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篇1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直观教具,又是知识来源,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地图类型很多,有景观图,如自然带这一节,课本给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三幅景观图,通过观察树木,学生就能认识不同的植被类型。分布图,如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分布图等,地形剖面图,还有各种等值线图,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它们或展示地理事物的具体面貌,或展现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基于这一教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观察识图―充分用图―自主创新。地图学习三部曲,重在体现识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怎样学好地图

1.仔细观察,准确获取地图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要通过地图来表现,这就要求学生会观察、分析地图,通过观察分析这一过程综合归纳出有用的地理信息。以“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为例。教师给出简易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简单归纳出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根据图例认识图上的线条及文字分别表示什么,再结合板图设计问题,如学生要能读出等高线上某点的高度,判断两点的高度差,然后对照地理模型思考等高线为什么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读图伊始,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读图,在正确识图之后,依据题意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合作分析、讨论,直至找出正确答案。此时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致正浓,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这些闭合的等值线表示气温分布,你又可以读出什么?经过学生各种思维的加工处理,层层探究、升化,得出闭合的等温线,中心数值大表示高温中心,反之为低温中心。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信息、分析信息,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达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充分培养学生掌握和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的思维和能力。

2.充分用图,构建地理思维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所以在一些教学中常常要体现出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合理用图,充分了解图中的信息并将知识进行综合加工,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如“新疆”一课中,先由“疆”字展开,提示“疆”字蕴含了新疆的地形及位置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找图来验证这一说法。学生很快找到新疆地形图和中国地图,在地形图上学生指出新疆以山脉、盆地为主,而且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特点,和“疆”的右半部结构正好吻合,根据中国地图指出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疆,有深居内陆的位置特点,由此解释“疆”字左半部有“拔弓保卫边疆领土”之意。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图讨论分析“干”的原因、“干”的表现及“干”的影响。学生利用新疆景观图、地形图、绿洲分布图、交通图,将多图放在一起分析新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交通的关系,通过积极地讨论认识新疆沙漠广布、河流稀少、高山草场和绿洲分布这四个特点,而受其影响发展高山畜牧业、绿洲农业、交通呈环状连接各个绿洲等,更由此得出位置、地形影响气候,而气候又影响到当地的景观、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这节课让学生充分利用地图,通过读图、析图的过程使学生对新疆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清晰的地理思维,获得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3.设计地图,落实空间分布

在“黄河”一课中,我让学生以地图呈现的方式,把黄河“画”出来。首先,明确黄河的形状,将黄河的“几”字图形画下来,然后从源头到入海,从支流到省区,从地形到气候,再从自然环境到黄河问题及治理。学生自学、讨论,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内容,把黄河“画”出来,要求地图能够呈现出黄河的“全貌”,让人一眼读懂黄河,而且要清晰美观。在讲课前,我先设计好问题,问题引导逐步展开,要求学生将知识点落实到图上,逐步完善地图,也逐步完善系统知识,最后呈现出一个有省区、有分界点、有支流的信息全面的黄河地图。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分析,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地图,并且按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各小组又相互评价,完善自己的成果。最后,我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画图的教学过程,学生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积极地画这样一幅图,并且设计将要点填充在合适的位置。精心设计的地图,空间感十足,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对系统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记忆所学内容,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同时也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篇2

一、表演式导入

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可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控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再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

二、诗歌式导入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如,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讲“天气和气候”,正当学生还沉浸在诗意中时,马上提问学生这两句诗指的是天气还是气候,一下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问题上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游戏式导入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方法,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如,学习“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改正纸,教师说明游戏规则:(1)不能重复贴;(2)记住贴在陆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贴完后统计在大陆、海洋的人数,提问为什么贴在海洋上的人数多,而贴在陆地上的人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得出答案:原来海洋面积大,而陆地面积小,这种导入可加深对大洲与大洋的认识。

四、历史典故式导入

篇3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而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等。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教室的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教室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3、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好上了。如果教师不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太少了,没多少可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一个一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篇4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适合学生的根本方法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根本特点出发,让学生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是地理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现阶段,很多初中地理教师都在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笔者在本文中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谈了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制定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必须为学生制定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制定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中积极地学习,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的评价方式,还应该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与其他评价方式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也让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将学生置放于一个最为有利的评价空间中。例如: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操作,可以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在评价中渗透进创新意识的发掘,看学生有无创造性思维,有无创新能力。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动作的反应是否敏捷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观察这些方面的素质,从而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不是一味的用实践的结果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才能健康的发展,学习的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情感在浓厚的兴趣中有感而发,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再是一件难事。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清楚,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归根到底都是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服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从这话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初中地理教师从学科的根本点出发,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增长文化气息,丰富知识结构,了解各方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品位大千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被这门课程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对不同的学生要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对他们要实行特殊化的教育方式,对于他们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活泼好动的习惯,促进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堂上设置新颖的新课导语

