学科间综合,有6个问题,除第5、6小问为政治学科很明显,其余都需政、史、地三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才能完整回答。2011年的背景材料是地理和政治综合,2012年的背景材料为历史和政治综合。政治学科除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及应用(分析说明),还考查经济学评析经济模式问题,该题型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平时见过但不怎么训练,要求回答其利弊,考查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正是考生缺乏的,再加上考生不会处理材料,即概括、总结及知识与材料的衔接能力不够,所以会拉开考生档次,这是一道好题。
二
整套试卷从难易程度上看:选择题较2011年相对简单,非选择题哲学部分简单明确,而经济学部分依然难度大,不易入手,政治学部分简单直观,整个分值分布也还与教材知识点是相吻合的,如哲学为16+20=36分,经济学16+19=35分,政治学16+13=29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政治试题总体结构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保持基本稳定,政治生活所占分值少于经济和哲学,题型也相对稳定,其中原因依据类5个(25、26、32题,38题第1问和第3问的第一小问)、体现类9个(28、29、30、31、33、34、35题,38题第2问,39题的第5问)、启示措施(手段)类1个(27题)、政策建议类1个(38题第3问)、评析类1个(39题第6问)计算题1个(24题),这就要求平时各类题型都练习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再者,背景材料很新颖,又是我们需关注的长效热点,如民生(农民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一国两制、国际关系(贸易冲突)、新疆宗教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高考题无论从选择还是大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加上哲学背景材料波及面广,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答案语言生活化,难以判断,唯独不变的是哲学知识点。
最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2012年的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想很好地解答38、39题,考生必须调用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要有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好的综合性。因此该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做到了新旧课标及教材的衔接,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又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发挥高校的选拔功能。
所有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但题型在变,材料在变,不变的是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思维模式,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后教与学时必须侧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试题,原有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都有待改进,否则将一败涂地,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3]蒋永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9.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3.
【关键词】
招生宣传;品牌营销;植入
随着新时期多元化的成才渠道使更多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者走入职业教育学习,生育高峰期的高考适龄学生也逐步减少,这更使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录取率不断攀升。部分以招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校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解决生源危机,各高校都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展生源渠道。但大部分高校仅在渠道建设、中学关系、宣传力度上大做文章,缺少针对自身品牌建设的思考和实践。这给高校打造自身品牌带来了局限,也难以在家长和考生心目中形成“百年老店”的品牌效应。
一、大学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在于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攒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科研实力等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软实力。著名企业文化专家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说,“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她是强大的、潜伏的并且经常是无意识的一种力量,他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大学的品牌则由于大学这一具有独特功能的社会机构的存在体现出了其特有的品牌特性。张凤辉认为:“大学品牌是由表象信息(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与深刻内涵(价值、内涵、个性和精神)的有机结合,使之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曲慧敏认为,大学品牌是一所高校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卓越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等办学实力以及长期的办学传统逐渐形成的,并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是高校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品牌,作为高校的一项无形资产,是学校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争夺人才、资源和生源的必然选择。招生宣传即是将大学品牌文化植入给考生和家长的过程。招生宣传不仅是将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分数、录取情况等介绍给学校,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将大学的文化品牌植入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让家长和考生认知到大学的文化品牌,从而选择该校作为志愿学校。为了将已经成型的或者尚未成型的大学文化很好的植入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就首先要分析大学招生工作的特点。
二、大学招生宣传工作对象的特点
