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实现物质享受与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消费模式,成为世界的风向标,引令各国竞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时至今日,由于人类过度的生产与消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措施进行补救和改善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顾环保和发展的低碳发展观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潮流。从个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从国家法律到国际公约,低碳发展影子到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本代人都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但如果只顾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类终于找到了低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一、低炭经济发端
低碳经济发端于地球能源战略调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热点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未来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定义及内涵
(一)国内外相关定义
国内外历年来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众多。最早,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长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长早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提出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大趋势。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体制上的。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有希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估计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
在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对”低碳经济“ 的定义,目前广泛引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真个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
1、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即单位产出低排放;
2、能源转化高效率,即单位电量高行驶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中占较大比重;
4、交通领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办公、生活领域的能源节约;
6、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车和不行;
8、最为核心的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政策驱动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储备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1.低碳型旅游景区概念
1.1 旅游景区之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的定义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与地域,它具有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这样的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与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包括风景区、寺庙观堂、文博物馆、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科教、经贸、军事、文体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①。
邹统钎(2008年)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对旅游景区的定义阐述为:旅游景区是依靠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管理、经营活动的,有明确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周玲强(2006年)为旅游景区的界定应以旅游景点概念的界定为基础,他认为旅游景区的定义应为:旅游景区不同于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是由多个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旅游活动区域,旅游景区除了包括特定的各种旅游设施、提供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能提供其他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旅游景区也可以理解为多个旅游景点的联合体[43]。
综合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旅游景区定义的阐述,本文将旅游景区定义为: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
1.2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概念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传统景区的分类标准是一样的。参照阐如良和邓念梅(2008年)对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方法,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功能的不同,我们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观光游览型、低碳休闲度假型、低碳历史遗迹型、低碳风情体验型、低碳康体娱乐型以及低碳科考探险型;
(2)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属性不同,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人工型、低碳自然型、低碳人文型、低碳复合型;
(3)按照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成因区别,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形成的低碳旅游景区,如低碳地质公园、低碳森林公园、低碳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建造的低碳型景观和场所:如低低碳名人故居、碳文化遗址、低碳古代工程、低碳宗教场所、低碳园林、低碳主题公园、低碳乡村公园、低碳野生动物园、低碳园艺公园、低碳展览馆、低碳美术馆、低碳博物馆、低碳温泉疗养地、低碳度假村、低碳滑雪场等;特殊的低碳节事的活动,如低碳狂欢节、低碳艺术节、低碳传统民俗节等。
根据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类景区和人文类景区,我们可以把低碳型旅游景区也划分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各项的具体分类如下图2.3所示:
2.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随着大家对低碳经济的热衷,旅游业界对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热情高涨,同时旅游业界也进行了关于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些实践和研究。比如在景区内宣传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食住行游购娱等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景区内的碳排放量,有利于降低景区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措施过于局限,不能彰显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分为自然内涵和认为内涵两部分。
2.1自然内涵
自然内涵指的是,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低碳理念,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这既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本质要求,也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自然内涵。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整个景区的碳排放量或者是景区内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2人文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指的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的社会大环境,要有能够贯彻低碳消费理念、坚持低碳消费行为的光大参与支持者。
只有在对低碳型旅游景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低碳型旅游景区得自认、人文内涵,才能明确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走出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3.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特征
