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标新阅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小学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以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时,针对“皮埃尔是救妻子克勒松还是救一船人,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皮埃尔我就先救妻子,因为妻子是自己最亲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有的学生则说:“如果我是皮埃尔我会放弃妻子救一船人,因为我如果选择了救妻子,就意味着一船人将会失去亲人。”……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就“动”了起来。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任意驰骋,融入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心理学认为感情在心理活动中有动力的性质。讲读课文时,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一种意境,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件,努力再现当时的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境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和作者两者之间产生感情共鸣,学生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引导学生“创”出来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文中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苏轼,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我会和苏轼一样思念自己的亲人”“看不到亲人我会哭。”……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注意多给学生留几扇自主选择的“门”,多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表达、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提高,情感在表达中升华、思想在交流中生成,真正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新课程日渐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始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回归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则成为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文即做初步探索:
一、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标已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及阅读层面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
此,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接受的信息各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传统的点面大贯通,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全身投入到阅读中,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的情感,然后,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真实体验给予肯定。在肯定学生真实感受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动讲解,利用阅读文本的独特魅力去完善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在情景阅读中与作者达成共鸣,从而达到启迪他们心智的目的!这里,对老师自身的素质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学之美?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不然,教师如何才能组织好课堂阅读教学,又如何能将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呢?
二、展现学生的合作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每个学生既是自主学习的个体,又是课堂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个体的学生,有时候难免会有疑惑之处。此时,教师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拿出部分阅读时间给学生用来思考、质疑和解惑。这不能光靠教师的讲授来解决,而应该在主要的和重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合作性。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勇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使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够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来,更重要的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文本阅读和教学的效率,并且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其他阅读教材。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将整体教学回归到个体教学。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性
作为新课标来讲,既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了其人文性。人文性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震撼人的灵魂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使人得到一种更加真实、全面、深刻、有力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美”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主动接受材料信息,从而在轻松愉悦和美感中完成教学。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对美的感知,是学生进行美学活动的先导,只有感知到美的存在,学生才能抓住“美”这条线索去感知整个文本。然后应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不同美的观点,教师应给予正确的美学观来引导,并指导他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挖掘文本之美。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文本中的“美言”“美句”和“美思”,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新课标下的人文教育目的。
总之,提高课堂阅读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面所讲的三个方面,教师还要特别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注重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励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进行,课堂阅读效率在新课改中已成为重要的一环,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课标下,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学习能力有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的目标,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提高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小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1]。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情景教学法,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较低,所以,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丰碑》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队伍在狂风中艰难前进的画面,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战士们不畏严寒、不惧困苦、勇敢奋斗的拼搏精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补充阅读材料,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实行新课改的形势下,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有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补充阅读材料,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促使小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去阅读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文章;在学白的《静夜思》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推荐小学生阅读李白的《秋浦歌》,让学生感受李白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小学生引导一些国外名著,以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组织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4]。
三、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容.新课标下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25.
陶笑虹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富兰克林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繁忙的商业、社会活动之余,出于他那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和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又开始了对大自然的不尽探索。
就在他倡办“美洲哲学学会”的1743年,他作了一次堪与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媲美的关于气候现象的观察。他写道:
“星期五(10月21日)晚上九点,费城上空将出现月食。我打算观察它,却被一场东北方来的暴风雨所阻碍。这场暴风雨7点到此,像往常一样带来厚厚的云层,使整个半球阴霾四布。可是当邮差将波士顿的报纸送到,那上面记述了同一场风暴在那一地区造成的后果,我发现月食的开始在那里清楚地观察得到,尽管波士顿位于费城东北面400英里之处。这个使我迷惑了,因为那场风暴在我们这儿开始得那么早,使得我们不能进行观察;而那是一场东北风向的风暴,我想像它在远在费城东北方向的地方应发生得更早。因此,我在给我在波士顿一位哥哥的信中提到了它;而他告诉我说,那场风暴直到晚上11点才到达他们那里,所以他们能清楚地看到月食。在比较了我得到的其他几处殖民地关于那场风暴发生时间的记述后……我发现在东北越远的地方,风暴总是发生得越迟。”