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高中考生和家长。在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适龄高考学生的情况下,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招生宣传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1.填报志愿时较为盲目
目前我国的大学选拔制度主体依然以高考为主。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的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极少有时间思考学生的性格特点、未来发展等内容。因而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对高校的办学特点、文化氛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内容是否与自身特点相契合,选择高校时较为盲目。
2.思考时间较短
在多数省份实行出分填报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的今天,从考生得知分数到确定院校志愿之间,只有大概4-5天时间。用4-5天时间确定5所左右的院校志愿及每个院校的6个专业志愿,共计30个专业志愿。同时还要参考这几所学校的历史分数、名次、招生计划变化,招生政策、专业安排办法、专业级差等,时间非常紧张。绝大部分考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填报高校的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文化沉淀等。
3.影响因素较多
在选择学校时,影响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信息来源极多:考生家长网络查询的学校情况;学校领导、班主任的建议和本中学填报的院校志愿情况;同学之间对于学校看法;招生工作组老师在进行招生宣传时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都将对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情况产生影响。在众多的影响因素、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中,往往家长的意见可以左右最终的院校志愿情况。但由于角度不同、年龄不同,往往家长意见和考生意见很难统一,造成考生最终难以走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和专业。
三、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局限
当前大学的招生宣传工作主要有宣讲会、咨询会两种模式组成。宣讲会主要由各个高校在填报志愿期间,单独针对自己学校有填报意愿的学生或家长开展的专场宣讲。咨询会则是有高中或社会第三方机构举行的,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开展的咨询,众多学校同时在一定场地内,以展台形式针对考生或家长开展咨询。但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宣传时间紧张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时间紧张,面向的对象考生人数众多,各个高校很难再短短的4-5天的时间内,把学校的办学情况、招生情况等非常完整的介绍给对象考生。仅仅通过这几天时间的招生宣传,是难以提升学校品牌知名度,难以提升生源质量的。
2.宣传对象层次混乱
在社会第三方机构举办的各类咨询会中,高校经常以展位的形式面向社会咨询。众多家长在众多展位中寻找理想的院校。但这种展位形式的宣传方式,缺少比较明确的针对性,很多考生和家长并未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进行咨询,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咨询针对性极差,缺少了对不同关注度考生或家长的特定宣传,严重降低了宣传质量。
3.缺少学校文化品牌的营销植入
囿于宣传时间较少,在较短的时间内,尤其是第三方机构举行的咨询会的形式,宣传对象混乱,招生宣传老师一般仅仅有时间解答招生分数、专业计划等知识性问题。宣传内容中缺少了对学校文化品牌的宣传。而一般向考生或家长散发的招生资料中,往往更多的介绍学校概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分数等知识性内容,各个学校的宣传资料也只是版式不同,内容大同小异。文化品牌的软实力难以在招生宣传资料中较好体现。
4.过分依赖中学推荐
部分高校和高中的沟通交流较为深入,可以直接走入中学招生宣传,由中学组织该校对该所学校有兴趣的考生或家长参与招生宣传工作。这使得工作的针对性有所增强,和考生的交流也较为充裕。但这种宣传模式受高中影响较大,高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重点率、或进入重点高校人数的利益最大化,除极少数顶尖高校外,很多高校经常遇到高中“推良不推优”,这与高校获取最优秀生源的目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
四、大学品牌营销的特点
从目前现有高校通行的在高考之后的招生宣传,对于已经知道高考分数的考生而言,肯定是最直接的,但是短时的宣传很难让一个不了解该学校的学生最终选择填报学校。尤其对于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局限性的理工科高校而言,迫切需要拓展品牌实力,让该大学的品牌效应深入到考生高中阶段的思维中。大学核心品牌的特点是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和长效性。在基于招生宣传的考量时,笔者认为大学品牌的特点最重要的是独特性,只有独特的大学文化,才能够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开展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最终确立高校在考生家长心中的地位。
五、大学品牌营销的方法
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优秀生源,为了提升生源质量,仅仅利用填报志愿期间的招生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将大学特有的品牌文化渗透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必须将功夫下在平时,笔者认为,品牌营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植入式的广告宣传
植入广告是目前现行的最为流行的品牌推广手段之一,其特点如下:(1)这种广告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2)将产品或品牌信息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品牌理念策略性融入媒介内容之中。(3)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消费者),进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标。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植入的手段不能过于商业化,不仅需要符合大学的学术身份,也要符合品牌文化推广所需要的可推广性和一定的曝光度。我认为,植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利用通讯、专访、消息等,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科研实力植入到社会热点中。媒体追求社会影响,其追求的目的之一是轰动的社会效应。例如,某大学借其下设的科研、教学机构通过本单位的科研、教学成果以新闻、通讯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体现出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在新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品牌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社会热点,将理工类院校所处行业进行宣传,隐形的扩展学校品牌。社会热点是媒体追逐的首要对象。第三,结合行业发展、利用科普讲座、先修课程等形式推广高校的行业品牌。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道:“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随着多元化录取机制的陆续实施,高中将更加重视高校在高中培养阶段的作用。“中学科普讲座”、“先修课程”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从高一、高二入手选拔适合高校特点的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在高中推广高校优势学科,推广文化品牌。
