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

篇1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车间、班组还是个人,各项工作必须以制度为准绳,只有自觉遵章守纪,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作为企业的中层,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对自己的要求不严,在规章制度执行和自我约束方面存在一些差距,甚至存在各种形式的违反制度问题,这些不良习惯和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制度的执行落实和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安全生产。因此,作为企业的中层干部,必须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制度第一的思想意识,时刻把制度管理和落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常抓不懈。首先,中层干部要做遵章守纪的带头人。正人先正己,管人先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觉遵章守纪,真正起到榜样作用;二是在管理工作中,一切都要从制度入手,从落实制度抓起,在制度管理上,决不能搞下不为例,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三是在不断强化自身安全意识提高、主动执行制度的同时,要加强职工规章制度的教育,开展经常性的对规对标活动,加大规章制度执行落实的检查和处理力度,促进职工遵章守纪自觉性的提高,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上真正筑牢“安全第一”的思想防线,让“安全十大理念”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

2、精细管理,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书中认为“细节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只有掌控细节、执行细节、贯彻细节,企业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企业推行细节管理已成燃眉之急”。而细节管理又犹如纽扣,把犹如企业战略的西服左襟和犹如执行的西服右襟联系起来。新中层即如西服的右襟、又如西服的纽扣一样,即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又担负着执行细节、贯彻细节的职责,因此,做为企业的中层,是否做到注重细节,是否能够精细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随着铁路新科技的大量运用以及运量的不断增加,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安全压力也越来越大,做为铁路企业的中层,我们只有进一步关注细节,注重精细,克服差不多的思想,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是规章制度落实、设备质量控制还是职工思想工作,都要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做到计划周祥、措施严密、落实彻底、管理精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长治久安。

3、不当“好人”,坚持原则

好人主义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书中指出:“新中层是公司制度、流程的最重要的捍卫者!中层管理者的不作为或纵容将严重降低组织的效率,这也是导致整体执行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章不循、赏罚不明等各种各样的好人主义现象经常发生,而有章不循、赏罚不明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歪风邪气的蔓延和安全隐患的滋生。作为中层,在事关安全生产、和谐稳定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敢于和善于坚持原则,克服好人主义,做到正确的坚持,错误的反对,坚决杜绝违章违纪现象发生,防止各种不良思潮的滋生和蔓延;对于工作中检查发现的各种错误和问题,要及时提出、及时纠正,并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处理,确保上级各项决策和制度要求得以彻底落实和有效实施。

4、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中层管理者对于自己制定的规范、政策,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诺言,要言必行,行必果。只有管理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员工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领导力是‘以身作则影响他人的能力’,所以以身作则是构建新一代领导力的核心基础”;“以身作则树立领导的‘威’,说到做到树立领导的‘信’,双管齐下才能树立领导的‘威信’”!而威信又是中层干部带领职工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安全生产的最基本要求和保证。要树立威信,不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同时作为中层,更要发挥好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在安全生产工作一线、特别是在急重险难面前,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的先锋和模范作用,以自身行动赢得职工的信赖;二是技术业务要精,不做门外汉,在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技术业务上做职工群众的带头人作用。只有二者兼备才更有说服力,才能让职工信服,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5、全力以赴,坦诚待人

篇2

中图分类号:X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036-01

1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①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一般为达到要求的生产标准都会采用强制性原则,但是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就采用企业自愿准则。主要是因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一定的安全生产要求和规范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以及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规则,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排除,并实时管理和控制危险源,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杜绝具有危险系数的生产行为及活动,让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安全生产规则,让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都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并根据生产的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及设备,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建设。

国家安监总局先后了有关企业生产的安全标准规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已经经过人们的反复论证进行PDCA循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计划、行动、监察、改进”的活动,促进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巩固。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系统的实现了能够有效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等,有效挽回了企业的部经济损失。当然企业是否选择这样的标准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意愿。

②安全生产标准化中采用的是管理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又选择的是管理方法。安全生产标准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不同的工作项目的规范,在这个标准中又包含着两个级别的要素,也就是A级和B级,在这一标准中直接对企业中的各个工作部门、生产岗位、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等都做出了系统的要求和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项标准规范的实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短期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全面、长期的工作,将工作中的随意以及不规范的行为进行规范,利用制度去规范安全安全,真正将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是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程序,从这样一种方法中描述出来的是一种规范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的思想,是以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为主,也就是建立出的一套安全机制来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能够将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出现机率降低到最小,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管理组成了企业三大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能够和组织活动以及企业管理的都是能够并存,显然这样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

