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注音有误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教材注:“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削减。”此注“阙”的注音错误。
“阙”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阙”本音为(què),《说文》“阙,门观也,从门,声。去月切”。
《古代汉语词典》对“阙”的注音和释义为:①què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②quē空隙,豁口;残缺、亏损。引申为使亏损,损伤。在这个词条下就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为例。③jué“掘”通“厥”,其。
有辞书上的例证,又根据文意,我们认为“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读为quē,教材注音错误。
第一册《勾践灭吴》中“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教材注:“疾疹(chēn),指患病的人”。
“疹”有两个读音,《辞源》:“疹①zhěn章忍切,上,轸韵,照。病名。”
②chèn病。通“”,在这个词条下举的就是这个例子。
读zhěn时,是一种常见病的名称,指病人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如疹子,湿疹。读chèn时,是个通假字,通“”,是病、热病的意思。
此注错误有二:其一,注音错误。在本文中“疹”应读chèn,而非教材所注的chēn。其二,没有注出通假用法。不注出通假用法,人们会联想到“疹zhěn”,注出“疹”,通“”,一种热病,这样易于理解。
第四册《长亭送别》中“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句,教材注“(túntún)行动迟缓的样子。”可是在《古代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中此字均无此音。
《辞源》中对“”的注音和释义为“zhūn陟纶切,平,谆韵,知。困顿”《古代汉语词典》:“zhūn困顿,艰难”由此可以推断教材中对此字的注音错误。
二、释义有误
第一册《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教材注:“能水,指游水。能,动词。”把“能”解释为“能,动词,游”是错误的。《辞海》对“能”的释义,有“②才能”、“③能够,胜任。”等义项,但无一项释为“游”的。可见作为动词,“能”无“游”的意思,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能水”云:“指能泅水,‘水’用如动词。”显然,“能”是能愿动词;“水”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第二册《项脊轩志》中“又北向”句,教材把“北向”注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这是错误的,并且和“前辟四窗”的“前”解释相矛盾。“向”的本意是“朝北的窗户”,如“塞向户”《诗经・豳风・七月》。“向”字又引申为“朝向”义,“又北向”中的“向”字就是“朝向”的意思。“北向”解释为“门朝北开。向,朝向”。原来项脊轩只有朝北开的门,没有窗户。正因为如此,下文才说“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否则,朝北既然有了窗户,为何还要开四个窗户呢?要知道项脊轩“室仅方丈”啊。
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句,教材注释为“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其中“死生”注解有误。“死生”当为偏义复词,偏在“死”,“生”无义。因为本文着重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因而此句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意为“昼夜辛勤劳作”,偏在“作”,“息”字无义。“便可白公姥”意为“就可以告诉婆婆”,偏在“姥”,“公”字无义。
三、释义欠妥
第一册《劝学》中“用心一也”教材注释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这样注释从整体上看是合理的,但对其中“用心”二字的理解不太恰当,在这里“用心”是两个单音词连用。“用”即“因为、由于”,“心”即“思想、心思”。全句意思应该是:“(这是)因为(由于)思想专一的缘故。”“用”在这里释为“以”,当“因为、由于”讲,前人早有论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用,介词,以、因为、由于”。并用《汉书・李广传》“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作为例证。《古代汉语词典》注为:“用,介词。作用同‘以’、‘因’,表示原因、结果,译为‘因’、‘因此’、‘因为’。”课文之所以欠准确,是因为将“用心”两个单音词误作现代汉语双音词。因此在课文注释中应加以改正。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中“弃甲曳(yè)兵而走”,教材注释为:“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注文释“甲”的部分不当。应是: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初用犀兕牛之皮做成,如《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后来也用金属片做成,如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四、释义过简
第一册《鸿门宴》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亡关中。”课本注“左司马、官名。”这样注释略过简单,不利于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左司马、主司群臣,专管伺察官吏的过失。”
周复刚主编《训诂学基础教程》中详细论证“左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员,而是军中管理军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了解军核心,这样的人成了内奸,私下向项羽通风报信,泄露刘邦“欲王关中”的计划,当然是心腹大患。难怪刘邦从鸿门宴上逃回之后“立诛杀曹无伤”。如果不知“左司马”是何等官职,就很难对作品内容有深入了解。像上述这样把“左司马”的职责、官阶讲清楚,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课文应对“左司马”是何等样一种官职略加介绍,不宜简单地只释为“官名”。
第三册《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教材注释为:“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编者没有译出“蛾眉”,只在它前面加上了“秀美”这一修饰语,有点含混。查《辞海》,“蛾眉”也作“娥眉”,蚕蛾之须弯曲细长,因以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也指女子貌美。而且《辞海》恰巧用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蛾眉”又有指“美人”一意。因此“蛾眉”在此可译为“长而美的眉毛”或“美貌”“美人”。
以上四个方面有的是注错了,有的是注的不严谨,但对于一本供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来讲,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文言文部分,精选的都系历代经典名篇,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兼顾对学生智和德的培养。可是因为存在着这些细微的瑕疵,势必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汉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周复刚.训诂学基础教程.学苑出版社,1988.