2.技术营销
很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虽然已经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校的科研特点,很多科技成果以技术形式存在于成型产品中,难以形成社会广泛认知的轰动效应。这使得技术科研型的大学品牌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Intel公司的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另辟蹊径,将自己公司的芯片广告巧妙植入在成品电脑的广告中,使得“In-telinside”成为了一种质量和水平的保证,自此很多PC厂商趋之若鹜,争相购买Intel的芯片产品,也顺利实现了Intel的品牌营销。Intel的技术推广营销可以给高校的品牌营销带来很大的借鉴意义。
3.具有年轻人特点的营销活动
品牌推广离不开各类活动,以招生宣传为目的的活动必须和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契合,开展互动性强、参与性强、开放性强的品牌营销活动。例如:电子信息领域公司可以利用各类自媒体平台活动信息,由陌生网友随机组合、自由组合,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甚至以“漂流瓶”的形式,将半成品“丢出去”,而捡到的小组以此为基础完成某一特定功能。这样的开放性强、互动性强的活动,将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今儿推广了学校的文化品牌,也提升了生源质量。
4.自媒体上的广告营销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中心,这给高校的文化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当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终端联系起来的时候,自媒体的信息爆炸就给了高校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平台,学校动态、招生信息,增加亲和力,在推广学校招生品牌的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生源质量。以微信为例,腾讯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显示,微信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微信已经覆盖90%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中语言。
六、大学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随着生源竞争的白热化,部分高校难以把握品牌营销的尺度,大学营销要有度,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1.不能用网络推手来恶意营销
近年来,网络水军成为恶意炒作的重要推手,但是作为高校而言,如果利用网络水军推广学校品牌、制造轰动效应,则彻底违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无法被社会公众接受的,自然也不可能达到招生宣传的目的。
2.广告及推送不能超越公众承受度
微博、微信的推送信息是高校品牌传播的重要环节,但是一旦推送信息太多,没有新意,无法成功唤起公众的兴奋点,则成为了无人关注的文字垃圾,多次推送无关的文字垃圾,很容易让受众反感。高校还应该尽力避免利用低俗事件恶意炒作,引发公众反感,也无法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作者:李翰超 方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招生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凤辉.论大学品牌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04.
[2]曲慧敏.大学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6-98.
[3]周雪玉.地方高校品牌营销战略研究[J].家教世界,2013,(18):202.
1、学校启动三期发展规划,在总结二期发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把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相结合,针对学校发展现状和不足,有计划地,自下而上的征集发展建议,制定新一轮学校三期规划的发展定位和实施策略。学校通过以此为抓手凝炼学校文化精神,团聚师生和谐力量。
2、注重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学校顺利通过市文明单位检查、市教育收费行风检查、国家级安全社区学校项目组检查、市教育综合督政抽查、市行为规范示范校检查、区绿色学校复检等工作,积极筹备下学期市教委基教处教学督导。在制度建设中,学校修订完善《光明中学监考及阅卷工作细则》、《光明中学教师家访条例》、《光明中学收费制度》、《光明中学助学金奖励制度》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学生守则等管理条例。我们努力搭建平台,关心教师发展,投入资金把体育课排入教师课表,关心教师健康成长。目前学校管理有序,人心稳定。
3、加强学校基础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启动学校百年教学大楼的整体修缮加固工程。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有计划地更新网络硬件配置和部分设施的更新换代,努力谋求一个更舒适、更人性化、更能服务与教育教学和学生需求的校园环境。
4、重视学校的对外辐射与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国际交流中,与法国罗贝尔德吕萨施中学、美国南肯高中、新加坡先驱初级学院先后缔结友好学校。双方在学生交流、教学示范研讨和学校管理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合作。北京顺义一中、七中两位校长、云南红塔中学中层干部到本校挂职锻炼,我校文理科青年教师、教研组长和中层干部,分别走访了杭州学军中学、江苏海门中学,学习长三角地区名校经验。行政干部拜访七宝中学,走进上师大附中,探求真经。当然,我们也继续做好与光明初中的合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德育:关注社会热点,深化德育品牌,建设温馨教室,创建和谐校园
1、学校德育关注社会热点,以“迎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周年”、“抗震救灾”、“抵御风雪灾害”为切入口,组织观摩奥运火炬传递、开设主题班会、布置班级环境、倡导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做大做强“中国风民族魂”的德育品牌,受到社会关注。本年度我校荣获市红十字会“5·12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组织”奖。
2、依托德育课题“温馨教室”建设的实践研究,加强育人氛围建设。学校扎实推进该课题的研究与建设,学校在生生交流环境建设、师生沟通技巧、班主任工作、年级组工作和学校工作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全校已形成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育人氛围并获得区内外兄弟学校广泛认可。我校作为黄浦区该项目推进的先进学校,分别在区内,区外做经验介绍。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区德育室、德育培训班、长宁、崇明等德育干部等纷纷来校学习。