3.1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景区如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那么景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低碳型旅游景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单纯强调景区的低碳化而忽视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以保证游客的体验价值、体验质量和体验效果为前提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3.2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能源大多以煤炭和燃油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景区的碳排放量,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旅游景区要低碳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放弃以煤炭和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模式,而采用现在低碳的能源代替,从而降低景区的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降低景区的运营成本等等。
3.3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降低景区能耗和碳排放量
传统旅游景区内建筑物和旅游设施的耗能在整个景区的耗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建筑物一方面缺乏对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景区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达不到国际的节能标准。甚至有一些景区内的餐饮和住宿业将奢侈豪华的建筑和装修作为目标,这样给大大提高了景区的能耗和污染。因此,我们要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一是要降低景区内的能源消耗,二是采用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
3.4低碳型旅游景区需要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不仅取决于景区低碳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向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灌输低碳旅游的理念,倡导游客低碳旅游行为,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低碳旅游的参与度。要实现这些,景区首先要培养景区工作人员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意识,再通过这样员工的低碳服务和引导,进而培养游客的低碳意识,引导游客的低碳行为。只有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竖立了低碳环保的意识,把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低碳行动,景区的低碳化建设才会实现,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目标
4.1经济目标
完成经济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是景区低碳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不仅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也要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动,实现景区自身和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一份力量。因此,这里所说的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经济目标就是保持经济的增长,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4.2社会目标
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来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是不可小觑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基于此,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可以营造整个社会低碳化发展的氛围,扭转人们奢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让人们计算自己的碳足迹,为自己的碳排放量买单,开展碳补偿行为。因此,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4.3环境目标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83-04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
(一)低碳经济、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的《生态经济革命一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其《B模式一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低碳经济的系统观点与行动,可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协议书》(1997)。联合国第35个(2008)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号召全球联合一致行动,改变高碳排放经济,意味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并没有完全理解白皮书的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温室气体承诺(白皮书72次使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白皮书使用“环境”、“可持续发展”超过50次,且设有环境专章,如,白皮书目的是通过“反省和强化我们更加广泛的承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this white paper reflects,and will reinforce,our wider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The first challenge we face is environmental)等,并且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系统化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报告多次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
低碳经济是可分割的、有市场的三大化石资源和公共的、无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接受二氧化碳排放及其转化)的双约束经济,最终目的是限制人类对环境公共服务的加速、无序耗用,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它以数量化方式约束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自身所处生物圈(环境)中的资源开采、耗用,即以碳排放为突破口,逆向约束人类的三大化石能源(可计量)开采、利用,倒逼技术进步,促进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向,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资源和环境的双约束,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此一思想,白皮书进行了详细阐述,布莱尔认为: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环境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公共的、不可分割的环境公共服务、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可计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而言,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远离环境公共服务约束的混乱低碳经济观
低碳经济作为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没有公认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1)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其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2)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元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A wider effort is also necessary和far more needs to be done)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碳减排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第一个机会,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第二个机会,低碳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第三个机会,低碳经济为英国