③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存在对起点的严格要求,但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起点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要求,安全标准化是对工矿以及享福危险的单位进行分级别的考核方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没有对于任何行业或者单位的要求,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行业,能够有效促进职业健康的安全度,但是对于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的评价准则却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

2 如何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都注重预防,以预防为主,并且持续改进和实行动态管理,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创建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尽早的发现潜在的危险,以及所要发生的危险,并且对危险做出正确的估量,指定应对策略,这样就使的对危险的处理系统化、规范化,彻底的改变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遇到危险可防御、可控制。通过这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就能提升一个档次。在这样的安全系统下,企业的各种设施与装备的安全也就得以保障了。对于职工作业时的违章所导致的危险,要做到及时的控制并尽快处理。这样就使的企业不会有更大的损失。所以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一家企业要想从传统的管理转型为现代的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是一定要的。通过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通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使得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避开或者说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危险,使企业更好,很快的发展为现在企业。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投入,全面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现质量达标。

②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目前来说,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生产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能够对基本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并能够将生产经营中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进行维护,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价,从最简单的管理要素到设备设施要求以及对现场条件的管理,都要求管理、操作、现场的标准化为基本准则,为不同的岗位、工种进行安全生产的规则制度的建设,能够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安全管理系统。

③建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安全生产它相当于体系运行中的一个说明指导书,这样就可以分辨危险源、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同时它的产生使体系的具体化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也对体系的有效运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整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不能简单的重合,而是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整合,首先就是整合要素,两模式的要素基本上都与企业的总体的管理系统有关,并且整合两种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要素展开工作,也就是说,两种模式的整合要以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要素为基本基础,目的就是要总体上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要求。其次需要整合的就是文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规模大小以及文件化的熟练程度来选择进行整合时所需要的方法。但是在整合文件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将所有的要素包含进来,对于文件的数量也许有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要能够满足安全体系认证和验收的基本需求。在对两种文件进行整合时要满足以下三个原则:①时效性。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协调起来进行整合,不能降低标准,不能缩减程序,不能删减内容。②通融性。两种模式之间要有基本的通融性,能够相互利用,相互补充。③可操作性,整合的结果必须要能够致力于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投入,全面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现质量达标。

4 结 语

企业中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投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现质量达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能够对如何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做出分析,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经验,促进我国企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GB/T 28001-2011idt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篇3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电力供应仍然紧张,安全生产形势依旧比较严峻,在新形势下,怎样做才能取得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更加绩效,确保安全生产,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电量的需求,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一、安全、安全管理的含义?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主要有3个方面含义:1、保证人身安全,确保不发生死亡事故;2、保证电网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及大面积停电事故;3、保证设备安全,杜绝和消灭各类人员责任事故,这3方面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安全管理的含义是管理人员的不规范行为、物的非标准状态、环境的不符合条件。

二、搞好安全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必须持续不断完善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那么规章制度就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各种因素如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同时根据它的时效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及时予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完善了,就要落实在行动上,就不能只嘴上讲,墙上挂,当成是摆设,必须从思想上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从认识上保证制度的强制性;从个人行为上强化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企业规章制度就是“高压线”,违反规章制度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从而用制度去规范行为、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抓措施的整改落实。

2、必须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员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执行规章制度的主体,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因此,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主要以解决和控制“人、物、环境”3个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为中心,突出解决本班组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措施中要明确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间、并将有关项目列入到年、月工作计划和大小修计划中,确保按期完成。

3、必须确保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保证体系主要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和在完成任务时如何保障设备与人员的安全。而监督体系主要关注从工作计划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中,安全措施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是否符合有关规程规定,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以及确保2个体系充分协调、配合,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也是安全管理到位工作要求。

4、必须深入坚持抓安全生产重点

除了要求安全工作因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等原因,其工作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抓重点,就等于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本质;就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有的放矢。这样,既不会放过任何影响安全稳定的“蛛丝马迹”,也不会因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抓着。时间证明,抓难点、热点问题,离不开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无论何时,抓重点的思路不能变,抓重点的决心不能变。工作繁忙头绪多,抓重点的精力不变;问题少、形势好时,抓重点的劲头不变。

