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用监管模式

信用监管模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用监管模式

篇1

所以,这个全国现场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对全国工商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市场监管的一次重大转变;对浙江工商来说,是提升多年来的监管实践,实现监管市场的一次重大破题。

一、没有市场就没有今天的浙江

浙江有三件宝:龙井茶在虎跑、企业家像海潮。大小市场如牛毛。目前,浙江省有个私民营企业257万户,省外浙商有400万人。国外浙商有350万人。这些人土生土长。会跑会跳。不吵不闹,是忍者神龟,是变形金刚。全省现有市场4000多个。年成交额已经达到1万亿元。这些市场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变黄土为黄金,变腐朽为神奇,这就是浙江市场的功效和功能。浙江有几个东西很神,一个是神韵的西湖,一个是神灵的普陀。一个是神秘的温州,还有一个是神奇的义乌。有人说义乌这个市场里面应有尽有,除了军火、没有;全球人都有。除了外星人没有。这里有40万种商品:150个产业经济集群,500多个经济块状。全省的市场里有近100万个经营户,创造相关的就业岗位500余万个。

浙江的市场就是浙江的聚宝盆,它最大的功劳有四条:一是市场主体的发祥地。搞市场经济第一重要的是市场主体,正因为有了市场主体,才有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市场培育先发的地方,最早允许农民离土经商。让晒场变市场,让老乡变老板,让集市变城市。让农民变居民。浙江的市场主体就是从农民中来,是从离土的农民中来,赤脚上田到市场,农民变成了市场主体。变成了法人。市场主体的摇篮就是商品市场。浙江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浙江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千千万万个竞相进发的市场主体支撑起来的。二是块状经济的发生器。浙江的经济。从市场起步,然后是工商联动。先有市场,再有企业集群的支撑,再有国际一体化的桥梁和集散地。浙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提篮小卖、长途贩运、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园区工厂等过程。市场主体从农民到商贩,从商贩到店主,从店主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外交家。进而到国际上进行一体化交易的实业家。先有商品市场。再到工业园区,专业市场连接着工业园区,工商联动带动第三产业,然后走向国际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一个原生性的、母体的作用。三是国际一体化的展示台。现在浙江市场的商品出口到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40多个国家设立分市场。浙江经济的发展是从培育市场起步。从市场到工厂。从市场到园区。从市场到基地,从摊主到老总。从省内到省外。从区域到国际,兴商建市,贸工联动,以商强农。城乡一体,外向拓展,市场越做越大。产业越来越强。城镇越来越繁荣,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四是商业文明的引导旗。浙江市场最早意识到,做响不如做长,商业文明是持续发展的灵魂。目前浙江市场发展的态势,是从市场主体、产业群体、国际化一体。演变进入到一个商业文明引领的复合体。

二、管不好市场工商就要下岗

工商与市场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关系。在浙江,工商是市场的培育者和推动者。管市场理直气壮。从提篮小卖到马路市场,从马路市场到星级市场,早期的工商部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地承担了培育市场的责任,集中了财力、人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承担了种种风险,因势利导。化险为夷,使市场发育有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在建设市场的过程中,工商与市场有一个风雨同舟、相伴相生、与生俱来的特殊经历。对市场有着特殊情感。

国家实施市场“管办分离”政策之后,不少地方有一种不管市场的思想状态,无权不管。无私不管,无利不管。说到底是无心去管。有的地方疲了、倦了、厌了。没有新的职能去拓展,没有新的领域去占领,节节败退,唉声叹气,今不如昔。现在回过头去看。不办是对的。不管是错的,管办分离、管更精专。只有不办才能真正的专心的公正地去管、强有力地去管,无私地去管,才有可能管到位。2004年,浙江省工商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提请浙江省人大专门出台了《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确立了工商“以管促办、以管助兴”的指导思想,使我们在痛苦当中实现了新的职能转移和新的监管加强,重新寻找到了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中的定位,重新确立起工商对市场为义不容辞的监管责任。

监管市场是工商的法定职能,管不好市场。工商就要下岗。流通领域是工商部门的监管范畴,市场是流通领域最集中的体现。工商监管市场是工商职能最具体的表现,是职能的最本质的反映。管流通、管市场,工商天经地义。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工商;哪里有好的市场,哪里就有好的工商:哪里有成功的市场。哪里就有工商成功的监管方式:哪里的市场兴旺了,哪里的红盾就在闪光:哪里的市场失守了、退却了。哪里的局长就应该下岗。促进发展是工商工作的宗旨,抓好监管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工商不仅要做培育市场的助产师,而且要做好市场的监管者、商路的巡道夫,执法的守门员。

与时俱进。促进发展,探索监管方式,是我们工商的使命。对市场的发展,工商的各个不同的时期,各个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监管方式。先期的工商是做“恶人”,追赶提篮小卖,整顿西瓜摊,与路人争吵:在市场经济发端的时候,工商是做“媒人”,把农民介绍到市场当中来,让市场聚人气,让要素与要素之间进行嫁接和