[7]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8]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
二、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提高趣味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时,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以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风趣,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用写作课程相对于大学语文课而言,内容单调枯燥,更需要语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疑激趣,精心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笑话、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等丰富素材进行教学,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学习动力。
三、运用比兴,进行类比,生动引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语言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自己得出结论、掌握方法、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比兴、类比性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为人所知,便于联想和想象。兴,又称“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在教学语言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传授教学难点和生僻概念时,恰当地运用类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鲁迅先生讲课时就多次运用类比式的教学语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讲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很多学生感到深奥难懂,鲁迅先生就用农民讨媳妇的事例进行形象类比,指出农民的娶妻标准不是“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是“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通过这样的类比解释了美具有阶级性,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可见,类比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开拓思路,用熟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陌生的疑难问题。
四、语言生活化,交流家常式,善于鼓励,课堂氛围和谐愉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心理生理状态,可使学生听课效果达到良好状态。教师与高职阶段的学生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对待,使用学生化、生活化的语言教学,采用拉家常、朋友谈心的方式,让课堂充满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的氛围,更容易激起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俗话说:“一语良言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挖苦的话语让学生丧失自信,加重自卑,缺乏上进的动力导致落后。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学语言要多鼓励少打击,多尊重少威胁,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感恩意识溯源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当中的记载:“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陶志琼在其发表的文章(《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对感恩概念进行如下的解释,他认为感恩实际上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而在国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恩”一词最早是用“gratitude”来表示,而“gratitude”实际上是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从字根的意思上来理解,它所表达的也是恩惠和令人愉快的意思。发展到现代,对于“gratitude” 一词的理解则认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通过以上对于古今中外“感恩意识”的各种表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家理解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实质上来说都没有脱离对于“感激”和“回报”的强调。正是基于此,我们在研究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感恩意识理解为一种心理需求,是对别人所施恩惠的一种“感激”和“回报”的心理需求。它应该是目前高职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中外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启示
1、美国的感恩文化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代表,在对其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广泛地推崇感恩思想。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社会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有力工具。感恩节定于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这一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会以“善待亲友、帮助路人、拯救饥民”等形式来一起欢度感恩节。通过这样的节日来不断的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其感恩意识。
2、韩国的感恩文化
韩国作为我们的亚洲友邻,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孝道,作为韩国人对感恩意识的诠释,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浸透到韩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
3、我国的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针对我国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比较高的,普遍存在着感恩的愿望和相关行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知恩、感恩、报恩意识强烈。但是,高职大学生群体中还有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对老师同学缺乏感恩之意、对社会缺乏感恩之情等。这些感恩意识低下的现状已经对高职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他们自私无情,对待父母朋友冷淡,部分情况较为严重的高职大学生甚至对社会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要任务。
三、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1、强调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在自身的学识以及人格品质上做学生的楷模,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做到先正己、后教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与高职大学生交朋友,更多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和感化高职大学生,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
2、发挥高职院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感恩意识缺失的危害性,坚决克服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积极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感恩教育的长期性和生活化,将感恩纳入高职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中,以引导学生内化、注重实效为重点,努力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掌握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感恩教育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劳动维权意识;内容框架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时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
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他的法学名著《为权利而斗争》中写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不问来自何方,是来自个人乎,来自政治乎,来自外国乎,若对之毫无感觉,必是该国人民没有权利情感。是故反抗侵害,不是因为侵害属于那一种类,而是悬于权利感情之有无。”这种权利感情就是法律意识。
西方国家一般具有较长时间的法治传统,使得社会成员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意识,权利维护的意识实质是一种传统,少见专门予以教化的情形。而在中国人治的传统形成民众缺乏法律意识的状况。所以关于法律意识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就有很大的必要性,这在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计划,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日渐扩大,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对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愈来愈受重视。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始终抱有偏见,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教育,加之学生本身很多方面无法否认的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文化素质上看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给高职生更多的关注。不能否认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会受到一定的冷遇,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