5、必须深入坚持抓安全培训,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把提倡和崇尚的思想意识、员工该做与不该做的行动准则,通过规范和引导,逐渐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意识、安全态度、职业道德。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将使得员工对安全生产每个环节依据生产环节的每个角落都会更加关注,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多一重保障。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不断地完善。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引导和教育员工尊章守纪,增强防范生产事故的信心,树立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任何安全隐患都可以控制的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提高安全工作技能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6、必须深入坚持抓安全工作全程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工作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进展乃至全局,要从根本上改变安全工作“有组织无专职”、“有工作无措施”、“无人管不会管”的现状。所以在一项工程或一件事情实施之前,首先确立安全工作“抓全程”的思路和方法,明确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各自在哪些范围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对谁负责和怎样负责。其次要有“全程抓”的决心和措施,按照“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确保安全工作不留死角。总之,安全来自有效的管理,安全管理工作要常抓常新,入脑入心。精心才会放心,周全才会安全。唯有安全意识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措施到位、组织措施到位、技术措施到位、安全之“城”才能固若金汤,安全之“花”才能长开不败。

篇4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97-02

一、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历史沿革

(一)第一次正式确立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

安全生产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全保障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需求之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核算受其所处时期的社会关系制约,规范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的核算是安全生产形势的迫切需要。

2004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了财建[2004]119号文《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财政部同时下发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财会[2004]3号文,规定煤炭企业按照吨煤的某种标准计提安全生产费用,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安全生产费用科目计提时计入“长期应付款”,使用时若为费用性支出,则直接冲减该科目金额;若为资本性支出,形成资产,则在形成资产时一次性计提折旧。

(二)2008年安全生产费用变革

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取的发展资金,是对企业盈余积金的积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负债应符合“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的条件,而安全生产费用不符合该特点,而证监会也要求对上市公司年报中安全生产费用列示进行调整。为规范实务操作并与国际接轨,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计提的安全费用不再计入负债类,而应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企业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时,根据支出内容的不同,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科目,若形成固定资产,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后期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折旧摊销,计入“制造费用”。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虽然消除了实务与国际准则的差异,但计提时不计入当期损益,也造成相关企业收入和费用不配比的问题。

(三)现行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规范文件

考虑我国高危行业的实际情况,2009年,财政部了财会[2009]8号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该项规定要求单独列支“专项储备”,有利于相关监督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监督和评估。

为提高高危行业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效率,并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更改安全费用使用范围和计提标准,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财企[2012]16号文《企业安全生a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扩大了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并提高了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最低标准,其计提的期末余额不能在年末处置为零。

二、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分析

(一)关于“专项储备”的确认问题

在实务工作中,高危行业提取标准不一样,甚至对同一行业的标准都不同,比如煤炭行业最低计提标准就是5~50元不等,加之产量统计存在弹性,导致安全生产费用的增幅与实际产量增幅不匹配,对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专项储备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孔庆林、杨紫、高彦淳,2012)。

(二)关于“专项储备”的报表列示问题

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解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3)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而专项储备只是企业提取的一项属于准备金性质的安全生产费用,其不具有利润分配、转增股本,弥补亏损等一系列所有者权益的功能,并且在专项储备存在贷方余额时,证明企业提取的这一项安全生产费用并没有实际使用完,最后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这样会虚增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安全生产支出大于计提费用,当年计提安全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这样使得同样的费用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此可见,不管是专项储备有结余或是超支使用,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均有不良影响。

(三)专项储备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

在财会[2004]3号文“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和财会函2008年60号文“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以及财会[2009]8号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对于后续计量的问题规定基本一致,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处理减少了资产总额,实质上增加了权益性支,不符合安全生产费用本质,还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失真。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此项规定,给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账务处理上因专项储备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值为零,资产负债报表中并不体现该项资产,因专项储备形成的所有固定资产均为账外资产,并且因安全方面支出形成资产的设备设施等通常金额较大,使用年限也较长,实物资产的使用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在实物管理上,只能通过设置资产台帐清单,因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较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及工作量。实务中,安全生产设备及一般生产经营用设备的存放位置等也不可能完全独立开,这对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盘点工作也会带来极大的难度。另外,提前处置该项资产或对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都为企业操控利润提供了条件。由于用于安全生产设备的固定资产税会存在差异,增加了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三、对“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思考

笔者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取消“专项储备”会计科目,安生生产费用据实列支,不再预提。国家基于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下发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及会计核算的各种标准,其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保障安全生产,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费用”从设立以来,经过三次会计核算的反复修改,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点并且得不到较好的解决。政府部门对于“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管可由其他途径实现。

第一,对高危企业制度建设层面及安全设备设施的监管及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安全费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费用使用的程序、职责及权限,按规定制定关于安全生产投入的预算,此项安全生产费用按实际列支登记台账进行记录备查。企业年度安全费用使用计划和上一年安全费用的使用情况按照管理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安全费用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实地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按照安全生产费用规定,购置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是否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安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是否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进行使用,重点应偏向于结果性的考核。