链接:再后来市场监管的任务又重起来。产品商品琳琅满目,监管制度一时跟不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期监管是被动的,跟着媒体的曝光走。跟着外商的投诉走,跟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走,跟着领导的批示走,跟着治假造假人的发明走,工商充当着“猎人”的角色,去捕猎、去搜寻、去打击;在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现阶段,工商在监管当中要做一个“文人”的角色,要文明监管,是一个人文的引路的监管,灵魂是信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与时俱进的监管方式,是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工商监管方式转变的具体的创新实践。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轨迹,从最初的创办者,向现在的市场监管者转变,从最初的单向支持繁荣向现在倡导文明转移,从自发的发展向现在的规范发展转移,从省内支持向省外支持转移,从原先运动式的粗放监管向现在的精确式长效监管转移。过去为农民引入了市场的概念。现在要为市场引入文明的概念:过去市场管理是打击的概念,现在市场引入的是规范的概念:过去引入的是清理的概念,现在引入的是建设的概念。工商对市场不仅仅是清理打击。还有一个市场的二度建设。一度建设是让它繁荣起来,二度建设是让它文明起来,只有文明才可以保障持续的繁荣。建设文明就是今后市场的一个重要的使命,信用分类监管就是建设商业文明的重大举措。

三、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

信用分类监管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监管是为了发展,市场信用监管就是为了市场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浙江在监管实践和市场发展实践当中的一个体会。我们曾经一味地为了短期的繁荣,走过信用缺失、无序经营、恶性竞争、低端倾销这样的一个路子,市场发展曾经落人低潮。我们在市场发展和市场监管的过程中,确实曾经出现了一些成长当中、摸索当中、探索当中的一些问题。实践也表明如果市场当中充斥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市场就不可能长久。现在浙江各级政府在研究市场是办响还是办长,最后都选择办长。过去有一句话叫“一日种蕉”、“一年种竹”、“十年种柳”、“百年种松”,创办市场和监管市场必须要用“百年种松”的理念作为取向,才有可能把市场管好。监管市场的基本点、基本取向,就是为了持续,要做长久而不是只做眼前,要“甲天下而不是假天下”,要“遍天下而不是骗天下”。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本质要求就是市场持续发展,义乌的市场能够发展到现在,就是把握了一个市场持续发展,把握了一个市场信用分类。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责任要求。工商一定要把市场信用监管变成我们的责任。市场尽管出现了假冒伪劣,要怎么去看,出现问题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前进当中的问题还是本质的问题?工商如果退避三舍,那么这个市场就更加糟糕了。第一,工商要进入市场,不进入市场工商就不能获得监管权。第二,要给市场装上一个以商业文明为内核的信用分类监管的“灵魂”、“识别器”和“紧箍咒”。要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变成工商的一种新的职能取向和职能手段。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政府、监管者和经营者的共同要求。如果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只有我们工商认知,政府没有认知,政府和工商如果不坐在一条板凳上,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不能到位。现在,浙江各级政府是这么看,这么说,也是这么办的。浙江在推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过程中,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变成为政府、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共同要求。在市场发展和监管过程中,浙江有三个转变:一是把持续的、长久的发展变成政府的主流导向;二是文明经营变为经营者的自觉行为:三是科学的市场信用监管变为工商人的监管艺术。

篇2

1.档案管理模式来源:《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依据食品管理要求的模式,同步建立公共场所的档案管理模式。

2.档案管理模式:相对人信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的管理模式。一户一档是指一个行政许可单位为一户,该户所产生的行政许可、经常性监督(含行政处罚内容)、投诉等资料归到一个或若干个案卷中并形成案卷目录。

(1)归档范围:食品、公共场所的行政许可档案(包括新办许可、延续、变更、主动注销及补办时所形成的档案)、食品、公共场所的经常性卫生监督档案(包括现场检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监督量化评分表、现场监督监测采样等)、食品、公共场所的投诉档案(包括因投诉产生的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案件终结报告、回复通知书等)以及食品、公共场所行政处罚资料。

(2)归档时间及要求:采取分步进行的方式,首先将新办许可档案按月归档,延续、变更、补证等许可档案按月归入原许可档案中。第二年三月底前将日常监督、投诉、处罚档案归入含有原许可信息档案的盒中,统一归为一个档案,编制一个编码,即为“一户一档”,这样分步骤进行,按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效期规定,预计三年时间将完成全部档案的归档。

二、档案管理模式的实现

1.端正态度,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落实档案管理工作有关规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与行政许可执法工作放在一条连接线上,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及保密工作有关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到档案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以一贯之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

2.查漏补缺,加强学习培训,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卫生监督的档案工作,涉及到许可、执法、安全等敏感问题,必须有专人负责,在业务上主动与档案主管部门、卫生系统进行沟通,学习档案相关知识,尤其是信用档案整理目前无相关细则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整理工作中不断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同时在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在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努力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在推行新的档案管理模式过程中,对档案员要多培训、多指导,对涉及的有关科室统一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善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功能建设。卫生监督管理信用档案不但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又具备一般信息具有的压缩性、及时性特点,因此要严把案卷质量关,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安全,使档案工作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要做到这一些,就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解决用房、用人及相应的安全配套设备、设施。通过不断的改进,更好地适应政府档案工作需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以全新理念打造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新形象。

三、管理模式实用性探讨

1.建立信用档案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①。第一,建立

企业信用档案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秩序的需要;第二,是维护企业声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第四,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拓展服务领域的需要。2.促使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系统化。新的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了多年来日常监督情况、许可、处罚分别存放,管理相对人整体材料零乱,容易丢失,查找难,导致监督工作不顺畅的现状,使监督人员未到达现场就掌握了管理相对人的基本信息和年内以往监管情况,使卫生监督工作思路更加清晰。

3.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的启用,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加关注管理相对人经营行为。实施信用档案管理,将把管理的餐饮单位、公共场所的守法执业情况或不良行为(行政处罚等)记录记入信用档案。对管理相对人的信用状况适时公布,将会最大限度发挥管理相对人道德监管的力度,从而促使管理的餐饮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更加自律,从而促进社会公平。而信用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必将促使卫生监督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4.有效促进卫生监督档案利用。开发利用好系统卫生监督信用档案,将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②。

(1)风险预报。卫生监督工作涵盖了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等多个专业,通过对历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季节、地理等特点,提前进入预防状态,可以预知高风险食品,提前进行防范;通过对历年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区、场所和单位,重点对这些领域加强防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预防效果。

(2) 提高文书质量。对不同时期的高质量档案进行整理,开展观摩和学习,将有效提高文书质量。

(3) 促进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档案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从日常监督中发现监管空白区及频次不达标等问题,则提示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不足等;或档案内容不完善,则提示内部管理、监督员履职等存在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完善卫生监督职能,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权益服务。

注释:

①朱霞惠,何敏.科学挖掘卫生监督业务档案的利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__,2(7)146.