3、德育教育重视基础道德教育和学生民主氛围营造,以此推进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德育处依靠年级组和班主任和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引导、教育。还通过“我是光明学子”系列主题活动举行演讲赛、辩论赛,树立学生心目中的“合格光明学子”的形象。同时抓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学生干部与校长面对面”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
4、我们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我们整合社区资源、家庭资源,进行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生所长扩充社会志愿者服务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今年我们又有一位老师和两名学生获得了xx年度上海科技馆志愿者“优秀组织者”和“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上半年,我们还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馆资源课程(档案馆项目)的系列方案策划,并完成了档案馆项目版图网络版、版图印刷版、活动指南印刷版的设计工作。
5、德育管理明确“掌握方法,提高水平”的建设目标,加强德育队伍的科学管理。目前学校班主任队伍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我们加强班主任师德教育,努力搭建班主任工作交流平台,以青年班主任沙龙为载体组织专题讲座,总结有理念、有操作、工作出色的班主任的经验,围绕“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开展经验交流和共享,切实提高了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水平。我们成立了青年班主任学习班,聘请指导老师,定期组织学习,帮助青年班主任迅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诸多方法。我们加强年级组建设,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管理作用,层层负责,强化年级组功能建设。
三、教学:改进教学管理,推进课堂改革、实施质量监控、提升学科活力
1、本年度,教导处通过理顺管理条线,落实责任分工,继续推进教学的有效性管理。教导处通过抓好教研组长队伍建设,修订《教研组长工作职责》,组织召开教研组长工作研讨会,出台《教研组长考核办法》,对教研组长有要求,有考核,有奖励,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实效性。我们还要求教研组进行“主题式研讨”,尝试以此提升教研组的教研质量。
2、结合市教委会议精神,本年度我们不仅继续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就教学的5个基本环节入手,逐个突破,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我们聘请语数外三位特级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顾问,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研课交流,我们重点选择作业环节,进行规范做法和创新做法交流,经常性的抽查和反馈,通过考务专题培训,抓考风和考后分析,以此监控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们举行了“落实教学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共开设公开课17节。
3、我们注重三类课程建设。夯实基础课,做大拓展课,提高研究课。我们逐个排摸基础课教学,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课堂活力。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开设拓展课。我们重视研究课教学,由专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方法的全过程指导,同时由其他学科教师课外对学生课题小组具体指导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联合主办的“社科杯”上海中学生社会科学征文大赛中,我校金诗颖等同学撰写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高中生对传统节日热衷程度的调查与思考”荣获上海市三等奖;李蓓茜等同学撰写的论文“上海市黄浦区小学生使用沪语情况的调查报告”荣获优胜奖。
4、学科教学不仅需要课内经营,也更需要学生关注课外。我们举行了一系列学科类的教学互动:“走近鲁迅”语文周、“”外语周、“快乐学习 幸福我心”心理教育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节、“我为奥运加油”体育节、“舞动青春,欢乐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获得学生认可与喜爱。我们邀请《文化中国》栏目着名节目主持人今波来我校与师生共同探讨“文化与历史”;组织学生走近经典,了解国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多种类型的趣味竞赛与活动,提高知识的认知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校学生在科技、艺术等领域,屡获大奖。
5、今年学校高考工作全面结束,高考成绩稳步提高,中招工作顺利完成,中招分数线再次获得较大幅度提升。全校教师团结一心,爱心奉献,课后的义务答疑蔚然成风。
四、科研师训1、继续开展《光明中学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研究》,总课题组和分课题组进行了多次活动,已基本结题。开始拟定学校三期发展规划实验项目设计。组织管理和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目前教师个人2个区级课题结题,8个校级课题立项,坚持组织全校教职工撰写小论文和教学工作一得。
2、组织区第九届科研成果评选的申报,我校的《光明中学学生语文学习有效性方法探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地理学习评价的研究》、《高三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富有人情味的英语考试方案探索》四个课题获三等奖,《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政治素质》获鼓励奖。