他类别的学生,所以要让我们的“产品”在“出炉”之前就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让法律
的权利义务的双向调整机制在他们身上发挥强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瑶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我们针对所在学院06级新生和04级即将毕业的学生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相同的问题:(1)你认为高职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律意识教育?(2)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两组学生的答卷基本没有什么差异:90%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不知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这预示法律意识教育对高职新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对接受过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的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
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劳动维权意识。劳动维权意识是指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劳动维权意识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折射,更能反映一个社会法治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尤其重点加强劳动维权意识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劳动维权意识教育能有效促成学生多层次法律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法律去观察、评价社会问题,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能主动、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维护,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宏观上说,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劳动维权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它表明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这种巨大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权益。
微观上看,树立劳动维权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文化素质上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社会的偏见,高职学生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作为一种“准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具有较其他人更强的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另外从深层面上看,也是职业院校生存的基础。
四、劳动维权意识教育途径与内容
(一)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可采途径分析
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途径常见的有三种:(1)定期的知识讲座,采用专题的方式,今天一个话题,明天一个提醒。这种途径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毕业前的集中培训,这是典型的应急措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纯粹走过场;(3)专门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基本途径为:以《法律基础》课为知识铺垫,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且将该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高职学段的中间学期开设。在目前没有系统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况下,自编教材。
通过比较,我认为专门开设必修课的方式合理且实用:能克服匆忙过场的应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比现时很多强制的所谓的必修课的实用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二)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高校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课程,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少,教材越来越薄,但却是学生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媒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拓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2、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中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涉及地方的劳动法规与政策。
笔者曾专门研究过相关的案例,同样的争议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异,处理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关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争议属不属于劳动争议、进入诉讼中应不应受理?有认为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的,也有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
关于6个月的时效问题、追讨工资的时间的问题,各地做法各异。大部分地方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是6O天,所以实践中劳动报酬只保护60天,对工资的追索也以此为限。可上海地区的司法实践却与此不
同,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应当教育学生到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务必特别关注本地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这种关注在中国现时特定的环境中甚至应当甚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关注。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着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劳动政策与法规,汇总编辑,罗列比较。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应当是开放性的。通过自编材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能积极主动地发现其特别之处。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自觉地对这方面予以必要的关注。
(3)救济的途径。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其实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还有一种救济途径:劳动监察,并且劳动监察办案时不向当事人收费。
3、基本的合同知识。劳动合同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还是同《合同法》密切关联的。学一些《合同法》的知识非常必要。
4、某些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留存相关劳动关系的等方面证明文件的习惯也应该成为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以及心理学等领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主要的功能是“教化”,希望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性格、气质、胸襟等方面产生影响,并且能够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值得提点的一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人文知识,而是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1.1 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缺乏时代信息除了入党积极分子外,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没有必要。为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平时不看报纸,不阅读新闻,对当代的时事政治不关注,难以掌握时展的潮流。为此当代的大学生缺乏时代的气息和潮流,本身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较低,功利性和自我主义十分的严重。1.2 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通过相关的调查表明,不少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对社会人文知识的了解程度很贫乏,其中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道德观念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和观念十分的模糊,从而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参与其中的能力不高。1.3 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味较低当处于单一专业课程学习的背景下,有一部分的学生会滋生失落感,对自己内心想要追求的目标没有规划和轻重观念,严重者甚至对未来产生了疑惑,精神生活十分的空虚无聊。在生活中盲目的追求享乐和刺激性的消遣活动,导致生活品味下降,对大学生的身心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国古代,对人的培养就已经受到很多的关注,国家注重对人民的培养。到了近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的被技术教育所取代。专业技术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注重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严重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无疑造成了一种精神层面的退化。教育的发展应该是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人文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会加大,生态平衡问题会更加的严重,这些因素都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传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和理论已经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为此衍生出了社会医学、医学人口学和医学史等一些人文学科。为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面临21世纪所需的高等医学人才的计划有了更高的目标。医生不仅仅要能够治疗疾病和关心病人,而且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是很重要的。