②齐永红,毛成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中的重要性[j].兰台内外,20__(6).

作者单位:张晓蔚,吕梅英,丰台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罗晓梅, 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图书馆

篇3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转贴于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篇4

一、促进检察机关规范执法、增强法律监督能力

对案件各个诉讼环节的程序进行管理;对具有人身强制性、财产强制性等主要法律文书进行管理;对自侦部门不立案、撤案案件、不捕不诉等案件实行复查;对侦查监督、公诉部门不捕、不诉、撤诉、复议、复核案件,捕后变更强制措施、被法院改变定性等案件实行复查;对涉案款物的追缴、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案件质量、执法质量和队伍建设进行考评;对涉检上访案件的复查;对错案、严重瑕疵案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制定案件质量管理的规定,并检查落实情况。

二、推进检察机关网络信息化建设

为促进公正公开、高效廉洁司法,检察机关应当实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以信息化建设入手,向全面的信息评估方向迈进。实践表明,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案件全程、动态、实时监控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检的办案系统是每月向上级机关报送办案工作情况的唯一网络平台,但各个地区对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像海淀院这样每年受理各类案件1万余件的单位,高检统计分析功能大于办案流程操作功能的办案系统就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许多地区在案件管理工作中对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一般采用自行研发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再与高检办案系统进行对接的解决方案,运用效果良好。因此,从实践来看,根据本地区实际研发与高检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相衔接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既能满足自身工作需要,又便于高检对办案工作的管理,是目前实现案件网络信息化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各地在系统研发工作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可由高检统一规定,以便于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又利于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领导。

目前,一些地区的检察院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主线,切实加强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使用案件管理系统,对案件受理、分流和移送等程序性事务以及案件办理的综合性事务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和动态监督,促进了办案质量、效率提高和办案规范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些检察机关以办公网络为依托,实行案件统一流转。案件管理中心以办公网络作为运作平台,通过局域网,实现对案件流程的管理,统一对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的收案进行管理,对案件流转环节进行监控和办理登记等相关事项,实行案件统一流转。有的检察机关以网上办案软件为平台,对业务部门办案进行实时监督。一是规范办案秩序。在案件管理系统设定严格程序节点,使程序缺失案件无法在网上正常流转,预警机制杜绝超期羁押,从程序上保证案件依法进行。对已在侦监部门录入的案件,公诉部门可以直接引用案件信息,并了解侦监部门对案件的处理情况,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上下游业务的有效衔接,提高办案效率,加快案件流转,有效杜绝超时限办案和超期羁押情况的发生。二是细化监督,防止违纪违法行为。通过案件网上流转,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实施案件督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建立案件系统查询机制,确保检察权的阳光规范运作,防止办案中可能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三是建立通报制度。案管办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监督外,还在每月的月末,将所登记的案件与办公室的统计报表进行核对,了解各个案件的进展情况,确保案件在办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律文书及时上传至案管系统,保证纸质案卷与网上流程相统一。将“案件提示”的滚动图标放置在局域网首页上,点击图标,即可浏览即将到期未结案件的相关提醒。通过“案件提示”程序的公示,月末将该月的案管工作情况做一次通报,对已经亮红灯的科室进行通报,使案件承办人养成规范办案的良好习惯。

篇5

一、用电检查工作的概述

1、用电检查的定义

用电检查就是电力企业为了保障正常的供用电秩序和公共安全而从事的检查、监督、指导、帮助用户进行安全、经济、合理用电的行为。

2、用电检查工作内容

内容包括用电业务办理、用电稽查、用电安全指导、客户服务、抄表收费等业务。用电检查已成为供电企业对外服务的窗口,成为客户与供电企业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二、用电检查管理的现状

1、用电检查管理职能的消失,导致了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电力安全管理的缺位。客户用电安全缺乏监督管理,客户用电安全形势恶化愈演愈烈。客户资产用电设备故障频繁,已越来越影响到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2、社会舆论导向片面强调供电企业服务社会和客户的义务,忽略了电网安全需要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共同维护的事实,影响了供电企业维护电网安全和用电秩序,导致了电力设施破坏和窃电等事件的逐渐增多。

3、用电检查人员在为客户用电服务的过程中,提出的安全用电的合理要求和客户要求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矛盾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电检查协调工作的难度,使电力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满足客户要求,则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如果不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以安全为先对客户施加压力,则带来了客户对电力优质服务工作的不满,影响了供电服务形象。

三、加强用户需求的管理,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水平

1、建立完善大客户资料

要搞好大客户服务工作,首先要在客户群中辨别谁是重要客户,谁是潜在大客户。其次,建立完善的大客户基础资料,根据实际需求编制管理软件,实现用电检查的现代化管理。要依据资料提供的信息,对大客户的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等进行统计分析,对大客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跟踪,为其提供预警服务和其它有益的建议,提高客户的供电可靠性。