第二,关于“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的建议。首先,费用性支出。对于因安全生产投入而产生的费用性支出,根据费用归属原则,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不再先预提后列支,但应做好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的台账登记。其次,资本性支出。对于因安全生产投入而产生的资本性支出,应按正常的固定资产建设核算,并按月计提折旧,按费用归属原则分配折旧费用。同时,做好相P安全性资产的台账登记以备查。企业将安全生产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账实相符,解决一次性计提折旧导致的诸多问题。

四、结论

企业的安全生产支出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对于维系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职工安全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建议将安全生产费用作为企业一项正常费用支出或资本化支出业务做会计处理,简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标准化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测重结果考评,辅以台账记录做过程监管,减轻企业管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财会[2004]3号)[S].2004.

[2] 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Z].2008.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S].2009.

[4] 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S].2012.

篇5

一、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历史沿革

(一)第一次正式确立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

安全生产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全保障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需求之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核算受其所处时期的社会关系制约,规范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的核算是安全生产形势的迫切需要。2004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了财建[2004]119号文《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财政部同时下发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财会[2004]3号文,规定煤炭企业按照吨煤的某种标准计提安全生产费用,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安全生产费用科目计提时计入“长期应付款”,使用时若为费用性支出,则直接冲减该科目金额;若为资本性支出,形成资产,则在形成资产时一次性计提折旧。

(二)2008年安全生产费用变革

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取的发展资金,是对企业盈余积金的积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负债应符合“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的条件,而安全生产费用不符合该特点,而证监会也要求对上市公司年报中安全生产费用列示进行调整。为规范实务操作并与国际接轨,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计提的安全费用不再计入负债类,而应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企业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时,根据支出内容的不同,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科目,若形成固定资产,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后期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折旧摊销,计入“制造费用”。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虽然消除了实务与国际准则的差异,但计提时不计入当期损益,也造成相关企业收入和费用不配比的问题。

(三)现行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规范文件

考虑我国高危行业的实际情况,2009年,财政部了财会[2009]8号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该项规定要求单独列支“专项储备”,有利于相关监督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提高高危行业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效率,并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更改安全费用使用范围和计提标准,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财企[2012]16号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扩大了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并提高了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最低标准,其计提的期末余额不能在年末处置为零。

二、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分析

(一)关于“专项储备”的确认问题

在实务工作中,高危行业提取标准不一样,甚至对同一行业的标准都不同,比如煤炭行业最低计提标准就是5~50元不等,加之产量统计存在弹性,导致安全生产费用的增幅与实际产量增幅不匹配,对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专项储备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孔庆林、杨紫、高彦淳,2012)。

(二)关于“专项储备”的报表列示问题

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解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3)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而专项储备只是企业提取的一项属于准备金性质的安全生产费用,其不具有利润分配、转增股本,弥补亏损等一系列所有者权益的功能,并且在专项储备存在贷方余额时,证明企业提取的这一项安全生产费用并没有实际使用完,最后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这样会虚增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安全生产支出大于计提费用,当年计提安全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这样使得同样的费用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此可见,不管是专项储备有结余或是超支使用,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均有不良影响。

(三)专项储备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

在财会[2004]3号文“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和财会函2008年60号文“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以及财会[2009]8号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对于后续计量的问题规定基本一致,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处理减少了资产总额,实质上增加了权益性支,不符合安全生产费用本质,还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失真。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此项规定,给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账务处理上因专项储备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值为零,资产负债报表中并不体现该项资产,因专项储备形成的所有固定资产均为账外资产,并且因安全方面支出形成资产的设备设施等通常金额较大,使用年限也较长,实物资产的使用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在实物管理上,只能通过设置资产台帐清单,因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较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及工作量。实务中,安全生产设备及一般生产经营用设备的存放位置等也不可能完全独立开,这对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盘点工作也会带来极大的难度。另外,提前处置该项资产或对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都为企业操控利润提供了条件。由于用于安全生产设备的固定资产税会存在差异,增加了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三、对“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思考