3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措施3.1 转变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医学专业这个平台,采用合并、合作或者是其他合适的方式,转变单科性的医学院校为综合性或者是多科性的学校。不在是单一的生物学医学,而是综合性质的心理学和社会医学。使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的影响,推动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3.2 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着重于对全校学生进行大面积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穿插人文学科教育内容,在学科渗透中逐渐使学生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开设人文学科选修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层面,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系列模块式选修课,并未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的或者是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辅修专业班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有助于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3.3 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为了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和读书活动,更快地切入社会热点问题,从而营造一种人文气氛,对课堂知识形成一种补充和拓宽;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基层,了解各种劳动和社会生活,从而培养医学生的一种服务集体、服务社会和献身祖国的情怀。
4 结语由分析当前的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得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医学承载着引导大众健康文化语言和引导医务人员行为方式的重任,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应该着重培育一种新的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究,相信在社会发展中会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大众和社会做出贡献。
2依法治校视阈下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考察
随着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入,如果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构建,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的理念、氛围、根基以及制度保障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时俱进程度不够
在一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结果往往只是作为资源分配,工资待遇评定的一个标准。科研管理的结果对教职工真正提升的意义表现不明显,没有将相关的科研管理结果告知给教职工,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把科研管理中此类问题放在心上。在管理层面,科研管理缺少的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在决策与研究中,忽视科研管理重要性,对科研管理科学性的无知与漠视,必然会将科研管理引上歧途。
2.2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氛围不够浓厚
高职院校在人才的招聘、使用、培养和激励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多属于一“聘”定终身,没有建立与当下时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机制。高层次的人才即使引进来了,也常常会受到一些学术科研发展群体的打击和排斥,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高职院校整个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破坏了学校建立科研管理机制的氛围。
3依法治校视阈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
高职院校的核心是高职院校价值观,它是高职院校教职工所拥有的共同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及调节行为及高职院校内外关系的规范,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3.1树立正确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法律观
高职院校教职工以其独特性和无法模仿性成为高职院校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潜在资源优势,使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享有竞争优势和价值,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摒弃与修正科研管理职能定位中的认识误区,如果不能采纳和使用与时俱进意见与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要树立诚信的法律观念。诚信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建立和谐的积极上进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靠稳定的政策引导人,靠和谐融洽的感情留住人,靠蓬勃向上的事业发展人的氛围,确保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要坚持用人性化的理念指导科研管理工作
开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其核心内涵就是科研发展的再一次分配,它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科研管理,根据每一个教职工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所作出贡献的大小来进行科研发展的一个分配的过程。要建立以业绩科研管理为主、其他定性因素科研管理为辅的科研管理机制。在科研管理机制指标的设立上,不要搞一个模式,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职工,设立分类别的科研管理指标。要使科研管理的程序向教职工公开,科研管理的指标和最终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对科研结果差、存在问题的一些教职工,专门针对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发展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备了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理解一国的语言文字,必须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 不掌握语言定额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化的包容性。不仅要了解当地文化而且要了解对方文化。 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文化方面的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交际就可能发生障碍或失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1.了解知识文化存在的基础:目的语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探究引起两种文化差异的根源:两种语言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西方人的是非标准受宗教和法律影响较大,而中国人主要受道德影响。
2.理解一些特定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促进对语言的把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着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点。对文化理解的欠缺常常会造成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比如,狗在汉语文化中往往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可在英语文化中,dog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lucky?dog(幸运儿),jolly?dog(兴高采烈的人)。因此,在教授语言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知识揉进去,避免学习者因文化知识不足而对语言产生错误的理解。
3.认识和研究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例如,中国人召唤他人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使用的。诸如此类的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常常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习者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文化教育实施的方法
1.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跨文化教育虽然重要,但绝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语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涉及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
2.要注重差异比较
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解释,而且还应同汉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的文化内容加以分类,如问候、称呼、介绍、致谢、赞扬、告别等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
3.通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出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融入外国文化
教师应注意搜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料,通过播放相关的商务英语谈判的实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用商务英语来交流时的语言、表情、手势等,体味交流的真实性。