2、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用电检查水平

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查看客户基本档案信息,更能阅览分析客户的历史数据与即时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帮助用电检查人员直观地进行各类数据的分析汇总,对用电检查计划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能够极大地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

3、挖掘和配置电量增长点,利用预购电方式促进电费回收

用电检查人员应对所辖用电单位的供用电设备状况、运行方式、用电负荷性质、供电管理状况、经营经济状况、企业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电量增长点及变化趋势、欠费状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做到动态掌握,为全面细致开展用电、营业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积极推行预付费的缴费方式,要做到既保证用户的正常用电,促进电量的增长,也保证了电费回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4、提高客户端功率因数,减少电压偏移

(1)自然功率因数是指用电设备在没有安装补偿装置情况下的功率因数。要合理选用变压器容量,减少变压器空载和低负荷现象,选用优质低损变压器。合理使用感应电动机,是改善和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重要措施之一。应使电动机经常在75%以上负载状况下运行,不可余量过大,否则会使损耗增加。对轻载运行的电动机,可采用降压运行的方法。因为空载时无功功率约占额定负载时无功功率的60%~70%,故障运行时可以使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提高。

(2)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是加装无功补偿装置。用户安装的集中无功补偿设备,应同时安装随电压、负荷变化而自动投切的自动装置,使无功补偿装置在低压电网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补偿作用,使功率因数维持最佳值。

5、强化措施,提高用电检查效率

(1)建立每月每台公用变压器线损分析制度,缩小用电检查范围。根据每月公用变压器的线损报表分析,若发现该台公用变的线损突增,便把这台公用变的供电范围列为用电检查范围,并重点检查该台公用变范围内用电量突减的异常用户,做到用电检查范围缩小,目标明确,这样的用电检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私人企业、商业用户的重点检查机制,提高用电检查的针对性。私人企业、酒楼、宾馆、发廓等用户,由于涉及私人利益和经营成本,且用电负荷比较大,驱使这些用户冒险违章窃电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应把这些私人企业、私人承包商业用户列为日常用电检查的重点对象,每月注意这些用户的用电量,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这些用户的用电情况。

(3)建立举报奖励机制,拓宽获取用户违章窃电的信息来源。通过制定窃电举报奖励办法,提高广大群众举报违章窃电的积极性,并按规定兑现承诺的奖励,这样既使用电检查人员增加了追查用户违章窃电的线索,也在社会上形成群策群力、同抓共管的防窃电局面,促进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4)运用居民用户现场巡查的“重点”抽查法,提高用电检查的快速准确性。在城镇成千上万居民用电户的日常现场用电巡查工作中,光靠几个用电检查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若我们运用下面的“重点”抽查方法,用电检查的速度和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篇6

2009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无锡正式启动首个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无锡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的要求和国家电网公司对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坚持理念引领、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深入实践。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得到了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主动参与和真心实践,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连续三年(2009、2010、2011)载入国网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履责实践写入哈佛案例,荣获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金蜜蜂・客户至上奖”,自行组织编写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电网公司在无锡公司的责任根植基层实践入选“2011中央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中央电视台特邀记者专程到无锡实地采访,相关内容在中央电视台1套晚间新闻进行播出。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崭新的管理课题,既无样板参考也无经验可循,只能依靠自身的探索实践去摸索。无锡供电公司自启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就积极研究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在促进企业管理之中的客观规律和创新实践。受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启发,无锡供电公司以完善“鼎・心”模型提出的四大模块和二十一项构成要素为重点,积极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1.提升管理目标

一是倡导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加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宣贯,积极引导员工从责任内容、行为性质、判断标准、落实机制四个维度认识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充分理解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不是”(不是单纯支持公益事业、不是要求无私奉献、不是回归“企业办社会”、不是强调开展新的业务)和“四个是”(是新的工作方式、是新的发展方式、是新的沟通方式、是新的管理模式)。

二是优化公司使命,无锡公司主动策应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实际工作延伸和丰富“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司使命,提出助力建设“四个无锡”,甘当服务无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先锋”。

三是丰富企业价值观,无锡公司深入实践“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点亮品质生活”的责任宣言,把服务地方经济生活转型升级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公司的履责动力。

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制定《公司发展规划》、《员工发展规划》,为后期制定无锡供电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实施社会责任“三全”管理,进一步探索实践“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的推进模式,在全公司系统组织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问卷调查,征集包括责任管理案例、履责实践案例和责任故事在内的各类典型经验和良好实践,汇编《点亮品质生活――我们的责任故事》。

2.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责任领导力建设方面,创新开设“排头兵”训练营,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在各部室、单位明确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分管领导,全面加强对该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结合“三集五大”完善提升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三集五大”新体系下企业治理模式构建试点工作,以加强组织结构分析、优化管理关系、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原动力、理清业务界面、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等工作为重点,着力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治理模式构建试点工作中,丰富和提升企业治理模式构建试点工作的内涵和质量。

三是社会责任推进管理方面,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提升工作带来的组织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公司品牌建设(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成员,为推进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品牌建设(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例会机制,定期研究推进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司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工作部署,深刻把握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目标的工作内涵,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扎实推进市公司国际一流企业对标工作的重要内容,参与完成市公司“国际一流”企业对标指标体系的意见征集修订和数据初次征集上报工作。

四是优化决策管理方面,修订完善《无锡供电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明确决策前充分听取多方意见。深化民主管理,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开展职工代表提案征集,实行总经理联络员制度,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听取员工意见。

五是优化流程管理方面,作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单位,公司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公司确定的各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同时,全面修订市县公司工作标准377个(其中市公司298个,县公司77个),有力推动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标准流程。