“由此,我对这些风暴的成因形成了一个看法。设想在墨西哥湾或那附近的空气因剧烈受热而稀薄上升,它原来的空间由它以北毗邻的较冷、因而较浓密、较重的空气来补充,这一空气的流动又引起比它更北部的空气流过来,形成一股连续运动的气流,而我们的海岸线和内地的山脊使这气流呈东北方向,因为它们是东北——西南走向的。”
1748年,富兰克林把他观察到的蚂蚁的一些情况告诉了一位瑞典生物学家。他相信,在蚂蚁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交谈的东西。为此,他做了实验。一些蚂蚁爬进了放在橱柜里的一只盛着蜜糖的瓦罐里,他抖掉了罐子里所有的蚂蚁,只留下了一只,然后把罐子用绳子挂在天花板上的一根钉子上。罐里的那只蚂蚁吃够了糖蜜后,设法从那根绳子爬到了天花板上,再从天花板沿着墙爬到了地板上。过了半个小时,大群的蚂蚁蜂拥而至,仿佛是他们得知了消息,沿着刚才那只蚂蚁爬过的路线,到了罐子里,吃光了剩下的糖蜜,再沿绳子、天花板等原路离开。
富兰克林对农业也感兴趣。他是最早感觉到农村的农业资源不应被浪费,感到正如农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样,农业也应和商业相联系,应是一门科学的美国人之一。他敦促他所创办的学院讲授种植和园艺。
1752年4月23日,他在给卡德瓦拉德·科尔登的信中谈到了空气和光。他写道:“假定宇宙空间充满着一种微妙的有弹性的流质,当它静止时,是看不见的,但它的震颤则影响到了精细的眼睛的视觉,如同空气的震动影响耳朵这种较粗的器官一样”在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光波理论,富兰克林是否知道它,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支持了他认为更合理的新理论。
那年12月,他为他在波士顿的哥哥约翰制作了美洲医学史上第一根有弹性的导尿管。当时,他跑到银匠那里“指点他制作一根(坐在旁边直到完工)”,然后寄给了他的哥哥。
在他科学研究的第一阶段,他还接近完全地观察和记述了一场旋风发生的情况。那是在1755年,“我们看到一股小小的旋风在我们下面的山谷中的一条路上刮起来了,它扬起和挟裹的尘土显示出它的形状,如同一块长形糖面包,尖端朝下旋转着朝我们移动过来,一边行进,一边膨胀起来。当它经过我们旁边时,它那接近地面的小的底端像一只普通的水捅大小,但越往上越大,看上去有40到50英尺高,半径长达20到30英尺。”
科学之于富兰克林,是蕴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界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它们,研究它们;他为了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发明、创造:省柴取暖炉解决了冬天取暖中的问题,导尿管减轻了哥哥的病痛。而他为人类避免雷电的伤害则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与他在电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紧相联系的。
(选自《富兰克林传·迈进科学的殿堂》。有删改)
·思考·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富兰克林在观察月食的同时,通过大胆设想,悟出了风暴的成因,这一设想堪与一流气象学家的观点相媲美。
B.富兰克林认为蚂蚁之间存在类似交流的东西,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点,他还把这一观点告诉了瑞典科学家。
C.对农业感兴趣的富兰克林,认为农业和商业之间相互联系;他是最早把农业看做一门科学的美国人。
D.为减轻哥哥的病痛,富兰克林研究发明出了医学史上的第一根导尿管,这正符合他为了生活实际需要而发明创造的观点。
E.本文截取了富兰克林的几个生活小片断,语言朴素,感情真挚,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痴迷于科学的感人科学家形象。
2.作者说“在繁忙的商业、社会活动之余,出于他那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和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又开始了对大自然的不尽探索”,富兰克林对大自然进行了哪些不尽的探索?请简要概括。
3.作者为什么大量引用富兰克林的文字?请简要分析。4.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特点?这对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E (A.那一次富兰克林因突来的暴风雨沒能观测到月食,原文也沒说他的设想能与一流气象学家观点相媲美,只是说他的观察能与一流气象学家相媲美;C.原文是说富兰克林是最早的美国人之一;D.富兰克林发明的是第一根有弹性的导尿管)
2.①大胆设想风暴的成因;②观察蚂蚁的活动,研究蚂蚁间的交流;③针对空气和光,提出自己的新理论;④近距离观察研究旋风的活动规律。(答出三条即可得满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很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读书,爱上读书,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和重要补充。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不断获取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信息,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养分,为学习课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也为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制胜作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学生由于积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时候,他们才会有驰骋千里之外的思想,灵感恣意流淌的神来之笔。
第三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的阅历,经常读书也可以使一个人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经常读书,就会习惯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其实使读书的人已经具备了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从小让学生习惯于课外阅读,才能真正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2 教师和家长要带头阅读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和家长带头阅读,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引导和示范,同时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提前阅读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指导、筛选和推荐作用。美国读书协会前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计论。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浓厚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达到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充实,陪伴孩子共同提高的目的。
3 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组织安排,在阅读的时间和形式上进行适度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2]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者。通过对名著名篇的精彩内容共同赏析,读后感的分享尽可能将学生全部调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对读书产生兴趣,学会欣赏,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学习内容选择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第三是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如在阅读童话故事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通读古诗时,要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等等。
同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们成为会读书、能思考、善质疑、熟读精思、理解感悟的读书人。
最后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组织,培养学生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对学习才有更大的帮助。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4 制定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做好课外阅读的督促指导,必须使课外阅读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通俗地讲就是对于学生要读什么样的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读书的效果怎么样要有一个评价衡量的标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制定出诸如朗读朗诵竞赛、读书等级评价等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评测办法,并分段分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测。同时,还要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科学评价和有效促进。
5 课外阅读必须循序渐进,逐步落实
学生课外阅读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着眼未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段落实。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将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定位于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在初中阶段,应该将学生课外阅读着眼于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储备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应着眼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后,各阶段应该根据本阶段的总体目标进行总体规划,然后逐一抓好本阶段课外阅读内容的落实和衔接,真正使学生的整个课外阅读成为一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丰富的良性渐进过程,促进学生学业完成,真正使学生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2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去把握阅读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1 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 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七根火柴》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3 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4 注重略读、精读
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收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了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人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徊的诵,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23-01