笔者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取消“专项储备”会计科目,安生生产费用据实列支,不再预提。国家基于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下发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及会计核算的各种标准,其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保障安全生产,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费用”从设立以来,经过三次会计核算的反复修改,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点并且得不到较好的解决。政府部门对于“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管可由其他途径实现。第一,对高危企业制度建设层面及安全设备设施的监管及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安全费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费用使用的程序、职责及权限,按规定制定关于安全生产投入的预算,此项安全生产费用按实际列支登记台账进行记录备查。企业年度安全费用使用计划和上一年安全费用的使用情况按照管理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安全费用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实地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按照安全生产费用规定,购置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是否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安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是否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进行使用,重点应偏向于结果性的考核。第二,关于“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的建议。首先,费用性支出。对于因安全生产投入而产生的费用性支出,根据费用归属原则,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不再先预提后列支,但应做好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的台账登记。其次,资本性支出。对于因安全生产投入而产生的资本性支出,应按正常的固定资产建设核算,并按月计提折旧,按费用归属原则分配折旧费用。同时,做好相关安全性资产的台账登记以备查。企业将安全生产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账实相符,解决一次性计提折旧导致的诸多问题。

四、结论

企业的安全生产支出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对于维系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职工安全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建议将安全生产费用作为企业一项正常费用支出或资本化支出业务做会计处理,简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标准化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测重结果考评,辅以台账记录做过程监管,减轻企业管理负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财会[2004]3号)[S].2004.

[2]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Z].200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S].2009.

[4]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S].2012.

[5]孔庆林,杨紫,高彦淳.专项储备核算相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12,(10).

篇6

(二)克服厌战情绪和麻痹心理,继续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检查、大整改走向深入。一要继续深入开展好全领域、全方位排查。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要求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针对易燃易爆、消防、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以及学校、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完全彻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允许有任何侥幸心理。二要继续做好专业性排查。生产经营企业中有很多企业专业性较强,要多吸纳专业人才,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借助专业力量进行专业分析和专业研判,加强技术指导,深挖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务必要使这次大检查、大整改取得实效。

篇7

二是按不同季节和生产任务认真督促检查安全规程、制度、措施贯彻落实情况,把安全监督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置,把供电所所安全措施必须到位作为检查监督的重点,把严防人身伤亡事故作为主要关口;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在“看住、盯牢、跟紧、尽责”的基础上制定出新措施和新办法,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篇8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29-02

发电厂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运行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电厂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更好的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在日常的电力生产中,发电厂的运行涉及众多的设备和人员,发生异常和故障以及安全事故的几率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给发电厂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同时也妨碍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所以,针对发电厂容易发生的一些事故,应该积极找原因,不断去克服,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和故障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促进发电厂安全稳定的运行和发电的效率。

1发电厂常发生事故的原因

发电厂在正常运行时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大的故障和事故,而在那些故障和事故中,大多数是认为造成的,如误操作、误指挥、误许可或是管理不得当,这些错误的操作轻则损坏设备,妨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重则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给发电厂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另一方面造成发电厂事故的原因就是设备自身缺陷、设备防护不得当以及设备经过长期的运行产生的重大安全隐患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也会给发电厂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但是从长期的电力运行和管理经验来看,在发电过程中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些人为的习惯性违章的操作引起的,如违反纪律、违章作业、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所以在发电管理过程中应加大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降低事故的风险,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发电站的安全管理

2.1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发电工作内容繁多,设备多种多样,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可估量,所以对发电工作既要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因为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工作人员才能满足发电工作的运行和管理的需要,符合发电系统的要求,才能在实际的发电生产过程中对一些基本流程的原理有所了解,进而在一些突发事故面前做出正确冷静的判断,最后解决问题。所以,在日常的发电生产过程中,要针对发电厂不断频发的故障不断去了解,不断去用专业知识去解决,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生产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不断应用于实际操作,针对发生的事故作出正确的专业的判断,并予以专业的处理,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生产中降低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

2.2 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发电部门要经常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普及,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安全知识掌握于心,业务技能熟练于手,不断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或是考核方法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如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调考、技能比拼等,同时部门领导也可以与员工一同参与安全知识的普及,通过安全问题的分析,安全生产的总结,安全实习,现场问题解决等形式,让员工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和安全执行能力,以保证安全的电力生产。

2.3 加强发电技术和设备的管理能力

在发电生产过程中,管理技术能力的加强和设备更新和维护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发电厂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如加强发电设备绝缘性能检查能力,通过超声检测、色谱分析的手段,来及时有效的发现发电设备绝缘性能存在的问题,以避免设备因绝缘性而产生的运行故障等问题。在采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发电安全管理的同时,发电厂还应做好设备日常巡视、运行维护和检修试验的工作,严格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发电的安全稳定进行。