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兼容,白皮书要求房子绝缘、通风(insulated,draughty)等技术,不是高技术,又比如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3)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低碳经济的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京都议定书》、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所要求的“绝对减少”标准。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环境公共服务承载力内的“低”,这个低是绝对的,不能妥协(compromise)。碳排放相对降低而总量,尤其是累积总量增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当今人类恰恰面临的是此难题。对于低,一些学者还不自觉地滑向“无”,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无碳”经济。无碳经济,看上去很美,却违背自然规律。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循环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过度开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产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过其承载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环引起不可持续发展。地球绿色植物主要活动,就是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努力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是高碳循环,因此,高碳循环和低碳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低碳经济不在于碳的“无”和抽象的“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要求的化石能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及其碳排放。(4)低碳经济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导致行为方式错乱。具体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不分,这一认识误区导致低碳经济的操作困难,实施主体模糊,行动的成本无认识。布莱尔说:英国占全球碳排放2%,单独行动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Our own actions will have no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代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了无行为主体、远离低碳经济是“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初衷和实践。在布莱尔看来,恰恰是资源与环境的双约束的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及其高生活质量(a low carbon economy will contribute to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从能源(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难推知,低碳经济是“碳获得、碳排放”的双约束经济。现有的无自然资源约束高碳排放经济及其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是私人产品挤占公共环境服务而引起不可持续发展。逻辑是:生物圈非约束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累积――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阿伦尼乌斯二氧化碳增加含量会引起温度上升理论――温度上升造成气候问题引起环境公共服务不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戴维・帕克说:“作为新西兰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一部分,我们做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
二、低碳经济确定主体与实施路径
低碳经济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生物圈中可分割、竞争性、有市场的资源(能源);二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市场的整体性的环境公共服务。高碳经济,从竞争性、可分割有市场的资源看,就是资源过度、非约束开采耗用;从公共性、不可分割、难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看,就是向环境塞进了过度的碳,环境公共服务功能丧失,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低碳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涉及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产品问题,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才能提供该公共产品。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森、斯蒂格勒茨(Stigler.G.J)、戴利(Herman Daly)、肯尼斯(J.M.Keynes)、Krister Hjalte等。因此,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的分配(distribution,注重公平)手段,而不仅仅是市场配置(allocating,注重效率)来实现。
(二)“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与“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获得路径。市场手段不等于低碳经济形成。朱迪・丽丝(Judish Rees)认为:“很明显,对全球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进行价格竞争时,发达的富国总能比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出更高的价格”。戴利对环境无约束市场利用以“船的最佳沉没”为比喻,他说:“即使一条船的负载是最佳分配的,随着绝对负载量增加,它的水位线最终也会达负载线。超出负荷的最佳装载的船也会沉没――尽管它将以最佳的方式沉没!环境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出类似负载线标志的经济标志――以防止经济的绝对规模,即经济负载,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斯密“看不见的手”经典地描述了传统经济主体间接提供非市场、不可分割的“公共福利”(公共产品)。但是,他的公共产品,说到底还是私人产品,也因此,市场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共产品难题,而且他的公共产品供给既不需要成本,也不必强调主体,完全是经济人在追求私利时“不自觉”的副产品。斯密说:“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罗默称其为:“成员无意识的集体打算来推进社会福利”。
低碳经济的另一面:少排放以维持良好的环境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没有完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我们需要“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奥尔森说:“集团物品和非集团物品一样,取得越多,总成本越高”,并且“个人通过经济组织试图获得他们在市场中的活动而得到的同样的东西”。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要求有确定主体及其明确行动:确定主体有真实的成本增加,或约束行为以获得公共产品。因此,就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关系,奥尔森理论从私人产品(约束,即人类对资源,主要是能源的约束)的角度阐述公共产品供给,即公共产品必须由确定企业以真实成本、实际行动来提供。受搭便车,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奖惩实施成本等约束,将公共产品分割并以市场方式解决,即使可行也不经济。因此,公共产品不能从理性、自利的个人那里得到任何资助。如何获得公共产品呢?他提出三条件:(1)就边际成本增加而言,取决于公共产品收益该物品成本之比,与集团收益个人收益之比的关系;(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3)不同于集团利益的税收、制度等外在约束。
我们仅分析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供给中的(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即低碳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京都议定书》为实践例证,即碳减排,或者环境公共服务的获得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且必须有确定主体,或者联合主体的一定份额为基础。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2012年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经计算,这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或者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核准之后才能生效。此前,虽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议定书,但它们的排放总量离议定书的要求仍有差距。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17.4%的俄罗斯对议定书能否生效起着关键作用。2004年11月5日,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后,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要求,《京都议定书》生效。
《京都议定书》一方面证明了奥尔森直接公共产品理论的正确;另一方面,就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而言,必须是集体的一致行动,且要求集体成员单独的份额占到一定比重,这需要透明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2-03
近些年,随着国内各地方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加大,社会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恶化,温室效益、臭氧层空洞、酸雨、沙尘等恶劣环境气候的频发,使得国家、地方城市、社会百姓越发关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变,地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难题与考验。