(一)教育优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目标任务。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举措按时到位,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约340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范围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近80%的随迁子女实现在公办学校就读。中央加大对重点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支持力度,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寄宿学校条件继续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措施及免学费政策正在落实。由于普通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65万(总数957万),预计全国高考录取率将由去年的62%上升至69%。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扩大到4.1亿人,重点向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各级财政逐步落实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年120元补助标准;通过扩大门诊统筹、跨地区结算等,医保服务不断改进。农村儿童重大疾病纳入医保范围开展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3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础上继续推进,基本药物价格较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以县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继续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16个国家联系城市逐步启动,各省(区、市)也自主选择1―2个市开展试点。
(三)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西新工程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部直属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施顺利。三网融合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快速发展,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前五个月的全国广播电视实际业务收入676.25亿元,同比增加33.39%。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多语种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国内媒体以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上半年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额近5000万美元。
(四)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增长动力比较充足,旅游消费保持旺盛,旅游市场加快增长,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国内旅游人数10.9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55亿元,同比增长8.6%和20.6%;旅游入境人数65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和14.5%;旅游总收入7500亿元,增幅达19%。据有关机构监测,第一和第二季度旅游产业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水平。
(五)玉树等灾区应急救援和社会事业恢复重建有序开展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高原病防控和心理援助等工作迅速跟进,确保了灾区无大疫情和社会稳定,中小学复学复课和高考顺利进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设施重建改造快速启动。
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情况
在教育方面,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全面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完成验收。
在医疗卫生方面,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安排中央投资230多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重点中医院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排中央投资29.28亿元,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此外,前四批扩大内需社会事业中央投资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展顺利,大部分项目形象进度明显,不少项目已建成并发挥效益;截至6月底,已开工建设49505个项目,其中36213个项目完工,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96.57%和70.64%。
三、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
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大宏观调控统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强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绩效和服务经济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以统筹推进医改、教改等重大改革为契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制度建设,加快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稳定落实重大民生政策,加大新增投入和公共资源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迫切问题,务求实效。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健全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形成消费热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围绕2010年医改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执行力。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政府补助标准,加强重大疾病救助,80%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二是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完善招投标采购机制和补偿机制,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调动基层积极性。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巩固和完善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压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办医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全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推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实现70%区县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管理的目标。