2.4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在发电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要利用生产管理的章程和规则来不断完善生产管理制度,通过用安全规则制约生产人员的工作行为,促使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同时还要加强对现场工作人员的监督,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解除。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奖优罚略的形式,来调动工作人员的安全积极性,提高他们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警惕性,从而保证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为了逐步提高发电厂的生产效率,发电厂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明确分工的监管能力,只有让员工明白自己职责所在,发电的生产才能有条不紊的安全进行,与此同时,员工在清楚的明白自己责任的同时,自身的安全意识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保证发电的安全进行。

3发电厂安全故障的防范与处理

3.1认真对待并执行安全管理条例

安全管理条例是发电厂安全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准则,是防范电力生产工作中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条例中的每一项规定,加强执行力度,不能把准则的存在流于形式。同时,安全管理条例的内容也要全面的明确到每一项任务上,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员工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岗位,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理念,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

3.2提高安全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

安全管理条例在落实到生产工作中以后,还应时刻监督和管理其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的效力和效果。定时的考核员工在安全生产上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时刻监督员工的安全生产,以防安全管理条例被忽视而造成大大小小的事故。完整的监督和考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事故发生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安全生产的效率。

3.3建立应对紧急事故的安全系统

发电工作是一项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在相应安全管理制度下认真谨慎的完成。但不论怎么进行提前预防,各种偶然的因素还是会造成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所以,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还应建立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紧急事故发生的安全系统,在应对突发事故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最大化的降低事故的带来的损失,甚至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同时,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电厂还可以组织进行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事故的能力。

4结论

发电工作关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网系统的核心。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只有严格加强管理,认真抓住生产,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真正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提高发电生产的效率。所以发电部门应该重视安全生产,从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上制定严格的规则,在生产中认真监督和执行,从而把事故降到最低,提高生产效率。

篇9

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谐发展;发展趋势

煤炭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一直以来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此,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必然之势。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观念

安全管理在管理学当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关键点,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与平稳性,也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由于安全管理本身属于动态性的管理工作,其管理对象为生产流程中的所有人和物等,如果缺乏安全管理观念,便会导致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面临生命威胁。一些煤矿企业基于当前重生产、轻安全的管理观念下,安全生产工作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存在欠缺,导致企业中制定的制度浮于表面。加之井下职工自身教育水平比较低,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个别员工忽视安全管理要求,只是凭借积累的经验面对问题,进而造成安全事故。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一些煤矿企业也相应地配置了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安全信息系统与监控预警设备等,能够全面、快速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人为作业的失误。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能够及时发现井下的危险问题,并对其进行预警,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调节,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但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处在发展时期,诸多企业并未全面应用这些新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生产管理技术,极大了降低了管理效率与效果。

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2.1加强安全生产观念,落实管理培训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问题,必须要在收稿日期:2017-03-13作者简介:谢飞杨(1993-),男,安徽淮北市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发展趋势及现状。煤矿企业中建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企业管理人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深入每个职工的内心,全面加强企业中职工的安全生产观念。可以利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方式,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生产这一概念[2]。建设企业文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的执行过程。企业必须要将安全文化落实到每一生产环节,培训对象要保证全员化,培训内容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进行培训考核时,要体现严格的特点,以此保证培训效果。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有职工与物体的状态,使职工均可以认识到各自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要求,以免因设备运行与人员行为的原因造成失误。在企业每个职工的工作中融入安全管理观念,进而抑制安全事故的出现。

2.2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是必然之势,基于安全信息技术搭建的煤矿井上与井下安全预警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平台,先进性与便捷性是其主要特点。对于井上,必须要保证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强化网络集中化管理力度,实现各个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以此组建带有综合性质的信息网络。在煤矿开采现场运用传感技术,利用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实施监测、采集井下湿度、温度以及瓦斯含量等,将采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与处理,以此获得井下动态,并完成自动预警。作业现场安装视频监控,以此了解职工的状态,规范职工行为,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煤矿生产管理,必然会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发展趋势

3.1实现煤炭企业中监管行政资源的整合

在煤矿安全监管相关条例的基础上,强化煤监职责,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煤矿监察工作,优化各个级别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两个部门职责,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与一体化。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的监管工作要将预防工作作为关键内容,主要对象一般都在基层,所以监管的重点也在基层,以此可以解决监管关口的前移与重心下移问题,从而完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3.2提升煤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于一些已经被关闭的矿井再次运营等相关问题,现阶段依然十分严重,必须要遵循统一规划、规范开采的基本准则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需要调高市场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关小上大、能力置换”的要求,及时淘汰一些已经落后的煤矿企业,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对矿产资源进行有偿使用。而一些小煤矿则要利用采矿权出让、产权置换等方式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实现减少矿点、扩大挖矿规模等目标,全面提升生产安全。因为煤炭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使用时必须要以节约、合理、均衡开采为前提,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