六是完善制度建设方面,积极加强合同授权委托以及规章制度管理,研究制定《无锡供电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进行宣贯实施,明确公司各类规章制度需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决策审订。

七是完善绩效管理方面,制订《无锡供电公司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建立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创新开展员工劳动强度分析,组织编写调控中心地区调度组、自动化班,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班、计量仪表的典型量化考核指标,开展班组员工绩效量化考核,逐步把社会责任有关指标体系纳入绩效管理,尝试从社会履责实践的维度考核工作。

3.丰富管理内容

一是优化业务运营方面,不断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融入电网规划、电网建设、电网运检、营销服务等各项核心业务。如公司深入开展“保供电、促增长、助发展”专项活动,制定实施稳增长电力服务十项举措,坚持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客户“三挂钩,三服务”活动,主动服务180项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全力做到保开工、保投产、保投资,有力助推无锡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实现公司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是优化职能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管理水平以及计划、考核、管控能力。例如公司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体系,明确包括突发事件总体应急、专项应急、现场处置三个层级共74个预案,除常规预案外还综合考虑利益相关的因素制定“突发事件舆情管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供应”等应急预案,切实优化公司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的应急管理能力。

三是优化公益管理方面,有效整合红马甲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资源,筹备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在无锡建成首批四家“国家电网希望来吧”,通过建章立制有效加强公司公益事业管理工作,切实珍惜和充分利用公司的爱心资源。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按照“营造文化氛围、搭建文化平台、挖掘文化产品、加强文化管理”的思路,大力实施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评价工程,积极把开展文化创新、挖掘文化产品作为企业文化落地实践的重要内容,从文化角度总结、提炼公司落实“五统一”要求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坚持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有效实用的原则,以文化案例、文化故事、文化示范点等多种形式,努力挖掘可借鉴、能启发、好示范的文化产品,引导干部员工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着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中心工作和员工利益诉求有机衔接,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公司的文化产品在省公司企业文化案例中获第一名。同时,公司率先在无锡窗口行业建设“道德讲堂――弘德堂”,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

五是服务地方方面,建立“日―月―季”用电分析报送常态机制,坚持编印报送《电参谋》,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当好市长办公室的“电参谋”。建立政府、媒体、客户等社会电力工作机制,定期邀请外部利益相关方来公司调研指导工作,为无锡电力事业建议献策,为公司改进工作提供帮助。

六是社会沟通管理方面,对内创新建立员工手机报平台,制定《无锡供电公司手机报管理办法》,开设网上“安全生产、行风建设、工作作风”曝光台,对外组建公司现场新闻发言人团队,适时召开新闻会,加强有效沟通。

4.增强管理动力

一是建立利益相关方识别模型,构建“利益相关方识别三维模型”,从任务、过程和角色三个维度,全面梳理日常业务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综合考虑各方在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等各专业,项目准备、启动、计划、实施和收尾等全过程,所承担的参与者、关注者或受益者等角色特性,梳理出公司7大类、68小类利益相关方。

二是优化感知渠道,对内,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座谈,梳理“三集五大”各专业部门、各层级利益相关方常见诉求形式、感知渠道,并进行整合和优化;对外,通过走访、参观、网络自查等感知渠道,获取政府、媒体、供应商、客户、协作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诉求。经过综合分析,梳理出81种感知渠道、24类利益相关方诉求表现形式。

三是完善信息处理机制,在领导层、职能部室、班组供电所和基层岗位设置四级联络员,负责感知后的筛选、定级和转化。公司先后出台《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标准》、《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评议工作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形成统一的沟通语系,实现利益相关方沟通责任化、规范化和指标化管理,更加高效地处理利益相关方诉求信息。

篇7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系统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和普及,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急需从原来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快速步入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创新模式中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多是采用命令式管理,管理效率和质量不高,而且影响了项目工程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已然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能够在推动管理水平更上层次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1顺应市场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建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领域乃至市场环境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在新时期下把握发展机遇,建筑领域需要进行从内到外的改革式创新,才能满足市场和公众的需求。建筑企业内部的改革意味着工程管理的模式创新,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很难在市场新要求的情况下保持其作用的发挥,企业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创新型管理模式的带动下,能够帮助建筑企业进行工程管理的转型升级,采用现代化信息系统以及自动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管理效率,从根本上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了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提供理论依据,助力科学化管理

在时展要求下,管理模式与技术水平的创新是企业永恒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必然也需要创新力度的不断增强,而科学化的管理创新需要的则是系统有力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普及过程即是创新理念以及创新意识的传播过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凭借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现代化管理。这有利于在对工程项目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借鉴先进系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对工程项目中的管理对象进行合理的划分,并针对不同的管理项目进行相应的管理手段及模式,从而确保管理效率和最终效益。

1.3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项目管控

建筑工程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的运用进行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项目管控。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可以在借鉴信息化系统数据平台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结合全面详细的数据匹配与分析,通过对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材料资源的整合分配,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制,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进而实现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性和模式化。与此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在对工程项目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对工程进展的管控过程,通过该方式以实现建筑单位对生产以及管理的过程进行高效的把控,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要求,从而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发挥管理效力,确保工程运行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有力的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施工情况。此外,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能够推动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升级,这也为工程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明确有力的制度保障。