总之,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当今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的当务之急。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从而达成贸易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170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隐蔽的角落。”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语言展开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深挖教学语言的艺术潜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语言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手段,而学生对教师教学语言也具有选择性,这说明教师教学语言个性魅力的重要性。
一、注重轻重隐显,针对教学内容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有特殊的美感要求,教师要在语言轻重隐显等方面做出优化处理。所谓轻重隐显,就是要体现教学语言的快慢、轻重,要注意句子的准确性和恰当性,还要体现表达的生动性。特别要关注教学内容的个性特征以设计语言风格:如果是讲解教材重c和比较深奥的内容,这时需要放缓语速,提高音量,让学生听得清楚,还要有回味的余地;反之,如果是比较浅显的内容,或者是比较轻松的环节,教师要提升语速,放轻音量,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欢快度。
在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分析文章思路,给出提示:“以校长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语速由快到慢,重点强调后面三个方面)。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直指北大多年弊端(声音高亢,音量提高);其次,着眼品行,之前,中国社会混乱无序,军阀混战不断,他提倡要在学生中成立进德会,培养学生的正当趣味(语气平缓,语速适中);最后,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他希望北大学子都能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语气高昂,节奏较慢,意味深长)。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却有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作用。的治校方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为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逐渐抬升语气,形成高腔结尾)。”
从上述教师语言设计可以体会到,教师在针对不同内容时,运用的是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这就是语言表达艺术的具体体现。学生听得真切,受到的心理触动也会非常剧烈。
二、讲究疾徐张弛,针对学习视角设计
教学语言要体现疾徐张弛,需要观照学生的学习视角。所谓疾徐张弛,是指教学语言的舒缓紧张度,表现急切、兴奋、激烈、高亢等内容时需要“张”起来,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等内容时需要“弛”下来。教学语言要体现情感色彩,自然要用不同的表达语气,从语气角度展开探索,可以极大提升教学适配度。
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教师发动学生讨论问题: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规律”呢?为什么用达尔文的发现进行类比?学生经过一番讨论,逐渐达成共识。教师给出总结:“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当然是有特别用意的,目的是强调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语速轻快,语音高亢,显得特别兴奋和热烈)。达尔文进化论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语速放缓,强调意味浓重,语音加重)。”
教师在总结学生讨论内容时,分别对相关语言进行了修饰,极大提升了语言的穿透力。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深刻的。
三、探索抑扬顿挫,针对实践运用设计
教学语言要体现抑扬顿挫,主要是针对语言节奏方面而言的,不管是轻重缓急,还是疾徐张弛,好像说的都是语言的节奏感,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这里有一个侧重点的问题,轻重隐显侧重轻重,疾徐张弛侧重的是张弛,抑扬顿挫则注重节奏,这个节奏是指语言乐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质,其主要区分指标就是音质节奏,语言个性魅力也大多从这个角度来提升。教师要形成精美语言,需要结合实践展开探索,在不断体验矫正中实现蜕变,以赢得学生的普遍认可。
对试卷中出现的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现将方法归纳如下:
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学生识别通假字。
二、语法分析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学生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三、句式推断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或相同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反、相近或相同。
四、联想推断法。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学生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学生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1目前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分别针对讲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师和本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向兄弟院校的相关授课教师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向本专业O7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7份。在分析调查问卷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1对案例教学理解模糊
教师们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当被问及“您认为案例教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大多数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区别,但尽管如此仍有近一半的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存在概念上的模糊,具体情况见图1.1。
13%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范例式教学。其实,虽然案例教学和范例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都会应用到相关案例,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最主要体现在案例的使用目的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使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个性、良好品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范例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性的内容,以便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知识或概念。由于启发和讨论只是案例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所以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只能说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形式,而不是完全等同的。
1.2案例使用无计划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为了说明某些新讲授的原理或概念,会随堂使用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而,案例使用这个环节却往往没有被列入授课计划。当被问及“您对案例教学是否有具体的计划”时,73%的教师是在备课时才考虑是否使用案例教学或使用怎样的案例,只有27%的教师是在学期初制定案例教学的授课计划。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依靠一两次偶尔的、无任何关联的案例分析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由于案例使用没有计划,所以65%的教师不能课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针对教师的这一做法,8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在课前将案例内容下发,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并且节约课堂上的时间。
1.3案例资源质量欠佳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使用现有案例集著作。比如笔者使用的林珏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集》和张鸿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与习题集》。尽管这两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式教学的先锋,但它们在当前的高职国际贸易案例教学的使用中已经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弊端。主要原因有:第一,林珏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集》中的案例都是发生在2001年前的经济事件。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其中的多数案例不再具有典型性。第二,两本案例集的结构与高职教育的国际贸易理论结构不尽一致。课本中的许多知识点在该案例集中并没有合适的案例可以为之服务。第三,案例集中只是简单的案例内容及针对该案例的思考题,并没有对该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也没有明确指出该案例可以为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服务,这样势必导致在使用时出现一定困难。第四,案例集中的部分案例对于高职学生来讲略显复杂,难度比较高,不能为高职课程教学所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另一种来源则为教师自编案例,主要是教师查询资料或针对时事而自行编写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案例的质量很难保证。