一、低碳经济含义的具体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鲁宾斯德教授对低碳经济的描述受到广泛认同,他定义的低碳经济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地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保障,实现新型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合理利用,进而实现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特点的生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强调通过自然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有效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综合了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问题,而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石油这一类经济项目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节能减排技术、经济产业结构及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转变人类生存及发展观念,进而改革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及消耗方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及使用并不断追求绿色GDP。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1.对地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地方贸易在出口方面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限制,其他国家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及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进行严格限制,这造成了我国地方贸易受阻,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世贸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前言中有“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的具体条文、规定,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对地方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理念的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低碳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很多地方企业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以制造、原材料生产这一类的产业居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地方企业转换思想,深入研究、分析行业市场环境与前景,通过专业、系统的规划,逐步实施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发挥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倡导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企业及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3.对社会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出口及外销,更多的还是依靠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刺激来实现。随着“低碳生活”的逐步深入,地方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转化,逐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并将低碳经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购买环保家电产品,出行时放弃驾车,而选择骑自行车,使用老款手机等方式实现能源节约。随着公交系统不断完善,更多地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同时,加强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视,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并全面改善,将低碳环保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4.彻底改善了地方城市的能源结构。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低碳政策为依据,许多地方企业逐步进行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随着对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应用越发广泛,煤炭、石油这一类传统能源的使用范围越发集中、效率逐步提高,通过能源结构的有效调整,能够有效整合、科学利用新型环保能源与传统能源,有利于地方经济、低碳经济的同步发展。
5.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生态的优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上也实现了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全面结合,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地方财税收入的间接影响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脱离原先的传统模式,不是只顾经济的发展,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绿色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市场上蔓延开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地方注重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能源的使用,尤其是在告诉发达的一线城市。低碳经济的出现为工业化建设打造了一个新的起点,在不断的发中中,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低碳经济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是围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研发利用,波及范围大、行业广、类型多。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用资源。低能消耗。在未来的发展中,任何行业都会受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电气行业的发展。谁掌握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技术,就相当于直接领导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低碳经济和电气自动化的关系
电气自动化一方面适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智能化的产物,是时展的产物。低碳经济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能源的效率的高度利用,低碳能源是作为一种新的绿色能源,始终追求绿色发展。通过改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地毯经济还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制度进行了革新,同时提出转变发展理念,改变生存观念,为人类的长远发展谋取利益。实践证明低碳经济是符合绿色发展观的经济模式,是值得信赖的经济模式。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低碳经济循环模式,主要表现为工业电气自动化项目的启动。通过利用智能化电网,结合能源市场的发展态势,发展节能机电、无线通讯、智能化操作。电气自动化是电子信息行业的又一次革新,是21世纪新兴学科兴起的代表。主要是用于产品的加工,让整个过程走智能化、机器化、简单化之路。在生产的过程中,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所有的操作以机器为主,员工为辅。利用仪器进行产品的操作、控制和监视。虽然减少了工业操作的人员,但是产品生产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反而加快了产品形成的速度。这就是无人或少人的工业化生产。也是自动化生产。这种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相比人工来说工作时间更长,而且精确程度更高,所耗费的生产成本相对来说较低,而且发生的安全意外事故的几率低。所以总的来说,电气工业化作为新生的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的需求越强烈。人们对电起自动化的应用就更加广泛。这种就是电气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是绿色低碳经济的产物。自从进入工业电气自动化时代,人们拥有更对应对生活的能力,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不再是一味的完成工作,而是寻找更加先进的方法来完成工作,创新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满足工业化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工、农、国防等诸多的领域,都可以看到电气工业化的身影,由此可见,电气工业化已经成为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部分。
三、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日