(二)全面启动实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标准,扩大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使今年受益的寄宿生增加108万人;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地区,适度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力度;抓紧制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关规划。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问题,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三是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力度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落实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加快文化事业建设
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启动相关领域“十二五”时期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确保今年已确定的172家试点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范围和水平。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文化“走出去”。
(四)加强社会事业投资项目实施管理
一要明确时间进度,及时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并下达投资,抓紧组织实施。二是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加强督促管理,全力抓好监督检查工作。三要按计划落实好配套投资,既要避免地方盲目扩大负债,也要防止把投资缺口转嫁到基层和群众身上。四是对建设用地不落实、前期工作明显滞后、不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和制度办事以及审计、稽查发现严重问题的,要采取调整投资和项目计划、区域限批、新增投资核减等措施。五要落实项目实施进展月报制度,加强数据情况分析和实地调研,及时提出实施情况报告并采取适当方式通告各地,强化督导效果。
(五)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自2002年我校建设网站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网站已具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在内容丰富度、信息更新速度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而且还被媒体评为“2010全国十大最优中学网站”,这对我校多年的网络建设给予了肯定。在此,笔者将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建设学校网站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希望能够对各中小学网站的建设有一定帮助。
一、学校网站应该有清晰的定位
学校网站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社会了解学校、学校展示自己的桥梁,也是全校师生展示才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更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让广大师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能够通过这一媒介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网站所能带来的便利,那么建设一个学校网站,就不能只为了赶时髦,也不能仅仅当成一个摆设便不管不问,更重要的还是要让网站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有效展现学校风采、宣传学校风貌的媒体和沟通学校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桥梁,以便让网站真正能够起到切实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开展的作用。
二、学校网站应该有明确的服务对象
网站作为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平台,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它的受关注程度。那么,平时又是谁来关注和浏览学校的网站呢?学校网站不同于互联网中的其他网站,其门户最重要的特色功能便是着眼于教育。所以,若指望社会各界人士经常访问某一个学校的网站是不现实的。在一般情况下,关注它的只可能是与学校有关系的群体,而这一部分群体也会相对很小很集中。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学校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应该就是这些对象所关心的内容。
通过学校网站的在线投票调查了解到,关注我校网站的主要有本校师生、学生家长、校友、教育同仁等几大群体,其他社会人士所占比例较小。本校师生主要通过学校网站进行日常教学、办公等应用,家长通过门户网站则为了解学校及学生在校的情况,校友关注的是学校现在的变化及可以寻找过去的记忆,而教育同仁通过学校网站可以了解、借鉴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这些不同的访问人群有着不同的内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网站针对这些不同的用户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应信息。
三、学校网站应该有鲜活的原创内容
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重要窗口。我们在打开一些学校网站的时候可以发现,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首页设计和栏目规划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也都做得很好,但在内容设计上却相当贫乏,没有充分展现出学校的特色。这类情况也许是多数中小学网站所共同存在的问题。要知道,用户访问网站的目的就是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学校网站的内容是网站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丰富的原创内容更是成功网站的必备要素。网站的访问者不愿意看到重复毫无新意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必须有丰富的原创内容做支撑,才能体现出网站内容的价值所在,即资源的专有性、独创性和特色性。所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划栏目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版面,运用适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及时大量原创信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字内容是网站必不可少的元素,学校的每件大事一般都会通过相关的文字内容及时上网。为了规范网站,保证文字不出差错,我们不仅对所有文字都制定了相应的字号标准,而且还规定至少两个人负责对文字进行校对。
图片比文字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具视觉冲击力,所以,我校的网站也有丰富的图片信息。这些图片主要是拍摄的照片,也有少量图表、图示。拍摄的照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裁剪出合适的构图,再进行调节亮度和按照标准的宽高、大小进行照片缩放等简单的操作处理。我们争取每个活动都留存照片,每张照片都反映学校独特的东西。涉及外界关心的活动时,一般会上传多张相关图片,但多张图片在网页中时尽量不用分页,因为根据我们在网站的访问统计数据显示,很多用户只关注第一页,而不会再翻页查看。有特色的原创图片容易受到外界关注,也能提高学校知名度,比如我们学校网站的高考备考的照片,有的被新华社刊用,有的被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播出。