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

2.1工程项目管理意识不足

极速发展的建筑工程行业,推使着企业主在工程项目中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能够确保工程良好效益的背后的管理支撑,致使工程项目对管理意识的投入不足,并未实现与工程高经济效益发展相均衡的内部管理,现存的管理模式多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项目达成普遍实行强制性的要求,该手段不能对工程发展进行先进可靠的指导,加之企业管理人员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格局,往往更加注重对市场需求以及项目本身进行投入性支出,对于管理模式的升级则视作敝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与现代工程项目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项目优势无法体现。

2.2工程管理体系缺乏

在国内建筑工程取得突破进展的表面之下,仍旧存在着相应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的弊端,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和团队,同时,相应的管理理论也缺少高校以及培训领域的学科建制,致使创新性工程管理模式只存在于市场运行环境中,在工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相互的借鉴和引用,而缺乏相应稳定的理论及人才基础。囿于此,多数建筑施工单位不能做到项目管理系统的完善和优化,无法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程序的配备,仍沿用着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而未与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融合性发展。

2.3管理人员素养不足

管理工作者的能力体现在对工程项目全局的掌控以及在面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应对的能力,然而就目前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普遍情况来看,管理人员的素质尚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难以达到管理工作的要求。诸多管理工作者由于自身意识欠缺以及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缺乏运行调度、风险应对等有效手段,最终形成管理工作在工程落地的过程中出现掣肘倾向。

3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措施

3.1创新管理理念

观念和意识的创新是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基础,在对建筑工程理念的创新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随时关注市场发展动向以明确行业标准及发展模式现状,并且随时锁定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充分进行信息化技术与工程管理的结合性思考。同时要具备突破常规,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勇气,树立管理模式的正确认识,敢于改革与工程发展不相协调的管理弊端。此外,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知识培养对这种创新的理念加以巩固,用思想提升引导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创新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2创新管理体系

为了切实打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基础就需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性革新,突破和改变传统项目管理中的权责不清问题,通过项目管理工作的统一授权,进行职责划分,并针对不同的建筑项目进行差异化管理,在提升建筑工程效率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通过构建完整的创新型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市场的推广和和引导,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全面的市场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基础。

3.3创新管理技术

篇8

一、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前期规划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管理等各个复杂的方面,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创新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和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性发展进行探讨,是摆在现代建筑企业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模式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创新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要求建筑企业管理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新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施工企业与建筑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的理念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将各种影响施工管理进程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初始阶段。

(二)时代环境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根据宏观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加强了对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开发力度,为建筑工程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政策调控下的建筑行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就要求承接项目企业的相关实力和资质与之匹配,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筑企业只有占据管理创新的优势地位,才能提高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辅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筑行业内部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建筑行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性产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市场管理涉及国家宏观调控、人为导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无法以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普遍规律对其进行妥善处理。针对市场经济洪流席卷下的建筑市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创新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规律,在逐渐完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整个建筑市场的长足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有建筑市场并未完全建立起体系化的制度规范系统,建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为和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手段,以创新来应对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运作项目,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进入到下一轮激烈的竞争中。市场的动态化和多变性,决定了只有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实践科学管理的需要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必然需要依托先进科学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完善的科学管理理念逐渐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转化为企业实际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达到促进建筑行业各方面竞争实力的有效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建筑行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也随之登上了一个台阶,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已经具备相当的可行性,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只有在各要素高效有序地互相作用下,生产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来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下,不仅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更是要以优厚的条件吸引生产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劳动者。只有集合了优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操作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发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模式改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走向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道路,制约了企业管理方式的盲目改革。

(四)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符合提升企业品牌效益的需要

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的需求。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效应是企业对外宣传策略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综合实力过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做到迅速准确地明晰自身的市场定位、即时更新企业血液,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要求。在激烈竞争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往往能够使企业的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消费者争相称赞的口碑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需要管理层给予高度重视,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型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不要拘泥于现有方案或从前的成功经验,而是不断从实际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施工管理方案,使之在遵循创新原则的前提下,符合时代的需要。

(二)管理体制创新

1、通过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项目经理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经理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就构成不了企业法人。这样项目经理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承担法人责任。

2、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形成来自所有者(对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来说,企业就是所有人)的激励和约束,因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形成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控股公司的意志。控股公司的意志是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规避市场风险。

3、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行,具体可以表现在工程项目的考核工作上:根据项目工程承包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及竣工的考核工作体系,对于既定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实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了庞大建筑工程责任的具体化落实,有利于企业监督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具体来说,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技术创新就是利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型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体员工中的比例,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科技含量。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转型期,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更是要迎难而上,在整个项目工程中切实有效贯彻创新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确保企业实现长足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29(15):47-47.

[2] 陈磊.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的构建[J].世界家苑,2011,(10):78.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从而促使内需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推动,然而,其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平稳发展,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1.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组织合理性不足、管理不足、相关的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缺乏先进性、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进步和发展。

1.1从人员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责任感对管理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在建筑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都是因为人员管理的问题而出现的。因此,建筑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促使他们对安全以及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

1.2从材料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在建筑管理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构配件等才材料的运输和储存管理。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保障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在建筑材料检查和验收的时候严格准手相关规定,对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来路不明以及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从而为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1.3从机械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施工需要的小、中型机械设备大多是需要租赁的,如果在对其进行使用的时候,出现利用率以及周转率不高的情况,导致机械租赁的时间到期而无法归还,就会出现租赁费用增加的情况。另外,在对相关的施工设备进行使用的时候,还要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保障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能够对设备以及机械进行熟练的操作,促使使用率的提高。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从管理手段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施工的时候,其中存在的做大的问题就是管理手段缺乏足够的先进性,对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建筑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大多还是对传统的手法进行沿用,手段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不能对相关的工程项目展开相对有效的管理。另外,建筑施工单位在对建筑项目的工期进行制定的时候,缺乏对工程的全面考虑,在进度编制以及预算中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从而使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