3.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

除了要对煤矿职工进行培训之外,也要对煤矿的法人进行知识普及,使其能够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要做好煤矿隐患的排查工作,尤其是“一通三防”工作的落实,对施工现场的瓦斯、煤尘等安全隐患全面整改与排查,针对已经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改。必须要积极落实煤矿的整顿与关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以减少资源与资金方面的损失,确保地方经济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4结束语

确保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不仅是保证煤矿企业职工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才能真正营造健康的生产环境,并为今后煤矿生产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谢飞杨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篇10

二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逐级负责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责任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个人。建立安全生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模式,确保每个员工、每个部门需要监控的部位,上级清楚、别人知道、自己明白。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完善和补充员工的岗位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安全隐患和监控死角,在开展检查、评估、评价工作时,就能客观地评价各岗位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的到位程度。发现问题就能追究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整改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三是确保两个体系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体系主要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和在完成任务时如何保障设备与人员的安全。而监督体系主要关注从工作计划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中,安全措施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是否符合有关规程规定。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以及确保两个体系充分协调、配合,是公司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按照安全监督体系的工作要求,除了要求专职安全监察人员应当熟悉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相关技术规范及规程制度,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的监察方法外,还应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从生产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隐患或管理漏洞。

四是完善内部工作流程,协调安全生产管理的关系目前,县级供电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中有同时接受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形,包括来自不同渠道的指令、信息、任务,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自愿的也有强制性的。因此,公司必须协调处理好部门与部门之间及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防止公司内部因沟通或协调原因而出现安全漏洞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建立和规范公司工作流程是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的需要,每一项工作从方案的编制、审核、会签到批准、执行,要充分体现层层把关,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工作原则。各岗位、各部门从本专业的角度对方案进行把关,确保方案安全、顺利执行。专职安全监察人员通过检查每项工作流程的制定,掌握该项工作执行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检查执行过程中是否按照要求完成相关的措施及进行相互间的协调。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发现工作过程是否有违规行为或事故隐患,实现安全监察的职能。因此,公司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安全生产工作流程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迫在敏捷。

五是建立日运行分析机制,不断完善工作评价体系日运行分析机制是及时协调解决生产问题的一种方法。各各单位(岗位)对当天安全生产监控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或偏差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措施,在第二天的班前会上进行汇报;对本班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单位或报请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定专人跟踪解决。通过日运行分析机制,不但公司管理层能够全面掌握安全生产的状况,而且能及时消除生产工作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实现安全监控的闭环管理。

县级供电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行隐患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能作为一项“运动式”的活动来开展,应作为公司“常态化”的一项工作来抓。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日常工作实际,按照岗位日常的工作职责进行查评,实行“干什么(内容)就评什么(内容),评什么(内容)就定什么(标准)”,避免出现评价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现象。评价结果应作为公司制定“反措”、“安措”或设备大修、改造项目的依据,给予优先安排。对员工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来解决。

六是加大员工安全培训力度,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县级供电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是把提倡和崇尚的思想意识、员工该做与不该做的行动准则,通过规范和引导,逐渐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意识、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公司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用于规范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从而使公司安全生产的思想、安全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安全意识等,通过生产场所和设备的选用、设备的维护,以及员工工作态度等呈现出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将使得员工对安全生产每个环节以及生产环境的每个角落都会更加关注,如公司大楼的消防箱盖是否保持关闭、变电站消防器材设施是否被遮挡、用户计量装置是否被封锁等等,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警钟长鸣,公司的安全生产就多一重保障。

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不断地完善。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引导和教育员工遵章守纪,增强防范生产事故的信心,树立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任何安全隐患都可以控制的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提高安全工作技能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篇11

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后的估量,因其危害性、严重性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为此,各级政府、建设主管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强制条文,把安全管理作为项目工程的头等大事、首要任务,并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建设中的项目工程即是安全管理责任者,又是最终落实者,如何确保“安全生产、员工生命不受侵害、财产不受损失”。

一、意识提高和观念转变是安全管理的先决条件

纵观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屡禁不止的安全违规违法的现象,其中最重要一条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在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麻痹和轻视、侥幸、冒险违规及违章指挥,究其根源是意识作祟和观念的偏差,认为不会出事,或是出事是天灾人祸,是“不幸”和“意外”,走“霉运”的结果,甚至产生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众说纷芸,岂不知,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由于人的意识与观念引诱人的不安全行为,最终酿成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是因为有隐患的存在,而人的思想观念中的侥幸、轻视、冒险才是最大的心理隐患,是发生事故的思想根源,所以安全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安全,敬畏安全。头脑中必须建立遵章守纪的观念和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处处留心,才能实现项目工程中的安全生产。如同古人的一句话“小心使得万年船”。