高中新课标的实行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反映了同一个趋势:英语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法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老师应如何转变观念,采用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1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学生的阅读速度慢,往往是因为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
(1)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不会联系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2)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字阅读。
(3)把每句话在心中译成汉语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用英语思维。
教师应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按照句子意群进行阅读的习惯。如:Another problem is what to do when you trip over a cat and land with your head in the fridge, causing a lump to appear just over the right eyebrow.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句子分成五个不同的意群:another problem is what to do;when you trip over a cat;land with your head in the fridge;causing a lump;appear just over the right eyebrow.这样,学生阅读文章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有完整意义的意群,有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当文章的生词量较大时,学生没有阅读的信心。
(2)当句子为结构复杂的长句时,学生感觉文章晦涩,放弃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按照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三学生应熟练掌握4300个词语。如果词汇量不够,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程度。
语法知识仅仅是学生对语法的认知和掌握,但语法能力却是学生运用语法来分析句子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长句的能力。如:The prospect of designing babies, like many ethical problems caused by genetic revolution, is causing the doctors, ethicist, religious leaders and politicians of the whole world to start a conflict, who decide how they feel about it.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句子主干:The prospect of designing babies is causing the whole world to start a conflict.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子成分:like many ethical problems是介词短语充当状语;caused by genetic revolution是非谓语短语充当后置定语;who decide how they feel about it是定语从句。这样,学生既可准确地分析句子结构,又可清晰地知道长句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以下三个层次:
(1)略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主旨,旨在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技巧。如: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问题:What is each paragraph about?
(2)寻读(scanning):布置任务(抓细节/猜词义等)按具体任务去读检查。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出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尤其要注意文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信息。如:在Unit4 Earthquake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与事件相关的数字。问题:How many buildings are destroyed?
(3)细读(careful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地理解全文)仔细阅读检查。教师应给学生预设目标,引导他们提取相关的具体信息。学生不但要细读相关的词句,还要对句子进行分析和推理。如:在Unit4 Earthquake中,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What metaphor does the author use to say the earthquake is great?
4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认识每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除了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还要鼓励学生多接触有关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总之,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为了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在高中英语新课标下,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策略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在阅读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高效地投入到英语阅读中
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常常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或受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的影响等等,都能使他们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阅读时,大脑能随时调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各种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中,为阅读服务。
所以我在阅读教学导入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1.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讲解必要词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阅读策略。
2.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Hero时,我让学生分四个小组,在课前用幻灯片为载体用一般过去时向同学讲述刘翔和杨利伟的个人情况;马丁路德金的事迹;并且每人转述你认为他说的最感动你的话。在使用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Before You Read中的lead-in task,更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开展思路,设计有意义的,适合交际的活动,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适当的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中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英语阅读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独立阅读能力,即能直接阅读非专业性文章,能阅读一般报纸和杂志。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还要较多地关注影响学习质量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在阅读理解题中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体现新课程“用英语做事”的原则,因而英语阅读课上的策略指导十分重要。
所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学生阅读策略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一)猜测词义。(Guess)
猜词义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同义关系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关系猜测词义,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以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法知识等猜词。
(二)从段落中找主题句。(Topic sentence)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叫主题句,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句尾,但也有时候是之间句。
(三)预测。(Prediction)
预测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书,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采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并探讨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阅读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我巩固
读后的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纵观语文科的考试考查及中考的试题,文段的阅读分析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在语文科考试时丢分最多的一块也是阅读分析。我们在阅卷后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分析题失分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一点;没有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与答题的方法,使其终身受用,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下功夫。
一、把握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老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试题命题者命题时的“纲”。教师必须把握好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归纳起来,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水平提出了三大方面的要求。