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标示着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在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物流业作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发展低碳物流势在必行。目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较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低碳物流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物流的内涵
低碳物流的兴起,源于低碳革命和哥本哈根环境大会对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大力倡导,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逐渐兴起,“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并执行。物流业在我们目前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实实在在扮演着一个高碳排放者的角色。有调查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依次为:小轿车52%、货运汽车31%、海运6%、航空3%、铁路3%、其他5%。因此,发展低碳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物流做出一个定义,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也未对低碳物流作出定义。低碳物流的定义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低碳物流是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物流系统论的理念下,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达到低碳的目的。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包括运输、储存、配送、装卸搬运等要素,从全局出发,以系统论的观点,对低碳物流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才能发展真正的低碳物流,达到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目的。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一)河北省第二大产业为物流业。据统计,2011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物流业增加值达1,780亿元,同比增加20%,物流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继钢铁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眼发展低碳经济,以降低物流业资源消耗和健全回收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15年,社会物流回收利用率达15%,物流行业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初步建立起节能高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二)河北省物流业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河北省物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偏低,产业联动效应较弱,产业链割裂现象较为突出,不能适应重点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发展需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现代物流的增值潜力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能力不强并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河北省物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项目布局小、散、乱现象仍然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不强,交通设施衔接不畅,区域一体化运作能力较弱,物流园区缺乏统一规划,内部功能划分不合理。
(三)发展低碳物流对于建设低碳经济意义重大。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一直是河北省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在河北省的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公路运输在不断地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其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石油资源的最大消耗源。而航空运输与海洋运输是另外的主要石油资源消耗源,并且伴随着噪声污染和水资源污染。
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碳是所有化石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燃料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迅速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今天的370ppm。如果目前使用矿物燃料的趋势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超过700ppm,而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上升1.4℃至5.8℃,恶劣天气更加频繁,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作为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的物流业自然而然要走“绿色之路”。没有低碳物流,低碳经济的建立就无从谈起。
三、河北省低碳物流建设路径
(一)健全回收物流服务体系
1、完善旧货回收交易体系。加快传统旧货市场升级改造步伐,适应消费升级带动的产品淘汰,围绕二手车、旧家电、旧家具等淘汰商品,建设一批集回收、加工、整形、拼装等功能为一体的旧货交易市场,积极拓展回收加工、信息服务、价格评估等业务,形成旧货物流分拣加工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113-01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低碳节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下简要针对林业低碳经济指标及统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指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尽量缩减污染气体的排放,减少能源的损耗、降低环境污染,创建效率较高、质量较好、资金收益较多的生态绿色经济。其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低碳经济指的是林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期间,应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及专业技术,提高林业碳汇的数量,降低林业碳酸,并且给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资金收益。在评价林业低碳过程中,其指标主要有:CO2的排放量、森林的覆盖面积、覆被率、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生活垃圾的处理率、绿化的覆被率等。不管由低碳经济的概念角度来看,还是由低碳经济的指标来看,想要实现理想的低碳经济任务,就需要加大林业统计的管理力度。
二、低碳经济同林业的关联
当前,企业在生产及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加大节能力度的同时,也逐渐重视了森林碳汇的作用。森林的碳汇不仅可以吸取CO2,还可以减缓全球的温室效应速率。依据相关调查显示,森林每2%的覆盖率,就能够吸收空气中1.2亿—14.2亿吨的碳含量;林木每2m3,就能够平均吸收约3.66吨的CO2。同时,森林中的动植物、土壤等,都能够固化大量的C,通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与分解,形成碳汇。因为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质量较弱,分布面积较小,并且极不均匀,所以造成林业发展阻碍经济前进的情况。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遭遇了干旱灾害,降低了林业发展的速率,并且使林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所以,想要使林业变成生态体系的主导,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就需要加大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力度。
三、在发展低碳经济期间,林业的重要性
(一)林业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局面,低碳经济成为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情。对于森林来讲,其是陆地生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存储大量的CO2,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林业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变成建设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于林业来讲,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创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让现代林业逐步趋于生态化。林业的潜能在于循环,从而推动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发展林业能够保证我国自然资源的稳定与安全,对修复生态体系来讲,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当前,发展林业已经变成了我国调整能源及自然结构的关键策略。