对于初中生而言,做好课堂的巧妙导入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做好了课堂的导入,就可以将教学环境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将知识点变得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有感而发。此外,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设置新颖的新课导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习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当教师在教学“中国---贵州的地势”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青藏高原”、“贵州恋歌”等歌曲,先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然后告诉同学们;“歌曲中所描绘的都是美丽的大海河山,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来游览一下美丽而又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游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贵州的地势”。通过这样的课前导入,学生就会被其中的美景所吸引,然后在进入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该节课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在死板的课堂气氛中,我们都很难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对于宽松的学习氛围,我们都能够认真的学习,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遵循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引进互动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利用活动提升学习效率、适当的进行分层教学等方法和教学手段,并适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和交流知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课程,鼓励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或有质疑的地方进行提出来并组织师生之间的互相的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自我反省和分析,并适当地开展自我批评,及时找出自己在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师在课堂上尝试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之后,就应该要在下课之后或者下课之前与学生做好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教师总结出来的问题要自我反省,做好分析,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发挥,也让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要从制定良好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课堂上设置新颖的新课导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出发,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梁素琼.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5).

[2]颜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8).

篇5

新教程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但是近几年来,初中地理教学仍不容乐观,水平依然停留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应重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容乐观,许多学生被动地学习地理,甚至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愉悦的教学体验。活跃课堂气氛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靠的是教师强大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由于年龄的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诙谐与幽默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花大力气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如引入社会时事、热点、选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历史典故、呈现漫画、引入诗词歌赋、利用游戏等问题情境,不仅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甚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这种情况下,地理课也就不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改变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改变认识,将地理课堂延伸到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地理教师应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历教学过程。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绘制简易地图,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资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重视地理图表的应用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地图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一个好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地图教学掌握得好,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现象。

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向45分钟要质量

篇6

21世纪是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各种竞争更加的激烈。培养创造性人才早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改变以前那种因怕孩子摔跤而要牵着他走,每一步都要提醒孩子小心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把路、方向指给学生,让他们去走。即使这个过程他们可能要摔跤,要跌倒。那都是一个历练,自己走积累的经验总比教师口述的经验来得要真实。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收集大量的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温室中培育的幼苗,她经不起社会的暴风雨。只有从小就在风雨中成长的历经风霜雨雪的磨练,才能在21世纪的风雨中傲然挺立。实现强国富民的美好明天。

 2.科学合理设计课堂,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 2.1 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掌控课堂,循序渐进的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提问,勇敢质疑,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是真理。大胆设想,愉快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 2.2 探究性试验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展示物理来自自然,来自生活,唤起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及浓厚的兴趣;展示物理知识来自科学探究,裴炎学生循序渐进的怀疑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的景仰。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3.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97-01

一、 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衔接主要是指事物之间、阶段之间的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衔接点,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很好结合,那么将很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地理主要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初中地理更偏向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了解,而高中地理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应用。所以,在新课改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 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初高中地理内容的差异

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是初高中地理产生脱节的重要因素。首先,初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偏向区域地理,主要是对区域地理的环境与文化进行了解,如气候、温度、土壤等,在教学难度上,并没有深层要求学生对地理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特别明确指出了要强化学生实践意识,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这使得原本认为地理很好学的学生因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而放弃学习地理;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删去了大量原有的地理知识,而这些地理内容正是作为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重点内容,如等高线、昼夜长短变化等,@些内容原本在初中可以渗透到,但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而被删掉。所以,教学内容的删减虽降低了初中地理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不同

地理课程在多数学校只设置七、八两个年级,而且受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影响,地理在初中一直以“小科”的形式存在,未能受到师生的重视,也使得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初中地理多为基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反复强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由于多数学校会在九年级的时候进行生地结业考试,使得学生只能通过对地理知识反复背诵和记忆来获取高分,导致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这也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地理教学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多数学校在九年级的时候中断了地理课程,使得原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的同学更加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复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这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更新教学观念,注意有机融合

多数初中地理课程只开设在七八年级,由于初中年龄较小,对地理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加上九年级取消了地理课程,这就使得原本模糊的记忆更加不清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考虑高中地理的内容。如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重点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在对某一区域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环境进行讲解时,教师除了简单的介绍,还应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可以组织小组同学分析产生这种气候和地形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多数学生提前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

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技巧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教师成为参与者和指导者”的建议,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将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内容进行衔接。如在进行新的课程前,首先要将事先整理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简单叙述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的地理内容,保证学生在接受新的内容时不会感到陌生;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为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理环境观察,让学生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四、结语

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反思产生教学衔接脱节的原因,根据现存的问题和难点及时找出解决初高中地理脱节的方法和策略。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找到初高中地理的衔接点,并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进行内容的有效融合。本文重点研究了新课改下初中和高中地理产生脱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具有一定意义。