2.建筑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

2.1对建筑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创新

在建筑管理中对创新模式进行应用,需要促使建筑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这样就需要将实际施工和施工管理进行分离,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还要注意在管理的过程中贴近市场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多数企业都存在跨地市经营的情况,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高度集中的现象,就有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增加以及决策不及时的现象出现。

2.2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管理理念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要注意对建筑企业管理者们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实际施工者,想要促使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建筑企业就必须对自身高层管理者的建筑工程管理观念进行一定的培养和创新,促使建筑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关的管理方法以及手段的创新得以实现。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建筑企业要对工程管理观念的创新工作进行重点关注,为良好创新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2.3开展多层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在这个施工过程中对多层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开展,对宏观管理以及动态管理的理念进行合理使用,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之前、开展过程中以及顺利完成后对视进行多层面的质量管理。其中,在建筑工程质量开展之前,对管理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就是对质量进行管控,为建筑工程项目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建筑工程有错误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另外,在对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时,想要促使预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相关的管理标准进行制定,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遵守。在建筑项目施工顺利完成的时候,对工程质量是进行检验,对其中达不到标准的项目进行及时整改,对工序不正确以及项目不合格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4对建筑工程人才管理进行创新

在建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建筑企业实力的根本,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人才质量的提高才会促使着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得以实现。因此,在建筑企业实际运行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对企业内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进行采用,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要求也随之增长,从而使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筑行业想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另外,建筑管理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正确的创新意识进行树立,对新技术以及知识进行及时运用,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月新,丁忠良,吴伟民.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3(15):192-193.

[2]曾航,周宏文,张敏,罗波.特大山地城市三维仿真规划管理应用与实践――以重庆市三维仿真规划应用为例[J].规划师,2011,27(10):161-162.

[3]姜坤.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29(15):189-191.

篇10

1、目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管理模式配合不够协调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通常是先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和设计指挥部,筹建一个规模庞大的班子,由指挥部搞采购,实际上有的人根本不懂项目,业主项目部只是工程的一个业务主管部门,他和财务、物资等互为独立,各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统一,因此,配合不协调,工作受到了严重制约,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

(2)理论模式研究不足,定义不明确

现有设计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下,各类业务名称存在一定差异,业主方还是承包方队同一管理模式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定义的不明确容易导致双方沟通效率低下,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

(3)各类管理项目模式的分析停留在表面

在选择项目管理模式前,充分而系统的分析各类项目管理模式的本质、应用范围、特点、优缺点是十分必要的。现有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不够透彻,特别是对应用模式与实例的契合程度分析不足,过分盲目跟随先进国家或成功项目经验,容易导致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在实践中产生"抗体",无法有效解决项目进行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2、PM项目管理模式综述

项目管理模式,也称为PM模式。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中的规定代业主行使权力,管理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其职责包括: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规划、招投标管理、施工方案设计、采购管理以及施工管理等其他工作,该合同的形式是委托合同,业主可以随着情况的变化调整委托范围,承接公司按照合同规定实施权力,进行工作,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采用PM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 PM模式将会减少业主的工作量。

(2)专业化能力较强,此外PM模式下的公司管理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更好的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3)工作内容和范围比较灵活,这是由于PM模式下采用的是委托合同,可以方便业主进行委托任务的变更。

3. PM模式设计在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运用

3.1重点应用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理念

区别于一般的工程,电力项目工程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在技术难度、施工水平、设备工艺和物资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难度,这也更加要求我们要具备大局意识,从全方位、全过程的思维理念出发,多维度对项目运作过程进行管控的强化。与此同时,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包含从设计到选择,从评估到决策,从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在管理方面,也要搭建良好的综合管理平台,最大效益的发挥承包商、监理商、供应商及业主单位的效用,为企业项目建设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3.2突出抓好安全与质量的管控要求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安全管理范围主要是指项目安全策划管理、项目安全风险管理、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项目安全性评价管理、项目分包安全管理、项目应急安全管理、项目安全检查管理等内容。工程建设要首先要完全满足并准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的标准。为更好的保障项目的安全稳定开展,应制定系统而规范的管控方案,保障项目安全控制的可控与再控。定期梳理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方案实施情况,建议可按月度、季度、半年、全年的方式定期开展安全委员管理会议,在预防安全事故、完善应急措施、文明施工、降低财产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并完善相关制度。

质量保障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通常来说,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我们可以重点并不局限于关注以下几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即策划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总结评价阶段等。质量的管控也基本延续了全过程管理的先进理念。与质量管控紧密相关的标准主要涉及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以及创优层面等。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工程项目的现场质量管理,因为这是质量管理的第一线,也是最重要的关口。确定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后,明晰责任方和责任内容也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以"突出重点、强化意识、细化流程、严格考核"为管理理念,认真执行和落实"建设精品工程,为用户优质服务"的方针,努力按

时打造标杆工程和星级工程。

3.3确保项目进度管理科学可控

项目的管理要求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协调统一的系统,进度管理离不开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前提,同时又为质量、安全和造价管理提供有力保障。项目进度管理应遵循科学、可控的管理要求,在项目计划方面,努力做到协调统一,在工期安排方面,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切勿盲目追求工期进度,在施工调度方面,努力做到平衡和得力,在工程竣工阶段要做到严格考核。可以说,项目进度管理是一项综合的业务,需要多方配合,稳抓齐管,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项目进度把控的形象写照。项目管理进度计划书在整个管控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项目资金计划、设计图纸交付、材料与设备到位与准备开展具体施工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作为整个项目进度管理计划的子集,我们要有效保障资金方面、设计方面、设备方面、材料方面与现场施工计划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控制,结合实际,不断总结进度管控难点和挖掘项目进度管控的空白领域,逐步完善进度管理的各项措施。