2.消除安全意识和观念中的误区和落后思想。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而复杂的管理科学,是人们长期从各种事故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最终作用是保护人的安全和财产的不受侵害。有些事故故然存在一些突发和偶然成份,这是由于科学发展和人们认识局限还没有找出准确的规律。但绝大部分事故绝不是所谓的“命不好“ 或 ”天灾”。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才能真正的认识事故发生的根源和客观的规律,才能提高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才会主动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

3.树产正确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观念,是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在项目施工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我懂安全,我要安全”的思想观念,施工中牢固树立安全的防线,把事故预防和自己的工作内容、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以及生活习惯紧密地组成一体融入项目安全管理中,使项目的施工按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轨迹发展。

二、宣传与教育培训是项目安全管理的强力武器,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方法,是构筑项目安全“防火墙”的坚实基础

要想安全教育和培训行之有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项目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机构。设立专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明确责任,使安全教育与培训成为项目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成为项目施工必不可少的内容,惯穿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到竣工交付的各个阶段,成为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

2.确立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与内容。根据工程特点进度及现场存在的各类隐患、不安全因素,使教育的对向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际效果。

3.设立项目安全教育阵地。项目施工人员复杂、露天作业、各种机械林立、工序交错复杂、分项工程不断纵伸延续,各种危险隐患、因素层出不穷,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配备完整的安全资料,定期开展各项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结合项目进展情况,不失事宜地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不断为安全管理输送新鲜血液和战斗力。

4.制定各类事故救援预案。针对工程中的大型机械、临时用电、基坑、外架、高空作业及季节性施工、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编制出各类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在发生事故时能做到统一指挥,及时有效的整合人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实施有组织的救治,避免现场的慌乱无序和漏管失控,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预案作为应对安全事故的行动方案和依据,在处置事故时发挥重要作用。

三、充分认识、把握重点、不断强化是实现项目工程安全管理、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强劲措施

正确地认识安全管理,抓住重点,不断强化,应从以下几点做到:

1.人,“以人为本”体现两方面,一方面安全管理的主体是“人”,主要依靠人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管理目标,靠人的认识经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隐患,评价后果,然后采取一系列的预控措施;另一方面,安全管理的对象和主要目标也是“人”,首先要确保人的安危,人是管理过程中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安全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杜绝伤害事故,避免员工在危险的环境中避免身体的精神受到伤害,保障员工的健康,从而保障项目工程的利益。因此,人即是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实施者,又是安全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整个过程都是要人的参与和实施。而且管理中最主要的也是在不断管理和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

2.财,即开展管理的投入和费用,从资金和设施、装备、物资方面是保障安全管理正常进行的重要组成 ,《安全生产法》第18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具备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I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3.物,即安全管理的建筑设施、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及部位分项。项目安全管理的物即是严格控制的管理对象,也是预防、把控所调整和需要规范的对象。

4.信息,即开展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资料、标准流程、依据,它们是安全规范依据和指导,其中法律法规是带有强制性的条文,必需人人遵守,不得违反,适用于项目安全管理所有部门、人员及过程。

5.时间,即安全管理活动工作顺序、程序、时限及效率。

6.事物,安全管理活动的工作任务,职责指标。安全管理应明确各级责任、范围、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协作配合。

四、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共同参与、求真务实是项目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准则

项目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严谨、务实且容不得丝毫松懈的工作,它要求立场坚定,责任明确,科学规范,同时依靠还要现场所有人员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所以必须做到:

1.依法管理,照章办事。安全法律法规不仅具有引导教育、评价、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而且具有制裁惩罚犯罪行为的强制作用。因此,不论是项目领导还是安全主管部门或其他人员,首先依照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颁发法律法规和规章。其次,依据相关标准上级和部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对项目进行安全管理,是依据法规办事加强项目员工遵纪守法,对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和事故责任者严肃追究,认真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谁主管谁负责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谁主管那项工作,谁就对那项工作的安全管理负责。安全管理不是安全主管人或部门及其他人份内的事,谁负责那个部位的施工谁就负责该部位的安全,谁主管那个范围谁就对该范围安全工作负责,从项目负责人到班组,直至个人,必须各负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