(二)林业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用自然的观念逐渐增强。发展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生态文明又反作用于林业,在某种层面来看,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当前低碳经济的局面,林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可以确保经济的稳定,把林业商品同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营创高额的资金收益,同时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动劳动就业效率,使劳动民众增加收入。
(三)林业是新能源的代替品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消耗急剧加重,不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紧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提升。林业为民众的生存供给了大量物质资源,并且成为了部分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品,进而高效处理了由于自然资源紧缺造成的经济阻碍问题,并且改善了逐渐恶化的环境。
(四)彰显林业的生态性能
对于林业来讲,其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林业不仅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同时还能够高效整治土地沙漠化问题,减缓风速,降低风沙灾害。另外,林业对水资源的净化作用也较突出。
四、基于低碳经济前提下提高林业统计的方法
(一)通过林业指标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
利用分析林业数据的方法来对林业的统计指标进行计算,从而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因为干旱,某市截止到6月共有3.8×106顷森林受到灾害,1.07×106顷林业报废,经济损失高达120亿元。我国有关机构依据此类数据的归纳、收集、分析等方法尽快制定了相应处理对策,进而将灾害面积降至最低,保护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林业的生产质量及效率。
(二)定量定性分析林业情况
对于林业的统计工作来讲,其由信息的统计切入,对林业的相关数量关系及数据表现进行分析,同时与数理关系进行结合,形成推理及逻辑。在分析期间,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数据计算。例如:某市每立方米的林业能够吸纳1.72吨的CO2,并释放出1.53吨的O2。上述数据就良好的把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表述林业是人们生活中的碳资源存储系统,其对林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三)创建低碳经济通林业统计结合的评估指标系统
在体现林业资源总量期间,覆盖率及蓄积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评估林业资源的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世界标准,森林覆被率超过30%,就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现今,我国林业的覆被率仅为15.6%,面对我国较多的人口来讲,资源严重紧缺。所以,通过科学、高效的林业评估标准系统健全我国林业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要促进自然生态的良好发展,就需要创建健全的林业法规,推动林业的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关键词:
国际贸易规则;产业结构转型;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变暖的发生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增加,环境问题以不可忽视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环境与经济曾经被认为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发展经济就要先暂时忽略环境问题,等经济发达后再对其进行治理;如果把重心放在环境保护之上,那么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拖慢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绝不是小问题,不可一再拖延,但是又不能放弃经济发展,人们逐渐明白,环境与经济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于是“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现如今,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和全球变暖等重大气候问题的重要手段。日益联系紧密的国际社会,湿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也息息相关,,各国经济政策也将因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化而改变,中国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之下,如何进行应对,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其内涵
低碳经济在当今世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目前,低碳经济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在生态保护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此来遏制极端天气,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产业转型与能源利用的转型。本文所认为的低碳经济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碳排放的由高到低
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同时还要尽量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长期被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等传统能源有了用武之地,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这些传统能源,逐步走进工厂之中,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的矿产能源的大量开采使用,使得原本在碳平衡之中的自然界在更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失去了这种平衡。我们也可以形象的称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为“高碳经济”。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正是为了减少碳的排放,让自然重归原本的碳平衡之中而被人们逐渐加以使用的能源,诸如现在许多地区都在使用的风能,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极小。但是完全让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归于零是不可能的,国家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将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的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
2.实现能源的不可再生到可再生
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用之有尽,在这样的化石能源支持下的工业体系,终有一天会面临没有资源可用的困境之中。同时为了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地表被破坏,植被被大量砍伐,对环境造成难以忽视的伤害。因此实现低碳环境的关键,就是逐步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这些化石能源,逐步改变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从以化石能源支持的工业体系转变为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工业体系,不仅仅是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是帮助工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低碳经济而言,建设以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支持的工业体系是必经之路,而实现对于低碳能源的利用以及低碳技术的利用,都要求产业必须将重心转移到技术的研发之中,在科技研发中投入更大比重的资金与支持,才能够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低碳技术的利用,进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当今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中,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即资源导向型与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呈现纺锤形,不够合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就是改变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国际性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国际的贸易规则进行一定的冲击,使得国际贸易规则有所改变,但是至今国际贸易规则还未有实际变更,下文将以探究角度,对低碳经济可能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1.