3.4建立项目造价管理降本增效机制

造价管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初步设计概算管理、施工图预算管理、进度款管理、工程变更预算管理、工程索赔费用审核、结算管理、竣工决算配合、造价分析配合、定额工作配合等。就造价管理的主要管控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造价精细化,

体现造价精细化,也就是成本费用要尽可能达到管控延伸至业务最底端,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标准化管理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相关标准、同类企业对标形成相对准确的成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努力实现造价最低;

(3)树立全过程成本监控机制

树立全过程成本监控机制,建立造价考核体系,做好降本增效的管控方案;

结束语: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化管理。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创新走新的管理路线才能够更好的迎合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把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运用到现在的市场中,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使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更加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也能够更加的高效和严谨。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更好的实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1引言

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提高管理效率,甚至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管理创新必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相对健全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工程管理全面创新。

2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2.1迎合时展趋势

建立绿色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时展的一大趋势。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若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创新,不仅无法跟上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也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势必成为落后产能的典型代表。只有优化管理,才能充分挖掘企业潜力,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建筑工程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能够保障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营成效,让企业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凸显企业存在的价值。

2.2符合建筑工程建设所需

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各方面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于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新标准、新习惯,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比如,合理应用BIM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参与管理等。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也有其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预测,对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有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经验与技术相结合,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管理成效,搭建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1]。

2.3合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对当前建筑工程管理所面临的资源利用问题进行解决,以便于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水平的提升。建筑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材料、土地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是为了企业利益,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企业表现。一些企业在施工建设中存在很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存在一些漏洞与不足,或者是技术和效率问题,无法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创新管理模式,就是要从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全面着手,通过制度的完善与落实,科学的地分析、整合资源,优化分配,控制企业建设成本,提升建筑施工效率,最大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经营成果。

3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遇到的问题

为了使建筑工程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自身的风格,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并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推陈出新,合理创新,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学知识,促进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以此推动企业,甚至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但目前在创新性管理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创新管理的效果。

3.1管理模式与方法落后

建筑工程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够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从而会对整体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管理方式来讲,很多建筑企业难以结合时展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而且传统管理模式效率较低,具有很多弊端,再加上由于管理方法的落后,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无法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不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效率,甚至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管理创新的重视[2]。

3.2缺少新的技术支撑

要全面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制订对项目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施工环节进行优化,使施工材料、施工技术以及设备能够有效整合。但是,由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缺少技术支撑,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从而导致管理创新水平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3.3管理主体和对象素质较低

建筑工程管理对象和主体素质较低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一些建筑企业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重点关注成本和工期,对施工要求的重视不够,为了在规定工期完工,违背施工技术要求,大大增加了项目的管理难度。加之建筑企业员工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如果没有对施工人员强化管理,加强培训教育,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施工质量和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会造成很多质量与安全隐患。所以,创新管理既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意识,也要提升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人”作为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人因导致的问题的重视,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管理,为日后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3]。

4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具体应用对策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全面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从而制订针对性较强的工作方案。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效果,还应注重创新,将创新理念融入各个环节,并最大化地发挥其应用效果。

4.1管理观念的创新

首先,改革创新观念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重要组成,必须要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深化改革,找准企业定位,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念。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分析和评估建筑市场发展规律及各项需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此为导向开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其次,要创新文化观念,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很多的具体内容,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人本化的管理观念,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只要做好人的工作,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才能提升管理效率和成效。而对于绿色化观念,由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所以,为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绿色建筑工程的重视,确保可以对建筑垃圾、建筑扬尘等环境问题的处理进行优化,从而强化绿色管理理念,做到绿色施工,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影响。除此之外,建筑工程要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创新精细化观念,避免受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不够精细化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此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2加强对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视

建筑工程从设计到开始施工的过程中,要最大化地发挥管理效果,必须要加强对各环节工作的重视,做好全面的分析,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办法,对各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与创新,最大化地发挥管理的作用。而且管理体制创新作为优化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落实与完善,从而能够合理地创新管理体制,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有规律地开展,以完善建筑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合理的创新最大化地发挥管理的高效性。所以,针对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进行规避,或提前制定处理措施,从而使各项工作得以优化。

4.3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优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创新管理,完善各项工作。比如,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大家在项目管理中的责任,制定相关的建设管理指标,通过对内部分管的细化,进行指标控制,做到精细化管理。还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先进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装备,优化施工技术,做好员工培训与技术考核,建立技术监督体系,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同时,成本管理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保障其有序进行,才能解决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BIM技术在造价成本管理中就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其不仅推动了新技术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对于成本管理的优化有很大的应用价值[4]。另外,在科技与经济稳定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广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而且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捷。其中,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讲,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新技术引入实际工作中,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而且对于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不仅涉及较多的信息储存与管理,而且各个环节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不仅相互影响,同时能够相互促进。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重视,建立系统的管理平台,将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与流通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最大化提升管理水平,以此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

5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前景

建筑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数量的增长以及规模扩大这2个方面。各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资金实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扩张与淘汰是行业内部的发展规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赢得一定的地位,一方面要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通过分析自身问题,找到“病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对自身在建筑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看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积极吸取社会先进技术的精髓,学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进的技术参与企业管理,注重绿色科技的应用,保持行业发展前瞻性,加强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创新的重视,朝着自动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紧跟时展的步伐,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