篇8

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从我国优越的国土条件出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心,地理课中有关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要从全面深刻地认识祖国入手。只有全面认识祖国,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进而致力于建设祖国。这是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体现在阐述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宽广辽阔的领土范围,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体现了中国国土条件优越的主要特征。如我在讲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时,告诉学生我国三面靠陆、一面临海的海陆条件,既丰富了我国自然条件的种类,又有利于国际交往,无论是靠陆地或海洋,我们都有优越的条件来建设祖国。东西宽达5000千米、跨60多个经度,南北长达5500千米、跨近50纬度。不论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所处的温度带等看,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起“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好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三、重点教学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综合分析往往是学生掌握的难点,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它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抓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

四、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地图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图的教学,必将给学生留下知识的大漏洞。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理综合能力运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2-02

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间的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的知识。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多媒体课件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可以向学生展示空间区域中分布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调动多种感官功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在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进而体验成功的欢乐。

一、化静为动,呈现地理事实,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既可以使静止的文本按指定的轨迹运动,又可以使静态的图像像动画一样移动;既可以变化色彩,又可以控制速度,还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情境。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呈现地理事物,创设教学情境,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内容,时间空间变化大,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用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和绘有太阳光线、用阴影部分表示的夜半球示意图,制成带有flas效果的 “四季成因”教学课件,通过演示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逐渐南移,让学生观察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闱越来越小,而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时,让学生观察北半球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这样,将地球公转、轨迹、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等现象,用flash是动画模拟显示在学生眼前,把难以观察到的由于广阔时空变化而引发的自然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探究学习。

二、展示事物的演变过程,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空间立体感不强,很多学生对广袤的地理空间茫然不知所措,往往由于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而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教师讲授起来也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出很多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降低学习难度。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地里的兴趣。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揭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教材中烦琐的叙述设计成课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使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还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也可以多次演示,多次启发探究。遇到地理物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难点集中在一起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类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束激学生,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贿抽象的地理概念,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优化地理课I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一自主学习一协作交流一意义建构一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例如,“地震”这一内容,讲授时学生会联想到“5.12汶川大地震”。他们纷纷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上网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交流,加深对地震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到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到了真正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创建数字化的学习情境,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靠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问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篇10

首先,教师要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育”一词的语源本来有两层含义----引导;传授。英文单词“Study”原本就有学习、研究之意。但在我国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老师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既担当着导演者的角色,又扮演着表演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事实情况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根本就被当做了知识的容器,没有发言权。老师根据自己的意志把书本知识让学生圈圈点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过程机械而又枯燥。学生只能顺从、被动接受,从不敢质疑。其结果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最多只能识记或重现一些现成知R,因而根本就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创新。另外,传统地理教育中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统一要求,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人云亦云,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是非常有害的。研究表明,从众性是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之一。从众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在认知过程中,其思维较呆板,不具流畅性,更谈不上创造性。

通过对传统地理教学的反思,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确立“引导”型为主的开放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多读有关教育创新的理论文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途径,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环境的禁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对于不同的答案,要,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打击、责难,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光有创新的热情,没有创新的思维也不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沙特阿拉伯,以解决沙特缺水的问题?”、“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如何把太阳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收集起来为人类利用?”等问题,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再次,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创新精神仅凭地理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教材上呈现的知识,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识,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积极从网络、报刊、杂志上学习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

篇1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多重交互、自主探索以及资源探索等优点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探究性学习整合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改革的进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探究性教学工作的整合对于提升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二者的相互结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在传统的初中地理信息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受限于教学技术手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利用教科书、地图等来开展教学工作,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积极性不高,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给学生,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再者,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问题,进而使得一些地理信息能够进行有机的整合,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容易的接受和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最后,信息技术和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整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地理教学途径,对于进一步完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措施

(一)营造探究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教学推进实施的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营造出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既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同时又能够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应有的地理知识,进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在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进程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地理技术,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于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来对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而将需要开展的教学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来呈现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激发起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一些国内或者是世界上的著名旅游地区的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分小组学习的模式,让每一个小组负责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关资料的查询,同时将收集起来的资料制作成相应的展示资料。这样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收集、总结、归纳、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同时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推进信息化教学开展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采用口头面授或者是书面作业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学生的预习以及复习工作往往也只是通过布置一些问题来进行,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同样是在国内外著名旅游区的探究性学校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地理知识蕴含在图片、视频等一些多媒体课件中,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化学生平台,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实现实时的在线交流,进而更加方便地实现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

(三)实现有效地师生互动

在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积极有效地师生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在开展一些国内或者是世界上的著名旅游地区的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进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某旅游区的地理方面的特点,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一些问题的讨论中来,进一步活跃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气氛,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地理信息教学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有效地师生互动的开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小东.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科学咨询,2004,(10):27.

[2]卓惠敏.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2):81-82.

[3]梁晓霞.浅谈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