视频的作用有的时候是文字、图片所不能比拟的,但由于视频的后期处理不像照片那样简单,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视频。我们在2010年5月的第一个高考专题视频《跑操》,初衷本是给学生励志、让家长了解学生备考前的状态,但到网上以后,经网友纷纷转载,在网上走红。另外,还有其他高考视频如《赢在状态》、《在路上》及2011年大学校友参与录制的《我们在大学等你》等,已经成为多所学校的班会励志教材。可以说,我们的高考专题视频已经成为学校网站的特色内容。
另外,我们会在每年新生入学及高考的时候开设专题板块,因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学校网站会特别关注,所以需要及时更多的相关信息,让外界了解学校。由于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后,家长会特别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们每天会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学生日常生活及军训情况,并为家长提供拍摄学生的服务。家长一旦看到孩子照片,即使是看到自己孩子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都会感到欣慰。每年从6月1日开始我们也会每天学校高三备考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态及学校为学生备考所做的工作,让心情焦虑的家长放心。
四、学校网站应该有良好的互动
学校网站不应仅仅起窗口的作用,更应是学校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它既要满足访客的需要,也要使学校网站获得访问量。但若真正获得一批“忠实的关注者”,还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互动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以便促进学校的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合理规划网页布局,重视加强互动内容
过去,我们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评论的超级链接,需要点击进入评论页面才能发表评论。因为过于麻烦,发表评论的访客很少。后来把评论页面整合到每篇文章的下面,发表评论的帖子也就很快增多了。通过这个小小的改动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划网页布局不容忽视。如今,网站的每篇文章都有人关注、留言反馈,热点问题能有几百条评论,这在中学门户网站是不多见的。
另外,建立学校留言薄也是网站互动不可缺少的元素。我校的留言薄已经有上万条留言,可以看出留言簿的作用不容忽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网站的留言及评论需要有审核机制,很多访客通过发表文章评论、在留言簿里留言等方式与学校互动,内容是不能立刻显示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审核、定期将评论和留言中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反馈给各主管领导,学校及时回复内容,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通班级博客
为给班主任创设一个更便捷的记录班级管理的平台,搭建一条学校和家长之间更迅捷的交流渠道,我校在网站上开设了“班级博客”系统。“班级博客”记录了教师班级管理经验、班主任管理案例、学生成长足迹、班级管理的思考和研究。这不仅加强了班级的对外宣传,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使班级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和谐,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在衡水二中的博客上找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学校也对“班级博客”提出了要求:首先,班主任要本着建设网上班级的思想对本班的班级博客进行分类设计,分类要包括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各班主任要定期对班级博客进行更新,及时上传与班级相关的各种文件等,并对评论内容做好审核工作。
3.搭建校友联系平台
一所学校,特别是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在国内外有无数的校友,而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校友与学校之间以及校友与校友之间最方便的联系方式莫过于网络,但是我们在学校网站没有专门建立校友录,而是建议校友注册专业的实名制SNS网络平台,既方便联系,也将校友们联系在了一起。为了让毕业的校友能够互相建立联系,我们于2011年6月通过学校网站特别组织校友们建立了各大学的校友QQ群,同时,这些大学的校友QQ群在高考前后还为高三的学弟学妹及其家长们在报考志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及建议。
4.开通微博
我校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在2011年6月开通了学校官方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链接在学校网站的明显位置,作为学校网站的一个补充。有些不适合在网站上正式的信息便可以通过微博进行。
5.论坛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网站都建有论坛,试图创设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良好空间。学校希望建立这种交流平台的理想和出发点很好,但在现实中这几乎近似于一种摆设,多数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我校也曾开设过论坛,但效果很不理想,论坛是需要时间“泡”的,学生的时间有限,而且论坛里更多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帖子,所以后来关闭了论坛,只用留言板。
五、学校网站应该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枢纽
许多学校管理者和网站建设者都认为,学校网站应建有庞大的资源库,但事实上,学校网站和资源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建设不同,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网站是教师在使用资源库时的一个平台,而在技术上,资源库的建设要依存于网站,是一项覆盖面广、内容多、周期长而又复杂的工作,比校园网站本身的建设更困难。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不能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网站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
目前,尚没有一个大而全的系统能解决所有学校的实际应用,所以,系统整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学校网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枢纽。除资源库外还有办公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观摩系统、校园电子安防系统等,这些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需要跟学校网站整合到一起,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建好学校网站后就需要解决系统整合的问题,如果不去整合就会出现所谓的“信息孤岛”。
六、学校网站应该有长效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