1.4教学方法不能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高职国际贸易案例式教学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见图1.2)。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最多的形式是“老师直接给出案例及最佳答案”,而学生则普遍认为“现场表演”和“现场讨论”对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更有效。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片而理解相关知识点,不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发言,课后不总结,案例式教学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多选择“直接给出案例和答案”而不是“现场讨论”或“现场表演”的原因在于:后两者对教师的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即知识全面并且系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并且对突发状况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我们的教师往往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因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才显得比较单一和呆板。
2改进方法
2.1成立课程组,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
课程组是我系从06学年开始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程组即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组成的一个临时性的教学团队,除了协调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以外,还可以通过课程组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以使得案例式教学更具有计划性。上学期我们成立了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组,在开学初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对各章节使用什么样的案例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做了具体安排。在学期中课程组各成员不断的交流、学习,组织观摩课,总结经验。现在,案例教学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2.2合理选择案例,建立案例库
93%的教师和89%的学生认为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分析价值等原则要求。典型性是指所选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核心内容相吻合。这便于学生掌握,并能运用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系统性是指案例要结合课本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关联,一个案例服务多个知识点,或多个案例服务一个知识点,建立案例库。这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用。分析价值性是指案例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具体、生动、形象的综合业务案例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积极性,便于他们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及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3.1课前准备
课堂上纯粹由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很可能让学生产生惰性,失去积极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案例教学的效果就无法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课前告诉学生下次课要使用的案例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自行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的范罔比较广,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展开教学。
2.3.2小组讨论
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根据观点不同自由结组。小组讨论阶段主要是为了汇聚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弥补单个成员考虑问题的片面性,使得观点更加鲜明,方法更加全面、具体。小组讨论阶段应}打教师旁听,以便进行必要的指导。
2.3.3班级讨论
英语作为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与沟通的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其教育教学自然而然地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语文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学习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需要导入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学习者对其所学的外国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这基础上进行语言学习,从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若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就会对其所学的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分析、理解,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对该语言展开学习,从该语言民族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去观察、去思考问题、去感知文化,提高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利于解决自己在与该语言民族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促进双方在交际时的相互理解,有效地保证了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
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与英语国家人民交际所必需的文化理解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学习英语知识及其文化的能力。学无止境,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正确认识的客观态度。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各国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让他们善于发现英语国家文化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积极性。而且要让他们懂得尊重文化的差异,克服以本民族为中心的思想,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使我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人才,高职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就应努力学习,学习他国文化,了解他国人民的言语和行为,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4)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有益的外国文化信息的能力并做出评价。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如影视、杂志、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这就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够以“我”为主,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3高职院校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英语教学质量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 .1完善教学大纲
当前我国的有意识的、较为全面的文化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体系,走向系统化。现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语言的教学如语法、词汇等各项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都有相应的要求和详细的规定。而对于语言文化的教学没有语言文化的项目表。虽然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不够系统,其大纲还没有得到完善,影响了英语的教学质量。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必须制定并完善其教学大纲。英语教学大纲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内容应该包括将来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涉及的行为和观念,才能够使英语教师依据这个框架进行课程设置、选择教材等,使英语文化教学形成完善的体系,走向系统化。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为更好地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文化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语言过程,也是一个语言使用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过程。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效果。而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种以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培训或进修机制,给教师补上相关的中西的文化课,也可以到国外进修学习,让他们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3.3选编合适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在选编教材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得体性、简洁性和规范性,最好能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可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幻灯片、音像语言实验室等播放一些英文原声电影或是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让学生更直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而且可以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3.4改良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