影响WTO多边经济贸易的贸易规则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以及全球气候大会上各国的对于气候问题以及低碳经济的观点与争议的提出,不可否认的一点是,WTO对待低碳经济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态度也越加趋于明确,WTO在其官网上明确提出: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不得不应对的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大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当完全与国际社会关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期望相协调;气候变化问题超越国界,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也需要国际层面的解决方案。这正表明WTO不仅仅会在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作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之中也会进一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多边贸易之下低碳经济对于贸易规则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有关于贸易壁垒、对于各国相关低碳技术的监管以及出台关于低碳产品的产品标准。减小贸易壁垒才能促进国际经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在贸易保护政策之下,固步自封。并且随着新能源的逐步利用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更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生产使用过程,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对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而且越来越多的低碳产品也会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对这类新兴产品,如何保证其质量,更是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
2.影响区域间及双边贸易的贸易规则
区域间及上双边贸易,由于参与的国家少,易于达成共识,实现合作。由于WTO这样的多边贸易组织难以较快的实现对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一些较为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可能会率先自行构建双边或区域间贸易,促进小范围内的低碳商品的流通,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低碳经济对于区域间及双边贸易的贸易规则还有诸多其它的影响。比如对于国家之间有劳工输出约定的国家,一旦产业转型成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劳工的需求将会大大减少,那么对于这个国家之间的约定该何去何从,再比如国家之间的煤炭输出协定,出于满足双方不同的需要而建立的协定,煤炭作为化石能源被逐渐剔出市场,那么对于煤炭进口国来说可能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些依靠能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短时间内实现自己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变呢。
三、中国如何应对因低碳经济而产生的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可谓紧密相连,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使中国经济稳健向前发展。在低碳经济的新态势下,国际贸易规则可能会产生多样的变化,如老话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屹立不倒,中国更应该增强自己的实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挑战。
1.应对多边贸易中贸易规则改变的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且我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关乎低碳经济相关的贸易规则,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多边贸易的贸易规则制定之中,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规则,为我国参加遇到国际经济竞争创造良好的国家环境和国家规则支持。
2.应对区域间或双边贸易中贸易规则改变的对策
首先我国要积极关注国际社会中,区域间贸易规则中关乎低碳经济的部分,为我国提供借鉴与经验。同时我国也应该积极向外建立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双边或区域间贸易,制定区域间共同的产品标准以及产业标准,共享技术与资源,进而提升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以此来提高我国的低碳竞争力,扩大我国低碳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作者:贾泽鹏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领先一步,相关政策规章逐步完善;国内“低碳经济”推进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借鉴国外经验,依据中国国情,发展前景看好。
(一)国际方面
英国2003年首先明确提出“低碳经济”,2007年6月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成为全球首部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对二氧化碳排放所立法案。英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碳释放量减少2300万—3300万吨;2050年,总排放量削减至少60%。英国“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并明确的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资本投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体”的建立。
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出台《清洁能源安全法》;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承诺,到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较2005年下降17%,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2050年减排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奥巴马政府着力实施新能源政策,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确立了“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
(二)国内方面
2003年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9月,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人类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一)政治层面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之持赞同观点,我国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负责任大国,必将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旗,顺应国际潮流,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在资金、技术落后条件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上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国内发展问题,“两难权衡”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
1.对外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日益活跃,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长期的外贸顺差,招致越来越多国家强烈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商品能耗标准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进而引发失业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长期来看“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的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三、危机之下,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推动发展持续下去,借“低碳经济”这种外在的强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理顺经济内部结构,破解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效能,摆正国企、民企位置等等,“低碳经济”带给中国经济的必将是一种系统性的升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一是大胆探索市场作用。提升政府的宏观引导能力,完善系统性的法律、规范、政策建设,借助于“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载体,树立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新形象。二是明确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效率为指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管理形式,创新技术发展形式,使各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金融工具创新。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超级经济体;在中国,虚拟经济的探索早在时期即已开始,之后走走停停,上个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中国金融工具的落后使得实体经济难以呈现几何式发展。