(一)整体把握课文
1.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4.对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5.阅读科技作品,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出判断;7.阅读古诗词及浅易文言文,能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理解基本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对语言方面的要求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感悟与评价方面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根据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一)指导学生区分、熟记常用的阅读方面的术语
多数的学生对常用的阅读术语、定义、概念模糊不清,多个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导致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如修辞方法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与描写方法,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等。教师应把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加以分辨。此外还有诸如写作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文章结构,照应、伏笔,呼应等等,都要让学生清楚其意义范筹,反复训练,记好记牢。
(二)教会学生区分各类文体,根据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分析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文体不同,命题者设置的问题也不同。如记叙文,要把握好记叙的 要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的中心或主题,采用的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方法等。说明文,应注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使用的语言特点,顺序结构等。议论文,要掌握好论点,论据,论证的方式与方法,结构层次等。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文本教学时,就应向学生点明文体的各种特点,哪种文体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分析,从哪些角度去回答,甚至可以将各类文体涉及到的试题内容进行细化,归类后形成答题模式,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用到的关键词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教给学生分析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
三、教给学生答题的常规模式,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某些关键词语,使学生答题趋于条理化
在阅读分析题中,学生感到最难做的是主观性题型。这种题往往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与文段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的感悟,判断出答题的“要点”来回答的。这些“要点”在哪里,要用上哪些关键性的词语,该拓展延伸的内容,目标取向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做明确的指导。譬如:
(一)问“……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题目往往要在文段中找出其“因果关系”。题目中的“……”就是“果”,那么这个“果”是在什么情况下导致的,这个情况就是“因”了。如《曹刿论战》中,“公与之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如果设题问:“齐师败绩”的原因是什么?那么这个原因主要就是“齐人三鼓”导致的。齐军做了三次无效的进攻,消耗了士兵的体力和勇气,因此“齐师败绩”。若能再结合下文的“彼竭我盈”来回答就更全面了。
(二)问“从文中或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种题目应紧扣这个故事的内容或蕴含的哲理,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和现实社会 情况,将故事的道理延伸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回答即可。如问:“读了《曹刿论战》一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否则很容易导致失败。再结合实际,可以从我们学习时要抓住最佳时机,掌握最佳方法去学,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去谈;做生意要抓住最佳商机,找准投资目标;农民要抓住季节播种,管理,收获等等方面去谈。
(三)问“某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种题首先应回答“不能删去”。回答“为什么”时应从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表达的效果等方面去说,然后用一句话作结:“若删去这个词,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1. 教师要认真解读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教学的目的有如下要求: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过分强调知识性,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上,只着眼于文本,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策略的培养。所以,教师一定要重新解读新英语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 教师要更新阅读观念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说每一位教师无论从精力、时间、材料选择上,还是题海战术、教法上,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是平平淡淡的,毫无起色,究其原因还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理念需要更新,方法需要改变。阅读教学需要讲究方法,研究策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有培养学习策略的观念,要有发展的观念,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3. 要走出“阅读只为高考”这个误区
英语阅读不能只着眼于高考,要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出发来对待阅读。如果带着高考这个让人心情压抑的目标,学生阅读起来心情不会轻松,容易烦燥、泄气,不利于阅读策略的培养。
所以,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心中要明确培养的目标,思想上要有新的阅读观念,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好的阅读意识。
二、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1. 引导好英语阅读课堂
阅读不是埋头做题,而是要在一个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乐于阅读的环境下进行的。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要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形成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去。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不去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失败的。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课堂模式,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已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大胆地去读,敢于广泛交流,大胆质疑,形成阅读的原始动力。
2. 阅读方法策略
阅读方法很多,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使用有效的、相对稳定的阅读模式,对他们提高阅读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1) 基本阅读方法的尝试和选用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基本技能描述有略读(skimming)和找读(scanning), 其实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泛读、精读,还可以默读、速读等。美国密执安大学出版的《读者的选择》一书中也推荐了四种阅读方法: Skimming, Scanning, Reading for thorough comprehension, Critical reading, 它和我们常说的略读、查读(找读)、精读、评价阅读大同小异。其实每种阅读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在阅读中要根据阅读目的,去选择相应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语篇,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去大胆尝试,从具体的阅读尝试中体会和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并感悟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和利弊,让学生能根据阅读要求马上就会选用相应的方法,一遇问题,就有对策。
(2) 阅读的基本技巧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基本技能上也有明确的要求,例如,理解作者的意图、学会预测下文、会推理判断、猜测词义、分析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理解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对阅读内容的评价等。对于阅读,如果没有技巧,那只会停留在文章表面,理解不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就达不到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上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课标要求,从内容、文意、结构、观点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培养学生,先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然后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根据上文来预测下文,猜测词义,并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内容也能做出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猜生词,归纳主题,分析关键词,突破长难句等,既要获取文章基本信息,又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但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文章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3. 阅读选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